第一篇:在区校全面合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在区校全面合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尊敬的X书记、X院长,各位来宾、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们在XX学院召开区校全面合作推进会。去年4月12日,XX区和XX学院正式结成了政产学研合作的战略联盟,在校地合作、校企合作、人才培训、互惠共享等方面开展了全面合作。通过前面XX院长、XX副院长和我们XX区长的介绍,我想有这么几个特点比较明显。一是合作意愿非常强烈,XX学院这几年发展非常快,已具备了服务地方的较强实力,全区各级党委政府和企业对与XX学院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为增强。二是合作形式比较丰富,刚才,我们看到有“XX区企业特聘专家”受聘、XX学院与我区企业签订项目合作协议等等,可以说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三是合作成效较为明显,XX学院与我区、企业开展的一系列合作产生了较为明显的经济社会效益,合作各方都受益匪浅。下面,我代表区委、区政府,讲三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进一步明确区校合作新要求
人才、科技是区域竞争中最基础的战略性资源,是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所在,也是X X “十二五”创新发展中最关键、最急需、最紧缺的核心要素。XX学院是我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摇篮,也是我区创新成果、创新人才集聚的高地。推进本地校企校区合作,是XX企业快速获取人才、科技资源的有效途径,也是XX学院实现与XX共同 发展的一个有效平台。大家一定要站在“科教兴区”和“人才强区”战略的高度,着眼发展,进一步提高对推进校区合作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二、整体推进,全力实现区校合作取得新突破 作为政府,要不断探索创新,大力拓宽与XX学院合作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拓宽区校沟通渠道,引导企业与XX学院的零距离接触。要建立区校对话的经常性机制,不断探索新的校地合作运行模式,大力推进在发展战略咨询、研究机构共建、紧缺人才培养、干部挂职交流等方面的深层次合作。
作为企业,要主动加强合作,积极借助XX学院人才科技资源实现自身新发展。积极探索委托研发、联合开发、科技入股、订单培养、智力引进等合作模式,推进产品更新换代,促进技术、管理升级,真正建立校企双方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形成风险共担、合作共赢的运行机制,打造利益共同体。
同时,希望高校,要立足地方实际,不断增强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加快在专业布局、人才培养上与地方需求对接,切实提升发展内涵和层次。要从XX实施“四大建设”和打造“五个区”的战略定位出发,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和师资结构,使之与XX产业结构状况相适应,与主导产业相对接,更好地服务XX经济建设主战场。
三、狠抓落实,积极开创区校合作的新局面
大力推进区校合作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我们一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领导,统筹谋划,科学推进,不断开创区校合作的新局面。组织部门要发挥牵头抓总作 用,建立健全推进区校合作的工作运行机制。经济部门要发挥综合协调作用,制定发展规划,探索建立校企定期联系机制。人事、科技部门要探索建立校企合作信息共享的网络平台,实时动态地向XX学院、企业提供合作意向的供需信息。各企业要把校企合作作为发展战略的一部分,主动走进XX学院寻求合作。总之,要把各方面力量凝聚成强大工作合力,全面深入地推进区校合作。
同志们,区校合作已经结出了丰硕成果,已经展示出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让我们齐心协力,再接再厉,不断推进区校人才合作、产学研对接工作,为加快打造“XXXX”提供坚强的人才智力支持!
最后,祝各位来宾、朋友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万事如意!谢谢大家!
第二篇:“区校合作”动员讲话
绿园区组织部长李淑霞在“区校合作”
启动仪式上的讲话
(2008年5月19日)
各位老师、同学,同志们,朋友们:
在区校双方的共同努力下,经过前段时间的反复协商和紧张筹备,绿园区、吉林工商学院“区校合作”今天正式启动,标志着我区与吉林工商学院“区校合作”已经进入实质性阶段。“区校合作”是我区挖掘和整合域内外高校教育、科技和人才资源,打造绿园高校人才集聚地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区校联合、资源共享、共谋发展的有益探索和尝试,参与层面之广、合作内容之多、涉及范围之大,在我区尚属首次,意义十分重大。
多年来,吉林工商学院与我区一直保持着愉快而稳固的合作关系,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为此,我代表区委向吉林工商学院表示衷心的感谢。特别是今年以来,吉林工商学院人文艺术系就“区校合作”与我区人才办一道,深入探讨,反复研究,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原则,在建立社区干部培训基地,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大学生志愿服务基地,互聘客座教授、讲师和校外辅导员,打造特色文化艺术社区和党团联建等方面达成了合作意向,形成了一整套操作性、实效性、创新性都很强的试点工作方案,为加快实现我区与吉林工商学院的深度合作创造了有利条 件,为真正实现我区与域内外高校的广度合作将奠定坚实基础。
“区校合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既有利于政府挖掘和利用高校资源,提高广大干部的理论素养和知识层次,吸引域内外高校的经济、教育、文化、科技等各类人才参与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又有利于高校实现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促进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服务社会三大职能的协调发展。实现“资源共享、双向互动、合作共建、实现双赢”的目标,我们区校双方要密切配合,携手共进,不断加强交流协作,拓宽合作领域,创新合作方式,搭建工作平台,建立长效机制,努力形成多层次、广角度的“区校合作”格局。为此,我提三点希望:一是找准区校双方战略发展的共同点和资源互补的结合点。要紧紧围绕各自中心工作和重点任务,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和特点,科学谋划,精心组织,确定双方合作方向,共谋发展大计,共用发展资源,共享发展成果,促进共同发展;二是找准“区校合作”的着力点。要在广泛合作的基础上,寻求重点突破,尤其要在人员交互培训、实用技能锻炼、产学研合作、科技创新等领域,进行有针对性的交流合作,力争取得突破性进展和成果,真正实现“双赢”目标;三是找准工作的创新点。“区校合作”对我们双方而言,都处于摸索和尝试阶段,而且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会出现很多新情况、新问题,因此,我们要坚持改革创新的精神,不断探索合作的新领域、新途径、新方式,推动“区 校合作”向纵深发展。
启动仪式后,吉林工商学院人文艺术系50名优秀学子将奔赴街道社区进行为期一周的实习,各街道社区一定要积极配合校方,为他们安排合适的工作岗位,创造良好条件,提供有力保障,我也真诚地希望同学们珍惜这次跨出校门、走入社会的机会,虚心学习,认真实践,充分发挥自身才智和专业优势,彰显青春个性,展示自我价值,争取在较短时间内多有收获。
绿园是一片充满生机和希望的沃土,发展态势强劲,发展潜力巨大,也渴望着有更多的优秀人才来安家落户、开创事业。此次“区校合作”打开了友谊之窗,开启了合作之门,展现了美好前景,所以,我热切地希望和欢迎吉林工商学院的优秀学子将来能在绿园安家创业,我们会竭诚为你们提供实现理想的空间和施展才华的舞台!
最后,衷心地祝愿吉林工商学院与我区的合作顺利!谢谢大家!
第三篇:在2006年区党风廉政建设推进会上的讲话
文章标题:在2006年区党风廉政建设推进会上的讲话
严格自律服务大局把全区反腐倡廉工作向纵深推进
同志们:
[本文作者申明:仅提供给☆范文搜 fwsir.com!注:去掉中间符号在百度搜索第一个网站]今天,我们组织全区正科级领导干部和热点岗位负责人100余人到**监狱接受警示教育,不仅是一次党风廉政建设的集体活动,更是一次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洗礼。大家参观了**监狱的监区;看到了服刑人员生活、劳作的情景;听取了服刑人员现身说法。通过耳闻目染高墙内外的天壤之别;感同身受身陷囹圄的悲痛和忏悔;体会服刑人员家属的痛苦与不幸,相信大家现在的心情都不平静,思想上也引起了一定的震动。通过今天的警示教育活动,我们每个干部都要引起深刻反思:自觉拒腐防变,手中的权力就能为民造福,自己在事业上也会有所建树。相反,思想道德防线不牢,利用手中的权力以权谋私、权钱交易,做出违纪违法的事情,不但危害国家,危害社会,还危害家庭,更害了自己。从服刑人员的现身说法中大家也可以深刻体会到那种“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的心情。希望从这些人身上吸取教训,引以为戒,他们的前车之鉴应该成为一剂心灵的苦口良药,让我们的思想和灵魂产生震撼,这也是开展警示教育的目的所在。
时值年终岁尾,工作多,任务重,在这种情况下用了一天时间专门召开党风廉政建设推进会议,充分体现了区委对这项工作的高度重视。大家知道,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与发展,一些腐败现象也在滋生和蔓延,在全国时有发生较大影响的腐败案件,腐败问题仍然比较严重。特别是近年来,中央纪委先后查处了多名省部级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反腐败的决心。这些年来,在反腐败问题上,区委区政府态度一贯是坚决的,领导也是有力的,不仅层层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把党风廉政建设作为干部考核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且进一步加大反腐败力度,坚决查处了一批党员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纠正了一些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找材料到☆范文搜 fwsir.com-ˇ范文搜 fwsir.com网上服务最好的文秘资料站点!注:去掉中间符号在百度搜索第一个网站]查处了一些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反腐倡廉工作总体形势是好的。但是,我们对成绩不能估计过高,必须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从当前情况看,导致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土壤和条件仍然存在,党员干部甚至是领导干部为政不廉、以权谋私的违纪违法案件还屡有发生,反腐败工作依然任重道远。今年来,全区纪检监察机关共受理来信来访160件,初核案件线索156件。目前已给予党政纪处分73人,其中党纪处分67人,政纪处分9人,党政纪双重处分3人,移送司法机关19人。在来信来访中,反映乡科级单位和乡科级干部信访举报与往年同期相比明显上升,占信访举报总量33.1,已经有8名科级干部受到查处。这为我们全区领导干部敲响了警钟。“一失足成千古恨”,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里,我讲几点意见与大家共勉:
一、要坚定理想信念,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
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是党不断成长、壮大和成就伟业的根本所在,也是每个党员领导干部的立身之本。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党和人民的事业就不能推进,党的执政地位就不能巩固,党员的先进性就不能保持。党员领导干部理想信念一旦动摇,必然导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扭曲坍塌,必然会迷失方向,走上邪路,就什么话都敢说,什么事都敢做,什么钱都敢花。纵观每一个腐败分子,其走向深渊的根本原因,无一不是因为放松思想改造,理想信念发生动摇,精神支柱出现倾斜造成的。因此,每一名领导干部,只有坚定理想和信念,增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不断改造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政绩观、道德观、利益观,才能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始终坚持为党为人民的事业奋斗终身;才能摆正自己与人民群众的关系,自觉地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摆在第一位,始终不渝地为人民谋利益;才能保持高尚的精神境界,始终做到洁身自好,廉洁奉公。
(一)权为民用,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权力是一把“双刃剑”,可以以权做事,因权扬名;可以以权谋私,因权败身;可以使人高尚,也可以使人堕落。我们从查处的腐败案件中不难看到,虽然他们的涉案情况各不一样,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没有正确运用手中的权力,背离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使人民赋予的权力私有化、商品化、庸俗化,搞权钱交易、权色交易、权权交易,最终葬送了自己的政治前程和家庭幸福,受到了党纪国法的严惩,从而身败名裂、臭名远扬。我们必须认识到,权力来自于人民,也必须服务于人民。一域政权、一方发展、一地稳定、数万百姓,责任重于泰山,不可有丝毫懈怠。我们每一
第四篇:***区副区长在社区党建推进会上的讲话
各位领导,同志们:
按照会议安排,我就如何在党组织的领导下,推进社区建设,构建和谐社区提几点意见,最后,请陆书记提要求。
一、认清形势,抓住当前社区建设中的主要矛盾、问题
一是找准定位。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大量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涌现,使社会管理出现了“盲点”;企业改制的深入推进和居民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复杂化使社区
管理和服务出现了“难点”;社区人员的流动性和利益关系的多样化使社区公共服务和管理成为居民自治和社区服务的“热点”。要积极应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就必须以创新社会管理体制为突破口,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新型社会治理结构,建立政府调控机制同社会协调机制互联、政府行政功能同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同社会调节力量互动的社会管理网络。对于基层政府来说,社会建设和管理的重心在社区,社会管理的社区化,要求我们积极探索社区管理的社会化。要进一步理顺社区党组织和社区自治组织、民间组织的关系。在党组织的领导下推进社区自治组织建设,加强和改进各类社区民间组织的管理和监督;引导公众参与社区治理。从而把社区建设作为城市和城区工作的基本点,把和谐社区建设作为建设和谐玄武的重要切入点和展示玄武“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闪光点,把社区建成各种社会群体和谐相处的社会共同体,为构建和谐玄武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是搭好平台。新的历史条件,社区要发挥好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发挥好反映诉求、协调利益关系的作用,发挥好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作用,发挥好培育良好社会风尚、融洽人际关系的作用,为此,各街道、各部门就必须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建好社区这一工作平台,为各项工作的推进创造条件。一要建好社区硬件设施平台,通过新建、整合、租用、转型等方式,为社区党建、社区居民自治、社区公共管理服务、社区民间组织发展、社区居民活动提供空间和阵地;二要建好社区资源整合平台,通过共建、共享、共用有效促进区域资源和区属资源的整合利用,最大限度的发挥其效益;三要建好社区群众参与平台,要完善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社区议事会、社区听证会等议事规则,建立居民邻里交流载体,畅通社区居民民主参与社区管理的渠道;四要建好社区服务延伸平台,要规范街道政务、事务服务中心和社区公共服务站,建立集社会援助、社区互助和义工服务为一体的服务平台,做到办事有回音,服务有标准,互助有网络。要拓展服务内容,转变服务方式,提高社区服务质量,满足社区居民的物质文化服务需求。
三是建好队伍。要重点加强四支队伍的建设,即街道干部队伍建设、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居民骨干队伍建设、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社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上级的要求、社区的需求、群众的诉求要通过我们的工作队伍加以落实。年初,我区进行了街道区划调整和社区调整合并,不少街道调整了领导分工,特别通过加强街道民政办的建设,进一步增强了社区建设的管理和服务能力。面对社区建设新形势,街道干部要熟悉社区工作,研究社区建设,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努力把工作做实、做深,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社区工作者要熟悉社区、了解居民,做到对社区的本底资料底数清、与社区有关的政策清、社区居民服务需求清。要充分发挥居民骨干和社区志愿者作用,健全机制,建立网络,实现网格式、多样化的管理和服务。要进一步加强培训力度,落实社区工作者各项政策待遇,逐步使其年收入不低于本市职工平均工资水平,推进社区工作者职业化进程。
二、合力推进,着力探索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
推进社区党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下一阶段,我们要以构建和谐社区为目标,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坚持以党的建设为龙头,以政府推进为主导,以服务群众为重点,以居民自治为方向,以增进人际和谐为核心,以维护稳定为基础,以文化活动为载体,以提高和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和文明素质为目的,努力建设民主法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生活便利、环境优美、治安良好、人际关系温馨而又充满活力的和谐社区。当前,应当突出做好以下五件实事。
一是要全面建成共享公平的社区保障和救助体系。区委、区政府对社会救助工作高度重视,多次召开区委常委会和区长专题办公会研究社会救助工作。区委按照“水平高于全市、举措先于全市”的原则,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困难群众帮扶体系的建设》的意见,区政府制定了城乡困难家庭教育救助制度等配套制度,着力解决困难群众生活难、就医难、就学难等问题,为建设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夯实了基础。下一步,要大力发展社会慈善事业,激发和唤醒社区成员的爱心和对公益事业的热情,重点顾及广大边缘困难人群。第一,要进一步整合救助体系。区级层面9月份成立区慈善理事会,建立慈善网页,打造慈善平台,实现社会救助资源和社区救助需求的“无缝对接”。第二,要进一步协调救助行动。各街道在10月底前要普遍
成立社会援助中心,并按照区委、区政府有关文件精神,统一制定工作流程,建立财政资金、物资等救助资源的日常储备和响应困难群众临时特殊需求的应急筹集物资机制,统筹协调政府、社会等多方的捐款、捐物、助困等各类救助行为,避免重复救助、交叉救助,确保社会救助惠及多数人群。第三,要进一步规范救助行为。要指导互助社等社区公益性组织建立监督管理机制,完善配套制度,建立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救助效果评议机制,实现有序运作,使之成为新型救助体系中政府救助的有益补充。
二是要全面加强社区硬件设施建设。要按照“高标准建设、高水平整合、高质量利用”的原则,一方面加大投入,另一方面加强项目引进和管理,逐步改善社区居委会办公条件。区社区建设指导委员会要指导各街道参照有关标准,推出一批具有示范性、公共服务便捷、适合各社区特点和群众需求的社区居委会。要按照分批实施,逐步推进的原则,今年底全区所有居委会办公用房基本达到150平方米以上,在已有7家办公服务用房达到300平方米以上的情况下,明年争取每个街道至少有2-3家社区办公、活动、服务设施达到300—500平方米以上,有条件的街道全面达标。在功能设置上既要完善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办公服务用房,又要具备一站式服务功能,为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同时要高标准建立社区多功能文体活动室、社区学校、社区老年、残疾人之家,社区计生卫生服务点等,加强内涵建设,满足群众多方面需求。要充分认识社区办公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积极推进社区居委会办公信息化建设,年内建立区、街、居三级联网、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便捷高效的社区工作信息平台。要结合党建工作进社区、进楼幢、进家庭,全面推进特色化楼幢建设,让党员奉献在楼幢,社区服务深入到楼幢,邻里互助体现在楼幢。
三是要创新社区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要不断加强社区党建工作,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在和谐社区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继续探索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居委会“交叉任职”的做法,为构建和谐社区提供政治保证。社区居委会要切实履行其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的职能,认真做好法律赋予民调、计生等职能工作,坚持从居民关心的具体事做起,提高组织化程度,提高社区居民的自治能力。在新建小区,要积极探索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小区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四位一体”的社区治理模式;在老小区,要进一步完善社区党组织、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社区居委会、社区公共服务站和社区民间组织“五位一体”的模式,形成社区服务管理的合力。要培育社区慈善公益类、社区服务类、文体活动类民间组织,健全管理机制,引导其在社区党组织的领导下,在社区居委会指导下参与社区建设,承接政府部门剥离出来的部分社会职能,承办社区服务项目,真正成为社区居民自治的依托和支撑。要在条件成熟的街道探索建立承载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社区公共服务站,协助政府完成确定的工作目标任务,实施工作计划和落实具体事务性工作,充分利用社区内各种社会资源为居民办实事,积极配合、支持和帮助社区居委会依法履行职能,支持社会力量开展便民利民社区服务。要通过开展各种社区特色的活动为群众提供参与社区治理,促进邻里关系的平台,引导居民爱城市、爱社区,团结互助,积极向上。
四是要不断深化社区服务。围绕社区居民的需要做好各种社区服务,既是社区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也是建设和谐社区的重中之重。一是要依靠信息化的手段,规范化的管理方式,拓展已有服务领域的服务项目,不断提高服务质量。要突出“万家帮”品牌效应,分阶段完成“万家帮”服务在线升级工作,创新服务机制,充实服务内容,使之成为面向全区市民的便民利民公共服务平台。二是拓展适应群众物质文化需求的服务项目,真正实现全区社区服务的投入社会化、运作市场化、手段信息化和管理规范化,建立起与我区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政府、市场、社会共办、多种经济成分共存、服务设施共享、经济和社会效益共赢的社区服务发展格局。三是要突出发展为老服务。加快社区养老设施建设,在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广居家养老服务的做法,形成集中养老、日间照料、居家养老和志愿服务相结合的社会化养老体系。四是要建立健全社区志愿者服务和义工服务注册制度和服务储蓄奖励制度,在全区上下形成互帮互助、热心公益、奉献爱心的良好氛围。
五是要全面实施“双推”工程,提升社区工作办理水平。一要推进街道管理标准化。要结合全市民政规范化建设,借助质量管理手段,转变观念和职能,促进社区工作提档进级。二要推进社区事务办理规范制。要进一步规范社区“一门式”公共管理服务,逐步做到统一制度、统一标志、统一台帐;要进一步完善社区“双评议”制度,以群众满意为标准,评估社区各项工作。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社区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居民自治机制和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建立健全社区听证会、社区成员代表大会述职、社区双评议等各项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制度规范。各街道要完善相关制度规范,加强对社区的指导,防止其泛化、流于形式,确保居民享有民主权利。区政府各职能部门要切实转变职能,凡与社区建设有关的部门在将工作落实到社区的同时,要按照“费随事转”的原则探索签订社区“服务合约”,明确服务内容,接受居民监督,确保工作效果。
各位领导,社区建设是社区党建的基础性工作,有赖于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有赖于各街道、各部门积极履行各自职责、有赖于社会支持和群众广泛参与,通过此次推进会议,我们要在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思路,制订计划,突出特色,狠抓落实,在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打造一流社区,共建和谐玄武。
第五篇:在2020年XX区重点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在2020年XX区重点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做好下步工作,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要讲话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高质量发展不动摇,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抢抓×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机遇,聚焦高质量高水平建设国家×区,坚持工业强区、旅游富民、产城融合、城乡一体,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维护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确保完成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为新时代×更加出彩×出重彩作出新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稳”和“保”的基础上积极进取;要求我们既善于积势蓄势谋势,又善于识变求变应变。省委×届×次全会暨省委工作会议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结合我省实际,提出要把握好“保”“稳”“进”“蓄”四个方面。这也是做好×工作的基本遵循。“保”是基本底线、是基础、是着力点,要守住“六保”底线,坚决稳住经济基本盘。“稳”是政治责任、是大局、是主基调,要稳定经济运行、稳定社会大局,为各项工作提供良好环境。“进”是发展目标、是大方向,要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有效发力、主动作为,加快建设国家×区。“蓄”是发展未来、是增后劲,要加强战略谋划、前瞻布局,培育壮大新动能,厚植优势、蓄势蓄能。“保”“稳”“进”“蓄”层层递进、相互促进,统一于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保住即期,稳住预期,谋划长期。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四个着力”“四张牌”“三起来”“三结合”的要求。其中,“四个着力”,是×省实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路线图,是我们必须牢牢把握的工作方向。打好“四张牌”,一张张都贯穿经济发展高质量要求,体现新发展理念,是我们发挥优势加快发展的关键。县域治理“三起来”,抓住了县域治理和县域发展的核心问题。乡镇工作“三结合”,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我们夯实基层基础、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遵循。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认真抓好以保促稳、稳中求进,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突出短板。打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战,既要坚定信心又不能盲目乐观,既要正视困难又不能畏惧艰险,守住“保”的底线、筑牢“稳”的基础、保持“进”的态势,聚焦重点人群、重点区域、重点领域,缺什么、补什么,弱什么、强什么,把工作做得再扎实一些,把基础打得再牢靠一些,确保完成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努力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色。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国家×区建设。重点做好“三个融合”,即产城融合、城乡融合、×融合。其中,产城融合是主体、是龙头、是牛鼻子,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设新时代又富又美×的最大战略平台;城乡融合、×融合是两翼、是支撑,是建设国家×区的重要战略保障,城乡融合是讲我们的城乡结构,×融合讲的是我们的区域合作发展重点。“三个融合”的核心是,产业转型升级步伐要与时代发展相适应,城市建设水平要与产业发展、经济能级和人口规模相匹配,城市建设要与乡村振兴相贯通,新时代×发展要与全国、全省区域发展相联结,真正把×国家×区打造成践行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的示范区。
第一,坚持把“六保”作为底线任务,坚决稳住经济基本盘。“六保”是我们当前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重要保证。要全面强化稳就业举措,强化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帮扶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做到粮食生产稳字当头、煤电油气安全稳定供应,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障基层公共服务。要进一步强化底线思维,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对居民就业、基本民生、市场主体、粮食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和基层运转情况认真逐一摸排,搞清楚风险是什么、难点在哪里、底线怎么守,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要守住疫情防控底线。疫情是影响发展的最大变数,疫情防控战线守不住,发展就无从谈起。要抓牢常态化疫情防控,在思想上把弦绷紧,在防控上把漏洞堵死,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人群的精准防控,对重点场所、重点商品的监测管理,坚决做到预防科学、发现及时、处置快速、管控精准、救治有效,守住来之不易的防控成果。要守住脱贫攻坚底线。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性工程和底线任务。要坚持靶心不变、力度不减,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目标,聚焦山区镇村、特殊贫困群体,全力攻坚,坚决兑现军令状。要巩固脱贫成果,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支持扶贫产业恢复发展,持续提升脱贫质量,确保存在返贫风险的脱贫人口、存在致贫风险的边缘人口不返贫致贫,确保脱贫成果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要守住企业发展、居民就业底线。保企业就是保就业、就是保民生、就是保经济、就是保发展。留住青山,赢得未来。要把保市场主体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围绕重点产业链、龙头企业、重大投资项目精准施策,着力帮助解决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中的各种堵点、难点问题,做好稳链、补链、强链工作,不折不扣落实中央、省和示范区各项政策措施,提高推动政策措施落地落实的精准性和专业性,帮助解决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面临的实际困难,千方百计帮助企业把疫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要密切关注就业形势变化,通过公益性岗位开发、扶持自主创业、加强技能培训,把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人群就业工作做好做扎实。对就业困难人员,开展重点帮扶,托好就业“底线”。
第二,坚持把“六稳”作为政治责任,促进经济平稳运行、社会和谐稳定。无论是保就业保民生、实现脱贫目标,还是防范化解风险,都要有经济增长来支撑,都要靠社会稳定来保障。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和不确定性较多的条件下,要增强预见性,把握市场心态,正确认识发展主流大势,理性看待阶段性困难,着力稳人心、稳信心、稳预期。要全力以赴稳定经济运行。稳定经济运行事关全局,无论面对什么情况、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千方百计推进经济稳定增长,防止大起大落,确保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要坚持从供给和需求两侧着眼,从内需和外需两端发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经济社会循环。要积极扩大有效投资,以双十工程为牵引,聚焦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的“两新一重”建设,扩大政府投资规模,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健全市场化投融资机制,优化投资服务,强化要素保障,以有效投资稳定经济运行、增强发展信心、对冲经济下行、增添发展后劲,发挥有效投资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的“乘数效应”和牵引作用。×书记在省委全会上对我们谋划实施双十工程进行了表扬。要兜牢基本民生。改进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坚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深化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下大力气解决城市交通拥堵、小区物业管理等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切实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兜住基本生活底线,帮助群众解决社保、医保、就学等方面的实际困难,落实好特殊困难群众兜底保障工作,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加充分的社会保障。要在提振消费信心上多用力,通过稳就业促增收保民生,持续提高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促进消费扩容提质,推动餐饮、商场、家政等恢复发展,激发文化旅游潜力,加快繁荣城市“小店经济”“夜经济”,让城市更有活力、更有“烟火气”。要着力稳定社会大局。时刻绷紧“防风险、保稳定”这根弦,坚决维护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认真排查政府债务、企业互保、金融机构、融资平台、合同履约等方面的风险隐患,摸清底数、有效化解,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严格落实属地责任、部门监管责任、企业主体责任,聚焦化工、消防、食品等重点领域,加大排查力度,坚决遏制重大安全事故发生。当前,要重点抓好防汛减灾工作,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做好防大汛、抗大灾思想准备,坚持预防预备和应急处突相结合,加强水情雨情监测,提升防汛抗灾能力,最大限度减少汛情可能对人民群众造成的损失。
第三,着力保持“进”的态势,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不懈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经济发展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这次疫情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较大冲击和影响,但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这次疫情是一场危机,但某种程度上也孕育了新的契机。丘吉尔讲:不要浪费一场好危机。我们要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积极主动作为,把防疫和发展更好统筹起来,把发展和转型更好统筹起来,把高质量发展和高效能治理更好统筹起来,在应对危机中抢抓新机遇、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要在产业转型升级上下功夫。把先进制造业作为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毫不动摇地坚持工业强区主战略,毫不动摇地加快企业转型升级,毫不动摇地推动产业集群集聚发展,毫不动摇地推动×由原材料大市向新型材料强市转变。要做优“老字号”,聚焦优势主导产业,加快优势骨干企业向管理智能化、生产绿色化、装备大型化、产品高端化、治理结构现代化方向转型升级,克服困难,一企一策,全力支持骨干企业做优做强。要做大“原字号”,围绕原材料不断拉长产业链,加快延链补链,推动集聚集群发展,努力实现从工业原材料向新型工业材料转化、向配件配套转化、向高端装备发展。要培育“新字号”,加强战略前沿领域部署,通过招商引资引智,重点培育国家大力发展的纳米杂化材料、节能环保、电子信息、航天科技、生物医药及大健康、高端装备等新兴产业,发展新经济,培育新业态,构建新模式,蓄积新动能,加快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打造一批“专精特新”的新兴企业和行业“小巨人”。要用好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这张“金字招牌”,坚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体育与旅游融合发展、现代服务业和传统美食餐饮业融合发展,充分挖掘×文化旅游资源,顺应旅游发展新潮流、新趋势、新需求,做好文化旅游发展这篇“大文章”,让×文化旅游更有颜值、更有价值,让游客“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重点打造以王屋山天坛顶×帝祭天为标志的国家级工程、以中国济水博物馆为标志的国家级工程和以愚公移山干部学院、愚公移山精神展览馆为标志的国家级工程。要在城市转型发展上下功夫。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顺应城市工作新形势、改革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这是我们做好城市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要坚持集约发展,框定总量、限定容量、盘活存量、做优增量、提高质量,立足国情,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在统筹上下功夫,在重点上求突破,着力提高城市发展持续性、宜居性。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一系列论述,按照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青水秀的总要求,进一步提高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在一个辖区人口不足百万的城市,类似郑东新区的中央商务中心区可能不是它的标配。一个五口之家,一个四合院够用了,没有必要搞个“大观园”,不仅大而不当,而且会劳命伤财。一个城市宜居不宜居,老百姓最有发言权。鞋子合脚不合脚,只有脚知道。×全市还不到百万人口,要搞一个中央商务区,目前好像还没有这个力量,也没有那个必要。我们不能只讲“面子”,不顾“里子”。要坚持秀灵美丽宜居幸福的城市定位,聚焦主城、聚焦民生、聚焦品质,围绕宜居宜业宜游,完善城市功能,增进城市品位,提升城市的能级和区域竞争力。要着力破解城中村改造难题。目前我们城市建成区面积×平方公里,城区常住人口×余万人,城中村就有×万人、占×%以上。要围绕提升群众生活品质和城市形象,努力走出一条在不大拆大建的情况下以微型改造和有机更新为主的新型城中村改造路子。要加强城市管理和服务,持续巩固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加快城市向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方向转型,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要坚持全域城乡融合一体化发展,扩权强镇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对生态脆弱、边远偏僻的山区群众,启动新一轮的迁户并村规划,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前提下,让群众向中心城区集中、向中心镇区集中、向中心村集中,探索一条“乡村振兴+城乡融合”的新型城镇化发展之路。要在生态保护治理上下功夫。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深入实施蓝天、碧水、净土、国土绿化和生态修复行动,加快推进沿×生态廊道建设,实施沿×生态涵养保护工程,发挥好生态环境保护对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倒逼作用、引领作用和推动作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让绿色成为×产业发展的特色、×城市发展的底色。要在社会治理现代化上下功夫。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立足×实际,聚焦薄弱环节,从急需的地方做起,向难处攻坚。要加强基层治理,持续推进强基固本工程,不断健全党建引领、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智能化网格化“两化”支撑的基层治理体系。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示范市建设,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深化特定利益群体稳控化解和问题楼盘专项治理,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坚决打赢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收官战,让人民群众有满满的安全感。妥善解决因疫情影响利益受损群众的合理诉求,加强社会心理疏导,有效化解“疫后综合症”。
第四,着力厚植“蓄”的势能,不断强化长远发展的支撑。弄清楚15年以后的发展蓝图,才能把接下来5年的发展谋划好推进好;弄清楚未来5年的发展目标,才能知道现在应该做什么、怎么做。我们要干在当下、谋在长远,抢抓×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部地区崛起、××城市建设等重大战略机遇,抢抓稍纵即逝的政策机遇窗口期,进一步加强战略谋划,进一步加强前瞻布局,多做打基础、利长远、固根本、惠子孙的工作,不断积蓄×的发展势能,不断拓展×的发展空间。要持续强化基础能力支撑。面向未来、突出重点、强化弱项,在交通、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上谋求新突破、赢得新优势。全力推进×等交通项目建设,积极推进呼南高铁豫西通道、郑银高铁项目建设,推动交通基础设施不断上台阶、上水平。围绕×河小流域治理等,突出镇村污水处理设施及管网、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河库防洪泄洪工程等薄弱环节和领域,加快谋划实施一批重大水利设施和环保基础设施。要持续深化改革开放创新。坚持用改革的办法破解难题,把打造最佳营商环境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一号工程,聚焦疫情防控、风险挑战、高质量发展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定不移把党中央、省委和示范区党工委部署的各项改革任务落实好。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扩大“一网通办”和“最多跑一次”改革覆盖面,真心真意为企业排忧解难,扎实为企业办实事办好事,保障各类市场主体平等获取生产要素和政策支持,以优良营商环境的确定性对冲外部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坚持用开放的举措寻求突破,培育壮大开放主体,发挥龙头企业在招商引资中的影响力,加大精准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围绕优势产业招引相关配套企业,带动产业集群化发展。坚持用创新的思路推动发展,抢抓国家、省优化科技资源布局的机遇,围绕×优势领域,积极培育省新型研发机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试或熟化平台,积极争取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平台布局。把人才工作作为事关长远发展的根本性战略,深入实施高层次人才集聚和培育工程,加强本地优秀人才培育,吸引更多高层次创新人才来济兴业。要加快推进×融合发展。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产业和人口向优势地域集中,形成以城市群为主要形态的增长动力源,进而优化生产力布局,带动经济总体效率提升,这是经济规律。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城市群、都市圈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重要空间形式,优势资源向增长极集中、向中心城市集中,区域一体化发展、城市抱团发展,是大势所趋。建设××城市、构建×都市圈、打造引领全省高质量发展“双引擎”,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新时代×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荀子说:“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要想跟上时代,实现跨越发展,仅靠我们自身单打独斗不行,必须顺应区域融合发展趋势,抱团发展。×和×人脉相亲、水脉相通、文脉相近、产业相似,有良好的合作基础和充分的合作空间。×融合发展是我们在新时代区域发展优化区域结构的战略选择和战略方向。我们要用包容的胸怀,更加积极更加主动地融入区域发展,积极推进×融合,借力借势发展。要增进战略互信,打破行政区域界限,聚焦规划、产业、交通、文旅、生态等重点领域,积极与×沟通对接,推动××产业链互延、基础设施共建、公共服务共享、生态环境共治,共同建设×都市圈。要加强战略谋划,在产业上,重点围绕石化产业、装备制造业、有色金属等关联产业,加强两地骨干企业合作,推进军民融合发展,实现产业链互延、优势互补。在基础设施上,坚持交通先行,共同推进呼南高铁豫西通道项目,加快高速公路、城际快速路建设,推动基础设施共建、无缝对接。在文化旅游上,加强文化交流,共建区域旅游市场,实现文化融合、资源共享。在生态建设上,共同推进×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共同推进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切实提升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在公共服务上,积极推进教育、医疗、社会管理等方面的对接和资源共享,构建统一、方便、快捷、高效的公共服务体系。要抢抓战略机遇,用足用好省委、省政府支持××城市建设的政策红利,加快推进×融合共同发展,努力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加快融入×都市圈,打造支撑×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