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葬文化浅谈

时间:2019-05-15 03:45: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殡葬文化浅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殡葬文化浅谈》。

第一篇:殡葬文化浅谈

殡葬文化浅谈

殡葬文化是人们在安置并悼念逝者的一系列活动中形成的殡葬观念、殡葬礼仪、殡葬规范和殡葬习俗的总称。殡葬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产生、发展经历了很长的历史阶段,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文化现象。它表达了人们对生命的热爱、对人生永恒的追求、对孝道的遵循和对先人的报恩心理。

我国殡葬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单就死亡的称谓来说就有很多种,一般称“仙去”、“老了”、“作古”、“逝世”等;帝王的死称“驾崩”,诸侯王的死称“薨”,和尚死了叫“圆寂”,道士死了叫“登仙”或“羽化”。单从死亡的称谓就反映出我国殡葬文化的丰富性。从葬式上来分,就有土葬、火葬、天葬、水葬、树葬等、尤以重庆、云南、贵州等地区的悬棺葬最为奇特。从祭祀习俗上来说,也是丰富多彩,有清明踏青上坟扫墓、寒食禁火、元宵节送灯等许多传统的习俗。殡葬文化是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社会风尚和道德水平的反映。

我国传统殡葬文化的特点。

首先是重孝道,儒家文化以孝道为最基本出发点,孔子认为“孝也者,德之本也”,即孝是礼仪、道德的根本。孔子还将治丧的意义提高到社会治理的高度,提出“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思想,他认为,推行孝道,人们就会会归于醇

厚,天下也就容易治理了。这一思想终被统治阶层所接受并推广,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纲领性口号。再者是显等级。根据逝者的社会地位以及对于国家的功绩,在殡葬规模上予以较高的礼遇并使其子孙享有厚遇,以此激励生者为国家效力。封建社会历朝历代的功臣死后,可以享受陪葬帝陵之侧的待遇。第三是厚葬之风盛行,中国的厚葬之风可以追溯到距今3500年前后的殷商时代,从殷墟五号好妇墓的规模和陪葬品之丰厚可见一斑,而厚葬之风贯穿了整个封建社会,帝王将相死后皆高山大塚,丰厚陪葬,(元朝帝王墓穴没有没有高大封土是个特例)。厚葬之风还表现在丧事办理程序繁冗,时间跨度长,极大浪费社会财富。红楼梦中描写贾府秦可卿的丧事就办了七七四十九天时间,请100位僧人超度、99位道人打醮;后来又停灵七日,又请50位高僧、50位道士作七,宁国府一条街白漫漫人来人往,花簇簇宦去官来。

殡葬文化的社会作用。

首先,殡葬文化有满足社会心理需求的作用。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殡葬活动由最初的简单的遗体掩埋发展到现在的遗体处理、葬仪葬式丰富多彩、甚至包括了临终关怀的内容,这体现了人类对自身价值和生命尊严的认识也不断深入,从某些方面来说,殡葬活动已成为安慰人们心理,调整社会关系的重要活动,而殡葬消费也成为了以心理消费为主的行为。殡葬文化强化了人们的归宿感,很多人不管在什么

地方生活,去世后都想安葬在故乡,有叶落归根的情节,而子女也以先祖的墓穴作为精神的依托。同时通过丧葬活动也是对未尽人子之责的一种弥补,以获得心理的安慰。

再者,殡葬文化有着很强的道德教化作用。利用殡葬文化对生者进行道德教化,是世界各民族的共同特点。在封建社会,殡葬文化具有很强的阶级性,等级观念十分严格,通过繁冗的丧葬活动来强化其统治秩序。现代,人们通过对去世亲人的悼念活动,实现对亲人的人生功绩的总结和弘扬,达到教育子女继承光荣传统的目的。

第三,殡葬文化有着调节改善社会环境的作用。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现代城市人口众多,人均生存活动空间狭小,如采用过去的葬俗,不仅费时弥久,而且烧纸摔盆打旛等丧葬活动对城市环境也是极大的破坏,这是现代城市生活方式所不允许的。我国政府提出了殡葬改革,弘扬先进殡葬文化的要求,积极倡导绿色、文明、人文、和谐殡葬工作主题。利用清明节等群众性祭祀节日在殡葬服务机构积极组织开展各类主题鲜明、内涵丰富的文化活动,倡导时空邮箱、网络祭扫等绿色健康的悼念缅怀方式。在葬式方面,坚持生态文明导向,大力倡导绿色节地葬法和骨灰撒河、撒海等一次性处理的先进方式。经过长期努力,先进文明的殡葬理念已逐渐为群众所接受,火化率逐步提高,在天津、上海、青岛等地海葬逐步为人们所接受,参与群众越来越多;在祭

祀活动中使用鲜花的越来越多,焚钱烧纸等封建迷信陋习越来越少。先进的殡葬文化在改变人们传统观念、美化净化生活环境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殡葬文化发展方向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经济、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这种要求必然会在殡葬文化发展中得到反映。

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人口老龄化加速,殡葬改革在保障基本民生、推进生态文明、促进精神文明、维护社会和谐等方面的作用更加凸显;坚持节地生态、推行少占或不占地的骨灰、遗体处理方式作为殡葬改革的重中之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2013年12月印发了《党员干部带头推动殡葬改革的意见》要求党员干部带头节俭、文明办丧事;带头火化、生态、节地安葬;文明、低碳祭扫;带头宣传倡导殡葬改革。政府大力推进惠民殡葬工作,大力建设公益性公墓,将基本殡葬服务纳入公益服务保障范围。政府主导、生态节地、惠民公益成为殡葬文化发展的主题。

现在科技迅猛发展,人们殡葬方式和观念也随之发生巨大转变,太空探索的进步,在国外已经出现了把亲人骨灰发

射到太空的太空葬;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及网络的发展,网络祭祀,时空陵园等新兴的纪念方式方兴未艾。不管是葬式还是祭祀方式的发展反映到殡葬文化上都体现着科技信息时代的特征。

当代社会,人们对环保的关注度愈来愈高,反映到丧葬活动中,尽可能减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成为殡葬活动的演进方向。自从推行殡葬改革以来,政府和殡葬服务组织积极倡导殡葬环保,大力改进殡葬设施设备,引导丧事简办,积极建立树葬纪念林等形式的生态公墓,群众祭祀活动也逐渐文明,鲜花祭祀已渐成主流,环保低碳意识成为殡葬文化的重要特点。

以人为本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基础,社会和谐成为管理的共识。在殡葬活动中厚养薄葬理念作为传统孝道将进一步得到弘扬,临终关怀成为重要的服务内容及研究课题,殡葬活动将越来越简化其形式而更注重于其内涵,其内涵就是以人本理念,这将成为殡葬文化发展的主旨。

第二篇:学习殡葬文化心得体会

学习殡葬文化心得体会

【篇一】

殡葬文化是人们在殡葬观念、殡葬礼仪和殡葬实物中安置并悼念的一系列活动及其相关的礼仪规范中形成的一种社会文化,具有独特的深厚的社会文化观念。

自然界中不变的规律是生老病死。生养死葬是人类的传统的美德、公民的义务、政府的职责。人死后,就有了殡葬活动。殡葬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产生、发展,也经历了很长的历史阶段。人们在安置并悼念逝者的一系列活动及其相关的殡葬礼仪规范的形成中所蕴涵的文化现象就形成了“殡葬文化”。

殡葬文化与其他文化有密切的关系。与其他文化一样涉及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己心理上的三种关系。第一,殡葬的各个环节都离不开物质文化,人们借助药物器具保存遗体、布设灵堂、悼念逝者、寻觅墓地构建坟墓或将骨灰撒向大海等,无不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第二,殡葬活动主要是一种社会群体活动,人与人的各种感情在殡葬过程中得到充分的体现。第三,殡葬活动中,人与自己心理也始终处于一个调适平衡的过程,人类自己心理的任何反应或变异,均应控制在殡葬文化所允许的范围,从而形成特有的适应方式。

殡葬文化的主要形态,即观念形态、操作形态、实物形态,它们之中都隐藏或寄托了对生命的价值肯定,对永生的追求和现实社会的反映。总之一句话殡葬文化的形态都是反映人类社会的文化特征。殡葬文化的本质无非就是反应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殡葬文化虽然是人死后产生的,但是其本质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社会风尚和道德水平的反映。不同的人或不同的民族受不同的外部环境以及自然界、人类、社会乃至自身认识的不同,生死观也是有极大地区别。殡葬文化反映当时生产力以及物质生活水平。人类的生产力和物质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每一个时代的殡葬服务郭=过程都有所差别。殡葬文化反映社会的道德水平。社会的道德水平如何,殡葬方式是一个窗口。因此,了解一个社会的殡葬文化就可以了解到整个社会的面貌。

殡葬文化在中国古代是非常重视的。具有悠久的历史性和传承性。古代的殡葬文化有很明显的特征:重孝道。儒家文化以孝道为基本出发点。孔子认为“孝者也,德之本也”,即孝是礼仪、道德的根本。显等级。在古代殡葬中根据逝者的社会地位以及对于用功于国家的人,在殡葬规模上予以较高的殡葬礼仪并使其子孙享有厚遇。隆丧厚葬。隆丧,指吊唁和送殡者多,显得极其隆重;厚葬,入殓衣服多且贵重,陪葬品丰富,墓地气派等。

殡葬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一部分,以它独特的形式在影响者人类,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作用。殡葬文化有满足社会心理需求的作用,随着人类思维的不断发展,人类的自我意识和理解能力不断提高,对自身价值和生命尊严的认识也在不断的提高。殡葬礼俗文化就是在这一心理需求推动下,不断地发展和丰富起来的。无论贵贱、贫富,人们对殡葬的认同是大体相同的,即通过殡葬形式满足人们对生命的“最后一刻”的心理需求。社会心理需求当然是对于生者而言,通过一定的殡葬礼仪满足生者的心理需求,增强人们生活的信念。其次,殡葬文化还具有道德作用。社会正常运行离不开对人的教化,而教化则是以文化支撑的。利用殡葬文化对生者进行道德教化,是世界各民族殡葬文化的共同特点。首先,人类社会的发展源远流长,今天的人类文明建立在前人的创造基础上。如果我们丢弃这些,我们的文化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次,通过殡葬活动感化人们去珍惜生命、孝敬父母、积德行善。殡葬文化的作用不仅这些,还有在对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有重要的作用。殡葬文化从一开始就具有保护自然环境以利于生者生存的社会目的。早在原始社会时代仰韶文化时期(距今5000~7000年)的墓葬就是很好的证明。如西安半坡氏族的公墓就统一安排在居住区的北面。这些保护土地的目的是为了生者有足够的生存空间。从而使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

现代的殡葬文化需要科学的管理。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四个方面,完整的反映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和内在要求,是我们做好各种工作的指导思想。殡葬事业的发展,殡葬文化的创新离不开科学发展观的指引。殡葬文化必须适应现代社会。正确处理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在对待传统殡葬文化的问题上,如何处理继承传统殡葬文化和发展先进殡葬文化的关系,突出表现在如何处理科学殡葬和带有迷信色彩的殡葬长期共存的问题。现在的殡葬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人们的心理需求提供服务的,就是给人们留下一个寄托追思的空间。如果是完全用现在的科学观点进行殡葬服务,就势必取消一切的殡葬礼仪,只留下火化,这样,就难免会引发人们对生命、生产活动消极的态度,走向虚无主义。因此,我们一方面要走科学的道路。另一方面,要对传统的殡葬文化加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推动先进殡葬文化发张。

同时殡葬文化还要重视生死观的研究、死亡教育的发展。在我国,长期以来,在人们的思想意识领域中,人们只重视对“人生观”研究,忽视了对“人死观”的研究、社会忌讳死亡、不接纳死亡,视死亡如鬼怪、敌人。缺乏“人死观”教育,使人对死亡的认识长期处于一种封闭的、精神压抑之中。所以殡葬文化工作者必须加强死亡教育和“人死观”的研究。

工作者要学习研究先进的殡葬文化。先进的殡葬文化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体现先进生产力发展水平,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反映时代进步的潮流。总之,殡葬文化是为人服务的,要以人为本,给以人的尊严和权力,体现人的价值。

【篇二】

通过规范的、专业的丧葬礼仪形式来告别死者,表达了生者对逝去人的尊重与敬仰,提高了死者的尊严,彰显了生命的价值。

老师反反复复强调“殡葬无小事”。所以有形、规范、系统的服务礼仪,不仅可以树立员工和业主的良好形象,更可以塑造受业主欢迎的服务规范和服务技巧,能让员工在工作中赢得尊重、理解和信任。

殡葬服务业是一门特殊的服务业。特殊在,所有的服务行业都是直接为生者服务,惟独殡葬服务业的直接对象是死者,它的间接服务对象才是生者。它是“双重”服务,使逝者得以安息,使生者得以慰藉,我们的殡葬服务礼仪就更复杂化。

殡葬礼仪是社会精神文明的一个窗口,殡葬改革及殡葬服务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关系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关系到人口、环境、资源、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殡葬礼仪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道路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殡葬礼仪在不断的完善与发展,也在教化着人们学会忠、孝、敬。要忠于事业、忠于国家;孝敬父母、孝敬长辈;敬畏神灵、敬畏自然。这才是殡葬礼仪的真正意义所在。

我们每一位殡葬服务员都有义务和责任,通过学习礼仪、传承礼仪,自然而然地成为这个民族和团体的一员。个人文明礼仪一旦养成,必然会在社会生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我们应将特殊的服务融入每一个具体的服务项目中,将殡葬礼仪落实到殡仪服务员的每一具体行动上。忠于事业、做到“使逝者得以安息,使生者得以慰藉”.以前,在服务班总觉得自己很迷茫,因为不像其他班一样,防腐整容,设备班就有一个可以固定的方向,再怎么不行他们还是有一项可以拿出手的一技之长。而我们服务班学习的范围我自我感觉就比较广泛了,有司仪、礼仪、挽联写作、策划、业务洽谈等等,重点还是不知道什么才最适合自己。但是,从进大二以后,接触到这些必学的课程就开始一步一步有了自己的方向,就这学期来说,我最大的目标就是以后做一名优秀的司仪和业务洽谈人员,不管怎样先朝着这些目标慢慢努力,再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希望以后能在郭老师的课程上学到更多的东西,同时感谢郭老师这么久以来对我们的付出及帮助。

第三篇:殡葬文化1

浅谈现代殡仪活动的人文精神

常州市殡仪馆

刘建玉(2005年5月16日)

以人为本,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是现代人的基本理念。也是殡葬工作所必须具备的理念,作为社会公益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1990年起,就殡葬改革、殡仪服务、公墓管理、殡葬设备、丧葬用品的生产销售等方面,国家民政部都有了规范性的文件,1997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殡葬管理条例》,对殡葬改革,促进文明节俭办丧事,革除丧葬陋习起到了重要作用。殡葬改革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已得到了民众的认同,殡葬行业,应充分体现在殡仪活动中的人文精神,以取得更广泛民众的赞同,本文拟对现代殡仪活动的人文精神谈点看法。

一、人文精神在殡仪活动中的意义

人文精神是殡葬活动的内核,在殡仪活动中贯穿人文精神,是殡仪活动的基础。

1、体现宗教和民俗是对死者和生者的最大尊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各民族的人员流动性很大,在复杂的人群中具有各种宗教信仰的群族和不同民族习惯。殡葬习俗是社会最重要的民俗活动,它所蕴藏的文化内涵最为深厚,对人的心灵震撼最为强烈,对人们的教育意义也最大。殡葬改革就是要继承优秀的殡葬民俗传统的同时,塑造一种新的殡葬民俗,它不可缺少的文化价值在于使“个人精神得到完整”。殡葬服务就是要充分地体现这一精神,我们可以对丧户所拥有的地位、权力和收入水平在服务态度、服务质量上一视同仁,但对其所具有的不同信仰和不同民俗不能视而不见,在殡葬服务中予以充分地尊重。

2、人道主义精神有助于缓解人们的心情。人道主义主张关怀人,尊重人、帮助人,主张人格平等、相互尊重。殡仪服务是直接为人服务,生者和死者都享有得到尊重、关怀的权利。死者从法律上来说是法律主体意义上的人,在殡葬文化意义上讲是曾生存于我们社会中的人,因而要以人道主义精神对待死者。它包括在殡仪服务的整个环节中,从搬运死者遗体、为死者整容化妆、入殓、告别、火化遗体的服务等,做到“死者得到安息,生者得到慰藉”,让两个世界的人都满意。为此,要提倡丧葬用品多样化,服务项目系列化,文明服务,设施先进,环境优美,设施越是现代化,越是档次高,越有助于缓解人们的心情。

3、殡葬体现殡葬道德是现代文明社会的必然要求。殡葬道德是殡葬职工在提供殡葬服务时应遵守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一是给死者以人道主义对待。殡仪馆是提供人生最后一次的服务场所,给死者一种体面的对待,让死者享受最后一次人生服务,使死者安息,生者慰藉。二是给丧户提供优质的殡葬服务。三是体现殡葬良知,如对死者家属怀有同情心,安慰极度悲伤者的丧户,按操作规定提供规范优质的服务。殡仪馆和公墓的环境绿化、布局、职工的仪态举止以及优质服务,其目的是与丧户达成良性互动,当丧户有过激言行时,则当控制自己,以更温和的态度去感化对方,努力营造一个与现代文明社会相协调的良好环境。

二、现代殡仪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

传统的殡仪文化包括对丧户的心理安慰、葬具、殡葬服饰、坟墓与风水、扫墓以及殡葬语言以及殡葬文书等,在现代文明社会对一些优秀的传统殡葬文化都要在殡仪服务中予以尊重和体现,愚昧落后的要逐渐摈弃,提倡现代先进的文化思想,推行科学、文明、健康的丧葬方式。在殡仪服务中,一般包括遗体接运、遗体防腐、遗体整容、殡仪服务、遗体火化和墓地服务等方面,在这些方面都渗透着传统的殡葬文化,那么现代先进的殡葬文化也应在这些方面进行迁移墨化的改造,最终形成具有先进观念的殡葬文化。现代先进殡葬文化的内容应体现在具体形式上。

1、人文精神。谈到死亡,人们都有很多忌讳,其实它是生死学的一部分。提倡人文精神就要从养生、悲伤抚导,临终关怀做起,现代殡葬文化应立足于个人身上,实行“往生契约”,从事殡葬工作不是简单的对遗体处理,而应该努力体现往昔的个性,使个人特色与风格在丧事中表现出来,使亡者尊严得以体现,也让生者满意。旧的那种看风水、定坟向、念经打梆以“超度亡魂”之做法,应彻底根除。

2、丧事从简的唯物主义精神。建国以来,破除迷信,丧事从简,遗体火葬为主要内容的殡葬改革得到了群众的支持和响应,但由于我国封建社会历史较长,旧习俗的影响较深,在一些地方和单位大办丧事的攀比之风屡禁不止,有的丧葬活动程序繁杂,劳民伤财,有的甚至搞封建迷信活动。这些做法,有悖于大多数逝者生前所愿,于死者无补,对生者无益,理应坚决加以纠正。厚养薄葬,文明办丧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体现。

3、殡葬活动社会化,逐步取代旧的陋习。殡仪馆是现代社会人们举行殡葬活动的集中场所,从殡仪活动的程序上看,首先是实行现代形式的接运遗体,在医院里实行医葬分家,在对家里逝世者即行接入殡仪馆。旧的丧葬习俗,多为一家一族自行组织,在自家或公共场所进行,既影响周边群众的日常生活,又不卫生。其次是祭奠活动,在殡仪馆举行祭奠活动可以上规范礼仪,革除大操大办,吹吹打打的娱乐倾向等陈旧做法。第三是现代葬式,提倡树葬、海葬、草葬等方式,破除因土葬而带引出来的一系列陋习。

4、规范丧葬用品,摈弃旧的不文明方式。推行并生产适用于文明办丧事的用品,是从源头制止各类封建迷信活动,净化社会风气,减轻群众负担的方式之一,如统一墓碑规格尺寸就有效地抵制显身份、摆阔气的做法,反映了一种进步和文明。因此在骨灰盒、花圈、寿衣用品等丧葬用品的生产上既体现悼念和安抚工作,又体现简俭庄重的作用。

三、殡葬文化的塑造

目前,大多数的殡仪馆在服务中能体现尊重丧户的意志,但缺少科学、文明、健康丧葬方式的引导。现代殡仪文化除了继承传统优秀的殡仪文化以外,逐步规范丧事活动,积极推进丧葬习俗改革,加强殡葬职工管理,把以人文精神为核心的优质服务呈现给丧户,使丧户“伤心而来,满意而归”。

1、硬件环境的建设。首先加强技术改造,完善建筑设施。殡仪馆、公墓和骨灰存放处是为人民群众提供丧事服务的场所,为了发挥与丧户的良性互动作用,场所的建设应朝着高档、宽畅、环境优美的方向发展。其次是炉、厅备用,适应丧户的宗教和民俗要求,在殡仪馆设立不同的区域,以满足不同丧户的要求。再次,环境建设要有现代气息。从灵堂到告别厅,从休息室到室外环境,从焚尸厅到骨灰存放直到墓地建设上,除宽畅明亮、卫生庄重外,还要体现科学、健康丧葬方式的宣传氛围,以对人们的殡葬活动进行指导,引导人们逐步摈弃丧葬活动中愚昧落后的因素。在殡仪馆、公墓建设上朝公园化方向发展,既要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又要有利于节约土地资源,让死者有所寄托,对生者有所慰藉,最大限度地降低丧事开支,推动社会进步。

2、服务管理建设。一是更新服务观念、拓宽服务领域。目前大部分殡仪服务从灵车的预约、遗体存放、祭奠仪式、遗体火化到骨灰装盒等实行了系列化服务,但仍要更新观念,使服务朝两端延伸。前湍协助有关组织大力宣传殡葬改革,传播科学、节俭、健康的丧事信息,提供殡改政策咨询和服务咨询,后端应包括骨灰的处置等,用优质、廉价、方便、快捷的服务,节约社会成本。二是提倡文明服务,使用文明语言。这是殡葬服务的核心,也是贯穿人文精神的关键。死者的死因和状况是各种各样的,它对丧户造成的心理悲伤程度有所不同,殡仪服务中首先要充分体谅丧户的心情,对丧户报之以极大的同情,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文明服务成为一种自觉行为。业务接待要提供殡葬服务的全部流程介绍,配备殡仪引导员,同时提供挽联、讣告、告别程序等范本;收殓做到准时规范,面对遗体施礼,轻松抬放,严格遵守地方风俗;防腐整容和消毒,要努力保持死者生前状态,体现古代“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孝道原则和尊重生命、尊重人生的人道主义原则;祭奠仪式应尊重丧家的宗教习惯,礼厅的布置和朝向要体现中国的文化,悼念活动应提供指导和协助,建立礼仪师制度;火化和骨灰寄存,保持“入土为安”的心理习俗,提倡干净、卫生,使之既能继承孝道,又能保护土地资源的公墓和寄存骨灰场所,使之与现代社会的生活条件相吻合,在整个殡仪活动中提倡使用文明用语,禁止使用丧户不称心的语言。三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殡葬服务质量,塑造现代殡仪文化,人才是关键。殡葬工作涉及到社会学、文化学、药理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要熟知尸体的防腐、整容技巧、丧户的心理安慰,葬具、殡葬服饰与风水知识以及中西方古代死亡文化。要通过培训,不断充实相关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文明语言使用技巧,培养一支有知识、会管理、富于创新和奉献精神的殡葬服务队伍。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善待丧户,以同情心去做好殡葬服务工作,规范语言、仪表,做到举止有礼、语言贴切,使丧户感受到殡葬行业的温暖,树立起新一代殡葬职工的风貌。

3、加强殡葬管理,增强殡葬新观念。丧葬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它直接反映社会的生产水平及物质生活状况,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追求、社会风尚和道德水平。但是现代的殡仪文化不是自发形成,要靠长期的宣传教育,靠殡葬管理机构甚至整个社会的共同推动。一是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民众意识。要大力宣传殡葬改革的重要意义,宣传殡葬管理政策法规、宣传健康文明,科学的丧葬观,积极提倡厚养薄葬、健康向上的丧葬礼仪,引导和规范民众的殡葬行为。其次是打击各类封建迷信活动,加强对“阴阳先生”等人员的教育,取缔迷信活动场所,加大对制造销售迷信用品的打击力度,逐步取消民间闲散吹奏人员参与丧葬活动,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应采用文明的祭奠方式,遗体火化、骨灰装盒后按规定墓地将骨灰处置。再次要建立殡改目标责任制。各级领导干部、共产党员要自觉抵制腐朽、没落、封建的思想,在殡葬改革中起模范带头作用。要把殡葬改革工作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建立目标责任制,同时加大殡葬管理执法和监督力度,要象当年“破四旧”那样的决心和力度来规范殡葬工作,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确立现代殡葬服务理念,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让愚昧、落后、封建迷信的丧葬习俗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第四篇:殡葬管理

殡葬管理讲义

第一章 殡葬管理概述

第一节 殡葬与殡葬管理

一、殡葬及其特征

殡葬亦称“丧葬”,其含义是指人们对死者遗体的处理方法和对死者的哀悼形式。殡葬原是土葬的文言用语,是由“殡”和“葬”两 个概念构成的,这两个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所谓“殡”是指从遗体入殓(即把死者装入棺材)到埋葬之前的停柩阶段,由此引申为人们对死者的哀悼和举丧的形式。

殡葬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的特征:一是共同性。即围绕着死、丧、葬的各种活动,各地各民族大体相似;二是民族性。这是说每个民族对死者遗体的处理方式和礼仪往往受民族所处的自然环境、物质文化生活、宗教信仰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一旦形成模式便具有某种规范作用。三是地方性。即在不同地域,往往有不同的丧葬礼俗,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就是如此。四是传承性。这是说丧葬习俗一旦形成,代代相传,往往沿袭很长时间。五是变异性。这是说由于祔进步、文化交流、地域变迁等因素的影响,殡葬活动也在不断的变化之中。

二、殡葬管理的概念

殡葬管理有两种含义。其一是国家对殡葬工作的宏观管理。这是一种政府行为,是各级人民政府管理的诸多事务中的一项。这种管理 是运用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手段,对人们的殡葬活动进行指导、监督和规范。人民政府对殡葬事宜进行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使殡葬有利于国家,有利于人民群众通过对殡葬活动进行管理,取得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双重效果。殡葬管理的另一含义是殡葬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其基本含义与一般企事业单位的内部经营管理大体一致。我们通常所说的殡葬管理,在多数情况下是指政府行为的宏观管理。

三、我国殡葬管理的方针

方针是指引导某项事业前进的方向和目标。各国根据其不同的国情和民族风俗,都有着各自的殡葬管理方针。我国的殡葬管理的方针是经过十几年的时间才逐步完善起来的。我国现行的殡葬管理方针是《殡葬管理条例》第二条明确规定的:“积极地、有步骤地实行火葬,改革土葬,节约殡葬用地,革除丧葬陋习,提倡文明节俭办丧事。”

现行的殡葬管理方针是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而制定的,它的中心是针对传统的丧葬制度的改革。这项改革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改变对死者遗体的葬法。这就是说,从长远来看,我国要全面实行火葬,但由于各地区间还存在着差别,因而在改革的进程上还应因地制宜。有些地方要强化管理,尽快实现火葬;有些地方在还不具备实行火葬条件的情况下,可以暂缓实行,但要对传统的土葬进行改革。其二是破除封建迷信的丧葬习俗。丧事中存在的封建迷信活动和对丧事的大操大办是套在广大人民群众身上的精神枷锁和沉重的经济负担。如果不对丧葬陋习进行改革,不仅污染社会风气,成为社会的公 害,也会恶化干群关系,殃及子孙后代。所以,这一方针的制定和实施,有利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也有利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

第二节 殡葬管理的任务和作用

一、殡葬管理的任务

(一)推行火葬

火葬是一种既古老又现代的处理遗体的方法。所谓古老,是指火葬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几千年以前。所谓现代,是指火葬是目前最科学、最经济、最卫生的殡葬方法,在西方工业发达的国家中已普遍实行。从目前来看,我国的火化率与其他先进国家相比较,差距还很大,因此推行火葬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二)改革土葬

虽然我国把火葬作为殡葬改革的方向,但并不意味现在就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火葬。而是要把那些交通不便、暂不具备火化条件的地区定为土葬区,并在这些地区进行土葬的改革。改革的主要任务是要实行五个一,即每个县要有一个殡葬管理所,一个土葬殡仪馆,每个乡镇或村民委员会要有一个红白理事会,一个公益性公墓,逐步实现遗体埋葬公墓化,克服乱埋乱葬现象,提倡遗体深埋,不留坟头。对于自愿实行火葬的,则给予支持和鼓励。我国在今后一定时期内将火葬、土葬并存,因此必须做好土葬的改革工作。

(三)革除丧葬陋俗

移风易俗,倡导文明、节俭、科学的殡葬方式,是殡葬管理的重 要任务之一。无论是在火葬区,还是在土葬改革区,这都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

(四)发展殡葬事业

我们这里所说的殡葬事业,是指殡仪馆、公墓、骨灰存放处等为人民群众提供丧事服务的场所。

(五)加快殡葬设备与殡葬用品的科研和生产

殡葬设备与殡葬用品是做好殡仪服务工作的物质基础,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殡仪服务质量的高低。对于殡葬设备,要妥善处理好引进与创新的关系,制造出适合我国火葬特点的火化量大、时间快、耗能低的火化炉及其附属设备。对于丧葬用品,要生产适合于文明办丧事的用品,同时要防止不正当竞争,强化管理,并实行生产合格证和销售许可证制度。

二、殡葬活动与经济发展

人类的殡葬活动对其当时的社会经济有着一定的影响。传统的土葬形式往往造成土地资源和森林资源的极大浪费,同时也会给丧主造成难以承受的经济负担。

(一)推进殡葬改革能够节约社会资源。

节俭、文明、科学的丧葬方式,同时也是最经济的丧葬方式。仅就火化区来说,全国每年至少节约6万亩土地,400多万立方米木材。就丧葬费用来说,实行火葬比土葬节省2∕3的费用。全国每年死亡人口约800万人,若全部实行火葬,每年可节约160亿元,这对社会经济发展和实现小康目标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二)殡葬事业单位也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

殡葬事业单位从行政管理型转为经营服务型之后,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转制之前的1984年全国1205家殡仪馆中有925家,占77℅,累计亏损额达1730万元;1995年全国的1792家殡仪馆,已有1220家,累积盈余额达49606万元。这是体制改革后带来的经济效益,这样一来,一方面可节约了国家对殡葬事业单位的投入,另一方面,那些条件好、管理水平高的殡葬事业单位还可以向国家上缴复,为我国社会福利事业和国民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三、殡葬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殡葬习俗是社会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所倡导的节俭、文明、科学的丧葬方式,就是要建立一种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相适应的丧葬礼俗。

殡葬改革就是要通过移风易俗,革除殡葬陋习,树立起节俭、文明、科学的殡葬习俗,因此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第三节 殡葬管理机构

一、殡葬管理机构及其种类

殡葬管理机构是指各级人民政府为加强殡葬管理,推进殡葬改革,由民政部门和经民政部门批准成立与兴建的各种殡葬管理与殡葬服务机构和殡葬科研、宣传、教育等单位。

殡葬管理机构依据其性质可分为四类:

(一)行政管理组织,即 各级民政部门设立的殡葬管理机构。如民政部社会福利社会事务司和地方各级民政部门的殡葬管理机构及乡镇的殡葬服务机构。

(二)殡仪服务组织,主要指民政部门批准兴建与管理的殡仪馆、火化场、公墓、骨灰安放处、殡仪服务站等殡葬事业单位,此外还包括殡仪设备及丧葬用品的生产与销售单位等。

(三)殡葬科研、教育、宣传等组织,目前主要有民政部101研究所等。

(四)殡葬的社团组织和基层群众组织,主要指兼有行业协会职能的中国殡葬协会和地方各级殡葬协会以及城乡基层群众创办的红白理事会。

二、殡葬管理机构的职能

(一)中央殡葬管理机构及其职能

民政部是国务院管理全国殡葬工作的主管部门。民政部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司,作为我国殡葬管理的业务主管部门,处于战略决策层位置。它的职能是负责确定全国殡葬管理和殡葬改革的总目标及制定有关方针、政策,并监督与指导地方贯彻落实,保证殡葬和殡葬事业发展总目标的实现。

(二)地方殡葬管理机构及其职能

地方各级民政部门是同级人民政府管理殡葬工作的主管部门。地方殡葬主管部门的职责主要有:

1、贯彻执行国家殡葬法规和当地人民政府制定的殡葬法规和规定;

2、检查、监督殡葬管理法规的执行情况,会同有关部门处理丧葬违法案件;

3、管理本地区的殡仪馆、火葬场、经营性公墓、骨灰安放处、殡葬服务站;

4、管理、监督本地区丧葬用品的生产、经营;

5、规划和指导公益性公墓、骨灰安放 处的建设;

6、指导群众组织,搞好丧葬活动;

7、做好殡葬的宣传工作。

(三)基层殡葬管理机构及其职能

在殡葬管理中,乡镇处于基层管理层,乡镇管理机构在绝大多数的乡镇是民政所或民政助理员,也有的地方设置殡葬管理站或者殡葬管理员管理,此层次目前正处于建设和有待发展的阶段。

三、我国殡葬事业单位发展概况

殡葬事业单位是国家为了推进殡葬改革、加强殡葬管理、发展殡葬事业,由民政部门兴建和管理的从事殡葬工作、殡葬服务以及殡葬宣传教育科研的特殊性社会服务组织。在我国,殡葬事业单位主要包括殡仪馆、火葬场、殡仪服务站、骨灰存放处和公墓等。但随着殡葬改革事业的推进,殡葬事业单位也应包括殡葬管理所(处或站)等事业性质的组织以及一些科研性质的事业单位,诸如民政部101研究所、沈阳火化设备研究所、江西火化设备研究所、湖北四二七研究所等,还应包括那些从事殡葬教育的事业单位,如民政部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民政部济南民政学校、民政部管理干部学院以及河南、湖北等省的民政学校等等。

我国的殡葬事业是一个特殊的社会服务行业。之所以说它特殊,是因为它有三个基本的特性:一是对殡葬改革的依赖性。因为新中国的殡葬事业单位是随着殡葬改革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殡葬事业单位数量的多寡、业务量的大小、效益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殡葬改革工作的发展进程。二是经营服务的稳定性。这种稳定性表现在殡 葬事业单位经营服务和管理对象具有数量上的绝对增长性和相对稳定性的统一。在三是经营服务的特殊性。相对其他服务行业而言,殡葬事业单位是为死者服务的。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殡葬事业的发展历史,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一是公墓公葬阶段(1949-1956年),各地民政部门接收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公墓,但仍采取传统的作法;二是兴办火葬场阶段(1956-1966年),1956年,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积极倡导实行火葬以后,在全国的大中城市、小城市甚至县城先后建起了火葬场,到1966年底,全国有87家火葬场;三是超常发展时期(1966-1976年)“文革时期”火葬场、殡仪馆超常发展,数量倍增,现有的1300多个殡仪馆中绝大多数都是在这个时期建立起来的;四是新的发展时期(1978年以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倡导改革开放以后,殡葬事业也走上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国家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内容涉及殡葬事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使殡葬事业单位实行了从行政管理型向经营服务型、由单项服务向系列化服务、由封闭式向开放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现在,殡葬事业单位已成为我国社会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政经济、第三产业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四、中国殡葬协会

中国殡葬协会(CHINA FUNERAL ASSOCIATION 英文缩写为CFA.中文简称为“中国殡协”)成立于1989年,是经国家民政部核准登记的全国殡葬行业的社会团体法人组织,是由殡葬服务、殡葬设备、用品、科研与生产经营单位和殡葬工作者自愿参加,联合组 成的。

五、红白理事会

红白理事会(有些地方称作移风易俗协会、礼宾协会等)是人民群众在办理婚丧事务中创建起来的基层群众性组织。一般是由乡、村或街道、社区居委会中具有较高群众威信、有一定办事能力,具有为人民服务思想、有一定文化素质、积极宣传党和国家有关的方针政策法规、愿意为群众办事服务的人员,经过群众民主推选而组成的组织。

第二章 殡葬宏观管理

第一节 殡葬管理的体制

一、殡葬管理的主体

依照国家《殡葬管理条例》的规定,各级民政部门是殡葬管理的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殡葬管理工作。各殡葬管理机构(包括殡葬管理处、所等)在同级民政部门领导下,负责殡葬管理的日常工作。

各级公安、工商、土地、卫生、物价、建设、民族、宗教等部门,要按照各自的职责,共同做好殡葬管理工作。

上述各种部门和机构,组成了殡葬管理的主体。

二、火葬区和非火葬区的划定

一般说来,人口稠密、耕地较少、交通方便的地区,都应当划定为火葬区,就我省来说,凡建有殡仪馆的县(市),均为火葬区;暂时不具备实行火葬的条件(如交通不便利等)的地区,允许土葬,就 我省来说,目前称为暂缓火葬区(即非火葬区)

火葬区和暂缓火葬区的划定,由所在县(市)人民政府提出意见,经地级市人民政府(或行署)审核后,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三、葬管理人员的资格和职责

殡葬管理人员须经岗位培训并考试合格,取得相应的从业证书之后,方能从事殡葬管理工作,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持证上岗”。

殡葬管理人员应当依照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秉公办事。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不得以任何方式阻碍殡葬管理人员依法执行职务,否则将会受到相应的处罚。

第二节 殡葬设施的管理

一、殡葬设施的概念

所谓殡葬设施,是指为满足殡葬活动需要而建立起来的机构、系统、组织、建筑等。一般说来,包括殡仪馆、骨灰堂、殡仪服务站、公墓等。

二、建立殡葬设施的审批程序 殡葬设施的建立按下列程序报批:

(一)建立殡仪馆由县(市)民政部门提出方案,报本级人民政府审批,并报省民政部门备案;

(二)建立骨灰堂、殡仪服务站由县(市)民政部门审批,并报市(行署)民政部门备案;

(三)建立经营性公墓须经市(行署)民政部门审核同意后,报 省民政部门审批;

(四)利用外资建设殡葬设施,须经省民政部门审核同意后,报国务院审批;

(五)在相距殡仪馆较远、交通不便的乡(镇)建立的农村公益性骨灰堂,须由乡(镇)人民政府提出方案,报县(市)民政部门批准,并报市(行署)民政部门备案;

(六)在土葬区(暂缓火葬区)建立公益性公墓,须由乡(镇)人民政府提出方案,报县(市)民政部门批准,并报市(行署)民政部门备案。

依法申办殡葬设施的部门,在履行完上述程序后,还要到计划、建设、土地、工商、物价等部门办理相关手续。

第三节 殡葬活动(行为)的管理

一、火葬区殡葬活动的管理

(一)丧葬方式

在火葬区内,除那些信奉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可以在当地人民政府指定的墓地进行土葬以外,所有死亡者的遗体都必须实行火葬,严禁土葬。

(二)火化凭证

1、正常死亡者的遗体火化,应当持国家卫生行政管理部门规定的医疗机构或者街道办事处、村民委员会出具的死亡证明;

2、非正常死亡者的遗体和无名尸体的火化,应当持县级以上公 安部门出具的死亡证明;

3、外国人的遗体火化,除凭上述证明外,还要出具死者家属或者所属国大使馆或领事馆的书面申请。

(三)遗体的运输和火化

一般情况下,死者遗体的运送业务应当由殡葬服务机构承办,禁止其他单位和个人经营遗体运送业务。在特殊情况下,如偏远地区,可以由丧主将尸体自行运往火葬场。运尸车在城镇市区内禁止播放哀乐。

死亡者的遗体火化应当坚持就地、就近、方便的原则。这就是说,一般情况下,死者的遗体应当在当地火化;特殊情况下需要将遗体运往户籍所在地火化的,应当由户籍所在地县级以上民政部门出具书面意见,经死亡地县(市)级民政部门批准,由殡仪专用车运送。

二、暂缓火葬区殡葬活动的管理

在暂缓火葬区,死亡者的遗体,应当埋入公墓或者在当地人民政府指定的荒山瘠地深埋。禁止乱埋滥葬。

第三节 殡葬设备和殡葬用品的管理

一、殡葬设备的管理

(一)殡葬设备的概念含义

殡葬设备,是指殡仪服务单位为实现殡仪服务功能而使用的机械的总称。设备是机械的统称,是由许多零件、部件或多种机器组合而成的,如火葬设备就是由主燃烧室、再次燃烧室、排气筒、供风系统、供燃料系统、电控系统、进尸车和冷却系统组成。在现代殡仪服务过程中,殡葬设备主要包括:殡仪车(运尸车)、尸体冷藏柜(棺)、尸体告别棺(车)、炉前运尸车、火化炉(机)骨灰处理机等。

(二)殡葬设备的生产和使用

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生产殡葬设备的厂家必须获得相应的资质,即必须通过国家有关部门的批准。如火化设备,必须经民政部环境监测中心站进行污染物排放监测,所有数据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对于擅自生产火化设备的单位和个人要坚决予以取缔,并依法没收非法所得;对于制造、销售不符合国家技术标准的殡葬设备的,由民政部门会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停止制造、销售,可以并处制造、销售金额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

凡未经民政部门登记批准而生产、销售的殡葬设备,殡仪馆等事业单位不准购买或使用。

二、殡葬用品的管理

殡葬用品是指在处理死者遗体(火葬或土葬)时所用的各种服饰和器具。主要有骨灰盒、遗体包装物(如塑料火化棺、纸制卫生棺等)、寿衣(包括服装、被褥、鞋帽布单及盖头布等)、花圈、棺材以及随葬品等。

生产或经营殡葬用品,须经县(市)民政部门审核同意并获得全省统一的殡葬用品生产经营许可证后,方可生产经营。

禁止任何单位或个人生产经营冥币、纸人、纸马等迷信殡葬用品。对于生产、销售封建迷信丧葬用品的单位或个人要严肃查处,民政部 门会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公安部门要对迷信用品予以没收,可以并处生产、销售金额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

第三章 殡葬改革

第一节 殡葬改革及其性质、原则、特点

一、殡葬改革及其特点

殡葬改革是指对旧的丧葬制度的改革,即对落后的遗体处理方式和对死者哀悼形式中的铺张浪费、封建迷信等旧丧葬习俗加以革除,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制度和两个文明建设需要的科学葬法和殡葬礼俗。殡葬改革包括“破”(破除遗体处理的落后方式和对死者哀悼过程中的旧习俗)和“立”(建立起全新的科学葬法和文明、节俭的丧葬礼俗)两个方面。

殡葬改革是一项移风易俗的社会改革,是人民政府对社会事务实施管理的组成部分。

二、殡葬改革的原则

(一)火葬的原则

火葬较之传统的土葬有许多无法比拟的优势,因其简便、经济、卫生、不占土地、不污染环境等,不但成为殡葬改革工作的重点和主要内容,而且也是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葬法,同时也是我国殡葬改革的方向。人们常用火化数量和火化率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殡葬改革工作的成效。

(二)节俭的原则 历史上针对丧葬问题就存在着“厚葬”和“节葬”之争。在现阶段,我们提倡“厚养薄葬”,反对生前不孝、死后大办丧事的讲排场、摆阔气和铺张浪费的做法。

(三)文明的原则

丧葬习俗作为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有一些诸如搭灵棚、做道场、看风水、择吉日以及请僧道、扬幡招魂、披麻带孝、烧纸钱、配“阴亲”、娶“鬼妻”等封建迷信活动,这是与殡葬改革的要求大相径庭的不文明行为,有悖于时代精神,必须进行改革。

(四)继承的原则

我们所推行和倡导的殡葬改革,并不是一概地排斥中国传统的优秀殡葬文化,在对其中讲排场、铺张浪费及封建迷信活动进行改革的同时,对于长期以来形成的良风美俗等优秀成份,赋予具有现代特色的崭新内容,借以增加人际之间的联系和团结,进而促进家庭和社会的稳定。

(五)因地制宜的原则

在目前形势下,我国部分地区仍将在一定时期内实行土葬,火葬与土葬并存用乃是当前一定时期殡葬改革的一个特点。因此推行殡葬改革要考虑到各地的具体情况,包括民风民俗,切不可鲁莽行事,同时也不能借口情况复杂而放松或放弃殡葬改革的方向。应当是先行试点,划分“火葬区”和“土葬改革区”,逐步实行火化,或者是整体推动,全面普及,这要视各地的具体情况而定。

(六)保护耕地和环境的原则 传统的土葬浪费耕地、林地,消耗木材,污染空气和水源,因此,必须予以改革。殡葬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保护耕地和环境,保护国家和子孙后代赖以生存的生命线,以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殡葬改革的特点

(一)积极倡导,宣传教育

我们知道,殡葬改革是移风易俗的社会改革,是思想观念上的一次革命,而要同上的传统观念的决裂必须解决好思想上的问题。因此在殡葬改革方面必须坚持宣传、引导、示范和教育的原则,这是我国工作的一大特点。

(二)从实际出发,逐步推进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同时也是一个欠发达的国家,民族间和地区间的差异很大,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因此在推行殡葬改革方面,往往采用循序渐进、分步实施、逐步推行的方法。根据人口、地理、交通和耕地情况将全国划分为火葬区和土葬改革区,因地制宜,区别情况,分类指导。

(三)行政干预,依法管理

1982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殡葬管理的暂行规定》标志着我国殡葬改革工作由倡导阶段进入依法管理的新阶段。特别是1997年颁布的《殡葬管理条例》,更强化了国家对殡葬行为和习俗的行政干预。各地省级人民政府以及市地、县级政府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发布了一些地方性法规、规章等规范性文件;基层政权和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把殡葬改革的内容列入了乡(村)规民约,推动了殡葬改革的深入 发展。

(四)兴建殡葬服务设施,促进殡葬事业的发展

殡葬改革工作不仅需要积极倡导、宣传教育和行政管理,还必须依靠有效的服务手段。从50年代末期开始,国家在财力困难的情况拨出专款,兴建了一批殡葬服务设施,为火葬推行创造了条件,这是我国殡葬改革的又一特点。

(五)对少数民族、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实行特殊政策 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由于各民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自然地理条件的不同,在殡葬改革中始终坚持“尊重少数民族的丧葬习俗;自愿改革丧葬习俗的,他人不得干涉”的原则,既坚持改革和火化的原则,又充分尊重少数民族的意愿。为满足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落叶归根”、安居故里的愿望,增进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政府对其殡葬问题也作出了一系列的特殊规定。

第二节 殡葬改革的任务、目标和发展概况

一、殡葬改革的任务

(一)实行火葬

火葬作为一种经济、卫生、方便和科学的殡葬方式,现已为世界上多数国家普遍采用,并成为现代文明的标志之一。在我国,积极地、有步骤地实行火葬,不仅能达到移风易俗的目的,而且又可促进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实行火葬是殡葬改革的方向和根本任务。

火葬的主要任务是:积极推行火葬,努力巩固和提高火化率,大 力推进骨灰处理多样化、规范化。对于推行火葬较为先进的地区,主要任务是保持稳定的火化率,防止滑坡;落后的地区,尤其是火化率较低,长期徘徊不前的地区,要加大工作力度,争取把火化率达到国家平均水平;对于人口稠密、交通方便的地区,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进一步提高火化率,力争早日实现火化的基本普及。

(二)改革土葬

根据我国国情和殡葬管理法规的规定,对于人口稀少、耕地较多、交通不便、暂时不具备条件实行火葬或不宜推行火葬的地区,允许土葬。在土葬改革区进行土葬改革,是指在目前暂不具备条件实行火葬的地方,为改变占用耕地和乱埋滥葬现象而对土葬方法进行的改革。土葬改革区的基本任务是基本解决乱埋滥葬问题,推行遗体埋葬公墓化。要加快建设为土葬服务的殡仪馆、公益性公墓等设施,大力提倡平地深埋、不留坟头的葬法,因地制宜地推行其它少占土地的土葬方式。对于已经占用耕地乱埋滥葬的坟墓,要动员群众将坟墓迁移到公墓或平地深埋,不留坟头,逐步实现耕地无坟化。

(三)改革旧的丧葬习俗

无论是在火葬区还是土葬改革区,都要高度重视丧俗改革工作。丧俗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制止丧事活动中的封建迷信和大操大办,树立文明节俭的丧葬新风尚。

二、殡葬改革的目标

殡葬改革的目标是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殡葬制度和丧葬习俗。具体内容有:在全社会树立唯物主义的死亡观和丧葬观;使厚养薄葬、文明节俭办丧事真正成为新的社会风尚;在火葬区提高火化率,城市要达到95%以上,农村达到75%以上;土葬改革区实现遗体公墓化、耕地无坟化,改变乱埋滥葬现象;在城市,以殡仪馆为依托,在农村以红白理事会为依托,完善和扩大殡葬服务体系,逐步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要;在条件具备的地方,形成尸体贮存、整容化妆、悼念、火化、骨灰寄存及骨灰盒、悼念品生产的一条龙服务。

三、殡葬改革工作的发展情况

(一)取得的成绩

中国殡葬改革和殡葬事业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和民政部门的直接领导下,广大殡葬工作者恪尽职守,敬业奉献,为殡葬改革和殡葬事业的发展创造了辉煌的成就。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殡葬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殡葬工作基本上实现了规范化 《殡葬管理条例》的颁布和实施,更使得全国殡葬管理工作纳入了依法管理的轨道。各地通过加强殡葬管理队伍建设,加大殡葬热执法力度,也从组织上保障了殡葬工作政策法规的贯彻落实和殡葬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使殡葬工作的规范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2、火化工作更受重视,火化量和火化率逐年提高

各地以推行火葬为殡葬改革的主攻目标,采取有力措施,推动了火葬的普遍开展,促进了火化率的提高。历年的《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的资料显示,全国火化遗体的总量和火化率都在逐年提高,已有许多省市在全国率先实现普及火葬。

3、土葬改革得以重视,公墓管理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针对全国尚有约60%的国土面积和40%的人口仍在实行土葬的现实,土葬改革一直是殡葬改革和殡葬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推行火葬的同时,土葬改革也不断受到重视和加强。

4、丧俗改革不断深化,管理得以加强

殡葬改革本来就是一项移风易俗的社会改革,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加强对文明祭祀的管理工作,民政部从1995年开始,连续多年发布了关于加强清明节文明祭祀管理工作的通知,各地也充分利用清明节的有利时机,大力宣传殡葬改革,破除陈规陋俗,倡导殡改新风。文明祭祀已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社会风尚。

5、殡仪服务体系日益形成,管理和服务水平显著提高 殡葬事业单位作为为殡葬改革服务的特殊性社会服务行业,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近十多年来,得以长足发展。特别是1999年建设部和民政部联合发布了《殡仪馆建筑设计规范》,使殡仪馆建设有了一个国家标准。国家等级殡仪馆已在全国殡仪馆中占了很大的比例。

6、殡葬教育形成立体化层次,殡葬宣传和殡葬科技广泛开展 殡葬教育已形成了立体化的办学层次:一是殡葬高等教育。民政管理干部学院设有殡仪技术与管理系;民政部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殡葬系设立殡葬管理专业。二是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民政部济南、长沙两所普通中专学校设有殡葬管理专业;湖北、河南等省属民政学校也相继增设了殡仪服务管理专业;三是专门机构的培训教育。如中国殡葬协会和各省市的民政培训机构等。在殡葬宣传方面,《殡改导报》作为全国唯一的一份宣传殡葬改革工作的专业报纸,在传递信息、交流经验和推动殡改方面发挥了桥梁、纽带和喉舌作用;各地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也有针对性地确定宣传的重点和内容,尤其是殡葬系统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落实殡葬工作会议、实施新的殡葬管理法规,开拓发展殡葬事业等方面,宣传得力,措施得当,效果良好。

在殡葬科技领域,通过技术攻关,一些成本低、耗资少、污染小、自动化程度高的火化设备和实用新型的殡葬用品正被不断开发出来。中国殡协曾在京多次举办全国殡仪设备、用品展览会,展示了殡葬科技的发展水平。事实表明,在殡葬科技领域,一个研究高科技、重用新产品的书面正在形成。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在总结殡葬改革经验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殡葬改革工作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不足。主要有:

1、殡葬改革工作的发展不平衡。有些地方火化区的火化率长期徘徊不前,甚至出现回潮下滑,个别土葬改革区管理松散,甚至处于放任自流状态。

2、个别地方的领导和群众对殡葬改革工作认识不高、重视不够、投入不足,个别殡仪馆、公墓条件相当简陋。

3、乱建公墓、乱埋滥葬、殡葬设备与用品市场混乱等现象在某些地区还相当严重。

4、由于思想政治工作削弱导致的放松管理,使得一些旧的丧葬习俗在部分地区有所抬头,甚至有蔓延的之势。

5、滥占土地、大造坟墓之风尚未等到有效遏制。

6、殡葬服务水平有限,服务领域和服务效果尚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丧葬服务需求。

7、有的地方殡葬管理机构和管理队伍比较薄弱,无法适应日益繁杂的殡葬事务管理。

8、殡仪职工的服务质量和培训提高还尚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社会对殡仪职工的歧视和偏见依然存在,殡仪职工的社会地位有待进一步提高。

第三节殡葬改革的经验和措施

一、殡葬改革的基本经验

(一)只有自觉地服从于、服务于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围绕中心任务开展工作,殡葬工作才能得到党中央国务院和地方各级党政机关和社会各界的重视、支持和配合,进而产生强大的发展动力。

(二)只有领导重视、加强领导、齐抓共管、常抓不懈、一抓到底,殡葬改革工作才能开创新局面。

(三)只有深入宣传和发动群众,用典型教育和引导群众,才能逐步消除或减少人民群众的思想压力。

(四)只有依法强化管理,加强殡葬法制建设,做到依法行政,规范管理,才能使殡葬改革沿着健康的道路顺利前进。

(五)只有加强殡仪服务组织建设,不断满足人们的殡仪消费需 求,才能使殡仪服务之路越走越宽。

二、殡葬改革的措施

殡葬改革工作是向几千年来形成的封建传统习俗进行挑战,因此它是一项艰巨的事业;同时因为要涉及经济、卫生、环境、土地、公安等社会的各个方面,故而又是一项系统的工程。要想使殡葬改革卓有成效,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做到有的放矢。

(一)正视根深蒂固的陈规陋习,要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观念的转化工作

必须把宣传教育作为殡葬改革的出发点,第一,要利用现代通讯传媒,综合运用报刊、广播、影视等多种途径,形成一种舆论氛围;第二,要发挥民政部门与基层群众关系密切的优势,利用各种工作机会,秘对象个体面对面沟通,宣传殡改的意义;第三,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以便于群众的接受。

(二)注重殡葬改革的实际效果,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的领导作用

各级民政部门作为殡葬改革的主管部门,必须强化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推动当地人民政府对殡葬改革的关注,使其列入政府处理事务的议事日程。为把殡葬改革工作落到实处,应把此项内容作为考核政府工作的一项内容,实行目标责任管理。即实行县(市)领导包乡(镇)、乡(镇)领导包村、村干部包组的有效机制。

(三)坚持殡葬改革走可持续性、规范化的道路,加强殡葬法制化建设 依法行政的前提在于有法可依。各地要以国家有关法律和《殡葬管理条例》为依据,制定一些地方性法规,以形成殡葬方面的完整法律体系。在执法过程中,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真正使国家的政策法规家喻户晓。必要时,可借鉴计划生育工作的经验,设立举报电话或信箱,加大对违法土葬的查处力度,教育一批,警示一片,维护殡葬法规的权威性。

(四)最大限度地利用群众的力量,把对人民有利的事情变成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

要充分发挥红白理事会一类的群众组织的作用,这种作用往往会远远超过单纯行政命令的作用。要指导村民委员会结合本村实际制定具体的方案,将丧俗改革纳入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和工作制度。

(五)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因地制宜,稳步推进 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经济的不平衡发展必然导致思想观念的差异,因此殡葬改革应实事求是地划定火葬区和土葬区,逐步扩大火葬区,及时巩固改革成果,避免发生社会问题和改革的大起大落。

(六)以殡葬服务为示范窗口,推动殡葬改革的快速发展 如果殡仪服务单位能给丧主提供文明、科学、优质的服务,那么丧主在得到安慰、满意的同时就会产生对殡葬改革的认可和赞同。由此必然产生对其他丧主的吸引力,使得殡仪服务在满足群众需要的同时,走上与殡葬改革相适应的设备现代化、环境园林化、管理科学化、服务优质化、标准多元化的良性发展的轨道。第四章 殡仪馆建设与管理

第一节殡仪馆的发展和建设

一、我国殡仪馆的发展

殡仪馆是提供遗体处置、火化、悼念和骨灰寄存等部分或全部殡仪服务的场所。在我国,殡仪馆是国家为推行殡葬改革,由国家投资兴办,民政部门经营管理的专门丧主办理丧事提供服务的重要殡葬事业单位。其服务内容主要是接待丧主、尸体接运、尸体防腐、尸体整容与化妆、尸体火化、追悼瞻仰服务及骨灰寄存服务等。

作为专门为丧主提供丧事服务的机构,殡仪馆在我国的出现仅有近百年的历史,而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殡仪馆仅仅有七十多年的发展历程。直到建国前夕,全国也只有少数大城市建有殡仪馆,发展非常缓慢。我国现有的1300多个殡仪馆绝大多数都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因陋就简地建立起来的,多数殡仪馆经过十多年的正规化达标建设,服务设施、服务环境、服务项目、服务队伍和服务水平都有了根本性转变,出现了一大批国家等级殡仪馆,但仍有不少的殡仪馆场地狭小,丧葬活动用房不配套,追悼厅、休息室小而简陋,有的殡仪馆火化设备陈旧落后,耗能高、污染大的现象还存在。因此,从整体而言,现有殡仪馆的数量、布局、和业务量与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仍有相当大的距离。如果按每县(市)建立一个殡仪馆的话,我国还应发展1000个殡仪馆。

二、殡仪馆的正规化建设

(一)殡仪馆正规化建设的意义

殡仪馆是为全社会服务的一个部门,是社会进步的产物,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在我国,殡仪馆又是殡葬改革的载体,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个阵地。它的功能应该是通过人们在殡仪馆举行的一系列活动,使人们的悲伤得以慰藉,哀思有所寄托,管理者得以安慰,逝者得以安息,起到移风易俗、升华人们的思想的作用,使整个丧葬活动过程成为文明、健康、进步的活动。要达到这样的功能,就必须具备相应的硬件和软件条件。因此,它的正规化建设是充分发挥其功能的需要。

我们不能不承认,目前社会上还存在着对殡葬职工歧视的现象。要改变殡葬职工在人们心目中的社会形象,加强殡仪馆的正规化建设,正是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所以,又是提高殡仪职工社会地位的需要。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殡葬事业是独家经营的,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局面必然会被平等竞争、共同拥有的市场环境所打破。要想占领并巩固这个市场,就必须向人们提供满意的殡葬服务,而搞好殡仪馆的建设正是做好服务的前提。因此,加快殡仪馆的更新改造和正规化建设,也是殡葬改革深入发展的需要,又是殡仪馆生存、发展和提高服务质量的需要。

(二)殡仪馆正规化建设的要求和内容

殡仪馆正规化建设要做到达标与争创相结合。所谓达标就是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政府所在地的殡仪馆要达到一级殡仪馆 的标准;地(市)政府所在地的殡仪馆要达到二级殡仪馆的标准;县(市)政府所在地的殡仪馆要达到三级殡仪馆的标准。

二、三级殡仪馆达标后,可继续努力争创一、二级殡仪馆,但是必须注意争创工作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丧葬消费的水平要同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生活水平相适应。

民政部颁发的《殡仪馆等级标准》,就是对殡仪馆正规化建设提出的要求。《标准》共分五大项22条,把殡仪馆的规划、选址、建筑、环境、绿化、美化、设备设施、职工队伍、领导班子、经营管理、服务质量、社会和经济效益都列入检查和评定的项目之中。五项总计600分。其中第一项是建筑设施含10条内容,共200分;第二项设备设施含4项内容,共100分;第三项队伍建设含6项内容,共60分;第四项服务质量含两项内容,共120分;第一项管理水平含4项内容,共120分。在检查评定时,总得分在360分以上者,即达到三级馆标准;480分以上者即达到二级馆标准;550分以上方达到一级馆标准。由于《标准》规定得比较详细,不宜掌握重点,民政部又发了《关于严格掌握,标准,认真做好殡仪馆等级评定工作的通知》,对一、二、三级殡仪馆提出六条基本的条件,如:一级馆必须是省级精神文明和绿化先进单位,火化率必须在90%以上;二级馆必须是地(市)以上的精神文明和绿化先进单位,火化率必须在80%以上等等。

(三)殡仪馆正规化建设的措施和应注意的问题 A、开展殡仪馆达标工作采取的措施可分为五个环节:

1、深刻理解,认真贯彻。要组织有关人员学习和掌握《标准》,加深对《标准》战略意义的理解。此环节要克服两种倾向:一是畏难倾向,认为《标准》太高,很难达到要求,故而持观望态度;二是急于求成的倾向,认为等级馆达标没什么了不起的,只要对现在的馆略加改造就能一蹴而就。这两种倾向都是错误的。

2、硬件先行,攻克难关。殡仪馆达标是要彻底改变脏、乱、差的旧面貌,要达到环境面貌像花园,建筑装饰像宾馆,设备设施现代化。这些硬件建设是和资金的投入紧密相连的,要求资金投入多,强度大。因而,资金的筹措和合理使用是关键的一环。

3、科学管理,改善软件。殡仪馆达标过程是一个提高职工素质、提高管理水平、提高服务质量的过程。因此,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也要改善软件,加强现代化管理。首先要抓好领导班子建设,在优化队伍方面下功夫。其次是依照《标准》的要求,对职工进行规范化培训,使之能按照规范化的要求进行工作。三是制定便民、利民措施,增加服务设施和服务项目,开展一条龙服务。四是把社会效益指标和经济效益指标逐级落实。五是提高在职职工文化水平,鼓励职工参加取得学历的学习。

4、认真检评,树好样板。在评定等级过程中要严把质量关,依照《殡仪馆等级评分表》逐项逐条认真查看,严格打分。做到被检评的单位心服口服,对树立的样板心服口服。

5、循序渐进,不断发展。殡仪依照《标准》进行建设和改造,这是全国殡仪馆正规化建设的基础。尽管各地情况不同,起步早晚、前进快慢有差别,但都要按照《标准》要求做,能达到哪级标准就向 哪级努力。已达标的馆还要向更高级的馆努力。

B、等级殡仪馆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是要做到科学规划,精心实施。科学规划是整个殡仪馆达标工作的第一步,而且是关键的一步。每个殡仪馆都要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根据服务的流程和服务的要求,按照生死分开、人车分开、业务区与非业务区分开的原则进行总体规划。资金到位可以全面实施,资金不足可以分步实施。

二是主管部门要切实加强对殡仪馆上等级工作的正确指导。搞好殡仪馆的建设既涉及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也需要社会科学(特别是人文科学)的许多知识,所以,建好一个殡仪馆是不容易的,决不能掉以轻心。

第二节 殡仪馆的管理

一、殡仪馆的人事、劳动管理

(一)殡仪馆的机构编制

目前我国的殡仪馆大多设在火化区,而且是以市、县的行政区域为单位设立的。由于殡葬改革的发展状况不同,火化业务量多少不一,殡仪馆的规模大小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既有年火化量两、三万具的殡仪馆,也有年火化量几十具的殡仪馆。大的殡仪馆,干部、职工数百人,小的仅有几名工作人员。规模大小如此悬殊,在机构设置上订立一个统一的模式是不可能的,必须从实际出发,因馆制宜。尽管如此,但作为一个殡仪馆,不论大小,都有相同的职能。

殡仪馆作为一个组织,设置合理的机构是经营服务活动正常运转 的组织保证。在设置机构时,根据自身的特点,应当遵循的原则是:从实际出发、分工明确、精简、高效能。殡仪馆的组织形式,视殡仪馆的规模大小,主要有两种:一是直线式,即由馆长从上到下垂直领导,指挥和管理职能由行政领导人执行,不设中间职能机构。二是职能式,即在馆长之下设置职能机构,这些职能机构的领导者有权在自己的业务范围内向下级单位或人员下达指示;下级单位或人员除接受馆长的命令外,还必须服从职能机构的指挥。

(二)殡仪馆干部、职工的配备

1、馆长的人选

一个殡仪馆能否办好,起决定作用的是馆长及其一班人。大量事实证明,凡是办得好的殡仪馆,都有一个政治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馆长。因此,馆长的人选,对于一个殡仪馆是至关重要的。

馆长应该是一个馆的表率,一个精通业务的行家里手,也应是一个赏罚分明的领导者。,凡是要求职工做到的事情,他首先能够做到;职工能恪尽职守,任务完成得好,就能得到应有的奖励;玩忽职守、自行其是的就会受到相应的处罚。

2、殡葬职工的培养

对于殡葬职工的培养,可采用多种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 专业进修。现在,全国已有多家民政院校设有殡葬专业。如民政部民政管理干部学院、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济南民政学校等。各殡仪馆

要充分利用这块阵地,为殡葬培养专业人才。短期培训。对于在岗的干部职工,可送他们参加民政部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司或中国殡葬协会举办的培训班进行短期培训,有条件的省、区也应举办这种类型的培训班。

观摩学习。我国的殡仪馆是以行政区域设置的,一个地方一般只有一个或两个单位,难以进行业务、技术交流。因此,市、县的殡仪馆可组织职工走出去,到一些业务、技术比较先进的殡仪馆去观摩学习,以提高职工的工作本领。

岗位练兵。经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批准,殡葬行业已有六个工种列入国家的正式工种系列,并对每个工种提出了业务技术达到的标准要求。同时,民政部社会事务司对每个工种也提供了相应的培训教材。因此,每个殡仪馆应该督促职工在各自的岗位上按照上述要求去做,尽快使每个职工都达到规定的标准。

(三)殡葬职工的工资待遇

殡仪馆是事业性单位,但又有其特殊性。殡仪馆的干部、职工应按照国家对事业单位的规定,进行评定等级,并享受相应的工资待遇。由于殡仪馆是一个特殊的服务单位,干部、职工在取得规定的待遇外,国家允许他们享有奖金和特殊岗位津贴。在奖金和津贴的发放上,应注意掌握两点:一是向第一线倾斜,即向接触尸体多的整容化妆工和火化工倾斜;二是贯彻按劳分配的原则,以职工的劳动数量和劳动质量为标准发放奖金和津贴,多劳多得,少劳少得,这样既符合社会公平的原则,又有利于服务水平的提高。

二、殡仪馆的物资、财务管理

(一)殡仪馆的物资管理

殡仪馆的物资管理是指殡仪馆对殡仪服务所需物资的采购、储运、使用等一系列的组织管理工作。主要包括:物资的消耗定额、储备定额及管理,物资供应计划的编制和执行,仓库管理工作等。

1、殡仪馆物资管理的任务

总的来说,殡仪馆物资管理的任务是根据殡仪服务的需要,按时、按量、按质地组织物资供应,并对物资进行科学的组织、管理和使用,以保证优质服务,使服务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果再简略一点来说,就是保证殡仪服务的需要。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方面:

降低物资的消耗。服务过程中的物资消耗费用在成本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因此,降低消耗是成本、提高效益的重要途径。应对物资消耗进行严格控制,通过对物资消耗定额的制定、贯彻和检查、督促来降低物资的单位消耗。

合理储备。合理储备物资可以减少资金的占用。主要办法是加快物资周转的速度,变样可以压缩不必要的库存,降低物资的保管费用和消耗,减少不合理的物资储备费用。

促进技术进步。技术问题是殡仪馆普遍存在的重要问题。促进殡仪馆的技术进步是殡仪馆物资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严格管理制度。要遵守国家的有关法律规定,严格物资管理制度和手续。做好物资的科学保管、收发和验收工作,是促进各种物资的合理利用、保证殡仪服务的需要。做到既能防止因盲目采购而造成的积压浪费,又能保证有正常的物资储备。

2、殡仪馆物资管理的内容

根据目前殡仪馆的情况,物资管理工作应包括以下内容:

物资的定额管理工作,即制定各类物资的消耗定额和储备定额。

物资的计划管理工作,即编制各类物资采购供应计划。物资采购供应的组织管理工作。这一任务包括五个环节:一是采购。二是验收。三是保管。四是供应。五是核销。

(二)殡仪馆的财务管理

殡仪馆的财务管理是指根据国家的政策规定,对殡仪馆的财务活动进行组织、指挥、监督和调节等工作的总称。所谓财务活动就是有关资金的来源和占用,资金的消耗和回收,资金的循环和周转等。这些都体现了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即财务关系。

1、殡仪馆的资金类型及其运动

殡仪馆的财产物资用货币形式来表现,再加上拥有的货币,就是殡仪馆的资金。按照资金在经营服务活动过程中所起作用的不同,可将殡仪馆的资金分为固定资金、流动资金和专用基金三大类。固定资金是用于建设建筑物、场地和购置设备等方面的资金;流动资金是用于购买燃料、原料和支付工资、各项费用方面的资金;专用基金是殡仪馆各种具有专门用途的资金,如一新改造基金、大修基金、职工福利基金等。

殡仪馆资金的运动,包括三个方面:

资金的筹集。殡仪馆要进行殡仪服务的经营活动就必须拥有一定数量的资金。

资金的使用量。作为财产和物资的货币表现的资金,在使用过程中,也经历着相应的变化和周转。拿流动资金来说,它在使用过程中就不断改变着自己的形态:首先,殡仪馆用货币购买经营服务活动所需的物资,以保证供应;其次,一方面将物资投入到经营服务活动中,另一方面以货币资金支付工资和各项生产费用;第三,殡仪馆通过对丧主的殡仪服务活动取得货币收入,流动资金又回复为货币资金形态,再开始新的周转。

资金的分配。殡仪馆通过殡仪服务活动取得的货币收入(即营业收入),从中扣除服务过程中的各项费用后,形成单位的盈余。对这些盈余的分配,一部分按承包时签订的合同,上交给发包单位,余下的部分留在殡仪馆作为发展基金、职工福利基金和职工奖励基金等各项专用基金予以分配。

2、殡仪馆财务管理的任务

殡仪馆财务管理的基本内容是由其资金运动的过程所决定的。它包括:固定资金管理、流动资金管理、营业收入和盈余管理、专用资金管理等五个方面。其主要具体任务是:

合理组织资金,提高资金利用效果。殡仪馆的经营服务活动必须以正常的资金周转为前提。因此,要根据经营服务任务的要求,本着节约使用资金的原则,确定本单位进行经营服务所必需的最低限度的资金需要量。同时,要积极筹集和供应资金,并采取正确分配收入,促进殡仪馆的发展。有效措施,减少资金的耗费和占用,加速资金周转,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降低成本,增加盈余。殡仪服务活动的成本是殡仪馆在进行经营服务活动时所支出的各种费用的总和,它反映着殡仪馆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利用程度。因此,在财务管理中应有计划地安排服务活动过程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消耗,分析对比本单位的收入和支出,制定控制费用、节约支出的各项制度,降低成本,增加盈余。

正确分配收入,促进殡仪馆的发展。在殡仪馆的收入分配上,应把发展基金主要用于殡仪馆的改造和建设上。要从收入中以折旧形式提取基本折旧基金和大修基金,并提取一部分作为物资消耗,用来继续参加经营服务活动的周转。这样,通过积累,增强实力,用于殡仪馆的建设,促进殡仪馆的发展。

实行财务监督,严格财经纪律。财务监督是利用货币形式对殡仪馆的经营服务活动进行控制和调节,它是国家的一项经济监督工作。这样做的目的是发挥财务管理对经营服务活动的能动作用,维护财经纪律,保证国家财经法令制度的贯彻执行。实行财务监督,要健全管理监督制度,从制度上保证财务监督的顺利进行。

三、殡仪馆的经营管理

(一)殡仪馆经营管理的特殊性

1、殡仪馆经营对象上的绝对增长性与相对稳定性的统一。殡仪馆的经营对象是死亡人口,随着人口的增长和老龄化程度的提高,死亡人口呈绝对增长的趋势。但就总体来说,人口的死亡率总是相对稳定的,除了大规模的战争和疫病流行的影响之外,其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

2、殡仪馆管理体制上的宏观的行政性和微观的经营性的统一。殡仪馆是殡葬管理的组成部分,而殡葬管理的基本属性是社会行政管理,殡仪馆的经营目的主要是服务于殡葬改革。从编制序列上来说,殡仪馆属于行政事业单位,但它又不同于那些完全靠国家拨款的事业单位,它可以通过有偿服务获得一定的经营收入,促进殡葬事业的发展,因此又体现出经营性的特征。

3、殡仪馆在经营目的上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拿一般经营单位来说,总是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但殡仪馆的经营管理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而尽可能地做到二者的统一。

(二)殡仪馆的经营管理机制

1、经济责任制的概念和意义

经济责任制是我国现代企业管理的一种基本制度。在目前情况下,我国的殡仪馆均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因此,经济责任制也是殡仪馆经营管理的基本制度。

经济责任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出现的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综合性的经济管理制度。从总体上说,它是由两个层次组成:一是经济单位与国家的经济责任制,主要是为了正确处理国家和经济单位的责、权、利关系;二是经营单位内的经济责任制,主要是为了正确处理经营单位内部的责、权、利关系。

在殡葬事业单位内部实行经济责任制,是经营管理的重大改革,也是管理体制从行政管理型走上经营服务型的标志。这对于殡葬单位实现的改革和未来的发展,均有重要意义。(1)有利于经营管理,提

高效益。(2)有利于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增强殡葬事业单位的活力。(3)有利于贯彻按劳分配的原则。

2、实行经济责任制的基本原则

(1)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责、权、利相结合是指根据各岗位和每个人所承担的服务工作责任赋予相应的权力,并按贡献大小享有应得的经济利益。在责、权、利三者的关系中,落实经济责任是实行经济责任制的核心。只有做到责任明确,权力相应,利益适当,才能真正提高广大职工的责任心,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

(2)国家、单位和个人利益相统一的原则。在实行经济责任制时,必须正确划分和处理三者的利益关系。在利益分配上,一方面要维护国家的利益,另一方面也要照顾单位和职工个人的利益。

(3)职工劳动所得与劳动成果相联系的原则。殡葬事业单位实行经济责任制后,内部的按劳分配是在按集体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进行分配的前提下,再按职工个人的服务劳动数量和质量进行分配。职工个人劳动所得首先要取决于本单位经营服务的效果,然后才取决于职工个人的服务劳动贡献的大小和服务态度的差别。这样,职工既要关心整个单位的经营管理的改善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又要关心自己劳动成果的多少。只有本单位的经营效益上去,职工个人的利益才能保证。

(三)殡仪馆的经营战略和经营决策

1、殡仪馆的经营战略

殡仪馆的经营战略是指殡仪馆在竞争环境中确定长期目标及选择实现这些目标的途径和采取的经营方针、策略所进行的谋划。

殡仪馆经营战略有四个特点:一是它的目的性。目的性有总目的和具体目的之分。总目的是指殡仪馆的经营管理在服务于殡葬改革,努力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壮大殡仪馆的经营实力,发展殡葬事业。具体目的则是指引导殡仪馆在竞争环境中抓住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机会。二是它的长期性。这是指殡仪馆在研究与制定发展战略时,不仅着眼于眼前的具体问题,更应该着眼于迎接未来的挑战。三是它的对策性。这包括两种含义:挑战性对策和对抗性对策。前者是指面对环境变化的挑战而采取的对策,后者则是指在与同行业竞争中保持优势的对策。殡仪馆在研究与制定经营战略时,着重考虑的是挑战性对策,因为殡仪馆正处于转轨变型这一深化改革与发展的环境之中,更需要我们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科学的态度审视这一变化,设计好走向未来的对策。四是它的系统性。战略的系统性是指在内容上包括战略目标和实现战略目标的战略方针和战略规划;在层次上分为高层的决策性战略、中层的事业性战略和运行层的职能性战略。

殡仪馆经营战略的内容包括三方面:一是战略目标,这是殡仪馆发展的方向,是一切经营与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经营战略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从殡仪馆的实际出发,其战略目标主要是为适应转轨变型、外部环境变化而制定的发展战略,而在经营战略体系中又主要是指为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冲击和挑战而制定的市场战略。二是战略方针,即为了实现战略目标所制定的行为规范和政策性对策。战略方针在经营战略体系中处于关键或核心的地位,对战略目标的实现起着保证作用。战略方针主要有进攻战略、防守战略和撤退战略。进攻

战略是指殡仪馆主动占领市场和掌握发展机遇和主动权的战略;防守战略是以守为攻,后发制人的经营战略;撤退战略是一种战略性撤退。目前,殡仪馆同其他行业的企事业相比,在经营上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防守战略和撤退战略不处于重要地位。三是战略规划,这是把战略方针措施化,并制定出分阶段实现战略目标的具体步骤。经营战略目标、战略方针的贯彻实施,依赖于战略规划的科学性。因此,我们在重视战略目标和战略方针的同时,也要重视对战略规划的制定。

2、殡仪馆的经营决策

经营决策是为了达到殡仪馆的预期目标,根据对殡仪馆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分析,在两个以上可供选择的方案中选择一个最为合理的方案并加以实施的过程。

经营决策的内容有:

(1)战略决策。这是指事关殡仪馆未来发展全局性、长期性的重大决策。这种决策一般由殡仪馆的领导层做出。

(2)管理决策。这是指为实现战略决策,在人、财、物等方面做出的战术性决策。一般由中层管理层次做出,经殡仪馆的领导批准后实施。

(3)业务决策。这是指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旨在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的决策。多由基层管理者做出。

第五章 殡仪服务与规范

第一节 殡仪服务概述

一、殡仪服务的产生与发展

殡仪服务是伴随着人类的死亡而开展的,有了殡仪活动也就有了相应的服务活动。但是由于人类经历了漫长的自然经济状态,在这种经济形态下,殡仪也是由家族成员和亲戚朋友来承办的,当然不能走向社会成为一个独立的服务领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工业革命的兴起,包括殡仪服务在内的社会服务业有了长足的发展,西方各国相继出现了专门从事遗体埋葬、主持殡葬仪式、遗体整容、防腐以及墓地看护等专职人员;而在我国历史上很早就形成了专门经营丧葬用品的棺材铺和依托于棺材铺的“杠房”这可说是早期殡仪服务的雏形。

当今我国的殡仪服务工作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产物,具有现代意义的殡仪服务在中国诞生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鸦片战争后,在帝国主义国家开设的通商口岸,如上海、天津、广州等地出现了殡仪馆、公墓等专为办丧事服务的专门机构。这些服务单位在为在华人员服务的同时也为中国人办理丧事提供服务。但就全国而言,殡葬服务的主流仍以家族承办为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殡葬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一些服务机构相继出现并日臻完善。现在,殡仪服务业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社会服务业的组成部分。

二、殡仪服务的概念和性质

殡仪服务是殡葬事业单位在丧葬活动中从事的特殊服务,是殡葬事业单位运用殡葬设备、设施和丧葬用品为丧主提供劳务服务活动中

所有项目和内容的总称。

殡仪服务是在特定的环境下用特定的方式和礼仪,为特定人群或对象而提供的服务。

殡仪服务的特殊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殡仪服务同其他社会服务业的不同在于它是以死者及其亲属为服务对象。二是服务环境的特殊性。殡仪服务的全过程是在丧主极其悲痛、哀伤、忧郁、激动的特殊心情下进行的。三是服务礼仪的特殊性。在为特殊对象提供特殊服务的环境中,服务礼仪的格调注重庄重、肃穆,服务人员必须克制自己的情感,节制自己的言行,为丧主提供满意的服务。

殡仪服务的性质是通过殡仪职工的劳务服务和殡葬设施、设备、用品的物化劳动相结合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满足丧主以丧葬消费的需求。

三、殡仪服务的宗旨和原则

殡仪服务是一种特殊的服务,它能满足人们的丧葬消费需求,其目的是使死者得到安息,生者得以慰藉。因此必须坚持“丧主至上,服务第一”的宗旨,搞好文明、优质服务、要实现优质化服务,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1、服务环境园林化;

2、服务设备现代化;

3、服务项目系列化;4服务质量规范化;服务程序公开化。

四、殡仪服务的内容及服务体系

就目前来看,殡仪服务的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出售丧葬用

品,如寿衣、鲜花、花圈、骨灰盒等;二是出租场地,如悼念厅、休息室、骨灰存放处等;三是提供劳务服务,如搬运死者遗体、为死者整容化妆、防腐处理、火化遗体、为举行悼念活动服务等。

建国五十多年来,我国已基本建立起了完整的殡仪服务体系。目前,这一体系在火葬区包括:殡仪馆、殡仪服务站、公墓、骨灰存放处(包括骨灰堂、室、廊、塔、墙、楼、亭等)及红白理事会和殡葬信息员等;在土葬改革区,主要有为土葬服务的殡仪馆、服务站和遗体公墓、红白理事会等。长期以来,我国的殡仪服务主要是依托于殡仪馆、火葬场、殡仪服务站、公墓、骨灰存放处以及红白理事会等殡仪服务机构来实现的。

殡仪馆。主要有接运尸体、遗体防腐、整容整形、悼念服务、遗体火化、骨灰寄存等服务项目。

殡仪服务站。主要负责遗体存放、悼念活动和运送遗体火化等,殡仪服务站承担殡仪馆的部分工作,是殡仪服务向基层社区的延伸。

公墓。主要服务项目是出售墓穴、安葬骨灰和遗体、为群众提供祭扫等系列化的服务。

红白理事会。主要服务项目是帮助群众料理丧事,提供全过程系列化服务。

殡葬信息员。作为殡葬管理部门在部分农村地区设立的专职人员,除宣传殡改政策、报告殡葬信息以外,还为丧主提供信息服务和帮助办丧事。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殡仪服务的项目将向多功能、全方位、42 系列化方向发展,服务项目将由目前的十几项增加到几十项,除传统项目外,诸如代发唁电唁函,书写祭文及死者生平,主持奠仪,代客追祭,安放骨灰等。总之,凡是与丧葬有关的一切事宜,都可由殡仪服务机构来承担,使殡仪服务项目真正做到系列化。

五、殡仪服务的承诺内容和收费管理

(一)殡仪服务承诺内容

公开各种规章制度和服务准则,公开收费标准和工作人员服务证号。对丧主提出的各种合理要求无条件满足。各项服务均采取自愿的原则,不向丧主强加任何服务项目,不擅自提高档次标准。所有丧葬用品、服务祭典、停车寄存等收费,严格按照物价审批标准收取。所有人员上班必须着装挂牌,坚守工作岗位,使用文明用语在任何情况下不与丧主发生争执。实行全年无公休日,四季正常营业。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借口借工作之便刁难丧主或接受丧主礼品。

(二)殡仪服务的收费管理

严格按照物价部门审批的服务项目价格与丧葬用品加价规定收费,不允许有违法违纪的现象发生。一般情况下全部丧葬礼仪费用必须在办理火化申请手续时一并付清。有单位出具负责结算证明的,可以事后承付,但限期最多不超过一个月。

对特殊、意外死亡的遗体,殡仪馆认为有必要进行遗体接运时,事主需按殡仪馆要求交付一定的预付费用。

对于五保户的遗体处理,仅免收火化费、接运费遗体费和三天的遗体停放费,超期或使用其他服务项目的由事主负责交费。遇有特殊

情况需给予减免的,在权限范围内可以给予一定的照顾。

六、殡仪馆承办的殡仪服务

丧葬用品多样化。由于每个丧主的消费要求不同,殡葬单位应备有多种多样的丧葬用品,供丧主选购。

服务项目系列化。要根据群众办理丧事的操作过程来确定服务项目。如接运尸体、冷藏、整容化妆、悼念活动、火化遗体、骨灰安放等,形成一个办理丧事的流水作业线,以方便群众,使群众得到心理上的安慰,达到服务的目的。

文明服务。对死者及其亲属要讲礼貌,在服务活动中要文明操作,注意语言仪表,做到亲切、周到,体现出服务人员的精神风貌,以此来影响人,教育人。

提供先进的设施和优美的环境。先进设备是做好服务工作的基础,而优美的环境则能使丧主的悲伤情绪得以一定程度的缓解。

七、红白理事会承办的殡仪服务

红白理事会的殡仪服务可以从四个方面做起:

走访关怀。在料理丧事前,要做到情况明、信息准。得到可行消息后,可选择适当时机到丧主家进行走访,一则向家属表示亲切慰问,对其家庭成员做些安慰工作;二则了解一下各项事宜的准备情况、具体帮办。一是宣传党和国家的丧葬习俗改革的政策和规定;二是用有关政策指导操办丧事;三是制止丧事中封建愚昧的做法;四是倡导文明节俭办丧事的做法;五是适度控制丧事开支;六是派人参与操办;七是提供丧事必要的用具和场所。

严格制度。要依照国家的殡葬法规制定和完善红白理事会的章程及其他规定,并照章办事;健全群众的监督机制,发动群众共同管理移风易俗工作;建立定期检查的制度,以便及时表扬先进,纠正错误。

完善服务设施。根据现有条件,逐渐配置一些丧事必需的设备和用具。

第二节 殡仪职工岗位标准和服务规范

一、服务岗位及基本规范

(一)殡仪服务岗位名称

根据《民政部、劳动部关于颁发<民政行业工人技术等级标准>的通知》(民政部民人字[1993]18号文件发布),殡仪服务领域的岗位主要有以下六种:尸体整容工;尸体防腐工;尸体火化工;殡仪服务员;墓地管理员;尸体接运工。

(二)殡仪服务基本规范

殡仪服务规范是殡仪职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硬性规定,是正面引导殡仪服务听行为准则和职业道德规范。其主要内容有以下十项:

1、积极宣传殡葬改革政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学政治,学文化,提高社会主义觉悟;

3、讲科学,学技术,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4、严守职业道德,对死者讲文明,对丧主讲礼貌;

5、服务周到,待人热情,积极参加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6、热爱本职,工作不怕脏,不怕累,不刁难群众;

7、遵纪守法,不吃请,不收礼,不索取馈赠;、讲求质量,力求节约,保证工作无差错;

9、衣帽整齐,讲求卫生,保持整洁、肃穆的工作环境;

10、服从领导,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

评。

二、殡仪职工服务规范

为了做好殡仪服务工作,提高服务水平,民政部在反复调查讨论的基础上制定了《殡仪职工服务规范》和《殡仪管理人员规范》,作为服务标准。其中殡仪职工服务规范主要包括岗位职责、上岗要求、工作程序和服务质量四个方面;管理人员职责规范主要包括岗位职责、上岗要求和工作标准三个方面。

岗位职责:接待丧家,洽谈丧葬业务;了解丧家要求,介绍服务项目;引导办理丧事,宣传殡葬改革。

上岗要求:统一着装,挂牌服务;仪表整洁,仪态端庄;语言文明,服务周到;遵纪守法,执行规章制度;熟悉各项业务及程序。

工作程序:做好班前准备;上门慰问;洽谈业务;协助运送遗体;帮助挑选丧葬用品;协助付款;安排休息室。

服务质量标准:着装整洁;主要了解丧主要求,有问必答;安排好业务车、告别室;安全运送;严守职业道德,当好参谋;核实收费标准(;为丧主提供方便,礼貌待人。

殡仪馆火化工服务规范

岗位职责:从事火化遗体和收装骨灰。

上岗要求:

1、统一着装,挂牌上岗。(着工作服,经检查合格后上岗。)

2、仪表整洁,仪态端庄。(男士不留长发、胡须,女士化淡妆。)

3、语言文明,服务周到。(做到“三声”、“四心”,即A:来有应声,问有答声,去有送声;接待热心,服务细心,解答问题耐心,46 接受意见虚心。)

4、遵纪守法,执行本馆的各项规章制度,遵守劳动纪律,不收馈赠,不刁难丧家。

5、坚守岗位,工作认真,保质保量。发现死者钱物及时归还丧主。

工作程序:

1、班前准备。(检查仪容、仪表、着装,佩带工号;整理环境;准备用品。)

2、验证,核准遗体姓名。

3、入炉火化。

4、出灰。

5、装灰、6、送灰。

7、填写《遗体火化登记表》。

8、交班。

服务质量标准:

1、环境整洁,设备良好。

2、查验卡片,核对尸体,及时登记。

3、善待死者,规范操作,入炉平稳,不附尸,认真司炉清炉。

4、骨灰洁白,一炉一尸,按时出炉。

5、核准骨灰,准确无误。装灰时发现贵重物品及时上交处理。

6、及时送灰,准确无误。

7、准确统计火化数量。本地区和外地区的分别统计。

8、清理环境,按规定消毒,保证用电、用油、用气安全,清除隐患。

第五篇:殡葬业务知识

殡葬业务知识

各位领导、同志们,大家好,根据课程安排,今天由我和大家一道学习殡葬管理工作的有关知识。下面我就什么是殡葬、丧葬习俗、殡葬改革、文明祭祀以及理性消费和《殡葬管理条例》等几个方面与大家共同学习一下:

我国是一个受儒家伦理道德观念和封建迷信思想长期影响的国家。同时又是一个资源相对短缺、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国家。建国后,我国政府为了“移风易俗,改造中国”,逐步推行以火葬为核心的一系列殡葬改革政策。这些政策的推行,对破除丧葬陋习、节约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要加强社会文明建设,提高人们的科学、思想文化水平,就必须采取多种有力措施,提高人们各方面的认识。这就需要我们敢于挣脱传统的束缚,不断进行创新和改革,不断使我们的思想、行为符合历史和时代发展的趋势。然而,在很多方面人们的思想还是没有从传统中摆脱出来,仍旧被传统思想束缚了手脚,特别是在殡葬方面。传统的陈旧、落后的丧葬观念,厚葬遗风等不单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还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的大量浪费。在封建迷信严重的地方,甚至还会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秩序,扰乱社会治安。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增加社会负担。为此,我们首先应该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殡葬文化

一、“殡葬”的内涵及发展历程:

什么是殡葬?殡葬是人类自然的淘汰,是对死者遗体进行处理的形式,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所以每个时期殡葬的形式都有所不同,同时它也是文化传统的组成部分。殡葬原是土葬的文言用词。现在的殡葬指的是处理死者遗体的方法和对死者哀悼形式,包括发讣告、向遗体告别、开追悼会、致悼词、送花圈、献挽联、出殡送葬、安葬、安放骨灰盒等一系列的丧葬事项。

二、传统丧葬习俗的落后性:

传统殡葬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中大部分都被深深地打上了封建迷信思想的烙印,带着很大的落后性。主要表现在:

1、灵魂不死观念,信仰鬼神:原始人认为人死后还有灵魂存在,而墓地则是他们生活的地方。由此在处理遗体时要举行各种仪式来让死者感觉到舒适、安慰,并以祖先的灵魂为信仰崇拜。这种思想被封建统治者加以利用和渲染,再加上道教、佛教等宗教思想把灵魂不死进一步理论化、迷信化,由此形成了中国的“鬼文化”,并形成系列相应的仪式、风俗(如:丧葬、祭鬼、驱鬼、招鬼、鬼故事等)。

2、入土为安观念:装棺土葬是几千年来习惯的做法,于是“入土为安”也逐渐成为固定的观念模式,在推行火葬的今天,由于这种观念的深入,使一些火化后再装棺土葬的“二次入棺”现象不断出现。

3、厚葬观念:象农村盛行的“做道场”、“念经拜忏”等。当然,之所以出现厚葬之风,这也与中国人重情理有很大关系。有人觉得这是最后一次敬孝的机会,要厚待一些;有的认为既然死者留下了一些财物,不如全部花在死者身上;当然也有人出于面子思想考虑,怕办得寒酸惹人笑话。

4、厚葬久丧的落后性:传统丧葬礼俗的系列仪式如:沐浴、停展、报丧、守灵、治丧、家祭、送葬、安葬讲求棺木质地、墓穴风水等,不仅带着浓厚的宗教色彩,还带着明显的阶级印记。总的来说,旧丧葬习俗的特点在于厚葬久丧。具体表现在:报丧声势大、举丧仪式繁、仪式排场大、服丧时间长、治丧消费高。

三、殡葬改革: 殡葬改革难在哪里?有人把殡葬改革比喻为“千年难题”,也有人称它为涉及千家万户的“天 下第一难工程”。因为它变革的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根深蒂固的观念和丧葬习俗。

殡葬改革的重大意义:这项移风易俗的社会改造活动,在于破除封建宗法的人际关系、伦理道德观念和浮华虚伪的形式,逐渐形成崇尚简朴、重在纪念、继承遗志、寄托哀思的殡葬风俗;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挥重要作用。

改革应该采取的方式:在殡葬改革方面,我们必须坚持宣传、引导、示范和教育的原则,这也是我国殡葬改革工作的一大特点。

在这里,我还想谈几点对殡葬改革的认识。即殡葬改革的“四化”:殡葬事业社会化;丧葬方式多样化;殡葬设施园林化;殡葬管理规范化 ; 殡葬事业社会化:即重视和发挥非政府组织的力量,宣传和引导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到殡葬改革当中来,集思广益,综合多方面的力量共同推进殡葬改革。政府在这方面要积极保护参与者的合法权益,同时也要加强对他们的管理。

丧葬方式多样化:在丧葬方式上,应该大力提倡树葬、花葬、河葬等,还要大家发挥主观能动性,多想些既环保、又新颖、意义深远、群众们乐于接受的葬式,这样在实施起来才更容易推行起来。近年来,我县在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大力推行了乡村祠堂建设工作,积极引导广大群众革除丧葬陋习,转变殡葬观念,起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殡葬设施园林化:殡葬是永远不会凋落的行业,我们应该改变它的面貌,使得它能逐渐成为象医疗、卫生、环境一样的普通行业。既然人们的生活中少不了它,我们的从业人员就有义务把它变得亲切起来。实际上,我们在这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收获,我们现在的殡仪馆在环境建设、管理服务上所做出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殡仪馆被民政部评定为国家三级殡仪馆。殡葬管理规范化:民政部门是殡葬管理工作的主管部门,我们要加强与公安、工商管理、土地等有关部门的协调,形成殡改工作的合力。要建立健全殡葬改革与管理的法规,加大殡葬执法力度,保障殡葬管理法规政策落到实处。

四、关于文明祭祀 文明治丧祭祀要破除陈旧陋习,提倡新的文明方式。传统的扫墓祭祖是每年的祭祀时节的重要内容。其中很多不文明的现象阻碍了我们当今社会的发展。但是由于这些殡葬习俗影响久远,那些陋习并不是说改就能瞬间转变过来的。毕竟要让人们接受新鲜事物也需要很长一个过程。在对待传统的问题上,我们要敢于创新,使其既能保留祭祀的传统,又能使祭祖方式更现代文明化。象烧化纸扎这种行为,出于对自身生活环境的保护,市民应该自觉采用鲜花、贺卡等文明方式祭拜先祖。清明时节,一些居民图自己方便就在自家门前烧纸,风一吹,黑灰四处飞,路上的人也跟着遭殃。祭祀活动本身是一种文化传统,它反映出我们中华民族独特的祭祀风俗,我们的个人行为对整个社会风气的影响不容忽视。就比如很多大人带着小孩过马路,自己从来不遵守交通规则,那小的一辈长大了,对按规则行事仍旧没有任何观念。习惯影响着一个人性格的形成,而一个人的性格则影响着这个人一生的命运。所以,我们在祭扫时应该以身作则,用自身的言行规范青少年的行为,使他们在今后能自觉按照健康文明的方式祭祀先祖,保护好生态环境,造福后人。

倡导市民转变观念,文明祭祖,作为我们殡葬单位和部门来说,有很多的形式可以参考。由于传统殡葬观念影响深远、深入人心,我们应该意识到舆论宣传的重要性。即使是传统的思想,也是一代代人言传身教传承下来的,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通过持续不断的宣传和工作,我们殡葬改革是能尽快帮助广大群众转变陈旧落后观念,进行健康祭祀活动。为此,我们在宣传上做了很多功夫。每年以宣传车、宣传单、宣传横幅、咨询点等多种形式深入到基层到广大的群众中去宣传殡葬改革。实践证明,这些工作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群众中产生了很不错的反响。

五、关于殡葬理性消费 中国历史上曾主张厚葬。古代的厚葬之风则严重影响了当时人的正常生活,以致于有些穷苦人家为了符合当时礼仪,厚葬亲人之后背上多年难以还清的债务。受传统厚葬风的影响,我们社会中至今还存在很多对亲人后事大操大办的现象。有些人还把办理丧事当成是炫耀自己的机会,不惜重金讲排场、要面子,请阴阳先生,以“阳间有,阴间也要有”的迷信观念,给先人烧“别墅”、“奔驰”等等,希望亲人在阳间没有享用的能在阴间得到。架势能做多大就多大,这些观念行为都使我们的殡葬消费呈现出一种非理性状态。这些现象在农村种尤为严重。有些本身不富裕的家庭,操办起丧事来却特能花钱,上千上万眼睛也不眨一下。亲戚朋友、邻里街坊等遇到要办丧事时也难免不参照着做。长此以往,在市民中渐渐形成了“丧葬难”,“死不起人”的现象,阻滞了殡葬改革的健康发展。殡葬改革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况且我们要面对的受传统理念影响至深的广大农村地区。在这些信息传达还不畅通的地方,更需要我们的工作人员深入到实地,宣传殡葬改革好处,引导广大群众更新传统殡葬观念,树立“厚养薄葬”的新观念,使群众获益,形成社会主义和谐文明新风尚

六、结合《殡葬管理条例》讲几条主要内容。

(一)殡葬管理的方针是什么?殡葬管理的方针是积极地、有步骤地实行火葬,改革土葬,节约殡葬用地,革除丧葬陋俗,提倡文明节俭办丧事。

(二)对违规土葬者如何处理?

强制火化区内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将死者遗体进行土葬。凡违规土葬的,由死者所在单位、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县级以上民政部门责令家属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由县级以上民政部门会同公安、国土等部门,配合当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起棺火化。

(三)城区办丧应遵守哪些规定?

办理丧事活动,不得妨害公共秩序、危害公共安全,不得侵害他人的合法权益。城区的丧事活动提倡在殡仪馆进行,禁止在街道或其它公共场所搭设灵棚、灵堂办理丧事,禁止在丧事活动中释放超标准音量和从事封建迷信活动,禁止在出殡途中阻塞交通和抛撒冥纸、冥钞。

(四)死者遗体如何接运?

死者遗体原则上由殡葬服务单位接运,也可由丧主自行运送到殡仪馆。在医院死亡的,由医院通知殡葬服务单位接运;因患传染病死亡的,由医院对遗体进行消毒处理后再接运,就近火化,不得运往外地。《新条例》实施后可能规定除殡仪馆以外的任何单位和个人从事经营性的遗体运送等殡仪服务活动都将禁止。

(五)公民是否可以举报殡葬违规行为?

根据我县出台的《临邑县民政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殡葬管理的意见》,对违反《殡葬管理条例》的行为,公民有权向民政、乡镇人民政府等部门检举、揭发,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打击报复。我们严格为举报人保密,凡举报内容经查实的,将给予举报人一定的奖励。

(六)办理火化为什么要出具死亡证明?

为了防止犯罪分子毁尸灭迹,火化前必须出具死者的死亡证明。死亡证明可由医院、死者生前所在单位或村(居)民委员会出具,非正常死亡者的死亡证明由公安、司法部门出具。

(七)哪些地方禁止葬坟?

《条例》中规定:禁止在耕地、林地,城市公园、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和文物保护区、水库、河流、堤坝、渠道附近和水源保护区,铁路、公路主干道两侧建造坟墓和修坟扩坟。

(八)死者骨灰有哪些处理方式?

一是留存,死者骨灰可由亲属保存,也可寄存在殡仪馆骨灰堂;二是撒播,可将骨灰撒入江河湖海或山林中;三是安葬,有骨灰墓葬、壁葬、树葬、草坪葬、花坛葬等多种形式。国家提倡骨灰撒播及植树深埋等不占或少占土地的安葬方式。

(九)建立农村公益性公墓应遵守哪些规定?

建立农村公益性公墓不得占用耕地,不得毁损水利设施,不得破坏原有植被,不得将墓穴实行硬化,不得开展经营性活动,不得接纳外籍人(含祖籍是本地的人员)入葬。

(十)什么是封建迷信活动?什么是封建迷信用品?

封建迷信活动是指在丧事活动中看风水、请巫婆、神汉、扬幡招魂、做道场等。封建迷信用品是指用于祭祀活动的冥钞、纸人、纸马、纸房等。

(十一)哪些殡葬违规行为可以罚款? 具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民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罚款:

(1)未经审批擅自开办经营性公墓、公益性公墓的;(2)公墓内超面积建造墓穴或者超标准树立墓碑的;

(3)制造、销售封建迷信丧葬用品或者在火葬区内制造、销售棺木等土葬用品的。的报检、现场监督、处理方法、结果判定及缮制证书的要求和内容。

1.本规程适用于由北京首都机场口岸入境的尸体、棺柩、骸骨及骨灰的卫生检疫监督管理。2.尸体、骸骨、棺柩及骨灰的定义 3.尸体是指经临床诊断已经死亡的人体。4.骸骨是指尸体经过埋葬后出土腐烂剩余的骨部分。5.棺柩是指盛放尸体或骸骨的包装容器。6.骨灰是指尸体或骸骨经火化后剩余的无机物质。

二、有关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及其实施细则 2.《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其实施办法

3.民政部、公安部、外交部、铁道部、交通部、卫生部、海关总署、民用航总局联合发文“关于尸体运输管理的若干规定”(民事发[1993]2号)

4.民政部、海关总署和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联合发文“关于遗体运输入出境事宜有关问题的通知”(民事发[1998]11号)

三、死亡原因分类 1.因非意外伤害死亡 2.患传染病死亡的 3.患检疫传染病死亡的 4.患非检疫传染病死亡的 5.因患非传染病死亡的 6.因意外伤害死亡的四、报检要求 1.报检随附单据 2.入境货物报检单

3.启运地公立医院签发的死亡诊断书或行政当局签发的死亡注册证 4.启运地行政当局签发的尸体、棺柩移运许可证 5.《遗体入/出境防腐证明》、《尸体/棺柩/骸骨/骨灰入/出境入殓证明》(由中国殡葬协会国际运尸网络服务中心签发)

6.死者的护照复印件 7.装箱单、运(提)单 8.报检时应有承运人或亲属在场。

五、现场检疫查验

1.核查与申报文件是否相符。

2.必要时可向承运人、死者亲属或死亡目睹者了解死者生前患病、症状及死亡过程的有关情况。

3.确认因意外伤害和非传染病致死的尸体,包装是否坚固严密,是否漏异味,是否有渗出。棺柩一般不开棺检查。

4.骸骨卫生状况是否干爽、不带未完全腐败的肌腱、无不良气味散发、未发现病媒昆虫或其他种类寄生物。包装不要求密封,但应加盖,保持清洁卫生。

六、卫生处理

尸体、棺柩、骸骨经现场检疫查验,认为不符合卫生要求的,应给予必要的卫生处理,处理原则如下: 1.患检疫传染病和炭疽死亡的尸体、骸骨必须就近火化,不准入境。2.来自检疫传染病疫区,但死因不明的尸体,按检疫传染病死亡论,必须就近火化,不准入境。

3.死因不明或疑似毒力强或可形成芽孢的细菌性传染病死亡者的骸骨,可用环氧乙烷熏蒸消毒或用3%的石炭酸液浸泡或擦洗消毒。

4.携带病媒昆虫或其他寄生昆虫的骸骨应进行杀虫处理。

5.因非检疫传染病或意外伤害而死亡的尸体、骸骨,由于包装不严而有渗出液泄漏或异味散发的,应给予消毒处理并更换包装容器,消毒药剂可使用煤酚皂溶液。

七、结果判定及缮制证书 1.结果判定:根据报检情况、现场检疫查验情况及必要的卫生处理结果进行综合判定,并在工作流程上按要求填写检疫评定意见。

2.缮制证书:对符合要求的入境尸体、棺柩、骸骨及骨灰缮制《尸体/棺柩/骸骨/骨灰入/出境许可证》(为了进一步规范全区骨灰领取处理程序,按照《贵州省殡葬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制定以下规定:

一、骨灰领取

(一)本地区行政区域凭户口簿、骨灰领取人身份证、经营性公墓单位出具的墓穴位证、购墓发票、购墓合同书、领取。

(二)本地区行政区域内农村居民凭户口簿、骨灰领取人身份证、领取人的申请(必须保证不入棺再葬,墓穴占地面积不超过1平方米)。村、乡镇出具的骨灰领取处理监督证明领取。

(三)非本行政区域人员到我区死亡的,凭有效户籍证明、骨灰户籍所在地县以上单位民政部门出具的骨灰领取证明领取。铜仁市区火化的由该市殡葬管理所办理;各县、自治县(万山特区划为铜仁市火化区)火化的,由当地殡葬管理所办理。

二、骨灰的寄存

骨灰寄存应在具有寄存保管条件(自治县、市、特区)殡仪馆、骨灰堂进行寄存;并与骨灰寄存单位签定寄存合同书,办理寄存证等手续。

三、骨灰处理

(一)城市居民的骨灰由开具墓穴位证的公墓服务单位负责骨灰入墓安葬,农村居民的骨灰由乡镇和所在地公益性公墓服务单位负责骨灰入墓安葬。

(二)如死者亲属要求骨灰树葬、草坪葬、深埋不留坟头、抛撤等处理方式的由县级殡葬管理部门统一组织实施。

(三)在殡仪馆存放一年无人认领的骨灰视为无主骨灰,由殡葬管理部门自行处理。

二、有关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及其实施细则 2.《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其实施办法

3.民政部、公安部、外交部、铁道部、交通部、卫生部、海关总署、民用航总局联合发文“关于尸体运输管理的若干规定”(民事发[1993]2号)4.民政部、海关总署和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联合发文“关于遗体运输入出境事宜有关问题的通知”(民事发[1998]11号)

三、死亡原因分类 1.因非意外伤害死亡 2.患传染病死亡的 3.患检疫传染病死亡的 4.患非检疫传染病死亡的 5.因患非传染病死亡的 6.因意外伤害死亡的

四、报检要求 1.报检随附单据 2.入境货物报检单

3.启运地公立医院签发的死亡诊断书或行政当局签发的死亡注册证 4.启运地行政当局签发的尸体、棺柩移运许可证 5.《遗体入/出境防腐证明》、《尸体/棺柩/骸骨/骨灰入/出境入殓证明》(由中国殡葬协会国际运尸网络服务中心签发)

6.死者的护照复印件 7.装箱单、运(提)单 8.报检时应有承运人或亲属在场。

五、现场检疫查验

1.核查与申报文件是否相符。2.必要时可向承运人、死者亲属或死亡目睹者了解死者生前患病、症状及死亡过程的有关情况。

3.确认因意外伤害和非传染病致死的尸体,包装是否坚固严密,是否漏异味,是否有渗出。棺柩一般不开棺检查。

4.骸骨卫生状况是否干爽、不带未完全腐败的肌腱、无不良气味散发、未发现病媒昆虫或其他种类寄生物。包装不要求密封,但应加盖,保持清洁卫生。

六、卫生处理

尸体、棺柩、骸骨经现场检疫查验,认为不符合卫生要求的,应给予必要的卫生处理,处理原则如下: 1.患检疫传染病和炭疽死亡的尸体、骸骨必须就近火化,不准入境。

2.来自检疫传染病疫区,但死因不明的尸体,按检疫传染病死亡论,必须就近火化,不准入境。

3.死因不明或疑似毒力强或可形成芽孢的细菌性传染病死亡者的骸骨,可用环氧乙烷熏蒸消毒或用3%的石炭酸液浸泡或擦洗消毒。

4.携带病媒昆虫或其他寄生昆虫的骸骨应进行杀虫处理。5.因非检疫传染病或意外伤害而死亡的尸体、骸骨,由于包装不严而有渗出液泄漏或异味散发的,应给予消毒处理并更换包装容器,消毒药剂可使用煤酚皂溶液。

二、骨灰的寄存

骨灰寄存应在具有寄存保管条件(自治县、市、特区)殡仪馆、骨灰堂进行寄存;并与骨灰寄存单位签定寄存合同书,办理寄存证等手续。

三、骨灰处理

(一)城市居民的骨灰由开具墓穴位证的公墓服务单位负责骨灰入墓安葬,农村居民的骨灰由乡镇和所在地公益性公墓服务单位负责骨灰入墓安葬。

(二)如死者亲属要求骨灰树葬、草坪葬、深埋不留坟头、抛撤等处理方式的由县级殡葬管理部门统一组织实施。

(三)在殡仪馆存放一年无人认领的骨灰视为无主骨灰,由殡葬管理部门自行处理。

一、中国的殡葬改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就着手了对殡葬的改革。1956年,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毛泽东同志首先提议,所有的人死后都实行火化,只留骨灰,不留遗体,并且不建坟墓。当时的国家领导及各界知名人士151人都表示同意,并且在倡议书签上了自己的名字。从此在中华大地上拉开了殡葬改革的帷幕。在周恩来、邓小平等已故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表率作用下,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推动和全国人民的积极响应下,中国的殡葬改革和殡葬事业有了很大发展,从建立殡葬法律制度,到构筑殡葬管理服务体系,在引导人们接受火葬、破除殡葬陋俗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殡葬行业也由点到面,由小到大,逐步发展成为一个新兴的特殊服务行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根据中国的国情,1985年2月中国政府发布了《关于殡葬管理的暂行规定》,确定了积极地、有步骤地推行火葬,改革土葬,破除封建迷信的丧葬习俗,提倡节俭、文明办丧事的殡葬管理工作方针。并在全国范围内划定了火葬区和土葬改革区。凡人口稠密,耕地较少、交通方便的地区,划为火葬区,在火葬区倡导推行火葬。人口稀少、偏僻山区,交通不方便的地区,划为土葬改革区,实行土葬。在土葬改革区,主要是规划建立公墓,逐步实现遗体埋葬公墓化。火葬和土葬在我国将会长期并存。我们的殡葬改革,非常尊重少数民族的丧葬习俗和宗教信仰,所以在少数民族地区至今保留着传统的火葬、土葬、天葬、水葬等形式。

二、殡葬设施建设

为了适应实行火葬的需要,中国从1956年以后,开始在火葬区的城市建立进行火化的殡仪馆和火葬场。截至2005年底,全国共有殡仪馆1500多个,每年死亡人口800多万,火化遗体400多万具,火化率达52.7%,已有三分之一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普及了火葬,有些省市火化率接近100%。在兴建塔陵、骨灰寄存设施,开展草葬、花葬、树葬、水葬等葬式的基础上,从80年代开始,以人文景观为目标,以园林化、艺术化和主体化为形式,在城市建立了经营性公墓,在农村建立了公益性公墓,一大批环境园林化、艺术化、绿化美化的公墓在全国各地出现,据统计,目前经营性公墓2000多个,公益性公墓和骨灰堂约10万个。殡葬设备产品从仿制到自主开发,生产技术得到快速提高。火化机产品技术接近国外先进技术水平,部分达到甚至超过国际水平;殡仪车、遗体冷冻柜、遗体罩、告别台、空气净化器、冷藏棺、消毒加湿器、骨灰盒等多种多样、已形成高、中、低门类齐全具有民族特色系列化殡葬设备产品,许多产品已出口国外。

三、殡葬管理

当代中国的殡葬工作作为社会行政管理的一部分其业务归民政部管理,并从中央到地省、市、县的政府,都设置了负责殡葬管理的专门机构。1997年7月国务院颁布实施了《殡葬管理条例》,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各地殡葬管理法规和规定,从上到下逐步形成法规体系,殡葬执法有力的保障了殡葬改革的顺利进行,这标志着中国的殡葬管理工作走上了依法管理的新阶段。

同时,还在广大城乡基层以居委会和村委会为依托,建立了殡葬管理和殡仪相结合的红白理事会,他们根据殡葬管理的有关要求,为群众办丧事提供服务的同时,引导人民群众文明节俭办事,制止丧事中封建迷信活动和大操大办现象,既服务又管理,发挥了群众自治组织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重要作用。使政府的殡葬管理与群众的自我管理有机结合起来。

殡葬标语:殡葬改革宣传标语

★ 保护土地资源,严禁乱建坟墓。

★ 殡葬改革,功在千秋,利国利民,惠及子孙。

★ 殡葬管理,人人有责。

★ 殡葬业是生命传承事业,殡葬业者是生命传承师。

★ 倡导殡葬文明新风,维护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形象。

★ 倡导殡葬文明新风,维护文明城市形象。

★ 倡导厚养薄葬新风,崇尚敬老养老美德。

★ 倡导文明殡葬,保护生态环境。

★ 倡导文明祭祀,反对封建迷信。

★ 倡导遗体葬于公墓,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 崇尚科学,反对封建迷信。

★ 打好殡改攻坚战,落实殡改责任制。

★ 党员、干部要带头移风易俗。

★ 改变旧的丧葬观念,提倡文明节俭办丧事。

★ 改革丧葬陋习,禁止老坟新修。

★ 干扰殡葬改革,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搞好迁移规划,逐步实现无坟化。

★ 革除丧葬陋俗,提倡文明节俭办丧事。

★ 给丧属多一点关怀,让丧属多一份满意

七、问:丧事承办人应凭什么证明办理火化手续?

答:1.正常死亡者,凭医院出具的死亡证明或社区居(村)委会出具的死亡证明。2.非正常死亡及无名、无主遗体者,凭所在地县级以上公安机关出具的死亡证明。3.外来人员正常死亡的,凭医院出具的死亡证明、死者家属身份证明和书面申请。4.因患传染病死亡的,按照国家有关法律规定处理。

对于属地内正常死亡的,除按规定出具证明外,还应出示死者的居民身份证或户籍证明及丧事承办人身份证,实行实名、实地登记办理火化手续。

八、问:丧事承办人应凭什么证明领取骨灰?

答:1.丧事承办人要求将骨灰安放或寄存在公墓或骨灰堂的,应出具《晋江市死亡人员骨灰去向证明书》,如购买外县市公墓墓穴或骨灰格位的,除需提交骨灰去向证明外,还应出具购买墓穴或骨灰格位的发票原件及公墓所在地殡葬管理部门的骨灰管理证明,经市殡葬管理所核准后,方可领取骨灰。2.丧事承办人要求将骨灰进行播撒、深埋、植树葬等不留骨灰的,须事先向村(社区)、镇(街道)登记,报市殡葬管理所核准后,持市殡葬管理所开具的《骨灰存(取)申请表》领取骨灰,统一组织处理。

3.凡未能提交骨灰去向有效证明的,遗体火化后的骨灰一律寄存在市殡仪馆内。

下载殡葬文化浅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殡葬文化浅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殡葬改革

    对加强和改进河南农村殡葬改革工作的思考董 跃 民 中华民族殡葬习俗和殡葬文化源远流长,数万年前就有了一定的丧葬形式。汉民族文化中自古就有“死后留全尸”和“入土为安”......

    殡葬工作总结

    殡葬工作总结 殡葬工作总结1 1.爱国卫生工作(1)积极开展创建工作。主要开展了蔚斗社区创建健康社区、开发区幼儿园申报省级卫生单位、海越新材料公司和三星公司申报区级卫生......

    殡葬改革

    第二章殡葬改革 1、殡葬改革的特点、目标是什么 答:一积极倡导,宣传教育。二从实际出发,逐步推进。三党员带头,典型引路。四行政干预,依法管理。五兴建殡葬服务设施,促进殡葬事业......

    殡葬工作简报

    殡葬工作简报 2010年(第一期)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殡葬管理条例》和省、市清理整治散埋乱葬工作要求。为加强殡葬管理,坚决遏制散埋乱葬行为,6月7日县政府下发了《农安县关......

    殡葬顺序

    初终:初终就是刚死之意初终。 初终就是刚死之意。人初终要用新丝絮或鸡毛置于口鼻之上检验是否还有呼吸,叫属纩。在医学落后时代以此判断死亡,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现代丧事中,这......

    殡葬仪式

    停尸仪式 中国的传统丧葬文化非常讲究寿终正寝的。在病人生命垂危时,亲属要给他 脱穿戴好内外新衣;否则,就是“光着身子走了”,亲属会感到十分地遗憾和内 疚。病人在咽下最后一......

    殡葬流程

    告别仪式前:(要提前确定出殡时间) 1,清洗(10条毛巾+3瓶白酒) 2,化妆+穿衣 3,遗体冷冻 4,确定出殡时间 5,相关工作人员协助家属提前布置会场 6,由司仪安排仪式开始告别仪式所需物品: 1,遗......

    殡葬文化简介之白事程序[样例5]

    殡葬文化简介之白事程序1、做七亦称烧七、斋七、理七、七七斋等,是民间常见的祭奠习俗。其大致内容是:人死后,亲属每七天设斋会奠祭(或称追荐)一次,前后七次,共七七四十九天。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