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清明文化与殡葬行业发展5则范文

时间:2019-05-14 16:18: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清明文化与殡葬行业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清明文化与殡葬行业发展》。

第一篇:论清明文化与殡葬行业发展

论清明文化传承与殡葬行业发展

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的突飞猛进,大量外来流动人口涌入城市,加入到城市建设发展的行业当中。虽然清明节已被定为国定假期,但随着工作及生活节奏的加快,每逢清明节,他们当中的很多人,以及环卫工人、消防官兵、公安人员、医护人员等特殊岗位从业人员,无法返乡祭祖,成了这个传统节日当中的“被遗忘者”。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节日,“传承”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薪火相传”原本是传统清明的内容之一。古人的慎终追远,不忘先人,是为了增强凝聚力,以祭祀的方式唤起后人对祖先的追思和敬慕,最终实现国家统一和宗族团结。如何对待清明节的“被遗忘者”,组织他们一起进行共度清明至关重要。

一、传统文化现状

传统文化是民族内在的灵魂和血脉,是民族的身份证明,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是中华儿女和睦相处、携手发展的共同精神家园,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几大文明古国之中绝无仅有的延续至今的国家,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华文化具有顽强的生命与内在的活力。

可是,长期以来我们对传统文化确乎不怎么客气,“十年浩劫”曾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元气大伤。中国目前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而这场变革自有其历史延续性。应该说,自1840年英国人用枪炮强行敲开中国大门后,古老的中国就一直在经历着包涵了血与火的社会变革。其间,有翻天覆地的社会制度变革,有反抗民族压迫的的战争史诗,还有看似平静,实则蕴涵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思想运动。

在这近一百七十年间的复杂而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历史力量的作用下,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也经历了痛苦的洗礼。这中间,无数仁人志士、学贯中西的学者都一遍又一遍地痛苦反思、自省、叩问着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中国自救和发展的意义。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两个世纪中接连不断的社会变革中究竟体现出了多少生命力呢?答案似乎并不乐观。

90后炫富一族、大学生硫酸虐熊、大学生为情自杀、干部子女拒不赡养老人等种种社会问题,原因是因为现代人的好高骛远、进取意识淡漠、缺乏合作意识、漠视生命,归根结底是传统文化缺失造成的。

一个无法回避的现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声音在当代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过程中十分微弱。有观点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呼唤民主与科学的中国发展无大益处。回顾历史,遍览周遭,我们的传统文化屡遭尴尬。《围城》里有段描述很精彩:学文的不如学理的,学哲学的不如学外语。钱钟书先生描写的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社会状况,然而这一可叹事实直至今日仍在国内有其市场。近日某大学设立国学学科。这本是件好事,但马上有人提出,设立如此科目在今天有多少实际意义呢?京剧进小学固然可喜,但只有区区200年左右历史的京剧,是不堪承载弘扬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之重任的。

我们是否已经面临着传统文化的缺失?中国传统文化难道仅要靠几句口号和少数专家学者来继承?这其实已经涉及到“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诚然,中国的发展离不开日益成熟的市场经济、离不开各国联系日益紧密的全球化,离不开高科技和跨国公司,但是更离不开自己本土上已经孕育了五千年的中国文化。如果将高科技比作立国之骨,市场经济比作立国之肉,那么民族文化将是立国之气。

二、千年不绝的清明节

自周代传承了2500多年的清明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民俗节日之一,踏青节、扫墓节、聪明节都是清明节的别称。清明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它沉淀的是一种道德、一种文化,始终是以国家统一和宗族团结为其目的。可以说,千百年来的每一个清明节,都寄托着炎黄子孙崇敬先人、仰慕先贤的民族精神,让我们活着的人记住我们来自相同的祖先,我们的血管里流着相同的血。

在全球一体化的情况下,要保持传统特质,防止在“一体化”中丧失“自我”。过好民族节日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个民族一旦丧失这个民族的特质是非常可怕的。一个城市在现代化中丧失“特色文化”也是非常可怕的。然而,在大批大破几十年之后,丰富多彩的清明还剩下什么呢?少了虔诚之心和敬仰之心的敬祖与少了从容与礼制的祭祀能够承载中华民族“和谐为美”的情操世代吗?我们费尽周折赶到先人墓前,就只是为了短短几分钟再一次的“三鞠躬、转一圈”吗?

值得高兴的是,清明节即使在经历了“十年劫难”之后,又重新成为国定的传统节日,说明清明节必定有其值得保护的精华之所在。国家将清明、中秋等这类民间节日法定,既是尊重民意的体现,发扬优秀传统的体现,也是从传统中挖掘建国资源。是对担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业的诠释。

三、复兴清明文化乃殡葬业职责所在

一般都认为,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为“养生送死操心的民族”,“丧”、“殡”、“葬”、“祭”的活动蕴含着诸多血缘、文化、道德、宗教的意义追求在内。

那么,现代中国要不要及如何恢复一些合理的丧葬礼仪? 中国祭祀礼仪中的宗教精神是否具有现代的意义与价值? 换言之,祭祀与怀念作为清明节的主要关键词,我们是淡化中国传统的清明节还是应该强化这个节日? 殡葬行业作为现代殡葬活动当中“丧”、“殡”、“葬”、“祭”的主要媒介,不可避免的与清明节有着直接的关系。这就需要我们殡葬工作者认真地思考中国清明节的内在的宗教精神和传统,并予以科学与合理的复兴和引导。

对于大多数中国人,父母就是“宗教”,“孝”就是基本的宗教表达方式。清明节让人们明白自己的祖宗是谁,从何而来。忘记祖宗是一种不如犬马的无耻。子曰:“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有别?”;让列祖列宗的恩德世代相传;让敬祖尽孝之心世代相传;让“和谐为美”的情操世代相传,为清明节朝宗颂祖的真谛所在。

著名学者葛兆光先生也指出:“一个传统的中国人看见自己的祖先、自己、自己的子孙的血脉在流动,就有生命之流永恒不息之感。他一想到自己就是这生命之流中的一环,他就不再是孤独的,而是有家的,他就会觉得自己的生命在扩展,生命的意义在扩展,扩展成为整个宇宙。而墓葬、宗庙、祠堂和祭祀,就是肯定并强化这种生命意义的庄严场合,这使得中国人把生物复制式的延续和文化传承式的延续合二为一。”

殡葬行业是为人生终点服务的,实质上是高贵而神圣的。传统殡葬偏重于做减法——遗体处理和保存,事实上,做加法——人生价值、先人智慧才是最值得好好保存的。“殡葬业需要在文化内涵增长上下工夫,开辟新的殡葬文化天地,这需要全社会的努力。大家首先要解决的是保存什么的问题——是成分一样的骨灰,还是各具特色的文化?”殡葬专家如是说。

所以说,清明大如年,今天的中国不是要“淡化清明”,而是要“强化清明”;不是“取消清明”,而是在清明节已成为国假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清明节的内涵。从殡葬行业的社会职责来看,殡葬行业应该大力营造“清明文化”。

四、复兴清明的现实问题

(一)是传承还是复原? 从生死哲学的角度来看殡葬业,其实质即是要让生者与逝者都能够处于一个良好的沟通与互动的状态,生者和逝者也能与社会、宇宙保持一种良好的和谐关系。从语意学来看,“和”主要包含“和睦、和气”的意思;“谐”则指“相容、相合”的意思。所以,“和谐”者,主要是指协调、顺畅、有序的关系,但是,中国的殡葬业从整体上看显然还没有实现这种目标。

一方面,许多行政管理部门视一切祭祀活动皆是封建迷信,必欲去之而后快;另一方面则又是许许多多完全不符合传统祭祀精神的祭祀形式大量出现,没人去管,也不知道如何去管。比如,有些人在出殡时请脱衣舞小姐来跳裸体舞,丧事大操大办,收取钱物“发死人财”;祭奠先人时,从烧草纸的冥钱到烧人民币形状的冥钱,到烧存折、别墅、轿车、小姐(皆为纸扎)、二奶、伟哥,等等。这就完全背离了中国传统祭祀礼仪的精神,不是“民德归厚”,而是“民德降低”了。

中国历史上“厚葬久丧”的风气,是我们今天绝对不能提倡的,有缺点不是不可以批评,但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我们一贯的主张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统也不是不能变,我们一直强调立足时代,推陈出新。只是我们这样做的时候,应当非常慎重,应秉持一种庄严与神圣的感觉,一定要认识到,人类的殡与葬的活动,确实可以达到“民德归厚”的目的。致力于挖掘祭祀活动中永不磨灭的精神力量,弘扬其高贵的精神品格,可以此丰富我们的时代精神,突显民族个性。

实际上,彻底否定传统也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庞朴认为:“传统不是可以逐气温而穿脱的外衣,甚至都不是可以因发育而定期蜕除的角质表皮。它无法随手扔掉,难以彻底决裂,除非谁打算自戕或自焚。”既然不能像包袱一样一丢了之,就不如好好地对待它,改造它,变化它,更新它,注入新的精神与血液,让它焕发神采,激发它的活力。

那么首先我们要确定对于清明传统,是进行“复原”还是进行“传承”。复原是彻底的拿来主义,而传承是“批判着接受”。先人们的清明,尽管有无知带来的愚昧,有重礼导致的繁琐,但其核心,却从未偏离“慎终追远”、“孝为德本”等精神主题。那些打着“创意”、“文化”的旗号对清明节进行工具化的开发,除了急功近利的、赤裸裸的商业的利用之外,不能给人真正的启示与教益。一个不尊古人和传统的民族,不可能是健康的民族,一个不尊文化的行业也不可能赢得社会的尊重。在全球化背景下,不着力爱护、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也有被他国“抢走”的可能。文化是灿烂的,也是脆弱的,它需要精心的照料和培育。全球化时代,民族文化已经和正在遭受严峻挑战,但致命的伤害往往不是来自于外部,而是那些所谓的文明传承者的随意亵渎与践踏。

当年梁启超曾说:“我希望我们可爱的青年,第一步,要人人存一个尊重爱护本国文化的诚意。第二步,要用那西洋人研究学问的方法去研究他,得他的真相。第三步,把自己的文化综合起来,还拿别人的补助他,叫他起一种化合作用,成了一个新文化系统。第四步,把这新系统往外扩充,叫人类全体都得着他好处。”这就需要殡葬工作者立足传统精粹,引入现代文明,策划出既体现历史传承,又符合现代精神的“新清明文化”。

(二)现代清明的“被遗忘者”

唐代诗人杜牧有一首千古绝唱:“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为何“行人”会“欲断魂”?为何他们皆迫切地要寻酒浇愁?因为行旅之人离家尚远,在清明节是赶不回去了,既思念在家的亲人,亦为无法亲临墓地祭奠去世亲人的在天之灵而内疚,怎能不泪雨纷纷、魂牵梦萦?

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的突飞猛进,大量外来流动人口涌入城市,加入到城市建设发展的行业当中。虽然清明节已被定为国定假期,但随着工作及生活节奏的加快,每逢清明节,他们当中的很多人,以及环卫工人、消防官兵、公安人员、医护人员等特殊岗位从业人员,无法返乡祭祖,成了这个传统节日当中的“被遗忘者”。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节日,“传承”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薪火相传”原本是传统清明的内容之一。古人的慎终追远,不忘先人,是为了增强凝聚力,以祭祀的方式唤起后人对祖先的追思和敬慕,最终实现国家统一和宗族团结。如何对待清明节的“被遗忘者”,组织他们一起进行共度清明至关重要。

五、关于清明节开展“公祭”活动的一些设想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清明节是一个纪念祖先及离世亲人的节日。主要的纪念仪式是扫墓,并伴以踏青、植树等活动,节日体现饮水思源、凝聚族群的意义。武汉石门峰名人文化公园长期以来为宏扬传统文化、传承清明精髓不断进行着各种尝试。2010年清明节,石门峰名人文化公园拟开展“他乡天空 一样清明”远方遥祭朝祖大典仪式。笔者针对清明文化传承之特色,以此次朝祖大典为例进行浅述。

(一)传统祭祀文化的传承

具体形式:活动主体中祭祀礼仪采用周制祭仪,设臵典仪官、主祭官、从祭官、执事、乐舞生等传统祭仪角色,头戴玄冠、手持笏板,完成“启户”、“迎神”、“初献”、“饮福受胙”等仪式流程。

泱泱中华五千年,一直为国民感之自豪的“文明古国”和“礼仪之邦”的美誉,正是渊源于中华民族数千年延续、积淀而成的以“礼”为特征的和谐文化的传承。一部中国文明史始终贯穿着“礼”的教化及由此形成的丰厚的礼仪文化,“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和价值体系。

在我国,以“礼”治国的时代可上溯到西周,在周代,礼仪习俗发展得颇为繁杂,渐成法定制度,同时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刻影响的儒家文化,是古代中国“礼”制建设的集大成者。

这些儒教古礼,虽不乏封建伦理思想,但皆在明社会之序。它们综合了民俗、宗教、伦理、艺术和美学等多方面的社会价值,其目的,都在促使人心向善,敦厚庄敬,相互和睦。这对于陶冶人心、改善人际关系,稳定、和谐与发展社会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和作用。

“丧礼”则慎终追远,明死生之义;“祭礼”使民诚信忠敬,其中祭天为报本返始,祭祖为追养继孝,祭百神为崇德报功,“礼”在道德修养、导民治国中的重要作用,显示了“礼”是标明社会秩序、规范人际交往的行为准则。

(二)向新清明文化的转化

具体形式:除高香保留,改“叩拜上香”为“向祭台叩拜、插清明柳”;改“牺牲”为“敬献水果”;改“放生许愿”为“莲花漂流”;改“明火烛”为“电子平安烛”;“周制仪装”与“现代仪装”相结合;“清明来由——介子推的故事”曲艺表演。

中华传统习俗是长年封建社会中形成的, 当代社会习俗的主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支配下的公众行为方式,而社会主义与封建主义是本质上不同的两个理论状态和不同社会形态。清明节属于传统习俗的范围,但是其中不乏有涉及到人类共同的共通的道德准则。清明习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不可能“真空”,除了深打着阶级烙印的糟粕之外,我们要将清明文化中具有“普世”性的内容加以传承。总而言之就是重人事而轻鬼神,将传统祭仪当中的“敬鬼神”转化为“敬天地”,将“占卜”转化为“祈愿”,将“牺牲”等环节去除,将传统文化中“清明插柳 ”习俗增加到礼仪环节中。改变清明祭祖无序、无章的状态,才可能扫除残存的陋习。

(三)同宗同源,清明精神的发扬

具体形式:联合媒体征集“新武汉”的清明心语;邀请34省代表共同参与远方遥祭朝祖大典,参与归根颂祖环节;

武汉是一个外来人口特别多的城市,据不完全统计在武汉的流动人口有600万,这些“新武汉”平时奋战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为武汉的城市建设付出努力与心血。作为城市的主体,他们同样有着过清明的权利。传统文化中清明节本身具有“薪火相传”、“同宗同源”的涵义,新时代的清明节,不能存在“被遗忘者”,让“新武汉”共渡清明,一个都不能少。

“他乡天空 一样清明”旨在传承文化,继承传统,让“新老武汉”有一个共同追根颂祖的空间,使清明成为真正的清明、和谐的清明、共同的清明,为创建和谐社会、促进民族融合起到积极作用。

第二篇:殡葬文化浅谈

殡葬文化浅谈

殡葬文化是人们在安置并悼念逝者的一系列活动中形成的殡葬观念、殡葬礼仪、殡葬规范和殡葬习俗的总称。殡葬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产生、发展经历了很长的历史阶段,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文化现象。它表达了人们对生命的热爱、对人生永恒的追求、对孝道的遵循和对先人的报恩心理。

我国殡葬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单就死亡的称谓来说就有很多种,一般称“仙去”、“老了”、“作古”、“逝世”等;帝王的死称“驾崩”,诸侯王的死称“薨”,和尚死了叫“圆寂”,道士死了叫“登仙”或“羽化”。单从死亡的称谓就反映出我国殡葬文化的丰富性。从葬式上来分,就有土葬、火葬、天葬、水葬、树葬等、尤以重庆、云南、贵州等地区的悬棺葬最为奇特。从祭祀习俗上来说,也是丰富多彩,有清明踏青上坟扫墓、寒食禁火、元宵节送灯等许多传统的习俗。殡葬文化是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社会风尚和道德水平的反映。

我国传统殡葬文化的特点。

首先是重孝道,儒家文化以孝道为最基本出发点,孔子认为“孝也者,德之本也”,即孝是礼仪、道德的根本。孔子还将治丧的意义提高到社会治理的高度,提出“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思想,他认为,推行孝道,人们就会会归于醇

厚,天下也就容易治理了。这一思想终被统治阶层所接受并推广,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纲领性口号。再者是显等级。根据逝者的社会地位以及对于国家的功绩,在殡葬规模上予以较高的礼遇并使其子孙享有厚遇,以此激励生者为国家效力。封建社会历朝历代的功臣死后,可以享受陪葬帝陵之侧的待遇。第三是厚葬之风盛行,中国的厚葬之风可以追溯到距今3500年前后的殷商时代,从殷墟五号好妇墓的规模和陪葬品之丰厚可见一斑,而厚葬之风贯穿了整个封建社会,帝王将相死后皆高山大塚,丰厚陪葬,(元朝帝王墓穴没有没有高大封土是个特例)。厚葬之风还表现在丧事办理程序繁冗,时间跨度长,极大浪费社会财富。红楼梦中描写贾府秦可卿的丧事就办了七七四十九天时间,请100位僧人超度、99位道人打醮;后来又停灵七日,又请50位高僧、50位道士作七,宁国府一条街白漫漫人来人往,花簇簇宦去官来。

殡葬文化的社会作用。

首先,殡葬文化有满足社会心理需求的作用。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殡葬活动由最初的简单的遗体掩埋发展到现在的遗体处理、葬仪葬式丰富多彩、甚至包括了临终关怀的内容,这体现了人类对自身价值和生命尊严的认识也不断深入,从某些方面来说,殡葬活动已成为安慰人们心理,调整社会关系的重要活动,而殡葬消费也成为了以心理消费为主的行为。殡葬文化强化了人们的归宿感,很多人不管在什么

地方生活,去世后都想安葬在故乡,有叶落归根的情节,而子女也以先祖的墓穴作为精神的依托。同时通过丧葬活动也是对未尽人子之责的一种弥补,以获得心理的安慰。

再者,殡葬文化有着很强的道德教化作用。利用殡葬文化对生者进行道德教化,是世界各民族的共同特点。在封建社会,殡葬文化具有很强的阶级性,等级观念十分严格,通过繁冗的丧葬活动来强化其统治秩序。现代,人们通过对去世亲人的悼念活动,实现对亲人的人生功绩的总结和弘扬,达到教育子女继承光荣传统的目的。

第三,殡葬文化有着调节改善社会环境的作用。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现代城市人口众多,人均生存活动空间狭小,如采用过去的葬俗,不仅费时弥久,而且烧纸摔盆打旛等丧葬活动对城市环境也是极大的破坏,这是现代城市生活方式所不允许的。我国政府提出了殡葬改革,弘扬先进殡葬文化的要求,积极倡导绿色、文明、人文、和谐殡葬工作主题。利用清明节等群众性祭祀节日在殡葬服务机构积极组织开展各类主题鲜明、内涵丰富的文化活动,倡导时空邮箱、网络祭扫等绿色健康的悼念缅怀方式。在葬式方面,坚持生态文明导向,大力倡导绿色节地葬法和骨灰撒河、撒海等一次性处理的先进方式。经过长期努力,先进文明的殡葬理念已逐渐为群众所接受,火化率逐步提高,在天津、上海、青岛等地海葬逐步为人们所接受,参与群众越来越多;在祭

祀活动中使用鲜花的越来越多,焚钱烧纸等封建迷信陋习越来越少。先进的殡葬文化在改变人们传统观念、美化净化生活环境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殡葬文化发展方向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经济、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这种要求必然会在殡葬文化发展中得到反映。

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人口老龄化加速,殡葬改革在保障基本民生、推进生态文明、促进精神文明、维护社会和谐等方面的作用更加凸显;坚持节地生态、推行少占或不占地的骨灰、遗体处理方式作为殡葬改革的重中之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2013年12月印发了《党员干部带头推动殡葬改革的意见》要求党员干部带头节俭、文明办丧事;带头火化、生态、节地安葬;文明、低碳祭扫;带头宣传倡导殡葬改革。政府大力推进惠民殡葬工作,大力建设公益性公墓,将基本殡葬服务纳入公益服务保障范围。政府主导、生态节地、惠民公益成为殡葬文化发展的主题。

现在科技迅猛发展,人们殡葬方式和观念也随之发生巨大转变,太空探索的进步,在国外已经出现了把亲人骨灰发

射到太空的太空葬;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及网络的发展,网络祭祀,时空陵园等新兴的纪念方式方兴未艾。不管是葬式还是祭祀方式的发展反映到殡葬文化上都体现着科技信息时代的特征。

当代社会,人们对环保的关注度愈来愈高,反映到丧葬活动中,尽可能减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成为殡葬活动的演进方向。自从推行殡葬改革以来,政府和殡葬服务组织积极倡导殡葬环保,大力改进殡葬设施设备,引导丧事简办,积极建立树葬纪念林等形式的生态公墓,群众祭祀活动也逐渐文明,鲜花祭祀已渐成主流,环保低碳意识成为殡葬文化的重要特点。

以人为本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基础,社会和谐成为管理的共识。在殡葬活动中厚养薄葬理念作为传统孝道将进一步得到弘扬,临终关怀成为重要的服务内容及研究课题,殡葬活动将越来越简化其形式而更注重于其内涵,其内涵就是以人本理念,这将成为殡葬文化发展的主旨。

第三篇:论保险行业文化的发展与建设

论保险行业文化的发展与建设

一个行业的文化发展程度深刻地影响着行业的发展模式、制度选择、政策取向以及各种生产要素组合的水平,从而深刻地影响着行业的发展速度、质量和水平。

文化是制度建设的必要补充。作为一种“软实力”,文化日益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行业文化是指该行业在人类文化、社会文化和经济文化背景中逐步形成的与本行业相关的基本信念、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以及由此产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品牌效应的综合体现。

保险行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其文化内涵有自己的特色。保险文化是保险行业在长期发展中逐步形成的稳定的文化观念、历史传统、特有的经营精神和风格,也是民族历史文化在保险业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的浓缩和凝结。我国保险行业经过多年的艰苦发展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理论创新取得突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整体实力明显增强,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不断提高,人才建设不断加强。所有保险从业人员构成的行业群体,其共同遵循的行业理念、价值观念、行为准则,正是保险行业文化所涵盖的内容。

保险行业文化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功能:导向功能,即引导保险业走正确的道路,实现确定的目标;约束功能,即用成文的或约定俗

成的规则约束保险行业使其健康发展;凝聚功能,即用共同的价值观和共同的信念使整个行业上下团结;辐射功能,即保险行业文化不但对本行业,还会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我国保险行业文化发展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其基本制度框架已经建立,文化建设初显成效。例如着力发展“三农”保险、商业养老、责任保险等险种,积极应对2003年非典,2008年南方雪灾、汶川大地震等重大事件,都体现了保险服务社会稳定,服务保障民生的重要作用,保险业正朝着人性化、社会化的方向发展。

当前,我国的保险行业文化建设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如:诚信体系不健全加深了公众对保险的误解;保险经营不合规范的现象增加了经营风险;忽视外在环境建设,行业文化宣传不到位。再有,由于我们当前的保险行业文化建设更多地停留在监管层面,而其他行业主体游离于行业文化建设之外,其力量和主动性没有得到有效整合,同时,行业文化创新能力薄弱,制约了保险行业的发展。

笔者认为,建设先进的保险行业文化,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弘扬诚信为本的诚信文化。诚信是中国文化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理念。保险从产生那一天起就和信用密不可分,保险公司卖的不是实物

型产品而是信用和承诺,没有信用便没有一切。因此,诚信文化应是保险行业最根本的行业文化。保险行业要坚持诚信服务,把保护被保险人利益放在最重要的位置,通过为客户创造价值,促进行业长远、健康发展。

构建人人有责的合规文化。合规文化建设是实施风险为本管理的基础和载体,是保险业稳健运行的内在要求。保险业在追求盈利的同时要重视方式的正确性,防止出现为了片面追求高速业务增长而忽视合规要求。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注重用制度来约束人,用制度规范日常行为,用制度来规范业务经营过程,确保各项工作有章可循。要建立健全内控制度,保证经营的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建立自我调整、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制衡机制。

倡导以人为本的人本文化。文化建设根本上是人的建设,关键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建设先进文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从行业角度看,保险属于金融服务业,保险公司员工多属于知识型员工。保险行业员工素质的提高,不仅包括体质素质、保险专业素质、智力素质的开发,还包括理想信念、道德品质、行为准则等直接调节、规范人本身行为的人本素质的开发,两者的完美组合将有助于保险行业精神的形成,并成为保险行业文化建设的基础。

营造引领行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文化。在现代的市场环境中,保险

宣传对社会舆论的导向和对消费者的引导作用十分明显。应以教育为切入点,普及保险知识,优化公众保险意识。各保险经营主体要切实从维护、珍惜保险行业的利益和信誉出发,力避相互排斥、诋毁,以增强公众对保险的信任和信心。注重引导和培养理性保险消费者,引导人民群众全面了解保险业的经营规律和特点,培养理性消费心理,使保险业在获得稳定的资本注入以外,也得到成熟的消费理念和优秀的管理文化。

此外,还应培育可持续发展的保险创新文化。保险行业应从战略高度看待保险创新,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动保险创新工作。

第四篇:殡葬行业的环境问题与对策

殡葬行业的环境问题与对策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殡葬离不开自然环境。中国是环境和资源大国,也是人口和殡葬大国,殡葬环境问题复杂而严重。葬前、葬中和葬后都存在许多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问题,迫使我们不得不对此进行系统的探索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一、殡葬环境问题

1.殡葬对自然环境的污染

人作为自然环境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最终要回归大自然。人在生命终止的瞬间,就发生了质变,从宝贵的人力资源变成了污染环境的特种有毒有害固体废弃物。本行业的一切环境问题都是围绕着如何处置这种固体废弃物——尸体而产生的。尸体是超级的化学污染源,地球表面上所有的有毒有害元素和化合物几乎都能通过水体、空气、动植物食物链、烟草、化学制品、药剂等进入人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自然环境污染的加剧而逐年积累富集,在死亡时达到最高峰值。如正常人体骨胳中平均含氟量10岁时为310ppm,50岁时为450ppm, 80岁时882ppm, 70年间富集系数高达2.85。这种富集例证,举不胜举。由此可见,一具具尸体就是一个个缓慢积蓄起来的毒品库,处理不当,“毒品库”中的各种各样毒品就会纷纷外溢,污染环境、危害人类。

尸体又是超级的生物污染源,危害人类的各种细菌、病毒、病原性寄生虫等都滋生寄存其中。仅肠道菌科埃氏大肠菌类的沙门氏杆菌就高达1000多个菌种,其中有许多种为强致病菌。据文献记载,尸体中细菌、病毒、病原性寄生虫等种类,几乎到多得整理不过来的程度。从环境医学角度看,尸体又是一个“病菌库”。假如在中心城市任尸体曝于街头,那后果将不堪设想。地震后的瘟疫就是最有力的例证。

我国每年死亡人口760万,如以每人60公斤计,全国每年就有45.6万吨遗体需要妥善处理,采用原始的殡葬方式根本无法避免尸体本身的化学污染和生物污染,只有采取科学的殡葬手段,才能减少或消除其潜在的危害。尽管殡葬具体方式不下几十种,但现阶段我国绝大多数地区均以土葬和火葬为主,所以我们重点探讨这两种最基本的殡葬方式对自然环境的污染。

(1)对大气的污染:无论采用何种殡葬方式都将产生大气污染。葬前的停尸、运尸、吊丧、殡仪活动,尸体不同程度地暴露于大气中,大多数非防腐尸体在各种发酵菌和水解酶的综合作用下将发生腐败变质现象,释放出氨气、硫化氢、尸胺、吲哚、硫醚等化学物质;即使对尸体作防腐处理,防腐药剂的挥发也能带来醛类有害气体的污染问题。现代科学表明,停丧期间所谓“黑煞”打人,重者死轻者晕的现象就是由尸体存放时散发的剧毒尸胺被守灵人吸人中毒引起的。葬中是大气污染的重点。土葬是任尸体自然氧化分解、腐败发臭的缓慢过程,对大气环境存在长期的恶臭污染,主要污染物除少量的无机气体外,大多为脂肪、蛋白质等生物降解产生的小分子有机气态污染物。火葬是将尸体在高温给氧条件下快速焚化的过程,虽然能消除细菌病毒等生物污染,但会产生严重的大气污染。尸体、火化燃料、随葬品及遗体包装物等燃烧都能产生大量的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硫化氢、氨气、一氧化碳等主要大气污染物,还能产生苯并a蓖等强致癌、致畸、致突变物质。我国现阶段火化及消烟除臭设备还比较落后,普遍存在火化机与净化设备不配套等问题。所以多数殡仪馆火化废气的污染还相当严重,直接危害殡仪职工的身体健康并污染外环境。葬后的祭悼活动也给大气环境带来了一系列污染。近几年,在全国范围内,焚香烧纸等封建迷信活动又死灰复燃。据统计仅哈尔滨市在清明节前三四天内,就有2万吨黄表纸被付之一炬,其污染和浪费都是非常惊人的。燃香、点蜡、烧花圈、放鞭炮、焚遗物、化纸钱等陈规陋习,在污染大气环境的同时,又易引起火灾,并给下一代造成精神污染。(2)水环境污染:土葬后的尸体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尸体内有毒重金属元素会随降水的地下渗透作用溶入地下水。火化后露天存入的骨灰在降水的溶淋作用下,不但能溶出重金属污染地下水,还能随地表径流污染地表水。迄今为止,该问题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据行检考察,有的县级殡仪馆在饮水井30米范围内乱堆骨灰,不符合饮用水卫生标准,直接危及职工身心健康。尸体在防腐过程中的引流、洗涤或湿法处理火化废气都能产生高浓度的有毒有害废水,污染殡仪馆周围水质。

(3)噪声污染:噪声污染主要来自于火葬过程中的机电等设备。鼓引风机、电机、骨灰粉碎机都是噪声和振动的固定污染源;殡仪车、送葬车辆是噪声的流动污染源;哭丧的人群、燃放的鞭炮也能产生噪声污染,把本该宁静的殡仪场所变成了轰鸣喧闹的地方。

(4)废渣污染:尸体火化后的骨灰和土葬尸解后剩余的残渣均属于有害废渣。一个个骨灰堆放场、一座座骨灰寄存堂、一排排坟墓、一道道骨灰墙都是这些殡葬废渣污染的见证。殡葬废渣中有害化学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可迁移到水体和土壤中,产生水体和土壤污染。

(5)土壤污染:土壤污染不仅来自于殡葬废渣,也来自于殡葬废水和废气。废水要流经并渗入土壤,废气中有害物质最终要以干沉淀或湿沉降的形式归于地面。但是,殡葬引起的土壤问题还没有大气污染严重。

(6)生物污染:生物污染分直接和间接两种。直接污染来自于尸体本身向环境散发出的细菌、病毒乃至病原性寄生虫等,直接危害人们。间接污染则在于已受殡葬活动污染了的各环境要素对生物的不良影响。有些地方用骨灰种花、种草、种树,还有的地方用骨灰种果、种菜、种粮,这方面的环境生物学影响及利弊关系,还有待于我们在科研与实践的过程中去深入地探讨。

2.殡葬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滥建公墓,乱埋坟丘,置棺木而砍伐树木,竖碑林而乱开山石,占用耕地破坏植被资源,凡此种种,都是殡葬行业比较突出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全国每年死亡760万人,如按其中500万人用棺木土葬计算,每年至少要200多万立方米木材,该砍倒多少棵树木?这760万死人都与活人争地的话,每年至少用地2万亩,又该破坏多少植被资源呢?长此下去,用以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净化空气、制造氧气、蓄水增肥、维系生态平衡的森林等植被资源将遭不可恢复性破坏,将罪在当代,祸及子孙。

二、殡葬环境对策

殡葬行业的环境对策也要和其他行业一样,纳入《中国21世纪议程——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中规定的固体废物无害化处理和保护大气层的整体行动。结合行业特点,应采取如下10项措施:

1.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建立健全全国殡葬行业环保法规、政策和标准体系,把殡葬环保工作纳入法制轨道。

2.开展行业污染源调查评价工作,弄清殡葬行业污染源的种类、性质、数量等污染现状,在此基础上编制污染报告书;建立动态污染源档案;制定行业环保发展规划;

3.坚定不移地执行环保“三同时”,排污收费、环境影响评价、环保目标责任制、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排污许可、限期治理、污染集中控制等8项环保制度和措施;

4.搞好等级殡仪馆评定和殡仪设备及用品中环保指标或环保产品的技术监督和质量检定工作,促进行业环保产业的技术进步;

5.积极开展殡葬行业污染物生成机理及其迁移转化规律的基础研究; 6.大力开发清洁焚尸技术,把行业污染治理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7.加强行业环境监测和监理,为环境管理工作服务; 8.积极寻求国际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的环境保护技术;

9.制止乱埋乱葬、滥建公墓、毁林棺葬现象,保护态环境,使科学殡葬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相协调。

10.加强殡葬环保宣传和教育工作,增强全民科学殡葬、保护环境意识,大力推行火葬,取缔危害环境的丧葬陈规陋习等封建迷信活动,努力创造出一种文明、健康、科学的崭新风貌。

在采取上述10项措施的同时,要坚持殡葬改革的方向,一靠科技,二靠管理。肩负起历史和社会赋予我们的不可推卸的光荣而神圣的职责,闯出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殡葬环保新路。

第五篇:论农村文化的发展

论农村文化的发展

民族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在我国13亿人口中,其中有9亿多是农村人口,农民文化是农民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文化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农民的自身发展,关系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农村文化建设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维护农村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实现观念转变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虽然我国的农村文化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由于一系列因素的制约,农村文化的发展仍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一)民间非物质文化的萎缩:农村原有的文化正在逐渐消失,特别是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在现代化的车轮挤压下,生存空间日益萎缩,一些民间艺人也随着生活的压力等原因相继转换岗位,一些经典文艺活动和文艺人在人们的生活中渐行渐远。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思想意思的转变,年轻人也变得很难被民间艺术所吸引。

(二)农村文化经费投入不足:在我国文化事业费用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还是偏低的,并且文化费用投入偏重于城市,农村文化的发展得不到财政上的支持,导致城乡文化的差距不断拉大。

(三)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较落后:我国部分县镇没有图书馆、文化站,有些县镇的图书馆藏书陈旧,种类不全,不能满足农民对文化的需求。

(四)农村文化缺乏专业管理人员:目前在许多地方乡镇文化站

还是“一站一人一章”的局面,甚至在某些地方虽然有编制,但许多人在编不在岗,或在岗不在职,大多是从其他岗位转过来的,不知文化工作怎么开展,加上农村文化工作人员学历偏低,缺乏专业知识,导致农村文化的发展举步维艰。

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民对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促进农村文化的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提高认识,把发展农村文化纳入发展规划。树立新的理念,真正关心乡村农民的文化生活。切实把发展农村文化摆上日程,将文化建设工作作为考核新农村建设成果的重要指标,确定工作任务,明确工作责任,量化考核,奖优罚劣。建立文化发展激励机制,鼓励农村文化创新形式,丰富内容,多出精品。尽快制定出优秀作品的奖励政策,鼓励文艺团体、民间艺人创作更多体现时代特征和农民喜闻乐见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

(二)创新机制,培养农村文化人才队伍。要配齐配强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对乡镇文化站人员建立“准入”机制,设置进入门槛,对新进文化站人员的学历、年龄,特别是业务、特长技能要设置硬性规定,经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同时保证文化工作者的待遇,稳定队伍,提高工作积极性。要分期分批对文艺积极分子进行培训,培养一大批热心农村文化的艺人,帮助他们更新知识,提高技能水平。

(三)多元投入,为农村文化发展提供资金保证。文化事业建设费的安排应向基层文化建设项目倾斜,要保证有影响的重大群众文化

活动的经费投入,市县乡财政每年要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乡镇文化中心建设,村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阅报栏等文化设施的建设,农村文化人才培训,鼓励补贴自办农民文化大院,还要设立专项资金,鼓励扶持农村文化活动的经常性开展。各职能部门要主动与上级部门联系,争取农村文化发展基金。通过政策鼓励、商业化运作,鼓励民间资金投入农村文化发展事业。

(四)立足农村,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从根本上说,要改变农村文化工作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适应的现状,还得立足农村文化的现实土壤,保证农村文化工作有阵地:改造和利用好原有文化阵地,现有的小广场、礼堂、活动室等文化场所要添置设施,更新内容;开辟新的文化阵地,建设一批文化广场、球场以及其他群众文化场所。要培植好的文化品种:传承传统民族文化、特色文化,改良民俗民间文化,引进外来积极健康文化,培育新生优秀文化。举办各种培训班,科技讲座,引导农民兴办文化、参与文化、积极要求文化消费的热情,引导民间文艺人自编自演健康向上的、贴近农民、贴近生活的文艺节目。

我国的农村文化关系着整体文化的发展,所以我们要大力扶植和发展农村文化,促进农村文化的持续健康发展。

下载论清明文化与殡葬行业发展5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清明文化与殡葬行业发展5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学习殡葬文化心得体会

    学习殡葬文化心得体会 【篇一】 殡葬文化是人们在殡葬观念、殡葬礼仪和殡葬实物中安置并悼念的一系列活动及其相关的礼仪规范中形成的一种社会文化,具有独特的深厚的社会文化......

    论旅游文化与中国旅游业的发展

    论旅游文化与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摘要:中国旅游经济面临着空前激烈的市场竞争,旅游业要与世界接轨、走向现代化,必须以发展旅游文化为本,走文化型旅游经济发展的道路。旅游就其本质......

    论旅游文化与(中国)旅游业的发展

    论旅游文化与(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摘要:中国旅游文化与旅游关系紧密,不可分割.旅游文化是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基石,是中国旅游业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本文叙述了旅游......

    论文化与经济

    论文化与经济,孰先孰后? 读《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亨廷顿,哈里森)》有感 第一节 亨廷顿哈里森在《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一书中是如......

    殡葬行业实习感想小结

    殡葬行业实习感想小结 殡葬行业实习感想小结 编辑点评:这次去深圳实习期间在业务厅做了一周的业务员,在这一周离我也更深刻的认识到殡葬行业是一门特殊的职业。而我作为殡葬行......

    殡葬行业实习感想小结

    殡葬行业实习感想小结编辑点评:这次去深圳实习期间在业务厅做了一周的业务员,在这一周离我也更深刻的认识到殡葬行业是一门特殊的职业。而我作为殡葬行业未来的从业人员,则认识......

    2016年殡葬行业十大新闻

    2016年殡葬行业十大新闻 2016年殡葬行业十大新闻 ▼ No.1 一、第七届中国国际殡葬设备用品博览会召开 由中国殡葬协会主办,以“人文科技创新环保”为主题的第七届中国国际殡......

    清明文化研究报告

    清明文化研究报告 一、 研究背景: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