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乒乓球文化的弘扬与事业的发展

时间:2019-05-14 05:16: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中国乒乓球文化的弘扬与事业的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中国乒乓球文化的弘扬与事业的发展》。

第一篇:论中国乒乓球文化的弘扬与事业的发展

大学生体育公共必修课论文

论文题目:论中国乒乓球文化的弘扬与事业的发展

课程专业: 大学体育—乒乓球

学 院: 环境与资源学院

专 业: 环境科学

姓 名: 李志杰

学 号: 00914056

论中国乒乓球文化的弘扬与事业的发展

[摘 要 ]我国乒乓球运动的发展呈现着在竞技领域的强势、文化领域的弱势、健身领域的普及和产业领域的稚嫩等特点。从文化学的角度来探究这一现状的成因,有西方竞技体育思想对国内体育的渗透和影响、国家政治因素对文化的干预性作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及社会经济水平对文化的制约等原因。再看国际乒坛,以往中欧分庭抗礼、半分天下的局面早已荡然无存。欧洲一些昔日的乒乓球强国,出现了后继无人的危机局面,甚至无法组队参赛,其根本原因是缺乏乒乓球运动的教育文化和娱乐文化的支撑。综合分析中国和世界乒乓球事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我们认为,乒乓球事业的发展,更需要体育的教育文化和娱乐文化的支撑。应借鉴 NBA竞技与娱乐文化融合模式,大力发展乒乓球职业联赛,形成强大的乒乓球文化产业。特别是为了培养乒乓球高级专门人才,传播乒乓球文化,挽救并推动乒乓球事业的长久发展,并使之长盛不衰,必须借鉴日韩建立柔道学校和跆拳道学校的经验,也借鉴我国建立“孔子学院”的经验,建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专业相结合、竞技与文化相结合的专门高等学府—乒乓球学院,以培养对乒乓球事业有着深厚情结,热爱乒乓球事业,既懂乒乓球竞技、又懂乒乓球文化、懂世界乒乓球发展史、懂乒乓球管理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使乒乓球事业的发展更完满、更有生命力。

[关键词 ]乒乓球文化;高等学府;文化的弘扬;乒乓球学院

一、乒乓球运动的发展和前瞻

1926年,国际乒乓球联合会正式成立,并决定举行第一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乒乓球运动的发展至今大约经历了三次大提高。乒乓球运动前期,其优势在欧洲,其中匈牙利队成绩最突出,在117项次世界冠军中,他们获得了57项次,占欧洲队的一半。第十九届世界锦标赛上,日本运动员道德一举获得4项冠军,打破了欧洲运动员的垄断地位。日本夺得了20世纪50年代乒乓球运动的优势,1952年到1959年,在49项次世界冠军中,日本队夺 24项次,占47%。这是乒乓球运动水平的第一次大提高。1959年,我国运动员容国团获得了第二十五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男子单打冠军后,中国运动员开始登上了国际乒坛。在1961年第二十六届世界锦标赛中,中国队既过了欧洲关,又战胜了日本选手,第一次夺得了男子团体世界冠军,并连续获得第二十七、二十八届男子团体冠军。20世纪 60年代,中国乒乓球技术水平位于世界最前列,乒乓球运动的优势由日本转移到中国。这是乒乓球运动水平的第二次大提高。在日本、中国乒乓球运动发展的同时,欧洲运动员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经过近二十年的努力,在技术战术上有了新的突破,创造出适合于他们的先进打法,取得了突出的成绩,这是乒乓球运动水平的第三次大提高。上世纪 70年代以来,由于国际交往和学习研究的加强,各种打法互取长短,使乒乓球技术得到了更快的发展和提高。

在新中国成立以来5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乒乓球运动逐步进入世界乒乓球强国之列,从容国团在1959年第25届世乒赛上获得中国在世界乒乓球大赛中的第一个冠军,1981年第36届世乒赛上成为世乒赛历史第一个在一届比赛中囊括全部7项冠军的国家至今,我国竞技乒乓球在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中实现“大满贯”就有4次(第47届开始把单项和团体比赛分开举行);在自1959年-2005年中的22次世界锦标赛中(1967年的第29届和1969年的第30届没有参加)夺取了154个冠军中的107,夺冠率达到了69.4%;在乒乓球项目进入奥运会后,在已经举办的 5届奥运会乒乓球比赛中,我国获得了总数20块金牌中的16块牌、夺冠军率达到了80%。据统计,截至 2001年,在世界乒乓球运动的百年历程中共有46项技术和打法上的创新,其中中国有 27项,占总数的58.7%。自乒乓球项目“入奥” 以来,面对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的艰难处境,中国乒乓球界进行了一项非常大胆的创新尝试— “直拍横打”,已经形成了和创造了以“快、准、狠、变”为独特风格的技战术特点。这些充分反映出了中国乒乓球人才辈出,在乒乓球技战术创新、人才梯队结构合理、整体实力和持续发展方面全面称霸世界乒坛的“中国特色”。

乒乓球运动能给人们带来健康身心的优势。乒乓球不仅仅是老少皆宜,其“小、快、灵、准、狠” 的特点也迎合了国人机智、灵敏、果敢 善拼的民族心理特点。正因如此,这项在中国全面开展还不到50年的西方竞技体育项目便在健身、教育领域得到国人的认同,进而得到了很好的普及。据统计,目前我国经常打乒乓球的的人口约1000万,神州大地到处可见乒乓热,人们已经把打乒乓球作为健身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无论是政府机关还是大中小学,乒乓球运动随处可见:在农村,乒乓球在农民参与的体育项目中排在第四位,像湖南的桃源县、吉林的白山市、辽宁的卢龙县、江苏的惠山县以及河北省有“ 中国乒乓球之乡” 的美誉;在城市,乒乓球项目也是居民重要的健身项目,辽宁的鞍山市、河南的三门峡市、河北的保定市、湖北的沙市市、江西的新余市和江苏的镇江市成为了中国乒乓球重点城市。

体育作为教育的内容和手段,是一种人体文化,是一种追求人的完善的文化。虽然我国受到了儒家文化影响曾造成了重文轻武、文弱之风的盛行,但随着西方教育思想在近代逐渐被国人所接受后,作为西方教育重要内容的西方体育思想也逐步为我国学校体育所接受,竞技体育内容在我国的学校体育也随之得到了发展。但中国并不是一个体育强国,只能算是一个竞技体育强国。这种强势的竞技体育文化是西方竞技体育思想在我国得到渗透,实现主导的结果。譬如奥林匹克文化是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的缩影和标志,奥林匹克文化是一种强者的文化,是一种强者向往的文化,更是一种向往成为强者的文化。它具有象征性、多元性、观赏性和人文性的特征。其内涵主要体现一种理想、精神或主义,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侧重和提法。根据《奥林匹克宪章 》和奥林匹克运动的实践以及文化的性质和概念,奥林匹克文化主要体现了和谐发展、团结友谊、公平竞争、重在参与、奋力拼搏和为国争光等六个方面的主旨。奥林匹克文化在世界上的重大影响力从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历程便可一目了然:国际奥委会成员的数量由1900年的8个,增长到 1950年的 80个,2000年的199个;奥运会的参赛国家和地区从1896年在希腊雅典的首届奥林匹克运动会13个增加到1960年的84个,2000年的199个,2004年的202个。在我国,西方竞技体育文化已经逐步渗透到我国的体育文化之中,并且在影响力上超过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中国乒乓球运动虽历经磨难,却50余年长盛不衰,为祖国和人民争得了无数荣光,曾演绎了彪炳史册的“以小球推动大球”的中美“乒乓外交”,使两国关系进入了历史新纪元,从而也改变了整个世界的政治格局。乒乓运动所创造的“人生能有几回搏” 的乒乓精神启迪、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中国乒乓球队作为国人的自豪和骄傲,是中国体育的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辉煌成绩的取得靠的是“ 祖国的荣誉高于一切” 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支撑,靠的是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靠的是严格的管理、艰苦的训练和持续的创新,靠的是团结、敬业、智慧的的优秀教练和队员,这使中国乒乓球始终走在了世界乒乓球技术发展的最前列,也为世界乒乓球运动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目前,中国的乒乓球项目在国际上可称为“一花独放”,这是值得欣喜的事情。然而,“一花独放” 潜藏着危机,很可能带来“ 一花独败”,我们不仅要考虑到如何使乒乓球这一中国的“国球” 之花永远在中国灿烂的绽放,也要考虑到如何使乒乓球在世界范围内更加兴旺并且长盛不衰。

二、乒乓球高等学院的建立的必要性

在中国一直颇有政治意味的乒乓球,正在试图用新方式引领体制,并应对 “青黄不接”的内忧和“独孤求败”的国际压力下中国成立了一所乒乓球学校—中国乒乓球学院。

在中国这一乒乓球强国建立一所或几所乒乓球学院是非常有必要的。首先,乒乓球作为中国的“国球”,拥有坚实的群众普及基础,在这一点上,乒乓球所占优势远远的超过其他运动项目。其次,乒乓球一直受到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使得乒乓球项目一直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再次,乒乓球运动项目从国家队到各省队,都有着良好的教练及运动员队伍建设基础,如此更有利于培养本土的拥有高超的乒乓球专业水平、同时能够很好的掌握理论知识、并拥有较高的外语水平的乒乓球专长人才。同时,我们的乒乓球学院可以广泛吸收国际人士前来留学深造,使中国的“国球”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发扬光大,并且更有利于乒乓球项目在世界范围内的均衡发展。

三、乒乓球文化的传播

当今世界,“文化力”、“文化生产力”、“文化产业”、“软实力”的概念已叫得震天响,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软实力”。而“乒乓文化”、“乒乓精神”乃至“乒乓魂”,同样是乒乓球事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和“软实力”。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的乒乓球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乒乓球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乒乓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乒乓精神力量。因为乒乓球运动蕴含着人类共同的文化价值和意义,如身心健康发展、游戏愉悦、自我表现、以我为主、机智应变、竞争与胜利欲望的满足、团结协作的快感等。但是,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传统。人们从事乒乓球运动时,是用本民族的文化范式来理解和认识它的本质规律,因此,世界范围内的乒乓球运动无不打上民族的烙印,呈现出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以至于形成了不同的打法和技术战术风格。乒乓球运动的另一个明显的文化意义就是张扬人的个性,实现人的个性自由发展,塑造人格和精神,展现社会人的人格魅力和内在精神品质。乒乓球比赛中也不会发生运动员服用兴奋剂这类玷污神圣奥林匹克精神的事件,因为服用兴奋剂非但不能帮助运动员发挥技术,而且还会起反作用。这是乒乓球作为技能类运动项目与田径、举重等体能类项目相比,在塑造人的内在精神品质方面的一大本质区别。另外,乒乓球运动对参与者的注意力的转换、反应速度、快速移动能力乃至意志品质的培养、心理素质的提高、克服困难的勇气等方面都有很好的锻炼作用,这也是对人的内在精神和意志品质的一种塑造。特别是随着11分制和“无遮挡”发球新规则的实行,形成一种体育文化的乒乓球运动,其对社会人的人格精神方面的塑造作用和功能愈显突出。乒乓球运动为现代人的个性张扬和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人们参加乒乓球运动,或表现健康向上的生命活力,或追求内心的自我超越,或享受运动带来的身心愉悦,或体验“乒乓球文化”的洗礼和熏陶,或品尝胜利欲望的满足,或塑造拼搏进取的人格精神。人们可以做出自己的选择,人人都可以在乒乓球运动中得到自己的所想所需。参加乒乓球运动的过程是参与者个性特点张扬的发展过程,也是人的人格精神塑造的文化熏陶过程。[参考文献] [ 1 ]干春松,胡叶平,邹诗鹏:《文化传承与中国的未来》,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

[ 2 ]周爱光:《竞技运动与竞技运动文化》,《体育科学》,1998年第2期。[ 3 ]胡小明:《新时期体育社会功能的转变 ——三论体育文化属性的皈依》,《体育文化导刊,2003年第3期。

[ 4 ]涂毅:《试论体育运动文化体系》,《四川体育科学》,1996年第 4期。

第二篇:论旅游文化与(中国)旅游业的发展

论旅游文化与(中国)旅游业的发展

摘要:中国旅游文化与旅游关系紧密,不可分割.旅游文化是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基石,是中国旅游业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本文叙述了旅游文化的特征,阐述了文化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旅游文化的重要性,对旅游文化与中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重要性进行探讨。

关键词:旅游文化旅游业重要性可持续发展

正文:

一、概念解析

旅游文化是不同文化背景下,以旅游主体活动为主线,以旅游客体为依托和以旅游介体为媒介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物质和精神成果以及在旅游观赏和旅游服务中体现出来的文化现象的总和。

旅游文化是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是旅游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以旅游活动为核心而形成关于旅游的文化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

旅游业则是一门兼具经济、社会、环境和文化等多种功能的新兴经济产业,在调整产业结构、增加财政收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扩大市场需求、增加劳动就业机会等方面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并成为一些经济发展缓慢、交通不便、偏僻落后地方脱贫致富的金钥匙。

二、关系阐述

旅游业的发展需要我们重新认识并重视旅游文化,旅游文化的研究就只有在为旅游业服务过程中才会生机无限,旅游文化是旅游业发展的关键。细致来说,中国旅游文化是中国旅游业不可缺少的文化底蕴和灵魂,是中国旅游业保持中国特色,弘扬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文化孕育了旅游,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和媒介,旅游既是文化的消费过程又是文化的创造过程,通过旅游文化得以丰富发展和提高。

旅游者的旅游行为实际上是一种文化消费行为,外出旅游的动机在于精神上的享受和心理上的满足。文化是旅游资源的基本内涵,文化还是旅游产品的根本特性,是旅游者最根本的追求与向往,换言之,旅游业生产销售的核心产品必须是拥有深刻文化内涵的产品,因此,旅游开发景区要注重文化内涵,强调文化品味,走旅游开发与文化产业相结合的道路。文化是旅游从业人员的基本素养,有助于积累或形成旅游业的最终产品即“美好的回忆”,折射出本民族的文化素养和精神文明发展水平。

三、旅游文化对中国旅游业的重要性及其发展关系

(一)旅游文化的特征

综合性、地域性、承袭性、民族性、时代性、大众性和服务性。

中国旅游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每一次朝代的更迭,政权的转换,都是推动文明发展的历史过程,并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产,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并且积淀深厚,激励人们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激励人们自觉地维护社会的整体利益,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思想观念、价值体系、审美趋势、民族性格。旅游文化具有保存、交流、认知、规范、经济、审美、愉悦 启智、凝聚和教化的功能。

旅游业的文化本质特征必然要求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优先发展旅游文化,其次,旅游文化是一个国家旅游业保持自身特色的决定因素。

(二)旅游文化的重要性

有助于增强旅游产品的竞争优势。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特色旅游文化一般都具有很强的垄断性,因此,发展旅游业必须重视当地的文化传统和地方特色,注重文化的传承,加强对旅游文化的研究,创造独具特色的旅游文化品牌;有助于提高旅游业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积极提高服务质量,对我国国际旅游业具有极大的挑战,提高我国旅游业的综合竞争实力,完善我国旅游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推动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有助于增强国民的旅游意识,改善旅游环境。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国民的文化素质有了改善但还存在一些不文明的行为,学习旅游文化,对旅游管理人员、服务人员和旅游爱好者来说,能使我们更加深入了解我国旅游资源文化和民族特性,有助于提高国民的旅游意识,为我国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三)旅游文化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可持续发展是指在维持文化完善,保持生态环境的同时,满足人们对经济、社会和审美的要求。1990年全球可持续发展大会上,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提出了5项指标(增进人们对旅游所产生的环境效应和经济效应的理解,强化其生态意识;促进旅游的公平发展;改善旅游接待地的生活质量;向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经历;保护未来旅游开发赖以生存的环境质量)保护未来旅游开发赖以生存的环境质量核心目标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目标,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旅游文化能够弘扬我国优秀的文化,丰富人们的文化素养,加强旅游学科的建设,正视旅游活动的社会影响并且促进旅游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文化是旅游的本质,旅游活动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活动,是一种大规模的文化交流活动,旅游与文化并蒂连生,文化孕育了旅游,旅游影响了文化。旅游业能否可持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对文化与旅游经济关系的认识,任何一种经济活动不能仅仅从追求财富目标考虑,应当有助于社会和谐发展,因此,旅游业是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结合部,是综合性产业;保持旅游地社会文化风貌的独特性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源泉与保障。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旅游地社会文化良性发展的基础上,旅游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文化精神的享受,良好的居民素质和社会风尚都是宝贵的无形旅游资源,能对游客产生极大的吸引力,旅游对接待地社会文化的消极影响也是客观存在的,不容忽视,因此必须对旅游的社会效应给以高度重视并对旅游地进行适当合理的文化调试,以保证其文化环境免遭污染和破坏,影响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旅游业的发展依赖于旅游资源。旅游资源作为旅游经济活动中的一个生产要素,我们必须认识到它的有限性和脆弱性,对文化性很强的旅游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和使用,带来的成本支出将是无穷的,也必将是永远的负效益,因此,开发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资源时,必须本着“保护第一”的原则,杜绝过度开发和掠夺性的破坏开发,适度开发旅游产品,保持资源的文化特性。

第三篇:论旅游文化与中国旅游业的发展

论旅游文化与中国旅游业的发展

摘要:中国旅游经济面临着空前激烈的市场竞争,旅游业要与世界接轨、走向现代化,必须以发展旅游文化为本,走文化型旅游经济发展的道路。旅游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文化活动,文化是旅游业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国旅游业要建立有自身特色的旅游文化。本文通过分析文化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对旅游文化与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提出新认识,深度挖掘旅游文化新内涵,从而构建旅游业的新发展。

关键词:旅游文化旅游业发展

中国旅游业在逐步走向世界旅游强国的步伐中,面临着严重的挑战,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迎来更大的机遇与挑战。在经济一体化的今天,要使中国旅游业利于不败地位,并能够脱颖而出,需要旅游文化的支撑,文化与旅游关系紧密,不可分割。

一、文化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文化是旅游者的主要旅游动机

美国旅游学家曾把旅游动机划分为几种基本类型:身体方面的动机、文化方面的动机、人际方面的动机和地位及声望方面的动机。日本学者田中喜一也把旅游动机分为四类:心情的动机、身体的动机、精神的动机、经济的动机。有的学者进一步指出,旅游者求新、求知、求美的文化的动机是出自人类的天性,出自人类远方崇拜的特征。所谓远方崇拜就是人类对眼看不到、耳听不到的远方有一种天生的渴求和向往,生命自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在不断追求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和谐。生命本身正是在这种不断求取与外部世界和谐的审美感应的漫长过程中,获得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远方崇拜所产生的探险精神,是人类不断开拓前进的动力。

目前,在我国,具有强烈旅游欲望且具备承担旅游开支费用财力的大多数人还是城镇居民。对生活在被钢筋混凝土建筑所包裹的大中城市里的人们来说,外出旅游更是大有成为生存必要措施的趋势。为调节在竞争中疲惫不堪、浮躁不安的心灵,避开日常生活中追名逐利的喧哗与骚动,许多城市中人选择到广大农村城乡中去,甚或深入到穷乡僻壤,从民俗所蕴含的传统中汲取智慧,通过对异地的人情物理的体验来充实自己。

(二)文化是旅游资源的基本内涵

旅游资源不外乎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

自然资源是天赋的,但一般都经过人类的开发利用,将景观中的寓意和寄托着人类情感提炼出来,打上自己所处社会的文化印记,其中构成我国自然资源精华的名山大川,如泰山、黄山、峨眉山、长江三峡等景观,实际上已是人化了的自然,它与华夏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审美观念已是水乳交融、密不可分了。

人文资源的文化内涵是其固有的,重要的是进行保护和发掘整理工作。如西湖的淡妆浓抹总相宜的东方美女风采,给人提供无限的想象空间,令人为之神往,武候祠的出师未捷身先死悲壮与概叹,弥漫着思古之幽情,极大地感染了旅游者。众多古迹在历史上屡毁屡建,历尽千百年的沧桑而不衰,至今仍为旅游圣地,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与之融为一体的名人名篇的永恒魅力。景以文显,文以景传,相互映衬,共同传递着强烈的旅游文化信息。

(三)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和支柱

号称“无烟工业”的旅游业,现已成为世界最大的新兴第三产业,它之所以被称为“无烟工业”,是因为它的产生和发展从古到今都得力于文化的因素,它根本是以文化为依托,在文化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经济大厦。旅游业是以该国、该地区、该民族独特的文化招徕游客,取得收益的文化经济。相对于国外游客来说,旅游国独特奇异的民族文化、人文古迹更是令他们惊叹不已、流连往返。因此,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是不是别具一格,具不具有吸引人前来觅踪的魅力,实在关涉旅游经济的兴衰成败。

与世界旅游经济发展趋势相适应,我国旅游业经过十多年的长足发展。今天,我国旅游业初具规模,逐步从经济型旅游转化为文化型旅游经济,这也与人类旅游发展和世界旅游潮流相适应。目前,文化旅游作为一个新兴的旅游市场方兴未艾,处于培育的初级阶段,是21世纪的旅游业主要发展方向。因此,旅游景点的开发、旅游经营项目应以满足旅游者所购买的对旅游景点的精神文化享受为目的,大力发展旅游文化和开发以文化为特色的旅游景点和旅游活动内容,可较好地解决旅客的高层次文化需求,这既是与世界旅游接轨的历史必然,也是中国旅游以文化为内核的历史传承。可以说,旅游景点的历史文化内核、旅游经营管理者和游客的文化素养是旅游业发展的生命。可预见,随着我国旅游业乃至世界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文化旅游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文化,正成为整个旅游业的灵魂和支柱,决定着整个世界旅游业和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及兴衰成败。

二、旅游文化与旅游可持续发展

(一)文化是旅游的本质,旅游活动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活动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的迅速发展,旅游日益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而且是一种意识性、对象性很强的活动。人们暂时离开现实生活,进入另一个时空环境,感受迥异于常规空间的别样文化,追求文化享受与精神的升华。从这个角度来说,文化是旅游业的基石,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旅游业能否可持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对旅游文化与旅游经济关系的认识。任何一种经济活动不能仅仅从追求财富增加这一狭隘的目标上考虑,它应当有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有助于社会中给个个体的全面发展。旅游业固然是一个经济型的产业,通过对旅游活动的促进和向游客提供服务而获取收益。然而,需要指出的是,旅游活动的本质是文化性,出游的目的是增加社会阅历、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基于此,旅游业更是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结合部,是将两者完全整合在一起的综合性产业。

(二)保持旅游地社会文化风貌的独特性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源泉与保障

文化构成社会的人文环境,也可以成为“文化生态环境”或“文态环境”。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旅游地社会文化良性发展的基础之上。旅游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文化精神的享受,良好的居民素质和社会风尚都是宝贵的无形的旅游资源,能对游客产生极大的旅游吸引力。然而,我们应该承认,如同世界旅游组织所指出的那样,旅游业在世界各地的发展对于接待地社会文化的影响“总体上是积极的”,但是,旅游对接待地社会文化的消极影响也是客观存在,不容忽视的。

比如,由于个别旅游者乱涂乱画等行为,照相机的闪光灯,数以万计旅游者的汗水、呼吸和踩踏,接待地的历史文化遗产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为了迎合一些旅游者猎奇的需求,有些旅游接待地的固有文化被舞台化、商品化和庸俗化,失去其本身面目等。因此,必须对旅游的社会文化效应给以高度重视,并对旅游地进行适当合理的文化调试,以保证其文化环境免遭破坏和污染,影响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旅游业的发展依赖于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作为旅游经济活动中一个生产要素,我们必须认识到它的有限性和脆弱性。自然旅游资源无论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创造,还是内含人类智慧和劳动的半自然景观,都不再是可以任意无偿使用的资源,对他们的利用一定要考虑到它的再生能力;人文旅游资源具有垄断性,不可复制性,对它同样要采取“只取利息,不动底本”的消费方式,以保证后人对这些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和使用不受破坏。

对这类文化性很强的旅游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和使用,带来的成本支出将是无穷的,也必将是永远的负效益。因此,开发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资源时,必须本

着“保护第一”的原则,杜绝过度开发和掠夺性的破坏开发,适度开发旅游产品,保持资源的文化特性。

旅游文化是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基石,是中国旅游业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要想发展中国的旅游业,必须深深植根于文化。

参考文献:

[1]谢贵发,华国粱.旅游文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王明煊,胡定鹏.中国旅游文化[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3]秦永红.旅游文化与现代旅游经济[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第四篇:浅谈孝道文化的发展与弘扬孝道文化

浅谈孝道文化的发展与弘扬孝道文化

四川省南江县文化馆职工 李天惠

素以文明古国著称的中华民族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其中,孝道文化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优秀文化的精髓,闪烁了人性的光辉。各民族人民把尊老、敬老、爱老、养老被视为传统美德,其历史地位和作用无与伦比。

自古以来人民就把敬孝老人视为做人的道德基础,提出“百善孝为先”,“孝德之始也”。在提倡构建和谐社会的当今时代,深入研究孝道文化的历史地位和现实价值,对于葆扬孝道美德,弘扬孝道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孝道文化的发展史渊源流长。回顾历史的足迹,上述时间的长河。早在周朝初期,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代表最高权力就提出了“孝”的观念,随后逐渐成为了宗教伦理的范畴。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在孝道文化发展方面,已经产生了比较完整的伦理道德和孝道观,基本上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孝道文化的思想体系。《论语》《孝经》等孔子的经典名著就深刻地阐述了孝道文化。故中国孝道文化的历史久远,几乎成了区别于其他国家或民族的最大特征。“孝”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观念,经孔孟儒学的宣扬发挥和历代帝王的提倡,已经深入人心,世代相传,不可动摇。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不得不把“无夫无君”的教义改变为“忠孝”的说教;基督教传入中国之初,也不得不改变“不能崇拜偶像”的诫条,允许信徒“祭祖”……。因此,孝道文化已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根深蒂固,并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扬光大。

孝道文化有极其深刻的内涵。孝道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文明史,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几千年来一直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封建社会亦是意识形态的精髓,孝道文化深刻的内涵既有丰富的文化理念,又有完善的制度礼仪。从“敬养”的意义上分析,主要包含敬亲、奉养、侍疾、立身、谏诤、善终等内容。

敬亲:传统孝道文化的精髓在于提倡对父母及其他长辈首先要做到“敬”与“爱”,没有敬和爱,就淡不上孝。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就是说,对待自己的父母等长辈不仅仅是物质供养,关键在于要有对他们的爱,而且这种爱是发自内心的真挚的爱。没有这种爱,不仅谈不上对老人孝敬,而且和饲养犬马没有什么两样。同时,孔子认为,履行孝道最困难的就是时刻保持这种“爱”,即心情愉悦地对待和关心父母及其他长辈。

奉养:传统孝道文化的物质基础就是要从生活上物质上供养自己的父母及其他老人,即赡养老人。“生则养”,这是孝敬老人最低最根本的要求。儒家提倡在物质生活上要首先保障老人,如果有肉,要首先让老年人吃。这一点非常重要,孝道文化强调老年人在物质生活上享有优先性。常言道:“养儿防老,积谷防饥”和“有子能替父”就是就个道理。

侍疾:老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自身功能逐渐衰退,身体虚弱,抵抗力差,易得疾病。因此,侍疾是传统孝道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简单地说,侍疾就是子女应该对患有疾病的老年人精心侍候。比如 2 老年人得了疾病,应当及时请医生诊断治疗,并细心护理,在生活上、精神上给予老年人无微不至的体贴和关怀。

立身:《孝经》云:“安身行道,扬名于世,孝之终也”。所谓立身,也就是指安家立业,勤俭持家,是尽孝老人的基础。这就是说,做子女的应该有所作为,成就一番事业,便于更好地实现孝敬父母和其他老人的愿望。儿女在事业上有了成就,家旺业兴,父母就会感到欣慰,感到光荣,感到自豪。反之,那些一生好吃懒做,无所作为,家贫如洗的人,也可以说是对父母的不孝之举。

谏诤:《孝经》谏诤章曰:“父有争子,则身不陷於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於父”。也就是说,父母的言行不一定完全正确,在父母有不义言行的时候,子女不仅不能随和顺从,而应尽力劝说父母,使其纠正不义之举,这样就可以防止父母遭到不义的责备。

善终:《孝经》指出:“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这就是说尽孝之事必须亲自为之,老有所居是对老人的尊敬,老有所养则老有所乐,对患病老人精心护理则解除其忧虑,老人逝世时必亲自到灵前哀掉,祭奠时要遵从礼仪。“送老归山”也就是善终的意思。儒家的孝道思想把善终同样看得很重要,在祭奠和送葬时施行多种礼仪,以此来缅怀老人的一生,祭奠老人的英灵。

孝道文化对社会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首先,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孝道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首先是修身养性。从个体来讲,孝道是修身养性的基础。3 通过践行孝道,每个人的道德可以得到完善。否则将失去孝道,就失去了做人的最起码的德性。儒家历来以修身为基础,今天倡导孝道,并以此作为培育下一代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次融合家庭,对于家庭来说,实行孝道,可以长幼有序,规范人伦秩序,促进家庭和睦。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谐稳定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在我国历史上,儒家非常重视家庭的作用,强调用二十四孝来规范家庭成员的行为。当今时代,强调子女尊敬和赡养老年父母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 第三是报国敬业。孝道推崇忠君思想,倡导报国敬业。封建时代儒家认为,实行孝道,就必须在家敬父母,在外事公卿,达于至高无上的国君。虽然其对国君有愚忠的糟粕,但蕴藏其中的报效国家和爱国敬业的思想则是积极进步的;第四是凝聚社会。孝道的思想可以规范社会的行为,建立礼仪制度,调节人际关系,从而凝聚社会力量,达到民族团结,天下一统的目的。第五是塑造文明文化。中华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源于诸子百家,历代都有损益变化,但孝道的思想和传统始终统领着几千年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向。中华民族文化之所以能够同化无数外来文化,其根本原因在于孝道文化。中华民族文化之所以经久不衰,其根本原因也在于孝道文化。

孝道文化作为历史上形成的思想文化,经历了孔子、孟子以及后来历代儒家特别是统治阶级文人的诠释修改,已经成为一个极为复杂的思想理论体系。但其消极的一面也是突出的,主要为:愚民性。中国历史上的孝道文化强调“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愚弄人民的思想,其目的是为了实行愚民政策,统治人民的目的。孔子说: 4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历代统治者也正是在孝道思想的掩盖下,实行封建愚民政策,利用孝道思想的外衣为其封建统治服务;不平等性。儒家孝道思想中“君臣、父子”的关系以及“礼制”中的等级观念渗透着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的关系表现为上对下、尊对卑的单向性服从,虽然也有尊老爱幼的思想,但长永远在上,幼永远在下。无论是在家庭生活、政治生活还是社会生活中,孝道的思想都充斥扼杀平等的价值观念;保守性。儒家思想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从政治上来说,在封建社会后期演变成为统治阶级的思想武器,扼杀创新力量,强调对圣贤的思想理念的守成,在文化上就是文化守成主义,不思进取,给中华民族文化蒙上落后的色彩,而且,根深蒂固,即便是在今天,仍然难以肃清其保守性的影响。

尽管中国传统孝道文化发展一段时期出现了断层现象,在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中国传统孝道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中国传统的孝道文化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必须继承并发扬光大。

在我国的历史进程中, 曾涌现过许许多多子女为父母尽孝的感天动地的故事,如董永买身葬父、安安送米、一门三孝……等故事代代相传。在民间,很多子女为了父母享受天伦之乐而各尽所能,甚至还有买母行孝的传说。这充分体现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伦理道德观。当今社会也涌现了大批孝星,他们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而自己心甘情愿地吃苦受累。这些传统的孝道美德为社会和谐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但是,孝道文化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经过历代封建统治者及御用文化的“改造”,它已经成为封建统治者的意识形态,消极作用极为突出,集中表现在愚民性、不平等性、封建性和保守性等方面。特别是“五四运动”以来,在反帝反封建过程中,对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的内核未进行科学的、理性的研究和探讨,出现良莠不分、矫枉过正的问题。加之“左”的思想对意识形态的长期影响,禁锢了传统孝道文化的发展。尤其是在“十年浩劫”“批林批孔”期间,对传统的孝道文化作为封建残余思想进行了全面批判和全盘否定,致使人们难以正确把握传统孝道文化的合理内涵。更重要的是在这些时期根本不重视对青少年孝道思想的教育培养,致使一些人不懂得报效父母的养育之恩,更不懂得报效祖国的培育之恩。中国传统孝道文化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一些家庭父母和子女之间不能和谐相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视老人为家庭负担。年老体弱的人就不能自食其力,这是自然规律,应当由其子女供养,这正是报答养育之恩尽孝的时机。然而,有的子女则把老人视为家庭负担,不愿与老人在一起生活,甚至不愿供养老人,这些老人尽管有儿有女,晚年还过着孤单或游离的生活。有些多子女家庭,兄弟姐妹之间把供养老人的责任推来推去,谁都不想供养老人。有的是通过兄弟姐妹协商,把自己的父母平均分配,你家供养一个,我家供养一个,致使老年夫妇不能生活在一起相互照顾;还有的则把老人当作包袱一样甩来甩去,子女间按月份平均供养,都生怕多供养几天,甚至在接收或移交老人时还要称一下体重。上述这些尽孝的方式,实质上是仅仅把尽孝当作 6 任务来完成,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孝敬老人,反而是在不同程度地折磨老人,致使那些老人在社会上失去了应有的尊严,在家庭失去了长辈应有的地位。

二是顾自己而不顾老人。人老了随着年龄的增长,心、肝、脾、肺、肠、胃和血管等器官就逐渐痿缩,耳不聪目不明,生活不能自理,心烦意乱,遇事爱唠叨,故有“年老体弱”“老还小”之说。所以侍候老人就要像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细心呵护,在生活起居方面照顾周到。然而有些人只顾自己生活得潇洒愉快,不顾老人的身心健康,把老人视为家庭保姆。有的人借口以事业为重,以“忠孝不能两全”为由,关心领导和上级比关心自己的父母还重要。这种人在领导面前是一张笑脸,回到家在父母面前就是一张“马脸”。他们经常在外面吃喝玩乐或游山玩水,从来不过问老人在家吃什么、穿什么、想要什么?老人生病了也不及时送医院诊治,与老人生活在一起也形同路人。有的人心里的“代沟”不可逾越,不愿意听老人的倾诉,不愿与老人交流思想感情,认为老人唠叨起来很烦人。老人的心里话不能在儿女面前倾诉,就会感到孤单寂寞和压抑。他们只要把心里话说出来了,就会感到舒畅痛快和轻松,这样无形之中就伤害了老人的身心健康。

三是婆媳不能和谐相处。常言道“媳妇就是养老女”,“儿子孝顺不为孝,媳妇孝顺才为孝”。一般来说,娶了儿媳的家庭生活上就多了一个帮手,其父母就该享清闲了。然而,有的儿媳对待自己的亲生父母很好,就是不能正确处理婆媳之间的关系,甚至水火不相容,待公婆牛马不如,既不帮助做家务活,还对公婆没好言语,7 态度生硬。这样的家庭,往往当儿子的是听之任之,不时也跟着自己的女人起哄,所以一些老人只有叹道:“儿子结了婚就是媳妇的人了”。

四是嫌弃自己父母无能。世世代代家庭之间的贫富之差本是正常存在的,这种差距是不可完全消除的。有的家庭确因父母能力弱小而贫困,有的家庭则因居住地自然条件差,或因天灾人祸而导致贫困。出生在贫困家庭的子女,总认为自己的父母没有能力,没有创造出良好的家庭生活条件。他们要么以烂为烂,懒惰成性,无力或不愿孝敬父母和其他老人;要么恨自己的父母无能,经常在父母面前发牢骚,不尊重父母,不孝敬老人。有的家庭尽管贫困,为了子女成材,不惜一切代价千辛万苦地送子女读书,目的是改变家庭贫困面貌,老了就可以享清福。可是,当子女完成学业后进入了机关单位或企业就忘了本,摆阔气,讲排场,过上了灯红酒绿的都市人生活,视父母为无知,嫌弃自己的父母,不愿把父母接到一起生活,甚至在别人面前还假装不认识。

孝道文化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应当代代相传,发扬光大,弘扬孝道文化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讲孝道,才能促和谐;只有讲孝道,才能知恩图报。弘扬孝道文化的途径,一方面应当从宣传、教育着手,教育青少年尊老敬老爱老,如何才能更好地尊重老人、孝敬老人、帮助老人;另一方面应当以身作则,从我做起,从尊老敬老爱老的小事做起,让老人真正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建议从宣传、教育方面开展弘扬孝道文化工作。首先保护和宣传地方孝道文化。8 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个礼仪之邦,各民族之间和不同地域之间都有不同的孝道礼仪,地方孝道礼仪是地方孝道文化的重要特色。保护和宣传地方孝道文化,应当在破除封建迷信的基础上,去粗取精,深入挖掘、保护、宣传和利用,充分发挥地方孝道文化在创社会和谐促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其次继承和发展传统孝道文化。传统孝道文化经过历史发展的检验,有些已经成为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人只要活着,总是要老的,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常言道:“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尽孝道就是报答养育之恩,人人都应当有报恩之心,乃至报效国家,报效人民。只有继承和发展孝道文化,全社会都注重道德教育、人生观教育、价值观教育,才能形成尊重老人、孝敬老人、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风尚。第三规范孝道文化的教育体系。俗话说:“养儿不教父之过”,虽然,这只是说明对儿童从小进行良好的家庭教育至关重要,但是,在中、小学时期对少年儿童进行良好的道德教育同样重要。因此,应当把孝道文化的精髓编写进中、小学生思想品德教材,把优秀的孝道故事编写进中、小学生语文教材,教育年轻一代懂得如何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怎样与老人和谐相处,让他们从小就懂得知恩图报、回报社会、报效祖国。

第四拓宽孝道文化宣传渠道。加大宣传力度是弘扬孝道文化的主要途径,只有通过宣传,才能在全社会形成讲孝道的大气候。要利用电影电视、报刊杂志、图书画册、文艺舞台等宣传阵地,大力宣传孝儿、孝女、孝媳、孝婿、孝孙的先进事迹,把那些良好的家教、家风和尊老敬老、爱老养老、勤俭持家等典型事迹,进行广泛 9 地宣传。同时还可将那些侮孽不孝、不讲伦理道德的典型,作为反面教材,在宣传媒体上予以曝光。通过对孝道事例的宣传,以起到褒扬正气,警示众人,教育后辈的作用,引导全社会形成良好的孝道之风。另外,各级人民政府经常性开展“孝道之星”、“最佳公公”、“最佳婆婆”、“最佳丈夫”“最佳媳妇”等评选活动,并给予表彰奖励,对宣传和弘扬孝道文化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第五依法保护和促进孝道文化的发展。依法保护孝道文化,主要是运用法律的和道德教育的手段,严厉惩治、教育那些长期虐待父母和其他老人或违反伦理道德的违法犯罪分子,用道德标准规范人们的生活行为,扶正祛邪,扬善惩恶,促进社会文明风气的形成和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孝道文化,孝道文化需要与时俱进地发展。弘扬孝道文化是当代人的责任和义务。

第五篇:弘扬传统文化,发展中医药事业

弘扬传统文化,发展中医药事业

—关于大力发展我区中医药事业的建议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在与疾病长期斗争的过程中积累的宝贵财富,其有效的实践和丰富的知识中蕴含着深厚的科学内涵,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人类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2号)作为新医改重要配套文件颁布,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对中医药工作高度重视的体现,对促进医改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我区积极贯彻执行国家有关中医药工作的政策法规,坚持政府主导、中西医并重、中医中药并重、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与优势,弘扬中医药文化,推进我区中医药事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为人民健康服务。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医药在我区基层医疗保健中的作用,我提出以下具体建议:

一、加大中医药资金和政策的扶持力度,设立我区中医药发展基金。中医药发展基金用于:开展中医药学术交流;奖励为我区中医药工作做出贡献的医务人员和其他人士。

二、挖掘区内中医药从业人员潜力,扩大中医药一线人员规模。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的要求,制定积极的人才政策,配置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中医药科室和中医药从业人员,合理安排实践经验丰富的中医药工作者到基层医疗机构进行技术指导,提高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水平;鼓励退休

中医药名家到基层工作。

三、扩大中医药服务领域,加强中医药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中医药在社区卫生和新农合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有效地降低了群众的医药费用,节省了国家的医疗资源,充分体现了中医药“简、便、验、廉”的服务效应,切实缓解了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四、推动中医药文化建设和中医药知识的宣传普及。中医药行业发展的本质是拉近中医药文化与民众的距离,让中医药文化走向民众,对于高端人群用“治未病”理念说服之,对于一般人群以“简便验廉” 吸引之。开展中医药科学文化普及教育,利用新闻媒体以及举办的大型宣传文化活动,广泛深入开展中医中药“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科普宣传活动,建议区电视台开设专门栏目,加强舆论引导,营造尊重保护中医药、关心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五、加强对基层中医药人员知识与技能的培训。按照有关规定,加速培养中医药人才的理论和实践水平,将中医药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内容纳入基层医务人员培训基本要求和培训计划。借鉴曹县的培训经验,人社局、卫生局、药监局协作,利用政府的专项资金,聘请业内专家免费培训中药从业人员600余人。菏泽野生中草药资源较为丰富,通过野外实习使广大学员认识和采集了大量的地产药材,将书本与原植物有机地集合起来。学员中大多数取得了高级中药调剂员的职业资格证书,且工作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建议我区制订实施中医药学术技术带头人和技术骨干培养计划,造就新一代中医药领军人才,并覆盖至基层。

六、注重寓教于赛。积极开展中医药知识竞赛等灵活多样的人才发展活动,在全区掀起了一股爱中医药、学中医药、总结挖掘中医药的热潮,增强中医药人员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农工党牡丹区支部

牡丹区中心医院

郜文起

TEL:***

下载论中国乒乓球文化的弘扬与事业的发展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中国乒乓球文化的弘扬与事业的发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

    论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 内容摘要: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经济取得了重大的进步。但也有着明显的短处。自2008年来美国爆发金融危机之后,国际经济受到......

    乒乓球文化与鉴赏

    乒乓球文化与鉴赏 姓名:陈晨 专业班级:07建工2班 学号:0720140051 指导老师: 乒 乓 球 与 奥 运 乒乓球与奥运会 作者:陈晨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乒乓球运动这项体育运动是如何产生......

    弘扬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中国传统节日知识竞赛方案 20 14-05-26 一、简介 2014年5月26日,淮南二十二中举办了“弘扬中国魂——中国传统节日知识竞赛”的活动。通过本次活动,通过同学们对中国传统节日......

    中国茶文化的弘扬与发展

    中国茶文化的弘扬与发展 茶,在几千年源远流长的华夏文化中起着重要作用,它有着颇具魅力的神奇功效,为世人所喜爱;它使人们感到清爽,令神经活跃,得到喜爱。茶作为一种饮品,发......

    论城镇供水事业发展形势与展望

    论城镇供水事业发展形势与展望 1 当前发展形势与特点 (1)城镇供水是城镇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是国家经济建设、社会文明进步、人民生活不可缺少的、无法替代的物质基础,是各级......

    核能的安全与中国核能事业的发展

    核能的安全与中国核能事业的发展 摘要:核能,即原子能,是指核反应时释放的能量。近半个多世纪以来,人类一方面发展核能,另一方面,到现在为止,没有任何国家找到安全、永久处理高放射......

    弘扬“中国梦”—江西萍乡红色文化传承与发展现状

    弘扬“中国梦” ——江西萍乡红色文化传承与发展现状调 查 人 地 点 黄 林 江西萍乡 日期:2014年2月15日 弘扬“中国梦”—江西萍乡红色文化传承与发展现状 “中国梦”,是......

    论广场及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最终定稿)

    论广场及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摘要:与西方的“中心广场”相对应 ,中国古代城市广场可称为“庭院广场 ”和“街市广场 ”。它们属于不同的文化类型,但是其文化根源都与人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