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组织文化与社会建设发展的关系
论组织文化建设与社会建设发展的关系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充分认识加强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社会的文明进步,主要体现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离不开繁荣的经济,也离不开繁荣的文化。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党的性质、宗旨和任务相联系,把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作为党的先进性的重要标志。这反映了我们党对当代人类社会发展趋势及其特征的深刻把握。在当代,文化作为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正日益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组织作为社会的细胞,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如何通过培育健康向上的组织文化,建设以人为本、健康和谐的组织环境,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是时代赋予组织的神圣使命和重要的社会责任。
一、组织文化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内在动力
如果说组织的经营活动构成了组织摩天大厦的钢筋铁骨,那么,组织文化就是构建和谐组织的灵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动力。优秀的组织文化能够创造出一个良好的组织环境,通过提高员工的道德素质和科技文化素质,对内形成组织凝聚力,对外提高组织竞争力,形成组织不可缺少的精神纽带和道德纽带,并从各个环节调动并合理配置有助于组织发展的积极因素。所以,组织文化是持久竞争优势的来源,是组织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和田电力有限责任公司正是在充分认识到组织文化的核心力、向心力、凝聚力、战斗力的基础上,制定了具有丰富内涵的《组织文化建设总体设想》和《组织精神》,紧紧围绕组织生产经营管理的总体目标,积极塑造永不言败的拼搏精神,同舟共济的团队精神,诚实守信的敬业精神,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让这些精神深入员工心中,化作员工的行动准则,增强员工对组织的认同感、归属感,培育一种“忠诚(组织)、奉献(岗位)、服务(社会)”的共同价值观和“人人尽责,事事创优”的组织精神。以开展各种文化活动为载体,不断加强组织员工的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教育,引导职工牢固树立起“优质、方便、规范、真诚”的服务方针,将人性化、精细化、亲情化服务融入服务的每一个环节中,把客户满意度作为衡量工作质量的唯一标准。培育员工奉献社会、服务群众、爱岗敬业的道德观念,为广大客户营造一种团结互助、平等友爱的和谐环境。使组织文化成为组织发展壮大的源泉,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动力。
二、组织文化是履行社会责任的力量源泉
组织文化建设的立足点是以人为本,将“以利润最大化为组织根本追求”的物化目标转移到社会责任上来。近年来,和田电力有限责任公司深刻理解社会责任的内涵和外延,始终把组织的社会责任放在“人人尽责,事事创优”的组织精神上,自觉担负起社会责任,并在履行社会责任中实现发展。公司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是在对电力行业特点、组织自身发展前景、国有组织使命的清醒认识和深刻把握的基础上,作出的必然选择。
1998年以来,在和田地委、行署和新疆电力公司的正确领导下,和田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累计投入资金6.2亿元,使和田电网结构得到了极大改善,主电网由35千伏上升到110千伏,城乡供电能力和质量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城乡经济步入发展的快车道。在农网建设与改造过程中,广大电力员工在村庄、沙漠、戈壁中安营扎寨,在茫茫的戈壁上竖起一根根电杆,竖起沙漠、绿洲中一道崭新的风景。据统计,至2004年底农网建设改造为农牧民减负3900多万元。
2005年冬以来,在和田电网负荷不断攀升,冬季枯水期水电出力不足的情况下,公司从全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出发,积极落实和田地委、行署的安排,不讲条件,不讲困难,不计高成本开启火电,尽最大能力保障人民生活用电,得到了地方政府的高度评价。
阿克其格村坐落在离策勒县乌鲁克萨依乡政府所在地18公里处,是一个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的山村。全村共有牧民群众202户、721人,其中:低保护157户,特困户24户,救济户17户,“五保户”4户。公司党委领导班子高度重视阿克其格村的扶贫工作,2006年3月,安排了3名干部进行蹲点调研,据实地调查了解,该村在进行村部建设过程中,由于资金缺乏,工程建设困难,为了保证该村支部建设顺利进行,公司无偿资助25000元用于村支部建设,在公司的有力支持下,该村村支部建设顺利完成。
2006年9月7日,新疆电力公司与和田行署就“十一五”期间共同推进和田电网建设发展进行会谈并签署了“两项会谈纪要”。为全面落实“两项会谈纪要”成果,今年3月,“和田-莎车”220千伏输变电工程开工建设,公司积极加强与地方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联系和沟通,争取到地方政府理解和全力支持220千伏电网建设,地委行署领导多次亲临工地一线视察工程进展情况,帮助协调解决施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公司全力以赴配合新疆电力公司进行220千伏工程建设,保证了工程顺利进行,为优化和田电网结构,造福和田各族人民作出了重要贡献。
组织履行社会责任是组织文化的集中反映,也是组织文化建设水平高低的具体体现,履行社会责任,促进社会和谐,这是新世纪新时代对组织提出的新要求。正是基于这个意义,和田电力有限责任公司在组织文化实践中,始终坚持以发展巩固和谐,以稳定保障和谐,以“奉献清洁能源、服务和谐社会”为主线,主动加强与地方政府的联系和沟通,主动融入地方经济发展,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建立了良好的公共关系,实现了组织、社会全面和谐。
三、组织文化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催化剂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中国80%的人口集中在农村,只有农村和谐了,社会才能和谐。和田电力有限责任公司坚持文化兴企战略,认真贯彻国家电网公司“新农村、新电力、新服务”战略方针,把“户户通电”工程当作一项政治任务来完成,积极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2006年11月2日,地处策勒县最南缘的独木村与皮山县的康克尔民族自治乡乌拉其村“户户通电”工程终于通电了。他们迎来了历史上最大的一件喜事,几代人的通电愿望终于实现了!独木村和乌拉其村都是离县城很远的小山村,人口少,交通不便,村民聚居分散,公司在沙漠荒山中施工,难度大和成本高,但电力员工克服重重困难,圆满完成了这两个村的通电任务,实现了几代人期盼用上电的梦想。乌拉其村一位70岁老人激动地说:“我活了70年,做梦也没有想到我还能用上电,前几天我儿子还买了一台21英寸电视,我全家人每天都能看到电视,了解党的政策,我们这里离县城有110公里,交通不方便,也听不到广播,现在我们在家就什么事情都了解了,非常感谢电力公司,感谢共产党”。
墨玉县吐孜奥达克管理区位于墨玉县城北105公里,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深处,管辖8个行政村、2354人,这里交通极为不便,每星期去县城只有两趟车,单趟需7-8小时。通电前,因为地理条件和自然条件的制约,农牧民陆续往外迁移,通电以后,迁移出的当地农牧民又搬了回来。电力之光照亮了这里的一方百姓,人们告别了祖祖辈辈点煤油灯的历史。类似这样的村子还有民丰县叶亦克乡金泉村、牧场村,策勒县固拉哈玛乡依力瓦提村,于田县奥依托格拉克乡也斯尤勒洪村,这些都是地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腹地的边远村落。条件更为艰苦的还有和田县喀什塔什乡,是距市区130公里的高海拔地区,村民居住分散,山高坡陡施工难度大,自然环境恶劣。面对一个个艰难险阻,电力员工充分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奉献、特别能战斗”的精神,进行了一场又一场“户户通电”的攻坚战,向党和政府交送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展示了“辛苦我一个,照亮千万家”的电力人精神。
“户户通电”工程给偏远农牧民带去了现代文明,带去了党中央的关怀和温暖,点亮了农牧民的生活,照亮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康庄大道,告别了黑暗的人们,沐浴着现代文明的春风,改变了摸黑就睡的生活方式,依靠科技致富的思想植入越来越多人的心里。使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基础更加牢固,富民、强区、固边的思想更加深入人心。
四、组织文化是构筑和谐社会的安全防护网
组织安全,员工平安是构成社会稳定的基础,组织文化又是促成安全生产管理的内在动力之一。因此,和田电力有限责任公司在安全管理实践中,形成了“人人讲安全,处处都安全”的安全理念。坚持把安全要求贯彻到电网规划、建设、运营的全过程,落实到组织管理和队伍建设的各方面。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把握规律,超前防范,实现安全可控、在控、能控。加强电网安全管理,确保电网安全可靠运行。坚持三个百分之百(人员的百分之百,全员保安全;时间的百分之百,每一时,每一刻保安全;力量的百分之百,集中精神,集中力量保安全)的思想。在这种事事、时时、处处、人人讲安全的文化氛围的影响下,全员安全意识得到增强。另外,通过开展全家福进班组、安全警示语征集、集中员工亲属学习妻子的一份情书等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活动,使安全文化和安全管理互为依托,互为影响,相互促进,起到了较好的效果。同时,这种组织文化向社会辐射,会产生直接作用和指引作用,为构筑和谐社会营造了巨大的安全防护网。
五、组织文化是营造和谐社会的一朵奇葩
有人说,没文化的组织是失败的组织,用文化管理组织是组织管理的最高境界。基于此,2006年以来,和田电力有限责任公司加强了文化管理组织的步伐,启动了以建设“责任和电、平安和电、和谐和电”组织文化为主题的“爱心活动”和“平安工程”。爱心理念和平安理念如同生命力极强的种子,在组织内部生根发芽,延伸到客户,为构建本地区乃至全社会的和谐起到了积极作用。组织文化丰富了和谐社会的形式与内涵,使和谐社会百花争艳。公司拉斯奎火电厂一职工子女考上新疆师范大学,无力支付学费,全厂员工两天内就捐款2000多元,解决了该员工子女入学困难的问题;和田县供电公司一员工妻子身患重病付不起医疗费,将要中断治疗时,该公司员工先后三次为她捐款近万元,帮助这个家庭渡过了难关;民丰供电公司一员工身患尿毒症,该公司领导员工积极捐款3000多元,缓解了燃眉之急;洛浦供电公司员工吐尔洪帮助一个贫困老人解决用电问题后,看到老人经济困难,三年来一直为他默默支付电费。此外,公司还积极开展向社会“送温暖,献爱心”活动,近两年累计向社会捐款达10余万元。
电力联系千家万户,和田电力有限责任公司视优质服务为组织的生命线,始终坚持客户第一,优质服务理念,贯彻“三个十条”,为深入开展以“以和谐电力,服务社会”为主题的优质服务活动,发放心桥卡、召开客户座谈会,接受社会监督,将爱心和平安理念进一步落实到优质服务之中。
和田市供电公司提出了“超前服务、延伸服务、超值服务”的服务理念,成立了共产党员服务车,开通了95598服务热线,该公司进驻市政府服务厅服务窗口,一年内连续12次获得流动红旗窗口称号;洛浦供电公司主动对医院的输电线路进行重新整理、检查,消除缺陷,保障了医院的供电正常;和田县供电公司三天内解决了一内地客商来和田县布扎克乡投资办厂的用电问题;墨玉供电公司开展了电费储蓄业务,方便了客户缴费„„组织员工间互相关爱、团结互助,通过服务把这种精神带给客户,形成了“与人方便,自己方便”氛围,对于本地区和谐氛围的产生起到了促进作用。公司行风建设得到社会广泛好评,2006年,在全疆创建行风建设示范窗口单位评比活动中,公司基层2个单位获得自治区级行风示范窗口荣誉称号。公司被和田地区授予双拥工作先进单位、组织发展先进集体、宣传思想工作先进集体,被新疆电力公司授予精神文明建设先进组织。今年7月墨玉供电公司获得国家电网公司文明单位称号。这些成绩的取得,不仅显示出组织文化建设对组织的引领作用,也印证了组织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
组织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组织的和谐,呼唤组织的主动参与和鼎力支持。在未来的征途中,和田电力有限责任公司将瞄准社会责任与组织和谐发展的双赢目标,加快推进文化强企战略,精心培育“责任和电、平安和电、和谐和电”的组织文化,在发展中构建和谐,在和谐中促进发展,全面建设和谐组织,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贡献。(李惠秋 赵彦文)
摘要:组织文化是一个组织中各个部门,至少是组织高层管理者们所共同拥有的经营哲学和原则, 解决问题和制定决策的方式。它对组织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已经日益显著。在对此有个正确的认识的基础上,我国组织要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组织领导的作用,建立以人为本和适应组织发展不同阶段需要的组织文化,在借鉴发掘整合中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组织文化。
关键词: 组织文化建设 组织发展 核心竞争力 竞争优势
过去评价一个组织的好坏,人们往往只看业绩,但现在开始关注一个组织的文化。业界已经达成共识:优秀的组织文化能够使组织产生持续性竞争力和凝聚力, 是组织核心竞争力的源泉,它对组织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有资料显示,在美国组织的平均寿命是40年,日本组织为13年,而中国组织只有 5~8 年。1亿元门槛往往成为我国民营组织不可逾越的一条死亡线。而回顾20世纪70 年代《财富》杂志所排出的世界500强组织,可以发现大约1/3的公司已经销声匿迹。究其原因,无不是不健康或不健全的组织文化造成这些组织无法不断更新自身以适应不断出现的机遇和挑战。正如香港经盛国际执行董事叶生所说:“人类因梦想而伟大,组织因文化而繁荣。”
一、组织文化对我国组织发展的重要意义大致可归纳为以下三点:
第一,组织文化可以提高组织的核心竞争力。
成功的组织文化是确保组织生存的必要条件,它能够使组织具备自我改进的能力,提高组织的核心竞争力。优秀的组织文化会使组织员工产生归属感,对价值有共同的认识,从而吸引、留住人才,提高了组织对人才的竞争力。优秀的组织文化能够提高组织运行的效率,提升品牌的含金量,增加产品的价值,从而增强组织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对于处于转型时期的组织,健康的组织文化也能够降低个人影响力在组织中的过分存在,从而为组织的平稳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第二,组织文化可以增强组织的凝聚力。
组织文化对外是组织的一面旗帜,对内是一种向心力。成功的组织文化融合了个人与工作的关系,提高了组织的凝聚力。优秀的组织文化可以在组织内部营造一个公平、信任的良好的工作环境,组织的每个成员都会主动地为公司出谋划策、排忧解难,组织员工也能实现自身最大价值。优秀的组织文化还有助于提高员工地整体素质,有利于组织更快的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
第三,组织文化可以推动社会主义文明建设。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包括发展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三个方面。事实证明,在现代的组织建设中,发展优秀的组织文化,不但有利于提高组织的整体素质,培育优秀的组织精神和塑造良好的组织形象,还有利于创造组织和社会的健康和谐关系,是推动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一方面,组织通过运用文化的手段,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对组织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也就会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另一方面,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只有不断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才能为发展生产力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组织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大主体,营造积极向上的组织文化,既有利于自身的发展,也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组织文化的建设过程,也是对组织员工进行教育和培养的过程。它运用各种规章制度来约束和规范员工的行为,通过倡导组织精神来引导员工树立理想和信念。所有这一切,对促进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具有很现实的作用。
二、推动组织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组织文化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的问题。组织文化建设要想在实践上成功,必须结合组织自身特点和所属行业特性,创建个性鲜明,富有特色的组织文化。现阶段,我国组织文化建设应注意以下几点:
1.充分发挥组织领导在组织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组织领导是组织文化的倡导者、维护者和管理者,他们的思想意识,个人品行与道德准则、思维方式与习惯,价值观与经营哲学,直接决定着组织文化走向和实质内容。可以说组织文化与组织领导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任何优秀组织文化虽是组织员工集体智慧的结晶,但更凝聚了组织领导的智慧与心血。
组织文化建设需要组织各部门之间多层次、全方位的协调与配合,需要全体员工的共同参与。只有组织领导在人力、物力、财力给予大力支持,才能推动组织文化的发展。同时,组织领导是组织文化的龙头,领导的言行举止是一种无声的号召,对员工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组织领导只有自觉地融入到组织文化建设中,组织文化才会逐步完善、定型和深入。因此,作为组织领导,必须从战略高度认识组织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仅应当成为组织文化建设的积极倡导者,更应成为组织文化的维护者和管理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员工做出表率,也成为组织精神和组织形象的代言人。必须要认识到组织文化建设不仅与组织经济效益紧密联系,对组织的社会形象、长远发展等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组织领导要把组织文化建设提到战略高度,通过组织文化建设培养核心竞争力。
2.建立以人为本的组织文化
组织是人的集合体,它的存在与发展是人创造的。只有“依靠人,为了人,尊重人,塑造人”组织才能更好的向前发展。当今组织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竞争的基础是组织文化。因此在组织文化建设中应强化以人为本的意识,使组织成为全体员工都具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的共同体。要结合组织的特点和发展的走势把组织文化建设溶于各项活动之中,使员工在工作、学习、生活的各个层面,都能汲取组织文化所带来的营养,为构筑一流的组织,雕塑凝聚力极强的战斗群。组织要做到惟才是举,积极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构建一个人才成长的平台。积极创新人才机制,努力做到用事业造就人才、用环境凝聚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全面、准确地识别和评价人才,公正、公道地对待人才,选好人才,用好人才,使人才更好地为组织发展服务。
3.调整不同阶段的组织文化
一个组织的成长要经历创立、成长、成熟三个阶段。对于不同阶段的组织,其文化建设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对于处在创业期的组织,其核心目的是要吸引和留住人才,所以,必须建立一个科学完善的激励机制,组织文化应着重体现对员工的关怀,使员工对组织的发展和壮大充满信心。当组织进入成长阶段,组织的发展需要一个公平合理的内部环境,组织的组织结构需要合理调整。这时的组织文化建设应在激励机制基础上,建立有效的绩效机制,对员工的奖罚要分明,分工要明确,用有效的管理制度来维持组织的良性发展。在组织步入成熟阶段后,组织往往集团化,组织的运行相对平稳。这个时候组织往往容易出现大组织病,员工的工作效率降低,责任感下降。如何保持组织的活力,激发创新意识,推动组织改革,是这类组织发展的当务之急。这时的组织文化建设应该在提高员工的创新意识,强调危机意识和培养开发人才上下功夫。另外,在组织处于并购阶段时,要注重融合各个组织的子文化,形成包容并购组织的独特文化但又有共性的大组织文化。
4.在借鉴发掘整合中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组织文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世界上所有的组织都处在经济结构、社会制度、文化价值观的激烈冲撞与重组之中。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如何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组织文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不容回避的难题。我们组织首先要理智、辩证地对西方组织文化加以分析,发现其中的优劣,从而能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避免不假思索全盘西化的错误倾向。但更为重要的,是要发掘祖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组织文化。众所周知,组织文化是民族文化的具体体现。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和优秀的民族文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不仅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日本、韩国、新加坡、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无不得益于儒家文化。儒家文化的精髓是“仁义礼智信”,从现代经营管理的角度去诠解,我们就会发现理想的组织文化应该是“仁义礼智信”的统一体。通过吸取儒家伦理思想之精华而建立的组织文化,能帮助组织提高其自身的凝聚力和竞争力,在市场上赢得公众的信赖和赞誉。此外,我们要建立高度整合的现代组织文化,摒弃传统经济中的粗放型文化,结合自身特点,吸收西方组织文化和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整合出具有自身特色的组织文化,以应对新形势下的挑战。
联想的领导人柳传志有个著名的比喻“房屋图”。他把组织比作一栋房屋,地基是组织文化与组织制度、屋体是资金流、信息流、物流等,屋顶是各种技术性的职能管理。他认为国内更多关注的是屋体和屋顶,对地基这个部分说不清,而中国组织的问题更多地是出在地基部分。21世纪是文化管理时代,是文化致富时代。组织文化将是组织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是组织管理的最重要内容。正如同GE公司前任总裁韦尔奇所阐述的,如果你想让列车时速再快10公里,只需要加一加马力;而若想使车速增加一倍,你就必须要更换铁轨了。资产重组可以一时提高公司的生产力,但若没有文化上的改变,就无法维持高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加强组织文化建设是组织提高经营业绩,创造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文章来
参考文献:
[1] 高振芹 :《中小组织管理与科技》,中国期刊2008年12期
[2] 周晶;;浅析组织文化建设的重要性[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年21期
[3] 陈霞;;如何加强组织文化建设[J];北方经济;2006年20期
[4] 汪晓民;;组织文化的价值取向[J];当代经理人;2006年01期
[5] 王宇锋:《组织文化建设在组织管理中的作用》, 内蒙古水利 2006年03期
[6] 冷冰:《浅谈组织文化在组织管理中的作用》, 工会论坛2006第4期
[7] 李秋红;;组织文化在组织发展中的作用[A];第三届中国质量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8年03期
[8] 常颖;;组织文化解说[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8年01期
第二篇:论保险行业文化的发展与建设
论保险行业文化的发展与建设
一个行业的文化发展程度深刻地影响着行业的发展模式、制度选择、政策取向以及各种生产要素组合的水平,从而深刻地影响着行业的发展速度、质量和水平。
文化是制度建设的必要补充。作为一种“软实力”,文化日益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行业文化是指该行业在人类文化、社会文化和经济文化背景中逐步形成的与本行业相关的基本信念、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以及由此产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品牌效应的综合体现。
保险行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其文化内涵有自己的特色。保险文化是保险行业在长期发展中逐步形成的稳定的文化观念、历史传统、特有的经营精神和风格,也是民族历史文化在保险业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的浓缩和凝结。我国保险行业经过多年的艰苦发展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理论创新取得突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整体实力明显增强,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不断提高,人才建设不断加强。所有保险从业人员构成的行业群体,其共同遵循的行业理念、价值观念、行为准则,正是保险行业文化所涵盖的内容。
保险行业文化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功能:导向功能,即引导保险业走正确的道路,实现确定的目标;约束功能,即用成文的或约定俗
成的规则约束保险行业使其健康发展;凝聚功能,即用共同的价值观和共同的信念使整个行业上下团结;辐射功能,即保险行业文化不但对本行业,还会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我国保险行业文化发展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其基本制度框架已经建立,文化建设初显成效。例如着力发展“三农”保险、商业养老、责任保险等险种,积极应对2003年非典,2008年南方雪灾、汶川大地震等重大事件,都体现了保险服务社会稳定,服务保障民生的重要作用,保险业正朝着人性化、社会化的方向发展。
当前,我国的保险行业文化建设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如:诚信体系不健全加深了公众对保险的误解;保险经营不合规范的现象增加了经营风险;忽视外在环境建设,行业文化宣传不到位。再有,由于我们当前的保险行业文化建设更多地停留在监管层面,而其他行业主体游离于行业文化建设之外,其力量和主动性没有得到有效整合,同时,行业文化创新能力薄弱,制约了保险行业的发展。
笔者认为,建设先进的保险行业文化,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弘扬诚信为本的诚信文化。诚信是中国文化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理念。保险从产生那一天起就和信用密不可分,保险公司卖的不是实物
型产品而是信用和承诺,没有信用便没有一切。因此,诚信文化应是保险行业最根本的行业文化。保险行业要坚持诚信服务,把保护被保险人利益放在最重要的位置,通过为客户创造价值,促进行业长远、健康发展。
构建人人有责的合规文化。合规文化建设是实施风险为本管理的基础和载体,是保险业稳健运行的内在要求。保险业在追求盈利的同时要重视方式的正确性,防止出现为了片面追求高速业务增长而忽视合规要求。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注重用制度来约束人,用制度规范日常行为,用制度来规范业务经营过程,确保各项工作有章可循。要建立健全内控制度,保证经营的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建立自我调整、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制衡机制。
倡导以人为本的人本文化。文化建设根本上是人的建设,关键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建设先进文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从行业角度看,保险属于金融服务业,保险公司员工多属于知识型员工。保险行业员工素质的提高,不仅包括体质素质、保险专业素质、智力素质的开发,还包括理想信念、道德品质、行为准则等直接调节、规范人本身行为的人本素质的开发,两者的完美组合将有助于保险行业精神的形成,并成为保险行业文化建设的基础。
营造引领行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文化。在现代的市场环境中,保险
宣传对社会舆论的导向和对消费者的引导作用十分明显。应以教育为切入点,普及保险知识,优化公众保险意识。各保险经营主体要切实从维护、珍惜保险行业的利益和信誉出发,力避相互排斥、诋毁,以增强公众对保险的信任和信心。注重引导和培养理性保险消费者,引导人民群众全面了解保险业的经营规律和特点,培养理性消费心理,使保险业在获得稳定的资本注入以外,也得到成熟的消费理念和优秀的管理文化。
此外,还应培育可持续发展的保险创新文化。保险行业应从战略高度看待保险创新,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动保险创新工作。
第三篇:浅议论文学与社会的关系
浅议文学与社会的关系
专业:现代教育技术
姓名:白泷
日期:2012年9月28
浅议文学与社会的关系
【摘要】:
如果把由人与人关系总和构成的社会比作地球,文化就像覆盖在地球表面的大气,了无踪迹但又不可或缺,文学则犹如空气中的臭氧分子,是构成文化的成份之一,它的存在与否虽不会对社会构成直接威胁,但长远看来,缺少了文学的社会也许不会像今天一样的精彩。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在研究文学与社会的关系时,文化的重要地位不能被忽视。在文化的大背景下,文学与社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调整了彼此之间的位置与距离,并在各个领域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关键词】: 文学 社会 关系 一、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综观历史和当今社会,文学很难和政治划清楚,政治是上层建筑,他/她很自然地要影响到文学,而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又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毛爷爷教导我们说:文学为政治服务,想周作人等也提倡为文学而文学。还看新中国五十多年来的当代文学史,我们不难发现,在中国这个经历了长时间封建制度统治的国度里,当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时候被炮火所轰碎,阶级关系和社会关系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时,文学,作为始终不屈不挠地反映社会的变化 的特殊的意识形态,在新时代里,却被一条无形的枷锁所桎梏,这就是政治。
元代关汉卿的《窦娥冤》通过写窦娥被无赖诬陷,又被官府错判斩刑的冤屈故事,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元蒙统治下中国社会极端黑暗,极端残酷,极端混乱的悲剧时代。这也从另一个侧面通过文学深刻揭露了当时社会和当时政治的状况。宋代散文家苏洵有一篇著名的史论文章—《六国论》,它精辟地论述了战国后期的齐、楚、燕、韩、赵、魏这六国灭亡的原因,借古讽今,目的是告诫北宋王朝需吸取历史教训,改变对契丹,西夏的妥协投降政策,以免重蹈历史的故辙。苏洵忧患意识和远见卓识让他看出了六国灭亡的主要原因是“弊在秦赂”,这都反映出文学与政治之间的息息相关,紧密联系。
鲁迅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恐怕是没几个人不知道了吧,他的祝福通过写祥林嫂的不幸遭遇,深刻揭露了封建黑暗社会的吃人本质。拜读过他的许多作品,都让我们深深知道他的主要思想是什么,作品要表达的目的是什么。《药》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因群众的愚昧而来的革命者的悲哀;更直捷地说,革命者为愚昧的群众奋斗而牺牲了,愚昧的群众并不知 道这牺牲为的是谁,却还要因了愚昧的见解,以为这牺牲可以享用……”醒目的色彩,揭示了辛亥革命失败的社会根源。这也充分彰显了文学无不影响着政治。
再者,我们不妨借鉴爱情与婚姻的关系来谈谈文学与政治的关系。都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那么解决这个问题的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解除婚约,让爱情得到永恒,可是,这可能吗?如果把政治和文学比作男人和女人,那么男人和女人最终的结果就是结婚成家,当然这只是正对大多数的,中国古代是夫权社会,女人是男人的附庸,很多那女结合到一起就是为了娶妻生子,婚前素不相识,自然没有爱情,更谈不上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了。而当今的社会妇女解放了,很多家庭女人成了主宰。而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也的确因不同时代、不同社会而有了不同的解释和看待了。
综上所诉,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发展进程,不同的作家作品的思想观念而不断变化体现出来。
二、文学与经济的关系 跟随确认自古以来,“文以载道”的思想深入我国文人的骨髓,文学与经济并不像文学与政治的关系那样紧密,几乎没有太大的关系。古代的文人在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影响下,一生以仕途为荣。加以古代“重农抑商”的政策,文人更是以用文学赚钱为耻。专业作家在过去是很少见的。文人与经济的联系最多不过像一些穷困书生“代写书信”赚些盘缠那么简单而已。
同时,一直在人们的思想中,文人们都应该像出家人一样“四大皆空”,像神仙一样“不食人家烟火”。也正是因此,从而使文学本身所具有的功利性一直都被埋藏,导致文人们的现实生活似乎都不是那么乐观,还有的极其穷困潦倒,甚至到了有了上顿愁下顿的地步。这个,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杜甫”恐怕是个挺好的例子的。当然,文人们此等高风亮节的人格,的确值得世人千代尊敬.万代景仰。然而把“文学”与“经济”看成是两个隔离区,则大可不必。
进入二十世纪以来,受特殊的历史环境的影响,在50到70年代,中国大陆文学与商品的关系,延续着“根据地”和“延安文学”的“传统”。在当时,文学被认为是一种“意识形态”,一种与金钱、商品无关的“精神产品”。左翼文学界的文学观念和文学体制,都在划出文学与“商品”之间的严格界限。“文革”中,文学的这种“纯洁”性似乎 达到未曾有过的境界。稿酬已被作为“资产阶级法权”的表现而取消,对文学的任何“消费”、“娱乐”成份的理解和阅读动机,都受到了批判。
进入80年代以后,在“改革”和“现代化”的趋势下,文学渐渐的脱离了“为工农兵服务”的政治第一性的原则。80年代中后期以后的文学格局。不仅是政治上的选择,而且面临“市场”的越来越强大的选择力量,报刊和出版业的发展迅速,普通日报和各种专业报纸,都辟专栏刊发文学方面(创作、评论)稿件。文学刊物以及与文学有关的刊物的数量比起五六十年代来,有极大增加。这对于作家的生存处境和写作道路的重新确立,构成了新的压力。
从此,文学开始作为“商品”进入市场。新世纪以来,政治文化、哲学文化、宗教文化与文学的关系成为文学研究备受关注的切入点,而经济文化与文学的关系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然而,在市场经济的时代,人们愈来愈发现,经济生活如同普洒在香闺的月光,“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般地对文学创作形成强力渗透。从经济生活的视角研究文学无疑当为一条切实而有效的学术新途径,是中国文学研究的新生长点。文学是一部历史,但历史也是一部文学作品。他们本身所含的一切内容与因至少就是包括着本身所含的一切。就像一个物体本身有着价值,但他可以创造另一种价值。就像一只母鸡一样,它本身就有价值。但它同样可以创造另一种价值——鸡蛋。有时它可以创造高于本身一种价值。文学本身就是一种经济价值,但这个经济也需要经济基础来依托。文学的发明人,也要经济基础的支持。才能有条件去发明创作。所以文学的创造与经济基础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只有经济才能支持文学作品的发展.经济是文学的一个作标轴,而文学就是作标上的抛物线.他们不能彼此孤立。
而文学作品的内容,也可以为作者的本身创造一种不可估量的价值.这不是用金钱来衡量的.如金庸先生和他写的《金庸小说全集》不但给他创造了财富和名誉,而且带给他的是不可限量的另一种财富。据金庸后来披露在1992年他的小说为他创造12个亿的收入,而且他的名声鹊噪。响誉全世界他的名声相当于现在的《哈利.波特》的作者凯瑟琳.而且,他的作品成为经久不衰的名著.为后人所推崇.他本身已成为了武侠迷心中的乔峰.郭靖。而且,金庸小说推动了整个香港文学的一个顶峰。同时带动了一些著名的人物,如:古龙.卧龙生等大批的优秀的作家.可以说,金庸先生的成功带来的是,整个香港文学的成功.可是说是文学成就了金 庸,也可以说金庸成就了香港的文学.而,金庸的文学却让他成为一个与金钱与权利与一身的"富豪。
所以说,文学与经济有着不可或缺的关系,就如同裙衣相连的关系经济是文学的基础,文学是经济的“抓手”,从哲学的角度辩证分析,文学与经济的关系,就是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精神与物质的关系。打个比方吧,经济是水,文学就是鱼儿。文学与经济的关系,就是鱼和水的关系。水多了,要养一点鱼。水里有鱼儿,才能够有水平。文学与经济,鱼儿和水,都是相互依存,谁也离不开谁。
三、文学与艺术的关系
1、概念上的从属关系 :从专业定义上讲,文学可以说是一种语言艺术,而艺术既包括语言艺术,又包括行为艺术甚至声乐艺术,所以在这一层面来讲文学严格从属于艺术。
2、反应的对象有所差异 :文学反映的是社会生活、表达的是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形势比较单一,目的较为明确。例如中国的文学,要么反映现实社会的黑暗或是真善美,要么是宣传爱国主义或世界和平。艺术反映的是现实但比现实更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 态,也就是说,艺术反映出来的大多是社会的共性,个人主义色彩不会那么浓郁。
3、文学是艺术发展的必要条件 :从某种意义上讲,文学就是语言文化的艺术,扮演着艺术生活的主角,艺术的产生往往就需要坚实的文学做基础,就比如一部好的戏剧文化,一部好的电影作品,就需要有一本好的剧本,一部好的著作,甚至好的表演艺术家等等。换个角度说,我们生活中存在着太多太多的艺术,只不过我们每天都在以不同的形式去演绎而已。艺术的表现形式不仅仅包括文字和语言,它还包括各种可以表达个性的形式。例如在墙上信手涂鸦,在树根上雕刻绘画(即使比不上冰雕的大气与正式),在舞台上的灵身一跃这些确实是不用借助语言和文字的艺术表现形式,然而如是加上文学因素,将会是另一番效果,例如我国国粹京剧甚至在在世界上有悠久的影响史的小说,诗歌,话剧,往往就是这种文学艺术更容易让人们接受。而不被人们所理解的艺术就是去了其本质的意义,所以说文学让艺术更富有意义。通俗点讲,若艺术是一棵大树,则文学则是其上面的一道树枝。当然这个比喻并不是很完美,因为文学对艺术的贡献远远大于树枝对树的贡献。许多文人作家常常兼善多多种艺术,在创作中以一门艺术为主兼顾其他艺术,或同 时进行多种创作,这样有助用他们在自己的创作中把不同艺术的创作规律或创作理念相互补充,相互融合。艺术的传承需要借助文字的记载,即文学是艺术发展的必要条件。
从以上分析可知:文学在专业上从属于艺术,然而对艺术的发展有着重大的作用,文学推动了艺术的发展。不管是文学还是艺术,在人类文明是在均创造了很多奇迹,它们的对文明的贡献是无价的,也是人类现代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文学和艺术丰富了我们的生活。
文学不仅在政治,经济,艺术方面与社会有着联系,在其它方面也存在着联系,总之,文学作为人的精神的产物,永远是一种社会现象。它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一定的自然环境和条件,但是更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环境和历史文化条件,它本身也是社会文化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使是走向自律化和形式的现代主义文学,它也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社会产物。文学和社会各个领域,存在着一种割不断的牢固联系。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我们应该不断调整文化与社会各个领域的位置与距离,让它们和谐发展,产生共振。
第四篇:职工文化发展与企业文化关系
职工文化发展与企业文化关系
自我国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外资企业的不断进入,不但把先进的企业物资文化带进了中国,还把先进的企业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引入了中国,企业文化也逐渐被各大企业管理者重视起来。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Schein,1984)。由此可知道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人的价值观——保持企业正常运转的人”,因此职工的精神文化生活被企业管理者不断的重视起来。
职工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工会履行维护职能的重要手段职,更是企业文化的载体。职工文化进一步促进了人才强企战略、大力实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即全面提高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技术技能素质和健康素质)等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和普及。职工文化活动的开展对于企业文化建设的推动和促进有着重要的意义:
1.变企业高层管理者文化为企业整体的文化。
通常人会单纯的认为企业文化就是企业高层管理者的思想文化的体现,事实不然,企业是一个整体,那么人员必然会分成两部分:管理者和职工。那么员工文化就成了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文化的宣传和落实中,重视职工文化的培养和提升,有利于走出企业管理者文化的误区,变管理者文化为企业职工整体的文化,实现企业整体文化素质的提升。
2.变管理者的单向命令为职工和管理者双向的交流。
18世纪美国古典科学家泰罗认为,自上而下的集权制管理是最有效的管理方式,员工只是服从命令的工具,这种管理者单向命令式的管理方式慢慢的开始阻碍企业的发展,因为它忽视了员工多方面的精神需求。员工对周围的人际关系、企业对员工的态度、企业为其自我发展提供的空间和条件等问题上也有要求,而且这些方面的要求是否满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员工的劳动积极性。到了19世纪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为了克服动机危机和信任危机,批判理论必须重视互动过程和沟通过程,只有通过沟通行动才有可能把人类从被统治中解放出来。只有沟通才能更好的建立和推动企业文化的发展,才能更好的符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而不是管理者一味的命令和执行。
3.让企业文化由“企业利益”变为更加人性的“人文发展”
着重职工文化发展,有利于转变管理者的以“企业利益”为中心的企业文化为以“人文发展”的企业文化。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现今社会,人对于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越来越重视,因此企
业大力开展职工文化活动,可以提高职工的科学知识、法律意识、文化素养等各个方面的水平,有利于弘扬以人为本的价值观,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也满足了职工在尊求和自我实现上的需求。当职工合法权益和个人合理需求得到满足时,职工会更好的发挥自身的主能动性,从而促进企业文化的整体协调化和发展。
4.发展员工文化可以促进员工之间,员工和管理层之间的沟通。
发展员工文化在促进员工与员工,员工与管理者交流沟通发面有着巨大的作用。管理者通过和员工良好畅通的沟通,可以及时修正企业文化中阻碍企业发展的弊端,有利于企业文化的及时修正和企业的良好发展。
因此可以看出职工文化建设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工会履行维护职能的重要手段,对于开展丰富多彩的职工文体活动,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满足职工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职工队伍的素质,从而推动构建和谐企业,都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工会十五大报告指出:“职工文化建设是职工提高职业技能素质,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激发劳动热情和创造活力的重要载体”。这对企业职工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此,我深感创新和发展企业职工文化,要进一步完善职工文化建设的领导机制、运行机制和创新机制,“让职工和谐健康快乐每一天”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做到提高认识,科学管理和以人为本,从而为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第五篇: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发展的关系
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发展的关系
一、前言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愈演愈烈,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同样日趋激烈。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发展状况,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这个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也是这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
高等教育作为教育龙头,它具有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的功能;具有为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发展提供源源不断动力的功能;具有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直接提供接班人和建设者的功能。若从宏观上分析高等教育则具有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等几个方面的功能,这些功能也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
二、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一)、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
高等教育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高等教育的功能上。高等教育作为人类的一种社会活动,具有促进人的发展和促进社会的发展两个基本功能,即主体功能与社会功能。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是指高等教育活动对社会进步和发展各个方面所发挥的效应或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技术革命的深化,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现代社会已越来越清楚地表明了: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是国民经济飞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生产力的发展推动和制约着教育的发展,而教育对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首先,高等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之一,把可能的劳动力变为现实的劳动力,提高劳动者素质,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在生产第一线,不但需要受过初等和中等教育的工人和初级技术人员,而且越来越需要大批受过高等教育的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而科技人员的培养需要高等教育,所以今天的高等教育决定着明天的科学文化和经济发展,由此可见,高等教育对于生产力的发展,增加社会财富起着重要的作用。
其次,高等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把科学知识转化为生产力。高等教育使得科学知识得到普及,先进的生产经验得到推广,从而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促进生产力发展。当今时代,高等学校正担任着这种重要的任务,因为高 1 等教育中教师队伍自身的知识优势和人才优势容易发挥高科技研究的主力军作用。目前高等教育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更新的科学技术不断转化为第一生产力,并且培养出更多的高级专门人才,成为生产力系统中符合时代要求的合格的劳动者。
再次,高等教育是生产新的科学技术、发展科学的重要手段。教育的主要职能是传递人类已有的科学知识,但它也担负着发展科学、产生新的科学技术的任务,这在高校表现得尤为明显。
正因为如此,许多国家都制定了依靠教育、科技振兴经济的政策、措施,积极进行高等教育改革,努力加强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的联系,使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办学模式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2、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
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这一功能是我国目前构建和谐社会所必备的。这是因为我们所构建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和谐社会,它是对诸多模式和谐社会的一种抉择。这种抉择要求无论在指导思想上还是工作要求及其政治导向上都必须有利于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都必须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相适应,都必须为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服务。首先,高等教育通过培养人才为社会服务。根据国家所制定的教育方针、培养目标,培养具有一定政治态度、思想意识的人,来维护和巩固一定的政治制度。此外,高等教育还可以通过培养大批的领导者管理人才,直接服务于政治。其次,高等教育为社会政治制造舆论。通过教育宣传一定阶级或者政党的政治纲领、方针、路线和政策,也是高等教育对于社会政治的基本功能。再次,高等教育还有推动社会民主化进程的功能。高等学校是民主气氛最浓的一块土地,在这块热土上,大学生应该成为捍卫民主的斗士,传播民主的精英,践行民主的典范。一个国家的政治是否民主,由该国的政体所决定,但与人民的文化水平、教育事业发展的程度也不无关系。一个国家普及教育的程度越高,人的知识越丰富,就越能增强公民意识,认识民主的价值,推崇民主的措施以及履行民主的权利。
3、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
从高等教育与社会文化的发展来看,高等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社会活动和传 2 递文化的载体与社会文化有着更为直接的联系。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往往以观念的形态深深地植根于人们的意识中,影响一个民族的精神。高等教育对于文化具有保存、传递功能。高等教育传递着文化,使新一代能迅捷、经济、高效地占有人类创造的精神文化财富。同时,高等教育将人类的精神文化财富转化为个人的精神财富,具有保存文化的功能。
高等教育对于文化具有传播、交流功能。社会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有多种途径和手段,如教育、贸易、战争、移民、旅游等,其中教育是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径和手段。
高等教育对文化具有选择、提升功能。高等教育对文化进行筛选,把经过“过滤”后的文化传递给下一代,以促进文化的进步和发展。高等教育对于文化还有创造、更新功能。现代教育通过创造新的思想和观念,发展社会科学技术,以及培养具有创造精神的人才等途径,对社会文化进行创造和更新。
4、高等教育的人口功能
众所周之,人口是人类社会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有生命的人的存在是人类社会得以发展和延续的自然基础。高等教育作为人类特有的促进人类文明化的活动在人口发展中的作用是明显的,它直接决定着人们的精神风貌、文化水平、智力发展和健康状况。发展人民的教育事业,就是提高整个国民素质。我国人口的特点是基数大,增长快,素质低。提高人口质量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败。因此,我们除了严格控制人口数量、优生优育外,就是要发展教育事业,提高人口文化素质,大力开发人力资源。
(二)、高等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1、生产力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生产力发展水平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生产力发展水平愈提高,科学技术愈进步,社会愈发展,高等教育的数量与质量也必然随之相应地发展和提高,同时生产力发展水平也对教育提出与之相适应的要求。办教育需要必要的物质投入,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各方面,尤其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阶段更应该加大高等教育的各项投入,进一步推进高等教育的和谐发展;同时,经济的发展程度和阶段,也对教育提出相应的要求,以满足经济的发展和对人才的需求。生产力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首先,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高等教育目标的设定。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社会生产力的水平、方式决定着劳动力的规格,从而也决定着教育所培养的人的规格,尤其是人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规格。
其次,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以及学校的结构。办教育需要一定的人力和物力,办多少学校,能吸收多少人受教育,学习多长时间,都必须有一定的物质条件作保证。同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也决定着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水平,进而决定教育事业的需求水平。
再次,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制约着高等学校课程的设置和教育内容的沿革。生产力发展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更新,也必然促进教学内容的发展与更新,要求学校培养的人必须掌握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科学技术知识和生产技能。最后,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教学组织形式、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变革。学校的物质设备、教学实验仪器以及组织管理所使用的某些工具和技术手段,都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而逐步获得提高。
2、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发展影响和制约
一定性质的教育被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所决定。我们要弄清楚某一社会教育的性质,就要首先弄清楚这一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制度,这是研究教育问题应该明确的一个基本原理。
首先,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在人类社会中,谁掌握了生产资料,掌握了政权,谁就支配精神生产的资料,掌握教育的领导权。
其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谁有受学校教育的权利,以及谁有接受什么样的学校教育的权利,都是由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
再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受教育者要具备什么样思想品德和政治方向,以及为实现教育目的而进行什么样的政治、哲学、道德的教育内容,都是由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
政治经济制度对高等院校教育的影响和制约,并不意味着学校可以忽视自身的办学规律,以及放弃自身的教育任务直接为政治经济服务。
3、文化传统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广义上说,教育也是文化的一部分,受到文化中其他因素的影响。
首先,社会文化背景会对教育产生一定的影响。现代教育总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进行的。某个社会国家人民文化水平越高,对受教育的需求程度就越高,在高等教育的发展阶段这种需求逐渐从少数人的特权变成人们的义务。其次,民族文化传统对教育的影响。文化差异是一国的教育区别于另一国的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教育内容而言,文化对于教育的制约、支配作用尤为明显。教育离开了文化,也就没有了传授的内容,也就失去了赖以存在的基础。而价值取向对人的思想、态度、行为倾向等具有统领作用和整合作用。价值取向是文化的核心内容,当今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对年轻一代进行正确的价值观教育。
4、人口状况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人口问题是与教育有直接关系的一个问题,人口状况直接影响高等教育发展,人口状况主要是指人口的数量的多少、质量的高低、增长的快慢、聚居的密度、出生率、死亡率等。这些因素间接或直接的影响这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首先,人口的年龄构成标志需要受各级教育的实际人数,现有的学龄儿童又决定今后人口再生产的规模和速度,以及未来受教育的数量,主要影响高等教育的分布和规模等方面。其次,劳动年龄人口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就业的比例,制约就业的内部结构。再次,人口地域分布制约高等学校的布局和教育的经济效率。
三、高等教育社会功能的整体性与侧重点
如前所述,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了很多方面的需求,高等教育也对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那么我们怎样看高等教育社会功能的整体性和侧重点呢?看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先认识到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的有机整体,高等教育给予社会发展的影响是整体的,并非分别对社会各个领域去发挥作用。依据历史唯物主义者的观点,我们可以认识到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矛盾运动的结果,人类社会正是经济、政治、文化科技、人口等多因素组成的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也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统一整体,正是这种整体性决定了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需求的整体性,同时也决定了高等教育社会功能的整体性。我们应该建立整体服务观,不能孤立的强调教育为社会发展的某一方面服务,而忽视对社会其他方面的服务,这样不利于高等教育向正确的方向发展,甚至会 5 导致教育的偏差和失误。
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高等教育要促进社会发展应树立整体服务观念。这是不是说社会发展各方面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是一样的呢?高等教育为社会服务没有侧重点?
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如果从需求的时限上来看,可以划分为:现实需要和未来需要;从社会需求的内容上来看,可以划分为:整体的需求和个别需求等等。可见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是多方面的,那么在这些需求当中是否存在一定的层次性?如果有层次性高等教育为之服务是否有所侧重点? 我们认为,社会对教育的需求是存在一定层次性的,例如:内容上的需求来看这种需求的层次性是由社会结构的层次性所决定的:因为在社会发展的诸多要素之间,生产力决定着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地位,要求高等教育在满足社会整体需求的同时,重点应为经济建设服务,为发展社会的生产力服务,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处理整体需求与个别需求的关系时,高等教育应以满足社会的整体需求为前提,满足社会经济建设为侧重点。这也符合我国现阶段发展经济为基础而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
四、总结
高等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并为之服务,这是教育的一条规律。什么是社会发展的真正需求,高等教育如何去适应这种需求,必须运用我们的科学发展观的立场、观点去观察、分析,才可能得出真正的结论。否则就将产生背道而驰的负效应。总而言之,高等教育通过培养人促进社会的发展,我们必须弄清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的功能,才能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参考文献:
1、周新梅﹒科学发展观视野中的中国高等教育功能[D].成都理工大学,2005
2、张斌.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人的发展[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08,(16)
3、邱珂,贾长胜.高等教育的功能与和谐社会构建[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4、哈经雄.论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J].中南民族学院(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1期
5、高佳.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与高等教育价值观[J].石油教育 , 2008,(01)
6、薛天祥.《高等教育学》[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7、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8、潘懋元.《新编高等教育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