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化自信与工匠精神在社会建设层面的内在关系(2016.09.27)

时间:2019-05-13 08:19: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文化自信与工匠精神在社会建设层面的内在关系(2016.09.27)》,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文化自信与工匠精神在社会建设层面的内在关系(2016.09.27)》。

第一篇:论文化自信与工匠精神在社会建设层面的内在关系(2016.09.27)

论文化自信与工匠精神在社会建设层面的内在关系

2016年9月27日

2016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总书记再次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自信,将文化自信提到与道路、理论和制度自信并置的高度,并用“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概括了文化自信的作用和地位。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我国古代的鲁班、黄道婆都是优秀工匠的代表;近代同仁堂倡导的“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也充分体现了工匠精神。但是,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大背景下,现代工匠具有新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工匠精神也被赋予了更多新的内涵。

作为2016年最重要的两大政治热词,“文化自信”和“工匠精神”似乎有着某种内在联系,并且同时对我国现代社会建设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具体是如何,尚有待我们去细致的分析。

文化问题上的自觉和自信,这是一股无穷的力量。特别是在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今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自信,必将在其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过程中发挥巨大的作用。文化自觉,包涵着对文化在历史进步中地位和功能的深刻认识,包涵着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包涵着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文化自信,则是我们对理想、信念、学说、优秀传统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尊敬、信任和珍视,对我们核心价值体系的威望和魅力有一种充满依赖感的信奉、坚守和虔诚。

虽然我国拥有灿烂与辉煌的民族文化传统,也不缺乏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国际影响力,但时至今日,我们不仅没有展现出充分的文化自信,而且由于对传统文化的忽视以及对西方的盲目崇拜,我们应有的自信还在进一步丧失,重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仍然任重道远,而重建中华民族文化的自信似乎离不开工匠精神,因为工匠精神不仅是制造行业的专属,可以用在任何领域。

一、文化自信内在含义和主要特征

1、客观理性的文化定位

文化自信首先表现为良好的文化心态,即理性地对待自己的文化,不自卑不自负,对自己的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特色和发展趋向,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有应有的尊敬和自豪,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和发展前景有坚定的信念,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文化自觉。有了理性的认知才能树立正确的文化心态,良好的文化心态建立在高度的文化自觉的基础之上。当前我国存在的两种不健康的文化心态都是缺乏文化自觉的表现。

一种是文化自卑,文化自卑的主要表现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怀疑、否定乃至自轻自贱。自鸦片战争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即便是在中国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与成就时,中国社会仍然饱受文化自卑的困扰。这种自卑或者表现为主张彻底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或者表现为主张全盘西化以迎合西方。自卑论者试图通过否定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走向历史虚无主义,只会导致整个社会的精神世界崩塌,其结果是国民价值混乱,民族意志瓦解,国家的软实力大大降低,这实际上是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中国进行文化扩张推波助澜,使中国成为国际文化斗争的牺牲品。

另一种就是文化自负,其主要表现为对待自身文化自满自足和妄自尊大的态度。文化自负会导致信息闭塞和盲目排外,造成自我封闭。历史上华夏文明的中心地位曾导致中华民族在文化上的自我满足、自我陶醉,对外界的茫然无知,以致在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时不知所措,这种对外来文化恐惧和戒备的心理实际上也是文化不自信的表现。在今天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文化自负必然会阻滞改革甚至导致中国社会的停滞。做到文化自信,关键是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着眼将来。当前,世界不同文化的交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频繁,交锋也更为激烈,这就更加需要我们在文化交流中保持理性、科学的态度,不断进行文化反思和比较,克服文化自负和文化自卑的错误心态,充分认识中国文化的独特优势和发展前景,进一步坚定我们的文化信念和文化追求,重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2、兼容并包的文化胸襟

中华文化之所以生生不息、历久弥新,一个重要方面就在于它兼容并蓄的传统和海纳百川的胸襟,这实质上就是其特有的自信气度的体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包括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以及文学艺术等各个层面。总书记指出,“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身份象征,无论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还是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我们都应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并使之发扬光大,这既是对历史负责,也是对未来负责的一种态度。当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些腐朽愚昧的成分,我们要坚持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加以改造创新,使之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需要。

(2)对多元文化的整合。我国的多元文化包括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汉民族文化与各少数民族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等,虽然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的社会容易引发社会矛盾和价值冲突,但我们也应当看到,多元文化的存在有利于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与理解,增强其适应不同文化的能力。尤其是在当今中国,多元文化的和平共处有利于调节社会不同阶层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保持社会稳定和谐。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多元文化发展中处于核心地位,承担着引领社会共识、规范价值取向、整合多元

文化的重要功能。因此,对多元文化的整合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实现社会多元价值观更高层面的融合与凝聚,实现全体社会成员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共建共享。

(3)对外来文化的借鉴。与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傲慢甚至敌视态度截然不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敞开胸怀,积极吸收借鉴外来先进文化,充分体现出中华文化的气度和胸怀。当前,中华文化国际交流的范围不断扩大、交流领域进一步拓展、交流层次也逐步加深,这为我们更好地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也对我们如何吸收借鉴外来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在吸收借鉴外来文化时,要始终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要具备世界眼光、发展眼光,从我国的现实需要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既大胆吸收借鉴一切有利于我国文化建设的先进经验和优秀成果,又始终坚持自己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追求。既植根于本民族文化的土壤,又紧跟世界文明进步的潮流,着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3、共同发展的文化理念

“发展才是硬道理”。文化也是如此。发展的眼光是文化自信在更高层次上的一种体现。世界上没有一种文化是永远先进的,文化发展也要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中华民族 000年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已成为历史,今天,我们要放眼世界,展望未来,使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文化舞台,在国际文化竞争中争取更大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中华文化的发展,关键在于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就需要中华文化进一步融入世界,加强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与对话。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在打造自身的文化软实力时,不可忽

视维护人类共有利益,弘扬人类共有精神,要努力使整个世界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良性互动成为人类生活的主题。要加强与世界文明的对话,亲近全球社会的共同价值,这就需要中国文化接受世界文化的审视和价值判断,同时也意味着要积极履行自己对全球社会的各种责任。我们必须认识到,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社会今天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大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难题,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单靠中国自己是不行的,必须融入全球社会,在言论和观念方面与世界各国展开广泛的、深入的交流。

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不仅仅体现于自身的传承和发展;还必须体现在对价值观念的贡献上。虽然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相比,在科学技术方面或许稍逊一筹,但其丰富的人文价值却有着其他文化无法比拟的优势。尤其是在西方急功近利的发展模式屡屡给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带来不安定因素的今天,中华文化所倡导的“天人合一”的理念等更显示出他们的当代价值。所以,我们的文化自信不仅体现在对世界文化的海纳百川,兼收并蓄,还要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就是中华文化及其价值观念必将成为人类共同价值观念的一部分,将为世界文化贡献更多份额。当今中国的发展模式受到许多国家的关注,为许多发展中国家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提供了有益的中国经验。今后,我们还要继续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文化发展模式,使中华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我们强调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不仅出于热情,而且也出于理性。我们为什么会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呢?归根结底,就是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有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我们可以认识文化的属性和特点,把握文化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任何一种文化都是历史的延续,又有其阶段性的特征。这构成了我们制定文化发展战略的客观依据;任何时代的文化都是“多元”杂处、多样共生的,这要求我们制定文化政策时要具有灵活性和差异性。在阶级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又总是统治阶级的文化。这给我们巩固和壮大现阶段的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提供了依据。

二、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

1、精益求精的创新精神

众所周知,我国钢铁产量世界第一,高铁速度世界第一,拥有的大学生数量世界第一,却生产不出一个小小的圆珠笔笔珠;德国人口只有我国的1/17,却有2300多个世界名牌。这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遇到的尴尬处境。西门子公司总裁说:“精益求精制造产品,是我们德国企业与生俱来的天职和义务!”精益求精的通俗解释就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只有依靠这种精神,我国才能生产出更多与制造业强国质量同样过硬的产品,创造出世界闻名的中国品牌。在新经济中,制造业与服务业正在实现融合,科学家和工程师同样需要工匠精神,工匠也同样需要创新精神。许多人叹惜中国产品是一流产品、二流包装、三流利润,其实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会长期存在价廉物美的产品,超额利润永远是对产品创新的奖赏。激励万众创新需要有严格的绩效考核机制,重赏创新成功者,宽容创新失败者,坚决杜绝“干好干坏一个样、遇到问题绕着走”的现象。

2、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社会发展需要科技进步,科技进步需要对规律的不断探寻。实事求是实现创新的科学方法,是经济转型的基本路径,是推动进步的内生动力。中国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建成名副其实的制造业强国,就必须依靠实事求是这个法宝。任何以偏概全、望文生义、唯书唯上、似是而非的做法都与新经济格格不入。事实上,我国在长期的封建历史时期,形成了一种阻碍科学发展的文化模式,认为各种生产技术都是“雕虫小技”,而善于变通、巧取豪夺才是“本事”。“不撞南墙不回头”,过去一直是对不通世故者的讥讽,但在新一次全球工业革命来临之际,我们需要大声呼唤那种“钉钉子”“一根筋”的执着精神,决不能让这些人有半点吃亏。宽容,只适用于创新者;对于因循守旧、随波逐流者,丝毫不能宽容。

3、忘我工作的敬业精神

制造优质产品需要心无旁骛、一丝不苟的工作,需要戒骄戒躁、久久为功,容不得半点懈怠和折腾。在我国工业化初期,为克服技术落后、条件简陋的困难需要艰苦奋斗的“大庆精神”;在国外技术封锁的条件下,为增强国家实力需要“两弹一星精神”;在全球一体化的“互联网+”时代,为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梦想更需要争创世界一流的拼搏精神。“天上不会掉馅饼”,幻想依靠投机取巧获得成功是十分危险的。制假售假、投机取巧、“搭便车”等做法,最终将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为了能使创业者潜心工作,要在制度上保障所有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实现分配公平。

三、文化自信与工匠精神的内在关系

1、工匠精神是文化自信的题中之义

借鉴他山之石的同时,要从中华民族的文化中寻找工匠精神的根和魂,不盲目崇拜,不妄自菲薄,这当是传承和发扬匠心的最正确态度。时下提到热词“工匠精神”,不少人言必称德国、日本。照着这一思维,德国制造,质量过硬;日本制造,精巧细致。眼见得国人在日本排起长队购买马桶盖,将德国制造的炊具成箱搬回家,这不由让人慨叹:难道我们就真的没有“工匠精神”吗?

“工匠精神”从来不是舶来品,从古至今,中国从不缺少“工匠精神”。只是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从近代开始,这一精神没有得到全面的传承,再加上近几年部分企业为了牟取短期利益缺少商业道德,假冒伪劣、粗制滥造时有发生,这直接导致了工匠精神渐行渐远。即便如此,也不能掩盖“工匠精神”就是中国制造传承至今的根本气质这一事实。正是有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追溯回看,璀璨的中华文明有太多名扬四海的精品,其中,苏工、苏作就是最典型的代表。巧夺天工的展品无一不体现了当年的工匠们对自己工作的执着、忠诚和精益求精的精神。近观眼前,在举世瞩目的里约奥运会上,不少苏州制造乃至中国制造在奥运会上掀起一股“中国风”,就是最直接而生动的证明。

2、文化自信是发扬工匠精神的正确态度

无疑,认可并传承这样的匠心,是未来中国制造口碑鹊起的基础,而在“工匠精神”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今天,更重要的是,增添的还有充分涌流的文化自信。借鉴他山之石的同时,要从中华民族的文化中寻找“工匠精神”的根和魂,不盲目崇拜、不妄自菲薄,这当是传承和发扬匠心的正确态度。

这样的态度具体落实到现实生活中,在每个工作岗位上,守好本分,努力钻研,每个人做好每件事,每个人都关爱手艺人,尊重手艺人的每件作品,那么,“匠心”归来,就不是一件很久远的事了。

四、树立文化自信对我国社会建设的作用

1.坚持中国道路离不开文化自信

文化是制度之母。坚持中国道路不能偏,要求我们坚持中华文化不能丢。总书记强调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要求我们必须在传承中国的历史与文化的基础上,找到解决中国问题的办法,探寻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建构有别于西方的中国政治文明。西方强调的所有价值并不是西方的独特发明,包括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等价值观在内的文明元素和思想理念,中国从来都不缺乏,而且随着数千年历史的延续,这些价值观在中国社会有着独特的构成和制度性的结构,未必落后于西方的制度设计。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在长期的艰辛探索和反复的历史考验中摸索出来的,既是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继承发展的必然结果。只有将社会主义的发展理念与中国具体国情和文化传统紧密结合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在中国大地上落地生根,才会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总书记指出,“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因此,我们必须对中华文化有充分的自信,正是因为有了这种自信,我们党才能够带领人民成功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根据新的形势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和中华文化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2.文化自信有利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所在,是中华民族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弘扬中国精神必须有强大的文化自信作为支撑。中华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和优秀的思想理念是中国精神的价值源泉。中国历史中我们所熟知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情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以及“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气节等,都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生动写照。此外,中华文化还包含着许多崇高的价值追求。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理念;“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包容理念等,这些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人文理念培育了中国人民崇高的理想信念和精神追求,演化成中华民族独特的民族精神,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至今仍然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因此,要充分发挥文化的思想引领和舆论推动作用,就要在全社会深入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

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宣传教育,弘扬中国精神,不断激发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心与自豪感,使其成为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

3.文化自信助推“中国梦”的实现

总书记“中国梦”的提出,体现的不仅是中国人民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也是文化自信。文化承载着历史、现在与未来,其价值追求和发展水平决定着国家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能力。中国梦体现的是中国人民的梦想和追求,也必然要以中华文化为内驱力和支撑力。我们要发挥好文化的教化功能和引领作用,在全社会形成强大的文化凝聚力和文化感召力,进而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源源不断的理论支撑、思想先导和精神动力。

“中国梦”着眼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体现着中国道路的文化底蕴、中华文化的价值追求,这就必然要求我们在文化上明确自己的定位,即我们究竟以什么样的文化为引领,带领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因为当今世界,大国之间的文化竞争日趋激烈,文化之间的碰撞、交锋也更加频繁,如果我们一味迎合西方的文化,就会导致我们失去文化自信,成为他人的文化附庸。正如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中国要想实现真正的民族复兴,就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坚定地选择自己的文化定位,充分认识中华文化的独特优势和发展前景,坚定自己的文化信念和文化追求,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复兴。

五、弘扬工匠精神对我国社会建设的作用

1、践行五大发展理念的需要

五大发展理念集中体现了今后 5 年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的发展思路、方向和着力点,深刻揭示了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把握了发展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特点,顺应了推动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的新要求,点明了破解发展难题的新路径。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追求完美、耐心专注、一丝不苟、不走捷径的工匠精神的引领作用,才能更好推动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2、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要

当前,许多行业低端产能严重过剩,但中高端产能严重不足,生产与供给无法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中高端需求。由于无法在国内买到高质量的产品,大量购买力流向国外。与此同时,国内大部分商品却在进行低质低价式的竞争,既不能充分满足市场需求,更不利于技术创新与行业进步。这就需要弘扬工匠精神,让企业对质量精心打磨,对品牌精心呵护,让职工对工作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

3、加快转型升级的需要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当前,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科技含量不高,发展日渐乏力,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任务越来越紧迫。这就需要弘扬工匠精神,通过科技创新与技术创新推进制造业的质量升级、技术升级、产业升级,真正实现从量到质、从速度到效益、从旧动力到新动力的更迭转换。

4、从物的现代化向人的现代化转变的需要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核心,但是人的现代化总是滞后于物的现代化。“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但仅有“利器”,未必能“善事”,想要“善事”,关键在于用“利器”的人。现在影响我国社会

第二篇:论组织文化与社会建设发展的关系

论组织文化建设与社会建设发展的关系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充分认识加强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社会的文明进步,主要体现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离不开繁荣的经济,也离不开繁荣的文化。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党的性质、宗旨和任务相联系,把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作为党的先进性的重要标志。这反映了我们党对当代人类社会发展趋势及其特征的深刻把握。在当代,文化作为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正日益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组织作为社会的细胞,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如何通过培育健康向上的组织文化,建设以人为本、健康和谐的组织环境,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是时代赋予组织的神圣使命和重要的社会责任。

一、组织文化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内在动力

如果说组织的经营活动构成了组织摩天大厦的钢筋铁骨,那么,组织文化就是构建和谐组织的灵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动力。优秀的组织文化能够创造出一个良好的组织环境,通过提高员工的道德素质和科技文化素质,对内形成组织凝聚力,对外提高组织竞争力,形成组织不可缺少的精神纽带和道德纽带,并从各个环节调动并合理配置有助于组织发展的积极因素。所以,组织文化是持久竞争优势的来源,是组织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和田电力有限责任公司正是在充分认识到组织文化的核心力、向心力、凝聚力、战斗力的基础上,制定了具有丰富内涵的《组织文化建设总体设想》和《组织精神》,紧紧围绕组织生产经营管理的总体目标,积极塑造永不言败的拼搏精神,同舟共济的团队精神,诚实守信的敬业精神,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让这些精神深入员工心中,化作员工的行动准则,增强员工对组织的认同感、归属感,培育一种“忠诚(组织)、奉献(岗位)、服务(社会)”的共同价值观和“人人尽责,事事创优”的组织精神。以开展各种文化活动为载体,不断加强组织员工的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教育,引导职工牢固树立起“优质、方便、规范、真诚”的服务方针,将人性化、精细化、亲情化服务融入服务的每一个环节中,把客户满意度作为衡量工作质量的唯一标准。培育员工奉献社会、服务群众、爱岗敬业的道德观念,为广大客户营造一种团结互助、平等友爱的和谐环境。使组织文化成为组织发展壮大的源泉,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动力。

二、组织文化是履行社会责任的力量源泉

组织文化建设的立足点是以人为本,将“以利润最大化为组织根本追求”的物化目标转移到社会责任上来。近年来,和田电力有限责任公司深刻理解社会责任的内涵和外延,始终把组织的社会责任放在“人人尽责,事事创优”的组织精神上,自觉担负起社会责任,并在履行社会责任中实现发展。公司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是在对电力行业特点、组织自身发展前景、国有组织使命的清醒认识和深刻把握的基础上,作出的必然选择。

1998年以来,在和田地委、行署和新疆电力公司的正确领导下,和田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累计投入资金6.2亿元,使和田电网结构得到了极大改善,主电网由35千伏上升到110千伏,城乡供电能力和质量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城乡经济步入发展的快车道。在农网建设与改造过程中,广大电力员工在村庄、沙漠、戈壁中安营扎寨,在茫茫的戈壁上竖起一根根电杆,竖起沙漠、绿洲中一道崭新的风景。据统计,至2004年底农网建设改造为农牧民减负3900多万元。

2005年冬以来,在和田电网负荷不断攀升,冬季枯水期水电出力不足的情况下,公司从全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出发,积极落实和田地委、行署的安排,不讲条件,不讲困难,不计高成本开启火电,尽最大能力保障人民生活用电,得到了地方政府的高度评价。

阿克其格村坐落在离策勒县乌鲁克萨依乡政府所在地18公里处,是一个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的山村。全村共有牧民群众202户、721人,其中:低保护157户,特困户24户,救济户17户,“五保户”4户。公司党委领导班子高度重视阿克其格村的扶贫工作,2006年3月,安排了3名干部进行蹲点调研,据实地调查了解,该村在进行村部建设过程中,由于资金缺乏,工程建设困难,为了保证该村支部建设顺利进行,公司无偿资助25000元用于村支部建设,在公司的有力支持下,该村村支部建设顺利完成。

2006年9月7日,新疆电力公司与和田行署就“十一五”期间共同推进和田电网建设发展进行会谈并签署了“两项会谈纪要”。为全面落实“两项会谈纪要”成果,今年3月,“和田-莎车”220千伏输变电工程开工建设,公司积极加强与地方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联系和沟通,争取到地方政府理解和全力支持220千伏电网建设,地委行署领导多次亲临工地一线视察工程进展情况,帮助协调解决施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公司全力以赴配合新疆电力公司进行220千伏工程建设,保证了工程顺利进行,为优化和田电网结构,造福和田各族人民作出了重要贡献。

组织履行社会责任是组织文化的集中反映,也是组织文化建设水平高低的具体体现,履行社会责任,促进社会和谐,这是新世纪新时代对组织提出的新要求。正是基于这个意义,和田电力有限责任公司在组织文化实践中,始终坚持以发展巩固和谐,以稳定保障和谐,以“奉献清洁能源、服务和谐社会”为主线,主动加强与地方政府的联系和沟通,主动融入地方经济发展,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建立了良好的公共关系,实现了组织、社会全面和谐。

三、组织文化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催化剂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中国80%的人口集中在农村,只有农村和谐了,社会才能和谐。和田电力有限责任公司坚持文化兴企战略,认真贯彻国家电网公司“新农村、新电力、新服务”战略方针,把“户户通电”工程当作一项政治任务来完成,积极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2006年11月2日,地处策勒县最南缘的独木村与皮山县的康克尔民族自治乡乌拉其村“户户通电”工程终于通电了。他们迎来了历史上最大的一件喜事,几代人的通电愿望终于实现了!独木村和乌拉其村都是离县城很远的小山村,人口少,交通不便,村民聚居分散,公司在沙漠荒山中施工,难度大和成本高,但电力员工克服重重困难,圆满完成了这两个村的通电任务,实现了几代人期盼用上电的梦想。乌拉其村一位70岁老人激动地说:“我活了70年,做梦也没有想到我还能用上电,前几天我儿子还买了一台21英寸电视,我全家人每天都能看到电视,了解党的政策,我们这里离县城有110公里,交通不方便,也听不到广播,现在我们在家就什么事情都了解了,非常感谢电力公司,感谢共产党”。

墨玉县吐孜奥达克管理区位于墨玉县城北105公里,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深处,管辖8个行政村、2354人,这里交通极为不便,每星期去县城只有两趟车,单趟需7-8小时。通电前,因为地理条件和自然条件的制约,农牧民陆续往外迁移,通电以后,迁移出的当地农牧民又搬了回来。电力之光照亮了这里的一方百姓,人们告别了祖祖辈辈点煤油灯的历史。类似这样的村子还有民丰县叶亦克乡金泉村、牧场村,策勒县固拉哈玛乡依力瓦提村,于田县奥依托格拉克乡也斯尤勒洪村,这些都是地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腹地的边远村落。条件更为艰苦的还有和田县喀什塔什乡,是距市区130公里的高海拔地区,村民居住分散,山高坡陡施工难度大,自然环境恶劣。面对一个个艰难险阻,电力员工充分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奉献、特别能战斗”的精神,进行了一场又一场“户户通电”的攻坚战,向党和政府交送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展示了“辛苦我一个,照亮千万家”的电力人精神。

“户户通电”工程给偏远农牧民带去了现代文明,带去了党中央的关怀和温暖,点亮了农牧民的生活,照亮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康庄大道,告别了黑暗的人们,沐浴着现代文明的春风,改变了摸黑就睡的生活方式,依靠科技致富的思想植入越来越多人的心里。使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基础更加牢固,富民、强区、固边的思想更加深入人心。

四、组织文化是构筑和谐社会的安全防护网

组织安全,员工平安是构成社会稳定的基础,组织文化又是促成安全生产管理的内在动力之一。因此,和田电力有限责任公司在安全管理实践中,形成了“人人讲安全,处处都安全”的安全理念。坚持把安全要求贯彻到电网规划、建设、运营的全过程,落实到组织管理和队伍建设的各方面。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把握规律,超前防范,实现安全可控、在控、能控。加强电网安全管理,确保电网安全可靠运行。坚持三个百分之百(人员的百分之百,全员保安全;时间的百分之百,每一时,每一刻保安全;力量的百分之百,集中精神,集中力量保安全)的思想。在这种事事、时时、处处、人人讲安全的文化氛围的影响下,全员安全意识得到增强。另外,通过开展全家福进班组、安全警示语征集、集中员工亲属学习妻子的一份情书等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活动,使安全文化和安全管理互为依托,互为影响,相互促进,起到了较好的效果。同时,这种组织文化向社会辐射,会产生直接作用和指引作用,为构筑和谐社会营造了巨大的安全防护网。

五、组织文化是营造和谐社会的一朵奇葩

有人说,没文化的组织是失败的组织,用文化管理组织是组织管理的最高境界。基于此,2006年以来,和田电力有限责任公司加强了文化管理组织的步伐,启动了以建设“责任和电、平安和电、和谐和电”组织文化为主题的“爱心活动”和“平安工程”。爱心理念和平安理念如同生命力极强的种子,在组织内部生根发芽,延伸到客户,为构建本地区乃至全社会的和谐起到了积极作用。组织文化丰富了和谐社会的形式与内涵,使和谐社会百花争艳。公司拉斯奎火电厂一职工子女考上新疆师范大学,无力支付学费,全厂员工两天内就捐款2000多元,解决了该员工子女入学困难的问题;和田县供电公司一员工妻子身患重病付不起医疗费,将要中断治疗时,该公司员工先后三次为她捐款近万元,帮助这个家庭渡过了难关;民丰供电公司一员工身患尿毒症,该公司领导员工积极捐款3000多元,缓解了燃眉之急;洛浦供电公司员工吐尔洪帮助一个贫困老人解决用电问题后,看到老人经济困难,三年来一直为他默默支付电费。此外,公司还积极开展向社会“送温暖,献爱心”活动,近两年累计向社会捐款达10余万元。

电力联系千家万户,和田电力有限责任公司视优质服务为组织的生命线,始终坚持客户第一,优质服务理念,贯彻“三个十条”,为深入开展以“以和谐电力,服务社会”为主题的优质服务活动,发放心桥卡、召开客户座谈会,接受社会监督,将爱心和平安理念进一步落实到优质服务之中。

和田市供电公司提出了“超前服务、延伸服务、超值服务”的服务理念,成立了共产党员服务车,开通了95598服务热线,该公司进驻市政府服务厅服务窗口,一年内连续12次获得流动红旗窗口称号;洛浦供电公司主动对医院的输电线路进行重新整理、检查,消除缺陷,保障了医院的供电正常;和田县供电公司三天内解决了一内地客商来和田县布扎克乡投资办厂的用电问题;墨玉供电公司开展了电费储蓄业务,方便了客户缴费„„组织员工间互相关爱、团结互助,通过服务把这种精神带给客户,形成了“与人方便,自己方便”氛围,对于本地区和谐氛围的产生起到了促进作用。公司行风建设得到社会广泛好评,2006年,在全疆创建行风建设示范窗口单位评比活动中,公司基层2个单位获得自治区级行风示范窗口荣誉称号。公司被和田地区授予双拥工作先进单位、组织发展先进集体、宣传思想工作先进集体,被新疆电力公司授予精神文明建设先进组织。今年7月墨玉供电公司获得国家电网公司文明单位称号。这些成绩的取得,不仅显示出组织文化建设对组织的引领作用,也印证了组织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

组织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组织的和谐,呼唤组织的主动参与和鼎力支持。在未来的征途中,和田电力有限责任公司将瞄准社会责任与组织和谐发展的双赢目标,加快推进文化强企战略,精心培育“责任和电、平安和电、和谐和电”的组织文化,在发展中构建和谐,在和谐中促进发展,全面建设和谐组织,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贡献。(李惠秋 赵彦文)

摘要:组织文化是一个组织中各个部门,至少是组织高层管理者们所共同拥有的经营哲学和原则, 解决问题和制定决策的方式。它对组织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已经日益显著。在对此有个正确的认识的基础上,我国组织要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组织领导的作用,建立以人为本和适应组织发展不同阶段需要的组织文化,在借鉴发掘整合中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组织文化。

关键词: 组织文化建设 组织发展 核心竞争力 竞争优势

过去评价一个组织的好坏,人们往往只看业绩,但现在开始关注一个组织的文化。业界已经达成共识:优秀的组织文化能够使组织产生持续性竞争力和凝聚力, 是组织核心竞争力的源泉,它对组织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有资料显示,在美国组织的平均寿命是40年,日本组织为13年,而中国组织只有 5~8 年。1亿元门槛往往成为我国民营组织不可逾越的一条死亡线。而回顾20世纪70 年代《财富》杂志所排出的世界500强组织,可以发现大约1/3的公司已经销声匿迹。究其原因,无不是不健康或不健全的组织文化造成这些组织无法不断更新自身以适应不断出现的机遇和挑战。正如香港经盛国际执行董事叶生所说:“人类因梦想而伟大,组织因文化而繁荣。”

一、组织文化对我国组织发展的重要意义大致可归纳为以下三点:

第一,组织文化可以提高组织的核心竞争力。

成功的组织文化是确保组织生存的必要条件,它能够使组织具备自我改进的能力,提高组织的核心竞争力。优秀的组织文化会使组织员工产生归属感,对价值有共同的认识,从而吸引、留住人才,提高了组织对人才的竞争力。优秀的组织文化能够提高组织运行的效率,提升品牌的含金量,增加产品的价值,从而增强组织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对于处于转型时期的组织,健康的组织文化也能够降低个人影响力在组织中的过分存在,从而为组织的平稳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第二,组织文化可以增强组织的凝聚力。

组织文化对外是组织的一面旗帜,对内是一种向心力。成功的组织文化融合了个人与工作的关系,提高了组织的凝聚力。优秀的组织文化可以在组织内部营造一个公平、信任的良好的工作环境,组织的每个成员都会主动地为公司出谋划策、排忧解难,组织员工也能实现自身最大价值。优秀的组织文化还有助于提高员工地整体素质,有利于组织更快的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

第三,组织文化可以推动社会主义文明建设。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包括发展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三个方面。事实证明,在现代的组织建设中,发展优秀的组织文化,不但有利于提高组织的整体素质,培育优秀的组织精神和塑造良好的组织形象,还有利于创造组织和社会的健康和谐关系,是推动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一方面,组织通过运用文化的手段,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对组织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也就会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另一方面,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只有不断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才能为发展生产力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组织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大主体,营造积极向上的组织文化,既有利于自身的发展,也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组织文化的建设过程,也是对组织员工进行教育和培养的过程。它运用各种规章制度来约束和规范员工的行为,通过倡导组织精神来引导员工树立理想和信念。所有这一切,对促进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具有很现实的作用。

二、推动组织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组织文化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的问题。组织文化建设要想在实践上成功,必须结合组织自身特点和所属行业特性,创建个性鲜明,富有特色的组织文化。现阶段,我国组织文化建设应注意以下几点:

1.充分发挥组织领导在组织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组织领导是组织文化的倡导者、维护者和管理者,他们的思想意识,个人品行与道德准则、思维方式与习惯,价值观与经营哲学,直接决定着组织文化走向和实质内容。可以说组织文化与组织领导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任何优秀组织文化虽是组织员工集体智慧的结晶,但更凝聚了组织领导的智慧与心血。

组织文化建设需要组织各部门之间多层次、全方位的协调与配合,需要全体员工的共同参与。只有组织领导在人力、物力、财力给予大力支持,才能推动组织文化的发展。同时,组织领导是组织文化的龙头,领导的言行举止是一种无声的号召,对员工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组织领导只有自觉地融入到组织文化建设中,组织文化才会逐步完善、定型和深入。因此,作为组织领导,必须从战略高度认识组织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仅应当成为组织文化建设的积极倡导者,更应成为组织文化的维护者和管理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员工做出表率,也成为组织精神和组织形象的代言人。必须要认识到组织文化建设不仅与组织经济效益紧密联系,对组织的社会形象、长远发展等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组织领导要把组织文化建设提到战略高度,通过组织文化建设培养核心竞争力。

2.建立以人为本的组织文化

组织是人的集合体,它的存在与发展是人创造的。只有“依靠人,为了人,尊重人,塑造人”组织才能更好的向前发展。当今组织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竞争的基础是组织文化。因此在组织文化建设中应强化以人为本的意识,使组织成为全体员工都具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的共同体。要结合组织的特点和发展的走势把组织文化建设溶于各项活动之中,使员工在工作、学习、生活的各个层面,都能汲取组织文化所带来的营养,为构筑一流的组织,雕塑凝聚力极强的战斗群。组织要做到惟才是举,积极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构建一个人才成长的平台。积极创新人才机制,努力做到用事业造就人才、用环境凝聚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全面、准确地识别和评价人才,公正、公道地对待人才,选好人才,用好人才,使人才更好地为组织发展服务。

3.调整不同阶段的组织文化

一个组织的成长要经历创立、成长、成熟三个阶段。对于不同阶段的组织,其文化建设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对于处在创业期的组织,其核心目的是要吸引和留住人才,所以,必须建立一个科学完善的激励机制,组织文化应着重体现对员工的关怀,使员工对组织的发展和壮大充满信心。当组织进入成长阶段,组织的发展需要一个公平合理的内部环境,组织的组织结构需要合理调整。这时的组织文化建设应在激励机制基础上,建立有效的绩效机制,对员工的奖罚要分明,分工要明确,用有效的管理制度来维持组织的良性发展。在组织步入成熟阶段后,组织往往集团化,组织的运行相对平稳。这个时候组织往往容易出现大组织病,员工的工作效率降低,责任感下降。如何保持组织的活力,激发创新意识,推动组织改革,是这类组织发展的当务之急。这时的组织文化建设应该在提高员工的创新意识,强调危机意识和培养开发人才上下功夫。另外,在组织处于并购阶段时,要注重融合各个组织的子文化,形成包容并购组织的独特文化但又有共性的大组织文化。

4.在借鉴发掘整合中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组织文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世界上所有的组织都处在经济结构、社会制度、文化价值观的激烈冲撞与重组之中。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如何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组织文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不容回避的难题。我们组织首先要理智、辩证地对西方组织文化加以分析,发现其中的优劣,从而能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避免不假思索全盘西化的错误倾向。但更为重要的,是要发掘祖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组织文化。众所周知,组织文化是民族文化的具体体现。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和优秀的民族文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不仅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日本、韩国、新加坡、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无不得益于儒家文化。儒家文化的精髓是“仁义礼智信”,从现代经营管理的角度去诠解,我们就会发现理想的组织文化应该是“仁义礼智信”的统一体。通过吸取儒家伦理思想之精华而建立的组织文化,能帮助组织提高其自身的凝聚力和竞争力,在市场上赢得公众的信赖和赞誉。此外,我们要建立高度整合的现代组织文化,摒弃传统经济中的粗放型文化,结合自身特点,吸收西方组织文化和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整合出具有自身特色的组织文化,以应对新形势下的挑战。

联想的领导人柳传志有个著名的比喻“房屋图”。他把组织比作一栋房屋,地基是组织文化与组织制度、屋体是资金流、信息流、物流等,屋顶是各种技术性的职能管理。他认为国内更多关注的是屋体和屋顶,对地基这个部分说不清,而中国组织的问题更多地是出在地基部分。21世纪是文化管理时代,是文化致富时代。组织文化将是组织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是组织管理的最重要内容。正如同GE公司前任总裁韦尔奇所阐述的,如果你想让列车时速再快10公里,只需要加一加马力;而若想使车速增加一倍,你就必须要更换铁轨了。资产重组可以一时提高公司的生产力,但若没有文化上的改变,就无法维持高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加强组织文化建设是组织提高经营业绩,创造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文章来

参考文献:

[1] 高振芹 :《中小组织管理与科技》,中国期刊2008年12期

[2] 周晶;;浅析组织文化建设的重要性[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年21期

[3] 陈霞;;如何加强组织文化建设[J];北方经济;2006年20期

[4] 汪晓民;;组织文化的价值取向[J];当代经理人;2006年01期

[5] 王宇锋:《组织文化建设在组织管理中的作用》, 内蒙古水利 2006年03期

[6] 冷冰:《浅谈组织文化在组织管理中的作用》, 工会论坛2006第4期

[7] 李秋红;;组织文化在组织发展中的作用[A];第三届中国质量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8年03期

[8] 常颖;;组织文化解说[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8年01期

第三篇:长征精神与文化自信

长征精神与当代中国的发展

选题范围:长征精神与文化自信

班级:电气2014-02班 姓名:王子昕 学号:2014111245 任课教师:刘占祥

成绩:

继承长征精神 发扬文化自信

长征精神作为一个具有历史使命意义的革命精神,一直影响着当代中国的方方面面,造就了这一繁荣昌盛的美丽祖国,也为实现中国梦奠定了更伟大的基石。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表现出了对革命理想和事业无比的忠诚、坚定的信念;表现出了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无产阶级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了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德。这些构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勇往直前、坚韧不拔、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百折不挠、克服困难。我们西南交通大学的学生更应该去学习与认识。

红色文化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于血与火的革命战争年代,并延续至今,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体系。作为一名百年老校的学生,我深知由于各个历史阶段的条件、性质和任务不同,红色文化在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在本质精髓上一脉相承,在表现形式和载体上丰富多样。革命战争年代孕育而生的长征精神是红色文化体系中的光辉坐标之一。在当代,长征精神与文化自信相互印证,为当代中国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长征精神一方面继承了八一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中诸如坚定信念、听党指挥、清廉为民、艰苦奋斗、敢为人先、敢闯新路等优秀品质;一方面又启迪了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对形成内容完整、逻辑缜密的红色文化体系产生了特殊作用。

在毛概课后,我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从字里行间感受到记述长征路的艰辛。途径14个省,翻雪山过草地、斩关夺隘,与围追堵截的国民党军队殊死搏斗,到啃树皮、吃野菜,战胜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和饥寒伤病,长征将红色文化中坚定信念的精髓予以发扬光大;从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确立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路线,到与张国焘分裂党和红军的活动作坚决斗争,长征将红色文化中听党指挥的信条予以发扬光大;从长征伊始就明令“严格执行阶级路线,不许丝毫损害工农群众的利益”,到高举抗日救亡的旗帜,提出北上抗日的政治主张,我们党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将红色文化中清廉为民的宗旨予以发扬光大。这和我们西南交通大学的迁校历史颇为相似。由此可见,长征精神为建立健全红色文化体系作出了巨大贡献,在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发展史上树起了一座丰碑。长征精神既

是我们党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强大思想武器和精神动力,也是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中国梦的精神支柱。

继承和弘扬长征精神,是激活红色文化基因的体现,有助于我们在增强文化自信中走好新的长征路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要求我们要不断结合新的实际传承好、弘扬好长征精神,并强调“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长征要持续接力、长期进行,我们每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继承和弘扬长征精神,是激活红色文化基因的体现,对于我们增强文化自信、走好新的长征路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要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革命理想高于天。红军长征呈现了一幅气壮山河的历史画卷:有平均每三百米就倒下一名战士的纪录;有冻死的红军战士仍紧握党证和一块银元党费的场面;有泸定桥上22名勇士冒着枪林弹雨攀链冲锋的身影;还有张闻天“没有理想,红军连一千里都走不了”这一发自肺腑的话语;等等。坚定的理想信念是长征取得胜利的关键所在,也是增强文化自信、走好新的长征路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撑。继承和弘扬长征精神,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将促使我们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中保持旺盛的革命激情和力量。

长征精神汲取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它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革命时代的长期积淀与思想升华,它是激昂向上的中国革命文化的重要内容与思想法宝,又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优秀基因与精神渊源。长征的胜利及其在伟大的长征精神引领下,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开放事业取得一个又一个的伟大胜利,以极其雄辩的历史事实充分彰显出长征精神的自信,彰显出中国文化的自信。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代,传承和弘扬好伟大的长征精神,不仅可以更加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而且可以鼓舞和激励我们更好更快地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今天,长征精神依然闪耀在实现中国梦、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各种问题,艰巨而富于挑战,风险也是前所未有的。当下,看长征精神,它包含着特殊的时代意义。当年,我们从一个弱小的政党,一支弱小的军队,在那么艰巨困苦的条件下能够取得胜利,正是我们党以思想文化上的觉醒、觉悟和坚定信念来探索历史规律、把握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推动事业

发展。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有两个世界唯一。一是中国几千年有国有史,文明延续到今天,没有中断过,这是一个惊人的奇迹,就连一切不熟悉中华文明的人也无法否认的奇迹,这是唯一的;二是近代中国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任人宰割欺辱的历史,现在又重返世界舞台中央,迈向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一种横跨数百年的韧劲,不管经历多少次“将亡”、“濒死”依然“重生”,时间将中华文明锻铸成了一种坚韧无比的必然,有人称之为“王者归来”,这在世界上又是唯一的,没有第二个!中国这么大一个国家,十几亿人口,如今又走到前面,了不得!中华文明、中华民族了不得!中国共产党了不得!我们要有坚定的文化自信,80多年前热血铸就的长征精神,不仅激活了中华民族五千年赓续的优秀传统文化,如今,又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中国力量。

第四篇:论沂蒙精神与临沂文化的关系问题

论沂蒙精神与临沂文化的关系问题

论沂蒙精神与临沂文化的关系问题涂可国!山东社会科学院 儒学研究所!山东 济南 “#$%$$& 摘 要!从内涵上说!沂蒙精神是临沂文化 中 最 深 刻 ” 最 本 质 “ 最 内 在 的 的 东 西!是 临 沂 文 化 的 内 核 # 从 外 延 上 说!沂蒙精神是临沂文化的主体和灵魂 沂蒙精神是临沂文化的优势!它是由传统精神 %革命精神和时代精神构成 的!贯穿于临沂传统文化 ” 革命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历史流变过程中 & 沂蒙精神是推动临沂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 重要资源 “ 关键词!沂蒙精神#临沂文化#关系#文化产业自 世 纪.年 代 初 沂 蒙 精 神 被 提 出 以 来!就有一些有识人士发表了一些真知灼见 不过!这 些 研 究 往 往 偏 重 于 说 明 沂 蒙 精 神 与 思 想 建 设 道 德建设的统一关系!而较为忽视探究沂蒙精神同 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的关系 多数研究还仅是 停留在浅层次 上!缺 乏 有 力 度 有 广 度 令 人 称 道 的精品力作# 本文试图就沂蒙精神与临沂文化之 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作多方面透视# 一沂蒙精神是临沂文化的灵魂 首先!从内涵来说!沂蒙精神是临沂文化中最 深刻 最本质 最内在的东西!是临沂文化的内核 #虽 然 理 论 上 我 们 承 认 沂 蒙 精 神 能 够 与 时 俱 进!可 以在广大临沂人民的伟大社会实践中不断丰富和 发展!因而是可变的%但它毕竟不是短暂的文化现 象!而是在临沂人民战胜自然改造社会生活中长 期凝聚$养成的历史性结晶!是不同文化因素积淀 在临沂人的文化结构之中!并转化为相对成型定 向化的行为方 式!故 而 是 相 对 不 变 内 在 稳 定 的 文化常被类分为外在文化和内在文化 个体文化 与群体文化$显性文化与隐性文化# 很显然!沂蒙 精神属于临沂内在的$隐性的群体文化# 有时!人 们将文化分为自在文化和自为文化# 前者是指不 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外在的文化!后者是指 为人所自觉认识和建构的文化# 我曾在&沂蒙精神收稿日期!!与人的素质建设’ 一文中提出沂蒙精神有两种类 型!即外在沂蒙精神和内在沂蒙精神 # 现在看来!这两类沂蒙精神大致分别相当于客观自在沂蒙精 神和主观自为沂蒙精神# 它们各自从属于临沂自 在文化和自为文化不论是哪种沂蒙精神!它们均 是主体性的$具有动力学机制的$决定临沂各种文 化现象的文化灵魂# 其次!从外延来说!沂蒙精神又是临沂文化中 的主体部分 众所周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包括思 想道德和科学教育文化两大块 沂蒙精神乃为一 种特殊形态的文化!而其特殊之处就在于它不是 社会主义文化事业这类有形文化 ” 尽管它充分 “" 体现在临沂发展社会主义科学教育文化事业的 社会实践之中% 沂蒙精神很大部分类属于临沂社 会主义思想道德这类无形文化!它从一定程度上 代表着临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性质和方向# 沂 蒙精神的外延尽管复杂多样!但并不包含一般性 的文化样式!而 特 指 理 想 信 念 道 德 情 操 人 格 特 质 $价值观念等 # 有的人把沂蒙精神看成一种昂扬 向上的精神气度 $ 底蕴丰富的文化形态 $ 超越自我 的道德理想!这虽然忽视了精神气度和道德理想 也是一种精神态文化!但它毕竟凸现了沂蒙精神 的本质内容# 我们知道!不论是理想信念$价值观 念!还是道德 理 想 情 操 $众 趋 人 格!都 属 于 观 念 态 文化和行为文化!它们作为沂蒙精神共同构成了临沂文化的核心层或紧密层!并在临沂市社会主 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极其重大的作用” 关于沂蒙精神的提法或其内容构成!目前还 未达成共识!但可以肯定的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变 迁与发展!沂蒙精神会增添新的

更多的内容!会得 到新的提炼和概括!会得到不断的丰富与完善“ 我 比较倾向于把沂蒙精神概括为#爱党爱国$艰苦创 业$改革创新$敢为人先$不懈奋斗$无私奉献” 在 我看来!沂蒙精神有的直接传达了崇高的政治信 仰和革命理想!例如爱党爱国&有的展示了坚强的 意志品质!例如艰苦奋斗&有的展现了某种价值观 念!例如改革创新 & 有的表明了某种道德境界和人 格!例如无私奉献 ’ 而同一种沂蒙精神要素!可能 同时蕴含着多种文化特质 “ 拿艰苦创业来说!它既 是一种不畏艰险$勇于吃苦的人格特质!又是一种 具有强烈事业心的理想追求!还是一种自强不息$ 吃苦耐劳的道德修养” 不难看出!沂蒙精神的各种 内容和要素!都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 部分!都是临沂文化中的主干“ 二!沂蒙精神是临沂文化的优势 从纵向维度看!沂蒙精神是由传统精神 $ 革命 精神和时代精神三大类型构成的!它贯穿在临沂 传统文化$ 革命文化和当代文化的历史流变过程 之中” 沂蒙精神植根于临沂古老的文化传统!产生 于革命传统文化!发展于临沂社会主义新型文化“ 如要追根溯源!那么临沂地区隶属于古东夷文化 圈” 东夷文化的最大特点就是好仁尚礼!民风纯 朴 “ 以后!临沂又深受儒家文化的浸润 ” 可以说!东 夷文化和儒家文化是孕育沂蒙精神的源头 “ 同时!传统的琅琊文化 $ 沂州文化也为沂蒙精神输入了 许多文化元素” 沂蒙精神之所以被称为沂蒙精神!就在于它主要受到由沂山和蒙山这一地理环境所 生发出来的文化的锻造“ 但是!传统临沂地区不仅 包括山区文化!也 有平原 文 化 $丘 陵 文 化!甚 至 还 蕴含着海疆文化” 沂蒙精神深受以儒家文化为核 心的鲁文化的熏陶!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齐文化 的铸造 & 它不仅打上了内陆文明的历史印迹!同时 还带有海洋文明的底色 “ 在多元文化的塑造下!临 沂大地涌现出了一大批名人雅士 $ 精英人物!如郯 子$曾子 $王祥$诸葛亮 $王羲之 $刘 勰 $颜 真 卿 $左 宝贵等!他们既是沂蒙精神的杰出代表!又对沂蒙 精神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作用” 总的来看!沂 蒙精神不仅汲取了儒家文化$鲁文化(敦厚重礼%$ 好仁尚德的精神品质!也吸收了齐文化开放进取 求真务实的品格!同时还吸纳了南部楚文化豪放 精明的特质)正是这种多元 $深厚 $ 混合的文化底 蕴!赋予沂蒙精神以开放性 $ 包容性 多元性 创新 性 等 特 点!成 为 促 进 临 沂 人 民 始 终 走 在 革 命改 革$建设活动前列的强大动力“ 在革命战争年代!革命传统文化同革命老区 固有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相结合!形成了特定 的老区文化” 在老区文化的基础上!生成了老区精 神“ 革命传统文化在同临沂本土文化融合过程中!培养出来沂蒙精神!并在许多方面使沂蒙精神既 具有与其他老区精神相比的共同性!又具有自己 独特而又鲜明的个性 ” 一是进一步激发起革命性 的抗争意识 “ 在长期适应自然挑战和社会挑战的 伟大社会实践中!临沂人民逐渐形成了不畏自然 险阻$努力同命运和旧有秩序抗争$敢于同敌人斗 争的革命观念和斗争意识” 二是强化坚定的社会 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理想“ 因为社会主义事业和 共产主义理想代表了最大多数临沂人的根本利 益!反映了他 们 要 求 自 由 解 放!图 生 存 $求 发 展 的 强烈愿望!因而得到了临沂人的认同乃至接受 & 而 临沂特有的注重人际亲和 $ 讲求忠信人情 $ 崇尚仁 爱等优秀传统文化积淀!则为临沂人民确立爱党 爱社会主义的政治信念和革命理想提供了坚实的 文化土壤” 三是巩固多元并包的文化构局“ 临沂当 年 被 誉 为(小 延 安 %!大 批 来 自 五 湖 四 海 的 革 命 同 志汇聚到这里!不仅传播着革命种子!输送着以马 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为核心的精神文明!而且也 把全国不同地域 $ 不同模式的文化带到这片革命 热土!从而使临沂文化变得更加丰富多

采!使沂蒙 精神的内容更加丰满完善 ” 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受到以马克思主义为 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改造$ 重铸和熏 陶!临沂以社会主义为根本特质和主体内容的新 型文化逐渐树立起来“ 在这一文化的模塑下!沂蒙 精神在继承古代传统精神$革命精神的基础上!又 加入了许多新的时代精神因子” 在艰苦创业的社 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中!沂蒙精神得到了新的 升华 “ 从五六十年代愚公移山式的厉家寨精神!到 新时期的九间棚精神!可以说是新时期沂蒙精神 的真实写照” 然而!必须强调指出的是!离开了社 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离开了临沂先进文化的发 展和培植!沂蒙精神决不会得到普遍地弘扬$认同 和共享“ 如果说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之前沂蒙精神 ”!还处于自发流变阶段的话!那么九十年代初期自 临沂市委提出要概括和宣传沂蒙精神之后!沂蒙 精神就进入自觉建构阶段 “ 如今!在全社会大力倡 导和弘扬沂蒙精神!努力培育和塑造沂蒙精神!已 成为临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和根 本措施!成为临沂先进文化建设的政治品牌和优 势特色!沂蒙精神越来越同临沂的文化模式相辅 相成#内在一致了” 从横向角度看!沂蒙精神是先进文化的象征“ 这里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说明沂蒙精神与先进文 化之间的关系$ 其一!沂蒙精神具有相对的层次 性 ” 有人认为!沂蒙精神并不能全归属于先进文化 之列!有些仅属于健康有益文化 “ 在我看来!沂蒙 精神不仅是健康有益的!也是先进的 ” 要知道!像 开拓奋进# 无私奉献等都是一种应然性的社会要 求!并不是轻易就能达到的“ 就沂蒙精神本身而 言!它内部固然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譬如相对来 说无私奉献&比%艰苦创业&境界更高一些” 不过!任何一种层次的沂蒙精神均可以看成某种先进文 化“ 从总体上说!沂蒙精神汲取了优秀传统文化# 革命文化和现实文化的精华!反映了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本内容和价值标准!体现了 一种面向未来 # 面 向 科 学 # 面 向 现 代 化 的 趋 势!因 而是一种先进文化类型” 其二!沂蒙精神具有较强 的时代性“ 许多人已指出过沂蒙精神经历了民主 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及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建设新阶段!在 不同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特点和内容” 那么!沂蒙精 神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是否表明某些沂蒙精神 会变成落后的文化元素呢!毫无疑问!随着时代的 变迁!社会的发展!有些沂蒙精神要素可能变得不 是特别重要!而逐渐从沂蒙精神的核心层退到基 本层或外围层“ 不过!我认为要正确认识沂蒙精神 的先进性同时代性之间的关系!就必须引进 共 相和殊相&两个范畴” 所谓沂蒙精神的%共相&是 指其某些要素的一般规定性!例如艰苦奋斗的一 般要求!就是要不怕吃苦#不畏艰险#坚持不懈’而 沂蒙精神的 殊相 就是指其某种要素的特殊历史 规定性 “ 沂蒙精神的 殊相 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 成为落后的文 化!而 其 % 共 相 则 不 管 社 会 历 史 条 件如何变迁而始终保持其文化的先进性” 其三!沂 蒙精神具有一定的适应性“ 沂蒙精神作为一种特 殊的地域文化!它要适应于临沂地区社会经济水平和状态!要反映临沂社会经济关系” 我们知道!临沂新时期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了极大发 展!在老区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中也是名列前茅“ 当 然!我们并不否认它现在还属于欠发达地区 ” 沂蒙 精神不同于科学技术 文化事业等文化形态!它乃 是一种相对独立性更为强烈的文化样式!不仅经 济落后地方可以产生较为先进的精神文明(((恩 格斯曾说过!经济落后的国家也可以演奏第一提 琴!而且在落后经济条件和恶劣自然条件上生长 起来的地域精神!即便移植到先进地区也同样可 以发挥教育#示范#激励#引导作用“ 三!沂蒙精神是推动临沂文化发展的宝贵资源 要科学认识和把握沂蒙精

神在临沂社会主义 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就必须防止和克 服唯经济主义思想倾向” 以往!我们有些人单纯从 %工具论&#%手段论& 视角去看待社会主义精神文 明建设的作用!只强调精神文明为经济发展提供 强大的精神动力# 智力支持# 政治保证和文化环 境!而忽视了精神文明可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 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忽视了精神文明可以为 先进文化的发展提供各种精神条件!忽视了精神 文明的内在价值 “ 我们应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 面发展的角度去规定沂蒙精神在临沂社会发展中 的重大作用和地位!并把它看成是推动临沂社会 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资源”)一*沂蒙精神是临沂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取得 巨大成就的重要条件“ 新时期以来!临沂社会主义 精神文明在思想建设# 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这三 大工程方面都取得了丰硕成果!其中最突出的有 四大块 $ 一为民办教育的兴起!二为沂蒙精神的宣 传与研究!三为先进典型的涌现与推出!四为旅游 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由此可以看出沂蒙精神为 临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 力#政治保证#社会规范和文化环境“ 首先!临沂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充分体现了 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和爱党爱国的政治信仰 ” “# 世纪 $# 年代后期!由于受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由于受西方传来的消极落后乃至腐朽文化的影 响!由于我们在实际工作中 % 一手硬!一手软 & 及忽 视乃至削弱思想政治工作!我国社会出现了较为 严重的文化虚无主义和民族失败主义!存在着一 定程度的%精神危机&” 为了坚定人们的社会主义 信念!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帮助人们确立正 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党积极开展了 “!各种形式的社会主义教育!同时在全社会大力倡 导各种崇高精 神!如 井 冈 山 精 神 ”延 安 精 神 “大 庆 精神!并号召广大人民群众向英雄模范人物和先 进典型学习# 正是在这样大的时代背景下!临沂市 委公开提出并大力宣传沂蒙精神 $ 从沂蒙精神提 出的历史背景和主观动机可以看出!临沂的社会 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本身就体现了爱党爱社会主义 的沂蒙精神!它旨在发挥沂蒙老区精神这一政治 优势!促进临沂社会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其次!临沂的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也受 到沂蒙精神的推动和制导!也充分体现了沂蒙精 神 $ 从考察中我发现!沂蒙精神不仅在临沂市兴修 水利 % 劈山修路 ” 闯荡市场等物质文明建设中得到 了显现!也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得到了展 现$ 临沂的民办教育走在全省前列!不仅规模大“ 质量好!且影响广泛!既体现了沂蒙精神中的开拓 创新观念!也显现了沂蒙精神中的艰苦创业品质$ 临沂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把沂蒙精 神贯穿在其中!将是否爱党爱国”艰苦创业作为评 选文明户“文 明 村 ”文 明 乡 镇 “文 明 城 市 的 重 要 内 容和标准 $ 在旅游文化资源开发方面!临沂也大力 发扬了敢闯 ” 敢冒 “ 敢试 ” 敢干的沂蒙精神风范 $ & 二 ’ 进一步充分发挥沂蒙精神在临沂文化建 设中的重大作用$ 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机遇期!临沂的文化建 设必须具有紧迫感%危机感!必须充分体现和发扬 沂蒙精神$ 目前!全国各地都在重视发展文化!山 东省也制订了建设文化大省的战略目标$ 发展大 临沂的思路也应包括建设文化大市的内容$ 在此!我提出几条建议!供大家参考$ 首先!尽快制订(文化兴市)的远景规划 # 尽管 临沂市也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但力度还 不够!除了在沂蒙精神的弘扬方面形成了一定优 势外!其他方面还缺乏闪光点# 我不知道是否提出 了建设(文化大市)的口号!如果还没有!就应抓紧 考虑!以最大限度挖掘临沂市丰富的文化资源# 其次!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在知识经济%信息 经济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经济!文化和经济愈来 愈一体化!我们必

须将文化当作一个产业%当成经 济部门来经营管理 # 据我所知!目前临沂的文化产 业还十分薄弱!还没有一家文化产业集团 # 一定要 抓住文化体制改革的机遇!加快临沂文化产业化 % 集团化的步伐!努力培植一大批文化企业# 第三!进一步把沂蒙精神作为一个文化品牌 做大做强# 目前!沂蒙精神在临沂已家喻户晓!得 到绝大多数临沂人的认可!成为临沂市的重要文 化品牌# 不过!客观上说!沂蒙精神在全国的知名 度还不是太高!在省内我在同许多人交谈时发现 并不是所有人表示了解沂蒙精神!进一步宣传 % 推 广和弘扬沂蒙精神!还必须下更大功夫

第五篇:浅议论文学与社会的关系

浅议文学与社会的关系

专业:现代教育技术

姓名:白泷

日期:2012年9月28

浅议文学与社会的关系

【摘要】:

如果把由人与人关系总和构成的社会比作地球,文化就像覆盖在地球表面的大气,了无踪迹但又不可或缺,文学则犹如空气中的臭氧分子,是构成文化的成份之一,它的存在与否虽不会对社会构成直接威胁,但长远看来,缺少了文学的社会也许不会像今天一样的精彩。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在研究文学与社会的关系时,文化的重要地位不能被忽视。在文化的大背景下,文学与社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调整了彼此之间的位置与距离,并在各个领域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关键词】: 文学 社会 关系 一、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综观历史和当今社会,文学很难和政治划清楚,政治是上层建筑,他/她很自然地要影响到文学,而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又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毛爷爷教导我们说:文学为政治服务,想周作人等也提倡为文学而文学。还看新中国五十多年来的当代文学史,我们不难发现,在中国这个经历了长时间封建制度统治的国度里,当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时候被炮火所轰碎,阶级关系和社会关系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时,文学,作为始终不屈不挠地反映社会的变化 的特殊的意识形态,在新时代里,却被一条无形的枷锁所桎梏,这就是政治。

元代关汉卿的《窦娥冤》通过写窦娥被无赖诬陷,又被官府错判斩刑的冤屈故事,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元蒙统治下中国社会极端黑暗,极端残酷,极端混乱的悲剧时代。这也从另一个侧面通过文学深刻揭露了当时社会和当时政治的状况。宋代散文家苏洵有一篇著名的史论文章—《六国论》,它精辟地论述了战国后期的齐、楚、燕、韩、赵、魏这六国灭亡的原因,借古讽今,目的是告诫北宋王朝需吸取历史教训,改变对契丹,西夏的妥协投降政策,以免重蹈历史的故辙。苏洵忧患意识和远见卓识让他看出了六国灭亡的主要原因是“弊在秦赂”,这都反映出文学与政治之间的息息相关,紧密联系。

鲁迅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恐怕是没几个人不知道了吧,他的祝福通过写祥林嫂的不幸遭遇,深刻揭露了封建黑暗社会的吃人本质。拜读过他的许多作品,都让我们深深知道他的主要思想是什么,作品要表达的目的是什么。《药》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因群众的愚昧而来的革命者的悲哀;更直捷地说,革命者为愚昧的群众奋斗而牺牲了,愚昧的群众并不知 道这牺牲为的是谁,却还要因了愚昧的见解,以为这牺牲可以享用……”醒目的色彩,揭示了辛亥革命失败的社会根源。这也充分彰显了文学无不影响着政治。

再者,我们不妨借鉴爱情与婚姻的关系来谈谈文学与政治的关系。都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那么解决这个问题的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解除婚约,让爱情得到永恒,可是,这可能吗?如果把政治和文学比作男人和女人,那么男人和女人最终的结果就是结婚成家,当然这只是正对大多数的,中国古代是夫权社会,女人是男人的附庸,很多那女结合到一起就是为了娶妻生子,婚前素不相识,自然没有爱情,更谈不上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了。而当今的社会妇女解放了,很多家庭女人成了主宰。而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也的确因不同时代、不同社会而有了不同的解释和看待了。

综上所诉,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发展进程,不同的作家作品的思想观念而不断变化体现出来。

二、文学与经济的关系 跟随确认自古以来,“文以载道”的思想深入我国文人的骨髓,文学与经济并不像文学与政治的关系那样紧密,几乎没有太大的关系。古代的文人在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影响下,一生以仕途为荣。加以古代“重农抑商”的政策,文人更是以用文学赚钱为耻。专业作家在过去是很少见的。文人与经济的联系最多不过像一些穷困书生“代写书信”赚些盘缠那么简单而已。

同时,一直在人们的思想中,文人们都应该像出家人一样“四大皆空”,像神仙一样“不食人家烟火”。也正是因此,从而使文学本身所具有的功利性一直都被埋藏,导致文人们的现实生活似乎都不是那么乐观,还有的极其穷困潦倒,甚至到了有了上顿愁下顿的地步。这个,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杜甫”恐怕是个挺好的例子的。当然,文人们此等高风亮节的人格,的确值得世人千代尊敬.万代景仰。然而把“文学”与“经济”看成是两个隔离区,则大可不必。

进入二十世纪以来,受特殊的历史环境的影响,在50到70年代,中国大陆文学与商品的关系,延续着“根据地”和“延安文学”的“传统”。在当时,文学被认为是一种“意识形态”,一种与金钱、商品无关的“精神产品”。左翼文学界的文学观念和文学体制,都在划出文学与“商品”之间的严格界限。“文革”中,文学的这种“纯洁”性似乎 达到未曾有过的境界。稿酬已被作为“资产阶级法权”的表现而取消,对文学的任何“消费”、“娱乐”成份的理解和阅读动机,都受到了批判。

进入80年代以后,在“改革”和“现代化”的趋势下,文学渐渐的脱离了“为工农兵服务”的政治第一性的原则。80年代中后期以后的文学格局。不仅是政治上的选择,而且面临“市场”的越来越强大的选择力量,报刊和出版业的发展迅速,普通日报和各种专业报纸,都辟专栏刊发文学方面(创作、评论)稿件。文学刊物以及与文学有关的刊物的数量比起五六十年代来,有极大增加。这对于作家的生存处境和写作道路的重新确立,构成了新的压力。

从此,文学开始作为“商品”进入市场。新世纪以来,政治文化、哲学文化、宗教文化与文学的关系成为文学研究备受关注的切入点,而经济文化与文学的关系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然而,在市场经济的时代,人们愈来愈发现,经济生活如同普洒在香闺的月光,“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般地对文学创作形成强力渗透。从经济生活的视角研究文学无疑当为一条切实而有效的学术新途径,是中国文学研究的新生长点。文学是一部历史,但历史也是一部文学作品。他们本身所含的一切内容与因至少就是包括着本身所含的一切。就像一个物体本身有着价值,但他可以创造另一种价值。就像一只母鸡一样,它本身就有价值。但它同样可以创造另一种价值——鸡蛋。有时它可以创造高于本身一种价值。文学本身就是一种经济价值,但这个经济也需要经济基础来依托。文学的发明人,也要经济基础的支持。才能有条件去发明创作。所以文学的创造与经济基础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只有经济才能支持文学作品的发展.经济是文学的一个作标轴,而文学就是作标上的抛物线.他们不能彼此孤立。

而文学作品的内容,也可以为作者的本身创造一种不可估量的价值.这不是用金钱来衡量的.如金庸先生和他写的《金庸小说全集》不但给他创造了财富和名誉,而且带给他的是不可限量的另一种财富。据金庸后来披露在1992年他的小说为他创造12个亿的收入,而且他的名声鹊噪。响誉全世界他的名声相当于现在的《哈利.波特》的作者凯瑟琳.而且,他的作品成为经久不衰的名著.为后人所推崇.他本身已成为了武侠迷心中的乔峰.郭靖。而且,金庸小说推动了整个香港文学的一个顶峰。同时带动了一些著名的人物,如:古龙.卧龙生等大批的优秀的作家.可以说,金庸先生的成功带来的是,整个香港文学的成功.可是说是文学成就了金 庸,也可以说金庸成就了香港的文学.而,金庸的文学却让他成为一个与金钱与权利与一身的"富豪。

所以说,文学与经济有着不可或缺的关系,就如同裙衣相连的关系经济是文学的基础,文学是经济的“抓手”,从哲学的角度辩证分析,文学与经济的关系,就是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精神与物质的关系。打个比方吧,经济是水,文学就是鱼儿。文学与经济的关系,就是鱼和水的关系。水多了,要养一点鱼。水里有鱼儿,才能够有水平。文学与经济,鱼儿和水,都是相互依存,谁也离不开谁。

三、文学与艺术的关系

1、概念上的从属关系 :从专业定义上讲,文学可以说是一种语言艺术,而艺术既包括语言艺术,又包括行为艺术甚至声乐艺术,所以在这一层面来讲文学严格从属于艺术。

2、反应的对象有所差异 :文学反映的是社会生活、表达的是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形势比较单一,目的较为明确。例如中国的文学,要么反映现实社会的黑暗或是真善美,要么是宣传爱国主义或世界和平。艺术反映的是现实但比现实更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 态,也就是说,艺术反映出来的大多是社会的共性,个人主义色彩不会那么浓郁。

3、文学是艺术发展的必要条件 :从某种意义上讲,文学就是语言文化的艺术,扮演着艺术生活的主角,艺术的产生往往就需要坚实的文学做基础,就比如一部好的戏剧文化,一部好的电影作品,就需要有一本好的剧本,一部好的著作,甚至好的表演艺术家等等。换个角度说,我们生活中存在着太多太多的艺术,只不过我们每天都在以不同的形式去演绎而已。艺术的表现形式不仅仅包括文字和语言,它还包括各种可以表达个性的形式。例如在墙上信手涂鸦,在树根上雕刻绘画(即使比不上冰雕的大气与正式),在舞台上的灵身一跃这些确实是不用借助语言和文字的艺术表现形式,然而如是加上文学因素,将会是另一番效果,例如我国国粹京剧甚至在在世界上有悠久的影响史的小说,诗歌,话剧,往往就是这种文学艺术更容易让人们接受。而不被人们所理解的艺术就是去了其本质的意义,所以说文学让艺术更富有意义。通俗点讲,若艺术是一棵大树,则文学则是其上面的一道树枝。当然这个比喻并不是很完美,因为文学对艺术的贡献远远大于树枝对树的贡献。许多文人作家常常兼善多多种艺术,在创作中以一门艺术为主兼顾其他艺术,或同 时进行多种创作,这样有助用他们在自己的创作中把不同艺术的创作规律或创作理念相互补充,相互融合。艺术的传承需要借助文字的记载,即文学是艺术发展的必要条件。

从以上分析可知:文学在专业上从属于艺术,然而对艺术的发展有着重大的作用,文学推动了艺术的发展。不管是文学还是艺术,在人类文明是在均创造了很多奇迹,它们的对文明的贡献是无价的,也是人类现代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文学和艺术丰富了我们的生活。

文学不仅在政治,经济,艺术方面与社会有着联系,在其它方面也存在着联系,总之,文学作为人的精神的产物,永远是一种社会现象。它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一定的自然环境和条件,但是更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环境和历史文化条件,它本身也是社会文化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使是走向自律化和形式的现代主义文学,它也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社会产物。文学和社会各个领域,存在着一种割不断的牢固联系。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我们应该不断调整文化与社会各个领域的位置与距离,让它们和谐发展,产生共振。

下载论文化自信与工匠精神在社会建设层面的内在关系(2016.09.27)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文化自信与工匠精神在社会建设层面的内在关系(2016.09.27).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道教文化精神内在与旅游资源的整合

    浅谈道教文化精神内在与旅游资源的整合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是典型的多神教之一。道教之兴。上溯远古,兼综百家,是多种文化融合的产物。它包括了神仙方术、黄老道家。阴阳五行......

    论科学发展观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内在关系

    论科学发展观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 斗争的内在关系 科学发展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相互促进、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将从根本上解决经济社......

    论电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关系

    论电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关系 摘要:随着大众文化生活越发丰富多彩,电影也早已融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看电影本身就是一种大众文化,在看电影的过程中又反映出了一些具体的文化现......

    论中国文学与社会政治的关系

    论中国文学与社会政治的关系一、历史上文学与政治的交集文学,它是如何产生的,它最初的目的何在?它发展的条件又是什么?这个话题千百年来已有无数的人对它阐释论述:文学艺术起源于......

    毕业论文--论英语文化与英语学习的关系

    论英语文化与英语学习的关系 目 录 摘要 ................................................................................................................................

    论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的关系

    论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的关系 当前中国市场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市场经济发展与道德建设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的关系,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道德建......

    论IT行业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

    论IT行业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摘要建设和谐社会,是每一个中国人民的责任,需要你、我、他共同努力。然术业有专攻,每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区别于他人的方式。现代社会是科技文......

    论班组建设与和谐劳动关系

    关于班组建设对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研究报告 摘要 构建和谐人际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从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前提和趋向看,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要使这种理念根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