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IT行业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

时间:2019-05-15 06:57: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IT行业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IT行业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

第一篇:论IT行业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

论IT行业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

摘要

建设和谐社会,是每一个中国人民的责任,需要你、我、他共同努力。然术业有专攻,每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区别于他人的方式。现代社会是科技文明的社会,IT领域覆盖着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到航空航天,小到手表时钟。作为一名IT人,我有足够理由相信,IT行业的不断发展将会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做出卓越贡献。

关键词:IT、和谐社会、贡献

正文 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要的新概念。“和谐”成了中国战略机遇期的社会主调。因此,从更深层次的理论上把握“和谐社会”的要点也随即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而我们80、90后现在是国家建设过程中的中流砥柱,同时二十一世纪进入信息时代,席卷全球的信息科技席卷全曲,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带来了深刻的变革,信息产业已成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无论你是正在大学学习IT相关学科的同学,还是已经步入社会在IT行业打拼的人员,你的努力将会更大的挖掘出IT行业的潜力,生产出更多先进的IT产品,进而 IT产品的更新换代将会推动我国由IT大国向IT强国转变,并进而推动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步伐。

可能有的人不禁会问,IT产业发展迅猛,但是飞速发展的IT产业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又有多大的关系呢?上文中我们论述了IT产业的重要性和未来发展前景。接下来我为大家解释一下什么是和谐社会:所谓和谐会,就是指构成社会的各个部分、各个要素之间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按照这样的标准来衡量,所谓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各个方面利益关系得到有效的协调、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的社会。那么我们从两个方面来看,首先我觉得和谐社会首要的是人民都能够富裕起来,至少也应该能达到温饱的水平。只有人们不再为温饱的事情发愁了,大家才会有更多的精力去丰富自己的精神需要。试想一下,为什么有一些地方总会发生**,就是这个原因。如果中国始终不能真正的富裕起来,那么中国社会的各种不和谐现象越来越突出.所有这些不仅影响着小康社会的建设,更有悖于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和社会主义的性质.不难看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际上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而通过前文中列举出来的各项数据我们已经知道IT产业在我过经济建设中所占的比重,可见IT行业的发展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是十分重要的。其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的多方面,多层次的。从我们个人来说,只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了,我们的社会才会和谐。之前在以前科技不

1发达的时候,人们之间的沟通存在很多的障碍和不便,这会导致人们之间的误会不能及时地得到解决,小则会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大则会影响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现如今科技发达,IT行业使得人们之间的沟通更加顺畅会方便,尤其是现如今,各种沟通工具百花齐放,QQ、微信、微博等等,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更加顺畅,各种矛盾的误会也会及时的得到接触……长此以往,我们的社会也就更加的和谐了。

对于软件工程专业的我们来说,大学的生活仅仅剩下一个月的时间。我知道,每个人都有义务去为了我们国家的建设贡献出自己的力量。纵观我们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IT行业,我们出去吃饭可以网上团购、百度上查阅信息、淘宝上购物、网络上听歌看电影。似乎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依赖着网络。记得我们专业老师也曾经和我们说过,IT行业是一个服务性的领域,我们可以为各行各业进行服务,试想想,如果没有IT行业,我们今天的生活能这样的方便、这样的快捷吗?人们在享受IT行业所带来的快乐,我们的社会也因为IT行业越来越发展而变得越来越和谐。

现如今二十一世纪进入信息时代,席卷全球的信息科技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带来了深刻的变革,信息产业已经成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信息产业最为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产业,其快速发展的关键是有一大批从事IT技术创新的人才。一定数量、结构和质量的IT人才队伍是IT产业发展的支撑,一个国家的IT人力资源储备、IT人才培养及使用状况决定该国IT产业发展的水平和潜力,一个国家IT发展的越好,这个国家也会越和谐。所以也可以说,IT产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高水平的IT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是我国从IT产业大国走向IT产业强国的前提条件,也是我国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中流砥柱。所以说无论是从大的方向讲,还是从小的方面讲,IT行业和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都是密不可分的,我们作为IT人,也会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第二篇:论科学技术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

论科学技术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

摘要:当今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高科技给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同时也带来了丰厚的精神财富,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和谐社会也为高科技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社会环境,两者相互依存,辨证发展。

关键词:科学技术,和谐社会导言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全面、深刻地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目标、任务、原则等进行了阐述,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确定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抓好的一项重大任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依靠生产力的大力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而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就是科学技术。所以我们必须理清科学技术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构建的关系,来解决实际问题。

1.1 社会主义社会的内涵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

1.2 科学技术的涵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科学作为一种知识形式的东西,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只有在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知识的科学体系。“科学作为一个影响

和反映精神生产力诸要素水平的‘综合性’要素是精神生产力,作为知识形态,[3]属于一般生产力”。(马克思以科学为例说明一般生产力)相对于直接的现实生产

力,是潜在的间接的生产力。科学解决的是人们在征服和改造自然过程中提出的“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

技术,一般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方法和技能,如电工技术,激光技术等,除操作技能外,广义的技术还包括相应的生产工具和其他物质设备以及生产的工艺过程或作业程序方法。“从本质上讲,技术是一种劳动的形态,是人类自身功能的对象化的产物,是随着人的产生而产生的。技术是物质形态的东西,属于物质生产力,是可以直接应用到生产中去的现实生产力,技术解决的是人们在征服和改造自然中的“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科学技术是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科技的发展给人类和自然界打上了深深的印记,人类在自然界中地位的转变,历史的繁荣与衰败,社会的变迁与科学技术革命都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5]。科学技术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的互动关系

2.1 科学技术发展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2.1.1 科学技术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人与自然的不和谐主要表现在环境污染、生态危机、资源的过度开发等引起的人类家园越来越不适宜人类居住。当前有相当一部分科技悲观论者认为科技的异化带来人与自然的不和谐。其实问题不在科技本身,而在于使用科技的人,正是这些人对科技成果不合理的使用、误用或滥用造成了科技的妖魔化。科学技术发展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有效途径。当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促进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高度融合,学科既高度综合又高度分化,促使人们的视野由局部转向全局、由区域研究扩展到全球问题研究,为更好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和谐提供了知识支撑。

2.1.2 科学技术发展促进经济的和谐发展

科学技术发展促进经济的和谐发展表现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改革开放和科学技术发展是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两大动力。过去20多年,改革开放和制度变革是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关键因素。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化,解决制约经济增长的瓶颈从资

本需求转向创新需求,这些都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发展。

2.1.3 科学技术发展促进政治的和谐发展

政治的和谐发展主要体现在政治的参与性、民主性和开放性三个方面。政治的参与性是政治文明的必然要求,是政治文明的重要实现形式。政治的民主性意味着广大人民群众在政治系统中其意志和根本利益能够得到反映,而且能够通过各种形式或途径实现对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政治的开放性有助于增强政府 与公众的相互理解和支持。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特别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提高了政治的参与性、民主性和开放性。首先,利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科技发展起来的网上民意调查、网上听证等形式促进了人民政治参与的深度和广度。其次,由于网络的虚拟性特点,通过网络很容易使人得到发言权、建议权、批评权,人民的各种意见为解决各类社会问题提供了参考,更加体现和谐政治的民主性。再次,科学技术发展导致了电子政府的出现。通过政府搭建的网络平台,提高了政府自身的效率和透明度,这样将有助于对政府的监督,有利于政府的廉洁,体现和谐政治的开放性。

2.1.4 科学技术发展促进人的和谐发展

人的和谐发展本质是人的全面发展,按照马克思的说法,所谓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先天和后天的能力得到自由发展。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身体素质、智力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科学技术发展人的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是通过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实现的,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必然提高和改善人类的居住条件、饮食营养、医疗保健、体育训练等,这些条件的提高和改善使人的身体素质得到全面发展。科学技术促进人的智力全面发展主要表现在教育水平的发展上。主要是通过促进教育内容不断更新和改革教育手段和教学方法来实现的。由此可知,科学技术发展延伸了学校教育,使教育终身化,从而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

2.2 和谐社会的建设保障了科学技术发展

2.2.1 和谐社会的建设将为科学技术发展提供物质和精神支持

在和谐社会的建设过程中要求科学的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的。因此和谐社会的建设必然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 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必然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

2.2.2 和谐社会的建设有利于避免现代科学技术带来的负效应

科技是一把双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在为我们带来现代物质和精神文明成果的同时,也产生许多负效应。我国科技处在一个相对落后的地位,不可能为了避免科学的负效应而抑制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技术发展的直接作用是提高社会生产力,促进物质财富的增长,但是,物质财富的增长并不代表社会的和谐。科学技术发展的不平衡性带来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科技的不合理利用导致环境污染严重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都会引发各种社会矛盾。我们理智的选择是既要推进科技发展,又要使其伴随而来的社会矛盾降到最小,唯一可行的办法是构建和谐社会面发展,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必然要处理好社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可见,和谐社会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必定为科学技术发展提供物质和精神支持。

2.2.3.和谐社会的建设促进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社会中的科技,不可能与世隔绝,因此科学技术深深地打上了社会的烙印。虽然科学技术发展缩短和扩展了从理论研究到生产应用的时间和空间,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是一个社会各方面因素影响的过程,构建和谐社会必将促进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一个和谐的社会通过确定现代价值观和道德评价准则,建立和完善社会诚信机制,同时创造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和谐相处的环境氛围,这不仅有利于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加快转化,产生效益,而且通过持续不断的创新,实现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反思

3.1 我国和谐社会应营建有利于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环境

第一,加强基础研究。美国二战时期科学研究发展局主任布什博士曾经说过:一个在新基础科学知识上依赖于其他国家的国家,它的工业进步将是缓慢的,它在世界贸易中的竞争地位将是虚弱的,不管它的机械技艺多么高明。目前,我国基础研究的投入总量明显低于世界其他主要国家。所以,我国应加强基础研究以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增强民族自豪感、振奋民族精神。

第二,提倡工业研究。工业研究不仅能追求自身的利益,而且也能通过对学院与大学提供学校外的资助,有利可图地支持较大规模的基础研究工作。目前,我国在工业研究方面还远远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这与我国企业发展规模及水平有关,但如果我们的政府在这方面加以指导和管理的话,工业研究一定会大有作为的。

第三,注重科技人才的培养。我国近一半的初中毕业生不能接受高中阶段的教育。同时由于大学毕业生工作难及学费高的原因,出现了读书无用论,这必然会影响我国科技人才的质量。我们应该适当地减免基础教育的学费,特别是西部边远地区,让学生都能上得起学。在高等教育方面,应该加大设立大学生奖学金力度;在大学生就业方面应该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切实做到唯才以用。

第四, 注重科技的国际交流。随着我国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际学术会议在我国举办,同时我国科技人员出席国外举办的国际会议的次数和发表的论文数也与日俱增。但我国科技人员在很多国际会议上提交的论文数量还是很少。说明我国在某些领域的研究水平还不够强,成果还不多,我国科技人员应增强与国外同行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公平与民主是构建和谐社会内在机制的必然要求,因此我国的科技政策应 该反映公平与民主的原则。公平应体现在科技发展成果应该使公众分享,科技资源应该公正分配。众所周知的绿色革命,其宗旨是提高亚非拉国家稻谷和小麦的产量这种革命是以不断地使用化肥并保证充足的人工灌溉为前提。但小农户买不起绿色革命的新技术,而地主更愿意去采用这种技术。随着这种技术的推广,最终导致成千上万的佃农从他们赖以为生的土地上被甩了出来。因此绿色革命虽然达到了粮食增产的目的,却使许多贫穷农民的生活变得更加艰难,显然绿色革命没有体现科技的公正性,这是对科技万能论的一次有力的否定。所以,在一个不和谐的社会里,科学技术发展有时非但不能提高穷人的生活水平,反而造成更大的伤害。

民主在科学技术发展中也具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在科技体制中保持民主的 约束机制,可以打破科学垄断,营造公平、竞争的科研环境、最大限度提高资源 的利用效率,同时还能为新一代的科技精英的涌现提供一种制度上的保证。4 结语

综上所述,科学技术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之间是一个互动的关系,一方面和谐社会的建设为科学技术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社会诸多因素如社会生产、政治、经济、军事、教育、哲学、文化等影响和制约着科技的发展;另一方面科学技术在社会各因素的作用下产生和发展,反过来又作用于社会,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科学技术发展将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同时和谐社会的建设也将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

第三篇:论和谐校园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

论和谐校园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

和谐社会是全世界人民都向往的生活,更是我国人民自古以来追求的理想社会。在国际形势日趋多变的今天,要有力应对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首先要把国内事办好,要依赖我们全国各族人民的精诚团结,集中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

和谐社会的任务是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在和谐社会中我们的民族是具有活力的。要建设和谐社会,使我们的民族更具竞争力,先进文化的建设则不容忽视。因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导,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的创新精神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不可能屹立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伴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我们国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危及国家安全。尤其是不良的文化的渗透正侵蚀着青少年的思想,高等教育是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而青年学生是国家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我们大学生即将走向社会,如何建设和谐校园,把自己培养成有和谐意识的国之栋梁在大学学习中尤为重要。

作为大学生我们要在建设和谐校园中与同学和谐相处,与老师和谐相处,与我们刚刚接触到的社会和谐相处,这些能力的培养是我们以后构建和谐社会必要的准备。

随着和谐社会的发展,我们要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就要统筹城乡发展,使乡村的孩子和城镇的孩子一样享受受教育权。在这项政策的扶持下,越来越多的农民子弟和少数民族学生进入大学校园,如何与这些生长在不同环境中的同学和谐相处是我们每个大学生都面临的问题。与同学和谐相处,首先要尊重,欣赏他人的优点,在相处中互相学习各自的长处。我们今天学习如何与我们的同学和谐相处,就是在培养走向社会后如何与其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只有在和谐相处的前提下才能谈合作,实现自己的最大价值。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尊重知识,尊重老师是我们构建和谐校园的另一个基础。只有师生建立和谐的关系才能更好的发挥学校的作用,从而构建和谐校园。一个优秀的老师不仅能传播知识,在教授知识的同时也会把自己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传播给学生。我们要认真向老师学习对待知识严谨的态度从而培养自学能力。每个人的一生都离不开学习而我们不可能永远在学校学习,这就要求我们在构建和谐校园中尊重老师学会自学。这对我们日后离开校园自主学习至关重要,因为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先进文化,而一个人只有在不断学习中才能与时俱进发挥自己的作用。

构建和谐校园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小小缩影,是培养我们和谐思想和协调能力的地方。我们的校园内外充斥着各种诱惑,我们要培养自己的定力,认真接受思想教育,认识我们的国情,客观的看社会,对社会和政府多一些理解少一些抱怨,在构建和谐校园中尽自己的努力培养自己的和谐意识协调能力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准备。

第四篇:论社会矛盾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论社会矛盾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摘要: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并将其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但不能因此而将和谐社会简单地理解为无差别无矛盾的社会。马克思曾指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和谐社会的目标不是人为设计的,更不是固定不变的。从哲学意义上讲,和谐社会本身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因为没有立足于现实社会的矛盾,对其内涵的科学把握也同样需要建立在矛盾基础上。从矛盾视角来看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就是不断发现和解决那些不和谐的因素,使得矛盾的双方乃至多方在矛盾运动过程中达到平衡和统一,最终表现为双赢或多赢的动态的和谐状态。

关键词:社会矛盾;和谐社会;平衡和谐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随着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的深刻变革和调整,利益主体多样化和价值取向多样化日益凸现,人们的思想活动呈现多变性和反复性,由此构成了以人民内部矛盾为主的社会矛盾的多发性、多样性和复杂性,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如何正确认识转型期社会矛盾的类型和性质,正确把握其发展规律及特点,正确选择化解社会矛盾的路径和方法,从而取得最佳的社会效果,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如何从社会矛盾的角度去评判一个社会的和谐程度和水平?

(一)矛盾的表现形式。主要是指矛盾的性质和对抗程度。我们应防止出现对抗性的矛盾,要及时化解容易激化的矛盾,决不能积累矛盾和激化矛盾。半个世纪前所界定的人民内部矛盾,已因各自的利益差别而逐步转为了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经济领域中,是多种所有制、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带来的多种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以及分配不公、失业与就业的矛盾。政治领域中,是党内矛盾、党政矛盾、政企矛盾、干群矛盾以及宗教民族方面的矛盾,在某种程度上,干群矛盾甚至成为了人民内部矛盾的突出表现;思想文化领域中,是改革开放中构成的新观念、新思想与各种不适应改革开发的旧思想、旧观念之间的矛盾。至于这些矛盾表现出来的新特点,是群体性事件多;对抗性增强;利益性矛盾突出;发展趋势更加复杂多变;在群体、城乡、地区、行业等方面的差距中,贫富差距则是影响社会稳定的全局性矛盾。还有各社会阶层之间,如工农之间、先富阶层与贫困阶层之间、脑力与体力劳动者之间、干部阶层与其他阶层之间,也都存在着程度不同的矛盾。

如果从矛盾视角将我国当前社会与所要构建的和谐社会加以对比,就会发现有以下几点不同。首先是矛盾表现形式不同。当前我国的社会矛盾表现为显性、易察觉;而我们所要构建的和谐社会的矛盾是隐性的,不易发现的。其次是矛盾表现强度不同。当前社会的矛盾是比较强烈的,有时局部甚至表现为冲突式的矛盾;而后者的矛盾则是比较弱化的和缓和的。第三是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在矛盾面前的地位和作用不同,这一点可以视为二者的本质区别。当前社会人们在矛盾面前,多是处于被动地位,即被动地去解决矛盾;而在未来的和谐社会中,人们更多的是处于主动地位,即能够掌握有效机制进行预测,控制和解决矛盾。

(二)解决矛盾的能力。即矛盾出现后应该有一套机制使矛盾合理、顺畅、尽快地得到解决。

我们党继承并发扬了党几代领导人善于发现矛盾、及时解决社会矛盾的优良传统,从当前社会的现实矛盾出发,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即构建一个“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是解决社会发展矛盾的一个总的原则。在化解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中,调解机制发挥重大作用。现在的矛盾化解主要分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三类,各类调解机构和资源都发挥着重要的功能,针对新形势下社会矛盾纠纷交叉性、复合性、相关性不断增强的特点,应把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综合性强、权威性高、公信力大的多元化矛盾纠纷调处机制,通过不断加强各类调解机构之间的沟通和协调,减少相互抵触和消减现象,使之更为有效地发挥调解资源的功效。同时要特别重视社会调解资源的引入,确定社会调解机构的独立性和平等地位,使之成为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有效手段。

(三)预测矛盾的能力。即在矛盾还没有显现时对其进行预测,从而做到防患于未然。从实现和谐社会的进程来看,这一过程具有长期性,而且是需要不懈努力和奋斗才能推进的动态过程。社会运动是最高级的运动形式,社会矛盾则可视为最复杂的矛盾形式。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攻坚阶段,正值社会矛盾的易发期、多发期和高发期。因此,社会矛盾本身的复杂性决定了构建和谐社会进程的长期性。正是由于社会矛盾的复杂性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长期性的特点,我们要把握规律,由事后处置变为事前预防,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实效性。首先要拓宽表达渠道。在经济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利益差别的环境中,每一种利益群体都需要足够的空间和渠道,表达意见,宣泄情绪,参与政府决策,捍卫自己的权益。因此,进一步拓宽表达渠道,让公民有表达意见的自由,有参与政府决策的权利,是疏解社会对立、化解矛盾的必要路径。当然,在拓宽表达渠道的同时,也要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党和政府则要建立规范的对话、协商和处理问题的反应机制。其次,是要建立“事前”预警机制。立足于“治早”、“治小”、“治好”,建立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的情报信息网络,及时准确地掌握各种社会矛盾和不安定因素。通过认真细致地排查梳理,未雨绸缪,形成指挥统一、功能齐全、反应灵敏、处置有效的应急机制,牢牢把握处理社会矛盾的主动权。

二、和谐社会中的社会矛盾

矛盾是客观存在的,它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就是说在辩证唯物主义看来,矛盾是现实的存在,矛盾规律是宇宙的基本规律。正如毛泽东所说:“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这个规律,不论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们的思想中,都是普遍存在的[1]。”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承认矛盾。

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妥善处理社会中的矛盾与冲突。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从矛盾性质上来说这些矛盾是我国社会蓬勃发展中的人民内部矛盾。具体来讲主要有: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一些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和作风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适应;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危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这些矛盾涉及的方面多种多样,从经济建设中人民的民生保障到法制建设中健全法制,从道德建设中的防腐倡廉到敌对势力的冲突破坏。这些冲突和矛盾是难以避免的,我们要以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看待它[2]。冲突和矛盾有它利于社会发展的一方面,它可以转化为社会动力,揭示社会中存在的问题;但也影响到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提高社会发展的代价和成本。我们应认识到,真正绝对的和谐是不存在的,一定程度的冲突时难以避免的,任何社会任何时候都可能发生冲突。关键是我们如何解决和面对,化冲突的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控制社会冲突的强度和烈度,保证社会相对和谐。

三、如何解决和谐社会中的矛盾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马克思主义哲学创始人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这一认识论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来观察认识问题,因而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依赖关系的缺陷,把实践作为认识的基础,揭示了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形成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认为人们对周围事物既是反映关系又是改造的关系[3]。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也是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评价标准。从毛泽东的“没有调查就没发言权”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再到“以人为本”理念的提出表明,科学的实践观是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动力。同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要正确处理“和谐”与“矛盾”的关系,也必须得依赖实践这座坚固的桥梁。

在实践中正确处理矛盾,构建和谐社会,就应该做到:承认矛盾,正视矛盾,用矛盾分析方法去认识事物。不承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与现实社会中的矛盾有关联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前提条件就是要正视目前社会客观存在的各种矛盾。承认矛盾,正视矛盾是研究矛盾,解决矛盾的开始。我们承认这些问题的客观性,其目的正是要认真对待这些问题,下气力去解决这些问题。而矛盾分析法则是我们分析矛盾,认识矛盾的前提,这就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用全面的发展的观点去认识矛盾,认识矛盾的变化和发展[4]。分析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分析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这样我们方能正确认识矛盾。

四、结语 构建和谐社会不可能一蹴而就,是一个解决矛盾,增加和谐因素的历史过程。它是具体的、历史的、分阶段的、有层次的。不是静态的完美,而是动态的协调。首先,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我们必须有明确的“和谐意识”和“矛盾意识”。既不能片面的追求和谐而完全否认矛盾,那样只能使矛盾越来越多,永远实现不了和谐,又不能夸大社会矛盾而完全否认和谐,那样容易引导人们消极的去对待社会,从而不利于发挥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其次,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我们应有一种正确的“和谐态度”和“矛盾态度”。既要积极的发挥能动性和创造性,最求和谐的美好目标和最佳状态,又要勇于承认矛盾、正视矛盾、分析和解决矛盾,把“矛盾因素”转化为“和谐因素”。那样才能真真实现和谐。再次,构建和谐社会我们要在实践中去正确处理“和谐”与“矛盾”的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实践,脱离实践的空谈只会造成更多的社会矛盾。只有在实践中正确处理社会矛盾,才能真正的实现社会的和谐。在实践中要行动起来,而不能只说空话大话搞形式主义,要用发展的观点去审视社会、审视我们追求的目标,在理论上更多注重现实,不能一味于对历史的回忆和美好未来的描述。这样,我们才会有更大的信心和信念为和谐社会的目标而奋斗。

参考文献:

[1]何明 《伟人毛泽东》 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2]唐晓勇 《马克思主义原理》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3]安启念.《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4]陈前银.《浅谈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008.6.[5]马克思:《资本论》,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6]隋志坚.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宁夏党校学报》,2005.9 [7]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8]邓伟志 《论社会矛盾》上海大学学报.2009.

第五篇:论公共关系与和谐社会建设

论公共关系与和谐社会建设

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公共关系作为组织内求团结、外求合作的传播沟通艺术,正是一种追求和谐发展的艺术。本文从公共关系与和谐社会构件的关系出发,通过分析二者之间的联系,阐述了公共关系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给公共关系事业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公共关系

和谐社会建设

作用

影响

关系

一、公关的涵义、特征、职能

要了解公共关系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间的关系必须大概了解公共关系到底是研究什么的科学,它的特征和职能是什么,才能了解它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意义,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它的发展有何影响。公共关系学产生于西方工业发达国家,它虽然没有悠久的历史,但由于它具有促进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独特功能,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风靡世界的现代思潮。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公共关系的定义,只能对其涵义进行大概的表述,公共关系是一个社会组织在运行中,为使自己与公众相互了解、相互合作,采取传播、沟通手段争取公众的科学与艺术。

公共关系的特征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以公众为对象、以美誉为目标、以互惠为原则、以长远为方针、以真诚为信条、以沟通为手段。

公共关系的职能广泛而复杂,是公共关系对社会组织所发挥的独特的、积极的作用,具体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搜集信息,组织宣传

2、监测环境,咨询决策

3、协调沟通,处理危机

4、创建文化,树立形象。

二、构建和谐社会的涵义

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达到一个目标,而在我们研究如何构建和谐社会之前,必须明确和谐社会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才能开展具体的建设工作。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以及理想目标可以概括为:

从根本意义上讲,和谐社会是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三大矛盾的全面和谐的社会。和谐社会是一个多元的社会,一个宽容的社会,一个秩序化的社会,是公民、社会和政府相互支持配合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明确提出的重大任务,要求全党同志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使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文化建设与社会建设全面发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又快又好地推进社会主义全面可持续发展。实现这一理想目标可以借助公共关系事业加以促进和改善。

三、公共关系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的作用

从某种意义上说,创建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不断寻求、建立、完善一套能够不断解决社会矛盾和化解社会冲突的有效管理机制的过程。公共关系的信息传播沟通和关系协调功能,不仅对营造组织与相关公众的和谐关系能够起到良好的作用,而且可以对构建整个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积极的作用。

公共关系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的积极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公关有助于信息传播,实现公平公正。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实现信息真实、有效、及时地传播与沟通,对于促进各种自然和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与可持续利用;对于建立符合和谐社会目标要求的,以权力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和人道主义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信息的传播与沟通正是贯穿整个公共关系活动的一条主线,是公共关系的重要功能,对于消除“信息不对称”,实现信息公开、畅通传播,进而促进社会的公平公正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

其次,公关可以起到协调沟通作用,在社会生活中协调各种关系,化解矛盾冲突。要建设和谐社会,就必须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各种矛盾和冲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其一是:在人与他人的关系上,要建立起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社会关系,能够诚信友爱、融洽相处。关系协调是公共关系的另一重要功能。协调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三大矛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一环,而公关的协调职能重在协调人与社会,即人与人的关系,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当中可以运用公共关系的这一功能,能够减少摩擦、化解矛盾、增强团结,形成互相信任、相互促进,共同满足,实现共同合作。通过协调社会中各种组织与社会公众中存在的利益、行为、心理差异,化解矛盾与冲突,促进社会良性循环与繁荣发展。

第三,实现全员公关,有利于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公共关系是指社会组织以现代传播沟通手段处理其相关公众关系,从而塑造良好的组织形象、优化组织生存发展环境。而组织形象要靠人来体现,为了实现这一目的,需要对全体员工实行公共关系管理,即全员公关管理。这是一种让全体员工高度重视组织形象,自觉创建和维护组织形象的公共关系管理方法,做到人人公关、时时公关、处处攻关,达到“人和”境界。发挥公共关系的信息传播与沟通以及关系协调功能的作用,对于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积极意义。普及公共关系信息传播与沟通和关系协调意识,使人人都具有沟通协调能力,懂得公关艺术,在社会生产生活中推行“人人都懂公关、人人都会公关”的全员“公关”,充分发挥协调功能,减少社会的矛盾与冲突,增强和谐合作,使社会风气向文明、健康的方向发展。也就达到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

四、构建和谐社会为公共关系带来的影响 公共关系在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过程中,自身也在发生着变化,在为和谐社会服务的同时,公共关系也力求发展自身。构建和谐社会为攻关发展带来了机遇。当前,社会各界已行动起来,为构建和谐社会积极努力。此时,全社会都为公共关系提供了大舞台,为公关策划提供了大市场,为公关展示功能提供了良机。中国特色的公共关系,正面临着一次新机遇,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实际需要,大显身手,求得中国公共关系自身的大发展。

五、总结公共关系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综上所述:和谐的社会是公共关系这一事业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公共关系所要追求的最终目的。它是从更高的角度来构建人类的生存和繁衍环境的,是公共关系事业建立和生存的良好土壤。可以说构建和谐社会是更为宽泛的、更为宏观的“公共关系的大事业”。公共关系则是从微观的角度来为这种社会的和谐进行修补和沟通,是在为构建这种和谐社会添砖加瓦,从这一点上说,公共关系和构建和谐社会两者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公共关系只有在和谐的宏观社会环境里才能建立和发展,才能最好的发挥自己的作用,才能达到和谐组织、塑造形象的目的。而社会环境因为有了公共关系事业才能更好的走向和谐与健康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党的宏观长远战略目标,而公共关系却对具体社会组织整体,统筹有序的、和谐的发展上显示出它的独到的功能。只要我们自觉地增强公关意识,发挥好社会组织与组织、社会组织与社会团体、社会组织与个人以及人与他人关系上的沟通协调作用,就会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观目标实现,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早日建成。

参考文献:

1、《新编公共关系学》 董原 兰州大学出版社

2、公共关系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田省强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

3、公关对构建和谐社会发挥重要作用的三大途径

杜明国

公关世界

4、略论公共关系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陈世杰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公共关系

黄洪雷

《经济师》

6、公关意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任满丽

公关世界

7、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冯之浚

科学学研究

8、公共关系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大有作为

崔秀芝

公关世界

9、和谐社会赋予公共关系新使命

陈晓莉

国际公关

10、谈和谐社会中的公共关系

徐爱华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11、论公共关系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董原刘嘉慧

热点关注

12、谈全员公关与和谐社会

熊淑玲

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13、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几点思考

陈宁伟

决策参考

14、《公关实战精要》

李平亚

中国经济出版社

下载论IT行业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IT行业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论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论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摘要:科学发展观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特色社......

    论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合集5篇)

    论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是一个漂亮的口号,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

    论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的关系

    论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的关系 当前中国市场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市场经济发展与道德建设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的关系,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道德建......

    论班组建设与和谐劳动关系

    关于班组建设对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研究报告 摘要 构建和谐人际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从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前提和趋向看,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要使这种理念根植......

    论和谐社会

    论和谐社会[摘要] 自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首次完整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来,诸多专家和学者关于和谐社会已进行了详细......

    论义务教育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全文5篇]

    内容提要: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我国义务教育历经五十 多年的发展,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但也隐藏着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相适应的矛盾和问题。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创建和谐教育,是......

    论政府职能转变与建设和谐社会[5篇范文]

    论政府职能转变与建设和谐社会 杨建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 关键词: 政府职能转变/建设和谐社会/补充性原则/法规范/利益表达/参与型行政 内容提要: 我国改革开放既以政府......

    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建设和谐社会

    文章标题: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建设和谐社会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我们在世界上创造了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奇迹,职工的就业环境不断优化,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