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道教文化精神内在与旅游资源的整合
浅谈道教文化精神内在与旅游资源的整合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是典型的多神教之一。道教之兴。上溯远古,兼综百家,是多种文化融合的产物。它包括了神仙方术、黄老道家。阴阳五行学说,有民间医学养生学,它们在长生成仙、济世度人的主旨下,汇合熔冶成道教思想体系。其成仙得道、返朴归真、善恶报应、重生恶死的思想早已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许多领域有着密切的联系。道教文化很多方面表现出对旅游的深刻思考。纵览道教的发展,上溯至黄老、庄子,下至秦汉方仙道、秦皇汉武,魏晋崇玄好道之文人士大夫,高道张道陵、陶弘景、葛洪等,他们无不游历四方。寻仙求道,乐此不彼;隋唐以降,道教寻仙访道之风益盛,陈抟、张三丰等不胜枚举,他们莫不以寻访仙踪、仙境、修仙为事。受口道士李白在《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中云:“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人名山游”,明确地表明了“游”的目的是寻仙,寻仙是修道者旅游的主要动机。《庄子·知北游》说:“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焉。”正是在旅游的过程中,修道者们实践着他们的宗教信仰,旅游成为他们实现宗教信仰的手段之
一。此文由才子城毕业论文网搜集。
川南道教文化旅游资源整合的必要性:
第一,区域旅游资源整合是旅游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川南七市旅游收入在当地GDP中所占比例均低于全省平均比例,而川南道教文化旅游资源在长时期还处于相互隔绝的状态。对川南道教文化的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可以优化资源配置,实现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可以提高旅游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盲目开发、重复开发的现象。
第二.对川南道教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可在旅游发展过程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目前旅游地各自为政,旅游产业结构趋同,旅游资源浪费严重,旅游地形象模糊等问题,整合有利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共赢的旅游协作网络,增强区域旅游的竞争力。
第三,迫于外部竞争的压力,对川南道教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势在必行。随着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四川各市纷纷把旅游业作为支柱和主导产业来发展.加强旅游规划,增加旅游投入,优化旅游环境,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等措施。如青城山道教圣地,四川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旅游业。围绕青城山突出山岳文化旅游主题,大大提升了国际旅游知名度。道教名胜青羊宫,二王庙均得到了重点开发,因此在全国享有盛名。这些举措使这些城市的旅游产品,旅游企业显得更具竞争优势。如果川南旅游产业不进行资源整合,做大做强,在与周边市竞争时也就可能处于劣势。
第二篇:关于如何整合道教文化旅游资源的措施探讨
关于如何整合道教文化旅游资源的措施探讨 才子城相关毕业论文有这样的描述:深挖道教文化内涵,突出川南道教特色的旅游商品。旅游商品的开发首先要注意突出地方特色,加强产品的吸引力和满足力;其次要考虑本地主要旅游市场的需求,生产和销售具有吸引力的旅游商品;再次要满足旅游者的需求,从而吸引众多潜在旅游者前来旅游。
根据道教文化的特点,丰富道教文化旅游产品。这不仅包括宫观所在地的土特产品的开发。而且还包括开发富有道教文化内涵的文化艺术品、旅游纪念品.发展游艺收藏、器用工艺等。例如,印制出售“八仙过海”“福禄寿三星”等俩幅。制作各种反映道教文化的旅游纪念图章、泥塑、木雕、石雕制品。还可积极发展极具特色的道教饮食和道教药膳系列产品。在川菜闻名遐迩的今天,再推出有道教特色的美食,融川菜美味与道家养生理念于一体,必能为四川美食锦上添花。
而且川南地区的竹文化、茶文化、酒文化也颇负盛名,在商店里可出售具有道教特色的茶品、竹制品等。其深度联合开发可促进川南各地方经济的发展。
利用道教传统节日。搞好体验旅游活动。道教传统节日众多,每逢道教庆典节日,各地的信徒便纷纷前往圣地朝觐,并衍生出丰富多彩的信仰习俗,形成独具特色的宗教文化景观,到今天这些宗教庙会已经发展成为各具特色的文化艺术节,集经贸、旅游、宗教、文艺于一体,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川南地区可借助哪吒祖庭朝拜,大力开展台湾香客朝圣游的宣传,从而带动其他仙山道观的旅游活动。将道家养生学说和旅游结合起来,让游客在旅游休息的同时体验道家针灸、推拿、拔罐等。感受神奇的中华传统医术。
总之,道教旅游文化发展有利于川南地区旅游事业发展,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在开发过程中,要千万注意尊重道教文化,以保护道教文化为前提,不能人为的造作,更不能去其内涵,取其外貌。应维护本真,吸取庙会变成“商品展销会”,道观变成现代豪华饭店这样的教训,防止道教文化异化现象,努力谋求道教文化与道教旅游的和谐发展。
第三篇:道教文化旅游资源调研的汇报材料
一、徐州道教简史
夏朝,彭祖被唐尧封于徐州,建立的大彭氏国,延续了八百年,成为中国修炼养生与烹饪的鼻祖,被列为道教的一位重要神仙。
春秋时,老子亦诞生于楚国苦县曲仁里,当时徐州为楚国重要城池,也为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徐州即为老子活动的主要区域,仅史书记载,在沛国,孔子就曾多次向老子问道,现在国内多处发掘出土“孔子沛国问道图”碑刻。
西汉初期,留侯张良不仅辅佐刘邦平定天下与治国,而且也是一位重要的道教神仙修炼家。汉灵帝时,巨鹿人张角创太平道,奉《太平清领书》为主要经典,以善道教化,符水治病;十余年间徒众数十万,遍布青、徐等八州,徐州为重要区域。沛国丰邑人(今江苏丰县丰县)张道陵制订完善经典、礼仪,创立了“五斗米道”,以符水治病,并置祭酒等职务,封二十四治而治(后改为二十八治),标志着道教由此创立。据史籍记载,张道陵生于东汉建武十一年,卒于永寿二年,终年一百二十岁。
东汉末年,道家先哲神医华佗亦生于沛国谯县(今亳州),行医于徐、亳一带,死后葬于徐州城南一里处,后人筑华佗墓,并建华祖庙。
唐朝高祖李渊,太宗李世民自认老子李耳为祖宗,因道教奉老子为道宗、道教鼻祖,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所以道教当时被尊为国教,封天师张道陵为“太师”,道教盛行一时,徐州宫观亦遍布各地。
宋元时期,徐州道教宫观遍布徐州城区近郊和临近各县乡村野等,仅丰县就有文昌祠、二清庙、华佗庙、关王庙、贤侯祠、火神庙、玄帝庙、泰山神庙、三皇庙、东岳行祠、司马神庙、田祖神庙、李文靖庙、金龙大王庙、洞真观、龙翔观、紫微观、天和观、栖云观、南华观、长春观、和光观等20余座道教宫观。
明朝时期,虽然当时的明政府的限制,但徐州的道教仍然香火鼎盛,信众众多,道教宫观林立,在徐州城郊内(即明古城郊)就有十几座之多。明嘉靖年间,徐州人集资在徐州城南泰山建盖碧霞无君祠。乾隆四十五年改称碧霞宫,每岁四月十五至十八日,举办泰山庙会,苏鲁豫皖接壤地的数以万计群众均来进香赶会。
清末,民初,徐州道教仍盛行不衰,徐州市内道教场所计有:城隍庙(城中,今青年路),黄楼(城东北隅,宋时建,历经修缮,80年代迁建黄河堤今址)灵霄观(城西北,后称斗姆宫),真武观(小井涯巷),太山老君庙(城东郭山),彭祖楼,碧霞宫,天启庙(城北),老君庙(云龙山东坡),天师观(城西),张良祠、三官庙,三义庙,财神庙,关帝庙,火神庙、华祖庙等二十余处,皆香火很旺。其中,城隍庙塑有城隍像,后殿塑有城隍夫妻像,大殿前两侧,各建廊房数间,并有阴间十八司群塑像。民国17年(1928)铜山县长刘炳辰响应北伐军破除封建迷信活动,率众捣毁庙观神像,逐赶僧道离庙,道教宫观多废。
1940年初,徐州商会会长李蔼堂任主任,组成理事会,筹资修复市区城隍庙,重塑城隍座像,而殿前两侧廊房、东侧作他用,西侧为警察局占用,皆未修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整庙充作警察局。建国后,旧址为市公安局用。
徐州道士聚城隍庙数人,余庙或道士、道姑,驻一、二人。如遇道场,则集各庙10多人共做。曾有王祥坤(城隍庙)、张祥莲(利国、火神庙)、周家正(老君庙)等,擅长乐器、颂经。1950年,建国初期,徐州尚有道士7人。
徐州道教,沿正一道(天师道)规,以事符篆斋醮,财神庙时常为人求签,授符。农历初一,十五香火较旺。黄楼,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日逢会。城南泰山碧霞宫,每年四月十五日逢会。城隍,黄楼两处四十年代庙毁会止。泰山碧霞宫庙会,每年聚有苏鲁豫皖周遍信众十几万人,延续至今。
民国36年(1947)5月,政府批准,成立“江苏省徐州市道教会”,理事长张明洞、常务理事李宗錞、韩明濂。但由于历史原因,年余解散。
50年代,徐州辖区内道教场所大多被毁,道士及道姑亦逐渐减少,但民间信道者仍绵延不断,延续至今。
二、徐州历代著名道教人物
彭祖:一作彭铿,或云姓篯名铿,传以长寿见称。原系先秦传说中的仙人,后道教奉为仙真。彭祖姓篯名铿,于六月六日出生,其父亲陆终,母亲女馈,彭祖是是上古帝王颛顼的孙子(黄帝的第八代孙)。
赤须子:丰人也,丰中传世见之,秦穆公之主鱼吏也,数道丰界,灾异水旱,十不失一。食柏实、石脂,绝谷,齿落更生,细发复出。后去之吴山。
张陵(34—156):一作张道陵,道教创始人。第一代天师。本名张陵,东汉沛国丰邑(今江苏丰县)人。道书载:为汉留侯子房八世孙。张鲁(?~216):为张陵之孙,五斗米道系师。字公祺(一作“公旗”),沛国丰(江苏丰县)人。张陵死后,其子张衡继行其道。衡死,张鲁继为首领。
华佗(约公元145—208):东汉末道士,医学家。
嵇康:字叔夜,本姓奚,谯国铚县(今安徽宿县西南),改姓嵇。)。“竹林七贤”的领袖人物。三国时魏末著名的道士、诗人与音乐家,是当时玄学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陈抟(871~989年):为五代宋初著名道士。字图南,自号“扶摇子”,赐号“希夷先生”。他继承汉代以来的象数学传统,并把黄老清静无为思想、道教修炼方术和儒家修养、佛教禅观会归一流,对宋代理学有较大影响。后人称其为“陈抟老祖”、“睡仙”等。
曹国舅:徐州人,相传为宋仁宗朝之大国舅,名佾,亦作景休。
路可泰:明代徐州萧人,五岁即通术数,为人推星度多奇中。尤精《易》,占言祸福,无不验,修道于果老洞中。
方灵圆:徐州睢邑找沟集人,明季为道士,住玉皇庙,晚遇吕纯阳得道。尝外游,顺治末年(1644-1661年)归,休息于路旁树下,群儿聚观,见蜣螂数百飞鸣绕其旁,灵圆接以手,嗑而吐之,咸以为异。及起行,视所吐,皆荔枝壳也。邻里争延至,如期往,一日同见之,始知为仙。后再往延,不可见矣。
刘道士(1777-1858年):清代徐州萧人,本名铭,字奉盘,号云巢。幼失父母,入真武观为道士。喜读书,善于绘画,尤工山水,好鼓琴。为人恬退,一介不苟取与。庙宇倾废,道士俯仰其中,食常不给,佐以山蔬,饱则掬泉饮浣,兴至或调轸染翰,或杂莳花木,悠然自得,虽贫困如也。作山水得“二王法”,清丽似石谷,高旷追鹿台。晚年用笔若梦若雾,空灵无匹,脱尽画家气习。咸丰八年卒,岁八十有一。
李兰(1862-1921):字芳谷,晚清著名画家,因为一耳重听,自称“聋道人”,幼年即酷爱绘画,曾获巴拿马赛会银奖,名扬国内外。
第四篇:道教文化与中国民俗
道教文化与中国民俗
【摘要】道教文化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文化, 已深入进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传统生活及传统思维方式之中。道教对中国民间风俗影响深远,中国的多数节日均与之有关,并且在影响民俗的同时,道教文化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中国民众的性格。鲁迅先生认为“中国根柢全在道教”。本文从中国传统民俗节日入手,深入分析道教对中国传统文化、民俗风俗、性格的影响。
【关键词】道教文化,民俗,性格
道教起源于上古鬼神崇拜,发端于黄帝和老子,创教于张道陵,至今约有1900年的历史。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追求自然和谐、国家太平、社会安定、家庭和睦,相信修道积德者能够幸福快乐、长生久视,充分反映了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宗教意识和信仰心理,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道教文化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它已在中国民间习俗的方方面面打下深深的烙印。鲁迅先生认为“中国根柢全在道教”。
一、道教文化对民间节日的影响
由于古代人们对于一些奇怪自然现象的不理解造成其对自然的敬畏,同时又依赖于自然的给予,于是古代人们就认为这是神灵在主宰的世界,对其产生崇拜之情。杜撰出很多神仙式的人物并产生了很多民间节日。这些节日及其相关的风俗习惯与道教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很多是源于道教的传说, 甚至纯粹是道教节日。下面列举几个例子,从中不难发现道教文化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影响。
春节:古代人们过一个年,现在我们过两个年。即阳历年和阴历年。为了区别开来.我们现在把阳历年叫“新年”或“元旦”,把阴历年叫“春节”。其实,按人们的传统习惯,尤其是在农村,重视的仍然是阴历年。所以.“春节”成为我国最盛大的节日。在春节期间,有丰富多彩的活动。其中有很多源于道教的思想学说。
元宵节:元宵节这天要吃元宵,点龙灯。元宵节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上元节是道教的一个很重要的节日。1
清明节:清明节也是道教的重要节日。道教奉行的教义之中,就包括祭祖宗、礼神明的内容。道祖老子认为,人们依道而行,就会有“子孙以祭祀不辍”的福报。清明节.又称扫坟节、鬼节、冥节。曾有诗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而每逢清明节,道教都要举办祭幽度亡的法会,以满足信众追思、感恩亲人的愿望。
重阳节:每年的九月初九,是我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自古至今.重阳节在普通民众的心目中都是合家团聚的日子,唐代诗人王维曾有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时至今日,重阳节依旧是在外的游子倍加思念亲人的日子。而重阳节的由来也源于道教故事。据《续齐谐记》所载,汝南桓景随道士费长房游学数年。长房谓桓景:“九月九日家有灾难,宜急去,令家人各做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酒,祸乃可消。”桓景如其言,举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暴死,后重阳登高沿袭成俗。这就是登高饮酒的来历,其中明显有道教的影子。2
许地山认为:“从我国人日常生活的习惯和宗教的信仰看来,道的成分比儒的多,我们简直可以说支配中国一般人的理想与生活的乃是道教的思想。”3道教文化对中国传统节日影响深远,其中的多种民俗均来自于道教祭祀活动,并且其中充满了玄学的理念。
二、道教文化与民间祭祀
谈到这个方面,不得不说其产生原因。在生产力相对低下的古代,人的死亡多数是非常容易的,这就使得人们对自然更加敬畏,并且由于道教的神鬼管观念以及方术迷信导致很多人们相信这些并且敬畏神鬼。再加上道教多数居住在深山大川,其隐蔽性也加深了人们对神鬼事物的恐惧。总之,古代人对于未知事物的恐惧是民间祭祀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提到民间祭祀活动,不得不提几个重要的影响深远的道家活动,如:祛病消灾,丧葬,祭灶神,庙会等。
祛病消灾:古人生病了往往请道士,道士用法术驱逐致病的妖孽鬼祟。这种驱妖的法事场面一般比较大,《红楼梦》里面就有相关章节描述贾府请道士做法驱妖,由此可见道教对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习俗影响之大。4近代民间仍有请道士做法祛病的习俗。
丧葬:古代人死后家中要请道士或和尚来做道场“超度”亡灵。在湘西、鄂西和贵州、浙江等地仍有为亡人“开路”、“打绕棺”、“接煞”等习俗。5
祭灶神:又称送灶神,汉族节日,灶王爷又称灶君,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民间传说灶神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因贫困而死;玉皇大帝哀怜他,封他为“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派他到人间作督善之神,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随着岁月流逝就形成了腊月二十三给灶王爷上供、祈求合家平安的习俗。祭灶风俗流传后,自周朝开始,皇宫也将它列入祭典,在全国立下祭灶的规矩,成为固定的仪式了。
庙会:庙会的源泉在于远古时期的宗庙社郊制度--祭祀。庙会起源于寺庙周围,所以叫“庙”;又由于小商小贩们看到烧香拜佛者多,在庙外摆起各式小摊赚钱,渐渐地成为定期活动,所以叫“会”。庙会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传统民俗活动。它的产生、存在和演变都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各地方不同的庙会上,亦有祈子、祈福求财、求医祛病、卜问吉凶等活动。随着经济的发展,庙会就在保持祭祀活动的同时,逐渐融入集市交易活动,会有商人贩卖民间玩具和小食,使这些活动中的商贸气息随着群众性、娱乐性的加强而相应增加,因此庙会又称为庙市,成为中国市集的一种重要形式。后来又在庙会上增加娱乐活动,如双簧及高跷等。自此逛庙会成了人们过年不可缺少的活动。
在对民间神祀的指导方面,更加突出的是道教的“基层”神道城隍、土地、灶君等。6总之,道教文化在中国民间活动的方方面面均有所反映,对中国民俗影响深远,对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有重大意义,对于维护社会安定也起到重要作用。在现今,科技的发展尽管使得大部分人们对于鬼神的敬畏感降低了很多,道教在城市中的存在感已经大幅降低,但是在中国大部分农村地区仍能看到道教的踪迹,如农村建房屋的选址、布局,农村门上挂照妖镜等。
三、道教文化对人民性格的影响
中国的道教文化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文化,对中国社会有着很大影响。然而,道教很多哲理仅仅是对士大夫阶层有影响,对于世俗社会,它太深奥玄妙,文化素养差的人是无法理解的,而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它太遥远,因而道教的这些哲学理论往往只是在士大夫阶层产生影响。总的来说,道教在世俗文化中产生影响的则是宗教文化中特有的鬼神观念、宗教伦理信条以及仪式方法。7
中国人民的性格受到宗教伦理的影响十分严重。在民俗文化中,佛道融合问题非常严重,人们往往无法分辨什么是道教的,什么是佛教的。就如同中国的神仙谱系一样,佛道两家都在大量收录民间著名人物进入他们所谓的神谱,如关云长,佛教封他为伽蓝佛,道教则尊他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大帝。但一个共同点就是不管他们如何去收录神仙,完整神仙谱系,他们的本意都是在吸引普通大众去信仰他们,去崇拜他们。引导人们向善的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
风俗习惯只是俗文化的表层结构,而它的深层架构应该是在这些习惯里所潜藏的民族心理性格、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8人们在种种行为上表现出高度的理智,然而在未知的事物面前却表现出浓重的迷信的原始思维方式。这种对宗教的狂热迷信压制了人民的心理性格。对鬼神的敬畏感,对伦理道德的崇敬使得人们的压抑感更加强盛。而通过各种神圣的宗教仪式又净化了人们的内心,宣泄了狂躁的情感。于是人们又重归于平静。这样,社会安定了,人的创造性与个性意识却消失了。一定意义上来说,中国封建社会的稳固统治就是来源于儒释道等的文化对中国众多人民的影响,而一部中国封建史同样可以看做是一部宗教史(如果把儒家也看成宗教)。
1卢世菊道教文化与中国民间习俗道教论坛第26页。2卢世菊道教文化与中国民间习俗26页。3许地山道教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141. 4卢世菊道教文化与中国民间习俗28页。5卢世菊道教文化与中国民间习俗
28页
6曹坚平中国道教文化透视 1990年3月
324页。7葛兆光道教与中国文化 1987 322页。8葛兆光道教与中国文化 1987 362页。---------------
-----------------------------
---------------
-----------------------------
中国道教文化期末论文
第五篇:2013青城山道教文化旅游资源的概况及开发现状
公选课:《青城山宗教旅游资源开发述评》课程作业
青城山宗教旅游资源开发述评
作者:李剑穆寒
学号:3201005070433
代课教师:马治鸾
二
0一三年五月
青城山宗教旅游资源开发述评
一、青城山旅游资源概况
1、独特的地质地貌与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青城山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成都平原西北部、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区内,距成都68公里,距都江堰市区16公里。青城山古名天仓山、丈人山。唐开元十八年(730)更名青城,谓之青城山。青城山背靠千里岷江,俯瞰成都平原,景区面积200平方公里。在古人记述中,青城山有“三十六峰”、“八大洞”、“七十二小洞”、“一百八景”之说。旅游资源十分丰富。2000年11月,青城山与都江堰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青城山景区地处四川盆地西部边缘山地著名的“华西雨屏带”的中北段,为邛崃山脉的分支。青城山靠岷山雪岭,面向川西平原。全山有36座山峰,主峰老霄顶海拔1260米(2007年测到的数据)。青城山分为前山和后山,青城前山是景区的主体部分,约15平方公里,景色优美,文物古迹众多;青城后山总面积约100平方公里,水秀、林幽、山雄,高不可攀,直上而去,冬天则寒气逼人、夏天则凉爽无比。
青城山区内气候温和湿润,属亚热带温湿型气候。青城山地质地貌上以“丹岩沟谷,赤壁陡崖”为特征,土壤类型主要为山地黄壤,适合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暖性针叶林等职务生长。1994 年被中国科学院列为全国生物多样性“五大基地”之一。拥有高等植物2500 种,其中珍稀植物69 种。有木本植物730 余种,分属110 个科,有多种名贵树种,其中银杏树和水杉树被称为活化石;草本植物上千种;药用植物837 种,植物区系有明显从亚热带向温带过渡的。因地貌独特,林木清幽,四季常青,故历来享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誉。
青城山动物资源也很丰富,有陆栖脊椎动物280 余种,野生两栖类动物和爬 行动物10 余种,鱼类20余种。属国家一类保护动物有大熊猫、金丝猴、白唇鹿、野牛、牛羚、白鹤等。虫鸟种类繁多,山鹊画眉,黄莺紫鹃,四时鸣啼不绝。
2、自然奇观
堪称青城山特色的还有日出、云海、圣灯三大自然奇观。其中圣灯(又称神灯)尤为奇特。另有有金壁天仓、圣母洞、天桥奇景、金鞭岩、石笋峰、山泉雾潭、白云群洞等。
天桥奇景
3、道教旅游资源 我国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道教是我国的本土宗教,教发源于1700多年前。目前全国各地都保存有丰富的道教历史文物,其旅游资源主要以名山、宫观庙宇、洞窟石刻及遗迹为主。道教旅游景点景区分布较密集的省份分别是河南、四川、山东、福建和安徽。四川著名道教胜地当推青城山。
青城山是中国著名的道教名山,中国道教的发源地之一,自东汉以来历经二千多年。东汉顺帝汉安二年(公元143年),道教创始人“天师”张陵来到青城山,青城山遂成为道教的发祥地,被道教列为“第五洞天”,全山的道教宫观以天师洞为核心,包括建福宫、朝阳洞等至今完好地保存有数十座道教宫观。构成了丰富的道教文化旅游资源,具体课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道教建筑类: 天师洞、祖师殿、圆明宫等。
(2)道教人文类: 道家音乐、道家武术和气功、道教文学艺术、道教工艺品等。以青城山的古琴曲《流水》为代表的古琴艺术2005 年列入世界口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3)道教活动类: 正月初九日玉皇圣诞、二月十五日的老君会, 四月二十八日的药王会, 五月初五日的天师会, 腊月二十二日的重阳祖师圣诞等;罗天大醮、祈祷世界和平护国佑民法会、祀福法会、传戒法会等。
(4)道教历史遗迹: 挪笔槽、试剑石、天师手植银杏树、天师池、杜光庭读书台、唐薛昌丹井等。
4、丰富的历史传说和文人遗墨 青城山有诸多典故和传说。
如相传轩辕黄帝遍历五岳,封青城山为“五岳丈人”,故又名为丈人山。如关于圣灯的出现,传说是“神仙都会”青城山的神仙朝贺张天师时点亮的灯笼,称为圣灯。又说青城山原名为“清城山”,因古代神话说“清都、紫薇、天帝所居”故名“清城”,后佛教和道教在山上发生地盘之争,官司打到皇帝那儿,唐玄宗信道教,遂下诏判定“观还道家,寺依山外”,然而诏书将“清城”写成了“青城”,所以改称青城山。还有说天师洞门前有一株古银杏树,是乃张天师手植,树龄已达1800余年。
自古以来,青城山也是文人墨客乃至名流流连忘返之地。唐代诗人李白、杜甫、岑参、钱起、贾岛、吕岩、唐球、章孝标、张令问;宋代张咏、宋祁、吕大防、文同、张俞、范镇、赵汴、陆游、范成大;明代杨升庵,清代李调元、黄云鹄、李善济等;近现代名人颜楷、黄炎培、谢无量、于右任、董寿平、沈钧儒、黄宾虹、张大千、冯玉祥、林森、李济深、老舍、王冶秋、蒋介石、徐悲鸿、关山月、赵朴初等都曾访幽探胜青城山。他们寄情于青城山水,或题壁书额,或吟诗作画,留下了不少至今仍耐人寻味的诗文佳作。
5、道家养生饮食文化
道家历来重视服食养生,人们采撷山中的果实和药物,用道家传统秘方酿造的这四种特产,风味独特。故青城山饮食具有一定知名度。
主要有青城四绝:洞天乳酒、洞天贡茶、白果炖鸡,道家泡菜。还有后山老腊肉:烟香味浓、肥而不腻、口感独特。
长生宴则颇有历史文化底蕴。据传长生宴是青城山鹤翔山庄上善堂餐厅推出的道家滋补特色美食。自三国蜀汉,范长生在此建范氏庄园,修炼长生久视之术,采山之精、水之灵、珍林香草之花宝,巧妙烹饪,食之本色、本味,得享天年,寿齐彭祖。之后,唐代药王孙思邈居青城,又将川芎。山药等做成药膳以滋补元气。唐安史之乱,明皇避乱蜀中,驻辇长生宫,使道家饮食得以进一步发展和丰富,被誉为“青城文化餐”。
后山老腊肉
道家泡菜
二、青城山宗教旅游开发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关于宗教旅游的定义,众说纷纭,在学术讨论中并未形成统一的定义,比较为广大学者所认同的宗教旅游的含义是指它不仅仅包括那种拥有强烈或唯一宗教动机的一种旅游形式,也即朝觐旅行;还应该包括非朝拜目的的宗教景点景区观光、修学以及养生、静心、游憩行为等。
1、开发形式
就全国而言,宗教旅游景点主要的开发形式有三类:第一类是全新开发;第二类是在扩展开发,在原有宗教景区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新建相关性的宗教景点;第三类是重建开发。青城山则属于第二种开发形式。
2、开发规划
在2006 年都江堰政府制定的《青城山——都江堰国际休闲度假旅游区概念规划纲要》中,提出了青城山是“ 中国式养生”的核心启动区域, 《规划》将其划分为三个片区: 一是以青城前山门片区为前台, 主要强化娱乐功能;二是以青城前山片区, 主要强化深度观光功能和养生文化集中展示与研习功能;三是以青城后山片区为后台, 主要强化休闲度假功能和道教养生、中医养生的深度体验。
2008 年“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给青城山景区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按照灾后重建规划,青城山景区2010 年要完成景区古建筑群修复重建和“两中心一馆”(游客中心、数字化管理指挥中心和道教文化博物馆)等项目建设,以提升景区旅游综合服务水平,力争到2012 年建成道教文化展示和体验之地。灾后重建坚持在保护性开发的前提下,立足于青城山道教文化资源的优势和发展基础,以旅游为龙头,从多个产业角度对青城山道教文化资源进行综合性开发,深度挖掘青城山道教文化资源,充分注意展示与体验相结合、文化与产业同步发展。经过大地震后的青城山,格外受到世人的关注,因此应在对青城山景区恢复重建的过程中,更加注意对道教文化的推介,让更多的人了解作为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道教文化,3、已开发的旅游活动
目前青城山已经开展了以下一些活动
(1)以青城山宫观建筑群、青城山道教摩崖石刻、道教历史遗迹、道教人 9 物造像、道教楹联碑刻、道教音乐等为主的展示;(2)以青城山道家茶道、青城山道家养生术、青城养生元谷为主的休闲度假;(3)以青城山道教武术、道教气功、道家茶道、青城道家长生宴、青城道家素食为主的体验;(4)从2004 年起,青城山以道文化为主题,成功举办多届道教文化节、摄影艺术节、猕猴桃节等各类国际大型旅游文化活动。
(5)以青城四绝、青城老腊肉、青城根雕、川芎等中药材等为主的旅游商品的开发。
青城山道家茶道
4、青城山道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1)旅游资源开发单一, 综合性旅游项目较少
游客参与性项目少青城山道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仍然注重以观光为主, 而与道教文化紧密相连的, 如道教饮食、道教医药、道教养生、道教艺术欣赏、武学健身和修禅等项目的结合性、互动性和参与性较少。
(2)节庆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不深入
在青城山道教宫观开展的道教节日庆典活动主要有:每年二月十五日的老君会, 四月二十八日的药王会, 五月初五日的天师会, 腊月二十二日的重阳祖师圣诞等等。每年逢庆典节日, 都会举办大型的民间庆典和民间艺术活动, 周边地区的信徒便会纷纷上山朝觐。由此衍生出丰富多彩的信仰习俗, 形成独具特色的道教文化景观, 对当地的文化和经济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然而, 目前青城山道教节日庆典活动仍主要局限于宗教活动范围, 与当地民俗活动结合不紧密。其旅游经济效益不明显。
(3)旅游宣传促销力度不够, 宣传手段单一
近年来, 都江堰市委、市政府加大了青城山景区环境综合整治投入, 注重了景区业态调整和旅游营销宣传, 成立了 宣传营销处和宣传报道组。但宣传手段单一, 仍以被动参加各地举办的旅游交易会为主。据各旅行社目前的主要组团线路来看, 游客对青城山的了解停留在道教文化观光的表面, 对深层次的道教文化旅游资源不了解。
(4)缺乏显著标志物
近年10来开发的宗教旅游景点景区的形式多样,但是有一个比较普遍和通用的开发热点:追求“最”。例如无锡灵山景区建造了国内最大的青铜佛像,法门寺兴建了世界最高的佛塔等。广东番禹莲花山的铂金观音铜立像是世界之最,同样是观音像,西樵山风景区宣称自己是世界第一观音坐像。例子不一而足,普遍而言,由于显著标志物更加容易获得民众和媒体眼球,因此在开发策划中大多把焦点放在这些标志物上。而青城山,在这方面显然落后。
三、青城山宗教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青城山宗教旅游资源开发策略可作如下尝试:
1、力争在青城山建设中国道教文化博物馆,挖掘、展示道教养生、健身及音乐、武术等道教文化精髓
在青城山建设中国道教文化博物馆虽然说早在2006 年就已纳入景区规划,但由于种种原因,付诸实施却进展缓慢,其间又遇汶川特大地震。可庆的是地震后道教文化博物馆已列入青城山灾后重建招商引资项目清单。博物馆建成后将具有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示范,道家文化、仙学文化研习,养生长寿文化体验,武术健身体验,音乐艺术展示与体验,道教文学欣赏,道教民俗展示等多种功能。
游人在登山领略青城之幽后,将在青城山脚下欣赏到道教洞经音乐,品鉴道教茶艺、膳食美味,欣赏青城武术、道教文物书画藏品,从而丰富青城山道教文化旅游的内容。
2、继续开发一些重要景点
朝阳洞位于青城山卧云亭与壮观台之间,有大、小朝阳洞之分,相距几米,小洞仅容十余人,大洞可容百余人,内有名人题记。清光绪年间,四川按察使成都知府黄云鹄乐此清幽妙境,称颂此地“朝晖暮霭,溪月松风,大野平畴,连峰迭巘,实能移人情志,而荡涤秽浊。”[4]洞口正对东方,清幽雅致,传为上古宁封栖真处。洞口门楼为悬空古建筑,洞中塑宁封真君及吕祖、邱祖和三官神像。依岩傍洞,还建有瑯环仙馆。该道观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奇特的景色,又处在天师洞与上清宫的必经之地,是游客的休憩之所。朝阳洞进一步的拓展可展示其魅力,充分展示道教贵德重生、人与天地和谐共生的精神内涵。
3、进一步完善通往各景点道路及配套设施
以灾后重建为契机,还可进一步开发利用其资源。由于圆明宫、玉清宫地处偏僻,离旅游主线较远,加上山路崎岖,可达性较差,游人较少。其中圆明宫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前殿灵祖殿为清代同治十二年(1872 年)建,二殿为老君殿,三殿为斗姆殿,后殿为三官殿。殿堂之间各有庭院,院内有山茶和杜鹃花。旁侧“别有洞天”内有桂花、梅花。圆明宫以宝圆山为屏障,孤峰独秀,周围几十棵高大的楠木和柏树簇拥着整个道观,较其它道观更为幽静。山门有对联: “栽竹栽松,竹隐凤凰松隐鹤;培山培水,山藏虎豹水藏龙。”既题景,又咏志。青城 山生态环境保护良好,与青城山道教界造林护林的优良传统有关,也与他们几十年的努力分不开。现在青城山道协每年与当地林业部门合作,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值得发扬光大。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各景点,应该系统配臵景区标识牌,如此可以起到宣传人类历史文化知识,地球知识、文化遗产保护知识等,这也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世界文化遗产的要求。
4、注重参与性活动的开发
如蜀派古琴表演、道家养生展示、实景剧《道解都江堰》等活动,都可以让游客参与其中。
5、深化道教文化主题活动的具体内容
道教肯定生命的价值,以生为乐、重生恶死也符合现代人的心理。应针对目前青城山旅游市场需求,有计划地开发一些道教文化主题活动,以丰富青城山道教文化主题游。每年可举办青城山“道教文化节”专项展示活动。
道教文化十分丰富,所以活动的主题有诸多选择,当然应该选择以下具有积极意义的主题,且应该与青城山核心开发“ 中国式养生”密切相联系。如:可举办“道教生态伦理智慧”主体活动,将“天人合一”、“ 三才相盗”、“ 德及微命”、“我命在我”等思想观念通过一些具体形式展现出来。
6、重视养生休闲度假游的开发
青城山是著名的旅游胜地,但是就目前景区开发的总体情况来看,青城山旅游依然主要停留在观光旅游上,休闲度假产业的开发仍有些滞后。
休闲度假产业当然是以“中国式养生”为核心。应该完善景区休闲度假配套设施。采用市场化运作方式,促进休闲度假产业规模化、国际化,使青城后山、青城外山、赵公山、天国山真正成为海内外游客向往的休闲度假中心、中国式养生保健基地。与此同时推出道教休闲度假游、道教养生保健游、中医药药物生态游等系列旅游产品。青城山不仅有丰富的道教医药养生文化资源,而且川芎、黄柏、杜仲、厚朴等中药材的种植和产业发展基础良好。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八日围绕药王孙思邈真人崇拜而兴起的“药王会”延续至今。借助对传统道教医药加强研究与挖掘的基础上,一方面可针对道教养生方法有选择地建立一些新型度假区和体闲疗养地,开发按摩针灸保健、青城太极修习和简单易学的炼形养神方术等 13 旅游项目;另一方面可以大力发展名贵中药材的种植和中药材加工、制作,对道教医药进行深度产业开发。此外,将“道在养生”的和谐健康理念与道家素食餐宴融入青城山餐饮业发展之中,大力开发科学养生产品,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以适应游客的消费需求。
7、重视横向联合,打造青城品牌
青城山在横向联合方面,应该加大力度。笔者认为,可以有选择的和一些科研机构合作,开展道教文化乃至宗教文化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成立中国道教文化研究中心;积极和一些中高等学校合作,成为这些学校的实习基地,为学生的社会实践提供平台;同时也可以每年定期面向高校、科研机构,颁布研究课题。一方面可以起到宣传青城山的作用,另一方面也为道教文化的传播起到积极作用。
四、结论
青城山是世界文化遗产,是我国道教发源地之一,虽然开发较早,且开发也比较成功,但是还有不足之处。从开发策略总体来看,青城山的思路是符合其实际条件的,也是比较科学合理的。笔者所提出的七点开发策略,只是对青城山总体开发策略的补充。不足之处,请老师指正。
参考文献:
[1] 李 燕,李春雨.青城山道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 2009,(22):88.
[2] 毛丽娅.道教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分析与深度开发———以青城山道教文化灾后重建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2):161-166. [3] 青城山志编修委员会.青城山志[M成都: 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4. [4]张继禹.道法自然与环境保护———兼论道教济世贵生思想[M]北京: 华夏出版社,1998.
[5]](唐)杜光庭.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M]/ /道藏: 第11 册[Z]天津: 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
[6] 冯琼脂.道教生态伦理智慧的当代价值[J]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37-39 [7] 道藏: 第1 册[ M]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88.[8]佘正荣.中国生态伦理传统的诠释与重建[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