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十大关系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精神(优秀范文五篇)

时间:2019-05-11 23:54: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十大关系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精神》,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十大关系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精神》。

第一篇:论十大关系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精神

《论十大关系》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精神

管理学院2010级旅游酒店管理 10375009 刘宇鸿

1956年4月25日,《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讲话,要点讲述了我国当时社会主义建设中亟待改进的的十种关系,通过分析和运用了马列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阐述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基本思想,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候,我发现在《论十大关系》中,体现了马克主义哲学精神的光辉,辩证唯物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历史观都能够解释其中的理论。《论十大关系》不仅仅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具有高度意义的开始。它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一系列基本方针和政策,如何按社会主义经济规律办事,如何处理好十大矛盾的关系,为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提供了非常合理的论据。正确的认识能指导实践更好的改造世界;真正的哲学能够指导人们更好的生活,《论十大关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俱进的,实事求是等观点,这些思想的光辉,一直到今天还有深刻的指导意义,对和谐社会的建设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在学过的马克主义哲学中,“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句话是唯物论的根本观点,也是我党的思想路线。《论十大关系》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根本观点,对我国社会中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中出现的十个矛盾进行了辩证的分析,并提出了解决这些矛盾的一系列措施。毛泽东同志辩证得解释了“实事求是”这一观点。他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从唯物论的基本观点出发,世界是物质的,由物质的统一性的观点可以推出方法论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毛泽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全新的观念来解释“实事求是”,丰富了它的内涵,也升华了它的含义,体现其概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根本观点,毛泽东同志将“实事求是”的观点进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上的意义的改良,使之上升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范畴。《论十大关系》坚持了实事求是提出解决方案,从而达到“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要调动一切直接的和间接的力量,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的目的。

1.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同志在论述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上,根据我国重工业基础薄弱的现实状况,指出“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基于现实情况的考虑,并没有被三大改造的胜利所骄傲,客观公正的从实际出发,得出结论,毫无疑问与“实事求是”的观点是相符的。”同时他也提出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必须处理好,“还要适当的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重工业还是为主,还是投资重点,但是,农业、轻工业投资的比例要加重一点。我国优先发展生产资料是基于事实的需要,但是决不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发展工业的前提是要保证人民的基本生活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所以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面对我国目前重工业和轻工业不平衡发展的问题,再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2.在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上,针对在沿海工业发展上存在的不合乎事实的错误看法,毛泽东根据国际形势认为国际形势趋于和平,短时期和平会持续五年、十年,所以应该充分利用沿海工业的设备能力和技术力量。与此同时,毛泽东同志还写道“沿海的工业基地必须充分利用,但是,为了平衡工业发展的布局,内地工业必须大力发展。”在重视沿海工业的同时,毛泽东根据沿海、内地工业分布的不平衡现状,提出了如何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新的工业大部分应当摆在内地,使工业布局逐步平衡,并且利于备战,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沿海也可以建立一些新的厂矿,有些也可以是大型的。至于沿海原有的轻重工业的扩建和改建,过去已经作了一些,以后还要大大发展”。这体现了唯物论中要求从全面的观点看问题,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发展真理。

3.在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上,毛泽东同志指出”现在,我们有了一定的国防力量。经过抗美援朝和几年的整训,我们的军队加强了,比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苏联红军要更强些,装备也有所改进。我们的国防工业正在建立。“”靠的办法就是把军政费用降到一个适当的比例,增加经济建设费用。只有经济建设发展得更快了,国防建设才能够有更大的进步。“这体现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之间处在一个国家的系统之中,各个要素之间会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经济建设要发展,国防建设也要发展,但是要协调双方的关系才能系统内部的高度协调。

4.在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上,毛泽东同志指出,“国家和工厂、合作社的关系,工厂、合作社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这两种关系都要处理好。为此,就不能只顾一头,必须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个方面,也就是我们过去常说的‘军民兼顾’、‘公私兼顾’”,这体现了统筹兼顾的观点。这几个方面用实事求是的观点分别剖析。农民方面,毛泽东实事求是的承认了在粮食问题上犯过错误,“一九五四年我国部分地区因水灾减产,我们却多购了七十亿斤粮食。”他认为“调查不够,摸不清底,多购了七十亿斤,这就是缺点”。共产党人戒骄戒躁,应该要在调查的基础上才有发言权,要及时的改正错误调整策略,“我们发现了缺点,一九五五年就少购了七十亿斤,又搞了一个‘三定’,就是定产定购定销,加上丰收,一少一增,使农民手里多了二百多亿斤粮食”。对农民的政策就是要兼顾国家和农民的利益,要达到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之间的和谐。在工人方面,“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他们的劳动条件和集体福利就需要逐步有所改进。我们历来提倡艰苦奋斗,反对把个人物质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同时我们也历来提倡关心群众生活,反对不关心群众痛痒的官僚主义。“ “我们需要大力发展发扬他们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也需要更多地注意解决他们在劳动和生活中的迫切问题。”这体现了我党对工农阶级的重视,不仅仅着眼于大局的发展,也要兼顾部分的发展,这体现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工农基础上的政权需要全国各界人们上下一心,由部分促进整体,整体内容结构优化,达到整体功能之和大于部分功能相加。

5.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上,《论十大关系》中深刻的体现了统筹兼顾这一科学发展的理念,对于指导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有重要的作用,其中写道“中央要发展工业,地方也要发展工业。就是中央直属的工业,也还是要靠地方协助。至于农业和商业,更需要依靠地方。总之,要发展社会主义建设,就必须发挥地方的积极性。中央要巩固,就要注意地方的利益”。这里体现了中央和地方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相互依赖,在一个系统里,地方作为要素存在,为了使得整体的效用最大化,中央和地方要相互协作,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谐发展。“为了建设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有中央的强有力的统一领导,必须由全国的统一计划和统一纪律,破坏这种必要的统一,是不允许的。同时,又必须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各地都要有和当地情况的特殊”。这样统筹兼顾的观念在处理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是很重要的指导思想。6.在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上,毛泽东同志首先分析了我国的民族状况的实际:“土地是少数民族多,占百分之五十到六十。我们说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实际上是汉族‘人口众多’,少数民族‘地大物博’,至少地下资源很可能是少数民族‘物博’”“历史上的反动统治者,主要是汉族的反动统治者,曾经在我们各民族中间制造种种隔阂,欺负少数民族。这种情况所造成的影响,就在劳动人民中间也不容易很快消除。”正是在这样汉族与少数民族历史发展原因所具有的隔阂,以及不同风俗习惯、地域偏差所造成的区别,毛泽东同志提出:“我们无论对干部和人民群众,都要广泛地持久地进行无产阶级的民族政策,并且要对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经常注意检查。如果关系不正常,就必须认真处理,不要只口里讲。” “我们必须搞好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巩固各民族的团结,来共同努力于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我国实行的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区域自治、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尊重少数民族的历史人情,风土习俗,不搞种族歧视和偏见,扶持偏远的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少数民族发展,为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等等做出巨大的努力和贡献,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求同存异“的包容性的精神,对少数民族的认同感。

7.在党和非党的关系上,毛泽东同志这样陈述“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我们有意识地留下民主党派,让他们有发表意见的机会,对他们采取又团结又斗争的方针。一切善意地向我们提意见的民主人士,我们都要团结。“我国的政党制度是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政治制度,这体现了联系的观点,然后从实际的政治局面出发,无产阶级专政还是有需要存在,但是最终会实现共产主义,但是根据现今的中国国情,无产阶级专政和团结各党派民主人士还会存在。

8.在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上,毛泽东认为“对待反革命分子的办法是:杀、关、管、放。” 但是不能随便的杀,“按照不同情况,给反革命分子予不同的处理,是必要的”。同时,毛泽东指出“应当肯定,还有反革命,但是已经大为减少。”然而,说反革命已经肃清了,可以高枕无忧了,是不对的。只要中国和世界上还有阶级斗争,就永远不可以放松警惕。但是,说现在还有很多反革命,也是不对的”。这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看待和分析问题的观点,也表示出发展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和一蹴而就的,而是曲折前进的,就像真理的发展,是螺旋式上升,阶梯式前进的。毛泽东同志还提出了对待反革命的方针和政策,实行“一个不杀”的方针“不妨碍我们对反革命分子采取严肃态度,但是,可以保证不犯无法挽回的错误,犯了错误也有改正的机会,可以稳定很多人,可以避免党内同志之间互不信任”,因而这样的方针是正确的,是必须遵循的。在 在实行宽大政策的同时,毛泽东同志又强调,“今后,除社会上的反革命还要继续镇压外,必须把混在机关、学校、部队中的一切反革命分子继续清查出来。一定要分清敌我”。这就像追求真理的过程是无限的,对目前所取得的成就不能就掉以轻心,要坚持不懈,同时改进方法论。

9.对待党和非党的关系上,毛泽东同志特地指出了“党内党外都要分清是非。如何对待犯了错误的人,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正确的态度应当是,对于犯错误的同志,采取“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允许他们继续革命。“,这体现了转化的思想,对待犯错误的同志,不能一味的否定,需要考察他们的思想和精神,对待能够改邪归正的同志,我党也不会排斥。毛泽东同志还推荐了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其中阿Q的鲜明形象确实很让人印象深刻,“他们不准 犯错误的人革命,不分犯错误和反革命的界限,甚至把一些犯错误的人杀掉了。我们要记住这个教训。无论在社会上不准人家革命,还是在党内不准犯错误的同志改 正错误,都是不好的。”,对待犯错误的同志,“一要看,二要帮”,可以尽量把消极因素转化为对我党有利的积极因素。

10.在中国和外国的关系上,毛泽东同志实事求是的分析“提出向外国学习的口号”后认为这样的结论是对的。他批评了“有人以为社会主义就了不起,一点缺点也没有了”的观点,提出“应当承认,总是有优点和缺点这两点”。针对这样的情况,毛泽东同志提出学习方针:“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运。他们的短处、缺点,当然不要学”。这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文化具有多样性,在借鉴的时候要注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他认为“对于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也应当采取这样的态度”。同时,他批评了机械照搬的错误观点,“一些人对任何事物都不加分析,完全以‘风’为准。今天刮北风,他是北风派,明天刮西风,他是西风派,后来又刮北风,他又是北风派。自己毫无主见,往往由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这是在批判教条主义,在矛盾的观点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必须要找到一条适应我国国情的道路。

在对待苏联领导人斯大林的问题上,也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标准。“中央认为斯大林是三分错误,七分成绩,总起来还是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人无完人,在对待名人的态度也不能只看到他的优点或者缺点,要全面、客观的评价。

在社会科学方面,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要学的是属于普遍真理的东西,并且学习一定要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如果每句话,包括马克思的话,都要照搬,那就不得了。我们的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在自然科学方面,毛泽东认为“自然科学方面,我们比较落后,特别要努力向国外学习。但是也要有批判地学,不可盲目地学。在技术方面,我看大部分先要照办,因为那些我们现在还没有,还不懂,学了比较有利。但是,已经清楚的那一部分,就不要事事照办了。”在向资本主义国家学习方面,毛泽东同志指出,“外国资产阶级的一切腐败制度和思想作风,我们要坚决抵制和批判。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去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方法中合乎科学的方面。这些都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观点,理论不能照搬照抄,要与时俱进,顺应时代的潮流和我国国情的变化而发展,之后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发展。

《论十大关系》贯穿着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的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认识和把握事物矛盾关系的基本法则。这一规律告诉人们,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限制,又互相联系、互相依赖,认识事物必须坚持“两点论”、“两分法”的基本原则。《论十大关系》正如毛泽东所说的“这十种关系,都是矛盾。世界是由矛盾组成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对立统一的规律贯穿于《论十大关系》的各个方面,也是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一文中处理各种关系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坚持对立统一的规律,才能正确的处理这些关系。

《论十大关系》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也是毛泽东哲学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重新学习《论十大关系》的基本精神,学习《论十大关系》所包含的哲学思想,有助于我们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各种关系,有利于指导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二篇:论费尔巴哈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

《论费尔巴哈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

费尔巴哈是马克思之前的唯物主义者,他给予了唯心主义以歼灭性的打击,他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并且在反对唯心主义的斗争中捍卫了唯物主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他们认为费尔巴哈是他们与黑格尔之间的“联系环节”。他们在摆脱黑格尔唯心主义之后,立即用批判的武器克服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正如他们从黑格尔的辩证法中摄取了它的“合理内核”一样,他们从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中摄取了它的“基本的内核”,并且,也正如他们摈弃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唯心主义的外壳”一样,他们也摈弃了费尔巴哈唯心主义的和宗教的伦理杂质。

(一)费尔巴哈对宗教的批判

对宗教的批判是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的基础,强调宗教根源于人的异化,但他却没有注意自然界对宗教产生上所起的作用。后来他指出自然是宗教最初的、原始的对象。她说“把客观的本质看作主观的东西,把自然界的本质看作有别于自然界的、人的本质,把人的本质看作有别于人的、非人的东西,——这就是神的存在,这就是神秘主义和思辨的秘密”。费尔巴哈在说明了宗教的认识论根源,把宗教从天上引到地上,说明了宗教的世俗本质之后,便认为自己任务已完成了。但事实上,他是停留在半路上,没有能够达到“终点”。费尔巴哈把上帝的本质看作人的本质,把上帝降到地上,把人提出来代替上帝,这一方面,他是完全正确的。但是他在人是什么这个问题面前停住了,他把人的本质看作“类”、看作无数个个体的内在的、无声的、仅仅被自然桎梏联系起来的共同性。而马克思正是从费尔巴哈停止不前的地方开始,向着另一个完全不同的、唯一正确的方向前进。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只有认识到人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才能揭露出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从而认识到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应该从社会经济关系中去寻找,亦即从劳动人民所受的社会压迫,统治阶级从各方面对他们所施与的无情的压迫与剥削,他们对于资本的盲目力量完全孤立无援中去寻找这一根源。因此,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真正完成了对宗教的批判:费尔巴哈只揭露了宗教产生的认识论根源,而马克思则从人的本质出发,揭示了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

(二)对唯心主义的批判

费尔巴哈对唯心主义的批判是从批判黑格尔开始的。他用自然界来代替黑格尔的绝对观念,用实在的现实世界来代替黑格尔的世界理性。费尔巴哈指出了黑格尔哲学的秘密就是从思想推出实在,从抽象的概念推出具体事物。费尔巴哈认为,应该从存在的东西得出“存在”这个概念,一切存在都是一定事物的存在。黑格尔的“纯粹的存在”只是一种抽象的东西,是脱离了个别存在的事物而又成为事物产生的根源。因此,他给思辨哲学下了一个定义,认为思辨哲学一向从抽象到具体,从理想到实在的过程,是一个颠倒的过程。费而巴哈从批判黑格尔哲学的理性神秘论又进一步论证了唯心主义与宗教的一致性,他认为:宗教的上帝也是从理性推论出来的,它既然不具有自然的人性和感性的性质,只能是理性所接受的实体,因此,上帝不是别的东西,只能是理性的本质自身。毫无疑问,神学和思辨哲学都是从感性的物质的事物抽象出来的,只有一 点不同,这就是神学中的抽象对象是从抽象而来的,但它仍然被设想成为一种感性实体,所以仍是一种感性的抽象,至于思辨哲学则是一种精神的思想的抽象。费尔巴哈对黑格尔的批判是正确的,但他的批判还有很大的缺点:费尔巴哈没有用批判的武器来制服黑格尔哲学,而是简单地把它抛弃。它没有在这种哲学的神秘主义外壳、唯心主义杂质中看出这个哲学的合理内核,没有在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中发掘出它的辩证法,这是因为费尔巴哈把黑格尔的辩证法和它的唯心主义混淆起来,它把黑格尔的辩证法仅仅看作它的唯心主义的体现,把他的方法仅仅看作它对自己体系的证明。恩格斯说:“费尔巴哈打破了黑格尔的体系,干脆把它抛弃了。但是宣布这个哲学是错误的,还不等于是制服了这一哲学。像这样对民族的精神发展有过巨大影响的黑格尔哲学,视觉不能靠简单的置之不理的办法就可以派出的。应该从黑格尔哲学的本来意义上‘扬弃’它,就是说,要用批判的方法消灭它的形式,而救出它所获得的新的内容”。费尔巴哈对唯心主义的批判的另一个缺点在于,他仅仅局限于说明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而不懂得唯心主义产生和存在的社会根源。当然,他懂得,在哲学中从古代开始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就进行着斗争,但是他不懂得,在哲学的这个斗争后面隐藏着社会的阶级斗争,哲学中派别的对立,归根到底是社会中阶级对立的结果。

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真正扬弃了黑格尔哲学,抛弃了它的唯心主义外壳,吸取了它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并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揭示了唯心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完成了对唯心主义的批判。

(三)费尔巴哈的认识论

费尔巴哈肯定人能够认识世界,并且认为人已经有了足够的器官去认识事物,坚持唯物的反映论,对于人类认识世界具有无穷的信心。费而巴哈认为康德最大的错误就在于他主张人的知识有一种必然存在的限制。他说:“限制是任意的限制,不是必须存在的界限,而是可以消除的界限”。他人为人的认识的界限是经常不断扩大着的,我们还没有认识的东西,我们的后代一定可以认识;个别的人不知道和不能办的事,人们集合起来就会知道、做到的。由于人可以如实地认识事物,所以先世界的规律与思维的规律是一致的。费尔巴哈批判康德把现象与本质割裂开来。但是费尔巴哈并不了解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他只是提出了许多俏皮的机智的见解,如自然界并不躲藏起来,它反而自荐于人,以及人有足够的器官去认识外界等来批判不可知论,这种从机械唯物主义的批判是没有力量的,所以恩格斯说:费尔巴哈所附加的唯物主义的东西,与其说是深刻的,不如说是机智的。

费尔巴哈站在唯物主义立场上解释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并认为这种同一性是同一于认识的主体,即统一于一个实在的人。而认识的过程则只能是通过人的思维反映客观的对象,而且认识中客体并不能一次就完全正确地反映在思维之中,因为思维是普遍的,而客观事物则是个别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费而巴哈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认识从感性直观通过修正错误而达到真理,反对直线的一次完成地认识。但是,他没有看到修正认识中的错误的是实践,而不只是借助于直观。

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真正树立了科学的实践观,解决了认识的来源、认识的目的、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最终标准等一系列问题,从根本上驳倒了唯心主义认识论和不可知论,彻底地坚持了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

当然,费尔巴哈的哲学体系中还有诸如自然观、人性论等等部分,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已经可以看出,费尔巴哈哲学的最大功绩是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但是却没能坚持到底,只是一个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观则是唯心主义的。而马克思则完成了费尔巴哈未能完成的任务:在恢复黑格尔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的基础上,用科学的实践观解释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把人的本质归结于社会关系,建立了历史唯物主义,把唯物主义贯彻到底,成为了一切就哲学的终结者。添加评论 | 投诉

浴球 | 2010-01-06 11:21:37 有0人认为这个回答不错 | 有0人认为这个回答没有帮助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著作名。旧译《费尔巴哈论纲》。马克思于1845年春在布鲁塞尔写成的批判费尔巴哈的11条提纲。原题为《关于费尔巴哈》,论述的中心是实践问题。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概述了自己的新的世界观。

作者:马克思

(1845年春天于布鲁塞尔)

===[导读]===

《提纲》写于1845年春,马克思生前未发表过。最早发表于1888年,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序言中称这个档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并作为该书的附录首次发表。它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档”,“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一起被公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创立的基本标志。

《提纲》的重大意义,首先在于它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从而为唯物史观乃至崭新的科学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生长点和立足点。实践的观点是唯物史观最基本的、首要的观点。正式基于科学的实践观点,马克思在《提纲》中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科学地说明了人的社会性本质,正确地阐述了社会实践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也正是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马克思正确地解决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进而阐明了实践在认识论中的基础地位和决定性意义。

《提纲》提出的科学实践观,从根本上揭露了从前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在内的根本缺陷。马克思提出,旧唯物主义由于不理解实践的意义,因而不能正确地解决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更看不到主体基于实践基础上的能动性,因而在本质上是一种消极、直观的唯物主义。

为什么实践是其灵魂:

《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形成时期的主要著作之一。在寥寥千言中,马克思紧紧围绕着旧唯物主义的基本缺陷——直观性和受动性,完成了对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的批判,确立了辩证唯物主义或者说实践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即实践观点

其一: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理论出发点,确立了完备的实践观。旧唯物主义从经验直观出发,把人归结为单纯受动性的生物自然,把自然、对象理解为单纯外在的、感官直观的对象。在这里,马克思扬弃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中把动实践归结为人的自由自觉的类本质思想,克服了由于过于强调劳动的能动意义而导致的对人的抽象理解;同时也改变了先前对旧唯物主义的好感态度,认识到了旧唯物主义的单纯受动性原则及其缺陷,反复强调指出实践是“人的感性活动”,是能动性与受动性、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从这种理解出发人既非唯心主义所理解的单纯能动性存在,也非旧唯物主义所理解的单纯受动性存在。自然既非唯心主义所理解的单纯受动的对象,也非旧唯物主义所理解的单纯自在的存在。人既受自然必然性支配,同时又以能动的感性活动改造环境,实现人与环境的辩证统一。从而确立了完备的实践观,为新唯物主义找到了合理的理论出发点。

其二,根据对实践的这种理解,马克思进而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把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把认识论建立在实践观点之上,确立了能动反映论的基本思想,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指出,由于缺乏完备的实践的观点,旧唯物主义单纯从经验出发,把认识对象仅仅理解为外在于人的、感官直观的对象,而把人理解为单纯直观的、受动的存在,从而把人的认识活动理解为消极被动的照镜子式的直接映现活动,完全否认了人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否认了认识的能动性、辩证性。马克思进一步从实践观点出发指出,人绝非单纯消极被动的存在,对象、自然也绝非仅仅是外在于人的客体,直观的对象。人首先是作为能动感性活动的存在,对象首先、而且从根本上始终是人的感性活动的对象,主体的对象。因而认识活动,第一,不是主体消极被动接受客体作用的、受自然必然性盲目支配的活动,而是主体以其实践理念(目的),即价值理念和理论理念对客体进行选择的主动活动;第二,不是主体对客体直接的映现、单纯的模写,而是主体以其先在的、在实践中形成的作为实践模式内化的认知结构对客体进行建构的能动活动;第三,不是一次完成的动作,而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再由理性到实践的循环往复的无穷发展过程,由现象到本质、由一级本质到二级本质„„的逐步深化的过程。

其三,马克思进而立足于实践观点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宗教观,指出了他的抽象人性论以及由此导致的抽象的宗教观。

其四,马克思最后要求我们要立足于社会实践来理解人类历史,强调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总之,实践观点构成了《提纲》的中心线索和核心思想。《提纲》第一次建立起完备的实践概念,初步完成了对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批判与综合,在哲学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确立了牢固的实践观点,从而为马克思在〈德遗志意识形态〉中进一步把实践观点贯彻于历史观,创立历史唯物主义作了理论上的准备。

——————————————————

正文:

===一===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它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所以它在《基督教的本质》一着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做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卑污的犹太人活动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所以,他不了解 “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二===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及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三===

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这种学说必然把社会分成两部份,其中一部分高出于社会之上(例如在罗伯特.欧文那里就是如此)。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四===

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的,想象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他致力于把宗教世界归结于他的世俗基础.他没有注意到,在做完这一工作之后,主要的事情还没有做哪。因为,世俗的基础使自己和自己本身分离,并使自己转入云霄,成为一个独立王国,这一事实,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因此,对于世俗基础本身首先应当从他的矛盾中去理解,然后用排除这种矛盾的方法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因此,例如,自从在世俗家庭中发现了神圣家族的秘密之后,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在理论上受到批判,并在实践中受到革命改造。

===五===

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诉诸感性的直观;但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类感性的活动。

===六===

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费尔巴哈不是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所以他不得不∶

(1)撇开历史的进程,孤立地观察宗教感情,并假定出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类个体。

(2)所以,他只能把人类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地连系起来的共同性。

===七===

所以,费尔巴哈没有看到,“宗教感情”本身是社会的产物,而他所分析的抽象的个人,实际上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

===八===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九===

直观的唯物主义,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至多也只能做到对”市民社会”的单个人的直观。

===十===

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

===十一===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

===人名索引===

费尔巴哈,路德维西(Feuerbach, Ludwig 1804-1872)-马克思以前德国最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本文由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编译

选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上册》1972年版

主题: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作者: 马克思

资料来源: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写作日期: 1845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赏析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纲领性档之一,标志着马克思的哲学的基本思想的形成。马克思早年曾经深受黑格尔哲学的影响,后来又在费尔巴哈的影响下转向唯物主义,但又对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无视社会实践,抽象谈论人的本质和 “爱”的说教等不满。该文是为了深入批判费尔巴哈哲学并与其划清界限而写的提纲。该提纲简明扼要,思想深刻,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档”。

马克思在该提纲中首先指出了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即“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在此马克思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意义,强调了实践在检验认识真理性中的决定作用,以及实践对环境的改造作用、对宗教世界的世俗基础的改造作用。

在该提纲中,马克思还进一步批判了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性论,特别是其关于人的本质的看法;并给出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经典界说,即“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在此强调了人的本质在于其社会性,人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故人的本质也是具体的、历史的。他认为应从社会的、实践的角度来理解人及人的本质;不仅如此,对社会生活本身也应从社会实践的角度来理解,因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在该提纲的最后一节进一步强调了他的哲学与以往的哲学的根本的不同,指出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以往的“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重要标志,从中可以看出,社会实践的观点和唯物辩证法思想是贯穿其中的主线。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全文只有1400多字,阅读该提纲对于我们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发展具有很大的帮助

第三篇:论延安精神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范文

论延安精神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论文摘要:延安精神是延安时期 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根据地军民在革命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优 良作风。延安精神具有丰富的 内涵。在新时期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仍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延安精神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一大法宝;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是从容应对国内外复杂环境、应对激烈国际竞争给我们带来的严峻挑战的思想武器;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的重要保障。

一、延安精神的定义

是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以中国共产党人为核心的中华民族优秀分子,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伟大斗争实践中,他们的理想追求、精神风貌、思想品德、行为准则、工作作风的精华与结晶。所有这些,融合而成为一种社会精神,就具有超越时空的普遍意义,成为我们党的优 良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延安精神的灵魂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是延安精神的出发点和归宿。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把追求中华民族和全人类的解放、实现共产主义作为 自己的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并为之奋斗不息。抗 日战争期间,延安成为革命者向往和敬仰的地方,数以万计的进步青年,为了追求理想和信念,追求正确的政治方向,奔赴革命圣地延安。他们在这座革命的大熔炉中,经过血与火的洗礼,使自己的灵魂得到净化,思想境界得到逐步升华,从而坚定了共产主义信念,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作为一生的奋斗 目标。有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有了坚定信仰,人们就会有一种“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英雄气概,有一种以苦为乐的无产阶级的乐观情怀。可以说,崇高的革命理想和坚强的革命信念是延安精神的灵魂,它是延安时期的共产党人和革命者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

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延安精神的本质

延安整风是一次普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经过整风,使党内开始盛行的宗派主义和教条主义的流毒在思想上得到清算,全党确立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经过整风,党达到了空前的团结和统一,凝聚力和战斗力大大增强。也正是在延安整风时期,形成了我党特有的三大优良作风 :实事求是、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 自我批评。实事求是首先是一种科学精神,它主张靠真理吃饭,靠科学吃饭,而不是靠吓人吃饭,靠迷信吃饭。其次实事求是也是一种实际精神,它反对夸夸其谈,言行不一,主张理论联系实际,有的放矢。真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产生,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发挥作用,产生实效。实事求是是科学精神和实际精神的统一,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是实事求是精神的人格要求。

3.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延安精神的核心

全心全意为人 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也是共产党人的根本立场。延安时期,是我党历史上党群关系最密切,党的群众路线执行得最好的时期之一。无论是党政工作人员,还是干部、战士,都 自觉地为人民谋利益、办好事,培养了党和人民的鱼水之情。为了减轻人民的负担,党领导了陕甘宁边区的大生产运动 ;采纳党外人士李鼎铭的意见,实行“精兵简政”;推广刘建章合作社的经验,为人民办实事等等,充分体现了我党时刻关心群众,一切为了群众,虚心听取群众意见和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的思想。正是由于充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才使党的凝聚力、感召力不断增强,从而实现了延安时期党的空前团结与统一的局面,形成了人民战争的深厚基础,直到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因此,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 民服务,成为党领导革命事业蒸蒸日上的根本原因。它既是延安精神的核心,也是党的一切工作的核心。

4.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延安精神的特征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无产阶级的政治本色,也是延安精神的重要特征;是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优良传统,也是我党战胜困难、求得胜利的一件重要法宝。延安时期,由于日本侵略者的疯狂“扫荡”和蒋介石的经济封锁,解放区军民的生活和财政经济遇到了严重困难。在严峻的形势下,党领导广大抗El军民开展了生产自救的大生产运动。他们吃小米,住窑洞,穿补丁衣服,开荒种地,纺纱织布,以无比顽强的意志、坚忍不拔的精神克服和战胜无数艰难险阻,在异常困难的情况下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在实践 中培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这种精神仍然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重要法宝。

二、新时期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的现实意义

在新的历史时期,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并不是某些人的心血来潮,也不是简单的基于对既往激情岁月深切怀念而产生的“延安情结”,而是由我们所处的主客观环境和条件所决定的。

1.延安精神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保持党的先进性 和纯洁性的一大法宝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具有十分重大的政治意义。我们的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只有真正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才能使我们党始终保持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同时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也才能更好地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作用。邓小平同志说过,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人,关键在党。在我们这样一个多民族 的发展中大国,要集中和凝聚全体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加强党的建设,改进党的领导,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如果背离了延安精神,丢掉了革命传统,没有了理想信念,脱离人民群众,一味追求个人享乐,还怎么谈得上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呢?

2.延安精神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

党的十六大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 目标,在此基础上,到本世纪中叶,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强调,要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这既是百余年来我们的先辈梦寐以求的宏伟目标,又是前人从来没有尝试过的空前伟业。伟大的事业需要依靠伟大的团结,伟大的实践需要有伟大的精神作支撑。在战争时代,夺取政权需要延安精神;在和平时期,巩固政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离不开延安精神。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jE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 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要达到政治上、经济上、思想文化上、党群关系上、军民关系上都和谐,必然要求共产党人发扬革命传统,发扬延安精神,使延安精神真正转化为凝聚人心、团结奋斗、和谐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3.延安精神是从容应对国内外复杂环境,应对激烈国际竞争给我们带来的严峻挑战的思想武器

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在一个极为复杂的内外环境下进行的。从国内来看,由于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 日益多样化,各种新的社会矛盾更趋复杂。如果不能清醒地对待这些问题,不能妥善处理这些矛盾,就可能引发社会危机,危及国家的稳定和发展。从国际来说,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发展,科技进步 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 El趋激烈。这种形势既为我国提供了发展机遇,也大大增加了维护民族尊严和国家主权、争取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严峻挑战。事实上,西方敌对势力从来没有放松过反共反社会主义的思想渗透,国内的有些人也从未放弃宣扬“全盘西化”的思想观念。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没有了民族精神,没有全国人民的团结一致,同舟共济,我们怎么能保证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利益?延安精神就是应对这种复杂环境和尖锐斗争有力的思想武器。

4.延安精神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的重要保障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发展中大国,如果没有伟大的民族精神把13亿人的力量凝聚起来,就会像旧中国那样一盘散沙,四分五裂,不仅现代化实现不了,而且必然会陷入混乱的深渊。延安精神是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体现和深化,在新的历史时期弘扬延安精神,必定会使我们的民族精神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进一步增强民族凝聚力。

培养教育下一代,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首先必须在思想政治上合格。当今的青年人,没有经过艰苦岁月的磨炼,对中国的国情也了解不深,一些人怕艰苦,图享受。尤其在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下,不少青年崇尚金钱至上,强调自我价值,奉行所谓“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导致人生价值观的扭曲。延安精神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这也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无产阶级的人生观。为人民服务代表了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要求我们要把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看作人生崇高目标和最大幸福,不计得失,甘于奉献,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青年真正的人生价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延安精神是培养教育青少年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宝贵教材。用延安精神培育合格人才,努力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是我们党的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是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重要保障。

三、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的主要途径

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就发扬革命精神问题讲过这样一段话:“毛泽东同志说过,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在长期革命战争中,我们在正确的政治方向指导下,从分析实际情况出发,发扬革命和拼命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已精神,压倒一切敌人、(下转第110页)(上接第 55页压倒一切困难 的精神,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搞社会主义建设,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大大发扬这些精神。如果一个共产党员没有这些精神,就决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不但如此,我们还要大声疾呼和以身作则地把这些精神推广到全体人民、全体青少年中间去,使之成为中华人 民共和国的精神文明的主要支柱,为世界上一切要求革命、要求进步的人们所向往,也为世界上许多精神空虚、思想苦闷的人们所羡慕。”弘扬延安精神,最重要的是靠持之以恒的提倡和教育。邓小平同志提到的“大声疾呼”和“以身作则”为提倡和教育指明了最主要的工作方法。“大声疾呼”,就是要造成舆论,广泛宣传。“以身作则,”就是要知行统一,付诸实践,不能说的一套,做的又是一套,尤其是共产党员和各级领导干部,更应该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具体说,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是领导干部必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要在全党、全社会弘扬延安精神,领导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是关键。

二是造就浓厚健康的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弘扬延安精神,一个重要举措就是让延安精神进机关、进学校、进军营、进社区、进工厂、进农村,深入到社会方方面面。闭要让广大干部群众系统地了解延安精神的基本内涵,延安精神产生和形成的历史环境和条件,以及新的历史时期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意义。

三是深入学习,加强党性修养,坚持不懈地同腐败现象作斗争。延安精神与以权谋私、挥霍浪费、贪污腐败,是两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根本对立。弘扬延安精神必须同腐败现象作斗争,这就要求共产党员要充分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只有刻苦学习马列 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自觉保持和弘扬延安精神,才有同腐败现象作斗争的思想武器。

历史造就了延安精神,时代需要延安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始终不渝地坚持弘扬延安精神,使延安精神代代相传,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与时俱进,发扬光大。

第四篇: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费尔巴哈哲学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费尔巴哈哲学的关系

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来源之一,费尔巴哈哲学体系有着其自身的特点与独特的形态。费尔巴哈,一位伟大的唯物主义学家,不仅抨击了唯心主义,还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并且在反对唯心主义的斗争中,捍卫了唯物主义,肯定自然离开人的意意识而独立存在,时间、空间是物质的存在辛形式,人能够认识客观世界;对宗宗教神学进行了有力的揭露和批判。

马克思与恩格斯在研究费尔巴哈哲学时,认为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具有重要的意义,他们认为费尔巴哈是他们与黑格尔哲学之间的“联系环节”。但是,尽管马克思和恩格斯赞赏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他们也不会成为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哲学的完全接收者,他们摆脱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后,也批判地接受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正如他们分析批判黑格尔哲学以一样,他们也分析吸收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的内核”。

一、对德国古典唯物主义的分析

卡尔·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在批判黑格尔时,没有认识到黑格尔哲学中辩证法的重要性和其合理成分,因此费尔巴哈的唯物论是形而上学的。马克思写了一本《费尔巴哈论纲》来分析评价他认为费尔巴哈的正确和错误的地方。恩格斯认为,“因为那时在所有自然科学中达到了某种完善地步的只有力学”,德国古典唯物主义是机械的,并认为“这是法国古典唯物主义的一个特有的、但在当时是不可避免的局限性”(摘自《路德维希 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恩格斯认为,“这种唯物主义的第二个特有的局限性在于:它不能把世界理解为一种过程,理解为一种处在不断的历史发展中的物质。”这就揭露出德国古典唯物主义的第二个缺点——形而上学性。

“欧洲文化领域的扩大”,“以及十四和十五世纪的巨大技术进步,这一切都没被人看到。”“这样一来,”恩格斯认为,“对伟大历史联系的合理看法就不可能产生。”分析出德国古代唯物主义的第三个缺点——不彻底性。

恩格斯从自然科学发展的角度分析出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机械性,并表示出这是同时代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客观的分析出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不足之处。并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由简单到复杂的长期发展过程的角度出发,分析出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形而上学性,且也客观地表达出这也是同时期不可避免的非历史的观点。联合文化领域扩大发展和技术的巨大进步,恩格斯指出德国的古典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

二、费尔巴哈与宗教

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吸收的“基本的内核”,的基础是建立在对宗教的批判上。在1841年发表的《基督教的本质》一书中,费尔巴哈比较强调宗教根源于人的异化,不注意自然界对宗教产生上所起的作用。在《宗教的本质》中,他指出“自然是宗教最初的、原始的对象,这一点是一切宗教、一切民族的历史充分证明了的”。列宁在《宗教本质讲演录》一书摘要中摘录了下列一段费尔巴哈说明自然、人与神之间关系的话:“把客观的本质看作主观的东西,把自然界的本质看作有别于自然界的、人的本质,把人的本质看作有别于人的、非人的东西,——这就是神的存在,这就是神秘主义和思辨的秘密”。费尔巴哈在说明了宗教的认识论根源,把宗教从天上引到地上,说明了宗教的世俗本质之后,便认为自己任务已完成了。但事实上,他是停留在半路上,没有能够达到“终点”。费尔巴哈把上帝的本质看作人的本质,把上帝降到地上,把人

提出来代替上帝,这一方面,他是完全正确的。但是费尔巴哈在人是什么这个问题面前停住了,他把人的本质看作“类”、看作无数个个体的内在的、无声的、仅仅被自然桎梏联系起来的共同性。而马克思正是从费尔巴哈停止不前的地方开始,向着另一个完全不同的、唯一正确的方向前进。

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认识到人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才能揭露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从而认识到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应该从社会经济关系中去寻找。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真正完成了对宗教的批判:费尔巴哈只揭露了宗教产生的认识论根源,而马克思则从人的本质出发,揭示了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

三、费尔巴哈与唯心主义

费尔巴哈从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的批判上开始了对唯心主义的批判。费尔巴哈指出了黑格尔哲学的秘密就是从思想推出实在,从抽象的概念推出具体事物。他认为应该从存在的东西得出“存在”这个概念,一切存在都是一定事物的存在。

费尔巴哈对黑格尔的批判是正确的,但他的批判还有很大的缺点:费尔巴哈没有用批判的武器来制服黑格尔哲学,而是简单地把它抛弃。它没有在这种哲学的神秘主义外壳、唯心主义杂质中看出这个哲学的合理内核,没有在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中发掘出它的辩证法,这是因为费尔巴哈把黑格尔的辩证法和它的唯心主义混淆起来,它把黑格尔的辩证法仅仅看作它的唯心主义的体现,把他的方法仅仅看作它对自己体系的证明。

三、费尔巴哈的认识论

费尔巴哈肯定人能够认识世界,并且认为人已经有了足够的器官去认识事物,坚持唯物的反映论,对于人类认识世界具有无穷的信心。费尔巴哈并不了解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他只是提出了许多俏皮的机智的见解,如自然界并不躲藏起来,它反而自荐于人,以及人有足够的器官去认识外界等来批判不可知论,这种从机械唯物主义的批判是没有力量的,所以恩格斯说:费尔巴哈所附加的唯物主义的东西,与其说是深刻的,不如说是机智的。

费尔巴哈哲学的最大功绩是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但是却没能坚持到底,只是一个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观则是唯心主义的。费尔巴哈未能把唯物主义科学地实践到社会历史中去,建立科学的唯物史观。

第五篇: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论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自然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自然科学具有密切的辩证联系, 同时二者之间又具有相互不可替代的特点。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和发展的前提, 马克思主义哲学则对自然科学的发展具有世 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意义。自然科学不能离开和排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作用, 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也不能取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一、哲学和自然科学的辩证关系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它依靠理论论证和逻辑分析系统地回答 关于世界的最一般的问题。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离不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 学的发展。自然科学是探索自然规律的认识活动和认识成果, 它离不开理论思维, 离不开世界观的指导。所以, 哲学和自然科学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取代和排斥自然科学的哲学 是没有生命力的, 哲学的发展依靠对自然科学成果的吸取和概括。正确的哲学思想推动自然科学前 进, 错误的哲学思想对自然科学起阻碍作用。

其次, 从反映客观世界的范围和本质来说, 哲学和自然科学是存在差别的。就反映的范围而言, 哲学是自然、社会和思维三方面的总和, 是反映整个宇宙一般规律的, 它反映的领域大、范围广;而自然科学只是反映三大领域中的一个领域, 相比哲学来说, 它只反映世界的一部分, 领域小一些, 范围窄一些。就反映的本质而言, 哲学所反映的客观世界的规律具有普遍性, 而自然科学所反映的客观 世界的规律具有个别性和特殊性。哲学的普遍性是对自然科学的个别性和特殊性的概括和总结。再有, 从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其使用的概念、范畴上来说, 哲学和自然科学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在研究对象上,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是研究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的学问。自然科学则是受一般世界观的支配, 研究自然界中各种现象运动形式的特殊规律的学问。它们一个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概括, 研究宇宙间最普遍的规律, 一个是受世界观的支配, 研究宇宙间某一特殊现 象、特殊规律, 二者的研究对象不同。从研究方法来说, 哲学主要是运用抽象思维、理论概括、逻辑 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 而自然科学一般则是使用观察、实验、模拟、数学以及分析、归纳、假说等方 法进行研究。它们一个是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的高度的理论抽象, 一个是在观察和实验基础上 的分析、归纳和综合, 二者的研究方法也有所不同。例如, 哲学的物质概念是指不依赖人的主观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实在, 而在自然科学里, 物质 是对自然界中具有一定结构和属性的物体的总称。前者是一般, 后者是特 殊;在概念的外延上, 前者包括后者, 但二者又不能互相替代。如果以哲学的物质概念代替一切, 就 会阻碍自然科学对物质结构及其属性的深入研究;如果以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代替哲学的物质概念, 就必然产生诸如 物质消失了 的唯心主义结论。最后, 从哲学和自然科学的社会属性来说, 在阶级社会里, 哲学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而自然科学 本身没有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中, 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世界观, 一定的哲学只是对一定的世界观的 理论表现, 是作为阶级意识出现的。因此, 阶级社会中一定的哲学总是从属于一定的阶级并为该阶级 的利益服务;哲学从它在阶级社会产生之日起, 就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自然科学则是关于自然现象及 其关系的知识成果, 是人类的共同财富, 在阶级社会中自然科学本身不带有阶级性。然而, 自然科学 为谁所占有和使用, 则要受到社会制度和阶级的制约。

二、自然科学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发展

自然科学是推动哲学发展的革命性力量, 自然科学对哲学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 的作用。18世纪末到 20世纪初自然科学领域内划时代的重大发现,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重要前提之一, 自然科学的发展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现代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又不断为马克思主义 哲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动力, 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丰富和繁荣。自然科学总是推动哲学的进化和发展, 也就是说, 自然科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必然导致哲学出现。

与之相适应的状况和发展趋势。自然科学对哲学的一般作用在于: 第一, 自然科学总是不断向哲学提出新问题和新要求, 从而推动哲学不断前进。任何新的、重大的自然科学理论成就, 都是对自然界新的具体规律的揭示。这种新的科学成就除了论证和丰富哲学已有的概念、范畴、原理和规律以外, 总是不可避免地要提出与新的具体规律相联系的更高层次的哲学上的新问题和新要求。哲学正是在解决 和回答这些新问题、新要求的过程中发展自己, 不断地由低级形式向高级形式进化, 从而达到与自然 科学最新成就相适应的状态。第二, 自然科学不断为哲学发展提供必需的、重要的认识素材和世界观 材料, 划时代的自然科学成果会直接促进哲学的伟大变革。人们通过对自然界的科学认识活动获得了 大量的科学事实等感性素材, 以及概念、范畴、关系式、定律、原理等理性素材;这些感性素材和理性素材为哲学的理论抽象提供了不同性质的基础和前提, 促进着哲学的发展。自然科学新成果是哲学发展的必要前提, 而划时代的重大科学成就则在哲学的变革中起着直接的和重要的作用。第三, 自然科学本身体现出一 定的哲学思想和观点, 会不断地丰富哲学的内容。自然科学本身虽然不能等同于哲学, 但它是哲学思 想和观点产生的源泉之一;自然科学总是体现出一定的哲学思想和观点, 直接论证、丰富和发展已有 哲学的内容。第四, 自然科学是辨别、评析、支持、驳斥或推翻各种哲学观点的最有力的武器, 反映客观自然规律的自然科学是检验哲学观 点正确与否的试金石, 自然科学为检验哲学观点的真理性提供了最有力的实践标准。自然科学对哲学的作用的总要求, 就是哲学要和自然科学的发展相适应。尽管自然科学对哲学起 着重大的推动作用, 但自然科学对哲学的作用总是相对低层次的意识对科学抽象的高层次的意识的作用, 是个别规律的科学抽象对一般规律的作用。然而无论如何, 自然科学对哲学的作用是根本性的、永久性的, 它永远是推动哲学前进的根本动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充分证明了自然科学对哲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三、自然科学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

自然科学是人类探索自然规律的一种认识活动, 这种活动离不开哲学的指导。恩格斯指出: 不管自然科学家采取什么样的态度, 他们还是得受哲学的支配。问题只在于: 他们是愿意受某种坏的时髦哲学的支配, 还是愿意受一种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的支配。这是为无数科学史实所证明了的真理。一定的自然科学总是受一定的哲学思想支配的。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 总要运用思维, 受一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支配, 从而就必然和哲学发生密切联系。哲学对自然科学的支配和影响, 主要表现在自然科学工作者要受一 定的哲学观点的支配。唯一的差别是, 有的自然科学家受过系统的哲学训练, 自觉地接受某种哲学观点的影响;有的自然科学家虽然没有受过哲学训练, 但也不自觉地受到某种哲学观点的支配。实践证明, 历史上许多自然科学家之所以在科学研究中有所作为, 正因为他们注意运用哲学, 善于吸收人类 历史上优秀的哲学成果, 以指导自己的科学研究活动。马克思主义哲学承认自然界的物质性和自然规律的客观性, 承认自然界万事万物、一切现象和全部过程 之间的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 承认自然界的物质现象是意识现象的基础, 以及意识现象的相对独立性 和反作用力;这就给自然科学工作者的研究活动提供了一个正确的世界观立场和方法论指导, 引导自 然科学工作者自觉地按照自然界的本来面貌去观察、研究和解释自然, 揭示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在社会主义国家的自然科学研究 领域中,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伟大的思想武器, 它对于自然科学具有政治上的定向职能。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党性原则, 它作为一种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 制约着人们科学地认 识自然界的动机、态度, 规定自然科学研究工作的方向, 是制定这一工作的方针、路线和政策的根本理论依据。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 可以从思想上保证自然科学研究接受党的领导, 为社会主义 服务。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唯物的辩证的运动规律, 为人们正确地认识自然规律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以正确的思想方法、分析方法和研究方法武装自然科学工作者, 启迪自然科学工作者运用正确的 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去探索自然界的奥秘。

今天, 随着社会实践的进步, 现代自然科学正在同时向着高度综合和高度分化的方向发展, 向着自然界的广度和深度进军: 研究的课题越来越复杂, 项目越来越庞大, 难度越来越高;所以, 自然科学工作者更应该自觉地学习和运用正确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来指导自己的研究工作。

下载论十大关系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精神(优秀范文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十大关系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精神(优秀范文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费尔巴哈论 (课程:马克思主义哲学)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读书笔记“热爱科学就是热爱真理!”费尔巴哈名言生动地体现了他的哲学思想。在《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恩格斯深......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 摘要: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自然也是阐释马克思哲学的主要参照。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为适应无产阶级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解放......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大学生就业分析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大学生就业分析 摘要: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给大学生的思想带来了积极的影响。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学习,能够优化和开发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营......

    马克思主义哲学精华[优秀范文五篇]

    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总的根本的看法。人生观是指对人生的看法,也就是对于人类生存的目的、价值和意义的看法。个人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

    论十大关系(范文大全)

    《论十大关系》读后感 1956年,毛泽东发表了著名的《论十大关系》的讲话,这是在社会主义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成功的前提下,针对一些错误及不足处进行纠正。以下是我个人对《论十......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人生

    自动化1003班 王慧勇 2010001150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人生 我想马克思主义哲学课交给我们的是如何认识世界,为人,处世之道。其意义就在于结合自身,寻找到适合自己的一种活着的姿态......

    论对立与统一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论对立与统一原理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体会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各哲学流派关于“对立与统一原理”的观点阐述,也是对辩证法发展的一个探讨。辩证法作为思维方......

    马克思主义哲学下大学生就业与机遇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下当代大学生就业难的反思 姓 名:陈辛怡 班 级:15级财务管理(5)班 学 号:1541453506 院 系:财会与金融学院 专 业:15级财务管理二零一六年三月 马克思主义哲学下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