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莫言究竟掌握多少汉字
莫言究竟掌握多少汉字
莫言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他将虚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相融合的写作手法,成就了他的中国首个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作品在中国的流传度很广,荣登第一届中国作家富豪榜,也问鼎中国作家实力榜第一名。各界都对莫言的作品给予很高的评价,对于莫言,大家也是极尽赞美之词。莫言的写作能力是无可厚非的,那么莫言究竟掌握了多少个汉字呢?据我保守估计,有4000字左右。而这么估计的理由大约有以下两点:
首先,莫言作品所用一般为常用字。给莫言作品挑错的《咬文嚼字》杂志主编郝铭鉴曾经说过:“莫言作品的用字不太偏,都是一些大家熟悉的常用字。”由此可见莫言的作品并不十分晦涩,用的基本都是常用汉字。1988年出版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有如下的统计:
1000字复盖率为90.00%。
2400字复盖率为99.00%。
3800字复盖率为99.90%。
5200字复盖率为99.99%。
据此,一般认为,掌握5200字基本就囊括了所有常用字,而掌握3000个常用字,阅读书报就不会有大问题了。人也不是机器,基本不会掌握五千那么多的常用字。而作为作家的莫言所掌握的的汉字也应该超过3000个,那么取个平均数,就大约是4000字。
其次,莫言具有较高的学历及学术地位。虽然他只读到小学五年级就辍学了,但他后来分别就读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和北京师范大学鲁迅文学院创作研究生班,并获得了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硕士学位。又先后受聘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兼职教授、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导师、汕头大学文学院兼职教授、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青岛理工大学客座教授、潍坊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名誉院长、青岛科技大学客座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兼职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可见莫言的学历较普通人高,掌握的知识也比普通人更为丰富,因此,他所掌握的的汉字也应较普通人多一些。由此也可以证明莫言所掌握的汉字应超过普通人基本的常用汉字,保守估计大约4000字。
其实,一般人对于自己究竟掌握了多少汉字并不是十分清楚,也并不会过分去计较,只要不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就行。而再看莫言,可以说比他掌握的汉字多的人还有很多,但是有他这么高的写作才华的人却没有几个。因此,所掌握的的汉字的多少并不能决定你的写作水平。莫言掌握的虽然只有大约4000字,但他用这4000字组成的文学世界,却是普通人难以企及的。
第二篇:莫言
当我接到通知说要协同王老师,海波来跟大家谈谈莫言的时候,我无比的惶恐,以前一直倾向于古典文学,前不久才改主意考现当代文学,所以一直在恶补,因为莫言的书我读的不多,所以我今天在这里,只是抛砖引玉,希望能引出来大家更为积极有思想的探讨。
首先我们再来重温一遍颁奖词吧: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莫言将现实和幻想、历史和社会角度结合在一起。他创作中的世界令人联想起福克纳和马尔克斯作品的融合,同时又在中国传统文学和口头文学中寻找到一个出发点。瑞典文学院在当天发布的一份新闻公报中说,从历史和社会的视角,莫言用现实和梦幻的融合在作品中创造了一个令人联想的感观世界,他在作品中融入了年轻时代的个人经历。
中国的莫言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是第一个中国籍作家获得该殊荣。过去的这么多年,中国作家何止上万,我们认为的、政府认为的有影响的好作家也数不胜数,为什么偏偏是莫言独中头彩?要知道,早在十几年前,莫言的《红高粱》、《丰乳肥臀》都被各批评家大批特批呢。好吧,我也就认认真真读过这两部作品,先拿这两部来说吧。
作品内容不再一一赘述,创作于80年代中期的‘红高粱’家族系列小说,对于新时期军旅文学的发展产生过深刻而积极的影响。《红高粱》以自由不羁的想象,汪洋恣肆的语言,奇异新颖的感觉,创造出了一个辉煌瑰丽的莫言小说世界。他用灵性激活历史,重写战争,张扬生命伟力,弘扬民族精神,直接影响了一批同他一样没有战争经历的青年军旅小说家写出了自己‘心中的战争’,使当代战争小说面貌为之一新。‛
莫言与中国绝大部分作家不一样,我们经历了唯物主义无神论的教育已经六十多年,‚眼睛看不到的就是没有的‛这一观念几乎已经深入人心,而这恰恰是莫言不同人之处,他的最准确的学历是小学毕业,然后自己通过学习的。他说因为我读书比较少,所以我的想象力发达。如果我读上30年的书成了硕士、博士,可能想象力要大打折扣了。
我一直坚信作家不是学校培养出来的而是生活造就的,莫言狂野无羁的文学才能得益于‚跟大自然打成一片‛,生活底层的磨练与梦想成就了他。他通透的感觉、奇异的想象力、旺盛的创造精神,以及他对叙事艺术探索的持久热情,使他的小说成了当代文学变革旅途中的醒目界碑。他从故乡的原始经验出发,抵达的是中国人精神世界的隐秘腹地。他的笔下的欢乐和痛苦,说出的是他对民间中国的基本关怀,对大地和故土的深情感念。他的文字性格既天真又沧桑;他书写的事物既素朴又绚丽;他身上有压抑不住的狂欢精神,也有进入本土生活的坚定决心。这些品质都见证了他的复杂和广阔。中国很多作家都喜欢写土地,但土地、农民、母亲这种近乎三位一体的纽带感没有比《丰乳肥臀》体现得更为深邃。上官鲁氏是一个让人动容的母亲。她向上天祈祷把所有灾难和病痛都降临到她一人身上,别折磨她的孩子。莫言用最压力的增加砝码方式,来测试这个母亲被践踏的身体以及扩展的灵魂,每次读到母亲的微笑和下体的臭虫都让人痛哭。这是只有莫言才能写出的母亲,这是那些粗鄙的自诩净畅宁们无法理解的写作,他们看到的是亵渎,而不是敬意,看到的是抄,而不是语境转换。
由于莫言获奖的主要原因还是他的魔幻现实主义小说,我们也来谈谈。魔幻现实主义的文学作品,作者往往打破时间顺序和空间界限,出现了一连串的倒插笔,把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发生在不同人物身上的事件都放在同一个画面上来描写,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实到魔幻,从生前到死后,常常重叠在一起,在同一个场景中出现。作品中出场的人物仿佛是梦中人,他们来之蹊跷,去之迷离,作品中常常出现死人复活,鬼魂与世人对话。在语言表达方面,大量使用本民族的方言俗语,乃至不见书面记载的粗犷的土语,因而具有浓烈的地方色彩。莫言的《蛙》以乡村医生别无选择的命运,折射着我们民族伟大生存斗争中经历的困难和考验。小说以多端视角呈现历史和现实的复杂苍茫,表达了对生命伦理的思考。叙述和戏剧多文本的结构方式建构宽阔的对话空间,从容自由、机智幽默,体现作者强大的叙事能力和执著的创新精神。
他自1980 年代中以一 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其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写的是一出出发生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 ‚传奇‛。莫言在他的小说中构造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天马行空般的叙述,陌生化的处理,塑造神秘超验的对象世界,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在几十年文学创作道路上,莫言对祖国怀有真挚情感,与人民大众保持紧密联系,潜心于艺术创新,取得了卓越成就.莫言一直身处中国文学探索和创造的前沿,作品深深扎根于乡土,从生活中汲取艺术灵感,从中华民族百年来的命运和奋斗中汲取思想力量,以奔放独特的民族风格,有力地拓展了中国文学的想象空间、思想深度和艺术境界。
一个有过先秦诸子、汉唐气象、宋明风韵的传统文学大国,一个曾诞生过孔子、屈原、李杜、曹雪芹的文明古国,走到今天,终于有中国籍作家在诺贝尔文学奖的名册上留下名字。我们需要一个诺贝尔文学奖。诺贝尔文学奖,是慰藉,是证明,也是一种肯定,更是一种新起点的开始。
不管承认不承认,诺贝尔文学奖因其奖金丰厚、影响力大和权威而为世人看重。诺贝尔文学奖是一个符号,具有明确的指向性价值。中国籍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说明了其著作的高水准,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这是一种接纳和融合的过程,这是一种文明对话的过程。中国文学要走出国门,也必须走出国门;中国作家要走向世界,也必须走向世界。
当然,只有一个莫言还不够,中国不能只有一个莫言。同时,没有哪个作家是为了获奖而写作。在第五届鲁迅文学奖颁奖典礼上,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说:‚我以为获奖与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们有共同的身份——作家,共同珍爱文学,共同的使命担当。……写作的过程是不断反省自己的过程,也是考量自己的内心与生活、人生与时代有多大距离的过程。‛获得鲁奖如此,茅奖是如此,诺奖也应如此。每个作家都应该扪心自问,自己的写作能不能对得起这个伟大而艰难的时代?
我的一个朋友在莫言获奖后写了一首诗,我来分享给大家:诺奖报播炸雷起,《丰乳肥臀》手捧时。九州终得圆诺梦,莫言名声震环宇。思维独特树文旗,华夏文明凝翠璧。问鼎诺奖总堪喜,多言祝福少微词。
说完了莫言,我也想以中文系学生的身份借助贤林讲坛谈一下文学和阅读。曾无数人哀叹文学的无用,这样的哀叹总让我很无语,在大学的学习不仅仅是专业课上成为一个现代化建设的工具,我们也可以去改变我们的思想,那么我们就要多涉猎各种书籍从而武装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有思想的人,通过读书有所思,所悟,然后把自己的思想记录下来,即使你的思想不能被大众所接受,即使你的文章为此引来非议,也不要去在意,现在的社会至少不会因为文字而招致杀生之祸,文字狱的时代已经过去啦。当然也不要老是用世俗的眼光去看问题,动不动就是说要让别人喜欢,要把文字写到让大众看了心里舒服,如果是这样,在我看来,文字,已经失去了它的意义。文字,则成为了消遣的东西。如果看到一些有违道德的行为,我们熟视无睹,甚至没有任何感触,我们不能够写文字给予它们应有的批判,那么这种现象将会在我们的生活里泛滥。如果那样的话,文字将不再具有吸引力。所以,还是要坚持自己的文学,没有一个人的思想是可以出卖的,即使思想可以出卖,灵魂绝对不可以,文学的意义,无论在何时,都有着引导作用,指引着一个时代的方向。
文学,除了从几本销量羞涩的刊物里衍生几部无关痛痒的影视作品,她还能有什么用呢?她就是一个青年后慢慢行走着的人,不要指望她对当下的生活有什么直接了当的影响--尤其是面对一个急吼吼的没有耐心的年代,她永远也影响不了股市,房价和白菜,她就那么慢慢地走着,不,她甚至不走,她就在原地站着,她像一棵树,一棵慢慢的生长,慢慢的向下扎根的银杏树,因这慢,我们得以饱满和从容,因这慢,我们得以丰饶和深沉,因这慢,我们得以柔韧和悲悯……
文学就是这么一棵树,我们很多人都深爱着那棵树,同时也是被那棵树深爱着的孩子,只要有了这种爱,无论我们走多远,最终都会回到这棵树下--我有归处,一想到这个,我就觉得无比踏实和幸福……
谢谢大家!
第三篇:莫言
莫言创作大事记
1981年,开始创作生涯,发表《枯河》、《秋水》、《民间音乐》等作品。
1986年,小说集《透明的红萝卜》出版。发表中篇小说《红高粱》引起轰动。发表系列中篇《高粱酒》、《高粱殡》、《狗道》、《奇死》。
1987年,《红高粱家族》出版。
1988年,发表《天堂蒜薹之歌》。1993年,《酒国》出版。
1997年,《丰乳肥臀》获得“大家文学奖”。
1997年,进入检察日报社工作。
1999年,发表《师傅越来越幽默》、《红树林》等。
2001年,《檀香刑》获台湾《联合报》读书人文学类最佳书奖。
2005年,《四十一炮》获第二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杰出成就奖。
2006年,出版《生死疲劳》。
2007年,出版散文集《说吧,莫言》。2008年,长篇小说《生死疲劳》获第二届红楼梦奖。
2009年12月,出版长篇小说《蛙》。
2011年,《蛙》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2012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颁奖词
莫言“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他创作中的世界令人联想起福克纳和马尔克斯作品的融合,同时又在中国传统文学和口头文学中寻找到一个出发点。”
——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 文学界热议莫言获奖 周国平:诺奖终于回归现实
高洪波 中国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
“去年获茅奖,今年获诺奖”
去年两件大事与莫言有关,他的《蛙》获得了茅盾文学奖,在中国作协的换届选举中,他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这两件事说明中国当代文学界对莫言的认可度是很高的。现在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一世界性的文学奖项,是中国文学改革开放30年来一个很重要的成果,也是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的象征。
同时,莫言的创作扎根中国大地,用他高密的故事和汪洋恣肆的语言、浓艳的色彩,每部作品和每部作品都不相同的一种构思,使他的文学达到了一个可以达到诺贝尔文学奖的高度,被专家们认可,我为莫言感到高兴。说明了国内外的认可度达到了共识。
李敬泽 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著名评论家
“扎根中国经验与世界对话”
听到他获奖,喝了三杯酒。我觉得诺奖给一个中国人,在我的想象中就是莫言。他确实能特别突出地代表当代中国文学1980年代以来所取得的成就。他扎根在中国经验中,同时有力地与世界展开对话。他是1980年代以来,最多被译介的中国作家之一。很简单,任何一个忠实于人性的作家,不仅中国人会懂你,外国人一样懂你。莫言的获奖,起码它对所有热爱文学的人是一个好消息,也使我们重新深入体验文学的价值。
毕淑敏 著名作家
“对中国文化的世界传播是好事”
我和莫言是鲁迅文学院的同学,余华、迟子建、莫言,我们在一起学习了两年多。当时是1980年代,觉得诺奖离我们还是很遥远的,总之,作为同学,今天我特别为他高兴。他这么多年特别勤奋地努力在思考。对于中国当代作家来说,这代表中国在世界上,文化越来越被关注,不仅是莫言的荣誉,也是中国的文化受到重视。每个作家都是在他国家文化的土壤中成长起来的,这对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传播也是一件好事。
潘凯雄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副总裁、著名评论家
“有中国本土也有世界表达”
莫言的作品是翻译的外文语种比较多的,对其获奖多少有一定关系,外国读者阅读起来会比较方便。更多的是因为他的创作本身有中国本土化的东西,也有国际化的表达。比如他最近的新书《蛙》,其中表现的人口问题是中国问题,也是世界问题。
晨报记者 刘婷
任鸣 导演
“他的作品„最中国“
当初人艺选择莫言作为荣誉编剧,就是觉得他是中国最有实力、有思想的作家,同时他的作品也“最中国”,我们当时私下就认为他是可以得诺贝尔奖的,但没有和他讨论过,我觉得这不是他喜欢的话题。这是中国文学的一个胜利,同时莫言也不仅仅属于文学界,也跨界戏剧,《我们的荆轲》语言非常自由,想象力很丰富,而且充满诗意,但这些还不是最重要的,我认为这部戏最好的地方就在于它的思想性很深刻,也很犀利,有一种勇于批评的精神。
晨报记者 和璐璐
哲夫 作家
“莫言人品如文品”
莫言是我的好朋友,其实在之前,我已经感觉他获奖的可能性会很大,因此也提前发短信祝贺过他,不过他当时没有对诺奖表示什么。如今,终于猜测成为现实。
其实在此之前,我和莫言也曾经在一起谈过诺贝尔文学奖,我当时跟他说中国的作家中他离诺奖最近,因为他的作品和世界文学是接轨的,几乎没有什么隔阂。其实我想莫言心里也明白,但是对于诺奖这样一个世界级的大奖,不到揭开笼屉的时候,谁也不知道会有什么样的结果,所以莫言自己很少发表对诺奖的态度,包括私下里也是如此,我跟他聊的时候,他也并没有什么回应,不过我想他心里应该有数,最终能获此殊荣,我想他应该也会非常高兴。
晨报记者 周怀宗
孙郁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
“莫言是有力量的作家”
莫言的小说有一种力量感,这在中国的小说中并不多见。中国的文学,一般来说给人的感觉都是柔弱的,不论是唐诗宋词,还是明清小说,其实都有这样的现象。但莫言不同,他的小说汪洋恣肆,给人一种强大的力量感,这征服了许多的读者,对我来说,影响也特别深刻。
莫言的这种力量究竟来自哪里?他有一个非常特别的美学观,既有辉煌也有血腥,这是中国文学中所少有的,其实自左翼之后,中国的文学中一直都强调和流行一种单纯的美,而对于不美的那一部分很少涉及,莫言则不同,他的作品中既有美好,也有不美好的东西,他把这两者融合在一起,造就了一份独特的风格。
舒乙 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
“大江健三郎十年前就提名他”
莫言的获奖不但是他个人的成就,对于中国当代文学来说,也是有划时代意义的。这个奖是一次破冰,打开了外国读者了解中国当代文学的大门。
其实莫言被诺贝尔奖关注已经有不短的时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大约在十年前就已经提名过莫言获奖,他是外国作家中比较早喜欢和赏识莫言的。
有一次大江健三郎到中国现代文学馆参观,我发现作陪竟然就是莫言,当时他们两个在现代文学馆交谈,大江健三郎对莫言的评价非常高,认为莫言已经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资格,十年后,当年的预言终于成为现实。
周国平作家
“诺奖终于回归现实”
在莫言得奖之前,诺贝尔文学奖对于中国作家和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个远在天上的神话,如今,这个神话变成了身边的故事,终于也回归到了它本来应该的状态。
莫言得奖,当然值得高兴,这是莫言个人的荣誉,也是诺贝尔文学奖对中国当代文学的一种肯定。莫言的获奖,对中国作家来说是一件好事,但也是一件坏事,这个悖论来自于诺奖本身。好的方面是,莫言成为第一个获得诺奖的中国本土作家,这打开了诺贝尔文学奖的大门,之前种种关于中国作家难以获奖的说法不再成立,其他优秀的作家也有可能获奖。不好的是,诺奖只有一个,还可能会考虑到平衡问题,莫言获奖,其他中国作家获奖的可能性会变小。当然,不管怎么说,获奖都是一件好事,这使得诺贝尔终于来到我们身边,也使得中国作家以后谈及诺奖,心态也不会再像以前那么复杂了。
晨报记者 周怀宗
作协点评
关注中国命运受到评委肯定
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何建明昨天接受央视采访时表示,莫言获奖是中国文学界的一件喜事,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源于他一贯地坚持现实主义写作,他一直关注中国社会历次发展的命运,他的作品获奖也是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对中国作家的传统现实主义写法的充分肯定,也是对中国一贯的现实主义关注,民族、人文主义关注的肯定。何建明称,在私下交流时,莫言认为《蛙》并不是自己最好的作品,同行也认为他还有很多更好的作品。十几年来,莫言对社会、中国人文的关注和关照有非常深刻的一面。
晨报记者 刘婷
出版界反馈
莫言作品系列新版开始预售
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莫言作品系列新版将于近日上市,其中的长篇小说部分已经开始预售。据上海文艺出版社副总编曹元勇介绍,较早的时候该社就有这个计划。海外莫言重要的长篇小说,有十几种语言的译本。他的书在德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也获过文学奖项。对于莫言,曹元勇认为他是一个内心独立、清醒的作家。“有人问我说莫言成为中国作协副主席,对他的创作是不是有影响,我认为不会有影响,因为他精神上非常独立”。他的获奖,对中国读者回过头来阅读本土作家的作品也是有帮助的。
晨报记者 刘婷
外媒评价
在过去10年,莫言始终是被出版商所偏爱的三个作家之一,他的得奖打破了批评家所指出的诺贝尔文学奖被欧洲作家所垄断的局面。
——《纽约时报》
出生于1955年的莫言,童年时代异常艰苦,他曾说过:“饥饿和孤独是我创作的财富。”作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莫言的得奖势必在中国激起惊喜与得意。
——路透社
知名汉学家妮基·哈曼为莫言的得奖欢呼,她说:“他是个很棒的作家,从此以后将更加有名气。这对全中国的作家都是个好消息,因为它将拉近英国读者与中国作家的关系。”
——英国《卫报》
莫言获得这项久负盛名的奖项对中国意义深远,其官方的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在黄金时间的新闻联播中插播了这一足以引起全国人骄傲的喜讯。
——美联社
莫言得奖的消息一出,中国的网络第一时间热闹起来,不少网民由此得出“中国正在崛起”的结论。
——CNN 美报述莫言作品特点:充满现实主义和黑色幽默
原标题[美报细述莫言作品特点:充满现实主义和黑色幽默] 【美国《纽约时报》网站10月11日文章】题:在中国,一个作家发现了一口深井(作者在莫言充满现实主义和黑色幽默的短篇小说《师傅越来越幽默》中,这位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刻画了来自中国东北的一个典型工人形象,这个师傅在还有一个月就要退休的时候下岗了。
这篇小说像莫言的大多数作品一样,令人回想起了俄罗斯作家弗拉基米尔·沃伊诺维奇的一句话:“现实即是讽刺。”在莫言的作品中,这位多产、富有想象力、不受限制、有时愤怒的作家塑造了一个个充满着乡土气息的人物,这些人无一例外地被日常生活中令人尊严扫地的暴行打击得一败涂地,伤痕累累。
也许,正如莫言自己去年在加州伯克利召开的中美文学会议上所说的那样“只要人活着,就会有痛苦”。但是,说到他的文学理念,莫言说:“我认为大多数读者都更喜欢读到描写痛苦生活的幽默词句。”
幽默是莫言文章的特点之一,而且毫无疑问某种有趣的距离感让人更容易理解他多数情况下描写的中国农村社会,这里的不公平、随意的暴力、恶臭和悲剧,还有卡夫卡式的挫败感。
但是,在他有关中国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故事中,人们能够感觉到一种潜伏在表象之下的尖锐的愤怒感。这些小人物都生活在莫言自己生长的山东省,正如他自己在一本合集的前言中所说的那样,这些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人们努力将死亡拒之门外。
同样,《天堂蒜薹之歌》这部小说发生的背景是在一个讽刺性地命名为天堂县的地方。村子里的农民被一群官员命令种植同一样作物蒜薹,然后这些官员在靠各种杂费和税收中饱私囊后宣布,仓库满了,不再购买农民们种出的蒜薹了。
但是,莫言的书中也不全是这种小人物和反复无常的官员之间的斗争,他还有《红高粱家族》和《生死疲劳》等作品。《纽约时报》的书评称《生死疲劳》有着“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这些小说是完全不同的。正如莫言的作品的英文翻译家葛浩文在一封邮件中所说的那样:“如果你喜欢爱伦·坡,那你可能会喜欢即将出版的《檀香刑》;如果你更倾向于拉伯雷的风格,那你可能会喜欢《酒国》;如果喜欢寓言式小说,那我推荐《生死疲劳》。”
美译者将莫言比肩狄更斯:最恐怖场景有强美感
原标题[美国译者将莫言比肩狄更斯:最恐怖的场景也有很强的美感] 【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10月11日报道】葛浩文(How ard Goldblatt)是最著名的中国当代小说的英文翻译家之一,也是最热情地在西方推介莫言作品的人之一。葛浩文说自己第一次被莫言的作品吸引是因为“它非常新颖,在时间上自由地前后转换。我被作品的语言、刻画人物的深度和作品呈现出的生命感所吸引”。
在《丰乳肥臀》和《蛙》等小说中,莫言“擅长让中国以外的读者了解中国人是什么样子,并同时让中国国内的人与他们的历史产生联系感”。
【美国野兽日报网站10月11日报道】很多观察家,包括一些中国观察家在内,或许都对深受欢迎的日本小说家村上春树今年没有获奖感到意外。但是,在中国当代作家里,莫言一直被看做最有希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人选。从早期作品《红高粱家族》到后来的《生死疲劳》,他始终致力于通过小说创造自己独特的文学世界。
莫言作品中的环境常常是荒诞甚至神秘的,超现实与平淡乏味的日常生活比肩存在。
把莫言的大多数主要作品译为英文的美国人葛浩文称,莫言是“最伟大的”去熟悉化"者之一:血是绿色的,小孩吃金属从某种角度说,他是个寓言家,都是幻想,但他却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把这与现实联系起来,让你觉得可以接受”。
葛浩文对莫言的成功表示“高兴”。他说:“我一直喜欢粗俗、大胆、幽默的语言大师,比如狄更斯或拉伯雷。莫言的优点与其说在于他创造的人物,不如说在于他对语言和意象的运用,加上他那种嘲讽的幽默。”
【美国《华盛顿邮报》网站10月11日文章】题:中国小说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作者文学评论家史蒂文·穆尔)
近年来,诺贝尔文学奖经常颁发给一些确实有才华,但却不太为人所知而且作品也印数不多的作家,从而导致他们一旦获奖后,不得不匆忙再版所有作品的局面。幸运的是,今年文学奖给了一位实至名归而且出版作品很多的作家中国的小说狂人莫言。
葛浩文形容这位中国作家是一个安静的、有思想的自学成才者。葛浩文通过电话接受采访时说:“他的社会意识非常强,而且有着强烈的社会良知。他对中国社会非常感兴趣,无论是好的一面还是坏的一面。人们对他有很多的争议,但这不再对他构成困扰。他头脑中肯定有很多问题,因此根本没有时间去理会外面的世界。”
葛浩文翻译过莫言的5部小说,而且还有两部即将出炉。他形容莫言的作品有狄更斯式的特色。他说:“在莫言的笔下,即使是最恐怖的场景也有很强的美感。”
人民日报:莫言获诺奖使中国当代文学走入世界
李冰(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
莫言获奖具有多重意义。一方面,拉近了中国文学和世界各国读者之间的距离。中国有一批优秀的作家和优秀的作品,因为语言障碍、价值观差异,中国文学在国际上的传播还不够广泛,一些外国读者对中国文学知之甚少。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中国作家莫言,会使外国读者更加关注中国文学和中国作家,激起他们对中国文学的兴趣,而这种兴趣又会激发国外汉学家下功夫把更多的中国文学作品翻译介绍到世界上去。
另一方面,拉近了诺贝尔文学奖和中国文学界的距离。中国有世界上最大的作家群、读者群、最大的文学作品产量,长篇小说一年出版数千部,网络小说更是数不胜数,还有散文、诗歌、戏剧、报告文学等等。这样一个庞大的文学实体不应该被诺贝尔文学奖忽视,我们希望莫言获奖,成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一个新起点,希望中国作家创作出更多的精品佳作,奉献给中国读者和世界读者。
铁凝(中国作协主席):
莫言讲述的中国故事,洋溢着浑厚、悲悯的人类情怀,因而不仅深受国内广大读者的喜爱,在国外也深受一大批读者的喜爱,我和他一起在西班牙参加中西文学论坛的时候,他生病住进医院,主治医生竟然也是他的读者。在中国当代作家中,莫言的作品可能也是译成国外语种最多的。莫言的获奖,表明国际文坛对中国文学和作家的关注,表明几代中国作家孜孜不倦的实践和努力,正在产生越来越大的国际影响。
对于一个成熟的、把文学视为生命的作家而言,获得任何一种奖项,都不会是他写作的最重要的动力。我相信莫言和一大批中国作家,以及一批生活在世界各地的优秀华人作家同行们将继续勤奋写作,积攒充沛的创造的能量,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人类文化财富的积累作出应有的贡献。
王文章(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
上世纪80年代,莫言开始在文坛上“冒”了出来,直到今天,他仍然保持着旺盛而持续的创造力。通过那些作品,我们能够看到他对社会现实持续而敏感的观察,对历史文化独特而深刻的思考,他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关照人们的命运和心灵,生存状态、喜怒哀乐、所思所想,这对具有相似经验的中国读者而言,具有强烈的共鸣和吸引。这些作品的思想内涵、语言风格彰显了莫言的创作理想、文学天赋和社会责任感,因此莫言得到中国和世界读者的肯定具有必然性。
雷达(文学评论家):
莫言的小说将现实和幻想、历史和社会角度融合在一起,成功地结合了世界文学经验和民间本土经验,因而具有一种奇异的魅惑力。我认为《红高粱家族》这一系列仍是莫言迄今为止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红高粱家族》与我国以往战争题材作品面目迥异,它虽也是一种历史真实,却是一种陌生而异样的、处处留着主体猛烈燃烧过的印痕,布满奇思狂想的历史真实。我们大口呼吸着高粱地里弥漫的腥甜气息,产生了一种难以言说的神秘体验和融身于历史的“浑一”状态。其最深刻的根源乃在于作家主体把握历史的思维方式之巨变。
陈晓明(文学评论家):
过去西方承认的主要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最多到现代,而对中国当代文化和当代文学一直存在抵触和偏见,通过莫言的获奖,西方将会有一个更加开放的姿态来接受当代中国。对于中国人而言,我们一直在寻找文化上的肯定,这次诺贝尔文学奖颁奖给莫言,是对中国当代文学客观的肯定。这些年媒体上很多对中国文学的批评和贬损是很不客观的,常常建立在没有充分阅读和认真思考的基础上,常常为了博取眼球而把一些片面的观点发挥到极端。莫言的获奖可以让我们冷静下来,回到对文本认真探讨的批评立场上来。
范小青(作家):
莫言的获奖没有让我特别意外,因为莫言作品的个性是如此鲜明,没有谁能取代他。这么多年来,他的许许多多作品一直保持这种特立独行的气质,这是与他个人的生活经验和文学天赋分不开的。莫言获得诺奖,既是他个人多年潜心创作的成果,同时也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收获,中国作家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创作出越来越多优秀的作品,使得中国当代文学渐渐地为世界所了解,所接纳。
世界热议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 莫言被誉“中国的卡夫卡”
【美国《纽约时报》网站10月11日报道】多产且享有国际声誉的中国作家莫言今天获得2012诺贝尔文学奖。莫言在长篇和短篇小说中描绘了中国纷乱而复杂的农村生活,常常采用丰富的想象———动物叙事者、地下世界、神话故事元素———让人联想起南美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
西方评论家对莫言的作品《生死疲劳》大加赞赏。汉学家史景迁2008年在《纽约时报》上写道,这部作品“几乎涵盖了这个国家的整个革命时期”,可以说是那个时代的纪实小说。
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中文教授贺麦晓说,莫言属于文化大革命后开始用新的眼光关注中国社会、尤其是农村社会的一代作家。
贺麦晓说,莫言的作品没有描写社会主义超级英雄,而是充满了具有真正弱点的真实人物,与此同时他把中国农村描写成一个“发生奇妙事情的神奇的地方”。
【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10月11日报道】在上世纪70年代末文革结束之后不久涌现出来的一代中国作家中,莫言是最著名的之一。他是一位多产的作家,许多小说被翻译成英文,包括《生死疲劳》。
弗吉尼亚大学中国文学教授查尔斯·劳克林说:“他的小说有一种粗鄙的、乡村式的语言,与农村背景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但是他还采用了先锋派的想象,使他的大部分小说有一种神话般荒诞的特质,反映出福克纳和马尔克斯对他的影响。”
罗切斯特大学文学译著出版社负责人查德·波斯特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写作有一种近乎游戏的态度。例如,他写过一本小说叫《丰乳肥臀》。”
【西班牙《消息报》网站10月11日报道】当一个几乎是陌生的人获得诺贝尔奖后,我们需要为他贴上标签。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最近一次访问西班牙时,他的标签是中国的“新“莫言的文学作品令我们想起两位熟悉的作家,我们仿佛是在同时阅读卡夫卡和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作品,”拥有西班牙文版莫言作品全球发行权的西班牙凯拉斯出版社创始人安赫尔·费尔南德斯说。这种说法不无道理。这位新任诺贝尔奖得主的许多小说都流露出东方化的魔幻现实主义味道。
【俄罗斯之声电台网站10月11日报道】俄罗斯外国文学图书馆馆长叶卡捷琳娜·格尼耶娃11日表示:“诺贝尔奖评委会对莫言的评价相当客观,将梦幻般的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与民间传统相结合,这绝非易事。因此,我们祝福他,并希望俄罗斯读者能尽快读到他的作品……”中国官方欢迎莫言获奖
【法新社北京10月12日电】据新华社报道,中共宣传部门最高领导人李长春今天向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莫言表示祝贺。
报道说,李长春在贺信中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既是中国文学繁荣进步的体现,也是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的体现”。这是莫言昨天获奖以来中国最高级别的官方反应。
【日本《朝日新闻》网站10月12日报道】“莫言成为有史以来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北京时间11日晚7时,中央电视台的播音员微笑着播出了这一快讯。中国作家协会也发表贺词称,“莫言的获奖表明中国文学所具有的世界意义”。在北京的大型书店里,店员正忙着准备莫言的著作专柜。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对于世界上古典文学传统最悠久的中国来说,无疑是完成了“夙愿”。共产党不仅想推进政治和经济发展,还想在软实力方面通过建设“文化强国”来扩大国际影响力。莫言实现了鲁迅等历代中国作家都没能实现的“壮举”。
【英国《每日电讯报》网站10月11日报道】莫言获奖使中国政府实现了一个渴求已久的愿望:一个可以夸耀的诺贝尔奖。
北大教授张颐武说:“莫言的得奖其实是中国的崛起和发展带来的结果。”他还说:“我们还会得到更多荣誉,甚至比我们预料得还快。他们无疑作出了一个有远见的决定。”
多年来,中国一直渴望用诺贝尔奖证明自己在世界上的新地位。
【彭博新闻社网站10月12日报道】上周后期开始,中国出现了莫言有希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传言。昨晚莫言获奖的消息公布以后,他的名字一跃成为新浪微博中最热门的话题。官方通讯社很快播发了事先准备好的长稿子,中国作家协会发表了极为自豪但完全真诚的声明,称莫言获奖标志着中国在世界舞台日益重要的影响。
毫无疑问,莫言获奖带来的民族自豪感不仅是真实的、重要的,而且与政治无关。中国,尤其是中国的作家,完全有权享受莫言获奖带来的荣誉。
【英国《卫报》网站10月11日文章】在很多国家,诺贝尔文学奖或许都被看做对富有创造力的个人的奖励,在中国却不是这样。自上世纪80年代初重新进入全球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后,中国当局就一直渴望在科技、经济和(特别是)文学领域获奖。北京一直渴望能有一个在中国生活、工作、成功的中国人得到诺贝尔奖。
这次身为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作协会员的莫言能得奖也许将对解开中国的诺贝尔情结大有裨益。
莫言获奖被指当之无愧
【新加坡《联合早报》10月12日报道】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让中国大陆文化界人士振奋,认为这是对中国文学、中国文明和成就的肯定。但与此同时,一些争议与杂声也伴随而来。
在莫言得奖的消息被证实后,各界的祝福话语充斥整个中国微博。中国作家协会盛赞莫言的作品“在当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中国青年出版社副总编辑李师东昨晚受访时也肯定地指出:“莫言的作品想象力丰富,蕴藏深层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充满创新意识,文学成就是公认且有口碑的。” 在海峡彼岸,台湾文化部长龙应台也公开肯定,像莫言这样一位从中国泥土长出来的人民文学家,能够被世界所拥抱,意义非凡。
李师东强调:“人们不该抹杀莫言的文学成就。莫言的作品政治性其实不强,突出的是他作品的地域性和民族特色。他得奖是当之无愧的。”
【美国《洛杉矶时报》网站10月11日报道】北京的作家张力嘉(音)对有关莫言过于迎合官方的批评不以为然。“文学就是文学。不能因为没有大力批评政府就说他不够格,”张说,“莫言的一些作品还是很有想象力的。”
尽管受到了一些批评,但莫言的作品还是触及了中国部分最敏感的话题。
“中国有13亿人。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书,因此很难定义哪些是主流。我认为莫言获奖至少反映出,诺贝尔奖评委会终于开始关注中国作家了,”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赵平(音)说。
【英国广播公司网站10月11日报道】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的中文教授贺麦晓对莫言获奖遭遇一些批评不以为然。许多来自中国的批评说莫言“同体制过于紧密,不应该得诺贝尔奖”。
他说:“我不认为中国作家只有挑战政府的时候才是好作家,好作家就是好作家。这并非是评判一切的好标准,难道好的英国作家只能是那些反战作家吗?”
贺麦晓还说:“(对于诺贝尔奖委员会来说)选择异见者得奖是个没有风险的决定,但是以作品本身选择一个文学声誉好的作家获奖是个勇敢的决定。”
研究中国文学的著名教授葛浩文曾将莫言的作品翻译成英文,他在采访中将莫言的作品同狄更斯相提并论,说这两位作家的作品都很宏大,大胆,风格华丽、神奇、有力,而且传递了道德讯息。
【英国《金融时报》网站10月11日报道】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彼得·恩隆德否认选择莫言有任何政治考虑。他说:“这是一项文学奖,仅凭文学价值颁发。”
他特别提到莫言讽刺腐败的黑色幽默作品《酒国》。
第四篇:莫言
说实话,如若不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这个头衔,我甚至都未曾听说过这个名字,或者说,听说了也未曾留意。尽管后来我知道,原来早在获诺奖之前,他就已经是我国当代最著名的作家之一,是中国作家富豪榜中的常客,是“以历史观,以及富有神话性、传奇性的叙述文体闻名世界文学中的一朵奇葩。”【日本静冈大学副教授、中国文学专家和翻译家桑岛道夫如是评价莫言】所以说,莫言有没有资格获奖,我自认是没有资格评论的,尤其是在这个奖已经被赋予了太浓烈的政治意义之后。我只是跟风寻来了莫大师的一些作品,用我一个大学生的还不够成熟的视角,来浅显的欣赏一番。
莫言自己也曾说过:“我的作品我自己认为写的不错,但是你让一个90后或者是2000后的一个读者来读,他未必喜欢。”【2012年莫言于腾讯访谈】他的确是了解自己的,而我若承认一开始的确是不喜欢他也是不算丢人的。毕竟他的文字对年轻而不安定的我们来说太过乡土;毕竟他笔下的那个高密东北乡离我们太过遥远。我挑来拣去,终于选定《生死疲劳》来开始我的莫言之旅,可能也只是因为转世这个题材貌似比较有趣吧。
而当莫言用他的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搭配上天马行空的语言,带我游历他的天马行空的高密东北乡时,被他吸引并不是一件需要很长时间的事情。他的讲故事的能力毋庸置疑,正如他本人所说:“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因为讲故事我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12月7日在位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老城的瑞典文学院里如是说);而他的那些飘逸玲珑而潇洒蓬松的文字更不必说,读莫言的小说,你可以从任何一页的任何一行读起,它首先征服你的,并不是故事和人物,而是那语言本身;但是其实,最最吸引我的,却是他对笔下人物的冷静的解读。读了那么多故事,认识了“高密乡”里莫言的那么多老乡,我却突然发现,我分辨不出谁是真正的好人,谁又是绝对的坏人;我也发现,我分辨不出在他看来自己所经历过然后又描绘出来的那个时代到底是进步的还是不堪回首的;我还发现我分辨不出他自己——这个王国的创造者,是正面角色还是仅仅是一个小丑。“他时而讴歌人性,时而又用最残酷的语言洞悉与鞭笞他看到的人性里的沉疴”【新浪网友评论】,这股冷静确切是让人心生敬意的。
你看《生死疲劳》里的西门闹,他不屈不挠,勇于反抗而又机敏狂傲,但是他三妻四妾,对贤惠忠诚的正妻不知珍惜;他不分好歹暴躁无理,误伤不少无辜„„
你看《师傅越来越幽默》,我们的丁师傅老实本分,勤恳务实。而莫言却也花大量笔墨描写了他的怯懦他的没有主见他的小市民劣根性,而且毫不避讳他的扭曲的性趣——“他用耳朵积累了男女性生活方面的许多经验,听着小屋里的男女们发出的千变万化的声音,他的脑海里也依声展现出千奇百怪的形态,真好像打开了一扇窗户,看到了无边的风景。”【摘自《师傅越来越幽默》】
你看《蛙》中的姑姑,她忠心耿耿,是落实国家政策的特大“功臣”,即使曾被红卫兵迫害,仍一片忠心向党,然后她同时却也极端无情,亲手葬送了数千生命,也导致了王人美和王胆等人的死亡,在受迫害的老乡眼里以及为无辜丧命的她们而不平的读者眼中,她都是名副其实的活阎王;
那《丰乳肥臀》中的母亲形象算是伟大了吧?他自己都说了:“母亲具有大地的品格,厚德载物,任劳任怨,无私奉献,大言希声,大象无形,大之志哉。”【莫言谈及《丰乳肥臀》的创作时无限深情地说】但是当看到她屈从现实出卖贞操“借种”生子,当看到她将自己的婆婆砸死在院中,当看到她把磨坊的黄豆偷偷地死命塞进喉咙„„我们不得不为母亲光辉打了折扣而扼腕,但又有谁忍心提出不满呢?毕竟这都是被生活逼迫而至,毕竟这样才更真实更能引起共鸣。
他的人物正是这样,在光芒与人性劣根中渐渐丰满,有血有肉。他们在苦难中品尝着欢乐,把生命特征发挥到极致,把自己的一生凝结成不朽的传奇。
而他的高密东北乡也是这样。“我曾对高密东北乡极端热爱,曾经对高密东北乡极端仇恨,长大后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我终于领悟到:高密东北乡无疑上地球上最美丽最丑陋、最超脱最世俗、最圣洁最龌龊、最英雄好汉最王八蛋、最能喝酒最能爱的地方。”(摘自《红高粱家族》)这里是他爱着的故乡,“北望莱州湾,南觑胶州湾;胶济铁路贯穿其间,高速公路四通八达;东临胶莱河太古河之流淌,西有峡山水库之高悬。土地肥沃,作物丰饶,江河密布,高粱丛生,百姓善良,人民彪悍。无论按照什么风水学说,高密都说一个物宝天华、人杰地灵的泱泱大郡。”(《收获》杂志副编审叶开这样评价高密)但是也就是在这里,村民愚昧无知,自私凶残,生个孩子还不如生头驴重要„„
我们不反对作家们为了作品的主题而夸大正面人物的闪光点,但是若一味将人物神化,从另一方面来讲却反而会显得刻薄。现在的作家往往先入为主,局限了自己的视角,英雄便是不容亵渎的,坏人也是丝毫不值得同情的,这样缺乏了普通人的人性,体现不出普遍人的感情,是无法真正让读者感同身受的,那也就失去了一部好的作品所应该具备的人文色彩了。
“要写出好作品,写作者应该把小说中的好人当坏人写,把自己当罪人写。”莫言如是说,我们看到他也的确是这么做的。(“文化周末大讲坛)他调侃着自己,调侃着身边的亲人,调侃着他的故乡,更调侃着中国过去的那段无法忘却的历史。他在描写美好的同时描写丑恶,将一个最真实的“高密东北乡”呈现于读者面前,以一种自信的姿态。北京时间2012年10月11日19:00,莫言因其“用虚幻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融为一体”【2012年10月11日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这无疑是对莫言的最高嘉奖,将其更醒目的推到了整个中国乃至世界面前,然而,争议也接踵而至。支持者称其实至名归,对扩大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却也有不少反对的声音认为莫言仅是“一个寄生在体制这棵大树上的作家,对当今时代,当今百姓精神思想心灵行为,毫无推动力。”【江苏诗人陈傻子发表博文《我坚决反对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
值得注意的却是,众多质疑之声竟是出自于中国——莫言成长的这片土地。而再看看另外一些评论吧——“和是否中国没关系,亚洲人可以获得该奖项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虽然很可惜,但是没办法。还没有读过他的书,尝试着读一下吧。莫言先生,恭喜你。”【摘自日本雅虎论坛】„„或许难以置信,但这些衷心的祝福的确出自日本民众——本届诺贝尔文学奖另一个有力竞争者村上春树的同胞们之口。
这种情况另国人不得不反思。不是将其获奖与整个中华民族联系起来,便是粗略了解一下他的作品风格就人云亦云批评他粗俗。从这两个极端的反应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民族的自卑。当然,诺贝尔文学奖是个重量级的奖项,对我国文化的发展也都会起到促进作用,但是不能忘了,那也只是一个颁给作家个人的奖项而已,那是对于莫言本人的肯定,而不管我们个人是不是喜欢他的这种写作风格,对于他为我国带来的荣誉,我们应该给予衷心的感谢与祝福。就像是莫言写作时的冷静一样,尽量客观正面地对待这一切。
记得莫言曾在媒体面前公开表态:“我的获奖是文学的胜利,而不是政治的胜利,因为这是诺贝尔文学奖,而不是政治奖。获奖是我个人的事情。”(126莫言于瑞典文学院新闻发布会)所以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意识到这一点,从更单纯的角度,冷静地阅读我们的作家莫言。
第五篇:莫言
莫言小说《马语》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一篇现代文,完成15~17题。(15分)
马
语
莫 言
像一把粗大的鬃毛刷子在脸上拂过来拂过去,使我从睡梦中醒来。眼前晃动着一个巍然的大影子,宛如一堵厚重的黑墙。一股熟悉的气味令我怦然心动。我猛然惊醒,身后的现代生活背景悄然退去,阳光灿烂,照耀着三十多年前那堵枯黄的土墙。墙头上枯草瑟瑟,一只羽毛灿烂的公鸡站在上边引吭高歌,墙前有一个倾颓的麦草垛,一群母鸡在散草中刨食。还有一群牛在墙前的柱子上拴着,都垂着头反刍,看样子好像是在沉思默想。弯曲的木柱子上沾满了牛毛,土墙上涂满了牛屎。我坐在草垛前,伸手就可触摸到那些鸡,稍稍一探身就可以触摸到那些牛。我没有摸鸡也没有摸牛,我仰脸望着它——亲密的朋友——那匹黑色的、心事重重的、屁股上烙着“Z99”字样的、盲目的、据说是从野战军里退役下来的、现在为生产队驾辕的、以力大无穷任劳任怨闻名乡里的老马。
“马,原来是你啊!”我从草垛边上一跃而起,双臂抱住了它粗壮的脖子。我心潮起伏,泪珠在它光滑的皮上滚动。它耸耸削竹般的耳朵,用饱经沧桑的口气说:“别这样,年轻人,别这样,我不喜欢这样子,没有必要这样子。好好地坐着,听我跟你说话。”它晃了一下脖子,我的身体就轻如鸿毛般地脱离了地面,然后就跌坐在麦草垛边,伸手就可触摸那些鸡,稍稍一探身就可以触摸那些牛。
我端详着这个三十多年没有见面的老朋友。它依然是当年的样子:硕大的头颅、伟岸的身躯、修长的四肢、瓦蓝的四蹄、蓬松的华尾、紧闭着的不知道什么原因盲了的双目。于是,若干的情景就恍然如在眼前了。
我曾经多次揪它的尾毛做琴弓,它默默肃立,犹如一堵墙。我多少次坐在它宽阔平坦的背上看小人书,它一动也不动,好像一艘搁浅了的船。我多少次对邻村的小孩子炫耀它,编造它的光荣的历史,说它曾经驮着兵团司令冲锋陷阵,立过赫赫战功,它一声不吭,好像一块没有温度的铁。我多少次向村里的老人请教,想了解它的历史,尤其想知道它是怎样瞎的,没人告诉我。我多少次抚摸着它的脖子问,亲爱的马,你的眼睛是怎么瞎的,是炮弹皮子崩瞎的吗?是害红眼病弄瞎的吗?是老鹰啄瞎的?——任我千遍万遍地问,它不回答。
“我现在回答你。”马说。马说话时柔软的嘴唇笨拙地翻动着,不时地显露出被谷草磨损了的雪白的大牙。它的声音十分沉闷,仿佛通过一个曲折漫长的管道传递过来的。这样的声音令我痴迷,令我陶醉,令我惊悚,令我如闻天籁,不敢不认真听讲。
马说:“日本有一个著名的关于眼睛的故事。琴女春琴被人毁容盲目后,她的徒弟也是她的情人佐助,便自己刺瞎了眼睛。还有一个古老的故事,俄狄浦斯得知自己杀父娶母之后,悔恨交加,自毁了双目。你们村子里的马文才,舍不下新婚的媳妇,为了逃避兵役,用石灰点瞎了双目。这说明,世界上有一类盲目者,为了逃避,为了占有,为了完美,为了惩罚,是心甘情愿自己把自己弄瞎了的。当然,你最想知道的,是我为什么瞎了眼睛……”马沉吟着,这个话题勾起了它无限辛酸的往事
马说:“几十年前,我的确是一匹军马,我屁股上的烙印就是证明。我的主人是一个英武的军官。他不仅相貌出众,而且还满腹韬略。我对他一往情深,如同恋人。有一天,他竟然让一个散发着刺鼻脂粉气息的女人骑在我的背上。我心中恼怒,精力分散,穿越树林时,撞在了树上,把那个女人掀了下来。军官用皮鞭抽打我,骂我„你这匹瞎马!‟……从此,我决定再也不睁开我的眼睛……”
“原来你是装瞎!”我从麦草垛前一跃而起。
“不,我瞎了……”马说着,掉转身,向着那漫漫无尽的黑暗的道路,义无反顾地走去。
15.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本文以“我”与马的重逢为线索,主要描写了两个场面:一是久别重逢时的情景,一是重逢后马的自述。
B.小说以马开口向人倾诉这一荒诞手法写“我”和马重逢,写人与马的情感交流,蕴含着深刻哲理,给人以启示。
C.小说通过写马对主人“一往情深”而主人却因女人被摔而打马、骂马,谴责了那些背信弃义不顾友情的人。
D.小说巧设悬念,反复渲染“我”“想了解它的历史,尤其想知道它是怎样瞎的”,有效地增强了作品的吸引力。
E.马是装瞎的,可文章结尾说“不,我瞎了……”,这里写出了马因一件小事败坏了自己之后的沉痛懊悔。
16.小说多处描写了马的形象,同时也描写了鸡和牛,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17.马因为主人的一句谩骂,就自己后半生“装瞎”。你认为它这样做值得吗?请依据文本加以探究。(6分)
参考答案:
15.(5分)C E(C、理解上偏离了主题。小说是马通过自己被打骂一事说明自己看错了人,而不是为了谴责什么样的人,且背信弃义的说法也无文本依据。E、“因一件……懊悔”错。自己为主人出生入死,而主人却为“散发着刺鼻脂粉气息的女人”骂自己“瞎马”,是对自己投错了主人、是“睁眼瞎”的沉痛的悔恨。)(全答对得5分,答对一项得3分)
16.(4分)(1)本文勾勒了马“巍然”、“粗壮”、“削竹般的耳朵”等外貌特征,又用牛和鸡来衬托,意在突出马出类拔萃的形象以及“我”对马的深厚情感。(2)一匹杰出的战马在遭到不公正对待后自我毁弃的抗争,与平庸的牛、鸡安享平凡的生活形成对照,表达了对遭逢不幸、自我惩罚者的同情与感慨。(一点2分)
17.(6分)(1)答“值得”的,参考要点:①突出了命运对它的不公,维护了自己的尊严;②这样一种悲剧性的结局对主题(怀才不遇)的表达显得更深沉有力;③即使不在战场上驰骋,也可以以力大无穷任劳任怨闻名乡里,活出自己的尊严,这同样是自身价值的体现。(2)答“不值得”的,参考要点:①它可以继续为军官服务,用出色的表现证明自己没“瞎”;②它可以跑到别的部队,继续驰骋疆场;③没必要后半生“装瞎”,它可以睁大眼睛堂堂正正地驾辕出力,体现自身价值。(说明:要有观点,有分析。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有理就可给分。)
莫言《我的梦想》阅读答案
我的梦想
莫言
①最早发现我有一点文学才能的,是一个姓张的高个子老师。他教我们语文,是我们的班主任。他的脸上有很多粉刺,眼睛很大,脖子很长,很凶。他一瞪眼,我就想小便。有一次他在课堂上训我,我不知不觉中竟尿在教室里。他很生气,骂道:“你这熊孩子,怎么能随地小便呢?”我哭着说:“老师,我不是故意的……”
②大约8岁的时候,我在村里小学读三年级,因为生活的自理能力很差,加之上学时年龄较小,母亲给我缝的还是开裆裤。为此,常遭到同学的嘲笑。张老师到我家去做家访,建议母亲给我缝上裤裆。我母亲不太情愿地接受了他的建议。缝上裤裆后,因为经常把腰带结成死疙瘩,出了不少笑话。后来,大哥把一条牙环坏了的洋腰带送我,结果出丑更多。一是,六一儿童节在全校大会上背诵课文时掉了裤子,引得众人大哗;二是,我到办公室去给张老师送作业,那个与张老师坐对面的姓尚的女老师非要我跟她打乒乓球,一打,裤子就掉了……
③在我短暂的学校生活中,腰带和裤裆始终是个恼人的问题。大概是上四年级的时候,我写了一篇关于五一劳动节学校开运动会的作文,张老师大为赞赏。后来,我又写了许多作文,都被老师拿到课堂上念,有的还抄到学校的黑板报上,有一篇还被附近的中学拿去当作范文学习。有了这样的成绩,我的腰带和裤裆问题也就变成了一个可爱的问题。
④后来我当了兵,提了干,探家时偶翻箱子,翻出了四年级时的作文簿,那上边有张老师用红笔写下的大段批语,很是感人。因为文革,我与张老师闹翻了脸。我被开除回家,碰到张老师就低头躲过,心里冷若冰霜。重读那些批语,心中感慨很多。那本作文簿被我的侄子擦了屁股,如果保留下来,没准还能被将来的什么馆收购了去呢。
⑤11岁时,我辍学当了放牛娃后,经常会忆起作文的辉煌。村里有一个被遣返回家劳改的“右派”,他是山东师范学院中文系的毕业生,当过中学语文教师。我们是一个生产队,经常在一起劳动。他给我灌输了许多关于作家和小说的知识。什么神童作家初中的作文就被选进了高中教材啦,什么作家下乡自带高级水啦,什么作家读高中时就攒了稿费三万元啦,什么有一个大麻子作家坐在火车上见到他的情人在铁道边上行走,就奋不顾身地跳下去,结果把腿摔断了……他帮我编织着作家梦。
⑥我问他:“叔,只要能写出一本书,是不是就不用放牛了?”
⑦他说:“岂止是不用放牛!”然后,他就给我讲了丁玲的“一本书主义”,讲了那些名作家一天三顿吃饺子的事。大概从那时起,我就梦想着当一个作家了。别的不说,那一天三顿吃饺子,实在是太诱人了。
⑧1973年,18岁的我就跟着村里人去昌邑县挖胶莱河。冰天雪地,三个县的几十万民工集合在一起,人山人海,红旗猎猎,指挥部的高音喇叭一遍遍播放着湖南民歌《浏阳河》,那情那景真让我感到心潮澎湃。夜里,躺在地窖子里,就想写小说。
⑨挖完河回家,脸上脱去一层皮,自觉有点脱胎换骨的意思。跟母亲要了五毛钱,去供销社买了一瓶墨水,一个笔记本,趴在炕上,就开始写。书名就叫《胶莱河畔》。第一行字是黑体,引用毛泽东的话: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第一章的回目也紧跟着有了:元宵节支部开大会,老地主阴谋断马腿。故事是这样的:元宵节那天早晨,民兵连长赵红卫吃了两个地瓜,喝了两碗红黏粥,匆匆忙忙去大队部开会,研究挖胶莱河的问题。老支书宣布开会,首先学毛主席语录,然后传达公社革委关于挖河的决定。那部小说写了不到一章就扔下了,原因早已记不清。如果说我的小说处女作,这篇应该是。
⑩1978年,我23岁,参军入伍成为一名光荣的战士。当了兵,吃饱了穿暖了,作家梦就愈做愈猖狂。我在黄县站岗时,写了一篇《妈妈的故事》,写一个地主的女儿(妈妈)爱上了八路军的武工队长,离家出走,最后带着队伍杀回来,打死了自己当汉奸的爹,但文革中“妈妈”却因为家庭出身为地主,被斗而死。这篇小说寄给《解放军文艺》,当我天天盼着稿费来了买手表时,稿子却被退了回来。后来又写了一个话剧《离婚》,写与“四人帮”斗争的事,又寄给《解放军文艺》。当我盼望着稿费来了买块手表时,稿子又被退了回来。但这次文艺社的编辑用钢笔给我写了退稿信,那潇洒的字体至今还在我的脑海里摇头摆尾。信的大意是:刊物版面有限,像这样的大型话剧,最好能寄给出版社或是剧院。信的落款处还盖上了一个鲜红的公章。我把这封信给教导员看了,他拍着我的肩膀说:“行啊,小伙子,折腾得解放军文艺社都不敢发表了!”我至今也不知道他是讽刺我还是夸奖我。
11后来,我调到保定,为了解决提干问题,当了政治教员。因基础太差,只好天天死背教科书。文学的事就暂时放下了。一年后,把那几本教材背熟溜了,上课不用拿讲稿了,文学梦便死灰复燃。我写了许多,专找那些地区级的小刊物投寄。终于,1981年秋天,我的小说《春夜雨霏霏》在保定市的《莲池》发表了。
(《读者》杂志2011年第16期)
莫言《我的梦想》阅读答案
1.作者为了实现自己的写作梦想坚持创作,从不懈怠。请你简要概括作者18岁、23岁时创作的经历。(4分)1)18岁时。
2)23岁时。
2.本文突出的写作特点是巧用年龄阶段组织材料。你觉得这种方法巧在哪里?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回答。(4分)
3.结合文章第④段中“重读那些批语,心中感慨很多”,说一说当时作者具体有哪些感慨?(4分)
4.文章第⑩段中“但这次文艺社的编辑用钢笔给我写了退稿信,那潇洒的字体至今还在我的脑海里摇头摆尾”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4分)
5.莫言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在语言表达上追求淡淡的幽默。请你从文中找出一句来进行简要赏析。(4分)
答案:
1.(1)18岁时,我跟着村里人去昌邑县挖胶莱河回到家,火热的生活使我拿起笔,写下《胶莱河畔》第一章。(2)23岁时,我参军入伍在黄县站岗时,写下小说《妈妈的故事》,后来又写了一个话剧《离婚》。
2.结构上,以年龄阶段组织材料,独具匠心,使文章层次分明。内容上: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生活角色的转换,对生活有着越来越深刻的感梧。作者巧用这种形式,将自己做人和写作文章的感悟结合在一起,使内容与形式达到完美统一。
3.①感慨当年是张老师最早发现我有文学才能并辛勤培育我不断提高写作水平;②感慨当年年幼无知,紧跟形势,与张老师闹翻了脸,伤害了张老师,也无缘继续得到张老师的指教; ③感慨这么多年来自己虽然坚持追寻写作的梦想,可是至今仍徘徊在文学殿堂之外。(答出两点即可得4分)
4.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突出了编辑钢笔字体的潇洒漂亮、龙飞凤舞,也突出了我对收到第一封编辑来信的印象之深刻,记忆之鲜活。
5.示例:有了这样的成绩,我的腰带和裤裆问题也就变成了一个可爱的问题。含蓄地表达了随着我作文成绩的不断提高,老师和同学们爱屋及乌,更多的是关注我的作文,我的“腰带和裤裆”的尴尬也就变得无足轻重了。
《母亲》莫言
我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县一个偏僻落后的乡村。5岁的时候,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岁月。生活留给我最初的记忆是母亲坐在一棵白花盛开的梨树下,用一根洗衣用的紫红色的棒槌,在一块白色的石头上,捶打野菜的情景。绿色的汁液流到地上,溅到母亲的胸前,空气中弥漫着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那棒槌敲打野菜发出的声音,沉闷而潮湿,让我的心感到一阵阵地紧缩。
这是一个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画面,是我人生记忆的起点,也是我文学道路的起点。我用耳朵、鼻子、眼睛、身体来把握生活,来感受事物。储存在我脑海里的记忆,都是这样的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有形状的立体记忆,活生生的综合性形象。这种感受生活和记忆事物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我小说的面貌和特质。这个记忆的画面中更让我难以忘却的是,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当时,在我们这个人口众多的大家庭中,劳作最辛苦的是母亲,饥饿最严重的也是母亲。她一边捶打野菜一边哭泣才符合常理,但她不是哭泣而是歌唱,这一细节,直到今天,我也不能很好地理解它所包含的意义。
我曾经从电视上看到过一个让我终生难忘的画面:以色列重炮轰击贝鲁特后,滚滚的硝烟尚未散去,一个面容憔悴、身上沾满泥土的老太太便从屋子里搬出一个小箱子,箱子里盛着几根碧绿的黄瓜和几根碧绿的芹菜。她站在路边叫卖蔬菜。当记者把摄像机对准她时,她高高地举起拳头,嗓音嘶哑但异常坚定地说:我们世世代代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即使吃这里的沙土,我们也能活下去!
老太太的话让我感到惊心动魄,女人、母亲、土地、生命,这些伟大的概念在我脑海中翻腾着,使我感到了一种不可消灭的精神力量,这种即使吃着沙土也要活下去的信念,正是人类历尽劫难而生生不息的根本保证。这种对生命的珍惜和尊重,也正是文学的灵魂。
在那些饥饿的岁月里,我看到了许多因为饥饿而丧失了人格尊严的情景,譬如为了得到一块豆饼,一群孩子围着村里的粮食保管员学狗叫。保管员说,谁学得最像,豆饼就赏赐给谁。我也是那些学狗叫的孩子中的一个。大家都学得很像。保管员便把那块豆饼远远地掷了出去,孩子们蜂拥而上抢夺那块豆饼。这情景被我父亲看到眼里。回家后,父亲严厉地批评了我。爷爷也严厉地批评了我。爷爷对我说:嘴巴就是一个过道,无论是山珍海味,还是草根树皮,吃到肚子里都是一样的,何必为了一块豆饼而学狗叫呢?人应该有骨气!他们的话,当时并不能说服我,因为我知道山珍海味和草根树皮吃到肚子里并不一样!但我也感到了他们的话里有一种尊严,这是人的尊严,也是人的风度。人,不能像狗一样活着。
我的母亲教育我,人要忍受苦难,不屈不挠地活下去;我的父亲和爷爷又教育我人要有尊严地活着。他们的教育,尽管我当时并不能很好地理解,但也使我获得了一种面临重大事件时做出判断的价值标准。
19、文章第①段,母亲捶打野菜情景的描写很有特点,试作赏析。(3分)
20、理解文中两处划横线句子的含义。(4分)
(1)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
(2)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
21、第③段中,画曲线句子“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几个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在文章结构和内容上有何作用?(4分)
22、根据文意,请补写出第④段中父亲严厉批评我的话。(不超过40字)(3分)
23、本文题目为“母亲”,但文中又用了不少文字写了父亲和爷爷,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原因。(4分)
答案:
19、从听觉、视觉、嗅觉方面描写母亲捶打野菜的情景,构成了一幅有动作、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劳动场面。20、1)母亲不逃避困难和不幸,乐观顽强的面对困难;
2)面对苦难要坚强的活下去,表现母亲的坚强和责任感;这种庄严的承诺,是为了消除儿子的担忧,体现了母爱的伟大。
21、照应前文“正处于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时期”,引出下文我对母亲的担忧;体现生活的艰难、人性的脆弱,反衬母亲的坚强。
22、内容要围绕人应该有骨气、有尊严地活展开;语言要口语化,且符合人物身份。
23、参考实例:1)从内容上,为了更好的全面的揭示普通人身上的宝贵品质,丰富了文章内容;如果不写父亲、爷爷,内容就显得单薄。2)从主旨上看,我的母亲教育我,人要忍受苦难,不屈不挠的活下去;我的父亲和爷爷又教育我,人要有尊严的活着,互为补充,文章有厚重感。3)从人物形象上,母亲和父亲、爷爷相互映衬补充,为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4)其他方面,可以使我体验和洞察人性的复杂和单纯,不光使我认识到了人性的最低标准,也使我看透了人的本质的某些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