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的存在问题与对策
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的存在问题与对策
茅坪场镇中心小学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是学校应树立的办学理念。德育为先是确保学校教育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证。随着我国的经济建设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教育更是取得了全面、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但是,我们也应清醒的看到,学校的发展存在不平衡现象,尤其是当前农村小学德育工作存在较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前农村学校“智育第一,分数挂帅”有所回潮,淡化了德育工作,没有真正把德育工作摆在首位,德育成了摆设。这里,仅对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的存在问题和对策谈谈浅见。
一、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的存在问题分析
目前,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的存在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仍认识不足。
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从总体上看,素质教育的实施已走上了正轨,新课程改革也在蓬勃发展。然而,我们也清楚地看到由于社会上多方面的原因,仍不同程度的存在“片追”现象,教师只强调学科的重要性,不断地加大学生的学习负担。同时,由于教育评价的单一,致使教师把考试分数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另外,家长们的思想意识、观念也还没有真正转变,他们的一些不恰当的做法,甚至是一些错误的做法,给学校的“素质教育”实施带来了影响。以上问题,带来的后果是学校、教师、家长普遍重“考分”,德育工作则放在“第二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体魄被淡化。我们的教育还没有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没有考虑学生将来一生的需要和发展。这就足以说明我们对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二是德育工作的方法简单陈旧。
学校仍未能改变过去以管代教、成人化教育、空洞说教等老一套的方式方法,仍采取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的旧模式。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首先,以管代教。有人认为德育就是对学生的管理,只要学校或班级制定出各种规章制度让学生遵守,再加上奖惩措施和德育工作者的威严,就可以使学生服服帖帖,德育成了高压式教育。其次,单向灌输。具体操作为:一方面,过于知识化,即仅仅把思想品德教育在课堂上作为某种知识来介绍,而不是在如何使之成为学生的生活准则、思想文化修养、内在信念上下功夫;另一方面,是外在制约化,即过分强调德育内容特别是对学生的外在制约作用,而未看到它也是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的需要和个体自身的内在要求。
三是对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整合缺乏方法。
由于我们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整合缺乏研究,因而一些学校与家长的联系主要停留在把学生在学校的信息或学校、班级的有关情况提供给家长,要求家长如何给予配合,这样做的结果是把家长在家庭中作为德育教师的地位大大消弱,最后我们的家长没有扮演德育教师的角色,形成了一个错误的认识——学生的教育是学校的事、教师的事。家庭教育缺失或方法不当,有的简单粗暴、有的溺爱有加,更有甚者,对子女的教育不闻不问,当“甩手掌柜”。除了教育观念方法上的偏差外,学校与家长的沟通有时不畅通、家访有时不及时甚至不进行,影响了家长配合教育的积极性。
二、加强和改进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的对策
针对当前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的存在问题,我认为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加强和改进农村小学的德育工作:
一是加强德育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德育队伍的“战斗力”。
首先,要加强学校德育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其管理水平。农村小学学校德育干部主要是主管学校德育工作的领导和政教主任、少先队总辅导员、班主任、法制副校长等,在德育工作中起领导作用。要使学校德育工作有序开展,学校德育干部队伍就必须正确导向,进行合理布置,制定切实可行的德育工作学期、年度计划和德育活动、专题教育实施方案。因此,必须组织他们认真学习德育的有关理论,研究并学习德育工作的具体方法,要求他们从学校的实际出发,积极探索与本校实际相符合的德育管理体系和内容,用以指导学校的德育工作。
其次,要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提高其育人能力。班主任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是一支关键而重要的力量。要挑选好班主任人选,加强班主任工作研究,定期召开班主任工作研讨会,加强班主任培训,使班主任成为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成为学生道德成长的引路人。
再次,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他们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他们对德育工作的认识。要建立并落实教职工岗位育人职责。要深入开展德育工作的评比、表彰活动,激励先进,鞭策后进,从而推动学校德育工作的全面开展。
二是要遵循“三贴近”原则,激发培养学生主体育德兴趣。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要求: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要遵循“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德育工作要贴近学生生活,要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交往等入手进行思想教育和行为训导。如通过爱班级、爱学校、爱家乡等活动贯彻爱国主义教育;从不随地吐痰、不乱丢纸屑、不讲粗话等入手,进行行为规范和社会公德教育;在班级中开展结对子、互帮互学、献爱心做好事、为班级添荣誉等活动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和团队协作精神教育。这样由近及远,以小见大,才能使学生感到实在、亲切而对我们的德育工作产生好感进而产生主体育德的兴趣。近年来,我校的德育工作注重贴近学生生活,我们搭建了以习惯养成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德育教育平台,通过“明理”、“激情”、“导行”,逐渐把中华文明的传统道德潜移默化到学生的行动中,从而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三是要建设良好的校风和班风,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学生学习和活动场所主要是在学校和班级中,其道德认识与学校和班级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校风和班风是特定而典型的道德环境,对学生是一种异常活跃的教育因素,它对学生的思想意识、道德情操、行为习惯等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良好环境的熏陶下,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能不断得到扩展与发扬光大,错误的道德行为受到谴责、抑制甚至消除。近年来,我校通过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特别是值日管理制度,抓好班级评比管理,搞好校园文化建设等一系列措施,认真抓好“三风”建设,为学校德育工作营造了一个健康向上的良好环境。
四是要开展德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受到教育。
当代教育学理论提出:德育的本质是实践的,德育实践教育活动是德育的核心。学生的优良品德不仅要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形成,也要在不断丰富和深化的实践活动中得到完善和提高。同时由于小学生活泼好动、精力充沛、积极好学、求知欲和上进心强,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各种实践活动恰恰特别符合他们的兴趣爱好,能满足他们的多种需要。因此,我们要组织学生多参加实践锻炼,要创设各种情景,让学生在各种实践和体验中去感悟生活,受到教育。
五是要加强家校联系,形成教育合力。
孩子们的成长,离不开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教育影响,而家庭教育有着不同于学校教育的优势,针对性强,教育起始年龄低,有特殊的亲子关系。人们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从某种角度讲,有什么样的家庭教育,就有什么样的孩子。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这块“资源”的作用,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家校联系,共同形成合力,引导孩子向上。如通过家访、信访、校访、电访、召开家长会、家长学校上课等形式,教给家长科学的教子方法,共商教育子女良策,达到对孩子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从而收到更好的育人效果。
总之,学校的德育工作极其重要,是素质教育的首要目标,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育人,必先育德。因此,我们必须从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和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高度,充分认识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不断加强和改进学校的德育工作。输什么都不能输在道德上。因此,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摆正位置,把学校的德育工作放在首位,不断创新德育工作的途径和方法,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学校的德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二篇:农村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农村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和改进策略浅析
说全小学 李中才
【内容提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正在发生这一场深刻的变革。本次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以反映未来社会对公民所必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以与学生年龄特征相适应的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式呈现数学内容;使学生在活动中、在现实中学习数学,发展数学。所追求的教育目标是:让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人人掌握“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这场基础教育改革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并取得了累累硕果。然而对于我校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实施来看,尚未渗入深处。
关键词:教育改革 农村 数学 观念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我校老师在改革的大潮中也学到了许多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方法。对学校的发展取得很大的进步,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调查研究不够,没有充分的数学新课程理论准备。
(一)调查研究的力度薄弱,教师创造性实施数学课程的能力较弱。由于存在地域差异,城乡差异,在进行数学课程基础改革时要做好对本地域教育的调查研究,而不是一味的模仿和跟风或者完全照搬,忠实地执行,而是要求教师要根据本地方的数学课程资源、学生的特点等,灵活创造性地实施国家数学课程改革。而我校的大部分数学教师,照本宣科、千篇一律,比如在进行情境创设时,可根据不同地区的学生的生活经验来进行创设,但反而老师们很少对数学教学内容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创造。所以往往是差异很大的地区、条件不同的学校,程度不同的学生,但教学的内容、要求、进度,甚至评价的标准等都是一样的,教师创造性实施数学课程的能力较弱。很多教师对于数学新课程改革只是劲风吹过表面,没能够深入调查和研究。没能深入探究出适合本地域的具有自主性、实践性、实用性、生成性的数学课程改革的有效途径。在表现自己独特数学课程改革魅力的同时更要有自己的发展空间,促成我校数学基础教育改革的实施。
(二)教师理论准备不充分,数学课程改革受到重重阻滞。另一方面对于学校的教师们来说,对课程改革触动并不深,教师们大多依然沿着原来的套路教学,似乎感觉“课改只是别人的热闹”,甚至有的教师对课改的理念闻所未闻。
新课标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数学课程内容的设计要有弹性,关注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需要,要体现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在教学中,提倡“多样化”算法;关注“大智慧”发展,“大智慧”就是指学生的创新思维,已成为世界课程改革的特点,教师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更多地关注有价值思维的发展。注重“数字化”生成,教师不能把所有精力花在传授专业知识上,而要在研究学习上下功夫,教会学生会学。倡导“发展性”评价;加强“实践性”活动。等等教学理念,但对于很多数学教师来说并不清楚或者是并不十分清楚。可能由于教师大多课务繁忙,现在在我校教师的任课量偏大,一个教学班30名左右的学生,教师们都是一人一个班,应付上好课已是精疲力竭,更无精力去专研课改。另一方面,目前在学校,教师相对缺乏,这样更增加了现有教师的教学任务,无暇学习新的教学理论;在我们这样的农村学校,虽然课改的劲风已侵袭而来,但似乎在整个过程中,由于经过了重重阻滞,从城市到农村,它的强劲势头已被削弱。在农村学校,课改之风吹的是相对的和风。
二、数学课程改革的支持系统较为薄弱。
(一)我校数学老师教学物资缺乏。很多像我们这样的农村学校学校都没有保证教师教学配套的教具和学生的学具,使老师们没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操作载体,很多教师自己制作学具,教具这样影响了数学课堂教学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并且增加了教师的负担;同时教育教学所必需的设备设施也较为缺乏,如挂图,实物展示台,没有这些设施,老师们的工作量增加了,使他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学习新的教育理念、了解和关注学生的发展需要。
(二)为我校数学老师们提供专业支持很少。
我校教师由于自身的原因以及外部的条件,他们在课程改革中往往不知所措。在吸纳新的数学教育理念、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的过程中,需要提供一种专业的支持,为我们数学老师们指点迷津,获得更新的教学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使我们少走弯路,我们迫切需要专家的支持,为我们提供较为前沿的数学教育理念和信息,更快地适应数学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但遗憾的是这样的机会在农村学校毕竟不多。反而是教师的进修与提高不能保证,教师在工作中遇到问题和困难时不能得到即时解决,新教师在工作之初缺乏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就算是数学老师们进行自学,但对于我校教师来说他们的能力参差不齐,对新的教育理念的理解和把握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我们迫切希望充分发挥专家的中间支持作用,充分发挥基层教研力量的作用,给我校数学老师专业引领,帮助我们尽快地理解和把握新的数学教育理念、转变教育行为,服务于课堂教学,把我校的课程改革落到实处。
三、农村学校地方参与、支持数学课程改革的社会氛围阻碍数学课程改革的推进。
(一)来自我校教师自身方面的因素。
对农村数学教师来说,我们往往一个人一个班(但是这个班是所有开设的学科都要上,而且还承受着待遇较低、任务较重,环境较差、压力较大、发展机会较少等压力而数学课程改革的实施又对农村教师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农村教师在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作用,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改善外部环境等,深化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动数学新课程在农村小学的实施。
(二)来自农村家庭方面的因素。
1、父母进城务工造成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难,新课程难以实施。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地区的家长外出打工赚钱,将自己的孩子委托给年迈的双亲或其他亲友照看,于是便在农村学校里产生许多的 “留守”学生。“留守”学生由于校内外学习都缺少家长监督,缺少学习动力;并且他们的年纪小自控能力弱,放学回家几乎就不学习,缺少正确的家庭辅导,学习感到非常困难,很难跟上班上的学习,久而久之,由于跟不上,就会产生厌学的心理,给数学课堂教学带来很多的负面影响。
并且大多数“留守”学生存在严重的亲情缺失,心理承受力差。因此,“留守”学生们普遍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缺乏交流。特别是在数学学习中要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他们都不愿与人合作,不愿交流,缺乏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在课堂学习中很被动,造成新课程的教学理念难以实施。周末的时间最易让“留守”学生染上不良习气,由于父母不再身边而缺少正确的家庭教育和管理,他们经常三个一群,五个一伙,拉帮结派,个别学生还染上了赌博的恶习,偷盗别人的钱财的恶习,弄得其他学生不得安宁,严重影响班上的学习风气。
2、农村家长的教育观念落后,成了数学课改的阻力。
大量农村地区家长的教育观念仍然停留在“读书——考大学——找到好工作”的传统水平,他们,要求子女学习努力,争取考大学,而没有考虑人生的丰富选择性,没有反思传统教育是否真正有助于人格的完善与人生的幸福,不能跳出应试教育所设定的轨道帮助子女设计合乎个人兴趣与特长的人生道路,更没有意识到传统教育思路的无效与危害。他们更关注教师给了学生太多的“自由”,这样是放纵孩子,孩子会学不到更多的“知识”,将来考不上大学书就白念了。因而,父母缺乏对学校教育的理性判断力,错误地支持强调分数、竞赛的教学,反对教师的改革举措,不理解不支持削弱了课改的力量。
农村数学新课改在众多的因素下受到了重重的阻扰,因此作为一名农村数学教师,分析了以上众多因素,从切身的工作经念感受出发,我认为农村数学改革从以下方面进行改善:
一、加强对农村数学教师的专业引领,加强理论学习。
利用专家团队,和教研员对学校进行培训指导,开展专题讲座、案例分析等活动,使学校能够因地制宜,挖掘资源,超越课堂,使之更加适应数学新课程的教与学,教师能够创造性实施数学课程,促成农村数学基础教育改革的实施。
另外在理论学习方面,通过实践探讨、行为反思、观摩录像等培训活动,更新农村数学教师的数学课程理念,使他们充分认识到现代数学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给教师掌握实施数学新课程的有效教学方法和手段。使他们能够树立新的新的数学教育质量观,改变那种以知识本身掌握为数学教学终极目标的观念,根据每一位学生学习与发展实际需要,学生学习的个性,特点与可能,创造尽可能多的,可供选择学习的途径和机会。关心学生学习品质的提供与发展,而不仅仅用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使他们领会到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写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
二、加强教学物质建设,形成专家团队结成对子,将农村数学课程改革落到实处。
投入教育经费购买教学所需的教具、学具,给实施新课程理念的教学行为充分保证。形成专家团队,并结成对子,消除老师们对课改的实施的畏难情绪,扩大老师们培训的机会,将培训所得转化为教学实践。通过专家的引领,送教下乡,让农村数学教师信息通畅,避免农村教师摸黑路。通过专家现身说法,让数学教师们知道课堂上怎样营造一个探索和理解的氛围,怎样和学生平等地对话和给予恰到好处的点拨,及时解决老师们在教学方面的问题。并且要校长甚至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强制性措施来推动课程改革或新课程的实施,最终要使农村学校校形成一种关心数学课程与教学、注重数学课程与教学改革、不断进行数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学校组织文化。
三、加强对农村数学教师的人文关怀,呼吁社会对“留守”学生教育的重视,更新家长的教育观念。
(一)加强对农村数学教师的人文关怀。
学校内部应该想方设法为农村教师营造一种民主的、平等的、和谐的、安全的、充满人文关怀的、具有浓郁人情味的工作氛围和心理环境,让农村教师在不尽如人意的物质条件和繁重的工作压力下,也能够健康、幸福、快乐地工作着和生活着,从而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
(二)呼吁社会对留守学生教育的重视。
“留守”学生从小缺乏父父母的关爱,缺少正确的家庭教育和管理。因此需要社会各界对“留守” 儿童提供更多的关爱和援助。有关部门可以组织、协调、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关爱我们的“留守”儿童,组织开展代理妈妈、手拉手关爱留守儿童等活动。倡导在校大学生,团组织、青年志愿者等与留守儿童结对,组建志愿者队伍,开展义务帮教服务。
教育局,选派有责任感、有爱心和奉献精神的优秀教师担任“情感辅导员”,重点帮扶思想品德有偏差、心理素质有异常、学习生活有困难的“留守”儿童。积极争取社会力量的大力支持,从实际出发,找准工作切入点,制定并落实相关规划,扎实推进,努力形成全社会关心、爱护、帮助儿童的良好氛围,共同为促进农村“留守”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切实保障特殊困难的 “留守”儿童获得应有的社会救助,减轻学校和教师们的压力。
(三)重视对农村家长的培训,对农村地区家长提供学习机会,更新教育观念。为营造良好的课改氛围,拓宽教育资源,形成良好的家校教育合力,首先要更新家长的教育观念,邀请家长进行数学课改,对于农村地区来说家长是不可忽视资源,多一个家长就多一位教师。
学校和有关部门要多对农村地区家长进行讲座促更新的他们的教育理念,让家长走进数学课堂,感受新课改,加强我们数学教师和家长间的沟通和交流。通过家长会等方式,我们数学教师可以充分地阐述自己的教育主张,通过理论与事实相结合的讲解,赢得父母对数学新改革的支持。另一方面,父母在讨论中也会对在数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建议,帮助数学教师及时改进方案。农村地区的父母之所以迷恋于传统数学教学、反对数学教育改革,是因为部分父母的教育观念没有得到与时俱进的更新。一旦农村地区的父母接受了现代数学教育理念,他们将自然成为学校数学教育改革的支持者,成为促进学校改革的建议者、推动者。
参考文献:
[1] 杨瑞清.《走在行知路上》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09.01 [2] 王庆丰.《农村教师培训读本》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01 [3] 王晓春.《今天,我们怎样做教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9 [4] 朱永新.《走进最理想的教育》漓江出版社,2007.09.01
第三篇:农村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社会发展、进步,依靠科学技术;科学发展依靠教育。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直接与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教育须为当地的经济建设服务。小学担负着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重任,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可以说,要发展教育,首先就必须要改善小学教育。而现在小学教育中最薄弱的环节就是农村小学教育。
一、农村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教育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但由于经济发展滞后,教育欠账较多,从办学条件、师资队伍、教育教学管理到素质教育,与其他发达城市教育相比所凸显的差距已经越来越大。农村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严重制约着农村的教育事业。
(一)学生生源严重不足。随着我国计划生育的逐步深入,农村小学生数正逐年减少,一些乡村教学点或自然村的小学分校因招不到学生而停办。许多到外地打工的家长把孩子带到外地就读,有的千方百计送孩子到县城入学,造成生源流失日益严重。学生人数太少的学校难以合理配置师资,不能保证正常开展各种规范有序的教学活动,不仅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而且造成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实行“网点布局”后,村小不再设4-6年级,村小的孩子要到离家十几里的中心小学上学,小小年纪便要在学校寄餐或寄宿,学生的安全以及家长的负担成为一个新问题。
(二)教育投入严重不足,教学设施陈旧。部分小学的校舍大多建于1989年,危房较多,且教学设施非常陈旧。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想方设法增加教育投入,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千方百计挤出经费,实施了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办学条件得到一定的改善;村小的办学条件还有待更进一步的改善。
(三)教师待遇偏低。小学师资严重缺乏与城镇小学严重超编形成矛盾。村小只能聘请代课老师,待遇偏低,他们的工资每月只有400元,极大地挫伤了老师的积极性。
(四)教师整体素质急待提高。由于在村小教学的教师大多数是由过去的民办教师就地转正,没有进行过正规的教育教学培训,基础较差;还有一些教师一边教学一边种田,没有把精力全花在教学上,有的甚至把教学当成副业,把做家务、干农活、搞其他赚钱的行当当成主业;这些老师参与进修培训、接受再教育的自觉性与积极性不高,造成业务素质与文化素质低下,难以培养出具有较好教学技能与较高教学水平的名师,妨碍了教学水平的提高。再者,由于学生数量少,一名教师包一个年级,学生的全部学科,包括语文、数学、体育、音乐、图画、自然,都由这名教师“包干”。有些乡村小学只开语文、数学等主课,体育课就算开了也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教学内容,让孩子们到校园里溜溜玩玩,只要不打架就行。音乐、图画、自然、社会等课程就只发课本给学生,根本就不上。
因师生对外界的新生事物接触少,对一些新的观念、理论、知识的接收少,导致观念陈旧、思想保守、知识老化,教学还固守着传统、僵化的老模式:老师讲,学生听,教学效果差。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此外,缺乏具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的校长或学校负责人,学校没有特色,教师没有专长,学生没有特长。
二、改善农村小学教育现状的现实策略
存在问题,就必须解决。教育发展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必须坚持农村教育重中之重的地位不动摇,必须要下大力气改变当前农村小学教育的现状。当然,要改善农村小学教育并不是一件易事,但如果能把农村教育环境的改善当作一件大事来抓,群策群力,我想办法总比困难多。
(一)深化农村小学教育体制改革。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认真做好教职工定岗、定员、分流工作。在核定编制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农村小学的特点,保证农村地区教学编制的基本需求。要进一步深化农村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对教师的考核和聘期考核,逐步实行教师聘任制、岗位责任制、结构工资制,实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目标。实行教师轮岗制,扩大教师的流动面。继续实施支教活动,城镇教师必须到农村小学支教一至二年,方能得到晋升。加大学校布局调整力度,逐步撤并一些规模较小、办学效益差的学校,优化教师资源配置。要研究和解决好路途较远学生上学的困难,这是布局调整后学校能否长期稳定发展的关键,不能因学校布局调整导致学生辍学,不能因学校布局调整增加过重的群众负担。建立健全学校办学水平综合评价体系。帮助落后学校发现不足,寻找差距,明确努力的方向,制定改进措施,限期整改,以实际行动赶超先进。
(二)优质教育资源共享。通过实施“名师共享”活动,让有高超教学艺术、全新教育理念的骨干教师到偏远山区学校上指导课,帮助薄弱校教师提高教学水平。通过教改教研活动,以公开课、讲座等多种形式实现“教改成果共享”、“教育信息共享”,帮助扶持薄弱校。要充分发挥城镇教育对农村教育的带动作用,促进城乡教育相对均衡发展,不断提高农村教育的整体水平。
(三)多方筹资,加大教育投入。通过集资、引资、政府投资等方式,增加对学校的资金投入,帮助农村小学完善各项教学设施的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为农村小学的发展提供一个可靠的物质基础。提高老师的待遇,妥善解决好教师的安居,在县城兴建教师公寓或教师住宅小区,实现农村小学教师生活城镇化,使他们安居乐教,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人才是立校之本、强校之本,没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办不成高水平的学校。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制度,督促教师参与进修培训,多学知识,增长才干,更新观念,开拓创新。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以新课程、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重点,以提高教师实际教学能力和接受计算机基础知识为主要内容,开展好教师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使教师成为热爱学习、学会学习、终身学习的楷模,成为全社会的表率。对于耕教矛盾比较突出的,各农村小学可根据自身情况,尽可能缩短教师本人的农耕时间,充分保证教学时间,每年的农忙假要帮助教师在有效的时间内把庄稼收好种好。要像宣传劳动模范、科学家那样,大力宣传农村优秀教师的先进模范事迹,以待遇留人,以事业留人,以感情留人。
(五)重视“特色教育”与“教育特色”。教育个性化、办学特色化不仅是国际基础教育发展的大趋势,而且是实现更高层次均衡发展,改变“千校一面”现状,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选用有创新意识、有冲劲的教师提任校长或学校负责人,扩大其办学自主权,奖励办学有特色、学校有起色的校长,激发校长办学热情。
第四篇:农村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农村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社会发展、进步,依靠科学技术;科学发展依靠教育。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直接与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教育须为当地的经济建设服务。小学担负着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重任,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可以说,要发展教育,首先就必须要改善小学教育。而现在小学教育中最薄弱的环节就是农村小学教育。
一、农村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教育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但由于经济发展滞后,教育欠账较多,从办学条件、师资队伍、教育教学管理到素质教育,与其他发达城市教育相比所凸显的差距已经越来越大。农村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严重制约着农村的教育事业。
(一)学生生源严重不足。随着我国计划生育的逐步深入,农村小学生数正逐年减少,一些乡村教学点或自然村的小学分校因招不到学生而停办。许多到外地打工的家长把孩子带到外地就读,有的千方百计送孩子到县城入学,造成生源流失日益严重。学生人数太少的学校难以合理配置师资,不能保证正常开展各种规范有序的教学活动,不仅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而且造成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实行“网点布局”后,村小不再设4-6年级,村小的孩子要到离家十几里的中心小学上学,小小年纪便要在学校寄餐或寄宿,学生的安全以及家长的负担成为一个新问题。
(二)教育投入严重不足,教学设施陈旧。部分小学的校舍大多建于1989年,危房较多,且教学设施非常陈旧。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想方设法增加教育投入,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千方百计挤出经费,实施了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办学条件得到一定的改善;村小的办学条件还有待更进一步的改善。
(三)教师待遇偏低。小学师资严重缺乏与城镇小学严重超编形成矛盾。村小只能聘请代课老师,待遇偏低,他们的工资每月只有400元,极大地挫伤了老师的积极性。
(四)教师整体素质急待提高。由于在村小教学的教师大多数是由过去的民办教师就地转正,没有进行过正规的教育教学培训,基础较差;还有一些教师一边教学一边种田,没有把精力全花在教学上,有的甚至把教学当成副业,把做家务、干农活、搞其他赚钱的行当当成主业;这些老师参与进修培训、接受再教育的自觉性与积极性不高,造成业务素质与文化素质低下,难以培养出具有较好教学技能与较高教学水平的名师,妨碍了教学水平的提高。再者,由于学生数量少,一名教师包一个年级,学生的全部学科,包括语文、数学、体育、音乐、图画、自然,都由这名教师“包干”。有些乡村小学只开语文、数学等主课,体育课就算开了也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教学内容,让孩子们到校园里溜溜玩玩,只要不打架就行。音乐、图画、自然、社会等课程就只发课本给学生,根本就不上。因师生对外界的新生事物接触少,对一些新的观念、理论、知识的接收少,导致观念陈旧、思想保守、知识老化,教学还固守着传统、僵化的老模式:老师讲,学生听,教学效果差。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此外,缺乏具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的校长或学校负责人,学校没有特色,教师没有专长,学生没有特长。
二、改善农村小学教育现状的现实策略
存在问题,就必须解决。教育发展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必须坚持农村教育重中之重的地位不动摇,必须要下大力气改变当前农村小学教育的现状。当然,要改善农村小学教育并不是一件易事,但如果能把农村教育环境的改善当作一件大事来抓,群策群力,我想办法总比困难多。
(一)深化农村小学教育体制改革。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认真做好教职工定岗、定员、分流工作。在核定编制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农村小学的特点,保证农村地区教学编制的基本需求。要进一步深化农村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对教师的考核和聘期考核,逐步实行教师聘任制、岗位责任制、结构工资制,实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目标。实行教师轮岗制,扩大教师的流动面。继续实施支教活动,城镇教师必须到农村小学支教一至二年,方能得到晋升。加大学校布局调整力度,逐步撤并一些规模较小、办学效益差的学校,优化教师资源配置。要研究和解决好路途较远学生上学的困难,这是布局调整后学校能否长期稳定发展的关键,不能因学校布局调整导致学生辍学,不能因学校布局调整增加过重的群众负担。建立健全学校办学水平综合评价体系。帮助落后学校发现不足,寻找差距,明确努力的方向,制定改进措施,限期整改,以实际行动赶超先进。
(二)优质教育资源共享。通过实施“名师共享”活动,让有高超教学艺术、全新教育理念的骨干教师到偏远山区学校上指导课,帮助薄弱校教师提高教学水平。通过教改教研活动,以公开课、讲座等多种形式实现“教改成果共享”、“教育信息共享”,帮助扶持薄弱校。要充分发挥城镇教育对农村教育的带动作用,促进城乡教育相对均衡发展,不断提高农村教育的整体水平。
(三)多方筹资,加大教育投入。通过集资、引资、政府投资等方式,增加对学校的资金投入,帮助农村小学完善各项教学设施的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为农村小学的发展提供一个可靠的物质基础。提高老师的待遇,妥善解决好教师的安居,在县城兴建教师公寓或教师住宅小区,实现农村小学教师生活城镇化,使他们安居乐教,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人才是立校之本、强校之本,没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办不成高水平的学校。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制度,督促教师参与进修培训,多学知识,增长才干,更新观念,开拓创新。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以新课程、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重点,以提高教师实际教学能力和接受计算机基础知识为主要内容,开展好教师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使教师成为热爱学习、学会学习、终身学习的楷模,成为全社会的表率。对于耕教矛盾比较突出的,各农村小学可根据自身情况,尽可能缩短教师本人的农耕时间,充分保证教学时间,每年的农忙假要帮助教师在有效的时间内把庄稼收好种好。要像宣传劳动模范、科学家那样,大力宣传农村优秀教师的先进模范事迹,以待遇留人,以事业留人,以感情留人。
(五)重视“特色教育”与“教育特色”。教育个性化、办学特色化不仅是国际基础教育发展的大趋势,而且是实现更高层次均衡发展,改变“千校一面”现状,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选用有创新意识、有冲劲的教师提任校长或学校负责人,扩大其办学自主权,奖励办学有特色、学校有起色的校长,激发校长办学热情。
第五篇: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存在问题与对策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存在问题与对策
目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沿袭“一本书、一言堂、一锅煮”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将备课当成“抄教案”,将上课当成“演教案”,将学生当成灌输知识的“容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随处可见——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加上机械重复式抄抄写写,以及为应付考试而做的大量练习,忽视了学生主体的能动性、自主性、自为性,使课堂缺乏活力,教学效果欠佳,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教材的学习更注重学习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各个年级之间的知识体系联系紧密,中间如有一环节掉队,就很难补上去。而农村师资配备并不完全到位,难免中途有个别教师对新教材的把握不够,而导致学生的语文学习出现断层。接任教师再去弥补,效果不像老教材那般显著,从而导致语文成绩下降。
2、新教材的编排中,二、三年级之间跨度太大。二年级对阅读、作文教学的要求不明显,但三年级就要求会写250字左右的文章,且近几年来作文的题目艰涩,习作要求与五六年级相差不明显,使学生倍感吃力,也使教师教的幸苦。而且万一脱节,很难弥补。
3、农村孩子的家长配合难以到位。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位老师,但是,农村学生目前有三种状况让教师感到头痛。一种是,想配合而无能为力。许多家长学识有限,对现代教学提出的问题感到很茫然,无法谈的上让家长进行家庭辅导。二种是有能力而不配合,这类家长都比较忙,忙于挣钱,忙于农活,连学校开家长会都没时间参加。也许,在他们认为孩子交给了学校就是老师的事了。第三种情况是没有人配合。许多孩子的父母都外出打工,把孩子托付给爷爷、奶奶等长辈上学,只管孩子的吃穿住行,不过问学习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没有家长良好“照顾”只有靠孩子的自觉学习,幼小的孩子又有多少能有自觉学习的习惯呢?顶多是为完成作业而已。这是语文教学也是各科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
4、新教材内容变广、变活,虽说题型变化不大,但阅读量、识字量大增,也导致许多教师无从下手,只能更大范围的进行题海战术,更长时间的“折磨”学生,教师教的痛苦,学生学得痛苦。
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
1、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普遍教学思想陈旧,语文素养参差不齐,创新意识淡薄。部分教师不思进取,放松了学习,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差,穿新鞋走老路,机械训练,忽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要求学生死记硬背。
2、应试教育的阴影作祟。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指挥棒的影响,教师习惯于应试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只按照考试的要求进行教学,考什么就教什么、练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怎么练。甚至有部分自认为教书应考有法的教师将教材中的阅读课文弃之不教,理由是考试根本不会考这些内容。
3、对教师的考核与评价制度改革相对滞后。将评优晋级与学生考试分数挂钩,导致教师急功近利,唯分数是从,课堂教学面面俱到,知识教得死,生怕哪个内客没讲到,学生考试时丢分。面对当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不容乐观的现状,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对策
1、加强师资培训,尤其对年龄偏大的教师的培训,现阶段对年轻教师的培训不少,但对中老年教师的培训力度不够。加强教师的对新教材的认识,加强对教师的新教材培训。使教师对整个教材体系有比较,全面系统的认识。引导教师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学校进行有针对性的校本培训
2、学校对三年级教师要重点安排,同时学校要对他们进行及时的指导。
3、积极开办家长学校,加强学校、教师和家长之间的联系,努力宣传现代教育理念,使教育至上的观念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