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明代染织服饰的特点范文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
特点: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所描绘的大观园乃“天上人间诸景备”的园林,和谐完美,美不胜收,令人叹为观止。同时也将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表现的淋漓尽致:本于自然,高于自然;建筑美和自然美的融糅;诗画的情趣;意境的含蕴。在第十七回中,“先令匠人拆宁府会芳园城垣楼阁,直接入东府后花园中。宁府东边所有下人一带群房尽已拆去。会芳园本从北拐角墙下引来一段活水,其中竹村山石以及亭榭栏杆等物皆可挪就前来。”充分体现了因地制宜的理性思想。计成在《园治》中反复强调“体宜因制”的造园思想与创作思路,《园治》中用一句高度概括的话叫做“境由人作,宛自天开”,而大观园将其发挥的淋漓尽致。以已有建筑为据,以原有自然风景为景,巧加组合改造、加工、剪裁,从而形成精练概括的风景,典型化的自然。
例子:
1.古钟园。园内曲径通幽,路面以石板、卵石铺设,亭、榭、阁、桥、路、沟、渠的布局结构和飞檐翘角的建筑设计以及绿化的总体布局,集中突出了“青瓦白墙、青铜银杏”的特征,重现出古色古香的明代园林风格和生活情趣,系一座仿明建筑的古典园林。古钟园小瓦白墙,古朴典雅。全园辟有钟亭、文源馆、藏拙苑、宝宝村四大景区。园内建有“蟠龙岛”、“起凤台”、“听雨亭”、“聚秀堂”、“真趣轩”、“十一曲河心桥”等九座亭、七座桥,还有一舫三廊等古建筑。环绕4大景区的还有“竹坞”、“南石山”、“挹翠亭”等诸景点缀全园。园虽小而景全,物虽朴而质美,虽云小观,亦堪悦目赏心。
2.苏州拙政园:其特点主要是:以水见长;自然典雅;庭院错落;花木为胜。也正是明代古典园林的鲜明特征。拙政园为中西东三部分,中部以远香堂为中心,倚玉轩、小飞虹、香洲等组成了不同的景区,中间有荷风四面亭。拙政园西部穿过别有洞天,有宜两亭、三十六鸳鸯馆等景致,聚游、停、坐、思于一体。在《红楼梦》中,曹雪芹造景大观园时,有着明显对拙政园的局部仿制。拙政园为《园冶》规范的“凡园圃立基,定厅堂为主。先乎取景,妙在朝南,倘有乔木数株,仅就中庭一二“的基本要求。
对当代的意义:
古典园林是我们传统的园林,其中有其意蕴在里面,在我们这个节奏较快的现代社会中,很多人都忽视了古文化追求简洁明了的设计,这并没有错,只是,古建筑的美也是我们有目共睹的。我们现在的设计要结合古代的设计,我们可以不借鉴其传统的外表,但是形散神不散,借景、对景等手法,或透或漏的造园原理才是古典园林的精髓。我们要找到的是就解决使用功能,而不是一味的去追求那种古典的感觉。面对许多西方的建筑,我们不应泛滥的仿照,而要从我们的祖先开始研究,那些堪称世界文化遗产的美肯定是有道理的。从本质到表层,更好的结合传统与现代才能更好的传承与发扬我们的文化,才能将文化与实用更完美的契合。园林是人类追求最理想的人居环境的产物,创造更加舒适宜人的小气候环境,是享受园林生活乐趣的前提。在现代园林设计中,光影、气流、温度、湿度等影响人体舒适度的气候因子,成为十分重要的设计依据,影响到园林空间、地形、水系、色彩等设计元素的处理手法。为人或动物,以及植物群落提供更加适宜的小气候环境,已成为众多现代园林作品的出发点。
明代染织、服装的特点: 服装:
基本款式:1交领式衣衫;2盘领衣;3上衣与下裳相连的来腰袍裙;4对襟合领或对襟直领式衣服;5背间中缝直到下面的斜领大袖袍
官服:官服以袍衫为尚,头戴梁冠,着云头履。梁冠、佩绶、笏板等都有具体安排。
皇帝戴乌纱折上巾、穿绣龙袍;官吏穿补服、戴乌纱帽; 民服:明代一般男子服式主要有:直身、罩甲、襕衫、裤衫、裤褶、曳撒等,多承袭前代,仅在色泽、长短上有所变化。而作为明代男子主要首服的巾帽,则有很大发展,特点突出。女子冠服:大凡皇后、皇妃、命妇,皆有冠服,一般为真红色的大袖衫、深青色的背子、加彩绣帔子、珠玉金凤冠、金绣花纹履;帔子;蹙金。
便服:命妇燕居与平民女子的服饰,主要有衫、袄、帔子、背子、比甲、裙子等。普通女子服饰多以紫花粗布为衣,不许金绣。
染织: 丝织:
明代的染织工艺被称为明锦明锦有三类首要品种,即库缎、织金银、妆花明锦的团组织有团花、折枝、缠枝、几何纹等缠枝是明锦的首要组织,具备时代独特的地方明锦花纹丰富多彩、有云龙凤鹤、花草鸟蝶、吉祥锦纹等、其造型敦普大方,富于程式化的装饰美。明代织造所用的染计有:苏木,黄 ,明矾, 栀子,靛子,槐花,乌梅, 碱,木紫,茜草等.随著织造工艺的发达,染色工业日益兴起,许多地区出现 分工很细各有专职的染坊,如 坊染天青,淡青,月白;红坊染大红 ,桃红;杂色坊染黄, 黑,紫,古铜,水墨,血牙,驼绒, 青,佛西 等色.刺绣:
以“顾绣“为有名。以“顾秀”为有名。明嘉靖时,顾氏一家几代均擅长刺绣。顾名世之子的妻子,刺绣更为精巧。顾秀是一种画绣,所绣花卉、人物、翎毛、山水,“劈丝细过于发,针如毫。”因而名噪一时,为人所重。此种刺绣以制作欣赏品为主,加以文人雅士的评赏和赞美,故当时影响很大。
对当代的意义
1明代纹样丰富多样,可以把传统纹样的特点用于当今服装设计中去,无疑会给设计注入新的设计灵感。2明代丝织、刺绣业发达,在现代设计中可以大胆使用,将现代布料与传统丝织相结合,达到古今交融的高度。3明代服装款式多样,其中水田衣、比甲最具特色,现代设计中可以借鉴各种款式,在服装合身舒适的同时,符合现代审美要求。
对于现代的服装来说,我们可以借鉴古代的服装来丰富我们现在的服装。如今潮流趋势是灰色调的,大红大紫的衣服,对于现代来说是“俗”字,只是,我想,任何衣服颜色还是靠搭配的。古代的很多花式其实都带有很多寓意,我们追求潮流可是也不能只顾表面没有含义。而且古代很多染指技术也是我们应该研究的。
第二篇:明代方剂学的发展特点
明代方剂学的发展特点
姓名:李廷振
学号:20100024
专业:中医内科 摘要:明代是中国历史上政治比较稳定、封建经济高度发展的王朝,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国家对文教卫生事业的重视,为医学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科技进步,中外交流与频繁的战争又从不同角度推动着医学的发展。明代方剂学发展在广度和深度上皆超过前代,不仅出现了我国古代载方最多的方书——《普济方》及方剂学专著《医方考》,而且在方剂命名、方剂分类、制方理论、通治方、方剂加减化裁、新方创制与剂型等方面,均有发展和变化。
关键词:明代
方剂学
通治方
剂型
方书
发展
方剂是中医临床防治疾病的主要形式和手段,集中体现了辨证论治的精髓,是历代医家临床经验的结晶,反映了他们的学术思想和治病特点。方剂学的起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逐渐形成了自身的某些成就与特点。明代方剂学发展在广度和深度上皆超过前代,在方剂命名、方剂分类、制方理论、通治方、方剂加减化裁、新方创制与剂型等方面,均有发展和变化。
1.方剂学分类体系的初步成熟
从方剂学分类体系而言,宋以前以病(证)统方的方剂归类虽然具有一定的临床适用性,但不能完成对日益增多的方剂的归合;《伤寒明理论》在中药“十剂”的基础上提出了方剂“制方之体”的概念,隐含了方剂类别的重要问题,却没有对方剂进行归类;宋金元时期部分医家开始注重从方剂学的角度出发探索方剂的分类,但从知识系统化来看,方剂在明以前基本上仍附属于临床各科或病证。明代除继承前代的方剂分类法外,出现了按剂型及组成对方剂进行分类的方法,张介宾创立的“新方八阵”、“古方八阵”发展了功用分类法。这些分类法的共同特点,是开始致力于从方剂本身内部性质对方剂分类进行研究。同时,部分医家发现单独使用一种分类方法难以囊括众多的方剂,因而出现了将病因、病证、病位、剂型、功用等分类法加以综合对方剂进行分类的方法。按剂型分类者,如戴思恭《证治要诀类方》将剂型分为汤、饮、丸、散、膏、丹6种,许宏《金镜内台方议》则将《伤寒论》113方归为汤、散、丸3类。按方剂组成分类者,以王良璨《小青囊》与施沛《祖剂》为代表。王良璨的《小青囊》选取仲景方及元明两代名方共39首作为主方,并由主方演变出339首化裁方。施沛的《祖剂》以《黄帝内经》、仲景方为祖方,次取《局方》及金元诸家医方,推其演变,溯源穷流,比类相附。载历代名方843首,其中主方75首,附方768首。
这种简单的综合分类法的出现,是明代医家的大胆尝试,为清代汪昂《医方集解》所创综合分类法提供了思路。2.方剂命名的多样化
方剂之有方名,早见于《黄帝内经》。通过方名反映方剂的功用主治、方旨大意以及医药学理论与中国古代文化关系者当以仲景《伤寒论》为始,后成无己《伤寒明理论》选取其中20方,加以方解,并对其中约半数之方的方名进行了诠释。
明代方剂数目繁多,其命名亦趋向多样化,主要从方剂的组成、功用、制法、用法、形态特点等角度命名,有些方名立意于宗教文化、哲学思想、典故传说等,并出现了综合命名的方法。如《外科正宗》三品一条枪,所言“三品”,谓方中有明矾、砒石、雄黄3种主要药物,“一条枪”指本方的使用方法是将药搓成药条,像“枪” 一样插进疮孔之内,从而达到袪除腐肉、治愈瘘管之作用,又如《证治准绳》伊尹甘草泻心汤为甘草泻心汤的异名,王肯堂在原方名前冠以伊尹,别具匠心,不仅包含了“主药”甘草、功效“泻心”,而且结合“国老伊尹有疗君心痞病之能的传说,更突出了本方“消痞”之功。3.制方理论的新发展
明代医家对君臣佐使制方原则有了新的认识。何瑭指出“主病者,君也; 辅治者,臣也; 与君相反而相助者,佐也; 引及引治病之药至于病所者,使也”。界定了君药、臣药的含义并进一步明确佐药和使药的作用,增强了君臣佐使法则的可操作性。明代医家对于方剂中君、臣、佐、使诸品的应用亦更为活,君药数量由一种增至数种,甚或以整首方剂加减作为君药如孙一奎 “用四君子汤加葛根、白芍药、黄连为君„„”[1]。金元医家预先设定君臣佐使的思想在明代继有发展,如万全《片玉痘疹》代天宣化丸根据每个年份五运所属年干的不同,选取不同药物为君药,并对方中各药的配比量预先加以规定: “人中黄(属土,甲巳年为君)、黄芩(属金,乙庚年为君)、黄柏(属水,丙辛年为君)、栀子仁(属木,丁壬年为君)、黄连(属火,戊癸年为君)、苦参(为佐)、荆芥穗(为佐)、防风(去芦,为佐)、连翘(去心,酒洗,为佐)、山豆根(为佐)、牛蒡子(酒淘,炒,为佐)、紫苏叶(为佐)。数药先视年之所属者以为君,其余主岁者以为臣。为君者倍之,为臣者半之,为佐者如臣四分之三”[2]。此外,明代出现了方剂归经的思想,以徐用诚、刘纯《玉机微义》最具代表。每首医方后几乎都有“某某经药也” 的按语,如易老九味羌活汤 “此足太阳、阳明、三阴药也”,小柴胡汤 “此足少阳药也” 等[3]。其下又按气药(剂)、血药(剂)、气血药(剂)分类,如《宝鉴》加减泻白散、东垣加减泻白散“此二,手太阴气分药也“,款气丸”此手足太阴气血之药也”[3]。
4.通治方与方剂加减化裁的新特点 所谓通治方,即针对临床各科某一疾病的若干证候,或者针对许多疾病某一证候均能通治获效的方剂,是中医学辨证论治和辨病论治相结合的产物。通治方的历史久远,历代均有发展,并具有各自的特点。
明代医家对通治方更加重视。《简明医彀》、《奇效良方》、《明医杂著》、《医学正传》、《慎柔五书》等众多医书载有“通治方。与前代相比,明代通治方具有药味简单、药性平和、容易加减使用等特点。在剂型方面,前代通治方往往制成丸、散成药,而明代通治方的显著特点是大多经过药物加减使用,故此时期的通治方既有丸、散成药,又有煎成汤、饮者。在继承方面,大多数药味庞杂明代出现了关于方剂加减化裁的专论。如刘纯《医经小学》设“辨证用药例略”、王良璨《小青 囊》列“随 证治病 药品”,详尽罗列如何根据临床实际情况加减用药及其机制。明代方剂加减化裁的形式更加多样化,除前代经常涉及的随症加减、随 因加减、随经加减外,还出现了随四时加减、随六气加减。如王肯堂《证治准绳·女科》依四时季节气候变化对四物汤进行加减化裁,“若春则防风四物,加防风倍川芎;若夏则黄芩四物,加黄芩倍芍药;若秋则门冬四物,加天门冬倍地黄;若冬则桂枝四物,加桂枝倍当归”[4]。《证治准绳·伤寒》“神术汤六气加减例” 依五运六气学说所制定的六气淫胜原则对方剂加减化裁,发展了王海藏逐年司天加药的思想,指出“太阳寒水司天,加羌活、桂枝,余岁非时变寒亦加,冬亦加;阳明燥金司天,加白芷、升麻,余岁非时变凉湿亦加,秋亦加;少阳相火司天,加黄芩、地黄,余岁非时变雨湿亦加,夏亦加;太阴湿土司天,加白术、蒿本,余岁非时变热湿亦加,夏末秋初亦加;少阴君火司天,加细辛、独活,余岁非时变热亦加,春末夏初亦加;厥阴风木司天,加川芎、防风,余岁非时变温和亦加,夏亦加”,并强调“以上神术汤六气加减法,非止为司天之气设也。至于岁之主气,与月建日时同前应见者,皆当随所见依上例加减之”。
明代通治方发展的另一个特点是扩大了传统通治方概念的外延,出现了专科通治方以及分经通治方。如张介宾在《景岳全书》“妇人”、“小儿”、“痘疹”、“外科”卷均列有“以下通用方”,分别收录妇科通治方42首、儿科通治方36首、痘疹通治方19首、外科通治方63首。董宿辑录、方贤续补的《奇效良方》中载有按各经分治某一病证的通治方,如疟门下载有“足厥阴肝疟”4方、“手太阴肺疟”3方、“足太阴脾疟”3方、“手少阴心疟” 2方、“足少阴肾疟”2方、“足少阳胆疟” 2方、“足太阳膀胱疟”1方、“足阳明胃疟”47方。5.新方创制与剂型发展
明代,随着临证各科的发展,一批新方应运而生。其中以张介宾创制的调补阴阳剂、缪希雍制定的调理脾胃剂、汪绮石治虚劳方、吴有性治疫方、陈实功外科方、万全小儿方、傅仁宇眼科方、高濂与龚廷贤的食疗养生方等尤具特色。
两宋金元,用药剂型多为粗末煮散。明代,随着药物炮制技术的提高及切制饮片的兴起,使汤剂的使用得到了恢复,并沿用至今。除汤剂外,其他剂型也不断丰富,据不完全统计已有30余种,除注射剂、微囊剂、滴丸等,几乎囊括了现今应用的所有剂型,尤其是内服膏方和酒剂的数量大增。
不论是小型方书,或大中型的医学书籍,均备载内服膏方。如《摄生秘剖》于膏方每多采集,其中龟鹿二仙膏等著名的抗衰老膏方,至今仍在广泛使用。从组成来看,明代内服膏方的药味一般为三五味,多不过十味,药物较清灵;从功用而言,以补虚为主,并出现了因人而制的膏方。正如章次公先生所云:“膏方之制,不见仲景、思邈之书,即金元四家亦未尝有焉。溯其所自,实始于明代注重血肉有情之物,为虚羸不足者辟一新途径。”
明代酒业繁荣,医书所载药酒种类之多,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仅《本草纲目》一书就收集有五加皮酒、屠苏酒、白杨皮酒、女贞皮酒、仙灵脾酒、薏苡仁酒、百灵藤酒、当归酒、枸杞酒、缩砂酒、茵陈酒、菊花酒、腽肭脐酒等药酒60余种。此外,补益性药酒显著增多,如八珍酒、扶衰仙凤酒、长生固本酒、延寿酒、长春酒、红颜酒等。明代药酒配方主要由性味平和的药物以及补血养阴的药物组成,一改唐宋时期药酒常用温热燥药的弊端。
6.明代重要医方书的成就与特点
明代是中医方书编撰的繁荣时期,但通过对这些众多方书的考察发现,大抵继承、总结者多,发扬、创新者少。尽管如此,尚有不少方书的内容不容忽视,对推动方剂学的发展和普及做出了重要贡献。
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方书——《普济方》,也是明代最大的方书。它搜罗极广,篇幅很大,几乎收录了十五世纪以前所有保存下来的方书内容,并兼及传闻、小说、道藏、佛书内的相关内容,还收入大量的时方,可谓集十五世纪以前方书之大成。它的主要贡献是保存了古代大量医学文献,价值已超出方剂学范围。李时珍编修《本草纲目》时,虽说浏览参考文献800多种,实际上当时已有不少文献失传或成为罕见的孤本,李时珍并未能一一亲阅,其中不少是通过《普济方》间接读到的。
吴昆的《医方考》,撰于万历年间。作者15岁学医,行医后深感业医者知识贫乏,必须对医者的素质进行提高。他从历代方书中选出常用方剂700余首,编成本书,共6卷。按病症分为中风、伤寒、感冒、暑湿等72门,每门下列一证,先论病因,次列诸家治疗方法,再汇集名方。《医方考》虽汇集群方,却不追求方剂数量,而是严守质量,“揆之于经,酌以心见,订之于证,发其微义”,重在阐发分析。本书出版后影响广泛,清代汪昂的《医方集解》、吴仪洛的《成方切用》等都宗《医方考》所开之学风,《医方考》出版后,连续刊刻近十次,在医学界起了积极作用。
《景岳全书》中的“八略”和“八阵”实为讲述方剂学的内容。他把治病立法比作战略战术。故称治则治法为“八略”;把立方选药比作布兵排阵,将方药主治的论述称“八阵”。八阵又分为古方八阵与新法八阵。他根据个人丰富的临床经验发议论,有不少创见。八略亦称新法八略,即补、和、攻、散、寒、热、固、因诸略。根据八略而列八阵,古方八阵选历代名方1516首,另有妇产、小儿、痘疹、外科等古方922首。新方八阵系张氏自创方利,共186首。新方八阵诸方多切临床实用,有不少至今仍为常用名方,如左、右归丸,左、右归饮,金水六君煎,玉女煎,理阴煎等。补略和新方八阵的补阵最能反映作者的学术思想,张景岳是温补派的代表人物,特别重视人体本元,谓为“人之大宝”,他从阴阳互根角度体察真阴真阳,认为“阴不可无阳,非气无以生形也,阳不可无阴,非形无以载气也”。以气血、形体性用的相互依存和消长关系来阐述生死之机,强调温补元阳,滋养真阴,使阴阳归于平衡,实现水火既济。强调古人之方,是示人以法,并非限人以药。对待成方,又要圆活。张氏对方剂的认识尽管也有不足,但仍是明代方剂学中一枝奇葩,后世虽有非议,也多偏执管见,其成就却是不可抹杀的。
施沛辑明代以前著名方剂800余首,成《祖剂》一书,共4卷,收主方70首。该书以《素问》、《灵枢》及伊尹汤液之方为宗,以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之方为祖。选《和剂局方》及宋、元、明诸家流传方以归类叙述。追本溯流,把相类方剂归于一起论述如以《素问》之泽术麇衔汤为主方,其下述张仲景的泽泻汤、猪苓散、茯苓戎盐汤、五苓散、茵陈五苓散、猪苓汤、茯苓泽泻汤,后世的四苓散、加味五苓散、山栀五谷散、胃苓汤等,将17首方剂集中介绍,有些地方作者还加了按语“和得者也”,主方除选自《内经》、《伤寒》、《金匮》外,还有的选自伊尹《汤液经》、《和剂局方》、《肘后方》、《广济方》、《千金》、《得效方》、《集验方》、《济生方》及李东垣、张洁古、朱丹溪等人的医方,对学习古代方剂学有一定参考价值。
总之,明代方剂学研究无论在广度还是深度上均超过了前代,方剂学分类体系初步成熟、方剂学理论逐渐完善、各类方剂不断创新、方书数量稳步增长为此时期方剂学的主要成就;方剂命名多样化、方剂加减化裁形式多样化、注重方剂理论研究以及各类剂型的广泛应用,为此时期方剂学发展的主要特点。参
考
文
献
[1] 孙泰来,孙朋来.孙氏医案.见:韩学杰.孙一奎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753 [2] 万全.片玉痘疹.见:傅沛藩,姚昌绶,王晓萍.万密斋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632
[3] 刘纯.玉机微义.见:姜典华.刘纯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 出版社,1999:181,185,168,169 [4] 王肯堂.女科证治准绳.见:陆拯.王肯堂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1977,817
第三篇:服饰鞋帽行业特点指南和解决方案
服饰鞋帽行业特点指南和解决方案
一、服饰鞋帽行业管理现状
国内服饰鞋帽零售市场分步范围广,消费层次日趋分明,日益增多的各类品牌形成“战国纷争”态势,而象征品牌市场成熟的强势品牌仍处于竞争发育中,此外,企业的市场行为以及消费者尚不稳定,没有形成普遍的针对于某一种品牌的消费忠诚,或者说,企业在品牌培育上还对顾客需求了解的不深或没有将顾客需求放在品牌策略的首要位置。
从营销方式来看待目前国内的服饰鞋帽行业,主要是以连锁经营方式为主,将营销网络分步到各地区市场部门和各个专卖店、加盟店、商场等;其中,对于大部分的服饰鞋帽制造零售商来说,特许连锁或加盟连锁已成为其发展趋势,而逐步减少商场直接布点的方式。从国外著名服饰零售或制造零售企业的成功案例看,有如下几点共同之处:
⑴由制造批发为主型或零售为主型向制造零售为主型的业态发展;
⑵逐步建立起自己庞大的连锁经营零售组织,直接面对消费者;
⑶引入企业级信息管理系统,积极发展企业内部网络和电子商务工程,注重零售信息收集、反馈和分析的准确性、及时性,实现物流系统的统一高效管理和丰富的网上服务功能;
⑷借助企业级信息管理系统支持起的快速反映机制,实施以顾客需求为核心的商品策划和网络营销策略,培育企业的市场前景和顾客群,不断增强企业品牌竞争力。
对比国际企业,国内服饰鞋帽零售经营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库存和物流控制不畅:缺乏及时适量的货品调配和灵活高效的库存管理。
2、货品标准化仍有差距:建立适合本企业的严格详细的产品分类码体系,实行与供应商乃至国际(国家)标准的统一是实现联网技术和企业商品国际化的必须选择,但国内服饰鞋帽零售商品条码标准化的实行落后于其它商品。
3、销售预测和计划缺乏科学量化分析:停留在单靠经验预测和分析市场的基础上,往往无法反映市场和销售的真实情况,从而缺乏对各个销售季节市场策略的正确指导。
4、代理商管理存在盲点:由于服饰企业销售代理商众多,地域分步范围广,产品销售季节性强,要货具有周期短、批量大的特点,给企业的销售管理、生产管理、财务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工作压力,不
能及时准确地了解到代理商销售、库存、应收款等详细业务情况,不能对代理商的销售、发货进行有效地监控,无法对发出的商品进行调配,从而造成销售预测严重失真、生产浪费、库存资金积压、坏帐风险增加等。
二、管理总体需求
服饰鞋帽商品在它的品牌理念、市场定位和顾客服务等多方面显现出连续性、一致性、独占性和稳定性的特点,要求针对“大”市场却是“小”目标的零售方式。连锁经营恰好能满足这些要求,在众多销售面积不大但却方便、专业的连锁店内为顾客提供一致的“无处不在”的服务。连锁店在核心企业的领导或控制下实现规范化的经营理念、规范化商品服务和规范化业务管理,大大有助于服饰鞋帽企业品牌的创建和维护,有利于它们发挥其资金和人才优势,迅速抢占市场,显现规模效益。
通过连锁,服饰鞋帽零售业主(制造零售业主)可以最全面地了解各区域细分市场的实时需求信息和货品动态,制定及时的补货、备货和产品开发方案,可以通过连锁中快速反应的物流体系降低库存压力和配货成本,减少脱销和滞销情况,可以通过连锁总部统一而强有力的市场分析、资金技术和品牌支持来降低加盟连锁或特许连锁的经营风险,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
但是,我们认为,服饰鞋帽零售商(制造零售商)在组建自己以品牌特征为标志的连锁网络时还是应寻求广泛的市场合作,如稳定的供货商和协作厂商、高效的配送服务部门、同心协力的特许加盟连锁伙伴等等,以降低投入成本和风险,用最小的代价迅速扩大自己品牌的市场覆盖面。
品牌战略是种资本密集和智力型的投资方案,要求企业有较强的市场抗风险能力。我们可以看到,成功实现品牌战略的企业,在选择目标市场的前提下,实行品牌的虚拟化经营,控制品牌的营销策略和品质,而将设计、生产、物流供应等业务委托给稳定而分散的合作伙伴,这种模式不仅利于服饰鞋帽零售商(制造零售商)以最小的成本获取品牌利润,并为服饰连锁零售商(服饰制造零售商)创建下线品牌或经营其它商品创造机会。
网络化营销是一种以消费者为导向的个性化的营销方式,据新浪网99年统计,国内现有进行网上购物的电子商务网站116家,其中服饰鞋帽类占6%,可以这么说,随着Internet在全国范围内的迅速普及和应用,网上销售将成为服饰制造零售商不可缺少的营销方案之一。
我们认为,服饰鞋帽企业之间的竞争,将不仅仅是生产能力上的竞争、产品质量上的竞争以及品牌文化上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当越来越多的服饰企业将自己大量的生产任务转移到协作单位,当客户市场对服饰的面料、颜色及款式等要求越来越高时,服饰鞋帽制造零售商必须要考虑建立一支稳定可靠的供应商和协作厂队伍,进一步压缩需求信息在供应商(或协作厂)和客户市场之间的流转环节,逐步建立一支相对扁平化的营销体系。
三、管理预期目标
服饰鞋帽行业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应用,不仅有利于大中小型服饰企业对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集中高效管理,提高供应链效率,而且为企业实行连锁经营、品牌战略和网络化营销奠定了坚实的信息基础。
按照服饰鞋帽企业的操作模式,可将服饰鞋帽企业管理系统分为系统管理、财务管理、库存管理、采购管理、销售管理、分销管理、POS终端管理、查询管理等几个功能模块,并将总部、区域分销中心和专卖店通过Internet相连,对公司进行统一集约化管理。
服饰鞋帽行业顺应时代的需求,适应管理的变革。采取特许加盟连锁经营、委托代销、自营代理等多种销售方式,树立服饰企业品牌,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因此,服饰鞋帽企业在管理上实施ERP系统,营
建企业内部网和营销网络,逐步实现服饰鞋帽企业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协调统一,是未来服饰鞋帽行业管理的必然趋势。
第四篇:论中国古典园林审美寄畅园景观特点分析
论中国古典园林审美——寄畅园景观特点分析
摘要:江南园林地域范围小,又因江南气候温和湿润、水网密布、花木生长良好,园石、常绿树较多,所以园林景致较细腻精美,园林艺术格调明媚秀丽、淡雅朴素、曲折幽深。寄畅园的成功之处在于她“自然的山,精美的水,凝练的园,古拙的树,巧妙的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目的。它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是一个民族内在精神品格的写照,是我们今天需要继承与发展的瑰丽事业。
关键词 : 古典园林 造园艺术 自然精神境界 山水景观苏州园林寄畅园
正文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内容涵盖宽泛,博大精深,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它被举世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其造园手法已被西方国家所推崇和摹仿。
中国古典园林的园景上主要是模仿自然,即用人工的力量来建造自然的景色,达到“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所以,园林中除大量的建筑物外,还要凿池开山,栽花种树,用人工仿照自然山水风景,或利用古代山水画为蓝本,参以诗词的情调,构成许多如诗如画的景。所以,中国古典园林是建筑、山池、园艺、绘画、雕刻以至诗文等多种艺术的综合体。中国古典园林的这一特点,主要是由中国园林的性质决定的。因为不论是封建帝王还是官僚地主,他们既贪图城市的优厚物质享受,又想不冒劳顿之苦寻求“山水林泉之乐”。因此,他们的造园,除了满足居住上的享乐需要外,更重要的是追求 幽美的山林景色,以达到身居城市而仍可享受山林之趣的目的。
中国古典园林因受长期封建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绝大部分是封闭的,即园林的四周都有围墙,景物藏于园内。而且,除少数皇家宫苑外,园林的面积一般都比较小。要在一个不大的范围内再现自然山水之美,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是突破空间的局限,使有限的空间表现出无限丰富的园景。在这方面,中国古典园林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精华所在。
中国古典园林突破空间局限,创造丰富园景的最重要的手法,是采取曲折而自由的布局,用划分景区和空间、以及“借景”的办法。这种曲折而自由的布局,在面积较小的江南私家园林,表现得尤其突出。它们强调幽深曲折,所谓“景贵乎深,不曲不深”,讲的就是这种手法。至于划分景区和空间的手法,则是通过巧妙地利用山水、树木、花卉、建筑等,把全园划分为若干个景区,各个景区都有自己的特色,同时又着重突出能体现这一园林主要特色的重点景区。至于“借景”这种艺术手法,更是中国古典园林突破空间局限、丰富园景的一种传统手法。它是把园林以外或近或远的风景巧妙地引“借”到园林中来,成为园景的一部分。在《园冶》一书中,总结为五种方法,即“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
中国古典园林特别善于利用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的各种建筑物,如亭、台、楼、阁、廊、榭、轩、舫、馆、桥等,配合自然的水、石、花、木等组成体现各种情趣的园景。
而对于中国古典园林的分类,从不同角度看,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一般有两种分类法。1)按占有者身份分,可分为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2)按园林所处地理位置分,可分为北方类型、江南类型、岭南类型。其中江南的私家园林,由于交通发达、人口密集,所以园林地域范围小,又因江南气候温和湿润、水网密布、花木生长良好,园石、常绿树较多,所以园林景致较细腻精美,园林艺术格调明媚秀丽、淡雅朴素、曲折幽深。江南园林的代表大多集中于南京、上海、无锡、苏州、杭州、扬州等地,其中尤以苏州园林为代表。
寄畅园坐落在无锡市西郊东侧的惠山东麓,惠山横街的锡惠公园内,毗邻惠山寺。寄畅园属山麓别墅类型的园林。现在寄畅园的面积为14.85亩,南北长,东西狭。园景布局以山池为中心,巧于因借,混合自然。假山依惠山东麓山势作余脉状。又构曲涧,引“二泉”伏流注其中,潺潺有声,世称“八音涧”,前临曲池“锦汇漪”。而郁盘亭廊、知鱼槛、七星桥、涵碧亭及清御廊等则绕水而构,与假山相映成趣。园内的大树参天,竹影婆娑,苍凉廓落,古朴清幽。以巧妙的借景,高超的叠石,精美的理水,洗练的建筑,在江南园林中别具一格。
总体上说,寄畅园的成功之处在于她“自然的山,精美的水,凝练的园,古拙的树,巧妙的景”。难怪清朝的康熙、乾隆二帝曾多次游历此处,一再题诗,足见其眷爱赏识之情。北京颐和园内的谐趣园,圆明园内的廓然大公(后来也称双鹤斋),均为仿无锡惠山的寄畅园而建。
寄畅园布局得当,妙取自然,体现了山林野趣、清幽古朴的园林风貌,具有浓郁的自然山林景色。园内登高可眺望惠山、锡山,山峦叠嶂,湖光塔影,现出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绝妙境界,是现存的江南古典园林中叠山理水的典范。并且,它以高超的借景,冼炼的叠山、理水手法,创造出自然和谐、灵动飞扬的山林野趣,寄托了主人的生活情趣和对自然人生的哲学思考。
全园大体上可以分为东西两个部分,东部以水池、水廊为主,池中有方亭;西部以假山树木为主。大门正对着惠山寺的香花桥,其门匾为乾隆皇帝亲笔所题。穿过门厅后,是一个大天井,尽头一间敞厅,四壁挂满了名家字画。从敞厅左转,又是一组造型别致的庭院。西侧一个小天井,一株老藤,一段曲廊,颇富江南园林的风味。
东部的“锦汇漪”,宽仅三亩,南北狭长,波光潋滟,形成园中开朗明净的空间。池中有一座九脊飞檐的方亭,名“知鱼槛”,游人可倚栏观赏鱼藻。池的周围山石嶙峋,建筑林立,各种景物点缀配置,勾勒出了曲折窈窕的水面轮廓。在水池的北段,七星桥、廊桥将池水分成两个不同情趣的小水面,显得深邃不尽,幽深无限,令人难以猜测水流的去向。七星桥平卧水面,池水轻拍,倒影如画。西部的假山造型,是叠山大师张南恒与张轼的杰出代表作品,模拟惠山九峰连绵逶迤之状,构成一幅九狮图。假山高3~5米,怪石嶙峋,变化丰富,与水池的比例相称,又同池中倒影相映成趣。假山间为山涧,引惠山泉水入园,西高东低,茂林在上,清泉下流,水流宛转跌宕,淙琮有声,犹如八音齐奏,取名为“悬淙涧”,又名“三叠泉”、“八音涧”。涧道盘曲,林壑幽深,是江南园林中的独具之景。
除此之外,沿池还建有郁盘亭、知鱼槛、清响月洞、涵碧亭等等建筑,丰富的园景令水面显得分外得宽阔,极尽曲岸回沙的艺术效果。寄畅园的西南段还有一方池水,旁侧耸立着一座太湖石峰,丈余高,这就是有名的美人石,其造型犹为栩栩如生,令游人不由得感叹园艺的构思奇巧。
并通过苏州园林寄畅园的景观分析,我们可以深切的感觉到中国古典园林的高超的造园手法,认识到了中国园林被全世界所共认的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的原因。中国造园艺术,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目的。它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是一个民族内在精神品格的写照,是我们今天需要继承与发展的瑰丽事业。
参考文献:1 陈巍.中国古典园林文化内涵的美学研究[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1彭一刚,1986,中国古典园林分析刘托,园林艺术欣赏[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997.周武忠,中国园林艺术[M].上海:中华书局,1991.牛彦军,自然与人性的结合--从中国文化传统看中国建筑的“天人合一”性.华中建筑,1996,.
6杜顺宝编,中国园林[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明代的计成编,《园冶》刊行于明崇祯七年(1634)。.
第五篇: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节日.房屋特点和服饰
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节日
维吾尔族:男子多穿长袍,称袷袢;男女老少都爱戴四楞小花帽,称朵帕;
节日:肉孜节、古尔邦节、那吾鲁孜节
壮族:崇拜祖先,信仰多神,有嚼槟榔和用槟榔招待客人的传统习惯;
节日:中元节、牛魂节、三月歌、吃立
土家族:崇拜土王,哭嫁
节日:赶年,四月八、六月
六、大端午、七月十五等
黎族:妇女耳环多且重,熟称儋耳,男子以红或黑布缠头,称吊襜
节日:三月
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
苗族:自由对歌,恋爱
节日:芦笙节、苗节、春节、四月
八、吃新年、龙船节、清明节等
藏族:信仰藏传佛教,以糌粑为主食,献哈达 节日:藏历年、雪顿节、望果节、沐浴节、萨葛达瓦节等
彝族:男子头顶留一小块头发,称天菩萨
节日:火把
白族:信仰佛教,以白色为贵
节日:年节、三月街、绕三灵、火把节、鱼谭会等
纳西族:披羊披肩
节日:三朵节、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火把节等
傣族:孔雀舞
节日: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
撒拉族
撒拉族主要有古尔邦节和开斋节圣纪节。
乌孜别克族
乌孜别克族主要有开斋节、古尔邦节,诺鲁孜节。
毛南族
春节放鸟飞、端午找草药。毛南族也过端午节,还有南瓜节、重阳节。
佤族
佤族和汉族一样过春节。还有插种节、新米节
畲族
畲族主要过三月三和畲族畲族春节。
保安族
民族传统节日也都是伊斯兰教的重大节日,如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等。
羌族
羌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羌历新年,羌语称“日羌节”,时间是农历十月初一。另一年节日是“祭山大典”,又称祭山会、山神会等
少数民族的房屋特点
1.蒙古族:住蒙古包即毡包,“包”满语“家”“屋”的意思。2.回族:与汉族基本相同,砖木结构瓦房。较有特点的是门前或客房中可见阿拉伯文书写的条幅、中堂等(但不挂人像)。
3.藏族:碉房为主要住房样式之一,平顶狭窗土石结构房屋,一般为一层。另有牧区的帐篷也为住房样式之一。4.维吾尔族:多为土结构方形平房、矮小、四壁无窗、向北开门,屋顶平坦并开有天窗,多有庭院栽花木果树。5.苗族:以吊脚楼最具特色,多建于斜坡,分两层或三层。其余多为以竹编泥糊做壁,以草为顶的平房。
6.彝族:多是土木结构平房。俗称土掌房。分三间,中间开大门做厨房,左为主人右养禽畜或放杂物,也有二三层楼建筑。
7.壮族:竹木结构“干栏”式建筑,“干栏(干阑)”又称“麻栏”,“栏”状语“屋”之意木柱竹柱建离地底架,之上建住宅。
8.布依族:木结构,一般称“半边楼”。依山傍水,利用倾斜地势建成,一半楼一半平房故而得称。
9.朝鲜族:木结构平房,屋顶四面倾斜用稻草、谷草或瓦片覆盖,墙壁用泥沙混合而成,内外皆用白灰粉刷。10.满族:土木结构,一般是三间或五间,中间开门,两旁为窗。以土筑墙,“章茅”铺顶并以草绳泥灰固定。11.侗族:全部木质结构,多为外廊式二至五层鼓楼,一般多为宝塔形,另有一种廊檐相接若干栋连在一起。依坡傍河的寨子多建吊脚楼。
12.瑶族:多为竹木结构的草房,一般是一楼一底。楼下住人楼上屯粮储物或供男人居住。
13.白族:多为砖木或木石结构的两层楼房,前出廊格局山墙到顶并高出屋面,俗称“封火墙”。
14.土家族:砖木结构,一般是一正两厢,厢房做成吊脚楼。正屋中间为堂屋。
15.哈尼族:类似彝族以土木结构的“土掌房”为多见,也有类似壮族的“干栏”式竹木结构的楼房,一般分前后两间。16.哈萨克族:一般主毡房,少数住瓦房。
17.傣族:竹结构楼房,称“竹楼”。以数十(一般是24到40)根竹子支撑,离地七八尺处铺楼板或竹篾,顶上盖草排(现改用砖柱瓦顶)。
18.黎族:竹木结构草房。金字形屋顶,上盖茅草。旧式住房为“船形屋”,竹木扎架构成,状如船篷因而得名。19.傈傈族:于黎族相似,但也有木结构的楼房用长约1-2丈的方木料垒成,形似木匣。
20.佤族:以木、竹和茅草为主要材料,四壁着地的草木房,也有土壁草房和少量瓦房。也有与傣族架空“楼房”相似的地区。
21.高山族:木结构草房。木板围墙,沿海房屋用厚木板外墙砌卵石,屋内地面下凹2-3米故屋檐仅离地1米左右。22.拉祜族:竹木结构的桩上房屋-掌楼。上下两层。楼外设小台晾晒谷物,楼上住人,楼下养牲口或存放木材。23.水族:木结构为主,屋顶用瓦、杉皮或茅草覆盖,结合处不用铁钉。一般分平房和楼房两种。
24.东乡族:土木结构平房,室内陈设简单,普通人家炕上铺毡或席子,富人家才有箱、柜、桌、椅等物。
25.纳西族:木楞房,一般用圆木架起,成四方形,顶盖木板,房门低矮。
26.景颇族:竹结构草房,多为长廊形。分上下两间,楼下是养家禽,大牲口则另建厩栏。
27.柯尔克孜族:旧时住毡做的帐篷,称为“勃孜吾”适季迁徙。今已定居,一般为新建土平房。
28.达斡尔族:一般为只有们没有窗户的“柱克查”,类似鄂伦春族的“撮罗子”。现在大多住满族式的脊草木房。29.仫佬族:泥墙瓦顶,茅房不多见,福者亦有楼房,并筑有坚固碉堡。
30.羌族:碉楼,多为石结构的方形平顶屋,不规则的乱石砌墙只用粘土泥巴接缝,高达十余丈。
31.布朗族:竹结构楼房。四壁用竹片编成,以茅草盖顶。32.毛难族:木石结构的房屋。以石块筑成墙基,以木做栋梁,造地板和楼壁。有平房也有楼房。
33.仡佬族:通常有土筑房、篾织房或石砌房三种,俗称“塌塌房”(檐下墙壁矮小)或“千脚房”(三角形,屋檐触底),另有“穿斗房”又叫高架房。
34.锡伯族:三间至五间,大门多向南开。
35.阿昌族:以砖瓦、木石结构的四合院建筑常见。36.普米族:以“木楞房”为主,墙壁用圆木重叠垛成,顶盖木瓦,四角立大柱,中央立一方柱。
37.塔吉克族:多为土木结构的正方平顶房屋。墙壁用石块、草皮砌成,顶部架树枝,抹上拌有麦草秸的泥土。牧民则住毡房或筑土屋。
38.怒族:长方形木结构板房,一般为两层,楼上住人,楼下管牲口。另有较矮小的竹篾房。
39.乌孜别克族:一般为土木结构平顶长方形房屋,墙壁较厚,砌有图案形的壁龛。
40.俄罗斯族:多为土木结构房屋,屋顶用麦秆覆盖,室外有院落。
41.鄂伦春族:一般著一种非常简单的帐篷“撮罗子”鄂温克语称作“仙人柱”。用25-30根松杆搭起成伞形,适于迁徙。
42.崩龙族:又称“冠盖式住房”形似孔明帽的竹木结构的矮脚竹楼。木材做框架,竹子做围棚,茅草盖房顶。43.塔塔尔族:一般是平顶土房。
44.独龙族:竹木结构矮楼房。木楼多用十根圆木自下而上垒积固定成墙,四壁无窗,顶盖茅草或木片。
45.赫哲族:常见的有“胡如布”“希日兔克”“撮罗昂库”“阔恩布如昂库”“博苏昂库”“温特合”和“卓”等平房样式。46.门巴族:石结构人字形木顶或竹顶的两层小楼。47.珞巴族:旧时住简陋竹木茅舍,民主改革后从深山密林出来,重建新家园.48.基诺族:一般为竹结构的草房。分两种,一种是父系家庭居住的竹楼,另一种是由父系大家庭成员集体居住的“大房子
阿昌族:
阿昌族聚居于云南。男子穿对襟上衣,黑色长裤,未婚男子缠白色包头,已婚青壮年男子缠藏青色包头。
妇女穿窄长袖对襟衫,下着裙。未婚女子梳辨盘于头顶,已婚妇女束髻,缠高耸的包头。妇女喜戴各种银饰。
白族
白族主要聚居在云南大理,那里苍山洱海风景秀丽,民族文化较为发达。白族男女均上着衣、外套领褂,下着裤。服装颜色的搭配简单鲜明,对比协调。白族人民崇尚白色。男子的包头、女子的帽箍,男女上衣,甚至裤子都喜用白色或接近白色的浅绿、浅蓝等色。
保安族
保安族居住在甘肃省内大河家地区。保安族男子,穿白布衫,外套青布坎肩,下穿深色长裤,头戴白或黑色圆顶帽,在节日里穿长袍。女子穿色彩艳丽的衣裤,上衣为刚过双膝的有花边的大襟袄,外套坎肩,戴头盖,也戴礼帽。
布朗族
布朗族分布在云南西部和西南部。布朗族男子上穿青布圆领长袖对襟或大襟衣,下着宽脚裤。妇女上着紧身短衫,下着筒裙,也有着长裤的。名地妇女均喜欢戴银饰。
布依族
布依族居住在我国西南地区的盘江、红水河流域。布依族男子常穿短衣长裤,盛装时着长衫,戴瓜皮帽。
妇女则上着短衣,下着百褶裙或长裤,戴银饰。
zhang zhu
zhang zhu主要分布在我国xi zhang、青海、甘肃、四川和云南等地。zhang zhu服饰的基本结构为肥腰、长袖、大襟长袍,穿这种肥大的衣服夜间可以和衣而眠,袍袖宽敞,臂膀伸缩自如,既防寒又便于起居,白天气温上升,便可脱出一条臂膀,方便散热。久之,脱一袖的装束便成了zhang zhu服装特有的风度。
妇女通常梳发辨,戴头饰和发套,各地男女均穿氆氇或牛皮靴。
朝鲜族 中国的朝鲜族是明末清初从朝鲜半岛移居东北形成的。其文化与朝鲜半岛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朝鲜族男子的上衣为斜襟、宽袖,前襟有飘带,他们还喜欢穿“背褂”(坎肩)和灯笼裤,这种裤子很肥大,便于在炕上盘腿而坐。妇女多穿短衣长裙,上衣与男子相似,只是更加短小。朝鲜族妇女的结婚礼服,朝鲜族儿童多穿七彩衣,色彩斑斓,好象彩虹在身。青年男子多戴鸭舌帽,中捞年人则戴毡帽,妇女普遍戴花色头巾。朝鲜族男子常穿宽大的长方形胶鞋,妇女多穿鞋头尖而跷起的船形胶鞋。
达干尔族
达干尔族主要聚居在嫩江两岸,在东北诸民族中,是社会发展水平较高、与外界经济文化接触和交流较多的民族之一。达干尔族的服装式样以袍式为主,为便于骑马,袍前后两面开衩。男装以皮质为主,女装以棉布居多。达干尔族妇女的发式和装饰品各地不一,有的用白布或白毛布包头,有的戴头饰.傣族
傣族多居住在我为云南的亚热带地区,擅长农耕和水稻种植。傣族人在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方面融合了中原和印度及中南半岛诸国文化。傣族男子多穿圆领大襟或对襟小衫,下着长裤,白布或蓝布包头。妇女穿长筒裙和短衫,梳各种发式。傣族人民崇拜孔雀和大象,常将孔雀和大象的图案编织在衣物上。
德昂族
德昂族散居于云南省西南部,其服饰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德昂族男子多穿蓝、黑色上衣和宽而短的裤子,裹黑、白头巾,巾的两端饰以彩色绒球;青年男子戴银项圈等饰物。妇女上着蓝、黑色上衣,下着筒裙,在腰部佩戴数个腰箍。
东乡族
东乡族居住于甘肃省临夏东北部。东乡族服饰与当地的汉族和hui族相近,妇女一般穿zhang青色和黑蓝色布衣,外加一件齐膝的布坎肩;男子穿短衣、肥裤和坎肩,也有穿长袍的。妇女一般戴丝绸制成的盖头,头盖分绿、黑、白三色。
侗族
侗族居住在湘、黔、桂三省毗临地区。侗族服饰分为南北两种类型。生活在北部地区的侗族男子服饰与汉族基本相同;妇女上着无领衣,银珠大扣,下着裤。南部的男子多穿对襟衣,裹绑腿,头缠亮布;女子上着紧身衣,下着百褶裙,或上着短衣,下着长裤,盛装时着鸡毛裙。侗族妇女喜爱银饰,以多为美,以重为贵。
独龙族
独龙族世代聚居于云南的独龙河两岸。独龙族喜欢在衣外披覆条纹线毯,既有古朴的山林风韵,又有现代时装魅力。独龙族男女均喜欢用染色红藤作为手镯和腰环饰物,妇女头披大花毛巾。
俄罗斯族
我国的俄罗斯族是俄罗斯的移民和苏联归国华侨的后裔,其服饰较多地保留着俄罗斯人的传统特色。男子多穿长及膝盖的套头衬衫和细腿裤,头戴呢帽或皮帽。妇女上穿粗布衬衣,外罩一件无袖、高腰身的对襟长袍,下着长裙.鄂伦春族
鄂伦春人世世代代游猎于大小兴安岭的茫茫林海之中,创造了适合森林游猎的狍皮服饰文化。鄂伦春族服装以袍式为主,有皮袍、皮裤、皮坎肩、皮帽、皮手套等。冬季男子普遍穿前后开衩的长袍,妇女也穿长袍,但女袍比男袍长,不是前后开衩,而是两侧开衩。春秋和夏季多穿去毛的光板袍皮短袄和皮裤。
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世居于额尔古纳河以南的广阔地区,由于各地生存环境的差异,各地鄂温克人有着不同的服饰文化特点。鄂温克人对服饰的制作和穿着比较讲究,无论男女衣服,其衣边、衣领等处都用布或羔皮等镶边装饰。男子一般都要束上带,否则会被视为不礼貌行为;妇女平时可以不束腰带,但劳动时也要束上。鄂温克人喜爱蓝色的衣服。
高山族
高山族生活在中国的台湾、福建、湖北等地。高山族服饰色彩绚丽,华丽精美。男子上穿短衣,束腰裙。妇女上着短衣,下穿长裙或短裤。
哈尼族
哈尼族主要居住在云南南部。哈尼族男子上穿对襟衣、下着长裤,用黑布或白布包头。妇女服饰主要为棉布的衣裙和长、短裤。哈尼族无论男女老幼都喜欢穿青色衣服,有的地方甚至每洗一次衣服都要用蓝靛将衣服再染一次。
哈萨克族
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北部,是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哈萨克族男子穿套头式衬衣,喜欢在衬衣外套穿坎肩,冬季穿不带布面的羊皮大氅或大皮袄,下穿皮裤。妇女着名色连衣裙,夏季,外穿坎肩或短上衣,冬季则罩棉衣。哈萨克人的帽子、头巾颇为讲究,种类、式样很多。
仡佬族
仡佬族多数居住在GUI州西部,主要从事农业。仡佬族男子多穿对襟短衣、长裤。
妇女穿大襟短衣、长裤,青年妇女喜穿褶裙,衬衣外套坎肩,头顶一方块头巾,额顶用一绸带束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