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平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泸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战略部署和全国农业科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加快培育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泸县实际特制定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及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2012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和农业部、省、市、县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以提高农民素质和农业技能为核心,以资格认定管理为手段,加大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力度,造就一支综合素质高、生产经营能力强、主体作用发挥明显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为我县粮食稳定增产、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和我县的粮经复合产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从而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二)基本原则。一是坚持政府主导的原则。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应坚持政府主导和统筹协调,明确本地试点工作的具体目标和主要内容,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和措施,全力推进试点工作。二是坚持服务产业的原则。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应以“米袋子”、“菜篮子”工程为基础,并与我省“千斤粮万元钱”粮经复合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相结合,围绕各地粮油、蔬菜、水果等主导产业,促进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快速形成,推进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信息化的现代农业发展。三是坚持稳步推进的原则。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事关制度创新等重大问题,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通过试点试验示范,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稳步推进。
二、目标任务
以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粮油高产创建区及生猪养殖区作为重点,力争在2014年底前对全县1100个种植规模30亩以上的水稻、玉米、高梁、龙眼、甜橙规模种植大户、400个种植规模10亩以上的蔬菜种植大户、200个50亩以上的水产规模养殖户、200个年出栏生猪50头以上的生猪规模养殖户、初高中毕业生、打工返乡创业人员进行主导产业培育,择优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900人,其中培训甜橙种植300人、龙眼种植200人、水稻种植200人、玉米种植200人、高梁种植200人、蔬菜生产400人,水产养殖200人、生猪养殖200人。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较高生产技能和经营能力的职业化农民。
三、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3年4月10日前,召开相关工作会议,落实培训任务。确定培训单位,制定并上报具体实施方案。
1、选拔培训对象。2013年4月10日至4月30日,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采取自愿报名、村组推荐、择优选拔、张榜公示的形式进行学员选拔。确定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和农业生产经营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的新型职业农民作为基本学员,登记注册,系统培训。培训对象要具有一定的农业生产规模(水稻、玉米、高梁、甜橙、龙眼、蔬菜种植规模达50亩以上,水产养殖20亩以上,生猪年出栏500头以上),家庭年人均纯收入在10000元以上,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和创业愿望。年龄一般在55周岁以下,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凡符合条件的农民都可以到所在村(居)委会报名,经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后确定为培训对象。
2、确定培训机构。根据上级文件要求,泸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与有关部门商定择优确定泸州市农业科技培训学校项目实施单位。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与泸州市农业科技培训学校签订培训合同,泸州市农业科技培训学校按照方案要求组织开展培训工作,确保培训质量。
3、建立培训学员和师资库。2013年4月10日至4月30日。把在全县范围内遴选出来的学员及选拔的培训教师,经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后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学员和师资库。
4、征订编印培训教材。2013年5月1日至5月30日。结合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需求,除征订上级统编教材外,还要组织专门人员编写通俗易懂的教育培训教材。
(二)开始试点实施阶段。从2013年6月1日至2013年12月30日。制定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育模式、认定办法和扶持政策,建立信息服务平台,进行阶段总结。
1、选定主导产业。结合我县农业产业分布特点,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确定水稻种植、玉米种植、高梁种植、甜橙种植、龙眼种植、蔬菜种植、水产养殖、生猪养殖作为我县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主导产业,并向产业发展区倾斜。
2、集中授课。围绕产前、产中和产后发展关键环节研究教育培训内容,设臵教学培训课程,在项目资金没有下达之前以阳光工程为依托开展培训,每班每年根据农时季节培训累计不少于15天;培训以专题讲座为主,根据不同岗位和不同产业,按照专业化、技能化、标准化的要求确定培训内容。通过集中培训、现场指导、技术服务三位一体措施,使受训农民掌握从事主导产业所需的1—2门生产技术及其相关知识,不断提高生产技能,保证职业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当地务工收入,成为掌握农业高科技知识和技能的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成为当地农业生产的技术骨干和农村脱贫致富的带头人。
3、生产实践。培训期间安排时间组织学员到附近有关产业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标准农业园等地进行学习考察。培训工作要紧紧围绕主导产业发展,根据实际本着实用实效的原则,因地、因时、因人灵活设臵培训时间,采取农民群众喜于接受的方式进行集中培训,也可以根据农时季节,采取“手把手、面对面”等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现场培训;培训单位根据村提出的培训内容和要求,加强培训教材的组织、编写,且做到通俗易懂、实用与实际相结合,确保受训职业农民有与培训内容一致的培训技术材料。
4、考试考核。通过集中培训和生产实践后,对学员进行考试考核。对考试考核合格者发放职业农民培训合格证书。引导学员参加农业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
5、跟踪指导。安排教师定期和不定期对学员进行跟踪指导,建立培训教师和学员的长期联系制度,并将跟踪服务指导情况作为培训指导教师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
6、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办法。根据产业发展水平和生产要求,认定条件包括知识技能水平、产业发展规模、生产经营效益等内容,符合以上条件的专业农民经过培训后,由各培训机构统一组织考试,考试内容包括专业知识、职业道德、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并结合自己的产业设计发展规划。组织有关专家进行评定,对评定合格的农民颁发新型职业农民证书。
7、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为通过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健全个人档案,建立泸县新型职业农民人才信息库。
8、实行新型职业农民准入及退出机制。制定泸县新型职业农民管理办法,对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进行动态管理。
9、建立泸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政策支持体系。针对新型职业农民产业发展需求,根据泸县实际情况,促进泸州市农业科技培训学校全面改善办学条件,充实教师队伍,解除培训机构后顾之忧,做强做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机构。充分发挥泸州市农业科技培训学校教学优势和师资优势,特聘一批省市院校知名专家教授授课,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充分利用农业部门自身专家优势,鼓励乡土专家进村入户集中培训,增强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出台针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扶持政策,整合各个涉农项目和资金,将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现有农业产业发展支持政策(项目申报、土地流转、生产补贴、技术服务、金融信贷、农业保险等)向新型职业农民倾斜。同时,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对政策扶持资金进行跟踪问效,并建立对新型职业农民的信用评价机制。
(三)试点提升实施阶段
从2014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底。完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模式、认定办法、扶持政策和信息服务平台,建立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制度,提交试点工作报告。
四、培训管理运行机制
(一)制订培训计划,签订培训合同。培训机构的管理:实行合同制管理。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与承办培训的单位签订《培训合同》,培训单位自主培训、自主管理,建立培训台账。严格执行培训工作信息报送制度,各培训机构要认真编制培训方案,制订每期培训班的详细教学计划,包括学员名单及人数、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师资、办班时间和地点等内容。培训方案上报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确认后,签订培训合同。
(二)监督与检查。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各培训机构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情况进行不定期抽查和检查监督,重点检查完成培训任务情况以及培训成效。
(三)总结验收。项目结束后由培训机构提出项目验收申请,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对每个培训班次进行验收,核实培训工作的落实情况,重点检查基本学员参加培训情况,了解农民专业技能掌握情况、产业发展状况、农民满意程度和培训工作台账、培训效果、补助资金使用情况,及时做好总结迎接检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对达到要求的培育项目出具合格证明,对没有达到要求的培育项目限期整改,并取消培训机构下一年度承担培训任务的资格。对培训质量存在严重问题,弄虚作假,擅自改变资金用途,挤占挪用或套取财政资金的培训单位,取消其培训资格,并按有关规定严肃查处,追究相关培训机构的责任。
五、资金使用
严格按照上级有关要求使用管理资金,在县财政局设立专账,做到专款专用。培训机构培训结束后,凭培训台账和领导小组办公室出具的检查验收合格证明,到县财政局报账。培训补助资金主要用于授课人员的讲课费、住宿费、交通费、误餐费以及学员的食宿费、教材、资料费、实验实习费、学习考察费、项目工作管理经费等。对学员进行免费培训、免费办证,不收取任何费用。在培训结束后,凭培训台账、获得农业职业资格证书人员花名册等资料,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后到县财政局统一核报补助经费。
六、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建立健全领导组织。为更好地开展我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成立由县政府县长任组长,常务副县长、分管农业副县长任副组长,农业、财政、审计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泸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农业局,农业局局长担任办公室主任,分管副局长担任办公室副主任,协调相关部门联合推进我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
(二)管理保障。科学设臵培训课程,精心编制培训方案,强化培训管理,并建立包括培训方案、培训计划、培训通知、培训教师、学员、培训时间、培训内容、培训效果跟踪等内容的培训台账。建立检查评估和表彰奖励机制,及时总结推广经验,表彰奖励农民培训工作成效显著的单位和个人。做好对农民培训实施的宣传报道工作。
(三)质量保障。为确保培训质量,加强对培训教师的管理与考核,实行挂牌服务,向农民发放联系监督卡,全程接受农民的监督,建立一套师资水平考核体系。通过激励措施,将教师的工作业绩与其职务、职称和年度考核等挂钩,对表现突出的给予奖励,对受训农民反映不满意的将及时撤换,并进行通报。将农民满意度和跟踪服务作为考核教师工作业绩的主要指标,对教师的授课补贴预留20%待年终考核后分级支付。
(四)加强信息报送。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培训工作中边试点边总结,按要求每季度向上级有关部门报送试点工作开展情况,对在培训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及时上报,以便试点工作顺利开展。
(五)抓好总结,树立典型。对在培训试点工作中发现的新型职业农民典型事例,做好总结进行推广,对全县的培训新型职业农民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六)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通过各种方式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宣传力度,营造加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良好氛围,大力宣传新型职业农民科技培育工作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实现科技致富,吸引更多的农民参加培训;大力宣传党和政府关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方针政策,调动农民学习技能,创业增收的积极性,让农民自愿参加职业教育培训。同时充分调动全县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新型农民培养工作的积极性,努力创造有利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良好氛围。全面推进新型职业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的开展,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产品竞争力增强,农民科技水平提高做出贡献。
2013年8月8日
第二篇: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路径与举措
中国远程教育月刊 2013-01-07 09:21 作者: 点击:68
页面功能 【字体:大 小】【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摘 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发挥远程教育优势,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远程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路径,也是远程教育的重要使命。在实践中,特别要注意强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政策导向,构建体现终身学习理念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完善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新机制,创新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模式和管理制度,充分发挥远程教育优势,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供有效服务。
【关键词】 远程教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坚持“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以下简称“三化”)同步发展,是事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要任务。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农业现代化需求越来越迫切,农业的基础地位更加突出。201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1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要求,这是国家根据现代农业发展规律作出的重大科学决策,是在新形势下加快推进 “三化”同步发展的重大部署,是立足我国农村实际和农业发展需求对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如何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满足农业现代化的要求,是整个教育系统的重要使命。远程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服务“三农”方面已经积累了多年的经验和优势,本文旨在探讨新形势、新环境下,如何进一步发挥远程教育优势,努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问题。
一、利用远程教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必要性
所谓新型职业农民,是指经济活动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为主体,并以此为生活来源,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能创业的新型农民。他们充分进入市场,利用一切可能的选择使报酬最大化,在获得高收入的同时获得社会尊重,且能在该类群体中起到示范带头作用。国家经济的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急需提升农业劳动力质量,因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一)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农业现代化的本质就是用现代科技、现代金融资本、现代管理技术等工业化的重要元素改造传统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增长向依靠科技和劳动力素质转变,农业生产向依靠设施的高效生产转变,农业经营向专业的适度规模化经营转变,农业发展向农业的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转变,农业功能向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并举转变;逐
步形成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集约化、信息化水平较高,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的新型的现代农业。现代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等诸多要素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相对于土地、资本和技术等要素,劳动者在农业生产中的主导作用越来越重要,人力资源成为核心要素。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已经成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内在必然要求。
(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剥离农民的身份属性回归其职业属性的有效途径
传统农民是社会学意义上的身份农民,既是与工人、知识分子并列的一种职业称呼,也是城乡二元结构中的重要一极,强调的是等级秩序。以科学发展观为引导构建的和谐社会是以人与人的和谐为核心的社会,其本质就是要实现社会关系的和谐。当代农民与社会各阶层关系的和谐构建就是让广大农民获得有尊严的职业收入保障,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培育适应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职业化和社会化的新型职业农民,可以促进农民职业属性回归。
(三)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未来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优化发展的方向
随着我国农业农村的发展,农村生活条件逐步改善,农民收入逐年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不断提升,农业农村创业兴业的吸引力明显增强。农业农村的发展正呈现出以下特点:农业产业快速转型升级,农业功能不断拓展、环节不断增多、岗位不断细化,传统的分散经营正逐步向集约化、规模化生产经营转变,集约化、规模化生产经营赚钱效应明显,示范作用不断扩大。现代农业社会化大生产分工催生了各种专业化的生产经营者(如种植大户、养殖大户、农村经纪人等),他们发挥各自特长、优势互补、相互协作、共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将成为伴随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应运而生的新型市场经营主体。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能创业的新型职业农民将被广大农民接受并成为农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有助于为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是强农兴农的根本,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支撑。2011年8月28日,温家宝总理在全国农村教师大会上指出:“农村人口占大多数,他们的受教育程度,决定着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必须先从农民抓起。如果不懂得这一点,就不懂得农民的教育学,也就不可能树立农民的教育观。”广大农村是整个中国教育最薄弱的地方,也是我国教育中弱势人群最多的地方。据统计,到2011年全国农民工数量已达2.46亿人,而且每年还在以900万~1000万的速度增加,但务农农民尤其是高素质的青壮年农民数量却急剧减少。浙江、江苏务农农民平均年龄已达57岁,小学、初中文化程度占70%以上。2011年江苏省农村统计年鉴显示,江苏现有农村农业劳动力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有11.11万人,中专文化程度4.51万人,高中文化程度70.34万人,初中文化程度353.81万人,小学文化程度301.38万人,文盲或半文盲118.68万人。这组数据显示,目前,农村务农劳动力文化水平偏低,农业生产老龄化现象严重,已经成为制约农业高科技成果转化的瓶颈。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消除这种制约和瓶颈的重要举措,有助于为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现阶段,我国社会呼唤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发展,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发挥积极作用。但是,传统教育难以满足和适应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新要求和新特点,而充分发挥
远程教育优势,充分利用全社会的教育资源,能有助于满足社会对教育的需求。远程教育是面向人人、没有围墙、超越时空的教育,是扩大农村弱势群体受教育机会、使广大农民能够接受优质教育的最为合适的教育形式。发挥远程教育优势,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举措,更是远程教育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和社会责任。
二、以远程教育手段培育职业农民的国际经验
很多国家长期以来始终重视利用远程教育手段培育职业农民,如美国、英国和韩国等对此都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可以为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供借鉴和思路。
美国是北美农民培训模式的代表国家,是最早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农民远程教育培训的国家。20世纪60年代,美国在农村建立了教育电视台、电话、广播,以保证将农产品市场信息和科技信息及时传递给农业生产者。随着计算机网络和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美国农场家庭已经普及计算机网络,美国政府高度重视对农业培训的支持,提供专门的服务保证农民随时方便地获取各种农业信息,利用信息技术服务平台开展各类培训服务,提高农民农业生产经营能力和整体素质,完善了美国农业科教体系,开发了农村人力资源。
英国是西欧农民培训模式的代表国家,农民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以农业培训网为主体,以高校和科研咨询机构为补充,利用远程教育开展普通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等多种模式的农民教育培训,构建了初、中、高三个教育层次相衔接,学位证书、毕业证书、技术证书等相配合,层次分明、分工明确的教育培训体系。用了不到100年的时间逐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了由农业人口占80%的农村社会向80%以上人口居住在城镇的城市社会的转变,农业劳动力仅占全国劳动力总量的2%。
韩国是东亚农民培训模式的代表国家,政府利用远程咨询系统开展农民远程培训,用便携式摄像机和无线电通讯设备进行田间演示教学,通过因特网会议系统实施农村夜校教育计划,借助计算机农民学院开展计算机农场管理培训。这些举措优化了韩国农业劳动者的结构,培育了具有较高经营管理水平的农民。
实践证明,通过对农民多层次、多方位、多目标的培训,有助于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和生产经营能力,基本实现优化农村劳动者结构、提高农村劳动者生产经营能力的目标,为农民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奠定基础。
三、我国远程教育服务“三农”的实践案例
广播电视大学以覆盖全国城乡的远程教育办学系统、灵活的学习方式和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开放办学模式,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应用型专门人才。以江苏电大为例,多年来,江苏电大坚持服务“三农”的办学定位,把面向农村开展远程教育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
(一)遍布城乡的办学网络,为远程教育服务“三农”提供了基础
江苏电大将办学系统功能向农村延伸,注重省、市、县办学体系建设的新内涵,以县级电大建设、发展为突破口,实现网络、资源、服务和管理等全方位重心下移,辐射范围涉及县域内的乡镇及广大农村。江苏燎原广播电视学校,深入农村开展远程教育试点,面向农民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构建了覆盖省、市、县、乡的四级涉农教育办学网络。以县级电大为主体,办学网络延伸到广大农村,为江苏农村培养了大批中、高级人才。
(二)丰富的教育资源,便捷的教学服务,灵活的学习形式,为远程教育服务“三农”提供了支撑
优质教学资源是远程教育的核心,江苏电大按照“资源海量化、应用多元化、服务人性化、技术现代化”的建设路线全面推进开放教育教学资源建设,拥有大功能、大容量的数字图书馆,多门类、多单元的社区学习资源库和数字化、可视化的课程资源库。学校重点加强对县级电大教师和技术人员的培养,使县级电大教师能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支持服务,能结合地域经济发展开发贴近“三农”的优质教育资源。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培养,指导学生通过网络平台随时随地获取知识,并通过基于网络的学习支持服务、面对面的学习支持服务等形式为学生提供支持服务。教学平台、教学能力、教学资源的不断建设和提升,使县级电大成为服务“三农”的基础平台、县域远程学习中心和农村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
(三)服务“三农”的成功实践,为远程教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积累了经验
2004年全国电大系统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启动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江苏电大积极参加项目试点,发挥远程教育优势,开展为“三农”服务的学历教育、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教育培训、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培训。近8年来,共培养农村专科人才38360名,培育了一批种养大户、农业经纪人等职业农民的代表,这些学员已成为当地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创业带头人。实践证明,新农村需要教育,新农民需要培养,远程教育正成为农民素质提升的加速器。
四、远程教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有效举措
新型职业农民是高度稳定的现代农业产业生产经营的市场主体。在新形势下,发挥远程教育优势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实现农民从传统向现代转型、从身份向职业转变、从“兼业”向专业转变,是促进农业发展的科学途径。
笔者认为,远程教育要承担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历史使命,在借鉴国外经验,发挥既有优势的基础上,还需采取以下有效举措。
(一)强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政策导向
制定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法规和相关配套制度,建立健全新型职业农民教育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通过立法推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明确农业职业教育的地位、目标、任务、资金投入,规定政府、行业、学校等的责任和义务,确定农业职业教育的标准,规范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的组织管理、经费投入、教育机构、农民接受教育培训的权利和义务。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投入保障机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公益性、基础性、社会性工作,主要投入责任应由政府公共财政承担。推行新型绿色证书制度,把农民获
证与农业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紧密结合,让获得绿色证书的农民来经营宝贵的农业资源,让持证新型职业农民享受财政支持、税费减免、土地流转、社会保障、信贷发放、技术服务等优惠扶持政策。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目标责任机制,把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任务和持证农民数量纳入各级政府的综合考核指标体系,提高各级政府的工作主动性和责任感。
(二)构建体现终身学习理念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
终身学习是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远程教育发展的最高目标。虽然当前我国有各类涉农中高等院校600多所,农科专业年招生人数达20万左右,但毕业后服务基层农业生产一线的学生比例很低,对原本不足的农业教育资源造成了极大浪费。要提高农业产业劳动力素质,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就要构建教育服务对象不受年龄限制、有真实教育需求就能够随时享受优质教育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建立远程教育与普通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互通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远程教育通过先进的教学平台、优质的教育资源、全面的学习支持服务,实现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进一步完善学历教育与各类非学历培训成果的互认规则,建立“学分银行”,搭建区域内各类教育资源累积的平台,通过学分互认,使区域内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技能培训之间相互协调、相互支撑,各类教育资源统筹共享,实现各类学习成果的积累、转换,受教育者在提升自身能力和素质的同时享有修满规定学分申请获取相应毕业证书的权利。帮助农民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成为推动农业产业发展的新型职业农民。
(三)完善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新机制
在政府主导下,发挥远程教育教学平台、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统筹各类优质教学资源,构建以广播电视大学、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涉农高职院校、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为主要依托,涉农高等院校、农业科研院所、农业龙头企业、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办学机制,形成农科教大协作、产学研相结合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机制。广播电视大学以加强县级电大建设为抓手,进一步巩固伸向农村办学的基础,积极向乡镇延伸,办学管理服务重心逐步下移,搭建文化教育与农业现代化建设协调发展的平台,确保远程教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功能的实现。
(四)创新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模式和管理制度
利用远程教育,突破时空限制,积极推进工学结合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模式,坚持学习与生产实际相结合,让农民一边从事农业生产,一边学习,根据农业产业发展和农业生产实际的需求接受教育。创新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管理制度,受教育对象以有学习需求及一定文化基础的人员为主,专业设置按照农业产业类型划分,教学模式结合农业生产的季节性进行分段设计,坚持送教下乡,突出实践教学,强化跟踪服务,教学内容以实用为主,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直接面向农业农村生产一线培养新型职业农民。要充分发挥远程教育的优势,以农业产业需求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人才培养质量。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是“三化”进程中的新课题,必须高度重视、借鉴经验、创新机制、强化措施、狠抓落实。远程教育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不断创新探索,积极培育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职业农民。
第三篇:大荔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实施方案
大荔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实施方案
为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促进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形式,加速现代科技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推动全县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根据《陕西省农业厅财政万关于下达2015年农业专项资金项目计划的通知》(陕农业计财【2015年】136号),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为目标,以农民科技需求为出发点,以实训基地为平台,坚持“政府主导,基地牵头、各方配合,突出技能、系统培育,注重实效”的工作机制,围绕“瓜、果、菜、畜”主导产业,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服务业,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育,提高职业农民综合素质,培育形成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满足需求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为全县现代农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二、目标任务
根据我县农业发展需求,围绕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专业合作社骨干等,开展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培育。培养具有高难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职业发展能力较强的农业生产经营能力,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业建设要求,掌握农业生产知识及技术,能从事专业化、标准化、现代化农业生产的应用型,完成60名职业农民培育任务。
三、培育对象、内容及方式
(一)培育对象:一是年龄在16至55岁之间,二是应具备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三是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四是农业职业特征鲜明、经营规模大,主体地位明确、从业稳定性高;五是从业稳定,创业激情高,热爱农业,并有志于终身投入现代农业的生产经营者。
(二)培育内容:根据农业不同岗位和不同产业,结合《陕西省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大纲》,按照专业化、技能化、标准化的要求确定培育内容,主要包括岗位专业知识、相关专业技能、职业道德与能力要求、政策法规、经营管理和安全生产、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等。
(三)培育方式:一是将财政投入、系统培训、专业指导、产业扶持、自我发展紧密结合,实现职业农民培育一条龙服务;二是将培育活动与农时季节、关键环节、主要技术、生产实践、农民需求紧密结合、让职业农民在产业链中培育;三是将成人教育、田间办班、远程教育等紧密结合,满足不同类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实际需求;四是将培育机构、农技推广机构、现代农工业园区、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紧密结合,让职业农民再生产职业中成长;五是将专家教授、专业教师、农技人员、乡村能人,培育对象紧密结合,组织技术人员与学员结对子,切实增强职业农民的实际操作能力,帮助发展生产和增加收入
(四)培育能力
加强培训过程管理,确保每个培训环节按要求组织实施并达到预期目的。加强培训班管理,由班主任做好日常管理,建立班委会引导学员自我管理。制定培训计划、教材教案、师资信息学员台账(信息)
(五)培训地点
项目实施地点在大荔县就、羌白镇留村益农专业合作设。
五、统筹大荔县农业局农业科技人力资源,建立职业农民指导教师库,依托教师团队进行帮扶指导。组建指导教师队伍,促进技术人员和职业农民结对子,定期有重点的开展指导,帮助职业农民在发展产业中不断成熟壮大。
六、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
召开相关工作会议,落实培训任务。制定并上报具体实施方案。选拔培训对象,确定培训机构,建立培训学员和师资库,征订编印培训教材。制定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模式,认定办法和扶持政策,建立信息服务平台。
(二)实施阶段
结合我具有农业产业分布特点,认真抓好集中培训,现场指导、技术服务、异地交流、技能鉴定、跟踪问效等每一个培育环节,完成培育任务和评估考核及新型职业农民认证工作,并建立完整的培育档案资料,切实保证培育效果。
(三)总结阶段
组织相关部门对职业农民队伍建设情况进行全面检查、考核、提炼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新思路、新经验、新模式、新典型,剖析存在问题和薄弱环节,创新培育方式方法,打造具有本县特点的职业农民培育模式。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构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项目要求,确保培训质量,2015年大荔县农广校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建立完善的培训机构,袁三虎校长总负责,成立了教育培训小组,明确工作小组组长、成员、联系方式及工作职责,要求工作小组做到相互协作、积极配合,全面搞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
(二)充实培训内容,创新培训形式
根据全省农业农村重点工作,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新要求,及时充实培训内容。在培训形式上,结合农时季节和农业生产特点,因地制宜采取农学结合、田间课堂、实践培训等形式。保证培训效果,切实促进增收。
(三)加强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宣传,营造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良好氛围。积极引导农民踊跃报名参加培育;要及时发现、总结先进典型的成功经验,树立农民创业就业的成功模式,大荔宣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在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方面的积极成效。
第四篇:精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精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跟踪服务
为进一步做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跟踪指导工作,及时帮助学员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公主岭市农广校结合春季农业科技服务活动,开展新型职业农民跟踪服务活动,打好跟踪服务“职业农民”攻坚战。进一步创新跟踪服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4月18日,公主岭市农广校教师来到南崴子镇温家村新型职业农民学员王文革家的蔬菜大棚里,针对学员需要的蔬菜种植技术、防病防害技术、经营管理等内容进行详细指导,帮助蔬菜种植大户提高种植技术及经营管理水平。
学员王文革对于农广校的指导很是感激,就像一场及时雨一样解决了他在生产中遇到的不少难题,并表示要带领周边农民一起发展,共同致富。
公主岭市农广校
赵晓丽
2018年4月20日
第五篇:2016年新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项目实施方案
2016年新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项目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总体部署,加快构建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创新培育机制,提高培训质量。根据《农业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6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通知》(农办财〔2016〕38号)要求,结合新疆自治区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思路和基本原则
(一)工作思路
按照“科教兴农、人才强农、新型职业农民固农”的战略要求,以造就高素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目标,以服务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和促进农业从业者职业化为导向,着力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人力保障和智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主导。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一项公益性、基础性、长期性的事业,要坚持政府主导,加强统筹协调,加大支持力度,改善培育条件,营造良好氛围。
尊重农民意愿。要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充分听取农民意见,尊重农民意愿,通过提升培训质量和宣传引导,调动农民参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立足产业培育。立足农业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发展实际,根据产业发展水平和培育对象特点,分类分产业分层次开展培育,强化培育的针对性。
突出培育重点。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为对象,以粮食和优势、特色产业为重点领域,以教育培训为重点环节,把职业农民培养成建设现代农业的主导力量。以“促进创业、带动就业、从事实业”为目的,以提高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技能为核心,切实加强精准扶贫培训,提高扶贫培训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二、明确目标任务
2016年新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项目以需求为导向,创新管理机制,强化精准培育,重点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青年农场主、精准扶贫对象等,提高培训效果,提升能力水平,形成自治区、地方齐抓共管、各部门协同推进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新格局。计划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5000人,其中青年农场主300人、农机专业合作社带头人131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10000人,精准扶贫对象4569人。主要任务如下:
(一)完善培育制度体系
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完善适合新疆自治区区情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体系,实行教育培训、认定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体”培育,通过教育培训提高职业农民综合素质和生产经营水平,通过规范管理引导农民走上职业化发展道路,通过政策支持提高职业农民自我发展能力。要切实加强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根据农民教育培训经历、生产经营规模和生产经营水平,以县级为主组织认定,对符合条件者颁发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书,建立初、中、高“三级贯通”的资格证书制度,形成上下贯通的新型职业农民知识更新和晋级体系。
(二)建立健全培育机制
探索制定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管理机构、培训单位、实训基地、农民田间学校的准入标准,加快建立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以各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为主体,农机化学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科研院所以及其他各类市场主体多方参与、适度竞争的多元培育机制。不断创新培训方式方法,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化手段开展培育工作。
(三)构建职业农民队伍
强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在全区确定76个示范县,以整地(州、市)和示范县(含现代农业示范区)及贫困县(市)为重点区域,兼顾其他地区,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计划和现代青年农场主培养计划(具体方案另发)为引领,加快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
三、创新实施内容
(一)锁定培育对象
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返乡涉农创业者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为培育对象,结合精准扶贫目标,按照“培训一人、创业一人、带动一片”的思路,大力开展创业脱贫培训。各县(市)要认真开展主导产业摸底调研,掌握培育对象的产业规模、从业年限、技能水平、培训需求、政策要求等信息,建立个人档案,纳入培育对象库。要制定相应标准,遴选好培育对象,让真正从事农业生产、迫切需要提升素质和生产技能 的农民优先接受培训,坚决杜绝“凑人头”“被培训”等现象。原则上培育对象年龄不超过60周岁。要做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与中、高职学历教育的衔接,全面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综合素质。
(二)明确培育主体
培育工作由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牵头具体实施,按照相关条件分区域、分产业、分类型对多方资源进行遴选,确定一批培训机构和实训基地(农民田间学校),并向社会公开。实训基地要加强与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高产创建示范片、农业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农民合作社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农业企业基地结合。自治区农业厅负责统一组织青年农场主的培养和示范性培训。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牵头组织落实本县培育工作,按要求选送学员到符合条件的培训机构和实训基地进行培育,防止以分派培训任务的方式招标培训机构。要积极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吸收市场主体充分参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培育效率。
(三)遴选优秀师资
按照统一建设、分级使用的原则,建立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师资库。每县要根据需要遴选一批优秀师资纳入师资库,对入库师资要严格把关。各地要分级建立师资库使用管理制度,建立科学的资源配置和考核管理机制,原则上选派入库师资开展教学培训工作,并对入库师资实行考核评价和动态管理,及时清退不合格师资。鼓励优秀师资在全国范围内授课,发挥好入库师资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的重要作用。自治区农业厅每年将统一组织开展1—2次入库师资轮训。各地要采取多种形式,切实加强师资培训,提高师资水平。要加强培训规范以及教材建设,推出一批精品课和精品教材。
(四)规范培训内容
各县必须严格按照农业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规范要求,分产业、分班次制定培训计划,明确培训课程、学时数、培训方式、培训教师、培训地点、考试考核等。培训课程设置分综合课程、专题课程和专修课程三大类,推行“2+X+1”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课程体系。综合课程必须开设包括《农民素养与现代生活》、《现代农业生产经营》在类的两门以上课程。专题课程主要包括《现代农业创业》《家庭农场经营管理》《农民合作社建设管理》《农产品电子商务》《农民手机应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农业支持保护政策》《法律基础与农村法规》《农产品质量安全》《美丽乡村建设》等,各地须根据学员生产经营领域
至少开设一门专题课程。专修课程主要包括《粮油产业规模生产经营》《经作产业规模生产经营》《园艺产业规模生产经营》《家畜规模养殖与养殖场经营》《家禽规模养殖与养殖场经营》《水产养殖经营》《其他产业生产经营》等,各地须根据学员从事产业至少开设一门专修课程。
同时,各地县要紧紧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启动“三个千万亩”发展需求,重点加大对“三个千万亩”相关技术支撑及种植谷子、花生、籽用南瓜、籽用西葫芦、万寿菊、薰衣草、甘草、高原香蒜、食葵等9种小农特色经济作物栽培技术的培训力度,因地制宜地开设多个小农特色作物专题培训班。南疆突出谷子、花生、洋葱、红花、孜然(小茴香)、万寿菊、高原香蒜、籽用南瓜、籽用西葫芦、甘草;东疆突出大麦、花生、洋葱;北疆突出谷子、大麦、红花,食葵、香紫苏、籽用南瓜、籽用西葫芦、芝麻、薰衣草、高原香蒜、甘草、贝母等专题培训。同时,积极开展粮食全程机械化、棉花机采和植保、番茄辣椒等特色作物关键环节的机械化技术培训,大力推进农机农艺融合。要以课程为基础,开展模块化教学,产业生产经营,安排不同的课程模块,分段进行培训。
(五)创新培育方式
实行“一点两线、全程分段”培训,即以产业发展为立足点,以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提升为两条主线,分段集中培训、实训实习、参观考察和生产实践相结合,按照不少于一个产业周期全程进行培育。要根据农业生产周期和农时季节分段安排课程,明确培育目标,注重分类指导,建立指导员制度,做到“一班一案”。突出需求导向,实行全产业链培养和后续跟踪服务,建档立案实行全过程跟踪培养,及时记录其接受教育培训情况,对考核合格者要进行统一认定,以县为主颁发《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书。要加强认定后职业农民的管理和知识更新,出台相应的配套扶持政策。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培育工作,探索农民接受在线教育培训、移动互联服务和在线管理考核等方式,提高培育针对性、有效性和规范性。继续发挥中国现代农业校企联盟暨五大职教集团的作用,推进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相衔接,构建多层次培养职业农民立交桥,定向培养职业农民,探索职业农民学历提升教育。鼓励因地制宜,创新适合当地特点的培训方式。
四、落实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各级农业、财政部门要高度重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统筹抓好机
制创新、师资选派等工作,推动对职业农民队伍的规范管理和支持政策的落实。各县要成立由县领导任组长,农业、财政等部门参加的领导小组,细化制定县级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主要内容、进度安排、保障措施和监督考核等,完善运行机制、保证落实任务。
(二)规范资金使用
自治区统筹安排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补助资金,对不同培育形式实行差别化补助。青年农场主培育对象结合实际适当提高补助标准,按每人5000元进行补助,实行连续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按人均3000元进行补助;精准扶贫对象按人均2000元进行补助。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探索“政府补贴、部门支持、机构让利、农民出资和先学后补”等补助模式。补助经费支出范围包括:聘请师资、购买教材及资料、支付教师及学员食宿、组织参观交流、实训和参加现场推进会等;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培训、档案管理、认定考核及后续跟踪服务等支出,不得用于新型职业农民职业教育学杂费补助。各地财政、农业部门要确保补助资金及时到位,加快各地项目执行进度,完善相应经费管理制度,加强资金使用监管,规范资金使用方向,细化支出范围,严禁以现金或实物形式直接分发给农民个人。各县要按照“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建立监管机制,对于挤占挪用、骗取套取补助资金等违法违规行为,对相关责任人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三)制定实施方案
各项目县农业局要主动与相关业务局充分协商,综合考虑种植、畜牧、渔业及农机等行业发展需要、产业规模大小、农民培训工作开展等情况,及时编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主要内容、进度安排、保障措施、监督考核、认定管理、扶持政策等,在会商财政局后,于9月5日前报自治区农业厅、财政厅审核(发送电子版),待批准后再组织实施。同时将批复的实施方案以正式文件报自治区农业厅、财政厅备案(各二份纸质件,同时发电子版)。
(四)加强考核管理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实行分级管理、分层负责,全面推行绩效管理,中央对自治区、自治区对县、县对培训机构和培训师资分层进行绩效考核,重点考核培育任务完成、学员满意度、学员库和师资库建设、补助资金使用管理等情况。鼓励各地探索由第三方进行培育效果评价的模式。绩效考评结果要作为下资金安排的重要因素。具体实施机构要建立完备台账,过程信息要及时面向社会公开,接受群众监督,要把参训对象的满意度作为衡
量培育效果的重要指标。要建立准确、完备的参训人员电子档案,及时将相关信息录入农业部信息系统,实行实名制管理,自治区农业厅将适时进行随机抽查。
(五)注重总结宣传
各地农业、财政部门要及时总结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方面的好做法好经验和存在问题,于2016年12月15日前将工作总结报送自治区农业厅和财政厅。各地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加大对培育工作和典型学员的宣传力度,及时报送培育工作简报、先进典型等宣传信息,积极营造有利于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的良好氛围。
自治区农业厅联系地址:乌鲁木齐市天山区胜利路157号自治区农业厅科技教育处,邮编:830049。联系人:万学英,联系电话:0991-2865898(传真),Email:xjnytkjc@163.com。计划财务处,联系人:赵前程,联系电话:0991-2854564。
自治区财政厅联系地址:乌鲁木齐市天山区明德路16号自治区财政厅农业处,邮编:830002。联系人:邱文,联系电话:0991-2827410。
2016年8月25日印发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厅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