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散文诗歌:早春二月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又掀千万卷,东风起,不复焉!
于是,一种浓厚的亲情的向往,让我坐上了回忆之路的车,重现那寒瑟的时令&& 人们常说,冬天是短暂的代词。我想是的,这里没有茂密郁葱,这里没有叶红果丰,这里更没有莺燕北回,这里仅有的,是瑟瑟严寒。冬,莫过于一种悲剧之感。不知道剧坛大师为什么在冬天创作,可能是巧合吧!是啊,也就是在冬天的巧合中,透露出了一丝春意。忍过这一季,那么你的精神便就又磨砺了许多。
相比而言,春便又是另一幅生动的景象了:
岸上的柳树悄悄发了芽,引得蜂虫十分羡慕:是的,那翠色的芽蕴含着饱满的希望;那翠色的芽代表了初出的新生曙光;那翠色的芽藏着日后的青丝;那翠色的芽啊!是你说春天来了!是你为大地报喜!
忽然觉得严冬挺好:那声声刀子般龙盘虎锯的呼啸声,刺耳又难免有一吐圆润;而那割在脸上的利刃却又感到一丝怜悯,是为什么呢?
是对春的期待!
趴在窗户旁,感受着迎春花似醒非醒的时节,倍感清澈又滑腻;远方的燕子零星的回翔了;温日照在建筑上,瓷的反射让人感慨是晚华,而那蕴藏多时的花蕾也绽了,无不艳丽缤纷。只有那松柏的腰直了,那久不出户的四合院的门打开了,人们的装束又下了一层,而那蒜苗也愈发的茂绿了。
这是梅花零零落落碾尘的时节;这是燕鸣鹰唳久不停殆的时节;这是河水破冰映红的时节;这是辕屐轩转大地复苏的时节,这就是春!
确实,我想让冬天也是暖洋洋的,每当正思索着思索仍不可能的事时,母亲便总会带来一丝春的安慰,就这样,冬变了春,严寒变了温和!春天&& 当然,现如今已经没有了那些柔软,有的,只是人们的呼唤;而现如今连呼唤也萧条了。
这种时节发生在二月。
于是,人们似乎为了纪念这样温暖又令人难以释怀的季节,把它称为春,人们又为了书上都能够传播这种难以言表而又易于表述的时节,于是人们叫它:
早春二月。
第二篇:早春二月诗歌
一朵花的绽放
需要时间
很长,很长
……
可留下的泪水
却不需要阳光
只在寂静的夜里,肆意
流淌
只为了那遥远
远方
当一片美好的影像
呈现在那蓝天上
只是瞬间的流放
而留下的只是烟花般的美丽
在心上
仰望
剩下的只是那飘渺云烟
和那星光的遥远
就如那海市蜃楼般
美丽
转瞬不见
恰似那美好的星光
散落
和一地花黄
还有那
宇宙的苍茫
冰凉,冰凉
……
第三篇:早春二月踏雪访梅散文
1
这是20XX年春天的第四场雪。
感谢这场雪,它没有像前几场那样来去匆匆,没有如昙花般让人感觉如梦似幻。这场雪,在夜深人静时悄然登场,在寂寞夜空里尽情舞蹈,舞出一个让人在晨曦里惊叹的银装素裹的世界。
清晨,推开窗的刹那,我那踏雪访梅的尘心与空中的飘雪一同飞扬。也很清醒,我要上班。将自己全副武装,温暖地撑起小小的碎花伞轻盈地踩在细软的积雪上,我迎着风快乐无比地走向单位。同事们大多局促于室内,怨天寒路滑。而我的一颗心早就雀跃不已。我安定自若地做事,忙碌一阵后,又调皮地对主任说,我要去看雪。
我走出单位大门时,雪依旧在下。
看雪中梅,这是我的一个夙愿。风雪天坐四五十分钟的车去邻城的梅谷,我愿意。
车窗模糊一片。我不时擦去水汽凝成的雾。窗外的风景朦朦胧胧,影影绰绰。
下车时,我发现雪停了。空中飘飘洒洒的,是细小的雨丝;眼前呈现出来的,是素白的世界。撑着伞,我轻步走进园子。游园的人很少,许是天气寒冷吧,也许是这天不是节假日吧。那个覆满白雪的草坪上,有四五个大人领着孩子在堆雪人。那片寒水荡漾的湖边,有二三人在给黑天鹅喂食。
不远处,便是梅谷。我走到谷口,才靠近那块写有“梅花谷”三个朱字的大石碑,猝不及防地,一阵冷香迎面扑来,直入心脾。哦,未见梅容,先得梅香。这香气浓郁又清冷,沉着又飘逸,还带有淡淡的草药味儿。这花香将我俘虏。
沿着石阶往上走,进入谷里,我疑心自己来到了一个玉树琼枝的幻梦世界,一个与世隔绝的清幽胜境。
梅林最前端有几块极大的青石,它们在守卫着梅,也帮衬着梅。一株白梅斜过来的苍劲的枝条刚好倚在这厚实的石上,又有力地向外勃发,散逸出更多的枝。梅枕石,石驮梅。梅石互相掩映,平添了情致。这最先映入我眼帘的梅,恰好也是我最爱的白梅。“有梅无雪不精神”,雪与梅构成一幅清远脱俗的写意画。眼前的雪梅,是出现在我梦中的梅,也是复活在我心中的梅。虽是初相逢,犹见故人面。我望着雪梅,雪梅对着我,相逢不语,无声胜有声。
天地苍茫,梅林香气氤氲。遒劲的梅枝上卧着绵绵白雪,几朵粉白的花儿活泼地跳将出来,在凛冽的风中展露着笑颜。梅逊雪三分白,雪输梅一段香。雪与梅,这个春天的信使,一个洁白无瑕,一个暗香浮动。
雪中白梅,如同着一袭白衣翩然来到人间的仙子。千年前,那个名唤江采苹的女子,也应是在繁花若雪的梅林中跳《惊鸿舞》吧,她曼妙的舞姿引来唐皇的深情凝眸。这个白梅般的女子,素衣素颜,高洁不凡。我更愿意唤她为白梅仙子。
林中有三四个人,正在拍照。那边,红梅开得正欢。我没有去凑热闹,而是折出来又沿着石径向上走。那里还有一片梅林。那里多是红梅。“看来岂是寻常色,浓淡由他冰雪中。”凌寒而开,有白雪相依,这花儿红得精神,开得热烈。
也有两人到上面林子里来互相拍照。而我的镜头里只有雪中梅。是的,我只为访梅而来。我未能与梅合影,我也不觉遗憾。
我的眼里心里,装的全是梅事。缓缓走,慢慢看,我不知不觉看完了整片梅林。我该离去了,我该回到我的人间,那里有工作在等着我。
雪化得很快,我甚至能听到雪水消融的声音。我不能过多逗留,得拾级而下。在即将出谷时,我深情回眸,忍不住又进入了梅林之中;惊异地发现,梅花上的雪几乎融尽。梅的身姿花的容颜一览无余。我想靠近些……
“别动!”一个低沉的男中音传过来。
无意中闯到别人的镜头里了吧。条件反射似的,我立刻退回到路边。
我呆站了四五秒,心里着急着去看梅。可那个拿着长镜头单反相机的中年人,一直没有任何拍摄动静。我嘟哝着,怎么不拍啊。他恍然大悟似的说,“我本来不想拍了的,见你来了,才拍的。”我也明白过来了:可不是,他喊的是“别动”呀。
同是踏雪寻梅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决定成人之美。于是,我又走进林中。他说,看花儿。我懂,我是他镜头里的一个访梅人。单反相机发出连贯的咔嚓声。我又走到另一株梅下,抬头望梅。白雪化尽,梅的原形毕现,不少花儿已经开残露出枯败之态。我自言自语地怜惜道,“这花儿谢了不少。”他没有讲话,也跟着走过来,又拍了一通。我相信,我的脸上是没有灿烂的笑容的。他也没有给我言语暗示。或许他需要的就是一种真实。
后来,他说“谢谢”。我有几秒钟的犹豫,要不要向他要联系方式,好让他把相片发给我。我也想看看穿红羽绒服系大围巾的我站在梅林里,是何等模样。本是萍水相逢,就这样,聚散随缘吧!我终是微微一笑,离去。
坐在归城的车上,我心头闪出八个字:踏雪寻梅,夙愿实现。
第四篇:早春二月影评
从小说《二月》到电影《早春二月》
学院:电气工程学院班级:电气1002班姓名:刘燕飞学号:10291048
在影像与中国文学课上,老师给我们放映了电影《早春二月》,同比与《倾城之恋》和《黑骏马》,这部片子,就一个世纪以来一批又一批中国知识青年投身革命的现象,给出了一个让人足够信服的典型案例:学富五车、满怀报国之志,面对的却是进入社会的挫败无力之感、一个一潭死水严重分化的社会、种种不尽人意却又无力改变的现实;这对于一腔热血内心燥动不安的年轻人来说,一时半会看不到成效的改良(比如教育救国)以及想砸烂一个旧社会建立一个新社会的无奈。课下我找了柔石的这部小说《二月》,下面就分析一下我眼里的“二月”。
电影《早春二月》一开始,几卷陈旧的胶片、一些斑驳的照片,得整个电影都围绕着浓浓的古朴的气息。随后男主人公萧涧秋身穿青色长袄出现在荧幕之上,一身的书卷气,同时双眼里有着淡淡的哀愁。他走出船舱,碰到了寡妇文嫂和她的两个孩子,女儿在玩手里的橘子,小儿子在吃奶,为后面的故事情节做了铺垫。与电影不同的是,小说一开头介绍的是芙蓉村小学校长陶慕侃和老师钱正兴、方谋在学校会客厅里等待萧涧秋的场景,介绍了他们各自的来历和性格等。陶慕侃是学校的创办人,为人忠厚诚恳;钱正兴是当地富有人家并从商学院毕业的的大学生,他的那句“今天上午我已经换过两次的衣服了:上午由羔皮换了件灰鼠,下午由灰鼠换了这件青缎袍子”便可以看抽他是一个利益至上的小资本主义者。接下来引出一青年男子进屋,这人便是萧涧秋。文章互转,用插叙的手法再回到前面电影的船的镜头里。萧涧秋自称无主义者,我认为是他找不到能实现自己抱负的路,没有依托、彷徨。他儒雅、稳重又有一副慈悲心肠但同时愤恨那些强加要求的人。而女主角陶岚无疑是芙蓉村的QUEEN,这个QUEEN美丽聪慧,在别人眼里性格古怪,自己认为自己没有过青春,但是认识了萧涧秋后,她奔放豪迈的特点也为对方所吸引。第一次她们见面的那句“你能毫不客气的教我吗?”给我很深的印象,现当今能有几个女子能将这句话讲出,能这样坦然的毫不掩饰的讲出?我觉得没有,尽管有一只手便可数出。这注定她的与众不同,注定她的经历也不同。在萧涧秋和陶岚第二次见面时,陶岚邀请萧涧秋去他家里弹钢琴,当弹到萧涧秋自己的的曲子时,电影里名为《彷徨》,而原著中为《青春不再来》,虽然名字不一样,但都留露出当年他的愁苦与悲哀。而通过这首他自己创作的歌曲,使得陶岚更加的迷恋萧涧秋。
再者,萧涧秋与陶岚间频繁的书信加深了他们的感情交流与哲学、人生的认识。在小说里,他们之间第三次通信萧涧秋开始称陶岚为岚弟,而陶岚也非常愿意视萧涧秋为自己的亲哥哥,“假如你是我的亲哥哥,我决计一世不嫁——一世不嫁——陪着你、伴着你、服侍着你、以你献身给世的精神,我觉愿做你的一个助手。”
对于萧涧秋与文嫂之间的事当然不是偶然,无论是小说还是影片一开头就介绍了那个寡妇悲惨的身世,对于陶慕侃定义“牺牲主义”的萧涧秋自然不会置之不理,那么所有他为文嫂做的一切事情在这个小小的芙蓉村里便是人人皆知的,而对于那些谣言,影片是通过采莲这一小姑娘的口里得知的,小说里是通过那个可怜又可悲的寡妇的脸上读出来的。虽然“笑骂由人笑骂,我行我素而已”的萧涧秋对此没有作出正面的表示,但当收到“芙蓉芙蓉二月开”的那张纸条后再也不能静下心了。电影将原著中“左手抱着小寡妇,右手还想折我梅”改为“右手还把芙蓉采”,增加了韵律,给人印象更为深刻。
接下来是悲惨命运的文嫂,在丧夫后有好心的萧涧秋帮助她,本以为日子可以好过一些,可是接下来的是流言蜚语和更重的打击——丧子。就在这时,萧涧秋同情的可怜,想要娶她,终于一直帮助他支持他的陶岚爆发了“你爱她吗”问住了他,也伤了她。小说里没有给出萧涧秋的正面回答,而在荧屏上,陶岚喊出了“那不是爱,那是同情”,撕心裂肺。
当萧涧秋离开这芙蓉镇时,原著里陶岚没有追去,而是推给哥哥陶慕侃让他去上海寻他,电影最后一幕陶岚奔跑欲寻他,情调激昂,留给人想象的空间,久久不能退去。
电影与小说最大的区别还有就是王福生一角色的引入,为减轻家里负担每天早上上山砍柴而迟到,后因父亲腿摔伤而不得不退学,萧涧秋尽自己力却无力返回,与文嫂一样悲剧的结局一样,使得潇涧秋意识到自己的微薄之力是杯水车薪,帮不了他们的。于是决心投入到时代的洪流里,跟大家一起干,解救穷苦的人民,解救整个中国。
从整体看来,电影拍写的很到位,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通过河边杨柳的飘扬及背景音乐的起伏体现得淋漓尽致。但是我个人认为,有些镜头如:书信的频繁程度以及钱正兴的咄咄逼人中略有胆怯的地方表现得还应详尽一点。
最后对于作者柔石和导演谢铁骊,不需要过多的语言来概括了,文字有文字的优点,影片有影片的直观,各自都很奇妙,每每被读被看,总会引出无限的遐想。
至此,便是我的一些拙见,虽意犹未尽但只求联想翩跹„„
第五篇:《早春二月》观后感
《早春二月》观后感
主人公:萧涧秋、陶岚、陶校长、寡妇、王福生等。
时间:解放前大革命时期,在南方的一个小镇——芙蓉镇。
——我们会有长长未来的——
在洛阳治病的日子里,我看了电影《早春二月》。这电影是很吸引人的,它是一场悲剧,同时又揭示了真正的爱情是建立在什么样的基础上。看这部电影,如果你是一个正直,有理想有抱负的,并且在爱情上又有一段不平常经历的人,那你的感情一定能融化到电影之中,那你一定觉得有许多地方和你有着同情的情感和体会。
由于只看一遍,其中的许多情节已记不清了。影片的开始是在南方的一条河流上行驶着一只破船,在小小的船舱里坐满了人,人群中有一个两眼有神又文质彬彬的人,留着个大背头,身穿长衫。由于舱内人多,他无奈走了出来,来到船头,这时人的视野宽阔了,清清河水湍流而去。船儿慢慢地行进,这人的头发在早春的风中轻轻的动荡着,显然这两岸之色,这阵阵清风给他带来了欣慰。
船头上有一个中年妇女怀里抱着一个小男孩,身边有一个六、七岁的女孩子,小女孩儿手里拿的橘子,但妈妈不让她吃。
这人听到旁边有一老妇在说:“多么可怜!年纪轻轻就守寡,男的在一次运动中被打死了。”老妇的话引起了这人的注意。
这人就是主人公萧涧秋。他在这动荡的年代中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国家的动荡给他的思想上造成了很大的痛苦,应邀请来芙蓉镇任教师。这座别致的小镇,从外表上看来是平静、安闲,这下萧涧秋满意了,他准备在这里安静地住上一段时间。
在这里他的学识很受陶校长的赏识。他又结识了陶的妹妹陶岚。陶岚是一个追求真理的姑娘,由于在那个年代她受着封建家规的局限,不能直接接触社会到大革命当中去。认识萧涧秋后,她敬慕他,想从他身上得到真理,于是到萧涧秋那里寻找书看。
当萧涧秋知道船上那个寡妇的男人就是他自己在学校时很崇敬的一个勇于作为的革命者时,萧主动来到寡妇那里,给她的女孩儿买了橘子,并帮助她,给她钱,以表示对其男人的敬意。
萧涧秋为自己找不到真理而思想徘徊不已,曾在西湖边上徘徊到深夜。
本想在芙蓉镇上安静的度过一段日子的萧先生,反而事实不是如此,他与小岚,还有另一个财主的儿子,三人形成了三角恋爱,财主儿子一直追求小岚,可小岚不理他,反追求萧涧秋。
萧又经常去帮助寡妇,每天为寡妇接送女儿上学。这样,在镇子里一些难听的谣言起来了,以导致萧的学生没人去上。只有一个叫王福生的来了,这个学生平常为家里砍柴经常来晚可这回是第一个来。谣言使寡妇不敢接近萧涧秋,后来寡妇的儿子死了,寡妇在无可奈何这个世道的情况下、绝望地上吊自缢了。
萧涧秋为寡妇的命运而同情,他想挽救寡妇的唯一方法就是娶她为妻,可是寡妇又死了。接踵而来的是王福生的父亲腿断了也要求退学了。寡妇的死,王福生的退学,给了萧剑秋沉重的打击。自己的钱和一片心意是挽回不了这悲剧的!用什么来挽救这些贫苦的人们?
萧涧秋的心中已经意识到了他应该做什么,他把寡妇的女儿托付给陶岚,自己给他们留下了一封信,走了。
陶岚接信后,也奔向了萧涧秋要走的道路。
故事是感人的,这说明作者在体验生活方面有深刻地见解。
故事虽然没有战场上血淋淋的场面,没有显示轰轰烈烈的群众斗争,可视情节的发展,又使你仿佛看到了那个时代的带血的屠刀。
它描绘了陶岚怎样追求爱,她追求的不是金钱名利。萧涧秋与寡妇的接近,陶岚也不嫉妒。当萧涧秋提出要娶寡妇时,陶岚的心理表现得很复杂,但是陶岚这样认为:“这不是爱,这是同情!”这样的语言一般的女子是说不出来,也想不到的。
当萧涧秋遭到一次次打击时,陶岚又支持他喝酒……
我的感情完全被故事情节所吸引,我不止一次流下了热泪,当然我联想到了自己的遭遇……
这是一部我喜爱的电影,希望有机会能再看上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