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XX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实施方案
XX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实施方案
为了不断深化和巩固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成果,构建治理“小金库”的长效机制,从源头上防范和杜绝小金库问题的发生,我校根据上级要求,特制订《XX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实施方案》如下:
一、专项治理工作组织领导
为使我校开展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建设工作切实落到实处,不走形式,不敷衍了事,我校成立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XX 副组长:XX 成 员:XX
二、目标任务
按照标本兼治,纠建并举的原则,全面总结“小金库”治理工作经验,深入剖析产生“小金库”问题的原因,从加强教育,完善制度逐步建立从源头上防治“小金库”的长效机制,铲除“小金库”赖以生存的土壤。
三、长效机制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加强教育。坚持教育在先,防范在前,从加强教育引导入手,结合“小金库”治理工作中查处的突出问题和典型案例,建立建全防治“小金库”教育防范机制。
1、将防治“小金库”的教育纳入反腐昌廉建设总体格局,把财 务管理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考核的重要内容。
2、建立建全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和财经纪律教育制度。
3、加强防治“小金库”的业务培训
(二)完善制度。要针对治理工作发现的薄弱环节和管理漏洞建立建全防治“小金库”的相关制度。
1、进一步建立建全,财政财务收支监督管理制度。
2、积极完善相关制度,实施细则和管理办法,加强行政经费管理。
3、进一步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加强财务收支银行帐户和票据管理,建立建全责任制,提高制度执行力。
四、长效机制的工作要求
1、要高度重视长效机制建设工作。
2、要明确职责分工。
3、整改落实。针对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抓好整改措施的落实。
第二篇: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总结报告
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建设总结报告
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建设是“小金库”治理的根本任务,是今年“小金库”治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根据(《丰顺县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建设实施方案》x财治理办字[2011]1号)精神,我院为贯彻落实中、省、市、县 “小金库”治理工作精神,深化“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做好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建设工作,积极开展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建设,现总结如下:
“小金库”存在的客观原因及分析
首先,无视法纪。一些单位领导为便于“搞活”和提高福利待遇,片面认为不是独落个人腰包,就不算违法,还有一些单位为偷逃税款或截留收入,抱有幻想和侥幸心理,想方设法私设“小金库”;更有一些人将“小金库”化公为私、侵占私分、中饱私囊。
其次,制度缺失成为“小金库”存在的最直接原因。长期以来,“小金库”一直挑战现行制度、机制和体制,利用制度、机制和体制中存在的缺失或漏洞,借助信息不对称以及自身对财务经济信息和权力的优势,实现谋取集团利益和个人私利的目的。
三是道德操守。有些人认为单位设立“小金库”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没什么大不了的,不设“小金库”反而不正常;有些人认为单位设立“小金库”是不得以的行为,要解决“迎来送往”、要相互交流学习的开支,这些开支没有来源只有 采取非正常手段来设立“小金库”解决;还有些人认为“小金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遗留下来的无法根除的病症,只要不是装到自己腰包里去,也不要太过分是可以容忍和理解的。
四是社会非公平性。因分配机制的不公平而导致收入差距的巨大偏离,不仅仅体现在地区、行业、企业、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不同国家机关在履行国家管理职能的过程中因权力属性的差异而导致办公环境、收入和福利的巨大差异,各种因素导致的“攀比心理”都会使各自领域内的管理者做出利己的选择,有些部门超出了其它部门的福利待遇时,就会起到示范作用而使得其它部门不择手段的效仿;差异会导致管理层压力去谋求解决途径,从而使得各行各业使出“八仙过海”的本事去实现团体福利尽可能的福利最大化等最终诱发“小金库”不断产生。
五是缺乏监管。由于现行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不完善,会计的任免、奖惩都由单位做主,“端人家碗,受人家管,就不能揭人家短”,所以财会人员在发现单位有违规违纪现象时也不能坚决抵制,有的甚至同流合污,制造假账,销毁“小金库”原始记录,逃避调查,设臵取证障碍。
六是处罚不力。由于法规制度的不完善,“小金库”问题的处理上,往往是不能重罚,大凡私设“小金库”,都是为了“小团体”利益,因此查出来后,要想处罚到某一个人的头上,就让执法执纪机关倍感为难。加之一些单位和部门为了保全自身利益,或为了不给上级主管部门和领导的脸上 2 “抹黑”,只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如此的“好人主义”思想,在较大程度上又助长了一些部门和单位“顶风违纪”的不良风气,“小金库”现象难以得到有效遏制。
治理“小金库”的对策
一是加强教育。坚持教育在先,防范在前,从加强教育引导入手,结合“小金库”治理工作自查自纠、重点检查和督导抽查中发现和暴露出的问题,以及被通报、被查处的典型案例,本着“以人为本,教育为先”的原则,制定教育实施方案,建立健全防治“小金库”教育防范机制,提高教育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将防治“小金库”的教育纳入反腐倡廉建设的总体格局。对本单位负责人、会计等有关人员进行培训,强化遵纪守法、廉洁从政、依法理财、规范理财的意识,增强财经纪律自律性,做到爱岗敬业、依法办事。各部门、各科室干部通过学习、反思和对照廉政规定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修正,增强遵纪守法意识,自觉抵制“小金库”。
二是完善制度。制度建设是有效预防和治理“小金库”的根本之策。认真总结“小金库”治理工作经验,深入剖析产生“小金库”的原因,查找容易滋生“小金库”的重点环节,对现有的内部管理规章制度进行系统的清理和规范。修订财务管理制度或办法,建立健全财务收支管理制度、内部控制制度,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项目经费管理制度,提高相关制度的预防性、约束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加强源头治理,构建和完善防治“小金库”长效工作机制。
三是强化监督。
加大监督处罚力度,使领导干部不敢设“小金库”。加强财务监督和审计监督的同时,进一步深化对开展“小金库”治理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推行政务公开,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清理“小金库”专项督察活动,形成多渠道的监督网络,建立健全一系列公开制度、监督制度。同时注重发挥公众监督举报作用,充分发挥广大职工的舆论监督作用,设立举报电话,让“小金库”臵于广大职工的监督下。同时,对发现有“小金库”的科室严肃处理,对查出问题的科室或个人予以曝光,以起到强有力的震慑作用,使领导干部不敢设“小金库”,为开展“小金库”治理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制定治理“小金库”监督检查办法,建立完善监督检查机制,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把党内监督、群众监督和行政监察紧密结合,增强监督的整体合力。
四、深化改革。
深化改革,创新账户管理模式,使“小金库”无处藏身。治理“小金库”的一项重要措施是管理账户,要完善内部资产管理制度,严格执行账户开立、使用、管理的有关政策规定。同时要加强对账户管理的日常监督检查,解决公款私存、账外设账、多头开户等问题,使“小金库”无处藏身。充分发挥业务主管单位的作用,坚持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的原则,全面开展社会团体“小金库”治理工作。通过专项治理,进一步完善社会团体与业务主管单位的关系,健全社会团体的 4 管理制度和内控机制,促进社会团体健康发展,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制度,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和单位财务管理,强化日常管理和监督。以“小金库”专项治理为契机,进一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收支管理水平,深入推进依法理财、依法行政和惩防体系建设,杜绝和减少各类资金使用的违规行为;努力形成党委统一领导、齐抓共管、领导小组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支持和参与的防治“小金库”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使单位部门不愿意去设“小金库。
为坚决防范和杜绝“小金库”,我单位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严格遵守银行账户管理规定。按照规定用途使用账户,不违规开设银行账户。除涉密者外,所有账户向监督机关公开。
二、所有资金纳入法定账目核算。一切经营收入纳入单位财务部门法定账目核算,一切财政安排资金和上级补助资金纳入单位财务部门法定账目核算,决不隐瞒、转移。
三、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制度。一切应缴的财政资金及时足额上缴财政,决不截留、挤占、挪用、坐支。
四、严格执行统一的津补贴政策。不违反规定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给职工发放津贴、补贴、奖金、福利。
五、积极构建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建立健全防治“小金库”教育防范机制,健全和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提高制度执行力。
2011年10月8日
第三篇: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
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建设
“小金库”的存在,不仅导致会计信息失真,扰乱市场经济秩序,造成国家财政收入和国有资产的流失,而且诱发和滋生一系列腐败现象,严重败坏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是妨碍经济健康发展、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危害党国家各项事业发展得毒瘤,必须坚决清除。为此,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从2009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深入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其根本任务是建立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
一、何为“小金库”? 国家专项治理“小金库”工作内容? “小金库”并非法律用语,而是民间属于俗语。反映国家政治经济生活的一种现象,始于上世纪七十年末财政部组织清理的“小钱柜”,而1986年开展税收财务物价大检查时开始俗称“小金库”。“小金库”一词在过去的文件和专项工作中都曾多次采用,可以说约定俗成,各方面都比较容易理解,所以此次治理工作仍然沿用了“小金库”的提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展过两次全国范围的大规模专项治理“小金库”行动,一次是1989年,第二次是1995年。
(一)如何认定“小金库”呢?
1995年,在国务院办公厅批转财政部、审计署、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清理检查“小金库”意见的通知》中,将“小金库”定义为:凡违反国家财经法规及其他有关规定,侵占、截留挪用国家和单位收入,未列入本单位财务会计部门账内或未纳入预算管理,私存私放的各项资金均属“小金库”。而在2009年这次“小金库”专项整治时,在借鉴以往“小金库”定义的基础上,充分吸取现行法律、法规相关规定内容,并广泛征求部门与地方意见,经反复研究与讨论,将“小金库”定义为: “小金库”是指:违反法律法规及其他有关规定,应列入而未列入符合规定的单位账簿的各项资金(含有价证券)及其形成的资产。
对比这两个定义,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其中的差别。主要在三个方面: 一是不突出设立“小金库”的手段和方法;
二是不区分单位财务会计部门帐内或预算管理,强调的事是否符合规定的单位账簿;
三是小金库不仅仅局限在资金,还包括有价证券、资产。
认定是否属于“小金库”,关键看资金或资产是否列入符合规定的单位账簿。从现实情况看,许多财政违法行为,其性质等同于“小金库”。如在往来科目中列收列支;超范围、超标准发放奖金、津贴;公款旅游;请客、送礼等,但只要是在国家规定的账簿内登记、核算,就只能作为违反财政、财务、会计制度处理、处罚。
(二)“小金库”的资金来源
“小金库”资金(资产)来源众多。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小金库”资金来源主要包括: 一是财政拨款; 二是政府性基金收入; 三是专项收入;
四是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 五是罚没收入; 六是国有资本经营收入;
七是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 八是资产处置收入; 九是资产出租收入; 十是经营收入; 十一是利息收入; 十二是捐赠收入; 十三是附属单位上缴收入; 十四是商业行为的各种回扣等。
(三)“小金库”资金的使用方向
“小金库”资金的使用五花八门,违法性质的恶劣程度以及违法情节严重程度也不尽相同。但概括起来说,“小金库”的使用方向主要有: 一是:弥补经费,其中有的是弥补正常经费的不足,但大部分是提高标准、扩大范围导致的经费不足; 二是:购建资产;
三是:发放奖金、津补贴、福利等; 四是:接待宴请、公款旅游; 五是:礼品礼金支出; 六是:私分。
(四)小金库范围
(1)违规收费、罚款及摊派设立“小金库”;
(2)用资产处置、出租收入设立“小金库”;
(3)以会议费、劳务费、培训费和咨询费等名义套取资金设立“小金库”;
(4)经营收入未纳入规定账簿核算设立“小金库”;
(5)虚列支出转出资金设立“小金库”;
(6)以假发票等非法票据骗取资金设立“小金库”;
(7)上下级单位之间相互转移资金设立“小金库”。
(五)“小金库”的成因:
(1)单位(部门)领导授意或默许。这是“小金库”发展和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之一。大多数“小金库”都是在领导的眼皮底下,放任发展,这里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小金库”与某些领导有说不清、道不明的瓜葛,有了“小金库”总是能为小集体或个人利益提供某些方便。
(2)花钱办事方便的诱惑。凡是请客送礼、滥发钱物、铺张浪费等问题严重的单位,往往是由于私设了“小金库”。“小金库”对单位(部门)来讲,最根本的吸引力就在于能摆脱上级或同级财务、审计部门的监督约束,花钱办事方便,使集体乃至个人取得经济上的实惠。
(3)制度不健全,制约滞后,经常性监督检查不力,为私设“小金库”开了方便之门。
(4)现行财务管理体制存在一些弊端,单位(部门)所有制倾向较严重,监督乏力,在经费监督检查方面有的地方成了死角。
(5)现行的财经法规、经费管理制度需进一步配套完善。一些单位(部门)为解决一些合理不合法、合法不合理的开支,想方设法把一些创收经费、生产经营收益等转化成“小金库”。从善良的愿望出发,如果能从当前社会经济环境的实际考虑,从财经法规制度上对这类问题明确界线,做到既管住管好,又不统得过死,这样也许能减少或杜绝“小金库”。
(六)2009年“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刘锡荣在审议刑法修正案
(七)草案时提出了集体腐败的概念,并表示可考虑首先把私立小金库列入刑法犯罪中。
中国未来将逐步深化财税、金融、国有资本运营等管理制度的改革,在源头上防止并杜绝“小金库”问题的发生,在此基础上,也将不断加大对“小金库”的日常治理力度。治理 “小金库”对深化收入分配制度、财税体制等改革、推进反腐倡廉建设都有重大意义,该专项治理进展情况及实际效果,应及时向社会公布。
全国“小金库”治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2009年4月24日在京召开,要求全国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鼓励知情人士举报。
中共中央纪委、监察部、财政部、审计署近日联合印发《关于在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的实施办法》,明确2009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小金库”专项治理范围是全国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此次治理工作将持续至2009年底基本结束。
根据《实施办法》,此次专项治理工作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入开展“小金库”治理工作的意见》下发之日起至2009年底基本结束,主要采取自查自纠和重点检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其中《意见》下发之日起至2009年5月底为动员部署阶段,到6月底前为自查自纠阶段,从7月初至10月底为重点检查阶段,11月底前为整改落实阶段。
《实施办法》提出,对专项治理中发现的“小金库”,要严格按照“依法处理,宽严相济”的原则进行处理。各级“小金库”治理日常工作机构要设立并公布举报电话、举报信箱,注意发挥网络举报作用。对举报有功的单位和个人,根据查出并已收缴入库的“小金库”资金、税款和罚款的金额,给予3%至5%的奖励,奖金最高额为10万元,由同级财政负担。
凡是违反法律法规及其他有关规定,应列入而未列入符合规定的单位账簿的各项资金(含有价证券)及其形成的资产,均纳入此次治理范围。重点是2007年以来各项“小金库”资金的收支数额,以及2006年底“小金库”资金滚存余额和形成的资产。
对设立“小金库”数额较大或情节严重的,应追溯到以前。
《实施办法》还要求,各地区各部门重点检查阶段的检查面不得低于纳入治理范围单位总数的5%,重点领域、重点部门和重点单位检查面不得低于20%。重点检查对象范围包括:(1)执收、执罚权相对集中的部门和单位;
(2)教育、卫生、交通、民政等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部门和单位;
(3)宾馆、培训中心、招待所、出版社、报社、杂志社等与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有隶属关系的单位;
(4)以前检查发现存在“小金库”的部门和单位;
(5)有群众举报的部门和单位以及自查自纠措施不得力、工作走过场的部门和单位。
二、基于审计样本的“小金库”特征分析与长效防治机制。
1、“小金库”的特征
(1)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小金库”现象突出(2)“小金库”设立更具隐形化
(3)群众举报成为审计发现“小金库”的重要途径(4)“小金库”涉及具有滞后性特征。
2、建立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的建议
(1)深化财政制度改革,加强部门预算,遏制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小金库“的发生
(2)建立长期性、持续性、整体性的综合整治体系(3)加大宣传力度,建立完善“小金库”群防机制
(4)充分发挥审计机关“免疫系统”功能,建立“小金库”预警体系。
三、构建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应建立六项制度:
1、财政预算精细化管理的制度是基础
2、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监控平台是保障
3、收入预算管理是“闸门”
4、财政资金管理制度是“电子眼”
5、财务管理制度堵漏洞
6、责任制度是“警钟”
四、综合治理“小金库”的四项措施
1、深化财政体制改革
2、健全完善管理机制
3、强化法规纪律约束
4、括宽治理工作的渠道
五、彻底根除“小金库”的配套改革
1、做到财力保障上没必要
2、财政制度上没机会
3、责任追究上没侥幸
六、作到疏堵结合 标本兼治
1、疏导
2、堵截
3、警示
4、监管
七、减少行政参与、完善财政管理
减少行政参与、建立有限政府。政府努力规范自身职能、不越位、不缺位,更多地利用市场的力量。
1、深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1)完善行政审批制度,强化项目管理(2)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转变政府职能
2、深入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1)深化财政预算管理改革(2)深化国库集中支付改革(3)深化非税收入管理改革(4)深化政府采购改革(5)深化资产管理改革
3、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形成监管合力
4、严格落实责任制,强化行政问责
八、中小学“小金库”特点和治理
1、特点:
(1)资金来源比较集中
(2)“小金库”的设立向教学质量较高的中小学集中(3)资金用途比较集中
2、成因分析;(1)学校领导思想认识不到位(2)学校领导权力缺乏制约(3)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作祟(4)规避收入分配改革政策(5)监督处理软弱乏力
3、中小学“小金库”危害
(1)加剧教育资源不均衡,影响基础教育健康发展(2)扰乱收入分配秩序,不利于教育事业科学发展(3)辅食干部队伍,滋生腐败现象(4)大量资金游离帐外,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4、几点建议
(1)加强政策宣传,推进财务公开(2)完善财务管理,规范校内收费(3)创新会计管理,探索会计委派机制(4)均衡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
九、基层单位(人口计生单位)设立小金库的成因和对策
1、“小金库”的主要表现形式
2、“小金库”形成的主要原因
3、“小金库”的危害及其治理对策
十、金融业构建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的路径
1、形成的特点
2、成因剖析
3、路径选择
十一、治理“小金库”要对资金运行全过程实施监管
1、建立健全资金安全运行体系
2、建立集中统一的资金收付管理体系
3、严格控制非传统领域的资金运行风险
十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切断“小金库”资金来源
1、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不健全的现状
管理不到位,手续不健全,收入未实际按规定处理,国有资产流失不同程度存在
2、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构建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的几点建议
(1)理顺产权关系,明确管理职责
(2)完善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手续,实行报批制度(3)加强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支管理,实行综合预算(4)建立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管理监督检查机制
十三、应以公开曝光震慑“小金库”的设立
有则公开,无一例外;处理公开,不暗箱操作;隐瞒家中处理公开;复发加重处理公开;“屡犯者不用”名单公开。
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建设
“小金库”的存在,不仅导致会计信息失真,扰乱市场经济秩序,造成国家财政收入和国有资产的流失,而且诱发和滋生一系列腐败现象,严重败坏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是妨碍经济健康发展、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危害党国家各项事业发展得毒瘤,必须坚决清除。为此,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从2009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深入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其根本任务是建立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
一、何为“小金库”? 国家专项治理“小金库”工作内容? “小金库”并非法律用语,而是民间属于俗语。反映国家政治经济生活的一种现象,始于上世纪七十年末财政部组织清理的“小钱柜”,而1986年开展税收财务物价大检查时开始俗称“小金库”。“小金库”一词在过去的文件和专项工作中都曾多次采用,可以说约定俗成,各方面都比较容易理解,所以此次治理工作仍然沿用了“小金库”的提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展过两次全国范围的大规模专项治理“小金库”行动,一次是1989年,第二次是1995年。
(一)如何认定“小金库”呢?
1995年,在国务院办公厅批转财政部、审计署、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清理检查“小金库”意见的通知》中,将“小金库”定义为:凡违反国家财经法规及其他有关规定,侵占、截留挪用国家和单位收入,未列入本单位财务会计部门账内或未纳入预算管理,私存私放的各项资金均属“小金库”。而在2009年这次“小金库”专项整治时,在借鉴以往“小金库”定义的基础上,充分吸取现行法律、法规相关规定内容,并广泛征求部门与地方意见,经反复研究与讨论,将“小金库”定义为: “小金库”是指:违反法律法规及其他有关规定,应列入而未列入符合规定的单位账簿的各项资金(含有价证券)及其形成的资产。
对比这两个定义,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其中的差别。主要在三个方面: 一是不突出设立“小金库”的手段和方法;
二是不区分单位财务会计部门帐内或预算管理,强调的事是否符合规定的单位账簿;
三是小金库不仅仅局限在资金,还包括有价证券、资产。
认定是否属于“小金库”,关键看资金或资产是否列入符合规定的单位账簿。从现实情况看,许多财政违法行为,其性质等同于“小金库”。如在往来科目中列收列支;超范围、超标准发放奖金、津贴;公款旅游;请客、送礼等,但只要是在国家规定的账簿内登记、核算,就只能作为违反财政、财务、会计制度处理、处罚。
(二)“小金库”的资金来源
“小金库”资金(资产)来源众多。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小金库”资金来源主要包括: 一是财政拨款; 二是政府性基金收入; 三是专项收入;
四是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 五是罚没收入; 六是国有资本经营收入;
七是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 八是资产处置收入; 九是资产出租收入; 十是经营收入; 十一是利息收入; 十二是捐赠收入; 十三是附属单位上缴收入; 十四是商业行为的各种回扣等。
(三)“小金库”资金的使用方向
“小金库”资金的使用五花八门,违法性质的恶劣程度以及违法情节严重程度也不尽相同。但概括起来说,“小金库”的使用方向主要有: 一是:弥补经费,其中有的是弥补正常经费的不足,但大部分是提高标准、扩大范围导致的经费不足; 二是:购建资产;
三是:发放奖金、津补贴、福利等; 四是:接待宴请、公款旅游; 五是:礼品礼金支出; 六是:私分。
(四)小金库范围
(1)违规收费、罚款及摊派设立“小金库”;
(2)用资产处置、出租收入设立“小金库”;
(3)以会议费、劳务费、培训费和咨询费等名义套取资金设立“小金库”;
(4)经营收入未纳入规定账簿核算设立“小金库”;
(5)虚列支出转出资金设立“小金库”;
(6)以假发票等非法票据骗取资金设立“小金库”;
(7)上下级单位之间相互转移资金设立“小金库”。
(五)“小金库”的成因:
(1)单位(部门)领导授意或默许。这是“小金库”发展和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之一。大多数“小金库”都是在领导的眼皮底下,放任发展,这里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小金库”与某些领导有说不清、道不明的瓜葛,有了“小金库”总是能为小集体或个人利益提供某些方便。
(2)花钱办事方便的诱惑。凡是请客送礼、滥发钱物、铺张浪费等问题严重的单位,往往是由于私设了“小金库”。“小金库”对单位(部门)来讲,最根本的吸引力就在于能摆脱上级或同级财务、审计部门的监督约束,花钱办事方便,使集体乃至个人取得经济上的实惠。
(3)制度不健全,制约滞后,经常性监督检查不力,为私设“小金库”开了方便之门。
(4)现行财务管理体制存在一些弊端,单位(部门)所有制倾向较严重,监督乏力,在经费监督检查方面有的地方成了死角。
(5)现行的财经法规、经费管理制度需进一步配套完善。一些单位(部门)为解决一些合理不合法、合法不合理的开支,想方设法把一些创收经费、生产经营收益等转化成“小金库”。从善良的愿望出发,如果能从当前社会经济环境的实际考虑,从财经法规制度上对这类问题明确界线,做到既管住管好,又不统得过死,这样也许能减少或杜绝“小金库”。
(六)2009年“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刘锡荣在审议刑法修正案
(七)草案时提出了集体腐败的概念,并表示可考虑首先把私立小金库列入刑法犯罪中。
中国未来将逐步深化财税、金融、国有资本运营等管理制度的改革,在源头上防止并杜绝“小金库”问题的发生,在此基础上,也将不断加大对“小金库”的日常治理力度。治理 “小金库”对深化收入分配制度、财税体制等改革、推进反腐倡廉建设都有重大意义,该专项治理进展情况及实际效果,应及时向社会公布。
全国“小金库”治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2009年4月24日在京召开,要求全国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鼓励知情人士举报。
中共中央纪委、监察部、财政部、审计署近日联合印发《关于在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的实施办法》,明确2009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小金库”专项治理范围是全国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此次治理工作将持续至2009年底基本结束。
根据《实施办法》,此次专项治理工作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入开展“小金库”治理工作的意见》下发之日起至2009年底基本结束,主要采取自查自纠和重点检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其中《意见》下发之日起至2009年5月底为动员部署阶段,到6月底前为自查自纠阶段,从7月初至10月底为重点检查阶段,11月底前为整改落实阶段。
《实施办法》提出,对专项治理中发现的“小金库”,要严格按照“依法处理,宽严相济”的原则进行处理。各级“小金库”治理日常工作机构要设立并公布举报电话、举报信箱,注意发挥网络举报作用。对举报有功的单位和个人,根据查出并已收缴入库的“小金库”资金、税款和罚款的金额,给予3%至5%的奖励,奖金最高额为10万元,由同级财政负担。
凡是违反法律法规及其他有关规定,应列入而未列入符合规定的单位账簿的各项资金(含有价证券)及其形成的资产,均纳入此次治理范围。重点是2007年以来各项“小金库”资金的收支数额,以及2006年底“小金库”资金滚存余额和形成的资产。
对设立“小金库”数额较大或情节严重的,应追溯到以前。
《实施办法》还要求,各地区各部门重点检查阶段的检查面不得低于纳入治理范围单位总数的5%,重点领域、重点部门和重点单位检查面不得低于20%。重点检查对象范围包括:(1)执收、执罚权相对集中的部门和单位;
(2)教育、卫生、交通、民政等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部门和单位;
(3)宾馆、培训中心、招待所、出版社、报社、杂志社等与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有隶属关系的单位;
(4)以前检查发现存在“小金库”的部门和单位;
(5)有群众举报的部门和单位以及自查自纠措施不得力、工作走过场的部门和单位。
二、基于审计样本的“小金库”特征分析与长效防治机制。
1、“小金库”的特征
(1)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小金库”现象突出(2)“小金库”设立更具隐形化
(3)群众举报成为审计发现“小金库”的重要途径(4)“小金库”涉及具有滞后性特征。
2、建立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的建议
(1)深化财政制度改革,加强部门预算,遏制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小金库“的发生
(2)建立长期性、持续性、整体性的综合整治体系(3)加大宣传力度,建立完善“小金库”群防机制
(4)充分发挥审计机关“免疫系统”功能,建立“小金库”预警体系。
三、构建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应建立六项制度:
1、财政预算精细化管理的制度是基础
2、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监控平台是保障
3、收入预算管理是“闸门”
4、财政资金管理制度是“电子眼”
5、财务管理制度堵漏洞
6、责任制度是“警钟”
四、综合治理“小金库”的四项措施
1、深化财政体制改革
2、健全完善管理机制
3、强化法规纪律约束
4、括宽治理工作的渠道
五、彻底根除“小金库”的配套改革
1、做到财力保障上没必要
2、财政制度上没机会
3、责任追究上没侥幸
六、作到疏堵结合 标本兼治
1、疏导
2、堵截
3、警示
4、监管
七、减少行政参与、完善财政管理
减少行政参与、建立有限政府。政府努力规范自身职能、不越位、不缺位,更多地利用市场的力量。
1、深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1)完善行政审批制度,强化项目管理(2)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转变政府职能
2、深入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1)深化财政预算管理改革(2)深化国库集中支付改革(3)深化非税收入管理改革(4)深化政府采购改革(5)深化资产管理改革
3、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形成监管合力
4、严格落实责任制,强化行政问责
八、中小学“小金库”特点和治理
1、特点:
(1)资金来源比较集中
(2)“小金库”的设立向教学质量较高的中小学集中(3)资金用途比较集中
2、成因分析;(1)学校领导思想认识不到位(2)学校领导权力缺乏制约(3)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作祟(4)规避收入分配改革政策(5)监督处理软弱乏力
3、中小学“小金库”危害
(1)加剧教育资源不均衡,影响基础教育健康发展(2)扰乱收入分配秩序,不利于教育事业科学发展(3)辅食干部队伍,滋生腐败现象(4)大量资金游离帐外,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4、几点建议
(1)加强政策宣传,推进财务公开(2)完善财务管理,规范校内收费(3)创新会计管理,探索会计委派机制(4)均衡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
九、基层单位(人口计生单位)设立小金库的成因和对策
1、“小金库”的主要表现形式
2、“小金库”形成的主要原因
3、“小金库”的危害及其治理对策
十、金融业构建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的路径
1、形成的特点
2、成因剖析
3、路径选择
十一、治理“小金库”要对资金运行全过程实施监管
1、建立健全资金安全运行体系
2、建立集中统一的资金收付管理体系
3、严格控制非传统领域的资金运行风险
十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切断“小金库”资金来源
1、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不健全的现状
管理不到位,手续不健全,收入未实际按规定处理,国有资产流失不同程度存在
2、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构建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的几点建议
(1)理顺产权关系,明确管理职责
(2)完善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手续,实行报批制度(3)加强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支管理,实行综合预算(4)建立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管理监督检查机制
十三、应以公开曝光震慑“小金库”的设立
有则公开,无一例外;处理公开,不暗箱操作;隐瞒家中处理公开;复发加重处理公开;“屡犯者不用”名单公开。
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建设
“小金库”的存在,不仅导致会计信息失真,扰乱市场经济秩序,造成国家财政收入和国有资产的流失,而且诱发和滋生一系列腐败现象,严重败坏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是妨碍经济健康发展、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危害党国家各项事业发展得毒瘤,必须坚决清除。为此,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从2009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深入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其根本任务是建立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
一、何为“小金库”? 国家专项治理“小金库”工作内容? “小金库”并非法律用语,而是民间属于俗语。反映国家政治经济生活的一种现象,始于上世纪七十年末财政部组织清理的“小钱柜”,而1986年开展税收财务物价大检查时开始俗称“小金库”。“小金库”一词在过去的文件和专项工作中都曾多次采用,可以说约定俗成,各方面都比较容易理解,所以此次治理工作仍然沿用了“小金库”的提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展过两次全国范围的大规模专项治理“小金库”行动,一次是1989年,第二次是1995年。
(一)如何认定“小金库”呢?
1995年,在国务院办公厅批转财政部、审计署、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清理检查“小金库”意见的通知》中,将“小金库”定义为:凡违反国家财经法规及其他有关规定,侵占、截留挪用国家和单位收入,未列入本单位财务会计部门账内或未纳入预算管理,私存私放的各项资金均属“小金库”。而在2009年这次“小金库”专项整治时,在借鉴以往“小金库”定义的基础上,充分吸取现行法律、法规相关规定内容,并广泛征求部门与地方意见,经反复研究与讨论,将“小金库”定义为: “小金库”是指:违反法律法规及其他有关规定,应列入而未列入符合规定的单位账簿的各项资金(含有价证券)及其形成的资产。
对比这两个定义,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其中的差别。主要在三个方面: 一是不突出设立“小金库”的手段和方法;
二是不区分单位财务会计部门帐内或预算管理,强调的事是否符合规定的单位账簿;
三是小金库不仅仅局限在资金,还包括有价证券、资产。
认定是否属于“小金库”,关键看资金或资产是否列入符合规定的单位账簿。从现实情况看,许多财政违法行为,其性质等同于“小金库”。如在往来科目中列收列支;超范围、超标准发放奖金、津贴;公款旅游;请客、送礼等,但只要是在国家规定的账簿内登记、核算,就只能作为违反财政、财务、会计制度处理、处罚。
(二)“小金库”的资金来源
“小金库”资金(资产)来源众多。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小金库”资金来源主要包括: 一是财政拨款; 二是政府性基金收入; 三是专项收入;
四是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 五是罚没收入; 六是国有资本经营收入;
七是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 八是资产处置收入; 九是资产出租收入; 十是经营收入; 十一是利息收入; 十二是捐赠收入; 十三是附属单位上缴收入; 十四是商业行为的各种回扣等。
(三)“小金库”资金的使用方向
“小金库”资金的使用五花八门,违法性质的恶劣程度以及违法情节严重程度也不尽相同。但概括起来说,“小金库”的使用方向主要有: 一是:弥补经费,其中有的是弥补正常经费的不足,但大部分是提高标准、扩大范围导致的经费不足; 二是:购建资产;
三是:发放奖金、津补贴、福利等; 四是:接待宴请、公款旅游; 五是:礼品礼金支出; 六是:私分。
(四)小金库范围
(1)违规收费、罚款及摊派设立“小金库”;
(2)用资产处置、出租收入设立“小金库”;
(3)以会议费、劳务费、培训费和咨询费等名义套取资金设立“小金库”;
(4)经营收入未纳入规定账簿核算设立“小金库”;
(5)虚列支出转出资金设立“小金库”;
(6)以假发票等非法票据骗取资金设立“小金库”;
(7)上下级单位之间相互转移资金设立“小金库”。
(五)“小金库”的成因:
(1)单位(部门)领导授意或默许。这是“小金库”发展和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之一。大多数“小金库”都是在领导的眼皮底下,放任发展,这里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小金库”与某些领导有说不清、道不明的瓜葛,有了“小金库”总是能为小集体或个人利益提供某些方便。
(2)花钱办事方便的诱惑。凡是请客送礼、滥发钱物、铺张浪费等问题严重的单位,往往是由于私设了“小金库”。“小金库”对单位(部门)来讲,最根本的吸引力就在于能摆脱上级或同级财务、审计部门的监督约束,花钱办事方便,使集体乃至个人取得经济上的实惠。
(3)制度不健全,制约滞后,经常性监督检查不力,为私设“小金库”开了方便之门。
(4)现行财务管理体制存在一些弊端,单位(部门)所有制倾向较严重,监督乏力,在经费监督检查方面有的地方成了死角。
(5)现行的财经法规、经费管理制度需进一步配套完善。一些单位(部门)为解决一些合理不合法、合法不合理的开支,想方设法把一些创收经费、生产经营收益等转化成“小金库”。从善良的愿望出发,如果能从当前社会经济环境的实际考虑,从财经法规制度上对这类问题明确界线,做到既管住管好,又不统得过死,这样也许能减少或杜绝“小金库”。
(六)2009年“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刘锡荣在审议刑法修正案
(七)草案时提出了集体腐败的概念,并表示可考虑首先把私立小金库列入刑法犯罪中。
中国未来将逐步深化财税、金融、国有资本运营等管理制度的改革,在源头上防止并杜绝“小金库”问题的发生,在此基础上,也将不断加大对“小金库”的日常治理力度。治理 “小金库”对深化收入分配制度、财税体制等改革、推进反腐倡廉建设都有重大意义,该专项治理进展情况及实际效果,应及时向社会公布。
全国“小金库”治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2009年4月24日在京召开,要求全国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鼓励知情人士举报。
中共中央纪委、监察部、财政部、审计署近日联合印发《关于在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的实施办法》,明确2009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小金库”专项治理范围是全国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此次治理工作将持续至2009年底基本结束。
根据《实施办法》,此次专项治理工作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入开展“小金库”治理工作的意见》下发之日起至2009年底基本结束,主要采取自查自纠和重点检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其中《意见》下发之日起至2009年5月底为动员部署阶段,到6月底前为自查自纠阶段,从7月初至10月底为重点检查阶段,11月底前为整改落实阶段。
《实施办法》提出,对专项治理中发现的“小金库”,要严格按照“依法处理,宽严相济”的原则进行处理。各级“小金库”治理日常工作机构要设立并公布举报电话、举报信箱,注意发挥网络举报作用。对举报有功的单位和个人,根据查出并已收缴入库的“小金库”资金、税款和罚款的金额,给予3%至5%的奖励,奖金最高额为10万元,由同级财政负担。
凡是违反法律法规及其他有关规定,应列入而未列入符合规定的单位账簿的各项资金(含有价证券)及其形成的资产,均纳入此次治理范围。重点是2007年以来各项“小金库”资金的收支数额,以及2006年底“小金库”资金滚存余额和形成的资产。
对设立“小金库”数额较大或情节严重的,应追溯到以前。
《实施办法》还要求,各地区各部门重点检查阶段的检查面不得低于纳入治理范围单位总数的5%,重点领域、重点部门和重点单位检查面不得低于20%。重点检查对象范围包括:(1)执收、执罚权相对集中的部门和单位;
(2)教育、卫生、交通、民政等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部门和单位;
(3)宾馆、培训中心、招待所、出版社、报社、杂志社等与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有隶属关系的单位;
(4)以前检查发现存在“小金库”的部门和单位;
(5)有群众举报的部门和单位以及自查自纠措施不得力、工作走过场的部门和单位。
二、基于审计样本的“小金库”特征分析与长效防治机制。
1、“小金库”的特征
(1)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小金库”现象突出(2)“小金库”设立更具隐形化
(3)群众举报成为审计发现“小金库”的重要途径(4)“小金库”涉及具有滞后性特征。
2、建立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的建议
(1)深化财政制度改革,加强部门预算,遏制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小金库“的发生
(2)建立长期性、持续性、整体性的综合整治体系(3)加大宣传力度,建立完善“小金库”群防机制
(4)充分发挥审计机关“免疫系统”功能,建立“小金库”预警体系。
三、构建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应建立六项制度:
1、财政预算精细化管理的制度是基础
2、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监控平台是保障
3、收入预算管理是“闸门”
4、财政资金管理制度是“电子眼”
5、财务管理制度堵漏洞
6、责任制度是“警钟”
四、综合治理“小金库”的四项措施
1、深化财政体制改革
2、健全完善管理机制
3、强化法规纪律约束
4、括宽治理工作的渠道
五、彻底根除“小金库”的配套改革
1、做到财力保障上没必要
2、财政制度上没机会
3、责任追究上没侥幸
六、作到疏堵结合 标本兼治
1、疏导
2、堵截
3、警示
4、监管
七、减少行政参与、完善财政管理
减少行政参与、建立有限政府。政府努力规范自身职能、不越位、不缺位,更多地利用市场的力量。
1、深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1)完善行政审批制度,强化项目管理(2)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转变政府职能
2、深入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1)深化财政预算管理改革(2)深化国库集中支付改革(3)深化非税收入管理改革(4)深化政府采购改革(5)深化资产管理改革
3、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形成监管合力
4、严格落实责任制,强化行政问责
八、中小学“小金库”特点和治理
1、特点:
(1)资金来源比较集中
(2)“小金库”的设立向教学质量较高的中小学集中(3)资金用途比较集中
2、成因分析;(1)学校领导思想认识不到位(2)学校领导权力缺乏制约(3)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作祟(4)规避收入分配改革政策(5)监督处理软弱乏力
3、中小学“小金库”危害
(1)加剧教育资源不均衡,影响基础教育健康发展(2)扰乱收入分配秩序,不利于教育事业科学发展(3)辅食干部队伍,滋生腐败现象(4)大量资金游离帐外,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4、几点建议
(1)加强政策宣传,推进财务公开(2)完善财务管理,规范校内收费(3)创新会计管理,探索会计委派机制(4)均衡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
九、基层单位(人口计生单位)设立小金库的成因和对策
1、“小金库”的主要表现形式
2、“小金库”形成的主要原因
3、“小金库”的危害及其治理对策
十、金融业构建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的路径
1、形成的特点
2、成因剖析
3、路径选择
十一、治理“小金库”要对资金运行全过程实施监管
1、建立健全资金安全运行体系
2、建立集中统一的资金收付管理体系
3、严格控制非传统领域的资金运行风险
十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切断“小金库”资金来源
1、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不健全的现状
管理不到位,手续不健全,收入未实际按规定处理,国有资产流失不同程度存在
2、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构建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的几点建议
(1)理顺产权关系,明确管理职责
(2)完善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手续,实行报批制度(3)加强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支管理,实行综合预算(4)建立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管理监督检查机制
十三、应以公开曝光震慑“小金库”的设立
有则公开,无一例外;处理公开,不暗箱操作;隐瞒家中处理公开;复发加重处理公开;“屡犯者不用”名单公开。
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建设
“小金库”的存在,不仅导致会计信息失真,扰乱市场经济秩序,造成国家财政收入和国有资产的流失,而且诱发和滋生一系列腐败现象,严重败坏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是妨碍经济健康发展、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危害党国家各项事业发展得毒瘤,必须坚决清除。为此,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从2009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深入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其根本任务是建立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
一、何为“小金库”? 国家专项治理“小金库”工作内容? “小金库”并非法律用语,而是民间属于俗语。反映国家政治经济生活的一种现象,始于上世纪七十年末财政部组织清理的“小钱柜”,而1986年开展税收财务物价大检查时开始俗称“小金库”。“小金库”一词在过去的文件和专项工作中都曾多次采用,可以说约定俗成,各方面都比较容易理解,所以此次治理工作仍然沿用了“小金库”的提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展过两次全国范围的大规模专项治理“小金库”行动,一次是1989年,第二次是1995年。
(一)如何认定“小金库”呢?
1995年,在国务院办公厅批转财政部、审计署、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清理检查“小金库”意见的通知》中,将“小金库”定义为:凡违反国家财经法规及其他有关规定,侵占、截留挪用国家和单位收入,未列入本单位财务会计部门账内或未纳入预算管理,私存私放的各项资金均属“小金库”。而在2009年这次“小金库”专项整治时,在借鉴以往“小金库”定义的基础上,充分吸取现行法律、法规相关规定内容,并广泛征求部门与地方意见,经反复研究与讨论,将“小金库”定义为: “小金库”是指:违反法律法规及其他有关规定,应列入而未列入符合规定的单位账簿的各项资金(含有价证券)及其形成的资产。
对比这两个定义,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其中的差别。主要在三个方面: 一是不突出设立“小金库”的手段和方法;
二是不区分单位财务会计部门帐内或预算管理,强调的事是否符合规定的单位账簿;
三是小金库不仅仅局限在资金,还包括有价证券、资产。
认定是否属于“小金库”,关键看资金或资产是否列入符合规定的单位账簿。从现实情况看,许多财政违法行为,其性质等同于“小金库”。如在往来科目中列收列支;超范围、超标准发放奖金、津贴;公款旅游;请客、送礼等,但只要是在国家规定的账簿内登记、核算,就只能作为违反财政、财务、会计制度处理、处罚。
(二)“小金库”的资金来源
“小金库”资金(资产)来源众多。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小金库”资金来源主要包括: 一是财政拨款; 二是政府性基金收入; 三是专项收入;
四是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 五是罚没收入; 六是国有资本经营收入;
七是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 八是资产处置收入; 九是资产出租收入; 十是经营收入; 十一是利息收入; 十二是捐赠收入; 十三是附属单位上缴收入; 十四是商业行为的各种回扣等。
(三)“小金库”资金的使用方向
“小金库”资金的使用五花八门,违法性质的恶劣程度以及违法情节严重程度也不尽相同。但概括起来说,“小金库”的使用方向主要有: 一是:弥补经费,其中有的是弥补正常经费的不足,但大部分是提高标准、扩大范围导致的经费不足; 二是:购建资产;
三是:发放奖金、津补贴、福利等; 四是:接待宴请、公款旅游; 五是:礼品礼金支出; 六是:私分。
(四)小金库范围
(1)违规收费、罚款及摊派设立“小金库”;
(2)用资产处置、出租收入设立“小金库”;
(3)以会议费、劳务费、培训费和咨询费等名义套取资金设立“小金库”;
(4)经营收入未纳入规定账簿核算设立“小金库”;
(5)虚列支出转出资金设立“小金库”;
(6)以假发票等非法票据骗取资金设立“小金库”;
(7)上下级单位之间相互转移资金设立“小金库”。
(五)“小金库”的成因:
(1)单位(部门)领导授意或默许。这是“小金库”发展和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之一。大多数“小金库”都是在领导的眼皮底下,放任发展,这里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小金库”与某些领导有说不清、道不明的瓜葛,有了“小金库”总是能为小集体或个人利益提供某些方便。
(2)花钱办事方便的诱惑。凡是请客送礼、滥发钱物、铺张浪费等问题严重的单位,往往是由于私设了“小金库”。“小金库”对单位(部门)来讲,最根本的吸引力就在于能摆脱上级或同级财务、审计部门的监督约束,花钱办事方便,使集体乃至个人取得经济上的实惠。
(3)制度不健全,制约滞后,经常性监督检查不力,为私设“小金库”开了方便之门。
(4)现行财务管理体制存在一些弊端,单位(部门)所有制倾向较严重,监督乏力,在经费监督检查方面有的地方成了死角。
(5)现行的财经法规、经费管理制度需进一步配套完善。一些单位(部门)为解决一些合理不合法、合法不合理的开支,想方设法把一些创收经费、生产经营收益等转化成“小金库”。从善良的愿望出发,如果能从当前社会经济环境的实际考虑,从财经法规制度上对这类问题明确界线,做到既管住管好,又不统得过死,这样也许能减少或杜绝“小金库”。
(六)2009年“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刘锡荣在审议刑法修正案
(七)草案时提出了集体腐败的概念,并表示可考虑首先把私立小金库列入刑法犯罪中。
中国未来将逐步深化财税、金融、国有资本运营等管理制度的改革,在源头上防止并杜绝“小金库”问题的发生,在此基础上,也将不断加大对“小金库”的日常治理力度。治理 “小金库”对深化收入分配制度、财税体制等改革、推进反腐倡廉建设都有重大意义,该专项治理进展情况及实际效果,应及时向社会公布。
全国“小金库”治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2009年4月24日在京召开,要求全国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鼓励知情人士举报。
中共中央纪委、监察部、财政部、审计署近日联合印发《关于在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的实施办法》,明确2009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小金库”专项治理范围是全国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此次治理工作将持续至2009年底基本结束。
根据《实施办法》,此次专项治理工作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入开展“小金库”治理工作的意见》下发之日起至2009年底基本结束,主要采取自查自纠和重点检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其中《意见》下发之日起至2009年5月底为动员部署阶段,到6月底前为自查自纠阶段,从7月初至10月底为重点检查阶段,11月底前为整改落实阶段。
《实施办法》提出,对专项治理中发现的“小金库”,要严格按照“依法处理,宽严相济”的原则进行处理。各级“小金库”治理日常工作机构要设立并公布举报电话、举报信箱,注意发挥网络举报作用。对举报有功的单位和个人,根据查出并已收缴入库的“小金库”资金、税款和罚款的金额,给予3%至5%的奖励,奖金最高额为10万元,由同级财政负担。
凡是违反法律法规及其他有关规定,应列入而未列入符合规定的单位账簿的各项资金(含有价证券)及其形成的资产,均纳入此次治理范围。重点是2007年以来各项“小金库”资金的收支数额,以及2006年底“小金库”资金滚存余额和形成的资产。
对设立“小金库”数额较大或情节严重的,应追溯到以前。
《实施办法》还要求,各地区各部门重点检查阶段的检查面不得低于纳入治理范围单位总数的5%,重点领域、重点部门和重点单位检查面不得低于20%。重点检查对象范围包括:(1)执收、执罚权相对集中的部门和单位;
(2)教育、卫生、交通、民政等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部门和单位;
(3)宾馆、培训中心、招待所、出版社、报社、杂志社等与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有隶属关系的单位;
(4)以前检查发现存在“小金库”的部门和单位;
(5)有群众举报的部门和单位以及自查自纠措施不得力、工作走过场的部门和单位。
二、基于审计样本的“小金库”特征分析与长效防治机制。
1、“小金库”的特征
(1)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小金库”现象突出(2)“小金库”设立更具隐形化
(3)群众举报成为审计发现“小金库”的重要途径(4)“小金库”涉及具有滞后性特征。
2、建立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的建议
(1)深化财政制度改革,加强部门预算,遏制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小金库“的发生
(2)建立长期性、持续性、整体性的综合整治体系(3)加大宣传力度,建立完善“小金库”群防机制
(4)充分发挥审计机关“免疫系统”功能,建立“小金库”预警体系。
三、构建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应建立六项制度:
1、财政预算精细化管理的制度是基础
2、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监控平台是保障
3、收入预算管理是“闸门”
4、财政资金管理制度是“电子眼”
5、财务管理制度堵漏洞
6、责任制度是“警钟”
四、综合治理“小金库”的四项措施
1、深化财政体制改革
2、健全完善管理机制
3、强化法规纪律约束
4、括宽治理工作的渠道
五、彻底根除“小金库”的配套改革
1、做到财力保障上没必要
2、财政制度上没机会
3、责任追究上没侥幸
六、作到疏堵结合 标本兼治
1、疏导
2、堵截
3、警示
4、监管
七、减少行政参与、完善财政管理
减少行政参与、建立有限政府。政府努力规范自身职能、不越位、不缺位,更多地利用市场的力量。
1、深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1)完善行政审批制度,强化项目管理(2)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转变政府职能
2、深入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1)深化财政预算管理改革(2)深化国库集中支付改革(3)深化非税收入管理改革(4)深化政府采购改革(5)深化资产管理改革
3、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形成监管合力
4、严格落实责任制,强化行政问责
八、中小学“小金库”特点和治理
1、特点:
(1)资金来源比较集中
(2)“小金库”的设立向教学质量较高的中小学集中(3)资金用途比较集中
2、成因分析;(1)学校领导思想认识不到位(2)学校领导权力缺乏制约(3)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作祟(4)规避收入分配改革政策(5)监督处理软弱乏力
3、中小学“小金库”危害
(1)加剧教育资源不均衡,影响基础教育健康发展(2)扰乱收入分配秩序,不利于教育事业科学发展(3)辅食干部队伍,滋生腐败现象(4)大量资金游离帐外,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4、几点建议
(1)加强政策宣传,推进财务公开(2)完善财务管理,规范校内收费(3)创新会计管理,探索会计委派机制(4)均衡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
九、基层单位(人口计生单位)设立小金库的成因和对策
1、“小金库”的主要表现形式
2、“小金库”形成的主要原因
3、“小金库”的危害及其治理对策
十、金融业构建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的路径
1、形成的特点
2、成因剖析
3、路径选择
十一、治理“小金库”要对资金运行全过程实施监管
1、建立健全资金安全运行体系
2、建立集中统一的资金收付管理体系
3、严格控制非传统领域的资金运行风险
十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切断“小金库”资金来源
1、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不健全的现状
管理不到位,手续不健全,收入未实际按规定处理,国有资产流失不同程度存在
2、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构建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的几点建议
(1)理顺产权关系,明确管理职责
(2)完善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手续,实行报批制度(3)加强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支管理,实行综合预算(4)建立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管理监督检查机制
十三、应以公开曝光震慑“小金库”的设立
有则公开,无一例外;处理公开,不暗箱操作;隐瞒家中处理公开;复发加重处理公开;“屡犯者不用”名单公开。
第四篇: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建设
对建设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的几点体会
(天津边检总站 于娟娟)
“小金库”是指违反国家财经法规及其他有关规定,侵占、截留国家和单位收入,未列入本单位财务会计部门账内或未纳入预算管理,私存私放的各项资金。单位私设“小金库”,是严重的经济违纪行为。近年来,通过深化财政改革,不断清理单位私设“小金库”资金,加大追究责任人力度,一些单位部门私设“小金库”的问题得到一定纠正,但现实中,仍然会发现个别单位禁而不止,变换形式,私设“小金库”不仅败坏党风和社会风气,而且容易诱发和滋生腐败现象。治理“小金库”是维护经济秩序、加强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的一项重要措施。因此,必须加大对“小金库”的清理和打击力度,并坚决予以制止,与此同时,人们更加期待尽快建立防治“小金库”的长效机制。下面,我从“小金库”的危害及建立和完善防治“小金库”的长效机制两方面谈一下自己的一些认识和想法。
一、“小金库”的危害性
“小金库”虽小,但危害极大,损害国家集体利益,公款沦为“私房钱”,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不仅在人民群众中造成恶劣影响,还直接关系着社会的长治久安。
(一)滋生腐败,为谋私利大开方便之门。部分单位为了谋取本部门、本单位或个人的利益,不惜重金铺路,送好处费、发红包、给回扣,大肆行贿,“小金库”往往成为贪污挪用或集体私分的对象,导致某些部门、单位腐败问题层出不穷,有些“小金库”的资金甚至成了个别领导干部的“私房钱”,为滋生腐败问题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保证等等。
(二)损害形象,使群众对党和政府丧失信心。“小金库”主要存在于机关事业单位,它确实为一些单位领导带来了方便,某种程度上便于他们做工作办事情,但他们有时大肆挥霍资金,在群众中产生恶劣影响,容易造成群众对领导的种种猜测、议论和不信任,严重损害干群关系,最终导致群众对党和政府丧失信心。
(三)资产流失,严重破坏社会经济秩序。“小金库”在公开的账面上反映不出来,属于监管的盲区,很容易造成财政收入和国有资产的流失,使原本紧张的经费更加紧张。尤其现在“小金库”的数额越来越大,有的“小金库”的数额已上十几万、百万,甚至上千万,这给国家财产和集体利益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严重妨碍社会经济健康发展,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二、建立和完善防治“小金库”的长效机制
“小金库”的存在,不仅导致会计信息失真,扰乱市场经济秩序,造成国家财政收入和国有资产的流失,而且扭曲市场对资源的合理配臵,削弱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影响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甚至诱发和滋生腐败现象,严重败坏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是妨碍经济健康发展、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危害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毒瘤,必须坚决消除。作为国家行政机关,边检总站有必要、有义务、有责任自觉抵制“小金库”的设立及产生,与此同时,结合本单位实际,我们决心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不断建立和完善防治“小金库”的长效机制,为维护国家利益,构建和谐警营,提高边检服务水平作出积极的努力。
(一)严把教育培训关,增强法制观念,自觉抵制“小金库”的产生。要加强对各边检站领导干部和财务人员的教育培训,使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用典型案例,用发生在身边的人和事进行教育,使同志们在思想上认识到,“小金库”就象一颗随时可能爆炸的炸弹,随时都有可能卷入违法违纪的案件,损害的不仅是国家和集体的利益,还有个人及家庭的悲欢荣辱。从而克服侥幸心理,增强遵纪守法意识,自觉抵制“小金库”的产生。
(二)加强制度建设,使领导干部不能设“小金库”。要不断建立和完善财务制度,规范各边检站财务管理,特别是加强财务管理的内部审计控制力度,堵塞管理环节的漏洞,在源头上斩断“小金库”的资金来源,使那些想搞“小金库”的人搞不了,搞不成。建立和完善责任追究制度,把“小金库”问题作为党风廉政建设的责任目标之一,并与绩效考评挂钩,明确各边检站站长是“小金库”问题的第一责任人,一旦发现“小金库”,除了对当事人进行处罚外,还必须对站长及相关部门领导实行责任追究。研究制订关于发生“小金库”问题的处分规定,在制度落实的过程中,要必须形成相互制衡的闭环,只有这样,才能在工作机制上保证制度得到有效落实。从而,使那些想设“小金库”的单位没有机会去设“小金库”。
(三)加大监督处罚力度,使领导干部不敢设“小金库”。加强财务监督和审计监督的同时,推行政务公开,总站督察处开展定期或不定期地清理“小金库”专项督察活动,形成多渠道的监督网络,建立健全一系列公开制度、监督制度。充分发挥全总站民警和职工的舆论监督作用,设立有奖举报电话,让“小金库”臵于广大民警、职工的监督下。同时,对发现有“小金库”的边检站严肃处理,对查出的典型案件予以曝光,以起到强有力的震慑作用,使领导干部不敢设“小金库”。
(四)创新账户管理模式,使“小金库”无处藏身。治理“小金库”的一项重要措施是管理账户,要完善各边检站内部资产管理制度,严格执行账户开立、使用、管理有关政策规定。坚决落实账户集中审批和统一开户制度,清理撤销所有未经集中审批和统一开设的账户,彻底解决各边检站自行开户的问题。同时要加强对各边检站银行开户和账户管理的日常监督检查,解决公款私存、账外设账、多头开户等问题,使“小金库”无处藏身。
总之,“小金库”治理是一项长期工作任务,清理整治“小金库”工作需要常抓不懈,加强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力度。同时还要依赖于制度建设与体制创新,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长效机制,促进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力争做到防范于未然,更好地维护国家和集体利益。
第五篇: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
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的规章制度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要求,继续深化“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我镇认真开展宣传动员,加强组织领导,通过“五项措施”扎扎实实地推进了此项工作的开展。
一、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
“小金库”治理领导机构要加强组织领导,把握工作规律,坚持统一组织领导、统一对外宣传、统一政策规定、统一集中审理、统一汇总上报的要求,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和工作程序,切实加强对“小金库”治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形成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相互配合、齐抓共管的局面。
“小金库”治理日常工作机构要按照力度不减、机构不撤、队伍不散的要求,切实履行职责,认真抓好“小金库”治理的具体组织落实工作。“小金库”治理工作机构要加强协调、服务和督导,及时掌握我镇的各项工作进展情况,对工作滞后村和部门开展督促指导。要善于运用约谈、诫勉、通报、检查等有效措施解决不重视、走过场等问题。
各村主要负责人要切实担负起“小金库”治理工作的领导责任,把“小金库”治理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做到亲自部署、亲自过问、亲自协调、亲自督办,认真抓好本单位的治理工作。
二、认真学习宣传,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
各部门要结合学习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和中央纪委第四次、第五次全会精神,切实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贯彻落实到“小金库”治理工作之中,从解决反腐倡廉建设中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高度,进一步深化对治理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更加饱满的精神和更加昂扬的斗志投入到今年的治理工作中。
三、坚持政策规定,进一步加大责任追究力度
要继续坚持重奖举报有功人员和单位,自查从宽、被查从严,以及严惩顶风违纪行为的政策规定。要鼓励复查、支持复查,复查发现“小金库”问题及时纠正的,原则上视同为自查自纠,适用从轻、从宽政策,但属顶风违纪的,应区别情况、严肃处理。督导抽查发现的“小金库”问题要从重、从严处理,原则上都要追究责任人员的责任。
“小金库”治理领导机构要对复查纠正整改情况和处理处罚处分情况,特别是责任人员追究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对工作不负责任、走过场的单位,特别是主要领导,要通报批评并依法依纪严肃责任追究。
各有关村要按照职责分工,积极参与处理处罚和责任追究工作。应该给予党纪、政纪处分的,纪检监察机关要严格执纪执法,坚决查处;对相关责任人员的组织处理,组织人事部门要及时办理;对存在财政违法行为的单位和个人,财 政、审计部门要依法进行处理处罚;涉嫌犯罪的,要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四、突出工作重点,进一步强化综合治理
“小金库”治理工作机构在组织专项治理工作中,要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确保工作不走过场、不留死角,并注重总结专项治理经验,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五、注重源头防治,进一步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小金库”治理领导机构要按照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的要求,把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建设作为今年的根本任务积极推进。从健全法制、完善制度、深化改革、加强监督、注重教育等方面入手,有针对性地出台制度、采取措施、推进改革,建立和完善防治“小金库”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