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长效机制防治“小金库”(精选多篇)

时间:2019-05-12 12:26: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建立长效机制防治“小金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建立长效机制防治“小金库”》。

第一篇:建立长效机制防治“小金库”

建立长效机制坚决防治小金库 自2009年4月下旬以来,全国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开展了“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并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在此基础上,为深入推进“小金库”治理工作的开展,还必须建立长效机制,真正从源头上、机制上治本清源,坚决防治“小金库”。

一、“小金库”的概念、性质及其特点

所谓“小金库”,是指违反法律法规及其他有关规定,应列入未列入符合规定的单位账簿的各项资金(含有价证券)及其形成的资产。新会计法第十六条规定:“各单位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事项应当在依法设置的会计账簿上统一登记、核算,不得违反本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私设会计帐簿登记、核算”。由此可见,“小金库”是账外账的一种表现形式,其性质是严重违反会计法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行为。“小金库”的主要特点有:隐蔽性强,不易被检查发现;资金来源复杂,形式多种多样;危害性大,是极易滋生腐败的温床;涉及面广,发生数额有增无减等。

二、“小金库”的表现形式、主要手法及其资金使用方向

(一)“小金库”表现形式。主要包括以下七种:一是违规收费、罚款及摊派设立“小金库”;二是用资产处置、出租收入设立“小金库”;三是以会议费、劳务费、培训费和咨询费等名义套取资金设立“小金库”;四是经营收入未纳入规定账户核算设立“小金库”;另外机关事业单位的预算外收入、基金收入、事业收入、接受捐赠、赞助等取得的资金,劳务收入、价外费用、正常或不正常的折扣、折让、佣金、回扣等。五是虚列支出转出资金设立“小金库”;六是以假发票等非法票据骗取资金设立“小金库”;七是上下级单位之间相互转移资金设立“小金库”。

(二)“小金库”的主要手法:主要通过隐瞒收入,虚列支出,套取、转移资金,捣腾往来,假票支出,乱开账户,滥用现金,账外循环等手段来设置“小金库”。

(三)、“小金库”资金的使用方向:一是弥补经费,其中有的是弥补正常经费的不足,1

但大部分是提高标准、扩大范围导致的经费不足;二是购建资产;用途不便公开或应由个人支付的费用。购置不便公开的商品。三是以为职工谋福利、留住人才为借口发放奖金、津补贴、福利等;小团体旅游的费用。为本单位职工发放工资、奖金缴纳应由个人负担的个人所得税;四是接待宴请、公款旅游;五是礼品礼金支出,拉关系走后门进行请客送礼或为有关部门付账;六是私分;七是其他。

三、“小金库”的动机及其成因

私设“小金库”是一个严重违法违纪的问题,但为何久禁不止,其动机十分明显,就是想方设法逃避监督;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思想认识不足,是产生小金库的直接动因。一些部门、单位领导对财经法规制度不熟悉不了解,法制观念淡薄,对私设“小金库”的危害性认识不足,认为“账外账”反正是账,搞一点变通无关紧要,并且认为“小金库”比较隐蔽,一般不会被查出,存有侥幸心理,能设就设,能逃就逃。

第二,部门和个人利益驱动,是产生“小金库”的内在动因。如何给职工谋点奖金福利,如何处理一些不合规的支出费用,一些单位领导认为,较好的办法就是设置“小金库”。从查处出来的“小金库”资金去向分析来看,大部分是用于发放本单位的职工奖金福利支出、请客送礼费用支出等等。

第三,财务监管力度加大,是产生“小金库”的外部动因。随着预算外资金“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的执行到位,财政统管力度的加强,部门预算管理办法全面实施,纪检监察部门加大对招待费用等支出的控制,在此情况下,一些部门、单位就觉得手脚完全被捆死,从而出现财政、纪检等部门管理越严格,部门单位产生私设“小金库”的动机就越强烈。于是个别单位,少数领导总要千方百计地研究对策措施,留一点“活钱”,为个人谋一点“福利”,为开支不合规支出找一条“渠道”,不管风险多大,就是铤而走险,私设“小金库”。

第四,查处力度不够,是产生“小金库”的间接动因。目前,查处出来的“小金库”,一般只是给予单位一定的经济处罚,大多没有与单位领导人和直接责任人行政处罚、经济处罚挂钩,结果造成有关部门、单位存在无所谓的思想,总认为即使“小金库”被发现了,无非就是单位罚一点款,没有触及个人责任,不伤筋骨,进而未能真正起到杀一儆百,以儆效尤的震撼作用。

第五,财会人员执法不严,是产生“小金库”的辅助动因。一个部门、单位有“小金库”,与其财务人员失职和业务不精也有很大关系。一些财会人员原则性不强,明知私设“小金库”是严重违反财经纪律行为,但是往往惧怕得罪领导,不敢向领导讲清财经纪律规定,或者发现本单位“小金库”没有及时向领导提出加以纠正,没有及时向有关部门及时汇报,从而助长了“小金库”的滋生。

四、“小金库”治理的长效机制

坚决取消“小金库”,既是加强财政财务管理,规范和整顿财经秩序的迫切需要,也是加强反腐建设,坚持廉洁从政的重要举措。因此,必须建立一个切实可行的长效机制,从源头上、机制上治本清源,从根本上彻底杜绝“小金库”的产生。

(一)、必须建立宣传教育机制,坚持预防教育为先。

财政、审计监管部门要建立培训教育机制,定期或不定期的开展财经法规知识培训,加强对单位主要负责人、分管财务负责人以及财会人员财政财务法规政策和制度的宣传和辅导,着力增强他们自觉遵守财经法纪意识;新闻媒体要加大《会计法》等一系列财经法规的宣传报道力度,大力营造坚决取消“小金库”的强烈氛围,使各部门、各单位,特别是部门单位“一把手”能够充分认识到私设“小金库”的危害性,充分认清取消“小金库”的必要性,进一步增强取消“小金库”的自觉性,真正做到依法办事,规范运行,筑牢防治“小金库”的思想防线。

(二)、必须健全完善管理机制,坚持制度化管理。

一是要强化财务收支管理,严格把好收支控制关。要认真执行收支两条线制度,切实抓好“票款分离”工作,严禁截留、隐瞒、坐支、挪用各项收入,严禁弄虚作假、虚支虚提支出费用;积极推进部门预算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努力前移监督关口;建立健全部门单位内控和监督的机制,严格收支核算管理;大力推行行政公务卡消费改革,减少现金结算方式,促进公务消费内容明细透明;切实抓好会计集中核算工作,建立分级会计结算中心,逐步取消部门、单位会计核算机构,努力建设一个“简便易行、快捷高效、监控有力”的核算机制,使“小金库”无生存之地。

二是要强化票据管理,严禁使用非法票据,严格把好收费票据使用关。行政事业单位凡是使用非财政部门印制收据收费的,一律视同乱收费,付费单位必须拒付。

三是要强化银行账户管理,严禁乱开乱设账户,财政及有关金融机构应严格把好各部门、各单位银行账户开设关,一经发现擅自开设账户的,要严肃查处。

四是要强化工程建设项目管理,严格把好“阳光操作”关。进一步加大工程项目招投标力度,对小额零星工程也要一律实行公开竞争,并且要加强对工程资金的管理、审核和监督,搞好工程决算的审计。

五是规范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管理和收入分配秩序,健全和完善有关财经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真正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夯实防治“小金库”的管理工作基础。

(三)、必须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坚持全方位监管。

一是实行监督信息化。建立电子监督平台,逐步实行审计、财政、电子监察联网监督,实现软件资源共享,信息互通,放大国库集中支付和非税收入网络功能,整合电子监察、审计、财政、行政事业单位计算机联网功效,适时监控各单位的财务会计信息资料,加强对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状况的远程监管,通过运用财务收支、预算执行、会计核算、基础信息和

绩效成果等电子信息,及时发现和纠正单位私设“小金库”等财务违规行为,不断提高监管能力和水平。

二是实行监督常态化。部门单位财务监管工作要实行单位“一把手”负责制,对单位执行财经纪律情况以及内部监督检查、考核、整改等工作,要亲自部署、亲自负责。财政部门要不断创新监管方式,组建专职监管机构,有效促进财政监管专业化、制度化。审计机关要在每年审计项目计划制定上,应强化对执收执罚权比较集中部门的监督检查,突出“小金库”这一审计工作重点。纪检部门要将“小金库”治理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常抓不懈,着力解决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坚决杜绝部门单位侥幸心理。

三是实行监督立体化。建立财政、审计、纪检等执法部门立体监督体系,全方位、全覆盖、全过程的加强对各部门单位的财务收支监督检查,把握“小金库”检查的切入点,从检查收入、支出、对外投资、收费票据、银行账户、延伸检查下属及往来单位等途径入手,充分运用突击盘存法、收入核实法、支出追查法、账户核对法、清查票据法、审阅相关资料法、调查询证法、分析比较法、现场勘察法、延伸检查法、利用举报法等主要方法,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小金库”专项检查,切实做到经常性监督与突击性监督相结合,建立健全以财政、审计、纪检监督,单位内部监督和社会监督为内容的监督体系,全方位、多形式、经常性地开展财务检查活动,不留死角,才能有效地制止私设“小金库”行为。

四是实行监督公开化。要全面推行行政执法机关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建立部门预算公开、审计结果公开、财务收支结果公开制度。部门单位对重大重要财务事项都要及时公开,年度预算、决算、重大财务事项、财务绩效等都要向职工大会报告,每月的财务收支明细要在单位内部公布,各项支出必须经单位民主理财小组或财务监督机构审核,不合理或违规支出不得报支并予以纠正。涉及公众财务事项要向社会公开。有收费收入的单位,要向

社会公布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款和经营服务性收费的项目、标准、依据和减免条件等事项,要接受社会的监督。五是实行监督多元化。各级纪检监察、财政、审计、物价等部门应全面建立举报制度、信访制度、奖励制度和保密制度,开辟多条监督途径,畅通监督渠道,设立举报电话,并向社会公布,及时捕捉私设“小金库”信息源。建立信息资料库,及时跟踪检查,在举报问题查实后,还要对举报人按收缴入库或认定的违纪金额的1—5%予以奖励,并为举报人保密。通过实施全方位监管,真正建立一道坚固的防治“小金库”防火墙。

(四)、必须建立严格的责任追究机制,坚持动真碰硬。法轻则不能治众,建议国务院或财政部应尽快制定出台一个《关于严肃查处私设“小金库”暂行办法》的文件,建章立制,建立一个严格地责任追究制度,对“小金库”问题绝不能姑息养奸。要明确今后不管“小金库”数额大小,只要一经查出,必须从严、从重、从快处理,对单位“一把手”实行先停职,后处理,对收入不入账,放在单位规定账簿之外列收列支的“小金库”资金,依照规定全额没收上缴国库,同时要对单位及其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一是通报批评,提出警告,向社会公开曝光;二是加大经济处罚力度,对单位以法规规定的最高处罚幅度处罚,对单位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也要相应给予一定的经济处罚;三是必须给予单位领导人和直接责任人一定的行政处罚,情节严重的,移送司法部门追究刑事责任。只有这样,才能使有关部门、有关单位,有关人员不敢私设“小金库”,真正达到望而却步,望而生畏。

第二篇:谈谈如何建立防治小金库的长效机制建设

谈谈如何建立防治小金库的长效机制建设.txt52每个人都一条抛物线,天赋决定其开口,而最高点则需后天的努力。没有秋日落叶的飘零,何来新春绿芽的饿明丽?只有懂得失去,才会重新拥有。谈谈如何建立防治“小金库”的长效机制建设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单位的个别领导,为了个人和小团体的利益,不顾国家财经纪律,采用截留各种经营收入、虚列支出、虚报冒领,以及隐匿“佣金”等手段将收入截入“小金库”,成为个人请客送礼、挥霍浪费,以至贪污、行贿的“保险柜”。它不仅肢解了财务资金,造成体外循环,小金库“已成为党风和社会风气的腐蚀剂,干部被腐蚀的”诱发源“,是滋生违规、违纪、违法活动的土壤和温床。根除”小金库",实际上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遏制消极腐败现象的有力措施,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小金库”进行剖析,尽快建立防治“小金库”的长效机制。

“小金库”是指违反国家财经法规及其他有关规定,侵占、截留国家和单位收入,未列入本单位财务会计部门账内或未纳入预算管理、私存私放的各项资金。

一、我国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小金库”的来源及流向

“小金库”在我国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普遍存在,“小金库”的来源如下:(1)截留收费、罚没款收入。(2)截留销售产品等主营业务收入。(3)截留维修、运输和技术服务等劳务、服务收入。(4)没收财物变价收入。(5)出租店面、房屋、场地和车辆等的租金收入。(6)出售报废固定资产、低值易耗品、包装物、残次品、边角废料和旧报纸、杂志等非主营物品收入。(7)单位创办经济实体的创收收入。(8)对外投资收益。(9)虚报冒领款。(10)公务和业务关系中的“手续费”、经济往来中的“回扣”收入。(11)赞助、集资、摊派款和接受捐赠收入。(12)上交、下拨款项。(13)向下属单位所收取的款项和下属单位以种种名义所送的款项。(14)违约金、逾期押金收入。(15)将单位的资金以某种名义付给其他单位或个人,特别是联营单位或下属单位,然后再从对方收回或存于对方作“小金库”资金。(16)公款私存的利息收入。

(17)开发票时采取“大头小尾”方式。(18)虚报夜餐补助费、招待费、会务费、加班费等。那么小金库里的资金都流向了哪里呢?“小金库”资金的使用五花八门,违法性质的恶劣程度以及违法情节严重程度也不尽相同。但概括起来说,“小金库”的使用方向主要有:一是弥补经费,其中有的是弥补正常经费的不足,但大部分是提高标准、扩大范围导致的经费不足;二是购建资产;三是发放奖金、津补贴、福利等;四是接待宴请、公款旅游;五是礼品礼金支出;六是私分。

二、“小金库”存在有其客观原因

首先无视法纪。一些单位领导为便于“搞活”和提高福利待遇,片面认为不是独落个人腰包,就不算违法,还有一些单位为偷逃税款或截留收入,抱有幻想和侥幸心理,想方设法私设“小金库”;更有一些人将“小金库”化公为私、侵占私分、中饱私囊。其次,制度缺失成为“小金库”存在的最直接原因。长期以来,“小金库”一直挑战现行制度、机制和体制,利用制度、机制和体制中存在的缺失或漏洞,借助信息不对称以及自身对财务经济信息和权力的优势,实现谋取集团利益和个人私利的目的。三是道德操守。有些人认为单位设立“小金库”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没什么大不了的,不设“小金库”反而不正常;有些人认为单位设立“小金库”是不得以的行为,要解决“迎来送往”、要相互交流学习的开支,这些开支没有来源只有采取非正常手段来设立“小金库”解决;还有些人认为“小金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遗留下来的无法根除的病症,只要不是装到自己腰包里去,也不要太过分是可以容忍和理解的。四是社会非公平性。因分配机制的不公平而导致收入差距的巨大偏离,不仅仅体现在地区、行业、企业、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不同国家机关在履行国家管理职能的过程中因权力属性的差异而导致办公环境、收入和福利的巨大差异,各种因素导致的“攀比心理”都会使各自领域内的管理者做出利己的选择,有些部门超出了其他部门的福利待遇时,就会起到示范作用而使得其他部门不择手段的效仿;就那公务员来说,从理论上讲应该所获的工资及福利是一致的,但事实并非如此,一个地区的公务员工资多不一样,要相差几倍。事业单位就更不用讲了,差异会导致管理层压力去谋求解决途径,从而使得各行各业使出“八仙过海”的本事去实现团体福利尽可能的福利最大化等最终诱发“小金库”不断产生。五是缺乏监管,由于现行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不完善,会计的任免、奖惩都由单位做主,“端人家碗,受人家管,就不能揭人家短”,所以财会人员在发现单位有违规违纪现象时也不能坚决抵制,有的甚至同流合污,制造假账,销毁“小金库”原始记录,逃避调查,设置取证障碍。六是处罚不力。由于法规制度的不完善,“小金库”问题的处理上,往往是重罚,大凡私设“小金库”,都是为了“小团体”利益,因此查出来后,要想处罚到某一个人的头上,就让执法执纪机关倍感为难。加之一些单位和部门为了保全自身利益,或为了不给上级主管部门和领导的脸上“抹黑”,只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如此的“好人主义”思想,在较大程度上又助长了一些部门和单位“顶风违纪”的不良风气,“小金库”现象难以得到有效遏制。

三、如何预防和治理“小金库”

“小金库”是个社会现象,具有普遍性、隐蔽性的特点,问题由来已久,屡禁不止,可以说是一个“顽症”。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小金库”的问题,必须坚持标本兼治、堵疏结合、惩防并举、综合治理的方针。紧密联系实际,逐步建立健全适应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事经营管理活动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小金库”体系。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加强宣传教育,积极营造防治“小金库”的社会氛围

加强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会计从业人员的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对财务制度与财经法规的认识,用党的纪律、国家法律、政府法规来强化财务管理和监督,约束财务行为,规范财经秩序。每年集中一段时间开展法制宣传和警示教育,剖析典型案件,增强教育效果。充分利用媒体等进行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多角度强化宣传,使设立“小金库”违法、违纪、容易诱发职务犯罪的观念深入人心,切实增强自觉抵制设立“小金库”的意识,筑牢拒腐防变的堤坝,提高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能力。

(二)、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从源头上防治“小金库”问题发生

严格按照《预算法》、《会计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制定一套完整的监督制约制度,并不断改进完善,认真执行。

1、市级行政事业单位的收支都应编制部门预算。凡未纳入部门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必须编制财务收支计划,报市财政局备案。各镇所属事业单位也应编制财务收支计划,纳入镇级财政综合预算。不具备条件的事业单位,镇财政所要代编预算或财务收支计划。各单位编制的预算应全面反映收支内容,不得隐瞒、肢解财政收入,不得巧立名目、虚列支出套取资金。

2、规范收入征管。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款项、国有资产出租和处置收入,以及因工作职能收取的捐赠、赞助款项和业务活动中取得的各种回扣、手续费、劳务收入必须纳入非税收入管理系统,上缴国库或财政专户。各执收部门和单位要严格执行国家征收政策,不得擅自多收、少收、缓收或不收,不得隐瞒、截留、滞留、挪用和坐支,也不得在执收对象处结报费用进行抵算。

3、从严支出管理。行政事业单位支出应严格执行财务开支标准,各单位应建立健全支出管理制度,支出必须按照预算和规定的审核办理。严防多头支出和无计划开支。凡超过1000元支出除经办人、证明人签证外,还必须附有购置清单和支出用途;重大项目支出必须经过集体研究,并附集体讨论意见。

4、依法建账核算。各镇各部门要按照《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规定,依法设置会计账册,不得少设、私设会计账册。单位或单位内部人员代表单位行使职能所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应当在依法设置的会计账册上统一登记、核算。使用电子计算机进行核算的,其会计账册应及时打印装订。会计账册应妥善保管,不得擅自处置。

5、加强结算审核。各部门所有结算事项必须经过财会人员的审核和经办、证明人员的签证。会计人员对不真实、不符合规定的应当退回,抵制无效的应向所在部门纪检组和市财政部门报告。资金支付和结算凡超过1000元结算起点的,必须通过开户银行进行转账结算。行政事业单位只允许开设一个银行账户,严禁多头开户。确属工作需要增设账户的,须经市财政局批准。

6、规范票据使用。各单位要严格把好收费票据使用关,严禁使用非法票据。票据所收款项要严格执行“票款分离”制度,及时上缴国库或财政专户。

7、加强资资金管理。各单位要规范资产核算,定期开展资产清查工作,每年清查不少于一次,资产增减要及时调整账务,确保账实相符。凡本单位购置、接受或实际使用的资产,纳入本单位法定账簿核算管理的,要明确资产管理责任人,建立固定资产管理台帐。

8、完善信息公开。各镇各部门要按照《政务信息公开办法》的规定,加大财务公开力度,编制财务公开目录,增强财政、财会工作的透明度。定期召开本单位干部职工大会,通报财务开支情况,通过党务、政务公开栏进行公开,自觉接受广大干部职工和社会各界人士的监督。

9、建立统一协调的监督检查机制。审计、纪检、法规等相关部门要加大财务监督力度,要加强对单位“一把手”的监督,增加单位财务管理和资金收支的透明度,同时发挥群众监督作用,鼓励群众举报违规情况,要按照有关规定,加强对领导干部的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

10、抓好重点领域。根据“小金库”的特点,工程投资、物资采购、广告促销、废弃物资处理、宾馆酒店、会议接待等项目是“小金库”的高发之地。这些项目资金流量大,涉及领域广,财务环节多,进行“小金库”检查时要重点对这些项目进行检查。检查中,对存在的问题要及时发现,及时整改,不能麻痹大意。

11、实施财务公开。阳光是做好的防腐剂。实施财务公开制度,定期公布账目,把财务资金置于“阳光”之下,把社会各界的“目光”汇聚成最好的“清洁剂”,让“小金库”现象无藏身之地。

三、加大监督处罚力度,使领导干部不敢设置“小金库”

各级党委要把查处私设“小金库”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抓,纳入单位党风廉政建设的责任目标之一,实行一票否决。要充分发挥纪检、监察、财政、审计联席会的作用,建立信息沟通平台,实行信息资源共享,形成监督合力。

1、要经常性开展突出稽查活动。根据对被检查单位的基本情况、部门职责、行业特点、单位内部管理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周密安排,根据掌握的线索资料,掌握好时机和对象,准确判断资金存放的地点进行突击。检查时要注重两个结合:一要与清理收费票据、现金支票、空白支票和转账支票存根、作废存根等资料结合起来;二要与保管的实物资料相结合。盘库时还要注意保险柜中保管的房产证、土地证、有关资料证明、笔记本、信封、钥匙等实物资料。对于存放于保险柜的存折、存单,不管是单位户或是个人户,都要进行深入查证。当判断现金会存放在多个保险柜时,应安排几个盘点小组同时进行。如果发现账款不符现象,应追查到底,查清原因。

2、定期对分管负责人批报的票据进行审核确认。对未按制度办理或超越权限办理的事项可行使否决权,对有重大过错的责任人实施责任追究。

3、强化任中审计和离任审计。纪委、财政、审计部门要根据职能加大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力度,强化任中审计和离任审计,重视审计结果的运用。

4、并积极畅通“小金库”信访举报渠道。在纪委、财政等部门设立防治“小金库”举报信箱和电子举报邮箱,受理群众举报,对于举报有功的单位和个人实行重奖,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要认真调查,弄清事实,做到事事有落实,件件有回音。对发现单位私设“小金库”的违规问题,要组织力量,迅速介入,做到分类处理,一查到底。一经查实设立“小金库”问题,严肃依纪依法作出处理。

第三篇: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

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建设

“小金库”的存在,不仅导致会计信息失真,扰乱市场经济秩序,造成国家财政收入和国有资产的流失,而且诱发和滋生一系列腐败现象,严重败坏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是妨碍经济健康发展、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危害党国家各项事业发展得毒瘤,必须坚决清除。为此,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从2009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深入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其根本任务是建立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

一、何为“小金库”? 国家专项治理“小金库”工作内容? “小金库”并非法律用语,而是民间属于俗语。反映国家政治经济生活的一种现象,始于上世纪七十年末财政部组织清理的“小钱柜”,而1986年开展税收财务物价大检查时开始俗称“小金库”。“小金库”一词在过去的文件和专项工作中都曾多次采用,可以说约定俗成,各方面都比较容易理解,所以此次治理工作仍然沿用了“小金库”的提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展过两次全国范围的大规模专项治理“小金库”行动,一次是1989年,第二次是1995年。

(一)如何认定“小金库”呢?

1995年,在国务院办公厅批转财政部、审计署、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清理检查“小金库”意见的通知》中,将“小金库”定义为:凡违反国家财经法规及其他有关规定,侵占、截留挪用国家和单位收入,未列入本单位财务会计部门账内或未纳入预算管理,私存私放的各项资金均属“小金库”。而在2009年这次“小金库”专项整治时,在借鉴以往“小金库”定义的基础上,充分吸取现行法律、法规相关规定内容,并广泛征求部门与地方意见,经反复研究与讨论,将“小金库”定义为: “小金库”是指:违反法律法规及其他有关规定,应列入而未列入符合规定的单位账簿的各项资金(含有价证券)及其形成的资产。

对比这两个定义,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其中的差别。主要在三个方面: 一是不突出设立“小金库”的手段和方法;

二是不区分单位财务会计部门帐内或预算管理,强调的事是否符合规定的单位账簿;

三是小金库不仅仅局限在资金,还包括有价证券、资产。

认定是否属于“小金库”,关键看资金或资产是否列入符合规定的单位账簿。从现实情况看,许多财政违法行为,其性质等同于“小金库”。如在往来科目中列收列支;超范围、超标准发放奖金、津贴;公款旅游;请客、送礼等,但只要是在国家规定的账簿内登记、核算,就只能作为违反财政、财务、会计制度处理、处罚。

(二)“小金库”的资金来源

“小金库”资金(资产)来源众多。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小金库”资金来源主要包括: 一是财政拨款; 二是政府性基金收入; 三是专项收入;

四是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 五是罚没收入; 六是国有资本经营收入;

七是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 八是资产处置收入; 九是资产出租收入; 十是经营收入; 十一是利息收入; 十二是捐赠收入; 十三是附属单位上缴收入; 十四是商业行为的各种回扣等。

(三)“小金库”资金的使用方向

“小金库”资金的使用五花八门,违法性质的恶劣程度以及违法情节严重程度也不尽相同。但概括起来说,“小金库”的使用方向主要有: 一是:弥补经费,其中有的是弥补正常经费的不足,但大部分是提高标准、扩大范围导致的经费不足; 二是:购建资产;

三是:发放奖金、津补贴、福利等; 四是:接待宴请、公款旅游; 五是:礼品礼金支出; 六是:私分。

(四)小金库范围

(1)违规收费、罚款及摊派设立“小金库”;

(2)用资产处置、出租收入设立“小金库”;

(3)以会议费、劳务费、培训费和咨询费等名义套取资金设立“小金库”;

(4)经营收入未纳入规定账簿核算设立“小金库”;

(5)虚列支出转出资金设立“小金库”;

(6)以假发票等非法票据骗取资金设立“小金库”;

(7)上下级单位之间相互转移资金设立“小金库”。

(五)“小金库”的成因:

(1)单位(部门)领导授意或默许。这是“小金库”发展和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之一。大多数“小金库”都是在领导的眼皮底下,放任发展,这里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小金库”与某些领导有说不清、道不明的瓜葛,有了“小金库”总是能为小集体或个人利益提供某些方便。

(2)花钱办事方便的诱惑。凡是请客送礼、滥发钱物、铺张浪费等问题严重的单位,往往是由于私设了“小金库”。“小金库”对单位(部门)来讲,最根本的吸引力就在于能摆脱上级或同级财务、审计部门的监督约束,花钱办事方便,使集体乃至个人取得经济上的实惠。

(3)制度不健全,制约滞后,经常性监督检查不力,为私设“小金库”开了方便之门。

(4)现行财务管理体制存在一些弊端,单位(部门)所有制倾向较严重,监督乏力,在经费监督检查方面有的地方成了死角。

(5)现行的财经法规、经费管理制度需进一步配套完善。一些单位(部门)为解决一些合理不合法、合法不合理的开支,想方设法把一些创收经费、生产经营收益等转化成“小金库”。从善良的愿望出发,如果能从当前社会经济环境的实际考虑,从财经法规制度上对这类问题明确界线,做到既管住管好,又不统得过死,这样也许能减少或杜绝“小金库”。

(六)2009年“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刘锡荣在审议刑法修正案

(七)草案时提出了集体腐败的概念,并表示可考虑首先把私立小金库列入刑法犯罪中。

中国未来将逐步深化财税、金融、国有资本运营等管理制度的改革,在源头上防止并杜绝“小金库”问题的发生,在此基础上,也将不断加大对“小金库”的日常治理力度。治理 “小金库”对深化收入分配制度、财税体制等改革、推进反腐倡廉建设都有重大意义,该专项治理进展情况及实际效果,应及时向社会公布。

全国“小金库”治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2009年4月24日在京召开,要求全国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鼓励知情人士举报。

中共中央纪委、监察部、财政部、审计署近日联合印发《关于在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的实施办法》,明确2009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小金库”专项治理范围是全国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此次治理工作将持续至2009年底基本结束。

根据《实施办法》,此次专项治理工作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入开展“小金库”治理工作的意见》下发之日起至2009年底基本结束,主要采取自查自纠和重点检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其中《意见》下发之日起至2009年5月底为动员部署阶段,到6月底前为自查自纠阶段,从7月初至10月底为重点检查阶段,11月底前为整改落实阶段。

《实施办法》提出,对专项治理中发现的“小金库”,要严格按照“依法处理,宽严相济”的原则进行处理。各级“小金库”治理日常工作机构要设立并公布举报电话、举报信箱,注意发挥网络举报作用。对举报有功的单位和个人,根据查出并已收缴入库的“小金库”资金、税款和罚款的金额,给予3%至5%的奖励,奖金最高额为10万元,由同级财政负担。

凡是违反法律法规及其他有关规定,应列入而未列入符合规定的单位账簿的各项资金(含有价证券)及其形成的资产,均纳入此次治理范围。重点是2007年以来各项“小金库”资金的收支数额,以及2006年底“小金库”资金滚存余额和形成的资产。

对设立“小金库”数额较大或情节严重的,应追溯到以前。

《实施办法》还要求,各地区各部门重点检查阶段的检查面不得低于纳入治理范围单位总数的5%,重点领域、重点部门和重点单位检查面不得低于20%。重点检查对象范围包括:(1)执收、执罚权相对集中的部门和单位;

(2)教育、卫生、交通、民政等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部门和单位;

(3)宾馆、培训中心、招待所、出版社、报社、杂志社等与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有隶属关系的单位;

(4)以前检查发现存在“小金库”的部门和单位;

(5)有群众举报的部门和单位以及自查自纠措施不得力、工作走过场的部门和单位。

二、基于审计样本的“小金库”特征分析与长效防治机制。

1、“小金库”的特征

(1)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小金库”现象突出(2)“小金库”设立更具隐形化

(3)群众举报成为审计发现“小金库”的重要途径(4)“小金库”涉及具有滞后性特征。

2、建立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的建议

(1)深化财政制度改革,加强部门预算,遏制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小金库“的发生

(2)建立长期性、持续性、整体性的综合整治体系(3)加大宣传力度,建立完善“小金库”群防机制

(4)充分发挥审计机关“免疫系统”功能,建立“小金库”预警体系。

三、构建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应建立六项制度:

1、财政预算精细化管理的制度是基础

2、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监控平台是保障

3、收入预算管理是“闸门”

4、财政资金管理制度是“电子眼”

5、财务管理制度堵漏洞

6、责任制度是“警钟”

四、综合治理“小金库”的四项措施

1、深化财政体制改革

2、健全完善管理机制

3、强化法规纪律约束

4、括宽治理工作的渠道

五、彻底根除“小金库”的配套改革

1、做到财力保障上没必要

2、财政制度上没机会

3、责任追究上没侥幸

六、作到疏堵结合 标本兼治

1、疏导

2、堵截

3、警示

4、监管

七、减少行政参与、完善财政管理

减少行政参与、建立有限政府。政府努力规范自身职能、不越位、不缺位,更多地利用市场的力量。

1、深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1)完善行政审批制度,强化项目管理(2)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转变政府职能

2、深入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1)深化财政预算管理改革(2)深化国库集中支付改革(3)深化非税收入管理改革(4)深化政府采购改革(5)深化资产管理改革

3、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形成监管合力

4、严格落实责任制,强化行政问责

八、中小学“小金库”特点和治理

1、特点:

(1)资金来源比较集中

(2)“小金库”的设立向教学质量较高的中小学集中(3)资金用途比较集中

2、成因分析;(1)学校领导思想认识不到位(2)学校领导权力缺乏制约(3)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作祟(4)规避收入分配改革政策(5)监督处理软弱乏力

3、中小学“小金库”危害

(1)加剧教育资源不均衡,影响基础教育健康发展(2)扰乱收入分配秩序,不利于教育事业科学发展(3)辅食干部队伍,滋生腐败现象(4)大量资金游离帐外,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4、几点建议

(1)加强政策宣传,推进财务公开(2)完善财务管理,规范校内收费(3)创新会计管理,探索会计委派机制(4)均衡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

九、基层单位(人口计生单位)设立小金库的成因和对策

1、“小金库”的主要表现形式

2、“小金库”形成的主要原因

3、“小金库”的危害及其治理对策

十、金融业构建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的路径

1、形成的特点

2、成因剖析

3、路径选择

十一、治理“小金库”要对资金运行全过程实施监管

1、建立健全资金安全运行体系

2、建立集中统一的资金收付管理体系

3、严格控制非传统领域的资金运行风险

十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切断“小金库”资金来源

1、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不健全的现状

管理不到位,手续不健全,收入未实际按规定处理,国有资产流失不同程度存在

2、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构建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的几点建议

(1)理顺产权关系,明确管理职责

(2)完善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手续,实行报批制度(3)加强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支管理,实行综合预算(4)建立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管理监督检查机制

十三、应以公开曝光震慑“小金库”的设立

有则公开,无一例外;处理公开,不暗箱操作;隐瞒家中处理公开;复发加重处理公开;“屡犯者不用”名单公开。

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建设

“小金库”的存在,不仅导致会计信息失真,扰乱市场经济秩序,造成国家财政收入和国有资产的流失,而且诱发和滋生一系列腐败现象,严重败坏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是妨碍经济健康发展、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危害党国家各项事业发展得毒瘤,必须坚决清除。为此,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从2009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深入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其根本任务是建立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

一、何为“小金库”? 国家专项治理“小金库”工作内容? “小金库”并非法律用语,而是民间属于俗语。反映国家政治经济生活的一种现象,始于上世纪七十年末财政部组织清理的“小钱柜”,而1986年开展税收财务物价大检查时开始俗称“小金库”。“小金库”一词在过去的文件和专项工作中都曾多次采用,可以说约定俗成,各方面都比较容易理解,所以此次治理工作仍然沿用了“小金库”的提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展过两次全国范围的大规模专项治理“小金库”行动,一次是1989年,第二次是1995年。

(一)如何认定“小金库”呢?

1995年,在国务院办公厅批转财政部、审计署、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清理检查“小金库”意见的通知》中,将“小金库”定义为:凡违反国家财经法规及其他有关规定,侵占、截留挪用国家和单位收入,未列入本单位财务会计部门账内或未纳入预算管理,私存私放的各项资金均属“小金库”。而在2009年这次“小金库”专项整治时,在借鉴以往“小金库”定义的基础上,充分吸取现行法律、法规相关规定内容,并广泛征求部门与地方意见,经反复研究与讨论,将“小金库”定义为: “小金库”是指:违反法律法规及其他有关规定,应列入而未列入符合规定的单位账簿的各项资金(含有价证券)及其形成的资产。

对比这两个定义,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其中的差别。主要在三个方面: 一是不突出设立“小金库”的手段和方法;

二是不区分单位财务会计部门帐内或预算管理,强调的事是否符合规定的单位账簿;

三是小金库不仅仅局限在资金,还包括有价证券、资产。

认定是否属于“小金库”,关键看资金或资产是否列入符合规定的单位账簿。从现实情况看,许多财政违法行为,其性质等同于“小金库”。如在往来科目中列收列支;超范围、超标准发放奖金、津贴;公款旅游;请客、送礼等,但只要是在国家规定的账簿内登记、核算,就只能作为违反财政、财务、会计制度处理、处罚。

(二)“小金库”的资金来源

“小金库”资金(资产)来源众多。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小金库”资金来源主要包括: 一是财政拨款; 二是政府性基金收入; 三是专项收入;

四是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 五是罚没收入; 六是国有资本经营收入;

七是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 八是资产处置收入; 九是资产出租收入; 十是经营收入; 十一是利息收入; 十二是捐赠收入; 十三是附属单位上缴收入; 十四是商业行为的各种回扣等。

(三)“小金库”资金的使用方向

“小金库”资金的使用五花八门,违法性质的恶劣程度以及违法情节严重程度也不尽相同。但概括起来说,“小金库”的使用方向主要有: 一是:弥补经费,其中有的是弥补正常经费的不足,但大部分是提高标准、扩大范围导致的经费不足; 二是:购建资产;

三是:发放奖金、津补贴、福利等; 四是:接待宴请、公款旅游; 五是:礼品礼金支出; 六是:私分。

(四)小金库范围

(1)违规收费、罚款及摊派设立“小金库”;

(2)用资产处置、出租收入设立“小金库”;

(3)以会议费、劳务费、培训费和咨询费等名义套取资金设立“小金库”;

(4)经营收入未纳入规定账簿核算设立“小金库”;

(5)虚列支出转出资金设立“小金库”;

(6)以假发票等非法票据骗取资金设立“小金库”;

(7)上下级单位之间相互转移资金设立“小金库”。

(五)“小金库”的成因:

(1)单位(部门)领导授意或默许。这是“小金库”发展和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之一。大多数“小金库”都是在领导的眼皮底下,放任发展,这里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小金库”与某些领导有说不清、道不明的瓜葛,有了“小金库”总是能为小集体或个人利益提供某些方便。

(2)花钱办事方便的诱惑。凡是请客送礼、滥发钱物、铺张浪费等问题严重的单位,往往是由于私设了“小金库”。“小金库”对单位(部门)来讲,最根本的吸引力就在于能摆脱上级或同级财务、审计部门的监督约束,花钱办事方便,使集体乃至个人取得经济上的实惠。

(3)制度不健全,制约滞后,经常性监督检查不力,为私设“小金库”开了方便之门。

(4)现行财务管理体制存在一些弊端,单位(部门)所有制倾向较严重,监督乏力,在经费监督检查方面有的地方成了死角。

(5)现行的财经法规、经费管理制度需进一步配套完善。一些单位(部门)为解决一些合理不合法、合法不合理的开支,想方设法把一些创收经费、生产经营收益等转化成“小金库”。从善良的愿望出发,如果能从当前社会经济环境的实际考虑,从财经法规制度上对这类问题明确界线,做到既管住管好,又不统得过死,这样也许能减少或杜绝“小金库”。

(六)2009年“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刘锡荣在审议刑法修正案

(七)草案时提出了集体腐败的概念,并表示可考虑首先把私立小金库列入刑法犯罪中。

中国未来将逐步深化财税、金融、国有资本运营等管理制度的改革,在源头上防止并杜绝“小金库”问题的发生,在此基础上,也将不断加大对“小金库”的日常治理力度。治理 “小金库”对深化收入分配制度、财税体制等改革、推进反腐倡廉建设都有重大意义,该专项治理进展情况及实际效果,应及时向社会公布。

全国“小金库”治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2009年4月24日在京召开,要求全国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鼓励知情人士举报。

中共中央纪委、监察部、财政部、审计署近日联合印发《关于在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的实施办法》,明确2009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小金库”专项治理范围是全国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此次治理工作将持续至2009年底基本结束。

根据《实施办法》,此次专项治理工作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入开展“小金库”治理工作的意见》下发之日起至2009年底基本结束,主要采取自查自纠和重点检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其中《意见》下发之日起至2009年5月底为动员部署阶段,到6月底前为自查自纠阶段,从7月初至10月底为重点检查阶段,11月底前为整改落实阶段。

《实施办法》提出,对专项治理中发现的“小金库”,要严格按照“依法处理,宽严相济”的原则进行处理。各级“小金库”治理日常工作机构要设立并公布举报电话、举报信箱,注意发挥网络举报作用。对举报有功的单位和个人,根据查出并已收缴入库的“小金库”资金、税款和罚款的金额,给予3%至5%的奖励,奖金最高额为10万元,由同级财政负担。

凡是违反法律法规及其他有关规定,应列入而未列入符合规定的单位账簿的各项资金(含有价证券)及其形成的资产,均纳入此次治理范围。重点是2007年以来各项“小金库”资金的收支数额,以及2006年底“小金库”资金滚存余额和形成的资产。

对设立“小金库”数额较大或情节严重的,应追溯到以前。

《实施办法》还要求,各地区各部门重点检查阶段的检查面不得低于纳入治理范围单位总数的5%,重点领域、重点部门和重点单位检查面不得低于20%。重点检查对象范围包括:(1)执收、执罚权相对集中的部门和单位;

(2)教育、卫生、交通、民政等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部门和单位;

(3)宾馆、培训中心、招待所、出版社、报社、杂志社等与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有隶属关系的单位;

(4)以前检查发现存在“小金库”的部门和单位;

(5)有群众举报的部门和单位以及自查自纠措施不得力、工作走过场的部门和单位。

二、基于审计样本的“小金库”特征分析与长效防治机制。

1、“小金库”的特征

(1)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小金库”现象突出(2)“小金库”设立更具隐形化

(3)群众举报成为审计发现“小金库”的重要途径(4)“小金库”涉及具有滞后性特征。

2、建立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的建议

(1)深化财政制度改革,加强部门预算,遏制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小金库“的发生

(2)建立长期性、持续性、整体性的综合整治体系(3)加大宣传力度,建立完善“小金库”群防机制

(4)充分发挥审计机关“免疫系统”功能,建立“小金库”预警体系。

三、构建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应建立六项制度:

1、财政预算精细化管理的制度是基础

2、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监控平台是保障

3、收入预算管理是“闸门”

4、财政资金管理制度是“电子眼”

5、财务管理制度堵漏洞

6、责任制度是“警钟”

四、综合治理“小金库”的四项措施

1、深化财政体制改革

2、健全完善管理机制

3、强化法规纪律约束

4、括宽治理工作的渠道

五、彻底根除“小金库”的配套改革

1、做到财力保障上没必要

2、财政制度上没机会

3、责任追究上没侥幸

六、作到疏堵结合 标本兼治

1、疏导

2、堵截

3、警示

4、监管

七、减少行政参与、完善财政管理

减少行政参与、建立有限政府。政府努力规范自身职能、不越位、不缺位,更多地利用市场的力量。

1、深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1)完善行政审批制度,强化项目管理(2)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转变政府职能

2、深入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1)深化财政预算管理改革(2)深化国库集中支付改革(3)深化非税收入管理改革(4)深化政府采购改革(5)深化资产管理改革

3、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形成监管合力

4、严格落实责任制,强化行政问责

八、中小学“小金库”特点和治理

1、特点:

(1)资金来源比较集中

(2)“小金库”的设立向教学质量较高的中小学集中(3)资金用途比较集中

2、成因分析;(1)学校领导思想认识不到位(2)学校领导权力缺乏制约(3)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作祟(4)规避收入分配改革政策(5)监督处理软弱乏力

3、中小学“小金库”危害

(1)加剧教育资源不均衡,影响基础教育健康发展(2)扰乱收入分配秩序,不利于教育事业科学发展(3)辅食干部队伍,滋生腐败现象(4)大量资金游离帐外,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4、几点建议

(1)加强政策宣传,推进财务公开(2)完善财务管理,规范校内收费(3)创新会计管理,探索会计委派机制(4)均衡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

九、基层单位(人口计生单位)设立小金库的成因和对策

1、“小金库”的主要表现形式

2、“小金库”形成的主要原因

3、“小金库”的危害及其治理对策

十、金融业构建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的路径

1、形成的特点

2、成因剖析

3、路径选择

十一、治理“小金库”要对资金运行全过程实施监管

1、建立健全资金安全运行体系

2、建立集中统一的资金收付管理体系

3、严格控制非传统领域的资金运行风险

十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切断“小金库”资金来源

1、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不健全的现状

管理不到位,手续不健全,收入未实际按规定处理,国有资产流失不同程度存在

2、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构建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的几点建议

(1)理顺产权关系,明确管理职责

(2)完善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手续,实行报批制度(3)加强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支管理,实行综合预算(4)建立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管理监督检查机制

十三、应以公开曝光震慑“小金库”的设立

有则公开,无一例外;处理公开,不暗箱操作;隐瞒家中处理公开;复发加重处理公开;“屡犯者不用”名单公开。

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建设

“小金库”的存在,不仅导致会计信息失真,扰乱市场经济秩序,造成国家财政收入和国有资产的流失,而且诱发和滋生一系列腐败现象,严重败坏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是妨碍经济健康发展、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危害党国家各项事业发展得毒瘤,必须坚决清除。为此,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从2009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深入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其根本任务是建立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

一、何为“小金库”? 国家专项治理“小金库”工作内容? “小金库”并非法律用语,而是民间属于俗语。反映国家政治经济生活的一种现象,始于上世纪七十年末财政部组织清理的“小钱柜”,而1986年开展税收财务物价大检查时开始俗称“小金库”。“小金库”一词在过去的文件和专项工作中都曾多次采用,可以说约定俗成,各方面都比较容易理解,所以此次治理工作仍然沿用了“小金库”的提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展过两次全国范围的大规模专项治理“小金库”行动,一次是1989年,第二次是1995年。

(一)如何认定“小金库”呢?

1995年,在国务院办公厅批转财政部、审计署、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清理检查“小金库”意见的通知》中,将“小金库”定义为:凡违反国家财经法规及其他有关规定,侵占、截留挪用国家和单位收入,未列入本单位财务会计部门账内或未纳入预算管理,私存私放的各项资金均属“小金库”。而在2009年这次“小金库”专项整治时,在借鉴以往“小金库”定义的基础上,充分吸取现行法律、法规相关规定内容,并广泛征求部门与地方意见,经反复研究与讨论,将“小金库”定义为: “小金库”是指:违反法律法规及其他有关规定,应列入而未列入符合规定的单位账簿的各项资金(含有价证券)及其形成的资产。

对比这两个定义,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其中的差别。主要在三个方面: 一是不突出设立“小金库”的手段和方法;

二是不区分单位财务会计部门帐内或预算管理,强调的事是否符合规定的单位账簿;

三是小金库不仅仅局限在资金,还包括有价证券、资产。

认定是否属于“小金库”,关键看资金或资产是否列入符合规定的单位账簿。从现实情况看,许多财政违法行为,其性质等同于“小金库”。如在往来科目中列收列支;超范围、超标准发放奖金、津贴;公款旅游;请客、送礼等,但只要是在国家规定的账簿内登记、核算,就只能作为违反财政、财务、会计制度处理、处罚。

(二)“小金库”的资金来源

“小金库”资金(资产)来源众多。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小金库”资金来源主要包括: 一是财政拨款; 二是政府性基金收入; 三是专项收入;

四是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 五是罚没收入; 六是国有资本经营收入;

七是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 八是资产处置收入; 九是资产出租收入; 十是经营收入; 十一是利息收入; 十二是捐赠收入; 十三是附属单位上缴收入; 十四是商业行为的各种回扣等。

(三)“小金库”资金的使用方向

“小金库”资金的使用五花八门,违法性质的恶劣程度以及违法情节严重程度也不尽相同。但概括起来说,“小金库”的使用方向主要有: 一是:弥补经费,其中有的是弥补正常经费的不足,但大部分是提高标准、扩大范围导致的经费不足; 二是:购建资产;

三是:发放奖金、津补贴、福利等; 四是:接待宴请、公款旅游; 五是:礼品礼金支出; 六是:私分。

(四)小金库范围

(1)违规收费、罚款及摊派设立“小金库”;

(2)用资产处置、出租收入设立“小金库”;

(3)以会议费、劳务费、培训费和咨询费等名义套取资金设立“小金库”;

(4)经营收入未纳入规定账簿核算设立“小金库”;

(5)虚列支出转出资金设立“小金库”;

(6)以假发票等非法票据骗取资金设立“小金库”;

(7)上下级单位之间相互转移资金设立“小金库”。

(五)“小金库”的成因:

(1)单位(部门)领导授意或默许。这是“小金库”发展和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之一。大多数“小金库”都是在领导的眼皮底下,放任发展,这里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小金库”与某些领导有说不清、道不明的瓜葛,有了“小金库”总是能为小集体或个人利益提供某些方便。

(2)花钱办事方便的诱惑。凡是请客送礼、滥发钱物、铺张浪费等问题严重的单位,往往是由于私设了“小金库”。“小金库”对单位(部门)来讲,最根本的吸引力就在于能摆脱上级或同级财务、审计部门的监督约束,花钱办事方便,使集体乃至个人取得经济上的实惠。

(3)制度不健全,制约滞后,经常性监督检查不力,为私设“小金库”开了方便之门。

(4)现行财务管理体制存在一些弊端,单位(部门)所有制倾向较严重,监督乏力,在经费监督检查方面有的地方成了死角。

(5)现行的财经法规、经费管理制度需进一步配套完善。一些单位(部门)为解决一些合理不合法、合法不合理的开支,想方设法把一些创收经费、生产经营收益等转化成“小金库”。从善良的愿望出发,如果能从当前社会经济环境的实际考虑,从财经法规制度上对这类问题明确界线,做到既管住管好,又不统得过死,这样也许能减少或杜绝“小金库”。

(六)2009年“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刘锡荣在审议刑法修正案

(七)草案时提出了集体腐败的概念,并表示可考虑首先把私立小金库列入刑法犯罪中。

中国未来将逐步深化财税、金融、国有资本运营等管理制度的改革,在源头上防止并杜绝“小金库”问题的发生,在此基础上,也将不断加大对“小金库”的日常治理力度。治理 “小金库”对深化收入分配制度、财税体制等改革、推进反腐倡廉建设都有重大意义,该专项治理进展情况及实际效果,应及时向社会公布。

全国“小金库”治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2009年4月24日在京召开,要求全国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鼓励知情人士举报。

中共中央纪委、监察部、财政部、审计署近日联合印发《关于在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的实施办法》,明确2009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小金库”专项治理范围是全国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此次治理工作将持续至2009年底基本结束。

根据《实施办法》,此次专项治理工作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入开展“小金库”治理工作的意见》下发之日起至2009年底基本结束,主要采取自查自纠和重点检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其中《意见》下发之日起至2009年5月底为动员部署阶段,到6月底前为自查自纠阶段,从7月初至10月底为重点检查阶段,11月底前为整改落实阶段。

《实施办法》提出,对专项治理中发现的“小金库”,要严格按照“依法处理,宽严相济”的原则进行处理。各级“小金库”治理日常工作机构要设立并公布举报电话、举报信箱,注意发挥网络举报作用。对举报有功的单位和个人,根据查出并已收缴入库的“小金库”资金、税款和罚款的金额,给予3%至5%的奖励,奖金最高额为10万元,由同级财政负担。

凡是违反法律法规及其他有关规定,应列入而未列入符合规定的单位账簿的各项资金(含有价证券)及其形成的资产,均纳入此次治理范围。重点是2007年以来各项“小金库”资金的收支数额,以及2006年底“小金库”资金滚存余额和形成的资产。

对设立“小金库”数额较大或情节严重的,应追溯到以前。

《实施办法》还要求,各地区各部门重点检查阶段的检查面不得低于纳入治理范围单位总数的5%,重点领域、重点部门和重点单位检查面不得低于20%。重点检查对象范围包括:(1)执收、执罚权相对集中的部门和单位;

(2)教育、卫生、交通、民政等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部门和单位;

(3)宾馆、培训中心、招待所、出版社、报社、杂志社等与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有隶属关系的单位;

(4)以前检查发现存在“小金库”的部门和单位;

(5)有群众举报的部门和单位以及自查自纠措施不得力、工作走过场的部门和单位。

二、基于审计样本的“小金库”特征分析与长效防治机制。

1、“小金库”的特征

(1)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小金库”现象突出(2)“小金库”设立更具隐形化

(3)群众举报成为审计发现“小金库”的重要途径(4)“小金库”涉及具有滞后性特征。

2、建立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的建议

(1)深化财政制度改革,加强部门预算,遏制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小金库“的发生

(2)建立长期性、持续性、整体性的综合整治体系(3)加大宣传力度,建立完善“小金库”群防机制

(4)充分发挥审计机关“免疫系统”功能,建立“小金库”预警体系。

三、构建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应建立六项制度:

1、财政预算精细化管理的制度是基础

2、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监控平台是保障

3、收入预算管理是“闸门”

4、财政资金管理制度是“电子眼”

5、财务管理制度堵漏洞

6、责任制度是“警钟”

四、综合治理“小金库”的四项措施

1、深化财政体制改革

2、健全完善管理机制

3、强化法规纪律约束

4、括宽治理工作的渠道

五、彻底根除“小金库”的配套改革

1、做到财力保障上没必要

2、财政制度上没机会

3、责任追究上没侥幸

六、作到疏堵结合 标本兼治

1、疏导

2、堵截

3、警示

4、监管

七、减少行政参与、完善财政管理

减少行政参与、建立有限政府。政府努力规范自身职能、不越位、不缺位,更多地利用市场的力量。

1、深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1)完善行政审批制度,强化项目管理(2)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转变政府职能

2、深入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1)深化财政预算管理改革(2)深化国库集中支付改革(3)深化非税收入管理改革(4)深化政府采购改革(5)深化资产管理改革

3、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形成监管合力

4、严格落实责任制,强化行政问责

八、中小学“小金库”特点和治理

1、特点:

(1)资金来源比较集中

(2)“小金库”的设立向教学质量较高的中小学集中(3)资金用途比较集中

2、成因分析;(1)学校领导思想认识不到位(2)学校领导权力缺乏制约(3)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作祟(4)规避收入分配改革政策(5)监督处理软弱乏力

3、中小学“小金库”危害

(1)加剧教育资源不均衡,影响基础教育健康发展(2)扰乱收入分配秩序,不利于教育事业科学发展(3)辅食干部队伍,滋生腐败现象(4)大量资金游离帐外,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4、几点建议

(1)加强政策宣传,推进财务公开(2)完善财务管理,规范校内收费(3)创新会计管理,探索会计委派机制(4)均衡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

九、基层单位(人口计生单位)设立小金库的成因和对策

1、“小金库”的主要表现形式

2、“小金库”形成的主要原因

3、“小金库”的危害及其治理对策

十、金融业构建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的路径

1、形成的特点

2、成因剖析

3、路径选择

十一、治理“小金库”要对资金运行全过程实施监管

1、建立健全资金安全运行体系

2、建立集中统一的资金收付管理体系

3、严格控制非传统领域的资金运行风险

十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切断“小金库”资金来源

1、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不健全的现状

管理不到位,手续不健全,收入未实际按规定处理,国有资产流失不同程度存在

2、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构建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的几点建议

(1)理顺产权关系,明确管理职责

(2)完善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手续,实行报批制度(3)加强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支管理,实行综合预算(4)建立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管理监督检查机制

十三、应以公开曝光震慑“小金库”的设立

有则公开,无一例外;处理公开,不暗箱操作;隐瞒家中处理公开;复发加重处理公开;“屡犯者不用”名单公开。

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建设

“小金库”的存在,不仅导致会计信息失真,扰乱市场经济秩序,造成国家财政收入和国有资产的流失,而且诱发和滋生一系列腐败现象,严重败坏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是妨碍经济健康发展、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危害党国家各项事业发展得毒瘤,必须坚决清除。为此,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从2009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深入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其根本任务是建立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

一、何为“小金库”? 国家专项治理“小金库”工作内容? “小金库”并非法律用语,而是民间属于俗语。反映国家政治经济生活的一种现象,始于上世纪七十年末财政部组织清理的“小钱柜”,而1986年开展税收财务物价大检查时开始俗称“小金库”。“小金库”一词在过去的文件和专项工作中都曾多次采用,可以说约定俗成,各方面都比较容易理解,所以此次治理工作仍然沿用了“小金库”的提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展过两次全国范围的大规模专项治理“小金库”行动,一次是1989年,第二次是1995年。

(一)如何认定“小金库”呢?

1995年,在国务院办公厅批转财政部、审计署、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清理检查“小金库”意见的通知》中,将“小金库”定义为:凡违反国家财经法规及其他有关规定,侵占、截留挪用国家和单位收入,未列入本单位财务会计部门账内或未纳入预算管理,私存私放的各项资金均属“小金库”。而在2009年这次“小金库”专项整治时,在借鉴以往“小金库”定义的基础上,充分吸取现行法律、法规相关规定内容,并广泛征求部门与地方意见,经反复研究与讨论,将“小金库”定义为: “小金库”是指:违反法律法规及其他有关规定,应列入而未列入符合规定的单位账簿的各项资金(含有价证券)及其形成的资产。

对比这两个定义,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其中的差别。主要在三个方面: 一是不突出设立“小金库”的手段和方法;

二是不区分单位财务会计部门帐内或预算管理,强调的事是否符合规定的单位账簿;

三是小金库不仅仅局限在资金,还包括有价证券、资产。

认定是否属于“小金库”,关键看资金或资产是否列入符合规定的单位账簿。从现实情况看,许多财政违法行为,其性质等同于“小金库”。如在往来科目中列收列支;超范围、超标准发放奖金、津贴;公款旅游;请客、送礼等,但只要是在国家规定的账簿内登记、核算,就只能作为违反财政、财务、会计制度处理、处罚。

(二)“小金库”的资金来源

“小金库”资金(资产)来源众多。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小金库”资金来源主要包括: 一是财政拨款; 二是政府性基金收入; 三是专项收入;

四是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 五是罚没收入; 六是国有资本经营收入;

七是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 八是资产处置收入; 九是资产出租收入; 十是经营收入; 十一是利息收入; 十二是捐赠收入; 十三是附属单位上缴收入; 十四是商业行为的各种回扣等。

(三)“小金库”资金的使用方向

“小金库”资金的使用五花八门,违法性质的恶劣程度以及违法情节严重程度也不尽相同。但概括起来说,“小金库”的使用方向主要有: 一是:弥补经费,其中有的是弥补正常经费的不足,但大部分是提高标准、扩大范围导致的经费不足; 二是:购建资产;

三是:发放奖金、津补贴、福利等; 四是:接待宴请、公款旅游; 五是:礼品礼金支出; 六是:私分。

(四)小金库范围

(1)违规收费、罚款及摊派设立“小金库”;

(2)用资产处置、出租收入设立“小金库”;

(3)以会议费、劳务费、培训费和咨询费等名义套取资金设立“小金库”;

(4)经营收入未纳入规定账簿核算设立“小金库”;

(5)虚列支出转出资金设立“小金库”;

(6)以假发票等非法票据骗取资金设立“小金库”;

(7)上下级单位之间相互转移资金设立“小金库”。

(五)“小金库”的成因:

(1)单位(部门)领导授意或默许。这是“小金库”发展和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之一。大多数“小金库”都是在领导的眼皮底下,放任发展,这里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小金库”与某些领导有说不清、道不明的瓜葛,有了“小金库”总是能为小集体或个人利益提供某些方便。

(2)花钱办事方便的诱惑。凡是请客送礼、滥发钱物、铺张浪费等问题严重的单位,往往是由于私设了“小金库”。“小金库”对单位(部门)来讲,最根本的吸引力就在于能摆脱上级或同级财务、审计部门的监督约束,花钱办事方便,使集体乃至个人取得经济上的实惠。

(3)制度不健全,制约滞后,经常性监督检查不力,为私设“小金库”开了方便之门。

(4)现行财务管理体制存在一些弊端,单位(部门)所有制倾向较严重,监督乏力,在经费监督检查方面有的地方成了死角。

(5)现行的财经法规、经费管理制度需进一步配套完善。一些单位(部门)为解决一些合理不合法、合法不合理的开支,想方设法把一些创收经费、生产经营收益等转化成“小金库”。从善良的愿望出发,如果能从当前社会经济环境的实际考虑,从财经法规制度上对这类问题明确界线,做到既管住管好,又不统得过死,这样也许能减少或杜绝“小金库”。

(六)2009年“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刘锡荣在审议刑法修正案

(七)草案时提出了集体腐败的概念,并表示可考虑首先把私立小金库列入刑法犯罪中。

中国未来将逐步深化财税、金融、国有资本运营等管理制度的改革,在源头上防止并杜绝“小金库”问题的发生,在此基础上,也将不断加大对“小金库”的日常治理力度。治理 “小金库”对深化收入分配制度、财税体制等改革、推进反腐倡廉建设都有重大意义,该专项治理进展情况及实际效果,应及时向社会公布。

全国“小金库”治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2009年4月24日在京召开,要求全国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鼓励知情人士举报。

中共中央纪委、监察部、财政部、审计署近日联合印发《关于在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的实施办法》,明确2009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小金库”专项治理范围是全国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此次治理工作将持续至2009年底基本结束。

根据《实施办法》,此次专项治理工作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入开展“小金库”治理工作的意见》下发之日起至2009年底基本结束,主要采取自查自纠和重点检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其中《意见》下发之日起至2009年5月底为动员部署阶段,到6月底前为自查自纠阶段,从7月初至10月底为重点检查阶段,11月底前为整改落实阶段。

《实施办法》提出,对专项治理中发现的“小金库”,要严格按照“依法处理,宽严相济”的原则进行处理。各级“小金库”治理日常工作机构要设立并公布举报电话、举报信箱,注意发挥网络举报作用。对举报有功的单位和个人,根据查出并已收缴入库的“小金库”资金、税款和罚款的金额,给予3%至5%的奖励,奖金最高额为10万元,由同级财政负担。

凡是违反法律法规及其他有关规定,应列入而未列入符合规定的单位账簿的各项资金(含有价证券)及其形成的资产,均纳入此次治理范围。重点是2007年以来各项“小金库”资金的收支数额,以及2006年底“小金库”资金滚存余额和形成的资产。

对设立“小金库”数额较大或情节严重的,应追溯到以前。

《实施办法》还要求,各地区各部门重点检查阶段的检查面不得低于纳入治理范围单位总数的5%,重点领域、重点部门和重点单位检查面不得低于20%。重点检查对象范围包括:(1)执收、执罚权相对集中的部门和单位;

(2)教育、卫生、交通、民政等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部门和单位;

(3)宾馆、培训中心、招待所、出版社、报社、杂志社等与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有隶属关系的单位;

(4)以前检查发现存在“小金库”的部门和单位;

(5)有群众举报的部门和单位以及自查自纠措施不得力、工作走过场的部门和单位。

二、基于审计样本的“小金库”特征分析与长效防治机制。

1、“小金库”的特征

(1)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小金库”现象突出(2)“小金库”设立更具隐形化

(3)群众举报成为审计发现“小金库”的重要途径(4)“小金库”涉及具有滞后性特征。

2、建立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的建议

(1)深化财政制度改革,加强部门预算,遏制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小金库“的发生

(2)建立长期性、持续性、整体性的综合整治体系(3)加大宣传力度,建立完善“小金库”群防机制

(4)充分发挥审计机关“免疫系统”功能,建立“小金库”预警体系。

三、构建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应建立六项制度:

1、财政预算精细化管理的制度是基础

2、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监控平台是保障

3、收入预算管理是“闸门”

4、财政资金管理制度是“电子眼”

5、财务管理制度堵漏洞

6、责任制度是“警钟”

四、综合治理“小金库”的四项措施

1、深化财政体制改革

2、健全完善管理机制

3、强化法规纪律约束

4、括宽治理工作的渠道

五、彻底根除“小金库”的配套改革

1、做到财力保障上没必要

2、财政制度上没机会

3、责任追究上没侥幸

六、作到疏堵结合 标本兼治

1、疏导

2、堵截

3、警示

4、监管

七、减少行政参与、完善财政管理

减少行政参与、建立有限政府。政府努力规范自身职能、不越位、不缺位,更多地利用市场的力量。

1、深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1)完善行政审批制度,强化项目管理(2)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转变政府职能

2、深入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1)深化财政预算管理改革(2)深化国库集中支付改革(3)深化非税收入管理改革(4)深化政府采购改革(5)深化资产管理改革

3、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形成监管合力

4、严格落实责任制,强化行政问责

八、中小学“小金库”特点和治理

1、特点:

(1)资金来源比较集中

(2)“小金库”的设立向教学质量较高的中小学集中(3)资金用途比较集中

2、成因分析;(1)学校领导思想认识不到位(2)学校领导权力缺乏制约(3)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作祟(4)规避收入分配改革政策(5)监督处理软弱乏力

3、中小学“小金库”危害

(1)加剧教育资源不均衡,影响基础教育健康发展(2)扰乱收入分配秩序,不利于教育事业科学发展(3)辅食干部队伍,滋生腐败现象(4)大量资金游离帐外,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4、几点建议

(1)加强政策宣传,推进财务公开(2)完善财务管理,规范校内收费(3)创新会计管理,探索会计委派机制(4)均衡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

九、基层单位(人口计生单位)设立小金库的成因和对策

1、“小金库”的主要表现形式

2、“小金库”形成的主要原因

3、“小金库”的危害及其治理对策

十、金融业构建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的路径

1、形成的特点

2、成因剖析

3、路径选择

十一、治理“小金库”要对资金运行全过程实施监管

1、建立健全资金安全运行体系

2、建立集中统一的资金收付管理体系

3、严格控制非传统领域的资金运行风险

十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切断“小金库”资金来源

1、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不健全的现状

管理不到位,手续不健全,收入未实际按规定处理,国有资产流失不同程度存在

2、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构建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的几点建议

(1)理顺产权关系,明确管理职责

(2)完善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手续,实行报批制度(3)加强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支管理,实行综合预算(4)建立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管理监督检查机制

十三、应以公开曝光震慑“小金库”的设立

有则公开,无一例外;处理公开,不暗箱操作;隐瞒家中处理公开;复发加重处理公开;“屡犯者不用”名单公开。

第四篇: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建设

对建设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的几点体会

(天津边检总站 于娟娟)

“小金库”是指违反国家财经法规及其他有关规定,侵占、截留国家和单位收入,未列入本单位财务会计部门账内或未纳入预算管理,私存私放的各项资金。单位私设“小金库”,是严重的经济违纪行为。近年来,通过深化财政改革,不断清理单位私设“小金库”资金,加大追究责任人力度,一些单位部门私设“小金库”的问题得到一定纠正,但现实中,仍然会发现个别单位禁而不止,变换形式,私设“小金库”不仅败坏党风和社会风气,而且容易诱发和滋生腐败现象。治理“小金库”是维护经济秩序、加强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的一项重要措施。因此,必须加大对“小金库”的清理和打击力度,并坚决予以制止,与此同时,人们更加期待尽快建立防治“小金库”的长效机制。下面,我从“小金库”的危害及建立和完善防治“小金库”的长效机制两方面谈一下自己的一些认识和想法。

一、“小金库”的危害性

“小金库”虽小,但危害极大,损害国家集体利益,公款沦为“私房钱”,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不仅在人民群众中造成恶劣影响,还直接关系着社会的长治久安。

(一)滋生腐败,为谋私利大开方便之门。部分单位为了谋取本部门、本单位或个人的利益,不惜重金铺路,送好处费、发红包、给回扣,大肆行贿,“小金库”往往成为贪污挪用或集体私分的对象,导致某些部门、单位腐败问题层出不穷,有些“小金库”的资金甚至成了个别领导干部的“私房钱”,为滋生腐败问题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保证等等。

(二)损害形象,使群众对党和政府丧失信心。“小金库”主要存在于机关事业单位,它确实为一些单位领导带来了方便,某种程度上便于他们做工作办事情,但他们有时大肆挥霍资金,在群众中产生恶劣影响,容易造成群众对领导的种种猜测、议论和不信任,严重损害干群关系,最终导致群众对党和政府丧失信心。

(三)资产流失,严重破坏社会经济秩序。“小金库”在公开的账面上反映不出来,属于监管的盲区,很容易造成财政收入和国有资产的流失,使原本紧张的经费更加紧张。尤其现在“小金库”的数额越来越大,有的“小金库”的数额已上十几万、百万,甚至上千万,这给国家财产和集体利益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严重妨碍社会经济健康发展,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二、建立和完善防治“小金库”的长效机制

“小金库”的存在,不仅导致会计信息失真,扰乱市场经济秩序,造成国家财政收入和国有资产的流失,而且扭曲市场对资源的合理配臵,削弱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影响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甚至诱发和滋生腐败现象,严重败坏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是妨碍经济健康发展、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危害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毒瘤,必须坚决消除。作为国家行政机关,边检总站有必要、有义务、有责任自觉抵制“小金库”的设立及产生,与此同时,结合本单位实际,我们决心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不断建立和完善防治“小金库”的长效机制,为维护国家利益,构建和谐警营,提高边检服务水平作出积极的努力。

(一)严把教育培训关,增强法制观念,自觉抵制“小金库”的产生。要加强对各边检站领导干部和财务人员的教育培训,使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用典型案例,用发生在身边的人和事进行教育,使同志们在思想上认识到,“小金库”就象一颗随时可能爆炸的炸弹,随时都有可能卷入违法违纪的案件,损害的不仅是国家和集体的利益,还有个人及家庭的悲欢荣辱。从而克服侥幸心理,增强遵纪守法意识,自觉抵制“小金库”的产生。

(二)加强制度建设,使领导干部不能设“小金库”。要不断建立和完善财务制度,规范各边检站财务管理,特别是加强财务管理的内部审计控制力度,堵塞管理环节的漏洞,在源头上斩断“小金库”的资金来源,使那些想搞“小金库”的人搞不了,搞不成。建立和完善责任追究制度,把“小金库”问题作为党风廉政建设的责任目标之一,并与绩效考评挂钩,明确各边检站站长是“小金库”问题的第一责任人,一旦发现“小金库”,除了对当事人进行处罚外,还必须对站长及相关部门领导实行责任追究。研究制订关于发生“小金库”问题的处分规定,在制度落实的过程中,要必须形成相互制衡的闭环,只有这样,才能在工作机制上保证制度得到有效落实。从而,使那些想设“小金库”的单位没有机会去设“小金库”。

(三)加大监督处罚力度,使领导干部不敢设“小金库”。加强财务监督和审计监督的同时,推行政务公开,总站督察处开展定期或不定期地清理“小金库”专项督察活动,形成多渠道的监督网络,建立健全一系列公开制度、监督制度。充分发挥全总站民警和职工的舆论监督作用,设立有奖举报电话,让“小金库”臵于广大民警、职工的监督下。同时,对发现有“小金库”的边检站严肃处理,对查出的典型案件予以曝光,以起到强有力的震慑作用,使领导干部不敢设“小金库”。

(四)创新账户管理模式,使“小金库”无处藏身。治理“小金库”的一项重要措施是管理账户,要完善各边检站内部资产管理制度,严格执行账户开立、使用、管理有关政策规定。坚决落实账户集中审批和统一开户制度,清理撤销所有未经集中审批和统一开设的账户,彻底解决各边检站自行开户的问题。同时要加强对各边检站银行开户和账户管理的日常监督检查,解决公款私存、账外设账、多头开户等问题,使“小金库”无处藏身。

总之,“小金库”治理是一项长期工作任务,清理整治“小金库”工作需要常抓不懈,加强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力度。同时还要依赖于制度建设与体制创新,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长效机制,促进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力争做到防范于未然,更好地维护国家和集体利益。

第五篇:浅谈构建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

浅谈构建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

“小金库”是指个别单位和部门违反法律法规及其他有关规定,应列入而未列入符合规定的单位帐簿的各项资金(含有人证券)及其形成的资产。我市于2009年开始,从市纪委监察局、审计局、财政局抽调力量对全市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及国有企业开展了治理“小金库”专项活动,共查出“小金库”9个,涉案金额64.4万元。“小金库”不仅助长了奢侈浪费,而且腐蚀干部,滋生腐败,败坏党风和社会风气。“小金库”的普遍存在、设置分散、手段隐蔽等特点增加了治理“小金库”治理难度。因此,必须加强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建设,彻底根除私设“小金库”的违法乱纪行为。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建设应从多处入手,坚持标本兼治、堵疏结合、惩防并举、综合治理的方针,才能从根本上取得良好的效果。笔者认为,应做好三个方面工作,不断建立和完善防治“小金库”的长效机制。

一、追根溯源,着力铲除“小金库”滋生的基础

(一)加强源头治理,切断“小金库”的资金来源针对“小金库”的来源,应做好“堵”的工作,就是要堵塞漏洞,严防资金转入“小金库”。一是拉网式清查资产家底.不留死角.防止“隐性收入”流入“小金库”。二是加强对收费项目、收费范围、收费标准进行审核,防止违法 1

收费形成“小金库”。三是强化票据管理,防止“白条”收费不入账形成“小金库”。加强票据监督管理制度,严格票据核收发放管理,大力推行票据网络管理系统化.及时核销作废的票据,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收费票据档案管理工作制度。

(二)进行合理疏导,遏制“小金库”的产生根基

从根本上防治“小金库”,不仅要“堵”。还要“疏”。“疏”就是要实事求是、合情合理地照顾到和解决好职工的切身利益问题,从源头上遏制“小金库”现象,努力建立不必设、不能设和不敢设“小金库”的机制。如对基层单位对外所发生的必要业务招待费,上级主管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尽量在不违背大原则的情况下,适当放宽政策,给予合理解决,引导资金在正常的渠道内良性循环。

(三)开展警示教育,构筑根治“小金库”的防线

防范“小金库”.应着力加强警示教育.着力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增强法制观念。使各级领导干部自觉做执行国家的部门“小金库”财经法规的模范,遵守严禁私设“小金库”的规定。要通过宣传典型案例.用发生在身边的人和事强化教育,增强廉政教育的经常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引导广大干部职工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小金库”危害,增强遵纪守法意识,克服侥幸心理,为根治“小金库”创造良好氛围。要加大会计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将“小金库”有关知识纳入

会计教育范畴.列入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规划,把“小金库”的危害、处理处罚法规讲清讲透.提高会计人员对“小金库”问题的认识.抑制“小金库”的产生。同时,要结合“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中查处的典型案例,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各单位主要负责人的教育,进一步强化遵纪守法观念和廉洁从政意识,从源头上斩断“小金库”形成的任何可能。

二、深化改革,完善防范“小金库”的治理措施

(一)推进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国库集中支付改革

健全上下级专项补助资金国库集中支付运行机制.健全专项资金账户体系和支付模式,同时利用支付系统全程跟踪、动态监控的强大信息功能,有效保障转移支付资金规范运作,避免资金的滞留、挪用,更好地实现专项资金所承载各项政策的落实。

(二)加快推进公务卡制度改革

按照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要求.建立公务卡结算账户、单位零余额账户及整个国库单一账户有机结合的账户体系,通过公务卡结算产生的电子转账信息,将单位的现金支付纳入监控。把预算单位的现金支付纳入财政动态监管视野范围内,及时掌握现金支付全部信息。

(三)加强银行账户管理

一是把好银行账户准人关。明确银行账户审批权属财政部门,单位确需开设银行账户,必须由财政部门审批。对未

经财政部门审批,私自开设银行账户的单位部门,由纪检监察部门对主要领导给予党纪处分,同时财政部门按规定暂停向该单位拨款。二是把好银行账户审批关。单位开设新银行账户,必须经财政部门主要领导签字同意。同时,在银行账户开设审批过程中,对开户单位的性质、账户用途、资金性质、账户开设的合规性必须严格审查,对不符合开设条件的,坚决不予审批。三是把好银行账户管理关。逐步建立和完善财政银行账户管理档案,对单位银行账户逐步实施动态管理。

(四)强化财政资金监管力度

将财政专户资金、财政代管资金和对下级调度资金等纳入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并且将支付申请、审核、拨付各项要求统一起来,规范财政资金拨付程序和拨付办法。进一步强化财政管理.硬化预算约束,按照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要求,建立健全预算、执行和监督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的财政资金运行机制。

(五)深化政府非税收入收缴改革

要加强非税收入立项审批的管理,明确执收范围。注重强化国库管理职能,执收单位要系统全面、及时掌握了解政府非税收入的来源、结构、规模及变动等情况,使资金通过汇缴专户在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之内运行.有效避免公款私存。特别是要加强国有资产收益管理,对各部门、各单位取

得的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坚决按照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管理规定上缴国库或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三、强化监督,加大私设“小金库”的惩处力度

一是推行政务公开和财务公开。大力推行政务公开,实行“阳光操作”。对单位重大决策问题;涉及干部职工切实利益的问题与单位领导班子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密切相关的问题。都要进行公开,接受干部职工的全方位监督。积极稳妥地推行财务公开,真正做到人民当家,民主理财。对机关、事业单位而言,各级政府审计部门要按照规定每年对有关单位进行一次全面的财务收支审计,使“小金库”无处藏身。二是加强群众监督和社会监督。遏制“小金库”的行为,应建立必要的群众举报和奖惩机制来规范管理制度,通过设立“小金库”问题举报箱,公布专门举报电话,制定举报奖励制度。进一步拓宽查处渠道,增强监督效果,保障制度落实。对自觉抵制“小金库”行为遵纪守法的单位和个人应进行宣传、表彰,弘扬正气,惩处邪恶,奠定防范基础,增加全民法律意识,起到警钟长鸣作用,使遏制“小金库”的行为纳入法制化管理的轨道。三是加大查处和惩力度为切实起到查处“小金库”的震慑作用,纪检监察、财政、审计等部门要密切配合,逐步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小金库”体系。对发现私设“小金库”的现象或行为,要始终保持严打的高压态势,严格按照现有法律法规和党纪政纪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使各级领导干部不敢设置“小金库”。同时,在工作中要坚决克服法不责众的思想观念,对于集体腐败应一律给予追究,真正使“小金库”成为一个“禁区”,一道“高压线”,最终实现遏止和根治“小金库”的目标。

下载建立长效机制防治“小金库”(精选多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建立长效机制防治“小金库”(精选多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大全五篇)

    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的规章制度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要求,继续深化“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我镇认真开展宣传动员,加强组织领导,通过“五项措施”扎扎实实地推进......

    关于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建设情况

    国家文物出境鉴定河南站 关于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建设情况的报告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和要求,深化“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我单位按照彻底清理“小金库”的工......

    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总结报告

    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建设总结报告 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建设是“小金库”治理的根本任务,是今年“小金库”治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根据(《丰顺县防治“小金库”长效机......

    财政部门应如何建立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建设的浅议

    财政部门应如何建立防治“小金库” 长效机制建设的浅议 自落实财政部、审计署、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清理检查“小金库”的具体规定的通知》(财监字[1995]第29号,以下简称《通知......

    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建设5篇

    “小金库”专项治理长效机制建设工作报告 为不断深化和巩固“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成果,构建治理“小金库”的长效机制,从源头上防范和杜绝“小金库”问题的发生,我镇按照省、......

    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建设情况总结报告

    金寨县教育系统治理“小金库”情况汇报 为不断深化和巩固“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成果,构建治理“小金库”的长效机制,从源头上防范和杜绝“小金库”问题的发生,我县遵循“标本......

    关于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建设工作方案

    关于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建设工作方案 为巩固我市“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根据三亚市治理“小金库”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印发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

    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建设情况总结报告

    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建设情况报告 为不断深化和巩固“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成果,构建治理“小金库”的长效机制,从源头上防范和杜绝“小金库”问题的发生,我校遵循“标本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