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法国旧制度下的高等法院法官与城市贫民
法国旧制度下的高等法院法官与城市贫民 庞冠群 《 光明日报 》(2014年11月26日
版)
今日坐落在塞纳河畔的司法宫便是昔日巴黎高等法院的所在地
托克维尔尝言,“有一种社会,其法律界人士在政界不能获得他们在民间所处的地位。在这种社会体制下,我们可以肯定法学家必将成为革命的急先锋„„1789年推翻法国的君主政体,主要应当归功于法学家。”托氏所谓的法学家正是法国高等法院的法官们。18世纪,法国13所高等法院以国王的名义在各自的管辖区内对上诉案件行使最终的审判权。作为王室法院,高法负责注册王室法令,国王颁布的任何法令非经其注册不能生效。正因拥有这样的权柄,法官们时常因财政或宗教等事务与王权产生冲突,甚至撼动了旧制度的根基。令人颇为费解的是,这些穿袍贵族得到了公众舆论的普遍支持,人民视之为保民官、“祖国之父”。要理解法官们在民间所享有的地位,需要认识高等法院在社会生活中所扮演的公共秩序维护者的重要角色。
高等法院不仅行使司法职能,还拥有行政管理功能,法官们负责维护公共秩序、进行书报检查、管理商贸交易、监督行会等,权限几乎扩展到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实际上,一个地区的高等法院往往处于城市生活的中心。自16世纪起,巴黎高法周围就拥挤着兜售杂货、书籍等物品的各色商人,还有工匠和流浪汉。在17世纪的第戎市,城市的经济与社会生活都深深依赖高等法院,城中至少有1/10的人口凭借直接或间接服务于高法维持生计。位于城市中心的波尔多高法同样吸引着各色小生意人。由此可见,这些穿袍贵族不是封闭在象牙塔之中,而是生活于市井之间,公共秩序与其息息相关。
在近代早期,瘟疫、战争、灾害、饥荒频繁出现,乞丐、流浪汉比比皆是,这些因素都对公共秩序造成了威胁。从中世纪到18世纪初,鼠疫等瘟疫时常横行。面对瘟疫,高法与市政机构共同努力,颁布相关条例,以防范疾病的传染。瘟疫流行时,人们尤其怀疑那些居无定所、四处游荡的乞丐和流浪汉传播疾病,因此这些城市底层贫民受到了高等法院的格外关注。
在中世纪的基督教文化背景中,穷人代表了受难耶稣的形象,社会对穷人较为宽容。然而,随着宗教改革的发生,人们关于贫困的观念发生了转变,将贫困视为上帝对无赖的诅咒,并且出现了妖魔化穷人的现象,认为穷人可能是懒汉、无赖、敌人、异教徒,更可能是鼠疫传播者。同时,盛行于16、17世纪的重商主义理论也影响了穷人的处境。旨在促进工业和贸易之发展的重商主义谴责失业,提倡开办企业,雇佣穷人劳动,从而解决工业生产不足与穷人失业问题。这为禁闭穷人并强制劳动的做法提供了理论支持。此外,随着绝对君主制的发展,国家对于社会的控制能力得到加强,四处游荡、行乞的穷人于是成为了被排斥、被监管的对象。可以说,高等法院对于公共卫生的监督与对贫困人口的控制密切关联,二者都指向了公共秩序问题。
在这一背景下,高等法院成为管理城市贫困人口的主要行动者。比如,1522年左右,诺曼底高等法院曾在其内部创立了一个法庭,专门处理有关穷人的一切问题。1522年2月,它发布了一项决议:那些肢体健全的乞丐,身强力壮却总是游手好闲,聚众进行非法的娱乐活动„„应当束缚住他们的一只脚,并将其放在城市的防御工事中;至于其他穷人和贫困短工,则由公共工程雇佣,应不受束缚地自由工作。1534年至1535年,为了进一步解决城市治安混乱问题,诺曼底高法还积极参与了健全穷人事务所的创建与管理工作。至17世纪中叶,该事务所又开始关注穷人的住宿问题,此举距离收容、禁闭措施只有一步之遥。
诸如此类的实践促使王权于17世纪前期开展了对于穷人的大禁闭。1629年颁布的米肖法典规定要把各城市中的穷人都围圈起来。通过1656年4月敕令,路易十四创立了巴黎总收容院,这开创了米歇尔·福柯所谓的“大禁闭”之先河。这项举措禁闭穷人和乞丐,并强迫他们参加劳动。1662年6月路易十四颁布的大敕令规定,在王国的每个城市和乡镇都建立一所收容院,以禁闭穷人。于是,一些类似的收容机构应运而生,而这些收容院的创建和管理工作往往离不开司法界人士的参与。
王室虽然出台了政策,但不予拨款,而是鼓励市政官员积极努力,并且指望个人捐赠。高法成员在收容机构的资金筹措与管理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一些法官及其家属慷慨解囊支持收容院这一既控制又救助贫民的新制度。
法官们对于收容机构的捐助也与司法界悠久的济贫传统相关,巴黎高法著名的拉姆瓦尼翁家族便是典范。高法院长拉姆瓦尼翁的夫人被称作“穷人之母”,她创立了一个组织,专门解救因债务而入狱的囚徒。她的女儿则建立了专门救助被遗弃儿童的巴黎圣母往见会。在那些并不显赫的高法家族中,济贫行为也很寻常。最能展现高法法官家庭普遍济贫的证据是法官及其配偶的遗嘱。许多遗嘱中都提及了针对教区穷人的遗赠。研究者大卫·福特瑞分析了150份遗嘱,发现其中149份首先提及对于教区内穷人的遗赠。其中多者4000里弗,少者50里弗,平均值在300-500里弗。除了遗赠给所在教区的穷人群体,法官及其家人也面向个人捐助。有的捐赠给贫困女子作嫁资;有的为贫穷的寡妇留下养老金;还有的解救身陷窘境的穷人,帮助其经营生意或出离牢狱。同时,法官们也关心穷人的教育问题。比如,有个法官赠4000里弗给弃儿收容院,就是为了给孩子们买《圣经》。还有许多遗嘱要资助法官领地村庄的学校。
法官及其家人为何热衷于救助贫民的慈善事业呢?首先,救助穷人被视作贵族的美德与义务,是构成贵族认同的核心要素。其次,依据绝对君主制理论,君主是上帝在人间的助手,他应该仿效耶稣保护臣民中最弱者,而高法又自认为在人民面前代表君主,那么法官自然是穷人天然的守护者。最后,法官们是虔诚的基督徒,施舍又是基督徒的义务,尤其可以用来悔罪,弥补往昔的过错。这些因素都或多或少促使司法界的贵族扶助贫弱。
旧制度下的高法法官惧怕城市边缘人口威胁公共卫生与社会秩序,是收容乞丐、流浪汉制度的主要参与者,这一制度既体现了对穷人的压制,也包含了救助。在启蒙时代,一些收容机构的改革者认为,现存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是惩罚性的,呼吁更人道的做法。的确,收容机构大多条件很差,人满为患、空气污浊,时有疾病传播。但也应该看到,法官们所积极参与的这套收容制度在当时的法国也算是一种新的尝试,毕竟不再是简单驱逐社会边缘人口,而是为其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作为地方精英,法官及其家人同情怜悯穷苦的贫民甚至囚徒,对其施以援手。认识到这一点,有助于我们理解高法在与王权抗衡中何以得到底层人民的支持。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第二篇:旧制度与大革命(上)(下)汇总
1、根据本讲,革命往往是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的开端,一种新的政治文化形成的最初形态。
正确
错误
2、根据本讲,法国革命史一场政治革命,但不是一场社会革命。
正确
错误 3、1856年《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出版,同年,英国、美国、德国等国有译著出版,135年后,才有中译本。
正确
错误
4、根据本讲,旧制度下法国社会普遍存在的、时时发生的极度的不自由是引起人民的愤怒、引发革命的根本原因。
正确
错误
5、《旧制度与大革命》的作者是亚力克西﹒德﹒ 托克维尔。
正确
错误
6、如何实现新的民主社会,需要历史的思考,也需要一门新的政治科学。
正确
错误
7、《旧制度与大革命》中所包含的深邃的历史智慧穿越时代、跨越国界,直至今天,人们还在从中汲取思想的滋养和历史的教育。
正确
错误
8、托克维尔要做的,不是思考历史而是叙述历史。
正确
错误
9、托克维尔展示了他的俯拾即是的真知灼见,完成了对法国革命的历史哲学思考。
正确
错误
10、贫困有时可以引起骚乱,但不能造成伟大的社会激变。社会的激变往往是源于社会的不平等。
正确
错误
11、旧制度末期的等级社会中社会流动已经出现,表现为穿袍贵族的出现和资产阶级经济力量的增长。
正确
错误
12、根据本讲,()世纪是西方国家从传统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时代。
16-17 17-18 18-19 19-20
13、根据本讲,下列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三级会议、拿破仑帝国、攻占巴士底狱
攻占巴士底狱、三级会议、拿破仑帝国
三级会议、攻占巴士底狱、拿破仑帝国
拿破仑帝国、三级会议、攻占巴士底狱
14、根据本讲,革命的主要起源是()。
社会因素
宗教因素
经济因素
文化因素
15、根据本讲,旧制度末期的等级社会中社会流动已经出现,表现为穿袍贵族的出现和()经济力量的增长。
无产阶级
资产阶级
工农阶级
中产阶级
16、根据本讲,《旧制度与大革命》的作者是()。
马克吐温
雅克卢梭
涂尔干
托克维尔
17、()法国出现很多著名历史学家,他们大都亲身体验过革命的剧烈变革,感受了阶级之间的碰撞。
19世纪 18世纪初 19世纪末 18世纪
18、法国著名历史学家他们在聚焦法国革命这个核心命题的时候,不约而同地从阶级斗争的角度来()革命。
叙述 讴歌
复活
以上都是
19、《美国的民主》 第二卷是在()年完成。
1835 1840 1845 1855 20、1856年《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出版。同年,英国、美国、德国等国有译著出版。()年后,有了中译本。
130 135 140
21、大革命是在()的情况下爆发的。
经济相对繁荣
经济相对没落
经济危机
工业革命
22、()的发展使得贵族不再行使中世纪以来的管理职能,但贵族还享受着免税特权和在社会生活一切方面优先的特权,这使得法国的封建权利特别不能容忍,比在其他国家更加令人民憎恶。
革命制度
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 专制王权
23、统治阶级已经无“资格”,也无“能力”来治理国家了,“资格”关系到()。
治理的“技艺”
合法性问题
贵族发展
资产阶级
24、根据本讲,贵族的没落不仅体现在(),还表现在他们不能审时度势。
情感
经济 政治 文化
人性
25、根据本讲,托克维尔的著作包括()。
《1848年革命》
《论美国的民主》
《理想国》
《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
《旧制度与大革命》
26、根据本讲,法国的旧制度是欧洲最经典的封建制度,包括哪两大特征()。
民粹主义
封建专制
民主精神 民本思想
等级制
27、根据本讲,封建时代,法国的三个等级是()。
僧侣
资产阶级
教皇 贵族 其他
28、根据本讲,旧制度末期,法国民众的两种激情是指()。
要求减税
要求地位
要求平等
要求自由
要求民主
29、下列是《旧制度与大革命》中的问题的是()。
何以减轻人民负担反而激怒了人民?
为什么封建权利在法国比其他任何国家更使人憎恶?
法国革命特有的历史功绩是什么?
大革命如何从以往事物中自动产生?
旧制度下自由的种类及其对大革命的影响?
30、直至革命爆发后1789年8月4日之夜诺阿耶子爵首先发言,然后一致同意,()。
废除一切纳税特权 取消徭役
永久管业权
其他人身奴役
物权实行赎买
走向平等自由之路――《旧制度与大革命》导读(下)试卷 [考试时限]:60分钟
00 52 31 [分数]:80分
1、根据本讲,托克维尔在证明大革命势在必行,合情合理的时候,没有走向形而上学的极端。
正确
错误
2、根据本讲,革命前三四十年左右,法国经济停滞,公共财富减少。
正确
错误
3、托克维尔认为,法国大革命比历史上任何事件更加惊人。它在行动中如此充满对立,如此爱走极端,不是由原则指导,而是任感情摆布。
正确
错误
4、本讲认为,革命之所以发生,往往并非因为人们的处境每况愈下。那些忍受高压强权毫无怨言、甚至毫不自知的人民,往往在压迫稍有放松之时奋起反抗,挣脱枷锁。
正确
错误
5、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环境中焦虑兴奋,努力改变处境,追求更好的东西。但这是一种使人焦虑的追求,引人诅咒过去,梦想与现在完全相反的情况。正确
错误
6、历史的经验证明,被革命摧毁的政权几乎总是优于其前任政权,对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
正确
错误
7、美国革命是一场人类历史上最激进的社会革命。每一派革命者毫不犹豫地把其前辈推上断头台,然后实行更激进的措施,把革命推向前进。
正确
错误
8、托克维尔不仅分析大革命对旧制度的断裂和改造,而且关注大革命对旧制度的继承和延续。
正确
错误
9、摧毁若干世纪以来绝对统治欧洲绝大部分人民的、通常被称为封建制度的那些政治制度,代之以人人地位平等为基础的社会政治基础。
正确
错误
10、即使革命没有发生,古老的社会建筑或迟或早同样也会坍塌,一瞬间崩溃。大革命通过一番痉挛式的痛苦努力,直截了当、大刀阔斧、毫无顾忌突然间便完成了需要一点一滴、长时间才能完成的事业。
正确
错误
11、根据本讲,()是大革命的集成者,也是大革命的摧毁者。
罗伯斯比尔
拿破仑
路易十八 克拉维埃
12、根据本讲,法国大革命中,()率先发起的反抗为未来的革命打开了一个缺口,成为革命的先声。
僧侣
资产阶级
贵族
农民
13、根据本讲,贵族的信誉随着其权力的命运消失:贵族在精神领域一向占有的统治地位已成真空,因此()在那里能尽情扩张,独自占有这个位置。
僧侣
资产阶级
军人
作家
14、根据本讲,“革命是走向平等的唯一门槛?”的答案是()的。
否定
没有回答
不明确
肯定
15、根据本讲,当发动大革命的一代人被摧毁或丧失锐气时,当对自由的热爱在无政府和人民专政中被挫伤而软弱无力时,当慌乱的民族摸索着寻找新的主人的时候,()便有了重新建立的极好机会。
文人政治家
军事领袖
专制政府
民主政府
16、根据本讲,文人引导民众的原因有()。
贵族的信誉随着其权力的命运消失
旧制度下没有政治自由和言论自由
在旧制度下,没有政治自由
以上都是
17、凡是受到不平等军役税摊派损害的(),无一不被人人均应平等的思想感到振奋
纳税人
资产阶级
军人
作家
18、政府的种种罪恶所造成的所有政治反对精神,既然不能在公开场合表现出来,就只能潜藏在()之中,而作家已成为旨在推翻国家全部社会政治制度的强大政党的真正首领。
战场
法律
政策
文学
19、“这次革命比历史上任何事件更加惊人。它在行动中如此充满对立,如此爱走极端,不是由原则指导,而是任感情摆布”,这是属于()。
申辩
改革
批判
言论
20、与()的比较——法国革命极具破坏性,但平等社会的建立举步维艰。美国革命
中国革命
英国革命
德国革命
21、美国革命适时终止,没有吞噬“革命的儿子”,革命者从战场转向会场,用()终止了革命,也维护了革命。
武器
故事
经济
宪法
22、根据本讲,托克维尔所强调的,也是贯穿于全书的基本思想是历史发展的()。
断层性 连续性 暴力性
反复性
复杂性
23、根据本讲,1760—1788年间君主国家一次次进行改革尝试,这些改革的内容包括()。
税收
官职
高等法院
行政运作机制
君主制
24、根据本讲,法国的旧制度下没有()自由,致使每一种公众激情都乔装成哲学;政治生活被强烈地推入文学之中。政治 出版
游行
言论
集会
25、根据本讲,与法国大革命相比,美国革命适时终止,没有吞噬“革命的儿子”,革命者从()转向(),用()终止了革命,也维护了革命。
战场 会场
宗教 宪法 妥协
26、根据本讲,政府改革努力的失败原因是()之间的矛盾。
利益集团 国家的发展逻辑
宗教分裂
军事叛变
君主制的贵族阶级性质
27、法国历史的遗产是(),已经陷入没有退路的冲突。
贵族 资产阶级
等级社会
专制政府
专制主义
28、当()的时候,专制政府便有了重新建立的极好机会。
当发动大革命的一代人被摧毁或丧失锐气时
当对自由的热爱在无政府和人民专政中被挫伤而软弱无力时
当社会经济发展落后,就业率低时
当慌乱的民族摸索着寻找新的主人时
当人民没有领导者没有信仰时
29、“我深信,他们在不知不觉中从旧制度继承了大部分(),他们甚至是依靠这一切领导了这场摧毁旧制度的大革命。”
感情
习惯
思想
言论
思维
30、只有在大革命以前的各个时代,才能找到照亮大革命的灯火。对旧社会、对它的(),若无清晰的透视,就绝对不能理解旧社会衰亡以来60年间法国人的所作所为
法律
弊病
偏见
苦难
伟大
第三篇:旧制度下的大革命
旧制度下的大革命
“从来没有哪个民族,像1789年的法国人那样,企图决绝地把自身的历史一刀两断,在过去和未来之间挖下一道鸿沟。”对这场大革命,各国的君主,政治家,学者,人民,有人仇视它,有人畏惧它,有人期冀它,有人感觉到它却无视它、低估它,相同的一点便是人们完全没有料到它会以如此暴力决绝猛烈的方式彻底颠覆了欧洲几个世纪的封建制度。
它并非是削弱了宗教和政治权力,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它是这样表现的。反宗教情绪确实是精神,但绝非主要,它只是旧制度的一部分,人们要求彻底摧毁封建制度时,宗教作为一种政治制度而不是宗教教义便不可避免的遭到仇恨。而这场革命,之所以是以宗教革命形式展开的政治革命,便不可不谈到启蒙思想和文人的“抽象文学政治”。而这里所指的宗教,决计不是一般意义上有着上帝的宗教,它是一种全新的新宗教。法国和其他国家不同在于,中央集权严重,然而言论上很自由。文人不直接参与政治,但是却时时关心。“与专业的政治学者相比,这些关注公共议题的文人更敢于提出创新想法,更热爱普世理论,更蔑视古人传承下来的智慧,更相信他们个人的理性。”正是因为这样,法国的政界分为了两个彼此隔离互不往来的领域,一个负责治理国家,一个负责研究国家治理的抽象理论。一个只关心实务,一个只注重理论。人民的政治教育由文人提供,文人便成为了推翻整套社会政治制度的真正的政党领袖。
大革命的爆发原因很多。贵族阶层的没落,资产阶级和第三阶级的兴起,以及贵族阶级资产阶级和农民之间的矛盾与分裂。国王为了加强自己的权利,不惜对各阶层进行分而治之的方法。随着巴黎的不断扩大,其统治地位与标准参照作用日益加强,使法国平民之上的每个人都十分相似却彼此漠不关心。王权削弱了它的对手高级法院,教会,贵族阶层的权利,将整个的国家大权揽在手中,导致了法国人自我组织和互相合作的愿望和能力。社会基础被动摇,危急时刻也就再也组织不起来力量拯救王权。而大革命前实行的行政改革,将权力交给没有经验的议会,使组织更加混乱。封建制度保留了它最可恶的东西,抛却了它值得欣赏的部分。贵族和教士本来具有很良好的品质,但在这场彻底的大革命中将其全部否定。因为农民对拥有特权的阶级深恶痛绝,繁重的税收和国家各种变现的欺压,使贫穷者更加贫穷,因此大革命的到来似乎是不可避免的。此外,路易十六所实行的没有成功的各项改革,却相反的激起了农民的愤怒。人民能够忍受深重的压迫,但是一旦减轻这种压迫反而会使愤怒更加强烈,这也是路易十四时期人民没有反抗,而路易十六却遭到厄运的原因。他们企图通过不断揭露农民悲惨的生活来表现自己的同情与关注,事实上,正是因为如此加速了大革命的到来。
作者认为,大革命在不知不觉中继承了旧制度的大部分思想,观念和习惯。他们似乎是在旧王朝的废墟里建设起来的新社会的高楼大厦。由于法国人民长期在封建制度的压迫下,骨子里有着屈服于专制的奴性。当大革命后人民找不到可以依靠的力量时,便迫切的想找到一个强大的力量,纵使是专制的,他们也甘愿在这种专制下过着安稳的生活。大革命后的行政监督,行政司法,官员豁免权以及行政管理模式都能在旧王朝找到根据。国家摧毁了贵族制,必然走向中央集权制。中央集权本身就是大革命的开端和象征,大革命并没有摧毁它,因为它适应着新社会。
值得注意的是,法国在十三世纪就已经废除了农奴制,全国约有三分之二的农民是自耕农,而革命爆发时法国正处于经济繁荣上升的时期,并不是最黑暗最落后的时期,却为什么爆发了这么一场空前绝后的大革命呢?作者认为,革命往往发生在人民对旧制度感受最轻的地方。长期处于严重压迫的人们,往往学会了忍气吞声,学会了习惯和适应从未变得毫无反抗力。路易十六是一位开明的君主,他力图改变农民的悲惨境遇,但是“痛苦减轻后,感觉却会更加敏锐。封建制度,与全盛时期相比,在即将灭亡时期更会激起法国人的仇恨。”
法国人民,似乎在革命中并没有发现出对自由的狂热。他们对平等的要求如此之高,却忽略了自由。作者认为,正是因为这样,大革命并没有真正的成功,只是建立了另外一个专制的帝国。想要把人民真的拯救出来,追求自由是不可或缺的。而农民之所以对自由如此淡漠,而对平等如此向往,是长期以来贵族阶层等地位较高的人们享有着各种各样的特权,导致社会中存在着极度不公平。“他们并不是真正的热爱自由,或者说,他们热爱自由,其实只是因为痛恨主子。”只要有一个强大的主子能让他们安心挣钱享受,他们便会俯首帖耳,因为他们习惯了国家和政府帮他们操心一切,只要自己过的逍遥自在,就不会去管它专不专制,自由不自由。
这场大革命,由法国民族中最有教养的知识分子阶层酝酿准备,却是由最无教养最粗野的农民阶层所实施。其温和理论和暴虐行为之间的反差是这场革命最奇怪的特征之一。“法国人民长期独自承受种种弊端的一切沉重负担,孤苦无依,在偏见。嫉妒和仇恨的夹缝中默默苟活,严峻的命运,造成他们冷酷无情,把他们塑造得既能忍受一切,也能迫使一切人受苦。”而只有法兰西民族有着这样一场突然激进迅猛而又充满反复矛盾和对立的革命,与它自身的特点是有密切联系的。法国人的秉性是在平和状态,他们是世界上最温和最仁慈的民族,一旦激情爆发,他们就会变成最野蛮的民族。
作者在本书中对此将英法两国进行对比。英国之所以将封建躯体保存的如此完好,是因为它早就注入了新鲜血液,“十七世纪的英国,已经完全是一个现代国家,只是在其内部,犹如保存纪念品一样,保留着中世纪的某些遗迹。英国的阶层之间并没有法国的那样彼此孤立,是因为新兴贵族并没有超越世袭贵族的财势,贵族阶级并没有法国那样的没落,他们接纳资产阶级,并且没有设定明显的界限,它是唯一一个彻底摧毁了世袭等级制度而不是将其改头换面的国家,贵族甚至允许和平民通婚。而英国的革命只是触动了次要的制度,而几乎没有改变任何习俗和惯例。不像法国这样彻底改变了政府的整个结构。早在十七世纪,英国“各阶层互相渗透,贵族式微,贵族政治呈开放状态,财富就是权力,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赋税人人等,出版自由,辩论公开。”
在大革命的思想根源里,经济学派设想的 新社会的蓝图竟然与社会主义理论如此相似。他们甚至找到了中国作为符合他们理想的模范。而中国的辛亥革命,与法国大革命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最重要的是他们都是推翻了长期的封建制度,但是都没有彻底摆脱遗留下来的专制思想,都是不彻底的。革命前都是进行了一系列的不成功的改革。人民都想在革命中挣脱专制的镣铐,但是他们在没有学会自由之前也无法摆脱旧时否认习惯情感和心态。于是专制又不断的重建。譬如法兰西第一帝国和袁世凯称帝。两者爆发的社会环境和后果很是相似,人民在对待民主时的情感也很相似,因为长时期的封建制度深扎心中,并不能在一时间完全拔出。
这本书,是一部研究大革命背后政治制度变化和影响的著作,作者开创性的回答了以下几个问题:为什么在旧制度最繁荣最开明的时期,革命却加速发生?
大革命为什么在压迫最轻的地方首先爆发?为什么革命者要愤怒的摧毁一切现行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和言论自由,是否导致了人民对政府百般苛求?为了实现酷爱的平等,人们为何宁愿不要自由?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厘清了平等自由民主专制之间的关系。而在今天的各国政治中,仍然具有现实意义。------金融工程班汪娣20***年5月25日
第四篇:《旧制度与大革命》导读(下)(90分卷)
《旧制度与大革命》导读(下)
一、单选(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1.根据本讲,()是大革命的集成者,也是大革命的摧毁者。
A.罗伯斯比尔 B.拿破仑 C.路易十八 D.克拉维埃
2.根据本讲,贵族的信誉随着其权力的命运消失:贵族在精神领域一向占有的统治地位已成真空,因此()在那里能尽情扩张,独自占有这个位置。
A.僧侣 B.资产阶级 C.军人 D.作家
3.根据本讲,“革命是走向平等的唯一门槛?”的答案是()的。
A.否定 B.没有回答 C.不明确 D.肯定
4.根据本讲,当发动大革命的一代人被摧毁或丧失锐气时,当对自由的热爱在无政府和人民专政中被挫伤而软弱无力时,当慌乱的民族摸索着寻找新的主人的时候,()便有了重新建立的极好机会。
A.文人政治家 B.军事领袖 C.专制政府 D.民主政府
二、多选(共 2 小题,总分: 20 分)1.根据本讲,托克维尔所强调的,也是贯穿于全书的基本思想是历史发展的()和()。
A.断层性 B.连续性 C.暴力性 D.反复性
2.根据本讲,法国的旧制度下没有()自由和()自由,致使每一种公众激情都乔装成哲学;政治生活被强烈地推入文学之中。
A.政治 B.出版 C.游行 D.言论
三、判断(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1.根据本讲,革命前三四十年左右,法国经济停滞,公共财富减少。
正确 错误
2.托克维尔认为,法国大革命比历史上任何事件更加惊人。它在行动中如此充满对立,如此爱走极端,不是由原则指导,而是任感情摆布。
正确 错误
3.根据本讲,托克维尔在证明大革命势在必行,合情合理的时候,没有走向形而上学的极端。
正确 错误 4.本讲认为,革命之所以发生,往往并非因为人们的处境每况愈下。那些忍受高压强权毫无怨言、甚至毫不自知的人民,往往在压迫稍有放松之时奋起反抗,挣脱枷锁。
正确 错误
第五篇:旧制度与大革命导读下
《旧制度与大革命》导读(下)
一、单选(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1.根据本讲,()是大革命的集成者,也是大革命的摧毁者。a.罗伯斯比尔 b.拿破仑 c.路易十八 d.克拉维埃 2.根据本讲,贵族的信誉随着其权力的命运消失:贵族在精神领域一向占有的统治地位已成真空,因此()在那里能尽情扩张,独自占有这个位置。a.僧侣 b.资产阶级 c.军人 d.作家
3.根据本讲,“革命是走向平等的唯一门槛?”的答案是()的。a.否定 b.没有回答 c.不明确 d.肯定
4.根据本讲,当发动大革命的一代人被摧毁或丧失锐气时,当对自由的热爱在无政府和人民专政中被挫伤而软弱无力时,当慌乱的民族摸索着寻找新的主人的时候,()便有了重新建立的极好机会。a.文人政治家 b.军事领袖 c.专制政府 d.民主政府
二、多选(共 2 小题,总分: 20 分)1.根据本讲,托克维尔所强调的,也是贯穿于全书的基本思想是历史发展的()和()。a.断层性 b.连续性 c.暴力性 d.反复性
2.根据本讲,法国的旧制度下没有()自由和()自由,致使每一种公众激情都乔装成哲学;政治生活被强烈地推入文学之中。a.政治 b.出版 c.游行 d.言论
三、判断(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1.根据本讲,革命前三四十年左右,法国经济停滞,公共财富减少。
正确
错误
2.托克维尔认为,法国大革命比历史上任何事件更加惊人。它在行动中如此充满对立,如此爱走极端,不是由原则指导,而是任感情摆布。
正确 错误
3.根据本讲,托克维尔在证明大革命势在必行,合情合理的时候,没有走向形而上学的极端。
正确
错误
4.本讲认为,革命之所以发生,往往并非因为人们的处境每况愈下。那些忍受高压强权毫无怨言、甚至毫不自知的人民,往往在压迫稍有放松之时奋起反抗,挣脱枷锁。
正确
错误篇二:《旧制度与大革命》导读
走向平等自由之路——《旧制度与大革命》导读(上)许平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二o一三年十一月
走向平等自由之路——《旧制度与大革命》导读(上)许平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二o一三年十一月
各位学员大家好,今天给大家讲的是旧制度与大革命的导读,具体的题目是走向平等自由之路,在讲课之前我想跟大家先介绍一下,这本书的影响史。这本书是在1959年出版的,出版的当时这个作者托克维尔他非常不自信的在给他英国妻子写信中写到,他说我这本书可能不会讨好任何一派,保皇党也不会看到一个旧制度的完美的图片,革命派可能也看不到对革命的赞赏。只有自由派可能会喜欢,但是自由派又非常少,所以他对这本书的前途非常担忧。但是没想到,他在1956年出版之后,他1959年去世,他去世之前这本书就已经再版了四次,而且相继被翻为各种语言,在全世界传播。而我们国家是在135年之后才有了中译本,当然这主要是有政治的和历史的一些原因。
一、大革命和旧制度概要
为了大家便于理解这本书,所以在介绍这本书之前,我想把法国旧制度的情况和革命进程,革命结果大致的线索跟大家描述一下,这样呢大家也容易理解书本身所指的内容。
首先呢跟大家讲一下法国的旧制度,法国的旧制度其实是在欧洲是最经典的封建制度,所谓最经典的封建制度就是他造成的是一个等级制,所谓等级制是这个社会中他分成三个等级,第一等级是僧侣,第二等级是贵族,其他不是僧侣,不是贵族的,都属于第三等级,包括什么土地上的农民,包括工商业章,其他市民啊等等,这些都是第三等级,而这个等级是怎么建立的呢,他是在公元四到五世纪的时候,蛮族入侵,进入到了法国土地的时候,当时蛮族入侵的军事首领,他为了上次他底下的亲兵,没有东西赏赐,他只有是赏赐土地,那赏赐土地的时候就划这一块给他,划那一块给他。划这土地的同时,他同时把土地连通土地上的人民赏赐给他了,这样一来呢,就在得到这个土地的亲兵,最后就演变成领主,所以领主就是,他是这片领土的主人。而在这个领土上的人民,是从从属于他的臣民。这个领主呢,他对国
王效忠是用打仗服兵役这样一种形式效忠。而底下的臣民他要对领主尽义务的是要给他服劳役,地租,要给他食物地租,要给做种种事儿,甚至包括什么打扫卫生,看孩子等等,而这个领主呢,这个领地本身就是属于那个领主的,封建主的。大小不同的领主,也后来我们所只有的法国贵族的公侯伯子男。他们是因出身而造成的贵族。就咱们所说封建社会是出身的不平等。就你永远不可能。因为当初你不是贵族阶层里的,你永远不可能是贵族。这是当时旧制度的一个非常典型的特征,就是等级制,就是不平等。
第二个特征就是封建专制制度,所谓封建专制,咱们知道路易十四,可能大家都听说过,路易十四他所造成的最大的特点就是专制制度,一切都是他的。他最经典的话就是朕即国家,我就是这个法兰西。他把所有的权力都掌在自己手里。那大家可能会问了,贵族干吗呢,贵族他不是在底下还有他的权力,他掌握地方权力,这就是专制制度和贵族制度他们本身共融在一体,他们矛盾所在,路易十四他为了加强自己的权力,为了削弱大贵族的权力,他呢,建立一个凡尔赛宫,这大家都知道,极尽奢华,建立一个凡尔赛宫,建立一个凡尔赛宫它的一个政治目前就是要把贵族从剥离他们和他们领主上人民的关系,使他们集结到凡尔赛宫来,铸建以他所派的行政官员,咱们现在说官僚体制,以官员去取代原来的贵族。这样就造成了一个,法国旧制度特点,第一,不平等,三个等级制,而这三个等级,第一等级用祷告为国王服务,第二等级用剑用战争为国王服务,第三等级呢,承担着全部的国家的财政负担,因为第一第二等级他是也免税权的。这时当时的一个极不合理极不公平极不平等的这样一个贵族体制。这是大革命前的大致状况。
我再跟大家介绍一下大革命中,革命的状况。革命开始呢是1789年5月份召开三级会议为开始点的,当时并不是想革命,当时是因为国王要贵族纳税,因为国家财政困难,要贵族纳税,贵族拒不纳税,因为他们有史以来,从来都不纳税,所以他们要求召开三级会议,来解决这个问题。三级会议是什么呢,是法国历史上曾经有过的会议,这个会议它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呢,是征收新税的时候召开三级会议,批准征收新税。在王权最鼎盛的时候,路易十四的时候,他已经不再开这个会议了。国王本身就是我要征新税,我就有权征新税。而现在当贵族反叛国王的时候,他就要召开三级会议,召开三级会议之前呢,全国有一个,后来看是革命动员过程。要求各个等级,就僧侣贵族和第三等级,他们分别的来表达自己的意愿,当时叫陈情书。陈情书的起草过程等于一场革命的发动。因为人们都在把自己的愿望表达出来,我想怎么着,我想怎么,而这时候大家想到,法国的旧制度不再是一百多年前的旧制度,不再是路易十四时代的,这时候新的精神,新的社会发展要求都出现了,人们思想都受了这个引导,所以人们要求改变现状。最后第三等级的会议召开之后,原来是按等级投票,每一个等级投一票,所以一共就三票,僧侣和贵族很显然是站在维护通知阶级的,再一个就是说第三等级。第三等级永远是一票,其他两个等级呢他是两票,这个会议召开呢就是第三等级要求按人头投票,因为第三等级他们最大的长处,他们的优势就在于他们的人数多。所以这样呢就人们寄希望于第三等级会
议发生变化,其实是对过去的表面上是个程序上的变化,其实是对旧制度的一个革命性的推翻。人们都在等着,就寄希望于这个三级会议,人们希望能实现自己的愿望,但这个时候人们等不及了。因为这个会议没有满足人们的欲望。所以等不及了,咱们只是,7月14号,人民攻占了巴士底狱,这个作为革命的开始。当时很有意思的一个镜头就是仆从跑到国王路易十六哪儿去,说国王不好了,说市民暴动了,他说是一场骚乱吗,他说,不,这是一场革命。就这时候人们已经看到,革命已经爆发了,已经像摧毁一切的这样一种形式爆发了,真正爆发之后呢,法国革命和其他革命不同之处就是他一波又一波的革命者投身与革命,然后后来的革命者把前面的革命者又推向前进,推上断头台,把革命推向前进。先是代表大资产阶级,代表贵族的,他们被称作是斐扬派,斐扬派他们要实行一定的改革,废除封建制度啊等等,就是废除贵族的免税特权等等。但是后面这个阶级,他们按照理想的要求,觉得还不够,还要往前推,第二个是吉伦特派,吉伦特派把前面一派推向断头台之后,他们推行更激进的革命,制革更激进的革命就是他要把国王杀死,然后送上断头台,满足工商业者的要求,把革命推向前进。到后来,连吉伦特派也不能满足,因为以平等的要求来进行号召,进行革命,它是一个非常激进的,能够调动最底下处于不平等阶层体制下最底层人民的革命能动性,所以他们第三代上来的雅各宾派,雅各宾派又吉伦特派推向了断头台,然后他们推行更激进的,比如平分土地等等。法国一个很特殊的一个国界环境就是,当法国进行革命的时候,整个欧洲联合起来来遏制法国革命,括已经进行了革命的英国,英国组织反法联军,扼杀法国革命,法国革命一次两次三次粉碎干涉军。革命这样振荡,一步一步往前推,在这个推的过程中呢,断头台垫地,革命在吞噬自己的儿子,把原来的革命者一波一波的推下去,最后达到革命的顶峰,其实这个革命的顶峰已经超过了法国所能允许的法国历史所能允许的一个限度。这样十几年过去了,人们已经疲惫了,革命停不下来,人们需要秩序的时候,这个时候,咱们知道,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一八零几年,拿坡仑回来,他作为执政府,实施了午夜政变,最后他建立起来了拿坡仑帝国,而拿坡仑帝国呢,他是怎么样一个,他是以人民的名义进行统治,或者是以革命的名义进行统治的一个帝国。他甚至比被推翻的那个旧制度更加专制,他尽管设了几个院,什么保民院什么等等,一个学者对他的评价就是,他对宪法起草过程是从左手到右手。其实他操纵了所有的过程,尽管表面上是民主的形式。这样一个帝国建立,他其实是以革命的名义建立的。因为他的名言就是说,我就是大革命,和前面的路易十四,朕即国家基本是相似的。就是说法国在经过了个革命的过程,推翻了那种专制,最后出现的还是一个专制的国家。拿坡仑领导了,他确实是通过拿坡仑法典把法国革命基本的成果,比如说小土地制度,固定下来,私有权,咱们所说的物权法,固定下来,而且他一个最大功绩就是他领导法国打败了几次反法联盟,但是他走的太远了,他再往前走已经为欧洲所不允许,法国也无能为力了,在欧洲的反法联盟的情况下,拿坡仑帝国倒台,倒台之后出现的是什么,是复辟王朝回来,复辟王朝再回来,人们对他的评价就是
说,过去的25年他们什么都没学会,什么也没有忘记。回来的贵族,他要想重新回到大革命之中他所失去的一切,要找会他的一切,土地啊,爵位啊,他的特权等等,但是法国人民不允许了,中间出现一个拿坡仑的百日王朝,拿坡仑就兵不血刃,带着一千骑兵在法国登陆以后,然后直接走到了巴黎,人们就希望英雄再来主持他们,但是又为当时的封建制度所不允许,封建的欧洲所不允许,最后出现了复辟王朝,复辟王朝之后,1830年又出现一场革命,建立了西野王朝,西野王朝之后呢,1848年,法国再一次出现革命,这次人民又要求共和,但是又没有成功,最后出现的是什么,是第二帝国,1851年建立第二帝国,建立第二帝国,它是拿坡仑的侄子,咱们知道波拿巴,他顶着拿坡仑的旗号,头上有拿坡仑的光环,人们就相信他,因为那是选出的皇帝,他是靠民主的方式选出这个皇帝,推上了领导的位置,这时候他又实行专制,但是到末期的时候,到第二帝国末期的时候,开始了一些自由的改革,最后呢,法国才真正朝向了他革命者当初所期望的目标前进。最后到了1875年的时候,第二帝国已经垮台了,这个时候,法国才一票多数通过了共和国,这个共和国的法案通过之后,共和国还是摇摇欲坠,意识到一战前咱们看到法国政府也非常软弱,一直到二战之后,到1958年的时候,戴高乐再次出山的时候,他对前面的法国整体的改革,一改革就是第五共和国,第四共和国和前面第三共和国,所不同之点就是他提高了行政权力,提高了政府的权威提高了总统的权力,然后保留的人们的选举制度。而总统是人民选出来的,直接选举出来的。这样一来,就是说法国他最后他希望的一个,就是说,这是法国革命的结果,就是说,他希望一个能以他们的名义来掌控的一个政府,这时对法国民族特性的一个看法。我给大家介绍这个大致的法国革命前革命后的过程,而这个国家恰恰是我们理解旧制度和大革命的最关键的问题,就是我们要从这个历史事实中去理解托克威尔如何进行思考的。下面呢我们就开始解读接制度与大革命。
就这样一本小书,为什么能有这么大的影响力?说明这本书本身它里面所包含的内容和智慧肯定它是会超越时代的,所以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大家要学这本书的原因。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下这本书具体内容,背景、内容、影响和意义。
我们主要从这四个方面来讲,首先第一个是革命的时代与革命的思考,第二个是旧制度与大革命,讲的就是旧制度和大革命的关系,其实就是我们这本书的主要内容。第三个是革命是走向平等的唯一门槛吗?这里对是否要进行革命提出了置疑,当然最主要是对托克维尔的置疑。第四个我们要讲的话是法国革命给我们的历史启迪。
二、革命的震荡与时代的思考
首先介绍一下这本书出现的背景,这本书是在1956年出版的,当时在18—19世纪,正是西方要走向现代社会的一个转型的一个时代。在当时整个时代的主题就是如何
在摧毁传统的封建的制度之后建立一个新的社会,这是当时人们所思考的中心问题。托克维尔他也说,他说不只是法国和欧洲已经公开显明的这是旧的社会制度已经永远消失了。对于这个时代的我们来说,唯一的任务就是在贵族制消失的废墟之上,如何进一步和审慎的重组一个没有君主制的新的民主社会。
就是说这个课题是当时整个时代思考的课题,如何建立新的民主社会?它需要历史的思考,也需要一门新的政治科学。所以托克维尔他所要完成的就是这样一个思考,解答的是这样一个时代要思考的问题。这是当时整个社会的大背景。我们再看看法国,法国从1789年革命爆发到1814年,拿坡仑帝国垮台。法国在革命的浪潮中翻滚了1/4世纪,当时的人们在创造历史,但是没有人来精心来思考历史。当革命振荡余波消逝之后,人们才开始了对革命的反思,对历史的思考。
19世纪在法国出现了很多的历史学家,而且非常著名,这些人基本上都出生在革命的动荡年代。而且他们亲身经历了革命的这种时代,他看到了阶级之间的碰撞,所以他们在聚焦革命这个核心命题的时候,他们不约而同的都用企业斗争的观点来解释法国大改革。他们或者是描述,或者是讴歌,或者是复活革命。站在不同的立场上,而他们这些用阶级斗争的观点来解释历史,作为一种思想的遗赠给了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源泉。
在这一些关于法国革命的历史中只有托克维尔他是卓尔不群的。他不站在任何阶级的立场上,既不批判,也不讴歌。他没有很偏执的明确的立场,而恰恰是从历史出发。他的研究应该说是卓尔不群的,把19世纪法国革命的研究推向了最高峰。他这本书里所包含的深邃的历史智慧是穿越时代和跨越国界的。直到今天,人们还在从中汲取他的思想滋养和历史的教育。
这本书是在1850年酝酿的,这个时候大革命已经过去了30年,30年是一个足以让人们有历史眼光的一个时段。虽然革命的振荡的余波还在存在着,革命的目标还没有达到。但是人们可以从历史的角度来思考它了。当时托克维尔刚刚写完《论美国的民主》,这是他的另一篇名著。而且因此获得了法国科学院院士的一个称号,这个时候在1850年12月的时候,他就给他的朋友写信,他说我一直在酝酿写一本新著。要把事实和思想,历史哲学和历史本身结合起来。设法说明使人们明白构成这个时代链条的主要环节,那些重大事件的原因特点和意义。他认为这些思想不仅应该涉及那个时期,而且要涉及此前和此后的时期,涉及他的特点,涉及完成帝国的那位卓越人物。当然指的是拿坡仑,涉及他给法国大革命的运动、国家命运以及真个欧洲命运所昭示的方向。
从他信里面我们可以看到,托克维尔他所要做的不是叙述历史,而是思考历史。不是涉及某一段的具体的历史,而是要昭示发展方向的历史。他认为要把他强力的光线,投向前一个时代和后一个时代的历史思考。为了达到一个目的,托克维尔选择篇三:旧制度与大革命(上)(下)
1、根据本讲,革命往往是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的开端,一种新的政治文化形成的最初形态。
正确
错误
2、根据本讲,法国革命史一场政治革命,但不是一场社会革命。
正确
错误 3、1856年《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出版,同年,英国、美国、德国等国有译著出版,135年后,才有中译本。正确
错误
4、根据本讲,旧制度下法国社会普遍存在的、时时发生的极度的不自由是引起人民的愤怒、引发革命的根本原因。
正确
错误
5、《旧制度与大革命》的作者是亚力克西﹒德﹒ 托克维尔。
正确
错误
6、如何实现新的民主社会,需要历史的思考,也需要一门新的政治科学。
正确
错误
7、《旧制度与大革命》中所包含的深邃的历史智慧穿越时代、跨越国界,直至今天,人们还在从中汲取思想的滋养和历史的教育。
正确
错误
8、托克维尔要做的,不是思考历史而是叙述历史。
正确
错误
9、托克维尔展示了他的俯拾即是的真知灼见,完成了对法国革命的历史哲学思考。
正确
错误
10、贫困有时可以引起骚乱,但不能造成伟大的社会激变。社会的激变往往是源于社会的不平等。
正确
错误
11、旧制度末期的等级社会中社会流动已经出现,表现为穿袍贵族的出现和资产阶级经济力量的增长。
正确
错误
12、根据本讲,()世纪是西方国家从传统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时代。16-17 17-18 18-19 19-20
13、根据本讲,下列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三级会议、拿破仑帝国、攻占巴士底狱
攻占巴士底狱、三级会议、拿破仑帝国
三级会议、攻占巴士底狱、拿破仑帝国
拿破仑帝国、三级会议、攻占巴士底狱
14、根据本讲,革命的主要起源是()。
社会因素
宗教因素
经济因素
文化因素
15、根据本讲,旧制度末期的等级社会中社会流动已经出现,表现为穿袍贵族的出现和()经济力量的增长。无产阶级
资产阶级
工农阶级
中产阶级
16、根据本讲,《旧制度与大革命》的作者是()。
马克吐温
雅克卢梭
涂尔干
托克维尔
17、()法国出现很多著名历史学家,他们大都亲身体验过革命的剧烈变革,感受了阶级之间的碰撞。19世纪 18世纪初 19世纪末 18世纪
18、法国著名历史学家他们在聚焦法国革命这个核心命题的时候,不约而同地从阶级斗争的角度来()革命。
叙述
讴歌
复活
以上都是
19、《美国的民主》 第二卷是在()年完成。1835 1840 1845 1855 20、1856年《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出版。同年,英国、美国、德国等国有译著出版。()年后,有了中译本。125 130 135 140
21、大革命是在()的情况下爆发的。
经济相对繁荣
经济相对没落
经济危机
工业革命
22、()的发展使得贵族不再行使中世纪以来的管理职能,但贵族还享受着免税特权和在社会生活一切方面优先的特权,这使得法国的封建权利特别不能容忍,比在其他国家更加令人民憎恶。
革命制度
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
专制王权
23、统治阶级已经无“资格”,也无“能力”来治理国家了,“资格”关系到()。
治理的“技艺”
合法性问题
贵族发展
资产阶级
24、根据本讲,贵族的没落不仅体现在(),还表现在他们不能审时度势。
情感
经济
政治 文化
人性
25、根据本讲,托克维尔的著作包括()。
《
1848年革命》
《论美国的民主》
《理想国》
《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
《旧制度与大革命》
26、根据本讲,法国的旧制度是欧洲最经典的封建制度,包括哪两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