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书法欣赏课程论文
书法欣赏课程论文
摘要:书法欣赏是一个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的过程,而这种过程是不断循环往复,不断上升。书法虽然是具象的作品,但作为艺术品欣赏时,必须透过这些表象领略其意境美,所以书法欣赏是在具象中抽象的过程。欣赏书法还要对不同的书法家作品进行研究,分析其独到之处,在比较与中鉴赏,能更好的领略和体会不同的书法流派的艺术特点,最后归为己用,这是提高鉴赏能力至关重要的一步,也是进行书法创作必不可少的学习过程。
关键词:书法发展的历程及规律、欣赏书法艺术的方法、对书法欣赏课程的建议 正文: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 是汉字的书写艺术,它是中华民族乃至世界文化艺术宝库的文化瑰宝。通过书法欣赏课程的学习,我对书法艺术的产生、发展以及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有了深入的了解,对如何欣赏一件书法作品,如何进行书法艺术创作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我认为书法学习可以分为两方面,一是学习欣赏书法的方法,二是学习如何进行书法创作。欣赏书法、进行书法创作都应该在了解书法的基础上进行。
1书法发展的历程及规律
1.1文字与书法
书法是文字的书写艺术,因此在了解书法创作的同时,必须要对文字有所了解。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中国的文字经历了数次深刻的变化,从有史记载的最早有文字出现的殷商时起,经过周、秦汉、唐宋等时期的发展,相继出现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丰富的文字形式,而每一种文字的出现,同时也伴随着新的书写工具和新的书写方式的出现,比如现在的书法创作广泛使用的毛笔和宣纸,前者起源于秦汉时期,后者起源于隋唐时期,而不同的书写方式经过不断地发展和升华,在实践中产生其特有的体系,从而形成不同的书法创作形式。
书法创作不仅限于文字书写,传统绘画、篆刻等艺术形式都与其有着深刻的联系,因为所用的创作工具不同,所以不同的书法创作形式有其不同的特点和要求,但是其中的基本规律是相通的。这是因为书法创作的对象是文字,所以文字的特点决定了书法创作的基本规律。
1.2书法的艺术性
汉字来源于象形文字,以图形来示意,虽然现代汉字已经属于表意文字,但是仍然没有丢失其图形感和空间感。艺术的创作需要空间和尺度,需要用点线面作为基本要素来构建作品,而汉字恰恰具备了所有的条件,适于成为艺术的载体。文字的这些特点体现在书法艺术的很多方面。比如在进行书法创作时,要讲究线条本身的美感,这是笔画的具象表达,需要充满力感和动感,所谓点如高峰坠石、横如千里阵云、竖如万岁枯藤等;而笔画的意象组合则要求线条组合的美感,讲究点画的疏密、虚实、线条之间的呼应、连带等。
书法的发展始终伴随着文字的发展,而比较重要的转折时期应该是东汉中后期,从那时起书法的创作开始自觉化。艺术的创作应该也必须是从内而外,以精神力量为动力的劳动创造过程,艺术能够从从普通的劳动中分化出来,成为一种特殊的劳动形式,其根本原因是艺术创作的结果往往不能够提供人们的生活生存所需的物质条件,而是为满足人们思想、情感等非物质表达的载体。因此,如果艺术的创作是自觉的行为,没有艺术创作的内在需求则不会有艺术形式的存在,自觉性是艺术产生和创作的必要条件。
1.3承前启后的时代
书法从最初单纯的书写文字来记录事件这一实用劳动发展成为一种艺术形式,同样遵循这一规律。东汉中后期,文人阶层对文字的审美性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并普遍开始进行自觉的艺术创作,纵观历代书法作品,我们能够发现,以东汉为一个分界点,在相同的历史跨度中,东汉之前优秀的书法家和书法作品表较少,比如秦代李斯是我国书法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书法家,也是东汉之前有名子记载的为数不多的书法家之一,这个时期的作品形式多为铭文和碑,秦开始出现一些竹简和帛书作品,但是数量极少。东汉后期书法艺术进入飞速发展时期,涌现出一批书法大家,优秀的作品也如雨后春笋。以两晋时期为例,经年战乱之后,社会相对稳定,艺术创作的热情空前高涨,书法作为一种较为简单的艺术创作形式,得到文人阶层的青睐,这个时期著名的书法家有:王羲之、王献之、陆机、钟繇、王洵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二王”,其作品更是书法艺术的瑰宝,仅流传下来的作品就比较丰富.如王羲之的《乐毅论》、《黄庭经》、《十七帖》、《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兰亭集序》等,又王献之的《洛神赋十三行》、《鸭头丸帖》、《中秋帖》等。仅“二王”的作品就如此丰富,这个时期的书法创作热情和成果是前无古人的。
东汉之后,历代书法家在从事艺术创作的同时,也将其不断推向新的高度。书法创作的巅峰时期毋庸置疑是在唐宋时期,这个时期对于书法创作的意义不仅在于优秀的书法家和书法作品层出不穷,更在于进行书法艺术创作逐渐成为一种社会风尚,书法得到空前的关注,这点从科举考试对考生的书写的要求中可以体现。书法与书画等其他传统艺术形式结合的更为紧密,“琴棋书画”成为对文人阶层评价学识的依据。
2欣赏书法艺术的方法
书法欣赏可遵循一定的方式方法,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的提高自身的欣赏水平。
2.1书法欣赏是循环上升的过程
书法欣赏是一个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的过程,而这种过程是不断循环往复,不断上升。书法虽然是具象的作品,但作为艺术品欣赏时,必须透过这些表象领略其意境美,所以书法欣赏是在具象中抽象的过程。欣赏书法还要对不同的书法家作品进行研究,分析其独到之处,在比较与中鉴赏,能更好的领略和体会不同的书法流派的艺术特点,最后归为己用,这是提高鉴赏能力至关重要的一步,也是进行书法创作必不可少的学习过程。
2.2书法欣赏是“与作者交流”的过程
书发欣赏实际上是在与作者对话、和自我对话的一个过程,这些“交流”是在欣赏者主观的意识下进行的联想和想象。前文已经论述过,书法欣赏是从具象的文字作品中抽象出意境美的过程,审美的过程如果缺少了想象和联想,就无法称之为艺术欣赏。在欣赏书法作品时,能否解读作者的思想和艺术手法,能够领悟到多少,要看能否与作者交流,能够交流到什么程度。事实上,作者是无法直接给你解答的,质疑、提问、解答、分析等等过程始终在想象进行的。因此欣赏书法艺术仅仅依靠视觉是不够的,而应该从视觉捕捉到的具象“符号”中进行思想上的“交流”。
2.3书法欣赏是“与自我交流”的过程 在与各个作者的“交流”所得到的信息,经过删减、归纳、整合最终成为能被自我所理解和接受的经验,这是一个与自我对话的过程,是一次艺术的再创作,主体是欣赏者本人,因此也是一次“自我对话”的过程。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作品之所以会有不同的领悟,是因为人与人的意识形态不同,而书法欣赏是有明显的主观性的创造过程。但是说书法欣赏有其客观的标准,任何艺术作品本身的价值是客观存在的,是无法用主观意识去改变的。
2.4书法欣赏的内容
书法的线条、结构、整体风格等是我们欣赏的内容。
1线条和结构是针对单个字而言的。汉字是由点画组成的。点是线的浓缩;线是点的延○伸,点画的线条是指书法艺术的材料。这种线条美是书法艺术形式美之一,比如书法家运用提按、顿挫、轻重、粗细、强弱、缓疾等用笔技巧,结合用墨的枯、湿、浓、淡等丰富变化,使点画线条富有力感和情感的美。
字形的结构也是审美的要点,点画线条的组合形式决定了一个字整体的效果。线条是书法艺术的材料,而结构则是书法艺术的样式。
2书法欣赏不是欣赏单个字,而是欣赏作品的整体。字的结构是线条的组织,而作品整○体效果则是字与字之间巧妙地组织与搭配。组织得是否适当,是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之一,也是能否给欣赏者提供广阔的审美想象天地的重要条件。“承上启下,左顾右盼,参差变化,以及落款合理,钤印得宜”等都是达到较好整体效果的方法。
3风格指的是个别书法家在创作过程中所融入的思想境界和人格魅力。不同的风格给人○不同的美感是因为书法能够反映作者人格的特点,如果说欣赏一件作品,能够领悟到作者创作时的心境,那么能够说已经对这件作品有了比较充分的了解;如果能够赏出作品的风格,那么可以说已经对作者的人性思想有了一定的体悟,这是更高境界的鉴赏水平。
3对书法欣赏课程的建议
通过书法欣赏课程的学习,我了解书法艺术的发展历史,知道了许多书法大家及其代表作品,掌握了一些书法欣赏的方法,提高了自己的欣赏水平,也认识了许多热爱书法艺术的朋友。个人认为,虽然课堂上的内容很丰富,能够从中学到很多知识,对于日常的学习生活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是指导练习的机会不是很多。我认为书法欣赏除了学习如何去欣赏一件作品外,还应该学会如何去创作一件作品,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运用欣赏作品所得到的经验,才能跟好的理解一件作品的技巧和艺术价值,然后再次提高欣赏水平。书法学习应该是这样一个以欣赏和创作为主线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杜战峰,书法欣赏,广西,广西美术出版社,2010 【2】 任平,大学书法,杭州,西泠印社,1999 【3】 启功,启功给你讲书法,北京,中华书局,2005
第二篇:书法欣赏论文
书法欣赏论文
姓名:XXX 序号:190 学号:1307021XX 课程:书法欣赏 指导老师:吴勇
文章摘要:在中国文化中,书法是最重要的代表。在建立中国文化体系的过程中,书法是不可忽略的因素之一。书法扎根于中国文化,书法艺术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中国书法教育,成形于私塾教育,而在西学教育模式的格局下,书法教育的尴尬显而易见。本文则是对书法欣赏及我国目前书法教学设置的看法与建议。
关键字:书法发展历程及规律、书法课程设置、建议
目录
一、书法发展历程与规律
二、书法学习的心得与体会
三、书法学习方法与途径
四、书法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的优缺点及建议
一、我国书法古今发展历程及其规律
中国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既是一门艺术,又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自古以来就把“琴棋书画"并列为文人艺术修养的必须素养之一。中国书法欣赏历史悠久,从殷商到今天,经历了成熟、发展、和繁荣阶段三个阶段。
从殷商到西汉,是书法艺术的发展时期,先后出现了甲骨文、金文、篆书三种。三种书体虽然书契工具不同,字体也略有差异,但他们的书法特征大体相同,一是结构繁复,字形略带浓重的象形意味;二是线条简单、粗略,没有明显的粗细变化和形式区别,书法艺术主要表现的是结构造型变化。
正所谓社会存在决定社意识,这个阶段,社会生产力较为低下,人们关注的主要问题还是集中在物质层面,文字的实用性较强。
从东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成熟时期,其起迄标志分书的诞生和楷、行、草的定型。在这个时期,汉字已经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分书结体打破了原先篆书回环缭绕的写法,将浑然一体的字分割来写,分别部局则得到简化,分书线条在原先的粗细长短上做变化,产生了横、竖、撇、捺、点不同的简笔等不同的笔画形式,结构的简化和笔画的繁化,是书法艺术开始注重自由多样的线条变化运动和空间来表达书法家的思想情感,由此升华到高度抽象的线的艺术世界。而且在这一时期,经过张芝、钟繇和王家父子等人分别在分书、行书和章草上做出大胆的革新,促进了楷书、行书和草书等字体的成熟。
唐代隋唐以后为繁荣时期,字体的发展已经终结,书法艺术主要朝着书体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力求在同一字体上通过点画和结体变化,或疏或密,或正或侧……创造出各种各样的风格面貌,形成各种各样的书体。例如以唐代楷书为例,就有欧体、虞(虞世南)体、褚(褚遂良)体、颜体、柳体等等。行草书写起来更自由,变化更大,更能充分的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趣味,因此书体也就更多了。它们或者沉雄豪健,气如幽燕老将;或者和婉清丽,形同绝代佳人;有的浑穆苍古,神似山村野老;有的端庄凝重,貌似彬彬君子……其多姿多彩,堪称姹紫嫣红,百花争艳。
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规律的,按照这个说法,书法的发展也有一定的规律。
(一)乱世出英雄
钟太傅生活在三分魏蜀吴的时代,王逸少生活在东晋十六国的时代,颜真卿生活在安史之乱的时代,米芾生活在靖康之变的北宋末期,杨凝式生活在五代时期,赵孟頫生活在南宋灭、元朝兴的时代,王铎、傅山、倪元璐、黄道周、张二水生活在明末清初,沈曾植、康有为、吴昌硕、郑孝胥等人生活在清末民初,这些时代有一个特点,就是都不怎么太平,但是这些人的书法水平却异样的高超,用郑午昌的话说,“我国每当乱世,美术受其反映,往往呈灿烂之观。”书法创作似乎亦不例外。
(二)碑帖墨迹普及的越广泛,开宗立派的名家则越少。
(三)太平盛世时期的书法名家比战乱时期的少之又少。
(四)文化修养决定书法作品的创作质量。
从东汉晚期说起,书史上凡是有大成就者,都是属于文人型、学者型、画家型、金石家型之类,只在写字上下功夫而能成大气候者,实在难以找到。欧阳询、苏东坡、赵子昂、康有为皆为一代文学名臣,当代的王蘧常先生、沙孟海先生和启功先生等,也都是学者型的书法家,新一代的书法家传统文化修养的普遍性降低,也从实质上降低了当代书法的质量,这是有碍于书法艺术发展的致命之处,专业书法家们,该加强文化课的修养了。这里规律很多,而我也只是谈到几点
二、说说我学习书法的心得体会
写好汉字,是学习书法的基础。写字是所有识字的人记录自己语言的实用行为。写字不等于书法。书法,必须以写好汉字为前提。书法是在写好汉字的基础上继续发展起来的一门高雅艺术。它是书法家在书写过程中既要瞬间创造字形又要观照笔墨情趣的一种创造行为。它与写字完全不在同一个层面。写字是最低层面的,书法是高级层面的。简单点说,写字是实用,书法是艺术。
从小学开始自己就喜欢写字,初中开始练习毛笔字,大学得知有书法欣赏这门课便积极选了。
因为,我渐渐明白学习书法不仅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同时也是爱国主义的根本体现,是弘扬民族特色文化艺术的需要。今天的年轻人总说爱国主义是一句空话,其实做好我们自己的文学艺术,这本身就是爱国。试想:一个公民连他的祖国的语言文字都写不好,他还能为他的国家做些什么?汉字,是我们中国文明的图腾。我们要怀着一种敬畏一种尊重一种喜爱的情绪情感来书写它。我们要美化我们的汉字而不是要丑化我们的汉字。学好书法更是电脑无法取代的实用的需要。
那么我们又怎样写好字,练好书法呢?
三、当今社会书法学习方法及途径
大家知道,幼儿开始走路时,必先学站立,站稳了才能学迈步,步子熟了,才能快步走,然后跑起来。这和练字的三部曲一样,先练楷;再练行;三练草。历代书家一致主张,只有练好楷书,基础牢了,再写行、草就容易了。只有练好楷书,写出的字,才能笔不浮滑,体不支离。作为学生的我们更应践踏实地练习,而不是浮躁的书写。
而我们学习的途径也是有很多的,各种书法书籍,书法展览,及讲座视频等。在这个信息多元化的时代,只要你想学,认真地学,很定是会有进步的。所以喜欢书法的你快行动起来吧。
四、浅谈书法课程设置,我校教学优缺点及对此的建议
作为一名中国人,会写汉字和写好汉字,这并不是一个概念,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电脑、手机的普及,人们的交流方式以及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中小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有所削弱,为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提高国民素质,有必要在中小学及高等院校加强书法教育。
而目前书法教育普及率较低,各中小学在重视程度上没有引起重视,且大多高中及高等院校开课也较少,多在艺术类院校开设。因此我国教育部应该做出相应的措施来改善这一现象。作为一个林业大学,能开设这门选修课应该是我们值得庆幸的一件事情。开设这门课不仅给那些爱好书法的同学提供了一个灵感好的学习氛围和场所,而且有利于更多的人了解书法,强化我校得人文气息,促进同学全面发展。但存在的弊端是开设课程时间较短,人数多,教学过程学习不方便。
建议我校应该分小班学习,加长修课时间,可以分学期进行修。这也是我的小小意见。参考文献:
1.《中国书法史》(七卷)华人德等著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 2.邱振中著《书法的形态与阐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闻著《心印:中国书画风格与结构分析研究》,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4.熊秉明著《中国书法理论体系》 5.《中国书法发展史》 博宝艺术网
第三篇:隶书书法欣赏论文
隶书欣赏论文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它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而发展。世界上,拥有书法艺术的民族屈指可数,中国书法,具有悠久的历史。
书法,是在洁白的纸上,靠毛笔运动的灵活多变和水墨的丰富性,留下斑斑迹相,在纸面上形成有意味的黑白构成,所以,书法是构成艺术;书家的笔是他手指的延伸,笔的疾厉、徐缓、飞动、顿挫,都受主观的驱使,成为他情感、情绪的发泄,所以,书法也是一种表现性的艺术;书法能够通过作品把书家个人的生活感受、学识、修养、个性等悄悄地折射出来,所以,通常有“字如其人”、“书为心画”的说法;书法还可以用于题辞、书写牌匾,因此,也是一种实用性的艺术。总之,书法,是具有更强的综合性艺术,是更倾向于表现主观精神的艺术。书法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中国艺术的基本特征。正像在西方美术中建筑和雕塑统领着其他门类造型艺术一样,书法和绘画则统领着中国美术的其他门类,而列为中国美术之首。
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创作,具有很深的玄妙。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到东汉、魏、晋时期,草书、楷书、行书、诸体基本定型,书法时刻散发着古老艺术的魅力。为一代又一代人们所喜爱。
隶书,亦称汉隶,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隶书起源于秦朝,由程邈形理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隶书是相对于篆书而言的,隶书之名源于东汉。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国的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奠定了楷书的基础。隶书结体扁平、工整、精巧。到东汉时,撇、捺等点画美化为向上挑起,轻重顿挫富有变化,具有书法艺术美。风格也趋多样化,极具艺术欣赏的价值。
隶书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也有说法称隶书起源于战国时期。
过去一般相信隶书之由来为“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佐书,曰隶字”。但近来指出“隶”字亦有“附属”的含意,可能意旨其为篆字之衍生。
秦隶,秦始皇在“书同文”的过程中,命令李斯创立小篆后,也采纳了程邈整理的隶书。汉朝的许慎在《说文解字》记录了这段历史:“„„秦烧经书,涤荡旧典,大发吏卒,兴役戍,官狱职务繁,初为隶书,以趋约易”。由于作为官方文字的小篆书写速度较慢,而隶书化圆转为方折,提高了书写效率。郭沫若用“秦始皇改革文字的更大功绩,是在采用了隶书”来评价其重要性。
隶书基本是由篆书演化来的,主要将篆书圆转的笔划改为方折,书写速度更快,在木简上用漆写字很难画出圆转的笔划。
汉隶,西汉初期仍然沿用秦隶的风格,到新莽时期开始产生重大的变化,产生了点画的波尾的写法。到东汉时期,隶书产生了众多风格,并留下大量石刻。《张迁碑》、《曹全碑》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汉隶在笔画上具有波、磔之美。所谓“波”,指笔画左行如曲波,后楷书中变为撇;所谓“磔”只右行笔画的笔锋开张,形如“燕尾”的捺笔。写长横时,起笔逆 锋切入如“蚕头”,中间行笔有波势俯仰,收尾有磔尾。这样,在用笔上,方、圆、藏、露诸法俱备,笔势飞动,姿态优美。在结构上,有小篆的纵势长方,初变为正方,再变为横势扁方汉隶具有雄阔严整 而又舒展灵动的气度。隶书对篆书的改革包括笔画和结构两个方面。隶化的方法有变圆为方。变曲为直。调正笔画断连。省减笔画结构等等。其中以横向取势和保留毛笔书写自然状态两面点最为重要。横向取势能左右发笔,上下运动受到制约。最终形成左掠右挑的八分笔法。而毛笔的柔软性以使汉字笔画产生了粗细方圆。藏 露等各种变化。还有字距宽。行距窄也是其章法上的一大特点。
汉隶表现在帛画、漆器、画像、铀镜中精美绝伦。而在碑刻中更显其宽博的气势和独特的韵味。汉隶主要有两大存在形式:石刻与简牍。魏晋南北朝隶书大多杂以楷书笔法;唐朝隶书不乏徐浩等书家。宋元明三朝的隶书也难振汉隶雄风。直至清朝。汉隶才得以复苏。有余农、邓石如、何绍基等,别有建树。
隶书的第二次高峰。魏晋以后的书法,草书、行书、楷书迅速形成和发展,隶书虽然没有被废弃,但变化不多而出现了一个较长的沉寂期。到了清代,在碑学复兴浪潮中隶书再度受到重视,出现了郑燮、金农等著名书法家,在继承汉隶的基础上加以创新。
隶书的演变。隶书的演变过程称为“隶变”,隶变承前启后,对草书和楷书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
隶变在中国书法史上是一次重大的书法文化事件。发生隶变的内在动因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发展对文字应用的要求。“隶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字形结构的变化,既是对正体篆书字形结构的改造,这种改造的主要方向是简化;二是书写方式的变化,既是改变原有正体篆书的书写方式,这种改变的主要目的是简捷流便”。字形结构的简化和书写方式的简捷流便构成了隶变过程的核心内容。在这里,字形结构的简化和书写方式的简捷流便,不光为了书写速度的提高,同时因其蕴涵着内在的书写运动态势更加符合人的生理运动轨迹,才使隶书在秦汉之交随着政治的更替最终彻底代替篆书而获得普遍应用的。
就书法而言,隶变完成了以下篆隶转换:
1、摆脱篆书字型结构的凝固化束搏而走向隶书线条时空运动的抽象化表现;
2、线条由篆书委婉的弧笔变为险峻的直笔,曲折处由篆书的联绵圆转变为转折的方笔。隶变标志着汉字相形性的破坏和抽象符号的确立,使汉字由古文字体系向今文字体系转换;同时也标志着隶书的独立品格和美学特征的最终形成。
另一方面,作为人的规范意识,又必须对这种新的字体和书体加以规范。于是,就有了汉末高度规范的八分书出现。所以我们说,所谓的隶变过程,就是篆之捷所产生的新的书体继而对这种新的书体加以规范建构的过程。而作为书法,隶书的美就存在于这历时四百多年的隶变过程中。
所以我们说,隶书独立品格和美学特征的形成,不是东汉的高度规范和成熟,而是存在于四百多年的隶变过程中。在这四百多年的隶变过程中,有着实在太多的书法文本需要我们加以解读和认知。《张迁碑》的质朴奔放、浑厚博大,《曹全碑》典雅华美、俊秀温润,使我们看到了不同风格、不同结体和不同审美取向的东汉经典刻石文本书法。这是东汉正大的文化气象和文人认识自然征服自然的自信的书写流露。特别是《石门颂》潇洒自如的波挑,体现着文人回归大自然书写的开放情怀,加上民间工匠的契刻,又为《石门颂》置入了民间的质朴意味,铸就了《石门颂》既有原本隶书的质朴随意,又有人文情怀流露的独特艺术魅力,显示出《石门颂》不拘一格的奔放品格、以及阔大的自然气象,成为历代书家关注和借鉴的经典范本。
然而,东汉刻石所表现出的典雅、华美、庄重、整饬只是一种完整的、华丽的美。如果没有原始隶书的质朴和简淡元素灌注其中,那么这种美又是虚伪的、造作的、没有感情的。如果东汉刻石典雅、华美、庄重、整饬的基础上置入隶书原本的奔放、流畅、阔大的审美气象,那么书法就会有一种大自然的淳朴和广阔气象。而这种美才是更接近生命本真的美。因为隶变过程中的很多随意性书写看似很朴拙、很简淡、很平凡,而实际上却蕴涵着无穷的美学价值,是人的生命系统中的真实流露。
认识是继承的前提。所以,发掘两汉隶书的美学实质及其背后所含盖的文化与精神内涵是我们持续关心的内容。同时,它也应该是我们完成隶书的时代性突破和发展的前提和理论支点。我们没必要谈所谓的创新,深入的认识隶书传统更有现实意义。只要我们认识并理解了一些隶书的传统,并完成隶书的传统和现代的纽带式连接,那么我们才有可能创造出既古典又现代的隶书作品。在这里所谓的古典就是隶书的发展延续形态,所谓的现代,就是隶书的现代审美意识和文化精神。古典——现代具有全息重演的内容,但还不完全是周俊杰先生所倡导的新古典主义。因此,我所说的古典和现代,具有把古典放在新的时空匡架进行梳理归类和时代诠释的意识。它可能是反传统的,因为我们是站在时代立场审视传统。它也可能是继承传统的,因为传统在影响着我们。
第四篇:大学美术欣赏课程论文
艺术,我们存在的理由
——美术欣赏课程随想
这学期,我们开设了美术鉴赏这门课,通过对这门课的学习,我有了很大的收获和体会,我发现美术是一种富有内涵,表现形式多样,意义深刻悠远的艺术形式。老师讲课的内容和上课的气氛让我觉得很愉悦,课堂上我也学到了很多知识,让我学会了如何真正的去欣赏一幅画,从它给人的第一直观感觉到它所真正表达的内涵以及再想象出画家在作这幅画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心情。跟着老师的思路的见解,我不仅领略到了大作的美还领悟到生活中处处充满了美。
时代变迁,各个时代有它不同的主流艺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终于有人意识到人性的意义。以坚持现实主义方法和体现人文主义思想为宗旨,艺术家们创造了符合现实人性的崭新艺术。以意大利的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为首的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为了回归人性的自由,他们高举古希腊古罗马艺术精神的旗帜,创造出的人物形象或雄伟健壮,气魄浑宏,或秀美典雅,高于平凡。艺术不再被教条所禁锢,人文的力量再一次被发扬出来。看着那个时代的不朽之作,即使是色彩不再光鲜,甚至不再完整,我依然可以想象出它们当年所能引起的轰动。同样在看到古希腊、古罗马的那些完美绝伦的雕塑时,我也一再惊讶于他们那天神一般让人只能仰视的造型。复兴,这个词的意义就在于告诉我们那一切曾经发生过,也会一直焕发夺目的光彩。在描绘教堂壁画的时候,米开朗基罗可以仰着脖子几天几夜,即使自觉已到极限,依然无法停下手中的创作;为了逼真的描绘人的肢体动作,达芬奇不惜去盗取人的尸体,只为了解人体的构造,在那样一个时代,这样做是难以被世人所认同的。对于达芬奇,似乎有一句很著名的话,说天才和疯子只有一线之隔。我并不十分赞同这句话。艺术创作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得出来的。所以它们必定要经历某些不寻常的过程,而我们大多看到的只是结果。而且,就算是在做不是普通人会做的事情,他们很清楚他们在干什么。如果我们能够更加理解那些过程,我相信,这些艺术带来的将不仅仅是享受。
尼采说,美术是日神的造物,而与之相对的酒神则是掌管音乐的祭司。前者有各种各样的限制,如颜色的调配,画布的尺寸,是一种节制的艺术。而在我看来,二者的美虽然在形式上有所不同,但它们都能带给人心灵的震颤。而那种美所带给人的享受,将拯救人于苦难的水火之中,甚至在人太过沉醉时发出警告——它总是在关键时刻告诉人们——这就是人类存在的意义。某一时期所发生的重大事件构成的时代特征,让那个时代的人选择接受什么样的艺术。因而如今你的我们在看美术的历史的时候,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字眼:“17世纪出现了巴洛克美术”、“18世纪洛可可风格在法国兴起”、“19世纪中期是现实主义美术蓬勃兴旺的时期”。被主流大众所接受,才能流传至今的东西,被我们看成当时的艺术,而能够名留青史的却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人。因而有时我也会想,如果你发现了某幅因为种种原因而保存到现在的一幅画作,如果它的一切特征都在显示这是一幅印象主义的作品,而最终你被告知它完成于17世纪,而书上没有告诉我们17世纪曾经出现过印象主义。是不是想为那位不知名的画家叹息呢?但时代的作用是巨大的,这种情况我想也不会经常发生,首先就算有,因为当时不被认为是有价值的,因而连流传至今的可能都没有。更何况历史也会出现断层,我们能做的只是在欣赏过去的同时不断前进。当然,那些从事发扬美的画家,无论他们笔下的美是来自美好的事物或丑恶的事物——对于艺术家来说有时候丑恶中也有美存在,那种唤醒生命的,惊人的美。在他们的画中也有思考,哲学的思想,并不为所有人所理解的,而不仅仅是表现美的,当然对于理解它们的人来说那也许是美的。比如说,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喜欢印象主义的画,人们一开始还因为太抽象而将之视为劣质品。
最后我们欣赏到了中国的美术。外国的绘画或建筑艺术,无论他们有多精致,多写实,总给人一种疏离感。而中国的艺术,那些黑色的墨迹,行云流水一般在白纸上酝开,所表达的意境尽在不言中了。大象无形,至美无华。而中国的建筑艺术,其结构上巧夺天工一般的设计,与其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诉说着更为贴近自然的情感。看着那些亭台楼阁,想象自己走在那雕廊画栋之间,觉得心都可以宁静下来,感受周围一丝的风吹与草动。那是一种真正的回归。
我一直都认为要有一定的文化积淀,才能对艺术品表达自己的鉴赏力,但我想有些人对好的艺术品有着天生的鉴赏力,因为美是共通的。而学习这门课程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渠道,去了解和感受美术背后的故事。如果说科学技术教会我们的是如何生存的话,那么美术和其他艺术形式,则教会我们的是看待生活的方式。有了它们,生活才是完整的。美术欣赏是一种特殊的复杂的精神活动,是人们在接受美术作品过程中经过玩味,领略,产生喜悦,爱好的过程。它对于提高的人艺术素养,陶冶人的思想情操,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领域,具有重要作用。我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通过美术欣赏得到了一些心得。
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在欣赏过程中,经过反复观赏品味,由表及里地感受艺术品的丰富内涵,画中美的动人的艺术形象和色调,不仅能使观赏者得到视觉上的快感,而且可以从它的内容上体验到作品中体现的情绪和思想感情,加深了对社会生活美、艺术美的感受能力,唤起了创造美的意念。
我国的美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传统,经过各个时期艺术家艰苦奋斗,创造出灿烂多彩的文化。仅以中国绘画为例,不但指大量传世的卷轴画,还包括彩陶纹样、青铜器纹饰、帛画、漆画、画像砖、画像石、壁画、民间年画等,它们宛如烂漫春花,辉映艺苑。这些举世瞩目的艺术瑰宝,浩如烟海。因此,了解和欣赏祖国丰富的美术作品,可以使我们认识我国优秀的民族遗产,领会古代艺术美,从而产生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从整体的美术活动过程看,美术欣赏是美术活动中重要的组成方面,是美术创作和美术作品实现其价值和意义的基本环节和途径。如果说,美术创作是创造美术价值的活动,美术作品(即创作成果)是美术价值的载体,那么美术欣赏和接受则是实现美术价值的活动,同时又是反作用于美术创作的活动。在本质意义上,美术家精心创造各种各样美术作品的目的,决不是纯粹的个人自娱行为,而是通过美术形象将自己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认识传达给人们,从而引起人们的认同和共鸣,使作品达到产生一定社会审美效应的目的性。而达到这一目的的途径只能是欣赏。没有美术欣赏活动,美术创作和美术作品就都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最后完成自己的使命。
美术创作和美术鉴赏也有很密切的关系。美术创作与美术欣赏是美术活动的两个方面,并且是相互联系、相互推动的两个方面。一方面,美术创作不仅创造了美术作品,而且也生产了美术作品的欣赏者。另一方面,美术欣赏不仅最终实现着美术创作和美术作品的价值,也反作用于美术创作。欣赏者的审美需求、品味和消费能力构成了不同时代的不同的美术标准和不同的美术价值圈。各个时代的最高层次的美术价值圈,要求并创造着属于他自己的杰出美术家和美术作品。
我们生活中离不开审美活动的过程,即感受美、理解美、创造美或审美的发现、艺术的构思、情感的表达。因为我们在创作活动中,“不仅是单纯的美术技法,而是艺术情感的表达来实现审美的价值。”„
美术欣赏具有调节精神与情绪的节奏,丰富学习内容能使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还能进化我们的生活。如:学习书籍装帧到为自己装饰笔记本与作业本,从学习服装设计地没自己装扮衣服,从学习环境艺术到没自己美化居室等等。这就是一些美化生活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表现。
由于长期以来我们都是接受应试教育,中学时代对于美术也没有很深的了解。对美术的了解也仅限于一周一次的美术课,所了解的也只是几幅名画而已更别提美术鉴赏跟创作了。通过这次的学习使我对美术有了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了解了国内外的一些美术知识,也能够知道一些美术作品的创作的理念。总得说来就是有初步的鉴赏能力,但是离精通还是有非常大的距离。
我个人觉得这次的学习对于我个人的修养和美术知识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同时也改变了我一直以来对于美术的观念。以前我总认为美术并不重要,考试也不会考。只有专门学习美术的人才需要认识美术了解美术精通美术。但是现在我发现美术不是画画这么简单,其实美术可以表现很多内容,尽管绝大多数情况我自己都看不懂。
以上就是我学习美术欣赏的学习心得,我觉得这次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
第五篇:书法欣赏
书法欣赏
书法是我国富有弹性的独特书写工具毛笔写的方式方法,并依据我国汉字造型的特点,通过艺术构思,调动艺术手法而形成的。从形式上说,书法以神采为上,形质次之。也可以说是智测无涯,固也无涯,具以风神气者为居上,奸于功用者居下,其中之奥妙,也就是古人所说的:“玄妙之意,出于物类之表,幽深之理,伏于书冥之间”。由是观之,书法艺术可以说是无声之间,无形之相。
对于书法艺术欣赏,可谓见仁见智;但既要欣赏,就要有客观的书法作品作为审美的对象。真正的书法艺术欣赏就是要了解书法作品客观存在的艺术价值;大家从不同角度去探索不同的价值,各家知言,相互辉映、相互补充,就会逐渐接近作品的全貌。通过不断的鉴赏,不仅可以提高学习书法的兴趣、拓展视野,更重要的是:前人经验的累积,可直接或间接地从中吸取精华,作为研习与创作的借鉴。真正的书法欣赏也就是书法艺术的再创造,书法欣赏的重要意义即在于此。
书法艺术有其自身的规律,如讲究执笔、运脕用笔、使墨、结构、章法、气韵等等。其艺术形式往往是透过艺术手法来表达思想感情、理想,因而理隐而意深,或寄以骋从横知志:或托以散郁结知怀,使作品表现出韵味、风姿与气式,亦所谓“笔情墨趣”。
书法是线的艺术,书法的线条,具有生命的律动感,点画活跃灵动,力求依于笔、本乎道、通于神、达乎气,化实象为空灵,从有限中游离出无限,传达一种超越于线条之外不可言喻的思想,飘忽即逝的意绪和直指心性的生命风神。书法之线关乎人的心灵,生命是自由的不断展开的过程,书法则是生命创造活动中最自由、最简约的形式。书法通过点线的律动成为揭示精神世界的有效形式,书法艺术不断的开启着各个时代人们审美的新维度,并使其心性自由的随着精神解放,在黑白构成的世界中不断的展开并升华。欣赏书法作品,不仅注意形质的学识修养的欣赏,而且通过字里行间也可欣赏到作者的审美意识,如典雅的、质朴的、豪放的、爽丽的都一一展现在作品之中,通过其点画型态的自然表述,而美感尽现,如点如坠石、横若阵云、竖有向背、转同折钗等等都给人以想象的空间,美的享受,使审美趋向更加人性化。
综合所述,书法不仅历史悠久,而且从中品味欣赏可以在视觉上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就在于你是否掌握书法艺术的审美创作规律。人们普遍认为:书法艺术是“心灵与心灵之间的交谈”,只有书法与欣赏者心贴得紧密,艺术才能保证永恒,才有意义,才能真正体现出书法艺术的博大宏深和价值所在。在21世纪的今天,中国书法艺术在国际交流中更放异彩,并将继续保持其古老而又年轻的魅力。
书法鉴赏的论文
可以说,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字的创立,最初都是为了记录语言。但是,纵观大千世界,在流传下来的这么多种文字当中惟有汉字兼具了实用和审美的功效,衍生出了独具魅力的书法艺术。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也是毋庸置疑的--书法就是传统文化的缩影。
(一)书法展现传统精神
《兰亭阁序》的作者王羲之是我从小就认识的并被灌输为最伟大的书法家,而《兰亭阁序》也成了行书的绝品。
羲之既去官,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又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采药石不远千里,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叹曰:“我卒当以乐死。”从《晋书》这段文字的记载中,我们大概可以了解王羲之隐逸以后的生活。他和他的朋友们在江南的青山绿水间尽情地享受着生命的欢愉。这也正是数千年文人所推崇的。王羲之的飘逸自然,张旭的洒脱无拘,颜真卿的钢筋有力。无一不显出了中国文化的真谛。书法的工巧,若汉隶《曹全碑》; 书法的天真,若苏轼《丰乐亭记》; 书法的自然,若《兰亭阁序》; 书法的方正`丰润`紧接`宽博`雄浑。。
wk_ad_begin({pid : 21});wk_ad_after(21, function(){$('.ad-hidden').hide();}, function(){$('.ad-hidden').show();});
书法的那种精神性,最感染人的就是书写者的那个精神性,在作品里所流露出来的那种激动人心、感人至深,让人千古人同此心的那种东西他们抓住了,我以为那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灵魂,那是中国书法艺术最动人的因素。
(二)书法在政治上的地位
打开一部部中国书法史书和一卷卷前贤法帖珍品,我们从字里行间不难发现一些特殊人物的影子。然而这些人物在中国书法史上起的作用却绝不像影子一样无足轻重,他们的力量和影响是其他任何人所不能比拟的,他们就是那些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帝王。
书法是历代帝王在登基之前的必修课,它甚至关乎着一国之君的脸面和尊严。长期的笔墨研习,增长了帝王的书写能力和欣赏能力。即使是那些金戈铁马打下江山的少数民族统治者,为了统治地位的稳固,他们也必须学习接受汉族传统文化。唐太宗`乾隆都是对书法极度的喜爱。
而书法一直也是封建士大夫的最爱,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无一没为官进爵的。王羲之,右将军。苏轼,丞相。。
当然在中国历史上还有很多闻名的大奸臣的书法也是同样受人称赞的,可能其中的一部分是想借助书法的手段来达到不轨的目的,这也恰恰说明了书法在政治上的地位。
不断地改朝换代,中国书法艺术仍然能够沿着自己的艺术轨迹继续发展。3 帝王和王宫大臣们对于书法的兴趣或轻或重,表现形式千差万别。也许他们有的人是珍爱艺术,有的人是附庸风雅,有的人是出于政治需要,还有的人是出于装点门面。但是作为书法本体来说,帝王的重视与否确是非常重要的。《三》书法的物质价值
中国子民素来有收集的嗜好,而书法则是其中重要的一项,1000年前的唐太宗就是收集到王羲之的《兰亭阁》,并最终将其带入自己的帝王墓。
除却有特殊层次含义的书法作品,如帝王的作品(其价值含有帝王特色,故具有特殊的收藏价值)其他的名品在现在的价值应该也可以看出书法作品的物质价值。有四个字来形容就一字千金。单就这一点启示就足以说明书法在传统文化的地位。
书法艺术发展到了今天,它给我们留下的不仅仅是一幅幅令我们无限追思和景仰的笔墨宝卷,更重要的是留给了我们一笔沉淀千年的思想和精神财富。站在它的面前,我们应该感到无限的欣慰和幸福,因为每当我们停下匆忙的脚步,我们都可以随时去瞻仰去体会那份古朴优雅和那份博大深邃。
无论是勤学苦练的求索,还是心手两忘的抒怀,无论是浪情恣肆的狂放,还是温文尔雅的内敛。中国书法作为中国传统艺术已经经过漫长 4 的积淀代代相传,浸透在了民族久远的血液之中。透过那变幻万千的点线形式,我们似乎看到了那种沉浸于笔底,洋溢于案头的生命存在 书法艺术伴随着中华文明史的发展走过了漫长的历程,书法创作成为书家心灵世界的展现,传统文人们自觉地将书法纳入“正人心”的轨道,书法就成了地道的身心修养、人格完善的过程。虽然作为实用性书写工具的毛笔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作为中国艺术瑰宝的书法却保留了下来,它那独具的神韵、百读不厌的气质,至今依然令人倾倒、令人陶醉。千年书法的历史不仅仅是这独一无二的艺术形态的流传史,伴随着文人们的笔墨纸砚流淌千年的毫无疑问应该是那千古不变的翰墨精神。
中国书法艺术是汉字的艺术造型。中国书法艺术是土生土长、地地道道的民族传统艺术。有人说它是和绘画相通的,因为“书画同源”;有人说它和建筑相通,因为都要强调平衡和稳定;也有人说它和舞蹈相通,因为一个个字就像舞蹈家的舞姿那么优美;还有人说它具有诗美,因为它像诗歌一样很能够启发人的联想和想像;也有人说它具有音乐美,因为它和音乐一样,具有内在的节奏和韵律。更加有意思的一种说法,说书法它具有人体结构和人体的仪态之美。中国书法之美是他国文字所不及的,而鉴赏书法,也是一门学问!包括了解书法史及中国历史(书法家的创作背景),文字学知识、书写技巧、鉴别碑帖的能力及艺术涵养等等。它们都是密不可分的,共同作用与鉴赏能力的提高。
纵观古今中外文字语言和概念的出现,意味着人类社会文化的产生,而汉字的诞生便是人类思想感情的代表符号。汉字开始并无艺术性,只有实用价值。随着历史社会文化的变迁,经过三次划时代的鼎盛时期的发展,最终完结了自己实用性的历史使命,并升华为书法艺术。纵观古今我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史,从宏观角度来分析,书法艺术的发展都受他律性与自律性的制约和支配。中国汉字在书法艺术性上经过了三次划时代的飞跃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而中国汉字在书法实用性上也经过了三次划时代的飞跃发展,从而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艺术性的三次鼎盛时期为,首先,汉字在书法艺术性上的第一次划时代鼎盛时期的飞跃发展是从西周历王—奴隶社会中后期(公元前1100—公元前700年左右)金文的出现为标志。其次是汉字在书法艺术性上的第二次划时代鼎盛时期的飞跃发展。从封建社会中期(600-900年左右)唐朝的狂草书法艺术的出现为标志。再其次是汉字在书法艺术上的第三次划时代鼎盛时期的飞跃发展。从二十世纪末到二十一世纪初,以现代派、学院派和禅书派的出现为标志。实用性的三次鼎盛时期为,首先,汉字在实用性上的第一次划时代鼎盛时期的飞跃发展是从汉代——封建社会初期(公元前200—300年左右)汉隶的出现为标志。其次是汉字在实用性上的第二次划时代鼎盛时期的飞跃发展。是从东汉、东晋——封建社会时期(100—400年左右)行草书的出现为标志。再次是汉字在实用性的第三次划时代鼎盛时期的飞跃发展。是从唐朝封建社会中期(600—900年左右)颜、欧、柳诸楷书的出现为标志。艺术是生命和真理的化身;书法艺术是表现纯真思想感情和宇宙精神的手段。谁能够借助书法艺术的形式,从而达到表现出宇宙人生真谛的目的,谁才有资格称为书法大师或书法家。从而提供鉴赏作品与方法。
行书在楷书的基础上产生,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楷书,又称正楷、楷体、正书或真书,是汉字书法中常见的一种字体。其字形较为正方,不像隶书写成扁形。楷书仍是现代汉字手写体的参考标准,也发展出另一种手写体——钢笔字。草书是汉字的一种书体,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形成于汉代,是为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
中国书法史上很有名的故事,王羲之看鹅在水里游、在岸上走。他看鹅的形体姿态跟书法有关系,他把鹅的线条吸取到在书法里。唐代大书法家张旭,他看当时的最有名的舞蹈家公孙大娘舞剑器魂托舞,他有悟于书法。大书法家怀素在旅途中听到嘉陵江水的水声,有悟于书法,对书法有感悟。著名的篆书家李阳冰,他甚至声称他对天地间万事万物都有所得,这就叫放射式感悟。然后你把这些感悟,都作为奇妙的添加剂,统统用到书法创作与鉴赏的化合过程中,也就是想像过程当中来,你把它都用到书法创作和鉴赏中来,使得他创作出来的书法形象,成为更加高级的、更加精密的化合物,鉴赏更加精确到位,这就叫聚焦式想像。我们可能会说,别人把书法家的想像说得这么神,我在王羲之书法里我也没看到鹅的形象,张旭的书法我也没看到公孙大娘跳舞,怀素书法我更加听不见嘉陵江水的水声。你要知道这个书法家的想像他并不是把万事万物的形象生硬地、简单地搬到书法创作中来。这种简单、生硬地照搬,它只能造成艺术的分裂。他是通过精深的形象思维,把各种事物具有美的特征的线条、结构、姿致、风度、神情、韵律等等因素经过提炼,转化、熔铸到书法艺术当中。它和简单地拼凑、堆积、杂糅大不相同。从这些故事中学习有助于我们了解和鉴赏书法,关注生活中的书法现象。往往关于书法的故事就会成为我们津津乐道的典故。像智永和尚,隋末唐初人,书圣王羲之的第64代孙。其练字非常刻苦。据说他把自己关在自己的小阁楼上30年不下来。干什么?写字!笔一支接着一支的用完,一筐接着一筐地把用坏的笔装起来。最后,装了满满四大筐之多。于是,他把这些坏笔埋到后院,而成一土丘。这就是,“智永练字,退笔成冢”典故的由来。这样,他终于成为著名的书法家。于是,向他求字的人络绎不绝。由于求字的人太多了,他家的门槛都要被踩坏了。故而,他就用铁皮把门槛包起来。这就是,“铁门槛”典故的由来。常听人说,你的“墨水”太少了,要喝点“墨水”啊!大家知道,这里的“墨水”是借代,指的是“文化水平”。一个有趣的故事便是历史上有人喝墨水。他就是书圣王羲之。他在练习写毛笔字时,常常入迷。他写啊,写啊,一天又一天,坚持不懈,忘了疲劳,忘了饥渴。有一次,他照例一拿起笔来,就忘了周围的一切,兴致越写越高。从早上写到晚上,又从晚上写到深夜,夫人端来了饭食,凉了又热,热了又凉、他也顾不上吃。有一个字,他写了不知多少遍了,始终不满意.于是再写。他就这么个脾气。任何一个字,甚至一笔一画,不练到自己满意的地步是不会罢休的。这样,不知不觉,迎来了雄鸡的第一声啼鸣,他这才感到,是该歇歇了,肚子的确饿了。他随手抓起一个馒头,蘸着一碟豆酱津津有味地吃起来,因为这种吃法简便,可节省不少时间。吃着吃着,他忽然皱起了眉头。原来,他对刚才落笔的一个字不满意,觉得需要改一改,于是一边用馒头蘸着“豆酱”咀嚼着,一边继续练字。这时,夫人又走进来劝他休息,一看,先是大吃一惊,接着“格格”地笑起来。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王羲之聚精会神地练习毛笔字,一只手抓着馒头不知不觉伸到了砚池里,沾着墨汁吃起来,显然,他是错把墨汁当成豆酱了。历史上关于书法的故事很多,细细品味总是有益处的,就现在来说也可以提高我们对书法的认识和鉴赏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