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欣赏[精选]

时间:2019-05-15 07:07: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书法欣赏[精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书法欣赏[精选]》。

第一篇:书法欣赏[精选]

书法欣赏

孙中山书法欣赏

名文,字逸仙。广东香山(今中山)人。(1866——1925)早年立志反清,任同盟会总理。确立了革命纲领和三民主义。辛亥革命后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逝世于北京。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驱。遗著编为《总理全集》等多种。

孙先生并不以书法知名,但从他的书法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对颜真卿、苏东坡及北碑方面的研究是颇具造诣的。他的书法作品有着不同寻常的韵味——不仅仅有博大豪迈、气势恢宏的榜书作品,也有儒雅、轻松、格调清新、韵味绵长的行书作品。

从字法字构看,颜字的宽博与厚重仍依稀可见,但已作为一种风格转换在作品中被“神化”,融化成一种精神或者说是境界。而魏碑的雄强也在作品中被淡化,潜移默化中服从于行书作品的整体风格。从作品的风格看,儒雅风流,清新自然,更透出了“文化”意义上的审美意蕴。这是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书法艺术的共通之处。比如周恩来、蔡元培、梁启超、郭沫若、王国维、鲁迅等名家的作品,都在一个“文化”层面上,传递着各自不同的书法艺术风采和人生大观。其中,有追摹晋韵、唐法的,也有追摹宋、元、明、清风格的,有以篆书为风格支撑的,也有以汉碑为风格支撑的。孙中山即是以唐法与北碑作为自己作品的风格依据,来构筑自己书法艺术家园的。于一代伟人孙中山而言,或许是一种自觉,抑或是一种不自觉,不管怎样,其作品其精神都为后人提供了一种学习方法上的借鉴。

孙中山的字,结体紧密,气象雍容,有一种大家风范,这从他大量的题字和墨迹中可以看出。他的书法不是练出来的,纯粹是从心灵里流露出来。“字如其人”在他身上得到完美的体现。山西临汾发现孙中山书法作品真迹(图)2004年11月13日,书法爱好者在欣赏孙中山先生的书法作品。日前,山西临汾民间发现一幅长2.1米、宽1米的孙中山书法作品真迹,该作品保存完好,字迹清晰,实属罕见。

谈孙中山先生书法二则

浩然之气 流露于楮墨之间

余菊庵

书法一艺,功力尚矣,然无天份以副之,虽于古名书家,勤极摹临,幸而有成,亦不过一字匠耳。东坡有云:我虽不善书,知书莫如我。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而黄山谷评其书为当朝第一。则其天份之高,概可知矣。吾观孙中山之于收(书)法,亦颇类此。其于此道,虽曾下过工夫,然并非专业。而所存遗墨,沈雄宽厚,不暇装整,纯任自然。用笔在颜苏之间,耐人玩味。世之专业而享盛名者,未必能及。盖先生胸怀高旷,魄力坚强,浩然之气,流露于楮(chǔ,纸)墨之间。所谓但视其字知其人也。或曰:东坡之书,人皆认为在家,而先生之书,论者绝少提及。何欤?大抵东坡以学书遗兴,应酬之作甚多。传说当时有售扇为业者,入冬滞销,无为激(缴)税被拘。东坡询得其故,嘱尽将扇来,东坡一一题字其上。至市,瞬即沽清。可见其书流传之广,妇孺皆闻其名。而中山先生,毕生置身于革命事业中,何暇为人作书?人亦不敢以此烦渎先生,故字迹流传于人间者甚少,而为研究书艺者所忽视,故吾特检出论之。

稳健如泰山

古拙如磐石

谭则刚

孙中山先生十岁就塾,十二岁出国,其后又回广州学医。这十多年的时间里,在历史上,欧风东渐,广东得风气之先。他对中外文学、医学三者交互学习,成为他日后开展革命的武器和建国后经国济世的工具,若非天禀聪明,思虑过人,躬于实践,提炼升华,曷克臻些!

他国学从师时间不长,只在翠享就塾二年多,及在香港皇仁书院读书时,延师学习,但其书法浑厚方园,自成一格。我幼年时代酷爱之,曾临其手书《三民主义自序》、《建国大纲》全文和《礼运*大同篇》等,当时本于好奇,未能拾其万一。此后,论者认为他的书法探骊北魏,得神于颜真卿与锺繇,出入于苏东坡与赵孟?(頫)之间。有些人认为他的书法源于明清的台阁体,但却无台阁体的老朽龙钟、行距不整之态。考之当他在学时期,赵之谦的书法正独擅书坛,蜚声艺海的时代,他目寓心赏,是会受到影响的。我认为他临摹碑帖的时间不会很长,而读碑、读贴是比较多的,不绳一家之法,而能融治于一笔。有人说,字如其人,这正符合他一生的经历。故其书法能显其凝重与浩然之气,稳健如泰山,古拙如磐石,虎虎有生气!

他所留存的墨宝颇多,就我个人所见,大者如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大门的“浩气长存”、列宁逝世追悼会的“以俄为师”横额和常书的“天下为公”、“博爱”等。小如长篇的《三民主义自序》、《建国大纲》全文(这可能有缩印,但原本也不会很大。广州中山纪念堂石刻偏于苏体,与石印本有差距)等。而其就任大总统的誓词,及其训词、命令、对联、题赠等则是留传不少的了。

孙中山先生书法的风格既职上述。然其特点之一是:有扎实的基本功。他从学时即已掌握了试帖小楷。我虽未见过他《上李鸿章书》的原本(按此文有木刻印本最古),但从他医科毕业后在澳门与人借款二千元开药房行医时,以孙逸仙名字亲笔所写的揭借贴,纯是钟繇小楷,熟练工整,可见他的基本功底是很扎实深厚的。画师素描百日之功,即为泼墨抒意之本。其特点之二是,他的书法成型较早,从海外到国内,从革命时期到建国之后,其风格型体都是一致的,绝不如书画艺术家之有所谓早期、中期、晚期之变异,也不论是案头小牍或挥椽巨构,所书率皆浑厚凝重,刚健古拙。在同时代的戴季陶(“中山纪念堂”门额是他手笔)及在《建国大纲》的宋庆龄题跋也远不及之。其特点之三是,他书写都是很规范的。这可与执笔发出的文件都具有很强烈的法制性有关。除其签署“孙文”二字稍有拖笔和以“权”作“权”之外,凡有书写都是很正规,是当时通用的 楷结构,一笔不苟,交代清楚。如“为”字、“革”字等,可草可古,他都没有立异以为高。如“国”字、“义”字、“政”字等往往一篇多见,也绝不作态。如其题赠都能胸有成竹然后奋笔,挥洒自如,恰到好处,绝无在下笔及顿折中作多余的动作,而能一气呵成。我们看过《礼运·大同篇》的百字长轴和《天下为公》的长幅,更是首尾呼应的结构,令观赏者如饮醇醑(chúnxǔ),久而弥隽!

以上这些,统是孙中山先生命笔作书时思想上法制性强,态度上严肃认真,文字上基础深厚,在书艺上广泛吸收,反映到他笔下来的。他未尝以书法家自呜,但谁说他没有书法上的艺术修养呢!对书法艺术的吸收与发挥,正好为我们后人学习。他在那个时代对书法的传统继承与创造,我们必须承认。

发布日期:2006年4月21日

书法欣赏的方法

明确书法欣赏的审美标准,是正确进行书法欣赏的基础;掌握书法欣赏的方法,是进行书法欣赏的关键。

一、书法的审美标准

南朝书家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这里,强调以形写神,形神兼备。

一般地说,“形”包括点画线条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书法空间结构;“神”主要指书法的神采意味。

(一)书法的点画线条

书法的点画线条具有无限的表现力,它本身抽象,所构成的书法形象也无所确指,却要把全部美的特质包容其中。这样,对书法的点画线条就提出了特殊的要求。要求具有力量感、节奏感和立体感。

1、力量感

点画线条的力量感是线条美的要素之一。它是一种比喻,指点画线条在人心中唤起的力的感觉。早在汉代,蔡邕《九势》就对点画线条作出了专门的研究,指出“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点画势尽,力收之”。要求点画要深藏圭角,有往必收,有始有终,便于展示力度。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强调藏头护尾,不露圭角,并不是说可以忽略中间行笔。中间行笔必须取涩势中锋,以使点画线条浑圆淳和,温而不柔,力含其中。但是,点画线条的起止并非都是深藏圭角不露锋芒的(大篆、小篆均须藏锋)。书法中往往根据需要藏露结合,尤其在行草书中,千变万化。欣赏时,既要注意起止的承接和呼应,又要注意中段是否浮滑轻薄。

2、节奏感

节奏本指音乐中音符有规律的高低、强弱、长短的变化。书法由于在创作过程中运笔用力大小以及速度快慢不同,产生了轻重、粗细、长短、大小等不同形态的有规律的交替变化,使书法的点画线条产生了节奏。汉字的笔画长短、大小不等,更加强了书法中点画线条的节奏感。一般而言,静态的书体(如篆书、隶书、楷书)节奏感较弱,动态的书体(行书、草书)节奏感较强,变化也较为丰富。

3、立体感

立体感是中锋用笔的结果。中锋写出的笔画,“映日视之,画之中心,有一缕浓墨,正当其中,至于折处,亦当中无有偏侧。”这样,点画线条才能饱满圆实,浑厚圆润。因而,中锋用笔历来很受重视。但是,我们不能发现,在书法创作中侧锋用笔也随处可见。除小篆以外,其他书体都离不开侧锋。尤其是在行草书中,侧锋作为中锋的补充和陪衬,更是随处可见。

(二)书法的空间结构 书法的点画线条在遵循汉字的形体和笔顺原则的前提下交叉组合,分割空间,形成书法的空间结构。空间结构包括单字的结体、整行的行气和整体的布局三部分。

1、单字的结体

单字的结体要求整齐平正,长短合度,疏密均衡。这样,才能在平正的基础上注意正欹朽生,错综变化,形象自然,于平正中见险绝,险绝中求趣味。

2、整行的行气

书法作品中字与字上下(或前后)相连,形成“连缀”,要求上下承接,呼应连贯。楷书、隶书、篆书等静态书体虽然字字独立,但笔断而意连。行书、草书等动态书体可字字连贯,游丝牵引。此外,整行的行气还应注意大小变化、欹正呼应、虚实对比,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节奏感。这样,才能使行气自然连贯,血脉畅通。

3、整体的布局

书法作品中集点成字、连字成行、集行成章,构成了点画线条对空间的切割,并由此构咸了书法作品的整体布局。要求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疏密得宜,计白当黑;平整均衡,欹正相生;参差错落,变化多姿。其中楷书、隶书、篆书等静态书体以平正均衡为主;行书、草书等动态书体变化错综,起伏跌宕。

(三)书法的神采意味

神采本指人面部的神气和光采。书法中的神采是指点画线条及其结构组合中透出的精神、格调、气质、情趣和意味的统称。“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说明神采高于“形质”(点画线条及其结构布局的形态和外观),形质是神采赖以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因此,书法艺术神采的实质是点画线条及其空间组合的总体和谐。追求神采,抒写性灵始终是书法家孜孜以求的最高境界。

书法中神采的获得,一方面依赖于创作技巧的精熟,这是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只有创作心态恬淡自如,创作中心手双畅,物我两忘,才能写出真情至性,融进自己的知识修养和审美趣味。

二、书法欣赏的方法

书法欣赏同其他艺术欣赏一致,需要遵循人类认识活动的一般规律。由于书法艺术的特殊性,又使书法欣赏在方法上表现出独特性。一般地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从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

书法欣赏时,应首先统观全局,对其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有一个大概的印象。进而注意用笔、结字、章法、墨韵等局部是否法意兼备,生动活泼。局部欣赏完毕后,再退立远处统观全局,校正首次观赏获得的“大概印象”,重新从理性的高度予以把握。注意艺术表现手法与艺术风格是否协调一致,作品何处精采、何处尚有不足,从宏观和微观充分地进行赏析。

2、把静止的形象还原为运动的过程,展开联想。

书法作品作为创作结果是相对静止不动的。欣赏时应随作者的创作过程,采用“移动视线”的方法,依作品的前后(语言、时间)顺序,想象作者创作过程中用笔的节奏、力度以及作者感情的不同变化,将静止的形象还原为运动的过程。也就是摹拟作者的创作过程,正确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情感变化等。

3、从书法形象到具体形象,展开联想,正确领会作品意境。

在书法欣赏过程中,应充分展开联想,将书法形象与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事物进行比较,使书法形象具体化。再由与书法形象相类似事物的审美特征,进一步联想到作品的审美价值,从而领会作品意境。如欣赏颜真卿楷书,可将其书法形象与“荆卿按剑,樊哙拥盾,金刚眩目,力士挥拳”等具体形象类比联想,从而可以得出:体格强健——有阳刚之气——富于英雄本色——端严不可侵犯的特征,由此联想到颜真卿楷书端庄雄伟的艺术风格。

4、了解作品创作背景,正确把握作品的情调。

任何一件书法作品都是某种文化、历史的积淀,都是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因而,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包括创作环境),弄清作品中所蕴含的独特的文化气息和作者的人格修养、审美情趣、创作心境、创作目的等等,对于正确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正确把握作品的情调大有裨益。清王澍《虚舟题跋·唐颜真卿告豪州伯父稿》云:“《祭季明稿》心肝抽裂,不自堪忍,故其书顿挫郁屈,不可控勒。此《告伯文》心气和平,故客夷婉畅,无复《祭侄》奇崛之气。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叹。情事不同,书法亦随而异,应感之理也。”可见,不论是作者的人格修养、创作心境,抑或是创作环境,都对作品情调有相当的影响。加之书法作品受特定时代的书风和审美风尚的影响,更使书法作品折射出多元的文化气息。这无疑增加了书法欣赏的难度,同时更使书法欣赏妙趣横生。

总之,书法欣赏过程中受个性心理的影响,使欣赏的方法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以上所述仅是书法欣赏的一种方法,欣赏过程中可以将几种方法交替使用。另外,欣赏过程中还必须综合运用各种书法技能、技巧和书法理论知识,极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审美评价能力,尽力按作者的创作意图体味作品的意境。努力做到赏中有评、评中有赏,并将作品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考察,对作品作出正确的欣赏和公正、客观的评价。当然,掌握了正确的欣赏方法以后,多进行欣赏,是提高欣赏能力的重要途径,扬雄谓,“能观千剑,而后能剑;能读千赋,而后能赋”,说的正是这个意思。

梁漱溟书法欣赏

梁漱溟哲学家。原名焕鼎,字寿铭、寿民、漱溟、肖吾,室名勉仁斋。广西桂林人。直隶公立法政专门学校毕业后,任《民国报》编辑兼记者、司法总长秘书、北京大学教授等。民国二十年创办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任院长,倡导乡村建设运动。后任中共全国政协委员会、宪法修改委员会主席、中国孔子研究会顾问、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等职。著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华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梁漱溟教育论文集》等。

弘一法师书法欣赏

《悲欣交集》 弘一法师临终绝笔 上海圆明讲堂藏 弘一法师于1942年10月13日晚圆寂,“悲欣交集”四字手书写于10月10日下午,写在一用过的字纸上,字迹仍旧有力。令人感谓的是弘一法师落笔时的超脱随意,这份对后人而言极为重要的手书在他似信手拈来。

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浙江平息人,生于天津。既是才气横溢的艺术教育家,也是二十世纪著名的多才多艺的高僧。“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他早岁以书艺驰誉当世,出家后持戒精严,并融书法、佛理为一体,形成独特的书法风格。他把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推向了极至,“朴拙圆满,浑若天成”,鲁迅、郭沫若等现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师一幅字为无尚荣耀。他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所创作的《送别歌》,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成为经典名曲。同时,他也是中国第一个开创裸体写生的教师。卓越的艺术造诣,先后培养出了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一些文化名人。他苦心向佛,过午不食,精研律学,弘扬佛法,普渡众生出苦海,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他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尽的精神财富,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中国绚丽至极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附 《送别》歌词 词:李叔同 曲:约翰.P.奥德威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飘蜀酒尽馀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手书《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墨迹

毛泽东对中国传统的书法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感情,书法是他精神生活的主要内容之一。从年轻的时候起,毛泽东便在书法领域耕耘和求索,至老而不倦。

1910年毛泽东考入湘乡东山书院(东山高等小学堂),他常临摹王羲之《十七帖》和学院附近东台山凤凰寺所藏清代湘乡书法家萧礼容碑,字字写得很有功力,尤以草书为精妙。毛泽东在湖南一师读书期间,有一句口头禅:“字要写得好,就要起得早;字要写得美,必须勤磨练;刻苦自励,穷而后工,才能得心应手……学字要有帖,帖中要发挥。”

现在还保存着的一张毛泽东还书的便条,是他16岁时写的,用笔严谨,而又有开拓,可知那时他已有相当功底。他进入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后,作了一篇文章,叫《宋襄公论》。国文教师谭咏春阅卷时批道:“视似君身有仙骨,寰视全宇,似黄河之水,一泻千里。”这个年轻人确似有“仙骨”,文章固然可取,又用楷书写就,工整秀丽,故当时师生们誉他的文和字为同学中之“两绝”。现在还保留着的毛泽东在湖南全省高等中学校写的一篇作文的手迹,题目叫《商鞅徙木立信论》,用的也是丝毫不苟的小楷,一气呵成,笔笔遒劲。1913年10-12月,毛泽东在湖南第四师范学校读预科时,留下了一本笔记。前11页是手抄的《离骚》和《九歌》,后36页冠名《讲堂录》。从这些墨迹看,这个时期,毛泽东深受晋唐楷书和魏碑的影响,既潇洒飘逸,神采飞扬,又古拙可爱,质朴自然。

战地喜获《三希堂》

1927年11月,毛泽东上井冈山,在江西宁冈县砻市创办了第一个工农革命军军官教导队。由于敌人的经济封锁,笔墨纸张比较缺乏,有一次,一个学员提出用柳枝烧成炭可以写字,毛泽东在青石板上试了试,软硬适度,写出来的字还挺清晰。毛泽东满意地说:“倒真像墨笔哩!”他说,“敌人越是封锁,大家的办法就越多。看,封锁得同志们用木炭树枝当笔,在地上、石板上、沙滩上写字。这种笔墨纸张是用不完的。”

毛泽东走到哪里都在研究学习书法。红军时期他率部转战到贵州遵义县北娄山关时,见一石碑,上刻“娄山关”三个红漆大字,便问陈昌奉等:“娄山关刻碑干什么?”许多人回答不出,他便解释说:“关乃要塞重地也,是出入的通道,常以碑柱碑石为界,区分和标志地名。”之后,他向大家介绍了“娄山关”三个大字的特点和价值。他赞扬这三个字写得苍劲,像峻峰那样挺拔屹立,运笔如飞。工匠石刻也非常精美。他还反复揣摩,不断用手在笔画上临摹运笔走势,不时感叹:“可惜不知出自哪位名家之手,这碑又修建于何代。” 红军长征到达延安后,一套晋唐小楷一直带在毛泽东身边。在紧张繁忙的工作之余,他利用点点滴滴的时间写字,并且经常阅览法帖。当时延安的老百姓知道毛泽东喜欢写毛笔字,为表示对他的敬意,特地用一块古砖刻磨成一方砚石,送给毛泽东。可惜,这方砚台在后来转移时丢失了。这个时期,毛泽东的书法创作又上了一个新台阶,以行草为主,用笔恣肆,刚劲挺拔,大气磅礴,形成了个人的独特风格。

1937年平型关大捷后,一位青年作家奔赴延安的途中,从被日军炸毁的废墟中拾得四册名著及《石索》、《三希堂法帖》各两卷,如获至宝。他不辞辛苦,带到了延安。一天,素有“长征才子”之称的朱光和那位青年作家谈得投机,便引他去见毛泽东。毛泽东对这位远道而来的客人一见如故,殷勤款待。青年作家感动不已,便将自己挎包中那辛辛苦苦背到延安的“宝贝”一股脑儿掏了出来,欲赠毛泽东。毛泽东喜出望外。不料一旁的朱光手疾眼快,一把将书夺了过去。“见面分一半!”朱光面无愧色。“谁说应该归你?……”两人互不相让。青年作家连忙调停,结果是平分秋色。毛泽东得到了两册名著和《三希堂法帖》。

博览群帖取精华

在毛泽东丰泽园故居的书房里,至今仍然存有毛泽东读过的大量字帖和书籍。其中有规整秀丽、形意翩翩的汉代隶书,又有妍美流畅的“二王”法帖;有厚重雄劲、气势磅礴的楷书墨迹,也有逸势奇壮、应手万变的“狂草”,还有在中国书法史上独树一帜的宋徽宗“瘦金体”法帖;不但有中国历代名家的墨迹、法帖、碑文拓片,还有中国历代书法理论著作。因此,毛泽东可以说是“神游书海目览千帖。”

1949年,毛泽东阅读法帖更多更勤了。二十来年的时间里,他读过的帖约有近四百种。“二王”帖及孙过庭、怀素的草书帖,是他时常披阅的。他在访苏的短暂而紧张的日子里,也未忘随身带几本《三希堂法帖》。《三希堂法帖》为清乾隆时期搜集刻印。乾隆皇帝得到晋书法家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鹮《伯远帖》珍贵墨迹三种,很是欢喜,名其收藏处为“三希堂”。乾隆将这三种法帖与内府收藏的自魏晋至明代著名书法家的作品三百四十余件,各种题跋二百余件,汇集刻印,而以《三希堂法帖》命名。这是我国一部书法巨制。1958年,毛泽东请田家英向故宫博物院“借阅那里的各种草书手迹若干”,其中就有《三希堂法帖》。

毛泽东读帖不重版本是否珍贵,而着眼于分析各家的长短,体其风貌,察其用笔、结构、章法等,吸取其精髓,以丰富自己的书法艺术。在中国书法中,毛泽东最喜爱的是草书。而在草书中,毛泽东又最喜欢怀素。毛泽东对怀素的《自叙贴》、《论书帖》、《苦笋贴》等百读不厌,爱不释手。1974年,日本外相大平正芳访华时,毛泽东在书房里接见了他。亲切交谈之后,还特地赠送给他一本自己喜爱的《怀素自叙帖真迹》,大平正芳十分高兴。如果拿毛泽东的草书和怀素的《自叙帖》相比,我们不难看出,其中很多字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田家英就认为:毛泽东的书法,特别是草书,和怀素《自叙帖》有相同的地方:一是笔画都较细圆;二是字形都较大;三是在大草的布局上,都采用了行行逶迤、翩翩恣肆的写法;四是“神”上很相似。毛泽东热爱怀素的狂草,但他又不拘泥于此,勇于创新,逐渐形成了自家的“毛体”,正如他常对秘书所说的那样:“如果每个人写的字都和字帖或是某人的字一模一样,那书法就停滞不前,没有发展了。”

毛泽东书法的造诣,固然是他转益多师的结果,同时也和他善于从生活中吸取美的营养分不开。诗人杜甫在《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一诗的序言中这样写道:“往者吴人张旭,善草书书帖,数常于邺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自此草书长进……。”毛泽东早在1937年就与朱光等人说过:杜甫这段话说出了舞蹈、戏剧等艺术与书法艺术相通,是至理名言。那时毛泽东曾表示想看朱光表演莎士比亚的名剧《奥赛罗》,以便用戏剧艺术来丰富自己的书法。

骨神兼备成一家

毛泽东的著作甚丰,惟对书法艺术的见解,却没有专门论述,因而无法窥其见解的全貌。但从一些片言只语中,还是可以归纳出如下几点:

一、书法里充满了辩证法。他说:“字的结构有大小、疏密,笔划有长短、粗细、曲直、交叉,笔势上又有虚与实,动与静,布局上有行与行间的关系、黑白之间的关系。你看,这一对对的矛盾都是对立的统一啊!既有矛盾,又有协调统一。中国的书法里充满了辩证法呀!”

二、字要骨神兼备。他指出:“人有像貌、筋骨、精神,字也有像貌、筋骨、神韵。”因此,临帖,“最初要照原样写,以后练多了,要仿其形,取其神。”他说,“字和人一样,也有筋骨和灵魂。练久了,就会找到筋骨,写出神韵。”所谓筋骨,是字的形貌、气势和力量;所谓灵魂,是字的内质、神韵。古人的字,一般地说,北碑尚骨,南帖尚神。毛泽东则主张骨神兼备。

三、既广采博取,又独具风格。毛泽东说:“学字要有帖,学好后要发挥。习字要有体,但不一定受一种体的限制,要兼学并蓄,广采博取,有自己的创新,自己的风格,才能引人入胜。”

这些书法理论,是毛泽东从借鉴古人的经验和总结自己的实践中提炼出来的。毛泽东书法的演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青年时代可谓第一阶段。这一阶段多为楷书,字体工而有力,有些写得特别工整。1921年到1949年,可谓第二阶段。在建党初期,特别是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那战火纷飞的环境中,他运筹帷幄,为使机要人员传达准确迅速无误,他起草的文电多是行(书)而不是草。三十年代字体清秀,字形略长,上下自左向右略有倾斜。1941年以后变为自右向左略有倾斜,如1941年致毛岸英、毛岸青的信及其前后起草的大量文电等。

1949年进北京以后,可谓第三阶段。这时,情况变了,条件好了,毛泽东除起草公务活动的文电外,还写了一千多封回复亲朋故旧和素不相识的群众的信。从中可以看到他的字越写越好,越写越草。然而,他的复信是视对象而别的,给高级民主人士、老先生、科学家、教授等的书信多为草书,有些写得非常之草;反之,对文化程度低的人,字都写得比较清楚工整。

毛泽东的书体,从学生时代到五六十年代有很大变化,这和笔有关系。新笔写的字笔锋更明显更突出。但主要还是他的功力和字体有变化。要观察毛泽东字体的变化,除从总体上看,还有一个办法,就是看他的签名。1943年以前“毛泽东”的“毛”字一般都是从上面下来,再这么一转,一笔写成。1943年以后,“毛”字写成四笔,先点三点,然后再竖弯勾。到1948年、1949年,又变了,从1948年2月他修改中央一个文件时写的几封信到1949年9月给宋庆龄或任弼时的信,“毛泽东”三个字中,“毛”字变化不大,“泽东”二字变化则很大。

50年代以后,毛泽东的字变得非常之好看,这和他那时的练字有关系。进城以后,毛泽东的工作虽仍然十分繁忙,但客观条件比进城前好多了,可以看到历代书法家的碑帖,当时中办秘书室的陈秉忱就专门为毛泽东购买书籍、收集字帖,收有各种碑帖数百部。50年代毛泽东休息时书写了数百首古诗词,一首诗往往书写五六次,六七次,甚至十来次。他作诗词也多是书写许多次,且多为草书。毛泽东的书法最好的时期是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例如他书写的诗词,给华罗庚、章士钊的信件等,都非常之美。有一位朋友对我说,看毛泽东手迹是一种享受,看过后还是想看,每看一遍都受启发。毛泽东成了深受读者喜爱的现代书法家。

第二篇:书法欣赏

书法欣赏

书法是我国富有弹性的独特书写工具毛笔写的方式方法,并依据我国汉字造型的特点,通过艺术构思,调动艺术手法而形成的。从形式上说,书法以神采为上,形质次之。也可以说是智测无涯,固也无涯,具以风神气者为居上,奸于功用者居下,其中之奥妙,也就是古人所说的:“玄妙之意,出于物类之表,幽深之理,伏于书冥之间”。由是观之,书法艺术可以说是无声之间,无形之相。

对于书法艺术欣赏,可谓见仁见智;但既要欣赏,就要有客观的书法作品作为审美的对象。真正的书法艺术欣赏就是要了解书法作品客观存在的艺术价值;大家从不同角度去探索不同的价值,各家知言,相互辉映、相互补充,就会逐渐接近作品的全貌。通过不断的鉴赏,不仅可以提高学习书法的兴趣、拓展视野,更重要的是:前人经验的累积,可直接或间接地从中吸取精华,作为研习与创作的借鉴。真正的书法欣赏也就是书法艺术的再创造,书法欣赏的重要意义即在于此。

书法艺术有其自身的规律,如讲究执笔、运脕用笔、使墨、结构、章法、气韵等等。其艺术形式往往是透过艺术手法来表达思想感情、理想,因而理隐而意深,或寄以骋从横知志:或托以散郁结知怀,使作品表现出韵味、风姿与气式,亦所谓“笔情墨趣”。

书法是线的艺术,书法的线条,具有生命的律动感,点画活跃灵动,力求依于笔、本乎道、通于神、达乎气,化实象为空灵,从有限中游离出无限,传达一种超越于线条之外不可言喻的思想,飘忽即逝的意绪和直指心性的生命风神。书法之线关乎人的心灵,生命是自由的不断展开的过程,书法则是生命创造活动中最自由、最简约的形式。书法通过点线的律动成为揭示精神世界的有效形式,书法艺术不断的开启着各个时代人们审美的新维度,并使其心性自由的随着精神解放,在黑白构成的世界中不断的展开并升华。欣赏书法作品,不仅注意形质的学识修养的欣赏,而且通过字里行间也可欣赏到作者的审美意识,如典雅的、质朴的、豪放的、爽丽的都一一展现在作品之中,通过其点画型态的自然表述,而美感尽现,如点如坠石、横若阵云、竖有向背、转同折钗等等都给人以想象的空间,美的享受,使审美趋向更加人性化。

综合所述,书法不仅历史悠久,而且从中品味欣赏可以在视觉上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就在于你是否掌握书法艺术的审美创作规律。人们普遍认为:书法艺术是“心灵与心灵之间的交谈”,只有书法与欣赏者心贴得紧密,艺术才能保证永恒,才有意义,才能真正体现出书法艺术的博大宏深和价值所在。在21世纪的今天,中国书法艺术在国际交流中更放异彩,并将继续保持其古老而又年轻的魅力。

书法鉴赏的论文

可以说,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字的创立,最初都是为了记录语言。但是,纵观大千世界,在流传下来的这么多种文字当中惟有汉字兼具了实用和审美的功效,衍生出了独具魅力的书法艺术。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也是毋庸置疑的--书法就是传统文化的缩影。

(一)书法展现传统精神

《兰亭阁序》的作者王羲之是我从小就认识的并被灌输为最伟大的书法家,而《兰亭阁序》也成了行书的绝品。

羲之既去官,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又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采药石不远千里,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叹曰:“我卒当以乐死。”从《晋书》这段文字的记载中,我们大概可以了解王羲之隐逸以后的生活。他和他的朋友们在江南的青山绿水间尽情地享受着生命的欢愉。这也正是数千年文人所推崇的。王羲之的飘逸自然,张旭的洒脱无拘,颜真卿的钢筋有力。无一不显出了中国文化的真谛。书法的工巧,若汉隶《曹全碑》; 书法的天真,若苏轼《丰乐亭记》; 书法的自然,若《兰亭阁序》; 书法的方正`丰润`紧接`宽博`雄浑。。

wk_ad_begin({pid : 21});wk_ad_after(21, function(){$('.ad-hidden').hide();}, function(){$('.ad-hidden').show();});

书法的那种精神性,最感染人的就是书写者的那个精神性,在作品里所流露出来的那种激动人心、感人至深,让人千古人同此心的那种东西他们抓住了,我以为那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灵魂,那是中国书法艺术最动人的因素。

(二)书法在政治上的地位

打开一部部中国书法史书和一卷卷前贤法帖珍品,我们从字里行间不难发现一些特殊人物的影子。然而这些人物在中国书法史上起的作用却绝不像影子一样无足轻重,他们的力量和影响是其他任何人所不能比拟的,他们就是那些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帝王。

书法是历代帝王在登基之前的必修课,它甚至关乎着一国之君的脸面和尊严。长期的笔墨研习,增长了帝王的书写能力和欣赏能力。即使是那些金戈铁马打下江山的少数民族统治者,为了统治地位的稳固,他们也必须学习接受汉族传统文化。唐太宗`乾隆都是对书法极度的喜爱。

而书法一直也是封建士大夫的最爱,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无一没为官进爵的。王羲之,右将军。苏轼,丞相。。

当然在中国历史上还有很多闻名的大奸臣的书法也是同样受人称赞的,可能其中的一部分是想借助书法的手段来达到不轨的目的,这也恰恰说明了书法在政治上的地位。

不断地改朝换代,中国书法艺术仍然能够沿着自己的艺术轨迹继续发展。3 帝王和王宫大臣们对于书法的兴趣或轻或重,表现形式千差万别。也许他们有的人是珍爱艺术,有的人是附庸风雅,有的人是出于政治需要,还有的人是出于装点门面。但是作为书法本体来说,帝王的重视与否确是非常重要的。《三》书法的物质价值

中国子民素来有收集的嗜好,而书法则是其中重要的一项,1000年前的唐太宗就是收集到王羲之的《兰亭阁》,并最终将其带入自己的帝王墓。

除却有特殊层次含义的书法作品,如帝王的作品(其价值含有帝王特色,故具有特殊的收藏价值)其他的名品在现在的价值应该也可以看出书法作品的物质价值。有四个字来形容就一字千金。单就这一点启示就足以说明书法在传统文化的地位。

书法艺术发展到了今天,它给我们留下的不仅仅是一幅幅令我们无限追思和景仰的笔墨宝卷,更重要的是留给了我们一笔沉淀千年的思想和精神财富。站在它的面前,我们应该感到无限的欣慰和幸福,因为每当我们停下匆忙的脚步,我们都可以随时去瞻仰去体会那份古朴优雅和那份博大深邃。

无论是勤学苦练的求索,还是心手两忘的抒怀,无论是浪情恣肆的狂放,还是温文尔雅的内敛。中国书法作为中国传统艺术已经经过漫长 4 的积淀代代相传,浸透在了民族久远的血液之中。透过那变幻万千的点线形式,我们似乎看到了那种沉浸于笔底,洋溢于案头的生命存在 书法艺术伴随着中华文明史的发展走过了漫长的历程,书法创作成为书家心灵世界的展现,传统文人们自觉地将书法纳入“正人心”的轨道,书法就成了地道的身心修养、人格完善的过程。虽然作为实用性书写工具的毛笔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作为中国艺术瑰宝的书法却保留了下来,它那独具的神韵、百读不厌的气质,至今依然令人倾倒、令人陶醉。千年书法的历史不仅仅是这独一无二的艺术形态的流传史,伴随着文人们的笔墨纸砚流淌千年的毫无疑问应该是那千古不变的翰墨精神。

中国书法艺术是汉字的艺术造型。中国书法艺术是土生土长、地地道道的民族传统艺术。有人说它是和绘画相通的,因为“书画同源”;有人说它和建筑相通,因为都要强调平衡和稳定;也有人说它和舞蹈相通,因为一个个字就像舞蹈家的舞姿那么优美;还有人说它具有诗美,因为它像诗歌一样很能够启发人的联想和想像;也有人说它具有音乐美,因为它和音乐一样,具有内在的节奏和韵律。更加有意思的一种说法,说书法它具有人体结构和人体的仪态之美。中国书法之美是他国文字所不及的,而鉴赏书法,也是一门学问!包括了解书法史及中国历史(书法家的创作背景),文字学知识、书写技巧、鉴别碑帖的能力及艺术涵养等等。它们都是密不可分的,共同作用与鉴赏能力的提高。

纵观古今中外文字语言和概念的出现,意味着人类社会文化的产生,而汉字的诞生便是人类思想感情的代表符号。汉字开始并无艺术性,只有实用价值。随着历史社会文化的变迁,经过三次划时代的鼎盛时期的发展,最终完结了自己实用性的历史使命,并升华为书法艺术。纵观古今我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史,从宏观角度来分析,书法艺术的发展都受他律性与自律性的制约和支配。中国汉字在书法艺术性上经过了三次划时代的飞跃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而中国汉字在书法实用性上也经过了三次划时代的飞跃发展,从而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艺术性的三次鼎盛时期为,首先,汉字在书法艺术性上的第一次划时代鼎盛时期的飞跃发展是从西周历王—奴隶社会中后期(公元前1100—公元前700年左右)金文的出现为标志。其次是汉字在书法艺术性上的第二次划时代鼎盛时期的飞跃发展。从封建社会中期(600-900年左右)唐朝的狂草书法艺术的出现为标志。再其次是汉字在书法艺术上的第三次划时代鼎盛时期的飞跃发展。从二十世纪末到二十一世纪初,以现代派、学院派和禅书派的出现为标志。实用性的三次鼎盛时期为,首先,汉字在实用性上的第一次划时代鼎盛时期的飞跃发展是从汉代——封建社会初期(公元前200—300年左右)汉隶的出现为标志。其次是汉字在实用性上的第二次划时代鼎盛时期的飞跃发展。是从东汉、东晋——封建社会时期(100—400年左右)行草书的出现为标志。再次是汉字在实用性的第三次划时代鼎盛时期的飞跃发展。是从唐朝封建社会中期(600—900年左右)颜、欧、柳诸楷书的出现为标志。艺术是生命和真理的化身;书法艺术是表现纯真思想感情和宇宙精神的手段。谁能够借助书法艺术的形式,从而达到表现出宇宙人生真谛的目的,谁才有资格称为书法大师或书法家。从而提供鉴赏作品与方法。

行书在楷书的基础上产生,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楷书,又称正楷、楷体、正书或真书,是汉字书法中常见的一种字体。其字形较为正方,不像隶书写成扁形。楷书仍是现代汉字手写体的参考标准,也发展出另一种手写体——钢笔字。草书是汉字的一种书体,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形成于汉代,是为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

中国书法史上很有名的故事,王羲之看鹅在水里游、在岸上走。他看鹅的形体姿态跟书法有关系,他把鹅的线条吸取到在书法里。唐代大书法家张旭,他看当时的最有名的舞蹈家公孙大娘舞剑器魂托舞,他有悟于书法。大书法家怀素在旅途中听到嘉陵江水的水声,有悟于书法,对书法有感悟。著名的篆书家李阳冰,他甚至声称他对天地间万事万物都有所得,这就叫放射式感悟。然后你把这些感悟,都作为奇妙的添加剂,统统用到书法创作与鉴赏的化合过程中,也就是想像过程当中来,你把它都用到书法创作和鉴赏中来,使得他创作出来的书法形象,成为更加高级的、更加精密的化合物,鉴赏更加精确到位,这就叫聚焦式想像。我们可能会说,别人把书法家的想像说得这么神,我在王羲之书法里我也没看到鹅的形象,张旭的书法我也没看到公孙大娘跳舞,怀素书法我更加听不见嘉陵江水的水声。你要知道这个书法家的想像他并不是把万事万物的形象生硬地、简单地搬到书法创作中来。这种简单、生硬地照搬,它只能造成艺术的分裂。他是通过精深的形象思维,把各种事物具有美的特征的线条、结构、姿致、风度、神情、韵律等等因素经过提炼,转化、熔铸到书法艺术当中。它和简单地拼凑、堆积、杂糅大不相同。从这些故事中学习有助于我们了解和鉴赏书法,关注生活中的书法现象。往往关于书法的故事就会成为我们津津乐道的典故。像智永和尚,隋末唐初人,书圣王羲之的第64代孙。其练字非常刻苦。据说他把自己关在自己的小阁楼上30年不下来。干什么?写字!笔一支接着一支的用完,一筐接着一筐地把用坏的笔装起来。最后,装了满满四大筐之多。于是,他把这些坏笔埋到后院,而成一土丘。这就是,“智永练字,退笔成冢”典故的由来。这样,他终于成为著名的书法家。于是,向他求字的人络绎不绝。由于求字的人太多了,他家的门槛都要被踩坏了。故而,他就用铁皮把门槛包起来。这就是,“铁门槛”典故的由来。常听人说,你的“墨水”太少了,要喝点“墨水”啊!大家知道,这里的“墨水”是借代,指的是“文化水平”。一个有趣的故事便是历史上有人喝墨水。他就是书圣王羲之。他在练习写毛笔字时,常常入迷。他写啊,写啊,一天又一天,坚持不懈,忘了疲劳,忘了饥渴。有一次,他照例一拿起笔来,就忘了周围的一切,兴致越写越高。从早上写到晚上,又从晚上写到深夜,夫人端来了饭食,凉了又热,热了又凉、他也顾不上吃。有一个字,他写了不知多少遍了,始终不满意.于是再写。他就这么个脾气。任何一个字,甚至一笔一画,不练到自己满意的地步是不会罢休的。这样,不知不觉,迎来了雄鸡的第一声啼鸣,他这才感到,是该歇歇了,肚子的确饿了。他随手抓起一个馒头,蘸着一碟豆酱津津有味地吃起来,因为这种吃法简便,可节省不少时间。吃着吃着,他忽然皱起了眉头。原来,他对刚才落笔的一个字不满意,觉得需要改一改,于是一边用馒头蘸着“豆酱”咀嚼着,一边继续练字。这时,夫人又走进来劝他休息,一看,先是大吃一惊,接着“格格”地笑起来。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王羲之聚精会神地练习毛笔字,一只手抓着馒头不知不觉伸到了砚池里,沾着墨汁吃起来,显然,他是错把墨汁当成豆酱了。历史上关于书法的故事很多,细细品味总是有益处的,就现在来说也可以提高我们对书法的认识和鉴赏水平。

第三篇:书法欣赏论文

书法欣赏论文

姓名:XXX 序号:190 学号:1307021XX 课程:书法欣赏 指导老师:吴勇

文章摘要:在中国文化中,书法是最重要的代表。在建立中国文化体系的过程中,书法是不可忽略的因素之一。书法扎根于中国文化,书法艺术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中国书法教育,成形于私塾教育,而在西学教育模式的格局下,书法教育的尴尬显而易见。本文则是对书法欣赏及我国目前书法教学设置的看法与建议。

关键字:书法发展历程及规律、书法课程设置、建议

目录

一、书法发展历程与规律

二、书法学习的心得与体会

三、书法学习方法与途径

四、书法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的优缺点及建议

一、我国书法古今发展历程及其规律

中国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既是一门艺术,又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自古以来就把“琴棋书画"并列为文人艺术修养的必须素养之一。中国书法欣赏历史悠久,从殷商到今天,经历了成熟、发展、和繁荣阶段三个阶段。

从殷商到西汉,是书法艺术的发展时期,先后出现了甲骨文、金文、篆书三种。三种书体虽然书契工具不同,字体也略有差异,但他们的书法特征大体相同,一是结构繁复,字形略带浓重的象形意味;二是线条简单、粗略,没有明显的粗细变化和形式区别,书法艺术主要表现的是结构造型变化。

正所谓社会存在决定社意识,这个阶段,社会生产力较为低下,人们关注的主要问题还是集中在物质层面,文字的实用性较强。

从东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成熟时期,其起迄标志分书的诞生和楷、行、草的定型。在这个时期,汉字已经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分书结体打破了原先篆书回环缭绕的写法,将浑然一体的字分割来写,分别部局则得到简化,分书线条在原先的粗细长短上做变化,产生了横、竖、撇、捺、点不同的简笔等不同的笔画形式,结构的简化和笔画的繁化,是书法艺术开始注重自由多样的线条变化运动和空间来表达书法家的思想情感,由此升华到高度抽象的线的艺术世界。而且在这一时期,经过张芝、钟繇和王家父子等人分别在分书、行书和章草上做出大胆的革新,促进了楷书、行书和草书等字体的成熟。

唐代隋唐以后为繁荣时期,字体的发展已经终结,书法艺术主要朝着书体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力求在同一字体上通过点画和结体变化,或疏或密,或正或侧……创造出各种各样的风格面貌,形成各种各样的书体。例如以唐代楷书为例,就有欧体、虞(虞世南)体、褚(褚遂良)体、颜体、柳体等等。行草书写起来更自由,变化更大,更能充分的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趣味,因此书体也就更多了。它们或者沉雄豪健,气如幽燕老将;或者和婉清丽,形同绝代佳人;有的浑穆苍古,神似山村野老;有的端庄凝重,貌似彬彬君子……其多姿多彩,堪称姹紫嫣红,百花争艳。

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规律的,按照这个说法,书法的发展也有一定的规律。

(一)乱世出英雄

钟太傅生活在三分魏蜀吴的时代,王逸少生活在东晋十六国的时代,颜真卿生活在安史之乱的时代,米芾生活在靖康之变的北宋末期,杨凝式生活在五代时期,赵孟頫生活在南宋灭、元朝兴的时代,王铎、傅山、倪元璐、黄道周、张二水生活在明末清初,沈曾植、康有为、吴昌硕、郑孝胥等人生活在清末民初,这些时代有一个特点,就是都不怎么太平,但是这些人的书法水平却异样的高超,用郑午昌的话说,“我国每当乱世,美术受其反映,往往呈灿烂之观。”书法创作似乎亦不例外。

(二)碑帖墨迹普及的越广泛,开宗立派的名家则越少。

(三)太平盛世时期的书法名家比战乱时期的少之又少。

(四)文化修养决定书法作品的创作质量。

从东汉晚期说起,书史上凡是有大成就者,都是属于文人型、学者型、画家型、金石家型之类,只在写字上下功夫而能成大气候者,实在难以找到。欧阳询、苏东坡、赵子昂、康有为皆为一代文学名臣,当代的王蘧常先生、沙孟海先生和启功先生等,也都是学者型的书法家,新一代的书法家传统文化修养的普遍性降低,也从实质上降低了当代书法的质量,这是有碍于书法艺术发展的致命之处,专业书法家们,该加强文化课的修养了。这里规律很多,而我也只是谈到几点

二、说说我学习书法的心得体会

写好汉字,是学习书法的基础。写字是所有识字的人记录自己语言的实用行为。写字不等于书法。书法,必须以写好汉字为前提。书法是在写好汉字的基础上继续发展起来的一门高雅艺术。它是书法家在书写过程中既要瞬间创造字形又要观照笔墨情趣的一种创造行为。它与写字完全不在同一个层面。写字是最低层面的,书法是高级层面的。简单点说,写字是实用,书法是艺术。

从小学开始自己就喜欢写字,初中开始练习毛笔字,大学得知有书法欣赏这门课便积极选了。

因为,我渐渐明白学习书法不仅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同时也是爱国主义的根本体现,是弘扬民族特色文化艺术的需要。今天的年轻人总说爱国主义是一句空话,其实做好我们自己的文学艺术,这本身就是爱国。试想:一个公民连他的祖国的语言文字都写不好,他还能为他的国家做些什么?汉字,是我们中国文明的图腾。我们要怀着一种敬畏一种尊重一种喜爱的情绪情感来书写它。我们要美化我们的汉字而不是要丑化我们的汉字。学好书法更是电脑无法取代的实用的需要。

那么我们又怎样写好字,练好书法呢?

三、当今社会书法学习方法及途径

大家知道,幼儿开始走路时,必先学站立,站稳了才能学迈步,步子熟了,才能快步走,然后跑起来。这和练字的三部曲一样,先练楷;再练行;三练草。历代书家一致主张,只有练好楷书,基础牢了,再写行、草就容易了。只有练好楷书,写出的字,才能笔不浮滑,体不支离。作为学生的我们更应践踏实地练习,而不是浮躁的书写。

而我们学习的途径也是有很多的,各种书法书籍,书法展览,及讲座视频等。在这个信息多元化的时代,只要你想学,认真地学,很定是会有进步的。所以喜欢书法的你快行动起来吧。

四、浅谈书法课程设置,我校教学优缺点及对此的建议

作为一名中国人,会写汉字和写好汉字,这并不是一个概念,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电脑、手机的普及,人们的交流方式以及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中小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有所削弱,为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提高国民素质,有必要在中小学及高等院校加强书法教育。

而目前书法教育普及率较低,各中小学在重视程度上没有引起重视,且大多高中及高等院校开课也较少,多在艺术类院校开设。因此我国教育部应该做出相应的措施来改善这一现象。作为一个林业大学,能开设这门选修课应该是我们值得庆幸的一件事情。开设这门课不仅给那些爱好书法的同学提供了一个灵感好的学习氛围和场所,而且有利于更多的人了解书法,强化我校得人文气息,促进同学全面发展。但存在的弊端是开设课程时间较短,人数多,教学过程学习不方便。

建议我校应该分小班学习,加长修课时间,可以分学期进行修。这也是我的小小意见。参考文献:

1.《中国书法史》(七卷)华人德等著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 2.邱振中著《书法的形态与阐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闻著《心印:中国书画风格与结构分析研究》,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4.熊秉明著《中国书法理论体系》 5.《中国书法发展史》 博宝艺术网

第四篇:汉字书法欣赏

《汉字书法欣赏》 教学目标 :

1、通过对古代书法艺术欣赏,增进对汉字源流的认识和了解。

2、感受汉字的美感,增强学生对汉字书法的兴趣,。

3、感受祖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学重难点:

1、重点:欣赏汉字书法,感受汉字的美。

2、难点:懂得最基本的欣赏书法作品的技巧。课前准备:

师:历代书法作品视频、图片、书法作品。生:纸、硬笔。教学过程:

一、欣赏历代书法视频

中华汉字不仅是文明的使者,也是一种特殊艺术的载体,其中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这节课首先让我们起来赏析古代的书法作品。带着一个问题去欣赏:在这里你认识了几种字体?

二、学习书上的两幅作品,感受汉字的美。

结合《赞汉字》一诗说说对王羲之与柳公权的书法作品的认识。

三、书法在当代

规范字与书法

写字与书法

四、怎样欣赏书法作品

1、书法的两大要素:线条(点画)和空间(结体)

几种优劣线条的判别。

2、书法学习的四个阶段:

(一)杂乱而无序

无法

(二)整齐有序

初级法

楷:上紧下松,左紧右松,(例字:“君”)

隶:与楷相反

(让学生上台试写,现场调整)

(三)整齐中有变化、混沌中有序

高级法

(四)大自然

无法

(超越法的层次)

明项穆: “书有三戒:初学分布,戒不均与欹;继知规矩,戒不活与滞;终能纯熟,戒狂怪与俗。若不均且欹,如耳目口鼻,开阖长促,斜立偏坐,不端正矣。不活与滞,如土塑木雕,不说不笑,板定固窒,无生气矣。狂怪与俗,如醉酒巫风,胡行乱语,颠仆丑陋矣。”

五、欣赏几幅书法作品

第五篇:书法艺术作品欣赏

书法欣赏要点《书法艺术作品欣赏[导读]

学习书法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它既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

书法的书写方法主要可以有以下几种,描摹,临写,背临,创作 2010年04月02日

整理:书法欣赏要点

(一)(2008-02-29 13:36:43)

转载

标签: 杂谈分类:音乐艺术

单位的电脑还没好利索,没法一下子上很多图,只好把中国书法发展史的学习暂时搁一搁,分享一些书法欣赏的理念。

中国人和其他深受汉文化影响的民族,都十分钟情于黑白世界:首尾相交的太极图中的两条鱼,其一黑,其一白;风靡世界的中国围棋,有黑子,有白子;……书法的白纸、黑字,构成迷人的世界;加上优美的诗文、红红的印章,一幅书法佳作,它融入的是诗书画印,从而成为一个综合艺术的天地,让欣赏者畅游其中,各有所得。

流传的书体主要有真、草、隶、篆;细分有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楷、行书、行草、草书、大草(或曰狂草)等。史籀有大篆,李斯创小篆,程邈成隶书,王羲之大成隶、楷、行、草、因他的书体在书法史上贡献最大,最有实用价值,同时也最具审美价值,所以被后人称为“书圣”。如今能见到的最早的书法作品真迹,当为西晋陆机的《平复贴》,王羲之的书法真迹,近代人谁也没有见过,只见碑、贴、摹本传世。在王羲之以后,中国书法发展史上出现了不少名家,像熟知的“颜、柳、欧、褚”,“张旭、怀素”,宋四家“苏、黄、米、蔡”,“赵孟頫、鲜于枢”,“文征明、詹景凤、祝枝山、董其昌”等等。

南朝书家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强调以形写神,形神兼备。

一般地说,“形”包括点画线条(xiantiao)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书法空间结构;指字的结体,外观,布局,留白等。质是指作品的用笔技巧,线条(xiantiao)只量,墨色变化等,形质是实的方面。神韵是指作品神采,韵味,情趣等,这是虚的方面。

(一)书法的点画线条

书法的点画线条具有无限的表现力,它本身抽象,所构成的书法形象也无所确指,却要把全部美的特质包容其中。这样,对书法的点画线条就提出了特殊的要求。要求具有力量感、节奏感和立体感。高质量的线条包括厚实(立体感),圆润,力度,藏露等。而要有这样的效果,就要求书写者必须学会以中锋为主的用笔方法。我国古代对书法的线条质量有过一些很精彩的比喻,其中“锥画沙”指的是笔管必须与纸平面垂直,使笔端锋正;“印印泥”指的是在宣纸上留下的墨迹,向线条两边渗透的宽度应该大致相等,使线条圆润,“屋漏痕”指的是书写的墨迹有堆积的感觉,使线条厚实,力透纸背。“折钗股”指的是笔画在折转时应该干净利落,斩钉截铁。“壁坼纹”是指线条必须有力度感,苍劲老辣。我们在看字时,应该看看他的线条是否有上述感觉。

欣赏书写用笔美。众所周知,毛笔是与钢笔、圆珠笔等硬笔大不相同的软笔。东汉蔡邕论书法说:“唯笔软则奇怪生焉。”毛笔的毫接触纸面的角度、轻重、缓急,加上其蘸墨的浓淡、多寡,使写出的作品各具面目。也正是因为使用这神奇的软笔,历代书法家都相当讲究用笔的美。美的用笔,其最基本的要求就是“骨肉相称”;既不能肉肥如猪,也不能骨瘦如柴。无论点画光洁、圆润、明媚、或者苍茫、刚劲、轻柔,它都应给欣赏者以美的质感——一种“立体”的、“刻”在纸上的美感。而失败的、不美的用笔,则使点画重浊、浮华、扁薄、黯淡,了无生气,毫无美感可言。不过,中国书法的欣赏讲究“中

庸”,用时髦的话说就是讲究“辩证法”:雄强刚健过头,则失之粗野;迅疾爽利过分,则失之生犷;轻快柔和过度,则失之软媚……

有的毛笔字,从纸的正面看有字,从纸的背面看无字,说明写字人行笔无力不能力透纸背。有的毛笔字,从纸的背后看笔划断续,说明写字人行笔用力不均匀。如“大”字,从纸背后看,起笔处是点,收笔处是点,交叉处是点,整个字的背面是6个点,这就是行笔用力不均匀所致。

1、力量感

点画线条的力量感是线条美的要素之一。它是一种比喻,指点画线条在人心中唤起的力的感觉。早在汉代,蔡邕《九势》就对点画线条作出了专门的研究,指出“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点画势尽,力收之”。要求点画要深藏圭角,有往必收,有始有终,便于展示力度。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强调藏头护尾,不露圭角,并不是说可以忽略中间行笔。中间行笔必须取涩势中锋,以使点画线条浑圆淳和,温而不柔,力含其中。但是,点画线条的起止并非都是深藏圭角不露锋芒的(大篆、小篆均须藏锋)。书法中往往根据需要藏露结合,尤其在行草书中,千变万化。欣赏时,既要注意起止的承接和呼应,又要注意中段是否浮滑轻薄。

2、节奏感

节奏本指音乐中音符有规律的高低、强弱、长短的变化。书法由于在创作过程中运笔用力大小以及速度快慢不同,产生了轻重、粗细、长短、大小等不同形态的有规律的交替变化,使书法的点画线条产生了节奏。汉字的笔画长短、大小不等,更加强了书法中点画线条的节奏感。一般而言,静态的书体(如篆书、隶书、楷书)节奏感较弱,动态的书体(行书、草书)节奏感较强,变化也较为丰富。

3、立体感

立体感是中锋用笔的结果。中锋写出的笔画,“映日视之,画之中心,有一缕浓墨,正当其中,至于折处,亦当中无有偏侧。”这样,点画线条才能饱满圆实,浑厚圆润。因而,中锋用笔历来很受重视。但是,我们不能发现,在书法创作中侧锋用笔也随处可见。除小篆以外,其他书体都离不开侧锋。尤其是在行草书中,侧锋作为中锋的补充和陪衬,更是随处可见。

(二)书法的空间结构

书法的点画线条在遵循汉字的形体和笔顺原则的前提下交叉组合,分割空间,形成书法的空间结构。空间结构包括单字的结体、整行的行气和整体的布局三部分。

1、单字的结体

单字的结体包括工稳,正欹,呼应,向背,疏密,均衡,长短,肥瘦等,要求整齐平正,长短合度,疏密均衡。这样,才能在乎正的基础上注意正欹朽生,错综变化,形象自然,于平正中见险绝,险绝中求趣味。

2、整行的行气

书法作品中字与字上下(或前后)相连,形成“连缀”,要求上下承接,呼应连贯。楷书、隶书、篆书等静态书体虽然字字独立,但笔断而意连。行书、草书等动态书体可字字连贯,游丝牵引。此外,整行的行气还应注意大小变化、欹正呼应、虚实对比,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节奏感。这样,才能使行气自然连贯,血脉畅通。

好的书法作品中每个字的间架结构和字与字之间的结构仿佛都有音乐的韵律。

3、整体的布局

书法作品中集点成字、连字成行、集行成章,构成了点画线条对空间的切割,并由此构成了书法作品的整体布局。要求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疏密得宜,计白当黑;平整均衡,欹正相生;参差错落,变化多姿。其中楷书、隶书、篆书等静态书体以平正均衡为主;行书、草书等动态书体变化错综,起伏跌宕。

“真、草、隶、篆”,每种字体都有自己的行笔的法则。行笔法则变了,字体也跟着有所变化,也许新的、更好的、具有审美性的字体就产生了。我们赏析一幅书法的好坏一定要从每一笔的起笔、行笔、收笔去看,看起笔是否有力,行笔用力是否均匀流畅,在写点、横、折、竖、勾、撇、捺、提等笔划

时,是否符合这种字体的行笔法则,这些行笔法则都是前辈大书法家千锤百炼出来的。每个大书法家在行笔都有不同,但万变不离其宗的是其写的每一笔划都有功力,都有审美价值。书法家在行笔上没有功力、没有审美价值的笔划叫“败笔”。所以书法家不可不以前人好的行笔法则为学习基础,练好书法行笔中每一笔的基本功。

(三)书法的神采意味

神采本指人面部的神气和光采。书法中的神采是指点画线条及其结构组合中透出的精神、格调、气质、情趣和意味的统称。“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说明神采高于“形质”(点画线条及其结构布局的形态和外观),形质是神采赖以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因此,书法艺术神采的实质是点画线条及其空间组合的总体和谐。追求神采,抒写性灵始终是书法家孜孜以求的最高境界。

书法中神采的获得,一方面依赖于创作技巧的精熟,这是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只有创作心态恬淡自如,创作中心手双畅,物我两忘,才能写出真情至性,融进自己的知识修养和审美趣味。

字乃抽象的画,好的书法作品充分展示着画的意境。书法中内涵的势态包括大气还是小气,是潇洒、飘逸还是拘谨,是格调高雅还是低俗,是厚重还是轻浮等等。王羲之的字潇洒飘逸,颜真卿的字厚重,文征明的字格调高雅。总之,书法作品所涵盖的丰富语言,从某一角度来说,应是书法家人格的写照。

下载书法欣赏[精选]word格式文档
下载书法欣赏[精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历代茶书法欣赏

    历代茶书法欣赏 「荼」出于「尔雅」,从木旁的是「梌」字,出于「本草」,「茶」从草旁,出于「开元文字音义」,这三个字都是现在所谓的茶。 茶还有几个别名,「槚」也就是茶树,「尔雅......

    中国古代极品书法欣赏

    中国古代极品书法欣赏 中国古代极品书法欣赏上虞帖卷 东晋 这件古色古香的字卷,是书法史上称为"书圣"的东晋王羲之所写的一份信札,名为"上虞帖"。虽是唐代摹本,它忠实地再现了......

    王珣书法欣赏

    王珣书法欣赏 《伯远帖》行书纸本,因首行有《伯远》二字,遂以帖名。此帖为晋代真迹,王珣书,故列希珍之宝。此帖行书,笔力遒劲,态致萧散,妍媚流便,是典型的王氏书风,是帖明末在新安吴......

    书法欣赏课程论文

    书法欣赏课程论文 摘要:书法欣赏是一个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的过程,而这种过程是不断循环往复,不断上升。书法虽然是具象的作品,但作为艺术品欣赏时,必须透过这些表象领略其意境美,所......

    隶书书法欣赏论文5篇

    隶书欣赏论文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它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而发展。世界上,拥有书法艺术的民族屈指可数,中国书法,具有悠久的历史。 书法,是在洁白的纸上,靠毛笔运动的......

    对书法欣赏的认识

    对书法欣赏的认识学会欣赏是书法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最高阶段。欣赏一幅书法作品,一要看用笔是否“骨肉相称”,能不能给人以美感;二是看结构是否能在平衡对称中富有变化,新颖别......

    《书法欣赏》教案范文合集

    《书法欣赏》教案 一、教学目标:1、 正确认识书法的含义。 2、 认识汉字的特点和书写艺术特点。书法就是写字之法,即是以汉字为对象 以毛笔及各类硬笔为表现工具的一种线条造......

    中国书法欣赏与创作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末考试论文专用 课程名称:中国书法欣赏与创作 班号:10030911 学号:1003092217 姓名:孟繁奇 成绩:书法课的心得体会 这学期,我坐在了“中国书法欣赏及创作”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