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上海“四个中心”建设
上海“四个中心”建设
2009年4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国发〔2009〕19号),正式提出上海要打造“四个中心”,包括国际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四个中心”目标的确立,既给上海人民绘就了一个更为清晰的经济战略蓝图,也给上海人民带来了极大的动力和压力。
“四个中心”都是基于上海已有的发展基础与比较优势而提出的。为早日实现“四个中心”的奋斗目标,上海还提出了“四个率先”的要求,即率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率先推进改革开放、率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以说,“四个中心”乃为目标,“四个率先”则为保障。
针对“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上海推动了“三港”“三区”建设,即洋山深水港、外高桥港、浦东空港,以及依托“三港”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延伸推出的三个保税区,并以此为载体探索建立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完善与国际惯例接轨的航运支持政策和制度环境。针对“国际经济中心”建设,上海规划了100多个工业区块,显示出以工业园区为主体、工业基地为亮点、城镇工业地块为补充的基本特点,并将着力点放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的发展上,促进跨国公司及外商投资、国际研发中心进驻发展。针对“国际贸易中心”建设,上海力主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国际“购物天堂”,积极推进免税商品购物场所,力求引领国际市场潮流,形成创意风向标的品牌和企业群。针对“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上海积极建立与人民币国际化相适应的人民币产品市场中心,探索在上海建立全国性信托受益权转让市场,支持设在上海的合资证券公司、合资基金公司率先扩大业务范围,制定上海外资股权投资企业管理办法,推动外资股权投资企业试点等。
为建成“四个中心”,上海正在着力推进四个关键环节,即加快形成全球资源配置中心,加快形成市场产品机构全面国际化,加快形成全球信息中心,加快形成以上海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
第二篇:上海建设
上海建设“世界城市”的路径分析与计划研究
【摘要】“世界城市”对于上海发展也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的设计,制定,规划,执行和操作都需要创新.由于这是一个长周期的建设过程,创新必须贯穿始终.因此,上海建设世界城市的过程就是成为“创新城市“的过程。世界上现有的世界城市大多数已经走过了自己的创新时期。目前主要靠积聚!沉淀!积累来巩固其世界城市的地位。但是、上海作为后发的”世界城市”其主要路径必须是创新。在如此规模的特大城市中进行如此长时间的创新。在世界城市史上是罕见的,上海就是要走出这样一条道路来、关键词:世界城市,上海。现状。城市创新,路径分析。
一;上海现状面临的现状及优势
迄今为止,所有的世界城市都位于发达国家。但有研究认为,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的中心城市,上海已经处于世界城市的起点。1 9 9 2 年以后,上海经济连续十三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尽管经济总量仍远不能与任何世界城市相比拟,但增长潜力令人瞩目;在整个2 0 世纪9 0 年代,上海实际吸收外资累计达到4 5 6 亿美元,相当于印度全国引进外资的总额;相继建成了市内快速立体交通网、联系周边的高速公路网、国际航空港、国际信息港,初步形成了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框架。从城市的历史发展轨迹和现在发展势头看,上海已经具备向世界级城市迈进的基本条件。按照有关研究建立的数量化的世界城市综合评价标准,如以1 0 0 为满分,上海目前相当于世界城市高级阶段综合指数的3 0 %左右,相当于世界城市初级阶段综合指数的6 0 %左右。2010 年上海的人均GDP 将达到10000 美元左右。这一阶段是经济结构大调整、社会结构大转型、城市功能大提升的时期,是工业化向后工业化过渡阶段,也是上海率先进入“第二次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届时,上海将同洛杉矶、芝加哥、巴黎、法兰克福、悉尼、香港、新加坡、大阪等城市一起,居于区域性世界城市的行列,成为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火车头”和国家综合力量的缩影、国民经济精华的所在。作为核心培育的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功能将提高上海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力,也将为中国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利益。
二、上海要成为世界城市要具备的特征。
世界城市”是近年来关于上海城市发展战略目标的最新表述。从世界城市的一般定义看,上海要成为世界城市,至少应具有以下特征:
一是经济规模巨大、高附加值产业集中;产业结构实现战略性转换。这里反映的是一个城市参与竞争的经济实力。它既是城市综合竞争力水平的重要体现,又是促进竞争力水平提高的基础。
二是初步确立四个中心功能;首先是要成为区域性的主要金融中心、贸易中心之一。这将表明上海经济已经从地区分工走向国际分工,在更深层次上参与全球经济循环并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同时,也应是区域范围内的交通和信息枢纽,拥有国际港口、国际航空港,成为世界航运中心,与区域圈内的主要城市有明确的对应与互补关系。
三是跨国公司总部、地区总部和国际机构集中地。这里反映的是一个城市参与国际分工的能力和作用。一个跨国公司总部集中的城市,可能获得跨国公司带来的商业机会,及其商务洽谈而吸引的众多客户等。同时也是国际会展、旅游汇集地和国际国内移民的目的地。高度的开放性和各类要素的高度流动性,是特大型经济中心城市的基本特征;由于人的聚集和流动程度是反映要素流动性的一个重要标志,因而作为世界城市,这类集聚和流动则应具有更高的能量和更大的范围。
四是空间腹地优化,不仅上海城市本身的发展由中心城区转向6340平方公里,而且城市的发展与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的发展形成联动,与周边数量众多的中小城市形成大都市绵
延区并拥有网络化的现代化基础设施,并在大都市带发育
中发挥核心作用。
五是新思想、新观念、新体制的创新中心。作为世界城市或大都市带的核心城市,由于其位于汇集人口、物资、资金、观念、信息等物质的或无形的要素的十字路口,是整个国家对内、对外联系的枢纽,这种枢纽功能也使其具有极强的文化吸纳力和辐射力,导致新思想、新观念不断出现,并对国家、区域乃至世界
产生重要的影响。
三.上海确定建设”世界城市“目标具有极其深远的战略意义
其一。中国在2010 年前举办一系列重大的世界文化活动$经济重量进入世界的前五位。在2020年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其经济重量进入世界的前三位。在2050 年基本达到中等发达的现代化目标!其经济重量进入世界的前二位。这三个阶段性接点标志着中国作为世界强国的崛起,与此相适应的。中国必须有自己的世界城市和世界级都市圈!作为中国在世界市场上的力量节点。而且、中国的市场潜力,产业规模。制度优势和文化魅力等要素的结合!也必然产生这样一个“世界城市”。
其二:上海在全国的功能和地位要求它担负起国家发展的主攻方向,上海的目标定位,必须符合国家战略的最终目标。在一定程度上、上海的战略定位有必
要超前于国家阶段性战略目标!才能发挥其领先,引导,支持、服务全国的作用“世界城市”概念虽然相对于目前上海的发展水平具有一定的超前性!但是它的建设周期需要50到100 年!如果没有这个时间的提前量!我们就难以在2050 年中国现代化目标基本实现时,构造出与中国国力和地位相称的“世界城市” 因
此,提出并实现“世界城市”目标!就是上海对国家战略的最大贡献。
其三:确定“世界城市&的目标定位!才能高质量地建成“国际化大都市”和“四个中心”(国际金融,贸易。经济和航运中心)“四个中心”与“世界城市”的关系是阶段性目标和最终战略目标的关系”是基础和总体框架的关系!是有形力量和无形力量的关系。“国际化大都市”可能在全国建成10 个甚至数十个!如邓小平所预见的中国要有十个香港。但是“世界城市”在21世纪中国,甚至东亚可能只能建成一个。因为“世界城市”的能级决定了它所辐射的空间是一个大洲大洋或洲际大陆。如果最具备潜力和要素禀赋的上海不提出这个战略目标!中国可能就失去这个战略机遇#
其四!上海必须以“世界城市”的定位来全面规划未来的城市形态,结构。功能。制度。人口规模和软力量!以此来找到战略突破口!全面提升上海的能级和空间。目前,上海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尚未摆脱GDP 增长率,产业结构调整,旧区改造,城乡一体化等上世纪90年代的概念.诚然!这些概念对上海的发展曾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今后仍然将发挥作用.四。上海建设“世界城市”的具体策略
1、明确工作任务,落实责任部门。根据贯彻落实国务院《意见》的总体要求,在中央在沪金融管理部门、金融市场等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上海认真研究细化国务院《意见》提出的关于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各项任务和措施,提出了2009年贯彻落实国务院《意见》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点工作,内容涵盖金融市场体系建设、金融机构体系建设、金融产品和业务体系建设、金融对外开放、金融服务体系、金融发展环境、航运金融等七个方面。今年,上海又在2009年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拟定了2010年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重点工作安排。对于各项工作,上海都明确了责任部门。
2、健全推进机制,形成工作合力。一是积极配合国家层面建立关于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协调机制。按照国务院《意见》关于在国家层面建立协调机制,加强对上海国际
金融中心建设指导、协调的重要部署,积极主动做好有关协调机制建立的沟通、配合工作。今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已牵头召开了关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部际协调机制第一次会议。二是健全地方层面关于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工作机制。认真做好成立本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领导小组和上海市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工作推进小组的相关工作,制定了相关工作制度。三是完善市政府与国家金融管理部门、重要金融机构等有关方面的战略合作机制。一年来,上海市政府分别与中国保监会、中国社科院、新华社、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等国家有关部门和大型金融机构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2009年,上海市政府会同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成功举办了“2009陆家嘴论坛”,今年6月26日四家单位还将共同举办“2010陆家嘴论坛”。四是鼓励和支持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建立对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工作机制。目前,中央在沪金融市场以及一些大型金融机构都建立了参与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专门的工作机构。五是结合上海市级机关“三定”工作,进一步充实完善上海市金融办的协调服务职能,增强市金融办在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协调服务能力。
3、加强金融创新,推进先行先试。根据国务院《意见》精神,充分发挥国家金融管理部门、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以及市有关部门等社会各个方面的合力,大力推进金融创新开放先行先试。目前,许多工作已经取得了重大突破和积极进展。例如:
在金融市场体系建设方面,银行间市场清算所股份有限公司即上海清算所在沪成立开业;螺纹钢、线材期货品种在上海期货交易所成功上市,沪深300股指期货合约平稳推出;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在银行间市场推出,金融租赁公司发债将很快启动,汽车金融服务公司金融债券发行工作亦在有序推进;信贷转让市场建设获得金融管理部门批文,目前正在进行系统开发;上海航运交易所推出了更为完善的航运运价指数等。
在金融机构体系建设方面,中银消费金融有限公司6月12日正式开业;农银金融租赁公司在沪筹建申请已经获批;上海金浦产业投资基金管理公司、上海市再担保公司等相继挂牌成立;外商投资股权投资管理企业设立试点工作率先启动。2009年以来,新设外资法人银行4家,分别是三井住友银行、东方汇理银行、盘谷银行、正信银行。
在金融业务创新方面: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稳步扩大(截止5月21日,上海地区的结算金额达115亿元);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试点正式启动,目前全国有11家券商获得试点资格,其中上海券商有5家;个人本外币兑换特许业务试点稳步扩大;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对小币种的挂牌交易方案基本形成;交银租赁、招银租赁在浦东机场保税区设立项目公司从事飞机、船舶等单机单船租赁的申请已获金融监管部门批准,即将启动;信用保险保单融资试点稳步开展;海外机构推出了基于新版SCFI的运价指数衍生品。
在金融对外开放方面,外资法人银行发行人民币债券,目前共有5家提出申请,其中三菱东京日联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已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10亿元2年期金融债券;国内首家合伙制外资股权投资企业(凯雷复星(上海)股权投资企业)、首家合伙制外资股权投资管理企业已经成立(上海欣创股权投资管理企业);境外企业在境内上市和在境内发行债券的有关准备工作有序开展;劳合社中国再保险公司获得直保牌照;沪港、沪台金融合作稳步推进,市金融服务办公室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财经事务及库务局签署了《关于加强沪港金融合作的备忘录》,新台币双向兑换业务已经推出。
4、优化发展环境,营造良好氛围。从多方面入手,采取有力措施,大力优化上海金融
发展环境。一是研究出台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地方性法规。2009年6月,《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经市人大常委会正式审议通过,并于8月1日起正式施行。《条例》以地方立法形式,对市政府及有关方面在营造良好金融发展环境,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责任做出了明确规定。二是会同有关部门完善上海金融法治环境。目前,上海市高院、一中院、二中院、浦东新区和黄浦区法院分别成立了金融审判庭;浦东新区、黄浦区检察院根据金融案件特点积极探索内部改革,分别设立了金融犯罪公诉处、金融检察科;上海金融仲裁院已成立;最高人民法院已明确,所有涉及上海证券交易所案件,管辖权都归属上海。三是研究出台了促进金融业发展创新的政策措施。2009年8月,市政府印发了《上海市集聚金融资源加强金融服务促进金融业发展的若干规定》,在设立金融人才奖、金融创新奖、扶持金融机构发展、加强政府服务等多个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进一步加大了上海地方层面促进金融业发展创新,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政策支持力度。目前,上海正在抓紧做好2009金融人才奖的申报审核工作、金融创新奖的评选准备工作。四是加强金融风险防范,维护金融安全。进一步完善金融稳定工作机制,密切研究、跟踪国际金融危机演进形势,加强金融风险的预警、防范。同时,加强对市场主体合法权益的保护,严厉打击“非法集资”、“非法证券活动”等各类金融犯罪活动。
5、深化金融改革,完善国资管理。一是研究制定进一步深化上海金融国资国企改革的指导性意见。2009年7月,市委、市政府正式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上海金融国资和市属金融企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对进一步完善金融国资管理体制和战略布局,加快推进市属金融企业市场化改革和开放性重组提出明确要求。二是成立由市领导为组长,市委组织部、市金融工作党委、市金融办、市国资委等有关部门组成的市属金融国资国企改革发展领导小组。完成市属金融国资委托监管协议的签署工作。三是研究起草《上海市市属金融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试行办法》、《关于加强市属金融企业法人治理的实施意见(试行)》、《关于市属金融企业业绩考核评价实施办法(试行)》等政策性文件,初步建立了市属金融企业国资管理制度体系。四是推动市属金融企业制定三年行动计划,指导市属金融企业明确发展定位、发展目标和任务措施。五是推动市属金融国资国企资源优化配置和重组上市。协调推进上海银行、东方证券等企业上市工作,浦发银行等企业引进战略投资者工作,推动市属金融企业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增强市属金融企业市场化发展动力。
参考文献
[1] 翟孝强.关于把上海建成世界城市的思考[D]东南大学, 2006.[2] 赵敬.基于核心竞争力的城市功能定位研究[D]暨南大学, 2006.[3] 张素.运动休闲城市市场定位与品牌推广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 2008.[4] 周爵.城市集群发展机理及发展对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 2008.
第三篇:上海建设科创中心的路径探讨
上海建设科创中心的路径探讨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简称科创中心),不仅是上海加快创新驱动战略的现实要求,也是利用上海优势带动全国创新发展的要求。2014年5月,总书记在上海视察工作时,希望上海努力在推进科技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方面走在全国前头,走到世界前列,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进军。
一、上海离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有多远
科创中心是指主要依靠科技、知识、人力、文化、体制等创新要素驱动发展,对其它区域具有明显的集聚与辐射作用。科创中心具有创新精神突出、创新要素聚集、创新成果丰富、创新产业发达和创新环境优越等特征。具体地说,全球科创中心具有以下特征,一是持续地产生对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具有重大影响的原创技术。二是持续引领新兴产业发展的潮流。三是每若干年就要产生一家对全球产业格局产生重大影响甚至是颠覆性影响的企业。四是原创思想的发源地和汇聚地。由于经济基础不同,历史文化各异,以及评判标准不同,科技创新中心有不同发展模式。依据规模和地位不同,科创中心可分为世界级科创中心城市(如伦敦、纽约、巴黎)、区域科创中心城市(赫尔辛基、斯德哥尔摩、墨尔本)和非中心科创城市群(日本关西创新城市群);依据主导产业不同,科创中心可为高技术制造创新中心城市(美国硅谷、波士顿-128号公路地区)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创新中心城市(美国西雅图、日本大阪);依据文化背景不同,可以分为单元文化下的创新型城市(日本东京)和多元文化下的创新型城市(新加坡、香港)等。2012年12月Startup Genome公司调查全球5万家创新公司,从公司生产、资金、企业表现、创办人态度、技术发展趋势、后援网络、人才等元素,找出全球最热门的新创公司群聚的20个城市,分别是硅谷、特拉维夫、洛杉矶、西雅图、纽约、波士顿、伦敦、多伦多、温哥华、芝加哥、巴黎、雪梨(澳洲)、圣保罗、莫斯科、柏林、滑铁卢(加拿大)、新加坡、墨尔本、班加罗尔(印度)、圣地牙哥(智利)。
上海要建科创中心,而且是国际领先、有全球影响的,任务将是非常艰巨的。与世界科创中心相比上海差距主要有:一是缺乏世界一流的科创企业;二是缺乏以人才为核心的科研经费投入机制,难以吸引国际一流人才;三是缺乏世界一流的国立科研机构和研究型大学;四是缺乏引领世界科技发展方向的能力;五是缺乏持续不断产生重大科学发现和变革性技术成果的能力;六是缺乏学术传承和有效的产学研结合机制。
二、上海建设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路径探讨
路径之一,调整发展指导思想。上海正在做面向未来30年的城市发展战略研究和新一轮城市规划的编制,应把科创中心作为一个重要的功能定位,和“四个中心”建设并行。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四个中心”都是产业中心。从城市发展趋势看,从“产业中心”必然走向“产业中心+创新中心”。上海要调整政府科技管理职能,更加突出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政府职责是制定政策、改革体制、增加投入、完善法治、培育资本市场。政府要从抓大项目转向抓科技公共服务,从重项目审批转向重市场培育;从重研发投入转向重政府采购,加快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由重前期立项转向重全过程管理,提高科技管理公正性、科学性和有效性;由重经费分配转向重使用绩效,努力提高科技经费使用绩效。上海市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比例并不低,但带动社会投入不够。2012年上海市财政科技支出占财政支出达到5.9%,北京市财政科技支出占财政支出为4.2%,而北京全社会科技支出量远超上海。2012年国家财政科技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为4.4%。同时,要防止把科创中心建设当成是“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速度工程,当成是重大工程与项目的叠加;防止在体制机制未有根本性变革的情况下,传统的分钱分物的模式再度重演;防止把科创中心建设理解为是要在与兄弟省市争资源抢项目中胜出一筹的招商引资大战;防止在风起云涌的创客中心建设成为房地产商、资本玩家的概念资源;防止政府忽视对存量资源的结构改造而一味上新的项目。
路径之二,创新科研体制,提高科研投入效率。深圳过去数十年,在一个建市之初只有两个工程师的城市实现了高科技产业的整体跃进,诞生了华为、腾讯、中兴、迈瑞、比亚迪等一大批蜚声中外的明星企业,PCT国际专利数量连续9年居国内城市之首。过去几十年,中国创新的制度设计基本上采用了“成果转化”的路径模式,深圳依靠“需求拉动”的模式,创出了一条自主创新之路。在人们推崇深圳模式时候,深圳开始了新一轮的探索:布局源头创新,实现“需求拉动”和“成果转化”并举的双引擎创新驱动战略。利用“民办非企”的公益性组织作为源头创新的组织实施主体,选择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针对性的布局,很快形成了一批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的新型科研机构。如华大基因研究院、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国创新能源研究院以及大疆科技、超多维等公司等,并在短短几年内迸发出巨大能量的典型。2007年华大基因研究院在深圳成立,现在已成为全球生命科技领域具备引领作用的科研机构,连骄狂的美国人也关注着华大的一举一动;华大基因是基因测序能力和基因组学研究全球最强的科研机构。2010年成立的光启研究院,已在超材料领域,掌握全球的85%基础核心专利。光启团队在4年时间内,在国家重大工程中实现了一系列具有战略意义的创新成果,他们在空间科技、光子技术领域的颠覆式创新开启了全新的产业空间。华大、光启的快速发展得到深圳市政府的高强度投入。这种投入在深圳政府内部也出现过很多议论,政府对华大、光启的支持方式是“养事不养人”,而养事的方式也是竞争性项目申报,拿的钱多说明事情做得有成效。民办科研机构经过一段时间孵化后,市场回报将成为科研投入的主要来源,而传统科研机构会一辈子由政府养着。对民办源头创新机构的资助关键在于以下三点:第一,团队从事的领域是不是国家创新的战略制高点,是否能够拉动起战略性新兴产业;第二,团队是否用正确的方式高效率工作;第三,团队自身是否具备国际一流团队的能力。民办科研“养事不养人”。民办科研机构自主经营,科研规划尊重市场规律和科研规律,不用看政府脸色;员工全员聘用,优胜劣汰,不沉淀庸员;立足于把产品做出来、卖出去是其基本生存之道,不搞论文导向,形式主义。
路径之三,强化企业创新主体职责,防止创新主体错位。企业的职责是研发技术、创新产品,特别是注重原创性产品开发。目前,一方面是企业重视研发不够,上海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非常弱。另一方面,大学和科研院所里,大量人员不在做基础研究,而在做一些横向研究,做企业应该做的事,或者只能产生大量的论文和论证会。综合性大学职责是基础研究,生产知识、传播知识、培养创新人才。上海综合性大学办了过多的校办企业。一流教授不上课,忙于做课题,培养的学生找工作都很困难,更不用说创新创业能力。全国只有深圳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90%以上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90%以上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以上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90%以上职务发明专利出自于企业。上海本土企业没有成为研发投入主体。2013年上海市开展R&D活动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661个,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17%。R&D经费528.3亿元,其中国企35.48亿,占6.7%;有限责任公司86.77亿,占16.4%;股份公司73.5亿,占13.9%,港、澳、台企业48.94亿元,占9.3%;外资企业232.66亿,占44%。2014年华为销售收入2882亿,净利润279亿元。研发投入408亿元,占2014年销售收入的14.2%。过去十年,华为研发投入累计超1900亿元人民币。2014年华为以3442件的申请数超越日本松下公司,又一次成为全球申请专利最多的公司。华为一年的研发经费超过上海国资委系统数十家企业的总和。华为的专利申请数超过上海所有高校和科研单位。同时,要防止企业创新功能错位。上海规模以上企业发表的科研论文中,80%来自本地企业研发机构,外资企业只占20%,科研实力强劲的跨国公司在沪研发中心更是凤毛麟角。科学论文,是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教授研究员们的分内事。为什么上海企业搞科技创新,也在不断发论文,因为企业拿的不少是政府科研项目和资金,坐在工厂里绞尽脑汁“搞创新”,申请项目。最终,企业论文一厚摞、专利申请一大堆,项目验收通过后,文章束之高阁,专利在市场上无人问津。上海缺少像华为、中兴这样的科技民营企业。
路径之四,上海应继续开放,欢迎更多跨国公司的研发总部进入上海。截至2014年6月,跨国公司在沪设立研发中心375家,占全国约1/4,其中来自世界500强企业的研发中心占比达全国1/3左右,上述两比例在全国最高。上海应建全球研发总部,吸引更多的境外资本在上海投资研发。将跨国公司的研发纳入城市创新体系中。美国有大型可再生能源实验室,欧盟有大型光伏实验室,2013年10月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脑科学计划在瑞士洛桑启动。该项目由来自全球135个人脑研究机构的科学家共同进行,并得到了欧盟12亿欧元预算的资助。上海也应有这类开放型技术研发平台。如果在申城涌现出几家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研发中心,那么“全球科创中心”就有实实在在的支撑点。建议高校和企业建立更多的联合实验室。建立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产品发布平台,吸引全球企业在上海发布他们的最新产品。纽约是国际上经济最开放的城市之一,美国2013年通过的《外国投资与国家安全法案》规定,外国资本可以像美国本国资本一样自由进入投资领域,但针对通信、交通运输、金融及国防工业等领域,有一定限制。上海在鼓励外商投资同时,对威胁到沪上本土科技产业发展的外资企业要进行特定阶段、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的限制,为本土科技企业技术进步提供必要的保护。
路径之五,切实解决中小企业和社会资本的创新创业环境短板。上海本土企业创新薄弱,尤其是“草根”的创新。2009年纽约科技企业24163个,上海2109个。上海要扭转科技企业以外资为主导的局面,从体制、机制上加大对本土科技企业的扶持力度,从人才供给、专利申请、技术创新等方面给予本土科技企业更多政策优惠,帮助企业树立自主品牌、深入开展自主研发,打造本土科技品牌。深圳已是国际公认的创客中心。“创客”一词,是“长尾理论”的提出者克里斯?安德森2012年出版著作《创客:新工业革命》中创造的英文单词“Maker”,意指出于兴趣爱好,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产品的人。创客是以用户创新为核心理念,是创新2.0模式在设计制造领域的典型表现。深圳每年要举办全球性创客大会,创客之所以聚集在深圳,除了强大的硬件产业链可以满足绝大部分的需求以外,更因为包括深圳对创新的保护以及深圳年轻人口结构和创新文化组成的生态系统,已经将创新的成本拉得极低。李克强指出,全民创新,万众创业,深圳能不能起一个表率作用。2015年1月,李克强来到深圳的第一站,就造访“柴火创客空间”,柴火创客空间发起人潘昊,同时也掌管着全球第三大开源硬件制造企业(深圳矽递科技有限公司)。过去几年,这家创办于2008年的深圳公司已经服务了全球约200万创客,其中95%的客户来自国外。
路径之六,必须在人才、企业、市场、开放、平台等方面进行改革试点,破除一切束缚创新驱动的体制机制障碍,形成新的动力、活力和合力。关键是要让创新人才在上海快乐生活,快意创业。进一步提高人才的国际化水平和程度,上海的高校、科研院所应拿出更多的岗位,全球招聘国际一流的教师和研究人员。在国外科研经费60%-70%都是用在人身上的,所以大家觉得做教授不仅是光荣的职业,收入也是非常高的,这样才能真正鼓励科技创新。上海应将陆家嘴金融区实行的人才所得税减免政策推广到科技创新领域。对认定的国际性高科技人才,所得税就是应该大幅度减免,对去临港工作的人才引入政策应更为精准化。政府对创新人才要提供必要住房保障,提供更多的人才公寓和住房补贴,切实解决创新人员的后顾之忧。上海过高的生活成本对上海科技创新人员带来巨大压力。相比之下,印度吸引了大量欧美非常有才华的印度人,不是57岁的人,而是27、37、47的人。因为印度有一个吸引他们同胞的计划,即使以前没有印度国籍,但只要父母曾经是印度人就可享受,比如不用签证可以回印度,可以成立公司,可以进行任何经济运作。子女上学有大量英语学校。而上海去一家国际学校读书非常贵,很多在欧美工作的中国人希望回国,子女读书成为最大问题。上海要借助自贸区文化开放的机遇,积极扩大义务教育国际化办学规模,降低办学成本。上海基础教育有良好的基础,近年来上海学生在PISA考试中屡获佳绩,上海已有吸引国际学校办学的教育基础和市场前景。上海城市老龄化程度是全国最高的,这对科创中心建设是非常不利的。
路径之七,上海要切实解决创新企业融资难问题。近年来上海新募集的资金额度全国最高,但在风险投资支持的企业数量、资金额度等方面均少于北京。中关村的成功,一部分原因是与硅谷的人脉无缝连接。上海也必须与本行业世界最高端的地区创建快速链接。积极发展政府或国有资本参股、外资或民资控股、市场运作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基金管理公司导演,政府的资金要投基金的基金。政府的作用主要是营造环境,让好的创业能够与好的资本结合起来,让有钱的人愿意投资,让优秀的人愿意来管理风险投资。政府支持而不控制,引导而不干涉。上海现有的国有风投公司应改造为投资管理公司,定位于风险投资者(LP),履行出资人的职责,而非风险管理运作者(GP)。然后组建与市场接轨的项目管理公司,按照“分散风险、专家管理、规范运作”要求,选聘优秀的风投人才来运作项目。
最后,综合运用技术预见,提出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布局一批体现21世纪最新理念的前沿技术。考虑上海原来的科技基础,至少有几个方面上海在国内是靠前的:生命科学和医学、高端制造业、基础材料等。上海应重点支持在这些领域里面成立有代表性的、开放的、面向产业的技术平台。北京有发达的物联网,深圳有通讯产业支撑,上海可以先从自主品牌汽车和大飞机等产业着手,打造科创型重点企业,寻求世界影响力。这些年上海在生物技术研发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但是由于生物技术培育期过长,目前还不能对上海经济产生足够的影响,目前应更多依靠对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网络技术研发,着重研究各种传感器产业、微创医疗产业、大数据分析、云计算、智能家居、门户/搜索、物联网、智能移动投影机、智能医疗器械、新能源汽车和3D打印技术等,形成新的产业增长点。
(作者:陈勇鸣,上海市委党校经济学教授;胡雨斌,上海市委党校硕士研究生)
第四篇:四个能力建设
四个能力消防工作建设情况汇报
一、提高检查和整改火灾隐患能力。“
“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责任重于泰山”,要把消防安全工作做细做实,首先必须要建立机制,形成合力;为此我们一是强化了对公司消防安全工作的领导,成立了以我为组长的安委会,五个商场、四个部室主要负责人均为消防安全工作第一责任人;二是将消防安全工作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任命4名专职消防员,专门负责消防箱等各项消防设施设备的维护、保养、使用,使各类消防设施使用合格率达100%,组建义务消防班7个,在册义务消防队员76人;三是为了将消防安全责任目标落到实处,坚持“谁主管、谁负责”原则,公司内部每年签订各级安全目标管理责任书,明确各自的职责和应负的责任;四是在日常及专项检查中坚持做到“四个结合”,即:把检查和整改结合起来,边查边改;把检查与责任追究结合起来;把检查与加强安全基础工作结合起来;把常规检查与专项排查整治工作结合起来。
二、提高员工扑救初期火灾的能力。
为应对火灾的发生,我们编制了各种“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并先后组织员工培训3000余人/次,一旦发生火灾事故,我们将立即启动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同时,有义务消防队员定岗定位,负责检查各类消防设施和扑救初期火灾及组织人员逃生疏散,起火部位员工按照“三近”原则,即距电话近的员工立即向消防安全值班室和公安消防部门报警,距消火栓和灭火器近的员工自发灭火,距疏散通道,安全出口近的员工组织顾客疏散,一分钟内形成第一灭火力量,义务消防队接到通知后,立即携带消防器材装备赶赴现场,利用灭火器,消火栓等器材进行灭火,救援行动组、通讯联络组、疏散引导组、安全防护救护组、后勤保障组,三分钟内迅速形成第二灭火力量。为配强公司消防装备,我们专门购买了方便使用的呼吸面罩和强光防爆手电筒,提升应对初期火灾的能力。
三、提高引导人员疏散逃生的能力。
当各类突发事件发生时,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组织人员有序撤离,最大限度地保障顾客及员工生命财产的安全,是我们安全工作的重点;为此我们要求,新员工在进店之前必须接受包括紧急疏散逃生在内的安全常识培训,同时我们每年还组织4次以上的全员紧急疏散及消防灭火演练,让员工熟悉、了解营业区域内逃生通道,并帮助引导顾客及时逃生辟险,后勤保卫部门定期对员工疏散逃生能力进行询问、考核,全面提升员工自我防范和自救能力。
四、提高公司教育培训和宣传能力。
消防安全宣传教育是不断提高员工安全素质和自我保护能力的最重要手段,公司一方面抓消防安全宣传教育、普及法律法规和安全文化知识;另一方面狠抓员工上岗前的消防安全知识培训和岗位练兵。同时公司利用员工上下班时必经的一条消防通道,投入费用精心制作各类消防安全宣传标牌261块,构筑公司消防安全文化长廊即防火墙,用最直接、最通俗易懂的方式强化员工的消防意识。三年来,公司对员工共进行了30余次《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及公司编写的《安全手册》培训,受训员工达3000余人/次,培训结束并经考核合格后方可持证上岗。
第五篇:四个能力”建设
“四个能力”建设:
一、检查消除火灾隐患能力。
1、消防安全责任人或消防安全管理人每月应至少组织一次防火检查;其内设部门每周应开展一 次防火检查。
2、防火检查包括下列内容:
(1)用火、用电、用油、用气、用易燃易爆危险品有无违章;
(2)新建、改建、扩建及装修工程是否依法申报;
(3)疏散通道、安全出口和消防车通道是否畅通,防火间距是否被占用;
(4)安全疏散指示标志、应急照明的设置及完好情况;
(5)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制定、演练及员工消防知识掌握情况;
(6)消防控制室(值班室)值班情况、消防控制设备运行情况及相关记录;
(7)防火巡查、火灾隐患的整改以及防范措施落实情况;
(8)消防水源情况,灭火器材配置及完好情况,室内外消火栓、水泵接合器有无损坏、埋压、遮挡、圈占等影响使用情况;
(9)水泵房、配电室、风机房、电梯机房等消防安全重点部位的管理情况;
(10)食堂、灶间烟道清洗情况;
(11)集体宿舍是否设置用电超载保护装置;
(12)集体宿舍疏散通道、门窗上是否设置影响逃生和灭火救援的障碍物;
(13)其他消防安全情况。
3、学校应确定防火巡查人员及巡查内容、部位和频次。其中,消防安全重点部位(单位)应进行
每日防火巡查,学生宿舍夜间防火巡查应不少于2次,教室、实验室、图书馆、校医院等应加强夜间 防火巡查,消除不安全因素。
4、防火巡查包括下列内容:
(1)用火、用电、用油、用气有无违章;
(2)疏散通道、安全出口和消防车通道是否畅通,防火间距是否被占用;
(3)常闭式防火门是否处于关闭状态、防火卷帘下是否堆放物品等情况;
(4)重点部位员工在岗在位情况;
(5)消火栓、灭火器等设施器材及消防安全标志是否完好;
(6)门窗上是否设置影响逃生和灭火救援的障碍物。
5、教职员工应履行本岗位消防安全职责,遵守消防安全制度和消防安全操作规程,熟悉本岗位 火灾危险性,掌握火灾防范措施,每日进行岗位防火检查。
6、岗位防火检查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1)用火、用电、用易燃易爆危险品有无违章;
(2)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是否畅通;
(3)消火栓、灭火器、消防安全标志完好情况;
(4)有无遗留火种。
7、食堂工作人员在班前、班后应进行岗位防火检查,包括下列内容:
(1)燃油、燃气管道、阀门有无破损、泄漏;
(2)班后燃油、燃气阀门是否关闭;
(3)灶台、油烟罩和烟道清理是否及时;
(4)班后是否切断电源,火源是否妥善处理;
(5)消火栓、灭火器、灭火毯、消防安全标志是否完好。
8、消防器材、设施隐患检查包括下列内容:
(1)消防安全疏散设施
a.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的疏散指示标志醒目、无遮挡;火灾事故应急照明设施完整好用;
b.疏散通道、疏散楼梯、安全出口保持畅通,不得堵塞、占用、锁闭、分隔,并落实管理责任。c.学生公寓疏散门提倡使用推闩式疏散门。
(2)火灾报警及灭火设施器材
a.灭火器配置数量充足,选型准确,放置位置明显,便于取用;
b.室内消火栓水压应符合要求;消火栓箱醒目、无遮挡;水带、水枪应齐全好用;消火栓箱门 应设置紧急开启装置;消火栓启泵按钮应能够正常启动消防水泵;
c.建筑自动消防设施运行良好,并委托具有维护保养资质的企业定期维护保养,每年进行全面 检测;
d.灭火器检查、消火栓试压,自动消防设施、供水系统维护保养及设施运行情况记录齐全; e.建筑周围消防车通道畅通,室外消火栓、水泵接合器完好。
(3)消防控制室(值班室)设置
a.设有自动消防系统的单位应设消防控制室,其他单位应设值班室;消防控制室(值班室)应 设置直接拨打“119”报警电话及单位内部联络通讯装置;
b.消防控制室应坚持24小时值班,值班人员应持证上岗,每班不少于2人,每班连续工作时间不 应超过8小时;值班人员应严守岗位,按规定履行职责,并填写《消防控制室值班记录》、《火灾报 警控制器日运行情况记录》和《故障处置登记表》;
c.消防控制室应建立相关制度和操作规程,并在控制室内显要位置悬挂消防控制室管理及应急 程序、消防控制室火警处置程序、消防控制室管理制度。
(4)紧急报警及通讯装置设置
a.在楼层设置的内部报警电话或报警按钮完整好用,并明确内部报警方式和报警电话号码; b.消防控制室(值班室)保持通讯联络畅通。
9、发现火灾隐患应立即改正;不能立即改正的,发现人应向消防工作归口管理职能部门或消防 安全管理人报告,消防工作归口管理职能部门或消防安全管理人应及时研究制定整改方案,确定整
改措施、时限、部门和责任人,报单位消防安全责任人审批。
10、火灾隐患整改责任人和部门应按照整改方案要求,落实整改措施,并加强整改期间的安全 防范,确保消防安全。单位的消防安全责任人为整改火灾隐患提供经费和组织保障,消防安全管理 人督促落实火灾隐患整改措施。
11、火灾隐患整改完毕后,消防安全管理人应组织验收,并将验收结果报告消防安全责任人。
12、消防安全责任人、消防安全管理人和归口管理职能部门组织开展消防安全工作、防火巡查、消防安全检查、火灾隐患整改和消防培训等工作情况的记录要齐全。
13、在完善消防控制室档案管理的基础上,要建立健全包括消防安全教育培训、用火用电安全 管理等内容的消防安全管理档案。
二、扑救初起火灾能力
1、消防安全责任人、消防安全管理人应组织制定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并定期组织全体师生、员工演练,熟悉初起火灾扑救的程序、要求。
2、根据单位实际,因地制宜地组建消防应急处置的第一、二梯队,第一梯队由起火部位附近的当班教职员工组成,第二梯队由不在起火部位的所有当班教职员工组成。各类工作人员不足50人的 可成立一个梯队。每个梯队都分:灭火行动组、通讯联络组、疏散引导组。
3、灭火行动组人员要熟知消防设施、器材的位置、使用方法和要求及各部位易发火灾的危险性,特别是要掌握实验室储存、使用的易燃易爆危险品的种类、性质、数量、危险性和火灾应对措施。
4、当消防控制室值班人员接到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发出的火灾报警信号时,要通过无线对讲系统
或单位内部电话等方式立即通知巡查人员或报警区域的楼层值班、工作人员迅速赶往现场实地查看,查看人员及其他人员确认(发现)火情后,要立即通过报警按钮、楼层电话或无线对讲等通讯方式 向消防控制室反馈(报告)信息。
5、现场人员向消防控制室(值班室)反馈信息的同时组织本楼层第一梯队灭火行动组在30秒内 形成第一灭火力量,使用现场消火栓、灭火器等设施器材有秩序地灭火,对实验室火灾要分清着火 物质种类采取相应措施;消防控制室(值班室)接警后立即通过单位内部电话、无线对讲系统或广 播、警铃等有效方式,发出火警指令,通知第二梯队人员赶赴现场,立即启动防排烟系统和消防水 泵等消防设施,并拨打“119”电话报警。
6、第二梯队灭火行动组接到消防控制室发出的火警指令后,在1分钟内赶赴火灾现场形成第二 灭火力量,实施增援灭火。
7、通讯联络组应搜集火场信息,保持灭火行动组与疏散引导组之间,第一、二梯队之间,各组 与指挥中心(控制室)之间,单位与公安消防队之间的联络畅通。
三、组织疏散逃生能力
1、全体师生、员工通过演练熟悉本单位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掌握疏散程序、逃生技能。
2、疏散引导组人员要熟知消防疏散装备、器材的位置、使用方法,明了火灾时各人分工负责的楼层、疏散通道、安全出口。
3、火灾确认后,消防控制室要及时启动应急广播、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标志,并视情切断普通 照明等非消防用电。
4、疏散引导组要在灭火行动组开展灭火的同时,通过喊话、发出灯光信号等方式通知、引导火 场人员采取正确方式、沿正确路线、有序逃生,并提醒火场人员疏散时不要恐慌;要根据不同年龄 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对特殊学生要预先确定专人进行照看;发生火灾时,正在 授课的教师应组织学生疏散逃生。
5、发生火灾时,应按照以下顺序通知人员疏散:
(1)二层及以上的楼房发生火灾,应先通知着火层及其相邻的上下层;
(2)首层发生火灾,应先通知本层、二层及地下各层;
(3)地下室发生火灾,应先通知地下各层及首层;
(4)多个防火分区的,首先通知着火区及其相邻的防火分区;
6、第二梯队疏散引导组接到消防控制室发出的火警指令后,在1分钟内赶赴火灾现场实施增援。
7、疏散引导组要保持与控制室、灭火行动组、通讯联络组的即时联系,随时根据火场现状调整 疏散路线。
8、疏散引导组应及时清点疏散到安全地带的人数,对疏散出的人员进行安抚,协助抢救、护送 受伤人员。
9、火灾无法控制时,火场总指挥应及时通知所有参加救援人员撤离。
四、消防宣传教育能力。
1、单位要制定符合实际的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并悬挂上墙。主要包括:(1)消防安全教育培训 制度;(2)防火检查、巡查制度;(3)消防设施器材维护管理制度;(4)消防控制室(值班室)值 班制度;(5)火警处置程序;(6)用火、用电安全管理制度;(7)火灾隐患整改制度;(8)灭火和 应急疏散预案演练制度;(9)消防安全工作考评和奖惩制度。
2、学校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消防安全管理人要明确并履行消防安全职责,成为消防安全 明白人。
3、学校应至少确定一名熟悉消防安全知识的教师担任消防安全课教员,并选聘消防专业人员或 派出所民警担任学校的兼职消防辅导员,经过专业培训,具备宣传教育能力。
4、学校应在公共部位悬挂或张贴消防宣传标语,利用展板、专栏、广告牌、电子显示屏、网络 等形式开展消防宣传教育。
5、学校应将消防安全知识纳入教学内容,开展下列消防安全教育工作:
(1)在开学初、放寒(暑)假前、学生军训期间,对学生普遍开展专题消防安全教育;
(2)结合不同课程实验课的特点和要求,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消防安全教育;
(3)组织学生到当地消防站参观体验;
(4)对寄宿学生开展经常性的安全用火用电教育。
6、中小学校应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认知特点,保证课时或者采取专题教育、主题班会、网络、广播、校内报刊等方式,每学期对学生开展消防安全教育。小学阶段应重点开展火灾危险及危害性、消防安全标志标识、日常生活防火、火灾报警、火场自救逃生常识等方面的教育。初中和高中阶段 应延伸开展消防法律法规、防灭火基本知识和灭火器材使用等方面的教育。
7、高等学校应每学年至少举办一次消防安全专题讲座,在校园网络、广播、校内报刊等开设消 防安全教育栏目,对学生进行消防法律法规、防灭火知识、火灾自救他救知识和火灾案例教育,并 应建立由学生参加的志愿消防组织。
8、教职员工上岗、转岗前应经过岗前消防安全培训并考核合格;对在岗人员至少每半年进行一 次消防安全教育。
9、消防安全教育应使教职员工达到“四懂四会”:
四懂:懂本岗位火灾的危险性,懂得预防火灾的措施,懂得扑救火灾的方法,懂得逃生的方法; 四会:会使用消防器材,会报火警,会扑救初起火灾,会组织疏散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