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深圳2012海外高层次人才
在深圳2012年度海外高层次人才
创新创业培训班上的讲话
大家上午好!
今天,科技部、人社部共同在改革开放的前沿深圳,举办2012年度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培训班。在此,我仅代表科技部火炬中心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千人计划创业人才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期盼大家通过学习、交流和研讨共同将千人计划创业人才的工作做得更好。根据会议安排,我将火炬中心承担的“千人计划”创业人才的部分工作情况向大家简单汇报一下,同时也介绍一下为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火炬中心下一步要做的几项重点工作。
中央层面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简称“千人计划”),主要是围绕国家发展战略目标,重点引进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战略科学家和领军人才的计划。从2008年开始,用五到十年时间,计划为国家重点创新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中央企业和国有商业金融机构、以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为主的各类园区等,引进并有重点地支持若干名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来华)创新创业。“千人计划”是我国最高级别、最高层次的人才引进战略工程。
自“千人计划”实施以来,这个战略工程深深吸引了海内外的注意力,对我国人才创业起到了强大的引领作用,极大地提 升了对人才资源的认识,对调整我国的经济发展结构具有重要意义。千人计划的实施,使我们进一步明确: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是创新驱动之本,是转型发展之源,海外高层次领军人才特别是中央“千人计划”创业人才,更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业化的引领者。从前八批千人计划的实施效果来看,这些人才主要集中在各地的高新区等地,他们吸附了天使投资、政策支持、金融资本以及更多的人才资源,所创办的企业大多已度过艰难的初创期,转型进入成长期。与国内一般地区5%-10%的创业成功率相比,他们超过90%的创业生存率表明了“千人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的综合素质。他们引领当地的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走在全国前列,形成国际化、高端化、集群化的规模效应。
(一)“千人计划”创业人才实施基本情况
“千人计划”实施近四年来,已有2793位专家入选,并已经开始在国内各地、各相关领域“发光发热”。部分专家已担任国家(重点)实验室、高校院系、企业研究部门或企业负责人,在突破关键技术、带动新兴学科、推进教育科技人才机制创新以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千人计划”包括创新人才和创业人才两大方面,分为5类项目:创新人才长期项目、创业人才项目、青年千人计划项目、创新人才短期项目和外专千人计划项目。设立了五个申报平台,具体是:1.国家重点创新项目平台,由科技部重大专项办 具体组织实施。2.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平台。重点实验室创新人才,由科技部基础司具体组织实施;重点学科创新人才,由教育部具体组织实施。3.企业和国有商业机构平台。金融创新人才,由中国人民银行具体组织实施;企业创新人才由国资委具体组织实施。4.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主的各类园区平台,科技部和人社部共同组织实施。5.外专千人计划平台,由国家外国专家局组织实施。
“千人计划”创业人才应具备的申报条件是:一般应在海外取得学位,不超过55岁;拥有具有产业化开发潜力、国际领先,或填补国内空白的技术成果;有海外创业经验或曾任国际知名企业中高层管理职位,有较强的经营管理能力;是所在企业的主要创办人且为第一大股东,股权一般不低于30%;企业成立1年以上、5年以下,其拥有核心技术的产品已处于中试或产业化阶段。
创业人才作为“千人计划”的五个平台之一,自2008年下半年中央启动“千人计划”工作开始,截至2012年八月底,在已完成的前八批千人计划评审工作中,有28个省市的527名创业人才入选。列前五位的分别是:江苏154人,北京73人,上海59人,浙江(含宁波市)59人,广东(含深圳)32人。长三角地区江浙沪三省市的人数达到272人,占总人数的51.6%。从技术领域来看:电子信息181人,生物医药161 3 人,先进制造61人,新材料56人,资源与环境18人,节能与新能源45人,其他(金融投资)5人。
第九批“千人计划”创业人才的申报已于2012年7月结束。共收到江苏省、北京市、上海市等24个省区市申报 “千人计划”创业人才430人。申报数量居前5位的是:江苏省171人,浙江省56人,北京市42人,上海市36人,湖北省32人。从专业技术领域来看:电子信息领域147人,生物医药领域139人,先进制造领域22人,新材料领域45人,资源与环境领域16人,节能与新能源领域40人,其他领域21人。
(二)存在的问题
几年来,从申报情况可以看到,各省市对于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高度重视,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吸引、聚集了大批高层次人才。但同时发现,有的地方过于注重申报人数的增长,对基本的申报条件把握欠规范。问题主要集中在:海外学历和经历、创立企业的时间、企业个人股份比例不符合规定等。
“千人计划”创业人才不仅仅对人才素质要求层次高,同时也要求精通企业管理。股份代持是一个非常集中的问题。企业注册之初,或许因为各种原因以股份代持的方式出现,但股份代持是有较大法律风险的,一个规范运营的企业是不应该出现类似的情况。知识产权问题也很常见。作为创业者,申报人的知识产权应该是企业所拥有的知识产权。通过协议或章程等法律文件进行约定,有利于企业间或与个人间在知识产权的界定 和划分,避免企业个人间产生知识产权纠纷。特别对于知识产权的所有方是学校和院所,其法律文件的签署方必须是相应的法律行为承担方。
前八批中获得“千人计划”创业人才的527人中,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两个领域的人数达到342人,是总人数的65%,近2/3。在近期申报人中,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的人数占半数以上,这与当前产业的发展趋势是相吻合的。但从具体的业务发现,其主要集中在互联网应用、电子商务和新药研发,人才同质化的现象严重,区域内产业布局缺乏层次。为进一步优化人才结构、提升人才引进效果,各地方在申报计划时,应综合考虑各地的产业经济结构和人才需求结构特点,加强在识人、引人和管人方面的工作。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区别认识创新和创业两类不同人才。由于创新人才与创业人才的着力点不同,就好比创新人才看重的是“跳高”,而创业人才是“跳远”。创新人才注重的是基础研究和相关技术的先进性,创业人才是以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突出技术先进性的同时,更关注技术与产业的结合。这就要求创业人才了解国内外技术水平的同时,熟悉国内外产业发展的市场动态。
2、各地方应按需引进人才。引智工作应结合地方的“十二五”规划,从地方经济和市场出发,有的放矢、有目标的开展。特别要结合地方产业发展的工作重点和难点,与当地科技管理部门和产业园区的管理部门,有步骤地共同制定人才引进规 划,建立引才目录,以使区域产业布局拉开层次,将人才引智的工作有序化、持久化,避免人才和产业同质化现象出现。
3、要提升有关科技人才管理人员的整体管理水平。人才的引进与人才的合理配置密切相关,这就需要不断创新理念、完善政策、优化环境,切实加大各类人才特别是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引进培养力度,提高企业的管理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全面建设人才发展高地。
(三)各地做法探讨与借鉴
在创业类千人引进和培育的具体做法上来看,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无锡等地一些做法值得探讨和借鉴。通过优化和提升当地的科技人才的创新创业环境,打造“引人、留人、育人”的良好发展机制。
1、建立部地合作的服务平台。搭建好平台,整合好资源,这是配合中央“千人计划”实施的重中之重。2010年12月31日,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部际协调小组领导机制下,“中关村科技创新和产业化促进中心”(简称首都创新资源平台)在京成立,平台旨在落实先行先试的改革政策,推动人才、项目、资本、金融、政策等创新资源向中关村聚合,为人才创业提供集成服务。
2、设立支持“千人计划”专项资金。为有力支持科技创业人才创新创业,上海张江推出了激励人才和企业自主创新的“创新10条”,从股权激励、人才特区、科技金融、财税支持和 管理创新等五个方面着力创新突破。特别是在解决创业团队补贴、人才安居、重大专项补助、国资股权投入和退出机制等方面加大了财政投入的力度。
3、出台“千人计划”企业专门配套政策。加强高端人才创新创业的政策整合和宣传力度十分重要。中关村推出了支持“人才特区”建设的13项特殊政策,包括重大项目布局、境外股权和返程投资、结汇、科技经费使用、进口税收、人才培养、兼职、居留和出入境、落户、资助、医疗、住房、配偶安置等。政策上的先行先试使中关村增强了对“千人计划”企业的吸引力。深圳有“孔雀计划”、武汉东湖有“3551计划”、无锡有“530计划”,都是专门针对人才创业的政策。
(四)关于火炬重点工作
科学技术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是隶属于国家科学技术部的独立事业法人单位,主要负责我国高新区、技术市场、科技企业孵化器等高新技术产业化环境建设及政策研究,承担火炬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等计划项目的组织实施工作,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统计、宣传、信息、培训和国际合作等方面工作。
新时期火炬工作要深入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精神,紧紧围绕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战略需求,以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为核心,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以国家高新区战略提升为着力点,深入实施“一个行动,两项工程”,不断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一批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化载体;以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为重点,加快科技型企业培育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以构建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为抓手,进一步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环境;以技术转移为突破口,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全面推进火炬各项工作,努力开创火炬工作新局面。
主要重点工作包括:
(一)深入实施国家高新区战略提升行动,引导国家高新区跨越发展
完善并出台“国家高新区战略提升行动纲要”,全力提升国家高新区科学发展水平,努力实现从前提探索、自我发展,向肩负起创新示范和战略引领使命跨越;从立足区域、集约发展的资源配置方式,向面向全球、协同创新的产业组织方式跨越;从要素集中、企业集聚的产业基地,向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跨越;从工业经济、产业园区,向知识经济、创新文化和现代生态文明和谐社区、高科技产业增长极跨越。
进一步深化改革,推动国家高新区体制机制创新,不断优化管理和服务体系,提高管理和服务效率,激活创新动力。坚持市场导向,在加速创新资源向高新区汇聚的同时,积极合理配置各类资源,探索建立更为顺畅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提升区 域协同创新能力。积极优化高新区内创新创业环境,鼓励引导高新区加强科技企业孵化器、技术转移、科技金融等各类科技服务机构建设,在国家高新区大力推进科技企业加速器建设,不断提升高新区企业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国家高新区创建自主创新示范区、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创新型科技园区和创新型特色园区,重点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充分发挥国家高新区的引领、辐射和带动作用,提升城市功能,努力形成创新驱动的内生增长模式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方式。
(二)启动科技型企业创新创业培育工程,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积极组织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工程”,引导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进一步研究调整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支持范围和方式,重点向对中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倾斜;放大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效应,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初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机构补助资金管理制度,支持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公共技术服务行为。继续开展“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搭建创新创业综合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研究发布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指数,引导中小企业创新方向。
开展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作,研究出台《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行动方案》,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化、高新技 术企业优质化,进一步完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完善重点技术领域,扩大知识产权范围;加强宣传培训,营造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加强监督管理,优化管理制度,开展三部门联合监督检查。
(三)积极推进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工程,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进一步完善集群发展的制度建设,制定和发布集群认定管理办法及指标评价体系,推动集群快速、持续和稳健发展,提升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力;加强对各地开展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的指导,加快推进工作进程,建立政府引导与市场推动相结合的集群试点建设工作机制,促进集群试点建设工程纳入省级人民政府的工作重点,完善支持集群建设的政策举措;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强化政府引导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创新政府的组织、推进和管理方式,落实引进人才、技术、项目等政策措施;推动集群完善科技服务支撑体系,建立服务于集群发展专业孵化模式和企业成长加速机制,强化科技创新对集群发展的驱动作用,促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提升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国际竞争能力;鼓励引导地方政府和高新区建立集群试点建设发展专项资金,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创新型产业集群的投入;支持产业集群加强与国内主要科研机构合作,组建公司制新型研发机构,并在科技成果转化、金融投资等方面予以配合,实现集群创新驱动发展。
(四)稳步推进科技服务体系火炬创新工程建设,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继续组织实施“科技服务体系火炬创新工程”的实施,引导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专业服务能力提升;积极推进国家技术转移促进行动,探索以需求为导向的技术转移途径,通过制度、组织和机制创新,持续推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研发能力与活力的释放;进一步发挥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建设国家技术转移集聚区,并在有条件的中心城市或国家高新区地区建设一批新型技术市场或技术转移平台;积极构建以技术交易市场、技术转移机构和技术转移公共平台等为主体技术转移全程服务链,推动科技成果迅速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
总之,火炬中心将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结合“千人计划”、“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等人才计划的实施,着力加强国内外创新创业人才、科技服务复合型人才、产业领军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引导国家高新区积极建设“人才特区”,完善有利于引才、育才、用才、成才的环境条件和事业平台。
感谢深圳各承办单位为此次培训所做的大量工作和周到的安排!预祝此次培训班的举办能够更好地促进高新区人才高地的建设,提升创业人才工作的服务管理水平。谢谢大家!
第二篇:深圳海外高层次人才评审办法
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评审办法
(2018年修订)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做好海外高层次人才的评审工作,根据《中共深圳市委市政府关于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孔雀计划”的意见》(深发〔2011〕9号),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海外高层次人才评审工作遵循客观、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
第三条 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市人力资源保障部门)负责海外高层次人才评审工作的组织和实施。
第二章 评审对象和标准
第四条 评审对象为符合《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确认办法(试行)》所规定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基本资格条件,但不能按照《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认定标准(试行)》直接认定,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学术水平在本领域内具有明显优势,专业成就突出,对我市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可产生重大经济、社会效益的人才。
(一)年龄要求。申报人年龄应在提交材料日之前满足:申请A类人才评审的申请人年龄不超过65周岁,B类人才年龄不超过60周岁,C类人才年龄不超过45周岁。
(二)申报周期和时间。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评审原则上一年举行一次。每一位申报人最多可申报两次评审,且第二次申报评审时必须有符合评审要求的新业绩或其他相关材料。已经认定或评审为海外高层次A、B、C类人才的,不可参加评审。
第五条 评审标准以《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确认办法(试行)》中关于A、B、C类人才的界定为基准,申请人专业成就、科研成果、技术水平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的为A类人才,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顶尖水平的为B类人才,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为C类人才。具体标准为:
(一)A类人才。研究方向和项目目标属于国际重大科技、重大基础理论、重大应用研究问题前沿,学术水平、研究成果在国际同行中处于领先地位和一流水平,拥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发明专利或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对本专业领域的发展作出杰出贡献,具有明显的持续创新能力或创新成果转化能力。
(二)B类人才。研究方向和项目目标属于国内重大科技、重大基础理论、重大应用研究问题前沿,学术水平和研究成果在国际同行中处于先进水平,拥有国际先进或国内顶尖水平的发明专利或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对本专业领域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具有持续创新能力或创新成果转化能力。
(三)C类人才。研究方向和项目目标属于国内科技、基础理论、应用研究问题前沿,学术水平和研究成果在国内同行中处于领先地位,拥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发明专利或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对本专业领域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具有一定的 2 持续创新能力或创新成果转化能力。
A、B、C类人才按照专业领域和技能类别,分为社会科学类、基础研究类、医疗卫生类、文学艺术类、创新创业类、工程技术及其他等类别,评审机构将按照相应的指标体系,对不同专业领域人才分类进行人才评审。
第三章 申报程序和材料
第六条 海外高层次人才评审申报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一)个人申请。海外高层次人才评审采取自愿申报方式,个人通过所在单位向市人力资源保障部门提出评审申请,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
(二)单位审核。申请人所在单位对申请人各项条件进行审核后,登陆市人力资源保障部门网站下载《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申请核准表(评审类)》(正反面打印),填写信息,加具推荐意见、盖章。
(三)主管部门审核。将《申请核准表》连同相关证明材料报送主管部门,主管部门加具推荐意见后报市人力资源保障部门;申请人所在单位无主管部门的,由单位直接报市人力资源保障部门。
第七条 申请人应当确保申请材料的真实和完整,全部材料装订成册后按规定时限提交。申请人所在单位应当对申请人各项条件进行审核,并由负责人或委托人在所有材料、签名、盖单位公章。评审材料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一)《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评审申请书》;
(二)《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申请核准表(评审类)》;
(三)国外专家提供有效护照,以及《外国人工作许可证》(验原件,收复印件);
(四)港澳台专家提供《港澳居民往来内地通行证》或《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以及《台港澳人员就业证》(验原件,收复印件);
(五)留学回国人员提供身份证、《深圳市留学人员资格证明》(验原件,收复印件);
(六)可证明其身份、年龄的证件(验原件,收复印件);
(七)学历、学位证书(验原件,收复印件);
(八)国内外曾任职等证明(验原件,收复印件);现用人单位与申请人的聘用合同(验原件,收复印件);
(九)荣誉及奖励等证书(验原件,收复印件);
(十)申请人拍摄的一份个人视频(时长5分钟内),简要介绍个人基本情况、研究领域、专业水平、业绩与荣誉、工作计划与目标、所处研究领域展望等,以及申请人在学术交流、团队合作与管理、人才培养、行业及社会贡献等方面的情况;
(十一)如获得发明专利,请提供发明专利证书、发明专利说明书;
(十二)如有技术未申报专利的,请申报人出具一份《技术总结报告》;
(十三)如有发表论文,请提供深圳大学城图书馆出具的《论文收录引用检索证明报告》,并注明“他引”次数;
(十四)主持(参与)过的主要项目证明,以及本人在该 4 项目中承担的职责和工作内容;
(十五)如有著作或出版物,请提供封面、封底及关键内容复印件;如有影视、音乐、美术、雕塑等艺术设计类作品的,请提供视频、音频及图片文件,同时提供获奖证明材料;
(十六)国内外任职、缴纳社保及纳税证明(验原件,收复印件);
(十七)创新创业类申请人提供其所在企业的行业地位、企业规模、经营业绩等相关材料;
(十八)其他证明申请人学识、技能、职业道德、业绩及成就的材料;
(十九)申请人提交本人无犯罪以及2年内无行政拘留处罚承诺书;
(二十)用人单位证明材料(统一社会信用代码证、登记证书、股权构成、经营业绩、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证书等)。
(二十一)以上所有材料须统一胶装成册(评审申请书置前,其他材料作为附件置后,附件要有目录),并将全部文档、扫描资料、视频、音频拷贝到U盘(务必做好标记以便识别)。
(二十二)申请人认为需要提供的其他材料。
第四章 评审组织和实施
第八条 市人力资源保障部门依据申请人的专业领域,聘请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国内外同行专家组成专业评审小组进行评审:
(一)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以及发达国家科学院、工程院院士;
(二)国(境)外重大科技项目首席科学家、重大工程项目首席工程技术专家;
(三)国家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首席科学家;
(四)中组部“千人计划”人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
(五)在国(境)外著名高校、科研院所担任相当于教授职务的专家;
(六)在相应领域取得杰出成就的其他专家。
专业评审小组人数由不少于7人的单数组成,其中市外专家的比例不低于70%;科技创新领域的专业评审小组至少须有1名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或发达国家科学院、工程院院士。
第九条 评审工作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一)材料受理。按照海外高层次人才基本资格条件的要求,市人力资源保障部门发布《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评审申报指南》,接受申请人提交评审材料,并对申请人的申报材料进行合规性审核,合规审核不合格者,申请人可补交证明材料,仍然不合格者,将不得进入评审阶段。
(二)专家评审。市人力资源保障部门根据申请人所属专业领域,聘请第三方机构组织专家分类组建若干个专业评审小组。专业评审小组以通讯评审方式对申请人提交材料进行评判,评审专家将对本小组各申请人的知识水平、技能水平、综合素养、科研成果、发展潜力、学术贡献、经济社会影响力以及用人单 6 位评价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形成书面意见,并作出同意或不同意推荐的最终判断。得到所在专业评审小组半数以上专家同意推荐的申请人入选海外高层次人才拟定名单,未能得到半数以上专家同意推荐的申请人视为评审未通过。
(三)公开公示。复审之后,市人力资源保障部门将依照程序将材料评审的结果反馈给各申请单位。市人力资源保障部门综合专家评审意见,确定海外高层次人才人选名单,并向社会公示10个工作日。公示期间有异议,经调查属实,情形足以推翻评审结果的,取消该申请人获选资格。
(四)确定人选。公示期满无异议的,由市人力资源保障部门做最终确定,并颁发《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证书》。
第十条 退出惩罚机制。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取消海外高层次人才资格,收回海外高层次人才证书,视情况终止、追回其享受的相关优惠待遇、奖励和资助:
(一)学术、业绩、成果等弄虚作假的;
(二)提供虚假材料骗取海外高层次人才证书的;
(三)存在严重道德瑕疵,或引起重大舆情事件的;
(四)期内受严重警告以上行政处分或刑事处罚的;
(五)其它需要取消海外高层次人才资格的情形。
第五章 评审纪律和监督
第十一条 评审专家应当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严格依照评审工作的有关程序和标准,实事求是、独立、客观、公正地对 申请人作出评价和判断。
评审专家不得擅自披露、使用申请人的技术或商业秘密;不得索取或接受申请人以及相关人员的礼品、礼金、有价证券、支付凭证、可能影响公正性的宴请或其他好处。
评审专家与申请人存在利益关系,或其他可能影响公正关系的,应当主动申请回避。
第十二条 申请人和推荐单位在评审过程中应当配合评审实施部门和承办机构工作,按要求提供与评审有关的全部资料和信息,保证所提供资料、信息的真实、有效。
第十三条 评审实施部门和承办机构的工作人员应当严格遵守评审规则和程序,不得违反保密规定擅自泄露评审资料、评审专家名单、评审结果,不得向评审专家施加任何影响,不得利用工作之便谋取不正当利益。
第十四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均有权向市人力资源保障部门投诉或举报影响评审工作科学、客观、公正、公平开展的行为。有关人员在评审工作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依法予以处罚、处分;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七章 附 则
第十五条 本办法自2018年9月 1日起试行。
第三篇:2018年深圳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定稿)
2018年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 专项资金广东省第六批创新创业团队
配套项目申请指南
一、申请内容
第六批广东省创新创业团队项目配套资助。
二、设定依据
(一)《深圳市委市政府关于实施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孔雀计划”的意见》(深发〔2011〕9号);
(二)《深圳市委市政府关于促进人才优先发展的若干措施》(深发〔2016〕9号);
(三)《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孔雀计划”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深财规〔2013〕1号);
(四)《深圳市科技研发资金管理办法》(深财科〔2012〕168号);
(五)《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深科技创新规〔2012〕9号)。
三、支持强度与方式
支持强度:受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专项资金总额限制,按1:1比例对符合条件的第六批省创新创业团队予以配套支持。其中,已获得深圳市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资助的,其相应资助金额视同为广东省创新创业团队配套资助的一部分,该部分不再重复配套。
- 1 -
支持方式:无偿资助。资助资金分两期拨付,签订合同后对已下达到位的省财政首期资助资金(即省财政资助金额的60%)予以配套;团队通过广东省人才专项办公室中期考核,省专项资助资金余款(即省财政资助金额的40%)下达到位后予以配套。
四、办理条件
在深圳市或深汕合作区内依法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单位,且已获得第六批广东省引进创新创业团队专项资金资助。
五、申请材料
(一)登录深圳市科技业务管理系统在线填报申请书,提供通过该系统打印的申请书纸质文件;
(二)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工商营业执照复印件(或具有组织机构代码、纳税人识别号、社会保险登记编码的“一照四号”营业执照复印件);
(三)申请单位2017完税证明复印件;
(四)申请单位2017财务审计报告复印件;
(五)广东省第六批创新创业团队项目经费下达文件、省创新团队资助合同书首页及盖章页复印件(加盖申请单位公章)。
以上材料一式两份,A4纸正反面打印/复印,非空白页(含封面)需连续编写页码,装订成册(胶装),书脊注明“2018年广东省团队配套资助申报书”和团队名称。申报书及附件材料均需加盖用人单位封面章、骑缝章。线上(申报系统)与线
- 2 -
下纸质材料必须一致。
项目申报材料中拟取得的学术、技术及经济效益等指标应与省创新团队资助合同书保持一致。项目申报单位对申请材料的合法性、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负责。如有虚假,我委核实后将不予立项资助,并将申报单位列入我委科研诚信负面清单,视情节轻重,依法追究相关责任。
六、申请表格
本指南规定提交的表格,登录深圳市科技业务管理系统在线填报。
七、受理机关
(一)受理机关:市科技创新委。
(二)网上填报受理时间:2018年9月17日至10月8日(截止至18:00)。
书面材料受理时间:2018年10月8日至10月11日。办公时间:星期一至星期五(法定节假日除外),上午:9:00-12:00,下午:14:00-17:45。
联系电话:88121039、88102204。
受理地点:市民中心行政服务大厅西厅18-28号窗口。
八、办理程序
申请单位网上申报—向市科技创新委收文窗口提交申请材料—市科技创新委组织现场考察—市科技创新委会同市财政委审核—社会公示—市科技创新委下达资金计划—申请单位与市科技创新委签订项目合同书—拨付经费。
- 3 -
九、办理时限 成批处理。
十、法律效力
申请人凭批准文件获得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专项资金资助。
十一、收费 不收费。
十二、年审或年检 无年审。
市科技创新委员会按照项目合同书对项目进行跟踪管理。原项目下达机构验收结果为本配套项目的验收结果。
声 明:
我委从未委托任何单位或个人为项目申报单位代理资金申报事宜,请项目申报单位自主申报。我委将严格按照有关标准和程序受理,不收取任何费用。如有任何中介机构和个人假借我委领导和工作人员名义向申报单位收取费用的,请知情者即向我委举报。
- 4 -
第四篇: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方案
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方案
一、引进对象
符合公司专业发展方向,提高公司科技创新的科技领军人才和技术骨干,作为公司重点技术项目的负责人、研究团队负责人、实验室负责人、技术带头人等。
二、引进标准
1、领军型人才引进标准
根据国家《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暂行办法》,引进人才基本标准为:一般应在海外取得博士学位,不超过55岁,引进后每年在国内工作不少于6个月,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在国外著名高校、科研院所担任相当于教授职务的专家学者;在国际知名企业担任高级职务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具有海外自主创业经验,熟悉相关产业领域和国际规则的创业人才;急需紧缺的其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同时还应具备下列条件:
1、掌握相关领域核心技术,或承担过与公司所需技术相关的重大项目,具有较强的产品开发或技术创新能力;
2、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发明专利或能够促进企业自主创新、技术升级的重大科研成果;
3、具有一流研究水平,近5年在国际重要核心刊物上发表过具有重要影响的学术论文;
4、曾在国际知名企业担任高层管理职位,熟悉相关领域和国际规则,有卓越的经营管理能力。
5、熟悉电网企业基本业务,能够带动和促进本专业领域发展
6、具有开阔的战略视野、较强的前瞻和预见能力,能敏锐把握本学科领域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发展态势,在相应学科和技术领域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和带动力
7、具有先进的管理理念和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能有效组织队伍承担重大科技任务,组织、推动和实施重大科技创新活动
2、技术骨干引进标准
一般应在海外取得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不超过55岁,引进后每年在国内工作不少于6个月,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在国外著名高校、科研院所担任相当于副教授及以上职务的专家学者;
2.在国际同类企业担任中级及以上职务的专业技术人才; 3.在电力技术及相关领域,能够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难题; 4.承担过与公司业务领域相关的重大项目;
5.在公司相关业务领域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发明专利、科研成果或掌握关键技术;
6.具有较强的研究水平,在国际重要核心刊物上发表过与公司业务领域相关的学术论文;
7.曾在国际知名或同类企业担任中层及以上管理职位,熟悉相关领域和国际规则,有较强的经营管理能力;
8.公司急需的其他人才。
三、引进渠道
1、依托海外人脉关系引才
在公司范围内开展海外高层次人才需求情况调查,建立海外高层次人才信息库和海外高层次人才需求目录。依托企业中海外人脉资源,建立“海外人才名录”,发挥公司广大职工的自身优势,架起与海外留学组织和海外高层次人才之间沟通的桥梁纽带,增进相互情感交流,建立长期、稳固联系,并通过师生关系、同乡关系、合作伙伴关系组织海外人士开展荐才引才活动。
2、搭建创新平台引才
搭建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平台,把高新技术研发机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作为承接海外高层次人才的重要载体。
3、利用国际猎头公司引才
西方国家的猎头公司是适应世界人才流动应运而生的产物。一些专业的猎头公司掌握大量的人才资源,有规范的运作方式,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在西方发
达国家,90%以上的大企业是利用猎头公司来择取高级人才的,企业中70%以上的高级人才是通过猎头公司来调整工作的。猎头公司是以赢利为目的的,既挖走我国内人才,又可向同内输送人才,只要我们掌握得好,可以为我所用。我们要解放思想,敢于利用国际猎头公司作为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中介渠道。
4、优化政策环境引才
帮助解决海外高层次人才落户、子女教育、配偶工作、医疗保健和住房等实际问题,优化人才工作环境,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
5、以高端国际会议为平台,直接引才
公司可充分利用国际会议加强与海外高层次人才的沟通交流。通过国际会议公司一方面向海外高层次人才全面展示公司强大的综合实力,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参观咨询,另一方面,加大与海外高层次人才的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技术水平和科研进展,为有针对性地引进人才打下基础。
6、以海外技术研发机构为平台,跟踪锁定核心技术人才
公司在有条件和实力的情况下设立海外研究中心,以此建立与国际交流合作的窗口,为海外高层次人才在国外为公司服务提供平台。海外研究中心能够发挥跟踪了解对手动态、吸收行业前沿技术、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的作用。通过研究中心,还可与海外高层次人才建立密切的联系渠道,了解和掌握了一批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动态信息,增强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引进程序
1、专项办综合有关地方和部门的意见,汇总形成人才引进目录和工作计划, 报工作小组审定后发布执行。
2、用人单位物色拟引进人选,进行接洽并达成初步引进意向后,向牵头组织单位申报。
3、牵头组织单位组织专家对申报人选进行评审,提出建议并报专项办。
4、专项办征求有关部门意见后,报工作小组审批。经工作小组批准的引进人才名单,由专项办通知有关部门落实相关特殊政策。
5、用人单位根据批复意见,按照相关法律法规,与引进人才签订工作合同,办理引进手续。
(1)对符合国家“千人计划”条件的领军型人才,由公司引才工作小组与拟引进人选签署意向性工作协议,在5个工作日内准备人才引进申报书,报上级人才引进机构,按规定程序办理。
(2)对符合公司发展需要的优秀专业骨干人才,由公司引才工作小组在10个工作日内组织专家对拟引进人选进行评审,提出建议报公司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审批,同意引进的由用人单位组织签订工作合同,办理引进手续。
(3)符合国家“千人计划”条件的领军型人才,由公司统一组织申报。对国家“千人计划”以外、符合当地引进海外人才标准的,用人单位可向地方申请相关政策支持。
(4)符合条件的海外优秀人均可以自荐的方式直接向公司海外人才引进工作小组申报。通过自荐、其他渠道推荐或需要以特殊方式引进的人才,由公司海外人才引进工作小组协商有关单位按既定程序个案处理。
四、培育
1、入职教育
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入职教育的主要形式:公司领导及有关部室领导集中授课、与有关领导直接访谈和交流研讨。通过教育培训,海外人才能够迅速了解法定职责、熟悉机关办公方式、办公程序、办公流程、行为守则等。
2、研修培训
结合每位引进人才的培训需求,安排他们参加各种形式的专项业务培训,参加国际研讨会,定期参加高级研修班,国内外学术会议等,使海归人才熟悉工作,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尽快进入角色。
3、项目制培育
公司有关部门和单位应注重吸收引进人才参与重大项目咨询论证、重大科研计划和标准制订、重大工程建设等工作,并在科研经费、工作条件、科研仪器设备、科研项目申请等方面给予支持。用项目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的研发热情,并在项目中锻炼实践能力及加强对相关行业知识的了解。
4、组建科研团队
由海外高层次人才自行组建科研团队,自行选择科研方向,并全权负责科研
项目的进展及科研费用的支配,提高其管理和组织协调能力。
5、契约式管理
与海外高层次人才签订契约合同,在合同中规定要达到的工作结果,及形成成果的时间,但并不注重科研的过程,即不限定人才工作的方式、地点,消除规章制度对人才的限制。
6、职业生涯规划
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可担任公司中级以上领导职务或者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根据重大专项组织实施的实际需要,也可聘请引进人才担任重大专项课题、子课题技术负责人等,参与重大专项的管理工作,或根据需要为引进人才组建专门的研究机构。
五、评价
1、考核组织
对海外高层次人才的评估组织由公司领导、技术专家、职能部门负责人共同组成
2、考核方法
对引进人才的考核,实行考核和聘期考核相结合的办法。
考核,即在聘期内每年年底的常规性考核。对引进人才的常规性考核纳入职工考核体系,按照考核程序,结合合同中规定的工作任务和岗位职责,对引进人才在思想素质、业务水平、工作进度、工作业绩等方面进行考核并形成意见,考核结果报人才工作办公室备案。聘期考核,分为中期考核和期终考核。
3、考核指标
引进的科技领军人才按照公司科技领军人才考核指标进行考核,技术骨干按照技术专家考核标准进行考核
4、考核结果的应用
作为续聘或解聘、奖励、职位晋升、培育等的依据
六、激励
1、物质激励
参照引进人才回国(来华)前的收入水平,同时考虑应为其支付的住房补贴、子女教育补贴、配偶生活费补贴等因素,协商确定引进人才的薪酬福利标准。住房补贴、子女教育补贴、配偶生活费补贴可参照下列标准执行:
(1)住房问题,可提供一套120平米左右、便于生活和工作的住房,或给予相应水平的租房补贴。对购买住房的,可按150平米的面积标准,参照当地政府公布的市场平均房价,提供总房款50%的贷款,根据工作年限可相应减免贷款,工作满10年以上的可免除还款。
(2)配偶一同回国(来华)并愿意在国内就业的,尽可能安排配偶的工作;暂无法安排或不愿工作的,按2倍于当地人均工资标准给予生活补贴。
(3)协助解决子女入学问题,并参照当地国际学校的学费标准给予子女教育补贴。对不参加国内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工伤保险等社会保险的,可参照在职人员的水平标准为引进人才购买相应的商业保险;对搬家的,报销搬迁费。对未搬家的,每年报销2次往返探亲机票;用人单位每引进一名符合本办法规定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公司按单位人均工资的3-5倍增加工资总额计划;属于国家“千人计划”的高层次人才,公司协助落实国家规定的各项特定生活待遇。
(4)对不参加国内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工伤保险等社会保险的,可参照在职人员的水平标准为引进人才购买相应的商业保险。对搬家的,报销搬迁费。对未搬家的,每年报销2次往返探亲机票。
(5)属于国家“千人计划”的高层次人才,公司协助落实国家规定的各项特定生活待遇。
(6)薪酬由双方协商确定,并保证不低于引进人才在国外的收入水平(7)为每位引进人才提供2000万元的科研启动经费,自主确定研究方向,组建团队,并自主使用研究经费
2、事业激励
(1)职位晋升
充分利用公司重大科研项目,集聚一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并按岗位职责要求,根据人才的能力水平聘任相应的专业技术岗位等级,并优先聘任到高等级专业技术岗位,对符合条件的正高级科技人员予以长期聘任,为引进人才打造
施展才华的事业平台。
(2)帮助参评政府奖励
根据引进人才的具体情况,可推荐其参加国内各种学术组织,参加中国科学院院士(外籍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外籍院士)、各类政府奖励评选。
(3)帮助组建科研团队
所有的引进人才必须充当学科带头人组建团队,或作为学术骨干加入团队。引进领军人才同时,将现有同研究方向的,尚未形成技术优势的青年技术人员通过引导的方式纳入团队中,采取建设研究中心或者实验室的方式整合资源,形成创新团队。
引进人才担任项目负责人的,根据需要,在科研自主权、人事管理权和经费支配权等方面为其开展工作提供支持。在规定范围内,有权决定科研经费的使用,包括用于人力成本投入;有权对项目研究内容或技术路线提出调整意见;有权选用团队成员。
(4)知识产权
引进人才在公司工作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公司规章制度,确定其权益归属,引进人才有保守公司商业机密,遵守竟业限制等法律规定的义务
3、精神激励
(1)颁发特聘专家证书
(2)对科技创新工作由突出贡献的颁发荣誉证书(3)提供培训、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参观交流的机会
第五篇: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暂行办法
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暂行办法
中组发[2008]28号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关于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意见》(中办发[2008]25号),组织实施“千人计划”,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指导下,成立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小组(以下简称“工作小组”),负责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工作小组由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会同教育部、科技部、人民银行、国务院国资委、中国科学院和中央统战部、外交部、国家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财政部、中国工程院、自然科学基金委、外专局、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等单位分管领导及相关司局负责同志组成。
在中央组织部设立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专项办公室(以下简称“专项办”),作为工作小组的日常办事机构。
第三条 “千人计划”围绕国家发展战略目标,从2008年开始,用5-10年,在国家重点创新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中央企业和国有商业金融机构、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主的各类园区等,引进并有重点地支持2000名左右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来华)创新创业。
第四条 实施“千人计划”的基本原则是:
(一)突出重点。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急需紧缺开展人才引进工作,重点引进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及团队。
(二)重在使用。创新体制机制,搭建事业平台,营造良好环境,充分发挥海外高层次人才的作用。
(三)特事特办。针对高层次人才引进和使用的特点,采取特殊政策措施,成熟一个、引进一个。
(四)统筹实施。工作小组、牵头组织单位和用人单位各负其责,形成协调有力、办事高效的工作机制。
第五条 引进的海外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作为特聘专家,享受为其提供的相应工作条件和特殊生活待遇。
第二章 工作体制
第六条 工作小组负责审定人才引进目录和工作计划,制定和落实特殊政策措施,协调解决引才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专项办负责 “千人计划”的具体实施工作。
第七条 各重点领域的人才引进工作由牵头组织单位负责组织实施。国家重点创新项目人才引进工作由科技部牵头;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人才引进工作分别由教育部、科技部牵头;中央企业和国有商业金融机构人才引进工作分别由国资委、人民银行牵头;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主的各类园区引进创业人才的工作由科技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牵头。
第八条 工作小组成员单位和涉及人才引进工作的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能,做好落实特殊政策、建设人才信息库、实施跟踪计划、提供窗口服务等工作。
第九条 用人单位是人才引进和使用的主体,负责提出人才需求、推荐拟引进人选、建设工作平台、安排岗位职务、落实配套政策等人才引进的具体工作。
第三章 引才标准与程序
第十条 引进的人才应在海外取得博士学位,不超过55岁,引进后每年在国内工作不少于6个月,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一)在国外著名高校、科研院所担任相当于教授职务的专家学者;
(二)在国际知名企业和金融机构担任高级职务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
(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或掌握核心技术,具有海外自主创业经验,熟悉相关产业领域和国际规则的创业人才;
(四)国家急需紧缺的其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
第十一条 专项办综合有关地方和部门的意见,汇总形成人才引进目录和工作计划, 报工作小组审定后发布执行。
(一)人才引进目录主要内容为各领域今后5-10年的人才需求,用于引进人才的重要岗位、重点项目及经费支持计划等;
(二)工作计划根据人才引进目录制定,主要内容是各领域每年的人才引进规模、提供的主要岗位和项目、事业平台建设意见等。
第十二条 用人单位物色拟引进人选,进行接洽并达成初步引进意向后,向牵头组织单位申报。
第十三条 牵头组织单位组织专家对申报人选进行评审,提出建议并报专项办。
第十四条 专项办征求有关部门意见后,报工作小组审批。经工作小组批准的引进人才名单,由专项办通知有关部门落实相关特殊政策。
第十五条 用人单位根据批复意见,按照相关法律法规,与引进人才签订工作合同,办理引进手续。
第十六条 符合基本条件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可以自荐的方式直接向专项办申报。通过自荐、其他渠道推荐,或需要以特殊方式引进的人才,由专项办商有关部门按既定程序个案处理。
第四章 条件保障与日常服务
第十七条 有关职能部门制定特殊政策措施,在担任领导职务、承担重大科技项目、申请科技资金、参与国家标准制订、创新工作机制、参加院士评选、参加政府奖励等方面作出规定,为引进人才创新创业提供良好条件。
第十八条 有关职能部门在居留和出入境、落户、资助、薪酬、医疗、保险、住房、税收、配偶安置、子女就学等方面制定特殊政策,妥善解决引进人才生活方面的困难和问题。
第十九条 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中央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以及部分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立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推进产学研紧密结合,探索实行国际通行的科学研究和科技研发、创业机制,凝聚一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和团队。
第二十条 建立统一的海外高层次人才信息库,为人才引进提供支持。专项办协调科技部、教育部、国资委、人民银行、中科院、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外交部、外专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等单位,建立海外人才信息共建共享机制。
第二十一条 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跟踪计划。专项办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通过组织国情考察等活动,及时掌握海外人才的相关信息,促进各方面人才与用人单位的沟通联系。
第二十二条 通过“千人计划”引进的人才列入中央联系的专家范围。专项办为引进人才建立档案,制定日常联系和服务办法,建立跟踪服务和沟通反馈机制,解决他们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每年年终,专项办评价引才工作效果,总结引才工作,向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报告。
第二十三条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建立专门服务窗口,为引进人才落实居留和出入境、落户、医疗、保险、住房、子女就学、配偶安置等方面的特殊政策。
第二十四条 引进人才因个人原因未履行协议,由牵头组织单位提出意见,经工作小组审核,取消其享受的相关待遇。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五条 根据本办法,制定《国家重点创新项目引进人才工作细则》、《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引进人才工作细则》、《中央企业和国有商业金融机构引进人才工作细则》和《海外高层次创业人才引进工作细则》,对各领域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作出具体规定。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及各工作细则自发布之日起实施,由专项办负责解释。
附件一
国家重点创新项目引进人才工作细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集聚世界一流的科技创新人才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组织实施,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根据《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暂行办法》,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按照“千人计划”的部署,重点围绕《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所确定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从2008年开始,用5-10年,在信息、航空航天、装备制造、生物、能源、农业、资源环境、人口健康等领域,引进500名左右海外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
第三条 国家重点创新项目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在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小组的指导下,由科技部牵头,会同国家确定的重大专项牵头组织单位实施。
第二章 工作机构与职责
第四条 科技部明确专门机构,负责组织实施重点创新项目人才引进工作。主要职责包括:
(一)组织制定国家重点创新项目引才目录和引才计划;
(二)组织专家评审,提出引进人才建议名单;
(三)协调落实引进人才的项目、经费和配套条件。
第五条 各重大专项牵头组织单位负责本专项人才引进的组织实施。主要职责包括:
(一)对用人单位提出的拟引进人选进行审核、推荐;
(二)提出引进人才的项目、经费等安排建议;
(三)协调用人单位落实引进人才的配套条件。
第六条 用人单位是人才引进和使用的主体,负责人才引进的具体工作。
第三章 引才标准与程序
第七条 本领域引进的人才除应符合《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暂行办法》规定的基本要求外,还需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在重大专项涉及的领域,能够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的操作性难题,或拥有市场开发前景的自主创新产品;
(二)在海外承担过与重大专项相关的重大项目,具有较强的产品开发能力。
第八条 用人单位与拟引进人选进行接洽,达成初步意向后,在5个工作日内准备人才引进申报书,报重大专项牵头组织单位。
第九条 重大专项牵头组织单位对拟引进人选进行审核,研究提出拟引进人选承担重大专项任务的工作和经费安排,在10个工作日内形成推荐意见报科技部。
第十条 科技部组织专家,以人选承担重大专项任务的可行性和预期贡献为重点,进行评审和遴选,在10个工作日内提出综合评审意见,报专项办。
第十一条 专项办在15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和审批手续。用人单位根据批复,在30个工作日内与引进人才签署工作合同(协议),协助办理有关手续,保证引进人才如期到岗工作。
第四章 事业平台与条件保障
第十二条 重大专项牵头组织单位和用人单位安排引进人才领衔重要科研项目(课题),在引进人才签署工作合同之后45个工作日内完成必要的立项程序。根据重大专项组织实施的实际需要,可聘请引进人才担任重大专项技术(副)总师或总体组成员,参与重大专项的管理工作。
第十三条 重大专项牵头组织单位和用人单位应按照有关特殊政策规定,根据实施重大专项任务的需要,在科研自主权、人事管理权和经费支配权等方面为引进人才开展工作提供支持。
第十四条 科技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部门对引进人才在科研条件、基地建设、项目经费等方面予以优先支持。
第五章 附 则
第十五条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等国家重点创新项目的引才工作,由科技部等部门参照《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暂行办法》及本细则的有关规定组织实施。附件二
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引进人才工作细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促进高等教育发展,提高基础和前沿研究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根据《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暂行办法》,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按照“千人计划”的部署,围绕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的需要,从2008年开始,用5-10年,重点为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引进500名左右海外高层次创新人才。
第三条 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在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小组的指导下进行。国家重点学科的人才引进工作由教育部牵头组织实施,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实验室)的人才引进工作由科技部牵头组织实施。
第二章 工作机构与职责
第四条 教育部、科技部等牵头组织单位的主要职责包括:
(一)分别组织制定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引才目录、引才计划;
(二)组织专家评审,提出引进人才建议名单;
(三)协调落实引进人才的项目、经费和配套条件。
第五条 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是本领域人才引进和使用的主体,负责人才引进的具体工作。
第三章 引才标准与程序
第六条 本领域引进的人才除应符合《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暂行办法》规定的基本要求外,还需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世界一流的研究水平,近5年在国际重要核心刊物上发表具有重要影响的学术论文;
(二)获得国际重要科技奖项、掌握重要实验技能或科学工程建设关键技术。
第七条 用人单位与拟引进人选进行接洽,达成初步意向后,在5个工作日内准备人才引进申报书,分别向教育部、科技部申报。
第八条 教育部会同中科院等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对重点学科拟引进人选进行评审和遴选,科技部会同教育部、中科院组织专家对重点实验室拟引进人选进行评审和遴选,在10个工作日内提出引进人选建议和综合评审意见,报专项办。
第九条 专项办在15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和审批手续。用人单位根据批复,在30个工作日内与引进人才签署工作合同(协议),协助办理有关手续,保证引进人才如期到岗工作。
第四章 事业平台与条件保障
第十条 牵头组织单位会同财政部等有关部门,通过财政资金,对引进人才提供稳定的科研经费支持。用人单位主管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措施,为引进人才匹配专项支持经费。
第十一条 用人单位可聘任引进人才担任重点学科首席教授或重点实验室首席科学家,也可根据实际需要,聘任其担任学校、院(系、所)、实验室等领导职务。
第十二条 用人单位应根据有关特殊政策的规定,结合引进人才的具体情况,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新型科研管理体制和人才工作机制,为引进人才开展工作提供支持。
第十三条 用人单位应为引进人才提供必需的办公和实验用房、科研仪器设备和科研启动经费,在团队建设、研究生招生、重大科研项目申请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并为其团队成员提供工作岗位。
第五章 附 则
第十四条 依托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等的引才工作,由科技部、国家发改委会同中科院等单位参照《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暂行办法》及本细则的有关规定组织实施。附件三
中央企业和国有商业金融机构引进人才工作细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提高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根据《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暂行办法》,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按照“千人计划”的部署,围绕中央企业和国有商业金融机构的需要,从2008年开始,用5-10年,引进500名左右海外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和金融人才。
第三条 中央企业和国有商业金融机构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在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小组的指导下进行。中央企业的人才引进工作由国资委牵头组织实施,国有商业金融机构的人才引进工作由人民银行牵头组织实施。
第二章 工作机构与职责
第四条 国资委、人民银行等牵头组织单位的主要职责包括:
(一)分别组织制定企业、国有商业金融机构引才目录和引才计划;
(二)国资委组织专家对企业提出的推荐人选进行评审,人民银行会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组织专家对金融机构提出的推荐人选进行评审,提出引进人才建议名单;
(三)协调落实引进人才的事业平台、经费和配套条件。
第五条 中央企业和国有商业金融机构是人才引进和使用的主体,负责人才引进的具体工作。
第三章 引才标准与程序
第六条 本领域引进的人才除应符合《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暂行办法》规定的基本要求外,还需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拥有能够促进企业自主创新、技术产品升级的重大科研成果;
(二)具有丰富的金融管理、资本运作经验,在业界有较大影响。
第七条 用人单位与拟引进人选进行接洽,签署意向性工作协议后,在5个工作日内准备人才引进申报书,分别报国资委、人民银行。
第八条 牵头组织单位分别组织专家对推荐人选进行评审和遴选,在10个工作日内研究提出引进人选建议和综合评审意见,报专项办。
第九条 专项办在15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和审批手续。用人单位根据批复,抓紧与引进人才签署工作合同(协议),协助办理有关手续,落实特殊政策和其他配套支持条件。
第四章 事业平台与条件保障
第十条 用人单位应根据有关特殊政策规定,结合引进人才的具体情况,安排其担任企业和金融机构中层以上领导职务。承担重点研发项目的,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新型科研管理体制和人才工作机制,在研发自主权、人事管理权和经费支配权等方面为引进人才开展工作提供支持。
企业可根据需要为引进人才组建专门的研究机构。
第十一条 用人单位主管部门要制定相关政策措施,为引进人才开展工作创造良好条件。
第五章 附 则
第十二条 其他类型企业包括民营企业,引进能够突破国家重点产业领域技术难题的高层次研发人才,由省(区、市)组织部门参照《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暂行办法》及本细则的有关规定牵头组织实施。
附件四
海外高层次创业人才引进工作细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做好海外高层次创业人才引进工作,促进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根据《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暂行办法》,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按照“千人计划”的部署,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确定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从2008年开始,用5-10年,为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主的各类园区(含科技企业孵化器、留学人员创业园、大学科技园和工业园),引进和支持500名左右高层次创业人才(以下简称“创业人才”)。
第三条 创业人才引进工作在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小组的指导下,由科技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牵头,省(区、市)组织部门会同本地区科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组织实施。
第二章 工作机构与职责
第四条 科技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组织专家,遴选重点创业人才及其创业项目,协调落实对其前期创业的资金支持,提供有关创业服务,配合专项办评选优秀创业人才。
第五条 省(区、市)组织部门会同科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制定实施本地区的创业人才引进计划,组织对重点创业人才进行初选,协调落实相应配套支持。
第六条 各园区是引进和支持人才创业的主体,具体实施创业人才的引进工作,组织推荐重点创业人才,并为他们提供创业服务和重点扶持。
第三章 引进标准与程序
第七条 重点引进人才一般应符合《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暂行办法》规定的基本要求,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发明专利,且其技术成果国际先进,能够填补国内空白、具有市场潜力并进行产业化生产;
(二)有海外创业经验或曾在国际知名企业担任中高层管理职位3年以上,熟悉相关领域和国际规则,有经营管理能力;
(三)自有资金(含技术入股)或海外跟进的风险投资占创业投资的50%以上。
第八条 省(区、市)组织部门会同本地区科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等,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重点围绕培育新兴产业需要,制定实施创业人才引进计划。对重点创业人才,经组织专家评估后,将人才引进申报书同时报科技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第九条 科技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共同组织专家,对各地推荐人选及其团队的创业能力、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预期产业规模和效益等进行综合评审,提出重点创业人才建议名单,在20个工作日内形成综合意见,报专项办。
第十条 专项办在15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和审批手续。各园区和相关部门根据专项办批复,在20个工作日内协助重点引进人才完成回国(来华)创业的有关手续。
第十一条 经过1-3年的培育和观察后,对作出突出贡献的创业人才,由省(区、市)组织部门推荐,中组部会同科技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予以表彰。
第四章 政策支持与配套保障
第十二条 国家和地方有关职能部门对重点创业人才给予以下配套支持:
(一)中央财政给予每人人民币100万元的资助,有关地方提供配套支持;
(二)给予多次出入境签证;
(三)国家和地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资)金给予优先支持;
(四)可承担国家重点科技、产业、工程项目任务(对于涉及国家安全的,须另行批准),其产品符合要求的,纳入政府采购目录。
第十三条 对获得表彰的创业人才,在永久居留、医疗、保险等方面给予特殊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