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柔石故居
柔石故居
来源:宁波文化网
柔石故居,位于宁海县跃龙街道柔石路1号,系一旧式砖木结构三合院。1962年10月故居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12月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2月被宁波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2年9月故居内柔石纪念馆开馆;2004年10月柔石故居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柔石,姓赵,名平福、又名平复,笔名金桥、刘志清、赵璜、方前等,狱中化名少雄。1902年9月28日出生。1931年1月17日,柔石参加党内一次会议,因叛徒告密而被捕,2月7日深夜,柔石等二十四人被反动当局集体枪杀于龙华,年仅29岁。后人称柔石、李求实、胡也频、殷夫、冯铿为“左联五烈士”。柔石生前从事创作与翻译,著译约140余万字,有《三姐妹》、《二月》、《希望》、《为奴隶的母亲》等长中短篇小说和译作存世。70多年来,他的作品先后被翻译成日、英、德、法、俄等多种文字出版。中篇小说《二月》、短篇小说《为奴隶的母亲》先后被推上银幕、舞台。
第二篇:3.柔石《战》
《战》
柔石
尘沙驱散了天上的风云,尘沙埋没了人间的花草; 太阳啊,呜咽在灰暗的山头,孩子呀,向着古洞深林中奔跑!
陌巷与街衢,通事实高冠大面者的蹄迹,肃杀严刻的兵威,利于三冬刺骨的飞雪!
真的男儿呀,醒来罢,炸弹!手枪!
匕首!毒箭!
古今武器,罗列在面前,天上的恶魔与神兵,也齐来助人类战,战!
火花如流电,血泛如洪泉,骨堆成了山,肉腐成肥田。
未来子孙们的福荫之宅,就筑在明月所清照的湖边。
呵!战!
剜心也不变!
砍首也不变!只愿锦绣的山河,还我锦绣的面!
呵!战!
努力冲锋,战!
作者简介
柔石,现代小说家,1902年9月28日出生。姓赵,名平福,后改名平复。门前曾有一块小石桥,上镌“金桥柔石”,所以就曾以“柔石”、“金桥”为笔名。代表作有中篇小说《二月》、《三姊妹》、短篇小说《为奴隶的母亲》。1931年1月17日被捕,2月7日深夜,被国民党枪杀于上海龙华警备司令部。终年30岁,成为“左联五烈士”之一。两年后,悲愤总时时袭击着鲁迅先生的心,他的《为了忘却的记念》成了对烈士永远的怀念。
第三篇:柔石《二月》读后感
现当代文学批评与创作 课程期中论文郑莉 3080101283 城市规划0801
《二月》里的爱
郑莉 3080101283 城市规划080
1《二月》这部小说以20世纪20年代中期为背景,描述了一个青年知识分子萧涧秋在芙蓉镇的所见、所闻、所爱、所感、所悟。在未到芙蓉镇之前,男主人公已经在外奔波了六年,当年的他应该是一位慷慨激昂,满腔热血的青年。他期待着能为国家找寻光明与希望,同时也为自己找寻一条出路。但现实似乎并不如他所愿,而他也在疲累的奔波之后转向对平静安宁生活的渴求,他决定答应老朋友陶慕侃的请求,到芙蓉镇任教,希望借此可以找到新的自我出路。小说主要围绕着男主人公与芙蓉镇上三位不同的女性之间的情感联系展开——文嫂、陶岚、采莲,且对这三位女性男主人公有不同的情感倚重。对于文嫂,萧涧秋体现出的是救助、怜悯的爱;对于陶岚,他更多的是怀着一种知交的情谊与之相待;而对采莲,萧涧秋爱她是因为从她身上看到了希望。虽然三种情感不同,但这三种不同感情背后所体现的实质都是男主人公一种自我解脱与自我出路的寻求。萧涧秋之于文嫂——救助的爱
文嫂的丈夫是一位参与北伐战争的军人,也曾是萧涧秋的同学,他满腔热血立志救国,却不幸在战争中牺牲。作为同样怀揣着救国之理想的有志青年,萧涧秋对于这位同学的感情是极其赞扬和肯定的。因而,对于这位英雄的遗孀,萧涧秋是一种强烈的怜悯之情。文嫂的丈夫因国家而死,但却丝毫未得到国家的半点补偿,如此残酷的现实让萧涧秋十分心寒。因此,他决定以一己之力继续扶持这个家庭走下去。
萧涧秋不仅给予这个落魄家庭经济上的支助,还常常在精神上鼓励她们。每当文嫂遇到挫折和困难时,他说的最多的一句话便是要好好活下去。他说:“人的全部生命就是和运命苦斗,我们应当战胜运命,到生命的最后的疫苗不能动弹为止。”从这些话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萧涧秋对文嫂怀着明显的救世主情结。并且,他不仅希望从物质上帮扶文嫂一家,帮助她们解决温饱问题,同时,他还希望从思想上解放文嫂。小说里对文嫂是一个典型的封建制度产物下的妇女,具有浓厚的“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的封建思想。她已经完全把自己作为男性的一种附属物,丝毫没有“自我”的意识。丈夫死之后,她明确表示支撑他唯一活下去的念头便是抚养大她的小儿子,而当她唯一的信念也因病去世之后,她便彻底丧失了生存的信心和欲望。即使文嫂的封建思想已经根深蒂固,但萧涧秋仍然没有放弃对她的救助。他甚至愿意用自身的终身幸福来使文嫂明白,女人是可以改
嫁的,她们的生命不会因为丈夫和儿子的灭亡而停止。
尽管萧涧秋在面对陶岚的追问他是否爱文嫂时,他作出了肯定的回答,但这种爱绝非真正的爱情。因为,他曾在给陶岚的信中这样提到:“我当用正当的根本的方法救济她。”可以看出,一方面,他对文嫂的感情只有“怜悯与救助”的因素,另一方面,他的这种救世主情结已经膨胀到了一种无奈的境地。他因同情和资助寡母文嫂一家而受到来自世俗眼光的非议,虽然他一直对别人愚昧的看法表示不屑,但现在的他也不得不承认必须得以世俗都认同的眼光去救助文嫂。因为,在萧涧秋看来,对文嫂的救助已经成了他寻找自我出路的一部分。既然他无法在狂风浪潮中去救助整个国家,那能够尽自己所能,改变自己身边能够被改变的人又何尝不是一种内心的释放与解脱呢?救世不成便救人,而对萧涧秋来讲,救人其实也是自我拯救的途经。萧涧秋之于陶岚——知己的爱
萧涧秋对于陶岚的感情应该是复杂的,不能说毫无爱情的成分,但主要应该体现为知交之爱。在六年的奔波劳累之后,他本想到芙蓉镇去呼吸新鲜的空气,感受不一样的淳朴的乡村风情。但令他失望的是,芙蓉镇并非世外桃源,而是和那个动荡的大社会一样世俗,一样迂腐,一样污秽不堪。唯一令他眼前一亮的便是陶岚这个富有活力,热情而又叛逆的新女性。萧涧秋仿佛找到了可以同自己一起奋战的战友,可以共同寻求新的出路。毕竟,他们对现实社会有着共同的失望,感受着共同的孤独,都渴求能够找到新的出路。因此,他们两个人在行动和思想上一直保持一致,包括对文嫂一家的救助,以及对当地土豪钱正兴不屑的态度。
同时,当陶岚第一次见到萧涧秋,她也被这个脱俗的人所迷住。她闻够了芙蓉镇的男人身上那股污秽庸俗的气息,作为一个新女性,她完全无法从这些人身上感受到生命的意义所在,她感到十分迷茫。而萧涧秋的出现就像一盏指明灯,为她照明生活前进的轨迹。于是,她对萧涧秋萌生了一种强烈的崇拜之情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依赖感。她不断地和萧涧秋保持书信往来,期望萧涧秋能够为她指明一条道路。而萧涧秋也如抓住一根救命稻草一般,找到一处可以宣泄自己内心真实想法的地带。
随着这种知己之情的日益增长,应该说,萧涧秋也应该对陶岚产生过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他曾在留别陶慕侃的信中说:“实在说,我已跌入你妹妹的爱网中。”并且,他也曾无意识地在纸上画出一朵桃花,“桃”谐音“陶”,足见陶岚在他心中的地位。但,这种爱是短暂的,正如萧涧秋自己所说,陶岚给他的爱是一张网,他从陶岚那感受到的并非爱情的甜蜜,而是压力与负荷。如果说,最初
他把陶岚当做寻求自我出路过程中亲密的战友,并由此萌生爱意,但后来他发现自己已无法为陶岚提供任何关于人生之路的指点。陶岚不断地渴望从他那里寻得出路,但同样作为摸索人的萧涧秋也对此一无所知。固然,陶岚能理解他,懂他,但同时也给他带来心理上的压力和困扰。所以,萧涧秋在画完桃花之后立马把它擦掉,另外,他也在诀别的信中明确表示:“是的,她只是我的一位弟弟”。显然,最后的萧涧秋还是恢复了理智与清醒,在他看来,陶岚还是那个跟他有着共同思想的弟弟,那个可以并肩作战,找寻出路的战友。萧涧秋之于采莲——信仰的爱
如果说萧涧秋对于文嫂和陶岚的感情,都是他找寻自我出路的一个过程,那么,采莲就是他心目对于自我出路的直接体现。对于他来说,采莲就是他的终极信仰,是他对于未来的希望。
萧涧秋刚进芙蓉镇之初,就表示孩子是人类纯洁而天真的花,只有看到孩子才是可以使他微笑的。他说自己是秋天一样的思想,深沉充满忧思。但采莲这个天真活泼的小女孩则像春天一样,给他带来春天般温暖的心情。相比之下,陶岚对于他来讲,则像夏天的浓云,虽热情洋溢,但却压得他透不过气来。
萧涧秋浪迹多年,却在城市的漂泊之中始终无法找到一种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于是,他转向寄情于乡村,希望能在芙蓉镇这篇净土中寻找到自我出路。当他登上去芙蓉镇的船上,他就已经被那个活泼的小女孩吸引住了。他仿佛觉得,这个小女孩身上透露出的那股纯洁与灵气正是他所求,也让他对自我出路的追寻有了新的动力和新的信心。于是,在芙蓉镇的停留期内,萧涧秋对于这个小女孩始终保持高度的关注,不仅打点好她的家庭,还强烈要求采莲去学校上学,因为,他希望能够把采莲培养成更有希望的人。文中有这样一个细节描述,当萧涧秋接采莲到学校来的第一天,采莲顿时成了全场的焦点,被一大群人围拢。本来芙蓉镇上的Queen是陶岚,但此时在萧涧秋的心里,采莲才真正成了Queen。毕竟,采莲是他信中最高理想的物化,他爱护采莲便如爱护他心中理想一般。
此外,当萧涧秋发现芙蓉镇并不是理想桃源而决定离开之际,他也始终惦记着采莲的归处。他在给陶慕侃的信中写到:“待我生活着落时,我当叫人来领她,我决愿此生带她在我身边。”既然在偏僻的芙蓉镇也无法探索到一条合适的出路,那么他愿意继续去“看骆驼的昂然顾盼的姿势,听冬天的尖利的北方的怒号的风声”。但无论他以怎样的一种方式去寻找,去追寻,采莲始终都是他内心的希望。他渴望有这样一种希望一直陪在自己身边,让自己在失意之时能够获得勇气和决心的来源。
在那样混沌的时代里,作为一个十分清醒的知识分子,不得不说萧涧秋这个人物角色是一个悲剧。他关心文嫂、喜欢陶岚、爱护采莲,并在这个爱的过程中真心地去寻求新的出路。但,那样的背景和社会注定他无法被大众所理解,于是导致他的内心始终处于漂泊、犹豫、徘徊的状态。但值得庆幸的是,他的心情最终还是归于宁静,并坦然地面对自己。尽管,他还是迷茫的,孤独的一个人,但他的内心却较未到芙蓉镇之前更加强大。他依然不知道前路在何方,但他会坚持不懈地继续追寻!
第四篇:柔石《二月》读后感
现当代文学批评与创作 课程期中论文
郑莉 3080101283 城市规划0801
《二月》里的爱
郑莉 3080101283 城市规划0801
《二月》这部小说以20世纪20年代中期为背景,描述了一个青年知识分子萧涧秋在芙蓉镇的所见、所闻、所爱、所感、所悟。在未到芙蓉镇之前,男主人公已经在外奔波了六年,当年的他应该是一位慷慨激昂,满腔热血的青年。他期待着能为国家找寻光明与希望,同时也为自己找寻一条出路。但现实似乎并不如他所愿,而他也在疲累的奔波之后转向对平静安宁生活的渴求,他决定答应老朋友陶慕侃的请求,到芙蓉镇任教,希望借此可以找到新的自我出路。小说主要围绕着男主人公与芙蓉镇上三位不同的女性之间的情感联系展开——文嫂、陶岚、采莲,且对这三位女性男主人公有不同的情感倚重。对于文嫂,萧涧秋体现出的是救助、怜悯的爱;对于陶岚,他更多的是怀着一种知交的情谊与之相待;而对采莲,萧涧秋爱她是因为从她身上看到了希望。虽然三种情感不同,但这三种不同感情背后所体现的实质都是男主人公一种自我解脱与自我出路的寻求。萧涧秋之于文嫂——救助的爱
文嫂的丈夫是一位参与北伐战争的军人,也曾是萧涧秋的同学,他满腔热血立志救国,却不幸在战争中牺牲。作为同样怀揣着救国之理想的有志青年,萧涧秋对于这位同学的感情是极其赞扬和肯定的。因而,对于这位英雄的遗孀,萧涧秋是一种强烈的怜悯之情。文嫂的丈夫因国家而死,但却丝毫未得到国家的半点补偿,如此残酷的现实让萧涧秋十分心寒。因此,他决定以一己之力继续扶持这个家庭走下去。
萧涧秋不仅给予这个落魄家庭经济上的支助,还常常在精神上鼓励她们。每当文嫂遇到挫折和困难时,他说的最多的一句话便是要好好活下去。他说:“人的全部生命就是和运命苦斗,我们应当战胜运命,到生命的最后的疫苗不能动弹为止。”从这些话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萧涧秋对文嫂怀着明显的救世主情结。并且,他不仅希望从物质上帮扶文嫂一家,帮助她们解决温饱问题,同时,他还希望从思想上解放文嫂。小说里对文嫂是一个典型的封建制度产物下的妇女,具有浓厚的“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的封建思想。她已经完全把自己作为男性的一种附属物,丝毫没有“自我”的意识。丈夫死之后,她明确表示支撑他唯一活下去的念头便是抚养大她的小儿子,而当她唯一的信念也因病去世之后,她便彻底丧失了生存的信心和欲望。即使文嫂的封建思想已经根深蒂固,但萧涧秋仍然没有放弃对她的救助。他甚至愿意用自身的终身幸福来使文嫂明白,女人是可以改 现当代文学批评与创作 课程期中论文
郑莉 3080101283 城市规划0801 嫁的,她们的生命不会因为丈夫和儿子的灭亡而停止。
尽管萧涧秋在面对陶岚的追问他是否爱文嫂时,他作出了肯定的回答,但这种爱绝非真正的爱情。因为,他曾在给陶岚的信中这样提到:“我当用正当的根本的方法救济她。”可以看出,一方面,他对文嫂的感情只有“怜悯与救助”的因素,另一方面,他的这种救世主情结已经膨胀到了一种无奈的境地。他因同情和资助寡母文嫂一家而受到来自世俗眼光的非议,虽然他一直对别人愚昧的看法表示不屑,但现在的他也不得不承认必须得以世俗都认同的眼光去救助文嫂。因为,在萧涧秋看来,对文嫂的救助已经成了他寻找自我出路的一部分。既然他无法在狂风浪潮中去救助整个国家,那能够尽自己所能,改变自己身边能够被改变的人又何尝不是一种内心的释放与解脱呢?救世不成便救人,而对萧涧秋来讲,救人其实也是自我拯救的途经。萧涧秋之于陶岚——知己的爱
萧涧秋对于陶岚的感情应该是复杂的,不能说毫无爱情的成分,但主要应该体现为知交之爱。在六年的奔波劳累之后,他本想到芙蓉镇去呼吸新鲜的空气,感受不一样的淳朴的乡村风情。但令他失望的是,芙蓉镇并非世外桃源,而是和那个动荡的大社会一样世俗,一样迂腐,一样污秽不堪。唯一令他眼前一亮的便是陶岚这个富有活力,热情而又叛逆的新女性。萧涧秋仿佛找到了可以同自己一起奋战的战友,可以共同寻求新的出路。毕竟,他们对现实社会有着共同的失望,感受着共同的孤独,都渴求能够找到新的出路。因此,他们两个人在行动和思想上一直保持一致,包括对文嫂一家的救助,以及对当地土豪钱正兴不屑的态度。
同时,当陶岚第一次见到萧涧秋,她也被这个脱俗的人所迷住。她闻够了芙蓉镇的男人身上那股污秽庸俗的气息,作为一个新女性,她完全无法从这些人身上感受到生命的意义所在,她感到十分迷茫。而萧涧秋的出现就像一盏指明灯,为她照明生活前进的轨迹。于是,她对萧涧秋萌生了一种强烈的崇拜之情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依赖感。她不断地和萧涧秋保持书信往来,期望萧涧秋能够为她指明一条道路。而萧涧秋也如抓住一根救命稻草一般,找到一处可以宣泄自己内心真实想法的地带。
随着这种知己之情的日益增长,应该说,萧涧秋也应该对陶岚产生过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他曾在留别陶慕侃的信中说:“实在说,我已跌入你妹妹的爱网中。”并且,他也曾无意识地在纸上画出一朵桃花,“桃”谐音“陶”,足见陶岚在他心中的地位。但,这种爱是短暂的,正如萧涧秋自己所说,陶岚给他的爱是一张网,他从陶岚那感受到的并非爱情的甜蜜,而是压力与负荷。如果说,最初 现当代文学批评与创作 课程期中论文
郑莉 3080101283 城市规划0801 他把陶岚当做寻求自我出路过程中亲密的战友,并由此萌生爱意,但后来他发现自己已无法为陶岚提供任何关于人生之路的指点。陶岚不断地渴望从他那里寻得出路,但同样作为摸索人的萧涧秋也对此一无所知。固然,陶岚能理解他,懂他,但同时也给他带来心理上的压力和困扰。所以,萧涧秋在画完桃花之后立马把它擦掉,另外,他也在诀别的信中明确表示:“是的,她只是我的一位弟弟”。显然,最后的萧涧秋还是恢复了理智与清醒,在他看来,陶岚还是那个跟他有着共同思想的弟弟,那个可以并肩作战,找寻出路的战友。萧涧秋之于采莲——信仰的爱
如果说萧涧秋对于文嫂和陶岚的感情,都是他找寻自我出路的一个过程,那么,采莲就是他心目对于自我出路的直接体现。对于他来说,采莲就是他的终极信仰,是他对于未来的希望。
萧涧秋刚进芙蓉镇之初,就表示孩子是人类纯洁而天真的花,只有看到孩子才是可以使他微笑的。他说自己是秋天一样的思想,深沉充满忧思。但采莲这个天真活泼的小女孩则像春天一样,给他带来春天般温暖的心情。相比之下,陶岚对于他来讲,则像夏天的浓云,虽热情洋溢,但却压得他透不过气来。
萧涧秋浪迹多年,却在城市的漂泊之中始终无法找到一种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于是,他转向寄情于乡村,希望能在芙蓉镇这篇净土中寻找到自我出路。当他登上去芙蓉镇的船上,他就已经被那个活泼的小女孩吸引住了。他仿佛觉得,这个小女孩身上透露出的那股纯洁与灵气正是他所求,也让他对自我出路的追寻有了新的动力和新的信心。于是,在芙蓉镇的停留期内,萧涧秋对于这个小女孩始终保持高度的关注,不仅打点好她的家庭,还强烈要求采莲去学校上学,因为,他希望能够把采莲培养成更有希望的人。文中有这样一个细节描述,当萧涧秋接采莲到学校来的第一天,采莲顿时成了全场的焦点,被一大群人围拢。本来芙蓉镇上的Queen是陶岚,但此时在萧涧秋的心里,采莲才真正成了Queen。毕竟,采莲是他信中最高理想的物化,他爱护采莲便如爱护他心中理想一般。
此外,当萧涧秋发现芙蓉镇并不是理想桃源而决定离开之际,他也始终惦记着采莲的归处。他在给陶慕侃的信中写到:“待我生活着落时,我当叫人来领她,我决愿此生带她在我身边。”既然在偏僻的芙蓉镇也无法探索到一条合适的出路,那么他愿意继续去“看骆驼的昂然顾盼的姿势,听冬天的尖利的北方的怒号的风声”。但无论他以怎样的一种方式去寻找,去追寻,采莲始终都是他内心的希望。他渴望有这样一种希望一直陪在自己身边,让自己在失意之时能够获得勇气和决心的来源。现当代文学批评与创作 课程期中论文
郑莉 3080101283 城市规划0801 在那样混沌的时代里,作为一个十分清醒的知识分子,不得不说萧涧秋这个人物角色是一个悲剧。他关心文嫂、喜欢陶岚、爱护采莲,并在这个爱的过程中真心地去寻求新的出路。但,那样的背景和社会注定他无法被大众所理解,于是导致他的内心始终处于漂泊、犹豫、徘徊的状态。但值得庆幸的是,他的心情最终还是归于宁静,并坦然地面对自己。尽管,他还是迷茫的,孤独的一个人,但他的内心却较未到芙蓉镇之前更加强大。他依然不知道前路在何方,但他会坚持不懈地继续追寻!
第五篇:《柔石小传》阅读答案
柔石小传鲁迅
柔石,原名平复,姓赵,一九0一年生于浙江省台州宁海县市门头,前几代都是读书的,到他的父亲,家景已不能支,只好去营小小的商业,所以他直到十岁,这才能入小学。一九一七年赴杭州,入第一师范学校;一面为杭州晨光社之一员,从事新文学运动。毕业后,在慈溪等处为小学教师,且从事创作,有短篇小说集《疯人》一本,即在宁波出版,是为柔石作品印行之始。一九二三年赴北京,为北京大学旁听生。
回乡后,于一九二五年春,为镇海中学校条主任,抵抗北洋军阀的压迫甚力。秋,咯血,但仍力助宁海青年,创办宁海中学,至次年,竟得募集款项,造成校舍;一面又任教育局局长,改革全县的教育。
一九二八年四月,乡村发生暴动。失败后,到处反动,较新的全被摧毁,宁海中学既遭解散,柔石也单身出走,寓居上海,研究文艺。十二月为《语丝》编辑,又与友人设立朝华社,于创作之外,并致力于绍介外国文艺,尤其是北欧、东欧的文学与版画,出版的有《朝华》周刊二十期,旬刊十二期,及《艺苑朝华》五本。后因代售者不付书价,力不能支,遂中止。
一九三0年春,自由运动大同盟发动,柔石为发起人之一;不久,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他也为基本成员之一,尽力于普罗文学运动。先被选为执行委员,次任常务委员编辑部主任;五月间,以左联代表的资格,参加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毕后,作《一个伟大的印象》一篇。
一九三一年一月十七日被捕,由巡捕房经特别法庭移交龙华警备司令部,二月七日晚,被秘密枪决,身中十弹。
柔石有子二人,女一人,皆幼。文学上的成绩,创作有诗剧《人间的喜剧》,未印,小说《旧时代之死》、《三姊妹》、《二月》、《希望》,翻译有卢那卡尔斯基的《浮士德与城》、戈理基的《阿尔泰莫诺夫氏之事业》及《丹麦短篇小说集》等。
1、梳理柔石一生的主要活动。
2、从“秋,咯血,但仍力助宁海青年,创办宁海中学”的叙述中,可以看出柔石怎样的品格?
3、本传在简朴、平实的记述中隐含着作者丰富的感情,请看:⑴二月七日晚,被秘密枪决,身中十弹。⑵柔石有子二人,女一人,皆幼。从上面两句的如实记述中可以读到作者怎样的感情?
4、从经历上看,柔石的经历与鲁迅的经历有相似之处,请简要说明。
5、从思想上看,柔石的思想与鲁迅的思想有相似之处,请简要说明。
答案:
1、“略”
2、扎实、坚韧的工作作风和献身精神。(意思对即可)
3、悲愤、痛惜。(意思对即可)
4、为寻求真理而四处奔波。(意思对即可)
5、为了拯救国人的灵魂,提倡新文艺运动,宣传新思想。(意思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