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成纤维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成骨作用研讨(精)(定稿)

时间:2019-05-15 04:20: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成纤维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成骨作用研讨(精)(定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成纤维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成骨作用研讨(精)(定稿)》。

第一篇:对成纤维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成骨作用研讨(精)(定稿)

对成纤维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成骨作用研讨

[ 08-11-27 15:51:00 ]

作者:佚名

编辑:cw2112549 摘要:骨缺损(尤其是大型骨缺损)的治疗,由局部伤情复杂和缺乏理想的修复材料,一直是困扰临床医生和基础医学工作者的一大难题,而寻找一种尽可能达到或接近自体骨移植效果的理想的骨替代材料更是无数学者热切探索、孜孜以求的目标。近年来日趋活跃的骨组织工程(bone tissue engineering)技术为这一课题的研究带来了新的亮点和希望。目前动物实验已能从骨膜、骨髓等定向性骨祖细胞(determined osteogenic precursor cells, DOPC)密集处分离培养出成骨细胞,经体外扩增并与载体结合,回植体内骨缺损处取得骨缺损修复的成功[1]。与此同时,基于对患者易接受性、可操作性和更简单易行性等方面的考虑,研究者又开始把目光投向诱导性骨祖细胞(inducible osteogenic precursor cells, IOPC)。其中,在体内分布广泛、数量巨大、部位表浅、取材方便、培养传代易行、分裂增殖迅速的成纤维细胞首先成为了研究的焦点。由于目前许多相关研究尚处于实验阶段,为此,本文着重就成纤维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其成骨作用等作一综述。关键词:成纤维细胞 生物学特性 成骨作用 成纤维细胞的来源及其生物学特性

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是结缔组织中最常见的细胞,由胚胎时期的间充质细胞(mesenchymal cell)分化而来。在结缔组织中,成纤维细胞还以其成熟状态—纤维细胞(fibrocyte)的形式存在,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变。

不同类型的结缔组织含成纤维细胞的数量不同。通常,疏松结缔组织中成纤维细胞的数量比同样体积的致密结缔组织中所含成纤维细胞的数量要少,故分离培养成纤维细胞多以真皮等致密结缔组织为取材部位[2,3]。

成纤维细胞形态多样,常见的有梭形、大多角形和扁平星形等,其形态尚可依细胞的功能变化及其附着处的物理性状不同而发生改变。成纤维细胞胞体较大,胞质弱嗜碱性,胞核较大呈椭圆形,染色质疏松着色浅,核仁明显。电镜下,其胞质可见丰富的粗面内质网、游离核糖体和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表明它具有合成和分泌蛋白质的功能。成纤维细胞尚可合成和分泌胶原纤维、弹性纤维、网状纤维及有机基质。它合成的前胶原蛋白分子经内切酶作用,聚合和重排,可形成与成骨细胞合成分泌的胶原原纤维一样具有64nm(640?)周期横纹的胶原原纤维,胶原原纤维经互相粘合形成胶原纤维。经检测,这

两种细胞合成分泌的胶原纤维均是Ⅰ型胶原纤维,在形态和生化结构上完全相同[4,5]。

处于成熟期或称静止状态的成纤维细胞,胞体变小,呈长梭形,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复合体均不发达,被称为纤维细胞。在外伤等因素刺激下,部分纤维细胞可重新转变为幼稚的成纤维细胞,其功能活动也得以恢复,参与组织损伤后的修复。另外,在结缔组织中,仍保留着少量具有分化潜能的间充质细胞,它们在创伤修复等情况下可增殖分化为成纤维细胞。成纤维细胞在一般创伤修复中的表现

各种创伤均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细胞变性、坏死和组织缺损,必须通过细胞增生和细胞间基质的形成来进行组织修复。在此修复过程中,成纤维细胞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以伤口愈合过程为例,成纤维细胞通过有丝分裂大量增殖,并从4~5天或6天开始合成和分泌大量的胶原纤维和基质成分,与新生毛细血管等共同形成肉芽组织,填补伤口组织缺损,为表皮细胞的覆盖创造条件。在伤口愈合中,成纤维细胞主要来源于真皮乳头层的局部成纤维细胞和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以及血管周围的成纤维细胞和周细胞。内脏损伤时,参与修复过程的成纤维细胞多来自间质和包膜,以及粘膜下或浆膜下层的结缔组织。有人认为创伤愈合过程中伤处聚集的大量成纤维细胞,一方面是由成纤维细胞通过分裂增殖而来,另一方面,更多地是由邻近的间充质细胞、纤维细胞和毛细血管周细胞等演变或游走到伤处。在创伤修复的后期,成纤维细胞通过分泌胶原酶参与修复后组织的改建。在某些病理条件下,以成纤维细胞为主要细胞成分的肉芽组织或增生组织块还可以在非骨组织内发生钙化,引起异位骨化(ectopic ossification)。但对于异位骨化的参与细胞及其机制尚不十分清楚,未分化间充质细胞、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和毛细血管周细胞等可划归为诱导性骨祖细胞的细胞都有可能参与这一过程[6,8]。成纤维细胞在骨创伤修复过程中的表现

最简单和常见的骨创伤即是骨折,其愈合过程须经过炎性反应、清扫、纤维骨痂和骨性骨痂4个阶段[4]。不同阶段参与的细胞主体不同。成纤维细胞从骨折第3天起就出现于骨折局部血肿中[6],骨折后5天即在机化血肿及骨折断端的间隙及其周围大量存在,是参与纤维骨痂阶段的主要细胞成分[4,5]。在此阶段成纤维细胞一方面大量分裂增殖,一方面又合成和分泌大量Ⅰ型胶原,使肉芽组织逐步变成疏松的结缔组织,将骨断端包围起来,形成接合两骨折断端的巨大的纤维骨痂。然而,这种由无数成纤维细胞和丰富的肉芽组织为主体构成的纤维结缔组织却不会演变为在其它组织创伤修复时常见的瘢痕组织,而是通过钙盐结晶在其内部不断沉积,逐渐演变为骨性骨痂,使骨折局部的修复达到骨性愈合,恢复骨组织的结构。此时,骨折愈合部只有骨组织而不再存在成纤维细胞[4,5,9~11]。4 成纤维细胞的成骨作用

成纤维细胞在骨折愈合过程中不同于其它组织创伤修复的表现,以及在某些病理条件下可以参与异位骨化[6,7],使人们对成纤维细胞的分化能力、钙化骨化能力以及在成骨过程中其成骨能力如何发挥、细胞演变的最终归宿如何等等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成纤维细胞成骨能力的研究也正是开始于对骨折愈合过程中成纤维细胞表现的观察。

对骨折局部骨形成区的电镜观察显示,除了成骨细胞在此发挥成骨作用外,成纤维细胞确实也存在着类似的成骨表现[4,5,9~13]。例如,在其线粒体内可清晰见到钙盐颗粒,部分内质网腔内可见成熟的胶原纤维,分泌到其四周的胶原纤维内可见高密度的钙盐结晶沉积。不仅如此,成纤维细胞还能象成骨细胞一样产生基质小泡并引起小泡内的钙盐沉积。钙化的基质小泡形成丛毛球状的钙球,钙球随后合并、融合为骨组织。以上种种现象表明,成纤维细胞与成骨细胞一样具备提供钙盐沉积及骨形成所必需的条件。在从纤维性骨痂到骨性骨痂的演变过程中,成纤维细胞也随之演变为骨细胞,与成骨细胞的归宿相一致。但二者在演变过程中的

表现又不尽相同,主要有以下几点可资鉴别[9,13]:①成纤维细胞及其细胞核均呈不规则的椭圆形或长方形,而成骨细胞及其细胞核则为边缘比较光整的椭圆形;②成纤维细胞均单独存在,细胞之间有众多的胶原纤维相隔,成骨细胞则以连续排列的形式出现;③成纤维细胞的细胞质内溶酶体少见,而成骨细胞的细胞质内则常有溶酶体可见;④成纤维细胞四周的骨组织都由丛毛球状钙球或针状钙盐结晶组成,成骨细胞则都有一面紧贴比较成熟与致密的骨组织;⑤成骨细胞是一个一个地被骨组织(类骨质)包围变为骨细胞,而成纤维细胞则可以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同时被骨组织包围在一个陷窝内,然后再随着细胞之间基质的钙化而分隔为各占一个骨陷窝。

对成纤维细胞的成骨作用,有学者认为这是成纤维细胞的固有特性在骨折这一特定情况下得以表达的结果[9,11]。骨折局部活的和失活的骨组织及软骨组织,以及骨基质中的某些大分子都有可能诱导成纤维细胞表达其成骨作用进而演变为骨细胞[14,15]。较早在骨基质中发现的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BMP)即对成纤维细胞有一定的诱导作用。对骨折愈合中BMP作用的研究[16,17],表明创伤使内源性BMP呈阶段性合成与释放,并诱导周围软组织中的间充质细胞或/和成纤维细胞等向成骨方向转化。应用PAP法发现[16],骨折后第3、5天局部纤维肉芽组织中的成纤维细胞样间充质细胞内以及第14天新生骨小梁间纤维组织中的成纤维细胞样间充质细胞内,都与成骨细胞、软骨细胞和骨基质一样存在BMP,表明这些成纤维细胞样间充质细胞已被诱导为可合成分泌BMP、具有成骨作用的细胞。而Sampath[15]从牛骨基质中分离提纯得到的成骨素对成纤维细胞的骨诱导能力更是超过了BMP和当时已知的其它骨生长因子。

成纤维细胞在其成骨作用得以表达后,可能通过两种方式成骨:①膜内成骨;②在环绕软骨的纤维层内成骨。开始分泌胶原纤维后,参与成骨的成纤维细胞只有两个归宿[4,5,9,13]:①变性、死亡、碎裂直至消失,这种演变发生早、范围广,故从纤维性骨痂形成开始,就逐渐有基质成分发生钙化,进而转变为骨基质;②演变为骨细胞,这一过程出现较晚,并穿插在前一过程之中,故在形成骨组织的细胞成分的同时,还使丰富的纤维骨痂演变为骨性骨痂,形成骨组织。但这种由成纤维细胞演变成的骨细胞,其结局如何、其生物学特性与由成骨细胞演化而来的骨细胞是否相同仍不清楚。例如,骨细胞从骨陷窝脱离后,可恢复为功能活跃的成骨细胞,再次参与骨组织的形成;而由成纤维细胞演变成的骨细胞在脱离骨陷窝后,是成为成骨细胞还是恢复为成纤维细胞、此时是否还具备成骨作用等一系列问题尚缺乏研究。5 成纤维细胞体外培养的生物学特性[18]

成纤维细胞的分离培养一开始并不涉及成骨作用,而主要是用于研究细胞的老化、各种外来因子对细胞的损伤、细胞在体外条件下的恶性转化、以及某些先天性代谢异常、酶缺陷等。由于皮肤成纤维细胞易于获取,又易于在体外生长,故目前皮肤成纤维细胞培养已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研究中得到较广泛的运用,其分离培养技术已相对成熟,对其体外生长规律也有了较全面的认识。

成纤维细胞的原代培养可用酶消化法或组织块法,其中组织块法又因其操作简便、条件易于控制而应用更为普遍。通常,以酶消化法获得的成纤维细胞悬液在接种后5~10min即可见细胞以伪足初期附着,与底物形成一些接触点;然后细胞逐渐呈放射状伸展,胞体的中心部分亦随之变扁平;最快者大约在接种后30min,细胞贴附底物即较为完全,呈现成纤维细胞的形态。采用组织块法则大约在接种后2~3天[2,3]到1周左右,在接种的皮肤组织块周围长出细胞。待细胞融合成片,铺满培养容器底壁大部分时即可进行传代。一般都采用胰蛋白酶(trypsin),将成纤维细胞从底壁消化下来后分瓶作传代培养。成纤维细胞在体外培养条件下能保持良好的分裂增殖能力。细胞分裂时变为球形;分裂后又平铺在附着物的表面成为有突起的扁平细胞。体外培养的成纤维细胞,其生命期限与物种等因素有关。例如:人胚成纤维细胞约可培养50代;恒河猴皮肤成纤维细胞能传代超过40代;鸡胚成纤维细胞则只有少数能培养30代;而小鼠成纤维细胞多数只能生长8代左右。另外,从老年个体取得的成纤维细胞的寿命要比取自年轻者短。由于在细胞传代和进行体外培养时,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会逐渐发生一些不同于体内的改变,故通常只将前10代视这正常细胞,可在此时将生长旺盛的成纤维细胞冻存起来,以备将来复苏使用,这在将培养的细胞由动物实验向人体实验过渡的过程中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第二篇:三红蜜柚生物学特性及栽培技术

摘要 介绍了三红蜜柚的生物学特性,并对三红蜜柚的主要栽培技术进行了概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 三红蜜柚;生物学特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666.3.04+.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9-0095-02

三红蜜柚是从红肉蜜柚芽变单株中经选出的一个优良品种(闽认果2013004)。因其具有肉红、果皮绵红、套袋后外果皮显淡红的“三红”特征,故名三红蜜柚。为优化梅州市柚类品种结构,丰富果品市场,梅州市于2010年开始引种三红蜜柚。经田间观察对比分析,三红蜜柚熟期较早,果大皮薄,瓢肉无籽,色泽鲜艳,汁多柔软,清甜微酸。该品种不仅具有稳定的高产性,而且具备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在梅州市平原、山区均可种植。

生物学特性

1.1 物候期

生长在梅州地区的三红蜜柚,其通常在2月中旬开始抽生花序,至2月下旬时花蕾开始露白,盛花期在3月中下旬出现,谢花于3月下旬至4月上旬,4月中旬终花,果实膨大期为5―8月,至9月中下旬果实达到成熟期。

1.2 生长特点

三红蜜柚幼树树干直立,长势旺盛,其成年树叶片大而浓绿、光滑,呈长卵圆形,树冠为半圆头形。幼树生长迅速,正常管理条件下,三年生树高达235~240 cm,冠幅达275~290 cm,主干周达26~30 cm。

1.3 结果特点

幼树在树冠内膛和中下部,挂果最多。春、夏、秋梢均能成为结果母枝,以内膛春梢为主要结果母枝。从本地调查情况看,三红蜜柚比普通?g溪蜜柚果实生长发育快,种后第2年即有少量开花,第3年开始挂果。

栽培技术

2.1 选育壮苗

生产种植选用的嫁接苗砧木要求用酸柚,同时要求用苗高达40 cm、茎粗0.8 cm、2条分枝以上的健壮苗木。有条件的最好选用三红蜜柚良种无病毒苗。三红蜜柚的种植分为春植与秋植2个时期,2月底至3月初为春植的好时期,10月为秋植最佳期,应当结合新梢老熟时种植为宜。

2.2 建园

新建柚园宜选择交通方便、自然条件良好的地块,通常以土层深厚肥沃、避风向阳、水源充足的红壤土或砂壤土最为合适,避免与普通蜜柚混淆,影响商品性和声誉。平地株行距4 m×5 m,山地3 m×4 m,种植密度以495~825株/hm2为宜。在种前挖好长、宽、深均为1 m的坑穴,挖好后要进行晒土,并将25 kg杂草或稻秆、2.5 kg花生麸、25 kg有机肥,以及1 kg磷肥与土混合均匀施入坑穴,并在其表面覆盖1层薄土,最终形成直径80 cm、高30 cm的圆形土墩[1-2]。

2.3 幼树管理

2.3.1 薄肥勤施。

一、二年生树以磷氮肥为主,配合钾肥。施肥分为多次进行,通常在春、夏、秋梢抽生前15 d左右各施用1次,并在每次梢叶片转绿时也要施肥1次。为了避免造成肥害或浪费,每次用量不宜过多。每次沟施腐熟人畜粪5~10 kg/株,加尿素50~100 g/株或复合肥100~150 g/株。氮、磷、钾肥的施用比例为2.0∶1.0∶0.5[3-4]。

2.3.2 整形剪枝。待主干长至60 cm以上后,便可通过新梢短截摘心、短截枝条的方式促进分枝生长;针对分枝角度不合理、疏密不均的问题,则可通过拉线的方法进行调整;对于过密枝、徒长枝可通过短剪、抹除方式改善;建议保留3~5条生长健壮、角度适中的主分枝,每条分枝再保留3~5条枝梢,进而形成内密外疏结构,使其具备良好的通风透光特性,为后期丰产奠定基础。

2.4 结果树管理

2.4.1 修剪。在对处于盛果期的三红蜜柚进行修剪时应遵循如下原则:对于长势旺盛的植株要轻剪,主要是剪除病虫枝、疏除荫蔽枝以及过多过密枝;对于长势较弱的植株要重剪,以加速其更新;通过适当调节挂果量以及新梢生长量来防止柚树出现早衰或大小年现象。处于盛果期的柚树,其结果能力增强的同时,开花结果部位逐渐上移,结果母枝以7~12级枝为主,此时,树内膛枝的成花能力也随之增强,到了盛果后期,其枝叶量将会逐年减少,每年仅抽1次春梢,树冠扩大随之变慢。

2.4.2 促花。宜采取控水肥、控梢的办法来实现促花目的,具体可通过抑制营养生长,并配合适当环割、环扎、断根、拉枝的方法来实现。

2.4.3 疏花疏果。疏花包括疏花枝、疏花蕾2种具体方法,通常2月中下旬至3月上旬为疏花的最佳时间。在疏花枝过程中,建议针对每个结果母枝,在其中上部留2个健壮花穗,对于盛果树来说,每株留100~160枝花穗为宜。在首次疏花枝后10 d左右的时候,应当对花穗进行再次疏理,以每条花穗上保留4个以内饱满花蕾为宜。在疏花蕾时候,应当遵循弱树重疏、弱枝花重疏的原则。疏果的原则是强树多留,弱树少留,并分别在4月中旬至5月上旬之间进行2~3次,疏果时要将畸形果、病虫果、密弱果等去除,每枝结果枝上留1~2个壮果,处于盛果期的植株,每棵柚树留100~200个果较为合适。

2.4.4 肥水管理。在施肥管理方面,应当以有机肥为主、无机肥为辅,并注意及时补充微量元素,通常1年需要施肥4次左右,应重点施好冬肥、花前肥、稳果肥和壮果肥。冬肥以有机肥为主,且施用量最大,约占全年总量的1/2;花前肥以磷肥及少量氮肥及根外追肥为主,在2月下旬施用;稳果肥和壮果肥以有机肥为主,加之氮磷钾复合肥,用量约占全年用量的40%,通常在4月下旬至6月下旬施用。

2.4.5 果实套袋。果实套袋应当在第2次生理落果后实施,根据实地种植经验,建议采用35 cm×42 cm的特制药性双层袋为宜。应当在套袋前进行防虫灭害,可采用60%杀虫单,以及18%阿维菌素1 000~1 500倍液进行整株灭杀。

2.5 病虫害防治

2.5.1 农业防治。增施有机肥,提高树体抗病虫能力。

2.5.2 生态防治。保持果园环境清洁,及时清除落果、烂果和病果,以免病虫源滋生危害健康果实。此外,定期清理果园内的杂草、杂物,尽可能破坏病虫的生存环境。

2.5.3 化学防治。危害三红蜜柚的主要病害有溃疡病、炭疽病以及黑星病等,可采用化学药剂进行有效防治。推荐交替施用代森锰锌或可杀得600~800倍液、甲基托布津或者炭特灵800~1 000倍液进行有效防治。红蜘蛛、锈壁虱、介壳虫以及潜叶蛾等是为害三红蜜柚的主要虫害,可选用万灵水或螨必杀1 000~1 500倍液,或者集琦虫螨克1 500~2 000倍液进行综合防治。为了避免病虫害对化学药剂产生抗药性,在防治过程中要交替使用不同药物,不要长期地使用同一种药物,以实现良好的防治效果。

2.6 适时采收

当果实长至8成熟时便可进行采收。为了防止采下来的果实因含水量过高而保存期短、易腐烂,应当在采收7~14 d前停止浇水或灌水;为了保证采收果实的品质,应当在采收前1个月时停止各种农药的施用。

第三篇:池杉生物学特性及造林技术要点

池杉生物学特性及造林技术要点

何跃发

摘要:该文介绍了池杉生物学特性及造林技术要点。主要包括:选择林地、科学整地、选择苗木、适时造林、加强管理等。关键词:池杉;特性;造林技术 池杉生物学特性

池杉(Taxodium ascendens),最早产于北美东南部,属于落叶乔木,树木可高达25米。池杉主干挺直,树干基部膨大,枝条向上生长形成狭窄的树冠,树尖呈塔形,十分优美;树叶成钻形,在枝条上呈螺旋式伸展;池杉结果呈圆球形。池杉属于强阳性的树种,不喜阴,喜欢温暖和湿润的环境,耐寒能力较弱,池杉的木材性质跟落羽杉相近,耐腐蚀能力都较强,通常用于造船和建筑。池杉有很多变型,根据池杉叶片的形态以及小枝着生的情况可以分为线叶池杉、锥叶池杉以及羽叶池杉。池杉造林技术要点

2.1 池杉造林前准备

2.1.1 选择林地 池杉造林应选择海拔低、土壤湿润、肥沃、深厚、呈中性或是酸性的地区,如河流和湖泊两岸、水库以及水渠道周围、丘陵洼地和谷地等。

2.1.2 科学整地 池杉造林整地要遵循“夏季规划——秋季整地——冬季造林”的原则,根据池杉的生物学性质科学选择造林基地,然后在秋季进行全面性的整地。首先要平整土地,深耕1-2次,接着放线挖穴,穴的规格为1x1x1(单位:米),表层土壤跟底层土壤要分开堆放。据有关调查结果显示,提前整地池杉的成活率较高,缓苗时期短,而且生长较快。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如果选择的是一年生的苗木进行造林,就可以如上述步骤进行全面整地,如果选择的是两年及其以上的苗木进行造林,就需要进行穴状整地。

2.1.3 选择苗木 池杉苗木质量好坏对池杉造林的成活率、缓苗期以及生长情况都有较大影响。选择苗木粗壮、分枝较多、冠幅较大、根系较好的,进行造林时其缓苗期较短、成活率高、生长十分旺盛;反之,造林时缓苗期就长且慢、池杉成活率低、生长更是缓慢不良。因此,池杉造林苗木的选择标准应为:苗木高,分枝多、冠幅大、根系好[1]。此外,如果过量施肥,池杉苗木旺长,那么苗木就难以充分木质化,苗木的皮就会呈现出淡黄色且十分光滑,用这种苗木进行造林,不管栽植时间早或是晚,到了冬季基本上地上部分的苗木都会焦梢死亡。

2.2 造林技术

2.2.1 适时造林 池杉造林的时间在晚秋至初春的季节都可以,但最好是在冬末造林。冬末造林起苗时受到损伤的根系恢复起来很快,种植后成活率也较高。因池杉根部萌动比较早,最好在池杉苗木地上部分萌动前的30-40天进行栽植。池杉大苗的种植时间要比小苗种植时间早一点,但坚决不能在土壤冻结的时候种植。这样不仅种植困难,池杉苗木的成活率也会大大降低。

2.2.2 密度合理 鉴于池杉具有生长速度快、喜欢光照、顶端优势比较强等特点,在进行造林的时候密度不能过大。通常来说,植株距离在2米以内的池杉林场,池杉生长3-5年之后就会显得比较密集,使得植株的生长受到阻碍,旁边侧枝大部分枯死。为此,池杉造林的植株距离可以为2-3米,每亩大约种植110株。池杉生长到第10年和第15年的时候要进行一次间伐,将植株间的距离控制在3x4米或4x6米。

2.2.3 科学种植 在种植池杉前,要把土打碎回填到穴内40厘米左右深;每个穴要施用磷肥0.5千克,并且要与土壤拌匀;苗木种植的深度约为40厘米[2]。种植时,先把苗木放进穴里,纵横对直后,再封湿碎表土20厘米,接着再稍微向上提一下苗木,让苗木的根系更加舒展;苗木栽植好之后就要将土壤踩实,并浇透水,接着再封土直至穴满,然后再踩实,确保苗木根系跟土壤之间能够密结;最后还要在苗木的周围封上一层虚土,且成丘形,避免出现干裂。

2.2.4 加强管理(1)幼林的抚育管理。强化抚育管理确保池杉成活率的同时也能促进池杉的快速生长。造林时要确保水分充足,4-5月间要再一次灌溉,这对于池杉能否成活十分重要;每年要进行2-3次的除草松土,确保池杉幼林顺利生长;造林2年后,要在春季池杉发芽前施一次肥,在池杉生长旺盛前施2次追肥,这对池杉的生长有促进作用,且有干旱情况就要及时灌溉;前五年至少要耕除草2-3次;初植1-3年的池杉幼林,在每年的五月底还要对每株苗木进行环状埋施碳铵,施用量为0.25千克。此外,还可以在幼林地里间种粮油作物,一来可以增加收入,二来可以促进池杉林木的生长。

(2)修枝处理。鉴于池杉休眠芽生活力通常只能保持2-3年,所以在池杉成林之前不用修枝,成林以后修枝也要把握好度。通常来说,池杉树高6-10米的时候修枝高度要控制在池杉树高的1/4-1/3;池杉树高10-15米时修枝高度要控制在池杉树高的1/3-1/2。就拿池杉生长过程中比较容易出现的双梢来说,管理人员要及时发现并剪除其中生长较弱的梢头,留下一个主梢继续生长;对于池杉苗木下部生长不好的侧枝和树冠里对主干生长期情况有较大影响的侧枝都要及时剪除,确保池杉林木生长质量和效率。

(3)病虫害防治。池杉通常有茎腐病,主要在1-4年的苗木以及幼树中出现,可强化管理与养护、减少病原菌、使用生物或是药剂进行防治。参考文献

[1]万丽英.池杉造林技术要点[J].河南农业,2010(09):17-17.[2]刘同云.池杉育苗及造林技术[J].安徽林业科技,2006(z1):41-41.

第四篇:果树生物学特性调查及田间管理实习报告

果树生物学特性调查及田间管理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通过果树夏季肥水管理和整枝修剪的实习,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具体实践中去,提高同学们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提高同学们熟练掌握栽植果树的方法和技术,特别是掌握果树疏花疏果和果实套袋地方法。实习工作中,要求学生进一步巩固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将理论知识更好的运用于实践,更要掌握良好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日后的生产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实习目的果树基地

三、实习的主要内容

1、果实的套袋技术

果实套袋已成为提高果品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推广果实套袋,既可隔绝病虫,又能防污减毒,防止意外伤害,改善和提高果实的外观质量。在疏果之后即可进行套袋。

梨树套袋:

纸袋的选择应根据不同品种、不通气候条件、不同套袋目的及经济条件等选择适宜的纸袋种类。我们选择外白里黑的纸袋。

套袋时间应该早一些,一般从落花后10~20天开始套袋,如果落花后25~30天才套袋,此时气孔大部分已经木栓化变褐,形成果点,达不到套袋的预期效果。

套袋方法:一手执果柄,一手执果袋,从下往上把果实套入袋中。从袋口中间果柄处向两侧纵向挤折,将捆扎丝反转90度,沿着袋口旋转一周扎紧袋口。

葡萄套袋:

纸袋的选择应根据不同品种、不通气候条件、不同套袋目的及经济条件等选择适宜的纸袋种类。我们选择外白里黑的纸袋。

套袋时间应该适宜,一般在开花两周左右进行。另外,应该避免在高温期套袋,以免造成落果、日灼。

套袋方法:一手执果柄,一手执果袋,从下往上把果实套入袋中。从袋口中间果柄处向两侧纵向挤折,将捆扎丝反转90度,沿着袋口旋转一周扎紧袋口。

2、果树的疏花疏果

主要是对梨树进行疏果工作。疏果时间宜在早期落果高峰期后(约在花后两周)进行。疏果要求:疏畸形果、病虫果,留好果;疏小果、留大果;疏中心果,留边果。每个花序留1~2个果,果实距离保持15~20厘米。

在疏花疏果过程中,要充分掌握果树的生长习性,及枝干特性。在整体结构的基础上,认准骨干枝、中心花等关键部分,才能以此为中心进行疏除。

3、夏季修剪柑橘枝干

疏绿枝可以改善冠内光照条件,绿枝包括新梢和多次梢,疏除的对象包括竞争枝、纤弱枝,下垂枝、徒长枝、密生枝。

4、果树生物学习性调查

核果类

桃:3月9日至19日,显蕾期。

3月23日至4月20日,开花期。

4月23日至6月1日,果实生长期。

仁果类

梨:2月23日,未吐绿。

3月9日至4月13日,展叶期。

3月14日至4月13日,开花期。

4月7日至6月1日,果实生长期。

坚果类

板栗:4月13日至5月4日,展叶期。

4月20日至5月18日,开花期。

5月18日至6月1日,果实生长期。

核桃:3月9日至4月13日,展叶期。

3月14日至4月13日,开花期。

4月7日至6月1日,果实生长期。

柑果类

柚:3月9日至4月13日,展叶期。

4月20日至5月4日,开花期。

5月4日至6月1日,果实生长期。

温州蜜柑:3月23日至29日,萌芽期。

4月7日至5月4日,展叶期。

5月4日,展蕾期。

5月11日至6月1日,果实生长期。

浆果类

葡萄:3月23日至29日,萌芽期。

4月7日至5月4日,展叶期。

5月4日,显蕾期。

5月11日至6月1日,果实生长期。

猕猴桃:3月8日至16日,萌芽期。

3月17日至4月13日,展叶期。

4月20日至5月5日,开花期。

5月11日至6月1日,果实生长期。

四、实习小结

贯穿整个学期的课程实习告一段落了,我们掌握了各种田间管理技能,以及各个时期果树的生物学特性。与课内知识得到有力结合,知行合一令我们受益匪浅。

第五篇:核桃举肢蛾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技术

核桃举肢蛾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技术

摘要:核桃举肢蛾主要危害果实,经2007年4月—2010年10月在翼城县王庄乡弃里村详细观察后,发现该虫在翼城一年一代,6月下旬至7月中旬为幼虫严重危害期,采用清除黑果、耕翻土壤,药剂防治等方法进行防治,收到良好效果,有效率达85%以上。

关键词:核桃举肢蛾,生物学特性,防治技术

核桃举肢蛾俗称核桃黑,主要危害果实,是降低核桃产量和品质的主要害虫,发生严重时,使核桃果实大量脱落变黑,影响产量可达40%左右。经几年实地观察调查,并采取多种有效的措施进行防治,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介绍如下,供参考。

1、危害症状

幼虫在青果内蛀食多条隧道,并充满虫粪,被害处青皮变黑,危害早者种仁干缩、早落;危害晚者种仁瘦瘪变黑。被害后30天内可在果中剥出幼虫,有时1个果内有十几条幼虫。

2、形态特征:

2.1成虫:为小型黑色蛾子,翅长13-15毫米,翅狭长,翅缘毛长于翅宽。后足特长,左右上举翅于体侧,常前后摆动,状如划船。

2.2卵:圆形,长约0.4毫米,初产时呈乳白色,孵化前为红褐色。

2.3幼虫:老熟时体长7-9毫米,头褐色,体淡黄色,每节均有白色刚毛。

2.4蛹:纺锤形,长4-7毫米,黄褐色,蛹外有褐色茧,常黏附草末及细土粒。

3生活习性:该虫在翼城一年一代。以老熟幼虫在树冠下1-2厘米深的土中越产。翌年5月中旬至6月中旬化蛹,成虫发生期在6月上旬至7月上旬,幼虫一般在6月中旬开始危害,7月危害最严重。成虫在相邻两果之间的缝隙处产卵,一处产卵3-4粒。4-5天后孵化,幼虫蛀果后有汁液流出,呈水珠状。1个果内有5-7头幼虫,最多可达30余头。幼虫在果内危害30-45天,老熟后从果中脱出,落地入土结茧越冬。

4、发病规律

该虫发生与环境条件有密切关系,随海拔高度与气候条件不同而异。高海拔地区每年发生一代,低海拔地区每年两代。一般多雨年份比干旱年份危害重,荒坡地比间作地危害重,深山的沟顶及阴坡比阳坡及沟口开阔平地危害严重。

5、防治技术

核桃举肢蛾发生主要是因为发展核桃的地方不适宜,核桃管理粗放等一系列因素造成的,因此控制核桃举肢蛾危害应从适地适树,加强综合管理,增强树势,促进核桃树健壮生长,提高抗虫为中心,通过生物防治、化学防治,清除虫果等综合措施,逐步实现控制虫灾。

5.1翻耕土壤,清除虫果

土壤封冻前,彻底清除树冠下部枯枝落叶和杂草,刮掉树干基部老皮,集中烧毁。翻耕树下土壤,可消灭大部分越冬幼虫。在受害幼

果脱落前,及时剪、摘深埋,以减少翌年的虫口密度。

5.2生物防治

释放松毛虫赤眼蜂,在6月每亩释放赤眼蜂30万头,可有效控制举肢蛾的危害。

5.3化学防治

5.3.1成虫羽化期(6月上旬-7月上旬),树盘覆土2-4厘米厚,或地面撒药,每亩撒杀螟松粉2-3千克,或每株树冠下撒25%西维因粉0.1-0.2千克.5.3.2幼虫孵化期(6月中旬-7月中旬)是药剂防治的重点,分3次进行树冠喷药,每次喷药间隔期10天,药剂有25%灭幼脲3号胶悬剂,2.5%溴氧菊脂2000倍液,防治效果较好。

参考文献:北京林学院主编《森林昆虫学》1990.11375-376

魏玉君罗秀钧 主编《优质高档核桃生产技术》2003.1151-153 姓名:李红娟

性别:女

参加工作时间:1996年9月

最高学历:山西广播电视大学

工作单位:翼城县林业局

联系方式:0357-4922***808

下载对成纤维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成骨作用研讨(精)(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成纤维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成骨作用研讨(精)(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