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法律硕士论文开题报告
法律硕士论文开题报告
姓
名:倪德富 学
号:2007222092 论文主题:环境噪音污染防治问题研究 专
业:法律硕士 研究方向:环境法学 指导教师:赵惊涛教授 报告时间:2009年6月
法律硕士论文开题报告
一、论文主题的形成及研究现状
(一)主题的形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的颁布施行表明,人们认识环境问题更加深入,认识到噪声给环境和人的健康带来的严重危害,使人们认识到噪音问题的严重性,并上升到法律的层面加以防治。但该法在实施中存在着许多难以操作的具体问题,单凭一些原则性的法律规范在实践中很难达到立法的目的。
该法对环境噪声污染的界定采用两个标准,一是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二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这样使得许多干扰人们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噪声不能算是环境噪声,如城市中的低频噪声并未超过国家环境噪声排放标准,但却对人体的内脏功能影响较大,严重危害人的身心健康,然而却无法得到法律上的保护。
我国的环境噪声防治法对噪声的定义是采用物理学角度来判断的,以人的说话的噪声值在40分贝——60分贝之间来区分,低于40分贝为安静,高于60分贝为嘈杂。人耳可听到的声波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而声音的大小是由声音的强度决定的即声波的震动幅度决定的。因此从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由各种不同频率不同强度的声音杂乱无规律的组合而成。然而判断一声音是否属于噪声仅从物理学角度判断是不够的,主观上的因素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例如美妙的音乐对于正在学习、休息或思考问题的人则可能就是一种噪音,当人处于不同的心情状态时,对声音也会产生不同的主观判断。因此从生理学观点来看,凡是干扰人们休息、学习或工作的声音,即不需要的声音我们可称之为噪声。一旦噪声对人及周围环境造成不良影响时就形成噪声污染。可见我国的环境噪声防治法的保护范围是有限的。噪音侵权后,公民如何寻求救济呢?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有三种处理途径:一是行政机关处理的方式,二是公民向法院起诉的方式,三是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的方式。这三种方式既有公权力救济也有私权利救济,看起来手段方式是完善的,但从实际效果上并不理想。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第6条第三款规定:各级公安、交通、铁路、民航等主管部门和港务监督机构,根据各自的职责,对交通运输和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由此可见对环境噪声污染是由多个行政机关分工负责管理的,难免会造成责任分工不明确,工作中相互推委,不积极履行职责,行政不作为的现象时常发生。近年来全国几大河流污染如淮河、巢湖、松花江、海河的污染事故,难道不是由于政府的不作为导致的环境灾难吗?而由于河流污染导致公民的生命健康权利遭受侵害又能向谁去主张权利呢?又能向谁去寻求救济呢?遭受侵害的公民只好选择默默地忍受,这无疑使政府的形象在百姓心目中大打折扣,和谐发展的理念难以贯彻。
再看公民的环境噪音侵权以起诉来寻求救济的困难。在特殊侵权领域中,还没有噪音侵权适用的空间,那么只有通过一般侵权行为的保护方式来起诉,因此对于受害人而言面临举证的困难。按一般侵权的举证责任分配,受害人要负四个方面的举证责任:一是遭受损害的事实,二是侵权人实施了加害行为,三是损害事实与加害行为有因果关系,四是侵权人主观上有过错。单就受损害事实就难以举证,因为噪音对人的健康的危害表现为身体方面和心理方面,而噪音对身体方面的损害往往是长期性的,危害结果的产生需要很长时间才得以显现,而此时待结果产生后再起诉的话,很可能早已过了诉讼时效的问题。然而环境噪音对心理的伤害较为明显,比如会引起烦躁、焦虑,这种对精神上的伤害是主要的方面,我国目前单独提起精神损害赔偿的案件法院一般是不会受理的。另外对于因果关系的举证受害人也是很困难的,在医学领域这种因果关系也只是一种概然性的因果关系,对于法官来说这种侵权上的因果关系要求较高。可见环境噪声侵权要通过民事诉讼的方式解决也是很难的。那么解决环境噪声污染的路径在哪里呢?我认为并不能单纯从法律的责任上来寻找解决办法,因为环境问题的产生源于个人的环境意识,环境意识又决定着个人的环境行为。因此可以通过提高环境意识的方法来解决环境问题,这也是环境噪声污染问题的根本解决办法。如何提高公民的环境意识呢?笔者认为环境教育是主要的方式,还有媒体的宣传也有重要作用,但是环境教育必须通过立法的形式加以保障。所以我认为在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中可以增加规定“国家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加强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教育的义务,公民有接受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教育的权利与义务”。
当今环境法理论都倾向于认为公民享有环境权,并把环境权纳入人权领域范围。我认为公民的环境权类似于公民的受教育权,在宪法层面上既是指公民的权利同时也是公民的义务。公民享有环境权只是从法律层面上而言,而实然的环境权能否得到实现需要一系列的制度保障,如公民行使环境权首先他得要认识到他有这项权利,认识到了有环境权不知环境权包含哪些具体的权利内容那他也是不能正确行使环境权的。因此应当加强环境教育,而环境教育的内容不能仅限于对环境污染的危害性认识上,还应该加强教育如何保护环境上,而正是如何保护环境才具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
如果说科学知识的教育体现了理性的发展,那么环境保护教育则要求人们回归理性,重新认识理性的作用。
(二)研究现状
目前对于环境意识的研究已有不少,提出了如何通过提高环境意识来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行为,提供了许多有建设意义的途径,并结合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为我们提供了有意义的借鉴。他们认为公众对自身的生存环境缺乏了解源于公众对保护环境的参与意识薄弱,对公众的环境意识调查显示出总体环保意识偏低,同时指出发达国家环境保护的进步其中一个动力来源是发达国家的民间团体和个体在维护公民的环境权益方面给予政府和企业的压力,而这种压力被证明是积极和有效的。有的认为提高环保意识政府需要加强以下工作:一是新闻媒体发挥新闻监督的职能,扩大环境保护知识传播的覆盖面,使公众时时处处受到环境保护意识的影响。二是教育部门要在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两方面体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使基础教育与环境教育相互渗透,良性互动,使每个人的环境意识从小养成,因为未来决策者的环境意识取决于今天的环境教育。
在研究环境相邻关系中,提到环境相邻关系的各方在实现自己的环境利益时要顾及到环境相邻人的环境利益,为了较好地协调环境利益产生的冲突,要求每个人应形成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
环境教育(Environmental Education)一词最早出现于1970年的美国环境教育法案,美国《环境教育法》指出“所谓环境教育,是这样一种教育过程,它要使学生认识环境是围绕着人类周围的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同人类的关系,认识人口、污染、资源的分配与枯竭,自然保护以及运输技术,城乡的开发计划等等,对于人类环境有怎样的关系和影响”。
还有在环境教育中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是农民的环境教育,农民的环境意识提高需要一个过程,必须通过自上而下的政府行为来推动。二.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通过研究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把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教育加以立法化,并探讨如何实施环境噪声防治教育的途径,从而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改变人们不适当的生活方式与环境价值观念,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环境教育应从儿童抓起,从小在他们的心灵中播下保护环境美破坏环境丑的思想,使他们自觉地爱护环境,培养起良好的环境靠大家的环保意识。
(二)研究意义
人与环境的问题是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当前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会生活环境日益恶化,而且日趋严重,恶化的生活环境严重影响了人类自身的生存,有必要加强环境保护的教育,提高人们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这也是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观的重要途径。良好的生活环境能引发人们在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等一系列领域发生革命性的变革,有助于人们形成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
公民环境权理论的提出告诉人们对自己的生活环境享有许多方面的权利,然而由于公民的环境意识淡漠,漠视环境权。我国目前大多数人对环境问题的客观状况缺乏一个清醒的认识,有相当一部分的公民不愿主动获取环境知识,忽视自己环境权益的现象还相当普遍。因此教育公民树立环境权利意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教育手段开展环保宣传教育。这样公众才能有效地行使自己的环境参与权。笔者认为公众环境参与权行使的主要问题是公民对环境保护的意识问题,而对个人的环境权意识不足正是教育上的缺失。因此提出政府应承担起公民环境教育上的责任,公民有接受环境教育的权利与义务。三.论文的结构体系及基本内容 本文的结构如下:
环境噪声污染防治问题研究
引言:
一、环境噪声的缘起及危害
(一)什么是环境噪声
(二)环境噪声的产生及其原因
(三)环境噪声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二、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的理论依据
(一)宪法中确立的基本人权观念
(二)公民的环境权理论
(三)公民的宁静权与对环境噪声的容忍限度
三、环境噪声污染纠纷解决机制的现状分析
(一)行政机关解决方式的缺陷
(二)诉讼方式解决的不足
(三)社会团体在纠纷解决中的作用
四、完善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的建议
(一)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教育的实施
1.在幼儿园、中小学、高校开设环境保护教育课程 2.新闻媒体与环境保护部门的宣传教育 3.社会团体组织的宣传教育
(二)对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的修改
1.在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中明确规定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教育的目的 2.在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中明确规定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教育的作用 3.在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中明确规定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教育的意义 4.在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中明确规定各主体相应的权利与义务 结论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中文)论文摘要(英文)
四.论文主要研究方法、手段、特点 研究方法:调查研究、比较分析
手
段:利用图书馆进行学术文章的收集,利用网络搜集相关资料,利用电脑办公软件进行资料整理、论文编辑。
论证方法:比较法、演绎法、归纳法、综合法
特
点:以环境保护为主要内容,深入分析环境保护方法在环境噪声污染防治中的作用。
五.资料准备情况 著作类:
1.陈泉生著 《可持续发展与法律变革》 北京 .法律出版社,2000-6 2.吕忠梅著 《环境法学》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3.韩德培主编 《环境保护法教程》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4.蔡守秋 《环境资源法学教程》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5.王泽鉴 《民法物权 第一册》(通则.所有权)2001年10月版,《民法物权 第二册》(用益物权.占有)2001年9月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6.陈华彬 《德国相邻关系制度研究——以不可量物侵害制度为重心》载《民商法论丛》第4卷,法律出版社 1996年版
7.曹明德 《环境侵权法》 法律出版社 2000年版 8.杨立新 《侵权特别法通论》
9.江平《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精解》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 10.王利明 《物权法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1.王明远 《环境侵权救济法律制度》 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 12.陈泉生 《环境法学基本理论》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年9月
论文类:
1.蔡守秋
第三种调整机制──当代环境资源法研究的一个新领域
2003年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基地会议论文集
2003-10-30 2.徐祥民
宪法中的“环境权”的意义
2006年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
2006-9-20 3.陈泉生 论可持续发展法律价值取向
20002年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基地会议论文集
2002-12-24 4.吕忠梅
论公民环境权
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
学术文章
2002-10-15 5.那力
论公众在环境事务中获得信息、参与决策、诉诸司法的权利
2001年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基地会议论文集
2002-12-24 6.吴志良
论公众参与环境保护
2001年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基地会议论文集
2002-12-24 7.赵惊涛
科学发展观与生态环境保护法制建设
2005年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
2005-11-14 8.周 珂⑴
王小龙⑵
论我国环境教育的法制化
2006年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
2006-9-19 9.赵惊涛
论环境保护中的公众参与问题
2004年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
2004-8-30 10.张爱军 牛建平
环境侵权诉讼的困境与对策
2004年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
2004-8-30 11.赵惊涛
论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保障
2006年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
2006-9-19
12.莫神星 闫子皎
我国环境侵权因果关系认定问题
2004年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
2004-11-16 13.吴勇
环境诉讼举证责任分配探析
2006年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
2006-9-20 1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6年10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 1996年10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77号公布 自1997年3月1日起施行)
1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26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16.湖北省监察厅、湖北省环境保护局关于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行政处分的暂行规定2002-3-5 17.《江苏省城镇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 18.万劲波
推进环境立法的综合化
2005年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
2005-11-14 19.王世进 徐忠麟
环境执法难的原因分析及其对策
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
学术文章
2005-6-28
20.周训芳
论环境权的本质
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
学术文章 2003-11-4 21.论国际环境法中的非政府组织2007-10-8术文章 > 作者来稿 > 文章阅读 论国际环境法中的非政府组织作者: 张新月
22.会议论文 > 2006年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 > 文章阅读 从环境伦理的视角看构建和谐社会作者: 付晓东
查看: 611次
2006-9-20从环境伦理的视角看构建和谐社会
23.2006年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 > 文章阅读 环境侵权救济制度的几点思环境侵权救济制度的几点思环境侵权救济制度的几点思作者: 樊杏华
查看: 546次
2006-9-20环境侵权救济制度的几点思考
24.2001年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基地会议论文集 > 文章阅读 环境侵权之公共赔偿救济制度的构作者: 肖海军
查看: 1909次
2002-12-24环境侵权之公共赔偿救济制度的构建
六.论文写作计划及方案
1.开题阶段:2009年3月——2009年6月,完成对相关资料的收集、阅读、分析、整理,确定写作的主题和基本思路,形成开题报告。
2.调研阶段:2009年7月——2009年9月,收集并关注相关课题研究最新
动向。
3.写作大纲形成阶段:2009年9月——2009年11月,在前阶段工作的基
础上,与导师协商,形成写作大纲和详细纲目。
4.论文初稿形成阶段:2009年11月——2009年12月,在写作大纲的基础
上完成论文初稿,并提交导师指导批评。
5.论文修改阶段:2009年12月——2010年2月,对论文初稿进行修改,形成修改稿,提交导师组征求意见。
6.论文定稿阶段:2010年2月——2010年4月,依据导师组的意见,对修
改稿进行补充和完善,形成提交答辩的最终定稿。
第二篇:硕士论文开题报告
论 文 开 题 报 告
研究范围:
侧重于犯罪学领域,涉及部分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知识。论文题目:
家庭暴力与女性犯罪问题调查分析
论题缘起:
在法院工作期间接触到的女性犯罪案子;
受电视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与《女子监狱》的触动。研究方法:
运用文献检索和调查分析的方法说明中国现阶段的家庭暴力和女性犯罪现象及其成因;
结合相关学科进行多角度阐述;
采用纯客观描述的方法得出合乎理性的结论。论题突破点(本文的难点之所在):
不单纯地讨论家庭暴力或者女性犯罪,而是把两者相结合; 面对家庭暴力,探讨女性自身如何避免以恶治恶? 解释女性为什么会成为家庭暴力的施害者? 研究目的与意义:
通过认真的调查与严谨的分析,对中国社会的家庭暴力现状进行曝光,给予国人对这一社会现象的警醒;
运用实证之方法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以了解特定社会形势和家/ 6
庭环境下家庭成员尤其是妇女权益保障所应该努力的方向;
把握当代中国女性犯罪的现状及其新的走势,并在此基础上对因
家庭暴力而引发的女性犯罪进行理论分析,力求探讨如何控制女性犯
罪的社会策略以及中国女性自身如何避免犯罪;
进一步探讨女性犯罪的心理成因,以逐步根除错误的思想观念与
解除女性的精神痛苦,达到改造罪犯的目的;
加大妇女权益的保障力度,完善女性犯罪的司法救济手段与相关
部门的干预机制,强化中国反家庭暴力体系。
论题国内外研究趋势:
国际方面,1895年犯罪学鼻祖龙勃罗梭深入到关押女犯的监狱
进行观察,并在《犯罪人论》中对女性犯罪进行了最早的人类学分析。认为女性犯罪率低的原因与其“生理上发育不健全、女性的天性、身
体与性格特点”相关。之后众多学者从社会性、生理性等不同角度对
女性犯罪进行了研究,对龙勃罗梭的理论进行了修正与发展。在此阶
段,犯罪学的相关著作中也出现了女性犯罪的专章讨论,新兴的专门
研究女性犯罪的大军已经出现,现代生物派、现代社会学派、女权主
义学派等研究流派相继产生。而对家庭暴力的研究是随着对女性权利的不断重视与呼吁出现的,尤其是以女性解放为中心的第二次妇女运
动浪潮在西方得到蓬勃发展,妇女权益日益完善,国际的反家庭暴力
体系也逐步趋于成熟。除此之外,相关国际组织通过了一系列的条约
对妇女权益进行保护,国际间的交流得到了加强。
国内方面。一方面,由于中国过去女性犯罪的比例较小,一直没
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尽管在上世纪也有陆陆续续的学者在进行统计和
分析,八十年代还出现了《女性犯罪学》的专著,但其研究多借鉴国
外的研究理论,过于抽象。中国家庭暴力现象古已有之,却很少暴露
在阳光下,直到1995年世妇会之后,家庭暴力问题才得到普遍的关
注。但是反家庭暴力立法却始终未提上议事日程。另一方面,全国妇
联等组织对于妇女权益加大了保护力度,《妇女权益保障法》等法律
法规相继问世。司法部预防犯罪研究所近年也把“女性犯罪与家庭暴
力”作为一项专题进行研究。
论文结构:
序言——为什么写;目录——怎么写;前言——主要论述国内外
研究现状;主体——写什么?
第一章探讨家庭暴力的相关内容,着重于对家庭暴力的概念及其
特点进行解析。认为家庭暴力是指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的,造成或可
能造成身体、精神、财产或性行为上的伤害或痛苦的任何暴力或以暴
力形式表现出来的行为;认为家庭暴力的行为类型包括身体暴力、精
神暴力、性暴力及经济控制;阐述家庭暴力在当今社会形势下梭具有的特点;分析所谓的“冷暴力”现象,探讨为什么会出现家庭暴力、暴力是否应纳入酷刑范围、暴力的界定是否应有强制性以及界定标准
如何等问题。
第二章主要是对中国家庭暴力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根据调查到的情况对家庭暴力的表现方式、形成原因及其后果进行剖析,尤其
是阐述所谓的“第三者”、“第四者”现象对引发家庭暴力的影响;在讨论家庭暴力后果的时候引出本文要探讨的另一个主题——女性犯
罪。
第三章对中国女性犯罪进行调查分析,着重论述女性由于家庭暴
力而导致犯罪的问题。它既包括由于女性实施家庭暴力而导致犯罪的情况,也包括女性由家庭暴力的受害者成为犯罪实施者的情况,即所
说的“恶逆变”。进而从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法理学等方面分
析这两种情况下女性实施家庭暴力或者“恶逆变”的深层次原因,阐
述透过社会化历程逐渐增强的对性别角色的期待和性别刻板印象、家
庭规范的实际削弱、人际交往中的紧张情绪、整体需求结构的变化等
因素对女性内化的个性及其外化的行为所产生的不利影响。
以上两个章节有待于对调查到的准确数据和接触到的真实个案
进行分析,因此在开题报告中无法进行详尽的展开。
第四章家庭暴力下的女性犯罪预防与矫治是本文研究的归宿之
所在。遏制犯罪一在预防,二在矫治。本文认为:(1)女性要学会如
何辨识暴力的征兆,即对此现象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并应在暴力发
生时寻求社会救助或者司法救济,防止暴力的逐步升级。(2)借鉴西
方国家和台湾地区《家庭暴力防治法》的经验,中国应着手进行反家
庭暴力立法,强化反家庭暴力体系,着重保障人权的价值目标。并有
针对性的改革现有民事、刑事法律制度,可以考虑部分引进国外的民
事保护令和司法别居制度,但具体操作时,要从严把握,以及时救助
家庭暴力的受害者,保护其合法权益。(3)女性避免家庭暴力进而避
免犯罪应作出自身的努力,借助于多样化的手段克服性格上、生理上的弱点。(4)完善监狱的现有教育改造机制,把监狱改造和社会救助结合起来。监狱应针对女性的特点和女性犯罪的具体情况,注重从情感上、心理上改造女性罪犯,使之身心得到治愈。女犯出狱后,社会应给予相应的救助。作为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除了进行法律上的规制外,还需要完善整个社会的救助体系以及国际间的共同努力。
结束语
拟参考书目:
国务院《中国妇女状况》(1994年)
佟新,《女性违法犯罪解析》(重庆出版社,1996年)
辛彤,《女性犯罪透析》(北京金城出版社,1993年)
刘向东,《女性犯罪研究》(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7年)康树华、刘灿璞、赵可,《女性犯罪论》(兰州大学出版社,1988年)
(意)切萨雷〃龙勃罗梭,《犯罪人论》,黄风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
(俄)阿·伊·道尔戈娃,《犯罪学》,赵可等译(群众出版社,2001年)
(加)丽贝卡〃J〃库克,《妇女的人权——国家和国际的视角》,黄列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蔡菁,《避免家庭暴力》(经济日报出版社,2001年)
周伟文,《沉默的女性:性别透镜中的家庭暴力》(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
巫昌祯、杨大文,《防治家庭暴力研究》(群众出版社,2000年)(美)Janice E.Rench,《避免家庭暴力:如何认识与预防》,梅建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
荣维毅、黄列,《家庭暴力对策研究与干预——国际视角与实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司法院八十九年家庭暴力防治法研究会合辑》,中华民国九十年十月司法院编印
徐光国,《社会心理学》(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民国八十五年)…………
参考硕博论文
《家庭暴力问题研究》(硕士论文),张丽著
《家庭暴力若干法律问题研究》(硕士论文),范清勇著
《当代女性犯罪的社会学思考》(硕士论文),吴满峰著
《女性犯罪者的人格、应付方式、情景因素与犯罪行为的研究》(博士论文),杨慧芳著
参考其它论文(略)
第三篇:硕士论文开题报告参考
论文题目:企业发展战略规划
Title of Thesis
英文题目:Strategic Planning of Group Co.LTD
Title in English1、论文目的:
Objective or Purpose of Study
本论文基本目的是通过对企业的战略规划研究,探讨企业发展的模式和方法,为战略理论的发展和实践提供借鉴和启示.本论文的研究对象是集房地产开发、物业管理、装饰装潢、项目投资管理、一级土地开发为一体的企业集团,拥有员工180名.企业核心领导干部基本具有硕士、博士学历,其平均年龄44岁,有使命般的激情和永不满足的挑战精神,年富力强,懂管理,善经营,极富团队观念和创新意识.集团从建筑工程施工开始起步,艰苦创业二十年,逐步形成了以房地产开发为主体,进而向物业管理、装饰装潢等领域发展的企业集团.集团在房地产方面的投资额已达80亿元,成功开发了“西景佳苑”、“富仁名苑”、“燕清源”等项目,目前正在倾情铸造“财源国际中心”、“东湖湾”国际高档住宅、“高碑店土地一级开发”、“马坊新城土地一级开发”等甲级写字楼、高品质的住宅小区及大型土地一级开发项目.企业正处于房地产业务的高速发展时期.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北京房地产市场上,采用何种发展战略抢占并保持绝对优势,是摆在集团面前一个严峻的问题.本文力求在通过大量研究和分析北京房地产市场当前状况的基础上,结合集团自身存在的优、劣势,采用宏观与微观、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为其制定出一种切实可行、有发展前途的房地产发展战略.通过战略规划,明确企业发展方向和实现路径,统一员工思想和行动,为实现企业目标提供措施保障.2、论文提纲;
Abstract of Study
1.引言
1.1研究背景
1.2主要研究内容
1.3研究思路与框架
2.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2.1企业创新理论
2.2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理论
2.2.1不动产市场定位理论
2.2.2不动产发展周期理论
2.3企业战略管理理论
3.集团房地产发展现状分析
3.1集团的发展概况
3.1.1发展历史
3.1.2组织结构及其所属成员企业
3.2集团的经营状况
3.2.1业务开发状况
3.2.2业务经营状况
3.3天润集团的竞争力评价
4集团房地产发展环境分析
4.1外部环境分析
4.1.1宏观环境分析
4.1.2行业竞争态势分析
4.1.3机会和风险分析
4.1.4外部环境综合评价
4.2内部环境分析
4.2.1资源
4.2.2组织架构
4.2.3资产结构及现金流
4.2.4制度
4.2.5品牌价值
4.2.6执行力
4.2.7优势和劣势分析
4.2.8内部环境综合评价
5.集团房地产发展战略选择
5.1发展战略目标
5.1.1发展定位
5.1.2战略目标
5.2可选择的发展战略
5.2.1核心竞争力战略
5.2.2差别化战略
5.2.3成本低控战略
5.3发展战略选择
5.4发展战略重点
5.4.1重点战略策略
5.4.2重点开发区域
5.4.3重点开发档次
5.4.4重点客户群
5.5发展战略评价
6.集团发展战略实施
6l1战略实施设想
6.2打造客户本位的价值理念
6.3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6.3.1吸纳和选拔优秀人才
6.3.2建立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用人机制
6.3.3构建人才培训体系
6.3.4加大投入,实施现代人力资源管理
6.4战略资源整合能力的强化
6.5激发企业创新能力
6.6实施品牌战略
7.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3、理论架构及参考文献:(列出一些有关参考文献)
Literature Review
理论基础:
企业创新理论
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理论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
参考文献:
1.乔治·斯坦纳,战略规划,李先柏译,华夏出版社,2001
2.H·明茨伯格,规划--发现战略的力量,陈正侠译,企业管理出版社,2004
3.Strategic Management, Arthur A.Thompson.Jr. A.J.Strickland Ⅲ.4.Complete Business Plan, Adams,B.,Adams Media
5.Corporate Strategy, Richard Lynch, Portico Inc
6.Exploring Corporate Strategy(3rd ed.),Gerry Johnson, Kevan Sc-holes, Prentice Hall
7.地产攻略——孙子兵法与房地产实践,魏建军,中国工人出版社,2002
8.地产领袖,路晓,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9.万科观点,花城出版社,2004
10.谢经容,房地产经济学,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1.全国37大城市房价泡沫调查报告,2005年2月,《个人理财》杂志
12.宋新宇,赢在战略,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
13.达夫特,组织理论与设计,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14.王革非,战略管理方法:企业成功从战略开始,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15.蓝海林,迈向世界级企业:中国企业战略管理研究,企业管理出版社,20014、研究方法:(叙述企业名称,数据收集方式等)
Methodology
研究企业:万科、顺驰、珠江、天鸿、伟业等。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经济蓝皮书》、《房地产行业报告》万方数据、中经专网、色诺芬数据库、中国房地产信息网、安邦集团数据、中国资讯行、中国财经报刊数据库等。
5、资料来源与分析:(简略介绍分析方式)
Analysis
文章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天润运用PEST分析法、波特的五力竞争模型以及外部要素评价(EFE)矩阵对XX集团房地产业务所处的宏观环境、行业竞争态势进行分析和评价;运用案例研究、比较实证研究、内部要素评价(IEF)矩阵对天润集团的内部环境进行综合评价;运用SWOT分析组合演变方法、战略定位和趋势变化分析方法(SPACE)、波士顿咨询集团的四方格方法(BCG)、内外环境九方格模型演变方法(IF)、大战略模型方法、定量规划评价矩阵(QSPM)对XX集团的房地产发展战略进行了比较分析和有效组合;最后运用战略计划的数量模型对XX集团的房地产战略规划进行了选择。
6、论文对企业、行业及学术的贡献:(从您或读者的角度探讨)
Usefulness of Study
论文希望通过对XX集团的分析研究提出集团的战略展望,指明公司未来的业务,从而为公司提出一个长期的发展方向,以清晰、准确的文字描绘集团战略定位,包括市场定位、社会定位、产业定位;建立目标体系,将2006—2010年作为战略实施阶段,争取在五年的时间内扩大企业的经营规模,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品牌价值,使其跻身于国际化大公司的行列中。同时,XX集团探索式的战略调整可以为房地产行业提供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对房地产行业的规范、健康和多样性发展做出积极的示范作用,同时导入国际视野和管理模式,推动房地产行业的品牌建设。此外,XX集团战略规划的案例可以为学术界研究房地产行
业提供一个成功的案例,可以为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制定科学的产业政策和可行的行业标准提供参考依据。
学员签名日期
指导教师评语:
Committee’s Comments
指导教师签名日期
第四篇:法学硕士论文开题报告
法学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论文题目:绝当法律问题研究--基于鑫达典当公司诉程正刚、吴爱英典当纠纷案分析
一、论文选题的目的、意义
(一)选题的目的典当是指借款人向典当行借钱而将自己的财产抵押或质押给典当行,在约定的期限内清偿借款本息赎回原物。如果超过约定期限则质物直接归属典当行所有或典当行变卖质物充抵借款的民商事法律关系。典当法律关系双方当事人通过典当合同约定双方的权利义务。一般在典当期限内约定当户需要按一定比例交纳利息及综合费用给典当行,有时还约定违约金条款来约束当户履行金钱支付义务或偿还当金的义务。由于典当具有简便、迅速融资的特点,典当行业发展起来,但是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多的典当纠纷。纠纷多发生于典当期限届满或续当期限届满且经过一定期限后当户未按时赎当的情形,此时也称绝当。《典当管理办法》第四十条规定,典当期限或者续当期限届满后,当户应当在5日内赎当或者续当。逾期不赎当也不续当的为绝当。
典当纠纷多发生于绝当后是因为:
一是《典当管理办法》对于当户在典当期限内以及续当期限届满至绝当前赎当利息、综合费用的上限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在绝当前典当法律关系当事人可以按合同约定支付利息及综合费用,只要数额没有超过《典当管理办法》规定的上限即可。
但《典当管理办法》并未明确绝当后利息和综合费用是否应该继续计算以及如何计算问题。使得实践中认识和做法不一,给典当业务造成了混乱。二是典当行与当户在典当合同中约定当户迟延履行金钱给付义务的违约责任条款的情形下,绝当后典当行主张当户依合同约定承担该违约责任;而当户认为在偿还金钱给付后不再需要另行支付违约金。目前司法实践中法院对于绝当后违约金条款的效力认识和做法也不同,使得当事人对法院的判决持怀疑态度,上诉现象不断增加。本文以安徽省芜湖市鑫达典当公司与程某、吴某典当纠纷一案为例,分析目前已经形成的对绝当后息、费及违约金问题的主要观点,提出自己的观点,以期对今后司法工作有所裨益。(二)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
我国商务部、公安部颁布实施的《典当管理办法》仅在其第40条规定了绝当的定义。但是绝当后,当户是否需支付利息和综合费用,若需要支付以什么标准支付,究竟怎样去认识和理解违约金条款的效力。已成为相关绝当合同纠纷必须要解决的理论课题。我国法律对此方面的规定存在一定的缺陷空白和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这就决定了当出现典当合同法律纠纷时,司法工作者没有明确的法律及理论标准。探讨和分析绝当后息、费问题,绝当与违约金条款的相关问题,有助于各国相关法律的更新,与时俱进,更为典当法律关系当事人权利的保护提供了理论基础。
2、现实意义
本文所研究的鑫达典当公司与程某、吴某典当纠纷一案,近年来已成为颇为常见的绝当纠纷主题。实践中许多典当行在绝当后故意不处置当物实现债权,以此“圈”住当户,目的就是延长绝当后至清偿借款的期间,以求获取更多的息、费。如果不支持利息及适当的违约金有时又会造成当户违约成本少于守约,不利于典当行。因此我们应当加强对于绝当后相关问题的研究,找到合法合理的依据来平衡各方利益。
二、本选题所涉及的法律规定综述
(一)《典当管理办法》第三十六条当物的估价金额及当金数额应当由双方协商确定。
房地产的当金数额经协商不能达成一致的,双方可以委托有资质的房地产价格评估机构进行评估,估价金额可以作为确定当金数额的参考。典当期限由双方约定,最长不得超过6个月。
第三十七条典当当金利率,按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银行机构6个月期法定贷款利率及典当期限折算后执行。典当当金利息不得预扣。
第三十八条典当综合费用包括各种服务及管理费用。动产质押典当的月综合费率不得超过当金的42.房地产抵押典当的月综合费率不得超过当金的27.财产权利质押典当的月综合费率不得超过当金的24.当期不足5日的,按5日收取有关费用。
第三十九条典当期内或典当期限届满后5日内,经双方同意可以续当,续当一次的期限最长为6个月。续当期自典当期限或者前一次续当期限届满日起算。续当时,当户应当结清前期利息和当期费用。
第四十条典当期限或者续当期限届满后,当户应当在5日内赎当或者续当。逾期不赎当也不续当的,为绝当。
当户于典当期限或者续当期限届满至绝当前赎当的,除须偿还当金本息、综合费用外,还应当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银行等金融机构逾期贷款罚息水平、典当行制定的费用标准和逾期天数,补交当金利息和有关费用。
第四十三条典当行应当按照下列规定处理绝当物品:
(一)当物估价金额在3万元以上的,可以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的有关规定处理,也可以双方事先约定绝当后由典当行委托拍卖行公开拍卖。
拍卖收入在扣除拍卖费用及当金本息后,剩余部分应当退还当户,不足部分向当户追索。(二)绝当物估价金额不足3万元的,典当行可以自行变卖或者折价处理,损溢自负。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二百一十九条债务人履行债务或者出质人提前清偿所担保的债权的,质权人应当返还质押财产。
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或者发生当事人约定的实现质权的情形,质权人可以与出质人协议以质押财产折价,也可以就拍卖、变卖质押财产所得的价款优先受偿。质押财产折价或者变卖的,应当参照市场价格。
第一百八十六条抵押权人在债务履行期满前,不得与抵押人约定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时抵押财产归债权人所有。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条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或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第一百一十三条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给对方造成损失的,损失赔偿额应当相当于因违约所造成的损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获得的利益,但不得超过违反合同一方订立合同时预见到或者应当预见到的因违反合同。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
第二十九条当事人主张约定的违约金过高请求予以适当减少的,人民法院应当以实际损失为基础,兼顾合同的履行情况、当事人的过错程度以及预期利益等综合因素,根据公平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予以衡量,并作出裁判。
当事人约定的违约金超过造成损失的百分之三十的,一般可以认定为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条第二款规定的“过分高于造成的损失”.三、选题在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及你个人拟形成的新见解
(一)国内状况
近年来绝当后息费的计算问题受到关注,国内各学者竞相对此问题发表了个人看法,如在《人民法院案例选》中朱晓华法官提出:“绝当后,双方典当关系终止,用户不需要再支付综合费;而利息的计算方式应该以合同中约定的计算方式计算;违约金是否承担要看双方是否约定,根据合同自由原则,双方若约定了该条款,绝当后当户就应该缴纳违约金。数额可以依申请调整。”赵静在《绝当后用户不还款的行为是否构成违约》一文中指出“《典当管理办法》之所以设置绝当制度,也是平衡典当行与当户之间利益的需要。绝当后,原来的典当关系结束,一旦绝当,当户不应当再承担清偿责任,典当公司应当按法定程序及时处理绝当品,从处理绝当品所得中优先收回当金本息,当户有要求返还绝当品处理所得扣除债务后剩余部分的权利。绝当后用户不还款的行为不构成违约,所以不用支付违约金。”
(二)国外状况
在绝当物的处理方面,新加坡最有特色的规定是:典当行在拍卖会上也可以举牌竞价,典当行既是绝当拍品的委托人,又是绝当拍品的竞买人、买受人。之所以如此规定,是为了保护典当行的合法权益。因为绝当物品如果无人竞买,也不得委托他人代为竞买,那么该物品的所有权就无法转移。我国《典当管理办法》没有规定绝当后当物的处理程序,极易造成典当行故意不变现,延长费用的收取期间。同时我国典当法律也应该规定当户不配合当物变现的救济程序。
(三)个人拟形成的新见解
本文通过对安徽鑫达典当公司与程某、吴某典当纠纷一案进行分析,解决案例中的争议问题。最终对绝当后息、费条款的适用规则;绝当后违约金条款如何适用和数额的确定做具体的论述继而提出自己的看法。
四、论文的结构、基本框架、主要论点、论据和研究方法
【一】基本框架构造
本文拟采用四段式来进行论述。全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安徽省鑫达典当公司诉程某、吴某典当纠纷一案的基本案情和争议点。第二部分对绝当与利息条款加以论述。第三部分对绝当与综合费用条款加以论述。第四部分对绝当后违约金条款效力的认定问题加以论述。
【二】论文的主要内容
序言
一、鑫达典当公司诉程正刚、吴爱英典当纠纷一案的基本案情和争议点
(一)基本案情
2008年6月20日,原告(安徽省芜湖市鑫达典当有限公司)与二被告(程正刚、吴爱英,二人系夫妻关系)签订《房地产抵押典当合同》一份,其中第二条抵押房地产约定:二被告以其所拥有的坐落于泾县泾川镇叶挺路地号为3-4-64泾国用(2008)第1512号权证编号为房地权泾川2008字第013187号、建筑面积为120.95平方米的住房进行抵押,向原告借款。第三条抵押房地产担保范围为借款本金(当金)、利息、综合费、违约金、损害赔偿金、诉讼费、财产保全费、律师服务费等费用。第四条借款金额及借款期限:借款金额为225730元;月综合费率为2.7%,月利率为1.1%;借款期限自2008年6月20日至2008年9月19日。第十五条特别约定:乙方违反第四、条规定及补充协议规定必须按借款金额的20%承担违约责任。逾期还款5天内按每日未还款总额的0.5%计,超过5天甲方可通过拍卖、变卖或向有管辖权的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变卖、拍卖或诉讼期、执行期至债务完全清偿止的费用,按每日未还款总额的0.5%计。违约金因不同的违约行为依合同约定可以重复计算。
2008年6月20日,二被告出具借条给原告,借款载明:“今借款到安徽省芜湖市鑫达典当有限公司人民币贰拾贰万伍仟柒佰叁拾元整。注:已注入中行泾县支行乐荣贵的账户。借款人:程正刚、吴爱英2008年6月20日”.原告将典当期限内的综合费用18280元扣除后将余款207450元划入被告指定的账户。同日,原告与二被告办理了房地产抵押登记手续。二被告取得当金后,未按合同续当,也未赎当,仅将利息及综合费用付至2008年12月21日。原告在催讨未果后诉至法院,要求:(1)被告立即给付借款225730元及其利息、综合费用(利息及综合费用计算到借款还清为止)。(2)或依法判被告变卖抵押房产归还上诉借款。(3)被告承担违约金45146元并支付原告支付的律师费5000元。(4)诉讼费由被告承担。
被告辩称:(1)其未收到原告的典当款;(2)《典当管理办法》也规定,超过6个月没有赎当或续当的,为绝当。被告应及时处理当物,不再收取综合费用。(3)认为合同中约定违约金过高,如应承担违约责任,则法院应对违约金调低至银行同期贷款的利息补偿原告的损失。
安徽省泾县人民法院审理认为,绝当后,双方的典当关系终止,被告未偿还当金的,除应偿还外,还应按约定的利率支付借款利息,但无需支付综合费用。对被告提出违约金过高的请求,法院根据公平的原则予以衡量,本案的违约金按合同约定利息的30%计算支付为宜。
(二)争议点
1.绝当后当户是否需要支付利息
2.绝当后当户是否需要支付综合费用
3.绝当后合同中的违约金条款效力如何
二、绝当与利息条款
(一)绝当后利息是否应该继续收取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1.当物价值在3万元以下的2.当物价值在3万元以上的(二)绝当利息收取的标准
1.按人民银行规定的同期贷款利率的四倍计算
2.按人民银行规定的逾期贷款利率计算
3.笔者的观点
(三)结合本案分析
三、绝当与综合费用条款
(一)综合费用的界定
(二)绝当后不应继续收取综合费用的理由
1.从《典当管理办法》分析
2.从典当管理部门的复函精神分析
3.从绝当制度的立法目的分析
(三)小结
四、绝当后违约金条款效力的认定
(一)违约金条款的类型
(二)未偿还当金违约条款效力的认定
1.认为无效的理由
2.笔者的观点
(三)绝当后违约金收取标准
(四)结合本案分析
结语
【三】论文主要论点、论据和研究方法
综合费用及利息是《典当管理办法》允许由典当行向当户收取的费用。用以平衡在典当期限内,典当行为当户提供当款、保管当物的对价。但是典当期限届满或续当期限届满后当户是否应继续承担这些费用以及如何承担典当管理办法没有规定。对于当户到期未赎当是否需要承担违约责任在实践中也存在争议。这些争议是理论和实践中都要解决的问题。本课题主要参阅了大量与典当中的绝当问题相关的国内着作,学术期刊和已发表的相关论文,并进行一系列系统研究,已具备了相当充实的资料论据。
本文的论据主要是我国现行典当立法立法:《典当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的理论依据。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案例分析方式。
参考文献:
著作类:
1.胡宗仁。典当业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2.2.杨铁军。典当法学[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3.高圣平。物权法与担保法对比分析与适用[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10.4.刘润仙。典当法律理论与务实[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0.5.吴中宝﹒巧用典当行资金周转与淘宝[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6.方印﹒典当法律分析与制度研究[M]﹒贵州:贵州大学出版社,2009.7.王利明等。民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8.曲彦斌。中国典当学[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8.9.孙宪忠。论物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10.曲彦斌。中国典当史[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7.11.李沙。走进典当行--独特快捷的融资方式[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
12.李沙。简明典当学[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13.李沙。现代典当通论[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14.王泽鉴。民法概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5.孔祥俊。担保法及其司法解释的理解与适用[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16.李沙。典当基础知识[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17.李沙,冯树德。中外典当概览[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18.王闯。让与担保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19.王福明。房地产典当理论与实务操作[M].北京:学林出版社,1993.20.谢在全。民法物权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论文类:
1.张海棠,杨路,王国军,沙洵。典当纠纷案件审理中的法律适用问题研究[J].法律适用,2013(6):60-65.2.李媚。流质契约解禁之反思-以罗马法为视角[J].比较法研究,2013(5):113-123.3.赵静。绝当后当户不还款的行为不构成违约[J].人民司法2012(03):108-110.4.雷新勇。论绝当后息费的计算[J].法律适用,2011(10):47-52.5.茹作勋,肖新明。典当纠纷案件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法律适用,2011(10):98-100.6.汪琼枝,高圣平。典当立法中若干争议问题探究[J].武汉金融,2010(6):36-39.7.黄松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条文理解与适用[J].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583.8.季秀平。论流质契约的解禁[J].河北法学,2005(4):23-26.9.马静。典当法律问题研究[D].湖南:湘潭大学,2012.10.杨柳。我国典当融资风险防范法律问题研究-一典当行的内部风险为视角[D].上海:华东政法大学,2012.11.程璐琳。中国典当制度研究[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07.12.李提称。我国典当法律制度研究[D].贵州:贵州大学,2005.13.姚晓菁。典当法律属性及规则探讨[D].上海:华东政法大学,2005.14.庞涛。典当行绝当后不应收取综合费用[N].检察日报,2013-02-25(006)。
15.郑和南。“绝当”后,该不该收综合费[N].检察日报,2012-09-24(005)。
16.光明。“绝当”房屋能否由典当行单方处理[N].中国商报,2012-04-19(A04
版)。
17.王春敏。在典当行绝当的房屋能否由典当行直接处分并申请登记[N].中国房地产,2012-03(综合版)。
18.刘礼福。绝当物拍卖不少“漏洞”待完善[N].中国商报,2011-11-24(A02版)。
19.王菁菁。《典当行管理条例》遇到波折[N].中国商报,2011-09-01(A01版)。
20.王菁菁。绝当品变卖并不轻松的大餐[N].中国商报,2010-10-14(A01版)。
21.王菁菁。绝当了典当行要不要收取息费[N].中国商报,2010-09-09(A02版)。
第五篇:管理学硕士论文开题报告
管理学硕士论文开题报告
学
号:
姓
名:
导师意向:
研究方向:
发展管理
论文题目:
入学时间:
开题时间:
填
报
说
明
一、开题报告中的一至六项必须采用计算机输入和打印。
二、开题报告请用A4纸张打印,于左侧装订成册。
各栏空格不够时,请自行加页。三、开题报告要求字数在4000字以上。
四、开题报告请注意格式规范,具体要求是:
1.标题用粗黑体:一级标题三号;二级标题小三号;三级标题四号。
2.正文用宋体小四号,1.5倍行间距。
五、标题序号标号:
一级标号:一、二、三、······
二级标号:(一)、(二)、(三)······
三级标号:1.2.3.······
学位论文题目
基于“善政”视角的政府治理及其中国式发展之研究
课
题
来
源
自选
一、学位论文选题理由,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进入新世纪以来,“善政”已成为诸多西方发达国家一种新的政治理念和政府运作方式。中国的GDP增长迅速,目前已经超过日本排名世界第二,在取得了如此巨大的经济成就之时,政治的改革却步履蹒跚。其实在本世纪初,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中国的政府部门也逐渐推行“善政”理念。然而在推行“善政”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非常多的问题,诸如文化的异构、个体的差异、组织的尾大不掉、政治的转型和社会的认同度等等。那么,“善政”究竟是什么?推行“善政”对我国的政治行政领域有怎样的意义?如何使“善政”中国化,走有特色的“善政”之路?这些问题正是本文所要研究的内容和目的。
“善政”对于政府部门来说也即“善治”,即“良好的治理”。
1989年,世界银行首次使用“治理危机”一词,此后,治理便被广泛运用于政治发展研究中,特别是被用来描述后殖民地和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状况。治理在拉丁文与古希腊语中原指“控制、引导和操纵”,是与统治、管理等政府活动联系在一起,主要用于与国家的政府事务相关的政治活动和管理活动。在“治理”概念的基础上,当代西方治理理论提出了“良好的治理”即“善治”的概念。我国的著名学者俞可平先生认为,善治就是使政府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善治的本质特征在于它是政府与公民对政府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一种新颖关系,是两者的最佳状态。善治的基本要素是:合法性、透明性、责任性、法治、回应性、有效性。无疑,这种新的政治治理模式和衡量治理成效的规范性标准为分析中国当代政治发展、政府治理提供了可资利用的学术资源和理论框架,提供了一个比较性的参照系数。本文试图描绘在此理论观照下的中国政府治理图景,并在此基础上探讨该理论的使用边界和适用
性问题。笔者对此善治模式的理解可以概括如下:第一,善治模式强调国家与社会的合作,模糊了政府领域与私人领域的明确界限,并且更加强调国家与社会的依赖关系。作为政府管理模式的善治与市场、社会自治组织、社会中介组织、社会独立组织等具有许多联系。第二,善治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它强调管理对象的参与。善治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它主要通过合作、协商、伙伴关系、确立认同和共同的目标等方式实施对政府事务的管理。第三,善治还意味着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的多元化。善治模式认为办好事情的能力并不仅限于政府的权力,在政府事务的管理中,还存在着其他的管理方法和技术。
在当前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和公民社会不断发育壮大的社会转型期,尤其是面临着全球性“行政改革时代”的挑战的背景下,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善治官僚制行政范式,对于解决中国目前行政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行政官僚制的构建和行政治理方式创新这一共时性压力,提升国家政治竞争力,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善治官僚制的政府再造将是一场广泛、全面而深刻的变革,是政府制度的全面创新,其目的是实现政府和社会的良性互动与全面合作,构建适应新的行政环境的制度安排和治理模式,从而为人民谋取政府利益的最大化,这将对新世纪中国的政治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目前,在现实世界,我国推进政府善治还存在着各种问题,如我国的公民社会还不成熟,法制尚不健全,政府能力有待提高,从这方面来看,我国在推进政府善治的过程中,所要做的工作是全方位的。同时,善治理论根植于西方,如果该理论要为我国有效使用,必须将其本土化,并结合我国政府善治存在的问题,不断改进,以促进我国自身的政治经济发展,这才是重点。
因此,本文着重研究将有关规模企业管理运行中分析设计的一些原理和方法“嫁接”到政府部门,在调查分析和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围绕着“组织优势、简化弱势、掌握外部机会、规避威胁”四个核心要素,对中国政府善政问题进行全面、具体的政府企业化分析设计,对政府部门导入有关大规模企业管理运行中分析设计原理进行有益的探索和研究,为政府部门引入这些分析设计方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期望对促进此类分析设计在政府领域的应用和普及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情况
在当代社会里,由于学科专业化的发展,不同研究人员相互之间的知识差异越来越大,隔行如隔山,相互之间很难理解,很难沟通。不同学科之间是如此,同一学科不同领域也是如此。这不仅使得学术研究很难合作,而且使得研究与人类实践的鸿沟也越来越大。但是,实践始终是学术研究的基础,是学术研究的生命力所在。在日趋专业化趋向的反面,人们从来没有停止过这一努力:为了理解和解决当前所迫切的面临的问题,人们努力寻找适当的话语,去综合不同学科的知识。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以来,治理、善治和治道变革研究,就是各社会科学的学者为了理解政府管理领域正在发生的发展趋势,解决政府管理领域正在发生的新问题而发明的新词汇。虽然说善治与治理诞生于西方发达国家,但是目前也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政府管理研究领域的核心范畴。
善政理论源自于西方,成长和发展的历程也以西方为要。我国目前有关这一方面的中文学术著作实际上还比较少。根据笔者的总结,我国目前关于善政理论解读和叙述的中文著作中比较重要和有特色的著作有两本,一本是毛寿龙、李梅和陈幽泓等合作的《西方政府的治道变革》,然后就是俞可平主编的《治理与善治》。《西方政府的治道变革》一书,总结、概括了西方政府治道变革的基本理论基础,并分析了西方国家政府职能民营化、政府管理市场化、政治与行政关系调整等新政府管理的发展趋向。《治理与善治》一书,收集了14篇英国、法国、美国、瑞士等国学者的论文,系统介绍了治理理论的基本论点,探讨了治理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治理与现代福利国家之间的关系,治理与市场模式之间的关系,治理与世界银行的作用,治理与地方自主治理的关系,治理与治理能力,治理与国际关系、治理与非政府组织等问题。俞可平教授为其写作了序言,介绍了治理和善治的基本概念,认为善治的基本要素是合法性、透明性、责任性、法治、回应性、有效性等。这两本中文著作,我们可以了解到当代政府管理研究的新趋向:1、多学科性。传统的政府行政理论,往往以管理理论和官僚制理论为基础,在组织、职能和人事为三大支柱,展开自己的研究。在现代社会里,政府管理的问题越来越非
常复杂,管理学理论和官僚制理论的局限性也表现得越来越明显。这要求政府管理的研究,必须超越传统的理论基础,结合当代政府管理实践所提出的新问题,综合现代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2、问题解决导向。当代政府管理研究,越来越重视为理解和解决政府问题服务。它注重问题的识别和提出是公民导向的,以众多公民的不同偏好为基础,为满足公民对政府服务的特定需求为基础,重视财政平衡,即谁受益,谁付费,重视政府服务供给和政府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公民参与,重视结果。3、综合发展导向。治理、善治以及相关的治道变革的研究,既体现了传统发展理论的贫困,也体现了不同学科传统发展研究的新趋向。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发展的价值越来越受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重视。不同学科也因此而开发了各自领域的发展理论,如政治发展理论、宪政法治发展理论、社会发展理论、经济发展理论以及行政发展理论等。根据这些发展理论,许多国家制定了各自的发展战略,但结果是,自70年代以来,许多发展中国家陷入了发展的困境,而且连作为发展范本的发达国家本身也陷入了发展的困境。在这一背景条件下,发展理论本身也陷入了困境。但有些国家和地区,采取的发展战略与政策不符合传统的发展理论,如亚洲的四小龙,却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自70年代末以来,发达国家进行了各方面的改革,这些努力与传统的发展理论相左,但实际结果却是营造了发达国家连续20多年持续稳定发展的势头。4、治理、善治以及治道变革的理论,可以说是这一发展势头的总结,它突破了单项发展的局限性,体现了综合发展的势头。
笔者认为,以《西方政府的治道变革》、《治理与善治》这两本著作为代表的关于善政理论的中文著作基本上还是停留于对西方国家理论与实践的分析、介绍和总结。虽然其立意是从中国的实践出发,从中国政府管理研究的需要出发,并且也包含了中国学者在中国学术和实践背景条件下进行治理、善治和治道变革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要使治理、善治和治道变革成为中国政府管理研究和实践的核心范畴,还需要深入研究以下问题:在理论上开发符合中国学术发展和实践需要的治理、善治和治道变革的核心概念、分析框架和基本理论;在实践上总结中国过去、现在的经验和教训;并结合当前所面临的治理问题,尤其是政府发展的基本主题,如有限政府的发展、政府管理市场化的实践、宪政法治的发
展、政务公开、政府事务多中心自主治理等,展开实证的和规范的研究。这些研究方向中国善政理论未来的发展首要面对的问题。
【参考文献】
略
三、学位论文的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本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如下:
1、文献检索查阅法:
通过北大图书馆和中国政法大学图书馆查找书籍,上网查询相关论文、网页,以及收集整理了天津市政府机关的有关历史文献资料、地方志、早期研究成果和相关信息等,了解现行政府机关善政治理的发展过程和现状。
2、实地调研法:
本文既重视理论上的提炼和总结,又重视结合具体实例的剖析。对天津市工商局等政府机关进行实地调研,使论文不仅仅流于理论的阐述,还结合具体的实例,从显示的角度来剖析论题,力图通过具体的调查分析,反映现行政府机关善政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并为今后的政府机关善政治理、管理提供指导性建议。
3、系统分析与重点研究相结合法:
通过把现行政府机关善政治理规划建设作为一个系统,着重研究其中善政治理中国化的问题,同时与现状进行综合,以求对问题的深入剖析。
4、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
由于本研究涉及到多学科的知识,本文综合了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历史学等相关知识,尽可能多视角、多侧面、多层次地进行交叉研究。
5、项目归纳评析法:
用相关项目为文章中的理论部分做案例支撑。实践是检验一切的真理。通过项目归纳发,不但能够充实理论研究,使理论更加具有说服性,而且理论反作用于实践,能够弥补实践中的不足,使项目臻于完美。
6、SWOT分析法:
着重研究在政府部门进行SWOT分析并形成长期的善政管理战略,以此来带动政府部门管理工作的又好又快的发展。
7、案例分析法:
对研究的典型政府治理案例进行翔实记载,全面分析,重点研究,在此基础上得出普遍性的认识,摸索出带有指导性的善政实施方式、方法。
(二)本文采用的技术路线如下:
善政问题的提出
理论文献查阅,理论分析
政府部门调研,专家访谈
确定研究方案
现行政府机关善政治理的构成和特点
中国特色的善政营造探讨
布局的手法
特色的选择
元素的提取
表现的形式
营造的技术
国内外相关案例的分析
国内善政营造建议与对策
中国政府善政总结与展望
四、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框架
本篇论文的框架结构拟安排如下:
第一章
中国政府善政治理的历史渊源与进程
第一节
善政的历史渊源
一、政府主体实行善政的微观基础
二、政府善政在历史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与历史渊源
三、善政与区域发展
四、地域人文精神支撑下的善政改革
第二节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善政改革的互动演进
一、善政演进中的利益契合效应
二、善政演进中的增量改革效应
三、善政演进中的“无为而治”效应
四、善政演进中的制度转化效应
五、善政演进中的层级博弈效应
六、善政演进中的权力下放效应
第三节
地方政府善政改革的初步探索
一、地方政府职能的转变
二、政府机构改革的历程
三、政府管理方式的调整
第二章
中国社会转型期善政改革的困境
第一节
转型期之惑
一、当前中国行政环境与社会转型
二、中国转型期的社会矛盾
三、地方政府的内在冲突
第二节
当前地方政府之弊病
一、政府职能重叠之惑
二、政府信用缺失之惑
三、政府机构臃肿之惑
四、政府管理错位之惑
第三节
善政改革的全球化发展与历史必然
一、全球化促使中国政府必须实施善政改革
二、网络化促使中国政府必须实施善政改革
三、低碳化促使中国政府必须实施善政改革
第三章
中国政府善政改革初探
第一节
传统政府治理
一、传统政府治理的历史渊源
二、传统政府治理的发展和衰落
第二节
政府善政治理的新定位
一、政府服务地位的定位
二、政府善政治理的民生基础和实践
第三节
政府善政治理与善治理论
一、治理概念的界定
二、多中心的治理结构
三、对善治的探求
第四章
中国式善政与西方善政理念的本土化
第一节
中国式善政施政理念的转型
一、中国式善政施政理念从“独裁型”转向“圆桌型”
二、中国式善政施政理念从“物本型”转向“人本型”
三、中国式善政施政理念从“包办型”转向“有限型”
四、中国式善政施政理念从“权力型”转向“责任型”
五、中国式善政施政理念从“黑箱型”转向“玻璃型”
六、中国式善政施政理念从“寻租型”转向“廉洁型”
第二节
善政治理在中国的本土化
一、善治的起点:从“社会人”到“社区人”
二、善治理念与中国古典管理思想的相融
三、善治的中国式求索
四、目前中国的善治之路
第五章
中国政府善政实施的资源配置
第一节
中国政府善政实施的财政资源配置
一、确保财政支出的政府性
二、力求政府服务的均等化
三、推进预算管理的科学化
第二节
中国政府善政实施的信息资源配置
一、信息不对称导致的政府失信
二、地方政府的信息公开
三、地方政府信息的政府平台
四、电子政务与配套制度建设
第六章
中国政府善政实施的运行机制创新
第一节
中国政府善政实施的决策机制创新
一、中国政府善政实施的有限理性下的政府决策
二、中国政府善政实施的开明的精英决策模式
三、中国政府善政实施的政府决策的程序约束
四、中国政府善政实施的政府决策的公民参与
五、中国政府善政实施的政府决策的专家咨询
六、中国政府善政实施的政府决策的追踪纠错
第二节
中国政府善政实施的政府的执行机制创新
一、中国政府善政实施的地方政府执行的政策规避
二、中国政府善政实施的构建有效执行体系
三、中国政府善政实施的改革行政审批制度
四、中国政府善政实施的理顺行政执法体制
第三节
中国政府善政实施的政府的监督机制创新
一、中国政府善政实施的行政监督的多元组合二、中国政府善政实施的行政问责的制度建构
三、中国政府善政实施的行政绩效的系统评价
第四节
中国政府善政实施的政府的应急机制创新
一、中国政府善政实施的政府危机与应急管理
二、中国政府善政实施的地方应急组织体系
三、中国政府善政实施的应急管理程序设计
第七章
发达国家善政研究与借鉴
第一节
北美洲的政府善政治理研究
一、美国的政府善政治理研究
二、加拿大的政府善政治理研究
第二节
欧洲的政府善政治理研究
一、北欧的政府善政治理研究
二、西欧的政府善政治理研究
三、瑞士的政府善政治理研究
第三节
大洋洲的政府善政治理研究
一、澳大利亚的政府善政治理研究
二、新西兰的政府善政治理研究
第四节
亚洲的政府善政治理研究
一、日本的政府善政治理研究二、四小龙的政府善政治理研究
第八章
实证分析
第一节
中国政府善政实施的案例分析
一、农业税改革
二、私有化的宪法认可
三、分配制度的完善
四、公务员招录
五、干部直选
第二节
中国式善政施政的回顾总结与前瞻思路
一、中国式善政施政的回顾总结
一、中国式善政施政的前瞻思路
第九章
结语
附一:致谢
附二:参考书目及资料
五、论文的创新与难点
本论文的创新点:
1、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准备利用批判性思维理论来对现状进行评判,准备运用批判性思维去研究历史的渊源和现实的问题,找出符合运用批判性思维的相关元素,针对有效的管理方式从而培养读者批判性思
维意识,更好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使读者能够提升信息素养,并有所思想进步。
2、把西方的善政理论中国化,同中国的现实进一步结合;
3、把善政治理思想和中国古典管理理论相结合,在古典理论中充分汲取管理养分。
本论文的难点:
中国化的善政治理思想的实践在现行政府结构中还存在很大的阻力,因此在实践中和调研中很难得到有实际意义的一手材料,因此作者本人只有尽可能从理论上进行分析和归纳,尽力获得可用的实际材料和项目来完成本论文。
六、本人的研究基础或条件
攻读本硕士是本人的第二硕士学位,本人第一硕士学位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政府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有着良好的学术基础和政治理论分析能力,更加重要的是本人目前供职于政府部门(天津市纪委),经过几年的工作,对于政府部门工作的一些弊端和不足之处有着深刻的了解,对于在政府治理中的有待改进之处有着炽热的改革欲望,因此,我选择《基于“善政”视角的政府治理及其中国式发展之研究》这个比较理论性的题目进行研究和总结,希望对自己能力的提升和对于政府改革的愿望得以实现。
笔者第一硕士学位专业为行政管理专业,三年间曾系统的学习了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历史学等相关知识,是本人能够尽可能从多视角、多侧面、多层次地对目前所学专业进行交叉研究。
加上读研究生期间参加的各种竞赛和相关的项目规划设计,使自己的知识储备更加丰富,具有研究该题目的相关能力。
此外,笔者所在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是管理学大师云集之所,是目前中国管理理论和研究的最优秀团队,学院注重理论与实践项目的结合,具有管理理论研究与人才优势,学术的研究氛围浓厚。在这样一个优秀而又特色的团队中,申请者以公共治理的研究方向为背景,在学院近几年浓厚的学习氛围中耳濡目染,使自己的理论与实践取得些许成果成果,攻读本硕士学位期间曾经在国家级刊物发表管理类文章一篇,省级刊物发表管理类文章三片,这些成果对本课题的顺利进行起到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
课程学习情况
已修课程学分
待修课程学分
导
师
意
见
签名:
日期:
****年**月**日
MPA教育中
心意见
签名:
日期:
****年**月**日
备
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