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于唐宋

时间:2019-05-15 04:27: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感动于唐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感动于唐宋》。

第一篇:感动于唐宋

感动于唐宋

感动于唐宋

那是一个诗化了的世界,那是一个浪漫的世界,那是一个充满气度的世界!

是谁,在千年唐宋里轻舞飞扬?是谁,在凝眸处舞动泪裳?一袭浅香不知打搅了谁的前朝记忆?春梦秋云又上演着人间哪一处离合悲欢?独自漫步在唐朝的楼阁里,黯然梦醉于宋时的烟雨中,满满的感动„„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马嵬坡下的溅血,散发的是一股苍凉,昔日的海誓山盟,此刻烟消云散,遗留于世的只有那一段爱情传奇„„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皇帝贬谪,只可惜满腹才学,却无用武之地,国家危难,自己怎能不闻不问,于是密州行猎,以狼喻狼,射!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流离失所,漂泊不定,天下间还有多少像我一样的人?满腔热血,以笔抒情,愿上天,给我们一份暖意。

一路走来,感动于玄宗的痴情,感动于东坡的爱国,感动于杜甫的心境!

千年的文化,铸就了唐宋!

是否还记得高吟“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李白?

是否还记得轻唱“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李清照?

是否还记得呢喃“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白居易?

是否还记的悲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苏轼?

他们带来的,是满满的感动。

恍然间,安史之乱、靖康之变,重现眼前„„

初三:晓梦迷羽衣

第二篇:感动于平民英雄

感动于平民英雄

杭州之美在西湖,而今天静美的西湖要送别它的一位“城市之子”——同样被贯以“最美”称谓的杭州客运司机吴斌。

如果不是5月29号那场飞来横祸,恐怕很少有人知道这个属于普通的长途客车司机的名字,但是就是这样一位普通不能再普通的客车司机,他用生命当中的76秒,难以想象的坚守和冷静,救助了他车上的20多名乘客,彰显出了一个属于普通的人的大善大勇。

这是一首浙江诗人潘玮写给吴斌师傅的诗:

《今天叫吴斌》

今天,整个杭州只有一位司机,今天,所有的事情连同西湖的水光都只是乘客,今天,司机用生命把客车停靠在岁月的宁静里,今天,离开的是死亡,留下的是责任、爱和伟大的平凡,今天,叫吴斌。

在新闻节目当中很少会使用到诗,但是今天我在《新闻1+1》节目中听到了。我想此刻可能只有诗一样的语言才配得上吴斌在最后的壮举,也只有诗一样的语言才能够更多的来唤起属于我们内心的共鸣。

这几天我一直关注电视上和网络上关于吴斌的新闻报道,他们叫他平民英雄,在吴斌师傅生前居住的小区里,很多邻居打出了条幅,他们的条幅上亲切地把吴斌称为兄弟,称为好邻居。有一些标语墨迹还没有干就已经摆了出来。其实看到这些照片的时候,我一直在想,什么叫做平民英雄?平民英雄就是离你很近很近的那个人,他绝对不会高高在上,他就在你的身边,他可能是你的邻居、你的同事、你的兄弟,但是就是这样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人,照样可以把“人”这个字写的墨迹饱满、酣暢淋漓,从而让你肃然起敬。而这样一个让你亲近又让你仰视的人,也会让你同时去检视自己的内心,你会刹那间会发现,原来在你的内心深处也有同样的善和力量,这种感受就叫做“感动”,而这样的一位英雄就叫做平民英雄。

吴斌的姐姐吴冰心说,自己的弟弟平凡了48年,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显示出了伟大。吴斌给我们的感觉是,让我们重新认识伟大,重新认识英雄这两个字。我们会觉得其实英雄并不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

我们听到了很多的专业人士、警察、医生、职业的司机都会在说吴斌师傅怎么能够在那样巨痛底下稳稳把车停下来,怎么能够在那样的巨痛底下,还能够记得车要打双闪,要开车门,要招呼乘客疏散。有人说吴斌师傅是一个超人,但是今天很多的对他们家人的采访都说了,家人说他们相信在最后那一刻,他一定会那样的选择,会那么的去做。

我们再来看一下6月4号新华社的评论,在这里面披露更多吴斌师傅平时的生活琐事,说力量源于责任,吴斌不是超人,他只是个努力把本职工作做好的普通司机,吴斌10年来安全行驶100多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近30圈,从来没有发生过一起交通事故和旅客投诉,或许正是因为当敬业成了深入血液、深入骨髓的习惯,作为一名司机,才会在特殊的时刻爆发出难以想象的意志力和巨大的能量,这就是我们说的“平民英雄”。

其实这样的最美司机、这样的平民英雄,能让我们在心目当中找到很多的闪光的蜡烛,找到很多的最美,比如说同样在杭州的最美妈妈吴菊萍,还有前不久的最美老师张丽莉——一个柔柔弱弱的身躯,在最危险的一刻能够冲上去,她推开的是生的希望,选择的是百分之百的牺牲。面对液化气爆炸,三次冲入火海救人,自己却被烧伤,被称为“钢铁战士”的—高铁成。

他们都是平凡人,但是他们却让无数的平凡人为之感动,也许最美就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英雄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看看5月17号晚上佳木斯大学校园内涌动的烛光,看看互联网上无数人送出的祝福,读一读病床上最福女教师张丽莉写给毕业班孩子们的信,看看哈尔滨第五医院由于前来探望救火英雄高铁成的人太多,医院不得不贴出拒绝探视的告示。再看看今天,杭城成千上万送别的人群,追悼会上沉痛的面容,我们知道,有了英雄,生命中就会多一些感动与信任。

今天的《人民日报》有这样一篇文章,文章中说,我们可以安心地将自己幼小的孩子交托给张丽莉这样的老师,将在异乡旅程的生命安全叫托给吴斌这样的司机。如果每一个行业都有这样的一些人在,我们就会少一些焦虑、紧张,多一些信任与快乐,生活就能够更加美好一点。

在我们期待有这样更多的好心人出现的时候,此时此刻是不是也是我们扪心自问的时间,问什么,我想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问题,因为每个人更清楚属于自己的那份焦虑、困惑和不信任,当我们现在内心深处蓄满泪水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可以问问自己,我们信什么?敬什么?自己能做什么?而你的答案恐怕就是对这些最美普通人的最好的祭奠和祝福。

第三篇:感动于奉献精神

感动于奉献精神

秋天,蒲公英妈妈的孩子长大了,他们头上白绒毛,活像一群“小伞兵”。小伞兵的好朋友就是小苍耳。他们全身长满刺,所以就叫小刺猬。

一会儿,一阵风吹来,原来是风伯伯带小伞兵去旅游了,最后他们飞到了一个小花园里。小刺猬呢?被粘在小鹿的身上,也被带到了这个花园。从此它们一起长大。长大以后,给小主人观赏,成了小作者作文中的主人公。它们没有找自己喜欢的地方,而是去给人们观赏。这是多么高尚的无私奉献精神。

我们的老师不也是这样吗?她们全心全意为学生,为国家培养人才。晚上当别人看着精彩的电视,或者出去休闲娱乐时,他却在灯光下默默地批作业,备课。老师,我知道您有多辛苦。他不图回报,乐意奉献的这种精神不正是“小伞兵”和“小刺猬”的这种精神吗?

同学们,当教师节就要到来时,我们衷心的对老师说一声“老师,您辛苦了!谢谢您!”我们一定会努力学习,以优异的成绩来回报您。

第四篇:感动于孩子的爱

今天中午,有老师见我带成人高考的复习资料进教室,觉得很惊讶,甚至觉得荒谬。有人说:“你带这么高深的讲义去一年级讲学,不是大材小用吗?难道你还嫌喊得不够累?”我知道,在他们眼中,一年级的孩子做作业是够麻烦,不但要教,要读题,而且要提醒他们不要讲话。孩子的自制力太差,时常闹不清该做哪儿,在如此手忙脚乱的情况下怎能看书复习,但我想试试。开始做作业了,我强调:“老师读题只读一遍,请把手指在上边认真听好要求。”孩子们前半堂课表现得非常好,正当我得意于孩子们步入正轨之时,他们却很不合作的开始说话以至听不清题目要求。我马上从复习资料中抬起头,失望地问:“你们爱老师吗?”答:“爱”“可是我却觉得你们并不爱老师。”我接着说:“你们看,老师白天要上课,课间要改作业,晚上回家还要备课,看书,不然上课就不知道怎么教你们了。现在老师马上又要考试了,晚上还要熬夜复习,当你们都进入梦乡时老师还在灯光中夜战。老师心疼你们尽量的少布置作业,可是你们心疼老师吗?心疼老师的孩子不会在做作业时说话让老师伤心,不会让老师忙得没时间复习,不会让老师考不好,对吗?”孩子们马上安静下来,也许这通俗易懂的谈话感动了这些小家伙,接下来的作业做得很顺利,质量也不错,孩子们和刚入校时比已经进步了很多。在发作业本时我感动地对大家说;“孩子们,老师今天就像过教师节一样开心,因为老师知道我们班的每一个孩子都很心疼老师,都很爱老师,我从你们的作业中看出来了。老师更开心的是我的孩子们在长大。谢谢你们,有了你们的心疼老师的工作会成功,老师的考试也一定会成功。”

让孩子感动总比责备孩子好,有了感动就会让你有意想不到的成功,让我们和孩子的心中每天都保留着一份感动,让我们的教育在感动中渗入孩子的心。

第五篇:感动中国于敏颁奖词

2015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晚会评选出今年的感动中国人物

一、中国氢弹之父于敏事迹:

于敏,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89岁,核物理学家,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在中国核物理的几位开创者中,于敏是唯一一位没有留学背景的人。在氢弹的理论探索中,于敏几乎从一张白纸开始,依靠自己的勤奋,举一反三。克服重重困难,自主研发,解决了氢弹研制中的一系列基础问题。1967年,中国完成了氢弹核爆实验。从原子弹到氢弹,中国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这是世界上最快的速度。在氢弹研制过程中,于敏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成为中国氢弹研制中的关键人物。

从60年代开始,于敏放弃了个人热爱的基础物理专业,此后30年一直隐姓埋名,于敏一生只有两次公开露面,一次是1999年,国家为两弹一星元勋授奖,另外一次是2015年1月9日,国家科技奖颁奖,于敏成为最高科技奖的唯一获得者。

于敏颁奖词:离乱中寻觅一张安静的书桌,未曾向洋已经砺就了锋锷。受命之日,寝不安席,当年吴钩,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器初成。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一个名字,荡涤了人心。他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他是89岁高龄的于敏。

二、最美乡村教师朱敏才、孙丽娜事迹:

爱·慈善 支教贵州的外交官夫妇:朱敏才 孙丽娜

10年前,退休的外交官夫妇朱敏才、孙丽娜并没有选择在北京的安逸生活,而是来到贵州偏远山区义务支教。

他们将义务支教作为新生活的支点,也是圆了自己未圆的梦——1965年从贵州大学英语系毕业时,朱敏才填写的志愿是到贵州山区当一名英语老师,而国家的统一分配让他成了一名外交官。本来是小学教师的孙丽娜,因为跟随丈夫常驻外国使馆而不得不放弃心爱的工作,她总觉得当老师还没当够。

把光鲜靓丽的西装和礼服留在北京,背上简单的行囊,他们来到了偏僻的尖山苗寨。寨里有200多个孩子,在他们之前,这儿只有一名代课老师。

尽管做好了吃苦的准备,但条件之艰苦还是超出了他们的预料。他们的卧室跟男厕所共用一面墙,夏天臭气熏天,孙丽娜晚上要戴着两层口罩才能睡觉。高原强烈的紫外线照射让孙丽娜的右眼全部失明,左眼视力只剩下0.03。朱敏才患有高血糖、高血脂、呼吸暂停综

合征等危险疾病,山区湿冷的气候又让他得上了风湿病。这里缺医少药,朱敏才干脆硬扛着。为省下钱购买教学器材和孩子的学习用品,那条大窟窿连着小窟窿的秋裤,他们都不舍得扔,缝缝补补接着穿。

这些年,夫妇俩行了上万公里,支教了5所乡村小学,不仅为学校新开设了外语、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还募集善款350多万元,为孩子们建了电脑教室和学生食堂。偏远的山寨因为他们的出现而看到了希望,他们也因为孩子们的面貌一新而感到莫大满足,“整个寨子都飘着他们朗读的读书声,那声音太美了。”

2014年9月,在支教的第9年,扎根贵州山区的朱敏才第一次回到北京,他和孙丽娜一起,接受“最美乡村教师”的颁奖。谈起未来的打算,年逾古稀的他表示“只要还能动,就在那里教下去”。但让孙丽娜没有想到的是,仅仅一个月之后,丈夫就因突发脑溢血被送进了遵义县人民医院。突然见不到朝夕相处的朱老师了,孩子们总是问:“朱老师什么时候回来呀?朱老师您快点好起来吧!”

穿一件充满生机的绿色上装,孙丽娜来到“感动中国”的舞台,含泪接过属于他们夫妇俩的荣誉。她带来了丈夫的近况:“他右半边还没有知觉,但神智开始清醒,可以连着说两三个字了。”回到孩子们中间,这是朱敏才最大的心愿。

“感动中国”为他们写下的颁奖词是:“你们走过半个地球,最后在小山村驻足。你们要开一扇窗,让孩子发现新的世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夕阳最美,晚照情浓。信念比生命还重要的一代,请接受我们的敬礼!”

当朱敏才、孙丽娜夫妇将大爱洒向山间的时候,江苏江阴的村镇和河南郑州的陇海大院同样因为超越亲情的大爱而温暖如春。

朱敏才、孙丽娜夫妇颁奖词:他们走过半个地球,最后在小山村驻足,他们要开一扇窗,让孩子发现新的世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夕阳最美,晚照情浓。信念比生命还重要的一代,请接受我们的敬礼。朱敏才曾是一名外交官,妻子孙丽娜曾是一名高级教师,退休后奔赴贵州偏远山区支教。

三、移民第一责任人赵久富事迹: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外迁第一人,湖北“移民书记”赵久富

为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湖北省有18.2万移民离别故土,赵久富是中线一期工程40多万移民的杰出代表。50年前,为修建丹江口水库,7岁的赵久富随父母搬迁到了郧县安阳镇余嘴村。2008年,该省试点移民开始,在余嘴村当了26年村支书的赵久富主动选择外迁,积极配合库区、安置区工作。于2010年4月,与61户村民一道,由十堰市郧县迁往黄冈市团风县。

2010年4月30日,搬迁的这天,赵久富含泪告别80岁高堂,带61户村民前往600公里外的黄冈。赵久富本打算把新家安顿好之后就接父母过来一起住,然而这却成了他一生的遗憾。2013年,老父亲突发疾病,当赵久富从黄冈赶回老家时,父亲已经永远闭上了眼睛。

搬迁后,赵久富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领乡亲们积极进取,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经历了从不适应,到逐渐融入当地;从依赖依靠政府,到主动参与、主动建设的巨大转变,移民的主人翁意识越来越浓,建设新家的热情越来越高,涌现了一大批带头致富、带头创业的先进典型。由于工作出色、贡献突出,赵久富被任命为黄湖新区党总支书记,也是该省 7.7万外迁移民中唯一的省人大代表。

“感动中国”组委员会评价赵久富:量与江海宽。赵久富在颁奖现场表示,自己父母也曾经历过一次移民,我们是二次移民。南水北调40多万移民付出的太多、太多。但看到这么大的工程,我们国家能做,很震撼。

赵久富颁奖词:清水即将漫过家园,最后一次,把红旗在墙上摩平。你带领乡亲们启程,车轮移动的瞬间,心间隐痛。不敢回望,怕牵动一路哭声。五十年间,两度背井离乡,我们的老支书,一生放不下的,不只是白发高堂。他是湖北黄湖移民新村党支部书记赵久富,带领村民重找致富路。

四、好心人“炎黄”张纪清事迹:

张纪清(江阴炎黄)在“感动中国”的历史上,出现过两个代表城市良心的符号,一是2006青岛的“微尘”,二是这一届的“炎黄”。篇二:2015年感动中国人物于敏的人物事迹及颁奖词 2015年感动中国人物于敏的人物事迹及颁奖词 2015年感动中国人物于敏的人物事迹及颁奖词

中国氢弹之父于敏事迹:

于敏,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89岁,核物理学家,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

从60年代开始,于敏放弃了个人热爱的基础物理专业,此后30年一直隐姓埋名,于敏一生只有两次公开露面,一次是1999年,国家为两弹一星元勋授奖,另外一次是2015年1月9日,国家科技奖颁奖,于敏成为最高科技奖的唯一获得者。

于敏颁奖词:离乱中寻觅一张安静的书桌,未曾向洋已经砺就了锋锷。受命之日,寝不安席,当年吴钩,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器初成。【2015年感动中国人物于敏的人物事迹及颁奖词】颁奖词banjiangci.htm。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一个名字,荡涤了人心。他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他是89岁高龄的于敏。篇三:感动中国2014十大人物事迹简介及颁奖词

感动中国2014十大人物颁奖词

①【感动中国人物】中国氢弹之父:于敏

感动中国2014人物于敏清事迹:

他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他是89岁高龄的于敏。

于敏一生只有两次公开露面,一次是1999年,国家为两弹一星元勋授奖,另外一次是2015年1月9日,国家科技奖颁奖,于敏成为最高科技奖的唯一获得者。

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予于敏的颁奖词:(报国心皎洁)离乱中寻觅一张安静的书桌,未曾向洋已经砺就了锋锷。受命之日,寝不安席,当年吴钩,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器

初成。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一个名字,荡涤了人心。

②【感动中国人物】老骥伏枥:朱敏才、孙丽娜

感动中国2014人物朱敏才、孙丽娜事迹:

朱敏才曾是一名外交官,妻子孙丽娜曾是一名高级教师,退休后两人没有选择安逸的日子,而是奔赴贵州偏远山区支教。9年来,他们的足迹遍布贵州的望谟县、兴义市尖山苗寨、贵阳市孟关等地。2010年夫妇二人扎根遵义县龙坪镇,继续他们的支教生涯。在支教9年后,他们被中央电视台评为“最美乡村教师”。

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予朱敏才、孙丽娜的颁奖词:(为霞尚满天)他们走过半个地球,最后在小山村驻足,他们要开一扇窗,让孩子发现新的世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夕阳最美,晚照情浓。信念比生命还重要的一代,请接受我们的敬礼。③【感动中国人物】心有清泉:赵久富

感动中国2014人物赵久富事迹:

赵久富,男,60岁,湖北团风镇黄湖移民新村党支部书记。2010年,南水北调移民工作正式开始,湖北省十堰市郧县余嘴村被定为当地首批搬迁的移民试点村,村支书赵久富以大局为重,主动放弃留下来的名额,告别80岁高堂,认真细致做好移民工作,带领61户村民搬迁到团风镇移民新村。

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予赵久富的颁奖词:(量与江海宽)

清水即将漫过家园,最后一次,把红旗在墙上摩平。你带领乡亲们启程,车轮移动的瞬间,心间隐痛。不敢回望,怕牵动一路哭声。五十年间,两度背井离乡,我们的老支书,一生放不下的,不只是白发高堂。

④【感动中国人物】大爱深沉:张纪清

感动中国2014人物张纪清事迹:

他是江苏江阴市民张纪清,27年署名“炎黄”捐款,建敬老院、希望小学。张纪清,74岁,江苏省江阴市市民。2014年11月,在邮局突然晕倒的张纪清被送到医院。散落的汇款单暴露了他的秘密。人们发现,他就是江阴人寻找了27年的好心人“炎黄”。1987年以后的27年间,无论是希望小学还是敬老院,或是地震灾区都曾收到过署名“炎黄”的捐款。27年间,江阴人一直在寻找“炎黄”这位好心人,当地甚至还建设了一个“炎黄陈列馆”。

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予张纪清的颁奖词:(涓滴见沧海)

一个善良的背影,汇入茫茫人海。他用中国人熟悉的两个字,掩盖半生的秘密。他是红尘中的隐者,平凡的老人,朴素的心愿,清贫的生活,高贵的心灵。炎黄不是一个名字,是一脉香火,为我们点燃。

⑤【感动中国人物】同桌妈妈:陶艳波

感动中国2014人物陶艳波事迹: 48岁的陶艳波,每天从早到晚,几乎都要陪伴在儿子杨乃彬身边,和儿子一起学习,做儿子的老师、陪读。在杨乃彬一岁的时候,因为一次发烧导致耳膜出血,最终导致他失去了听说功能。这给了陶艳波和一家人很大的打击。陶艳波坚持让儿子上正常学校,为此她作出了一个难以让人理解的决定:辞职陪着孩子一起上学。就这样,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三,母子二人一起学习。陶艳波就是儿子的耳朵,就是儿子的向导。12年苦读,杨乃彬如愿考上了大学。

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予陶艳波的颁奖词:(爱子心无尽)

他的四周寂静下来,你的心完全沉没。除了母爱你一无所有,但也要横下心和命运争夺。十六年陪读,你是他的同桌,你作他的耳朵,让他听见这世界的轻盈,也听见无声的爱。

下载感动于唐宋word格式文档
下载感动于唐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于敏颁奖词感动中国

    2015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晚会评选出今年的感动中国人物一、 中国氢弹之父于敏事迹: 于敏,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89岁,核物理学家,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在中国核物理的......

    感动于平凡(推荐五篇)

    感动于平凡 她是餐厅的一位普通员工,是我们团队的一员,每天早餐都是她做,整个面点房不过6个人担负起整个餐厅的早餐供应,一千多人的早餐问题就靠她们,她们起早贪黑为餐厅默默奉献......

    感动中国于敏的事迹材料

    感动中国于敏的事迹材料为大家整理2015年感动中国于敏的个人先进事迹,于敏是中国的氢弹之父,他目前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感动中国于敏的事迹材料感动中国于......

    感动中国于敏观后感5篇

    感动中国于敏观后感 于敏,核物理学家,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1926年8月16日生于天津市宁河县。194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原中国......

    感动于心 践行于行doc

    感动于心,践行于行因为此文沉长,思绪杂乱,怕影响大家的评鉴,在此做如下题引:此文以从小到大我们所受的思想爱国教育为主线,引申出当前社会存在的问题和我党内部腐败的问题等,以革命......

    感动于心 践行于行doc

    感动于心,践行于行 突然想起上小学的时候在语文课上学习中国近代大作家鲁迅先生《三味书屋》的事情,随着自己的成长经历,进而联想到当前的社会现状的一些模糊认识... 鲁迅浙江......

    感动于学生的感动[全文5篇]

    感动于学生的感动这个单元的习作主题是写读后感或观后感,我兴致勃勃地翻阅了一下孩子们刚交上来的本子,有两个发现——写读后感的人比较多,其中以《读有感》为题的人也比较多。......

    感动于一则广告(精选五篇)

    感动于一则广告 新传编辑出版 王煜 上校内网,偶然看见同学的分享——《潘婷,泰国励志广告。如果中国的广告也能拍成这样就好了》。广告可以拍成励志的吗?好奇点击一下,感动,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