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北京师范大学校史分析
北京师范大学校史
前身为创办于1902年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
19世纪末,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失败,被迫签定屈辱的《马关条约》,之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有识之士痛感时局之危急,急起救亡图存,开办新学培养人才,是措施之一。
1898年,清政府制定《京师大学堂章程》,规定京师大学堂分普通学与专门学两类,同时设师范斋和编译局等部门。以后历经“戊戌政变”、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占北京等变故,京师大学堂屡遭摧残,以致停办。1901年,清政府重建京师大学堂,先设速成科,下分“仕学馆”和“师范馆”。师范馆首先招生,于次年12月17日开学,校址设在景山东马神庙。1904年,师范馆改为优级师范科。
1908年5月,京师大学堂优级师范科改名为京师优级师范学堂,校址迁往厂甸五城学堂。这是我国高等师范学校独立设校的开始。
1912年5月,京师优级师范学堂改为北京高等师范学校。
1920年北京高师开办教育研究科,招收高师和专门学校的毕业生及大学三年级优秀学生,开我国高等学校通过考试招收研究生之先河。1923年,又续办国文、英语、史地三部的研究科。至此,北京高师已经成为学科门类较齐全,不仅能培养师范与中等学校师资及教育行政人员,而且能够培养各科专门学术人员的高等师范学校。
1923年,北京高师经教育部正式批准改为师范大学。始建于1908年的北京女高师亦于1925年改为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在国内其他高等师范学校都相继并入或改为普通大学的时候,北京高师和女高师先后改为师范大学,对我国高等师范教育体系的独立存在具有深远影响。
1931年7月,北平师范大学与北平女子师范大学合并,定名国立北平师范大学,下设教育学院、文学院、理学院及研究院。
1937年7月,卢沟桥事件发生,日本侵略军占领北平,北平师范大学迁往西安,与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洋工学院组成西安临时大学。
1938年春,西安临时大学迁至汉中,改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北平师大改为西北联大教育学院。同年8月,西北联合大学教育学院改为师范学院,并于次年改称国立西北师范学院。
1940年,西北师院奉命迁往甘肃省兰州市。为减少损失和解决新校址房屋不足,从1941年起,老生在城固逐年毕业,新生在兰州招收。至1944年,西北师范学院全部搬迁兰州。
1946年春,学校师生陆续迁回北平,部分教师留在西北,充任西北大学、西北师范学院教师,支持了西北的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同年11月迁回北平的学校开学。
1949年2月,北平解放。9月,北平改称北京,学校也相应改为北京师范大学。
50年代初,全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市体育专科学校、中国大学理学院、燕京大学教育系、中国人民大学教育研究室和教育专修班以及辅仁大学先后并入师范大学,著名历史学家陈垣任校长。师大的规模有了较大发展,教师增至340余人,在校生达2300余人;校舍增加近一倍,原和平门外新华街旧址称南校,定阜大街辅仁大学校址称北校,并在海淀区北太平庄建新校舍,占地82万平方米。
1966年后,师大经历了10年文革**的浩劫。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北京师大广大师生员工忠于职守,坚持科学研究工作,并取得了卓越成绩。
1976年10月,党和人民一举粉碎了“四人帮”反革命集团。北京师范大学师生欢呼教育和科学的又一个春天到来。通过拨乱反正,学校的教学、科研、思想工作和后勤工作逐渐走上正轨。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学校明确提出了要把我校办成全国第一流、国际上有影响、高水平的师范大学的奋斗目标,为此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使学校的各项工作均有很大发展。
夺回被“四人帮”耽误的十年时间,瞄准世界最先进的科学水平,北京师大先后增加了理论物理、固体物理、电化教学、计算机科学、非平衡态等专业和无线电电子学、心理学等系。北京师范大学已由“文革”前的12个系、18个专业、1个研究所,发展为19个学院、6个系、52个本科专业、127个硕士点、70个博士点和14个研究院/所/中心的教学、科研均衡发展的多学科的师范大学,有16个国家重点学科,14个一级学科拥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16个博士后流动站。教职工人数由“文革”前的2100人增加到近3000人,两院院士14人(双聘院士6人),其中,中科院院士1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2002年5月,北京市第九次党代会决定实施首都新世纪重点建设工程,北京师范大学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一道被列入北京市重点支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四所院校,写入党代会决议。到2004年,在校学生人数由过去的不足5000人增加到16000余人,其中本科生8000余人,研究生6000余人,长、短期留学生2000余人。初创(1902—1912)
北京师范大学建校已近百年,其前身为创办于1902年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
十九世纪末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失败,被迫签定屈辱的《马关条约》,之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有识之士痛感时局之危急,急起救亡图存。许多爱国志士认为,救国之本在于开办新学、培养人才。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清政府制定《京师大学堂章程》,规定京师大学堂分普通学与专门学两类,同时设师范斋和编译局等部门。以后历经“戊戌政变”、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占北京等变故,京师大学堂屡遭摧残,以致停办。1901年,清政府又派张百熙为管学大臣,主持重建京师大学堂。因考虑“国家需材孔亟”,先设速成科,下分“仕学馆”和“师范馆”。师范馆首先招生,于次年12月17日开学。这一天曾被定为北京师范大学的建校纪念日。当时师范馆录取79人。校址设在景山东马神庙。1904年师范馆改为优级师范科。当时招生有两种方式:自愿投考录取和由各省保送复试后录取。学制四年,第一年为普通课,第二年后分科,所习课程有中学的伦理、经学、习字、作文等,还开设西学的算学、博物、物理、化学及外国文等课程。张百熙悉心办学,延揽国内外名流学者充任大学堂教务、行政各职,如桐城派古文家吴汝纶、阳湖派古文家张鹤龄、著名学者蒋式 分别担任总教习、副总教习等,还聘用多名外籍教员。
1903年,为抗议沙皇俄国掠夺我北方领土,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学生首先发起拒俄运动,师范馆学生谷钟秀草拟《京师大学堂师范馆、仕学馆学生上书管学大臣代请奏拒俄书》,师范馆有67人签名,仕学馆也有6人签名;师范馆学生丁作霖创立“抗俄铁血会”,组织武装抗俄,成为著名的爱国民主主义者。拒俄运动是我国近代学生运动史的开端,影响深远。
1908年5月,京师大学堂优级师范科改名为京师优级师范学堂,校址迁往厂甸五城学堂。这是我国高等师范学校独立设校的开始。
这一时期的杰出毕业生有编著十巨册《联绵字典》的符定一,创办山西省图书馆的柯璜等,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
一、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李达同志也是这一时期的学生。1904年,师范馆奖励第一期优秀学生30余人提前二年获 4 官费留学欧洲和日本,这是北京师范大学首批派遣出国的留学生,留学英国的何育杰后来被誉为“中国最早的物理大师”,留学日本的王桐龄成为著名历史学家,其他人也多成为学有专长的学者。
奠基(1912—1923)
中华民国成立之初,政府更迭频繁,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但是,国内有识之士仍不忘发展现代教育。1912年5月,京师优级师范学堂改为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曾留学日本的著名教育家陈宝泉出任校长。7月改五城中学堂为附属中学,同时增设附属小学(即现北京第一实验小学)。次年,本科设英语、理化、博物、史地四个部,这是系科分类的雏形。1915年增设国文部、数理部和教育专攻科、国文专修科、手工图画专修科。1916年,设音乐训练班和职工科(培养实业学校教员)。翌年学校又增设体育专修科,这是我国最早设立的训练体育人才的机构,经过几年的努力他不仅为各级学校培养了体育教师,而且培养出一些为国家争得荣誉的优秀运动员。1919年5月在马尼拉举行的第四届远东运动会(亚运会前身)上,获得田径五项全能和十项全能第一名的是我校体育专修科第一届学生朱恩德,为我国在国际体育大赛中争得金牌。1921年5月在上海举行的第五届远东运动会上,中国篮球队战胜日本队和菲律宾队获得冠军。中国篮球代表队5名主力队员中就有4名是北京高师学生,其中2名为体育专修科学生。
学校为培养优秀师资,制定了“诚实、勇敢、勤勉、亲爱”校训,在学校门口设立了“整容镜”,进出校门者均需整理仪容。学生大多来自贫寒家庭,深知读书机会来之不易,他们关心国事,勤奋攻读,品行笃正,以为人师表约束自己,奠定了师大优良的学风校风。当时学校除免费提供食宿外,每年还发两套校服。高师学生外出必穿校服,他们仪态温良谦恭,举止儒雅沉稳,在社会上影响极好。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新文化运动。1919年2月,北京高师一些较贫寒的学生在社会主义新思想影响下,以学习互助名义组成进步团体—工学会。1919年5月初,北洋政府代表准备在出卖主权的巴黎和约上签字的消息传到国内后,3日晚北京高师工学会成员匡互生星夜与北京大学、北京工 5 专等校联络行径,4日北京高师的队伍最先到达天安门广场,不久北京大学等学校的队伍也到达天安门广场,热血青年愤怒声讨北洋政府的卖国行径,高师学生周蘧(予同)、匡互生等人写了遗书,准备牺牲自己以争国权,他们首先冲进并火烧赵家楼、痛打章宗祥。在这一历史壮举中,高师的学生是先锋和主力,为“五四”运动的发生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使北京高师成为“五四”运动策源地之一。经过“五四”运动,高师学生的思想面貌发生很大变化。1919年11月学校废除学监制,成立学生自治会,这是我国最早的学生自治会;出版《工学》杂志,宣传进步思想;开办平民学校和工友夜校,为贫穷的工人、市民补习文化。
1920年北京高师开办教育研究科,招收高师和专门学校的毕业生及大学三年级优秀学生。第一期招收北京、成都、武昌、奉天等高师及北京大学、金陵大学、北洋大学等校毕业生、肄业生共32人,所学课程涉及哲学、心理、教育、生物、社会学等学科,共计24门之多。教师以本校为主,也请了国内外著名学者蔡元培、胡适、费特、杜威夫妇等人。1922年4月,教育研究科第一期毕业生16人,被授予“教育学士”学位(当时本科生不授学位)。教育部、各大学都派人出席研究科毕业典礼,会议隆重热烈。此举开我国高等学校通过考试招收研究生之先河,也是我国首次给学生授予学位,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大盛事。1921年,北京高师增设理化、博物、数理三部的研究科;同年招收女生与男生同班上课,成为较早招收女生的大学;1923年,又续办国文、英语、史地三部的研究科。至此,北京高师已经成为学科门类较齐全,不仅能培养师范与中等学校师资及教育行政人员,而且能够培养各科专门学术人员的高等师范学校。
北京高师成立后,聘请了许多著名学者任教。李大钊在学校开设“史学思想史”等课程,宣传马克思主义,介绍进步学生加入中国共产党;师大也是鲁迅先生任教时间最长的学校之一,他开设的“中国小说史略”等课程深受学生们的欢迎。还有许多专家学者在校任教,比较著名的有王烈、丁文江、王祖训、王桐龄、陶履恭、邓萃英、陈映璜、毛邦伟、钱玄同、马裕藻、马叙伦、白月恒、沈步洲、何炳松、蔡钟瀛、张贻惠、翁文灏、马寅初、黎锦熙、林砺儒、高步瀛、张贻侗、张耀翔等,其中许多人是从日本和欧美回国的留学生。
北京高师这一时期毕业生中有很多人后来成为著名的革命者、社会活动家和学者,如革命烈士魏野畴、杜斌丞及教育家、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杨 6 明轩,历史学家、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谷城,外交家、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楚图南,教育家、前全国政协副主席、最高法院院长杨秀峰等一大批献身革命事业又兼学者型的优秀人物,著名历史学家周予同,生物学家张作人、孔宪武,鱼类学家陈兼善,苎麻纤维专家酆云鹤,教育学家高觉敷、黄敬恩,数学家杨武之,体育教育家袁敦礼、王荣春(耀东)等也是这一时期的毕业生。
成长(1923—1937)
国民党的派系斗争渗透到各个领域,也殃及到教育界。高师因此倍受压制,缩减必须的办学经费、借口整顿强令停止招生……但是,北京高师全校师生没有被权势所吓倒,为学校的生存和发展进行了顽强的抗争。
北京高师的教学质量好,毕业生在各级学校工作认真,受到社会普遍好评。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北京高师于1923年经教育部正式批准改为师范大学。始建于1908年的北京女高师亦于1925年改为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在国内其他高等师范学校都相继并入或改为普通大学的时候,北京高师和女高师先后改为师范大学,对我国高等师范教育体系的独立存在具有深远影响。由梁启超、张伯苓、李石曾等组成学校董事会,著名教育家、曾多次出任教育总长和次长的范源廉就任校长。从此中国有了师范大学,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的重大事件。改为大学后,暂设预科2年,本科4年,毕业生授予学士学位。系科设置更臻完备,本科分设教育系、国文系、英语系、史地系、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生物系,并设体育和手工图画2个专修科。1928年,史地系分为历史系和地理系,1930年体育专修科改为体育系。
北京师范大学的师生不但致力于钻研学问,而且时刻关心祖国的命运。1926年3月18日,北平学生抗议日本帝国主义炮袭大沽口炮台和日、英、美、法等八国的“最后通牒”,举行声势浩大的游行,北京师大与女师大两校积极参与,成为这一运动的主力军。段琪瑞执政府开枪镇压学生,北京师大学生范士融和女师大学生刘和珍、杨德群遇害。鲁迅先生为此撰写了题为《纪念刘和珍君》的著名文章。1927年4月,李大钊被奉系军阀张作霖杀害,同时遇害的还有北京师大学生、中共地下党员吴平地、谢伯俞和曾在女师大学习的张挹兰。
1931年7月,北平师范大学与北平女子师范大学合并,定名国立北平师范大学,下设教育学院(教育系、体育系、实用艺术系)、文学院(国文系、外文系、历史系)、理学院(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生物系、地理系)及研究院(从事史学、文学、文字学、地学、哲学、教育学等学科研究工作)。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徐炳昶任校长。同年9月,“九·一八”事变爆发,全校师生积极投入抗日和反对蒋介石不抵抗主义的斗争。
1933年8月,重新修订北平师范大学《组织大纲》和《学则》,规定学校的任务是:“以造就中等学校与师范学校师资为主,并以造就教育行政人员及研究教育学术与适用于教育之专门学术为辅。”学生实行主副科制,即学生除选一主要科(系)外,必须另选一科(系)为副科。采取学分制兼学年制,学生在4年中须修满146学分方得毕业。学校在造就中等学校师资的同时,注意开展学术研究,培养学术专门人才。
1935年12月,北平学界爆发了伟大的“一二·九”运动,北平师大学生是主力和中坚。北平师大国文系毕业生周小舟是这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是由师大学生首先提出并在师大举行成立大会,第一届队长也是师大学生。
学校的扩大,需要更多有真才实学的教师。各届校长摈弃门派之见,兼容并包,延揽了欧美、日本的留学硕士、博士及国内的著名学者任各科教员。他们中有著名学者梁启超,物理学家吴有训,植物学家李顺卿,生物学家郭毓彬,国学家吴承仕、黄侃,历史学家陈垣,化学家刘拓,数学家赵进义,教育家林砺儒、常道直、瞿菊农,翻译家英千里等。
这一时期的优秀毕业生有后来成为闻名中外的水声学家汪德昭、空气动力学家陆士嘉、生物细胞学家汪 仁、数学家闵嗣鹤、植物学家俞德浚、教育家吴富恒等;同期,师大也涌现出大批革命者、社会活动家,如前湖南省委书记周小舟、江西省委书记邵式平、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主任林一山、著名记者浦熙修等;还有为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而牺牲的黄道、辛焕文、徐名鸿等烈士。
动荡(1937—1949)
1937年7月,卢沟桥事件发生,日本侵略军占领北平,北平师范大学迁往西安,与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洋工学院组成西安临时大学。部分学生在师大教授、中共地下党员杨秀峰率领下奔赴抗日前线。1938年春,西安临时大学迁至汉中,并改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北平师大为西北联大教育学院。同年8月,根据当时国民政府颁布的《战时教育实施方案》规定,西北联合大学教育学院改为师范学院,并于次年改称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原北平师大校长李蒸任师范学院院长,院本部设在陕西城固文庙,又在校场坝辟地30余亩,师生们共同努力克服资金不足,建起校舍200余间,以供教学、生活之用。学院增设了公民训育系和博物系加之原有的国文、英语、史地、数学、理化、教育、体育、家政系,共10个系,还设有劳作专修科,又设立了师范研究所(后改称教育研究所)。
学校重视教学实践,学生在校学习4年,在校外充任实习教员一年。考试合格、教学实习一年期满并经证实教学成功者,授予学士学位。又设第二部,招收本校及其他大学性质相同专业的毕业生志愿从教者及现任中学教员,予以教育专业训练,具有研究生性质。汉中地处巴山汉水之间,秦汉三国时代的古迹名胜不少。师生们还作过一些考古工作。1939年,师生在黎锦熙等教授带领下发掘了张骞墓,将发掘的经过及墓内情况立碑予以记载,碑的阳面镌刻的碑文《增修汉博望侯张公墓碑记》由吴世昌撰作,黎锦熙书写。碑阴刻有《汉书.张骞传》,由许寿裳书写。
1940年,西北师院奉命迁往甘肃省兰州市,在黄河岸边的荒滩上再次平地起家。为减少损失和解决新校址房屋不足,从1941年起老生在城固逐年毕业,新生在兰州招收,至1944年西北师范学院全部搬迁兰州,成为除陕西以外的大西北地区第一所国立高等学校。
根据当时教育部规定,西北师范学院负责河南、陕西、甘肃、宁夏、绥远、青海6省区的师资培养。其中西北内陆几省经济、文化特别落后,民智亟待开启。在西北的8年中,本科毕业生达1300余人,绝大部分毕业生留在西北地区任教,但仍不能满足西北地区对师资的需求。为进一步解决西北地区中小学教员短缺的问题,西北师院增设了国文、史地、理化、国语、体育5个专修科,还办有劳作训练班,优良小学教师训练班和先修班,为西北地区培养了大批合格的中小学各科教师;在培养教师的同时,师范研究所对中等学校一些科目的教材教 9 法做了研究;教育系创办的《小学教育研究通讯处》,对西北各省小学教师提出的教学问题进行了指导性解答。北平师范大学为西北地区的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均做出了卓越贡献。
为改变台湾在日本统治时期以日语为官话,民间以漳、泉、厦及客家话为通用语言的状况,在著名语言文字学家黎锦熙的倡议下,师院专为推行国语开设了国语专修科,黎先生亲任专修科主任。1946年初,国语专修科学生与国文系、教育系部分师生赴台开展推行国语运动,为在台湾普及国语及增进台湾与大陆的联系,做了大量的工作。为消除日本帝国主义在台湾殖民统治的文化影响,北京师范大学的这一举措,功不可没。
1946年春,学校师生陆续迁回北平,部分教师留在西北,充任西北大学、西北师范学院教师,支持了西北的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同年11月迁回北平的学校开学。当时学校设有国文、英语、历史、地理、数学、物理、化学、博物、教育、体育、音乐、家政12个系和劳作专修科。
学校迁往西北的8年多时间里,原师大的大部分教师不惧办学条件简陋和生活艰苦,多次随校迁移,也有其他学校的教师慕名辗转而来,当时学校里的教师多为名流学者,如国文系的黎锦熙、杨晦、许寿裳、何士骥;教育系的李建勋、方永蒸、金澍荣、马师儒,历史系的陆懋德、杨人、罗根泽;物理系的张贻惠、蔡钟瀛、文元模,化学系的刘拓、张贻侗、袁翰青,数学系的赵进义、傅种孙、张德馨,地理系的黄国璋、邹豹君,生物系的郭毓彬、孔宪武、汪 仁,外语系的焦菊隐,体育系的袁敦礼、王耀东、董守义、徐英超等人。国文系主任钱玄同教授因身体原因留在北平,他拒不接受伪聘,保持气节贫病而逝。国文系教授、中共地下党员吴承仕奉命留在平津,坚持为党工作,终因劳累、贫病去世,在延安为吴承仕举行的追悼会上,毛主席以“老成凋谢”敬挽,周恩来同志所送挽联为:“孤悬敌区,舍身成仁,不愧青年训导;重整国学,努力启蒙,足资后学楷模。”
这一时期的学生当中涌现出许多优秀的革命者、社会活动家,如:杜润生、丁秀、浦安修、申健等。革命烈士有:张仁槐、郭庆云、王韶、萧明华等。著名学者有中科院院士、植物分类学家王文采,海洋微生物学家吴宝玲,教育家霍懋征,古典文学家顾学颉也是这个时期的毕业生。
壮大(1949-1976)
1949年2月17日,北平师大师生在庆祝解放、欢迎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城的无比喜悦之中,迎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北平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叶剑英同志派到北京师大的军管会代表。从此,北平师范大学进入一个崭新的时期。9月北平改称北京,学校也相应改为北京师范大学。
解放后,党和政府对高等师范教育的发展非常关怀和重视。进北平不久,毛泽东主席就亲临师大探望老师黎锦熙及同学友人汤 真等教授,听取他们对建国、办学的意见。不久,毛主席又为师大题写校名,为数学杂志题写刊名。毛主席亲自召见师大校长,指示各行政机关应为办好师大提供方便,使师大在全国师范院校中起到“示范”的作用。在领袖的关怀下,北京师大有了长足的发展。
此时,师大的教师阵容和领导力量是很强的,教育部任命曾在师大长期任教,时为教育部普教司司长的林砺儒为校长,著名语言文字学家黎锦熙为国文系主任,著名历史学家侯外庐任历史系主任,著名戏剧学家洪深任戏剧系主任,著名音乐家贺绿汀任音乐系主任,著名社会活动家李德全任保育系主任;著名学者焦菊隐、傅种孙、祁开智、鲁宝重、郭毓彬、黄国璋、徐英超分别任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体育系主任。著名民俗学家钟敬文、文艺理论家黄药眠、现代文学家李何林、历史学家白寿彝、诗人作家穆木天、文学翻译家彭慧、地理学家周廷儒、心理学家朱智贤等也先后到师大任教。教育部颁布《北京师范大学暂行规程》,规定师大的任务,是培养中等学校师资和培养和训练教育行政干部与社会教育干部。
50年代初,全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市体育专科学校、中国大学理学院、燕京大学教育系、中国人民大学教育研究室和教育专修班、辅仁大学先后并入师范大学,著名历史学家陈垣任校长。新建政治教育系,戏剧专业调到人民艺术剧院,体育卫生系调出,成立了北京体育学院(现北京体育大学),音乐专业和图画专业调出,成立了北京艺术师范学院(后又分为中国音乐学院和首都师大艺术系),有力地支持了国家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师大的规模有了较大 11 发展,教师增至340余人,在校生达2300余人;校舍增加近一倍,原和平门外新华街旧址称南校,定阜大街辅仁大学校址称北校,并在海淀区北太平庄建新校舍,占地82万平方米。师大除培养合格的中等学校的师资外,还担负为高等师范学校培养师资的任务,为此,在招收四年制本科生的同时,还举办了培养高师师资的研究班。1955年招收函授班。
为贯彻党中央关于改革旧教育和向苏联学习的指示,学校陆续制定了一系列工作条列,制定和修改教学大纲,使各学科的科学性、系统性和教学质量都有了很大提高。1958年,学校首先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4个系的学制由4年改为5年;1959年,全校除体育和俄语两系外,均由四年制改为五年制。1960年,增设了原子能、无线电、放射化学、生物物理新科技专业和建立天文系,标志着师大在研究尖端科学方面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1966年后,师大经历了10年文革**的浩劫。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北京师大广大师生员工忠于职守,坚持科学研究工作,并取得了卓越成绩。核物理专业的师生,先后成功地研制了二十万电子伏特离子注入机和四十万电子伏特重离子注入机及其它重要科研成果;地理系周廷儒教授在没有助手、资料缺乏的情况下,不顾年迈体病坚持研究,终于完成了40余万字的《中国自然地理·古地理新生代》专著(后获得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一等奖);生物系细胞生物教研室的教师们,依靠集体力量为攻克癌症作出了贡献。
腾飞(1976──1997)
1976年10月,党和人民一举粉碎了“四人帮”反革命集团。北京师范大学师生欢呼教育和科学的又一个春天到来。通过拨乱反正,学校的教学、科研、思想工作和后勤工作逐渐走上正轨。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学校明确提出了要把我校办成全国第一流、国际上有影响、高水平的师范大学的奋斗目标,并为此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使学校的各项工作均有很大发展。
夺回被“四人帮”耽误的十年时间,瞄准世界最先进的科学水平,北京师大先后增加了理论物理、固体物理、电化教学、计算机科学、非平衡态等专业 12 和无线电电子学、心理学等系。北京师范大学已由“文革”前的12个系、18个专业、1个研究所,发展为12个学院、24个系、38个本科专业、84个硕士点、43个博士点和22个研究所、30个研究中心的教学、科研均衡发展的多学科的师范大学,有7个国家重点学科,10个一级学科设有博士后流动站。教职工人数由“文革”前的2100人增加到近3300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7人(黄祖洽、王梓坤、孙儒泳、刘若庄、刘昌明、张新时、林学钰)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刘伯里),还有闻名中外的民俗学家钟敬文教授,古典文献学家、书法家启功教授,经济学家陶大镛教授,教育学家顾明远教授等。一大批中青年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中脱颖而出,成为各学科的带头人。在校学生人数由过去的不足5000人增加到15000余人,其中博士生500余人,硕士生1400余人。“文革”后的二十余年中,北京师大培养各类毕业生近8万人,大批优秀的毕业生活跃在祖国的教育战线,他们勤奋耕耘,为提高全民族文化而贡献自己的一切。
第二篇:北京师范大学校规校史考试部分试题
1、专业二等奖学金按参加人数的10%算。
2、我校现行的领导体制: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3、偷盗试卷给予开除学籍处分
4、实习、社会调查按五级制评定
5、参与赌博给予记过处分
6、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受理申诉后,组成复查小组,小组成员中教师和学生代表可以少于50﹪错的7、决定受理的申诉,申诉处理办公室收到书面申诉材料之日为受理之日。
8、军训是学生的必修课,旷课累积达20学时者,给予警告处分。
9、我校在本科阶段实行弹性学制,学制3—6年。错的10、选课人数少于50人的公共必修课,该教学班停开。
11北京大学生学生奖励项目分为集体奖励和个人奖励两大类。
12未经许可,私自转让、使用学校知识产权的,给予记过处分
13学生修读辅修专业课程考试作弊与修读主修专业课程考试作弊同等处理 14对一、二、三等专业奖学金所定的百分比不是评奖必须完成的最低限额,在执行中应遵循宁缺毋滥的原则
15由他人代替参加考试的,给予开除学籍处分
16学生捡到学生证或校徽时,应立即送交学生处或保卫部,谨防他人利用;如发现此类情况,应立即报学校保卫部、学生处。
17一学期内辅修课程不及格在2门(含)以上者,由辅修院系批准,取消其辅修资格
18学生转入新专业,高一级别的课程可以充抵低一级课程,但低一级的课程不可充抵高一级课程。
19留校察看期间又发生违纪行为的学生,给予开除学籍处分
20舞会类活动原则上安排在节假日和周末晚间进行,活动时间不得超过23时 21学生对处分决定有异议的,在接到学校处分决定书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可以向学校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诉。
22平时成绩原则上不应低于课程总成绩的40%。
23军事理论课为36学时。集中军训为2—3周。安排在第一学年进行。
24学生证是学生的身份证明,校徽是学生的标志,新生入学复查合格的,由学校统一发给。
25北京师范大学十佳大学生评选办法采用推荐和自荐两种形式。
26军训是学生的必修课,旷课累积达5学时者,给予全连通报批评。
27修满辅修专业学分,但未获得主修专业毕业证书者,不发给辅修专业毕业证书。
28学生修读“学院路地区校际共同体”的辅修/双学位课程,如未获得辅修/双学位证书,可在第六学期末按照有关规定提出课程认定申请。
29下列行为属于考试严重作弊的是代替他人参加考试
30学生辅修专业课考试不及格者,不计学分,但不须重新选课修读。错的 单项奖学金不包括竞赛奖学金
31按照国家招生规定,超过规定期限两周(含)未报到者,除不可抗力或学校批准的事由以外,视为放弃入学资格。
32学生修读其他学校课程,学校公共平台课由教务处认定。
33参加优秀团干部评选,工作满一学期即可。错的34学生因重修等原因确需修读、但上课时间有部分冲突(一般不超过该课程总学时的三分之一)的课程,可申请免听其中一门冲突部分的课程。错的 35学生团体注销后,其所属的分支团体机构不同时注销。错的36对患有疾病的新生,经学校指定的二级甲等以上医院诊断不宜在校学习的,可以保留入学资格一年
37及格课程不得重修。
38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受到治安管理处罚被处以拘留十一天以上或者劳动教养处罚的,学校给予其开除学籍处分
39申诉处理委员会做出的复查结论应载明的内容不包括申诉人享有的向教育部高教司申诉的权利和期限
40未经批准,连续离校天数达到11天以上的,给予开除学籍处分
41学生违反学习纪律的行为,本科生由教务处负责调查、取证,并向学生处提出处理建议。
42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是学校受理学生申诉的专门机构。
43每个教学班级评定的学生总成绩应呈正态分布,原则上90分以上者不得超过15﹪,65分以下者不得少于3%
44要获评三等专业奖学金,学年学习成绩排名须在前45%以内,所有课程成绩均在合格以上。
45根据《北京师范大学考场规则》,考试开始后迟到20分钟以上者,取消该课程的本次考试资格,以旷考论处。
46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受到治安管理处罚被处以警告处罚的,学校给予其警告处分
47将宠物带入教室、办公室、实验室、宿舍等场所,不听劝阻的,给予警告处分
48学生在校期间依法享有的权利不包括遵守学校管理制度
49勤工助学必须坚持“立足校园、服务社会”的宗旨,学生不得从事经商活动。因伤病需休养治疗半个月者,不应予以休学。
50补发的学士学位证书,发证时间按补发证书日期填写
51补发的学士学位证书,发证时间按毕业日期填写。错的52申请提前毕业的学生,应于第五学期末提交申请。
53前一学期内专业课程考试有未通过的科目,不得担任或继续担任学生团体负责人。
54课程的成绩评定采用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的结构计分法。55故意散布谣言,破坏社会和校园稳定的,给予严重警告处分
56学生在教学科研区上网以研究中心、实验室为单位,以导师为责任人统一开设帐号,每月可免费访问8G国内流量。
57学生在申诉中捏造事实、弄虚作假、诬陷他人的,学校应当根据情节给予纪律处分
58特等不属于专业奖学金的评定等级。
59休学学生相关问题不符合规定的是学生休学期间享受在校学生待遇 60励耘那题,答:陈垣先生
61大型活动的安全保卫工作实行“____”的原则。(谁举办 谁负责可是答案打出来不对)
62持械打人或者为打人者提供凶器,未造成伤害的,给予留校察看处分
63未经批准,连续离校天数达到5至6天的,给予严重警告处分
64选课人数少于30人的公共选修课可能停开。
65我校在籍在读全日制本、专科学生和研究生,能自觉遵守学校相关规定者,均可发起组织学生社团。
66学生对《北京师范大学课程考试/考查成绩登记表》中的成绩有异议,于开课的下一个学期的前五周内,向任课教师所在院系的教务管理部门提出查阅试卷的书面申请,过时不再办理。
67作为全校学生团体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组织是北京师范大学学生团体联合会
68本校学生上网不区分国际国内流量,只记下行流量,须使用客户端认证。69考试课程一律按百分制评定成绩;考查课程的成绩可按五级制或二级制记分办法。(这题要填两个空,不知道答题格式是什么,总是答错)
70校徽遗失,一般不予以补发。
71申诉人就申诉事项提出行政复议,未受理,不能终止复查。
72北京师范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是一所以教师教育、教育科学和文理基础学科为主要特色的著名学府。
73考试课程一律按百分制评定成绩。
74成绩评定采用平均学分绩作为学生综合评价指标,凡考试课程成绩和考查课程成绩均计入学分绩。错的75学生在本科阶段学习期间只能享受一次2万元教育储蓄的免税优惠。76学生团体主要负责人可以是本科一年级学生。错的77如学生在毕业时未按规定修读完辅修课程,即取消其辅修修读资格。错的 78参加学生干部评选只需工作认真即可,与学习成绩无关。错的(要全部及格)79 因病或其他原因不能参加教育教学计划规定的活动时,应事先办理请假手续并获得批准,否则按《北京师范大学学生违纪处分办法》处理
80有偿资助包括国家助学贷款和勤工助学。
第三篇:中央财经大学校史
各位同学,你们好,我是今天的讲解员***。现在大家所在的校史馆在前不久刚刚建设完工,其实,在2009年,我校建校六十周年之际,学校在学院南路校区重新设计兴建了校史馆。但是为了让沙河校区的众多学子,特别是大一新生方便、及时地参观校史馆,接受校史校情教育,学校又在学院南路校区校史馆的基础上在沙河校区建设了这个校史馆。
“任何涉入一条新的河流的人都想知道这里的水来自何方,它为什么这样流淌”,而对于每一位新来中央财经大学的莘莘学子来说,都渴望了解这所大学的初创,以及它历史上的人物、事件和种种故事。那么首先我要向大家介绍的是我校的发展历程:
我校建校已有60多年,经历了办学初创期、单科性学院定型期、学校恢复期、向多科性大学转型期等几个阶段,目前已经进入了努力创办高水平大学新时期。
办学初创期 自1949年建校起至上世纪50年代末是学校的初创期。
中央税务学校
我校的前身是中央税务学校,始建于1949年11月6日,校址位于西皇城根22号,现改为西黄城根南街45号,也就是这张图片所示的位置。
西皇城根22号,最早是一所尚书宅地,由清末邮传部尚书陈璧所建,又名陈家大院,这处院子有30余亩,200间房舍,能容纳500余人,当时学校花费了相当于7000多袋面粉的价格购得该处院落。
此时的中央税务学校还不能说是正规的高等院校,是为中央政府培养亟需的税务干部,还只算是一所具有高等教育性质的财经类学校。
中央财政学院
为了加强高等财经教育,财政部开始在中央税务学校的基础上筹备建立中央财政学院,所以从1951年9月开始,西皇城根22号院也成为中央财政学院的校址,同时学院也在西直门外四道口处,也就是现在的学院南路校区处兴建新的校舍。在初期,税务学校和财政学院并行运行,直到1952年6月,税务学校才正式并入中央财政学院。
中央财经学院
税务学校和财政学院合并后,“蜜月”还没度完,就赶上了1952年的全国院系大调整,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教育史上的大事件,是以苏联为师的结果。这次调整,私立大学全部改为公立,教会学校一律撤销,对综合性大学进行整顿,发展专门院校,重点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
这次调整,虽然改变了旧中国工科过于薄弱、师范缺乏的状况,但也确实造成了高等教育长期文理、理工分家,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相割裂的状况,给培养的学生造成了思想方式的缺陷和知识面的偏颇等负面影响。
不过,在这次调整中,我校还是受益的,北大、清华、辅仁、燕京大学的很多知名学者、著名教授来到我校,可以说是精英荟萃,名士云集。
中央财政干部学校
好景不长,中央财经学院只办了一年就被撤销了,究其原因不得而知,一种说
法是说国家可能处于对北京地区高校布局上的考虑,另一种是说,学校的办学条件简陋,院系调整过来的一些教授们不愿意在这里供职,因为与他们心目中的大学相去甚远。
中央财经学院撤销后,师资又被分到了北大、清华、人大等院校,原来中央财政学院和税务学校人员大部分留下来承办中央财政干部学校。不过,无论如何,干校的成立对改变当时财政干部培训工作的落后状况起到了重要作用,极大缓解了当时大规模社会主义改造时期财政干部紧缺的状况。
中央财政金融干部学校
1958年,中央财政干部学校和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干校合并,成立中央财政金融干部学校,这次合并凝聚了财政和金融两大力量,奠定了我校学科今后的发展方向。
单科性学院定型期 1960年直到“文革”期间停办为止
中央财政金融学院
1960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在我校原来干校的基础上,成立中央财政金融学院。到了1961年,全国经济困难,大家吃不饱饭,各个浮肿,于是中央决定精简城市人口,所以这一年学校没有招生,因此这一时期学校只培养了的四届正规毕业生,共1597人,但就是这四届学生,在后来出了众多中国财政、金融领域的高管,这在后面会加以介绍。另外,在这一时期,我校开始接收外国留学生。
这一时期是学校历史上发展较好、较快的一个时期,无论是校舍建设、教师培养还是学生培养方面都做出了很大的成绩,1966年文革开始,学校的基建工作停了,挖好的地基毁了,教师被下放,校舍被北京烟厂占了。
学校恢复期
1978年,国务院批准学校在原址复校,这就意味着烟厂得搬家,腾出校舍,但是因为烟厂是北京市的利税大户,市里更重视,所以在去留问题上双方争论了好几年。财政部的领导去国务院、去国家事务管理局,都没谈下来。烟厂生产轰轰隆隆,学生没法上课,于是上街、罢课,去请愿。后来事情闹大了,新华社写了一篇内参,报给了当时主持中央工作的胡耀邦同志,胡耀邦批示,让烟厂搬家,这是1981年的事儿了,但是烟厂彻底搬走是1988年,前前后后经历了10年。可以说复校后学校经历了一段相当艰苦的岁月,因为没有地方,有的老师在澡堂里隔出一个空间,做宿舍,第二天起床,被子都能拍出水,几百个学生一起住在大礼堂,学生没有教室,就在临时搭建的工棚里上课,但是就是在物质条件如此困难的情况下,同学们非常团结,保持着高昂的学习劲头,晚上在烟垛上谈理想,平时积极锻炼身体,一心想为国家建设做贡献。而教师到各地用人单位的走访,普遍反映中财的学生务实、踏实,很得用,这可以说已经成为我校学生的传统。
迁厂还校的十年,对学校的发展非常不利,同其他兄弟院校相比,实际上是失去了10年的发展机遇。没有校舍,办学规模就不能扩大,也不利于教师的培养。
向多科性大学转型期
1996年学校更名为中央财经大学,是学校在复校后抓住的第一个历史机遇,相对于原来的以财政、金融、会计等为主要学科的专门性院校而言,学校走上了多科性大学之路。
创办高水平大学新时期
复校后的第二个历史机遇是2000年学校由财政部划归到教育部,成为教育部直属的国家重点大学,从而走上了“入主流、办特色、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办学道路。
捐资兴学
这块儿内容是1996年以来,向我校捐资十万元以上的单位和个人的名单。其实无论是小从几十元,大到几千万元的捐赠,学校都一一记录在册,并在基金会的网站上公布出来,但在因为数量很多,而这面墙的空间有限,所以无法一一列举。
除了社会捐赠,很多从校友毕业后反哺学校,像涌金实业前董事长,已故经管86级校友魏东先生,有女巴菲特之称的刘央女士等等。
相信有这么多的好榜样,学生们在能力范围内反哺学校,捐资兴学一定会在中财形成风气,这些虚位以待的空位,说不定也会出现在场同学的名字。
现在我们来到了校史馆的室内展示部分。
前言
这是我校的新徽标,于2009年7月启用,以学校的标志雕塑——“龙马担乾坤”为核心主体。
“龙马担乾坤”主题雕塑坐落于学院南路校区校门区广场中央,落成于2000年5月16日,由著名工艺美术大师韩美林先生为我校建校50周年创作,造型是一个背负乾坤,昂首奋蹄的龙马造型,予以中财学子像龙一样腾天潜渊,吐纳川海,也要像马一样辽阔原野,一任奔驰。
我校现阶段的办学目标是建设有特色、多科性、国际化的研究型大学。
历程篇
校史馆的室内部分分为历程篇和成就篇两个篇章,以“有特色、多科性、国际化、研究型”为主线,对建校以来学校取得的成绩,进行简要地回顾、总结和提炼。
与国同体
在中财6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学校始终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这些照片是新中国历届国家领导人接见我校师生的照片,这是在我校建校50周年之际,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同志给我校的题词。
复校后的历次党代会
在这块儿内容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学校各个发展阶段提出的校办学目标,从第一次党代会的建设全国重点财经院校,到2010年第五次党代会提出的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办学目标,我们可以看出学校在不断发展,办学目标在不断提高。
发展大事记
2000年后,学校发展非常迅速,在基建、科研、教育教学等各方面突飞猛进,这些发展变化在大事记里得到充分体现。
校园变迁 1988年之后,学校进入了校园建设逐步改造和建设阶段,1997年清河分部启用,到1999年建校50周年之际,校园面貌焕然一新,办学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但学校空间狭小,无法完全满足学校办学的需要,由于周边无法拓展,学校抓住沙河建设高教园区的契机,在昌平沙河建设新校区,扩展办学空间。2007年沙河校区破土动工,2009年正式启用,迎来首批学子。长期困扰学校发展的校园面积过小问题初步得到了根本性的解决,为学校今后的更好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标志着中央财经大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根据学校的发展战略规划,沙河校区将成为学校未来的主校区。
在沙河新校区投入使用之前,为弥补教学条件的不足,2007年学校租用了校舍功能齐全,条件完备的上庄校区作为使用了11年的清河校区的替代校区。
同学们看到的西山分部,是中央财政管理干部学院并入中财后,其教学用地成为中央财经大学西山分部。
六十年辉煌
这是在2009年我校建校60周年之际,党和国家领导人给发来贺信,题词,还有来视察和讲座的照片。
校庆当天共和国五任财长更是齐聚我校,祝贺60周年校庆。校庆期间,学校还举行了一系列活动。各大媒体也争相对校庆盛况进行了报道。
有特色
在2003年9月的《经济》杂志上,记者王信川经过细心统计和精心研究,发表了文章“中国财金黄埔报道”,将目光聚焦在我校金融62一班。这个50人的班级出了30多位司局级以上干部,且大多身处经济重要部门,并且他们的同届和下届校友也不了不少政府高官。这张图片就是这期杂志的封面,封面上的这三位校友分别是时任国家审计长的李金华,财政部部长金人庆和原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时任天津市市长的戴相龙。
特色学科
60年的办学历程,学校形成了鲜明的财经特色。
经济学和管理学是我校两大传统优势学科。建校初期我校所开设的专业主要属于应用经济学,直接服务于当时国民经济建设,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专业是国家在我校率先设立的。
这是我校现阶段财经专业的建设情况,我校是全国拥有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的四所高校之一,这四所高校分别是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
2006年,学校搭建了“经济学与公共政策创新平台”,引进了一大批海外优秀归国人员任教,还聘请了一批世界一流学者,包括诺奖得主担任学术委员、名誉院长,平台学生采用国际化的教学模式进行培养,采用国际公认最权威的英文版教材和英文授课。2006年末该平台被列为国家 “优势学科创新平台”。这张照片是六十周年校庆前夕刘延东同志来校视察时,与平台教师的合影。
我校注会专业在2006年和2007年的教学质量评估中连续名列全国第一,这是中注协发的文件。
保险学专业获得了国际保险业著名专业资格认证机构的资格认证,我校本科生和研究生在申请会员方面具有很好的优势,这是会员证。
前不久学校MBA项目又获得了AMBA国际认证。
财经人才培养
我校学生生源好、表现好、就业好、发展好、社会反响好,在20世纪50、60年代的毕业生中,一大批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有的成为担纲扛鼎的领军人物。其中就包括上面的这五位,分别是:金融62级校友李金华、财政62级校友金人庆,财会63级校友戴相龙,这三位在前面已经提到过,另外还有总后勤部副部长孙志强,原新华社澳门分社社长王启人,都是我校中央财政金融学院时期的学生。
我校1978年复校后培养的大批校友,现在也已成为国家经济管理部门、金融保险机构、企事业单位、学术界、文化界等行业领域的骨干力量。
而新一代毕业生也是人才辈出,如我校2006届会计学院毕业生王一钢同学被国际会计师公会授予“杰出英才奖”,毕业后被摩根士丹利公司录用,是当年全亚洲唯一被录用的本科毕业生。
多科性
院系成立时间
这是自1949年以来,我校各院系成立的时间,大家可以看看,自己所在的学院的发展演变情况。大家可以看到,1995年,法律系、中文系成立,学校开始有了非财经专业的院系了。
学科树
目前我校的学科专业建设形成了以经济学、管理学、法学为主体,文学、哲学、理学、工学、教育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多学科体系。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有利于巩固传统优势学科,培植新的优势学科,催生新的学科生长点,为学校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研究型
这块儿内容里展示的是我校近年来在教育教学科研工作方面取得的成就。学校还聘请了一批国内外著名学者,其中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5人,他们用英文为本科生授课和举办讲座。教师队伍和课程国际化水平的提高,提升了学校国际化的水平,为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国际化
目前学校与遍及世界五大洲的高校、政府机构、国际组织、跨国企业等120家单位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这些项目包括学生的合作培养,学生与教师互换,教学与研究方面的合作。
名人名家
这些是我校建校以来的部分名人名家。
学校历任领导
这是我校第一任校长李予昂,时任财政部税务总局局长,他既是一名出色的党的高级领导干部,又是一名精通书画、温文尔雅的文人雅士,是公认的高官中的才子。
这两位是我校现任领导,分别是党委书记胡树祥教授、校长王广谦教授。
学校早期著名学者
这些事我校早期的著名学者,除了这位凌大珽先生是1949年学校成立便来校工作,以及崔敬伯先生是1955年来校工作外,其余的都出自我校中央财经学院时期,他们当中,有在当时就已经享誉全国的经济学家,如曾任清华大学经济系主任、西南联大商学系主任的经济学家、教育家,当时就任学院第一副院长的陈岱孙老先生;还有大名鼎鼎的社会学家,如现代中国人口学开拓者之一,国民政府时期中央研究院院士的陈达老先生;还有一些默默耕耘、厚积薄发、大器晚成的学者,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专家,邓小平1992年南巡讲话的整理执笔人郑必坚。
对这一版块儿内容的整理不容易,由于一些历史客观因素,及人为因素,使得学校早期的历史资料非常欠缺,而仅存的资料又有待整理,所以这些榜上有名的只是早期在我校执名师名家中的一部分,更多的内容还有待我们对资料的进一步整理和挖掘。
复校后的著名学者
1990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给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发放政府特殊津贴,这些是我校96年以前政府特贴获得者。
姜维壮教授是我国比较财政学的开拓者;李天民教授对我国管理会计学发展发挥了开拓性的作用,其所著《管理会计研究》,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探讨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的专著,填补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空白;刘光第教授最早提出我国国民经济应从实物管理向价值管理转变的政策性建议;闻潜教授在我国宏观调控方面较早系统提出“消费启动理论”,具有重要理论影响;赵天寿教授是20世纪80年代我国第一颗气象卫星“风云一号”的副总工程师,1990年北京亚运会计算机系统运行方面的副总工程师。
另外还有两位教授也属于这个范围,一是中央财经学院时期就来我校工作直至去世的崔书香教授,是1993年政府特贴的获得者,她是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引入国内的第一位学者;在后面要提到的现任我校校长王广谦教授也是1993年政府特贴的获得者。
现时期高层次拔尖人才
我校目前拥有“千人计划”引进人才1人,长江学者4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4人,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其中一位长江学者Barry Eichengreen在国际化师资的内容里进行了介绍。
今天为大家简要的对学校的情况进行了介绍,下面的时间大家可以随便看看。在这里我也预祝各位同学能够尽快度过迷茫期,早日融入全新的大学生活,克服困难、努力学习、愉
快生活,让自己的大学时光精彩不留遗憾。今天,你以中财为家,明天,中财以你为荣。再次感谢大家!
第四篇:重庆大学校史
重庆大学创建于1929年,校址最初设在重庆市菜园坝,1933年迁至重庆市沙坪坝嘉陵江畔至今。学校1935年成为省立大学,1942年改为国立大学。截止1949年,重庆大学已成为一所拥有理、工、文、商、法、医等六个学院,二十一个系科的综合性大学,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周恩来总理及夫人邓颖超女士曾于1938年、1946年两度到重庆大学为学生运动作演讲,给重庆大学和重庆市的学生运动指明了革命的方向。
建校初期至1949年期间,在校任教的著名学者有: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教授、最早把现代数学引入我国的学者之一的何鲁教授、著名的经济学家马寅初教授、著名会计学家潘序伦教授、中国化工学会创始人著名化学工程专家张洪源教授、我国第一位赴北极考察学者、著名电讯工程专家冯简教授、著名数学家柯召教授、著名作家艾芜先生等。;Z: G(^C(P7 k!t在校就读后来成为知名学者的有:被誉为“中国恐龙研究之父”的周明镇等十余名两院院士、著名诗人杨明照先生、著名经济学家钱荣堃先生等。
然而,就在重庆大学高速发展的时候,政治却让重大成为牺牲品,沉积了近三十年的精髓在1952年及其后的几次的院系调整中所剩无几8 y(G* S' s$ r, S4 V9 h8 W3 a(, Y
(此部分参考《重庆大学校史下册1949-1994》,重庆大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一版,以及2009年的《漫步重大》创刊号):0 p7 J& k+ m# X8 g“ c” E(?$ n
1952年重大医学院调入当时的华西大学,即后来的华西医科大学,后来又被并入四川大学;!B“ _: _5 L.N* S6 a2 ?8 I
1952年重大文学院并入四川大学,部分老师调入当时的西南师范学院 5 T9 v* {.h& M!{, xU;E
1952年重大铁道工程专业调入西南交通大学土木系7 g# F0 p” H& y
1952年重大商学院调入当时的西南财经学院和四川财经学院,即现在的西南财经大学;)H-~# F8 P+ W# X.X9 W1 g$ e% f6 g-p
1952年重大法学院组成当时的西南政法学院,即现在的西南政法大学;
1952年重大体育系科调入西南师范学院,即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7月与西南农业大学合并组建西南大学);
1952年重大农业系科调入西南农学院,即西南农业大学(2005年7月与西南师范大学合并组建西南大学);
1952年重大化学化工系调入四川化学工业学院即成都科技大学,后来又被并入四川大学;(K: D6 t" u.p
1952年重大的土木建筑组成后来的重庆建筑大学,重庆交通学院后又从建筑大学中分离,2000年重庆建筑大学重回重大;;r!Y4 Q8 W6 f% w6 p1 x% A9 @
1953年重大理学院并入四川大学;
1955年重大无线电系电报电话专业与天津大学两个专业组成北京邮电学院,即北京邮电大学;
1956年在重大地质系的基础上成立四川地质学院,就是今天的成都理工大学;
1952年调入重大有西南工业专科学校和川南工业学院机械科和电机科,石油专科学校钻探和机械科,西南工业部工业学校机械科' B4 r6 p6 `& l3 z# {.y
1952年调整中,文,商,法,医学院全部调入他校,工科专业有进有出,理学院暂时保留未动8 G6 r1 V7 k* ~$ N.M0 n8 P
1952年9月20日,以何鲁教授为主任委员的重庆大学院系调整委员会开始着手搬迁事宜。从9月28日起,到11月19日,一个半月的时候,调整搬迁工作基本结束。但是对重庆大学的调整远没有结束。1 d7 Z& q-X6 I
1953年理学院全部调入四川大学,1955无线电系全部调出 ,1956地质系全部调出,1952大调整中,工学院是唯一保持了较强实力的学院,因为此时整个重大只剩下一个
学院--工学院。工学院自身也受到重创,无线电系和地质系全部迁出,土木建筑系也全部迁出,1958年重大曾增设了国防科技专业的6个新系,1962年时这6个新系又被调整组合,重大仅保留了无线电专业。第一次调整后工学院所存在的6个专业为:机械制造系,动力系,电讯系,采矿系,冶金系,地质系。第二次调整后所设置专业为:机械制造系,动力系,电机系,采矿系,冶金系。至此,风雨飘摇中颠簸着艰险成长的重大只有5个专业。三十多年的心血,已经无以言对。
到此,当时的重庆大学完全成为一所多科性工科大学
第五篇:南开大学校史
南开大学校史
南开大学创办于1919年,创办人是著名爱国教育家张伯苓,(1876-1951)和严范孙(1860-1920)。
南开大学成立时,设文、理、商三科,招收学生96人,周恩来为文科第一期学生(学号62号)。1920年增设矿科(1926年停办)。1927年成立社会经济研究委员会(后改称经济研究所)和满蒙研究会(后改称东北研究会),经济研究所趋重实地调查和以物价指数为主的经济统计工作,其出版的《经济周刊》、《南开指数年刊》等多为国内外学术界所借重。1929年改科为院,设有文学院、理学院、商学院及医预科,共13个系。1931年,商学院与文学院经济系及社会经济研究委员会合并成立经济学院;创办化学工程系和电机工程系,附属于理学院;1932年设立应用化学研究所。
早期的南开大学作为私立大学,其经费除政府少许补贴和学费及校产收入外,基本赖于基金团体和私人捐赠。本着“贵精不贵多,重质不重量”的原则以及投资所限,学校规模一直较小,1937年在校学生仅429人,但师资力量较强,凌冰(教育)、姜立夫、刘晋年(数学)、饶毓泰(物理)、邱宗岳、杨石先(化学)、李继侗、熊大仕(生物)、蒋廷(历史)、李济(人类学)、肖公权、徐谟(政治学)、何廉、方显廷、陈序经、李卓敏(经济)、黄钰生(心理学)、张彭春(教育学)、柳无忌(英文)、司徒月兰(英文)、冯文潜(哲学)、张 1 克忠、张洪元(化工)等。竺可桢(气象、地理)、汤用彤(哲学)、范文澜(历史)、罗隆基(政治)、吴大猷(物理)等也都曾在南开短期任教。
经过长期的艰苦创业,南开大学终以优越的学术环境、严谨的科学训练方针以及崇尚务实的精神而名驰南北,为国家和民族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周恩来、陈省身、吴大猷、曹禺等是其杰出代表。
1937年7月,正处于成熟发展时期的南开大学不幸惨遭日本侵略军狂轰烂炸,三分之二的校舍被毁。同年8月,南开大学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合组长沙临时大学,三校校长张伯苓、蒋梦麟、梅贻琦为常务委员,共主校务。翌年4月,长沙临时大学迁往昆明,改称西南联合大学。1939年南开经济研究所迁至重庆沙坪坝南开中学内,继续开展研究工作,并招收研究生;1942年7月,南开在昆明成立“边疆人文研究室”,并出版《边疆人文》刊物。联大期间,三校风云际会,艰苦创业,和衷共济,为国家民族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科学人才和革命志士,谱写了中国教育史上的光辉篇章。
抗日战争胜利后,三校复员北归,1946年南开大学迁回天津并改为国立。复校后设文学院、理学院、政治经济学院和工学院,计16个系,另设有经济研究所、应用化学研究所及边疆人文研究室。师资力量有了加强,一批学者如吴大任、卞之琳、肖采瑜、傅筑夫、高振衡、李广田、罗大冈、汪德熙、谢国桢、张 2 清常、王玉哲、杨生茂、司徒月兰等来校任教。张伯苓在担任校长长达30年之后,于1948年离任,由何廉代理校长。
1949年1月,天津解放,南开大学开始了新的历程。党和政府十分关心南开大学的发展,周恩来总理于1951年、1957年和1959年三次回母校视察;1958年毛泽东主席莅校视察;1994年江泽民总书记视察南开;李鹏、朱鎔基等也曾先后视察南开,党和国家领导人给南开师生以极大的鼓舞。
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南开大学由一所学科比较齐全的大学变成了一所仅拥有文理学科的综合性大学,设有14个系,3个专修科。院系调整后,郑天挺、雷海宗、吴廷璆、李何林、朱维之、李霁野、季陶达、顾昌栋、温公颐、陈仁烈、江安才、曾鼎禾、杨宗磐调入南开;王赣愚、何炳林、陈荣悌、陈茹玉、陈天池、王积涛、严志达、崔等一批国外留学者纷纷回归,相继加入南开教席。1958年,南开大学的贸易、企业管理、会计、金融、财政、统计等系转入新组建的天津财经学院。1960年设立地质地理系(1961年停办)、物理二系(1961年转入兰州大学)和哲学系。80年代前,长期停滞于9个系的设置,即数学、物理、生物、化学、中文、外文、哲学、政治经济学、历史等系。
1966年至1976年,南开大学正常教学秩序被破坏。1966年至1971年教学、科研工作完全瘫痪,五年之久不招生、上课。1976年7月唐山大地震波及天津,学校大部分校舍遭到不同程度损坏。
改革开放以来,南开大学焕发青春活力。1980年以后,南开大学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利用老专业基础好的优势,建立了一批新的专业和研究机构。文科重点增设了以财经类为主的应用性专业,并在此基础上于1983年恢复了经济学院,理科重点增设了交叉、边缘和高新科技类专业。到80年代中后期,南开大学发展成为一所包括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生命科学、管理科学及艺术等多学科的综合大学。
1994年,成立于1983年的天津对外贸易学院并入南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