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项羽之死导学案
《项羽之死》导学案
编写者:王新文
上课时间2013
****年**月**日
教学目标:
• 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和侧面描写的分析,感知人物性格特点,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了解创造形象,诗文有何不同。自主学习: 梳理情节
《项羽之死》记述了项羽生命中最后的时刻。从司马迁的记载来看,在这生命中最后的时刻发生了什么事情呢?请大家自读课文,用三个短语来概括这三个场景 板书:垓下悲歌、东城快战、乌江自刎 合作探究: 人物形象赏析
项羽悲壮的一死,引起了宋代诗人李清照的无限赞叹和景仰,“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在李清照眼中项羽是傲立于天地的大英雄,从《项羽之死》的内容来看,你认为项羽是一个怎样的人?
< > 垓下悲歌 这段文字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项羽的慷慨悲歌,展现了项羽什么样的性格?2.(备用)我们想象一下,曾让所有诸侯膝行而前,莫敢仰视的盖世英雄,现在却唱着悲壮哀婉的《垓下歌》,此情此景怎能让人不平添几分感伤?但也有人据此说项羽此时所心痛的只女人和宝马,你们同意这个看法吗?为什么?
项羽作为一名曾经号令天下的霸王,现在却四面楚歌、穷途末路,他所心痛的绝不只是女人和宝马,更有自己的英名、霸业还有和自己并肩作战的江东子弟。多情自古伤离别,何况别的又是最爱:江山、美人、霸业、英名等,崛起于垅亩、拔山扛鼎、破釜沉舟、征战八载未尝一败的西楚霸王此时的心情应是极其沉重复杂的。
3.此时最能表现项羽这种复杂心境的一个动词是什么?最能烘托当时悲凉气氛的动词是哪一个?“能”可以换成“敢”吗? “泣”,极其传神地表现项羽内心难言的情感。男儿有泪不轻弹,更何况是西楚霸王?“泣数行下”,这是司马迁笔下霸王唯一一次落泪、最后一次落泪,渲染出英雄末路的悲凉。随从将士的“泣”,写尽了他们心中的不忍,也写尽了霸王的悲惨处境。“忍”字写出左右随从对项羽的怜悯,不忍心看到他哭泣,写出项羽处于绝境时的凄惨状况。< > 东城快战
1、项羽反复强调“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请生翻译,判断句式),你们能体会此时项羽的心理吗?
对自己的战斗能力充满自信,虽知失败已是定局但仍然自负勇力。他到此刻仍不明白失败的真正原因,认为一切是天命的安排,认输不服气。
2、项羽说“为诸君快战”,快是什么意思?(痛快、畅快,《琵琶行》中即有“快弹数曲”的用法。)为什么说“快战”而不是“决战”? 项羽已知自己必死无疑,快战表明项羽最后的战斗并不是为了战争的结果,而是为了痛快淋漓地展示自己的勇猛无敌,保住一世英名,是落幕前最后的演出。决战则带有鱼死网破最后的挣扎的味道,项羽的快意自负荡然无存。生齐读“吾起兵至今八岁矣„„非战之罪”
< > 哪些动作、语言表现了项羽的勇猛无敌?“遂”字有没有什么特别的表意作用?说明项羽“斩汉一将”轻而易举,从而表现出项羽的勇猛善战。)
瞋目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神威凛凛,气势迫人)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满身神力和超群武艺
语言:何如?(写得意、写自负,活活画出项羽的豪迈性格)此场景主要写项羽东城快战中的三次行动,以及快战之前的豪言,表现了项羽豪迈自负的性格特点和勇猛无敌的英雄形象。读分析读到的句子。
< > 乌江自刎
1、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如何理解项羽的这一“笑”?
泣下数行的血性男子,临死反而笑了,不是强自矜持的凄然苦笑,而是壮士蔑视死亡、镇定安详的笑,这一笑足以表明项羽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也只有将成败生死置之度外才能笑得出来!
2、“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这番话表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特点?
无颜见江东父老,面临一线生机,不愿含羞忍耻地苟活于世,而选择了慨然赴死。表现他知耻重义的性格。读这个句子。
3、“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表现项羽的什么性格?
对自己的死毫不在意,却不忍爱马被杀,赠给亭长,表现其有情有义、心地仁善的一面。
4、“若非吾故人乎?”„„“ 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刻画了项羽怎样的形象?
慷慨赠头,出人意表。表现项羽的视死如归。故人追之、认之、欲杀之以取赏,项羽却吾为若德,蝼蚁之微,泰山之高,两相对比,何等鲜明!用吕马童的逐利反衬项羽的重义。读这个句子。小结:由此,《项羽之死》中的项羽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项羽,有诀别美人名骓的多情善感,有感天怨时的自负自叹,有东城快战的勇猛刚强,有乌江拒渡的知耻重义,有赠马亭长的心地仁善,有赐头故人的豪侠意气。所以有人认为项羽是一个英雄,有人认为是一个有缺陷的英雄,有人认为项羽也具有普通人的人性。
四、创造形象,诗文有别
1、是否具有形象性是评价作品艺术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李清照在诗中写项羽“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司马迁在《项羽之死》中塑造了一个末路英雄的悲情形象,在创造形象方面,你认为诗文有怎样的不同?
诗歌让我们的想象飞得更高远一些(因为高度凝练,给我们更多的想象空间),而散文则给我们更为具体逼真的感受。补:《项羽之死》与《乌江》(胡曾)同是写项羽在一生的最后阶段,因战事失势而自刎乌江的情景,两者都具有形象性,各有什么不同?
前者给我们具体逼真的感受,通过表情的形象性、语言动作的形象性来表现项羽的性格。如他夜起饮于帐中,与虞姬对唱诗歌,形象地表现出他在失势后的悲愁;又如他“瞋目叱之”,令“赤泉侯人马俱惊”,表现一位大将特有的盛力。通过对项羽具体形象的描写,我们感受到他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而后者作为诗歌,则更注意语言的提炼。“势已倾”“楚歌声”就已形象地表现了项羽在战事上失势的情形,而一个“耻”字则已清楚地交代他自刎的原因与他的个性,简洁的文字使景象与情感升华得更为高远。
2、散文中的形象更为具体逼真,那么我们在欣赏以人物形象为主的散文时从哪些方面入手?(认真揣摩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场景 人物形象 情节与细节 写法 垓下 之围 多情 善感 惊、起、饮、歌、泣 垓下歌、左右皆泣 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侧面烘托 东城 快战 勇猛 自负 “天之亡我,非战之罪!” 大呼、驰下、遂斩将 嗔目叱之 杀数十百人 “何如”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场面描写 乌江 自刎 知耻 重义 笑答 “我何面目见之” 拒渡、赠马、赐头 神态描写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对比
《项羽之死》通过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连续的事件,集中笔墨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项羽的性格,再现了一位末路英雄的悲情形象。我们之所以能够如此清晰真切地感受到两千多年前人物的形象,得益于太史公对人物传神细腻的刻画描写。
塑造人物的方法也就是我们鉴赏人物形象的角度,要想准确把握人物性格和形象,就一定要梳理情节、品味细节、认真揣摩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五、拓展
从《大铁椎传》最后一段,分析“大铁椎”的形象。旷野决斗便是作者精心描写的惊心动魄、以寡敌众的一场撕杀,它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大铁椎的威武雄姿。作者先以“鸡鸣月落,星光照旷野,百步见人”的阴森环境渲染肃杀的气氛,烘托大铁椎从容上阵、沉着应战的姿态,再以豪贼人员之众、来势之凶从侧面反衬大铁椎“大呼挥椎”的非凡气慨和“奋椎左右击”势不可挡的神威。而威名远播的将军“屏息观之,股栗欲堕”的反应也从侧面写出了这场决斗之凶险惨烈、天昏地暗、惊心动魄,同时也形象地应证了大铁椎的知人之明与泣天神威。恶战之中,大铁椎大呼一声“吾去矣”,话音才落,人已溃围而出,眨眼间消失在茫茫夜色中,行动神速得给人以神龙见首不见尾之感。这一句“吾去矣”不仅是大铁椎对豪贼的蔑视,写出他挫败众豪贼的阴谋、得胜而去的雄姿,也是大铁椎对将军的告别,传达出对将军好自为之、善加保重的祝愿,更深含着作者对大铁椎寻找志同道合者之不易,实现抱负、施展才能之艰难的沉重叹惋。
以极大的赞赏热情淋漓尽致地刻划大铁椎胆识过人、豪放坦诚、威武深沉的形象
六、尾声
1、齐背《垓下歌》,祭奠项羽这位悲情英雄的完美落幕。
2、英雄谢幕了,然而后人的评论却永不落幕。尤其是对于项羽该不该拒渡江东选择自刎而死这个问题更是争论不休。杜牧诗云:“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认为项羽不该拒渡自刎,而李清照诗曰:“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你们认为项羽该不该过江东呢?
第二篇:项羽之死学案
《项羽之死》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梳理文章的结构和内容。积累文言文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及翻译文中几个较难的句子。
2、学习《史记》多侧面展示人物性格的方法。学会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
学习重难点:学习多侧面展示人物性格的方法。学会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
一、课前预习
(一)、作者
司马迁(前145—前87年后),字子长,(朝代)夏阳(今陕西韩城,一说山西河津)人,我国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著有《 》,又称《 》,他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0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 史,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鲁迅誉为“ ”。
(二)、积累与项羽有关的成语
取而代之: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巡游经过会稽(今江苏绍兴),项羽也随众人前往观看。观望中,项羽不禁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也。”只此一语,就表现出项羽的宏伟大志和英雄气概。
先发制人:陈胜起义后,会稽太守殷通也想乘机反秦,他召见项羽时说,现在是灭秦的好时机。我听说先发制人,后发则被人所制,我想和你早点共同起兵。出身贵族的项羽岂肯委身于人下,按照计划,项羽杀死了声称“先发制人”的殷通,收集了他的部下,公开树起了起义大旗。
破釜沉舟:公元前208年,秦将章邯指挥秦军主力合围巨鹿,项羽率兵前往解救。为了表现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心,项羽带领全部军队渡过漳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以一当十:项羽率军断秦军粮道,与秦军进行了九次激烈的较量,“楚战士无不以一当十。”秦损兵折将,项羽乘胜追击,逼使章邯率其残部投降。
沐猴而冠:灭秦之后,项羽引军入咸阳,大肆烧杀,咸阳火三日不绝。谋臣劝项羽说:“关中山河四塞险阻,土地肥美,可以作为霸王之都。”而项羽以“富贵不归故里,如同夜间穿锦绫走路,没有人知道”为借口加以拒绝。劝他的人感叹道:“人们说楚人是沐猴而冠,果真不假。”项羽闻听此言,就杀了说这话的人。
四面楚歌:因刚愎自用和性情残暴而失去谋臣和百姓的支持,项羽最终在“楚汉之争”中败下阵来,在垓下(今安徽灵壁南)被汉高祖军队围得水泄不通。夜间军营四面皆楚歌,项羽大惊,见大势已去,率众杀出重围,逃至乌江边,因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有船不渡,自刎身亡。
江东父老:“项王笑曰: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和何面目见之?”
霸王别姬:霸王项羽在和刘邦夺封建统治权的战争中,最后兵败,自知大势已去,在突围前夕,不得不和虞姬决别。
一决雌雄:项羽言,“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
拔山盖世:“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三)、补充讲解
1、项王军壁垓下:名词—动词,驻守
岸土赤而壁立:名词—状语,像墙壁一样
2、于是项王乃慷慨悲歌:情绪激昂。
3、力拔山兮气盖世:拔,撼动。盖,胜过、压倒、超过。
4、项王泣数行下:眼泪
5、平明(平旦):天亮
6、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定语后置句)
译:能跟从的骑兵一百多人罢了。
7、地方千里:地/方:土地方圆
8、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何„„为”,固定结构,由副词“何”与语气词“为”构成。
用于询问原因或反诘。可译为“为什么呢”“怎么呢”等
9、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副词,仅仅、只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副词,竟、却
二、学习过程
(一)、给黑体字注音
骏马名骓()美人和()之 麾()绐()]刈()旗 辟()易
(二)、知识梳理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1)项王军壁垓下
.(2)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
.(3)常幸.从
(4)以故.汉追及之
(5)所当.者破
(6)然今卒.困于此
(7)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人
(8)直.夜溃围南出
(9)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10)项王及复引兵而东.
(11)项王自度.不得脱
(12)身.七十余战
(13)所击者服,未尝败北..
(14)田父绐.曰“左”
(15)今日固.决死
(16)愿为 诸 君快.
战
(17)为 诸 君溃围,斩将,刈.旗
(18)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19)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20)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21)籍独.不愧于心乎
(22)项王身亦被.十创.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和今义。(1)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 古义:
义:
(2)期山东..为三处
古义:
义:
(3)江东虽小,地方..千里 古义:
义:
(4)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古义:
义: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今
今
今
今
(1)乃
①项王乃大惊曰
.②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
③平明,汉军乃觉之
④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⑤乃陷大泽中
⑥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⑦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⑧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以
①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②以故汉追及之
③乃分其骑以为四队
④汉军至,无以渡
⑤不忍杀之,以赐公
(3)之
①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②我何面目见之
③孔子云:“何陋之有?”
④马之千里者
(四)、找出并解释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的词。
1、项王军壁垓下
2、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3、直夜溃围南出
4、亦足王也
5、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五)、文言句式
1、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2、左,乃陷大泽中
3、然今卒困于此
4、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六)、固定结构
1、骓不逝兮可奈何
2、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六、翻译下列句子。
1、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2、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3、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4、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5、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三、赏析课文:
1、结合课文情节,分析项羽性格特点:
第一段 垓下之围
主要情节:
动作描写:
性格特点:
第二、三段:东城快战
主要情节:
行动描写:
性格特点:
第四段:写自刎乌江
主要情节:
语言描写:
性格性格:
2、在《鸿门宴》中,司马迁表现了项羽性格中的哪些特点?《鸿门宴》和本文对项羽的写法有什么不同?
3、请评议项羽这一人物形象
4、课后有几首评价项羽的诗歌。大家分小组讨论,看看这些诗人是从那些角度去利用这一历史事件的。
四、片段写作训练
要求:
1、100字左右;
2、引用一句名言;
3、(主要)以《项羽之死》中的情节、细节为事例;
4、点评事例;
5、联系现实。
A、做人必须要有尊严。
B、民如水,君如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C、士可杀,不可辱。尊严比生命更重要。
示例评析
示例一:
(观点)做人必须要有尊严。一个人如果没有了尊严,生存在这世上也就毫无意义。(事例)项羽在乌江边,面对束手就擒和自刎两种抉择,他毅然选择自刎。(点评)一旦被擒,受到的羞辱就无以计数,人生的尊严也就丢失了。(名言)古语云:“男儿膝下有黄金。”所谓“黄金”,就是这珍贵无比的尊严。(现实)因此,在面对选择时,我们一定要保持自己人生的尊严。
示例二:
(名言)民如水,君如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事例)项羽攻破秦城时,只顾烧秦殿、庆功业、赏士卒,却偏偏忘了安抚百姓!以致他在溃围迷路时,竟被一田父欺骗,误入大泽,走向绝境。(观点)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点评)项羽英雄一生,却不知民心之贵千金难买。(现实)可见当政者治政、为官者处事,当以百姓为重。
示例三:
(名言)士可杀,不可辱。(观点)尊严比生命更重要。(事例)当项羽被迫退到乌江时,他没有投降——投降就会受辱;他选择了死——宁愿死,也要捍卫自己的尊严!乌江边上,他的身躯无比高大。(点评)项羽把人的尊严放到至高的位置,放弃了生命,却赢得千古美名。(现实)现实生活中,多少人为了一点远不如生命宝贵的虚名浮利,竟能轻易丢掉尊严,虽然活着,却比死去更可悲。
《项羽之死》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梳理文章的结构和内容。积累文言文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及翻译文中几个较难的句子。
2、学习《史记》多侧面展示人物性格的方法。学会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
学习重难点:学习多侧面展示人物性格的方法。学会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
学习时数:二课时
学习内容和过程:
一、预习学案
司马迁(前145—前87年后),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一说山西河津)人,我国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著有《史记》,又称《太史公记》,他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0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二、赏析学案:
1、结合课文情节,分析项羽性格特点:
第一段垓下之围
主要情节:四面楚歌——慷慨悲歌
动作描写:惊——起——饮——歌——泣
性格特点:心理脆弱,多情善感
第二、三段:东城快战
主要情节:直夜溃围——绐陷大泽——决意快战——东城快战
行动描写:三次行动
性格特点:勇猛、自负
第四段:写自刎乌江
主要情节:乌江拒渡——赠马亭长——赐头故人——自刎而死
语言描写:天之亡我 无颜见江东父老
性格性格:宿命思想、知耻重义
2、在《鸿门宴》中,司马迁表现了项羽性格中的哪些特点?《鸿门宴》和本文对项羽的写法有什么不同?
(1)、《鸿门宴》:刚愎自用、优柔寡断、妇人之仁
(2)《鸿门宴》一场写多人,通过对比的手法来塑造项羽的形象。《项羽之死》连续集中地写一个人,通过三个连续的事件集中笔墨塑造项羽的形象。
3、请学生评议项羽这一人物形象
(肯定的、否定的都可。主要是要有一定的依据)
4、课后有几首评价项羽的诗歌。大家分小组讨论,看看这些诗人是从那些角度去利用这一历史事件的。
明确:
1.杜牧对项羽的评价:男儿当包羞忍辱,能屈能伸。
2.王安石对项羽的评价: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劳师哀兵,败势难回,不可卷土重来了。
3.李清照对项羽的评价:做人必须要有尊严节气。生作人杰,死为鬼雄。
4.毛泽东对项羽的看法:要抓住战机从胜利走向胜利沽名学霸王,不知勇追穷寇,放虎归山啊!
5.司马迁:好战喜功、穷兵黩武,以武得势又以武失势。
第三篇:项羽之死学案
《项羽之死》导学案
一、文学常识:
司马迁(前145—前87年后),字子长,(朝代)夏阳(今陕西韩城,一说山西河津)人,我国伟大的 家、家、家,著有《 》,又称《 》,他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 时代,下至
太初四年(公元前100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 史,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鲁迅誉为“ ”。
二、字词积累:
1、给下列词语注音:
垓()骓()麾()能属()者 田父(绐()刈()辟()易
美人和()之
2、解释下列加点字:(1)项王军壁.垓下
(2)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3)常幸.从
(4)以故..汉追及.之
(5)所当.者破.
(6)然今卒.困于此
(7)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人(8)直.夜溃围南.出
(9)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10)项王及复引.兵而东.
(11)项王自度.不得脱
(12)身.七十余战
(13)所击者服,未尝败北..(14)田父绐.曰“左”
(15)今日固决死...
(16)愿为诸君快战..
(17)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18)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19)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20)籍独.不愧于心乎
(21)项王身亦被.十创.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1)乃
①项王乃大惊曰
②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 ③平明,汉军乃觉之
④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⑤乃陷大泽中
⑥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⑦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⑧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2)以
①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②以故汉追及之 ③乃分其骑以为四队
④汉军至,无以渡 ⑤不忍杀之,以赐公(3)之
①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②我何面目见之 ③孔子云:“何陋之有?”
④马之千里者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和今义(1)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 古义: 今义:(2)期山东..为三处 古义: 今义:(3)江东虽小,地方..千里 古义: 今义:)
(4)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古义: 今义: ..
5、找出并解释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的词
(1)项王军壁垓下(2)项王乃复引兵而东(3)直夜溃围南出(4)亦足王也(5)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6、文言句式
(1)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2)左,乃陷大泽中(3)然今卒困于此(4)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7、固定结构
(1)骓不逝兮可奈何(2)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8、翻译下列句子
(1)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2)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3)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4)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5)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三、赏析课文:
1、结合课文情节,分析项羽性格特点: 第一段 垓下之围 主要情节: 动作描写: 性格特点:
第二、三段:东城快战 主要情节: 行动描写: 性格特点: 第四段:写自刎乌江 主要情节: 语言描写: 性格性格:
2、在《鸿门宴》中,司马迁表现了项羽性格中的哪些特点?《鸿门宴》和本文对项羽的写法有什么不同?
3、请评议项羽这一人物形象
第四篇:《项羽之死》说课稿
说课题目:《项羽之死》教学设计及分析
吉化一中高一语文组 庞博
一 分析本课教材
《项羽之死》是人教版高中新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科书中第四单元自主赏析中的一篇古文。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过《鸿门宴》以及翻译过这篇文章,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这节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依据新课程标准课程标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2)探讨项羽性格特征及乌江自刎的原因。
2、过程和方法:
通过学生读课文、合作探讨等过程,结合教师的引导,把握项羽格特征及乌江自刎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对项羽褒贬之情,培养不人云亦云地评价历史人物的辩证唯物观和历史唯物观。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了解学生特点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1)鉴赏项羽的人物形象(2)探讨项羽乌江自刎的原因。四.教法
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应着重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
五.教具准备:课件 投影仪 六.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播放《霸王别姬》 刚才一曲荡气回肠的《霸王别姬》仿佛让我们又再次回到了那么金戈铁马的年代,也似乎让我们看到一幕生死离别的悲剧。歌中所唱的项羽似乎与我们在《鸿门宴》中所看到的项羽不太一样。那么他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呢?让我们一同走进司马迁的《项羽之死》。
二.文学常识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到汉武帝长达3000年的历史。全书分为八书、十表、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130篇。鲁迅评价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三 过程
全文共叙述了哪几个情节?
明确: 垓下之围 东城快战 乌江自刎(1)垓下之围
比较项羽的《垓下歌》与刘邦的《大风歌》在情感的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明确: 项羽的《垓下歌》是英雄在穷途末路下的一种悲叹。刘邦的《大风歌》体现的是他在统一天下平定叛乱后的张狂。两者比较不难发现,曾经的西楚霸王是那么的不可一世,但此时通过他的歌声我们可以看到这个身高八尺的英雄好汉心中的悲凉。
比较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与项羽和虞姬之间的爱情有何不同?她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
从《长恨歌》不难看出唐玄宗因为美色误国,虽然不至于把全部的过错归咎到杨贵妃一个人身上,但是她也确实有一点责任的。但是虞姬在项羽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能牺牲小我让项羽了无牵挂,从这点上看,一个弱女子面对自己的爱情是何等的崇高和伟大啊!
歌罢刎颈以别,为的是让项羽颓然的心再次振奋,断了牵挂,激起雄心壮志。舞已尽,人去矣,殒落在英雄的怀抱。这样壮阔惨烈的历史背景下,兵戈铁马,风云叱咤;却上演了这样极尽缠绵的爱情悲剧。“悲剧美”是美学的一大分类,因为它美得持久、美得动人心魄、美又得让人感悟更多生活的美。
衬托作用,为写出项羽的铁骨柔情。在垓下之围的文段里刻画出这样的一个女子形象,更见项羽的多愁善感。《项羽本纪》“巨鹿之战”一节,写项羽大破秦军,召见诸侯,诸侯“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本篇写项羽悲歌泣下时,“左右皆泣,莫能仰视”。“敢”与“能”一字之别,表现了怎样不同的情境?
明确:
“莫敢”表现了众诸侯对项羽的畏惧,也写出了项羽获胜之后的声威和气势。“莫能”表现了左右的随从对项羽的怜悯,不忍心看项羽哭泣。
(2)东城快战:
第二段中,“愿为诸军快战”。联系当时的军事形势和项羽心里,此处用“快战”比用“决战”好在哪里? 明确:
项羽说快战,不是为了战争的结果,而是像落幕前的演出要以完美结束,为了畅快尽情的展现他的勇猛无敌,保全住一世的英雄之名。而“决战”表达不了这样的意思。
项羽对自己的评价是:“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刘邦对他的评价是:
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房(即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明确:
刘邦这样评价对手,显然是说他不能知人善任,结合《鸿门宴》中的情节分析,项羽是一个刚愎自用、优柔寡断的人。
司马迁对他的评价: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明确:
司马迁把项羽当作是悲剧英雄来写的,他有英雄的气魄和行为,但他的“自矜功伐”导致了他的悲剧。对其失败表示惋惜,怒其不争。
(3)乌江自刎: 明确: 拒渡:知耻重义 赠马:心地仁善 赐头:视死如归 夏日绝句(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在李清照的眼中,不肯过江东的项羽才是一个真正的英雄,是不以成败论英雄的代表。
她对项羽的态度是:赞扬 题乌江亭(唐)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认为项羽应该过江东。理由是:大丈夫当有所为有所不为,真正的男儿应当能屈能伸、忍辱负重。
他对项羽的态度是:惋惜 乌江亭(北宋)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王安石评论的重点不在项羽该不该过江东的问题,而在于能不能东山再起的问题。既是不能,自然也谈不上该不该了。
他对项羽的态度是:贬 讨论:如何看待项羽这个人物? 四 总结:
项羽在人性上的缺点决定了他注定要失败的,在《鸿门宴》中我们似乎就已经看到了故事的结局。但是在项羽的身上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激情澎湃,人性张扬中的那种痛快淋漓。也许这就是埋藏在人类心中最本质的冲动与渴望。项羽在乌江边上这一刎,是他人生的精华,是人性的精华,是绝世壮丽的英雄主义的精华。项羽用自己的死让自己在一生中波澜壮阔的高潮中谢幕,完美的谢幕。
所以,项羽是一个真英雄。
第五篇:《项羽之死》教案
《项羽之死》教案(第二课时)
泉州五中
吴菊平
(开课时间:2007年12月21日上午第3节 地点: 101电教室)【教学目标】
1、学习《史记》多侧面展示人物性格的方法。
2、学会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
【教学重难点】
1、把握文章内容,联系旧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2、评价历史人物。
【教辅工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学生齐声朗诵《垓下歌》。感受项羽形象。
二、分析人物形象
(一)结合课文情节,分析项羽性格特点:
第一段 垓下之围
主要情节:四面楚歌——慷慨悲歌
动作描写:惊——起——饮——歌——泣
性格特点:心理脆弱,多情善感
第二、三段:东城快战
主要情节:直夜溃围——绐陷大泽——决意快战——东城快战
行动描写:三次行动
性格特点:勇猛、自负
第四段:写自刎乌江
主要情节:乌江拒渡——赠马亭长——赐头故人——自刎而死
语言描写:天之亡我无颜见江东父老
性格性格:宿命思想、知耻重义
(二)在《鸿门宴》中,司马迁表现了项羽性格中的哪些特点?《鸿门宴》和本文对项羽的写法有什么不同?
1、《鸿门宴》:刚愎自用、优柔寡断、妇人之仁
2、《鸿门宴》一场写多人,通过对比的手法来塑造项羽的形象。《项羽之死》连续集中地写一个人,通过三个连续的事件集中笔墨塑造项羽的形象。
(三)结合《史记·项羽本纪》的有关情节分析项羽性格特点:
巨鹿之战,破釜沉舟
骁勇善战,军事天才
坑秦卒,屠咸阳,烧阿房宫
好勇斗狠,大失民心
出卖曹无伤
冲动轻信,沽名钓誉 疑范增,走韩信、陈平、英布
多疑好忌,刚愎自用 重用项伯
任人唯亲,是非不分
三、评价历史人物
1、请学生评价项羽这一人物形象
(你认为项羽是一个英雄吗?在乌江边,他应不应该自刎?)
2、历史上众家对于项羽的评价:
(1)司马迁的评价: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2)杜牧的评价:《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3)李清照的评价:
《夏日绝句·咏项羽》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4)王安石的评价:
《乌江亭》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5)毛泽东的评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3、现代人对项羽的评价:
易中天(厦门大学教授):项羽死得壮烈,死得英雄,死得气势磅礴,惊天地,泣鬼神,就连乌江之水也要为之呜咽,为之洪波涌起,浊浪翻腾。显然,项羽的死是高贵的。无论他是为什么死的,他的死,都有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和审美价值。
项羽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项羽之死,似乎预示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显然,刘邦是代表着“历史方向”的,项羽则“不合时宜”。事实上,此后,像项羽这样傻,这样天真、任性的英雄越来越少,阴险毒辣的阴谋家和迂腐愚忠的书呆子则越来越多。从这个意义上讲,项羽说他的失败是“天之亡我”,也对。
王立群(河南大学教授):项羽虽然最后失败的,但是我们承认,项羽是英雄,项羽叫本色英雄,刘邦是个地地道道的政治流氓,但是在历史评价上,我们应当说,刘邦也是个英雄,刘邦叫什么英雄,刘邦叫实事英雄,他是那个时代造就的那个实事英雄,项羽是本色英雄,本色英雄抵不住实事英雄。
4、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我们评价历史人物,一般来说,有两个很重要的标准,一个叫历史评价,一个叫道德评价,道德评价是要服从于历史评价的。
四、课后作业:写作训练:话题《性格与命运》 要求:
1、不少于800字;
2、以《项羽本纪》中的有关情节为事例;
3、至少引用一句名言;
4、可联系当今社会现实或自身实际来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