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媒体盘点近年来中国高校10大贪污腐败案件
媒体盘点近年来中国高校10大贪污腐败案件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招生就业处原处长蔡荣生因招生问题调查被媒体曝光,有关消息称,蔡荣生持假护照从深圳闯关,欲赴加拿大被截获,已交代招生等问题涉案金额达数亿元。高校范围内存在的腐败问题再次引起公众关注,大众网根据媒体公开消息整理发现,2011年至今,已经发生多起“高校腐败”案件,其中包含多所“211院校”,且多数涉案问题与高校基建相关。
中国人民大学原招生就业处处长蔡荣生
2013年11月28日,据新华网消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中心对招生就业处处长蔡荣生被查问题做出回应,确认蔡荣生正在接受组织调查;之前媒体消息称,蔡荣生持假护照从深圳闯关,欲赴加拿大被截获,已交代招生等问题涉案金额达数亿元。
南昌航空大学原党委书记王国炎
2013年8月23日,南昌航空大学原党委书记王国炎受贿一案宣判,曾任江西师范大学校长助理、教务处处长、新校区建设办公室主任的王国炎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法院查明,1999年以来,其利用职务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非法收受他人财物,折合人民币600余万元。
上海理工大学原校长许晓鸣
2013年8月21日,上海理工大学原校长许晓鸣因受贿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1年,剥夺政治权利3年,并处没收财产人民币30万元;违法所得的财物予以没收。法院经审理查明,许晓明利用职务便
利于2003至2011年期间,非法收受价值人民币113万余元的钱款。
成都中医药大学原党委书记张忠元
2013年7月24日,四川组织部门宣布免去成都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张忠元的书记职务,并任命马跃荣为新的党委书记。此前5月30日,成都中医药大学校长范昕建,及该校多位中层干部已因涉嫌违纪,被纪检部门调查。同一时间段内校长和党委书记双双“落马”,为高校多年来非常罕见的事件。据悉,范昕建及张忠元案,基本为同一窝案,均与成都中医药大学新校区建设等基建腐败相关。
南昌大学(微博 招生办)原校长周文斌
2013年5月,江西省纪委对外宣布,南昌大学校长周文斌因涉嫌严重违纪,正在接受组织调查。该省纪委官员向媒体记者透露,周文斌涉及南昌大学新校区基建贪腐问题。随后周文斌南昌大学校长职务被免,其全国人大代表资格被罢免。
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原常务副院长陈英旭
2013年3月,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了陈英旭涉嫌贪污案,杭州市人民检察院指控: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的常务副院长陈英旭授意其博士生陆续以开具虚假发票、编造虚假合同、编制虚假账目等手段,将1022.6646万元专项科研经费套取或者变现非法占为己有。
深圳大学原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邢苗
2012年5月,深圳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邢苗涉嫌受贿60万元,由深圳市人民检察院立案并移送审查起诉。据悉,邢苗
曾任华南农业大学原党委书记,而邢东窗事发缘起于华农大原后勤部长纪荣军受贿案发后检举。纪荣军因受贿人民币193万元、美元1万元,与2012年5月被广州市海珠区法院一审判处有期徒刑8年。
武汗大学原副校长陈昭方
2012年2月,武汉大学(微博 招生办)分管后勤和基建的常务副校长陈昭方和常务副书记龙小乐,因利用职务便利收受贿赂100余万元,分别获刑12年、10年。
长春大学原副校长门树廷
2012年1月,长春市中级人民法院对原长春大学副校长门树廷涉嫌受贿案做出一审判决,以受贿罪判处门树廷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没收财产100万元。法院审理查明,2003年至2011年间,门树廷利用自己负责学校后勤和基建的职务之便,索取和收受他人贿赂939万余元。
湛江师范学院原院长郭泽深
2011年1月,原湛江师范学院院长郭泽深非法收受他人财物合计人民币60万元,被以受贿罪判处有期徒刑十年。据悉,郭泽深在担任湛江师范学院院长期间,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接受工程承建商林某的请托,为其谋取利益
第二篇:贪污腐败案件观后感
观反腐倡廉警示录有感
3月24日,计量中心检定一班组织观看了深圳金宏威案和河南中能案两大腐败案件的反腐倡廉警示片,片中揭示了涉及金宏威案件的多达66名领导干部和普通员工利用职务之便在招投标工程建设中谋取个人利益,置党纪国法于不顾、违法乱纪、贪污腐化的腐败行为,以及河南中能集团刘某采用招摇撞骗手段在云南省公司某领导帮助下承揽工程贪污枉法,在个人欲望和利益的的驱使下逐步淡漠了法制观念,最终受到法律制裁。这些案件材料的教训是深刻的、令人痛心的,前车之鉴,后车之师,我们定要从这些案例中吸取教育,引以为戒。
这些案件中的领导干部都是从基层一步步走上了党的高级领导干部的岗位,随着职位的提高,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地位观发生扭曲,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利,收受巨额贿赂,所作所为,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危害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事业,背弃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而这些案件中犯案的商家,正是利用这些领导干部的私欲与贪念,采用或精确围猎或招摇撞骗的非法手段,为自身谋取私利、贪赃枉法。案例中的领导干部们作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辜负了人民群众的信任与寄托,因为经不住金钱的诱惑,直至走向了人生罪恶的深渊,成了金钱的奴隶,沦为阶下囚,其现实警示令人振憾,无不再次向我们敲响了廉政建设的警钟。
首先,上到领导干部下到基层群众,都应当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是共产党的精神支柱和灵魂,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案例中的领导干部正是随着职务的升迁,权力的增大,个人的精神世界逐渐发生了变化。读书学习、艰苦朴素的作风逐渐淡化,民主开明、勤奋务实的风格悄然离去,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开始扭曲,思维方式发生了改变,最终没有抵制住各种诱惑,走上犯罪的道路。因此党员领导干部更要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才能抵御住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其次,不可心存侥幸,不可存在故作糊涂的底线。反观各个落网的贪官污吏,无不是因一次的获利初尝甜头,之后心存侥幸,一次次的窃喜让他们变得更加贪婪,侥幸的心理战胜了恐惧心理,这使得他们在思想上已难以自己回头,贪婪的步伐一步一步向前,一步比一步大,唯有在梦醒之后才幡然醒悟、在狱中悔不当初。古语有云:“法网恢恢疏而不漏”,梦醒之时可惜为时已晚。每一名党员干部都要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力,在大事上一定要泾渭分明,小节上时刻从严把握,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脑子里要有明确的界限、清晰的底线,定要带头慎权、慎欲、慎微、慎独,以身作则,树立良好形象。
再者,作为普通员工的我们也应从中自省、引以为鉴,要坚定信念始终保持廉洁自律的行为规范、保持艰苦奋斗优良传统、始终坚定共产主义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党和国家一直教育我们要廉洁奉公、严格自律,经常向大家敲警钟,我们要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恪守党的宗旨,提倡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始终不渝地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同时,严于律己、自觉自律、洁身自好,不让不法商家有机可图,用纪律约束自己,时刻牢记不越界。纪律是行动的保证,只有时刻模范地遵守和践行纪律,永远不去跨越廉洁自律的“高压线”,才能做到警钟长鸣,才能真正感受到工作之乐,生活之美。
总而括之,此次班组组织观看反腐倡廉警示录,让我们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经济形势在飞速发展,只有不断加强修身修德的学习,真正做到慎微、慎染、慎独、慎行,虑于微、防御小,才能从跟不上杜绝腐败的不正之风,而我们的领导干部也必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百姓做实事、做好事,用热血和忠诚铸就不朽的丰碑!
第三篇:媒体盘点2014年反腐典型案件
媒体盘点2014年反腐典型案件
2014年5月,王岐山在与部分中央国家机关和中央企业、国有金融机构负责人座谈时表示:“要重点查处现在重要岗位且可能还要提拔使用”等四类干部,形成有力震慑。
王岐山所指的这四类干部包括,十八大后还不收敛不收手的、问题线索反映集中的、群众反映强烈的、现在重要岗位且可能还要提拔使用的。
再加上去年多个中央巡视组的巡视报告反馈,成为了贯穿在2014年反腐败进程中的一条主线,更是“治标为主”策略的进一步深化。尤其是在当前的反腐形势下,严查情节严重的、影响大的,能提振反腐信心,摧毁腐败分子气势,对贪官起到更大震慑。
No.1 围捕最大“老虎”
典型意义:打破“刑不上常委”的误区
代表案件:***案
众所周知,就反腐大势看周案,早已震慑天下官员,影响深远。12月5日,***被移送司法,流传多年“刑不上常委”的江湖传说就此作古。
围捕***,中央纪委给各地纪委上了一堂生动的“打虎课”。先是查处他在地方工作时的一大批贪腐“嫡系”,再是“石油帮”的轰然倒塌,紧接着政法系统的“小弟”们、贴身秘书们。在剪断外围羽翼后,***的多名亲属也先后落网,最终形成对他的合围。
再看***的所作所为,与党的高级领导干部的身份已格格不入,尤其是“严重违反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保密纪律”、“泄露党和国家机密”,让人触目惊心。***以及腐败下属们热衷拉山头、搞宗派、划地域,由此组成利益共同体,导致山头式腐败泛滥,对于这种“山头主义”、“圈子文化”正是实施重点打击的对象。
No.2 晋官难当,山西塌方
典型意义:当前反腐的多个样本聚合
代表案件:令计划领衔的团伙腐败案
冬至夜,令计划落马。人民日报海外版微信公号“侠客岛”随即发文称,在这两年的“山西反腐记”中,隐隐看出,令计划便是那个“坐在腐败阵营中军帐中的执牛耳者”。
山西官场的顽疾,早已深入骨髓。盘根错节的各种圈子、家族腐败、畸形政商关系、红极一时的“政治明星”被查、纪检干部“灯下黑”、不收敛不收手的腐败„„山西反腐的身上似乎具备着今年反腐重点的多个剧本。
年内已经落马的山西高官金道铭、令政策、申维辰、陈川平、白云等人,相互之间的交集,更是给人莫大想象空间。令政策落马时,新华社“中国网事”为此写了一篇评论,标题叫《朝里有人也不灵》。
有人猜测,令计划的倒台,会不会是山西反腐的终结。这显然是片面之辞。廉政瞭望在2014年做过两期封面策划《晋官难当》和《重振山西》,提出从十八大后一系列反腐举措来看,反腐从未设立过底线和禁区,只要有情况,肯定是一查到底。就山西反腐进程而言,家族腐败、连环落马„„公众们看得“热闹”,背后则是中央整治山西官场顽疾和重建山西的苦心。
No.3 军中反腐,号角嘹亮
典型意义:去军队反腐神秘化,拿下“硬骨头” 代表案件:徐才厚案、**案
去年是甲午年,总书记多次提到,甲午战争为中华民族的剜心之痛,甲午战争也恰恰是败于军中腐败。反腐强军,军队改作风反腐败在去年呈现了以上率下、层层紧压态势。
有种传统观念认为军队以稳定为主,轻易不会由人事异动或者其它因素造成震荡。而今年以来的“军中打虎”,由**这个“中老虎”到徐才厚这个“大老虎”,先易后难,循序渐进。说明在“稳定大如天”的军队系统,从来就不会容忍腐败。
在总政出台的新古田会议精神解读文件中谈到,要以大案要案牵出的问题为线索一查到底,不仅要拔出“萝卜”,还要洗去“泥”。可以预见,包括军队系统在内,反腐败战场还将持续深入向前推进。有专家预测,也许还会有更大的“老虎”被拿下。
No.4 省级“山头”,轰然倒塌
典型意义:前省委书记落马对应一地官场的“差序格局”
代表案件:苏荣案、白恩培案以及牵出的两省多起大要案
苏荣和白恩培这两个人,有着很多共同点。都是曾出任过多个省份的“一把手”,执政经验可谓丰富,任期届满后都到全国人大或政协出任新职,他们的相关线索都来自于中央巡视组,案发前后均引发了当地多名副省级干部和厅级干部落马。
以苏荣为例,先是有江西三名省部级官员陈安众、姚木根、赵智勇接连“出事”,辅之坊间关于苏荣及其家人的种种负面传闻,中央在江西“打虎”进度走向纵深。苏荣6月14日被宣布受查,让江西官场那只“悬着的靴子”落地。在云南,也先后有沈培平、孔垂柱、张田欣3名副省级官员身败名裂。这样的腐败,已经具有集团腐败的性质,且是基于利益而非志趣结成同盟的官场“山头”,大行投机主义。据媒体报道,云南官场如同一张网,各个“山头”之前的关系从来就不是单线条的,里面充满了买官卖官和明争暗斗。
可以想象,在这样的官场生态之下,干部们怎么能放开手脚去干工作,更遑论造福人民了。专家指出,严查苏荣、白恩培等案件,也表明了中央对净化地方政治生态的决心和力度。
No.5 “政治明星”,能人腐败
典型意义:防止重要岗位上的“边腐边升”
代表案件:万庆良案、毛小兵案
去年落马的一干所谓“政治明星”中,大多都是“年纪轻轻”就执掌了重要岗位,自我感觉良好,平时在公众面前也是竭力展现出自己的“能干”和“亲民”。
年轻是他们的优势,但是仕途太顺并非是绝对的好事。有的人本身意志不强,也缺少实践和思想的磨砺,走起路来难免漂浮。
2014年以来,主政西宁、广州等省会城市的毛小兵、万庆良相继落马,这些干部均历经党政多岗锻炼,后者更曾是广州最年轻的市长。江苏的李连玉、蒋国星等曾担任过县委书记职务的落马官员,也被一度视为是“明星”、“能人”。中央第十二巡视组在江苏的巡视报告中就指出,当地“能人腐败”问题突出,要求深刻总结教训,在选人用人上摆正“德”与“能”的关系。
廉政瞭望曾专门分析过,查处“现在重要岗位官员”和“政坛潜力股”,则可遏制其滥用权力,防止带病提拔,中央将这样的人及时揪出,可防止重要岗位上的“边腐边升”。
No.6 “天下第一司”的“人去楼空” 典型意义:失控的绝对权力危害
代表案件:价格司窝案、魏鹏远案
发改委价格司因掌控了煤炭、电力、石油、天然气、医药、银行收费等诸多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定价权,被称为“天下第一司”。
据最高检反贪污贿赂总局局长徐进辉日前介绍,2014年最高检共查办发改委受贿案11案11人,其中价格司有5人,偌大的价格司领导层仅剩下一名巡视员和一名副巡视员,两名司局级领导。上述5名官员出事前,几乎都以改革派形象示人,他们正是以改革的名义,走进了利益的棋局,并最终在其中迷失。
此外,同属于一个系统的煤炭司副司长魏鹏远更是因为家中被搜出2亿元现金,成为建国以来检察机关一次起获赃款现金数额最大的案件。
这种“审批崩塌式腐败”的背后,正暴露了目前某些部门审批权过大、过于集中,缺少监督的问题,审批公章俨然成为少数官员的摇钱树。在2014年反腐风暴背景下,国家发改委(包括国家能源局)是目前落马官员最多的部委。这让外界再次看到,绝对的权力被人滥用,会导致怎样的后果。
No.7 “下山老虎”末路
典型意义:打翻“退休保险箱”
代表案件:阳宝华案、赵少麟案
武侠小说中,武林中人退隐时常公开举行“金盆洗手”的仪式,想表明自己弃刀封剑,以此来求得远离是非全身而退。不少贪腐官员往往也抱着“只要退出就不会再生事端”的侥幸心理,以为退休就进了“保险箱”。很显然,这一如意算盘在去年彻底落空。除了***、徐才厚这些“特大下山老虎”外,中央纪委对省部级的“下山老虎”的查处力度,在去年也得到空前加强。如果说前年退休的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阳宝华在去年案发,仍属于时间“较近”的话,那么曾服务过3任省委书记,退休已8年的江苏省委原常委、秘书长赵少麟的落马,足见中央反腐的纵深。
按理说,一定级别的官员在官场上关系网本就庞大,十八大之后查处的“下山老虎”,不少就是在查新案时带出的“旧案”,新旧案一起查,也再次表明了反腐没有禁区和休止符。
No.8 严查“不收手不收敛”
典型意义:防止腐败增量,使之不敢腐
代表案件:谭力案、韩先聪案
年末,在中央纪委纪录片中,我们看到了万庆良顶风吃喝的天价会所,而在实际案件的查处中,还有出入高尔夫球场的海南省原常务副省长谭力、被查当天手机信息显示还有两场饭局的安徽省政协原副主席韩先聪,因大吃大喝受到党政纪处分的一名交通部副部长。他们都属于中央纪委要严查的“不收敛、不收手”干部。
有的人心存侥幸心理,他们仍然有着“隔墙扔砖头”的心态,砸住谁谁倒霉。这种心理好似一堵“障眼墙”,能遮了他们的双眼;再就是有种“破罐子破摔”的惯性心理。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多年做下的“事”,一旦发于东窗,必定插翅难逃。他们已经在贪腐路上走得太远,不能回头也无法回头,于是硬着头皮走向深渊。
山西省委书记王儒林就曾感慨:“从最近查处的案件来看,有的人还不收敛、不收手,令人震惊。”严查此类干部,旨在遏制腐败“增量”,传递了抓典型、除首恶,抓铁有痕的信号。
No.9 小官巨腐之“虎蝇” 典型意义:“苍蝇”的负能量,有时不亚于“老虎”
代表案件:马超群案
恐怕谁都想不到,刷新全国“小官”贪腐记录的,是一个并没有掌握太多行政资源的科级干部:河北秦皇岛北戴河区供水总公司总经理马超群。
大家知道,供水属于垄断行业,马超群作为一个区域的供水公司总经理,相当于一人掌握了一个区域的供水资源权力,不过上亿的涉案金额仍然让人吃惊。
更触目惊心的还在后头。据《学习时报》统计,自2013年以来,全国各地公开村干部违纪违法案件中,涉案总金额高达22亿元,涉案金额超过千万元的案件有12起。
查处马超群这样的“腐败标本”的意义在于,让公众看到这样一个事实:贪官腐败涉案金额不在于级别有多高,而在于其权力有多大,其手里有没有掌握大量资源。严查小官巨腐,是因为他们目标小,隐蔽性强,又发生在群众身边,影响恶劣。
No.10 消灭“灯下黑”,管好“自己人”
典型意义:自我净化,清理门户
代表案件:魏健案、曹立新案
荀悦在《申鉴·政体》中说:“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意思是说善于用禁令治理社会的人,必然自己先按禁令要求自己,然后才能要求别人。
历来,监督最怕“灯下黑”,信任不能代替监督。王岐山说过:“对纪检监察干部的违纪违法行为零容忍,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决不姑息。”2014年以来,已经有多名与中央纪委有关的官员被查,包括曾在中央纪委任职多年的金道铭,中央纪委委员申维辰和梁滨,中央纪委原四室主任魏健、监察专员曹立新。据《财经》报道,魏健曾利用职务之便,向***通风报信。种种迹象表明,中央纪委反腐没有“特区”,消灭“灯下黑”是反腐“大手笔”的应有之意。
此外,对纪委干部在违反八项规定精神的处罚上,也做到了一视同仁。12月,江苏泰州市姜堰区纪委公款消费的“内部账”被人“晒”在了网上,其中大部分消费都是原姜堰纪委书记栾立平个人接待或“送人”用的,引发网民“围观”。这本身就说明,纪检监察机关并非天然的“避风港”或“保险箱”,和其他官员一样,纪检监察干部也不具备天生的“免疫力”,需要更加从严要求。
第四篇:2010中国高校大事件盘点
2010中国高校大事件盘点
(2010-12-30 12:12:33)转载 标签: 分类: 我们爱校园
唐骏 a6 宋体 a4 中国高校 杂谈
事件一 高校联考--一考不再定终身?
评点:“北约”,“华约”,两大组织先后成立,加上其它各种形式招生考试联盟,中国高校招生进入战国时代。在高考指挥棒依然先行的情况下,高校招生改革缓慢中前行。这是中国高校的渐进式革命,也是面对国外高校抢夺生源中国大学的自救。
事件二 孙建坤的复旦梦--破格录取与教育“公平”的博弈
评点:无论是抄袭天才还是国学天才,孙建坤的是是非非都不必再说起。重点在于,陕西招办与复旦大学的这一场较量背后,牵扯出的是大学录取究竟谁说了算,中国高校是否该拥有自主权?是选择被体制阉割,还是选择在困局中绝地奋起,这是所有中国高校的大课题。
事件三世博会亚运会大学生志愿者--志愿精神长存
点评:无论是小白菜还是绿羊羊,背后流露的都是一种可爱和一种可敬。没有哪一代人能像当代中国的年轻人那样热衷志愿事务,热衷公益事业,这是新一代的公民精神觉醒,这也是中国的希望。年轻的大学生成了各种国家盛事里最亮丽的风景。
事件四唐骏门--造假与信仰
点评:“唐骏门”最大的破坏在于对信仰的重创,不信教的中国人终于开始连人都不信了。男主角作为曾经多少大学生的精神偶像,最终从神坛上匆匆走下。对于教育界的影响就是,紧随其后无数个唐骏又接二连三被揪出,教授学者学术造假层出不穷。于是名人公信力荡然无存,于是方舟子火了又火。中国大学生现在的心态不外乎:“名流算个鸟,肮脏龌龊比谁都躲。”然后,信春哥,成了一种戏谑的王道。
事件五李戡北大求学--一个另类台湾人的另类选择
点评:顶着被骂“台湾之耻”的风险,十七岁出书控诉台湾历史教育,这是需要勇气的;高分通过联考,却依然放弃台大选择北大,这同样需要勇气。不是北大不好,不是先前没人这么做。重点只是,他爸是李敖。虎父无犬子,17岁的李戡受到过多的关注,于是自然成了一种现象,至于未来和意义谁都不知道。
事件六赵小婷--奉献与热血
点评:在崇尚物质与名利的当今社会里,赵小婷们告诉我们什么是奉献,什么是青春热血。虽然所有人都知道那只不过是一场意外,严格地讲这个女生也只是去社会实践。然而此事件的背后,所应该唤起的是我们对那些奋斗在祖国最需要地方,支教支边支农的年轻大学生们的尊敬。年轻人不爱做善事,这样的国家才是真正没希望的国家。
事件七国考热--中华儿女多奇志,不做白领做红领
点评:十年前,人人都做着白领梦,十年前,国企员工纷纷担心下岗。十年后,人人都做着红领梦,十年后公务员的大门前挤满了焦急的人群。如果一个国家的年轻人都想着做官,想着生活稳定,那这个国家迟早会衰败会老去。然而在责怪年轻人的同时,社会更应该反思的是:谁把热爱自由的年轻人们逼进了官衙门?不做公务员,你要我们做什么,是吃泡面的所谓白领还是12小时呆在写字楼里的专业人士?
事件八 南方科技大学--未来中国式大学?
点评:朱清时校长志存高远,是否能破解钱学森之问,是否能为中国大学指引未来方向,一切都还是未知。南科大是否重蹈少年班之覆辙,是否难以摆脱行政化魔咒,一切也是未知。然而,无疑只有深圳才有这样的魄力。年轻的城市,从经济改革到教育改革,甚至未来的政治改革,都必将走在最前面。不否认的是,所有人都对这座新大学寄予了很多希望。
事件八 根叔--谁是最可爱的大学校长?
点评:2010年最给力的演讲有两篇,是根叔的毕业致辞,还有老罗的海淀剧院年终演讲。根叔的出现让中国大学里最陌生的一群人--大学校长走入同学们的视线。越来越多的校长开始展现其亲民耍宝的一面,然而就像很多大学生认为的那样,校长依然只是一个不太管我们的官儿。行政化的大学里,校长们的亲切抚摸,让人觉得别扭的同时,还觉得这只不过是权力的偶尔发浪。
事件九 交大求婚门--我们是寂寞有爱的大学生
点评:有人会说这算哪门子大事?是的,一次不算大,然而一次又一次就能说明问题了。各种求婚门,更像是这个时代寂寞却浪漫的影子。我们是大学生,我们也是青春热血的年轻人。这样的年纪,少不了理想,也少不了爱情。说我们是冲动也好,说我们不务正业也罢。这一季的风景,总是纯洁而美好的。所以我们是寂寞有爱的大学生,此刻盯着屏幕敲着键盘的呢不会有意见吧?
第五篇:2016中国高校校园媒体发展报告
2016中国高校校园媒体发展报告
编者按:
校园媒体一直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讲好青年故事、反映青年诉求、传递青年之声的重要平台。2008年,在团中央、教育部的指导下,中国青年报社携手国内63所重点高校发起成立中国高校传媒联盟。目前,联盟签约理事高校529所,会员媒体近5000家,覆盖高校757所,其中“211”工程高校108所,“985”工程高校38所。
今年,中国高校传媒联盟第二次启动全国高校校园媒体发展情况调查,于10月底完成。本次调查依托中国高校传媒联盟及区域联盟渠道,通过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353所高校的573家校园媒体作为样本,主要覆盖纸媒、广播、电视、网站、通讯社、微信公众号6种类型。参与调查的“211”工程高校占30.37%,非“211”工程高校占59.86%,非本科院校占9.77%。
11月3日,在“新形势下的互联网+校园媒体创新发展高峰论坛暨上海临港·中国高校传媒联盟2016年会”上,中国高校传媒联盟就此调查做了首发报告。为让读者更好地了解相关成果,本报摘登《2016中国高校校园媒体发展报告》部分内容,以飨读者。---------------------------
一、校园媒体基本概况
1.校园媒体的数量与类型
(1)微信公众号、校园广播、报纸成为校园媒体的主要形态
调查发现,82.55%的高校有报纸;84.29%的高校有广播;46.07%的高校有新闻网;71.2%的高校有通讯社;45.9%的高校有电视台;39.62%的高校有新闻类杂志;87.26%的高校有微信公众号;72.25%的高校有微博。可见,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微信公众号发展迅速,跃居第一位。报纸、广播、微博等紧随其后。
对比中国高校传媒联盟2011年发布的《校园媒体发展白皮书》(以下称《2011年校园媒体发展白皮书》)中的数据,传统校园媒体数量均有缩减。其中报纸下降 8.95%,广播下降 5.91%,电视台下降12.1%,新闻类杂志波动最小,下降0.33%。新闻网变化最大,下降28.93%(在《2011年校园媒体发展白皮书》中,新闻网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普及率高,75%的高校有新闻网)。传统的校园媒体形态中,仅通讯社类校园媒体呈上升趋势,上升1.6%。
相比其他类型的校园媒体,校园电视台需要的技术、资金投入较多,专业性更强,普及率相对偏低。但值得注意的是,调查结果显示,64.57%的校园媒体有独立的视频生产能力,生产的视频类型最主要的三种为文艺娱乐类(74.32%),新闻类(61.08%),谈话类(42.16%)。
(2)融合型校园媒体增多
调查发现,融合型校园媒体大幅增加。在此次调查中,4.19%的校园媒体组织仅有一种媒体形态,其他校园媒体组织均具有1种以上的媒体类型。而在《2011年校园媒体发展白皮书》中,单一类型的校园媒体组织占总数的76.7%。也就是说,2011年,只有23%左右的校园媒体有不同程度的融合,而此次调查中,融合型校园媒体占比已超过95%。
93.3%的网站类校园媒体是融合型媒体,比2011年增加29.4%;96.6%的通讯社类校园媒体是融合型媒体,比2011年增加42.1%;96.2%的纸质校园媒体是融合型媒体,比2011年增加64.1%;95.6%的广播类校园媒体是融合型媒体,比2011年增加64.8%。在《2011年校园媒体发展白皮书》中,网站类校园媒体融合程度最高,纸质校园媒体和广播类校园媒体的融合程度偏低。而在此次调查中,纸质和广播类校园媒体融合数量明显增加,追平甚至超越其他形态的校园媒体。
在549家融合型校园媒体组织中,包含纸媒的有156家,比例28.4%;包含网站的有37家,比例6.7%;包含通讯社的有114家,比例20.8%;包含广电类的有126家,比例23%;包含微信公众号的有109家,比例20%。校园媒体中纸媒数量最大,成立时间较长,团队运作相对成熟,有着较丰富的采写经验,所以在媒介融合中,有较好的基础和内容生产能力。但由于微信公众号具有大众传播属性、人际传播特点和交互式传播功能,已成为后起之秀,在校园中野蛮生长,占有极大份额。
(3)微信公众号成为校园媒体转型的“抓手”
数据显示,39.92%的校园微信公众号在2013年以前成立,16.53%在2013年成立,2014年到达校园微信公众号成立的高峰期,比例为24.6%;2014年以后,校园微信公众号成立趋势减缓,2015年成立的校园微信公众号为13.91%,2016年仅为5.04%。
移动互联网的大潮汹涌而来,越来越多的传统校园媒体顺势转型,通过开通微信公众号等新的媒体形态寻求长远发展。在已经建立了微信公众号的校园媒体类型中,92.37%的通讯社建立了微信公众号,87.65%的纸媒建立了微信公众号,82.86%的电视台有微信公众号,广播(电台)有78.02%,网站有76.32%。
数据显示,67.75%的校园微信公众号的粉丝量集中在8000以下。其中,20.77%的粉丝量在1000以下,26.21%校园微信公众号的粉丝量为10003000,30005000的占10.69%,50008000的有10.08%。粉丝量在8000以上的校园微信公众号中,粉丝量在1万3万的校园微信公众号最为集中,有13.31%;3万5万的有4.64%;5万10万的有1.41%。在参与调查的496个微信公众号中,有3个的粉丝数量超过10万。在主管单位上,学工部主管的校园媒体的微信公众号在1万以上粉丝量的比例最高,为36.38%,高于团委的35.91%和党委宣传部的20.35%,其次是新闻院系(13.51%)。
91.73%的校园微信公众号粉丝数量都在上升,其中持续上升的占32.86%,偶尔上升的居多数,为58.87%,停滞不前和逐步下降的分别为7.06%和1.21%。而其涨粉的方式也各不相同。通过线下活动的方式涨粉的比例最高,为64.31%,随后依次为线上福利活动(50%)、线上发起投票(47.78%)和其他方式(2.42%),除此以外,还有28.43%的微信公众号表示没有采用过主动涨粉的方式,依靠内容取胜。
(4)校级校园媒体的数量
目前尚无对校园媒体整体数量的权威统计,本文受样本和调查方式所限,只对单个高校内校园媒体的数量进行了调查。整体而言,88.31%的高校有两家以上的校级校园媒体、73.47%的高校有310家校级校园媒体、49.91%的高校有35家校级校园媒体。可见,绝大多数高校都有两家以上的校级校园媒体,近一半的高校校级校园媒体数量集中在35家。“211”工程高校拥有5家以上校园媒体的比例高出非“211”工程高校19.64%,比《2011年校园媒体发展白皮书》中的数据高6.24%。
校园媒体形态的丰富与数量的增多让内容有了更多的发布平台。总的来说,校园通讯社的供稿平台数量多。49.07%的校园通讯社可供稿的媒体平台数量为35家,6家以上的有9.26%。同时,供稿平台形式也多样化,通常运用其他类型的校园媒体发布通讯社稿件。这些校园媒体可能已经和通讯社融合,属于同一个组织,也可能是属于合作关系,双方互通有无。其中,微信、微博、App是最主要的发布平台,比例为92.59%;其次是校报和新闻网站,分别为 68.52%和65.74%。随后是广播,占比25%;杂志、电视台和其他的选项均在20%以下。值得注意的是,发布靠前的媒体类型均为时效性较强的媒体。
2.校园媒体的经费
(1)经费来源
调查发现,70.33%的校园媒体有专门的经费来源,比《2011年校园媒体发展白皮书》中数据下降11.07%。其中,“211”工程高校获得的专项支持经费(注:报告中提到的所有经费均不算硬件投入)的比例最高,为71.84%,其次,非“211”工程高校拥有专项经费的比例为69.97%,非本科院校拥有专项经费的比例为67.86%。在2011年的调查中,“211”工程高校中校园媒体获得专门经费的比例高于非“211”工程高校,高出6.2%,现今获得经费的媒体比例差距缩小,仅为1.87%。
按校园媒体类型分析,80.25%的纸质校园媒体有专门经费;65.71%的电视类校园媒体有专门经费;72.88%的通讯社类校园媒体有专门经费;64.35%的微信公众号有专门经费;60.53%的网站类校园媒体有专门经费;66.67%的手机客户端类校园媒体有专门经费。对比《2011年校园媒体发展白皮书》中的数据可看出,有专门经费的纸质、通讯社类校园媒体的数量略有缩减。其中网站类校园媒体经费缩减最大,比例较2011年减少32.47%,且为目前获经费扶持数量最少的校园媒体形态。由此也可看出,在“互联网+”背景下,校园媒体向移动端转型在高校中得到了较大力度的支持。
(2)校园媒体的年运营经费
调查发现,82.72%的校园媒体年运营经费(不含硬件投入)在1万元以内,仅9.08%的校园媒体运营经费在两万元以上。可见,校园媒体本身运营经费依然较低,超过八成的校园媒体年运营经费不足1万元。年运营经费集中在1万元以上的前三名是纸媒(23.46 %)、电视类(22.86%)、通讯社(18.64%)。
运营经费的充裕程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校园媒体的发展。在不盈利的条件下,校园媒体维持运营的经费整体性偏低。本次调查表明,“资金支持”依然是校园媒体发展最需要的资源,与《2011年校园媒体发展白皮书》结论一致。
调查显示,校园媒体最需要的资源主要包括“资金支持”“专业技术支持”(7.94%)“信息、资源获取和共享渠道”(40.49%)“校外实践机会”(40.31%)。
3.校园媒体的成员数量与校园媒体间关系
调查发现,整体而言,校园媒体成员人数多集中在51人以上。其中51-100人占37%,101人以上的占30.02%。对比《2011年校园媒体发展白皮书》中的数据,校园媒体成员人数呈上升趋势。纸质、广播类、通讯社类、网站类的成员人数符合这一比例。微信公众号类校园媒体成员人数偏低,在2150和50100人之间各分布三成。手机客户端类校园媒体的成员人数呈两极分化,集中在20人以下或101人以上规模,其中20人以下占33.33%,101人以上占66.67%。
调查发现,随着各类媒体逐渐向融合转型,不同形态的校园媒体组织间的合作日益密切。67.37%的受访者认为纸媒、广电和网络三类校园媒体之间的关系是“合作为主、竞争为辅”或“只有合作、没有竞争”,比5年前略有提高。16.93%的受访者认为纸媒、广电和网络三类校园媒体之间“竞争为主、合作为辅”,还有13.61%的受访者认为“互不干涉,没有竞争与合作”。
二、校园媒体管理体制与制度建设
1.主管单位与指导教师
(1)校党委宣传部、团委主导下的媒体格局
总体而言,党宣、团委主导下的校园媒体格局依旧。50.61%的校园媒体主管单位是校党委宣传部;31.59%的校园媒体主管单位是校团委。各类校园媒体中,党委宣传部主管的比例均占据相对多数:45.06%的校园纸媒由党宣主管、62.86%的校园电视类媒体由党宣主管、71.43%的校园广播由党宣主管、52.63%的校园网站由党宣主管、67.80%的校园通讯社由党宣主管。而在微信公众号的管理上,校团委占据超过一半的数量,比例为51.79%。
值得注意的是,5年前,52.9%的单一型校园媒体由党宣主管,32.8%的单一型校园媒体由团委主管,单一型校园媒体中党宣所属的校园媒体比例比团委高20%,即5年前,团委主管的校园媒体融合性更高。而在这次调查中,数据显示,29.17%的单一型校园媒体由党宣主管,33.33%的单一型校园媒体由团委主管。
(2)指导教师的学历程度较高,硕士及以上学历占九成
95.81%的校园媒体有指导老师。仅有4.19%的填写者明确回答所在校园媒体没有指导老师。可以说,指导老师构成了校园媒体管理体制中的重要部分。
51.91%的校园媒体拥有1位指导老师,24.04%的校园媒体拥有两位指导老师,24.04%的校园媒体拥有3位指导老师。绝大多数指导老师不同程度上具备新闻相关专业背景或实务经验。49%的指导老师“有新闻专业背景,从事过新闻工作”,有13.66%的指导老师“没有新闻专业背景,未从事过新闻工作”。其中,主管单位为校党委宣传部的校园媒体指导老师“有新闻专业背景,从事过新闻工作”比例最高,占60%;其次是新闻院系56.76%;团委32.04%;
总体而言,校园媒体指导老师学历程度较高。除9.84%选择其他外,59.38%的指导老师是硕士学历,24.04%的指导老师是博士学历。指导老师中硕士及以上学历占90.52%,比2011年增加10.1%。
“211”工程高校校园媒体的指导老师学历高于非“211”工程高校,但相比于《2011年校园媒体发展白皮书》中的数据,两类高校的差距明显缩小。“211”工程高校中,31.61%的校园媒体指导老师是博士(含在读)学历;非“211”工程高校中这一比例为30.32%。“211”工程高校中,有10.34%的校园媒体指导老师是硕士以下(含硕士在读)学历,非“211”工程高校中这一比例为16.91%;而在2011年,非“211”工程高校中这一比例为34.2%,“211”工程高校中为17.8%。故虽然“211”工程高校硕士、博士点更多、招生名额更多,但或许因为研究生扩招、设置专业硕士等原因,校园媒体指导教师学历普遍提升。
(3)“内容审核、发布”成为指导老师的主要管理职责
在职责范围上,指导老师对于校园媒体的管理、运作具有根本性的影响。指导老师主要职责统计结果前三项为“内容审核和发布”,占79.05%;“举办活动审批权”,占73.95%;“选题、策划”,占60.84%;“干部任命、资金管理、组织结构调整、评优评干”选择率也超过50%。
此外,校党委宣传部老师职责涉及的范围更多。党宣指导老师工作中,除“其他”“参加校外活动”“推荐实习就业”外,其余工作的比例都超过50%,可见对所在校园媒体影响较大。其中,推荐就业实习和评优评干所占比例在该项排名最高。另外,党宣老师直接参与选题策划和采编比例最高,分别为67.59%和53.79%。
指导老师职责中,推荐实习、就业所占比例最低,占28.96%;采写编辑占42.26%,由此大致可推测,指导老师一般不深入参与具体采编工作,校园媒体依然为教师指导下的、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自主进行内容生产、自我管理运营的运营模式。这一点在院系校园媒体的指导老师中表现得尤其突出,采写编辑占22.73%,推荐学生实习、就业的比例在该项中排名最低,只有4.55%。学工部的指导老师工作中,“举办活动审批”比例最高,为77.27%。
新闻院系指导老师职责中,“参加校外活动”比例最低16.7%。只有27.0%的新闻院系指导老师会参与校园媒体干部任命,大大低于其他类型校园媒体。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新闻院系指导老师对所在校园媒体影响较小,而给学生评优评干的机会也最低,只有18.92%。
2.校园媒体的例会等常规制度
(1)校园媒体的例会与总结制度
调查发现,例会制度是校园媒体的一项基本制度,普及程度极高,开会频率较高。96.51%的校园媒体有例会制度,68.94%的校园媒体每周至少开1次例会。部分校园媒体负责人认为例会可以由选题会、总结会、工作会等会议组成,是媒体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
调查发现,99.48%的校园媒体有总结制度。总结内容大致包括内容生产、运营推广过程中的优缺点,同时包括对于日常工作,如值班、例会的总结,对一定阶段的奖惩等。
(2)值班制度
调查发现,87.43%的校园媒体有办公地点。
77.05%的校园媒体有值班制度。在这些校园媒体中,47.41%的校园媒体每日值班时长在5小时以内,79.02%的校园媒体每日值班时长在8小时以内;68.4%的校园媒体值班人数保持在两人及以上。
上述数据表明,校园媒体每天的值班时长基本保持在8小时以内。超过一半的校园媒体每天的值班人数保持在两人及其以上。这也与《2011年校园媒体发展白皮书》中的数据基本吻合。可见,值班制度已经成为校园媒体管理、运作中的一项基本制度,并稳定存在。
尽管值班制度较为普遍,但77.72%的校园媒体值班工作包括“整理文件、打扫卫生”等与新闻生产无直接关系的工作。仅有48.19%的校园媒体值班工作包括“内容生产”。
(3)奖惩制度
校园媒体的奖励方式可分为各类荣誉称号和物质性奖励。
荣誉称号方面,77.66%的校园媒体拥有内部荣誉的参评名额;60.56%的校园媒体拥有“校级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干”的参评名额;58.29%的校园媒体拥有“校级优秀记者、编辑等”的参评名额,12.74%的校园媒体拥有“省市级荣誉”的参评名额。
值得注意的是,校园媒体主管部门对于校园媒体获得荣誉称号的类型有一定的影响。团委所属校园媒体和学工部所属校园媒体拥有“校级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干”参评名额的比例较高。团委所属校园媒体比例为73.48%,学工部所属校园媒体比例为63.64%。
党宣所属校园媒体拥有“校级优秀记者、编辑等”的参评比例较高(73.45%)。其次是团委所属校园媒体(45.86%)、学工部所属校园媒体(40.91%)、新闻院系所属校园媒体(40.54%)。
除此之外,65.27% 的校园媒体有向成员提供“参加出访、交流校外活动”的奖励,49.04%的校园媒体向成员提供稿费,28.97%的校园媒体向成员提供就业、实习推荐,20.42%的校园媒体成员在参与学校保研时有一定的优势。与《2011年校园媒体发展白皮书》中的数据相比,提供稿费、提供就业实习推荐的校园媒体数量均下降近10%。
校园媒体的惩罚方式较为简单。81.5%的校园媒体有“批评”措施,53.23%的校园媒体有“开除”措施;10.47%的校园媒体没有惩罚措施。
3.校园媒体的团队建设
(1)招新对象分布在不同年级
20.49%的校园媒体仅招大
一、大二的学生,21.91%的校园媒体仅招收本科生且年级不限,仅招收研究生的校园媒体仅占0.88%,本科生和研究生均招的占19.26%。
招新时,以笔试加面试的方式为主,个人品行、业务能力、沟通能力被最为看重。笔试和面试在对包含这3项能力在内的各种素质的考察上可靠度不一。调查结果显示,98.61%的校园媒体招新方式包含面试环节,68.41%的校园媒体招新过程包含笔试环节,这一数据比2011年下降近20%。其中,必含笔试环节且占比最大的校园媒体为通讯社,占78.81%;其次为纸媒,占74.69%;其他类校园媒体招新时也较为重视笔试,且比例都超过60%;31.41%的校园媒体不选择笔试环节;68.24%的校园媒体选择“面试加笔试”的招新方式。
(2)以“媒体内部高年级成员”授课为最普遍的培训方式
培训是提升校园媒体团队业务能力的必要手段,94%的校园媒体对成员进行培训。46.51%的校园媒体每年对成员的培训为35场,30.51%的校园媒体每年举办的培训在6场以上(含6场)。讲座是最为普遍的培训方式,72.06%的校园媒体选择其作为培训方式之一。培训主讲人以“媒体内部高年级成员”比例最高,为85.66%;其次为新闻专业老师,占54.23%。
校园媒体所属机构不同,所掌握的主讲人资源多少不一。校党委宣传部指导下的校园媒体接受新闻专业老师、社会媒体记者培训的机会最多,占比最大。值得注意的是,5年前,新闻院系的校园媒体100%由新闻专业教师培训,如今占比最大的为媒体内部高年级成员培训,比例为62.16%;其次为新闻专业高年级学生,比例为51.35%;新闻专业教师占40.54%。
不同类型校园媒体对各项培训内容的重视程度不一,其中通讯社(94.94%)、纸媒(85.80%)、网站(84.21%)最注重采写知识,微信公众号紧随其后,占83.48%;手机客户端(100%)、电视(97.14%)、微信公众号(85.22%)最注重排版、视频剪辑等软件使用的培训;手机客户端(100%)、电视类媒体(97.14%)、网站类媒体(81.58%)最注重软硬件使用。不同形态的校园媒体都非常注重软硬件的培训,比例均超过70%。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校园媒体努力培养全媒体的校园记者,并在融合和转型上作出了积极的努力。
(3)校园媒体的学生负责人资历
42.23%的学生负责人参与校园媒体时间在34年,48.52%的学生负责人参与校园媒体时间为12年。
与一般性社团相比,校园媒体的运营、生产和管理复杂程度较高,要求负责人花费很大的精力投入到校园媒体工作当中。整体来看,27.05%的校园媒体负责人将课余时间的51%80%的精力用在校园媒体工作当中,66.67%的校园媒体负责人将课余时间的21%50%的精力用在校园媒体工作当中。
三、校园媒体的内容生产与品牌建设
1.校园媒体的内容设置
(1)校园生活依然是校园媒体内容的“主旋律”
通过调查得知,高校校园媒体的基本受众定位为大学生群体,因此在内容设置上倾向于对大学校园生活的报道。通过对校园媒体内容的调查显示,校园生活是校园媒体的“主旋律”。91.97%的校园媒体内容包括“校内重大新闻事件”,85.51%的校园媒体内容包括“校园生活、服务性信息”,另有近八成的校园媒体内容包括“学生组织、社团等开展的校内文体活动”以及“校内人物”。
相比之下,校外新闻报道在校园媒体产品内容中所占比重均在六成以下。超半数的校园媒体刊登“时事评论”“重大社会新闻事件”,将近一半的校园媒体刊登“校外文艺娱乐活动、体育赛事”,只有不足三成的校园媒体刊登“校外人物”。
(2)“原创性”和“校园化”同为校园媒体内容的重要特性
在针对校园媒体原创性内容的调查中,我们发现,51.31%的校园媒体原创内容占80%以上;90.23%的校园媒体原创内容占40%以上。
“时事评论”和“校内人物”是校园媒体最常见的两种原创体裁。在原创内容比例在40%以上的校园媒体组织中,时事评论所占比例达到93.18%、校内人物所占比例达到91.89%。
原创内容占40%以上的主要是85.89%的通讯社类校园媒体、84.21%的网站类校园媒体、70.37%的纸质校园媒体。纸质校园媒体生产、发行周期长,内容的新闻性、时效性受到网络信息传播的显著冲击,“新闻”变成了“旧闻”,所以传统新闻所占的内容比例在校园纸媒上正在逐渐减少。但应当注意的是,六成左右的手机客户端、微信公众号类校园媒体的原创内容超过40%。
(3)校园媒体的新闻内容
调查发现,69.46%的校园媒体新闻内容的比例在40%以上,28.98%的校园媒体新闻内容的比例在60%以上,9.08%的校园媒体新闻内容的比例在80%以上。
(4)“校内重大新闻最受读者欢迎”
校内重大新闻事件始终是校园媒体最受读者欢迎的内容。68.24%的校园媒体认为校内重大新闻事件是最受读者欢迎内容。
最受读者欢迎的内容均是校内报道,涵盖教学、科研、管理、后勤以及学生学习、团体活动、个人成才成长等方面。
校园媒体内容的受欢迎度与校园媒体类型有一定关联,但关联较小。不管是融合型校园媒体,还是单一型校园媒体,“校内重大新闻事件”“学生组织、社团等开展的校内文体活动”“校园生活、服务性信息”“校内人物”都是最受欢迎的几类内容。
2.校园媒体的品牌活动
数据显示,88.13%的校园媒体有自己的品牌活动。
校园媒体的品牌活动分为传媒类、非传媒类以及综合类。传媒类包括记者节、传媒讲座等;非传媒类则指校园媒体承办的学校各类与传媒无关的活动;而综合类则指包括传媒与非传媒属性的活动。
据调查,46.07%的校园媒体品牌活动是综合类,比例最高。25.65%的校园媒体品牌活动是传媒类,仅有16.4%的校园媒体品牌活动是非传媒类。
数据显示,42.06%的校园媒体品牌活动在两届以内,57.94%的校园媒体品牌活动举办超过两届以上,23.08%融合型校园媒体举办过6届以上的品牌活动。
不同类型的品牌活动,其举办的次数也不同。同样为举办次数超过两次以上,举办综合类品牌活动的校园媒体所占比重为70.45%,比传媒类和非传媒类品牌活动分别高出20.45%和6.51%。
同时,品牌活动的数量和举办次数也呈正比。数据表明,拥有6个以上品牌活动的校园媒体中,有65%举办届数在5届以上,比例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