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公诉人的司法理念.

时间:2019-05-15 04:28: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试论公诉人的司法理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试论公诉人的司法理念.》。

第一篇:试论公诉人的司法理念.

试论公诉人的司法理念

[关键词] 公诉人 司法理念 重要性 内容 途径

[摘 要] 公诉人的司法理念是每个公诉人在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基础上对刑事司法制度的一种综合性、原则性的理性思想认识。主要是法治理念、公益诉讼理念、诉讼效益理念、程序正义理念、司法合理理念。通过公诉人队伍专业化建设树立公诉人的司法理念。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必须保障在社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今年6月高检院决定在全国检察机关开展“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教育活动,教育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树立符合“三个代表”要求的司法理念。如何认清诉讼的目的、价值,树立正确的司法理念是摆在我国执法者面前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笔者结合公诉工作,对如何树立公诉人的司法理念作初浅的探讨。

一、司法理念与执法观念、刑事诉讼目的、价值、原则

在刑事诉讼司法实践和理论中,我们常见的是“执法观念”、“刑事诉讼目的”、“诉讼价值”、“刑事诉讼原则”,而司法理念,是一个较新的概念。我们有必要进行一下了解。

关于理念、观念、目的、价值、原则,据《现代汉语小语词典》的解释,观念是指思想认识。目的是指想要达到的地点和境界或指想要得到的。价值是指体现在商品里的社会必要劳动或指积极的作用。原则是指说话或行事所依据的法则或标准。

而何谓理念,经查阅现代汉语小词典,没有该词语的解释。而从字面意思看,“理”和“念”,经查阅现代汉语小词典,“理”意为道理;事理。“念”意为心里的打算。因此,理念应意为理性的思想认识。

1、刑事诉讼目的、刑事诉讼价值是司法理念的基础

刑事诉讼目的,是指国家进行刑事诉讼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是统治者按照国家和社会在需要和基于刑事诉讼因有属性的认识,预先设计的关于刑事诉讼结果的理想模式。刑事诉讼价值,是指刑事诉讼活动通过满足社会及其成员的需要而对国家和社会所具有的效用和意义。司法理念是对诉讼活动的理性认识,而这种认识则必须是符合诉讼目的和诉讼价值的。

2、刑事诉讼原则是司法理念的展开

理念与原则有重要的区别,原则多见诸于法律文本。理念作为思维活动的结果存在,而思维是人脑的机能。原则是法律思维的对象,思维本身与思维对象的关系,正如指月亮的手与月亮的关系,如果原则是指月亮,则理念正是手。同时,原则是理念的展开,理念只能隐藏在原则的字里行间。而且,理念是人对原则的认识,理念可能落后于、适于或超前于原则。

3、司法理念是理性的执法观念

理念,作为理性的思想认识,司法理念则为理性的执法观念。它是经由感性、知性而理性而获得认识,作为对司法的认识活动的结果,强调严谨。

综上所述,公诉人的司法理念实际是每个公诉人在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基础上对刑事司法制度的一种综合性、原则性的理性的思想认识。

二、公诉人树立统一司法理念的重要性

1、公诉权的性质决定公诉人应有统一的司法理念

公诉权这个概念首见于1808年拿破伦刑事诉讼法典,该法典第一条规定:请求定罪科刑的刑事公诉权,专由依据法律授予这种职权的官吏行使。在我国公诉权是指法律规定承担公诉职能的国家专门机关,为维护公共利益,依法决定是否将特定的犯罪嫌疑人交付审判、支持提起的公诉以及提请法院改变错误刑事判决的一种权力。⑴而公诉权是否属于司法权呢?对何谓司法权及司法的本质是最近一个时期法学界和司法界的关注的热点。一种观点认为,在实质意义上,司法权就是一种裁判权。因为,只有裁判才具有终结性、独立性、中立性和专属性等司法权的“本质”属性。⑵一种观点认为:所谓司法权则是人民及其国家机关依宪法和诉讼法取得的依照法定的程序进行诉讼以维护个人、集体和国家合法权益的权利和权力的总和。⑶笔者同意第二观点。因为尽管我们很少看到有关司法的严格理论界说,但是无论在法律上、理论上或者是在公众的司法观念上有一点是明确的,即所谓司法机关是由侦查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和刑罚执行机关职能机关组成的体系。虽然当今世界,多数国家的司法权被界定为法院的审判权,而且这也被我国多数学者认可,认为司法只是一种裁判,裁判以外的事不属于司法的范畴,司法是国家裁判,由法院代表国家对纠纷的裁判。⑷但把司法权界定为法院的审判权的司法制度是在“三权分立”的政体的基础上建立和形成,而我国坚持实行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两种政治体制不同。虽说把我国国家权力按立法、司法、行政加以区分并非不可,但根本的不同在于我们的国家权力是统一的,司法机关的两院制不仅不与我国国家制度相矛盾,恰恰相反,它正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所决定和要求的。

司法权的本质是一种判断,也即对纠纷的事实以及法律的运用进行审查判断。⑸因此,公诉权应属司法性质的权力。而作为行使公诉权的检察官——公诉人,应有统一的司法理念,以客观的评价法律制度,准确的认识法律价值,从而在公诉过程中体现立法者的意志,维护社会公正,实现法律的功能和价值。

2、我国法律局限性的要求

众所周知,我国是成文法国家,从世界多国的法律发展史来看,成文法的诞生在实现其价值的同时也使另一难题相伴而生,即成文法一经公布便揭开了该法局限性的序幕,主要体现在其后滞性、不周延性和模糊性。如1997年修订的刑法是我国刑事法制建设上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成果,体现了符合市场经济和时代要求的法治、民主、文明精神。但刑法分则在规定犯罪与刑罚时仍存在一些缺陷,包括条文之间重复、混乱、膨胀;分则条文在规定罪名时对引证罪状和空白罪状采用过多,与总则中的罪刑法定原则存在一定的冲突;有的分则条文未尽完善。⑹这与传统大陆法系用数千条法条,试图对各种特殊而细微的情况列出各种具体的实际的解决办法,最终目的是想有效地为法官提供一个完整的办案依据,以便法官要审理任何案件时都能得心应手地引律据典的立法思想⑺有较大的区别。法律的后滞性、不周延性和模糊性,使司法容易具有随意性,而树立统一的司法理念,有助于弥补成文法带来的漏洞,保持司法的统一性。

3、公诉人队伍素质现状的要求

近年来,检察机关在开展工作的同时一直加强队伍建设,公诉人队伍素质也不断提高。但从总体看,当前检察工作和队伍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人民对检察机关的意见主要是有的执法不严格、不公正、不廉洁、不规范、不文明,甚至违法办案、循私枉法。⑻而从局部看,公诉人队伍素质参差不齐,主要表现为公诉人经历不同、文化素质不同、接受法律教育程度不同。即使是相同是法律科班出身的公诉人,由于近年来法学基础理论和立法指导思想的不断变化,接受的法学思想不尽相同,这直接导致公诉人的司法理念大不相同,直接反映在公诉人对案件证据的采信、事实的认定和定性的不同。虽然,他们依据相同的法律,都遵循着“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基本诉讼原则,但每名公诉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司法理念,左右着对案件的审理,这极大的影响了司法的权威性。

4、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

江泽民同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强调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一定要看到《共产党宣言》发表一百五十多年来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发生的重大变化,一定要看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生的重大变化,一定要看到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工作、生活条件和社会环境发生的重大变化,一定要充分估计这些变化对我们党执政提出的严峻挑战和崭新课题。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生活方式和社会观念都发生了有目共睹的变化。最突出和明显的社会变化是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公有制是老大的状况已发生根本改变,并由此带动了社会各方面的变革,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观念也在不断进步,公民和法人的法制意识空前高涨,依法保护每个公民的合法权利、依法行政、依法治国的观念已深入人心,这要求公诉人必须不断完善和调整司法理念。

同时,加入WTO以后,中国将更明显地受到外部力量的作用,经济全球化的力量将会通过世界贸易组织这一环节给中国带来更全面、更深刻的影响。而且,尽管全球化在更多时候似乎对经济、贸易的影响更为显著,但在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世界各国的政治秩序正在潜移默化中不可避免地发生着重大的变革,从而导致各国政府管理的理念、模式等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⑼这也要求公诉人必须不断完善和调整司法理念。

三、公诉人司法理念的主要内容

1、法治理念

法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民主社会的必然要求,法治实际作为一项原则已成为现代各国实现法治国家必须坚持的一项重要原则。我国为适应时代发展和客观要求,党的十五大明确看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目标,从而宣示了我国治理国家应坚持法治原则。而法治原则应贯穿于方方面面,公诉活动必然坚持这一原则。落实到公诉活动的主体,公诉人则应具有法治理念。

关于什么是法治,西方思想家对其内涵作过许多精彩的论述。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说:“法治应当包括两重意义:一是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服从;二是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⑽ 洛克指出“国家的法律不论贫富、不论权贵和庄稼人都一视同仁,并不因特殊情况而有出入。”⑾不难看出法治是法律的统治,是相对人治而言的,实行法治意味着对人治的否定,法治与人治是对立的,实质上是个人权力与法律谁服从谁的问题。公诉人树立法治理念最主要的是具有法律至上的思想认识和司法独立的思想认识。

法律至上,是指法律具有最高的权威,任何个人或组织都无权凌驾于法律至上。法律是否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是检验真假法治的一个基本尺度,法治与人治的根本区别不在于法是否由人来制定,靠人来实现,而是当法律与掌权者的个人意志发生冲突时,是法律最终控制、支配个人意志,还是个人意志凌驾于法律之上。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人们既轻视法律又恐惧法律,但习惯于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完全伦理化、道德化,因而法律自始就没有成为公众信仰的对象,人们对权力的信仰和崇敬远远超过了法律。因为人们认为法律与自己的生活无关,服从法律仅仅是害怕招致国家强制性的制裁与惩罚,这样法律并不是神圣的,而是令人恐惧的。随着依法治国的深入,人们法律观念增强,从对法律的恐惧转向对法律的信任。作为公诉人更应清楚的认识到只有法律至上,才能正正实现法治。而且,强调法律至上也是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因为法律至上并不是对权力的否定,也不是对经济基础决定作用的否定。法律至上只是强调任何权力的获得和行使都应当具有法律依据,并受法律的约束;经济基础决定法律是从法律的本质意义讲的,但就法律与具体的经济活动的关系来说,一切具体的经济活动都必须遵守法律,符合法律的要求。法治原则之所以要求法律至上,不仅在于法律具有公正合理性的品质,而且在于它体现了“人民主权”的法治思想,法律是通过民主程序由代表人民的立法机关所制定的,因而凝聚了公众的智慧,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因此法律至上的观念就是人民意志至上的观念,是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

司法独立,是法治国家必具备的条件,在近代民主国家,司法独立早已成为一项宪法原则与法治实践。其核心是指从国家体制上把司法和行政分开,司法不受行政权干预。检察院是重要的司法机关,检察院独立则是司法独立的重要内容,两者是密切相关的,强调的是独立行使司法权,反对行政权的干预。同时对于司法独立,可以从两个层面上加以理解,一个基于司法权力面的理解,那就是“司法权独立”;另一个是基于司法的判断面的理解(也有人称为裁判面,因为认为我国的司法体制是以“审判”为中心。而笔者认为,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即“一府两院”,两院地位是平等的,不存在以谁为中心,都是行使司法权。同时司法的本质特性是判断性⑿,司法活动是根据证据判断个案案情,并在此基础上决定法律适用的活动,司法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对个案争论中的是非曲直进行判断,作出结论。因此,笔者称之为判断面),那就是“司法权行使主体的独立”.上述司法权独立与司法权行使主体的独立,实际是反映司法机关整体和司法主体群体的关系。宪法上确立了检察院、法院独立的体制后,如何实现检察院、法院独立,只有通过检察官、法官的具体司法活动才能实现,两者在实质上是一致的。目前,如何实现“司法权行使主体的独立”,越来越成为一个引人注意的内容,也成为司法改革的重要内容。对此,1999年最高人民检察院推行了主诉检察官办案责任制,以增强检察官独立行使公诉权的相对独立性。在这种制度下,作为公诉权的行使主体主诉检察官独立,则是检察官应当依据自己对法律的独立的理解,通过法定的组织形式、程序,依法作出司法行为,主诉检察官对自己的良知和法律准则的理解负责,一般不受内部其它组织包括检察委员会和个人包括检察长、处室负责人的干涉。当然,为了有效地打击犯罪,并保证追诉权行使的统一性,主诉检察官同时必须服从上级的指令,而不是完全的独立,这一点与“除了法律没有上司”的法官是有区别的。而且当今世界有较多国家检察官制度的共同规律也是这样的,就是检察官是检察权行使的主体,在一定范围内具有独立性,而不是完全独立。⒀

2、公益诉讼理念

公益是公共利益的简称,包括公共秩序、公共福利、公共财产、公共安全等主方面,是社会利益的集合体,是国家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公益原则是指检察机关行使公诉权时必须符合社会公共的整体利益和最多数人的期待。⒁公益原则作为检察机关或检察官活动的一项基本准则,已成为世界各国所普遍承认的确认。在英国,前检察长萧克罗斯勋爵讲过:有犯罪嫌疑就必须起诉,这从来就不是我们国家的方针,……只有当罪行和犯罪时的情形具有这样一个特点,即对该案的起诉符合公共利益,检察官才能起诉。公共利益仍然是我们应当考虑的首要问题。起诉无论到头来成功与否,都要考虑到对公众情绪和秩序造成的影响,及其对任何其他公共政策的影响。⒂联合国《关于检察官作用的准则》第13条规定,检察官在履行职责时,要保证公众利益,按照客观标准行事,适当考虑到嫌疑人和受害者的立场——。⒃在我国,关于公益原则的理论研究相对较少,但实际上,也可以找到相关具体的规定。《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第4条规定:人民检察院通过行使检察权——,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维护社会秩序、生产秩序、工作秩序、教育科研秩序和人民群众生活秩序,——。《检察官法》第8条规定:检察官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维护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因此,公诉人在公诉活动中应当确立公益诉讼理念,主要的是对以下二个关系有正确的认识。

一是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和个人(当事人)利益的关系。国家利益主要侧重政治利益方面,如公共安全、统治秩序、公共道德、社会稳定等内容。社会利益主要侧重经济利益,如公共财产、集体财产、群众福利、保险等。而个人(当事人)利益则指(当事人)个人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在我国,市场经济社会以前,由于国家强有力的控制,使我国成为一元的社会结构,在这一元的社会结构中,国家利益和社会利益合二为一。但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引入了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的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出现了从一元社会向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二元分立的社会转型,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发生分离。此时市民经济逐步从国家政治控制中脱离出来,从而出现国家政治与市民经济各自沿着自己的轨道运行,国家利益和社会利益出现分一为二的发展趋势。尽管如此,但由于我国的性质所决定,我国国家利益与社会利益在价值取向上是相一致的,都服务于我国的全体公民,二者是一个问题的二个方面。同时,在我国,习惯于强调国家利益、社会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在一般情况下,可以说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包含个人利益,个人利益应服从国家利益和社会利益。但从公益诉讼理念出发,在公诉活动中既要全面维护国家利益、社会利益,也要维护个人利益,特别是当事人利益,考虑公共利益就是要兼顾国家利益、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在英国,诉讼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检验公共利益的规则,对被告人是否起诉,既要从公共利益考虑,看公众是否对起诉被告人有兴趣,也要看被告人本人的一些具体情况。英国《刑事案件起诉规则》第6条从正反两个方面列举了支持与反对起诉的公共利益因素。支持起诉的因素共列举了14项,总的原则是罪行愈严重,公众愈关注,越有可能起诉。反对起诉的因素列举了8项,体现了过失犯罪、未成年人犯罪、老人犯罪、轻微犯罪的从宽原则。当然,根据公共利益作出决定,并不是仅仅把支持与反对起诉的因素进行简单的加减,而是综合各种因素进行总体的评估。⒄

二是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的关系

黑格尔说过:由于文化的进步,对犯罪的看法已比较缓和了,今天刑罚早已不像百年以前那样严峻。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犯罪与刑罚的认识也在变化,从法制史看,许多学者将国家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警察国、法治国和文化国。一般认为,前启蒙时代是警察国,以专制与人治为特征;启蒙时代为法治国,以民主与法制为特征;后启蒙时代是文化国,以科学与实证为特征。其中法治国,应当于个人为本位,注重和强调个人的权利与自由,国家的存在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公民享有最大限度的个人自由和权利。我国目前应是处于法治国阶段,但我国传统的刑事法律文化的影响依然存在,导致以国家利益和社会利益为最高价值,否认或忽视个体权益。虽然人们已习惯于把刑事诉讼的目的表述为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但在实践中却常常忽视人权,像超期羁押、刑讯逼供就是典型。

公诉活动是代表国家追究犯罪的一种司法活动,在公诉活动中必须正确处理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的关系。作为公诉人,应确实树立起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并重的观念,特别是要树立起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权利的观念。

3、诉讼效益理念

在传统的法哲学中,效益是没有任何法律地位的,它不是一种法律价值,认为刑事程序的价值体现的安全、自由和平等上。但随着20世纪经济分析学的崛起,效益问题逐渐被人重视。经济分析法学是七十年代首先在美国兴起的法学思潮,核心思想是所有法律活动(包括立法、执法和诉讼等)和全部法律制度都以有效利用资源、最大限度地增加社会财富为目的,认为刑事审判活动的经济耗费主要包括两种:一是由于刑事判决的错误所造成的耗费,简称“错误耗费”;二是在审判、制作刑事判决过程中所直接产生的耗费,简称“直接耗费”.经济分析法学家们通过对刑事审判程序进行细致的经济分析,提出了一项基本的程序价值标准——经济效益。⒅同时认为正义和效益是一致的,西方国家有一句有名的谚语“迟来的正义已非正义”.著名法学家庞德强调,法的根本目的和任务在于以最少的牺牲和浪费来尽可能满足各种相互冲突的利益。近年来,我国学者在研究刑事诉讼价值时,有学者将刑事诉讼的价值概括为秩序、公正和效益三个方面。刑事诉讼的效益价值,主要是指刑事诉讼活动的效果与刑事诉讼的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从内容看,刑事诉讼效益包括诉讼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个方面。前者以最少的司法资源投入换取最大量刑事案件的处理,即提高诉讼效益,降低诉讼成本,减少案件积压和司法拖延的现象,又称之为效率。后者则要求刑事诉讼活动在实现秩序和公正方面,达到最佳的社会效果。⒆我国刑事诉法第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任务,是保证准确、及时地查明犯罪事实”,反映了刑事诉讼对诉讼效率的追求以及诉讼效率在国家司法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公诉人在公诉活动中应当确立诉讼效益理念。

一是要提高诉讼效率。首先,案件久拖不决,不仅耗费司法资源,而且导致法律秩序的不稳定,不符合国家利益。只有提高诉讼效率,避免案件积压,才能及时实现法律正义,维护社会秩序。其次,提高诉讼效率,避免诉讼过程中不必要的拖延,迅速作出处理,对犯罪人及时绳之于法,有助于一般预防与特殊预防;第三,提高诉讼效率,不仅可以节省诉讼资源,而且对于被告人利益来讲,有罪的人,迅速的裁决可以摆脱诉累,避免因案件久拖不决带来的负面影响,如精神损伤、经济负担等;无罪的人,可以及时得到解脱,维护其合法权益。对于被害人利益来讲,可以及时对伤害得到弥补。

二是要实现法律效果、社会效果和政治效果的有机统一

办理案件,必然要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的结果也就是我们常常说到的办案效果。按照标准不同,办案效果通常分为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所谓法律效果,是指办案活动和办案结果与法律规定相符合的程度。所谓社会效果,是指办案结果与社会要求和公共利益相符合的程度。而如前所述,公共利益中侧重政治利益方面的称为国家利益,侧重经济利益为社会利益,因此,办案结果与公共利益中侧重政治利益方面的国家利益的相符合程度,又可称为政治效果,即办案结果是否符合国家的政治利益。公诉人遵循诉讼效益理念,则必须坚持法律效果、社会效果和政治效果的有机统一。

三是惩罚和预防并举。一方面,通过公诉工作,有效的打击犯罪,以警戒和威慑社会上的危险分子和不稳定分子,抑制他们的犯罪意念,使他们不敢以身试法、危害社会。另一方面使广大公民受到法制教育,增强遵守法律的自觉性。同时,在公诉工作中要深挖犯罪原因,找出犯罪规律,提出有深度、有针对性的建议。

3、程序正义理念

正义是法律制度所要实现的最高理想和目标,也是人们用来评价和判断一种法律制度具有正当根据的价值标准。正义和法律的关系是法哲学上一个永恒课题。在传统的正义概念中,人们对正义概念的内涵的认识主要限于对亚里士多德的分配正义和矫正正义的区分及其内容的探讨。随着法哲学的发展,20世纪早期出现了程序正义理论,即把单纯的正义分为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使得正义的概念逐渐趋向成熟。陈瑞华博士认为,在法律制度中,正义可表现为三种主要形式:一是实体正义;二是形式正义;三是程序正义。实体正义是指人们在对实体上的权利、义务和责任进行确定时所要遵循的价值标准,其评判标准就是看它能否使每个人所应得的利益得到保障。所谓形式正义,是指对实体法所确立的规则的公平适用,要求相同的情况予以相同的对待。所谓程序正义,是指法律程序在具体运作过程中所要实现的价值目标,评判的标准是看它是否使那些受程序结果影响的人受到应得的待遇,而不是看它能否产生好的结果。⒇其中实体正义和形式正义主要是一种“结果价值”,它们体现在法律程序的结果。而程序正义则是一种“过程价值”,它主要体现在程序的运作过程,是评价程序正义性的价值标准。

在我国,在传统的法律文化中,国家和社会整体的利益是至高无上的,社会的和谐、稳定以及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的维护是首要的法律价值;个人利益是次要的,要从属于国家和社会的整体利益。要必要时为维护国家利益可以不惜牺牲俱的任何利益。据这种传统观念,刑事实体法不过是镇压的控制犯罪的一种工具,诉讼程序仅仅是实现刑事实体法的工具和手段。司法人员即使严重违反了诉讼程序规范,但只要他查明了案件的真实真相并作出了刑事实体法所认可的正确裁判,这种违反也是可以容忍的。但随着程序正义理论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程序正义的重要性,认识实体与程序应并重,甚至程序正义的重要性将会超出实体正义。(21)同时,我国法制建设的历程已证明,诉讼程序是否存在、是否完善,直接决定着实体法律的实际效力:没有相应的诉讼程序作为依托,实体权利只能是“水中花、镜中月”;没有完善的诉讼程序予以保障,实体法律将无法如期所愿地实现其追求的立法目的。更为重要的是,诉讼程序的完善程序如何,将直接反映和体现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进步、文明、民主和法治的程度,是区分法治和人治的标志。在现代法治国家,诉讼程序作为法治的一个重要环节,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美国联邦最高法官威廉。道格拉斯曾谈到,“权利法案的大多数规定都是程序性条款,这一事实绝不是无意义的。正当程序决定了法治与姿意人治之间的基本区别。”(22)

因此,公诉人必须树立“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并重”的理念,把实现程序正义放到突出位置。

一是切实遵循无罪推定原则。充分认识到被告人的罪行须经依法证明才能确定,证明被告人有罪的责任由作为控诉主的公诉人承担,被告人不承担证明自己有罪或无罪的责任。同时,只有在法院通过合法、正当的程序作出有罪判决,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对被告人有罪的判断存有怀疑时,应作出对被告人有利的解释。在诉讼过程中应提供被告人对抗国家追诉权的程序保障。

二是要树立以证据为本的证据观。公诉活动不轻信口供,必须从客观存在的证据出发,去认定案件事实;不能以主观的臆断或猜测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基础。依据的证据必须有证明力,加强对证据可采性的审查。

三是树立法律事实的证明标准观。在发现和认定案件事实过程中,必须尊重体现一定价值的程序的要求,在对案件事实的认识达到法律要求的标准时,即可定罪(量刑),否则宣布被追诉人无罪。法律要求起诉标准就是法律认为对事实的认识达到据此可以对被告人定罪的标准,这种标准就是“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标准:(1)据以定案的证据均已查证属实。(2)案件事实均有必要的证据予以证明。(3)证据之间、证据与案件事实之间的矛盾得到合理的排除。(4)对案件事实的证明结论是唯一的,排除了其他的可能性。

4、司法合理理念

广义上的法学是属于社会科学,作为部门法学的诉讼法学则应属应用学科,因此,诉讼法学的核心在于应用。如前所述,法治的一层涵义是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在法治实现过程中,法律本身的合理性对法律是十分重要的。同时,“徒法不足以自行”,法律要发挥其社会调节作用,就必然付诸实施。马克思指出:法律本身不能自动应用,要应用法律则需要法官。如果法律要能自动应用,那么法官也就是多余的了。(23)司法中,司法官通过执法活动赋予法律规范以生命,从而决定着现实生活的面目,决定中立法者的思想和价值观念能否得以实现。也就是说,司法是否合理对立法合理性能否实现至关重要。公诉是一重要的司法活动,做到合理就成为公诉活动的必然要求。这就要求公诉人要有司法合理的理念。

一是要合理使用自由裁量权。自由裁量权是指司法人员根据案情具体情况,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酌情作出合理决定的权力。(24)一般来说,在公诉活动中,检察机关(或检察官)享有的自由裁量权包括不起诉权、适用或者建议适用简易程序权(目前包括认罪案件简化审程序)、公诉变更权、辩诉易权、豁免权等。在我国,辩诉易权、豁免权还在理论探讨中。公诉人在公诉活动中合理使用自由裁量权,首先,是依法充分行使不起诉权。避免将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人或不需要判处刑罚的人交付审判,从而体现对人权的保护,也减少诉累,节约司法资源,实现正义。其次,要实行简繁分流,充分利用简易程序和简化审程序,在严格遵守办案期限的前提下,合理缩短办案期限。第三,对辩诉交易权、豁免权要积极探索,大胆实践。

二是合理运用法学理论,以与时俱进的精神理解法律、阐释法律。近段时间来,刑事执法中“缺乏先例”的问题层出,“足球裁判案”、“大学生伤熊案”、“民工偷吃天价葡萄案”,还有“运动员投放兴奋剂案”,从发生的情况看,一方面是因为1997刑法修订后,出现了一些新型犯罪,手段和形式,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而《刑法》没有具体或明确的规定;另一方面是因为在司法部门、法律实务工作者,法学界、法学研究人员中,对具体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构成何罪,存在认识上的分歧。虽然这些问题最终要求是刑法立法要在实践中破解难题新题,但在这些案件的处理过程看,司法机关在办理这些案件时,既能依据刑法原则、精神和具体规定,又能广泛认真听取法学专家及公众的意见,还征求专业部门的意见,并以有关专业鉴定作为定的依据,体现了既依据法律,又尊重事实和科学的精神,给我们也应有启示。作为公诉人,在公诉活动中,不能只僵化于法律条文的执行,当出现新问题,在法无具体规定的情况下,就不知所措,无所适从,从而造成诉讼期限的人为延长,而应充分运用法学理论和其他相关学科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法学理论是适应时代环境需要、合乎正义的法律精神、原理、学说,是使法律成为一门科学的坚实基础。毛泽东曾经说过一句话:没有文化的军队,是一支愚蠢的军队。同样,一个不具有一定法学理论的公诉人,也肯定是一个不合格的公诉人。而且,充分运用法学理论也并会导致滥用权力,因为腐败是否产生并不在于拥有的权力的多少,关健在于制约。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支队伍,需要一种健康的文化和向上的精神,公诉人是个特殊的群体,职业的特殊性决定其必须更高的理念,而理念不是一朝一夕产生的,只有与俱进,通过公诉人队伍专业化建设,实现公诉人从粗放型、经验型到规范型、理性型司法的质变,才能真正树立符合时代的司法理念。

参考文献:

⑴ 张穹:《公诉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版,第77页

⑵ 陈卫东、郝银钟:《突然与应然:侦检权是否属于司法权的随想》,《法学》,1999年第6期

⑶ 倪培兴:《论司法权的概念与检察机关的定位》,《人民检察》,2000年第3期

⑷ 贺日开:《司法改革:权力走向权威》,《法学》,1999年第7期

⑸ 张穹:《关于检察改革中若干问题的思考》,《人民检察》2003年第7期

⑹ 吴孟栓、罗庆东:《刑法立法修正适用通解》,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3月版第6页

⑺ 梅里曼:《大陆法系》,西南政法学院法制史教研室、编译室1983年编译,第42页

⑻ 张常韧:《深入开展”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教育活动》,《人民检察》2003年第7期

⑼ 浙江省人事厅编:《WTO基本规则与公共管理》,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3月版,第305页

⑽ 亚里士多德著,吴寿彭译:《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167页

⑾ 洛克著,叶启芳 瞿菊农译:《政府论》下篇,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88页

⑿ 孙笑侠:《司法权的性质是判断权》,《法学》1998年第3期

⒀ 张穹:《公诉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版,第150页

⒁ 姜伟:《论公诉的刑事政策》,《中国刑事法杂志》2002年第3期

⒂ 张穹:《公诉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版,第224页

⒃ 姜伟:《论公诉的刑事政策》,《中国刑事法杂志》2002年第3期

⒄ 樊崇义主编:《刑事诉讼法实施问题与对策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88页

⒅ 陈瑞华:《刑事审判原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1页

⒆ 陈光中等:《市场经济与刑事诉讼法学的展望》,《中国法学》1993年第5期

⒇ 陈瑞华:《刑事审判原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1页

(21)锁正杰:《刑事程序的法哲学原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14页

(22)季卫东:《法律程序的意义》,《比较法研究》总第25期

(2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76页

(24)张穹:《公诉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版,第104页

第二篇:法治理念指导司法行政工作

法治理念指导司法行政工作

北辰区司法局以先进的法治理念指导司法行政工作

北辰区司法局自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以来,已历时近两个月。在前两个阶段的教育过程中,他们始终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司法行政工作紧密结合,杜绝“两张皮”现象,以先进的法治理念武装头脑,以先进的法治理念指导司法行政工作,对于法律宣传、法律服务和法律保障职能作用的发挥起到了实实在在的促进作用。

自觉践行依法治国理念,推动普法依法治区进程。向全民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公民法律素质,形成人人学法、人人守法的良好氛围,养成自觉组中法律、维护法律的权威、严格依法办事的思想意识保证各项工作依法进行。迅速召开“五五”普法启动大会,广泛宣传“五五”普法依法治区规划和《决议》,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开展法律“六进”和“一学三讲”活动,组织法治与廉政文艺下乡巡回演出。结合村“两委”班子换届宣讲相关法律知识,推动农民普法培训工程的实施,组织各镇农民学习《常用法律法规摘编》。以“民主法治村”、“民主法治社区”和“依法治理达标单位”的创建为载体,推动基层民主法治建设。

自觉践行执法为民理念,稳步推进社区矫正、安置帮教工作。坚持以人为本,树立人权保护意识,提高执法水平,切实维护社区服刑人员的生存权、发展权和其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权利,尊重和保护他们的合法权利。本着“成熟一个、启动一个”的原则,继3个试点镇街后,小淀镇和北仓镇分别启动社区矫正工作。同时,根据我区安置帮教工作实际需要,分别在西堤头镇、北仓镇、双口镇、青光镇创办5个过渡性安置、矫正基地,为发挥帮、改、教作用打下基础。

自觉践行公平正义理念,搞好人民调解工作。坚持秉公执法,努力出于公心,维护公益,态度公允,不偏不倚。在调解当事人之间的矛盾纠纷中努力做到合法合理,平等对待,及时高效。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工作在预防调处民间纠纷、防止矛盾计划中的积极作用。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预警机制,做到矛盾纠纷早发现、早调解、早解决,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做到“大事不出镇(街)、小事不出村(居)、矛盾不上交、纠纷不激化”。

自觉践行服务大局理念,拓展和规范法律服务工作。强化大局意识,自觉服务大局,始终把司法行政工作融入区委、区政府的工作大局中,强化服务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措施。以公证员岗位大练兵为契机,提高公证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整体工作水平,坚持每周1-2天为区重点工程提供优质高效的公证服务;改善律师执业环境,总结和推广律师介入信访的成功经验做法;规范法律服务工作者队伍,提高基层法律服务质量;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积极为解决农民工问题提供法律帮助。为服务农村、促进农业、服务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

自觉践行党的领导理念,强化对党员的党性教育。在司法行政工作中自觉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把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同巩固和扩大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成果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和发展新党员,并通过举行新党员入党宣誓等活动,健全党组织生活,加强对党员的发展、教育和管理,强化对全体党员的党性教育,增强党员意识、党性观念、激发全体党员干部投身司法行政各项工作的热情。

第三篇:牢固树立现代司法理念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同时提出“社会主义司法体制必须保障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要完成司法体制改革的任务,实现社会普遍的公平与正义这一司法体制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和根本目标,人民法官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牢固树立现代司法理念。

现代司法理念主要包括司法中立、司法独立、司法公正。这三者既密不可分,又有所区别。笔者就这三个问题分别谈一点认识。

(一)树立司法中立的理念

司法中立是指司法机关对于法律实施过程中发生的各种主体之间的各种纠纷,以中立的身份和地位,依公正、科学的司法程序,居中加以解决。由于历史原因,特别是社会对司法在国家权力体系中的特有地位缺乏足够的认识,导致我国目前司法中立尚未全面展现出来。要真正树立牢固的司法中立理念,必须在认识上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摆正司法的位置。司法的中立地位是司法存在的前提。没有了中立,也就没有了司法存在的必要性,而没有中立的司法裁判职能的政治体制、法律体制,是一个不符合现代政治文明发展方向的体制。目前,一些地方党政机关将人民法院作为政府的一个下属单位或职能部门对待,要求法院参加政府的各种管理性工作,为法院分配不属于司法职能的工作,甚至给法院下达创收任务。这些观念和做法都是不能正确认识司法的位置的结果。二是维护司法的被动性。按照现代司法理念,法官的角色定位应当是裁判者,其基本职能应当是居中裁判。法官应当始终以超然的态度,把被动性原则和中立性原则作为履行职务行为的基本出发点。去年7月,最高法院下发了《关于加强法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标志着法官队伍从大众化走上了职业化的道路。这为法官居中裁判,让法官的角色归位起到了推动作用。

(二)树立司法独立的理念

关于司法独立或独立审判原则的基本要求和内容,众多学者各持己见,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外部独立,二是内部独立,三是精神独立。外部独立体现在司法职能的独立和司法机构的独立上。内部独立包括三项内容:第一,不同法院之间的独立,即同级法院之间、上下级法院之间在各自的管辖范围内相互独立;第二,审判组织之间的独立,即合议庭、审判委员会之间在各自的权限范围内相互独立;第三,法官之间的独立,即法官裁判案件时不受其他法官的影响。精神独立,实质上就是指法官个人人格方面的独立。法官应当具备独立思考的精神,有独立承担责任的勇气,有独立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由于司法独立原则更多依赖于法院外部,因而树立独立的司法理念比较困难。但作为法官,在牢固树立司法独立理念的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司法独立不是绝对的独立。法官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要忠实地适用宪法和法律,要受司法职业道德自律约束,要接受法律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

(三)树立司法公正的理念

司法公正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社会公正。“司法公正包括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这一理念目前已深深印入到每一个法官的脑海之中,但是实践中也经历了一个认识和探索的过程。首先是从“重实体、轻程序”到“实体与程序并重”,因为程序公正是“看得见的正义”,没有公正的程序,或者程序得不到严格遵循,即使做到了实体公正,也容易引起人们的怀疑和猜测。当前,在推进法官职业化建设进程中,还应当把形象公正纳入到司法公正的理念中来。形象公正的核心内容是:超然、中立、独立、理智、廉洁和文明。

树立司法中立、司法独立、司法公正的现代司法理念,必须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加大法制宣传力度,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共识,尽快树立起顺应法治时代要求的现代司法理念。二是法官应当成为现代司法理念的最先接受者和实践者,在努力完成司法理念转变的同时,也必须完成个人品格上的飞跃。如果一名法官只懂得司法理论,但个人品格存在缺陷,也终难树立起现代司法理念,完成司法使命。三是继续推进和深化司法改革,努力摒除与现代司法理念不符的习惯做法和制度,使司法客观规律得到具体落实和体现。

第四篇:优秀公诉人事迹材料

优秀公诉人事迹材料

优秀公诉人>事迹材料

边军同志,女,1975年6月出生,中国共产党党员,辽宁大学法律本科学历、学士学位,2007年3月通过辽宁省检察机关招录公务员考试进入西丰县检察院。

先后在西丰县人民检察院办公室、公诉科工作,历任书记员、助理检察员、检察员,2011年3月起担任公诉科副科长,2013年8月担任检察技术室主任兼公诉局副局长。

连续多年被院里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优秀公务员,2007-2008被西丰县机关工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012被西丰县妇联评为'十大女杰',2011-2012被西丰县机关工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2013被铁岭市人民检察院评为先进个人。

2014年被评为铁岭市优秀志愿者、铁岭市普法先进个人、铁岭市检察机关第四届'优秀检察官'、铁岭市检察机关第二届'优秀公诉人'.荣记个人三等功三次。

强化自我,不断提高自身政治素质

边军同志在政治上一直坚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法律,深刻领会党在新时期的方针政策,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牢固树立宗旨观念和执法为民思想。

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积极参加院里组织的理论学习和政治教育活动,认真写读书笔记,认真学习党的最新理论,政治上始终与党保持高度一致,自己的>政治理论水平和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自觉性不断提高。

坚持学习,努力提高业务素质

为不断提高业务素质,适应检察工作的需要,边军同志坚持利用业余时间不断学习,2007年9月通过国家司法考试,为其以后的办案工作打下了深厚的理论基础。

2007年12月,边军到公诉科工作以来,她从填写一份份告知书开始,阅卷、讯问犯罪嫌疑人、写起诉书、开庭支持公诉,所承办的案件也是从最初简单的故意伤害、交通肇事案逐渐转向一些比较棘手的案件,如经济犯罪案件、贪污贿赂案件等。

在这期间,她边学边干,勤思善学,一点一滴积累经验,现在已经成长为科内办案主要力量。

忠于职守、爱岗敬业

公诉工作是检察院的主要基础业务,其任务是贯彻'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检察工作主题,依法指控犯罪,强化诉讼监督,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在工作中,边军同志始终做到以服从大局、服从领导,树立执法新观念,坚持不断加强学习各项业务知识,秉公办理案件,不枉不纵,承办了多件重大、复杂的案件。用'忠诚、公正、清廉、严明'的检察职业道德彰显着法律的尊严和神圣。

始终坚持客观公正的公诉原则,努力增强公诉工作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切实作到执法为民,作到公正执法,廉洁执法,牢固树立检察机关在社会各界及人民群众中的良好形象。

兢兢业业、勇挑重担

多年来,她共办理各类刑事案件400余件,审查卷宗1000余册,每年办案数量都是全科第一。公诉科一直都是人员少、时间紧、任务重,为确保案件质量,边军同志经常加班加点,放弃了许多个双休日。别人都说公诉工作很辛苦,但边军同志说:'公诉工作虽然很辛苦,但是很有挑战性,做久了,就会沉浸其中,已经习惯了。'

2009年,我院受理了一起市院指定管辖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此案系宽甸逄世成功有限公司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数额巨大,省公安厅列为'5.15'专案,其中涉及铁岭地区的案件指示由铁岭市公安局侦查。卷宗多达71册,犯罪嫌疑人16名,而且涉案被害人近千人,边军同志加班加点,认真核对被害人陈述与相关票据,确保案件准确严谨。

同时因为此案的犯罪嫌疑人同时也是受害人,因为不懂法,他们不仅帮助'逄世公司'吸收了众多被害人的存款,使自己走上了犯罪道路,他们自己也投入大量资金,造成了巨大损失,许多人对于自己构成犯罪很不理解,边军同志耐心地向他们讲解法律规定,分析他们的犯罪构成,最终使他们心服口服,低头认罪。此案成功起诉13名被告人,均被法院判处刑罚,受到了被害人的一致好评。

2012年,公诉科先后受理了两起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的案件,分别是马永强、阎立新等八人以>投资西部大开发连锁业为名组织、领导传销活动案以及曲道明、李世明等八人以投资'SIQO环球创富组合基金'组织、领导传销活动案。

由于科内人员少,其他年轻同志经验不足,这两起案件都落到了边军一个人的身上,但边军同志没有任何怨言,认真审查、审阅每份证据,通过网络查找相关案例,仔细研究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的特点和犯罪构成,及时准确将案件起诉到法院,在庭审过程中,边军同志通过有条例的讯问、举证,有针对性的答辩,使被告人认识到自己行为的严重危害性,法院做出有罪判决后,被告人均未提出上诉,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

认真细致、临危不惧

案件质量是检察工作诉生命线,边军同志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强化诉讼监督能力,办理案件细致认真负责,忠于事实和法律,承办了多件重大、复杂的案件。

例如2010年边军办理的犯罪嫌疑人朱德全涉嫌诈骗一案,公安机关在《起诉意见书》中认定朱德全涉嫌诈骗作案8起。

在审查起诉过程中,发现证明其中一起诈骗犯罪事实的证据除犯罪嫌疑人朱德全供述外,只有一台赃物摩托车,而无被害人陈述,相关证据之间不能相互印证,无法达到起诉标准。因此在讯问犯罪嫌疑人朱德全时,边军同志多次核实了这起犯罪事实,朱德全最终供述了该摩托车系其伙同付德玉盗窃所得,并主动交待了另有其他盗窃犯罪事实,经过补充侦查,我院在起诉书中追诉了三名涉嫌盗窃犯罪的被告人付德玉、刘万金、何长海,追诉了八起盗窃犯罪事实,最终法院在判决书中均予以认定。

边军同志虽然是位女性,但她在办案过程中却有一颗坚定勇敢的心。

不枉不纵、秉公办案。

曾经也有人通过各种关系找到边军,请她在办案中网开一面,她总是严词拒绝,秉公办案,不为利所惑、不为诱所动。

例如我院办理的一起故意伤害案,犯罪嫌疑人未满16周岁,因致被害人重伤而起诉到我院,边军同志认真审阅了卷宗材料,发现法医鉴定书中被害人鉴定所依据的条款中规定的是'瘢痕长度',而被害人照片上伤口并未结痂,与鉴定结论不符,边军将此情况向科长汇报后,将此案退回公安机关,要求对被害人的损伤程度重新鉴定,经过鉴定被害人的伤只为轻伤,未达到重伤程度,因犯罪嫌疑人未满16周岁,公安机关依法对犯罪嫌疑人做出了撤案的处理决定,避免了一起错案的发生。

2013年10月,边军办理了一起张某等十人敲诈勒索的案件,其中一个犯罪嫌疑人通过关系找到边军,否认自己参与犯罪的事实,请求对其做出不起诉的处理,边军同志断然拒绝了,她说:'没有证据,我不会认定任何一个人犯罪,但是证据确实充分的,我也不会违法办案的。'最终,经过审判张某等十人均被法院做出有罪判决。

团结同志,真心待人

边军同志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基础上,经常帮助单位的其他同事,她毫无保留将工作经验传授给新来的同志,与科内同志相互配合,相互支持,齐心协力做好检察工作。

公诉工作辛苦繁重,边军同志不仅业务精通,是公诉骨干,同时她也积极投身于志愿服务事业,作为西丰县人民检察院志愿服务队队长,她经常带领志愿服务队的同志到社区、乡下从事法律宣传、义务劳动等志愿服务活动,以'服务检察,奉献社会,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培育爱心'为宗旨,以'普法惠民,共筑和谐'为>口号践行着志愿者精神。

2014年6月28日,边军同志带领志愿服务队的同志放弃了休息日,参与到县里组织的党员进社区活动,向社区居民发放法律宣传书册,并给三位贫困户送去了米、面、油,受到县里领导和百姓的一致好评,树立了西丰检察的良好形象。

边军一直严格要求自己,也影响着身边的人,年轻同志都喜欢把她当成榜样,她也特别有亲和力,谁有困难时她总是会伸出援手,尽自己最大努力帮助别人,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一致好评。

第五篇:谈现代司法理念与审判监督

一、现行审判监督机制存在的缺陷

(一)监督主体和方式的多元化,消弱了裁判的权威性和效力

审判监督与审判监督程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审判监督的含义、内容和范围比审判监督程序要广泛得多。根据宪法和诉讼法的规定,法院的审判活动,除了法院内部监督外,还存在党委、人大的个案监督、检察机关的个案监督。法院内部的监督包括法院院长的监督、上级法院对下级法院的监督和本院自身的监督,以及对检察机关抗诉案件的监督。仅就上级法院对下级法院的审判监督而言,其审判监督的任务,也并非仅仅通过审判监督程序来实现,还包括了依照第二审程序审理案件,依照死刑程序复核、核准案件,以及通过司法解释、批复、总结审判经验教训等方式进行业务指导等。各种监督主体通过受理申诉,以不同的方式对法院作出的裁判进行监督。这样,一方面,监督者从不同的角度和观点评判生效裁判,看法不一,容易发生争议,往往造成久监不决,使裁判的权威和效力得不到体现和落实。就目前而言,司法的法律监督体系是复杂的。如果把司法狭义地理解为法院审判的话,那么,法律监督体系还是完备的:上有上级法院的审判监督(二审,指令再审或者提审),下有当事人的制约(上诉、请求抗诉、申请再审);前有检察院的专门监督(抗诉),后有当地党委的监督(召开公检法联席会讨论案件)、人大的工作监督(质询、评议、审查工作报告);内有本级院长的监督(提起监督程序),外有群众舆论监督。上下前后内外的监督不可谓不周全,然为何依然不公?关键在于上述监督形式各有一定弊端,使之没有形成一股合力。如一审法官为了最大限度降低上诉发改率,往往就某些疑难案件逐级向庭长、院长、乃至上级法院请示汇报,其结果自然使院长、上级法院的监督流于形式;再如由于检察院对一个判决是否抗诉往往规定了严格的条件,按照司法实践中的说法,没有120%的把握,就不要抗诉,这就导致专门法律监督机关的监督能力大大削弱。而人大对法院的一般工作监督由于太过宏观,往往是按年初的工作计划,由法院先写好工作报告,再给人大审查。这种监督往往浮于表面,没有深入其实质。由此可见,尽管监督之网看起来相当严密,但在实际操作中并未得到很好执行,致使错案冤案层出不穷而并不能得到有效避免。

(二)当事人申请通道不畅,弱化了当事人的申请再审权

诉讼法对当事人的申诉或申请再审的条件作了些规定,但总的看来,这些规定不够具体明确,缺乏可操作性,法律规定的宽泛表面上似乎为当事人申请再审创造了比较有利的条件,实际上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却受到了相当大的限制。因为按照法律规定,法院、检察院均无须征得当事人同意即可依职权启动再审程序(检察院抗诉的,法院应当再审)。而当事人启动再审程序的前提是,提交申请再审材料须经法院审查决定立案或经检察院审查决定提起抗诉。当事人形式上作为再审启动的主体,其实完全依附于法、检两家。这样,当事人能否能进入再审具有偶然性和盲目性,而法院和检察院对能否进入再审和进行抗诉具有很大的裁量机动权。

(三)启动再审程序的随意性,动摇了司法裁判的稳定性

首先,提起再审的条件过于原则。三大诉讼法规定了法院院长对本院生效裁判提请审判委员会决定再审的条件是认为原判确有错误,上级法院指令下级法院再审的条件也是认为原判确有错误,但确有错误的内涵是什么?是指刑诉法第204条、民诉法第179条及行政诉讼法第63条规定的几种情形还是法官的酌定情形?未经法院的再审审理,如何认定确有错误?如果在再审前的审查阶段就认定了确有错误,是否存在先定后审的问题?这些都没有明确规定,很容易造成随意监督。其次,启动再审程序没有时效和次数的限制。现行刑事诉讼法对当事人申请再审的期限和次数均未作限制,民诉法第182条、最高院关于执行行政诉讼法解释第73条对当事人申请再审时效限定为裁判生效后两年内提出,但法院、检察院依职权提起再审不受此限。同时,按照最高院有关司法解释规定,民事案件经再审维持原判的当事人不得申请再审。这种对申请再审时效次数的限制性规定,一是不完整(意味着未维持原判的仍可继续申请),二是法院、检察院不受此限。这样,当事人可以反复提出申诉或通过法院、检察院来提出申请再审,再审程序可以无数次地被启动,使二年时效限制性规定流于形式。再次,再审管辖不明,难以终审。我国的诉讼法虽规定当事人对生效裁判不服,有权选择原审法院或上一级法院申请再审。但最高人民法院的有关司法解释又赋予上级法院选择原审法院审理,实际上限制了当事人的选择权,致使绝大多数案件都回到原审法院审理,上级法院提审的情况少之又少。申请再审的案件又由原审法院审理,当事人多有不信任的心态。同时,交原一审法院再审的案件,还可能会出现新一轮的上诉、申请再审的局面,事实上形成对两审终审制的巨大冲击。

(四)再审审理程序混同于一、二审程序,影响法院的权威和法律的严肃性

对再审案件的审理适用何种程序,三大诉讼法的规定是一致的,即生效裁判是一审作出的,按一审审理,原生效裁判是二审作出的,按二审程序审理。这种笼统的规定显然未能体现再审的特点,且不符合再审审判的实际情况。因为再审程序在审理对象、裁判方式等方面与一、二审程序是有诸多不同的,将两者简单的混同而不对再审程序作特殊规定,使得法院在审理再审案件时无所适从。

二、审判监督制度的重构

(一)建议取消部分再审启动权

建议修改宪法及三大诉讼法,取消人大和人民检察院对个案的监督权,取消上级人民法院及本院院长对再审程序的启动权,将再审请求权完全交还给当事人。人民法院对当事人的申诉认为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的,予以立案审理。

(二)建立界定机制

针对部分当事人滥用申诉权、无理缠诉等情况,坚持提起再审的标准,建立科学的界定机制,变无限申诉为有限申诉。规定严格的再审程序启动的立案标准,如当事人必须拥有充分确凿的证据能够证明原审认定事实不清,或证据不足,或审判程序违法等事项,人民法院才能立案,对案件进行再审,否则,不予立案。

(三)实行复查时限制度

对申诉案件复查,规定必须在收到当事人申请后三个月内复查完毕,参照审判流程管理办法,由庭长对复查案件采用催促限期办结、办案超期预警等措施,进行动态管理,加强对复查全过程的有效监督。

(四)提起再审和再审审判权应由上一级法院统一行使

由上一级法院统一行使提起再审和再审审判权具有以下优点:首先,有利于发挥审判监督的职能作用。原审法院自我监督,监督者和被监督者处于同一业务水平层次,无从保证再审审判一定比原审审判更加正确,从而在实践中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现将正确的案件改错的现象。正是在这些因素下,由原审法院对自己作出的生效裁判进行监督,其监督的职能作用不可能得到充分体现。相反,由上一级法院对原审法院作出的生效裁判行使审判监督权力,不仅可以破除原审法院因自我监督、自我否定而带来的排斥心理,而且可以消除当地对案件审判的干扰和影响。同时,上一级法院在总体上有一支法律知识更为丰富、业务水平更为精深的法官队伍,能够更加客观、公正地行使再审审判权。其次,有利于实现再审裁判的公信力。由上一级法院统一行使提起再审和再审审判权,能够在保证审判监督机制有效运行的同时,由于上级法院对下级法院所固有的权威优势,更容易使当事人产生信服感,从而有利于实现再审裁判的公信力。这样可以避免本院法官审理再审案件如纠正以往裁判,容易产生的“自己跟自己过不去”、“有损法院自身形象”、“容易影响与同事间的关系”等不正当现象,也可避免一、二审程序与再审程序的混杂。

(五)加大法律文书改革力度,增强司法裁判公信力

针对过去驳回申诉复查的法律文书说理过于简单笼统的不足,认真探索法律文书改革,做到“三个加强”,即加强对当事人诉讼理由及请求的表述,加强对事实的分析认定,加强针对性和说理性,着重加强对事实和证据的合法性、关联性、客观性的论述,充分运用事实和适用法律进行严密论证,全面反映案件审查的全过程,使当事人真正赢得舒心、输得甘心。

(六)建立动态监督体制

1、动态监督的基本理念。强化内部监督,促进公正执法,提高办案质量,是内部监督制度设立的初衷,也是我们开展监督工作的指导思想。目前存在的纪检监督和审判监督程序监督,是一种静态的监督,作为事后监督手段,还应当允许其继续存在并发挥相应作用。但是,监督应当从源头上下功夫,这里有一个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问题。现在有一种倾向,对司法监督主要放在了实体裁判的结果上,忽视了对程序问题的监督,对如何从源头上防止错案的发生似乎重视不够。应该看到,当前司法不公正主要是程序不公正,而且多数实体不公正也是由程序不公正导致的。司法公正就如同用秤称东西,实体不公正说明这个具体物品没有称准,它影响的是个案。而程序不公正就等于秤的定盘星没有定准,定盘星定不准,称什么都不准,它破坏的是整个机制。监督实体事倍功半,只解决个案。监督程序解决的是机制问题,收事半功倍之效。因此,在加强对实体监督的同时,应当将监督的重点放在对程序的动态监督上。如果说要真正持续稳定地提高案件质量,确保司法公正,那就必须通过建立健全内部动态监督机制,对各审判庭办理的案件实行动态跟踪监督,通过监督,及时发现问题,查找原因,切实纠正问题,以有效提高案件办理质量。这种对案件的督查,不是指导办案,更不是干涉办案,而是通过改革案件审理的方式,对案件的办理情况进行动态的跟踪监督。这种动态监督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的案件办理情况进行:一是对案件的实体处理情况进行督查,也就是对实体法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二是对案件的各诉讼程序进行督查 ;三是对办案纪律及文书制作情况进行督查。通过实施动态监督,尽可能实现案件办理程序公正,尽可能减少错案发生的机率,实现监督的规范化和制度化,进而借此实现法院管理的现代化。

2、动态监督的实施主体。笔者认为应设立“一委三部门”的机构作为动态监督的实施主体,一委是指案件质量管理委员会,三部门是指在院长领导下通过研究室、审判委员会办公室、院长办公室三个部门来开展工作。这一管理模式实际上是在现有法院内设机构框架内,对内设机构按职能性质进行分工和初步整合,是一种实行分类集中管理的过渡性模式。具体说来,案件质量管理委员会由一名副院长兼任主任,负责案件动态监督的决策、实施和最终对审判庭办案质量的考评,其他三部门关于案件质量的监督工作由其负责指挥。研究室是案件质量监督的办事机构,统一管理立案、审判、执行、审监、国家赔偿等各环节的案件质量监控管理等程序性工作。审判委员会办公室作为审判委员会的办事机构,要发挥审判委员会的预审机构作用,负责将案件质量监督情况向审判委员会作汇报,通过审判委员会议事程序将动态监督落实到案件的实体处理上来。院长办公室作为院长直接领导的综合办事机构,负责综合文稿、协调、联络、秘书、全院性会务等必须由院长亲自掌握的全局性综合性管理工作,设立目的是将案件质量监督和审判研究的部门专门化,与研究室协调配合抓好案件质量监督工作,将案件监督的情况及时总结并服务于全院性工作。

3、对动态监督运作机制的初步构想

建立健全动态监督基础网络。笔者设想的动态监督基础网络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改革确立能够确保程序公正的科学审判方式,这是实施动态监督的基础;二是必须创新案件审判流程管理方式,这是实施动态监督的载体;三是及时准确地收集审判运行信息,这是动态监督实施的手段。关于第一方面内容,是实施监督目的的极为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动态监督的目的也就是通过审判方式改革的实施并对其实施有效监控从而实现程序公正,最终达到案件高质量审结的效果。关于第二方面的内容,关于审判流程的管理,应采取填写办案运行卡的方式,审判流程管理侧重在审限管理上,对促进办案效率的提高发挥了一定的功效,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其一是案件排期、审判过程监督管理未纳入流程管理,其二是对影响办案效率的有

些环节尚未完全纳入管理程序,如案件的移送、上诉和退卷等,其三是对案件质量的管理还存在很多薄弱环节,如对庭审质量、合议质量、裁判文书质量、卷宗质量、社会效果质量等还没有完全纳入案件流程管理的程序。因此,要在案件审判流程管理制度的内容和方式方法上创新,形成涵盖案件审理全过程的效率控制和质量控制相结合的全方位审判管理新格局、新机制。关于第三方面的内容,不少法院已把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到案件审判质量管理工作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审判质量管理具有具体性、重复性和程序规范性的特点,所以,适合应用计算机技术手段。从目前一些法院在案件审判流程管理中应用计算机程序的经验,由于把案件从立案、审理、宣判、执行、归档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输入计算机,这就使办案全过程在网络上公开化,既便于各级领导随时监督管理,又便于各审理环节相互监督促进。同时,由于计算机设定的程序是上一个环节工作没有输入就不能进入下一个工作环节,这一方面使案件审理程序更加科学有序,另一方面也把案件审理全过程置于不讲情面、不会通融的铁面无私的计算机控制之下,从而制约审理工作中违反程序的随意性现象,严格案件审理程序,从程序上保证案件的质量。

对办案庭和办案人员实施百分考核制。就目前各地法院的审判质量管理而言,虽有填写办案运行卡等管理措施,但并未落实到对审判业务庭和个人的政治目标考核和物质奖励惩扣上来,这就显得有些软弱无力。为提高案件的办案质量和效率,可以对案件数量、案件质量、审限期、信息报送、卷宗装订等各项审判指标进行量化考核。总分确定为一百分,根据各办案庭实际再细化到案件实体处理结果和审判程序的每一方面。如在案件质量方面规定:上诉案件改判或按审判监督程序审理的案件,无论什么原因,只要改判的每件扣10分,相当于审理10件案件的奖励分;每发回重审一件扣20分,等同于审理20件案件的奖励分数。将错案降到最小程度,将责任落到实处,改变过去以“汇报案情不全面或曾经向领导汇报过”的理由,而推卸审判人员自身责任的现象。再如卷宗质量和审限期方面规定:每月定期报结案件后,三日内按报结案件数量向内勤交齐卷宗,每延期一天,每本扣一分,坚决杜绝卷宗丢失现象。未按法定期限审结案件,每延期一天扣一分。期限既包括审限期,也包括各种诉讼文书和法律文书送达期限、上诉案件移送的法定期限等。这种考核方式能够增强审判人员的责任感,提高办案质量和效率。办案工作评估的办法,每名办案人在案件结案后,要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填写案件考核登记表,对照案件的评估条件,进行自我评定档次,并把自评结果报本庭室主管领导审定。案件质量评查组,负责对本院各合议庭审结的案件质量进行重点评查、抽样评查或逐件评查,并负责对各业务部门申报的考核案件进行审核把关,对与业务部门意见不一致的案件,都要及时提请院领导决定提请审判委员会研究讨论,并把考核结果定期向全院通报。

实施办案质量预警制。在对往年办案数据进行分析,并在初步探索办案工作规律的基础上设定预警标准。如:

1、案件临近审限期;

2、法官有单方会见当事人行为;

3、办案人员未按期开庭;

4、某业务庭一段时期的案件审结率下降,等等。预警标准还可以根据客观条件的变化作相应修订。对某项办案指标达到或者超过了预警标准的,案件质量管理委员会将向相关办案业务部门发出预警通知书并报分管院长。有关业务部门接到通知书后,及时组织调研,对预警的一些问题进行解剖,针对存在问题督促采取相应措施予以解决,并按期提交调查报告。

适当调整行政首长与审判组织的工作关系。在法院内部监督对于提高办案效率、实现司法公正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各级法院实施的法院内部监督,除了审级监督和院、庭长对案件办理的行政监督以及立、审、执各环节的相互监督外,还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纪检监察部门为监督实施主体,针对违反审判纪律行为和错案责任追究而进行的纪律监督;另一种是审判监督庭通过审判监督程序对生效判决实施的法律监督。前者是各级党政部门通用的监督形式,后者是针对我国目前审判水平较低较差的状况而实施的特殊补救措施。不可否认,这两种监督形式有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因其属于事后监督的局限,对于审判过程的监督显得较为乏力,难以完全实现法院内部监督的目的。近年来,各地法院都在积极探索案件审理过程中的内部监督制度改革,推出诸如大立案、“三二一”审判机制等举措,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这只是在审判业务范围内的中间层次上进行的一些管理机制改革,并未触及法院工作的整体管理模式。同时,这些自下而上的改革,也难以在更大范围推广适用。如何对案件实施有效的监督?笔者的建议是在案件办理的事前、事中、事后均实行多渠道的动态监督,即对案件的立案、诉讼保全、排期、送达、开庭、结案等不同审理环节进行跟踪监督、协调的综合系统管理。行政监督方面,主管院长、庭长、质量管理委员会如何履行职责、开展工作,是理论和实践中面临的重要问题。笔者认为,搞好监督,必须分清院长、庭长、监察部门的审判职责、管理职责。依照法律规定,院长、庭长是具有双重身份的人员。作为合议庭、审委会成员时,院长、庭长要依法履行其法律规定的审判职责,如担任审判长、主持审委会等。作为管理者出现时,则须履行其管理、监督职责,如分配案件,组织合议庭,决定有关人员是否回避,审核法律文书与审判委员会、合议庭决定是否一致并签发法律文书,监督审限,发现错案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等。不少法院推行的充分发挥院、庭长对合议庭监督管理职能的方式,在目前法官素质总体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应该说有积极作用。但是,也要防止有人利用这种方式推卸责任,因为,院长在审批案件时,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不可能做到逐一阅卷审核证据,如果仅凭承办人汇报即作出决定,就有可能产生判断失误。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应加大合议庭的职权和责任,适当减少院长签发具体案件的范围,这

样既增强办案人员的责任心,又使院领导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加强管理。

充分发挥审判委员会办事机构职能。目前的审判委员会会务工作,仅为会议通知和记录工作。要真正发挥审判委员会办公室的作用,应该将其作为一个预审机构对待,即对于拟报审判委员会讨论的案件,首先要对合议庭意见进行分析,并通过阅卷审查等方法,提出对证据认定、适用法律、实体处理的建议,为审判委员会提供可靠的参考意见,将审判庭对案件的审理与审判委员会对案件处理的最终决策很好的结合起来。对于少量疑难案件,可以参照医院会诊制度,把各庭室办案经验丰富和水平较高的法官集中起来,成立兼职的疑难案件咨询中心,对审判业务庭和基层法院审判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专门研究并提供科学的参考性意见。

(七)弱化外部对法院审判活动的不良牵制,强化内部监督机制,为杜绝审判工作中出现的各类腐败现象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是改革法院的人事和财政体制。将省高院的主要负责人由地方党委或人事部门推荐改由最高人民法院院党组推荐,实行省级一下法院的主要负责人由省法院院党组推荐的办法。下级法院的主要负责人应主要从上级法院的工作成绩突出的优秀人才中选拔任用,下级法院中的优秀法官任职一定期限后,如上级法院法官职位空缺,可选拔到上级法院任职,逐渐完善实施全国法院系统的人才上下流动工程。实行上级法院对下级法院的垂直领导与业务指导相结合,逐渐淡化地方党委、人大、政府对法院司法权的影响。创造条件,尽快实现由国务院集中向最高院进行拨款,再由最高院根据实情向地方法院拨款,以供应法院的各项支出,保障法院正常工作的开展。以从财政角度减少或彻底避免地方政府对法院的牵制。充分发挥中央政权对地方司法审判权支配作用和主导作用,以维护国家法制和司法权的有机统一。二是建议取消相关的庭室设置,如刑庭、民庭、行政庭等,将有审判资格的法官集中起来在法院内部设置一个审判大队。法官的审判业务不分刑、民、行政等,而是实行抽签分案制。案件立案以后,在开庭前一日由法官进行抽签,以确定合议庭成员或独任审判员的人选。对该人选要求保密,直至案件开庭前一个小时才由后勤人员正式将开庭时间、地点等情况通知合议庭成员或独任审判员,以最大限度地防止法官与当事人之间在开庭前不良交往行为的发生。三是建议建立法官腐败惩治委员会。法官腐败惩治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严惩腐败法官。只要发现法官在案件审理中有违法乱纪行为,就对其毫不客气,坚决将其开出法官队伍,情节严重者将其送交司法机关严惩。做到从根源上杜绝法官腐败现象的发生。从机制中让法官们感到自身生活条件的优越,自身职业来之不易,弃之可惜,又感到腐败行为后果的严重性,即使出现审判中较轻微的不公行为,也将会身败名裂,在社会公众之间失去信用力。四是将法官审理案件的透明度放到最大,让公众有充分的机会去评案说法。各地法院与当地主要新闻媒体建立固定的联系。争取将法官审理的每一件案件的庭审过程均录下来(不公开审理的除外),在当地新闻媒体上进行报道,使整个诉讼活动的情况家喻户晓。只有这样,才能杜绝法官的暗箱操作,防止法官与当事人之间做“桌下文章”。只有这样,人民法官的威信才能提高上去,当事人对法官的无端猜疑才会越来越少,法官腐败也越来越没有了其得以滋生的土壤。

(作者: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人民法院刑庭副庭长 邮编:257500 电话:0546-2524253)

谈现代司法理念与审判监督(第4页)一文由www.xiexiebang.com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下载试论公诉人的司法理念.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试论公诉人的司法理念..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司法系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演讲稿

    司法系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演讲稿--让法律援助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中闪光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是来自司法行政战线的一名法律援助志愿者,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让法律援助......

    浙江司法行政戒毒工作理念

    浙江司法行政戒毒工作理念 来源:浙江省戒毒管理局 发稿时间:2014-05-21 一、总理念: 规范化执法 人文化管理 专业化戒毒 社会化矫治 1、规范化执法。强制隔离戒毒工作要以《禁......

    司法平等理念下公诉制度.[五篇]

    司法平等理念下公诉制度 一、司法平等在公诉制度中的价值我国宪法第33条规定了平等保护条款:“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宪法具有“高级法背景”,一方面,在......

    宽严相济体现恢复性司法理念

    □坚持正确的犯罪控制观;坚持正确的刑罚功能观;坚持以人为本、保障人权的理念。□恢复性司法使近现代以来几乎由国家垄断刑事公诉案件的诉讼进程,转而更加注重发挥当事人的积极......

    浅谈司法行政系统核心价值理念

    浅谈司法行政系统核心价值理念 当前,值全省司法行政工作步入良性循环发展阶段,省厅提出要求对司法行政系统核心价值进行研讨。现在,我就自身所处司法所工作中所经历的谈谈自己......

    现代司法理念与法官思维方式

    论文提要:世界许多法治国家的成功经验证明,现代司法理念可以说是探求法治路径的基石。在涉及法院审判主体改革的法官职业化进程中,同样必须以树立现代司法理念为先导。法官思维......

    社会主义司法理念教育参阅材料目录

    社会主义司法理念教育参阅材料目录1、忠于职守,勤奋工作,不辱使命 ——王胜俊院长在最高人民法院领导干部大会上的讲话 2、始终坚持“三个至上”,实现人民法院工作指导思想的与......

    2014公务员时政热点:司法理念改变

    华图网校:http://v.huatu.com 2014公务员时政热点:司法理念改变 中央政法委近日下发通知,要求学习宣传检察官张飚的先进事迹,坚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张飚,是张高平叔侄错案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