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研究生导师简介[范文模版]

时间:2019-05-15 04:17: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郑州大学研究生导师简介[范文模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郑州大学研究生导师简介[范文模版]》。

第一篇:郑州大学研究生导师简介[范文模版]

韩 捷,男,博士,教授,1957

年生,郑州大学振动工程研究所所长, 河南省优秀教师,省管优秀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理事,全国故障诊断学会副理事长。长期从事设备故障机理及智能诊断技术的教学、研究和产品开发。指导研究生30 余名。主持或参与完成包括国家“八五”重大装备技术攻关、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工程化、商品化示范项目等在内的国家和省部级项目20 余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12 项,其中主持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项,河南省科技进步奖10 项,化工部科技进步奖1 项等。发表学术论文80 余篇,其中EI 收录15篇。主编出版学术专著3 部。

多年来注重产、学、研相结合,坚持走与企业结合及应用产品开发之路。累计开发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类产品3 大系列10 余种,其应用覆盖包括吉林化学工业公司、武汉钢铁集团、洛阳炼油厂、长城铝业公司等数十家特大企业在内的石油、化工、冶金等领域。

目前主持的项目有十余项,其中包括“863”计划项目、河南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河南省杰出人才创新基金等重大科技攻关项目10 余项

张琳娜,教授,女,1957年生,1989年获工学硕士学位。长期从事制造业信息化理论及应用技术的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有: CAD/CAE/CAM应用技术、网络化精度CAD/CAE/CAT、工序精度CAPP及开发工具技术、面向制造过程的计算机辅助质量管理集成系统(CAQS)及其关键技术、几何精度的数字化设计与计量认证技术研究、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理论及集成应用工具系统开发技术研究、基于GPS的全面质量管理与控制技术、GPS不确定度理论及评价技术研究等等。围绕主导研究方向,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已有多篇被EI、ISTP收录;出版著作及工具书5部;取得主要科研成果10项,其中包括国家“八五”重点攻关、“863”子项、省部重大攻关及重大自然科学基金等;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励多项。目前承担有国家“十五”攻关、省重点攻关项目多项。

黄士涛,教授,男,1946

年生,1969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力学专业,1981年获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工学硕士学位。1983年到郑州大学工作至今。1986年作为国家公派的访问学者在美国堪萨斯州立进修学习。本人长期研究非线性振动、机械故障分析及其识别方法的研究。机械故障分析,就是在机械发生异常或故障时,对于可能发生的故障进行分析。正在研究的数据挖掘方法,在机械故障分析方面,是一种崭新的研究方法。

马胜钢,教授,男,1954年生,1988年获大连理工大学工学硕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流体传动与控制、机械加工自动化。国内首创产品“CNC通用感应淬火机床”、“高精粒度检验筛”、“散粮车自卸平台”分别在洛拖集团、上海宝钢集团等企业和国内近百家大型粮库获得应用,“液控振动筛”、“磨粉机”等项目即将全面推广应用。近年来发表论文20余篇,获省部级奖4项。

张明成,教授,男,1945年生,1970年毕业于郑州工学院机械制造及设备专业。已完成的研究与开发项目有:活塞椭圆车床的研究、设计与制造;活塞群部等截面及变截面成型机构的研究;行星锥无级变速器的研究与设计;滚动轴承球推式行星减速器的研究与制造;磁驱动旋涡泵的研究、设计;W调速离合器的研究等专利2项。共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多篇论文获厅局级、省级优秀论文奖。科研成果获厅局级科研进步二等奖1项;获省级星火三等奖1项;获省级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目前主持在研省级攻关项目2项。

华绍杰,教授,男,1944年生,1967年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进修。研究方向为润滑理 论及轴承技术,研究成果居国内领先地位。近年来,在中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国际学术会议,国内专业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数十篇,承担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达国际先进水平,获原机械部六.五攻关项目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目前在研项目6项。

岑少起,教授,男,1946年生,1981年获西安交大工学硕士学位,1988~1990在德国斯图加特大学进修。从1978年起一直从事流体润滑理论和轴承技术的教学和科研工作。1980年首次求出偏心率ε≥1 时径向滑动轴承的EHL解;1989年在德国首次得到有限长滑动轴承的完全Navier-Stokes解;1993年和1997年分别提出圆锥浮环和径向—推力联合浮环动静压轴承结构并两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资助,2005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项目为:三维浮环动静压轴承--转子系统特性及主动控制研究。在《机械工程学报》等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近30篇。

张洛明,教授,男,1955年生,工学博士。洛阳农机学院(现河南科技大学)农机系毕业。先后在中国农业机械科学研究院、河南省机械研究院等单位工作。1995年获日本名古屋大学工学硕士、1998年获日本名古屋大学工学博士学位。1998年月回国后进入郑州大学,2002年10月作为访问学者赴日本进行了一年的合作研究。现任机械工程学院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金属结构材料的疲劳强度评价、微裂纹扩展机理及行为、含裂纹材料的疲劳寿命预测、断裂力学及工程应用、机械设计等。

吴晓铃教授、博士生导师(原机械部郑州机械研究所总工程师)。1970年毕业于湖南大学机械制造设备及工艺专业;1970-1975年在第一机械工业部东方电机厂任技术员,1975~2001在机械部郑州机械研究所从事科研及管理工作,先后担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主任工程师,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研究员,机械科学研究院(北京)博士生导师(机械设计及理论)等职;1984年在西安交通大学进修;1987~1988年赴美国访问学者; 2001年底至今在郑州大学工作。现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理事,河南省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国际机器与机构学联合会中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齿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美国STLE学会会员,中国机械工程杂志董事,重庆大学机械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西安交大、合肥工大等学校兼职教授,河南省科技咨询业协会机械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郑州市制造业信息化专家组组长等职。

研究方向为先进制造技术包括CAD/CAM、机械传动,摩擦学、绿色制造,制造业信息化等。

承担过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重大项目,自1986年以来,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机械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中国石化总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发表论文100余篇(部分被SCI,EI,ISTP收录),主审并参加编写齿轮手册,参加编写机械工程手册,齿轮设计手册等;1996年获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2000年国际会议论文获2001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优秀论文奖。93年获国家政府津贴,95年获中国机械工业科技专家称号。

张 恒,教授/博导,男,1946

年生,1969年毕业于洛阳工学院铸造工艺及设备专业,1982~1984年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学习复合材料研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及18项部省级科研项目,出版专著12部,发表学术论文50篇。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国家重点军工项目2项及横向课题10项,总经费207万元。主要研究方向:功能复合材料。李凌均,男,博士,副教授,1964年生,郑州大学振动工程研究所副所长。1987 年7 月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制造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1992 年9 月入学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从事机械设备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的学习与研究工作,1995 年6 月毕业,获工学硕士学位。2000 年9 月入学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从事机械设备故障诊断、智能诊断、模式识别等的研究工作。在攻读博士期间,参加了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国家十五科技攻关,一项863项目和多项重大横向合作课题的研究。于2003 年11 月毕业,获工学博士学位。2003 年11 月到郑州大学振动工程研究所工作。目前主要从事设备监测与故障诊断、信号处理、人工智能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在研的省部级课题及企业合作项目4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及会议上发表论文近20 篇。

张恒教授简介

张恒,1946年11月生,1969年毕业于洛阳工学院铸造工艺及设备专业,先后任洛阳工学院力学教研室助教、讲师、副教授和教授。1998—现在,郑州大学机械学院教授、博导。其间:1976—1977年在同济大学工程力学系学习弹性力学、塑性力学和有限单元法;1980—1981年在清华大学学习断裂力学和断裂力学实验;1982.12 —1984.12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机械系学习断裂力学和复合材料力学,从事复合材料的断裂力学研究;1989年6月—9月在美国波特兰州立大学讲学;1992—1993年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作访问教授,从事复合材料力学研究。主持完成过复合材料齿轮、复合材料轴承、复合材料发动机、复合材料飞轮和微胶囊自修复材料等五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完成过复合材料透波盖和复合材料降噪保温垫等八项国家重点军工项目子项及其它20余项部省级科技攻关项目;出版了“复合材料齿轮 ”、“复合材料轴承”、“边界单元法工程应用”、“复合材料大全”、“先进复合材料手册”等十部学术专著;发表论文90余篇,曾获河南省优秀教师奖、河南省优秀归国人员奖、河南省十年基础研究先进工作者、机械部优秀专家、机械部和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等多项奖励。

目前从事功能复合材料设计与应用研究,近8年年均科研经费110万元。

现任中国复合材料材料学会理事及中国复合材料材料学会民用复合材料专业委员会主任。

吴晓铃教授简介

吴晓铃教授是赴美国访问学者。现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理事,国际机构学与机器科学联合会(IFToMM)技术委员会委员, 美国STLE会员,机械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河南省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 重庆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高校的兼职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中国机械工程等杂志的编委,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传动分会常务委员,全国齿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郑州市制造业信息化专家组组长等职务。是本校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学术带头人。

研究方向为先进制造技术、机械传动、摩擦学、绿色制造、制造业信息化等。

承担过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重大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三等奖;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发表论文100余篇;主审并参加编写齿轮手册, 参加编写机械工程手册,主编润滑设计手册等。

吴晓铃教授先后在第一机械工业部东方电机厂、机械部郑州机械研究所和郑州大学工作。是原机械工业部郑州机械研究所总工程师,中国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博士研究生导师,目前又在重庆大学机械工程一级学科招收博士研究生。曾应邀多次出访国外的大学和研究机构。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并获中国机械工业科技专家称号。

李成教授简介

李成,男,1962生。郑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机械结构强度研究所所长,德国国家宇航研究院博士。先后获得郑州工学院力学专业学士学位、德国Darmstadt工业大学固体力学专业硕士学位、德国国家宇航研究院航空航天工程专业博士学位。在德国国家宇航研究院工作期间,主要从事航空飞行器结构设计与分析技术研究。作为主持人及主要研究者参与了多个德国联邦科技部、德国国家宇航局应用基础研究项目,以及与欧洲空中客车、德国大众汽车等公司的合作研究项目。主要研究成果涉及:空中客车A380机翼的结构强度研究;风力发电中的能量储存飞轮的前期定量分析和研究;空中客车A340机身新型材料的结构计算;复合材料层合板的损伤研究;复合材料开口结构计算方法研究;车身结构强度分析等。作为主持人目前正在承担三项省部级研究项目。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10余篇被Sci或Ei等收录引用,数十篇论文刊登在国际著名的力学、机械和材料专业的学术刊物上。出版德文专著一部。对航空飞行器复合材料结构开口区的设计与分析方法进行了系统性的总结。被评为2005年度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

主要学术兼职:德国工程师学会会员;河南省车辆工程学会理事;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

主要研究方向有:

1、复合材料结构强度

2、复合材料高速储能飞轮的力学问题、失效机理

3、结构的疲劳、断裂及可靠性

4、车辆结构强度

韩捷教授、博士生导师简介

韩捷,男,1957年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河南省省管优秀专家。中国工程机械学会理事,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理事,故障诊断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现任郑州大学振动工程研究所所长,机械工程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长期从事设备故障机理及智能诊断技术的教学、研究和产品开发。指导硕士研究生30余名,博士生2名,博士后1名。主持完成包括国家重大装备技术攻关、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工程化、商品化示范项目等在内的国家和省部级项目20余项。主持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项,河南省科技进步奖10项,化工部科技进步奖1项等。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其中SCI/EI收录40 余篇。出版学术专著四部。

带领学术团队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思路。累计开发与研究成果相关产品5大系列10余种。以技术转让和自主生产等方式扶持高新技术企业两家。分别在国家大学科技园等投入生产。并成功获国家“双高企业”和“双软企业”认证,同时获国家科技部、财政部创新基金、河南省软件工程专项支持。产品曾代表郑州大学获2006年中国国际博览会优秀产品奖。产品应用 覆盖石油、化工、冶金、发电、烟草、煤炭、交通等国民经济支柱行业。

目前主持的在研项目十余项。其中包括“863”高新技术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杰出人才创新基金,河南省重大科技攻关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等。正在研发的高科技产品两项。

张琳娜教授、博士生导师简介

张琳娜,教授/博导,女,1957年生,1989年获机械学硕士学位;现担任

“全国产品几何技术规范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40)”委员、“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理事、“全国高校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课程研究会”常务理事、“河南省机械工程学会”常务理事等学术职务。

主要研究方向有: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理论及应用技术、几何特征信息建模及CAD/CAE/CAT集成技术、工序精度CAPP及开发工具技术、基于GPS的数字化计量技术及应用、传感器及精密测试技术、面向制造过程的质量管理与控制(CAQS)技术研究等。

围绕主导研究方向,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已被EI、ISTP收录多篇;作为主编出版《精度设计与质量控制基础》、《传感检测技术及应用》、《简明公差应用手册》等著作4部,参编大型工具书《计量测试技术手册》1部;取得了“智能化精度设计系统”、“精度特征CAD系统”、“虚拟制造环境下CAT集成系统及关键技术研究”、“加工质量的预测与控制”等主要科研成果10余项,其中包括国家“八五”、“十五”重大科技攻关子项、国家“863”子项、河南省重大攻关和重大基金等项目;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励5项,其中二等奖3项,三 7 等奖2项;并直接参与了我国GPS标准体系的建立及多项GPS国家标准的制订工作。

张洛明教授、博士

张洛明,教授,男,1955年生,工学博士。洛阳农机学院(现河南科技大学)农机系毕业。先后在中国农业机械科学研究院、河南省机械研究院等单位工作。1995年获日本名古屋大学工学硕士、1998年获日本名古屋大学工学博士学位。1998年月回国后进入郑州大学,2002年10月作为访问学者赴日本进行了一年的合作研究。现任机械工程学院院长。

主要研究方向为:金属结构材料的疲劳强度评价、微裂纹扩展机理及行为、含裂纹材料的疲劳寿命预测、断裂力学及工程应用、机械设计等。

第二篇:郑州大学交通运输工程系导师简介

郑州大学交通运输工程系导师简介

奥村运明,男,博士,1965年1月生,教授、日本注册建筑师,日本土木工程学会会员、日本地质工程学会会员,日本长崎县土质学会理事、日本法院选定翻译。

在日本多年从事岩土工程方面的工作,特别是在地质灾害治理方面有多年的实际工作经验。回国后,利用这些理论知识和经验,以数字图像技术及虚拟仪器为技术核心,开发了数字图像技术在土木工程应用方面的无损检查仪器,又利用虚拟仪器技术为关键技术,开发出击音饰面墙检测仪、结构物加速度检测仪及锤击感应仪、智能压路机等。

董新平,男,1970年5月出生,河南淇县人。1997年于西南交通大学获岩土工程专业硕士学位,1997年至2003年工作于中铁隧道集团,2006年于同济大学获道路与铁道工程博士学位,随后进入郑州大学工作。

现承担郑州大学交通工程系《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项目管理概论》、《隧道与地下工程施工》等课程的教学任务,主要研究方向为隧道与地下工程。出版学术专著1部,学术论文20余篇,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1项,获省部级科学进步奖2项,市厅级科学进步奖4项。

李清富,男,汉族,1966年10月出生,河南林州人。1987年毕业于郑州工学院,1989年获郑州工学院水工结构专业硕士学位,1993年获大连理工大学结构工程专业博士学位,1993-1995年在清华大学土木系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研究工作(博士后),1995年7月至今在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从事教学和科研;1995年破格晋升副教授,1999年破格晋升教授,现任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交通系系主任,同时兼任全国结构可靠度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河南省委常委、九三学社郑州大学主委,曾任第八、第九届省政协委员、省人民检察院人民监督员、特约检察员、省人民政府纠风办行风政风评议代表督察员、省安全生产专家组成员。

王复明,男,博士,教授,长期从事交通运输和水利等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先后主持河南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河南省高校创新人才工程培养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其他各类项目20多项,出版学术著作2部,发表论文120余篇。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多项省级科技进步奖等。获河南省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河南省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对象、河南省“555”人才工程省级人选、郑州市青年科技专家、郑州大学教学优秀奖以及九三学社全国优秀社员、河南省优秀社员等多项荣誉称号。

1987年6月毕业与大连理工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1987年至今在郑州大学(原郑州工学院)任教。1991年3月-1993年4月在美国德克萨斯A&M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参加美国战略性公路研究计划(SHRP)。1996年负责组建河南省道路检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任中心主任。2008年负责组建重大基础设施安全维护河南省工程实验室。2001年任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院长。主要研究方向:水利与交通基础设施安全检测与快速修复。王复明教授留美回国十七年来,脚踏实地,艰苦创业,全身心投入到我国高速公路、桥梁、隧道、堤防、大坝等重大基础设施安全检测与快速修复关键技术研究与推广,解决了工程安全领域多项技术难题,成果在国内得到广泛应用。王复明教授主持完成国家和省部重点科研项目12项、重点工程科技项目60余项。1990年获中国青年科技奖,1996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997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并入选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1998年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01年被评为河南省科技功臣、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03年获全国优秀留学人员成就奖,2005年获首届华侨华人专业人士杰出创业奖,2008年被评为“中原学者”,其带领的工程安全学术团队被评为“河南省创新型科技团队”。2009年被评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水利工程学科组成员。2011年被评为河南省“十一五”优秀科技创新人才。主要获奖成果:1998年《高等级公路无损检测与CAE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2007年《路基路面材料特性反演与快速检测维修整套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7年《高等级公路无损检测与CAE技术》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4年《路基路面材料特性反演与落锤式弯沉仪及探地雷达应用技术》,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8年《隧道安全监控与快速维修技术》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8年《沥青路面工程质量过程控制的研究》获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

王俊林,男,1963.8,教授,河南项城,“九三学社社员”,1981至1985年郑州工学院水利系本科学习。1985至1988年江苏省连云港化工矿山设计研究院工作,1989至1991年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读硕士研究生,1991至今郑州大学工作,2004至2009年在职攻读博士学位,2005至2008年挂职任周口市建委副主任,任水环学院交通工程系副主任。

1985年以来主要从事岩土工程专业设计、科研和教学工作。具有国家注册土木(岩土)工程师和国家注册一级建造师资格,河南省新型墙体材料专家委员会委员。曾获省级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三项,三等奖三项,市级一等奖三项,郑州大学研究生科技创新二等奖,多次获河南省建设科技管理、建筑节能和新型墙体材料应用先进个人称号。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EI、istp收录两篇,国家一级学报三篇,核心期刊20余篇。参编教材多部,多次参加国内、国际学术讨论会。

王鹏,女,河南洛阳人,出生于1973年,副教授,博士就读于东南大学道路与铁道工程专业,主要致力于路面结构检测与材料的研究。作为主要项目负责人之一,主持完成了横向课题“稳定土压实质量控制研究”,该项目于通过河南省科学技术厅组织的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主持完成的横向课题“路基压实质量快速检测评价技术”获得了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成果二等奖。还作为主要完成人之一,参与了《路基路面材料特性反演与落锤式弯沉仪及探地雷达应用技术》和《碳纤维布增强钢筋混凝土构件受力性能研究》等项目的研究,曾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997)和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98)。先后在《交通运输工程学报》、《东南大学学报》、《公路交通科技》、《GSP》等刊物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参与编写了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的《公路工程现场检测新技术》,《公路工程项目管理系统与信息网络化技术》等著作。

王运生,男,1963年生,博士,高级工程师,硕士生导师,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委员。2006年从黄委会设计研究院调动到郑州大学,长期从事基础工程质量无损检测与监测技术等方面研究,以及相关方面软件设计和智能仪器研发。获得黄委会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多项,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合作出版《土木工程质量无损检测技术》一书,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锚杆锚固质量无损检测技术规程》(JGJ/T 182-2009)主要起草人之一。取得软件著作权证书一项,实用新型发明专利两项。

王志荣,男,1963年5月13日出生,浙江嘉善县人。郑州大学环境与水利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岩土工程与地质灾害防治。主持与参加包括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博士点基金、科技部创新基金及各类横向科研项目等10余项。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核心刊物12篇,Ei收录5篇,英文论文5篇;出版专著三部及统编教材一部。

本人于1990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力学系固体力学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在河南省密县职业教育专科学校任教2年,于1992年考入郑州工业大学, 就读实验力学专业,1995年获工学硕士学位。成绩优秀,免试进入西南交通大学桥梁及结构工程系,1999年获工学博士学位,随后作为“引进人才”留西南交通大学桥梁及结构工程系校工作。于1999年12月由助教转为讲师,于2003年被评为副教授。2004年被聘为硕士生导师。2006年作为“校聘教授”到郑州大学工作。现为国际桥梁及结构协会(IABSE)会员。

自1999年留校后,参加了芜湖长江大桥和南京长江二桥的建设,做施工监测监控工作;随后参加了三峡移民区内三座桥梁的施工监控工作,南部嘉陵江大桥的维修加固工程监理并任组长,宜宾小南门大桥的修复工程监理并任组长,成都市清水河大桥的三峡机组大件运输临时加固工程监理并任组长,及一座柔式吊桥承载力评估和一座杂交体系斜拉桥的索力测试。2005年在贵州参加一座连续刚构桥的施工监控工作,任现场负责人。

2008年主持郑西客运专线跨310国道拱桥拱肋混凝土密室性检测,2009年主持京沪高铁跨淮河特大桥拱桥拱肋混凝土密室性检测,2009年至2010年主持石武客专河南段数座连续梁孔道摩阻测试。2010年主持南阳丹江口水库景区两座吊桥的荷载试验与评价。

徐建国,教授,博士,岩土工程与交通工程学科硕士生指导教师。多年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讲本科生、研究生课程有:《城市轨道交通》、《桥梁抗震》、《路面力学》、《结构动力学》、《水工结构抗震分析》等。研究领域主要包括,桥梁隧道等工程结构静动力分析与反演、工程结构抗震减灾与振动控制等。近年来,主持“河南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项目”、“河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作为主要技术骨干完成各类纵、横向科研项目10余项,通过省、部级鉴定成果8项,其中2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近年来共获河南省科技进步奖2项,其中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合作出版教材著作2部。在《水利学报》、《土木工程学报》、《工程力学》、《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有3篇论文分别荣获“河南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二等奖”。作为研究生导师培养研究生3名,其中1名已顺利毕业,研究生毕业论文获得同行专家好评。

乐金朝,男,教授,河南信阳人,1965年2月生。1985年毕业于兰州大学数学力学系固体力学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1988年获兰州大学力学系固体力学专业理学硕士学位;1995年3月获上海交通大学工程力学系固体力学专业工学博士学位。1988年1月至1991年8月在郑州工学院数理力学系任教。1995年1月至今在郑州工学院、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工作。1996年晋升为副教授,2002年晋升为教授,2005年被评为水工结构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2004年7月至2005年7月作为访问学者前往日本九州工业大学从事研究工作。本人主要从事工程力学、岩土工程及公路工程方面的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技术开发工作。先后承担完成河南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基金及横向课题20余项,参加完成的四项成果分别获得国家和省级科技进步奖。在国内外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SCI收录3篇,EI收录20多篇。2000年被评为“河南省优秀青年科技专家”。2004被评为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本人注重岩土力学和道路与结构工程方面的基础理论研究工作,欢迎具有较好数学和力学基础的同学报考本人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

张蓓,女,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河南省社旗县人,1968年6月出生。1989年毕业于原郑州工学院,获学士学位;1992年和2003年分别获重庆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2000年至2001年在美国德克萨斯A&M大学从事合作研究;2003年12月被聘为郑州大学特聘教授。现为郑州大学道路与铁道工程专业第一学术带头人,河南省道路检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郑州大学岩土工程专业主要学术带头人。

主要从事基础工程反演理论与无损检测及快速维修技术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作为重要完成人,参加完成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等项目的研究,研究成果获2004年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二完成人)和2007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二完成人)。获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项,发明专利2项,申请发明专利9项,发表论文40余篇。

2007年获“河南省杰出青年计划”资助,2008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重庆市优秀中青年人才”、“河南省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和“河南省教育厅学术与技术带头人”等荣誉称号。

张鹏,男,1978年7月生,博士,河南方城人。2002年毕业于郑州大学,2005年7月获郑州大学水工结构专业硕士学位,2008年1月获大连理工大学结构工程专业博士学位,2008年3月至今在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2009年进入郑州大学水利工程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从事交通运输和水利工程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近几年,主持或作为主要研究者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河南省高校创新人才工程培养计划项目、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河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项目等10多项研究课题,出版学术专著1部,发表论文近40篇,其中被EI检索11篇,被SCI检索5篇。曾获2008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10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河南省水利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以及其它多项厅局级科研奖励。

钟燕辉,副教授,2007年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水工结构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2001年在意大利RO.DE.CO工程咨询公司从事国际合作研究。主要从事交通与水利基础设施检测与防护理论与技术研究。主持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研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河南省杰出人才创新基金、“河南省创新团队”及“中原学者”科学基金和河南省重大公益性科技项目(2007-2009)、交通部西部交通科技项目(2005-2007)等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及多项重点工程科技项目。主持完成宜万铁路野三关隧道渗漏水处治、龙麟宫隧道防护、广东莞惠公路改造检测分析等工程科技项目。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及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30余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厅级奖励3项,获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项,申请发明专利9项(其中美国专利1项)。

第三篇:郑州大学护理学院2013年研究生导师简介

张振香:女,教授,硕士生导师,郑州大学护理学院院长,任中华护理学会河南省分会副理事长,中华护理学会河南省分会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内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任《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常务副主编,《中国误诊学杂志》编委。近五年来,先后在国家级及以上专业期刊上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SCI收录1篇,SCIE收录6篇,核心期刊40余篇。担任《护理管理学》(人卫出版社成教专升本教材)主编、《内科护理学》(第五轮人卫版本科教材)副主编、《重症肌无力临床医学与护理研究》主编、《护士实习心电图教程》主编。主持中国科技协会调研课题1项,省部共建项目1项,省、厅级科研课题10余项,主要参与省、厅级科研课题6项。曾主持或参与课题荣获省科学技术进步奖贰等奖5项,省教育厅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壹等奖1项,省卫生厅医学科学技术进步奖壹等奖1项,省统计局优秀成果奖1项,成果鉴定4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3项。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省优秀教师”、“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十大科技领军人物”等多项荣誉称号。

单岩,女,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郑州大学护理学院临床教研室主任。专业方向:慢性病临床护理与社区护理,工作期间先后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30篇,SCI论文3篇;主持或参与完成国家级、省厅级课题10项,获“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河南省科技进步奖”等9项;主编《内科护理学》、《健康评估》和参编《社区护理理论与实践》等教材10部,其中,国家规划教材4部,研究生教材1部。担任中华护理学会河南省分会心血管专业委员,荣获“青年骨干教师”、“河南省学术科技带头人”称号。

张伟宏,男,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郑州大学护理学院医学基础教研室主任。主要从事慢性病的基础与临床护理研究工作,已主持或参与完成6项省级、厅局级项目。现主持省部级、厅局级科研项目8项,获教学、科技成果9项。近3年以第1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国内外医学期刊发表论文11篇,其中被美国《科学引文索引》 SCI数据库收录8篇、中国医学核心期刊3篇。主编和参编国家级著作6部。曾荣获“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优秀科技教师”、“河南省青少年科技讲师团首席专家” “郑州大学青年骨干教师”等荣誉称号。

王鹏,女,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郑州大学护理学院继续教育办公室主任。已发表论文20余篇,SCI收录2篇,SCIE收录1篇,主持省级科研项目1项,主持地厅级科研项目4项,另参与河南省教育厅、卫生厅等科研项目5项。主编和参编教材著作5部,获实用新型专利2项,发明专利3项。曾荣获“省级青年骨干教师”和“郑州大学青年骨干教师”、“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称号。

王宏瑾,女,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临床医疗、教学工作多年,现任担任《皮肤性病护理学》的教学工作。任《中国误诊杂志》编委,中国激光学会青年委员会委员,工作期间先后发表论文10余篇,发明专利7项,著作3部,承担省级科研课题2项,市级科研课题2项。获教学、科技成果1项,获市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项,一等奖和校级“三育人”等称号。陈颖,女,副教授,副主任护师,硕士生导师。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副主编。中华护理学会河南省分会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主持河南省卫生厅5451出国学术技术带头人、郑州市市科技攻关项目各1项,参与国家级、省、市级科研项目多项,发表论文20余篇,参编著作3部。获“河南省优秀青年科技教师”和郑州大学 “三育人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山慈明,女,主任护师,硕士生导师,河南省人民医院护理部副主任兼手术室科护士长。任河南省护理学会副理事长、河南省护理学会手术室专业副主委。从事临床护理工作31年,工作期间曾先后被派往香港、法国、美国等国内外先进医院研修学习护理管理及临床护理,近年来先后在国家级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主持厅级科研项目3项。郭燕,女,主任护师,硕士生导师,曾任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护理部主任,从事内科护理、外科护理、护理管理、护理教学30余年,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很强的科研能力。兼任中华护理学会理事、河南省护理学会副理事长、河南省护理学会肿瘤护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河南省抗癌协会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护理学会护理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先后到香港、日本、英国、美国等国家考察、学习临床护理及护理管理。目前承担省科技攻关课题1项、市课题1项,获省科技成果三等奖1项、厅二等奖3项、市二等奖1项、厅三等奖1项。在国家级及核心期刊上发表护理论文50余篇,专著2部,专利发明1项。先后被评为 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五一巾帼奖”获得者、“河南省优秀护理工作者”等荣誉称号。时秋英,女,主任护师,硕士生导师,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从事临床护理、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32年,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较强的科研能力。现任《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编委,《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编委,主编《矿工自救》,《口腔科晋级考试复习题解》编委,《泌尿外科精讲》编委,获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主持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1项,在核心期刊、国家级、省级专业杂志上发表专业论文30余篇。杨培常,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郑州大学护理学院副院长,主管教学工作。1986年毕业于原河南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在教育教学管理岗位工作15年。工作期间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三等奖1项。在核心期刊发表《护理本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效果评价》、《校外临床护理教学基地优化建设的实践与体会》等几十篇文章,负责的课题《本科护生评判性思维倾向及影响因素研究》和《高职护生评判性思维倾向及影响因素研究》获河南省社科联调研课题一等奖。

第四篇: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生导师简介

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生导师简介

董广安,女,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传媒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穆青研究中心主任、新闻传播学科带头人、河南省优秀专家、教育部新闻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河南省报纸系统新闻奖评委、河南省报纸质量综合测评委员会委员、河南省第四届广告协会学术委员会主任、河南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河南省科技影视协会副理事长、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委员。

任教以来,先后讲授文章写作学、新闻采访学、新闻写作学、广告写作、媒介批评等课程。主讲的新闻写作课被确定为郑州大学首批重点建设课程,并获得1996年郑州大学第一届优秀教学一等奖,是郑州大学精品课程,《现代新闻写作教程》被评为教育部十一五规划教材。由于长期致力于新闻业务教学改革和创新,曾获首届全国普通高校教学优秀成果奖(省级)。先后主持两项国家社科项目,多项省部级以上的科学研究项目,获得过多项科研奖励。获河南省十佳师德标兵、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河南省教学名师、河南省优秀专家等称号。

独立出版专著5部:《实用新闻写作学》、《当代新闻采写方略》、《晚报舆论导向理论与实务》、《中外新闻佳作选评》、《现代新闻写作教程》,共计130余万字;主编8部著作;公开发表有价值学术论文60余篇。在都市报、晚报研究领域和穆青研究居全国领先地位,在省内外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

代表性成果:

一、独著

《实用新闻写作学》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1 《当代新闻采写方略》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7 《晚报舆论导向理论与实务》 大象出版社 2002 《中外新闻佳作选评》 远方出版社 2000 《现代新闻写作教程》 郑州大学出版社 2004

二、主编

《中国人知识库》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8

《毕业论文的写作与答辩》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2 《中国高级记者成名作透视 通讯卷1、2》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3 《 中国高级记者成名作透视 消息卷》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3 《 中国高级记者成名作透视 评论卷》 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3 《新闻传播精品导读 通讯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 《新闻写作学教程》 郑州大学出版社 2008 《穆青新闻思想与新闻实践》 郑州大学出版社 2008

三、参编

《中国晚报学》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1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2

四、近年部分学术论文

1、《论当今报界“黑马”》 当代传播 1999 2

2、《论都市报的出现及其成功的经验》 新闻爱好者 1999 5

3、《发挥优势,迎接挑战》新闻战线1999 8

4、《晚报早产——自我迷失的歧途》 新闻记者 1999 8

5、《都市报改革引发的思考》 首届京沪新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同心出版社 2000

6、《第四媒体的崛起与传统媒体的挑战》 郑州轻工学院学报 2000 1

7、《晚报专刊研究》 焦作工业大学学报 2000 2

8、《河南报业经济调查与对策研究》 河南新闻出版报 2000 8 25

9、《高扬服务大旗 扎根读者心中》 新闻爱好者 2001 5

10、《找准自己的生存空间》 新闻出版报 2001 4 3

11、《站在WTO的门槛边:记者还缺什么?》新闻知识 2001 6

12、《记者比法官“管用”吗?》北京日报 2001 4 2

13、《网络传播:入世与传统媒体传播国际化》新世纪网络传播发展论丛 北广出版社2001

14、《全球化进程中我国报纸社会公益活动研究》 21世纪新闻传播研究 汕头大学出版社2001

15、《都市报——中国报业走向市场的加速器》郑州大学学报 2002 5

16、《报业集团资源的二次整合》新闻实践 2003 1

17、《论隐性采访的度的把握》 新闻爱好者2003.5

18、《增强党报亲和力》 新闻战线 2003.7

19、《分众化认知上的几个误区》新闻爱好者2003.12 20、《一部新闻和人生的好教材》新闻记者 2004.1

21、东西方媒体跨文化传播的两大障碍 2006、8新闻爱好者

22、穆青的舆论引导观2006、2新闻战线

23、新世纪党报改革的创新思维 2007、1新闻爱好者

24、穆青新闻真实思想的当代启示2007、5现代视听

25、马克思恩格斯新闻宣传思想的当代启示 2008、1新闻爱好者

26、解读谈话节目的传播特点2008、6现代视听

27、泛传播时代的媒介素养教育 09、03《中国记者》

28、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思考09.04《新闻战线》

29、共同见证 共同期待 09.08 河南人民出版社(论文集)

五、近几年部分社科项目

1、《晚报舆论导向研究》主持 国家社科 1997

2、《穆青新闻思想与新闻实践研究》国家社科2005

3、《新世纪新闻人才的培养途径与模式》第一参与 国家教委 2001

4、《河南报业经营与产业化研究》 主持 河南社科 2000

5、《河南媒体集团化发展研究》 主持 河南社科 2001

汪振军,文学博士,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郑州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

河南电视台节目评审专家组成员。主要从事电视与文化产业研究,是《河南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和《河南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两个文件起草组成员。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文化创意与文化产业创新研究》、先后承担中宣传部、教育部、河南省委省政府及其它省级项目多项。独立出版学术专著两部,参著参编三部。在《现代传播》、《中国电视》、《中国广播电视学刊》、等国家和省级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有的文章被《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转载。曾获中国广播文艺奖、河南广播文艺奖、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与其它省级社科奖多项。

延百亮,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全国高校摄影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河南省高校摄影学会秘书长。

早期研究沙漠摄影,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郑州大学任教,从事《新闻摄影》、《广告摄影》、《视觉传播》课程教学,其摄影作品先后在日本东京、亚太地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摄影比赛中多次获奖,其中《有福同享》获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动物”专题摄影比赛主席奖;先后独著出版《摄影一本通》、《新闻摄影》、《解读“荷赛”》、《现代新闻摄影》、《广告摄影》等6部学术专著和摄影文化专题《横跨千年看人生》画册;2002年主持中国国家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世界新闻摄影比赛研究》,1998年获中国摄影家协会“德艺双馨优秀会员”称号、2002年获得全国高校摄影联合会“红烛奖”。2010年招生要求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生,视觉传播新闻摄影方向均可。

姚小亭,女,祖籍江西,民盟成员; 教授,硕士生导师。

1978年恢复高考后入郑州大学中文系,1982年毕业后曾在《郑州法制报》和河南财经学院任职。1985年回母校中文系(现文学院)任教,2007年初调入新闻与传播学院。1986年至1988年在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进修,师从汪流、王迪教授,习电影艺术理论和电影史。期间参加导演系主任司徒兆敦教授任总导演的电视剧《襄樊的传说》的拍摄,任其中一集执行导演,该剧在中央电视台二套播映。2004年至2005年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作访问学者一年,师从博士生导师孟建教授,研习影视传播、视觉艺术。

多年沿循文学、文化、影视治学与科研的道路,学术方向:影视传播、影视文化、中国电影史、中国现当代文学等。为研究生开设《影视传播学研究》、《纪录片研究》、《新时期影视研究》等课程。为本科生开设《电视专题研究》、《中外电影研究》、《影视作品欣赏》、《中国当代文学》等课程。

主持和主要参与完成 “国家社科规划重大项目”、教育部、教育厅、郑州大学等人文社科项目9项。出版和参编著作8部,在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任国家级精品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主讲教师;任河南省级优秀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主讲教师。

目前为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会员、中国高教影视教育委员会会员、河南省影视家协会理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员、河南作家协会会员等。

吕文凯,男,1968年生,河南省民权县人。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90年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199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获法学硕士学位。

先后主持国家社科规划项目“传媒对公共情绪的宣导与抚慰功能研究”、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中西方新闻传播机制比较研究”、“河南省广播影视产业现状与发展研究”等多项课题研究,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核心期刊10余篇。其中《公共媒介与社会发展》、《当前我国新闻传播业发展的五大强势》、《信息化时代知沟的主要表现形态及其社会影响》等文章被《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新闻与传播》及人民网等媒体转载。出版《舆论学教程》、《喉舌与产业—当代中国传播业发展轨迹透视》等著作两部,任副主编及参编教材多部。

2002年获“郑州大学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基金资助,2004年获“河南省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基金资助,2007年获“河南省优秀教师”荣誉称号。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传播学学科带头人,国家教育部新闻学会传播学分会理事。目前主要从事传播理论及实务等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工作。颜景毅 男,副教授、广告学和传媒经济方向硕士生导师,广告学系主任、传媒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传媒经济与管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广告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广告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评委、中国时报华人大学生广告比赛“金犊奖”评委、河南省广告协会学术委员会秘书长。

张兵娟,女,文学博士,副教授,曾在河南电视台工作近十年,2004年调至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从事电视编导、电视专题与栏目、中国电视史等课程的本科教学工作,同时还担任电视文化、电视新闻研究等的研究生课程授课。本人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电视文化传播、电视新闻研究。近年来学术兴趣主要是探讨电视媒介仪式与文化传播与之间的关系,有在研国家社科项目一项。

贾世秋,女,1964年出生,河南开封人,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先后毕业于郑州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和新闻学专业,获文学学士和硕士学位。2003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师从成美教授学习新闻理论,获新闻学博士学位。2004年赴美国纽约大学作高级访问学者一年。

长期从事新闻理论和广播电视新闻学教学,近几年开始涉足媒介人力资源管理和新媒体发展研究。先后出版《广播学论》、《新闻发布理论与实务(上、下卷)》等专著,主编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节目主持人通论》,参编《应用广播学》和《中外广播作品评析》、《广播新闻与电视新闻》等国家级通用教材;独立发表相关学术论文30篇,其中权威期刊、核心期刊共计15篇。主持河南省社科、河南省社科联、河南省教育厅等社科项目8项,作为主要参加人参与国家教育部、河南省社科人文项目2项。

先后独立获河南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青年奖,并获得六项厅级人文社科奖。1998年入选“河南省优秀教师”,2002年入选“河南省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2006年入选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

李惊雷,女,四川大学哲学学士 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副教授。发表社会学、新闻传播学相关研究文章十数篇,主编、参编相关研究学术论著5部。研究方向:传媒与社会、广告与社会

詹绪武,男,1964年7月生,新闻学博士,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研究经历:曾从事报纸记者、编辑10余年。2006年6月,在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获新闻学博士学位。硕士学位论文《胡乔木新闻思想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构建和谐社会语境下的新闻传媒研究》。

发表论文:在《现代传播》,《中国广播电视学刊》,《武汉大学学报》,《郑州大学学报》等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篇。

参与科研项目:“构建和谐社会与新闻传媒关系研究”;教育部2005年重大攻关课题(05JZD00026),第一子课题第一参与 “大众传媒对公共情绪的宣导和抚慰功能研究”;2006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青年项目(06CXW010)。参与教学科研项目:郑州大学精品课程《新闻写作》 出版专著:

《新闻写作学教程》郑州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副主编 《新闻报道新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二主编 研究方向:新闻业务,媒介发展,政府传播

陈晓伟,女,中国传媒大学电影学博士,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河南电视台金像奖评委。曾参与多项电视节目的策划与论证工作,以及影视剧本的编写工作。致力于影视现象的解读与理论批评、影视编导与创作,以及民族审美意识在绘画和电影中的融合等研究,先后在《电影艺术》、《中州学刊》等中文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主持或参与省级以上社科规划项目5项;专著《融画入影:民族审美意识的会通与转换》,获河南省社科联专项资助和河南省社科成果二等奖;主编高等教育新闻传播学类“十一五”规划教材1部。代表性成果:

一、论文:

1、论文《论结构主义叙事学的发展及其对电影叙事学的影响》,《济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4期;

2、论文《全球化语境下的媒介生存策略——以中国电影为例》,《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年2期;

3、论文《从绘画到银幕:中西古典绘画与电影影像关系探析》,《中州学刊》2006年2期;

4、论文《中国传统绘画美学思想与表现形式的电影化转换》,《电影艺术》2006年2期;

5、论文《“十七年”电影:中国传统绘画美学向电影的有意识移植》,《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6、论文《论传统绘画“空白”观念在中国电影镜语中的运用与转换》,《电影评介》2007年10月刊;

7、《创意产业视角下中国电影的突围之路》,《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年4期;

8、《论中国电影景物镜头的山水画意味》,《电影评介》2008年17期;

9、《电影字幕与传统绘画“题画诗”“题跋”》,《电影评介》2008年18期;

10、《传统绘画“写意”与中国电影“神似”之美》,《东南传播》2008年7期;

11、《传统绘画“远”观与中国电影空间意识》,《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12、《中国新闻人才培养策略探析》,《人才资源开发》2008年第11期

13、《“高票房”与“低口碑”:中国电影大片悖论现象解析》,《郑州航空管理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年5期;

14、《从“改编”到“编造”——2000年以来中国商业电影的文学改编问题》,《电影评介》2009年11期。

15、《当下中国新闻人才培养策略探析》,《人才资源开发》,2009年7期。

16、《论中国商业电影的文化悖逆》,《新闻爱好者》2009年12期。

二、著作

1、专著《融画入影:民族审美意识的会通与转换》,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

2、主编教材《影视艺术概论》(高等教育新闻传播学类“十一五”规划教材),郑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

3、参著著作《影视叙事学》,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

三、课题

1、主持2007年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2000年以来中国商业电影的文化悖逆问题研究》,2009年结项,河南省社科规划办,研究成果被评为优秀。

2、主持2009年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国电影产业的明星配置问题研究》,2009年立项,河南省教育厅。

3、主持2008年河南省社科联调研课题《新闻宣传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研究》,2009年结项,省社科联。

4、参与2007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文化创新与文化产业发展研究》,2007年立项,国家社科规划办。

5、参与2009年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电视媒介仪式与文化传播》,2009年立项,国家社科规划办。

6、参与2009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策研究》,2009年立项,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课题招标办公室。

7、参与中国传媒大学“211二期工程”重点科研项目“电影学学科体系”子项目之一《影视叙事学》,2007年结项,教育部。

四、获奖

1、专著《融画入影:民族审美意识的会通与转换》,2009年获河南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

2、参与撰写研究报告《中国广电产业合作竞争研究》,2008年获河南省政府发展研究奖三等奖;

3、论文《论传统绘画“空白”观念在中国电影镜语中的运用与转换》,2007郑州市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

4、专著《融画入影:民族审美意识的会通与转换》,河南省社科联出版资金最高额度资助。

5、参与撰写著作《影视叙事学》,2009年获第六届全国广播电视学术著作评选一等奖。

宋建国,男,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多年从事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先后主讲<<电视新闻>>、<<广播新闻与音响报道>>、<<市场营销>>、<<广播电视技术>、<<电视摄像>>和<<媒介营销>>等专业课程。出版专著<<应用电视新闻学>>一部,公开发表有价值学术论文20多篇,主持省教育厅和省社科联项目多项。并荣获河南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河南省创新教育教学一等奖。

李瑛,女,硕士,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中国新闻史学会理事。河南南阳人。1985年毕业于郑州大学外文系,留校任教于新闻系。

1985年3月至6月在北京广播学院国际新闻专修班学习;1999年9月至2000年10月获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在澳大利亚悉尼理工大学(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ydney)进行访学研究;2008年12月至2010年1月再度获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Rowan university的传播学院进行访学研究。主要从事外国新闻传播史、跨文化传播、国际广告及广告与新闻专业英语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主持“21世纪《外国新闻事业史》课程内容的改进与实践”等项目,代表著作《全球新闻传播发展史略》等,发表“格里利办报思想简析”,“默多克媒体经营的启示”“路透社经久不衰的原因分析”等论文20余篇; 著作和论文曾获多项奖励。

李凌凌,女,1972年2月出生,副教授。1992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获工学学士学位。2000年毕业于郑州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留校工作。

2001年被评为讲师。2005年被评为副教授。出版专著《网络传播理论与实务》,获得河南省2004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在权威、核心和一般学术期刊上共发表论文二十多篇。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省社科规划项目一项,主持省教育厅、省社科联项目三项,并多次获奖。2006年获得郑州大学青年骨干教师称号。主要研究方向为网络传播。

王晓宁(1974.7—),副教授,新闻学硕士。出版专著《现代新闻编辑学》,在《郑州大学学报》、《新闻知识》、《新闻爱好者》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参与国家社科项目《穆青新闻实践与新闻主张》,主持河南省教育厅项目《中国节目主持人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大众传媒的公信力与价值追求研究》、河南省社科联项目《网络媒体公信力研究》。研究方向:应用新闻学、新闻编辑业务与理论、新闻媒介研究

刘建龙,豫东人。高考改革后首届大学生,河大中文系77级;后又读研于西南师范大学,专业为唐诗宋词。1986年6月底,毕业分配到郑州大学,伴着新闻系的成长发展,而教书至今。

学术研究方面,始终围绕着“当今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对策”的中心议题而展开。总共刊发论文40余篇,核心期刊将近20篇。自我满意的文章主要有:《诵读积累与创作灵感》(《新闻爱好者》2005年2月下期)、《古代作家成才要素之探析》(《新闻爱好者》2007年3月下期)、《孟浩然“诬陷”唐明皇之辨析》(《新闻爱好者》2007年12月下期)《让健康的审美观引领人生》(《新闻爱好者》2008年3月上期)、《比兴——诗文创作的“味精”》(《新闻爱好者》2009年2月)、《解破“后人”迷魂阵 始觉警钟更深沉》(《新闻知识》2008年11月)、《我国最早的“人才推销会”》(《新闻知识》2009年3月)、《时代呼唤科学的标尺》(《中国教育与社会科学》2009年5月)以及《亘古三“灵蛇” 亦柔亦威猛——刘邦项羽毛泽东用兵特点的比较分析》(《中国教育与社会科学》2009年6期)等。论著方面,2000年之后共有三本专著,即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华诗词经典》,以及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的《诗词类鉴》和《古文类鉴》等。

徐 键,男,汉族,1973年6月14日出生,民盟,副教授,河南省广告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色彩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会员,河南省包装技术协会会员。

个人从事广告行业达10余年之久,从美工作起,历任设计师、设计总监等职,并熟悉广告公司的创业与管理。亲历了河南广告业的萌芽到崛起;参与、组织完成全案和个案300余个,具备相当丰富的实战经验;并致力于将其转化为教学理论。

研究方向:“广告创意/广告设计”;主讲“创意图形”、“创意思维训练”、“平面广告设计”、“计算机图文设计”、“平面/色彩构成”、“素描”等专业课程;著有《数码广告图文设计》一书;发表《广告中的幽默表达》等论文10余篇;个人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个;“中国之星”、“河南之星”等国家和省部级奖项30余个;指导获奖20个(其中国际铜奖、亚太金奖各1个);完成省厅级社科项目3个。

周宇豪,男,1969年9月15日生于河南省鄢陵县,中共党员,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东亚研究所政治学(国际政治传播方向)博士候选人,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国际传播和政府发布会制度研究。

1987年9月——1991年6月:郑州大学哲学系学习; 1991年7月——1995年3月:郑州大学物理系政治辅导员; 1995年3月——2000年5月:郑州大学团委宣传部长; 2000年5月——2006年1月:赴德国留学(现为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东亚研究所博士候选人),期间2003年9月-2005年5月为准备博士论文所需田野调查,在河南省临颍县挂职担任县政府党组成员、县长助理。

2006年1月——至今:在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任教,担任院工会主席。

自1995年以来参与主编或副主编书籍4部,并出版专著两部,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其中核心期刊10余篇,论文《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获河南省“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优秀论文”。

第五篇:岩土工程硕士研究生导师简介

土木工程学院岩土工程硕士研究生导师简介

黄质宏(岩土工程):男,学士,教授,毕业于贵州工业大学水电专业,现从事岩土工程的教学与研究。

承担贵州省科技基金及多项横向项目研究,近几年在各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

主要研究方向:岩土工程。

包 太(岩土工程):男,博士,教授,毕业于重庆大学岩土工程专业,现从事岩土工程的教学与研究。

承担贵州大学校立基金项目及横向课题研究,近几年在各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余篇。

主要研究方向:边坡稳定研究。

朱爱军(岩土工程):男,博士,副教授,毕业于重庆大学岩土工程专业,从事岩土工程的教学与研究。

承担贵州大学校立基金项目及横向课题研究,近几年在各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

主要研究方向:岩基工程理论

孔思丽(岩土工程):女,学士,副教授,毕业于重庆大学建筑工程专业,现从事岩土工程的教学与研究。

承担贵州省科技基金及多项横向项目研究,近几年在各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

主要研究方向:高边坡及深基坑稳定分析研究。

陈开圣(岩土工程、市政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男,博士,教授

贵州大学学科学术带头人,硕士生导师,贵州工大土木工程试验检测股份有限公司隧道部主任。毕业于长安大学公路学院道路与铁道工程专业,师从于我国著名公路工程专家长安大学副校长沙爱民教授。从事以道路工程、边坡工程、岩土工程、隧道监控检测为主攻方向的教学、科研及生产工作。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在研),贵州省社会发展攻关项目1项(已验收),贵州省优秀科技教育人才省长专项资金项目1项(已完成),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项目1项(已验收),贵阳市社会发展攻关项目1项(已验收),贵州大学校级课题3项(已验收),参与国家西部交通科学研究项目1项(排名第2),研究水平国际先进(已验收)。主持横向

课题2项。近5年来先后在岩土力学、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公路交通科技、公路、中外公路、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EI收录8篇。出 版专著2部。获贵州大学实践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排名第1)。

主要研究方向:道路工程、岩土工程和隧道监控检测。

联系电话:08514736089 E-mail:chen_kaisheng@163.com

谢 涛(岩土工程、市政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男,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贵州省第六批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贵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与评估专 家,交通部注册隧道检测工程师((公路)检师0920323S),《施工技术》杂志第五届通讯员。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道路与铁路工程专业,现从事道路与桥梁方面的教学、研究及社会服务工作。迄今在《西南交通大学学报》、《四川建筑科学研究》、《公路交通科技》、《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Key Engineering Materials》、《ASCE》等期刊发表科研论文30余篇,其中EI核心检索15篇。主持贵州省工业攻关项目1项,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项目1项,省长基金1项。获得授权实用新型专利5项。

主要研究方向:道路工程、桥梁桩基础理论、工程防灾减灾及防治。

刘远明(桥梁和隧道工程、岩土工程):男,博士,教授。毕业于同济大学结构

工程专业(地下结构方向)。现从事岩土工程的教学与研究。承担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贵州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贵州大学引进人才科 研项目等研究。近几年发表论文10余篇。主要研究方向:桥梁和隧道 工程、岩土工程、建 设项目管理。

下载郑州大学研究生导师简介[范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郑州大学研究生导师简介[范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法学院研究生教育及导师简介

    法学院研究生教育及导师简介 一、法学院硕士点简介 上海海事大学法学院以海商法的教学与研究为特色,有一批在航运界、保险界有影响的教授和研究人员,多名教师具有律师资格证书......

    工程硕士研究生导师简介(10.10)(5篇)

    贵州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简介 (工程硕士) 黄 勇:男,1967年12月出生,博士,教授,毕业于浙江大学结构工程专业,现从事 结构工程教学与研究。 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贵......

    郑州大学AIESEC简介

    一、 AIESEC郑州大学简介 AIESEC——即国际经济学商学学生联合会,成立于1948年,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非政府、非营利性的国际青年组织,也是在联合国正式注册的全球第三大非政府间......

    导师简介

    忻平,男,教授,1954年8月生,现任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人才学院院长。历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副主任、华东师大党委研究生工作部部长兼管理处处长、研究生院副院长、华......

    研究生导师评语

    研究生导师评语大全 【导师评语一】 该生在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思想上积极要求上进,始终严格要求自己,主动学习党中央的政策路线。在学习方面,根据自身研究方向认真研读了课内......

    研究生导师评语

    研究生毕业个人自我鉴定 本人在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思想上要求上进,认真学习,努力钻研专业知识,本人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根据自身研究方向的要求,有针对性的认真研读了有关核心课......

    研究生导师鉴定

    研究生导师鉴定本人作为研究生在**大学攻读计算机专业,毕业之际,回顾两年来的学习、工作以及生活,做自我鉴定如下:本人在思想觉悟上始终对自己有较高的要求,能用科学发展观来认识......

    研究生导师自荐信

    研究生导师自荐信 研究生导师自荐信1 尊敬的李教授:您好!我叫xx,今年报考了贵校的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已参加专业课笔试和面试。我渴望有机会就读您的硕士研究生,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