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西南大学心理学研究生导师简介与联系方式
博仁心理学研究生考研辅导班
权威师资
优质教学
西南大学心理学研究生导师简介及联系方式
心理学考研从07年开始改为全国统考,考试考试科目是政治、外国语、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由教育部统一命题,西南大学的心理学也是全国统考,为了帮助大家了解跟多的西南大学心理学的情况,博仁教育的老师整理了西南大学心理学研究生导师:
黄希庭,1937年出生于浙江省温岭市下陈村,196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心理专业,1967年北京大学普通心理学专业研究生毕业。曾任西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北京师范学院、四川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和四川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中国心理学会第七届和第八届副理事长兼心理学教学工作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届心理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全国博士后管委会第六届专家组成员教育学组召集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成员和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学科评审组成员,全国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指导委员会成员,重庆市政协常委,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现任西南大学资深教授,心理学博士生导师,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心理学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校学位委员会副主席,西南大学国家级重点学科基础心理学学术带头人,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全国心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心理学报》和《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编委,台湾大学《本土心理学研究》编辑顾问,重庆市心理学会理事长,苏州大学和陕西师范大学兼职教授等。
曾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2005),国家人事部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并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2),国家教育部授予“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奖”(2005),被中国科协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2010),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授予“新中国成立60周年重庆杰出贡献英模”(2009)、“振兴重庆争光贡献奖”(2004)、“重庆直辖10年建设功臣”(2007)、“重庆市劳动模范”(1985),被重庆市教委授予“重庆市教书育人楷模荣誉称号”(2010),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四川省优秀教师”(1990)称号等。
Email: xthuang@swu.edu.cn Telephone:(86)023-68253630
张庆林,男,中共党员,1948年出生,教授,“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领衔博士生导师,全国重点学科“基础心理学”思维心理学方向领头人,心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专家组成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副主任。先后历任中国心理学会理事,兼任学校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和普通与实验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重庆市心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重庆市侨联副主席,重庆市政协委员,《心理学报》编委,《心理科学》编委,《心理科学探新》编委,《西南大学学报》编委。
张庆林教授主要从事学习、创造、社会认知及脑科学的研究。未来的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创造性的脑机制及意识与无意识的相互影响和转化等领域。
E-mail: zhangql@swu.edu.cn Phone: +86(23)68252660
张进辅,男,生于1951年5月,四川西充人,汉族。1982年西南师范学院教育系学校教育专业毕业。1992年晋升为副教授,1996年晋升为教授,1996年起任基础心理学专业硕士生导师,2004年起任基础心理学专业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心理学会心理测量学分会理事,中国心理学会社会心理学分会理事,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教育学会教育测量与统计分会理事,重庆市社会心理学会副会长。主要研究方向:青年心理研究,探讨我国当代青年心理发生发展及演变的特征和趋势,重点是青年价值观特点研究;咨询电话:(010)62235283;62259602;4006262918
地址:北京师范大学南院博仁教育楼 博仁心理学研究生考研辅导班
权威师资
优质教学
心理测量研究,探索现代心理测量学原理和技术在心理学研究中、人力资源开发和心理咨询的应用中有效运用的途径,编制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量表。
郑涌,男,1967年生,重庆荣昌人,汉族。1983-1987年本科,1987-1990年硕士,1994年师从黄希庭教授攻读基础心理学专业人格过程方向,1997年获博士学位。
主要研究领域:
基础心理学专业人格与健康方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民族心理方向。E-maile: zhengy@swu.edu.cn
陈红 研究兴趣
自我、身体自我的文化差异、青少年人格的个体差异、心理健康与咨询、跨文化心理学研究、健康心理学研究、女性问题研究、公共课心理教学研究
联系方式:chenhg@swnu.edu.cn
赵玉芳 女,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山东五莲人。
主要从事社会心理学研究,兴趣领域为群体心理过程以及心理健康的社会因素。已经进行了群体性事件的心理过程、灾后心理健康、群际威胁和新市民社会融入等四个模块的研究。当前主要进行后两个部分的研究。
群际威胁是当前主要的研究领域,关注经济社会地位群体之间的群际威胁特征,以及对认知、情绪和行为的影响,力图将目前以种族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群际威胁理论和方法拓展至经济社会地位差异群体中,并发现低地位群体的群际威胁感以及群际威胁感对低地位群体心理过程的影响。
联系方式:email: zhaobee@swu.edu.cn
符明秋,女,1962年10月生,四川隆昌人,博士,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应用心理学,运动与健康心理学方向),重庆邮电大学副校长。中国心理学会体育运动心理学专委会委员,重庆市心理学会常务理事,重庆市运动心理学专委会主任委员,国际行为发展研究会(ISSBD)会员。重庆市二、三届人大代表,民革重庆市委常委。1983年毕业留校后历任西南大学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2000年破格)。西南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
主讲课程:体育运动心理学、心理咨询与治疗、运动健康心理学、团体辅导、管理心理学、体育消费心理学
研究方向:运动与健康心理学、心理训练、心理咨询与治疗 联系方式:fmingqiu@126.com
罗跃嘉 1958年5月生,四川省乐山市人。西南大学心理学院特聘教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主任,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奖者,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中国科学院重要方向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山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第二军医大学、中央教科所兼职教授;国际心理生理学研究学会会员、国际人类脑功能成像组织会员、美国认知神经科学学会会员;中国心理学会生理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合作工作委员会委员、北京心理学会理事、《心理科学进展》副主编、《中华中西医杂志》、《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临床神经电生理学杂志》编委;国家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评审专家,20余个国内外学术杂志审稿人。
咨询电话:(010)62235283;62259602;4006262918
地址:北京师范大学南院博仁教育楼 博仁心理学研究生考研辅导班
权威师资
优质教学
王卫红,男,硕士生导师,副教授。西南大学心理学院咨询心理系主任,重庆心理学学会秘书长,重庆市人民政府危机干预专家组成员。
研究方向集中于个体心理状况测量与评价(曾于91年率先在西南地区首次对西南师范大学新生进行了心理状况测量及心理档案的建立工作),人才的选拔与评价、个体心理咨询及市场营销领域的有关研究。
通讯地址: 西南大学心理学院,邮编400715 电子邮件: wangwh@swu.edu.cn ;
联系电话: 023-68253520(办)***(手机)
杨东 男,心理学博士,企业管理博士后;
西南大学心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西南大学心理学院应用心理系主任;日本广岛市立大学客座研究员;南京大学商学院企业管理博士后;重庆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企业管理博士后;重庆市社会心理学会常务理事、管理心理与人力资源管理专委会主任;国际法医人类个体识别技术学会理事重庆市第二届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重庆青少年性健康教育研究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
目前主要研究方向:
1.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2.企业家创新与领导力模型3.企业EAP与职业心理健康 联系方式:E-mail:yangd@swu.edu.cn ;Tel:023-68367961。
徐展,1974年生,四川乐山人。现为教育部认知与人格重点实验室、西南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任院长助理。中国心理学会会员,重庆心理学学会教育心理专业委员会主任,重庆智能体质测评训练中心首席顾问。
E-mail:xuzhan@swu.edu.cn Phone:86–23–68253629, 86–23–68254252
张仲明,男,四川简阳人。西南大学心理学院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会员,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教学工作委员会秘书长,中国教育学会学校教育心理分会理事,重庆市心理协会会员。北碚区九三学社参政议政委员会副主任,重庆市司法局心理矫治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重庆市垫江监狱心理健康指导中心专家指导组副组长,重庆市精神病院专家督导组督导专家等社会职务,重庆市青苹果之家顾问等,还担任多个中小学的教育顾问。近年来,面向高校、中小学校、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企业等开展了近300余场次心理健康讲座。
所带研究生方向: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治疗
研究领域:心理健康教育、认知发展研究、学习能力研究、心理咨询与治疗和企业EAP等方面 邮件:617005322@qq.com。E-mail:zzm888@swu.edu.cn Phone:86–23–68253629,86–23–68254252
白智宏(1971.5—),重庆黔江人,土家族,中共党员。西南大学心理学院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系副教授。中国心理学会会员、重庆市心理学会会员。
科学研究
主要研究兴趣:
主要从事教学理论与教学技术、教学艺术研究,综合课程设计与综合教学策略研究,道德教育研究等。电话:023-68367852(O)68990649(H)
Email:bzh7155@163.com zhihong@swu.edu.cn
咨询电话:(010)62235283;62259602;4006262918
地址:北京师范大学南院博仁教育楼 博仁心理学研究生考研辅导班
权威师资
优质教学
夏凌翔 研究兴趣
人格、认知与心理健康 电话:86-023-68367841 传真:86-023-68253629 电邮:xia.lx@163.com 地址:重庆北碚西南大学心理学院 邮编: 400715
王权红
教学与研究兴趣
图片和汉字认知,认知心理学,记忆心理学,视觉知觉和心理物理,认知神经科学,神经网络。电子邮件:quanhong177@yahoo.com 电话:***
张浩 心理学教授 学位:博士(香港大学)研究兴趣: 当前研究兴趣主要在创造活动的性质和机制方面。
特别是采用行为学和脑成像的方法检验正常人和病人创造过程的认知结构和神经机制。电子邮件:qrzhang@swu.edu.cn 电话:6836-7657
吕厚超 心理学博士;西南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芝加哥大学(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访问学者,中国心理学会、中国管理学会会员,重庆市心理学会理论与心理学史专业委员会主任,重庆市委组织部面试题库及面试专家组成员,企业EAP测评专家,国际罗夏墨迹测验协会认证会员。
研究兴趣
主要进行时间心理学(例如,时间洞察力、时间人格等)和HRM中的应用心理学研究。目前关注跨文化时间自我、自我服务偏向、青少年价值观、积极情绪与幸福感、大学生就业心理等研究领域。
E-mail: houchao928@163.com Telephone:86–23–68253629, 86–23–68254252
高雪梅,女,副教授。1976年1月生,四川省泸定人,中共党员。1994年从康定民族师范学校保送至西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读本科,1998年获学士学位,于同年考上硕士研究生,2001年获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2003年师从西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李红教授攻读“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博士研究生,2006年获得博士学位。
研究的方向和兴趣:认知发展和价值观研究:主要涉及儿童绘画认知的发展、儿童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青少年价值观的发展等领域。
史慧颖,女,汉族,河南武陟县人。西南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2001年至今,在西南大学心理学院任教,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
联系:youle@swu.edu.cn
贵康,西南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高级会员、重庆市心理学会会员。1998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2001年获西南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咨询电话:(010)62235283;62259602;4006262918
地址:北京师范大学南院博仁教育楼 博仁心理学研究生考研辅导班
权威师资
优质教学
专业硕士学位,2006年获西南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博士学位,2008年9月在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1年7月至今,在西南(师范)大学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讲多门专业基础课程,主持和主研国家、省部级和校级科研课题十余项。独立或合作发表期刊论文二十余篇,会议交流论文二十余篇主编和参编图书10部(套),参与开发儿童思维训练软件1套。
陈安涛 重庆市高校骨干教师、重庆市科技后备人才;重庆市心理学会生理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硕士论文入选“2004年重庆市优秀硕士论文”,2008年获朱智贤心理学奖,博士论文先入选“2008年重庆市优秀博士论文”,随后入选“2010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
研究兴趣
主要研究工作集中在认知控制、归纳推理和自我参照加工等领域。参研、主研和主持了10余项科研课题,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全国博士后基金特别资助课题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重大课题等。
Email: xscat@swu.edu.cn 办公室电话:023-68367642
邱江,研究员(教授),认知与人格教育部重点室副主任(分管科学研究和技术培训), 重庆市心理学学会副理事长, 汉族,四川成都人,中共党员,心理学部党委委员(青年委员)。
研究方向: 高级认知过程及其认知神经机制研究:创造性的大脑结构与功能连接网络。
精神/神经疾病的脑结构与功能网络研究:抑郁症(创伤性事件幸存者)的认知与脑功能障碍。联系方式: 023-68367942.qiuj318@swu.edu.cn.冯廷勇,男,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九三学社社员,现任西南大学心理学部教育心理学系主任、西南大学脑成像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兴趣:社会认知与决策(重点关注跨期选择、“接受还是放弃?”决策等)、恐惧情绪加工与消退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儿童类比推理、情感决策能力发展研究等。
联系方式
电 话:023-68367572(O)
E-mail:fengty0@swu.edu.cn ;fengty0@163.com
毕重增 男,博士,山东潍坊市人。
硕士生导师,心理学部基础心理学系系主任。第三届、第四届重庆市心理学会理事、重庆市心理学会普通心理与实验心理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心理学组成员、中国心理学会高级会员,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会员;心理学报、心理科学、心理科学进展、西南大学学报、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等期刊评审专家。
主要从事人格与社会心理学研究,兴趣领域为自我和消费心理。在自我领域已做的主要工作包括: 从自我、家庭、学校教育、社会环境四个层面阐述了自信的形成要素,设计了多种测查自信的工具,研究涉及自我认知、目标设置、情绪情感、家庭结构、教养观念、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学校教育教学、学校心理辅导、亚文化、大众传媒、同伴关系等诸多主题,包含自信的动力特征(成就动机)、心理健康功能、幸福促进功能等,这些工作主要反映在专著《自信品格的养成》一书之中。
Tel:+86-23-68367939 E-mail beech@swu.edu.cn
黄蓓副 出生于中国 重庆 教学及开设主要课程: 咨询电话:(010)62235283;62259602;4006262918
地址:北京师范大学南院博仁教育楼 博仁心理学研究生考研辅导班
权威师资
优质教学
精神分析疗法、咨询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认知疗法、旅游心理学、犯罪心理学等。
联系方式:
电邮:hxinyi16@163.com
邮件:400715 重庆市 西南大学 心理学
曾建敏
研究领域:决策、博弈、社会之行为学、心理学、神经科学 / 行为经济学、实验经济学、神经经济学、神经管理学
联系方式:james_002@126.com
范丰慧 男河南省修武县人
基础心理学人格过程方向博士,西南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中国心理学会会员,重庆市心理学会会员 研究领域:长期从事人格与心理健康的研究与实践,当前主要研究领域是家庭心理。联系:fanyoule@swu.edu.cn
邹枝玲 女,江西乐安人。西南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重庆市心理学会会员,中国心理学会会员。联系:zouzl@swu.edu.cn
张丽,女,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81年7月出生,汉族,山西临汾人。1999年考入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就读心理学专业。2003年7月获学士学位,并开始在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发展心理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2005年硕博连读攻读博士学位,2008年7月获得博士学位,并来西南大学心理学院工作。
专业兴趣
主要方向是认知发展,集中在数学认知、推理与否定言语加工领域。Email: lilyking_0717@126.com
杨娟 副研究员
研究方向:自尊与应激
通信地址:重庆市北碚区天生路2号 400715 E-mail: valleyqq@swu.edu.cn or valleyqq@yahoo.com.cn Tel: 023-68367697 咨询电话:(010)62235283;62259602;4006262918
地址:北京师范大学南院博仁教育楼
第二篇:郑州大学研究生导师简介[范文模版]
韩 捷,男,博士,教授,1957
年生,郑州大学振动工程研究所所长, 河南省优秀教师,省管优秀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理事,全国故障诊断学会副理事长。长期从事设备故障机理及智能诊断技术的教学、研究和产品开发。指导研究生30 余名。主持或参与完成包括国家“八五”重大装备技术攻关、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工程化、商品化示范项目等在内的国家和省部级项目20 余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12 项,其中主持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项,河南省科技进步奖10 项,化工部科技进步奖1 项等。发表学术论文80 余篇,其中EI 收录15篇。主编出版学术专著3 部。
多年来注重产、学、研相结合,坚持走与企业结合及应用产品开发之路。累计开发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类产品3 大系列10 余种,其应用覆盖包括吉林化学工业公司、武汉钢铁集团、洛阳炼油厂、长城铝业公司等数十家特大企业在内的石油、化工、冶金等领域。
目前主持的项目有十余项,其中包括“863”计划项目、河南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河南省杰出人才创新基金等重大科技攻关项目10 余项
张琳娜,教授,女,1957年生,1989年获工学硕士学位。长期从事制造业信息化理论及应用技术的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有: CAD/CAE/CAM应用技术、网络化精度CAD/CAE/CAT、工序精度CAPP及开发工具技术、面向制造过程的计算机辅助质量管理集成系统(CAQS)及其关键技术、几何精度的数字化设计与计量认证技术研究、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理论及集成应用工具系统开发技术研究、基于GPS的全面质量管理与控制技术、GPS不确定度理论及评价技术研究等等。围绕主导研究方向,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已有多篇被EI、ISTP收录;出版著作及工具书5部;取得主要科研成果10项,其中包括国家“八五”重点攻关、“863”子项、省部重大攻关及重大自然科学基金等;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励多项。目前承担有国家“十五”攻关、省重点攻关项目多项。
黄士涛,教授,男,1946
年生,1969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力学专业,1981年获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工学硕士学位。1983年到郑州大学工作至今。1986年作为国家公派的访问学者在美国堪萨斯州立进修学习。本人长期研究非线性振动、机械故障分析及其识别方法的研究。机械故障分析,就是在机械发生异常或故障时,对于可能发生的故障进行分析。正在研究的数据挖掘方法,在机械故障分析方面,是一种崭新的研究方法。
马胜钢,教授,男,1954年生,1988年获大连理工大学工学硕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流体传动与控制、机械加工自动化。国内首创产品“CNC通用感应淬火机床”、“高精粒度检验筛”、“散粮车自卸平台”分别在洛拖集团、上海宝钢集团等企业和国内近百家大型粮库获得应用,“液控振动筛”、“磨粉机”等项目即将全面推广应用。近年来发表论文20余篇,获省部级奖4项。
张明成,教授,男,1945年生,1970年毕业于郑州工学院机械制造及设备专业。已完成的研究与开发项目有:活塞椭圆车床的研究、设计与制造;活塞群部等截面及变截面成型机构的研究;行星锥无级变速器的研究与设计;滚动轴承球推式行星减速器的研究与制造;磁驱动旋涡泵的研究、设计;W调速离合器的研究等专利2项。共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多篇论文获厅局级、省级优秀论文奖。科研成果获厅局级科研进步二等奖1项;获省级星火三等奖1项;获省级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目前主持在研省级攻关项目2项。
华绍杰,教授,男,1944年生,1967年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进修。研究方向为润滑理 论及轴承技术,研究成果居国内领先地位。近年来,在中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国际学术会议,国内专业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数十篇,承担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达国际先进水平,获原机械部六.五攻关项目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目前在研项目6项。
岑少起,教授,男,1946年生,1981年获西安交大工学硕士学位,1988~1990在德国斯图加特大学进修。从1978年起一直从事流体润滑理论和轴承技术的教学和科研工作。1980年首次求出偏心率ε≥1 时径向滑动轴承的EHL解;1989年在德国首次得到有限长滑动轴承的完全Navier-Stokes解;1993年和1997年分别提出圆锥浮环和径向—推力联合浮环动静压轴承结构并两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资助,2005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项目为:三维浮环动静压轴承--转子系统特性及主动控制研究。在《机械工程学报》等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近30篇。
张洛明,教授,男,1955年生,工学博士。洛阳农机学院(现河南科技大学)农机系毕业。先后在中国农业机械科学研究院、河南省机械研究院等单位工作。1995年获日本名古屋大学工学硕士、1998年获日本名古屋大学工学博士学位。1998年月回国后进入郑州大学,2002年10月作为访问学者赴日本进行了一年的合作研究。现任机械工程学院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金属结构材料的疲劳强度评价、微裂纹扩展机理及行为、含裂纹材料的疲劳寿命预测、断裂力学及工程应用、机械设计等。
吴晓铃教授、博士生导师(原机械部郑州机械研究所总工程师)。1970年毕业于湖南大学机械制造设备及工艺专业;1970-1975年在第一机械工业部东方电机厂任技术员,1975~2001在机械部郑州机械研究所从事科研及管理工作,先后担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主任工程师,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研究员,机械科学研究院(北京)博士生导师(机械设计及理论)等职;1984年在西安交通大学进修;1987~1988年赴美国访问学者; 2001年底至今在郑州大学工作。现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理事,河南省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国际机器与机构学联合会中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齿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美国STLE学会会员,中国机械工程杂志董事,重庆大学机械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西安交大、合肥工大等学校兼职教授,河南省科技咨询业协会机械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郑州市制造业信息化专家组组长等职。
研究方向为先进制造技术包括CAD/CAM、机械传动,摩擦学、绿色制造,制造业信息化等。
承担过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重大项目,自1986年以来,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机械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中国石化总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发表论文100余篇(部分被SCI,EI,ISTP收录),主审并参加编写齿轮手册,参加编写机械工程手册,齿轮设计手册等;1996年获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2000年国际会议论文获2001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优秀论文奖。93年获国家政府津贴,95年获中国机械工业科技专家称号。
张 恒,教授/博导,男,1946
年生,1969年毕业于洛阳工学院铸造工艺及设备专业,1982~1984年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学习复合材料研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及18项部省级科研项目,出版专著12部,发表学术论文50篇。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国家重点军工项目2项及横向课题10项,总经费207万元。主要研究方向:功能复合材料。李凌均,男,博士,副教授,1964年生,郑州大学振动工程研究所副所长。1987 年7 月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制造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1992 年9 月入学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从事机械设备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的学习与研究工作,1995 年6 月毕业,获工学硕士学位。2000 年9 月入学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从事机械设备故障诊断、智能诊断、模式识别等的研究工作。在攻读博士期间,参加了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国家十五科技攻关,一项863项目和多项重大横向合作课题的研究。于2003 年11 月毕业,获工学博士学位。2003 年11 月到郑州大学振动工程研究所工作。目前主要从事设备监测与故障诊断、信号处理、人工智能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在研的省部级课题及企业合作项目4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及会议上发表论文近20 篇。
张恒教授简介
张恒,1946年11月生,1969年毕业于洛阳工学院铸造工艺及设备专业,先后任洛阳工学院力学教研室助教、讲师、副教授和教授。1998—现在,郑州大学机械学院教授、博导。其间:1976—1977年在同济大学工程力学系学习弹性力学、塑性力学和有限单元法;1980—1981年在清华大学学习断裂力学和断裂力学实验;1982.12 —1984.12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机械系学习断裂力学和复合材料力学,从事复合材料的断裂力学研究;1989年6月—9月在美国波特兰州立大学讲学;1992—1993年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作访问教授,从事复合材料力学研究。主持完成过复合材料齿轮、复合材料轴承、复合材料发动机、复合材料飞轮和微胶囊自修复材料等五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完成过复合材料透波盖和复合材料降噪保温垫等八项国家重点军工项目子项及其它20余项部省级科技攻关项目;出版了“复合材料齿轮 ”、“复合材料轴承”、“边界单元法工程应用”、“复合材料大全”、“先进复合材料手册”等十部学术专著;发表论文90余篇,曾获河南省优秀教师奖、河南省优秀归国人员奖、河南省十年基础研究先进工作者、机械部优秀专家、机械部和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等多项奖励。
目前从事功能复合材料设计与应用研究,近8年年均科研经费110万元。
现任中国复合材料材料学会理事及中国复合材料材料学会民用复合材料专业委员会主任。
吴晓铃教授简介
吴晓铃教授是赴美国访问学者。现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理事,国际机构学与机器科学联合会(IFToMM)技术委员会委员, 美国STLE会员,机械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河南省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 重庆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高校的兼职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中国机械工程等杂志的编委,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传动分会常务委员,全国齿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郑州市制造业信息化专家组组长等职务。是本校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学术带头人。
研究方向为先进制造技术、机械传动、摩擦学、绿色制造、制造业信息化等。
承担过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重大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三等奖;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发表论文100余篇;主审并参加编写齿轮手册, 参加编写机械工程手册,主编润滑设计手册等。
吴晓铃教授先后在第一机械工业部东方电机厂、机械部郑州机械研究所和郑州大学工作。是原机械工业部郑州机械研究所总工程师,中国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博士研究生导师,目前又在重庆大学机械工程一级学科招收博士研究生。曾应邀多次出访国外的大学和研究机构。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并获中国机械工业科技专家称号。
李成教授简介
李成,男,1962生。郑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机械结构强度研究所所长,德国国家宇航研究院博士。先后获得郑州工学院力学专业学士学位、德国Darmstadt工业大学固体力学专业硕士学位、德国国家宇航研究院航空航天工程专业博士学位。在德国国家宇航研究院工作期间,主要从事航空飞行器结构设计与分析技术研究。作为主持人及主要研究者参与了多个德国联邦科技部、德国国家宇航局应用基础研究项目,以及与欧洲空中客车、德国大众汽车等公司的合作研究项目。主要研究成果涉及:空中客车A380机翼的结构强度研究;风力发电中的能量储存飞轮的前期定量分析和研究;空中客车A340机身新型材料的结构计算;复合材料层合板的损伤研究;复合材料开口结构计算方法研究;车身结构强度分析等。作为主持人目前正在承担三项省部级研究项目。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10余篇被Sci或Ei等收录引用,数十篇论文刊登在国际著名的力学、机械和材料专业的学术刊物上。出版德文专著一部。对航空飞行器复合材料结构开口区的设计与分析方法进行了系统性的总结。被评为2005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
主要学术兼职:德国工程师学会会员;河南省车辆工程学会理事;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
主要研究方向有:
1、复合材料结构强度
2、复合材料高速储能飞轮的力学问题、失效机理
3、结构的疲劳、断裂及可靠性
4、车辆结构强度
韩捷教授、博士生导师简介
韩捷,男,1957年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河南省省管优秀专家。中国工程机械学会理事,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理事,故障诊断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现任郑州大学振动工程研究所所长,机械工程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长期从事设备故障机理及智能诊断技术的教学、研究和产品开发。指导硕士研究生30余名,博士生2名,博士后1名。主持完成包括国家重大装备技术攻关、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工程化、商品化示范项目等在内的国家和省部级项目20余项。主持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项,河南省科技进步奖10项,化工部科技进步奖1项等。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其中SCI/EI收录40 余篇。出版学术专著四部。
带领学术团队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思路。累计开发与研究成果相关产品5大系列10余种。以技术转让和自主生产等方式扶持高新技术企业两家。分别在国家大学科技园等投入生产。并成功获国家“双高企业”和“双软企业”认证,同时获国家科技部、财政部创新基金、河南省软件工程专项支持。产品曾代表郑州大学获2006年中国国际博览会优秀产品奖。产品应用 覆盖石油、化工、冶金、发电、烟草、煤炭、交通等国民经济支柱行业。
目前主持的在研项目十余项。其中包括“863”高新技术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杰出人才创新基金,河南省重大科技攻关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等。正在研发的高科技产品两项。
张琳娜教授、博士生导师简介
张琳娜,教授/博导,女,1957年生,1989年获机械学硕士学位;现担任
“全国产品几何技术规范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40)”委员、“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理事、“全国高校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课程研究会”常务理事、“河南省机械工程学会”常务理事等学术职务。
主要研究方向有: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理论及应用技术、几何特征信息建模及CAD/CAE/CAT集成技术、工序精度CAPP及开发工具技术、基于GPS的数字化计量技术及应用、传感器及精密测试技术、面向制造过程的质量管理与控制(CAQS)技术研究等。
围绕主导研究方向,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已被EI、ISTP收录多篇;作为主编出版《精度设计与质量控制基础》、《传感检测技术及应用》、《简明公差应用手册》等著作4部,参编大型工具书《计量测试技术手册》1部;取得了“智能化精度设计系统”、“精度特征CAD系统”、“虚拟制造环境下CAT集成系统及关键技术研究”、“加工质量的预测与控制”等主要科研成果10余项,其中包括国家“八五”、“十五”重大科技攻关子项、国家“863”子项、河南省重大攻关和重大基金等项目;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励5项,其中二等奖3项,三 7 等奖2项;并直接参与了我国GPS标准体系的建立及多项GPS国家标准的制订工作。
张洛明教授、博士
张洛明,教授,男,1955年生,工学博士。洛阳农机学院(现河南科技大学)农机系毕业。先后在中国农业机械科学研究院、河南省机械研究院等单位工作。1995年获日本名古屋大学工学硕士、1998年获日本名古屋大学工学博士学位。1998年月回国后进入郑州大学,2002年10月作为访问学者赴日本进行了一年的合作研究。现任机械工程学院院长。
主要研究方向为:金属结构材料的疲劳强度评价、微裂纹扩展机理及行为、含裂纹材料的疲劳寿命预测、断裂力学及工程应用、机械设计等。
第三篇:上海海事大学 信息工程学院 导师 联系方式
电子工程系
朱大奇 教授 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委员会主席、电子工程系主任﹑博士生导师;“信号与信息处理”重点学科带头人,“水下机器人与智能系统实验室”负责人;中国自动化学会故障诊断与安全性专业委员会委员,中机生产工程学会机床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模范教师,《船海工程》核心期刊编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通信评审专家。研究方向:水下机器人传感、控制与路径规划;港航设备故障诊断与容错控制、人工神经网络与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等Email:dqzhu@shmtu.edu.cn
谢宏 教授男,1962年生,陕西汉中市人,工学博士,教授。2002年4月华北电力大学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工学博士学位,2002年1月至2004年1月在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作博士后研究,2004年7月至2004年9月在悉尼科技大学信息技术学院做高级访问学者。研究方向:智能信息处理及其应用、物流信息监控和生物信号处理等Email:hongxie@shmtu.edu.cn
曾连荪 教授男,教授。长期从事无线接入技术和定位测控技术的应用研究,研究成功了多项导弹测控、医疗电子和汽车电子工业产品。上海无线电行业协会副理事长,上海惯性学会理事;上海通信制造行业协会定位导航专委会副主任。曾获全军科技进步三等奖一次。负责过五项国防“七五”、“八五”等预研攻关和型号项目。目前为我国无线测控网建设首席专家,建设总工程师。研究方向:无线接入技术、定位测控技术、安全监控技术等。Email:lszeng@shmtu.edu.cn
安博文 副教授男,1969年出生,上海市曙光学者,副教授。2009年9月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上海广电(集团)有限公司中央研究院博士后工作站出站,2006年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工学博士学位,2004年武汉大学获工学硕士学位。研究方向:遥感图像的获取与处理、信号检测与信息处理。Email:bwan@shmtu.edu.cn
薄华 副教授女,1971年生,副教授。2006年6月,获得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路与系统专业工学博士学位。作为主要完成人,参加国防科技八五重点预研项目、“十五”国防预研以及国家’863’计划等重大项目的研究工作,获中国人民解放军科技进步三等奖两项、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科技成果二等奖一项。在核心刊物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多篇。研究方向: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模式识别、机器学习、遥感图像处理。Email:huabo@shmtu.edu.cn
徐志京 副教授男,1972年生,工学博士,副教授,现任上海海事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电子工程系副系主任。长期从事通信与信息系统教学与科研工作,负责上海市重点课程建设项目1项,主研和参与上海市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项,交通部通达项目1项,云南省交通厅项目1项以及横向项目多项。主研和参与的科研项目10多项,主要涵盖电子海图系统应用、AIS系统应用、GPS导航定位应用等领域,获得上海市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获得专利一项,软件著作权3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研究方向:2001-2009年,主要从事船舶导航信息的采集处理、电子海图信息处理系统、无线通信等领域的研究工作,承担纵向、横向课题多项。2009年至今,承担交通部专项建设实验室---水下传感器网络实验室筹建和研究工作,实验室拥有较好的水声研究的软硬件条件和实验条件,主要从事水环境信号的采集处理、水声信号的采集处理、水声通信、水下通信网、水声图像处理等基础理论研究及应用等工作。Email:zjxu@shmtu.edu.cn
陈淑荣 副教授女,1972年生,副教授。长期从事通信网交换技术的研究,曾参与国内首台数字程控交换机的研制,并主要完成了该交换机通用测试器的研发工作;参与了“甘肃省用电管理信息电话语音查询系统”的项目开发以及大容量VoIP网关系统的方案设计等。曾获2008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2009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三等奖1项(排名第1)、2008上海海事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第1)、校优秀教育工作者、校优秀党员、校三八红旗手等奖项和荣誉。2008年作为访问学者在加拿大University of Saskatchewan工学院访问半年。研究方向:通信网交换技术、视频分析、视频图像检测Email:srchen@shmtu.edu.cn
张友俊 副教授男,1961年11月生,教授(硕士生导师),1983年7月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系,1994年4月研究生毕业于浙江大学信电系,2006年3月在上海大学理学院获博士学位,2006年5月-2007年5月,在国际著名的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工学院的Poly-Grames研究中心作访问学者,2007年10月调入上海海事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研究方向:微波技术Email:zhangyj@shmtu.edu.cn
袁国良 副教授男,1963年生,副教授。长期从事通信与信息系统和电子类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持上海海事大学光纤通信的实验室建设,参加国家自然基金资助项目1项,吉林省重点资助项目2项,主研吉林大学项目2项。编著了高等学校教材《光纤通信原理》,该书2004年8月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2005年7月再版第2次印刷。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研究方向:光电通信技术Email:glyuan@shmtu.edu.cn
杨文璐 副教授男,1967年生,工学博士,副教授、研究生导师。2008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2008年9月至2009年9月,在哈佛大学医学院做访问学者。已在《中国科学》、《计算机研究与发展》、《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等国内外期刊及国际国内会议上公开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5篇被SCI检索,12篇被EI检索。主研或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等纵向和横向项目十余项。获上海国际港务(集团)有限公司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一项、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三等奖一项、校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研究方向:医学影像分析、生物信号处理、脑机接口、视觉感知计算、智能信息处理等。Email:wlyang@shmtu.edu.cn
张颖 副教授男,1968.08生,上海海事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电子工程系教师,博士、副教授。1999年9月上海交通大学自动化系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博士学位。2004年至2006年,在东华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9年至2010年,赴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学院做高级访问学者研究。研究方向:智能信息处理及其应用、现场总线技术、嵌入式系统、RFID技术、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WSN)、实时定位技术(RTLS)、网络视频监控Email:yingzhang@shmtu.edu.cn
孔薇 副教授女,1977年生,上海海事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电子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5年3月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获得工学博士学位,专业为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主要研究方向为非平稳信号的特征提取、高维相关数据无监督聚类与分类分析,包括语音信号及生物微阵列基因表达信号的降噪、特征提取、聚类与分类等。近几年共发表文章18篇,其中SCI检索8篇,EI检索10篇研究方向:生物信息处理,主要包括语音信号及生物信号的智能信息处理。Email:weikong@shmtu.edu.cn
杨静 副教授女,1973年生,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2006年上海交通大学获博士学位,后进入上海海事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电子工程系工作。研究方向:图像通信与视频压缩编码Email:jingyang@shmtu.edu.cn
黄洪琼 副教授女,1973年生,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曾在美国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智能交通研究所进行了为期半年的访问研究工作。主要从事智能信息处理及其在智能交通领域、航运智能运输系统领域,以及智能电网中的应用研究。近年共发表EI检索论文及软件著作权十余篇/项。研究方向:智能信息处理及其在智能交通领域、航运智能运输系统领域中的应用研究。Email:hqhuang@shmtu.edu.cn
夏斌 副教授男,1975年生,上海海事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电子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6年9月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获得工学博士学位,专业为计算机软件与理论。2008-2010年在同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流动站进行博士后研究。研究方向:脑-机接口、计算神经科学和生理电信号处理等。Email:binxia@shmtu.edu.cn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
王晓峰 教授男,1958年生,教授,工学博士,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专业博士生导师,上海海事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院长,上海海事大学学报编委,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ranular Computing, Rough Sets and Intelligent Systems(IJGCRSIS)编委;兼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机器学习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交通专业委员会委员,粗糙集与粒度计算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微机应用学会常务理事;上海海洋与湖沼学会海洋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任2006、2007 IEEE控制与机器学习国际会议程序委员会委员,担任2008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ranular Computing 程序委员会委员,2007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isk Analysis and Crisis Response 会议副主席;国家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项目评审专家。研究方向:人工智能及其在交通信息与控制工程中的应用,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在海洋信息技术、港航信息工程等领域进行了颇有成效的科学研究工作Email:xiaofengwang@shmtu.edu.cn
刘广钟 教授 男,1962年生,上海海事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1983年西南交通大学计算机应用毕业,获学士学位;2000年中国矿业大学计算机应用毕业,获博士学位。1991年~1992年在日本翼系统株式会社研修;1994年~1995年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进修;2002年~2003年于日本东京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研究方向:分布式数据库,分布式人工智能,计算机网络技术,网格计算,CIMS技术,物流信息化技术等。Email:gzhliu@shmtu.edu.cn
冯嘉礼 教授男,1948.12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民政部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系统仿真语灾害模拟研究中心兼职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机器学习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IEEE Shanghai Section委员;《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ranular Computing, Rough Sets and Intelligent Systems)副主编,《智能系统学报》编委。研究方向:思维与智能的属性论方法Email:jlfeng@shmtu.edu.cn
张明 教授男,1957 年生,博士,教授。1980年南京师范大学基础数学专业毕业,1981~1983在南京大学计算机系学习,1995年、2010年两次赴美国访问学习,2003年获河海大学计算机应用博士学位。现为上海海事大学信息化办公室主任。研究方向:多媒体信息处理、分布式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数据库、视觉信息检索与分析、网络信息安全、人工智能、航运信息化技术等。Email:mingzhang@shmtu.edu.cn
曾卫明 教授男,1971年生,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计算机系主任、上海高校特聘教授(东方学者)。2005年1月东南大学博士毕业。2006.04-2008.06,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Kirby脑功能成像研究中心(F.M.Kirby Research Center for functional brain imaging)博士后。研究方向:计算机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功能磁共振成像信息处理、脑功能连通性检测与神经认知等。Email:wmzeng@shmtu.edu.cn
杨智应 教授男,1964年生,教授、硕士生导师。2004年6月毕业于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专业,获博士学位。2004年7月毕业分配来上海海事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工作。于2006年8月至2007年2月在美国韦恩州立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做访问研究学者。上海海事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授、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副主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主任。研究方向:计算机算法设计与分析、并行与分布式计算与软件工程 Email:zyyang@shmtu.edu.cn 韩德志 教授男,1966.12生,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计算机学会会员,外存储专委会会员,《电子学报》和《计算机研究与发展》通信评审专家。研究方向:海量网络数据信息管理、存储及安全技术,云计算和云存储安全技术。Email:dzhan@shmtu.edu.cn
高茂庭 副教授男,1963年生,博士,副教授,计算机软件系统分析员、高级程序员,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2007年9月至2008年2月,公派前往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访问进修。现担任上海海事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已指导培养硕士研究生20多名。研究方向:数据挖掘、数据库与信息系统、物流信息系统、港航信息系统等领域理论研究与软件开发工作Email:mtgao@shmtu.edu.cn 栾翠菊 副教授女,1974年生,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6年6月获得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工学博士学位。主持或参与的科研项目包括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上海市教委项目、校级及横向项目7项,主持科研项目2项,研究方向:网格计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智能决策、网格计算。Email:cjluan@shmtu.edu.cn
张琳 副教授女,1973年生,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93年、199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获工学学士、硕士学位;1996年上海海事大学任教至今,其间在职攻读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专业博士研究生,2009年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为上海海事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系副系主任、网络工程专业主任、上海海事大学第九批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2006年下半年公派至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UC)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ISE)做访问学者。研究方向:港航信息化技术、智能信息处理、信息检索、本体与知识工程等。Email:linzhang@shmtu.edu.cn 黄晓霞 副教授女,1968年生,上海海事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系副教授。1991年清华大学电机系毕业,获学士学位;同年保送同济大学电气系攻读硕士研究生,于1994.3获得了硕士学位;1999.9在职攻读同济大学信息与控制系博士研究生,2004.9月获得工学博士学位。2005.9至2006.3受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UCSD)做访问学者。研究方向:智嵌入式系统,物流信息化技术,智能信息处理,供应链信息处理等。Email:xxhuang@shmtu.edu.cn
杨斌 副教授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上海航运物流信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专职副主任,上海海事大学物流研究中心副主任,集装箱供应链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助理,上海海事大学“物流工程与管理”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上海市微型电脑应用学会理事。研究方向:物流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供应链过程可视化、物流系统绩效评价。
Email:binyang@shmtu.edu.cn
彭青松,副教授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5年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博士毕业进入上海海事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系工作,当年被评为上海海事大学骨干教师培养对象,2007年晋升为副教授。2008年1月至6月在美国仁斯里尔理工学院智能系统实验室进行访问研究。在美访问期间,获2008MLSP国际数据分析算法竞赛第一名。2009年被评为上海海事大学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曾赴香港、克罗地亚等地进行学术交流。曾参加国家自然基金项目,主持上海市教委科研项目、上海市教委创新项目等。关心研究生成长,受到研究生的广泛好评。研究方向: 安全生产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模式识别;数据挖掘;供应链管理中的不确定信息处理。Email:qspeng@shmtu.edu.cn
高俊波,副教授男,1972.9生,博士、副教授;上海海事大学航运信息工程研究所所长。研究方向:计算智能、数据挖掘、机会发现与模糊系统、社群网络 Email:jbgao@shmtu.edu.cn 宋安军 副教授1969年生,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3年西安交通大学系统所博士毕业,上海海事大学计算机系教师从事并行计算和分布式系统的研究,作为主要成员参加过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和多项省部级项目的研究,获得过陕西科学进步二等奖以及西安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多项科研奖励和专利奖励,2004年进入上海海事大学任教,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研究方向:并行计算和分布式系统Email:ajsong@shmtu.edu.cn
白治江 副教授男,1962年生,上海海事大学计算机系副教授。1998年7月在华东师大获计算机应用技术硕士学位,2006年1月在华东师大获系统分析与集成专业博士学位。研究方向:模式识别,机器学习(包括数据挖掘和智能主体),模糊系统,系统工程等。Email:zjbai@shmtu.edu.cn
朱春鹤 高级工程师1963年2月出生,现任上海海事大学信息工程学院信息基础教学部主任,高级工程师,硕士生导师。曾参加多种飞机的气动学试验,《国家潜油电机电泵监测中心》的控制系统设计工作,《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低速风洞》的研制,主持《矿用风速表校准风洞》的研制,1998年进入上海海事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获硕士学位。研究方向:控制系统设计等Email:chunhe@shmtu.edu.cn
任洪敏 副教授男,1969年生,博士,副教授。1996年6月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获硕士学位;2003年6月毕业于复旦大学获博士学位。致力于大型复杂软件系统开发方法、过程与工具的研究,具体包括:软件体系结构、构件技术、软件复用、过程工程、形式化方法和软件工程环境等。研究方向:软件体系结构、构件技术、软件复用、过程工程等Email:hmren@shmtu.edu.cn
史小宏 副教授男,1963年生,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83年至1989年在煤炭科学研究院做研究工作;1989年至1996年在太原理工大学任教,期间于1995年至1996年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做访问研究;1996至2000年海南大学任教;2000年至今上海海事大学计算机系网络教研室工作。研究方向:计算机网络、移动Agent、移动Agent组通信、JAVA与分布式系统等。Email:xhshi@shmtu.edu.cn
陆能枝 副教授高级工程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决策支持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和电子商务等Email:nzlu@shmtu.edu.cn
王未央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工作流的研究与应用,数据仓库、OLAP与数据挖掘等 Email:wangwy@shmtu.edu.cn
严南南 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决策支持系统,电子商务等Email:nnyan@shmtu.edu.cn
杨丽萍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数据库系统与信息系统,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Email:yanglp@shmtu.edu.cn
葛元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模式识别,管理信息系统mail:geyuan@shmtu.edu.cn
于威威,副教授女,1978年生,副教授。2006年获得上海交通大学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专业的工学博士学位,现任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副主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主任。研究方向:计算机图像处理、模式识别、人工智能等。Email:wwyu@shmtu.edu.cn
第四篇:法学院研究生教育及导师简介
法学院研究生教育及导师简介
一、法学院硕士点简介
上海海事大学法学院以海商法的教学与研究为特色,有一批在航运界、保险界有影响的教授和研究人员,多名教师具有律师资格证书并参加法律实践,教学密切联系实际是该院办学特色。法学院现有国际法学、民商法学、经济法学三个硕士点。海商法为上海海事大学的特色专业。2000年海商法专业被列为上海市重点专业。2005年法学专业被列为上海市教委教育高地建设专业。2007年法学院所属海商法研究中心成为上海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11年法学专业通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议审批,获一级学科硕士点学位授予权。法学院招收的研究生超过90%是公费生。
※国际法学硕士点
上海海事大学自建校以来一直设有以海商法为核心的国际法学类课程,在海商法界权威魏文翰、魏文达教授的带领下,首开我国高等院校海商法教学与科研的先河。1979年,我校开始招收国际法学研究生,1981年成为我国首批获得国际法学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迄今已经培养毕业法学硕士一千多名,为我国的法学教育、海事审判、律师以及港航、外贸、保险等行业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本硕士点教学科研力量强,梯队结构合理,在国内同类学科中处于前沿地位。尤其是本学科带头人於世成教授和蒋正雄教授、胡正良教授等积极参加我国航运法律的制定活动,对我国《海商法》、《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等海事法律的出台发挥了重要作用。我校国际法学科具有历史悠久、基础扎实的明显优势。
※民商法学硕士点
上海海事大学民商法学硕士点于1998年获准设立,2000年开始招生。民商法学在我校的教学与科研始于著名的民法学家林我朋教授,其后高文彬教授对本学科的建设也作出了重要贡献。我校民商法学硕士点注重自己的专业特色,目前有硕士生指导教师资格的教授3名、副教授6名,研究领域包括物权法、债权法、国际贸易法、保险法、破产法、票据法、证券法、公司法等法律部门。民商法硕士点学科带头人为沈秋明教授。本硕士点的指导教师已经完成和正在从事的科研项目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司法部等省部级项目,并出版和发表有相当数量的学术著作和论文。民商法学专业迄今共招收研究生一百余人,已毕业学生主要从事司法、律师、保险、金融、公司法务及大学教师等工作。
※经济法学硕士点
上海海事大学经济法学硕士点于2007年开始招生。依托上海海事大学法学教育和研究的悠久历史,基于长期以来形成的教学积累和办学特色,借助人才流动所引进的新鲜血液,我校经济法硕士点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和很强的研究实力。目前本硕士点共有6名硕士导师,教授2名,副教授4名,研究对象包括经济法理论、金融法、航运法、公司法、物流法、法律与经济等内容。本硕士点研究实力雄厚,每位硕士导师均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主持和参与过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在国内外知名法学刊物上发表过大量较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在国内外出版过若干学术著作,并有多项省部级课题在研。
二、法学院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成果
确立教改项目8个项目已验收结题
主办全国高校海商法教学研讨会,全国31所高校参加 出版教学法研究论文集,教改论文30多篇
三、法学院科研成果
※出版刊物《海大法律评论》
自2005出版至今已经连续出版四年,一直坚持学术自主、自律的原则,秉承严谨、开拓、求真、务实的精神,按照学术期刊的要求,每年公开出版一卷。四年来不断创新,追求鲜明的特色,办刊质量和来稿质量得到不断提升。
※课题项目
2009年组织出版学术专著6部、学术论文出版20篇;2009年组织聘请多名校内外专家进行学术讲座。完成交通部立项项目《美国航运政策、法律与发展策略对我国航运法制定影响的研究》,达到国内同领域领先水平。基本完成交通运输部立项项目《<联合国统一运输法公约>的制定对我国的影响与我国应采取的对策之研究》,作为前期研究成果,向交通部和商务部提交了UNCITRAL《鹿特丹规则》有关工作建议的报告,作为中国代表团参加UNCITRAL会议的主要参考材料。
四、法学院学术交流
2010年4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孙宪忠教授访问法学院,为法学院师生们作了题为“民法典立法技术与逻辑问题研究”的讲座。
2009年中国政法大学校长、博士生导师黄进教授受聘为我院客座教授并为法学院师生作学术报告
2010年王国华教授应邀出席在新加坡召开的“中国新加坡海事仲裁研讨会”,并作了仲裁协议的准据法及司法实践中仲裁协议的相关问题的报告。
2009年法学院邹盈颖副教授应邀出席联合国《全程或者部分海上国际货物运输合同公约》签字庆典并在国际海事委员会的论坛作主题发言
2009年与英国斯旺西大学联合主办“海上货物运输法律最新发展:《鹿特丹规则》与租船合同国际研讨会”,邀请中国大陆、英国、荷兰、比利时、新加坡、韩国、香港著名海商法专家作主题发言
五、法学院教学科研条件
※学院大楼
竣工日期2007年3月,占地面积6286平方米,建筑面积4712平方米,法学院楼建筑层数为4层,结构形式为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造价为1790万元,设计车位12辆,临水一层为大空间用房,用于安排报告厅、模拟法庭、仲裁室和教室。
※海商法研究中心资料室
面积约180平方米,分为专业书籍陈列阅览区,期刊、报刊阅览区,网络信息查询区,共设有60席阅览座位,10组书架,1组珍品书橱,2组期刊架,4组报刊架,法学相关专业书籍四千余册,其中外文书籍近一千余册,法学类期刊三十多种。
六、法学院研究生教师和导师队伍
国际法学专业硕士点教授11名,副教授3名,博士讲师1名
民商法学专业硕士点教授3名,副教授6名,博士讲师3名
经济法学专业硕士点教授1名,副教授2名
国际法学导师名录:於世成教授、蔡存强教授、蒋正雄教授、胡正良教授、王国华教授、杨召南教授、姚洪秀教授、尹东年教授、李云章教授、徐国平教授、邹盈颖教授、★卢敏、★徐捷、★黄顺刚、★林源民、佘少峰副教授、唐兵副教授、于耀东副教授、章博博士讲师
注:打“★”的为外聘硕士生指导教师
民商法学导师名录
沈秋明教授、沈禹钧教授、曹艳春教授、沈晓明副教授、张江艳副教授、陈芳副教授、吴俐副教授、王铁雄副教授、胡文涛副教授、蒋涛博士讲师、朱体正博士讲师、宋旭明博士讲师
经济法学导师名录
康锐教授、郏丙贵副教授、徐大梅副教授
※法学院名导简介
於世成教授
於世成,男,上海海事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博士生导师,海商法学科教授,中国航海学会副理事长、交通部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仲裁员、律师。主编“九五”现代法学教材《海商法》1997年法律出版社,《当代海商法的理论与实践》副主编,1997年人民交通出版社;公开发表“论欧盟的海运竞争法”1994年《中国海商法年刊》,“The Maritime Code: A legislative Landmark, An Introduction to the Maritime Code of the P.R.C”1998,Klnwer Law Int等论文十多篇;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起草工作,现正参加《港口法》、《航运法》的起草工作。1991年获中国海员工会第五届“金锚奖”,被授予优秀教育工作者;1997年获国家教委人事部“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同年又被选拔国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1994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蔡存强教授
蔡存强,男,上海海事大学副校长,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博士生导师。任职期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编著《国际海上避碰规则导论》、《国际海上避碰规则释义》、《值班与避碰》、《船舶运输安全学》、《碰撞案例》等教材与专著。公开发表30多篇学术论文,参加并完成〈船舶碰撞仿真及责任判析〉、〈交通行业执法综合实施模式研究〉、〈教育部面向21世纪高等工程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长江江苏段水域适用海上交通安全管理法律的研究〉、〈上海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宝山港区第四代集装箱船进出港池及掉头方案研究〉、〈中燃海滨油库码头外推对上海东方储罐有限公司的安全和经济效益影响的研究〉、〈华能电厂码头航道安全评估〉等一系列交通部、上海市、江苏省以及航运企业等课题。
蒋正雄教授
蒋正雄,男,法学教授,上海海事大学法学院院长。1982年毕业于上海海事大学远洋运输系,获经济学学士学位;1985年毕业于上海海事大学,获法学硕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海上货物运输法、租船合同、海上保险法、海事法。1985年起在上海海事大学任教,先后担任海商法教研室主任、法律系主任,2001年任上海海事大学交通运输学院副院长。2002年8月-2003年8月在英国南安普敦大学作访问学者。2008年,任上海海事大学法学院院长。主要著作:《集装箱运输学》(第一作者),《海商法大词典》多式联运卷主编,参编《中华法学大词典》。主要论文有:《集装箱运输十大法律问题导论》,《论发货人的法律地位》,《“零运费”与相关法律问题》,《FOB货物出口的风险及其对策》,《CFS交接—集装箱运输的一个弊端》等。
胡正良教授
胡正良,男,法学博士,法学教授、海商法研究中心主任,曾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1991-199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口法》(1995-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航运法》(1995年至今)、《交通部水路货物运输规则》(1998-1999年)等法律法规的起草;2006年12月至2008年9月任长航凤凰股份有限公司独立董事。中国《海商法》、《港口法》、《航运法》、航运条例和规章的起草人之一,政府航运政策和法律顾问。1989年起从事海事律师工作,主要从事:租船合同与提单、海损事故(包括碰撞、海洋污染、人身伤亡、救助与打捞)、船舶抵押、船舶建造与买卖、多式联运与物流、港口作业、航运投资、航运政策、海事诉讼与仲裁。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仲裁员,中国海商法协会理事及海事法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王国华教授
王国华,女,法学博士,法学教授,上海海事大学法学院副院长,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海商法、国际私法和海事国际私法等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1991年毕业于上海海事大学获法学硕士学位;1997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国家留学基金资助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访问学者(2000-2001年);香港大学访问学者(1996-1997年)。兼任中国国际私法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国际法学会理事,上海市法学会海商法研究会理事,上海中夏旭波律师事务所律师。出版了《海事国际私法研究》等专著和教材多部,发表了“论海事的法律冲突”等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论文多篇。主持司法部项目和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项目等。上海海事大学优秀共产党员(2007-2009学年);上海市人事局上海市人才发展资金资助(2008年)。
邹盈颖教授
邹盈颖,女,法学学士(1995年),法学硕士(海商法,1998年),法学博士(荷兰,2005年),1998年留校任教至今;1996年获得我国律师资格,现为兼职执业律师;研究方向:海商法,航运竞争法,航运政策。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在荷兰发表英文专著Delivery of Goods by the Carrier under the Contract of Carriage of Goods by Sea, a Focus on China, 得到《荷兰贸易法期刊》的书评推介和良好评价,主持或参加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并获得国家交通主管部门、上海市等科研成果奖,2009年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并于2009年受邀担任国际海事委员“青年论坛”的主题发言人之一。自1990年末期以来,作为主要成员参与我国多项航运立法起草工作以及政府和企业的决策咨询活动,有多项咨询意见为相关机构采纳。
杨召南教授
杨召南,男,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81年上海海事大学国际经济专业研究生毕业,1986年至1987年在美国路易斯安娜州杜兰大学法学院进修海商法。现任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仲裁员,上海仲裁委员会仲裁员,上海航海学会会员,上海市律师协会会员。主讲《海商法》、《海事法》、《海上保险》等课程。担任《海商法大辞典》副主审,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条文释义》的编写。主要著作《海事法教程》(大连海运学院出版社)、《海商法》(法律出版社)、美国《海商法》(译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海事法》(中央编译出版社)、《海上保险法》(法律出版社)等。
姚洪秀教授
姚洪秀,男,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75年毕业于上海海事大学远洋系,并留校任教。上世纪八十年代在美国纽约大学法学院专修海商法,纽约海利-贝利海事律师事务所实习。长期来从事本科生和研究生海商法教学与研究,其中提单法和租船合同法为专长,有丰富的法律实践经验,英语熟练。多次参加国内外国际海商法研讨会,并发表和演讲论文,作为访问教授赴香港理工大学、英国南安普顿大学海商法研究生学院、俄罗斯太平洋大学讲授中国海商法。出版学术著作《海商法条文释义》(合著)、《航次租船合同和租船实务》(合著)、《国际航运和海商法专业英语》(合著)等,参与编写《海商法大辞典》、《水运技术词典》、《英汉航海轮机大辞典》等。在国内外刊物公开发表的主要代表论文有《On Carrier“s Liability for Delay Damage Claims under the Chinese Maritime Law》(希腊第四届海商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浅谈海运提单所证明的权利属性》(1997年中国海商法年刊,获奖论文)等。主要科研成果有《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的研究》(租船合同分项目负责人)。
尹东年教授
尹东年,男,教授,1960年大连海运学院毕业,1965年进入上海海事大学任教,曾任国际航运系主任。1979.8~1981.4在挪威航运科学院访问学者、1984.11~1985.4美国旧金山选题事务所进修。目前的研究方向为海商法、远洋运输业务。现任中国贸促会海事仲裁员、中国海商法协会海商会主任委员。主讲“海商法”、“国际货运法”、“租船实务与合同”等课程,出版《海商法概论》、《海运法规》、《中国海商法释义》等近十部著作和教材。科研成果主要有“中国海商法起草小组成员”以工作人员身份出席七届人大常委会26次、28次会议,中国港口法起草小组成员、中国水运法起草小组成员、中国航运法起草小组成员等十几项国家级、省市级项目。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有特殊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徐国平教授
徐国平,女,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海上保险法/船舶污染法。主要学术著作为《船舶油污损害赔偿法律制度研究》(独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海商法问题专论》(合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海上保险法》(合著),法律出版社2009年4月,主要学术论文为“船舶油污损害赔偿法基本原理”,《中国水运》2008年第4期,“船舶油污自然资源损害”,《中国航海》2008年第1期,“船舶油污中长期损失赔偿”,《上海海事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论船舶油污利润损失的因果关系判定标准”,《人民司法》2007年第19期,“对海上保险最大诚信的再思考”,《海商法保险法评论》2007年,“海商法专业体系和教育述评”,《海大法律评论》2006年,“我国船舶油污损害赔偿法律制度构想”,《中国水运》2006年第11期,“论船舶油污纯经济损失的赔偿范围”,《法学评论》2005年第1期,“船舶油污自然资源损害赔偿:法律制度障碍”,《武大国际法评论(第二卷)》,“试论船舶油污损害赔偿义务主体”,《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 年第3期;主要科研项目成果为司法部“船舶污染法律制度研究”,上海市教委“海事环境法研究”,浙江省海洋文化研究中心“船舶污染预防法律制度研究”。
沈秋明教授
沈秋明,男,法学硕士,教授,主要从事民商法学、国际法学等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1997年7月毕业于南京大学,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兼任上海市法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仲裁员、中国国际经济法学会理事、上海市台湾研究会理事、上海市法学会海商法研究会理事、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航运政策与法律研究所常务副所长、上海市泛洋律师事务所律师、顾问。出版著作《海商法学》(合著)、《海商法案例评析》、《律师办案常见民事疑难指导》、《WTO法律规则与中国纺织业》、《中国涉外经济法》(合著)、《律师民商事代理实务全书(海商卷)》、《海峡两岸婚姻家庭继承制度的法律比较、《乡镇企业外向型法律问题研究》等。在国内外刊物公开发表的主要代表论文有《我国涉外海上货运合同法律适用问题探讨》《船舶抵押权若干问题探讨》《有关股东派生诉讼范围及诉讼当事人确定的探讨》《评美国海关CSI及24小时舱单规则》《特许经营法律问题探讨》等。主要科研成果有《促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地方立法研究》(上海市建交委课题负责人)、《民商事惯例研究》(上海仲裁委员会课题负责“海事惯例”研究)、《乡镇企业外向型法律问题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参与)、《特许经营法律问题研究》(上海市教委课题负责人)。
沈禹钧教授
沈禹钧,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商法、国际贸易法、国际金融法。主要著作有《国际金融实务与法律》、《中央银行概论》、《国际贸易法概论》。发表《股权转让若干法律问题研究》、《论“反向混淆”侵权的界定》、《信用证欺诈例外原则的适用》、《探讨和应用“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模式》、《证券不实陈述民事责任归责方法》、《信用证下买方义务分析》等。重大研究项目有司法部《信托法在我国发展研究》课题、上海哲社《上海建设物流仲裁中心研究》课题。
康锐教授
康锐,女,经济学博士,教授,主要从事经济法、商法等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1999年7月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获得法经济学博士学位。2001-2002年国家留学基金资助伦敦大学商法研究中心访问学者;2007年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法学院访问学者。兼任民主促进会上海法制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法学会金融法学会理事,中国人民大学信托与基金研究所兼职研究员等。出版著作《我国信托法律制度移植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独立专著)、《信托业发展困境的法律对策研究(1979-2007)》(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独立专著)、《当代中国金融法律制度及其运作》(陕西人民出版社1997合著)、《海商法教程》(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副主编)、《律师制度与律师实务》(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副主编)、《房地产法教程》(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副主编)、《国际经济法概论》(西北大学出版社1996副主编)、《中国经济法律法规合同实用手册》(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副主编)、《保险法教程》(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撰写人)、《经济法辅助教材》(西北大学出版社1995撰写人)等。
曹艳春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民商法学(具体研究侵权行为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善于侵权法与劳动法的交叉研究。现任燕山大学文法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任中国社会法研究会理事、北京法学会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学会理事,河北工人日报读者法律顾问,中国劳动争议网专家团队成员。主讲《民法学》、《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等。曾在康奈尔大学做题为“Th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of anti-discrimination in employment in China”的公开学术演讲,客串《劳动法学》课程,讲解中国劳动法发展的概况。曾经在通辽教育学院、大连东北财经大学法律系任教。著作、合著及参编教材13部,专著《雇主替代责任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副主编《类型侵权法研究》、《劳动法学教程》等,参编著作《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美国劳动雇用法》等,在《中国法学》《法学家》《法律科学》《法制日报》、《工人日报》《中国劳动社会保障报》等法学专业核心期刊和全国性有影响的报刊等发表论文100多篇,并有多篇曾被《新华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等转摘、全文转载等。主持和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省部级项目10余项。其中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奖励10余项。代表作《雇主替代责任研究》、“劳动派遣关系中的雇主替代责任研究”,“性别就业歧视的法律救济之思考——以实行配额制度为中心”,“脱离人体的器官或组织的法律属性及其支配规则”,“论胎盘的法律属性及其规制”,“论胎盘的法律属性及其规制”,“论职场性骚扰的雇主责任——以雇主禁止性骚扰义务为中心”,“论民事权利保护的请求权体系及其内部关系”等。
七、法学院毕业生就业
法学院研究生毕业后大都在港航企事业单位工作,这些单位包括中远、中海、中外运、天津港、青岛港、上海港、宁波港、广州港、上海航道局、长航、上海海事局、上海救助局、上海打捞局、马士基航运、美国总统轮船航运、铁行渣华航运、法国达飞航运、日本邮船航运、韩进海运、宜家亚太物流、敦豪快递、大新华物流、中国平安保险、中国太平洋保险、中国租船、上海海事法院、各大律所等。
八、法学院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
第九届杰赛普(Jessup)国际法模拟法庭辩论赛于2月26日在山东大学落下帷幕。上海海事大学法学院2010级研究生赵婧婧、乐颖婷、贾舟宁、杨朝鹏和程朝阳5位同学代表学校参赛,荣获全国二等奖。我校五位参赛同学在学院的关心和帮助下,认真准备比赛,悉心学习国际法知识,针对案情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最终在比赛中取得佳绩。杰赛普国际法模拟法庭辩论赛是由美国“国际法学生联合会”主办的专业性法律辩论赛。该比赛自1959年首次举办以来,至今已有50余年的历史,现在每年有100多个国家的900余所大学参赛,是目前国际上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模拟法庭比赛,被誉为国际法学界的“奥林匹克竞赛”。
法学院还举办研究生创新基地学术论坛。2009年学术论坛研究生踊跃参加,分别就知识产权保护、农村信用社社员权保护、企业社会责任规制、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海商法、反垄断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地探讨,展现了各自的观点和见解。特邀嘉宾专家学者为论坛作点评,给出了宝贵的意见,内容丰富,重点突出,对研究生学术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
法学院还举行模拟法庭活动。模拟法庭选择案件事实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又有研究价值案见,同学们可以通过学过的知识,全方面多角度考虑问题,最大限度地维持法律的公平和公正。在模拟法庭活动中,通过活动,不仅使同学们将已有的知识学以致用,更锻炼了大家的团队合作精神。
其他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还有环滴水湖普法宣传、首届中国航海类院校研究生学术论坛、上海海事法院从我院研究生中聘请法官助手。
九、学院寄语
一千年前,在意大利北部诞生了人类第一所大学,这所大学成立的第一个学院对社会科学产生了伟大而深远的影响,她的毕业生总是身披法袍,履行着历史的使命,用自己的良知去诊治社会的疾病,她就是法学院!上海海事大学法学院于2008年在国际航运中心上海正式成立!作为一个年轻而富有朝气的法学院,在继承和发扬上海海事大学“开拓、进取、求实、创新”校风的基础上,我们凭借严谨务实之治学作风,不断开拓进取、锐意前行!上海海事大学大学法学院坚持“入主流、有特色、建亮点”的发展原则,秉承以人为本的宗旨,明确教育层次,突出学科重点,强调专业特色,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将海商法等作为法学院发展的重点方向和优势学科。国家昌盛有赖于法治,法治确立则有赖于法学的繁荣和优秀法律人才的培养。培养一流的人才需要一流的师资。法学学科发展至今,尤其是法学院建立以来,法学院的师资队伍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我们已经拥有了一支由近50名全职教师、10余名管理人员组成的业务精干、敬业好学、务实求新的师资和管理队伍。多名教授和副教授拥有国外的博士学位或具有旅欧多年的教育、学术背景,此外,还有若干教师正在攻读欧洲或者我国名校的博士学位,一批毕业于国内外知名法学院的中青年学者已经成为法学院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我们又聘请多位国内著名法学家为客座教授。目前,上海海事大学法学院已经形成了治学严谨、锐意进取的良好学术风气,在法学重要领域取得可喜成果,正在成为培育英才的摇篮和学术研究的基地。我们真诚地欢迎来自全国各地的考生报考我院研究生专业!
第五篇:岩土工程硕士研究生导师简介
土木工程学院岩土工程硕士研究生导师简介
黄质宏(岩土工程):男,学士,教授,毕业于贵州工业大学水电专业,现从事岩土工程的教学与研究。
承担贵州省科技基金及多项横向项目研究,近几年在各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
主要研究方向:岩土工程。
包 太(岩土工程):男,博士,教授,毕业于重庆大学岩土工程专业,现从事岩土工程的教学与研究。
承担贵州大学校立基金项目及横向课题研究,近几年在各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余篇。
主要研究方向:边坡稳定研究。
朱爱军(岩土工程):男,博士,副教授,毕业于重庆大学岩土工程专业,从事岩土工程的教学与研究。
承担贵州大学校立基金项目及横向课题研究,近几年在各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
主要研究方向:岩基工程理论
孔思丽(岩土工程):女,学士,副教授,毕业于重庆大学建筑工程专业,现从事岩土工程的教学与研究。
承担贵州省科技基金及多项横向项目研究,近几年在各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
主要研究方向:高边坡及深基坑稳定分析研究。
陈开圣(岩土工程、市政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男,博士,教授
贵州大学学科学术带头人,硕士生导师,贵州工大土木工程试验检测股份有限公司隧道部主任。毕业于长安大学公路学院道路与铁道工程专业,师从于我国著名公路工程专家长安大学副校长沙爱民教授。从事以道路工程、边坡工程、岩土工程、隧道监控检测为主攻方向的教学、科研及生产工作。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在研),贵州省社会发展攻关项目1项(已验收),贵州省优秀科技教育人才省长专项资金项目1项(已完成),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项目1项(已验收),贵阳市社会发展攻关项目1项(已验收),贵州大学校级课题3项(已验收),参与国家西部交通科学研究项目1项(排名第2),研究水平国际先进(已验收)。主持横向
课题2项。近5年来先后在岩土力学、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公路交通科技、公路、中外公路、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EI收录8篇。出 版专著2部。获贵州大学实践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排名第1)。
主要研究方向:道路工程、岩土工程和隧道监控检测。
联系电话:08514736089 E-mail:chen_kaisheng@163.com
谢 涛(岩土工程、市政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男,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贵州省第六批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贵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与评估专 家,交通部注册隧道检测工程师((公路)检师0920323S),《施工技术》杂志第五届通讯员。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道路与铁路工程专业,现从事道路与桥梁方面的教学、研究及社会服务工作。迄今在《西南交通大学学报》、《四川建筑科学研究》、《公路交通科技》、《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Key Engineering Materials》、《ASCE》等期刊发表科研论文30余篇,其中EI核心检索15篇。主持贵州省工业攻关项目1项,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项目1项,省长基金1项。获得授权实用新型专利5项。
主要研究方向:道路工程、桥梁桩基础理论、工程防灾减灾及防治。
刘远明(桥梁和隧道工程、岩土工程):男,博士,教授。毕业于同济大学结构
工程专业(地下结构方向)。现从事岩土工程的教学与研究。承担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贵州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贵州大学引进人才科 研项目等研究。近几年发表论文10余篇。主要研究方向:桥梁和隧道 工程、岩土工程、建 设项目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