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江南大学导师简介
江南大学微电子学导师信息汇总
1.虞致国,男,副教授,1979.1出生,于南京大学获得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工学 博士学位。2005.7-2012.7在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八研究所从事系统芯片 设计及IC设计项目管理、物联网工程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系统芯 片及VLSI的设计、物联网工程等。在专业学术期刊及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20多篇,其中EI检索4篇。取得5项软件著作权、10多项实用新型专利及2项版图设计专用 权,申请发明专利5项。主持或参与军用微电子预研课题1项、集团公司预研支撑 课题1项、集团公司青年人才创新基金项目2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2项、军用集成 电路型号2项、江苏省工业支撑计划1项。获得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1项,中 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2011年入选为江苏省第四期“333高 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
联系方式
通信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江南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
邮编:214122
电话:***
Email: yuzhg@139.com
2.闫大为,1981年12月生,山东枣庄人,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 毕业,获工科博士学位,师从国际知名学者陆海教授,现任江南大学物联网工程 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宽禁带III族氮化物半导体光电器件的制备与特性研究。目 前,发表第一作者SCI期刊6篇,在国际权威SCI杂志 《Applied Physics Letter 》(IF=3.85)分别发表宽禁带半导体GaN-based LED与HEMT的相关工作,受到国内 外同行的广泛关注。曾作为主研人员参与完成了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及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课 题,目前主持中央高校自主科研基金青年项目与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各 一项。
招收专业:半导体器件(与顾晓峰教授联合培养)
研究方向:宽禁带III族氮化物半导体器件的制备与物理特性
招生要求:具有一定的半导体物理与器件物理基础,热爱科研
联系方式:
地址:江南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B223
电话:***
邮箱:davidyan2001@163.com
3.倪屹(博士),1970年出生,江苏武进人。2001年7月清华大学核技术专业博士 研究生毕业,获得工学博士学位;现任江南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教授、硕士生导 师。
主要从事光电子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在专业杂志Optics Express等发表学术论
文30篇,其中SCI检索23篇。主持和参加国家级项目3项,主持省部级重点项目1项,其它省部级研究项目3项。
2.研究生教育
(1)硕士生
学术型研究生招生专业:①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研究方向:光电子材料
②控制科学与工程
研究方向:晶体材料生长设备
专业型研究生招生专业:①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研究方向:光电子材料
②控制科学与工程
研究方向:晶体材料生长设备
3.联系方式
通信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江南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
邮 编:214122
电 话:
Email: niy2011@163.com
4.肖少庆(博士),1980年出生,电子工程系副教授,等离子体光伏实验室主任,硕士生导师。2008年7月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物理系自旋光电子实验室,获博士学 位;2008年至2013年间,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离子体源与应用中心以及高等 研究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员的工作。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硅基新能源材料及器件、新型光电器件和低温等离子体技术等。在国际重要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30篇左 右,第一作者SCI论文11篇,发表在包括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R-Reports(2013年影响因子13.9,五年平均影响因子19.0), Critical Reviews in Solid State and Materials Sciences(2013年影响因子5.9,五年平均影响 因子7.4), 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 Journal of Physics D: Applied Physics等在内的国际重 要物理与材料学术期刊上,第一作者发表英文学术专著章节2章,申请国际专利1 项。主持省部级以上项目2项,分别是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金纳 米颗粒表面等离子激元在n型晶硅HIT太阳能电池中的设计与实验研究”和江苏省 产学研联合创新资金研究项目“基于绿色等离子体原子化沉积技术的高效硅基太 阳能电池研制及关键技术研究”。作为主要研究者参与完成的代表性科研项目包 括:新加坡经济发展局新能源应用开发大型项目“基于等离子体处理的低成本微 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Low-cost, Microcrystalline Silicon Thin-Film Solar Cells via Advanced Plasma Processing)”、第八届中国-新加坡联合研究计划 项目“基于先进等离子体技术开发商业上可行的硅基异质结太阳能电池(Development of Commercially Viable Si Hetero-junction Solar Cells via Advanced Plasma Technologies)”、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侧向光伏与磁电 阻共存新型光电材料的研究与制备”等。
2.研究生教育
(1)硕士生
学术型研究生: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专业性研究生:集成电路工程
3.联系方式
通信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江南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
邮编:214122
电话:
Email: larring0078@hotmail.com
5.钟传杰博士,1959 年出生,山东 人。2002年3月日本东北大学固体电子专业研究 生毕业,获得工学博士学位;现任江南大学物联网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微电子技术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在专业杂志Journal of Non-Crystalline Solids, Thin Solid Films,Microelectronics Journal,Jpn.J.Appl.Phys,Solid State Ionic,J.Vacuum.Science and Technology.半
导体学报等发表学术论文约40篇,其中SCI检索6篇、EI检索7篇。主持和参加国家 级项目2项,其它省部级研究项目3项,获中国煤炭工业科学进步二等奖1项。同时,与多家公司和企业合作开发物联网接点设备、专用集成电路等。
二、研究生教育
(1)硕士生
学术型研究生招生专业::微电子学学与固体电子学
研究内容:①新型半导体器件
②有机电子学
③微电子系统及专用集成电路设计
专业型研究生招生专业:集成电路工程
三、联系方式
通信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江南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
邮 编:214122
电 话:***
Email: zhongchuanjie@jiangnan.edu.cn
6.姓名:朱兆旻
2.硕士研究生教育
(1)学术型研究生招生专业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2)专业型研究生招生专业
计算机技术
集成电路工程
3.联系方式
电话:***
E-mail:431113249@qq.co
7.郭良权,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八研究所高工,江南大学外聘硕士生导师。2.硕士研究生教育
(1)学术型研究生招生专业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2)专业型研究生招生专业
集成电路工程
3.联系方式
电话:*** 8.陆锋,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八研究所高工,江南大学外聘硕士生导师。
2.硕士研究生教育
(1)学术型研究生招生专业: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2)专业型研究生招生专业: 集成电路工程
3.联系方式
电话:*** 彭力,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高工,江南大学外聘硕士生导师。
2.硕士研究生教育
(1)学术型研究生招生专业: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2)专业型研究生招生专业: 集成电路工程
3.联系方式
电话:*** 9.孙锋,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高工, 江南大学外聘硕士生导师。
2.硕士研究生教育
(1)学术型研究生招生专业: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2)专业型研究生招生专业: 集成电路工程
3.联系方式
电话:*** 10.陶建中,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八研究所高工,江南大学外聘硕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圆片制造工艺及工艺集成、封装工艺、掩模制版 工艺的研究工作,在专业杂志《微电子学》、《电子与封装》等发表学术论文10 多篇。主持和参加国家级项目10多项,主持省部级重点项目20多项。获得国家级 科技进步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7项。
现任《电子与封装》杂志社长、编委。
社会兼职情况:
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封装分会第二届理事会副理事长、中国集成电路封测产业链 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第一届理事会常务理事、江苏省集成电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 盟第一届理事会副理事长。
2.硕士研究生教育
(1)学术型研究生招生专业: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2)专业型研究生招生专业: 集成电路工程
3.联系方式
电 话:***(0510 85810058)
Email: taojz08@sina.com
11.魏敬和,1970年1月9日出生,汉族,安徽庐江人,高级工程师(研究员级),现任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八研究所数字电路研究室主任,江南大学兼职教授, 江南大学特聘硕士生导师。
1988.9~1992.7 安庆师范学院物理系物理教育专业本科毕业
1992.9~1994.7 合肥市第五十一中学物理教学
1994.9~1997.4 东南大学电子工程系攻读硕士学位
1997.5~2001.7 东南大学无锡工程学院
2001.9~2004.7 安徽大学电子工程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攻读博士学位
2004.8~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八研究所从事系统设计,历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研究员,研究室副主任、主任,主管研究室全面技术工作,其中 2008.10~2010.10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八研究所/东南大学联合企业博 士后工作站。
从事集成电路设计开发工作近20多年,先后主持系统集成电路、可重构ASIC 等20多项国家重点项目的开发,“核高基”抗辐照高速总线接口项目总设计师,获部级科技进步奖2余次,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 人。申请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6项,软件著作权4项,在国内外会议、国内核心期 发表论文20余篇。
2.研究生教育
(1)硕士生
学术型研究生招生专业: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研究方向:器件物理﹑工艺﹑材料, 新型器件设计与应用, 微电子系统设计与应 用
专业型研究生招生专业:集成电路工程
研究方向:集成电路设计,微电子系统设计与应用
3.联系方式
通信地址:江苏省无锡市惠河路5号58所
邮 编:214035
电 话: 0510-85866312,***
Email: pume1975@sina.com 12.于宗光,1964年9月3日出生,汉族,山东潍坊人,教授/博士/博导,现任中国电 子科技集团公司首席专家(副厅级)。分别1985年7月、1988年1月在西安电子科 技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学位,1988年1月起在中国电科58所工作(其中1994年3月-1997年1月在东南大学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历任工程师,高工,研究员,研究 室副主任、主任,设计公司总工程师、副总经理,所副总工程师、科研项目处处 长、所长助理等。2002年起,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江南大学外聘博士生导师。
从事集成电路设计开发工作20多年,先后主持安全专用集成电路、CMDSPC30 数字信号处理器等30多项国家重点项目的开发,获部级科技进步奖20余次,其中 1998年以来,获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四次,二等奖六次;获国 防科技进步奖、信息产业部科技进步奖、江苏省科技进步奖等部级科技进步一等 奖五次,二等奖7次。发表论文100多篇,出版专著四部。
作为第一完成人完成 “金卡用集成电路技术”,获2000年度江苏省科技进 步二等奖,其研究成果应邀在国际会议上做大会特邀报告;作为项目负责人完成 的“专用集成电路”、“20万门门阵列技术”等项目解决了亚微米集成电路设计 的各种难题,建立平设计平台技术,为研制多品种、少批量的专用集成电路提供 了强有利的保障,获得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作为项目负责人研制的安 全专用集成电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获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2004年度科技进步 一等奖和2005年度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作为首席专家研制的CMDSPC30 是32位 高性能的浮点数字信号处理器,内含双1K×32位SDRAM、4K×32位ROM、64*32位 指令高速CACHE、40/32位浮点/整数乘法器及ALU、32位桶形移位寄存器。采用全 定制层次化基于单元的设计技术完成芯片设计,解决了先进DSP体系结构、高速乘 法器设计、全局时钟设计、高可靠性设计等技术难题,成果居国内领先水平,获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作为项目负责人,在0.5/0.8μm CMOS工 艺开发、设计建库及工程服务体系项目中,主持完成了有自主产权的0.5微米CMOS 军用集成电路单元库的建立,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应用到30余种产品的开发中,获2008年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在
JM8512型静态存储器电路中解决了超低功耗设计的问题,实现了目前国内最高水平的高可靠4Mb 静态随机存储器,获2008年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二等 奖。
作为博士生导师,从2002年开始,每年招收2-3名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从事集成电路的设计方面的研究,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集成电路的开发,成为理 论与实践结合的典范。
2004年以来,先后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无锡市“十大杰出青年”,“江 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技 领军人才、国防科技工业511人才工程学术带头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优秀 人才等,2008年成为国家核高基重大专项实施专家组成员,2009年被评为“中央 企业劳动模范”,人选国家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2011年起任中国电科 集团公司首席专家,评为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百名精英”。
2.研究生教育
(1)硕士生
学术型研究生招生专业: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研究方向:器件物理﹑工艺﹑材料, 新型器件设计与应用, 微电子系统设计与应 用
专业型研究生招生专业:集成电路工程 研究方向:集成电路设计,微电子系统设计与应用
(2)博士生
招生专业:轻工信息技术, 研究内容:半导体物理和器件,电路与微系统
术及应用
3.联系方式
通信地址:江苏省无锡市惠河路5号58所
邮 编:214035
电 话: 0510-85866103,***
Email: yuzg@cetc58.com;yuzg58@sina.com
13.张国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八研究所高工,江南大学特聘硕士生导师。
2.硕士研究生教育
(1)学术型研究生招生专业: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2)专业型研究生招生专业:集成电路工程
3.联系方式
电 话:*** 张正璠,男,1966年10月出生,硕士研究生学历,高级工程师(研究员级),现任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八研究所所长,重庆大学、重庆邮电大学兼职教授、兼职硕导。江南大学特聘硕士生导师。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电子部优秀科技青年,重庆市“322重点人才工程”第 一层次人才,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国家模拟集成电路重点研究室主任。长期
从事微电子技术研究,涉及CMOS集成电路、CMOS/SOI、BiCMOS、抗辐射加固技术 和A/D、D/A转换器技术和新型器件技术等多个领域。作为项目负责人和主研人员,完成科研课题33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申 请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出版《SiGe微电子技术》专著一部,在国家会议、国 内核心期发表论文30余篇。
1982.9~1986.7 云南大学物理系半导体专业本科毕业
1986.7~1990.9 电子部二十四所,任技术员 1990.9~1993.2 东南大学电子工程系攻读硕士学位
1993.3~1995.8 电子部二十四所,任工程师
1995.8~1988.2 电子部二十四所,任研究室副主任、高级工程师,主管技术工 作
1998.2~2002.6 信息产业部二十四所,任4英寸单片工艺室主任
2002.6~2004.10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24所,任模拟集成电路设计中心主任
2004.11~2009.5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24所副所长,分管技术
2009.5~2011.12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24所所长
2011.12至今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58所所长
2.研究生教育
(1)硕士生
学术型研究生招生专业: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研究方向:器件物理﹑工艺﹑材料, 新型器件设计与应用, 微电子系统设计与应 用
专业型研究生招生专业:集成电路工程
研究方向:集成电路设计,微电子系统设计与应用
3.联系方式
联系人:第五十八研究所 黄诚
电 话:***
Email: huangcheng100@163.com
第二篇:江南大学工业设计导师(精)
2010年设计学院相关硕士点研究生导师及研究方向一览
有意报考江南大学设计学院设计艺术学、美术学、工业设计工程的考生, 必须在报名考试前对导 师及具体的研究方向有所了解和选择, 并通过邮箱或其它联系方式与导师取得联系, 就所报导师 及方向进行双向的沟通和确认。
如需对导师及研究成果作进一步的详细了解,可通过谷歌或其他学术搜索进行:
1、Google 学术搜索(http://scholar.google.cn/;
2、万方数据(http://www.xiexiebang.comKI 知识搜索(http://search.cnki.net/Default.aspx等。
教授硕导一般每届指导硕士研究生 5-8名,副教授硕导每届指导硕士研究生 3-5名。
设计艺术学、工业设计工程、艺术硕士(MFA 导师及研究方向
一、工业设计及理论
1、李世国教授,交互设计工作室主任
研究方向:产品交互设计;设计艺术的数字化研究;产品虚拟展示设计(此方向招收适量跨专业 机械、信息类工科专业学生
指导学位:设计艺术学、工业设计工程 电子邮箱:shiguo_edu@yahoo.com.cn
2、潘祖平教授,基础造型工作室主任
研究方向:基础造型教学研究;环境空间中的动造型研究;民族艺术设计研究(工设、视觉 指导学位:设计艺术学、工业设计工程
电子邮箱:pzp20734@hotmail.com
3、张宇红教授,交互设计工作室导师
研究方向:产品设计研究;产品人性化设计研究;交通工具与社会、自然环境的研究
指导学位:设计艺术学 电子邮箱:wushouyu@sina.com
4、张焘副教授,系统整合设计工作室导师
研究方向:工业设计与资源利用;产品开发;设计管理(此方向招收适量跨专业学生
指导学位:设计艺术学、工业设计工程 电子邮箱:zhangtaodesign@126.com
5、张凌浩副教授,博士,系统整合设计工作室主任
研究方向:产品创新设计及管理;产品系统及服务设计(此方向招收少量视觉专业学生;传统文 化的可持续设计
指导学位:设计艺术学、工业设计工程 电子邮箱:wowo.zlh@163.com
6、蒋晓副教授,交互设计工作室导师
研究方向: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此方向招收跨专业机械、信息类工科专业学生;产品交互设
计;可用性与用户体验研究
指导学位:设计艺术学 电子邮箱:cwtyz@163.com
7、于帆副教授,系统整合设计工作室导师
研究方向:感性设计研究、产品系统设计与管理研究、本土化设计研究 指导学位:设计艺术学、工业设计工程 电子邮箱:yufan_10group@126.com
8、熊微副教授,博士,生活创新设计工作室导师
研究方向:工业设计及艺术设计历史与理论(设计批评研究、生活创新设计及理论研究、20世 纪中国平面设计研究、陶瓷艺术史论研究(招收跨专业学生
指导学位:设计艺术学 电子邮箱:xiongw03@163.com
9、杜军虎副教授,博士,文化创意与策划设计工作室导师
研究方向:工业设计及艺术设计历史与理论(艺术设计历史与理论研究、艺术设计批评理论研究(招收跨专业学生
指导学位:设计艺术学 电子邮箱:dsj-015@sohu.com
10、张凌浩副教授 — 张福昌教授组合, 张福昌教授、博士生导师,设计文化与科学研究所导师
研究方向:家具设计研究;传统产业的设计振兴;无障碍人性化设计研究(招收少量
指导学位:设计艺术学、工业设计工程 电子邮箱:wfczhang@126.com
11、李世国教授 — 李彬彬教授组合, 李彬彬教授,设计文化与科学研究所导师
研究方向:设计心理研究;设计效果心理评价;产品品牌心理研究(招收少量 指导学位:设计艺术学 电子邮箱:lbbwx@vip.sina.com
12、鲍懿喜副教授,文化创意与策划设计工作室导师 研究方向:设计社会学、文化创意与设计 指导学位:设计艺术学
电子邮箱:byx7161@hotmail.com
13、过伟敏教授,博士生导师,景观设计工作室导师 研究方向:环境设施产品研究(此方向招收少量
指导学位:设计艺术学、工业设计工程、艺术设计硕士(MFA 电子邮箱:gwm6316@126.com
14、徐诚一教授,公共艺术设计工作室主任
研究方向:礼品与旅游纪念品开发研究(此方向招收少量 指导学位:设计艺术学、工业设计工程 联系电话:136-01489318(短信联系
15、朱蓉副教授,博士,景观设计工作室导师 研究方向:环境设施产品研究(此方向招收少量
指导学位:设计艺术学、工业设计工程、艺术设计硕士(MFA 电子邮箱:zhurongseu@yahoo.com.cn
16、吴尧副教授,博士,建筑设计工作室主任 研究方向:环境设施产品研究(此方向招收少量
指导学位:设计艺术学、工业设计工程、艺术设计硕士(MFA 电子邮箱:wuyaoseu@yahoo.com.cn
二、视觉传达设计及理论
1、王安霞教授,品牌形象与包装设计工作室主任
研究方向:包装设计与理论研究;绿色包装研究;传统艺术设计研究 指导学位:设计艺术学、工业设计工程、艺术设计硕士(MFA 电子邮箱:waxdesigner@126.com
2、王安霞教授 — 陈新华教授组合
陈新华教授,数字媒体与多维视觉设计工作室导师
研究方向:企业形象及品牌形象战略研究;民族视觉符号研究;二维到多维拓展的设计研究;概 念设计与创新研究
指导学位:设计艺术学、工业设计工程、艺术设计硕士(MFA 电子邮箱:xinhuachen@163.com
3、朱华副教授,品牌形象与包装设计工作室导师
研究方向:广告设计与理论研究;色彩设计理论及其应用研究;传统艺术设计应用研究
指导学位:设计艺术学、工业设计工程、艺术设计硕士(MFA 邮箱:nailaohua@sina.com
4、过宏雷副教授,品牌形象与包装设计工作室导师 研究方向:企业形象及品牌形象战略研究;视觉传达设计理论 指导学位:设计艺术学、工业设计工程、艺术设计硕士(MFA 电子邮箱:guohonglei211@sina.com
5、熊微副教授,博士,生活创新设计工作室导师
研究方向:工业设计及艺术设计历史与理论(设计批评研究、生活创新设计及理论研究、20世 纪中国平面设计研究、陶瓷艺术史论研究(招收跨专业学生
指导学位:设计艺术学 电子邮箱:xiongw03@163.com
6、杜军虎副教授,博士,文化创意与策划设计工作室导师
研究方向:工业设计及艺术设计历史与理论(艺术设计历史与理论研究、艺术设计批评理论研究(招收跨专业学生
指导学位:设计艺术学 电子邮箱:dsj-015@sohu.com
7、吴祐昕副教授,文化创意与策划设计工作室导师
研究方向:设计管理、网络化生存设计研究、文化创意与广告设计 指导学位:设计艺术学
电子邮箱:wuyouxin@vip.163.com 吴祐昕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1736047343
8、李道国副教授,文化创意与策划设计工作室导师
研究方向:视觉传播与设计研究;视觉设计的符号学研究;传统文化资源的创新设计研究
指导学位:设计艺术学
电子邮箱:wuxilidaoguo@163.com
三、环境艺术设计及理论
1、过伟敏教授,博士生导师,景观设计工作室导师
研究方向:建筑艺术遗产保护与再生;城市景观艺术设计理论与方法;环境艺术系统设计研究;环境设施产品研究(工设方向
指导学位:设计艺术学、工业设计工程、艺术设计硕士(MFA 电子邮箱:gwm6316@126.com
2、毛白滔教授,室内设计工作室导师
研究方向:建筑文化及伦理功能研究;建筑美学及建筑批评研究;建筑室内外环境设计研究 指导学位:设计艺术学、工业设计工程、艺术设计硕士(MFA 电子邮箱:baitao8118@163.com
3、杨茂川副教授,室内设计工作室主任
研究方向:地域空间发展研究;传统文化应用研究
指导学位:设计艺术学、工业设计工程、艺术设计硕士(MFA 电子邮箱:yangmc007@163.com
4、朱蓉副教授,博士,景观设计工作室导师 研究方向: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建筑设计
指导学位:设计艺术学、工业设计工程、艺术设计硕士(MFA 电子邮箱:zhurongseu@yahoo.com.cn
5、吴尧副教授,博士,建筑设计工作室主任 研究方向:建筑设计及理论;历史建筑保护
指导学位:设计艺术学、工业设计工程、艺术设计硕士(MFA 电子邮箱:wuyaoseu@yahoo.com.cn
6、史明副教授,景观设计工作室主任
研究方向:建筑设计方法与理论研究;景观艺术设计方法与理论研究 指导学位:设计艺术学、工业设计工程、艺术设计硕士(MFA 电子邮箱:sm7683@163.com
四、公共艺术设计及理论
1、徐诚一教授,公共艺术设计工作室主任
研究方向:公共艺术研究;公共艺术与民间艺术理论研究;礼品与旅游纪念品开发研究(工设方 向
指导学位:设计艺术学、工业设计工程 联系电话:136-01489318(短信联系
2、周阿成副教授,公共艺术设计工作室导师
研究方向:公共艺术创作设计与理论研究;当代雕塑艺术研究 指导学位:设计艺术学、工业设计工程 电子邮箱:zac876@tom.com
3、王峰副教授,博士,公共艺术设计工作室导师
研究方向:公共艺术研究;数字化虚拟展示设计研究;城市艺术遗产保护与再设计 指导学位:设计艺术学、工业设计工程 电子邮箱:water6@126.com
4、赵昆伦副教授,公共艺术设计工作室导师 研究方向:公共艺术策划与表现 指导学位:设计艺术学、工业设计工程 电子邮箱:liwu737@sina.com 美术学导师及研究方向
1、徐诚一教授,公共艺术设计工作室主任
研究方向:景观与装饰雕塑研究;造型艺术理论研究;民间与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指导学位:美术学
联系电话:136-01489318(短信联系
2、陈嘉全教授,新艺术形态研究工作室主任 研究方向:绘画艺术;造型艺术理论研究 指导学位:美术学
电子邮箱:cc90902@hotmail.com
3、唐鼎华教授,基础造型研究工作室主任 研究方向:国画;设计素描;插图设计;动漫连环画 指导学位:美术学
电子邮箱:tangdingding@126.com
4、黄培杰教授,绘画研究工作室导师 研究方向:中国画研究 指导学位:美术学
电子邮箱:huangpeijie2008@163.com
5、李方明教授,绘画研究工作室导师 研究方向:油画语言;油画创作研究 指导学位:美术学 电子邮箱:henryxiewenhao@sina.com
6、王建源副教授,绘画研究工作室导师 研究方向:书法艺术研究 指导学位:美术学 电子邮箱:wangjy@jiangnan.edu.cn
7、周阿成副教授,公共艺术设计工作室导师 研究方向:公共艺术创作设计与理论研究;当代雕塑艺术研究 指导学位:美术学 电子邮箱:zac876@tom.com
8、周亮副教授,博士,绘画研究工作室导师 研究方向:中国美术史;中国版画史;版画创作研究 指导学位:美术学 电子邮箱:drzhouliang@yahoo.com.cn
9、王大濛副教授,绘画研究工作室导师 研究方向:中
国画研究;花鸟画研究与创作 指导学位:美术学 电子邮箱:1303350770@163.com
10、顾琴副教授,信息设计与文字设计工作室导师 研究方向:书法和篆刻实践与理论研究、书画鉴定、视觉传达中的现代书刻艺术研究 指导学位:美术学 电子邮箱:guqinjiaoxue@126.com 顾琴博客:http://blog.sina.com.cn/pingbuju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师资队伍 教 授: 过伟敏 王安霞、李世国、徐诚
一、毛白滔、陈新华、陈嘉全、唐鼎华、张宇红、潘祖平、黄培杰、李方明、顾平、杨茂川 副教授: 冉海泉、周 亮、朱 华、过宏雷、鲍懿喜、蒋 晓、张 焘、于 帆、张凌浩、周阿成、史 明、朱 蓉、吴 尧、邵剑波 孙政军、熊 微、杜军虎、李道国、吴祐昕、赵昆伦、杜守帅、顾 琴、王建源、王大 濛、田 超、吴宇华、陈伟萍、朱志刚
张丽英、姬佐秋、魏 洁 讲 师: 朱方诚、章岁青、邹 林、胡心怡、孙立新、唐宏轩、陈旻瑾、林煜峰、方 如、陈原川、吴建军、江 明、王 俊、代福平崔华春、赵 明、张 雳、徐建海、沈 杰、张 宪、许洪滨、殷润元、邓 嵘、曹 鸣、黄 昊、刘 钢、巩淼森、吴科玲 谢恒强、张 贇、余雅林、周 震、吴 恽、何 隽、张希晨、范晓莉、杜 鹏、高亚峰、吕永新、范剑才、宣 炜、林 瑛 张翠玲、姬 琳、张寒凝、陈 嬿、魏 娜、贺文忠、李春艳、谢 益、潘一吾、廖 曦、邓 彬、张 敏、杨永俭、杜 力 徐 晴、门坤玲 助 教: 徐庆文、姥海永、史一飞、窦小敏、姜 靓、张立 “产品系统设计与理论” 博士专业(江苏省“十一五”重点学科)产品系统设计与理论是一个新兴的、综合性的应用研究学科方向,主要研究产品系统的设计 艺术创新的规律、行为和文化价值。2002 年设置“产品系统设计与理论”二级学科博士生专业 培养点。主要研究工业设计创新的理论与方法、艺术设计的地域化理论与方法、现代设计的生态 化理论与方法、艺术设计的数字化应用及关键技术研究等。培养目标 培养具备中国文化底蕴和国际视野,在本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基础技能和基础 方法,系统深入的设计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设计研究工作的能力,在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论 上做出创造性成果的高级专门人才。研究方向
建筑艺术遗产保护与利用 城市景观艺术设计理论与方法 家具与室内设计研究 欧洲现当代设计研究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设计艺术学科 1993 年在全国首批获得工业造型艺术(现为设计艺术 学)硕士学位授予权。学”硕士
设计艺术
培养目标 培养具备中国文化底蕴和国际视野,掌握较扎实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必须 的设计创新技能,熟悉本学科国内外发展动态,具有较强的分析、表达和解决问题的学 术研究能力,胜任设计艺术学科及相关领域设计、研究和教学工作,成为适应社会、经 济和文化发展所需要的设计及研究型高级复合型人才。研究方向 工业设计及理论 视觉传达设计及理论 环境艺术设计及理论 公
学制 学制为 2 至 2.5 年的弹性学制,在校学习时间最少为 2 共艺术设计及理论
年,最长不超过 3 年(在职 委培硕士研究生最长不超过 3.5 年)。“美术学”硕士 培养目标 培养具备中国文化底蕴和国际视野,掌握较扎实的美术学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 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熟悉本学科国内外发展动态,具有较强的学术研究和创作能力,胜任美术学学科及相关领域创作、科研和教学等工作,成为适应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 所需要的高层次美术创作和教育的专门人才。方向 传统美术与史论研究 现代绘画艺术研究 环境雕塑艺术研究
研究
学制 学制为 2 至 2.5 年的弹性学制,在校学习时间最少为 2 年,最长不超过 3 年(在职 委培硕士研究生最长不超过 3.5 年)。“工业设计”工程硕士
培养目标 培养具备中国文化底蕴和国际视野,掌握较扎实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必须 的设计创新技能,熟悉本学科国内外发展动态,具有较强的设计及管理实践能力、动手 能力,胜任设计艺术行业或职业的实际设计和应用研究工作,成为适应社会、经济和文 化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设计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
研究方向 工业设计及理论
视觉传达设计及理论 环境艺术设计及理论 公共艺术设计及理论
学制 学制为 2 至 2.5 年的弹性学制,在校学习时间最少为 2 年,最长不超过 3 年(在职 委培硕士研究生最长不超过 3.5 年)。MFA 艺术设计
培养目标
培养具备中国文化底蕴和国际视野,掌握较高的设计创作技能和艺术理论,适应我 国社会、经济、文化和艺术事业发展需要的,具有系统专业知识和高水平创作技能的高 层次、应用型艺术专门人才。传达设计
研究方向 环境艺术设计 服装艺术设计 视觉
第三篇:江南大学物流工程研究生简介
一、专业领域简介
物流工程指运用现代工程管理的思想与方法,对物流活动进行的规划与设计、实施与控制、组织与管理。从系统工程学角度看,现代物流系统的全过程包括需求预测、原材料采购、零部件支持和物料管理、物流中心选址、规划与设计以及运输、仓储、包装、配送、流通加工、信息等各种活动。这些物流活动离不开物流应用技术的支持。物流管理是管理与技术的交叉学科,与众多的学科相关联,如管理科学与工程、工业工程、控制工程、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环境工程、建筑与土木工程等。因此,需要运用综合工程技术与管理的手段和方法,解决物流实践中的技术与管理问题。
二、培养目标
本学科授予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按照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遵循物流工程专业特点,制定本学科培养目标:掌握物流工程专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物流工程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物流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开拓进取、锐意改革、科学严谨的研究精神。应坚实系统地掌握与本学科有关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独立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研究和解决本专业方面的实际问题。能运用一种以上外语较熟练地阅读专业书刊资料和撰写科技论文,基本达到能读、写、听、说的程度。
三、研究方向
(一)企业物流的管理与运作
现代企业物流管理是建立在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的基础上,根据物质资料实体流动的规律,应用管理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对物流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监督,使各项物流活动实现最佳的协调与配合,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和经济效益。
(二)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
物流系统是一个涉及领域非常广泛的综合系统,物流系统的规划与设计主要是对物流战略层面的计划与决策,将对象视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从全局的观点出发,进行全面的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掌握物流系统分析、优化与整合的相关理论与方法以及物流系统方案的设计方法与物流系统的综合评价技术。
(三)供应链管理
在满足一定的客户服务水平的条件下,为了使整个供应链系统成本达到最小而把供应商、制造商、仓储、配送中心和渠道上等有效地组织在一起来进行的产品制造、转移、分销及销售的管理办法。供应链管理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系统,在配送网络的重构、库存控制、供应链集成与优化、产品设计、决策支持系统等方面是该方向研究的一些主要内容。
(四)物流产业规划与设计
依托相关物流服务设施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运作效率,改善企业服务有关的流通加工、原材料采购、便于消费地直接联系的生产活动,具有产业发展的性质,还包括物流园区规划、物流中心(配送中心)规划与设计等。
第四篇:导师简介
忻平,男,教授,1954年8月生,现任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人才学院院长。历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副主任、华东师大党委研究生工作部部长兼管理处处长、研究生院副院长、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中共上海市科技教育工作委员会宣传处长兼上海市教委德育处处长等职。
现为上海研究中心研究员,上海民俗学会秘书长。曾先后赴日本东京大学、京都大学、神户大学、广岛大学大阪外国语大学和美国讲学和交流。主要著作有《王韬评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从上海发现历史―现代化进程中上海人及其社会生活(1927-1937)》(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1937:深重的灾难与历史的转折》(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等5部,合作的学术专著有20部,个人译著一部。先后在《近代史研究》、《抗日战争研究》、《学术月刊》、《学术季刊》、《史学月刊》、《学术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等国家核心刊物和国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90多篇。忻平教授是国内第一部王韬专著的撰写者,并率先提出对上海城市社会生活史的研究。其代表作《从上海发现历史―现代化进程中上海人及其社会生活(1927-1937)》(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抛开“结构主义”俗套,以全新的“全息史观”贯穿全文,对1927-1937年上海的社会结构、上海人的社会人格、社会生活、文化生活进行了全景式的考察研究。现仍然是区域社会史专著中一部重要且居于学术前沿的力作,被国内外一些大学作为博士生参考书。
鲁雄刚,男,教授,1969年1月生,现任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历任上海大学党委组织部部长、上海大学材料学院党委书记、院长等职。
现为中国金属学会第八届理事,上海金属学会理事、上海市分子研究学会理事,中国金属学会冶金物化分会第五届委员、炼钢分会质量与非金属夹杂物控制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委员。
主要从事冶金新工艺研究和开发,具体工作包括:渣金反应的电化学机理研究、无污染脱氧新方法、氧化物短流程制备金属新工艺、电解质材料制备及相关理论研究。
曾获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市科技启明星、上海市曙光学者及优秀曙光学者、上海市新长征突击手、宝钢优秀教师、上海高校优秀青年教师等荣誉和称号。
承担和完成课题有:国家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重点基础项目等国家及省部级项目20余项。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专著一部,申报国家发明专利43项、授权7项,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160余篇,有120篇次论文被SCI、EI收录。
唐维克,男,讲师,1951年7月生,现任上海大学校长助理、校后勤集团总经理。历任上海大学总务办副主任、上海大学副秘书长、后勤集团总经理、后勤集团党委书记等职。
吴明红,女,教授,1968年3月生,现任上海大学校长助理、环化学院党委书记、执行院长。历任上海大学研究生部主任、上海大学党委办公室主任、校长办公室主任等职。
曾经荣获上海市曙光学者、上海大学十佳杰出青年教师、上海市科技启明星、上海市三八红旗手、上海市嘉定区十大杰出青年、全国模范教师等荣誉称号。还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五届上海市巾帼创新奖等荣誉。
任上海大学射线应用研究所所长,中国核物理学会、中国核学会粒子加速器学会理事,中国辐射加工行业协会理事,上海市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会理事,《高校化学工程学报》编委。已承担国家863项目、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项目、上海市曙光计划项目以及国际原子能机构合作项目等多项研究课题,1994-1998年与日本原子力研究所、美国华盛顿大学等进行了合作研究,并于1998年获日本原子能研究院颁发的“留学人员突出贡献奖”称号,在国内外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近60篇,出版专著二本,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项。
徐 旭,男,教授,1968年生。现任上海大学校长助理、党委组织部部长。历任上海大学教务处教学研究与评估科科长、钱伟长校长秘书、上海大学校办副主任等职。
翟启杰,男,教授,1959年10月生,现任上海大学校长助理、校学科办主任。历任上海大学材料学院金属材料系副主任、上海大学材料学院副院长、上海大学科研处处长等职。
李伟,男,副教授,1963年8月生,现任上海大学校长助理、研究生工作党委常务副书记。历任上海大学校友会办公室主任、校长办公室副主任、环化学院党委书记等职。
曾经荣获“第二届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上海市育才奖”等荣誉称号。曾获得国防科工委科技成果二等奖。
余 洋,现任上海大学校党委办公室主任,兼任校信访办主任,博士学历,曾担任过上海大学文学院研究生党总支书记,文学院党委副书记,共青团上海大学委员会副书记等职。
吴嘉彦,男,讲师,1956年11月生,现任上海大学校长办公室主任。历任上海大学教务处副处长、上海大学招毕办主任等职。
曾经获得上海科技大学“记大功”,上海科技大学“校先进”,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先进个人”等荣誉。
顾莹,女,讲师,1965年7月生,现任上海大学校长办公室副主任。历任上海大学材料学院教师、材料学院党委副书记等职。
吴仲钢,男,副教授,1963年1月生,现任上海大学纪委副书记。历任上海大学环化学院、机自学院党委副书记、学生工作办公室副主任、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等职。
曾经荣获“上海大学优秀党务工作者”、“上海大学优秀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荣誉奖”、“上海市育才奖”等荣誉称号。
撰写多篇学生工作论文,曾担任上海大学思想理论研究重点课题负责人,获得第五次全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论文三等奖。
周瑛,女,馆员,1955年8月生,现任上海大学党委组织部主持工作副部长。历任上海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党委办公室主任、上海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上海大学国际工商与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上海大学党委组织部副部长等职。91年荣获校记功奖励,曾经荣获校优秀党员、优秀党委工作者等荣誉称号。05年获上海市教育成果三等奖。
施恩望,男,讲师,1952年12月生,现任上海大学党委组织部副部长、上海大学党校常务副校长。历任上海科技大学宣传部副部长、上海大学党校副校长等职。
唐小军,女,高政,1952年6月生,现任上海大学党委统战部部长。历任上海科技大学组织部党委组织员、副部长、上海大学党委组织部副部长等职。
曾经荣获“全国统战工作先进个人”、“上海市优秀统战工作干部”、“上海市三八红旗手”、“上海市新长征突击手”、“上海市高校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上海大学先进工作者”、“上海大学三八红旗手”、“上海大学新长征突击手”、“上海大学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陈志宏,男,讲师,1961年1月生,现任上海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历任上海大学学工办副主任、上海大学校长办公室主任、上海大学研究生工作党委副书记等职。
曾经荣获上海市科教党委优秀党员等荣誉称号。
毛忠平,男,讲师,1952年9月生,现任上海大学机关党委书记、精神文明办公室主任。历任上海科技大学政治教师、上海大学社科学院哲学教师、上海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等职。
曾经荣获上海市“四五”普法宣传教育先进工作者、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优秀组织者等荣誉称号。
曾担任《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一书副主编、《修身明德,纳荣拒耻》一书副主编。
林海霞,女,教授,现任上海大学学工办主任。曾任理学院化学系党总支书记。
长期从事有机化学、有机结构分析及波谱综合解析等课程的教学工作。致力于药物化学及功能有机材料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注重技术创新,取得一些具有开发前景 的成果;已获得授权发明专利多项;发表SCI论文近40篇;作为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上海市高等学校科技基金 项目以及横向项目。
郭长刚,男,教授,1964年1月生。现任上海大学研究生部主任。先后任教于山东曲阜师范大学和上海大学,历任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系副主任、文学院副院长、研究生部副主任。
主要学术称号及兼职有:美国国务院富布莱特项目高级访问学者、上海市曙光学者、中国世界古代史学会理事、上海市世界史学会理事、美国宗教学会会员。长于古代罗马史、西方社会文化史的研究;热衷于人文教育、公德宣扬与社会扶助,反对贫穷与邪恶。
杨国宏,男,教授。现任上海大学人事处处长。
宋少沪,男,副教授,1951年11月生,现任上海大学教务处常务副处长、教育质量监控与评估办公室主任。历任上海闸北区外贸公司部门经理、上海大学土木工程系副系主任、上海大学教务处副处长等职。
曾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全国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上海好似优秀教材一等奖、上海市育才奖等荣誉。参与市教委项目《装饰工程预算智能化研究》、市重点课程建设项目《施工技术》等,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施利毅,男,教授。现任上海大学科技处处长、上海大学纳米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
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上海市领军人才计划及上海市科委优秀学科带头人计划、上海市科委技术创新团队负责人、上海大学“十佳”杰出青年、上海市高校优秀青年教师、上海科技发展重点领域技术预见专家。
张能辉,男,副教授。现任上海大学招毕办副主任。
曾获得上海市科协第八届青年优秀科技论文二等奖、上海大学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上海市教委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上海市自然科学二等奖。
梁亮,男,讲师,1972年2月生,现任上海大学房产处处长。历任上海大学团委副书记、上海大学学生工作办公室副主任、上海大学团委书记等职。
张文俊,男,教授,1959年11月生。现任上海大学设备处处长。担任中国电波科学学报编委、中国计算物理学会计算电磁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广播电视学会有线电视专业委员会 委员、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曾获93年全国优秀教师、93年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94年霍英东教育基金全国优秀青年教师、95年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98年上海市十佳科技启明星、99年英特尔优秀老师奖。98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胡振荣,男,助理研究员,1950年8月生,现任上海大学离退休处处长。历任科技大学计算机系指导员兼团总支书记、党委组织部成员、老干部办公室主任、上海大学老干部办公室副主任、离退休系统党委书记等职。
曾经荣获2000年获市委组织部、市委离退局颁发上海市离退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谢建强,男,工程师,1958年10月生,现任上海大学校友会办公室主任。历任海军航空兵路桥场站司令部副连战参谋、海军上海基地装备处正团干部、上海大学巴士汽车学院机关党支部书记等职。
曾经荣获海航路桥机场电源车改装获海航科技二等奖等荣誉
王军华,男,讲师,1973年7月生,现任上海大学学生社区管理部主任。历任上海大学通信学院电子信息工程系党总支副书记、上海大学通信学院党委副书记等职。曾经荣获上海大学王宽诚育才奖、上海大学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山鸣峰,男。现任上海大学高教所所长、上海大学经济管理中心主任。
鲁 娜,女,副教授。现任上海大学工会副主席、上海大学妇委会常务副主任。
胡大伟,男。现任上海大学团委书记。曾任上海大学学工办副主任等职。
胡建国,男,副教授。现任上海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兼任上海市欧美同学会上大分会常务副秘书长、宝山分会理事。
曾获得上海市侨务工作先进个人;上海市行政记大功;上海大学机关优秀党员等光荣称号及上海市教书育人先进集体一等奖、上海大学“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与学校党的建设”征文比赛鼓励奖等。
任永平,男,教授,1963年生。现任上海大学管理学院党委书记、中国会计学会会计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委员。曾任上海大学国际工商与管理学院会计系教授、会计系主任、国际工商与管理学院院长助理。
沈 瑶,教授。现任上海大学景国际学院院长。
沃国成,现任上海大学国际交流学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
樊春妹,现任上海大学公共管理系党总支书记。费敏锐,教授。现任上海大学机自学院党委书记。现兼任中国系统仿真学会理事,中国自协化学会智能自动化专委会、应用专委会委员、上海仪器仪表学会常务理事、上海自动化学会理论专委会副主任、仪表专委会委员、国际电工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会员。
董晓雯,现任上海大学计算机学院党委书记。
王建华,教授。现任上海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
翁培奋,男,教授,1964年12月生,现任上海大学理学院党委书记。历任上海大学力学研究所教授、博导、上海大学理学院副院长、上海大学研究生部主任等职。
曾经荣获上海市博士后奖励基金一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国力学学会青年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首届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奖励基金。迄今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50多篇。
汪大伟,男,教授,1954年1月生,现任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执行院长。历任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国画系主任、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等职。
同时现任教育部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第二届全国社会艺术水平考级管理工作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还担任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科学技术协会委员、科学与艺术协会副理事长、上海艺术博览会艺术委员会委员、上海地铁建设环境艺术委员会委员。近五年出版专著、编著《寻桃花源记》、《新语言—数码艺术与艺术设计》、《返手归真》、《设计素描》,并发表论文7篇,《上海市轨道交通标志设置指导手册》获上海市重大工程咨询二等奖,此外还参与多项项目设计。
李红,女,助理研究员,1956年3月生,现任上海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党委书记。历任上海大学党委组织部副部长、上海大学成教高职党总支书记等职。
王廷云,男,教授,1963年5月生。现任上海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执行院长,上海市特种光纤重点实验室主任。
主要从事光纤技术及系统、光电测试技术、光电信号处理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他是中国光学学会高级会员、上海市科委2002科技预见专家。
谢之君,教授。现任上海大学外语学院党委书记、院长。
竺
剑:现任上海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
陆翠兰,女,副教授,1954年4月生,现任上海大学悉尼工商学院党委书记。历任上海工业大学材料系党总支副书记、上海大学材料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上海大学悉尼工商学院直属党支部书记等职。
曾经荣获“上海市育才奖”、上海市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指导教师、上海市高校帮困助学工作先进个人、“上海大学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撰写的论文曾获得上海市教学成果二等奖、上海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还获得上海市教委系统党建课题三等奖,获“上海市首届高校学生辅导员论坛”征文活动三等奖,获第一届上海高校学生政治辅导员征文二等奖等荣誉。
王晴川,男,副教授,1969年9月生,现任上海大学影视学院教师。历任上海市人民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局长秘书、上海大学影视学院新闻系党支部书记、上海大学党委办公室主任助理、上海大学党委办公室副主任等职。
曾经荣获中国广播电视奖、安徽新闻奖、安徽电视奖、安徽省广电厅优秀工作者、人民日报将、复旦大学特等奖、闸北区优秀青年人才、“南方杯”广播电视论文一等奖等荣誉。
曾在《新闻大学》、《中国记者》、《新闻战线》、《中国广播电视学刊》、《电视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专业论文30多篇。参与著作《媒介经济学》艺术(复旦大学出版社)
钱晋武,男。现任上海大学中欧工程技术学院院长。
从事机器人和精密工程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863计划项目4项。
顾红,女,副教授,1958年12月生,现任上海大学体育学院党总支书记。历任上海大学体育部副主任、上海大学体育部直属党支部书记兼副主任、上海大学体育教学部直属党总支书记等职。
朱正林,闸北区教育局副局长。
张秋波,闸北区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
杨文萍,闸北区卫生局党工委副书记、纪工委书记。
武 斌,闸北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兼公务员局副局长。
陈新光,闸北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
唐其艳,闸北区体育局党委书记、纪委书记。
徐祥兴,闸北区民政局副局长。
高德政,临汾路街道党工委副书记、纪工委书记。
秦少秋,上海北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
第五篇:江南大学
自 荐 信
尊敬的江南大学自主招生领导:
您好!
学生李昌民,今年17岁,是山东省莱芜市第一中学(省级示范性高中)的高三学生,您在百忙之中审阅我的自荐申请材料,我感到荣幸万分,深表谢意!
江南大学,是我心中的梦想,基于对江南大学的敬仰,对中国名校的渴望,我将为走进江南大学,努力!
出生于齐鲁长城脚下,生长在长勺之战的历史故事里,养成了我干脆利落、一鼓作气的做事风格和善于观察分析的学习生活习惯。热爱物理、化学,积极参加各种科技创新活动,爱动手、喜欢小发明、小制作。
一次,家里来了客人,我看到大人们吸烟后,放到烟灰缸里的烟头没有掐灭,烟雾还在飘出,有时候烟灰缸内的烟灰随风飞出,造成室内环境的污染。如何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曾经设想了好久,能不能给烟灰缸增加一个活动的盖子,以防止烟灰的随风散落呢?经过多次的设计、试验、失败、改进,一次次的重复实验,最终成型,设计成功了一种环保烟灰缸,并获得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用新型专利,取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实用新型专利证书。虽然该小制作要达到实用还需要继续改进,但是这却锻炼了我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设计能力,提高了自我的认知能力,坚定了勇于创新的自信心,更是切身体会了“失败是成功之母”的真正含义。
在这个小发明的制作过程中,总结出一个道理,即“确定目标、研究方法、坚持努力,才能走向成功”。我相信,这个小发明的经验和教训,对于我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会有很大的帮助。
凭借着高中三年如一日的努力,我的成绩一直名列年级前茅,考试成绩只能证明过去,我必须坚持努力,勤奋钻研,我相信,江南大学的大门将为我敞开着。
无锡,历史文化名城,汇集八方贤才,经济实力雄厚,社会治安稳定,环境优美,景色宜人,我向往这座美丽的城市,我向往江南大学的大讲堂。
江南大学,我会努力来的!
自荐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