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江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简介
附件三:
江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简介
一、成立背景
大学生创业园始建于2008年,由江南大学、无锡山水城科教产业园、江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三方合作共建,旨在借鉴“斯坦福硅谷”模式,专注于提供创业系统解决方案,打造一流的大学生创业公共服务平台,促进大学生创业就业。
二、地理位置
大学生创业园位于无锡山水城科教产业园内,毗邻江南大学南门,总面积5000余平方米,周边交通便利,饮食、住宿、娱乐等配套设施完善。
三、入驻对象
自主创业的在校大学生(含研究生)或毕业两年内的大学生(含研究生)。
四、扶持措施
1、房租优惠:视项目情况,给予一定面积不低于1年的办公用房租金减免政策。3-5人的小企业可进入公共创业孵化区域,5人以上企业可申请独立办公用房。
2、“一站式”服务:提供工商注册、税务登记、代理记账等服务。
3、创业资助:对本市户籍高校毕业生初次创业的,领取执照后稳定经营6个月以上,可协助申请市政府给予的3000元的一次性开业补贴。
4、企业融资:可提供10万元以内的短期贷款,或进行股权投资。
5、创业辅导:定期开展创业培训,聘请创业导师开展一对一辅导。
6、人才服务:提供人才招聘、人事代理等服务。
7、科技服务:帮助申请国家、省、市等科技项目以及中小企业创新基金、专利补贴等。
五、孵化流程 入驻洽谈——审核评估(·项目论证·创业计划书)——签署协议(·租金·确定孵化期)——开始孵化(创业辅导·管理咨询)——孵化期内(·享受全方位保姆式跟踪服务)——毕业离园(·推荐进入其他园区)
六、入驻要求
1、企业工商、税务必须登记注册或变更至大学生创业园。
2、企业性质为科技型及服务外包型(如IT服务、设计、动漫、电子商务等)或其他服务类企业。
3、企业法人代表为在校大学生或毕业两年内的大学生。
4、合同期内,所租区域不得转租或另作其他用途。
第二篇:江南大学导师简介
江南大学微电子学导师信息汇总
1.虞致国,男,副教授,1979.1出生,于南京大学获得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工学 博士学位。2005.7-2012.7在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八研究所从事系统芯片 设计及IC设计项目管理、物联网工程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系统芯 片及VLSI的设计、物联网工程等。在专业学术期刊及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20多篇,其中EI检索4篇。取得5项软件著作权、10多项实用新型专利及2项版图设计专用 权,申请发明专利5项。主持或参与军用微电子预研课题1项、集团公司预研支撑 课题1项、集团公司青年人才创新基金项目2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2项、军用集成 电路型号2项、江苏省工业支撑计划1项。获得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1项,中 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2011年入选为江苏省第四期“333高 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
联系方式
通信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江南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
邮编:214122
电话:***
Email: yuzhg@139.com
2.闫大为,1981年12月生,山东枣庄人,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 毕业,获工科博士学位,师从国际知名学者陆海教授,现任江南大学物联网工程 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宽禁带III族氮化物半导体光电器件的制备与特性研究。目 前,发表第一作者SCI期刊6篇,在国际权威SCI杂志 《Applied Physics Letter 》(IF=3.85)分别发表宽禁带半导体GaN-based LED与HEMT的相关工作,受到国内 外同行的广泛关注。曾作为主研人员参与完成了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及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课 题,目前主持中央高校自主科研基金青年项目与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各 一项。
招收专业:半导体器件(与顾晓峰教授联合培养)
研究方向:宽禁带III族氮化物半导体器件的制备与物理特性
招生要求:具有一定的半导体物理与器件物理基础,热爱科研
联系方式:
地址:江南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B223
电话:***
邮箱:davidyan2001@163.com
3.倪屹(博士),1970年出生,江苏武进人。2001年7月清华大学核技术专业博士 研究生毕业,获得工学博士学位;现任江南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教授、硕士生导 师。
主要从事光电子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在专业杂志Optics Express等发表学术论
文30篇,其中SCI检索23篇。主持和参加国家级项目3项,主持省部级重点项目1项,其它省部级研究项目3项。
2.研究生教育
(1)硕士生
学术型研究生招生专业:①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研究方向:光电子材料
②控制科学与工程
研究方向:晶体材料生长设备
专业型研究生招生专业:①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研究方向:光电子材料
②控制科学与工程
研究方向:晶体材料生长设备
3.联系方式
通信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江南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
邮 编:214122
电 话:
Email: niy2011@163.com
4.肖少庆(博士),1980年出生,电子工程系副教授,等离子体光伏实验室主任,硕士生导师。2008年7月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物理系自旋光电子实验室,获博士学 位;2008年至2013年间,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离子体源与应用中心以及高等 研究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员的工作。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硅基新能源材料及器件、新型光电器件和低温等离子体技术等。在国际重要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30篇左 右,第一作者SCI论文11篇,发表在包括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R-Reports(2013年影响因子13.9,五年平均影响因子19.0), Critical Reviews in Solid State and Materials Sciences(2013年影响因子5.9,五年平均影响 因子7.4), 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 Journal of Physics D: Applied Physics等在内的国际重 要物理与材料学术期刊上,第一作者发表英文学术专著章节2章,申请国际专利1 项。主持省部级以上项目2项,分别是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金纳 米颗粒表面等离子激元在n型晶硅HIT太阳能电池中的设计与实验研究”和江苏省 产学研联合创新资金研究项目“基于绿色等离子体原子化沉积技术的高效硅基太 阳能电池研制及关键技术研究”。作为主要研究者参与完成的代表性科研项目包 括:新加坡经济发展局新能源应用开发大型项目“基于等离子体处理的低成本微 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Low-cost, Microcrystalline Silicon Thin-Film Solar Cells via Advanced Plasma Processing)”、第八届中国-新加坡联合研究计划 项目“基于先进等离子体技术开发商业上可行的硅基异质结太阳能电池(Development of Commercially Viable Si Hetero-junction Solar Cells via Advanced Plasma Technologies)”、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侧向光伏与磁电 阻共存新型光电材料的研究与制备”等。
2.研究生教育
(1)硕士生
学术型研究生: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专业性研究生:集成电路工程
3.联系方式
通信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江南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
邮编:214122
电话:
Email: larring0078@hotmail.com
5.钟传杰博士,1959 年出生,山东 人。2002年3月日本东北大学固体电子专业研究 生毕业,获得工学博士学位;现任江南大学物联网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微电子技术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在专业杂志Journal of Non-Crystalline Solids, Thin Solid Films,Microelectronics Journal,Jpn.J.Appl.Phys,Solid State Ionic,J.Vacuum.Science and Technology.半
导体学报等发表学术论文约40篇,其中SCI检索6篇、EI检索7篇。主持和参加国家 级项目2项,其它省部级研究项目3项,获中国煤炭工业科学进步二等奖1项。同时,与多家公司和企业合作开发物联网接点设备、专用集成电路等。
二、研究生教育
(1)硕士生
学术型研究生招生专业::微电子学学与固体电子学
研究内容:①新型半导体器件
②有机电子学
③微电子系统及专用集成电路设计
专业型研究生招生专业:集成电路工程
三、联系方式
通信地址: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江南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
邮 编:214122
电 话:***
Email: zhongchuanjie@jiangnan.edu.cn
6.姓名:朱兆旻
2.硕士研究生教育
(1)学术型研究生招生专业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2)专业型研究生招生专业
计算机技术
集成电路工程
3.联系方式
电话:***
E-mail:431113249@qq.co
7.郭良权,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八研究所高工,江南大学外聘硕士生导师。2.硕士研究生教育
(1)学术型研究生招生专业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2)专业型研究生招生专业
集成电路工程
3.联系方式
电话:*** 8.陆锋,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八研究所高工,江南大学外聘硕士生导师。
2.硕士研究生教育
(1)学术型研究生招生专业: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2)专业型研究生招生专业: 集成电路工程
3.联系方式
电话:*** 彭力,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高工,江南大学外聘硕士生导师。
2.硕士研究生教育
(1)学术型研究生招生专业: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2)专业型研究生招生专业: 集成电路工程
3.联系方式
电话:*** 9.孙锋,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高工, 江南大学外聘硕士生导师。
2.硕士研究生教育
(1)学术型研究生招生专业: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2)专业型研究生招生专业: 集成电路工程
3.联系方式
电话:*** 10.陶建中,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八研究所高工,江南大学外聘硕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圆片制造工艺及工艺集成、封装工艺、掩模制版 工艺的研究工作,在专业杂志《微电子学》、《电子与封装》等发表学术论文10 多篇。主持和参加国家级项目10多项,主持省部级重点项目20多项。获得国家级 科技进步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7项。
现任《电子与封装》杂志社长、编委。
社会兼职情况:
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封装分会第二届理事会副理事长、中国集成电路封测产业链 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第一届理事会常务理事、江苏省集成电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 盟第一届理事会副理事长。
2.硕士研究生教育
(1)学术型研究生招生专业: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2)专业型研究生招生专业: 集成电路工程
3.联系方式
电 话:***(0510 85810058)
Email: taojz08@sina.com
11.魏敬和,1970年1月9日出生,汉族,安徽庐江人,高级工程师(研究员级),现任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八研究所数字电路研究室主任,江南大学兼职教授, 江南大学特聘硕士生导师。
1988.9~1992.7 安庆师范学院物理系物理教育专业本科毕业
1992.9~1994.7 合肥市第五十一中学物理教学
1994.9~1997.4 东南大学电子工程系攻读硕士学位
1997.5~2001.7 东南大学无锡工程学院
2001.9~2004.7 安徽大学电子工程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攻读博士学位
2004.8~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八研究所从事系统设计,历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研究员,研究室副主任、主任,主管研究室全面技术工作,其中 2008.10~2010.10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八研究所/东南大学联合企业博 士后工作站。
从事集成电路设计开发工作近20多年,先后主持系统集成电路、可重构ASIC 等20多项国家重点项目的开发,“核高基”抗辐照高速总线接口项目总设计师,获部级科技进步奖2余次,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 人。申请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6项,软件著作权4项,在国内外会议、国内核心期 发表论文20余篇。
2.研究生教育
(1)硕士生
学术型研究生招生专业: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研究方向:器件物理﹑工艺﹑材料, 新型器件设计与应用, 微电子系统设计与应 用
专业型研究生招生专业:集成电路工程
研究方向:集成电路设计,微电子系统设计与应用
3.联系方式
通信地址:江苏省无锡市惠河路5号58所
邮 编:214035
电 话: 0510-85866312,***
Email: pume1975@sina.com 12.于宗光,1964年9月3日出生,汉族,山东潍坊人,教授/博士/博导,现任中国电 子科技集团公司首席专家(副厅级)。分别1985年7月、1988年1月在西安电子科 技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学位,1988年1月起在中国电科58所工作(其中1994年3月-1997年1月在东南大学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历任工程师,高工,研究员,研究 室副主任、主任,设计公司总工程师、副总经理,所副总工程师、科研项目处处 长、所长助理等。2002年起,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江南大学外聘博士生导师。
从事集成电路设计开发工作20多年,先后主持安全专用集成电路、CMDSPC30 数字信号处理器等30多项国家重点项目的开发,获部级科技进步奖20余次,其中 1998年以来,获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四次,二等奖六次;获国 防科技进步奖、信息产业部科技进步奖、江苏省科技进步奖等部级科技进步一等 奖五次,二等奖7次。发表论文100多篇,出版专著四部。
作为第一完成人完成 “金卡用集成电路技术”,获2000江苏省科技进 步二等奖,其研究成果应邀在国际会议上做大会特邀报告;作为项目负责人完成 的“专用集成电路”、“20万门门阵列技术”等项目解决了亚微米集成电路设计 的各种难题,建立平设计平台技术,为研制多品种、少批量的专用集成电路提供 了强有利的保障,获得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作为项目负责人研制的安 全专用集成电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获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2004科技进步 一等奖和2005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作为首席专家研制的CMDSPC30 是32位 高性能的浮点数字信号处理器,内含双1K×32位SDRAM、4K×32位ROM、64*32位 指令高速CACHE、40/32位浮点/整数乘法器及ALU、32位桶形移位寄存器。采用全 定制层次化基于单元的设计技术完成芯片设计,解决了先进DSP体系结构、高速乘 法器设计、全局时钟设计、高可靠性设计等技术难题,成果居国内领先水平,获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作为项目负责人,在0.5/0.8μm CMOS工 艺开发、设计建库及工程服务体系项目中,主持完成了有自主产权的0.5微米CMOS 军用集成电路单元库的建立,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应用到30余种产品的开发中,获2008年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在
JM8512型静态存储器电路中解决了超低功耗设计的问题,实现了目前国内最高水平的高可靠4Mb 静态随机存储器,获2008年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二等 奖。
作为博士生导师,从2002年开始,每年招收2-3名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从事集成电路的设计方面的研究,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集成电路的开发,成为理 论与实践结合的典范。
2004年以来,先后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无锡市“十大杰出青年”,“江 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技 领军人才、国防科技工业511人才工程学术带头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优秀 人才等,2008年成为国家核高基重大专项实施专家组成员,2009年被评为“中央 企业劳动模范”,人选国家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2011年起任中国电科 集团公司首席专家,评为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百名精英”。
2.研究生教育
(1)硕士生
学术型研究生招生专业: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研究方向:器件物理﹑工艺﹑材料, 新型器件设计与应用, 微电子系统设计与应 用
专业型研究生招生专业:集成电路工程 研究方向:集成电路设计,微电子系统设计与应用
(2)博士生
招生专业:轻工信息技术, 研究内容:半导体物理和器件,电路与微系统
术及应用
3.联系方式
通信地址:江苏省无锡市惠河路5号58所
邮 编:214035
电 话: 0510-85866103,***
Email: yuzg@cetc58.com;yuzg58@sina.com
13.张国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八研究所高工,江南大学特聘硕士生导师。
2.硕士研究生教育
(1)学术型研究生招生专业: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2)专业型研究生招生专业:集成电路工程
3.联系方式
电 话:*** 张正璠,男,1966年10月出生,硕士研究生学历,高级工程师(研究员级),现任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八研究所所长,重庆大学、重庆邮电大学兼职教授、兼职硕导。江南大学特聘硕士生导师。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电子部优秀科技青年,重庆市“322重点人才工程”第 一层次人才,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国家模拟集成电路重点研究室主任。长期
从事微电子技术研究,涉及CMOS集成电路、CMOS/SOI、BiCMOS、抗辐射加固技术 和A/D、D/A转换器技术和新型器件技术等多个领域。作为项目负责人和主研人员,完成科研课题33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申 请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出版《SiGe微电子技术》专著一部,在国家会议、国 内核心期发表论文30余篇。
1982.9~1986.7 云南大学物理系半导体专业本科毕业
1986.7~1990.9 电子部二十四所,任技术员 1990.9~1993.2 东南大学电子工程系攻读硕士学位
1993.3~1995.8 电子部二十四所,任工程师
1995.8~1988.2 电子部二十四所,任研究室副主任、高级工程师,主管技术工 作
1998.2~2002.6 信息产业部二十四所,任4英寸单片工艺室主任
2002.6~2004.10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24所,任模拟集成电路设计中心主任
2004.11~2009.5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24所副所长,分管技术
2009.5~2011.12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24所所长
2011.12至今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58所所长
2.研究生教育
(1)硕士生
学术型研究生招生专业: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研究方向:器件物理﹑工艺﹑材料, 新型器件设计与应用, 微电子系统设计与应 用
专业型研究生招生专业:集成电路工程
研究方向:集成电路设计,微电子系统设计与应用
3.联系方式
联系人:第五十八研究所 黄诚
电 话:***
Email: huangcheng100@163.com
第三篇:XXX国家大学科技园认定申请书
XXX国家大学科技园认定申请书
XXX大学科技园 XXXX年X月
编写大纲
前 言 科技园发展规划 1.1 整体发展规划
1.2 与地方经济和水利行业协调性发展 1.3 与依托大学发展规划的协调性 2 创新创业环境建设
2.1 科技园硬件基础设施建设 2.2 科技园软件环境体系建设 2.3 科技园创业支撑体系建设 2.4 培训服务平台建设 2.5 学校资源共享平台建设 3 科技园发展绩效 3.1 园区企业综述 3.2 技术研发机构 3.3 综合培训工作
3.4 大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 3.5 成果转化与自主创新能力 3.6 科技园对学校和社会的贡献 3.7 科技园管理公司的绩效
3.8 孵化企业成长案例 4 科技园管理水平4.1 机构设置 4.2 管理团队 4.3 管理体制 4.4 运行机制 5 XXX大学的支持 5.1 政策制定与落实情况 5.2 学校资源开放程度 5.3 学校对科技园的投入 6 地方政府对科技园的支持 7 建设具有专业特色科技园区7.1 科技园行业领域特色 7.2 科技园区域特色 结束语
第四篇:国家大学科技园认定和管理办法
国家大学科技园认定和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发[2005]44号,以下简称《规划纲要》),营造激励自主创新的环境,提高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和规范国家大学科技园的管理,促进其持续健康发展,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根据《国务院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若干配套政策的通知》(国发[2006]6号),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国家大学科技园是以具有较强科研实力的大学为依托,将大学的综合智力资源优势与其它社会优势资源相结合,为高等学校(以下简称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产学研结合提供支撑的平台和服务的机构。
第三条 国务院科技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对国家大学科技园进行宏观管理和指导;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的科技、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对本地区国家大学科技园进行管理和指导;高校是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发展的主要依托单位。
第二章 功能与定位
第四条 国家大学科技园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自主创新的重要基地,是高校实现产学研结合及社会服务功能的重要平台之一,是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二次创业”以及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支撑行业技术进步的主要创新源泉之一,是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一流的国家大学科技园是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志之一。
第五条 国家大学科技园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重要通道,主要功能是充分利用高校的人才、学科和技术优势,孵化科技型中小企业,加速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培育高层次的技术、经营和管理人才。
第六条 国家大学科技园应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通过多种途径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服务支撑体系建设、产业化技术支撑平台建设、高校学生实习和实践基地建设,为入园创业者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服务。
第三章 认定与管理
第七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的大学科技园,由省级科技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向国务院科技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提出国家大学科技园认定申请,并提交《国家大学科技园认定申请报告》(报告提纲见附件);国务院科技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组织专家组对其进行现场评估,根据专家组评估意见予以认定。
第八条 《国家大学科技园认定申请报告》的内容和数据应可核查。
第九条 申请认定国家大学科技园,应具备以下条件:
1. 具有完整的发展规划,发展方向明确,实际运营时间在2年以上,经营状况良好。
2.必须有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专业化管理机构。
3.具有边界清晰、相对集中、法律关系明确、可自主支配的园区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以上,其中孵化场地面积10000平方米以上。
4.地方政府和依托高校应有支持大学科技园发展的具体政策,高校资源向大学科技园开放。
5.大学科技园50%以上的企业在技术、成果、人才方面与依托高校有实质性关联。
6.机构设置合理,有专门的经营管理团队,管理人员中本科以上学历占85%以上。
7.服务设施齐备,功能完善,可为企业提供商务、融资、信息、咨询、市场、交流、国际合作等多方面的服务。
8.管理规范,具有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自身及在孵、在园企业的统计数据齐全。
9.园内的在孵企业达50家以上。
10.为社会提供1000个以上的就业机会。
11.与创业投资、风险投资、担保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
第十条 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孵化企业应具备以下条件:
1.企业注册地及工作场所必须在大学科技园的工作场地内。
2.属新注册企业或申请进入大学科技园前企业成立时间一般不超过3年。
3.企业在大学科技园孵化的时间一般不超过3年。
4.企业注册资金一般不超过500万元。
5.迁入的企业,上年营业收入一般不超过200万元。
6.企业租用大学科技园孵化场地面积不高于1000平方米。
7.企业负责人应熟悉本企业产品的研究、开发。
第十一条 国家大学科技园实施统计年报制度,国务院科技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委托有关机构负责统计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各国家大学科技园应在每年3月31日前将上一建设发展绩效统计报表报送指定的机构,并同时抄报所在省级科技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
第十二条 国务院科技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每3年对国家大学科技园进行考核,实行动态管理。对达不到考核条件的国家大学科技园,限期整改,对整改后仍不能达到考核条件的,将取消其“国家大学科技园”的资格。
第四章 政策与措施
第十三条 国家大学科技园自认定之日起,一定期限内免征营业税、所得税、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财政和税务行政管理部门制订。
第十四条 国务院科技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宏观管理和指导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建设、运行和发展,组织制定支持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与发展的方针、政策,编制国家大学科技园发展规划,把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工作纳入国家科技和教育发展计划。根据建设发展绩效统计报表等对国家大学科技园进行绩效评价,对成绩突出的国家大学科技园给予支持。
第十五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应贯彻执行支持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和发展的各项方针和政策,将国家大学科技园工作纳入当地科技和教育发展规划,为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和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并将国家有关优惠政策落实到国家大学科技园管理机构及其在孵、在园企业。
第十六条 高校要将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建设与发展纳入学校整体建设与发展规划,在大学科技园规划、建设与发展中发挥核心作用。制定和落实相应的激励政策,向国家大学科技园开放学校的各种资源,鼓励师生到园区创业,并在园区内构建学生实习和实践基地,鼓励把国家大学科技园创业教育纳入学校的教学体系,使国家大学科技园成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重要基地。
第十七条 充分发挥国家大学科技园协会的作用,加强行业自律。
第五章 附则
第十八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的科技、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可参照本办法制定相应的实施办法和细则。
第十九条 本办法由国务院科技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负责解释。
第二十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第五篇:国家大学科技园“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
国家大学科技园“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
大学科技园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自主创新的重要基地,是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技术进步以及高新区二次创业的主要创新源泉之一,是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产学研结合、为社会服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平台。一流的国家大学科技园是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志之一。
为进一步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深化科技、教育体制改革,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明确“十一五”期间国家大学科技园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所确定的有关任务,制定本纲要。
一、发展现状与形势
“十五”期间,科技部、教育部颁布了《国家大学科技园管理试行办法》、《科技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与发展的意见》,进一步完善了相关政策环境,在功能定位、动态趋势、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评价考核、发展模式、国际比较、发展战略等问题上组织有关专家进行了深入广泛的研究和探讨,并积极推动多种形式和类型的国际合作交流。国家大学科技园事业已逐步走上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五年多来,科技部、教育部已认定国家大学科技园62家,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转化高校科技成果、孵化高新技术企业、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速区域经济建设和行业技术进步以及缓解就业压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截止2005年底,根据对国家大学科技园的不完全统计,已转化科技成果近3000项,有在孵企业5700多家,累计毕业企业1400多家,获授权专利2000多项,提供就业岗位7万余个,吸引留学人员2000余人,大多数国家大学科技园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基地和实习基地,国家大学科技园已成为各类创新要素与资源汇集、融合的新园地,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发展势头好、为国家做出重要贡献的国家大学科技园脱颖而出。
“十五”期间,国家大学科技园事业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一些不利因素依然存在,如:部分地方管理部门和高校对国家大学科技园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及作用认识不足、相关政策的制定和落实不到位、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有限、国家大学科技园自身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够完善等。“十一五”期间将是我国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时期。如何完善自身体制机制、优化自主创新环境,圆满完成各项重要任务,是新的形势对国家大学科技园事业提出的时代要求。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原则
“十一五”期间,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进一步完善,对外开放程度将进一步提高,要充分利用日益良好的社会环境条件,抓住机遇,促进国家大学科技园保持快速、持续、健康、协调发展,为 “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深入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树立科学发展观,贯彻 “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营造创新创业环境,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贡献。
(二)发展原则。
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统筹安排,协调发展”。一是坚持国家大学科技园与依托高校的协调发展,充分利用依托高校优势学科,进行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同时推动高校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二是坚持国家大学科技园与区域经济、地方特色和行业技术的协调发展,一方面营造各具特色的创新环境和创业文化,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建立有利于调动地方政府、高校、研发及创业人员和各种社会力量积极性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自身特色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现可持续发展;三是坚持开放,加强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国内外合作与交流,从全世界的范围集聚相关资源,增强发展潜力;四是健全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机制。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十一五”期间国家大学科技园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在积极发展的同时探索符合我国社会经济规律的发展模式,全面提高国家大学科技园的质量和效益,使之成为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技术进步的源动力。
(二)具体目标。
1.新建一批国家大学科技园,使总数达80个,总孵化面积达1000万平方米,并力争使其中若干家成为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园区。继续鼓励有条件的省市及社会力量参与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地方大学科技园。
2.积极转化科技成果,使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率有大幅度提高。孵化高新技
术企业15000家左右,其中在信息、生物、新材料等有可能实现重点突破和技术跨越的产业领域,培育200家左右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及产品,申请专利达到10000件以上。
3.培养和引进一批高素质的科技型企业家、高层次技术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建设一支高水平、专业化的国家大学科技园管理和服务队伍,把进入国家大学科技园进行创业实践作为高等学校社会实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国家大学科技园成为留学归国人员高度聚集的地方和大批大学生毕业前后实践、创业的基地。
四、重点任务
“十一五”期间国家大学科技园发展的重点任务是:努力做好发展规划;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积极拓展融资方式,加快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渠道;加强与高等学校的互动发展,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推进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较完备的公共创新服务体系;努力构建有利于创新创业的人文环境,为实现发展目标创造条件。
(一)做好规划,指导国家大学科技园发展。
国家大学科技园要明确发展目标,做好空间布局规划和重点培育及发展的技术领域的规划,促进产业集聚。国家大学科技园规划要与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相结合,向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辐射科研成果、输送科技企业家、转移科技企业;要与当地的高新区建设接轨,与区域经济及社会发展规划相适应,结合地方特色产业,推动区域经济建设和行业技术进步发展,并充分利用高新区已有的资源环境,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二)不断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确保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可持续发展。在政府的指导和推动下,通过不断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理顺与高等学校的关系,根据“精简高效”的原则,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建立有利于“官、产、学、研、金、介、贸”结合的管理体制;根据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要求,完善产权激励和利益分配机制;规范企业入孵、孵成退出机制。国家大学科技园必须组建专业化的管理公司,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管理机制,探索国家大学科技园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三)拓展融资方式,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渠道。
加强与金融、投资机构的合作,通过建立和引入种子基金、创业基金、风险基金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等,吸引社会企业向园内技术创新项目和高科技中小企业投资,推动国外风险投资公司进入国家大学科技园,利用国内外证券市场和产权交易市场融通资金,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创业投资机制。
(四)结合高校特色,实现互动发展。
国家大学科技园要加强与所依托高校的良性互动,促进大学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建设以优势学科为依托的专业孵化器;加速对高校原始创新科技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通过技术转移、企业孵化和创业服务,为高校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学生就业提供支持;通过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和研发机构的合作,为高校与技术发展的国际前沿接轨创造条件;与高校共同创造有利条件,吸引包括高校师生和留学人员在内的各类创业者到园区创业,并通过创业实践和企业孵化,培育大批高层次的技术开发人才和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掌握现代科技,兼具市场意识和管理才能的科技企业家。
(五)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创新服务体系。
改善园区环境和条件,建立高效便捷的公共信息平台,完善创新服务体系,进一步提高孵化服务能力。建设职业化、高素质的管理与服务队伍,在创业辅导、企业诊断、市场营销、投资融资、产权交易、技术支持、人才引进、人才培训、对外合作、法律咨询等方面为入园创业者提供高质量服务。
五、相关措施
“十一五”期间,科技部、教育部将积极协调相关方面,进一步加强对国家大学科技园工作的指导和支持。以加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进高新技术企业孵化为中心,推动地方政府和依托高校加大对国家大学科技园的支持力度,鼓励各国家大学科技园通过技术和制度创新,激发师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创造性,把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一)加强政策研究,改善宏观指导。
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战略研究和理论探索,正确把握发展方向,建立和逐步完善相应的政策体系,对国家大学科技园进行宏观指导。积极推动将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发展建设纳入地方发展规划和高校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制定系统的鼓励优惠政策、措施;支持符合条件的国家大学科技园管理公司按程序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并享受有关优惠政策;完善《国家大学科技园认定和管理办法》,探索符合规律的发展模式,研究科学合理的评价办法和指标体系,实行定期评估、动态管理,把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发展绩效作为对依托高校和地方科技教育管理部门评估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
(二)加大财税支持力度,积极为拓宽投融资渠道创造条件。
科技部、教育部和地方科技、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及所依托的高校要积极创造条件,设立国家大学科技园发展专项。同时研究制定优惠税收政策,使国家大学科技园用于孵化的房产可享受房产税、营业税优惠。支持园内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创业中心)成为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地方和依托高校要从领导班子组建、资金投入、用地及园区基本建设、财税、人才引进等各方面给予有力支持。积极促进金融、投资机构与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合作;推动国家有关部门适时启动二板市场,创
造条件推动国家大学科技园和园内高新技术企业优先上市。
(三)推进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推动国家大学科技园建立战略联合体。国家大学科技园专项,要用于国家大学科技园的产业化技术支撑平台、创业服务公共信息网络平台等基础条件的建设,根据对国家大学科技园的评估考核情况择优支持。高校要充分挖掘自身资源,积极利用社会资金,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为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提供包括孵化场地、通讯网络等在内的、设备齐全的良好硬件环境。进一步推动中国大学科技园协会发展,鼓励各国家大学科技园通过中国大学科技园协会构建战略联合体。
(四)深化高校科技管理体制改革,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
高校要将国家大学科技园纳入学校整体建设与发展规划,切实加大对其建设与发展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向国家大学科技园开放人才、技术、装备、基地、信息等资源;完善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分配、激励机制;改革高校内部的绩效评价与奖励制度,营造鼓励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软环境。
(五)构建创业基地和实践基地,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高校应重视国家大学科技园在培养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结合国家有关人才计划,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在园内有针对性地布局和构建本科、研究生实习、实践、研发、创业基地,全面提升培养和汇聚创新创业人才的能力。要鼓励和支持毕业生到国家大学科技园中创业,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转化为创新创业动力。加大吸引海外优秀人才入园创业的工作力度,汇集一批留学回国拔尖创业人才。
(六)促进开放合作,推动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国际化发展。
进一步推动国家大学科技园走“走出去-引进来”的国际化道路。拓展合作渠道和方式,推动与国内外相关机构的密切合作。积极引进国外风险投资资金。组织国家大学科技园管理人员到国外考察、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