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暨南大学新闻学导师简介
关于导师选择的补充
董天策: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新贵,曾经在国家核心期刊期刊发表论文近百篇,俗称“论文机器”。董老师虽然担任常务副院长,主持全院工作。但是学习仍然刻苦认真。可能是白天忙于应付行政工作,每天晚上毅然坚持晚自习看书作术,要想和董老师造成偶遇,最好的办法就是晚上10点半守在新文科大楼楼下,那个时候就是他晚自习归来的时间。还有董老师不轻易喝酒,反对消费主义,生活简朴。平时出去参加学术研讨,他开会完立即赶回学院,一般不去参加主办单位的游玩等活动。董老师07年荣获广东省新闻学术最高奖“金钟奖”,今年还被评为博士生导师。07年双喜临门,所以董老师最近心情一直很好。
06董门的弟子都是党员,不知道是凑巧还是董老师选择弟子的一个标准,似乎一直是个疑问。但是毫无疑问,报考董老师的学生要做好思想准备。如果立志于准备从事学术,老董是最好的选择,但是他会对学生很严格,之前就有他因为学术不认真把研究生当面骂苦的例子。但是老董不会像其他导师一样去帮学生张罗工作事宜,如果你想让他帮你找个好工作,那就错了。按照他的话就是你要用实力说话,要让工作来找你。如果你足够优秀,可以偷偷打打老董的牌子,毕竟在广东新闻界老董的牌子还是比较好用。报考难度:最大。
林如鹏:教授,博士生导师。俗称暨大最忙的人。老林的最大特点就是人脉广,身为校长助理,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广东新闻界,大家都还得卖老林一个面子的。报考老林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找个好工作,他不同于老董,他热衷于推销他的学生。据小道消息称即使你到最后还是推销不出去,老林会给你一张保底牌让你留在暨大行政部门,看看最近新闻学的,尤其是校长办公室和团委,都是老林的学生。根据有心人观察和统计,老林学生百分之八十是广东省内的生源,至于是不是他选择学生的理由,这也是个不解之谜。最后根据他自己声称他不要推免生。
报考难度:最大
曾建雄: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方面的能力不用怀疑,但是是个古怪的人。没给研究生上过课,所以也无从了解他的一些奇闻逸事。他是个隐士,潜心学问。和学生交往很少,有次老曾参加博士招生面试,期间有他的一个研究生做答辩秘书,中间休息老曾和那个女生聊天,问了一个人吐饭的问题:你导师是谁?在学术界名气较大,如果立志从事学术而又不能师从老董,那么老曾也是不错的选择。至于性格问题要看人而定的,可能他是个外冷内热的问题,如果你比较认真执着,相信老曾也会好好待你的。报考难度:很大
蔡铭泽:教授,博士生导师。新闻学院前任掌门人,性格也很古怪。目前正在研究易经和新闻传播的联系。老蔡是个饱受争议的人物。流言蜚语、小道消息太多,但是无从考证,所以不拿出来说了。但是,老蔡对学生还是不错的,积极为学生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利益,三日前面说的论文就是很好的例子。还有,老蔡对文言文体相当喜好,如果你想报老蔡的研究生,那么建议你用文言文写封自荐信绝对是很有成效的。报考难度:一般
刘家林:教授。新闻史及其熟悉,所以上课一般只讲野史,课堂倒也相当有趣。如果对新闻史感兴趣的学生推荐报考,老刘是暨大新闻史研究方面毫无争议的第一人。而且今年新当任新闻学院党委书记,官升一级,权高一级。
报考难度:较大
薛国林:教授。薛老师对学生极好,无论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只要能帮你的,他都会尽力去帮你。薛老师和业界关系不错,尤其是南方报业集团和深圳报业集团。薛老师也会积极关心学生就业问题,为他们东
奔西走也不嫌其烦。薛老师的学术也做得不错,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报考难度:一般
马秋枫:教授,老蔡前任新闻学院掌门人,现任暨大高等教育所所长。典型的慈母型导师,学习上的好老师,生活上的好妈妈。据小道消息称马老师很关注学生个人感情问题,如果你是单身,马老师会积极想办法帮你介绍。如果你是单身又想找理想的另一半,马老师绝对是第一选择。马老师对于学生就业方面也会很关注,就像关心自己的孩子一样。还有根据总结,男生报考马老师的成功率百分百。男生们报考马老师的还可以帮你介绍一个漂亮的女朋友,一举两得,绝对值了!
报考难度:一般
杨先顺:副教授。新上任的新闻学院副院长,今年的报考难度似乎更大一点。暨大广告系的领军人物。老杨致力于从语言学的角度对研究广告,角度比较新,学术也做得不错。老杨06年的弟子全是女将,号称“杨门女将,似乎女生报考更有优势一些。
报考难度:较大
朱磊:副教授。曾经师从世界顶级广告大师八卷俊雄,温柔随和,学术扎实。如果要在新闻学院选择最关心学生奖,必是朱磊无疑。而且经常宴请学生吃饭,周一下午广告研究每每开讲十分钟,朱磊的弟子才匆匆赶来,带点酒味,其实大家心知肚明他们刚刚腐败回来,搞得心里痒痒的,羡慕死了。
报考难度:一般
其他导师情况和三日总结的差不多,就不重复了。大家选导师要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兴趣,不要扎堆,不要跟风,选最适合的。
第二篇:暨南大学新闻学考研经验分享
文成暨大考研网
暨南大学新闻学考研经验分享
孔子说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也就是说行之有效的复习计划是复习成功的第一步。由此说明做事前先给自己制定一个行之有效的复习计划是多么重要。开学在即,很多考生也都已经有意识的给自己的新学期复习做了或多或少的计划,但是很多考生在制定计划的时候,经常又容易把自己陷入到为计划而计划的泥潭里。下面珞珈武大考研网辅导老师将结合自己多年的辅导经验以及结合考生们的实际反映情况,对考生在制定复习中最常出现的一些失误做出相应的点评及改正,希望能帮助考生更好的做好新学期复习计划。
文成暨大考研网的老师认为,复习计划的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失误有以下几点:
(1)计划太片面
为何说考生容易陷入的计划误区就是片面的安排学习计划,其实很容易理解。比如考生报考的是武大·结构工程专业,其初试考试科目包括:英语、数学、政治及811结构力学四大科目。那么考生原本在复习计划中就应该考虑全面这四个科目间复习进度及复习时间安排,但事实往往是考生要么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了英语和数学,要么就是只注重专业课而忽略的整体性。其实这种误区知识片面性的一种情况,还有一种就是考生在安排复习计划的时候,把自己当成了机器人,只顾着学习,一点调节的时间都没有,这也是复习计划片面的表现之一。
(2)自学性不够
复习计划不够科学,这也是考生最容易犯的错误之一。如考生在为自己安排复习计划的时候往往是随心所欲,给自己安排一上午连续4个小时都在看数学或者看英语,其实这种安排是有违科学的。珞珈武大考研网辅导老师指出:脑体结合,文理交替,这是学习内容在复习计划安排上的一个基本准则。
(3)考研资料选择
有些考试在选择考研复习资料这方面还是比较迷茫的,选择考研复习资料常常会出错,在此我提出几本比较好的,考生们可以参考一下。《2014暨南大学新闻传播史论考研复习精编》(含真题与答案)《2014暨南大学新闻传播业务考研复习精编》(含真题与答案《2014暨南大学新闻传播业务考研冲刺宝典》 《2014暨南大学新闻传播史论考研冲刺宝典》《2014暨大新闻传播史论考研模拟五套卷与答案解析》 《2014暨大新闻传播业务考研模拟五套卷与答案解析
其实,制定一份复习计划一点也不难,但要制定一份好的计划势必要考生多花些心思去的捉摸的,尽量避免一些误区,让复习更加高效。
转自:文成暨大考研网
》
第三篇:新闻学概论复习大纲 暨南大学
新闻学概论
新闻:新闻是经由新闻传播媒介传播的为广大受众所关心的新进发生的事实或情况信息,新闻应该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
1、新闻必须真或社会群体对近期发生的,为人们所普遍关心的某一争议性的社会问题或共同意见。
软新闻:人情味较浓的社会新闻。注重趣味性。它没有明确的时间界定,多属于延缓性新闻,无时间的紧迫性。它和人们的切身利益无多大关系,向受众提供娱乐、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它主要出现在大众化通俗报纸。人们一般在硬新闻获得满足后才需要软新闻。
硬新闻(Hard News)
关系到国计民生以及人们切身利益的新闻。包括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的制定和改变,时局变化,市场行情,股市涨落,银根松紧,疾病流行,天气变化,重大灾难事故等等。这类新闻为人们的政治、经济、工作、日常生活的决策提供依据。
它有极严格的时间要求,报道必须迅速,尽可能地准确,信息尽可能量化。媒体融合:
1、媒介融合发生新闻编辑部中,新闻从业人员一实。
2、新闻必须具有新意。
3、新闻需经过新闻媒介的传播。
舆论:社会起工作,为多种媒体的平台生产多样化的新闻产品,并以互动性的内容服务大众,通常是以一周七日,每日24小时为周期运行。
2、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
3、所有权融合、策略性融合、结构性融合、信息采集融合、新闻表达融合。
受众:受众主要指大众传播内容的接受者,在新闻传播中主要指报刊的读者、广播电视的听众和观众、网络媒体的“网民”。受众具有以下四个特性:
1、广泛性
2、混杂性
3、独立性
4、隐匿性 新闻价值:新闻价值是事实本身包含的引起社会各种人共同兴趣的素质,同时也指新闻在社会上的传播价值,同事也是新闻工作者取舍和衡量新闻的标准。一般决定新闻价值的指标如下:
1、显著性
2、重要性
3、及时性
4、接近性
5、趣味性
新闻策划:是新闻传播媒介和新闻传播者在新闻业务活动中对新闻的生产、加工和传播的全过程中的任一过程和任一活动所进行的创造性的谋划和运算,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配置和利用新闻资源,取得最佳的传播效果。
新闻选择:新闻选择是指新闻传播者在新闻采访、写作和编辑过程中对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实进行分析鉴别,从中选出值得自己传播的新闻,并准备加以传播的过程。与此同时,新闻选择也是对新闻传播过程的质量把关和内容控制。新闻选择的标准有两个,一是价值判断即新闻价值,二是选择标准即新闻政策。
媒介即讯息:任何媒介(即日的任何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是说任何一种新的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起一种新的尺度。任何媒介或技术的讯息,是由它引入的人间事物的尺度变化、速度变化和模式变化。
媒体是人体的延伸:媒介与人的关系是相对独立的,对人的感知有强烈影像,不同的媒介对不同的感官起作用;电子媒介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其余媒介是人体个别器官的延伸。如:书面媒介影响视觉,使人的感知成线状结构;视听媒介使得人体的器官(手、足、牙齿、眼镜)都转换成信息系统。
把关人理论:此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书中提出的,他认为在那群体传播过程式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和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大众传播的新闻报道中,传媒组织成为实际的把关人,由他们对新闻信息进行取舍,决定哪些内容最后与受众见面。
新闻自由:指新闻工作者有搜集、发布、传递新闻的自由,以及广大人民群众有从新闻机构接受新闻的自由。
新闻控制:指社会中不同组织、势力通过各种手段对新闻传播事业施加压力和影响使之所传播的内容符合社会或控制者自身的利益和愿望。
新闻与宣传的关系:从相同方面看,新闻和宣传都是一种传播活动,目的都是为了影响阶级舆论。从不同方面来看: 一是内容不同,新闻传播的内容是关于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信息,而宣传传播是某种观念。二是出发点不同,新闻的出发点是受众的需要,而宣传的出发点是宣传者自身的需要。三是归宿点的不同,新闻发布者报道新闻主要是以新闻谋利,而宣传者主要是传播多向性的事实或意见煽动民心。四是传播方式不同,新闻是报道事实,宣传则是重在说理。
新闻与舆论的关系:
1、新闻可以反映舆论(尤其是报道群体性事件),但不能说具体的新闻反映了舆论。
2、媒体可以是舆论的载体,但传媒不一定代表舆论。新闻的特性:
1、新闻必须真实
2、新闻必须有新意
3、新闻必须通过新闻媒介公开传播
4、新闻必须独立表达一定的问题
5、新闻必须是与社会互动的,具有社会责任的。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者应具有的素质:关心人、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关心人类命运,是新闻工作者主体意识中最高层次和最主要的表现。勿忘人民,职业责任感、成就感、自豪感、意志力。克服只从客观和直观形式去理解事实和新闻的机械决定论。从精神动力看,它表现为新闻传播者的生存意识和成就意识。
1、为坚持真理而献身的精神。
2、政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
3、过硬的新闻业务技能
1)纵横驰骋的社会活动能力
2)广博的知识
3)良好的新闻敏感能力
4)独特的新闻发现能力
5)扎实的文字、图像和版面时空表达能力
4、深入实际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5、具有法律保障能力
媒介视角:最初——演讲的听众。第一度扩张——书刊读者 第二度扩张——传播学意义的读者(报纸)第三度扩张——阅听人(电子媒介)第四度扩张——资讯消费者(网络媒体)社会关系视角:
1、传统受众:从孤立的个体到以意见领袖为中介的小群体(离散结构)
2、第一代虚拟社区受众:以话题为中心的群集(圈式结构)
3、新型社会网络的受众:关系链条上的关系群(链式结构)报纸和电视的传播优势、劣势对比:
1、时效突出,直播语态取胜
2、声画兼备,全方位的影响传播魅力
3、具象表达,抽象不足,阐述力较弱
4、娱乐传播,大众的媒体
广播媒体的传播优势和发展出路:
1、听觉媒体:小众特色(针对特定群体)
2、伴听媒体:缄默交流效果更好
3、简明资讯传播为主,移动生活服务媒体 互联网新媒体是否能摧毁并取代传统媒体? 结合最新数据分析我国新闻业的最新发展趋势:
1、报纸杂志周期性调整,分类管理思路出现端倪。
2、广播电视制作主体更为多远,三网融合后网络电视、移动电视前景看好。
3、数字出版发展迅速,成为传媒业的必然趋势,但市场空间有待开发。
4、全媒体战略的本土实践渐入佳境,未来融合新闻生产与传播将成为主流
5、经营模式上,从规模经济到范围经济转换,从做大到做强
6、总体趋势:多元化、开放与宽容 大众媒介的社会功能:
1、媒介是社会瞭望者
2、媒介是大众生活的娱乐因子
3、媒介是公众的百科全书
4、媒介是信息时代的资讯使者
新闻失实的表现,造成新闻失实的制度背景与文化因素。新闻失实是指新闻报道脱离和违背客观失实未能反映事实真相的现象,新闻失实一般分为故意失实和非故意失实。故意失实表现为:
1、无中生有,公开造谣
2、添枝加叶,层层拔高
3、移花积木,偷梁换柱
4、疑似新闻,自打耳光
5、题文不符 非故意失实表现为:
1、道听途说,捕风捉影
2、不懂装懂,以偏概全,因果不符
3、装神弄鬼,自欺欺人
4、粗心大意,图文不符
新闻失实如何进行纠偏?媒体职业道德有哪些实践途径?
1、在媒体行业中培育期专业主义理念及规则,特别是作为媒体公民应有的专业素养,比如在实践中引入三角定位法及海恩法则。
2、通过市场机制调适传媒竞争秩序,比如通过契约达成竞争道德界限,通过新闻品质赢得受众市场,实施报业市场的分层竞争手法等。
3、建立健全新闻职业道德规范手册,确立为公众服务的职业道德核心理念,在各个报道领域内细化新闻记者的道德戒律 如何认识新闻传播事业的客观性原则
1、新闻报道的最终目的是客观地反映事实
2、新闻工作者从事本职工作时的一种职业态度
3、新闻工作者从事本职工作时的一种科学的方法
4、检验新闻工作成绩的一种标准 分析媒介生产的几种平衡手法。
1、进行多视角报道,平衡新闻事实
2、表达一个世界中的多种声音,促成新闻观点的平衡
3、通过新闻议题的多元化设置达成报道的平衡
4、合理处理消息来源,避免被访者产生压力
5、使用中性语言有助于报道的公正 我国宣传思想的演变
毛泽东提出报纸的作用和力量,就在于它能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
邓小平提出党报党刊一定要无条件地宣传党的主张,对党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党员当然有权利进行批评,单这种批评应当是建设性的批评,应该提出积极的改进意见
江泽民提出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崇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胡锦涛提出三贴近原则和舆论引导新论 结合当下传媒实践谈谈你对正面报道的认识
是指新闻宣传报道中多反映社会主流的事物以及事物的正面、光明面和积极面,目的是为了弘扬社会正气,推动社会进步。
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是我国新闻传媒事业应该遵循的一项基本的宣传报道方针。如何认识新闻自由
新闻自由确保信息自由流通,是现代社会的一个伟大口号。新闻自由经过三个发展阶段:出版自由、言论自由、新闻自由 内容:创办新闻传媒的自由。采访新闻的自由。传递新闻的自由。出版或发布新闻的自由。意见批评的自由
资本主义国家中,新闻自由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部分,曾起到三方面作用:
1、新闻自由是社会的推动力之一。
2、新闻自由是其他自由的 保障。
3、新闻自由促进了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具有历史进步作用,但毕竟是一个相对的、阶级的、历史的范畴,有严重局限性。
结合案例分析新闻控制的形势:
1、商业社会因素:社会力量对传媒的多重制约
2、权力因素:新闻法规对传媒动作的规定
3、道德因素:社会伦理对传媒的底线考验
第四篇:暨南大学2010年新闻学传播学考研参考书目
暨南大学2010年新闻学传播学考研参考书目 050301新闻学
研究方向:01新闻传播理论 02新闻传播史 03新闻业务 04广播电视新闻 05媒介经营管理
考试科目:①政治 ②英语 ③新闻传播史论 ④新闻传播业务 初试参考书: 新闻传播史论
1.《新闻学概论》,李良荣,复旦版/《新闻传播学》,蔡铭泽,暨南版; 2.《传播学教程》,郭庆光,人大版;
3.《中国新闻通史》,刘家林,武大版/《中国新闻事业史》,丁淦林,高教版; 4.《外国新闻事业史教程》,张允若,高教版/《外国新闻传播史》,支庭荣等,暨南版;
5.《网络新闻传播学》,董天策,福建版
新闻传播业务
1.《新闻采访学》,林如鹏,暨南版;
2.《当代新闻写作》,周胜林等,复旦版/《当代新闻写作》,薛国林,暨南版; 3.《新闻编辑学》,蔡雯,人大版; 4.《新闻评论教程》,丁法章,复旦版; 5.《广播电视新闻学》,李岩等,高教版;
6.《广告文案写作原理与技巧》,杨先顺等,暨南版; 7.《新闻公关广告之互动研究》,董天策等,暨南版
复试科目:新闻传播综合 复试参考书目:同初试
加试科目:①新闻学概论 ②新闻写作 加试参考书目:
①《新闻学概论》(第二版),李良荣编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新闻传播学》(第二版),蔡铭泽著,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
②《当代新闻写作》(第二版),周胜林、尹德刚、梅懿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当代新闻写作》,薛国林编著,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
050302传播学 研究方向:01大众传播与媒介批评 02公共关系与危机传播 03广告策划与品牌传播 04网络传播与媒介融合 05海外华文传媒与国际传播 考试科目:①政治 ②英语 ③新闻传播史论 ④新闻传播业务 初试参考书:
新闻传播史论
1.《新闻学概论》,李良荣,复旦版/《新闻传播学》,蔡铭泽,暨南版; 2.《传播学教程》,郭庆光,人大版;
3.《中国新闻通史》,刘家林,武大版/《中国新闻事业史》,丁淦林,高教版; 4.《外国新闻事业史教程》,张允若,高教版/《外国新闻传播史》,支庭荣等,暨南版;
5.《网络新闻传播学》,董天策,福建版
新闻传播业务
1.《新闻采访学》,林如鹏,暨南版; 2.《当代新闻写作》,周胜林等,复旦版/《当代新闻写作》,薛国林,暨南版; 3.《新闻编辑学》,蔡雯,人大版; 4.《新闻评论教程》,丁法章,复旦版; 5.《广播电视新闻学》,李岩等,高教版;
6.《广告文案写作原理与技巧》,杨先顺等,暨南版; 7.《新闻公关广告之互动研究》,董天策等,暨南版
复试科目:新闻传播综合 复试参考书目:同初试
加试科目:①广告学概论 ②外国新闻事业史 加试参考书目:
① 《广告学概论》,崔银河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
②《外国新闻事业史教程》,张允若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外国新闻传播史》,支庭荣、邱一江主编,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
第五篇:导师简介
忻平,男,教授,1954年8月生,现任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人才学院院长。历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副主任、华东师大党委研究生工作部部长兼管理处处长、研究生院副院长、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中共上海市科技教育工作委员会宣传处长兼上海市教委德育处处长等职。
现为上海研究中心研究员,上海民俗学会秘书长。曾先后赴日本东京大学、京都大学、神户大学、广岛大学大阪外国语大学和美国讲学和交流。主要著作有《王韬评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从上海发现历史―现代化进程中上海人及其社会生活(1927-1937)》(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1937:深重的灾难与历史的转折》(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等5部,合作的学术专著有20部,个人译著一部。先后在《近代史研究》、《抗日战争研究》、《学术月刊》、《学术季刊》、《史学月刊》、《学术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等国家核心刊物和国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90多篇。忻平教授是国内第一部王韬专著的撰写者,并率先提出对上海城市社会生活史的研究。其代表作《从上海发现历史―现代化进程中上海人及其社会生活(1927-1937)》(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抛开“结构主义”俗套,以全新的“全息史观”贯穿全文,对1927-1937年上海的社会结构、上海人的社会人格、社会生活、文化生活进行了全景式的考察研究。现仍然是区域社会史专著中一部重要且居于学术前沿的力作,被国内外一些大学作为博士生参考书。
鲁雄刚,男,教授,1969年1月生,现任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历任上海大学党委组织部部长、上海大学材料学院党委书记、院长等职。
现为中国金属学会第八届理事,上海金属学会理事、上海市分子研究学会理事,中国金属学会冶金物化分会第五届委员、炼钢分会质量与非金属夹杂物控制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委员。
主要从事冶金新工艺研究和开发,具体工作包括:渣金反应的电化学机理研究、无污染脱氧新方法、氧化物短流程制备金属新工艺、电解质材料制备及相关理论研究。
曾获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市科技启明星、上海市曙光学者及优秀曙光学者、上海市新长征突击手、宝钢优秀教师、上海高校优秀青年教师等荣誉和称号。
承担和完成课题有:国家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重点基础项目等国家及省部级项目20余项。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专著一部,申报国家发明专利43项、授权7项,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160余篇,有120篇次论文被SCI、EI收录。
唐维克,男,讲师,1951年7月生,现任上海大学校长助理、校后勤集团总经理。历任上海大学总务办副主任、上海大学副秘书长、后勤集团总经理、后勤集团党委书记等职。
吴明红,女,教授,1968年3月生,现任上海大学校长助理、环化学院党委书记、执行院长。历任上海大学研究生部主任、上海大学党委办公室主任、校长办公室主任等职。
曾经荣获上海市曙光学者、上海大学十佳杰出青年教师、上海市科技启明星、上海市三八红旗手、上海市嘉定区十大杰出青年、全国模范教师等荣誉称号。还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五届上海市巾帼创新奖等荣誉。
任上海大学射线应用研究所所长,中国核物理学会、中国核学会粒子加速器学会理事,中国辐射加工行业协会理事,上海市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会理事,《高校化学工程学报》编委。已承担国家863项目、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项目、上海市曙光计划项目以及国际原子能机构合作项目等多项研究课题,1994-1998年与日本原子力研究所、美国华盛顿大学等进行了合作研究,并于1998年获日本原子能研究院颁发的“留学人员突出贡献奖”称号,在国内外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近60篇,出版专著二本,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项。
徐 旭,男,教授,1968年生。现任上海大学校长助理、党委组织部部长。历任上海大学教务处教学研究与评估科科长、钱伟长校长秘书、上海大学校办副主任等职。
翟启杰,男,教授,1959年10月生,现任上海大学校长助理、校学科办主任。历任上海大学材料学院金属材料系副主任、上海大学材料学院副院长、上海大学科研处处长等职。
李伟,男,副教授,1963年8月生,现任上海大学校长助理、研究生工作党委常务副书记。历任上海大学校友会办公室主任、校长办公室副主任、环化学院党委书记等职。
曾经荣获“第二届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上海市育才奖”等荣誉称号。曾获得国防科工委科技成果二等奖。
余 洋,现任上海大学校党委办公室主任,兼任校信访办主任,博士学历,曾担任过上海大学文学院研究生党总支书记,文学院党委副书记,共青团上海大学委员会副书记等职。
吴嘉彦,男,讲师,1956年11月生,现任上海大学校长办公室主任。历任上海大学教务处副处长、上海大学招毕办主任等职。
曾经获得上海科技大学“记大功”,上海科技大学“校先进”,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先进个人”等荣誉。
顾莹,女,讲师,1965年7月生,现任上海大学校长办公室副主任。历任上海大学材料学院教师、材料学院党委副书记等职。
吴仲钢,男,副教授,1963年1月生,现任上海大学纪委副书记。历任上海大学环化学院、机自学院党委副书记、学生工作办公室副主任、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等职。
曾经荣获“上海大学优秀党务工作者”、“上海大学优秀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荣誉奖”、“上海市育才奖”等荣誉称号。
撰写多篇学生工作论文,曾担任上海大学思想理论研究重点课题负责人,获得第五次全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论文三等奖。
周瑛,女,馆员,1955年8月生,现任上海大学党委组织部主持工作副部长。历任上海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党委办公室主任、上海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上海大学国际工商与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上海大学党委组织部副部长等职。91年荣获校记功奖励,曾经荣获校优秀党员、优秀党委工作者等荣誉称号。05年获上海市教育成果三等奖。
施恩望,男,讲师,1952年12月生,现任上海大学党委组织部副部长、上海大学党校常务副校长。历任上海科技大学宣传部副部长、上海大学党校副校长等职。
唐小军,女,高政,1952年6月生,现任上海大学党委统战部部长。历任上海科技大学组织部党委组织员、副部长、上海大学党委组织部副部长等职。
曾经荣获“全国统战工作先进个人”、“上海市优秀统战工作干部”、“上海市三八红旗手”、“上海市新长征突击手”、“上海市高校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上海大学先进工作者”、“上海大学三八红旗手”、“上海大学新长征突击手”、“上海大学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陈志宏,男,讲师,1961年1月生,现任上海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历任上海大学学工办副主任、上海大学校长办公室主任、上海大学研究生工作党委副书记等职。
曾经荣获上海市科教党委优秀党员等荣誉称号。
毛忠平,男,讲师,1952年9月生,现任上海大学机关党委书记、精神文明办公室主任。历任上海科技大学政治教师、上海大学社科学院哲学教师、上海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等职。
曾经荣获上海市“四五”普法宣传教育先进工作者、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优秀组织者等荣誉称号。
曾担任《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一书副主编、《修身明德,纳荣拒耻》一书副主编。
林海霞,女,教授,现任上海大学学工办主任。曾任理学院化学系党总支书记。
长期从事有机化学、有机结构分析及波谱综合解析等课程的教学工作。致力于药物化学及功能有机材料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注重技术创新,取得一些具有开发前景 的成果;已获得授权发明专利多项;发表SCI论文近40篇;作为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上海市高等学校科技基金 项目以及横向项目。
郭长刚,男,教授,1964年1月生。现任上海大学研究生部主任。先后任教于山东曲阜师范大学和上海大学,历任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系副主任、文学院副院长、研究生部副主任。
主要学术称号及兼职有:美国国务院富布莱特项目高级访问学者、上海市曙光学者、中国世界古代史学会理事、上海市世界史学会理事、美国宗教学会会员。长于古代罗马史、西方社会文化史的研究;热衷于人文教育、公德宣扬与社会扶助,反对贫穷与邪恶。
杨国宏,男,教授。现任上海大学人事处处长。
宋少沪,男,副教授,1951年11月生,现任上海大学教务处常务副处长、教育质量监控与评估办公室主任。历任上海闸北区外贸公司部门经理、上海大学土木工程系副系主任、上海大学教务处副处长等职。
曾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全国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上海好似优秀教材一等奖、上海市育才奖等荣誉。参与市教委项目《装饰工程预算智能化研究》、市重点课程建设项目《施工技术》等,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施利毅,男,教授。现任上海大学科技处处长、上海大学纳米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
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上海市领军人才计划及上海市科委优秀学科带头人计划、上海市科委技术创新团队负责人、上海大学“十佳”杰出青年、上海市高校优秀青年教师、上海科技发展重点领域技术预见专家。
张能辉,男,副教授。现任上海大学招毕办副主任。
曾获得上海市科协第八届青年优秀科技论文二等奖、上海大学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上海市教委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上海市自然科学二等奖。
梁亮,男,讲师,1972年2月生,现任上海大学房产处处长。历任上海大学团委副书记、上海大学学生工作办公室副主任、上海大学团委书记等职。
张文俊,男,教授,1959年11月生。现任上海大学设备处处长。担任中国电波科学学报编委、中国计算物理学会计算电磁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广播电视学会有线电视专业委员会 委员、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曾获93年全国优秀教师、93年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94年霍英东教育基金全国优秀青年教师、95年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98年上海市十佳科技启明星、99年英特尔优秀老师奖。98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胡振荣,男,助理研究员,1950年8月生,现任上海大学离退休处处长。历任科技大学计算机系指导员兼团总支书记、党委组织部成员、老干部办公室主任、上海大学老干部办公室副主任、离退休系统党委书记等职。
曾经荣获2000年获市委组织部、市委离退局颁发上海市离退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谢建强,男,工程师,1958年10月生,现任上海大学校友会办公室主任。历任海军航空兵路桥场站司令部副连战参谋、海军上海基地装备处正团干部、上海大学巴士汽车学院机关党支部书记等职。
曾经荣获海航路桥机场电源车改装获海航科技二等奖等荣誉
王军华,男,讲师,1973年7月生,现任上海大学学生社区管理部主任。历任上海大学通信学院电子信息工程系党总支副书记、上海大学通信学院党委副书记等职。曾经荣获上海大学王宽诚育才奖、上海大学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山鸣峰,男。现任上海大学高教所所长、上海大学经济管理中心主任。
鲁 娜,女,副教授。现任上海大学工会副主席、上海大学妇委会常务副主任。
胡大伟,男。现任上海大学团委书记。曾任上海大学学工办副主任等职。
胡建国,男,副教授。现任上海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兼任上海市欧美同学会上大分会常务副秘书长、宝山分会理事。
曾获得上海市侨务工作先进个人;上海市行政记大功;上海大学机关优秀党员等光荣称号及上海市教书育人先进集体一等奖、上海大学“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与学校党的建设”征文比赛鼓励奖等。
任永平,男,教授,1963年生。现任上海大学管理学院党委书记、中国会计学会会计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委员。曾任上海大学国际工商与管理学院会计系教授、会计系主任、国际工商与管理学院院长助理。
沈 瑶,教授。现任上海大学景国际学院院长。
沃国成,现任上海大学国际交流学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
樊春妹,现任上海大学公共管理系党总支书记。费敏锐,教授。现任上海大学机自学院党委书记。现兼任中国系统仿真学会理事,中国自协化学会智能自动化专委会、应用专委会委员、上海仪器仪表学会常务理事、上海自动化学会理论专委会副主任、仪表专委会委员、国际电工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会员。
董晓雯,现任上海大学计算机学院党委书记。
王建华,教授。现任上海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
翁培奋,男,教授,1964年12月生,现任上海大学理学院党委书记。历任上海大学力学研究所教授、博导、上海大学理学院副院长、上海大学研究生部主任等职。
曾经荣获上海市博士后奖励基金一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国力学学会青年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首届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奖励基金。迄今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50多篇。
汪大伟,男,教授,1954年1月生,现任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执行院长。历任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国画系主任、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等职。
同时现任教育部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第二届全国社会艺术水平考级管理工作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还担任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科学技术协会委员、科学与艺术协会副理事长、上海艺术博览会艺术委员会委员、上海地铁建设环境艺术委员会委员。近五年出版专著、编著《寻桃花源记》、《新语言—数码艺术与艺术设计》、《返手归真》、《设计素描》,并发表论文7篇,《上海市轨道交通标志设置指导手册》获上海市重大工程咨询二等奖,此外还参与多项项目设计。
李红,女,助理研究员,1956年3月生,现任上海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党委书记。历任上海大学党委组织部副部长、上海大学成教高职党总支书记等职。
王廷云,男,教授,1963年5月生。现任上海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执行院长,上海市特种光纤重点实验室主任。
主要从事光纤技术及系统、光电测试技术、光电信号处理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他是中国光学学会高级会员、上海市科委2002科技预见专家。
谢之君,教授。现任上海大学外语学院党委书记、院长。
竺
剑:现任上海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
陆翠兰,女,副教授,1954年4月生,现任上海大学悉尼工商学院党委书记。历任上海工业大学材料系党总支副书记、上海大学材料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上海大学悉尼工商学院直属党支部书记等职。
曾经荣获“上海市育才奖”、上海市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指导教师、上海市高校帮困助学工作先进个人、“上海大学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撰写的论文曾获得上海市教学成果二等奖、上海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还获得上海市教委系统党建课题三等奖,获“上海市首届高校学生辅导员论坛”征文活动三等奖,获第一届上海高校学生政治辅导员征文二等奖等荣誉。
王晴川,男,副教授,1969年9月生,现任上海大学影视学院教师。历任上海市人民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局长秘书、上海大学影视学院新闻系党支部书记、上海大学党委办公室主任助理、上海大学党委办公室副主任等职。
曾经荣获中国广播电视奖、安徽新闻奖、安徽电视奖、安徽省广电厅优秀工作者、人民日报将、复旦大学特等奖、闸北区优秀青年人才、“南方杯”广播电视论文一等奖等荣誉。
曾在《新闻大学》、《中国记者》、《新闻战线》、《中国广播电视学刊》、《电视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专业论文30多篇。参与著作《媒介经济学》艺术(复旦大学出版社)
钱晋武,男。现任上海大学中欧工程技术学院院长。
从事机器人和精密工程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863计划项目4项。
顾红,女,副教授,1958年12月生,现任上海大学体育学院党总支书记。历任上海大学体育部副主任、上海大学体育部直属党支部书记兼副主任、上海大学体育教学部直属党总支书记等职。
朱正林,闸北区教育局副局长。
张秋波,闸北区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
杨文萍,闸北区卫生局党工委副书记、纪工委书记。
武 斌,闸北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兼公务员局副局长。
陈新光,闸北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
唐其艳,闸北区体育局党委书记、纪委书记。
徐祥兴,闸北区民政局副局长。
高德政,临汾路街道党工委副书记、纪工委书记。
秦少秋,上海北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