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辽大导师及专业简介
国际贸易
每年最火的专业,但是绝对值得去拼一下。随着中国入世,最近几年对外贸人才的需求更是增大。学科带头人是崔日明,我的国际贸易实务就是他上的,教材也是他编的。很有文采的老师,上课旁征博引的,很厉害的一位老师,也是我们的副院长。据说在外面还有不少兼职。导师有教授:
崔日明
崔日明,1963年4月出生。经济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辽宁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民盟盟员,沈阳市政协常委。教育部经济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特邀专家。
主要从事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和政策、跨国经营与管理教学研究工作。出版《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等学术著作10余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美贸易摩擦转向升级与对策研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
财政学
现在也有叫公共经济学的。研究国家的财政收支、税收调整等政策。念过经济学的同学都清楚,一个国家的财政收入主要是税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宏观经济的两大政策。据说北京现在高收入的人都要自主纳税了,税收是越来越重要了,说不定你毕业时会正赶上税收用人的高峰。值得一提的导师是杨教授,我给我上过的课里最好的老师。公费都是他带的。你考上了你都不用去找的,因为他会主动找你,还会问你的发展方向,然后给你一些建议。念研究生导师太重要了,能根这么认真负责的导师应该是福气吧。我不少同学都是冲着他去报财政的。就业据说也不错,去银行,政府公务员,公司的都有。强烈推荐下吧
杨志安,经济学博士,教授,现任辽宁大学教务处处长,财政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生于1963年1月;1986年7月毕业于辽宁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获经济学学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91年7月,毕业于辽宁大学财政学专业,获天津财经学院经济学硕士学位;1998年7月毕业于辽宁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2000-2003年在东北财经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读博士后;1994年在上海财经大学参加税收高级研讨班学习。
主要社会兼职:辽宁省财政学会理事,沈阳财政学会副秘书长,沈阳市委市政府咨询委员。1999年5月获沈阳市“五四”奖章,被中共沈阳市委、市政府命名为"沈阳市十大杰出青年知识分子”;2002年被评为“辽宁大学十佳教师” 西方经济学
研究西方经济学基本理论,大家学的课程就有,属于基础学科,微观方向就是去企业,宏观就是去国家研究机构。每年留校当老师的也不少。导师黄教授是海归,也是我们每年专业课考试的命题人
黄险峰,1964年4月出生四川南江,经济学博士、教授,西方经济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1984年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数学系,1989年毕业于辽宁大学数学系,获理学硕士学位。1995-2001年在辽宁大学经济研究所在职攻读西方经济学专业博士学位。曾分别于1993-1994和2000年在荷兰社会学院和荷兰提尔堡大学学习。1989年至今,先后在辽宁大学国民经济管理系、人口研究所、经济研究所和经济学院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
先后为本科生主讲了“经济计量学”、“预测与决策”、“数理经济学”,为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开设了“经济计量学”、“数理经济学”、“高级宏观经济学”等课程。
近年来,完成了多项课题的研究,并在《经济学家》、《中国人口科学》等国家级刊物上
发表论文十余篇。同时,翻译出版了《宏观经济理论》(中国经济出版社)、《微观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和《现代宏观经济学发展的反思》(商务印书馆)等四部译著。
汤吉军,男,满族,1971年11月生于辽宁凤城蓝旗镇,毕业于凤城通远堡高中。1991-1995年辽宁大学经济学系获得经济学学士学位。1995-1998年辽宁大学经济研究所获得西方经济学专业经济学硕士学位。1998-2002年辽宁大学经济研究所西方经济学专业经济学博士学位。2002年12月至2005年11月,吉林大学理论经济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3年1月至8月在美国印第安纳州立大学做访问学者。2004年晋升副教授,西方经济学专业和经济思想史专业硕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自1998年在辽宁大学经济学院任教以来,讲授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和西方经济学流派等课程,长期从事西方经济学理论与应用研究,特别是结合我国体制转轨的经济现实,不断修正现成的西方经济理论,从沉淀成本角度研究体制转轨过程中的国有企业改革、区域经济发展、国际贸易投资等问题,曾在《中国工业经济》、《经济科学》、《当代经济研究》、《经济社会体制比较》、《财经研究》、《经济体制改革》等杂志上发表论文近30篇,参译著一部,参与国家级课题两项,主持辽宁大学“211”工程辽宁城市经济子课题一项。荣获2001-2002年度、2003-2004年度辽宁大学中青年骨干教师称号。2005年获得辽宁大学首批中青年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金融学
辽宁大学金融学获批成为国家重点学科
按照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工作的总体部署,教育部根据建设创新型国家,调整国家重点学科结构的需要,经过同行专家认真评议,顺利完成了国家重点学科的考核评估和增补工作。同时,为促进学科交叉,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完成了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的认定工作。教育部已于日前公布了国家重点学科名单。我校“金融学”专业成为国家重点学科。
加强国家重点学科建设,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通过本次评估工作,充分反映出我国高等学校在学科建设方面取得的显著成绩,进一步推动了各校的学科建设工作。教育部已制订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加强国家重点学科建设的意见》和《国家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对今后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工作做出了全面部署,同时,要求有关高校和学科制订各国家重点学科的建设与发展规划,以此促进各国家重点学科的建设,提高其学科水平和建设成效。
辽宁大学金融学科是从上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之初建立国际金融专业和保险专业开始的。在学科创建阶段,1940年代留学国外的彭清源、陈家盛、李靖国、纪河清、李松操以及吴耀宗教授等前辈学者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奠定了金融学科的坚实基础,使之成为当时在全国同行中特色鲜明、有较大学术发言权和重要影响力的学科点之一,也是1980年代中期少数几个获得国际金融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和全国第三个获得该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点,一直是学校和辽宁省重点学科,也是辽宁大学“九五”、“十五”“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
如今,我校已拥有金融学、政策性金融学、金融工程、保险学四个硕士学位授予权和金融学、政策性金融学、金融工程三个博士学位授予权,本科、硕士、博士及博士后多层次衔
接,形成了一个体系完整的“大金融学”学科群。
我校金融学科在长期的建设发展过程中,适应形势发展需要,逐渐形成“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政策”、“政策性金融理论与实践”、“金融体制比较”和“法金融理论与实践”四个研究方向,并在这些领域做出了开创性研究,居全国领先地位。这四大研究方向的共同特征是:办学理念先进、哲学与人文关怀积淀深厚、方向明晰而持续稳定、极富时代特性和创新性,为改革开放事业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别的就不说了,辽大第3个国家重点学科。而且在学金融的,毕业后在银行,证券,企事业单位都比较吃得开。辽大金融分不高,据说是国家线。区域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很宏观的,研究区域产业、区域发展、区域经济政策等。国际关系学院也有几个经济学专业也来简单说下吧 转轨经济学
好像辽大校长程伟是研究这个的,蛮有中国特色的专业。毕业帮国企改革下。世界经济
国家重点专业,不多说了。全国就4家:
复旦大学
辽宁大学
南开大学
武汉大学
不知道考上后,会不会跟着导师去世界各地走走做个实地研究。哈哈~• 比较经济体制学
有个导师也是海外回来的,是个女的,名字记不清了。
基本上写得差不多了。其实想告诉大家的是其实经济学毕业时就业都差不多,有的公司和企业来招人,只写一个招经济学相关专业。所以大家就业时都是在一个起跑线上。更多的是看个人的能力,要看你考上后,这3年的努力程度。所以大家没有必要往太热门的高分专业挤。而且现在的热门很可能是3年后的冷门。
金融
辽宁大学研究生导师介绍-----谷明淑 副教授:谷明淑
谷明淑,女,1965年生。1987年7月毕业于中央财政金融学院(现名中央财经大学),国际保险专业,并到辽宁大学任教。现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经济学博士。
主要讲授《财产保险》、《再保险》、《保险学原理》、《保险专业英语》、《海上保险》等专业课。
研究方向为金融保险学。参编二十一世纪全国金融类统编教材《财产保险》(副主编)、《再保险》(副主编),此外还参与《保险大辞典》、《海商法大辞典》等多部工具书的编写,在国家级、省级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此外还参与完成了多项课题研究。副教授:王立军
王立军
性
别:男
出生年月:1963年12月24日
职
称:副教授。
职
务:经济学院副院长
学
历:1985年毕业于辽宁大学数学系,获得理学学士学位;1996年获得金融学研究生学历,经济学硕士学位。
工作简历:自1985年参加工作至今一直从事保险专业教学与科研工作。讲授课程:《保险学概论》、《人身保险学》、《财产保险学》、《海上保险学》、《责任保险》、《社会保险学》、《寿险数学》、《保险险种设计》。
科研成果:
1、教材专著类:《社会保险学》(个人专著)、《社会保险》(统编教材)、《财产保险学》、《保险统计》、《保险大辞典》、《加入wto后的中国金融业》等。
2、学术论文类:《保险资金的投资与运用》、《简身险滑坡的现状与对策》、《人身险防灾初探》、《社会保险资金的管理》、《保险欺诈的黑洞》、《中国存款保险模式探索》等。教授::唐晓华
唐晓华,男,广西桂林人,1956年8月18日生。经济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辽宁大学研究生院院长,辽宁大学产业经济学学科点学术带头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的“百名层次人才”入选者,兼任中国工业经济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
主要研究领域为产业经济理论、产业组织与企业组织。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6篇,在省级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出版著作和教材5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和国家教育部基金项目各1项;主持省级课题项目9项;主持横向应用类课题研究项目5项。获国家或省级科研成果奖励10项。
主要代表性论著:《西方企业兼并浪潮的特点及成因分析》世界经济与政治,1997年第10期;《我国信息产业发展对策研究》中国工业经济1999年5期;《我国产业组织的进入与退出壁垒分析》,经济管理,2002年6期;《装备制造业r&d投入强度、创新动力及合作趋向研究??以辽宁省为例》,社会科学辑刊,2005年3期;《集群企业合作隐性契约的博弈分析》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9期;《产业组织与信息》(合著),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年3月。
目前主要在研课题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振兴装备制造业研究》(主持,2006年);国家国土资源部基金项目《辽宁工业发展与产业集群研究》(横向课题,2006年)。副教授:崔万田
区域
崔万田,男,1973年5月出生,辽宁沈阳人,中共党员。经济学博士、副教授,区域经济学专业硕士生导师。
1992年--1996年在沈阳师范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读书,获得文学学士学位;1996年--2002年在辽宁大学国际经济学院先后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和经济学博士学位;2002--2004年在辽宁大学经济学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研究》的博士后研究工作。
先后在《经济学动态》、《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当代经济研究》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发展中国家电信业竞争优势路径选择》、《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研究》、《永远的公理体系》等多部,承担科技部重大课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基金项目、辽宁大学“十五”“211工程”子课题项目等国家、省、市课题多项。
主要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城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企业经济学等。
主要社会兼职:全国青年联合会委员、辽宁省青年联合会委员。
先后被评为中国首届杰出管理研究者、第十三届辽宁省十大杰出青年、沈阳市优秀知识分子。区域经济学 教授:张 舒
张舒,女,1962年3月生,区域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1986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系经济地理专业(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1989年同校硕士研究生毕业,获理学硕士学位(人文地理专业,生产力布局方向)。2005年晋升为教授。现任中国生产力研究会理事、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理事、辽宁省区域经济研究会常务理事、辽宁省生产力研究会常务理事。
张舒教授从教20年来,先后为研究生、本科生讲授“区域经济学”、“城市经济学”、“中国经济地理”、“生产布局学原理”、“建筑工程概预算与决算”、“公共关系学”、“物业管理”等主干专业课和选修课。主要从事区域经济与城市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主持承担国家、省级课题20余项。公开出版的主要著作有《城市管理系统研究》(专著)、《中外大城市群研究》》(专著)、《公共关系的理论与实践》(专著)、《区域经济管理学》(面向21世纪统编教材)等,在《东亚经济研究》(日本)、《经营经济论集》(日本)和《经济学动态》(北京)、《日本学刊》(北京)、《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北京)、《国外城市规划》(北京)等中外刊物上发表论文、译文50余篇,多次获国家、省级科研成果奖励。副教授:汤吉军
西方经济学
汤吉军,男,满族,1971年11月生于辽宁凤城蓝旗镇,毕业于凤城通远堡高中。1991-1995年辽宁大学经济学系获得经济学学士学位。1995-1998年辽宁大学经济研究所获得西方经济学专业经济学硕士学位。1998-2002年辽宁大学经济研究所西方经济学专业经济学博士学位。2002年12月至2005年11月,吉林大学理论经济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3年1月至8月在美国印第安纳州立大学做访问学者。2004年晋升副教授,西方经济学专业和经济思想史专业硕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自1998年在辽宁大学经济学院任教以来,讲授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和西方经济学流派等课程,长期从事西方经济学理论与应用研究,特别是结合我国体制转轨的
经济现实,不断修正现成的西方经济理论,从沉淀成本角度研究体制转轨过程中的国有企业改革、区域经济发展、国际贸易投资等问题,曾在《中国工业经济》、《经济科学》、《当代经济研究》、《经济社会体制比较》、《财经研究》、《经济体制改革》等杂志上发表论文近30篇,参译著一部,参与国家级课题两项,主持辽宁大学“211”工程辽宁城市经济子课题一项。荣获2001-2002年度、2003-2004年度辽宁大学中青年骨干教师称号。2005年获得辽宁大学首批中青年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本人爱好广泛,不仅偏好经济学授课,而且也偏好各项体育锻炼 教授:韩毅
韩毅,男,1958年生,辽宁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经济学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经济史学会副会长,外国经济史学会会长。
主要研究领域为制度经济史学和比较经济史。主要著作有《历史的制度分析--西方制度经济史学的新进展》(专著)、《历史嬗变的轨迹--美国工业现代化进程》(专著)、《西方制度经济史学的历史演进:评价与思考》(论文)、《文化传统与制度变迁--热那亚与马格里布的历史比较制度分析》(论文)等。曾获得辽宁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辽宁大学振兴奖。目前承担的课题有《西方新经济史学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文化传统与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研究项目)等。
辽宁大学研究生导师介绍-----袁国敏 教授:袁国敏
统计
袁国敏,男,辽宁普兰店人,1963年12月生,辽宁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经济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现任 统计学系副主任。
从事统计学、国民经济学及数量经济学的教学与研究。辽宁省统计学会理事、辽宁省数量经济学会常务理事、沈阳市统计学会理事兼高校分会秘书长、沈阳市价格协会理事等职。现为校中青年骨干教师,辽宁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毕业于辽宁大学,分别于1987、1995、2003年获经济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2004年晋升为教授。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合著与教材14部,主持和参与完成科研课题18项,科研成果多次获省市政府及部门的科研奖励。先后为校内本科生和研究生系统讲授过“统计学”、“社会统计学”、“市场调查与预测”、“企业管理统计学”、“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经济系统分析”、“商务与营销统计”、“统计分析软件”等课程,曾获校教学优秀奖。
马树才,1945年8月出生,辽宁省岫岩县人。1969年毕业于辽宁大学、留校任教。1995年被破格聘任为教授。1997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现任辽宁大学经济学院统计学系主任,院学术委员会、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委员,国民经济学专业、统计学专业、数量经济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专业与研究方向为统计学与数量经济学及其在国民经济管理中的应用。
从教以来,为博士、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讲授20几门课程。1993年曾荣获辽宁省教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统计学和数量经济学的研究,在统计调查、分析、预测等理论、方法与应用研究上,数量经济学模型建立、估计及其在国民经济管理中的应用研究上成果显著。
政治经济学
孙丽娟,女,汉族,1953年2月11日出生,1973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辽宁省沈阳市人。
1976年毕业于辽宁大学经济系政治经济学专业并留校任教,1981年就读于北京大学经济系,后读辽宁大学国民经济学研究生,1992年晋升为副教授,2000年晋升为教授。现为辽宁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经济学院党委委员,党支部书记。兼任沈阳市经济学会理事,省生产力经济学会常务理事。2003年受聘于澳门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兼职教授。
孙丽娟教授,从教二十多年,先后为校内本科生、研究生讲授政治经济学、人口经济学、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专题、房地产投资、当代资本主义经济问题等多门课程。曾荣获辽宁大学“教学优秀教师”、“教书育人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沈阳市教育系统“九五”主人翁工程“岗位标兵”等称号。
主要研究方向是经济学理论和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问题。主持承担国家教委、省教委社会科学资金项目研究课题多项,参加省市政府主持的国企改革的社会调研项目。在省级以上出版社和杂志社公开出版学术著作、教材、工具书等二十余部、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并荣获国家级学术会议优秀论文一等奖和省级优秀论文一等奖多篇。
发几个老师介绍仅供参考 有问题的可以跟帖 或者加我QQ
第二篇:南京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导师简介
南京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导师简介(2011-03-30 21:17:20)
转载▼
标签:分类: 心理学考研
赵凯
南京师范大学
《心理科学》
中国心理学会
江苏省心理学会
教育
为方便几年考研同学报考导师,特整理我校心理学专业的导师介绍分享给各位啊:
040203应用心理学
01 顾雪英,女,汉族,1963年6月生,江苏张家港人,博士,副教授,心理系主任,兼任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职业指导专业委员会常委、江苏省心理学会秘书长。
1985年7月本科毕业于华东师范学院教育系,1998年7月在南京师范大学获博士学位。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
主要从事职业指导与心理测量的研究及教学工作,研究范围涉及中学生、大学生及在职人员等多类人员的职业心理测评、职业生涯规划。先后参与、主持“职业指导与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实验” “Training University Faculty About Working With Individuals With Disability”、“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等省部级科研项目。目前正在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问题进行研究;出版学术专著《大学生职业指导》、学术编著《中学生升学与择业》、《高校专业评析》等,在《教育与职业》等权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多篇;研究论文“关于职业价值研究现状的思考” 获“99国际职业指导研讨会”论文评比一等奖。
通讯地址:210097 南京市宁海路122号南京师范大学
办公电话:83598107
邮箱:guxueying@vip.sina.com
02 李小平,男,1956年9月出生。江苏南京人,博士,教授,南京市鼓楼区政协委员,2000年至2008年任心理系副主任。
1982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获学士学位,1988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哲学与科学系,获硕士学位,同年进入南师大工作,2003年获博士学位。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先后在美国佛罗里达大西洋大学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做高级访问学者。
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心理学和人事测评,目前的研究内容为非线性科学在社会心理学中的应用、社会稳定性和社会冲突研究等。先后主持过教育部、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学位委员会5项研究课题,和台湾台南师范学院合作课题“中小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目前主持的课题有南京师范大学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社会心理的动力学研究”,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群体性冲突应对策略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群体性冲突的动力学机制和冲突解决的策略研究”。
出版著作《学校社会心理学》,主编《基础心理学》,《新编基础心理学》,参编《心理学基础》,主编《开启阳光心扉——青少年成长心理辅导丛书》(6本),翻译《人际关系心理学》。其中,《新编基础心理学》和《心理学基础》被评为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开启阳光心扉——青少年成长心理辅导丛书》被评为“百种优秀苏版出版物”。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40多篇。曾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排名第三),江苏省普通高校优秀课程奖(排名第一),南京师范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排名第一),南京师范大学精品教材奖(排名第一)。通讯地址: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邮编:210097,电话:85899118,***
电子信箱:xpli@njnu.edu.cn
03 刘穿石,1994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并获得博士学位,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主持的科研项目有:近代西方心理学史研究,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网络环境中的学习诊断技术研究”;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课题“中小学网络远程学习的智能化管理与指导”;江苏省教育规划项目“影像文化的内涵与影像资源的开发”;江苏省人文社科规划重点项目“影像心理表征及其在人文精神培养策略”。科研成果主要有《心理科学》《中国古代激励思想研究》,出版《人类的天罗地网:INTENET时代的大众心理与社会人格》、《创业能力心理学》,参编《西方教育心理学史》,参编《西方心理学历史与体系》等。主要承担《人格心理学》、《文化—人格理论》等课程教学。
04 余嘉元,男,汉族,心理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1949年10月29日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市,1976年1月毕业于南京师范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前身)物理系。1982年12月研究生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获硕士学位。1982年12月到南京师范大学工作至今。期间曾到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和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担任高级访问学者。目前兼任中国心理学会理事、心理测量分会副理事长,江苏省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工业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心理学报》、《心理科学》、《人类工效学》和《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编委。
主要研究方向为心理测量和工业心理学。先后主持国家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两项,主持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三项,江苏省软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两项,主持了江苏省教委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一项,国家人事部回国人员基金资助项目一项。出版专著4部,在国内外发表专业论文百余篇,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奖三等奖两项。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通信地址: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邮编:210097
电话:025-83598442
Email: yujiayuanwx@163.com
05 赵凯,男,汉族,1964年10月出生,安徽芜湖人,研究生学历,博士,副教授。现任教于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工会主席,心理学系党支部书记。兼任中国心理学会社会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理论与教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心理技术应用论坛秘书长、江苏省心理学会理事等社会职务。
赵凯履历简介:1985-1996任教于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系,历任心理学教研室副主任、主任。1996年至今,任教于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专业研究方向:管理心理学与人力资源管理。目前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团队激励与领导力、职业心理等。近年来科研成果主要有:受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委托进行了中国保险业企业内训研究并完成咨询报告、受海信集团委托进行了销售人员职业价值观研究等。发表了“论企业社会责任的工具性”等学术论文。目前主要的科研项目为某保险公司横向课题:保险市场结构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联系方式:210097,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电话:85899699 电子邮箱:zhaokaiapollo@hotmail.com
06 张宁,男,汉族,1963年5月生,江苏南京人,硕士,南京医科大学脑科医院副院长、医学心理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中国心理学会心理督导师,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学会医学心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精神科学会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精神卫生分会委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国家级应急专家,江苏省心理学会副理事长、江苏省心理学会医学心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28项国家、省、市级学会及杂志职务。
主要从事异常心理学及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研究,发表论文70余篇,主编、参编著作20余部。曾获省市科技进步及教学奖13项,为江苏省“333”人才、南京市行业技术、学科带头人,江苏省优秀科技工作者。
通讯地址:210029 南京市广州路264号南京脑科医院
办公电话:83700011-6318
邮箱:zn6360@126.com
第三篇:导师简介
忻平,男,教授,1954年8月生,现任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人才学院院长。历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副主任、华东师大党委研究生工作部部长兼管理处处长、研究生院副院长、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中共上海市科技教育工作委员会宣传处长兼上海市教委德育处处长等职。
现为上海研究中心研究员,上海民俗学会秘书长。曾先后赴日本东京大学、京都大学、神户大学、广岛大学大阪外国语大学和美国讲学和交流。主要著作有《王韬评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从上海发现历史―现代化进程中上海人及其社会生活(1927-1937)》(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1937:深重的灾难与历史的转折》(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等5部,合作的学术专著有20部,个人译著一部。先后在《近代史研究》、《抗日战争研究》、《学术月刊》、《学术季刊》、《史学月刊》、《学术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等国家核心刊物和国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90多篇。忻平教授是国内第一部王韬专著的撰写者,并率先提出对上海城市社会生活史的研究。其代表作《从上海发现历史―现代化进程中上海人及其社会生活(1927-1937)》(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抛开“结构主义”俗套,以全新的“全息史观”贯穿全文,对1927-1937年上海的社会结构、上海人的社会人格、社会生活、文化生活进行了全景式的考察研究。现仍然是区域社会史专著中一部重要且居于学术前沿的力作,被国内外一些大学作为博士生参考书。
鲁雄刚,男,教授,1969年1月生,现任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历任上海大学党委组织部部长、上海大学材料学院党委书记、院长等职。
现为中国金属学会第八届理事,上海金属学会理事、上海市分子研究学会理事,中国金属学会冶金物化分会第五届委员、炼钢分会质量与非金属夹杂物控制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委员。
主要从事冶金新工艺研究和开发,具体工作包括:渣金反应的电化学机理研究、无污染脱氧新方法、氧化物短流程制备金属新工艺、电解质材料制备及相关理论研究。
曾获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市科技启明星、上海市曙光学者及优秀曙光学者、上海市新长征突击手、宝钢优秀教师、上海高校优秀青年教师等荣誉和称号。
承担和完成课题有:国家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重点基础项目等国家及省部级项目20余项。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专著一部,申报国家发明专利43项、授权7项,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160余篇,有120篇次论文被SCI、EI收录。
唐维克,男,讲师,1951年7月生,现任上海大学校长助理、校后勤集团总经理。历任上海大学总务办副主任、上海大学副秘书长、后勤集团总经理、后勤集团党委书记等职。
吴明红,女,教授,1968年3月生,现任上海大学校长助理、环化学院党委书记、执行院长。历任上海大学研究生部主任、上海大学党委办公室主任、校长办公室主任等职。
曾经荣获上海市曙光学者、上海大学十佳杰出青年教师、上海市科技启明星、上海市三八红旗手、上海市嘉定区十大杰出青年、全国模范教师等荣誉称号。还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五届上海市巾帼创新奖等荣誉。
任上海大学射线应用研究所所长,中国核物理学会、中国核学会粒子加速器学会理事,中国辐射加工行业协会理事,上海市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会理事,《高校化学工程学报》编委。已承担国家863项目、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项目、上海市曙光计划项目以及国际原子能机构合作项目等多项研究课题,1994-1998年与日本原子力研究所、美国华盛顿大学等进行了合作研究,并于1998年获日本原子能研究院颁发的“留学人员突出贡献奖”称号,在国内外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近60篇,出版专著二本,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项。
徐 旭,男,教授,1968年生。现任上海大学校长助理、党委组织部部长。历任上海大学教务处教学研究与评估科科长、钱伟长校长秘书、上海大学校办副主任等职。
翟启杰,男,教授,1959年10月生,现任上海大学校长助理、校学科办主任。历任上海大学材料学院金属材料系副主任、上海大学材料学院副院长、上海大学科研处处长等职。
李伟,男,副教授,1963年8月生,现任上海大学校长助理、研究生工作党委常务副书记。历任上海大学校友会办公室主任、校长办公室副主任、环化学院党委书记等职。
曾经荣获“第二届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上海市育才奖”等荣誉称号。曾获得国防科工委科技成果二等奖。
余 洋,现任上海大学校党委办公室主任,兼任校信访办主任,博士学历,曾担任过上海大学文学院研究生党总支书记,文学院党委副书记,共青团上海大学委员会副书记等职。
吴嘉彦,男,讲师,1956年11月生,现任上海大学校长办公室主任。历任上海大学教务处副处长、上海大学招毕办主任等职。
曾经获得上海科技大学“记大功”,上海科技大学“校先进”,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先进个人”等荣誉。
顾莹,女,讲师,1965年7月生,现任上海大学校长办公室副主任。历任上海大学材料学院教师、材料学院党委副书记等职。
吴仲钢,男,副教授,1963年1月生,现任上海大学纪委副书记。历任上海大学环化学院、机自学院党委副书记、学生工作办公室副主任、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等职。
曾经荣获“上海大学优秀党务工作者”、“上海大学优秀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荣誉奖”、“上海市育才奖”等荣誉称号。
撰写多篇学生工作论文,曾担任上海大学思想理论研究重点课题负责人,获得第五次全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论文三等奖。
周瑛,女,馆员,1955年8月生,现任上海大学党委组织部主持工作副部长。历任上海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党委办公室主任、上海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上海大学国际工商与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上海大学党委组织部副部长等职。91年荣获校记功奖励,曾经荣获校优秀党员、优秀党委工作者等荣誉称号。05年获上海市教育成果三等奖。
施恩望,男,讲师,1952年12月生,现任上海大学党委组织部副部长、上海大学党校常务副校长。历任上海科技大学宣传部副部长、上海大学党校副校长等职。
唐小军,女,高政,1952年6月生,现任上海大学党委统战部部长。历任上海科技大学组织部党委组织员、副部长、上海大学党委组织部副部长等职。
曾经荣获“全国统战工作先进个人”、“上海市优秀统战工作干部”、“上海市三八红旗手”、“上海市新长征突击手”、“上海市高校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上海大学先进工作者”、“上海大学三八红旗手”、“上海大学新长征突击手”、“上海大学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陈志宏,男,讲师,1961年1月生,现任上海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历任上海大学学工办副主任、上海大学校长办公室主任、上海大学研究生工作党委副书记等职。
曾经荣获上海市科教党委优秀党员等荣誉称号。
毛忠平,男,讲师,1952年9月生,现任上海大学机关党委书记、精神文明办公室主任。历任上海科技大学政治教师、上海大学社科学院哲学教师、上海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等职。
曾经荣获上海市“四五”普法宣传教育先进工作者、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优秀组织者等荣誉称号。
曾担任《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一书副主编、《修身明德,纳荣拒耻》一书副主编。
林海霞,女,教授,现任上海大学学工办主任。曾任理学院化学系党总支书记。
长期从事有机化学、有机结构分析及波谱综合解析等课程的教学工作。致力于药物化学及功能有机材料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注重技术创新,取得一些具有开发前景 的成果;已获得授权发明专利多项;发表SCI论文近40篇;作为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上海市高等学校科技基金 项目以及横向项目。
郭长刚,男,教授,1964年1月生。现任上海大学研究生部主任。先后任教于山东曲阜师范大学和上海大学,历任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系副主任、文学院副院长、研究生部副主任。
主要学术称号及兼职有:美国国务院富布莱特项目高级访问学者、上海市曙光学者、中国世界古代史学会理事、上海市世界史学会理事、美国宗教学会会员。长于古代罗马史、西方社会文化史的研究;热衷于人文教育、公德宣扬与社会扶助,反对贫穷与邪恶。
杨国宏,男,教授。现任上海大学人事处处长。
宋少沪,男,副教授,1951年11月生,现任上海大学教务处常务副处长、教育质量监控与评估办公室主任。历任上海闸北区外贸公司部门经理、上海大学土木工程系副系主任、上海大学教务处副处长等职。
曾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全国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上海好似优秀教材一等奖、上海市育才奖等荣誉。参与市教委项目《装饰工程预算智能化研究》、市重点课程建设项目《施工技术》等,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施利毅,男,教授。现任上海大学科技处处长、上海大学纳米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
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上海市领军人才计划及上海市科委优秀学科带头人计划、上海市科委技术创新团队负责人、上海大学“十佳”杰出青年、上海市高校优秀青年教师、上海科技发展重点领域技术预见专家。
张能辉,男,副教授。现任上海大学招毕办副主任。
曾获得上海市科协第八届青年优秀科技论文二等奖、上海大学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上海市教委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上海市自然科学二等奖。
梁亮,男,讲师,1972年2月生,现任上海大学房产处处长。历任上海大学团委副书记、上海大学学生工作办公室副主任、上海大学团委书记等职。
张文俊,男,教授,1959年11月生。现任上海大学设备处处长。担任中国电波科学学报编委、中国计算物理学会计算电磁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广播电视学会有线电视专业委员会 委员、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曾获93年全国优秀教师、93年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94年霍英东教育基金全国优秀青年教师、95年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98年上海市十佳科技启明星、99年英特尔优秀老师奖。98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胡振荣,男,助理研究员,1950年8月生,现任上海大学离退休处处长。历任科技大学计算机系指导员兼团总支书记、党委组织部成员、老干部办公室主任、上海大学老干部办公室副主任、离退休系统党委书记等职。
曾经荣获2000年获市委组织部、市委离退局颁发上海市离退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谢建强,男,工程师,1958年10月生,现任上海大学校友会办公室主任。历任海军航空兵路桥场站司令部副连战参谋、海军上海基地装备处正团干部、上海大学巴士汽车学院机关党支部书记等职。
曾经荣获海航路桥机场电源车改装获海航科技二等奖等荣誉
王军华,男,讲师,1973年7月生,现任上海大学学生社区管理部主任。历任上海大学通信学院电子信息工程系党总支副书记、上海大学通信学院党委副书记等职。曾经荣获上海大学王宽诚育才奖、上海大学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山鸣峰,男。现任上海大学高教所所长、上海大学经济管理中心主任。
鲁 娜,女,副教授。现任上海大学工会副主席、上海大学妇委会常务副主任。
胡大伟,男。现任上海大学团委书记。曾任上海大学学工办副主任等职。
胡建国,男,副教授。现任上海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兼任上海市欧美同学会上大分会常务副秘书长、宝山分会理事。
曾获得上海市侨务工作先进个人;上海市行政记大功;上海大学机关优秀党员等光荣称号及上海市教书育人先进集体一等奖、上海大学“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与学校党的建设”征文比赛鼓励奖等。
任永平,男,教授,1963年生。现任上海大学管理学院党委书记、中国会计学会会计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委员。曾任上海大学国际工商与管理学院会计系教授、会计系主任、国际工商与管理学院院长助理。
沈 瑶,教授。现任上海大学景国际学院院长。
沃国成,现任上海大学国际交流学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
樊春妹,现任上海大学公共管理系党总支书记。费敏锐,教授。现任上海大学机自学院党委书记。现兼任中国系统仿真学会理事,中国自协化学会智能自动化专委会、应用专委会委员、上海仪器仪表学会常务理事、上海自动化学会理论专委会副主任、仪表专委会委员、国际电工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会员。
董晓雯,现任上海大学计算机学院党委书记。
王建华,教授。现任上海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
翁培奋,男,教授,1964年12月生,现任上海大学理学院党委书记。历任上海大学力学研究所教授、博导、上海大学理学院副院长、上海大学研究生部主任等职。
曾经荣获上海市博士后奖励基金一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国力学学会青年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首届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奖励基金。迄今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50多篇。
汪大伟,男,教授,1954年1月生,现任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执行院长。历任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国画系主任、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等职。
同时现任教育部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第二届全国社会艺术水平考级管理工作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还担任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科学技术协会委员、科学与艺术协会副理事长、上海艺术博览会艺术委员会委员、上海地铁建设环境艺术委员会委员。近五年出版专著、编著《寻桃花源记》、《新语言—数码艺术与艺术设计》、《返手归真》、《设计素描》,并发表论文7篇,《上海市轨道交通标志设置指导手册》获上海市重大工程咨询二等奖,此外还参与多项项目设计。
李红,女,助理研究员,1956年3月生,现任上海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党委书记。历任上海大学党委组织部副部长、上海大学成教高职党总支书记等职。
王廷云,男,教授,1963年5月生。现任上海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执行院长,上海市特种光纤重点实验室主任。
主要从事光纤技术及系统、光电测试技术、光电信号处理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他是中国光学学会高级会员、上海市科委2002科技预见专家。
谢之君,教授。现任上海大学外语学院党委书记、院长。
竺
剑:现任上海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
陆翠兰,女,副教授,1954年4月生,现任上海大学悉尼工商学院党委书记。历任上海工业大学材料系党总支副书记、上海大学材料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上海大学悉尼工商学院直属党支部书记等职。
曾经荣获“上海市育才奖”、上海市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指导教师、上海市高校帮困助学工作先进个人、“上海大学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撰写的论文曾获得上海市教学成果二等奖、上海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还获得上海市教委系统党建课题三等奖,获“上海市首届高校学生辅导员论坛”征文活动三等奖,获第一届上海高校学生政治辅导员征文二等奖等荣誉。
王晴川,男,副教授,1969年9月生,现任上海大学影视学院教师。历任上海市人民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局长秘书、上海大学影视学院新闻系党支部书记、上海大学党委办公室主任助理、上海大学党委办公室副主任等职。
曾经荣获中国广播电视奖、安徽新闻奖、安徽电视奖、安徽省广电厅优秀工作者、人民日报将、复旦大学特等奖、闸北区优秀青年人才、“南方杯”广播电视论文一等奖等荣誉。
曾在《新闻大学》、《中国记者》、《新闻战线》、《中国广播电视学刊》、《电视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专业论文30多篇。参与著作《媒介经济学》艺术(复旦大学出版社)
钱晋武,男。现任上海大学中欧工程技术学院院长。
从事机器人和精密工程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863计划项目4项。
顾红,女,副教授,1958年12月生,现任上海大学体育学院党总支书记。历任上海大学体育部副主任、上海大学体育部直属党支部书记兼副主任、上海大学体育教学部直属党总支书记等职。
朱正林,闸北区教育局副局长。
张秋波,闸北区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
杨文萍,闸北区卫生局党工委副书记、纪工委书记。
武 斌,闸北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兼公务员局副局长。
陈新光,闸北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
唐其艳,闸北区体育局党委书记、纪委书记。
徐祥兴,闸北区民政局副局长。
高德政,临汾路街道党工委副书记、纪工委书记。
秦少秋,上海北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
第四篇:华南师范大学凝聚态物理专业导师简介
凝聚态物理专业导师简介
(以姓氏拼音为序)
艾保全,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研方向是分子马达运动机制、低维材料(纳米)的能量和热的传输、生物非线性噪声效应。2004年毕业于中山大学,获博士学位。随后在香港大学及香港浸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5年9月起华南师范大学教师。主要从事理论生物物理的研究,包括生物非线性系统中的噪声效应,肌肉运动微观机制,分子马达的运动机制(线性和旋转马达)以及低维材料的热传导等领域的研究。他以第一作者在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B,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Physical Review E等 SCI收录国际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32篇。论文被引用200多次,其中关于肿瘤生长过程中噪声控制的论文被它引50次,关于微管中粒子定向输运的论文被著名综述期刊Reviews Modern of physics引用并介绍我们的相关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各一项,并和澳门科技大学,日本产业科技大学以及香港浸会大学等研究组从事合作研究。主要荣誉:2006年华南师范大学科研优秀工作者.2006年入选广东省“千百十”人才工程培养对象.2005年获得广东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称号.研究兴趣:
1.分子马达的研究:研究分子马达的运动机制,线性分子马达,旋转分子马达,以及分子马达运动方向的控制,效率及其最大值研究,考虑量子效应的分子马达的运动。
2.低维材料(纳米)的能量和热的传输:一维纳米系统中热传导性质的研究及其应用的研究;热二极管,三级管及热(声子)操纵和控制的研究.3.生物非线性系统中的噪声效应: 基因选择过程中的噪声效应;噪声对肿瘤生长的影响;细菌生长过程中的噪声效应。主持科研项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7.1-2009.12,分子马达运动机制的理论研究(旋转).2.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2007.1-2008.12,线性分子马达运动机制的基础研究.发表代表性论文(if>2.0)
1.and Liang-Gang Liu,Brownian pump in nonlinear diffusive media, 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B 112(2008)9540
2.and Liang-Gang Liu, Phase shift induces currents in a periodic tub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126(2007)204706
3.and Liang-Gang Liu, A channel Brownian pump powered by an unbiased external forc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128(2008)024706
4.and Liang-Gang Liu, The tube wall fluctuation can induce a net
current in a periodic tube, Chemical Physics, 344(2008)185-188.5.and Liang-Gang Liu, Thermal noise can facilitate energy
transformation in the presence of entropic barriers,Phys.Rev.E75(2007)061126.6.and Liang-Gang Liu, Reply to comment on correlated noise in a
logistic growth model, Phys.Rev.E77(2008)013902.7.and Liang-Gang Liu, Facilitated movement of inertial Brownian
motors driven by a load under an asymmetric potential, Phys.Rev.E76(2007)042103.8.Bao-quan Aiand Liang-Gang Liu,Current in a three-dimensionalperiodic
tube with unbiased forces, Phys.Rev.E74(2006)051114.9.Transport reversal in a thermal
ratchet, Phys.Rev.E 72,(2005)031101.10.Xian-ju Wang, Guo-tao Liu and Liang-Gang Liu, Correlated
noise in a logistic growth model, Phys.Rev.E 67(2003)022903.11.Xian-Ju Wang, Guo-Tao Liu, and Liang-Gang Liu, Efficiency
optimization in a correlation ratchet with asymmetric unbiased fluctuations, Phys.Rev.E68(2003)061105.12.Xian-Ju Liang-Gang Liu, Modeling translocation of
particles on one-dimensional polymer lattices,Phys.Rev.E 64,(2001)906-910.13.and Liang-Gang Liu, Stochastic resonance in a stochastic bistable
system,JournalofStatistical Mechanics: theory and experiment(2007)P02019.14.andLiang-gang Liu, Efficiency in a temporally asymmetric
Brownian motor with stochastic potentials, JournalofStatistical Mechanics:Theory and Experiment(2006)P09016.15.Efficiency and
Current in a correlated ratchet, Chaos 14(4)(2004)957
16.Liqiu Wang and Liang-Gang Liu, Flashing motor at high
transition rate, Chaos, solitons & fractals 34(2007)1265-1271.17.andLiang-gang Liu, Transport driven by a spatially modulated
noise in a periodic tube, Journal of Physics:Condensed Matter 19(2007)266215.Email:aibq@scnu.edu.cn
陈浩,男,教授,硕士生导师。主研方向是非线性物理、量子场论和凝聚态物理。1988.2 在中山大学物理系获博士学位,1998.11为华南师范大学物理系教
授。主研方向为理论物理,包括非线性物理、量子场论和凝聚态物理等前沿领域以及理论物理的教学研究。共发表论文30多篇,其中被SCI收录9篇。
胡连,男,教授,硕士生导师。主研方向是量子场论、量子计算。1985年在中山大学获理学博士(量子场论方向).1985到1993研究超导和强关联电子系统.曾在香港多所大学做访问学者.1991在中大任副教授.1991年到1992年在日本东京大学任访问研究员.1993调到华南师大物理系理论物理组工作.先后主讲理论力学,量子力学,高等量子力学等多门本科及研究生课程.1996年在本校升为正教授.2001年起对BERRY相位在量子计算中的应用感兴趣, 参加朱诗亮教授和胡梁宾教授多项国家和广东省科研项目和基金.一共发表正式论文约60篇.涉及基本粒子的量子场论, 超导和强关联电子系统,一维PEIERLS相变, BERRY相位和量子计算,量子点以及大学物理教育.本人现在仍参与朱诗亮教授和胡梁宾教授的基金项目.Email: Hulian0822@163.com
胡梁宾,男,教授,博导。
李铭,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8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原子核物理专业获学士学位,1989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获硕士学位,1998年毕业于香港大学获博士学位,1999年5月致12月在巴黎第六大学从事研究工作。本人近年来主要研究领域是半导体,磁性材料,和超导现象的相关理论,在国际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十多篇,多数被SCI收录。
朱诗亮,男,教授,博士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199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获学士学位。1995年毕业于中山大学,获硕士学位。2001年在香港大学获博士学位。2003年晋升为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到下述大学或研究所工作过: 香港大学物理系(2001.9-2003.9博士后研究);意大利ISI研所(2004.1-2004.8,博士后);美国密歇根大学光学相干及超快科学中心,理论物理中心(2004.10-2006.8,Research Fellow)。
近年来主要从事量子计算与量子信息、超冷原子、几何相位、凝聚态物理等领域的基础理论及其应用研究。在国际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三十多篇,其中有10篇论文以第1/独立/通信作者发表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14篇论文发表在《Physical Review A/B》上。论文曾被Nature、Science、Physics Reports、PRL/PRA/PRB 等国际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他引超过四百篇次。经常应邀为PRL, PRA/B, JPA,PLA, Physica B等重要学术杂志审稿。研究项目“几何相位
理论和应用”获2007教育部高校自然科学一等奖。获香港大学2008 Denial Tsui Fellow。
目前感兴趣的研究领域包括:量子计算、量子模拟与量子信息、超冷原子、几何相位的理论及其应用、凝聚态理论等。
10篇代表论文:Realizing and detecting the quantum Hall effect without Landau levels by usingultracold atoms
L.B.Shao, S.L.Zhu* ,L.Sheng,D.Y.Xing, and Z.D.Wang, Phys.Rev.Lett.101,246810(2008)Quantum Jumps between Macroscopic Quantum States of a Superconducting QubitCoupled to a Microscopic Two-Level System
Y.Yu*, S.L.Zhu* ,G.Z.Sun*, X.D.Wen, N.Dong, J.Chen, P.H.Wu, and S.Han,Phys.Rev.Lett.101, 157001(2008)Simulation and Detection of Dirac Fermions with Cold Atoms in an Optical LatticeS.L.Zhu, B.Wang, and L.M.Duan, Phys.Rev.Lett.98, 260402(2007).Spin Hall Effects for Cold Atoms in a Light-Induced Gauge Potential S.L.Zhu,H.Fu,C.J.Wu,S.C.Zhang, and L.M.Duan, Phys.Rev.Lett.97, 240401(2006)Ion trap quantum computing with transverse phonon modes
S.L.Zhu, C.Monroe, and L.M.Duan, Phys.Rev.Lett.97,050505(2006)6 Scaling of geometric phases close to quantum phase transition in the XY chainS.L.Zhu, Phys.Rev.Lett.96, 077206(2006).Geometric quantum computation and multiqubit entanglement with superconducting qubits inside a cavity
S.L.Zhu, Z.D.Wang, and P.Zanardi, Phys.Rev.Lett.94, 100502(2005).8 Unconventional geometric quantum computation
S.L.Zhu, Z.D.Wang, Phys.Rev.Lett.91,187902(4 pages)(2003).9,Implementation of universal quantum gates based on nonadiabatic geometric phasesS.L.Zhu and Z.D.Wang, Phys.Rev.Lett.89, 097902(4 pages)(2002).10,onadiabatic noncyclic geometric phase and ensemble average spectrum of conductance in disordered mesoscopic rings with spin-orbit coupling
S.L.Zhu and Z.D.Wang, Phys.Rev.Lett.85, 1076(4 pages)(2000).科研项目:
1.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几类量子计算模型研究”。
2.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几何位相及其在介观量子输运和量子计算中的应用”。
3.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4.参加国家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固体微结构的量子效应、调控及其应用研究”。
5.参加国家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基于核自旋量子调控的固态量子计算研究”。
6.参加香港研究资助局基金(RGC Hong Kong)“Quantum Computation with Solid-State Qubits”。
7.参加香港研究资助局基金(RGC Hong Kong)“Exploring New Geometric Quantum Computation Schemes”。
Email: shilzhu@yahoo.com.cn
第五篇:复旦大学考研翻译专业导师简介之二
复旦大学考研翻译专业导师简介之二
讲师 姓名:强晓
职称:讲师
最高学位:博士
研究方向:典籍英译
学习经历
2001年获外交学院英语外交学士学位
2005年获复旦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其间赴日本九州大学交流学习
2015年获复旦大学英语语言文学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2005.9月至2007.7月复旦大学外文学院大英部研究生组任教
2007.9月至今复旦大学外文学院翻译系任教
讲授课程
英语多文体阅读,翻译概论,英汉互译,英语写作等
姓名:姜 倩
职称:高级讲师
最高学位:文学博士(翻译方向)
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科幻小说翻译史
讲授课程
基础英语,中级英语,翻译概论,文学翻译,英汉互译技巧,英语读译,科幻小说阅读与翻译
姓名:冯 超
职称:讲师
最高学位:硕士
个人经历
北京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系
文学学士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经济学双学士
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同声传译方向
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硕士
姓名:王炎强
职称:讲师
美国蒙特雷国际研究院高级翻译学院访问学者
资深同传译员
学习经历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获英语语言文学学士
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前联合国译员培训部)获同声传译方向硕士
复旦大学外文学院获翻译学博士
讲授课程
交替口译、同声传译、视译、高级听力、中级英语等课程。
姓名:管玉华
职称:讲师
最高学位:硕士
研究方向:英汉双语交替传译、同声传译、高校本科与研究生阶段
交同传教学模式探索英汉汉英语义结构对比、东西方文
化差异比较、认知语言学、认知心理学等
个人简历
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获英美语言文学学士学位
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原联合国译训部)获应用语言学(英汉交替同声传译/CI & SI)硕士学位,主攻英汉汉英交替传译与同声传译方向
讲授课程
英汉视译,英汉互译,英汉交替传译,英汉同声传译,英语综合阅读I,II,III
姓名:张晓雪
职称:讲师
最高学位:文学博士
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英美语言、文学及文化
学习经历
2005年复旦大学获英语语言文学学士学位,其间赴香港大学英语系交流学习
2011年复旦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方向为翻译学研究
讲授课程
基础英语,高级英语,英语写作,英语阅读,英美短篇小说选读,大学英语,商务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