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佛山市中医院导师简介
佛山市中医院导师简介
中医骨伤科学(100508)
陈志维主任中医师
陈志维,男,1954年2月生,广东佛山人,中共党员;骨伤科主任中医师,佛山中医院党委书记,院长;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理事、骨伤科分会常委,广东省中医药学会急症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委员,佛山市医学会副会长,《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编委,广东省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专家。
从事骨伤科临床工作30余年,擅长于治疗各种骨折、骨肿瘤、骨结核、骨病及各种骨科疑难杂病。尤其擅长治疗创伤和矫形等领域的各种疾病如:严重压榨伤、骨折、脊髓损伤、四肢畸形、脊柱畸形等。在闭合手法复位上有一定创新和突破,在国内首次报道利用杠杆力学原理,运用“展收推端”整复桡骨头骨折歪带帽。根据关节囊破裂口开合现象,复位肩关节前脱位并外科颈骨折得到国内同行的肯定。能熟练完成难度较大的各种创伤、矫形、肿瘤等手术,善于处理各种髋、膝关节部位的关节病变,能娴熟完成各种骨折、脱位和关节置换手术;运用显微外科技术进行断指(趾)再植再造,带头开展血管、神经及肌皮瓣移植等手术,开展椎间盘镜、关节镜等微创手术,在省内和国内享有较高声誉。
现主要从事骨创伤与矫形方面的研究,近年来获得各级科技进步奖9项,在省级以上专业杂志发表学术论文53篇,主编、参编专著4本,主持和参与研究课题10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部级2项,共招收培养研究生8人,其中2人已取得硕士学位。
杨海韵主任中医师
杨海韵,女,籍贯广东,1960年10月生,佛山市中医院副院长,骨伤科主任中医师,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外治分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骨伤科分会副秘书长,全国中医高等教育学会临床教学研究会常委。从事骨伤科医疗、科研、教学工作25年,中西医基础理论扎实,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及科研能力,擅长治疗软组织损伤、老年性骨病、骨质疏松、骨与关节急慢性损伤、骨伤康复骨伤科疑难病症,特别在骨质疏松症中医药治疗与研究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极开展骨科新技术、新疗法的推广工作。组织和参加了新型骨质诱导材料治疗骨缺损及骨不连的临床观察,复杂性骨盆骨折的治疗等多项新技术开展。主持省中医药局课题《去势大鼠股骨骨密度和生物力学物特性的动态观察》、卫生部课题《中国人正常人的骨密度变化及适合中国人群的骨质疏松诊断标准研究》佛山市中医院分中心的研究。组织并指导《骨宝丸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运动式外固定器固定带掌背动脉的掌关节面复合组织瓣修复手部骨关节缺损》等五个项目的研究。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佛山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负责组织《陈渭良骨伤科临证精要》的编写及主审工作并任副主编;参加《专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丛书--骨伤科分册》一书编写并任副主编;参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标准化项目的“中医骨伤科诊疗标准”的制订工作。在专业期刊上发表论著十余篇。共招收培养研究生8人,其中5人已取得硕士学位。
徐志强副主任中医师
徐志强,男,1963年出生,1984年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骨伤科副主任中医师;佛山市中医院三水分院院长,全国第三批名老中医药专家钟广玲主任医师的学术继承人。
从事骨科临床、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20余年,擅于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骨科疑难杂病,对于创伤、骨与关节损伤、软组织损伤、骨肿瘤、骨结核、骨不连及急慢性骨髓炎等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在教学、科研工作中,一贯坚持认真求实、继承创新、科学严谨的作风。
参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立项的“外用伤科黄水对急性开放性软组织创伤修复过程影响的临床与实验研究”,1997年10月获广东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三等奖,2000年12月获佛山市卫生局科技进步二等奖。参与广东省卫生厅“五个一工程”重点项目“掌背神经的腕、掌侧逆行岛状皮瓣手指缺损再造方法的研究”,2001年6月获佛山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参与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立项的“改良骨盆外固定器配合牵引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脱位的研究”,2001年6月获佛山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参与北京市科委立项课题“骨折愈合应力适应性的究”2003年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参与编写《骨伤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陈渭良骨伤科临这临证精要》论文“外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开放骨折”发表于《中国中医骨伤科》、“上举牵引、挤压、复位夹板固定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合并脱位”发表于《 中医正骨》、“黄水治疗创伤性骨化性肌炎”发表于《 湖北中医》。由于工作突出,先后多次获得医院和佛山市嘉奖。
张兆华主任中医师
张兆华,男,1964年9月生,广东佛山人,1986年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骨伤科主任中医师,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佛山市中医院医务科科长,院长助理;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科分会创伤学组秘书,全国第三批名老中医陈渭良的学术继承人。
从事骨伤科临床医疗20年,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治疗各种骨与关节急慢性损伤、各类软组织损伤。参加过多个省市级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并参与《骨伤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陈渭良骨伤科临床精要》等学术专著的编写,并撰写过学术论文多篇。共招收培养研究生3人,其中1人已取得硕士学位。
余海波主任医师
余海波,男,汉族,湖北省赤壁市人,1961年出生。医学硕士,佛山市中医院骨外科主任医师,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教授,《现代医学与临床》杂志编委,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临床教学研究会理事。长期从事骨外科临床和研究工作,擅长骨与关节损伤、脊柱损伤、骨病的诊断与治疗,尤其专长髋关节手术。能熟练地操作组织学、组织化学、酶组织化学、分子杂交等实验技术。参与编写专著2本,主编科普著作1本;在《中华创伤杂志》、《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等刊物发表论文26篇;主持和参与科学研究项目11项,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奖1次,省级科技进步奖1次,地市级科技进步奖3次。
陈逊文主任中医师
陈逊文,男,广东省南海人,1963年12月生,骨伤科主任中医师,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全国中医骨伤科医疗中心佛山市中医院骨伤科主任,骨伤科研究所主任;中华中医学会骨伤科委员会委员、世界中医骨科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残废人康复协会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第三批名老中医陈渭良教授学术继承人。
长期致力于骨伤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具有丰富的临床和教学经验,经常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创伤,对骨关节损伤、矫形、骨缺损、感染等有独到疗效。参与编写国家卫生部《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骨科部分)、《陈渭良骨伤科临证精要》、《医临中床诊治丛书》等著作,主持、参与多项国家级、省级、市级课题,发表专业学术论文20余篇。获得五项省、市级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得“佛山市十大优秀青年科技创业者”称号。现已招收研究生3名。
李逸群主任中医师
李逸群,男,1963年12月出生,广东省汕头人,1987年毕业于广州中医学院,骨伤科主任中医师,佛山市中医院骨伤科副主任,广州中医药大学及佛山职工医学院教授,中医骨伤科学硕士生导师,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科分会股骨头坏死专业学组委员,《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特邀编委。
从事骨科临床、科研、教学工作20年,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种骨与关节损伤,特别是近关节及关节内骨折的治疗,坚持中医特色,熟练运用正骨十四法、小夹板固定治疗四肢骨折脱位,对骨伤重症、四肢神经血管损伤、骨折迟缓愈合、创伤矫型等骨伤科疑难问题,采用中西结合的方法予以解决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有多项注重创伤的基础研究课题,相关研究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先后在《中医正骨》、《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等国家级、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广东中医药管理局立项《骨宝液对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实验研究》,参与临床研究省中医药管理局课题《陈谓良骨伤科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总结与研究》及省卫生局《针刺对骨痂形成的疗效机理》等多项科研项目。参与编写《陈渭良骨伤科临证精要》、《骨伤科专病 中医临床诊治丛书》再版修改。协助指导培养硕士研究生多名,现培养在读硕士研究生2名。
郭跃明主任中医师
郭跃明,男,汉族,1963年生,广东揭阳人,中医骨伤科主任中医师,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佛山中医院小儿骨科主任,中华小儿外科学会矫形学组委员。1986年毕业于广州中医学院中医学本科专业,获学士学位。
从事骨伤科临床、科研、教学工作近20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特别是在小儿骨科的创伤、矫形及正骨手法、创伤急救等方面有独到的心得,通过将传统中医与现代医学有机结合,取得较好的疗效。擅长治疗小儿先天性畸形及四肢躯干骨折,对小腿创伤骨折治疗有丰富临床经验,改良“T”型螺丝钉尺骨鹰嘴牵引术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降低了肘内翻畸形后遗症。2000年成立全省第一家的小儿创伤及矫形专科病房,在省内外已有一定的影响力。主持及参与市厅级立项课题6项,其中“陈渭良骨伤科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研究”、“利用伤肢小隐静脉修复腘动静脉断裂临床应用研究”两个课题已结题,达国内先进水平,分别获2004年度佛山市科技进步二、三等奖。主持的“肱骨髁上骨折中后期携带角丢失及预防研究”等课题也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以第一作者在国内一级医学刊物上发表《肱骨髁上骨折并肘内翻畸形病理形态学分析》、《肱骨髁上骨折并肘内翻的再认识及手术时机的选择》等多篇医学论文,并多次参与国内外的医疗学术会议。教学方面,长期担任着对主治、住院医师等的传、带、教工作,根据各人的不同特点和知识层次,将临床与理论知识相结合,注重言传身教、严格要求。
何风春主任中医师
何风春,男,1964年出生,1980年7月考入第一军医大学医学系本科,获学士学位。毕业到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全军骨科中心工作,历任住院医生、助教,硕士研究生、主治医生、讲师。1993年考取解放军总医院全军骨科研究所中国工程院院士卢世璧教授博士研究生。1996博士毕业后继续于第四军医大学全军骨科中心从事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
1997年7月受邀到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及其微创研究所(Microsearch)进修学习一年半,师从著名教授E.Owen,受益匪浅。1998年底归国,经答辩、考核等,被解放军总后勤部任命为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2002年受聘于佛山市中医院骨科脊柱外科中心,现任脊柱中心副主任。2003年广东省卫生厅批准为主任医师。2004年被南方医科大学兼职教授。2005年聘为广州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主要从事骨伤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可以独立完成脊柱侧弯、脊柱后突,脊椎先天性畸形(如半椎体、蝶形椎体等)、脊柱滑脱、脊柱骨折脱位的矫正、经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术。可独立完成全脊柱截骨术。可以完成颈椎病、颈椎骨折、OPLL等的前路椎体切除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术、颈椎前路钢板、AO侧块螺钉或颈椎后路椎板成形术(如单开门)等。对于胸、腰椎结核、肿瘤等可以完成经胸或经腹膜外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术。
积极参与各项科研活动,先后获得多项基金资助,其中“引导性神经再生的研究”1999年于第四军医大学获得优秀科技人才基金(5万元,第一申请人), “骨肿瘤转移抑制基因全长cDNA克隆、测序及功能分析”1999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18万元,第二申请人),“组织工程原理促进神经再生研究”获得2002年佛山市科委立项课题。参加翻译美国最新版(Orthopedic Surgery)《矫形外科学》一部。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高峻青主任医师
高峻青,男,1965年8月出生,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佛山中医院骨科手足显微整形外科主任,主任医师。广东省显微外科学会佛山显微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编委。
长期从事骨伤科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临床经验丰富,主要的研究方向为创伤骨科,手外科,足踝外科,显微外科。对于大面积骨和皮肤等复合组织缺损的修复和功能重建,手足部和肢体的复合组织缺损各种皮瓣修复,复杂的断肢、断指,多指离断、多肢体离断的再植,手足部先天和后天畸形的矫正及神经损伤等造成的肢体功能障碍的晚期功能重建,以及四肢的血管损伤、四肢骨折伴有血管神经及软组织严重损伤的修复均有较深的研究。
主持研究厅局级科研课题2项,《手部小型功能支具的研制及临床应用》为2003年度佛山市重点科技攻关项目03080132,获8万元资助。积极参与指导了5项厅局级科研课题的立项和研究。2项已结题项目获佛山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先后于国家各级专业杂志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刘效仿主任医师
刘效仿,男,籍贯湖北武汉,1964年1月生,医学硕士,教授。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佛山市中医院关节科主任,骨伤科中西医结合主任医师,中华中医药学会骨关节病专业委员会理事。
1993-1994年公派到德国Vulpius Knilik骨科医院研修2年。1999年再到美国迈阿密大学学习、交流2月。2005年再次到比利时SANI KLASS 等医院学习、交流2月。擅长关节运动损伤、创伤;关节各种功能重建;髋、膝关节的微创手术治疗;复杂骨盆骨折的手术治疗,各类软组织损伤及骨伤科疑难病症。近年多次参加国内、国际学术会议,宣读论文并授课。
从事骨伤科医疗、科研、教学工作20年,中、西医基础理论扎实,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及科研能力。组织、参与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立项的《改良骨盆骨外固定器治疗复杂骨盆骨折的临床应用及实验研究》课题获佛山市政府颁发的科技进步一等奖;《骨折愈合应力适应性的研究课题》获中华中医药学会和北京市政府科学技术二等奖。近年在《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等全国核心期刊发表多篇论文,如:《人工髋关节置换失败的医源性原因分析》、《关节镜下内外侧支持带松解治疗髌股关节软骨软化症》、《复杂髋臼骨折的手术治疗》等。参与编写《专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丛书--骨伤科分册》及《陈渭良骨伤科临证精要》。
江湧副主任中医师
江湧,男,广西武宣人,1959年11月生,骨伤科副主任中医师,现任佛山市中医院骨十二科主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硕士生导师;广东省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培养对象;从事骨伤科临床教学工作19年,对中医正骨技术、夹板固定术、牵引术、中医辩证施治等有较丰富的经验,尤其是治疗上肢闭合损伤、骨科疑难病症如骨质疏松症及骨科后康复治疗,有一定的造诣。在《中国骨伤》发表文章两篇,其中《骨科康复与中医理念》突出了中医阴阳学说在骨科领域的指导作用。《过肩折顶复位法治疗肩关节脱位33例》介绍单人复位法及其原理,并于近期《中国骨伤》文章综述中被介绍引用。《手法复位夹板固定腕套牵引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为2005年广东骨科年会交流文章,并将于2007年12月发表于《中医正骨》。善于中医辩证治疗骨科疑难杂症。《陈渭良教授对肩周炎的辩证施治》发表于《新中医》(1998、8),并总结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中医治疗,提出辩病辩证相结合的临床诊疗思路,总结出文章为《骨质疏松症从痿痹瘀痉论治》。在骨科康复研究中获得一项课题立项《筋骨并重”在髌骨骨折早期康复的意义和临床研究》(广东省中医药局),并参与”陈渭良骨伤科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总结与研究”课题研究。
中医内科学(100506)
张斌主任医师
张斌,男,41岁,主任医师,现任佛山市中医院ICU科主任。广东省危重病医学会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急诊医学会常务委员,第八届佛山市医学会顾问,第一届佛山市危重病医学会名誉主任委员。1987年毕业于昆明医学院医疗系麻醉专业,本科。1990年在昆明医学院攻读麻醉学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方向为围手术期钾代谢。1996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获麻醉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中药对心肌细胞膜钙电流的影响(云南省卫生厅中医药管理局立项),2000年经广东省卫生厅专家组鉴定,成果达国内先进水平,获佛山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998年至2000年在中山医科大学临床医学博士后流动站和佛山企业博士后工作站进行博士后研究,主要从事严重创伤病人胃粘膜酸度的变化(广东省中药管理局立项),成果达省内先进水平。2003~2006年完成进行全国多中心、前瞻、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课题:严重脓毒症和MODS免疫调理治疗的临床研究。上述科研项目有20余篇论著相关核心刊物发表。未来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与多器官功能不全。
郎江明主任医师
郎江明,男,生于1954年,江西南昌人,1983年毕业于江西医学院医疗系,内科主任医师,佛山市中医院大内科主任,免疫实验室主任,糖尿病、内分泌科学科带头人,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博士后合作导师。中国中西医结合内分泌学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佛山市内科学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骨质疏松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广东省糖尿病学会常委、中华医学会佛山糖尿病分会主任委员。从事中西医结合糖尿病的临床、教学、科研工作30余年,成绩斐然,在中西医结合糖尿病领域享有声誉。率先在全省开展胰岛素泵强化治疗糖尿病的新技术。领衔成立的免疫实验室被评为国家二级实验室。负责主持完成的科研课题“佛山市城区成年人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及糖尿病肾病辩证分型客观化指标研究”、“牛黄酸对2型糖尿病血瘀证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和血小板活化功能的影响”分别获得广东省中医药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指导博士后研究人员申报的科研课题“从脂肪细胞因子和肝线粒体膜流动性研究水飞蓟宾对非酒精性脂肪肝胰岛素抵抗的影响”,获2006年国家自然基金立项资助,成为佛山市卫生系统首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糖尿病肾病辩证分型客观指标的研究”、“血栓通与抵克立得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对比研究”、“佛山市城区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24小时血糖的波动特点”等多篇论文,已分别在《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国糖尿病杂志》等中、西医学界影响广泛的国家级杂志发表,并被译为英文、日文在国际上交流、发表。主编出版了医学专著、科普读物10余部,其中,《糖尿病强化治疗学》、《临床免疫诊断学》、《常见内分泌疾病诊治》、《美国急诊医学图谱》(主译)、《相约名医系列丛书》等多部大型专著,体现了较高的学术水准。此外,还多次主办了国家级、省级专业学术会议和学习班,并应邀到美国、法国、德国、以色列等国家讲学或参加学术交流。
顾卫副主任中医师
顾卫,男,生于1961年,广西省玉林市人,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佛山市中医院大内科副主任,内科副主任中医师、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教授,广州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中华中医学会全国脑病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中西医结合神经内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佛山市神经内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擅长治疗神经内科疾病, 先后在国家级及省级医学杂志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参与国家科技部和广东省中医管理局基金研究课题三项,其中两项获省、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谭峰主任医师
谭峰,男,生于1959年,湖南省衡阳市人,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佛山市中医院神经内科主任,硕士,主任医师,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教授,广州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中华中医学会广东省脑病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中西医结合神经内科专业委员会常委,主要从事脑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主持省市科研项目4项,参予国家省市科研项目5项,其中两项获省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主编《内科急重症诊断与治疗》等著作4部,在《国外医学脑血管病分册》、《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医药学刊》等杂志发表论文39篇。
魏爱生副主任中医师
魏爱生,男,1964年生,广东五华人,1985年毕业于广州中医学院中医系,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佛山市中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硕士生导师,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中青年工作委员会常委,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中西医结合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华医学会佛山内分泌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骨质疏松委员会委员,国内两家医学杂志编委。擅长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代谢综合征、甲状腺疾病、代谢性骨病等的中西医诊治,先后在国内、外著名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完成了《糖尿病强化治疗学》(主编)、《常见内分泌疾病诊治》(主编)、《相约名医系列丛书》中之《健康酒》(主编)、《健康粥》(主编)等专业著作,主持完成省部级科研课题3项,并获省、市科技进步奖。
余俊文主任医师
余俊文,男,汉族,生于1959年10月,武汉市人,中共党员,内科主任医师。1984年医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三年,1987年考入中山医科大学攻读硕士学位,1990年毕业后分配到佛山中医院内科,1992年在中山一院高级肾病进修班学习一年,1994年参加广东省首届中西医结合风湿病学习班学习。长期以来从事内科临床医疗和教学工作,有着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专长肾脏病和风湿病的诊治,特别在中西医结合诊治肾脏病和风湿病方面有较深的临床造诣。2001~2003年受政府委派到瑞士工作学习两年,工作得到瑞方好评。
1999年承担的关东升中医药管理局课题《平肝潜阳治疗对高血压患者肾素、血管紧张苏荃谷通系统和心钠素的影响》获省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现有多个省中管局和佛山科技局的立项课题正在研究中。主编《常见肾脏病的防治与食疗》、副主编《临床免疫诊断学》,参编《常见内分泌与代谢疾病的防治与食疗》均已由广东科技出版社出版。主编《社区常见病的中西医结合诊治与防护》和《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知多少》将由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发行。2005年论著《1320名老年人血尿酸与血脂、血糖和血压的分析》在中华流行病学杂志发表,近十多年来,有论著《肾维宁冲剂对慢性肾衰患者机体细胞免疫和肾功能的影响》等20余篇论文发表于全国各类医学杂志。
历任医院肾病风湿科主任、三水分院副院长。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肾病分会常委,佛山市医学会肾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风湿病联盟常务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病分会常委。
田华琴主任医师
田华琴,女,汉族,1963年生,河南省南召县人,中共党员,中医内科主任医师,佛山市中医院肿瘤科主任,学科带头人,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肿瘤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长期以来从事肿瘤内科的临床医疗工作,具有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类内科杂病、良恶性肿瘤,采用标准化疗、中医药治疗、生物治疗、内分泌治疗、介入局部治疗(放射介入治疗、氩氦刀、粒子内照射、瘤内注射等)等治疗实体瘤取得良好疗效,对于防治肿瘤患者放化疗的副作用有丰富的临床治疗经验。擅长运用“健脾祛湿化瘀”之法,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对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有独到之处。
对“肝积方对原发性肝癌的综合治疗”进行了系列研究,已结题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课题“肝积方改善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病人生存质量的机理研究”经专家鉴定,课题成果为“国内领先”;“肝积方改善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病人生存质量的机理研究”获2005年度佛山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主持完成或在研的省市级课题十余项。在核心期刊、省级以上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编或参编了《常见肿瘤疾病的防治与食疗》、《临床中医肿瘤学》、《延年益寿400问》等专著。
中医妇科学(100509)
邬素珍主任医师
邬素珍,女,广东省兴宁县人,生于1965年10月,现任佛山市中医院妇科主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围手术期学会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妇科分会委员;职称中医妇科主任医师;学科属中医妇科;毕业以来,一直从事妇科临床医疗工作,具有扎实医学基础和高深理论知识以及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对妇科的各类疑难病、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不孕有较深的研究,有较好的疗效。曾主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立项《内异丸合内异灌肠液联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观察》等多项课题;曾发表《腹腔镜联合内异丸内异灌肠液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分析》等10多篇文章在国家级和省级杂志;已招收研究生人数2人,在国内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
中医儿科学(100510)
邓丽莎主任中医师
邓丽莎,女,广东佛山市人,1960年6月出生。佛山市中医院儿科科主任,主任中医师,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中医儿科硕士研究生导师。善长运用中医、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儿科多发病、疑难病、难治病,尤善长用中医外治法。在治疗小儿贫血、性早熟、疳证、哮喘、反复呼吸道感染等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较深的学术造旨。曾先后发表《代温灸膏天灸对哮喘儿童肺通气功能的调整作用》、《儿血宝口服液治疗小儿营养性贫血62例对照观察》、《滋阴降火法治疗女童真性性早熟28例临床观察 》、《疏肝养阴法对ICPP女孩预测身高的影响》等多篇学术论文。已完成省卫生厅课题《CHr在儿童缺铁性贫血诊断和评价疗效中的应用》、省中医药管理局、市卫生局课题《儿血宝口服液对缺铁性贫血儿童患者CHr的影响》。市卫生局课题《疏肝养阴法治疗ICPP女孩的临床研究》、《耳穴贴压法配合滋阴降火中药治疗女童真性性早熟的临床观察》正在临床观察中。2006年招收中医儿科硕士研究生一名。
针灸推拿学(100512)
张盛强主任中医师
张盛强,男,广东省潮阳县人,生于1967年1月,主任中医师,佛山市中医院推拿软伤科主任,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推拿专业硕士生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整脊分会常委;长期从事推拿科临床医疗工作,具有扎实医学基础和高深理论知识以及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尤其对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疾病的诊断治疗与研究有较深的造诣,有10多篇论文在全国各种医学杂志发表,其中“穴位手法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于2005年发表于《中医正骨》第17卷第8期临床论著;“腰麻下大推拿复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2568例疗效分析”发表于《中医正骨》2005年第17卷第5期临床论著。负责或参与厅局级科研课题8项,其中“穴位手法推拿治疗对颈性眩晕患者血液D-二聚体含量的影响”获省中医药局立项,招收研究生人数一名。
老锦雄主任中医师
老锦雄,男,广东南海人,1963年9月出生,主任中医师,教授,针灸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佛山市中医院针灸科主任,中国针灸学会理事,广东针灸学会副会长,佛山市针灸学会会长,广东省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成员。
1986年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专业,一直从事针灸临床、教学、科研工作近20年,尤其在针灸治疗痛证的机理、方和疗效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擅长运用针灸和中药等方法诊治各种原因引起的痛症及神经内分泌系统疾病,如颈椎病、肩周炎、腰腿痛、运动损伤、增生及退行性关节病、中风及后遗症、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单纯性肥胖、月经失调、亚健康状态等。1991年起主持开展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腰腿痛征及颈椎病的科研工作,所撰写的“针灸为主治疗腰退痹证”获得93年广东省学术论文交流大会一等奖;“针灸结合硬外膜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获得第四届国际针灸会议大会优秀论文奖。1994年起开设疼痛专科门诊,并开始对各种痛证,包括风湿、类风湿关节炎、退行性关节炎、肩周炎、偏头痛等进行深入的临床研究。
在专业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主持或参与省市级课题6项。
中药学(1008)
李子鸿副主任中药师
李子鸿,男,1967年9月生,副主任中药师,现任佛山市中医院药务科副科长,制剂中心主任、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教授,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常委。1991年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多年从事中药制剂生产和管理,尤其致力于中药制剂的研制开发、制剂质量标准制定、中药饮片加工炮制等药学工作,曾荣获佛山市“青年岗位能手”称号。主持或主要参与研究的各级立项课题4项,其中省级课题2项,撰写省级以上学术论文11篇,主编学术专著1部。
中西医结合临床(100602)
何明丰主任医师
何明丰,男,广东省大埔县人,1964年6月出生,1989年7月毕业于中山医科大学医疗系(六年制),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佛山市中医院急诊科主任,主任医师,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急救专业委会副主任委员、佛山市医学会急诊分会副主任委员,现主要从事中西医结合危重病急救、复苏学、心脑血管疾病的急救治疗工作,长期在急诊和ICU工作,成功抢救不少严重复合伤、重症中毒、严重腹腔感染合并多器官功能不全或多器官功能衰竭的病例;多次成功抢救呼吸心跳骤停病人,开展急诊临时心脏起搏新技术、开展中西结合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恼梗死等新方法,国内首创“气管夹闭窒息法致家兔心脏骤停模型”并撰写文章“气管夹闭窒息法致家兔心脏骤停模型的研究”发表于《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4年第3期,在国家和省级专业杂志共发表论文40余篇。获广东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佛山市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最近5年重点进行心肺复苏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探讨中医中药在心肺复苏中的作用和机理,现负责省市课题3项,参与课题6项,该研究为临床心肺复苏中心肌保护提供了新的实验依据,并揭示了心肺复苏期间心肌损伤、血清cTnT的变化规律,在CA-CPR模型建立及中药制剂促进心肺复苏领域居国内领先水平,现继续扩大样本量并在临床上进一步深入研究。
龙心光主任医师
龙心光,男,1965年12月生,江西永新人。眼科主任医师,现任佛山市中医院眼科主任。研究方向为眼底病以及增生性眼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2002年确定为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重点培养对象(校级)。主持广东省卫生厅等科研课题4项,科研成果《高三尖杉酯碱抑制翼状胬肉成纤维细胞增生的效果及临床应用前景》获得广东省卫生科技进步三等奖及湛江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三完成人)。在中华眼科杂志等期刊发表教学及研究论文27篇,参编专著1部。主要论著有《生长因子和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球旁注射高三尖杉酯碱防治PVR的实验研究》,《翼状胬肉中增殖细胞核抗原免疫组化研究》等。2006年起招收眼科专业硕士研究生,目前有在读研究生1名。
周蔚主任医师
周蔚,女,湖北省武汉市人,生于1962年2月,眼科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广东分会佛山市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委员、广州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主持广东省中医药局科研课题一项。在《中国实用眼科杂志》等专业杂志上发表医学专业论文20多篇。从事眼科临床工作20余年。有丰富的眼科疾病诊断及治疗经验。擅长于眼科的白内障、青光眼、葡萄膜炎、屈光不正、小儿弱视、斜视、眼底病、泪道阻塞性疾病、眼表性疾病、眼外伤等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尤其是在白内障、眼底病、眼外伤及泪道阻塞性疾病的诊疗研究中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并在白内障、青光眼、眼外伤等眼科显微手术、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及眼底病的激光治疗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具有一定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带教能力,能指导下级医师开展新技术工作和开展科研工作。
赵华云主任中医师
赵华云,男,四川人,1963年3月生,现任佛山市中医院心血管科主任,主任中医师,,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教授,中西医结合心血管内科研究生导师,尚未招收研究生,主要从事心血管内科临床及冠心病的介入治疗,主持开展经皮股动脉和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术、成形术及支架植入术;心脏临时性、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食道调博心电生理检查等。
近年来,在国内省级以上杂志发表10余篇学术论文,主编专著两部。主持两项广东省中医药局课题,其中一项已结题;主持一项佛山市科技局课题;学术论文多次获得医院优秀论文一等奖,多次参加中医、中西医结合学术交流,在业界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
陈锦锋副主任医师
陈锦锋,男,籍贯:广东台山,1967年2月出生。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佛山中医院消化科主任,副教授、副主任医师,中西医结合临床硕士研究生导师。学术特长:消化内科临床与消化内镜,内镜治疗方面有相当造诣,擅长ERCP。主持广东省中医药局科研课题和佛山市医学科学技术研究课题各一项。公开在省级以上专业杂志发表6篇,担任两部医学著作的编委和主要编著者。2003年被聘为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脾胃消化病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委员会委员,2004年当选为佛山市医学会消化系病消化内镜分会第二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拟于2008年招收中西医结合临床(消化)硕士研究生一名。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100207)
梁峭嵘主任医师
梁峭嵘,教授,男,1955年8月出生,广东高州市人,主任医师、科主任,超声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超声诊断及超声导向体外震波碎石工作二十多年,现任中国超声工程学会肌肉骨骼超声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影像学会常委。善长超声诊断与介入超声、超声导向体外震波碎石治疗。1992-1995年间多次以专家身份赴前苏联及越南等国家作体外震波碎石技术指导。近几年主持多项厅局级课题,发表国家级文章10篇,曾获市级科技进步奖5项。2006年开始招收研究生。积极开展对外学术交流活动,长期与301医院、北大肿瘤医院、北大三院、北京安贞医院等国内知名医院开展科研合作。2004年在国内较早开展腹腔脏器外伤超声造影诊断工作,并多次在国内超声学术会议上交流,获得全国同行的肯定与好评。
张家雄副主任医师
张家雄,男,1962年9月出生,籍贯湖北省,放射科主任,副主任医师,医学影像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佛山市医学会放射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放射科医师工作委员会委员。已从事医学影像诊断和治疗工作二十多年,主要研究方向是人体各系统疾病的放射诊断和介入诊疗,积累了丰富经验,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在消化道双对比造影检查和诊断方面有其特长。在介入诊疗方面尤其擅长各系统恶性肿瘤动脉内化疗栓塞术;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的介入复通术;股骨头缺血坏死介入治疗;血管成形术;子宫肌瘤或子宫腺肌症的动脉栓塞治疗;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术或支架置入术等,并有较深入的研究。已在各级医学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省市级课题2项。
史德刚副主任医师
史德刚,男,湖北枣阳人,1967年6月出生。复旦大学临床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广州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影像医学和核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学术特长:介入治疗,影像医学和核医学。
对于X线诊断,CT,MRI,DSA,SPECT,PET影像学诊断熟练,能够在影像学导引下熟练开展全身各部位的介入治疗。完成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级科研课题4项,其中肿瘤核素内照射治疗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获得2004年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目前承担广东省和佛山市的多项科研课题,对于恶性肿瘤、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血管性病变、椎间盘突出症研究较多,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0篇,其中国家级Ⅰ类核心期刊10多篇。目前培养硕士研究生2名,其中正式招收1名,在职生1名。
第二篇:中医院简介
利辛县中医院概况
利辛县中医院成立于1990年,二十多年来,中医院由小到大,如今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规模,拥有一流技术及先进医疗设备、中医特色突出的国家 “二级甲等中医医院”。是我县融中西医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康复、保健、养生和指导下级医院业务技术等为一体的综合性中医院,是省、市文明单位,利辛县法医鉴定技术指导中心,是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院,是安徽中医学院和阜阳卫校教学医院。
医院现有职工434 人,专业技术人员393人,其中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69人,省重点中医专科2个,市重点中医专科2个,市名中医1人,优秀中医师4人。医院骨伤科、心病科、脑病科、肛肠科、针炙推拿科、不孕不育症科、乳腺病科、糖尿病科、男性病科具有独特优势。其中骨伤科、糖尿病科被省确立为省重点中医专科;肛肠科、康复科被市确立为市重点中医专科。
医院拥有德国西门子双排螺旋CT,进口全自动生化分析仪、GE彩超、DR、CR、德国贝朗血液透析机、美国康顺康前列腺汽化电切镜、腹腔镜、钬激光碎石仪、五官科内窥镜、眼底血管造影仪、电脑全自动煎药机等先进医疗设备。
医院新区占地36亩,总建筑面积约3.7万多平方米,总投资1.2亿。坐落于“五一”广场西南侧的门诊病房综合楼于2013年5月18日开业使用。其建筑面积13780平方米,地上十二层,地下一层,总投资5600万元。医院对县人民医院老院区实施改扩建工程,拆除中间2号老病房楼,对县医院老区门诊楼和病房楼实施加固和改造。同时,在沿港口路建一座四层约4000平方米的制剂综合楼,并设计过街天桥把十三层病房综合楼和县医院老区的门诊楼、新建制剂综合楼、3病房楼连成一个整体。
新区全部建成投入使用后,中医院将拥有医疗用房35000平方米,可设置床
位600张,各种设备齐全,医疗环境优美,并在病房综合楼开设中医治未病中心、中药展示厅、康复传统疗法中心、重病医学科、体检中心科等特色科室。我院的医疗能力将大幅提升,将更好地满足全县人民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
利辛县中医院将秉承“精、诚、仁、和”的中医核心价值,坚持“中医为本,品牌立院,追求卓越,护佑众生”的办院宗旨,树立“树天使形象,办放心医院”的理念,以低廉的医疗收费,突出的中西医结合特色,精湛的医疗技术,良好的人性化服务,更好服务于全县广大人民群众。
第三篇:中医院简介
徐水县中医院/徐水县脑血管病医院简介
徐水县中医院于1984年建院,始终坚持传承祖国医学,走中西医结合之路的办院宗旨,经过20几年的发展,已经发展成为县域内唯一一所集医疗、保健、教学、科研为一体的综合中医医院。先后被国家中医药局授予“二级甲等中医院”,被省卫生厅命名为“爱婴医院”,被市政府有关单位授予“二星级文明服务单位”,“著名中医院”,“保定市先进示范中医院”,“保定市绿色医院”等称号。是社保局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院,中国人寿保险定点医院,还是保定市总工会确定的“爱心医院”。
全院现有干部职工198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53人,拥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6人,整体搬迁后,建筑面积2万平米,开放床位260张,开设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急诊科、口腔科、眼科、耳鼻喉科、皮肤科、风湿病科、针灸理疗康复科等10个临床科室,开设检验科、手术室、放射科、药剂科、心电图、胃镜、B超、脑超、体外碎石等辅助业务科室9个;目前拥有东芝螺旋CT机、柯尼卡CR系统、西门子彩超、X线机、数字胃肠机、电子胃镜、全自动生化仪、五分类血球计数仪、血流变检测仪、脑超、B超等医疗设备50余台件。
在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方面,拥有“脑血管病”、“针灸理疗康复科”两个省级重点专科,“中医肛肠科”和“不孕不育”两个保定市重点专科。“不孕不育”专科成绩突出,被保定市命名为“保定市著名专科”。近年来先后获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农村医疗机构针灸理疗康复特色专科建设项目》,《农村医疗机构中医民族医特色专科专病项目》,《中药房建设项目》,有力促进了中医药工作的快速发展。
第四篇:中医院简介
北京弘医堂中医医院简介
北京弘医堂中医医院,前身为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医堂中医医院,成立于1984年。自成立以来,经几代中医志士励精图治,潜心经营,不断开拓创新,发展到今天已经是享誉海内外的知名中医医疗机构,并逐步向着连锁化、规模化经营迈进。弘医堂恪守“弘国医济世、奉仁德待人、捍卫原版中医”的立业宗旨,以祖国传统医学、传统疗法为根本,以中医“治未病”的经典理念为人民群众提供医疗、养生、康复、保健服务。弘扬以中医药文化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是弘医堂人不懈追求的奋斗目标!
走进弘医堂,处处中国古典皇家气质的建筑和景观布置——亭台水榭、雕梁画栋,曲水流觞,丝弦绕梁,使人如入画境,心静神怡。
• 弘医堂的专家优势:弘医堂荟萃了百余位名老中医专家及年富力强的中青年专家、及时准确地将最新的中医药科研成果转化到临床;以传统中医药和传统疗法为主要治疗手段,设置了众多中医药特色的专家团队;即:对一些疑难病症,相关专家进行会诊,通过对病例进行充分地讨论分析最后形成治疗方案——这不仅有利于学术发展、方便患者就诊,更有利于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 坚持使用道地饮片:俗话说:“好医靠好药,才能见疗效”,中药饮片的质量直接关系到生命健康和疾病愈后。自成立以来,弘医堂始终坚持名医名药的战略,把对中药饮片质量的把关作为立业的头等大事、核心要务。长期以来奉行的老专家亲自抽箱检查饮片质量的传统从未中断,确保了药品的品质和疗效。众多弘医堂的老顾客、老患者们都知道,弘医堂老专家们处方的药材种类精、剂量小,药房的药干净、饱满,煎制的汤剂浓而疗效好!
医院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团结湖北路2号(东三环长虹桥往南50米路东)
医院电话:010-65827963/62/61 400-056-1237
第五篇:导师简介
忻平,男,教授,1954年8月生,现任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人才学院院长。历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副主任、华东师大党委研究生工作部部长兼管理处处长、研究生院副院长、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中共上海市科技教育工作委员会宣传处长兼上海市教委德育处处长等职。
现为上海研究中心研究员,上海民俗学会秘书长。曾先后赴日本东京大学、京都大学、神户大学、广岛大学大阪外国语大学和美国讲学和交流。主要著作有《王韬评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从上海发现历史―现代化进程中上海人及其社会生活(1927-1937)》(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1937:深重的灾难与历史的转折》(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等5部,合作的学术专著有20部,个人译著一部。先后在《近代史研究》、《抗日战争研究》、《学术月刊》、《学术季刊》、《史学月刊》、《学术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等国家核心刊物和国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90多篇。忻平教授是国内第一部王韬专著的撰写者,并率先提出对上海城市社会生活史的研究。其代表作《从上海发现历史―现代化进程中上海人及其社会生活(1927-1937)》(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抛开“结构主义”俗套,以全新的“全息史观”贯穿全文,对1927-1937年上海的社会结构、上海人的社会人格、社会生活、文化生活进行了全景式的考察研究。现仍然是区域社会史专著中一部重要且居于学术前沿的力作,被国内外一些大学作为博士生参考书。
鲁雄刚,男,教授,1969年1月生,现任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历任上海大学党委组织部部长、上海大学材料学院党委书记、院长等职。
现为中国金属学会第八届理事,上海金属学会理事、上海市分子研究学会理事,中国金属学会冶金物化分会第五届委员、炼钢分会质量与非金属夹杂物控制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委员。
主要从事冶金新工艺研究和开发,具体工作包括:渣金反应的电化学机理研究、无污染脱氧新方法、氧化物短流程制备金属新工艺、电解质材料制备及相关理论研究。
曾获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市科技启明星、上海市曙光学者及优秀曙光学者、上海市新长征突击手、宝钢优秀教师、上海高校优秀青年教师等荣誉和称号。
承担和完成课题有:国家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重点基础项目等国家及省部级项目20余项。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专著一部,申报国家发明专利43项、授权7项,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160余篇,有120篇次论文被SCI、EI收录。
唐维克,男,讲师,1951年7月生,现任上海大学校长助理、校后勤集团总经理。历任上海大学总务办副主任、上海大学副秘书长、后勤集团总经理、后勤集团党委书记等职。
吴明红,女,教授,1968年3月生,现任上海大学校长助理、环化学院党委书记、执行院长。历任上海大学研究生部主任、上海大学党委办公室主任、校长办公室主任等职。
曾经荣获上海市曙光学者、上海大学十佳杰出青年教师、上海市科技启明星、上海市三八红旗手、上海市嘉定区十大杰出青年、全国模范教师等荣誉称号。还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五届上海市巾帼创新奖等荣誉。
任上海大学射线应用研究所所长,中国核物理学会、中国核学会粒子加速器学会理事,中国辐射加工行业协会理事,上海市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会理事,《高校化学工程学报》编委。已承担国家863项目、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项目、上海市曙光计划项目以及国际原子能机构合作项目等多项研究课题,1994-1998年与日本原子力研究所、美国华盛顿大学等进行了合作研究,并于1998年获日本原子能研究院颁发的“留学人员突出贡献奖”称号,在国内外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近60篇,出版专著二本,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项。
徐 旭,男,教授,1968年生。现任上海大学校长助理、党委组织部部长。历任上海大学教务处教学研究与评估科科长、钱伟长校长秘书、上海大学校办副主任等职。
翟启杰,男,教授,1959年10月生,现任上海大学校长助理、校学科办主任。历任上海大学材料学院金属材料系副主任、上海大学材料学院副院长、上海大学科研处处长等职。
李伟,男,副教授,1963年8月生,现任上海大学校长助理、研究生工作党委常务副书记。历任上海大学校友会办公室主任、校长办公室副主任、环化学院党委书记等职。
曾经荣获“第二届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上海市育才奖”等荣誉称号。曾获得国防科工委科技成果二等奖。
余 洋,现任上海大学校党委办公室主任,兼任校信访办主任,博士学历,曾担任过上海大学文学院研究生党总支书记,文学院党委副书记,共青团上海大学委员会副书记等职。
吴嘉彦,男,讲师,1956年11月生,现任上海大学校长办公室主任。历任上海大学教务处副处长、上海大学招毕办主任等职。
曾经获得上海科技大学“记大功”,上海科技大学“校先进”,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先进个人”等荣誉。
顾莹,女,讲师,1965年7月生,现任上海大学校长办公室副主任。历任上海大学材料学院教师、材料学院党委副书记等职。
吴仲钢,男,副教授,1963年1月生,现任上海大学纪委副书记。历任上海大学环化学院、机自学院党委副书记、学生工作办公室副主任、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等职。
曾经荣获“上海大学优秀党务工作者”、“上海大学优秀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荣誉奖”、“上海市育才奖”等荣誉称号。
撰写多篇学生工作论文,曾担任上海大学思想理论研究重点课题负责人,获得第五次全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论文三等奖。
周瑛,女,馆员,1955年8月生,现任上海大学党委组织部主持工作副部长。历任上海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党委办公室主任、上海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上海大学国际工商与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上海大学党委组织部副部长等职。91年荣获校记功奖励,曾经荣获校优秀党员、优秀党委工作者等荣誉称号。05年获上海市教育成果三等奖。
施恩望,男,讲师,1952年12月生,现任上海大学党委组织部副部长、上海大学党校常务副校长。历任上海科技大学宣传部副部长、上海大学党校副校长等职。
唐小军,女,高政,1952年6月生,现任上海大学党委统战部部长。历任上海科技大学组织部党委组织员、副部长、上海大学党委组织部副部长等职。
曾经荣获“全国统战工作先进个人”、“上海市优秀统战工作干部”、“上海市三八红旗手”、“上海市新长征突击手”、“上海市高校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上海大学先进工作者”、“上海大学三八红旗手”、“上海大学新长征突击手”、“上海大学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陈志宏,男,讲师,1961年1月生,现任上海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历任上海大学学工办副主任、上海大学校长办公室主任、上海大学研究生工作党委副书记等职。
曾经荣获上海市科教党委优秀党员等荣誉称号。
毛忠平,男,讲师,1952年9月生,现任上海大学机关党委书记、精神文明办公室主任。历任上海科技大学政治教师、上海大学社科学院哲学教师、上海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等职。
曾经荣获上海市“四五”普法宣传教育先进工作者、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优秀组织者等荣誉称号。
曾担任《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一书副主编、《修身明德,纳荣拒耻》一书副主编。
林海霞,女,教授,现任上海大学学工办主任。曾任理学院化学系党总支书记。
长期从事有机化学、有机结构分析及波谱综合解析等课程的教学工作。致力于药物化学及功能有机材料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注重技术创新,取得一些具有开发前景 的成果;已获得授权发明专利多项;发表SCI论文近40篇;作为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上海市高等学校科技基金 项目以及横向项目。
郭长刚,男,教授,1964年1月生。现任上海大学研究生部主任。先后任教于山东曲阜师范大学和上海大学,历任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系副主任、文学院副院长、研究生部副主任。
主要学术称号及兼职有:美国国务院富布莱特项目高级访问学者、上海市曙光学者、中国世界古代史学会理事、上海市世界史学会理事、美国宗教学会会员。长于古代罗马史、西方社会文化史的研究;热衷于人文教育、公德宣扬与社会扶助,反对贫穷与邪恶。
杨国宏,男,教授。现任上海大学人事处处长。
宋少沪,男,副教授,1951年11月生,现任上海大学教务处常务副处长、教育质量监控与评估办公室主任。历任上海闸北区外贸公司部门经理、上海大学土木工程系副系主任、上海大学教务处副处长等职。
曾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全国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上海好似优秀教材一等奖、上海市育才奖等荣誉。参与市教委项目《装饰工程预算智能化研究》、市重点课程建设项目《施工技术》等,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施利毅,男,教授。现任上海大学科技处处长、上海大学纳米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
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上海市领军人才计划及上海市科委优秀学科带头人计划、上海市科委技术创新团队负责人、上海大学“十佳”杰出青年、上海市高校优秀青年教师、上海科技发展重点领域技术预见专家。
张能辉,男,副教授。现任上海大学招毕办副主任。
曾获得上海市科协第八届青年优秀科技论文二等奖、上海大学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上海市教委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上海市自然科学二等奖。
梁亮,男,讲师,1972年2月生,现任上海大学房产处处长。历任上海大学团委副书记、上海大学学生工作办公室副主任、上海大学团委书记等职。
张文俊,男,教授,1959年11月生。现任上海大学设备处处长。担任中国电波科学学报编委、中国计算物理学会计算电磁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广播电视学会有线电视专业委员会 委员、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曾获93年全国优秀教师、93年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94年霍英东教育基金全国优秀青年教师、95年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98年上海市十佳科技启明星、99年英特尔优秀老师奖。98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胡振荣,男,助理研究员,1950年8月生,现任上海大学离退休处处长。历任科技大学计算机系指导员兼团总支书记、党委组织部成员、老干部办公室主任、上海大学老干部办公室副主任、离退休系统党委书记等职。
曾经荣获2000年获市委组织部、市委离退局颁发上海市离退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谢建强,男,工程师,1958年10月生,现任上海大学校友会办公室主任。历任海军航空兵路桥场站司令部副连战参谋、海军上海基地装备处正团干部、上海大学巴士汽车学院机关党支部书记等职。
曾经荣获海航路桥机场电源车改装获海航科技二等奖等荣誉
王军华,男,讲师,1973年7月生,现任上海大学学生社区管理部主任。历任上海大学通信学院电子信息工程系党总支副书记、上海大学通信学院党委副书记等职。曾经荣获上海大学王宽诚育才奖、上海大学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山鸣峰,男。现任上海大学高教所所长、上海大学经济管理中心主任。
鲁 娜,女,副教授。现任上海大学工会副主席、上海大学妇委会常务副主任。
胡大伟,男。现任上海大学团委书记。曾任上海大学学工办副主任等职。
胡建国,男,副教授。现任上海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兼任上海市欧美同学会上大分会常务副秘书长、宝山分会理事。
曾获得上海市侨务工作先进个人;上海市行政记大功;上海大学机关优秀党员等光荣称号及上海市教书育人先进集体一等奖、上海大学“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与学校党的建设”征文比赛鼓励奖等。
任永平,男,教授,1963年生。现任上海大学管理学院党委书记、中国会计学会会计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委员。曾任上海大学国际工商与管理学院会计系教授、会计系主任、国际工商与管理学院院长助理。
沈 瑶,教授。现任上海大学景国际学院院长。
沃国成,现任上海大学国际交流学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
樊春妹,现任上海大学公共管理系党总支书记。费敏锐,教授。现任上海大学机自学院党委书记。现兼任中国系统仿真学会理事,中国自协化学会智能自动化专委会、应用专委会委员、上海仪器仪表学会常务理事、上海自动化学会理论专委会副主任、仪表专委会委员、国际电工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会员。
董晓雯,现任上海大学计算机学院党委书记。
王建华,教授。现任上海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
翁培奋,男,教授,1964年12月生,现任上海大学理学院党委书记。历任上海大学力学研究所教授、博导、上海大学理学院副院长、上海大学研究生部主任等职。
曾经荣获上海市博士后奖励基金一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国力学学会青年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首届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奖励基金。迄今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50多篇。
汪大伟,男,教授,1954年1月生,现任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执行院长。历任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国画系主任、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等职。
同时现任教育部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第二届全国社会艺术水平考级管理工作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还担任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科学技术协会委员、科学与艺术协会副理事长、上海艺术博览会艺术委员会委员、上海地铁建设环境艺术委员会委员。近五年出版专著、编著《寻桃花源记》、《新语言—数码艺术与艺术设计》、《返手归真》、《设计素描》,并发表论文7篇,《上海市轨道交通标志设置指导手册》获上海市重大工程咨询二等奖,此外还参与多项项目设计。
李红,女,助理研究员,1956年3月生,现任上海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党委书记。历任上海大学党委组织部副部长、上海大学成教高职党总支书记等职。
王廷云,男,教授,1963年5月生。现任上海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执行院长,上海市特种光纤重点实验室主任。
主要从事光纤技术及系统、光电测试技术、光电信号处理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他是中国光学学会高级会员、上海市科委2002科技预见专家。
谢之君,教授。现任上海大学外语学院党委书记、院长。
竺
剑:现任上海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
陆翠兰,女,副教授,1954年4月生,现任上海大学悉尼工商学院党委书记。历任上海工业大学材料系党总支副书记、上海大学材料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上海大学悉尼工商学院直属党支部书记等职。
曾经荣获“上海市育才奖”、上海市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指导教师、上海市高校帮困助学工作先进个人、“上海大学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撰写的论文曾获得上海市教学成果二等奖、上海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还获得上海市教委系统党建课题三等奖,获“上海市首届高校学生辅导员论坛”征文活动三等奖,获第一届上海高校学生政治辅导员征文二等奖等荣誉。
王晴川,男,副教授,1969年9月生,现任上海大学影视学院教师。历任上海市人民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局长秘书、上海大学影视学院新闻系党支部书记、上海大学党委办公室主任助理、上海大学党委办公室副主任等职。
曾经荣获中国广播电视奖、安徽新闻奖、安徽电视奖、安徽省广电厅优秀工作者、人民日报将、复旦大学特等奖、闸北区优秀青年人才、“南方杯”广播电视论文一等奖等荣誉。
曾在《新闻大学》、《中国记者》、《新闻战线》、《中国广播电视学刊》、《电视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专业论文30多篇。参与著作《媒介经济学》艺术(复旦大学出版社)
钱晋武,男。现任上海大学中欧工程技术学院院长。
从事机器人和精密工程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863计划项目4项。
顾红,女,副教授,1958年12月生,现任上海大学体育学院党总支书记。历任上海大学体育部副主任、上海大学体育部直属党支部书记兼副主任、上海大学体育教学部直属党总支书记等职。
朱正林,闸北区教育局副局长。
张秋波,闸北区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
杨文萍,闸北区卫生局党工委副书记、纪工委书记。
武 斌,闸北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兼公务员局副局长。
陈新光,闸北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
唐其艳,闸北区体育局党委书记、纪委书记。
徐祥兴,闸北区民政局副局长。
高德政,临汾路街道党工委副书记、纪工委书记。
秦少秋,上海北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