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扬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与教育科学学院研究生导师
武新宏,副教授,女,1965年6月出生,硕士生导师,研究生学历,河北廊坊人,扬州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全国高等学校影视教育学会会员。
主要从事纪录片创作、电视媒介传播研究工作。
主要承担《电视节目编导与制作》、《电视纪录片创作》、《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法规与职业道德》等课程教学工作。
1990—1995年在扬州文化局艺术创作室做编辑,参与《戏曲志.扬州卷》编写工作;1996—2003年在扬州电视台城市频道做电视编导,期间主要作品多次获得江苏省优秀电视节目金凤凰奖二等奖、省优秀文艺节目二等奖、省优秀新闻节目三等奖等奖项。
在《中国广播电视学刊》、《电视研究》、《当代传播》、新闻界》等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10多篇,主持或参与多项省厅级科研项目研究。
陈韵强,国家一级导演,现为扬州市广播电视总台党委副书记、副台长,兼任江苏省文联委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电视记录片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扬州大学的兼职教授、扬州市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席、江苏省传媒艺术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电视文艺研究会常务理事等职。
先后获得国家级“五个一”工程奖2次,中国电视“金鹰奖”5次,中国电视文艺“星光奖”3次,江苏省“金凤凰奖”6次。
创作的作品类型包括电视文艺片、纪录片、大型综艺晚会、电视剧等,担任总导演策划编排过《天涯共此时》、《春江花月夜》、《烟花三月》等大型综艺节目,曾连续三届担任中国电视金鹰奖的评委。
倪其育,副教授,男,1964年1月出生,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主任,音视频技术教研室主任。
主要从事《音频技术》、《多媒体技术及应用》、《教育技术概论》、《计算机装配与维护》等课程的教学及相关的科研工作。
独立编著《音响技术及应用基础》(河海大学出版社1999年),《音频技术教程》(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年)。
参与编写 《电化教育应用技术》(上海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年),《教育技术学(北京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在《电化教育研究》、《声学技术》、《扬州大学 学报》、《电子制作》等杂志上发表多篇论文。
主持南京大学近代声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声源指向特性的研究”(2000.6~2002.12)、校级 科研项目“教室硬件环境资源优化的研究”(2001.12~2004.1)等课题的研究。
范文霈,副教授,学士,男,1960年7月21 日。
1981年毕业于扬州师范学院物理系,1981—1988年扬州师范学院物理系资料员、馆员;1988—1998年 扬州师范学院院电教中心讲师、电视台业务部主任;
1999—2005年扬州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教研室主任、摄影专业主任;2003年起任教育 技术学专业硕士生导师,现任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影像艺术教研室主任、摄影专业主任,兼有江苏省高校摄影学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江苏摄影家协会会员。
冯锐,副教授,硕导,1990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 学电化教育系。
目前主要从事于教学设计、网络教育应用、学习技术等方向的研究工作。
承担着本科和研究生“教学系统设计”、“网络教育应用”、“网络课程开发”、“教育技术学名著选读”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参与国家际课题1项,主持和参与省级、厅级各项研究课题12月项,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参与教材编写2 部。
邓杰,教授硕士生导师,1956年3月18日出 生,江苏海安人,1983年7月毕业于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现为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院长,学科带头人。
主要从事文学艺术、电视编导、摄影艺术、教育技 术等方向的研究。
兼有江苏省高校教育技术研究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苏省高校摄影协会副理事长、学术委员;全国高校摄影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扬州市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会长等社会职务。承担着《视觉艺术》、《摄影艺术》、《电视艺术论》、《写作》、《新闻采访与写作》、《古典诗词》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主持完成了五项省级研究课题和10余项厅级课题,在研教育部人文社会基金项目——“„忠孝礼义‟的当代性研究与传播”,发表了10多篇研究论文,出版了《电视艺术论》、《宋词掇英》、《从二北到半塘——文史学家任中敏》、《教育技术学——引导教学走向艺术化境界》等专著。
姓名:薛晓阳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58.11
毕业院校:南京师范大学
学历(位):博士(博士)
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职务:教育科学学院院长研究方向:教育学主要学术成果及获奖情况
薛晓阳:1958年生,男,汉,教授。1984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2003获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学位,现为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教授、教育学原理硕士生导师、江苏省教育学会心理教育分会副理事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德育原理和教育基本理论。
2003年,被聘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基地南京师范大学德育所兼职研究员和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德育研究室兼职研究员。2010年,被聘为教育部第一期长三角中小学名校长高级研究班理论导师。
出版《希望德育论》、《学校道德生活教育模式的探寻与思考》三部专著,其中,2005年,《希望德育论》获江苏省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10年,《学校道德生活的教育叙事》获江苏省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在《教育研究》《北京大学教育评论》《高等教育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教师教育研究》《教育研究与实验》《教育理论与实践》《教育学报》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先后主持全国教育规划教育部重点项目《道德制度化与学校道德生活叙事研究》《农村社会道德教育自我建构研究》《学校德育政策的价值建构与政策实施研究》,以及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小康社会的学校道德文化研究》等项目研究。
姓名:潘洪建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64.7
毕业院校:西北师范大学
学历(位):研究生(博士)
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教育科学学院
职务: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
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
主要学术成果及获奖情况
出版的著作有:
出版《教学知识论》(专著,2004年),《活动教育引论》(合著,2000年),《活动教学原理与方法》(主编,2008年)、《课堂教学原理与策略》(副主编,1996年)、《活动学习教学策略》(主编,2010年)、《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编著,2010年)、《中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主编,2010年)、《小学课程史研究丛书》(主编,2010年),共8部;参编著作教材16部。
先后在《教育研究》、《教师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教育理论与实践》、《教育发展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调查报告、研究报告12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50余篇,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全文复印10余篇。先后主持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1项,四川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课题2项,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1项。
目前主持在研项目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大班额学习共同体构建与教学方式变革研究”、江苏省参照211建设项目“扬州文化教育研究”子课题“扬州地方教育家研究”。先后获四川省人民政府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甘肃省人民政府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江苏省第二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
姓名:寇冬泉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66.12
毕业院校:西南大学
学历(位):研究生(博士)
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扬州大学
职务:教师
研究方向:教育心理学
主要学术成果及获奖情况
出版的著作、教材、工具书有:《教学心理学新视点》、《现代心理学》、《课程变革背景下高效学习策略指导》、《教育管理学辞典》等10部;在《道德与文明》、《中国教育学刊》、《心理科学》、《西南大学学报》等杂志发表论文30多篇,其中两篇被中国人民大学资料复印中心全文收录;参与了国家课题《高职院校职业性向测试分析研究》、《大班额学习共同体构建与教学方式变革研究》的研究;参与了部级课题《层次性教学设计理论模型研究》、《中小学教师职业价值观的发展、影响与教育对策研究》等的研究;主持的省级课题有《中小学教
师职业生涯高原的现状与对策研究》、《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开展行动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等研究;成果《教师职业生涯高原性向的心理学阐释》获得省级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合作成果《人类分层传播模式探讨认知派学习理论的整合》获得省级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合作成果《现代心理学》获得省级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
姓名:陈家麟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49.02
毕业院校:华东师范大学
学历:硕士研究生
职称:教授
工作单位: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职务:扬州大学心理科学研究所所长
研究方向:教育学(心理教育)、心理学
主要学术成果及获奖情况
已出版《学校心理卫生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学校心理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95)、《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操作与实务》(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等个人著作10部,主编、合编、合译《班主任工作研究》、《走出青春的沼泽——青少年性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基础心理学》等20余部,在《心理学报》、《心理科学》、《教育研究》、《哲学研究》、《人口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论著除被多种报刊介绍、摘登、收录、复印外,还先后获得全国师范院校基础教育改革实验研究项目优秀成果奖、江苏省第4、5、6、7、8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甘肃省第二届优秀图书奖、江苏省和浙江省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扬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奖励,并被授予高等师范院校教师奖(曾宪梓基金会)、全国家庭教育园丁奖(国家教委、全国妇联、共青团中央)、江苏树勋教师教育科研奖等奖励。
姓名:查永军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72.12
毕业院校:华中科技大学
学历(位):研究生(博士)
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研究方向:高等教育、教育管理
主要学术成果及获奖情况
发表的学术成果有:
1、参与式学习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7,(3)
2、大学生参与式学习的基本策略研究大学 研究与评价 2009,(1)
3、高深学问之“高深”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4、学术影响力:学术权力张扬的内在力量江苏高教 2007,(6)
5、对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反思中国高教研究 2007,(2)
6、我国大学学术组织科层化及应对中国高教研究 2009,(3)
7、高等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路径研究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7,(10)
8、终身教育与大学开放性研究当代教育科学 2009,(17)
9、美国“相互作用大学”及启示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0,(2)
10、学术资源配置中的大学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1,(3)主持、参与的课题:
1、主持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高校学生参与式学习研究”,2009年4月结题;
2、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课题青年项目“中国大学学术委员会运行机制研究”,2010年立项;
3、主持扬州大学教改课题“公共课教育学研究性教学模式研究”,2010年立项。另外,还参与多项省部级教育教学类课题。获奖情况:
1、“高校学生参与式学习研究”,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二等奖,2009年
2、“我国大学职能履行中精神追求的弱化”,江苏省社科联二等奖,2010年
3、扬州大学优秀教学奖二等奖,2010年
姓名:刘久成性别:男
出生年月:1960.10
毕业院校:扬州师范学院
学历(位):本科(学士)
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职务:小学教育专业主任、基础教育研究所副所长
研究方向:数学课程与教学论
主要学术成果及获奖情况
出版教材有:《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研究》、《小学数学竞赛指导》等,在《中国教育学刊》、《教育理论与实践》、《教育科学研究》、《小学数学教师》等杂志发表论文60多篇,其中4篇被中国人民大学资料复印中心全文收录;有10多篇论文在省或全国比赛中获奖;主持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师范生探究性学习研究》、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小学数学教育学课程研究》和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中国小学数学教学五十年发展研究》等多项;曾获得“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优秀指导教师”、“扬州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称号。
姓名:申卫革
性别:女
出生年月:1972.10
毕业院校:陕西师范大学
学历(位):研究生(博士)
职称:副教授
工作单位: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职务:无
研究方向:教育学
主要学术成果及获奖情况
在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上发表学术科研论文10多篇。主要代表作有:《罗尔斯正义观的教育学意义》发表在《教育导刊》2008年第1期;《对我国教育学教材存在状态的反思》发表在《当代教育科学》2008年第3期;《对教育学研究者的研究》发表在《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年5期;《后现代知识型观照下教育学知识话语的实践转向》发表在《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年第9期等。
其中论文《对理性教育的思考》被新华文摘论点摘编;论文《主体间性世界的教师角色》被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6年第7期全文转载;论文《后现代知识型观照下教育学知识话语的实践转向》被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10年第2期 全文转载。其它学术论文和博士论文《后现代知识型观照下教育学知识的实践转向》被中国知网等引用,引用频次不断提高。所有公开发表的论文被维普资讯网、中 国论文网、中文研究网、中国基础教育期刊全文数据库、博士论文网、中国期刊资讯网、以及图书搜索网等转载引用。主持研究的项目有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一项、2010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项目一项江苏省社科联项目一项。论文《对理性教育的思考》2006年获陕西省第八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并获2007年陕西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姓名:史华楠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62.1
毕业院校:扬州大学
学历(位):本科(学士)
职称:研究员
工作单位:扬州大学
职务: 教育科学学院(师范学院)党委书记、硕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
高等教育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
史华楠,男,汉族,中共党员,1962年1月生,江苏省高淳县人,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1984年毕业于原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先后从事专业教学和行政 管理工作。1996年评为教育管理研究副研究员,2004年晋升为研究员。曾被扬州市表彰为“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现任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师范学院)党委书记。为江苏省教育厅特约调研员、中国高教学会秘书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扬州大学高等教育学会理事、扬州大学党建研究会理事等。
史华楠研究员一直从事现代办公室管理、高等教育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的研究,是全国首批“秘书职业心理”和“秘书职业教育”的研究者之一,也是国内较 早积极倡导并致力研究“校园文化学”的学者之一。1990年以来,独著、合著和主编5部、副主编3部;在全国各级各类报刊杂志发表论文和杂论近百篇,论文 中有的还被《人大复印资料》、《新华文摘》全文转载或辑览;主持完成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课题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委托项目1 项、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1项、江苏省高教学会“十一五”规划课题1项、江苏省教育厅重点调研课题6项、扬州市社会科学研究重点课题1项。研究成果中,曾获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成果优秀成果奖1项、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著作评奖二等奖1项、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科研成果评奖二等奖2项、江 苏省高校党建研究优秀成果评奖二等奖1项、扬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3项。
第二篇:武汉大学2017年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参考书目
武汉大学2017年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参考书目
官方已经取消设定书目,这是此前考试的学长学姐总结,仅供参考
初试参考书目:
(一)学术型硕士参考书目:
616综合知识:
1.周叶中主编:《法律基础》,武汉大学出版社
2.吕有志、戴德铮主编:《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高等教育出版社
3.徐绍建主编:《大学语文》,武汉大学出版社(第三版,但要参照一、二版目录)
重点关注经济学、法律热点,比如2016年热点需要关注一带一路、供给侧改革、熔断机制等等
808新闻传播学基础: 1.李良荣:《新闻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
2、李彬:《中国新闻社会史》,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只考过很少的内容,明末清初报人)3.童兵:《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李卓钧:《新闻理论纲要》,武汉大学出版社 5.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6.李彬:《传播学引论》,新华出版社 7.石义彬:《单向度超真实内爆:批判视野中的当代西方传播思想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 8.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
补充参考书目:
1、《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每年出新版,可以买三本),陈力丹著,人民日报出版社
2、《传播学教程(第二版)》,郭庆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12.《网络传播概论》最新版,彭兰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二)专业型硕士参考书目: 334新闻传播综合能力:
1、《传播学教程---郭庆光》
2、《单向度---石义彬》
3、《新闻学概论---李良荣》
4、《新闻理论纲要---李卓钧》
5、《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童兵
6、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
440新闻传播专业基础:
网络传播方向:
1、《网络传播概论》彭兰,第三版,人民大学出版社。
2、《网络新闻传播概论》雷跃捷、辛欣等。
3、《网络传播概论新编》张海鹰。
4、《计算机网络应用教程》王洪等,机械工业出版社。
5、《新媒体技术》洪杰文(2016年更新书目)武大老师新出版的系列
《新媒体技术》洪杰文,归伟,周茂君
这本书主要针对新媒体中涉及的技术基础以及新的技术发展来展开,力图梳理出与新媒体相关的技术脉络,主要内容包括新媒体信息(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和视频)处理与编辑技术;新媒体信息传输技术(计算机网络及移动通信技术);新媒体信息显示、发布与检索技术;新媒体信息管理与安全技术;云计算、物联网、LBS、虚拟现实与大数据等新技术。(PS:网传方向必备书目!)
新闻学方向:
1、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罗以澄:《新闻采访学新论》,武汉大学出版社
3、强月新、单波:《现代新闻写作》,安徽人民出版社
4、夏琼:《新闻评析》,高等教育出版社
5、童兵:《中西新闻比较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6、单波:《20世纪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应用新闻学卷》,复旦大学出版社
7、李良荣:《西方新闻事业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
广告学方向:
1、姚曦编著:《广告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
2、饶德江编著:《广告策划与创意》,武汉大学出版社
3、张金海:《广告经营学》,武汉大学出版社
4、周茂君编著:《广告管理学》,武汉大学出版社
武大2016年新出的参考书目相关书籍,需要注意一下: 《数字营销传播案例教程》程明,钱广贵
这本书紧密结合数字营销传播发展的现实与趋势,选取大量经典的案例,以互联网思维为切入点,以社会化媒体的发展为参照,在案例呈现和点评中探讨了数字营销传播的基本运作规律,并结合相关案例对数字营销传播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PS:这本书还是很重要的,需要注意一下,最好买一本。)(2017年考研真题里出现了非常多这本书里的内容,重点注意!)
《新媒体广告》张玲,周茂君
这本书对新媒体广告市场中的广告主、媒介平台、广告代理公司、广告受众等市场要素的具体形态、特点以及相对于传统媒体的变化进行了梳理和深入分析;同时以网络广告和手机广告为代表,归纳出典型的广告形态,以及隐藏其中的产业链结构变化、广告运行模式变化等。《新媒体广告》还对新媒体广告的策划、创意、投放、效果评估、广告管理等环节进行了系统阐发。(PS:这本书也hin重要!)
《新媒体概论》周茂君
这本书对新媒体进行了全面分析和整体把握。全书分为五个部分,即总论篇、技术篇、传播篇、经营篇和管理篇,讨论了新媒体概念的沿革、研究范围、基本特征和发展历程,以及新媒体的类型与形态;分析了新媒体的技术原理及其应用问题;探讨了新媒体传播对传统媒体的改变、各类新媒体的经营活动和新媒体的管理问题。
(PS: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拿来读读,舒咏平的《新媒体概论》也是非常不错的!)
以上介绍的几本书都是老师最近刚刚新出的系列书籍,很新,很多都是2016年10月份才上市。很多小伙伴都不是很清楚,所以不要着急,大家都是一样的。现在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现在不宜拓展更多新的知识点。考广告方向的小伙伴建议买一本《数字营销传播经典案例教程》来读,其他书籍就等备考复试时阅读也是可以的。
广播电视理论与实务:
1、王瀚东主编:《电视摄像的理论与实务》,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蔡凯如、黄勇贤编:《穿越视听时空:广播电视传播论》,新华出版社
3、麦克奎恩:《理解电视》,华夏出版社
(还要多多关注新闻采访、报道策划、消息、评论写作的实务内容)
(三)数字媒介硕士参考书目: 专业一:理论与实务
1、《数字媒体传播概论---彭兰》
2、《传播学教程---郭庆光》
专业二:技术与应用
1、《数字媒体技术与应用》李绯、杜婧清华大学出版社;
2、《数字媒体技术基础》张文俊上海大学出版社
大纲参考书目(可补充)
1、《数字新媒体概论》
2、《大众传播动力学:数字时代的媒介》
3、《多媒体技术教程》
4、《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
(四)广播电视艺术
武汉大学新传考研复试书目
学硕: 新闻学专业
①【新闻业务】方向:
1、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罗以澄:《新闻采访学新论》,武汉大学出版社
3、强月新、单波:《现代新闻写作》,安徽人民出版社
4、夏琼:《新闻评析》,高等教育出版社
②【新闻理论】方向:
1、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简史》,人民大学出版社
③【新闻传播史】方向:
1、张昆:《简明世界新闻通史》,武汉大学出版社
2、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简史》,人民大学出版社
④【中西新闻比较】方向:
1、童兵:《中西新闻比较论》,人民大学出版社
2、单波:《20世纪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应用新闻学卷》,复旦大学出版社
3、李良荣:《西方新闻事业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
传播学专业
①【传播理论】方向:这个方向暂时无具体参考书 根据往届方向学姐学长推荐:
1、麦奎尔: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清华大学出版社
2、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人民大学出版社
3、沃纳·赛佛林等著: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华夏出版社
然后就是理论方向的论文(比较重点,有考过书上没有的理论,需要自己分析),初试的书目(单向度还是需要多巩固下,避免笔试考核到批判学派)
②【广告传播】方向:
1、姚曦编著:《广告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
2、饶德江编著:《广告策划与创意》,武汉大学出版社
3、张金海:《广告经营学》,武汉大学出版社
4、周茂君编著:《广告管理学》,武汉大学出版社
③【广播电视传播】方向:
1、王瀚东主编:《电视摄像的理论与实务》,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蔡凯如、黄勇贤编:《穿越视听时空:广播电视传播论》,新华出版社
3、麦克奎恩:《理解电视》,华夏出版社
(另外广播电视复试时将要求策划节目,必须多了解节目的策划案如何撰写)
④【网络传播】方向:
1、《网络传播概论》彭兰,第三版,人民大学出版社。
2、《网络新闻传播概论》雷跃捷、辛欣等。
3、《网络传播概论新编》张海鹰。
4、《计算机网络应用教程》王洪等,机械工业出版社。⑤【图像与动画设计】方向
1、赵农:《设计概论》,陕西美术出版社
2、陈瑛主编:《广告策划与设计》,化学工业出版社
3、陈瑛主编:《色彩构成》,武汉大学出版社
⑥【媒介经营与管理】方向 邵培仁、刘强著:《媒介经营管理学》,浙江大学出版社
(专硕书目同初试)(数字媒介书目同初试)
第三篇: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生导师简介
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生导师简介
董广安,女,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传媒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穆青研究中心主任、新闻传播学科带头人、河南省优秀专家、教育部新闻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河南省报纸系统新闻奖评委、河南省报纸质量综合测评委员会委员、河南省第四届广告协会学术委员会主任、河南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河南省科技影视协会副理事长、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委员。
任教以来,先后讲授文章写作学、新闻采访学、新闻写作学、广告写作、媒介批评等课程。主讲的新闻写作课被确定为郑州大学首批重点建设课程,并获得1996年郑州大学第一届优秀教学一等奖,是郑州大学精品课程,《现代新闻写作教程》被评为教育部十一五规划教材。由于长期致力于新闻业务教学改革和创新,曾获首届全国普通高校教学优秀成果奖(省级)。先后主持两项国家社科项目,多项省部级以上的科学研究项目,获得过多项科研奖励。获河南省十佳师德标兵、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河南省教学名师、河南省优秀专家等称号。
独立出版专著5部:《实用新闻写作学》、《当代新闻采写方略》、《晚报舆论导向理论与实务》、《中外新闻佳作选评》、《现代新闻写作教程》,共计130余万字;主编8部著作;公开发表有价值学术论文60余篇。在都市报、晚报研究领域和穆青研究居全国领先地位,在省内外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
代表性成果:
一、独著
《实用新闻写作学》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1 《当代新闻采写方略》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7 《晚报舆论导向理论与实务》 大象出版社 2002 《中外新闻佳作选评》 远方出版社 2000 《现代新闻写作教程》 郑州大学出版社 2004
二、主编
《中国人知识库》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8
《毕业论文的写作与答辩》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2 《中国高级记者成名作透视 通讯卷1、2》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3 《 中国高级记者成名作透视 消息卷》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3 《 中国高级记者成名作透视 评论卷》 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3 《新闻传播精品导读 通讯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 《新闻写作学教程》 郑州大学出版社 2008 《穆青新闻思想与新闻实践》 郑州大学出版社 2008
三、参编
《中国晚报学》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1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2
四、近年部分学术论文
1、《论当今报界“黑马”》 当代传播 1999 2
2、《论都市报的出现及其成功的经验》 新闻爱好者 1999 5
3、《发挥优势,迎接挑战》新闻战线1999 8
4、《晚报早产——自我迷失的歧途》 新闻记者 1999 8
5、《都市报改革引发的思考》 首届京沪新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同心出版社 2000
6、《第四媒体的崛起与传统媒体的挑战》 郑州轻工学院学报 2000 1
7、《晚报专刊研究》 焦作工业大学学报 2000 2
8、《河南报业经济调查与对策研究》 河南新闻出版报 2000 8 25
9、《高扬服务大旗 扎根读者心中》 新闻爱好者 2001 5
10、《找准自己的生存空间》 新闻出版报 2001 4 3
11、《站在WTO的门槛边:记者还缺什么?》新闻知识 2001 6
12、《记者比法官“管用”吗?》北京日报 2001 4 2
13、《网络传播:入世与传统媒体传播国际化》新世纪网络传播发展论丛 北广出版社2001
14、《全球化进程中我国报纸社会公益活动研究》 21世纪新闻传播研究 汕头大学出版社2001
15、《都市报——中国报业走向市场的加速器》郑州大学学报 2002 5
16、《报业集团资源的二次整合》新闻实践 2003 1
17、《论隐性采访的度的把握》 新闻爱好者2003.5
18、《增强党报亲和力》 新闻战线 2003.7
19、《分众化认知上的几个误区》新闻爱好者2003.12 20、《一部新闻和人生的好教材》新闻记者 2004.1
21、东西方媒体跨文化传播的两大障碍 2006、8新闻爱好者
22、穆青的舆论引导观2006、2新闻战线
23、新世纪党报改革的创新思维 2007、1新闻爱好者
24、穆青新闻真实思想的当代启示2007、5现代视听
25、马克思恩格斯新闻宣传思想的当代启示 2008、1新闻爱好者
26、解读谈话节目的传播特点2008、6现代视听
27、泛传播时代的媒介素养教育 09、03《中国记者》
28、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思考09.04《新闻战线》
29、共同见证 共同期待 09.08 河南人民出版社(论文集)
五、近几年部分社科项目
1、《晚报舆论导向研究》主持 国家社科 1997
2、《穆青新闻思想与新闻实践研究》国家社科2005
3、《新世纪新闻人才的培养途径与模式》第一参与 国家教委 2001
4、《河南报业经营与产业化研究》 主持 河南社科 2000
5、《河南媒体集团化发展研究》 主持 河南社科 2001
汪振军,文学博士,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郑州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
河南电视台节目评审专家组成员。主要从事电视与文化产业研究,是《河南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和《河南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两个文件起草组成员。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文化创意与文化产业创新研究》、先后承担中宣传部、教育部、河南省委省政府及其它省级项目多项。独立出版学术专著两部,参著参编三部。在《现代传播》、《中国电视》、《中国广播电视学刊》、等国家和省级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有的文章被《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转载。曾获中国广播文艺奖、河南广播文艺奖、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与其它省级社科奖多项。
延百亮,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全国高校摄影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河南省高校摄影学会秘书长。
早期研究沙漠摄影,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郑州大学任教,从事《新闻摄影》、《广告摄影》、《视觉传播》课程教学,其摄影作品先后在日本东京、亚太地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摄影比赛中多次获奖,其中《有福同享》获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动物”专题摄影比赛主席奖;先后独著出版《摄影一本通》、《新闻摄影》、《解读“荷赛”》、《现代新闻摄影》、《广告摄影》等6部学术专著和摄影文化专题《横跨千年看人生》画册;2002年主持中国国家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世界新闻摄影比赛研究》,1998年获中国摄影家协会“德艺双馨优秀会员”称号、2002年获得全国高校摄影联合会“红烛奖”。2010年招生要求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生,视觉传播新闻摄影方向均可。
姚小亭,女,祖籍江西,民盟成员; 教授,硕士生导师。
1978年恢复高考后入郑州大学中文系,1982年毕业后曾在《郑州法制报》和河南财经学院任职。1985年回母校中文系(现文学院)任教,2007年初调入新闻与传播学院。1986年至1988年在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进修,师从汪流、王迪教授,习电影艺术理论和电影史。期间参加导演系主任司徒兆敦教授任总导演的电视剧《襄樊的传说》的拍摄,任其中一集执行导演,该剧在中央电视台二套播映。2004年至2005年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作访问学者一年,师从博士生导师孟建教授,研习影视传播、视觉艺术。
多年沿循文学、文化、影视治学与科研的道路,学术方向:影视传播、影视文化、中国电影史、中国现当代文学等。为研究生开设《影视传播学研究》、《纪录片研究》、《新时期影视研究》等课程。为本科生开设《电视专题研究》、《中外电影研究》、《影视作品欣赏》、《中国当代文学》等课程。
主持和主要参与完成 “国家社科规划重大项目”、教育部、教育厅、郑州大学等人文社科项目9项。出版和参编著作8部,在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任国家级精品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主讲教师;任河南省级优秀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主讲教师。
目前为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会员、中国高教影视教育委员会会员、河南省影视家协会理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员、河南作家协会会员等。
吕文凯,男,1968年生,河南省民权县人。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90年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199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获法学硕士学位。
先后主持国家社科规划项目“传媒对公共情绪的宣导与抚慰功能研究”、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中西方新闻传播机制比较研究”、“河南省广播影视产业现状与发展研究”等多项课题研究,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核心期刊10余篇。其中《公共媒介与社会发展》、《当前我国新闻传播业发展的五大强势》、《信息化时代知沟的主要表现形态及其社会影响》等文章被《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新闻与传播》及人民网等媒体转载。出版《舆论学教程》、《喉舌与产业—当代中国传播业发展轨迹透视》等著作两部,任副主编及参编教材多部。
2002年获“郑州大学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基金资助,2004年获“河南省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基金资助,2007年获“河南省优秀教师”荣誉称号。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传播学学科带头人,国家教育部新闻学会传播学分会理事。目前主要从事传播理论及实务等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工作。颜景毅 男,副教授、广告学和传媒经济方向硕士生导师,广告学系主任、传媒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传媒经济与管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广告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广告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评委、中国时报华人大学生广告比赛“金犊奖”评委、河南省广告协会学术委员会秘书长。
张兵娟,女,文学博士,副教授,曾在河南电视台工作近十年,2004年调至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从事电视编导、电视专题与栏目、中国电视史等课程的本科教学工作,同时还担任电视文化、电视新闻研究等的研究生课程授课。本人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电视文化传播、电视新闻研究。近年来学术兴趣主要是探讨电视媒介仪式与文化传播与之间的关系,有在研国家社科项目一项。
贾世秋,女,1964年出生,河南开封人,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先后毕业于郑州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和新闻学专业,获文学学士和硕士学位。2003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师从成美教授学习新闻理论,获新闻学博士学位。2004年赴美国纽约大学作高级访问学者一年。
长期从事新闻理论和广播电视新闻学教学,近几年开始涉足媒介人力资源管理和新媒体发展研究。先后出版《广播学论》、《新闻发布理论与实务(上、下卷)》等专著,主编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节目主持人通论》,参编《应用广播学》和《中外广播作品评析》、《广播新闻与电视新闻》等国家级通用教材;独立发表相关学术论文30篇,其中权威期刊、核心期刊共计15篇。主持河南省社科、河南省社科联、河南省教育厅等社科项目8项,作为主要参加人参与国家教育部、河南省社科人文项目2项。
先后独立获河南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青年奖,并获得六项厅级人文社科奖。1998年入选“河南省优秀教师”,2002年入选“河南省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2006年入选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
李惊雷,女,四川大学哲学学士 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副教授。发表社会学、新闻传播学相关研究文章十数篇,主编、参编相关研究学术论著5部。研究方向:传媒与社会、广告与社会
詹绪武,男,1964年7月生,新闻学博士,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研究经历:曾从事报纸记者、编辑10余年。2006年6月,在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获新闻学博士学位。硕士学位论文《胡乔木新闻思想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构建和谐社会语境下的新闻传媒研究》。
发表论文:在《现代传播》,《中国广播电视学刊》,《武汉大学学报》,《郑州大学学报》等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篇。
参与科研项目:“构建和谐社会与新闻传媒关系研究”;教育部2005年重大攻关课题(05JZD00026),第一子课题第一参与 “大众传媒对公共情绪的宣导和抚慰功能研究”;2006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青年项目(06CXW010)。参与教学科研项目:郑州大学精品课程《新闻写作》 出版专著:
《新闻写作学教程》郑州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副主编 《新闻报道新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二主编 研究方向:新闻业务,媒介发展,政府传播
陈晓伟,女,中国传媒大学电影学博士,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河南电视台金像奖评委。曾参与多项电视节目的策划与论证工作,以及影视剧本的编写工作。致力于影视现象的解读与理论批评、影视编导与创作,以及民族审美意识在绘画和电影中的融合等研究,先后在《电影艺术》、《中州学刊》等中文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主持或参与省级以上社科规划项目5项;专著《融画入影:民族审美意识的会通与转换》,获河南省社科联专项资助和河南省社科成果二等奖;主编高等教育新闻传播学类“十一五”规划教材1部。代表性成果:
一、论文:
1、论文《论结构主义叙事学的发展及其对电影叙事学的影响》,《济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4期;
2、论文《全球化语境下的媒介生存策略——以中国电影为例》,《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年2期;
3、论文《从绘画到银幕:中西古典绘画与电影影像关系探析》,《中州学刊》2006年2期;
4、论文《中国传统绘画美学思想与表现形式的电影化转换》,《电影艺术》2006年2期;
5、论文《“十七年”电影:中国传统绘画美学向电影的有意识移植》,《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6、论文《论传统绘画“空白”观念在中国电影镜语中的运用与转换》,《电影评介》2007年10月刊;
7、《创意产业视角下中国电影的突围之路》,《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年4期;
8、《论中国电影景物镜头的山水画意味》,《电影评介》2008年17期;
9、《电影字幕与传统绘画“题画诗”“题跋”》,《电影评介》2008年18期;
10、《传统绘画“写意”与中国电影“神似”之美》,《东南传播》2008年7期;
11、《传统绘画“远”观与中国电影空间意识》,《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12、《中国新闻人才培养策略探析》,《人才资源开发》2008年第11期
13、《“高票房”与“低口碑”:中国电影大片悖论现象解析》,《郑州航空管理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年5期;
14、《从“改编”到“编造”——2000年以来中国商业电影的文学改编问题》,《电影评介》2009年11期。
15、《当下中国新闻人才培养策略探析》,《人才资源开发》,2009年7期。
16、《论中国商业电影的文化悖逆》,《新闻爱好者》2009年12期。
二、著作
1、专著《融画入影:民族审美意识的会通与转换》,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
2、主编教材《影视艺术概论》(高等教育新闻传播学类“十一五”规划教材),郑州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
3、参著著作《影视叙事学》,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
三、课题
1、主持2007年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2000年以来中国商业电影的文化悖逆问题研究》,2009年结项,河南省社科规划办,研究成果被评为优秀。
2、主持2009年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国电影产业的明星配置问题研究》,2009年立项,河南省教育厅。
3、主持2008年河南省社科联调研课题《新闻宣传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研究》,2009年结项,省社科联。
4、参与2007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文化创新与文化产业发展研究》,2007年立项,国家社科规划办。
5、参与2009年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电视媒介仪式与文化传播》,2009年立项,国家社科规划办。
6、参与2009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策研究》,2009年立项,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课题招标办公室。
7、参与中国传媒大学“211二期工程”重点科研项目“电影学学科体系”子项目之一《影视叙事学》,2007年结项,教育部。
四、获奖
1、专著《融画入影:民族审美意识的会通与转换》,2009年获河南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
2、参与撰写研究报告《中国广电产业合作竞争研究》,2008年获河南省政府发展研究奖三等奖;
3、论文《论传统绘画“空白”观念在中国电影镜语中的运用与转换》,2007郑州市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
4、专著《融画入影:民族审美意识的会通与转换》,河南省社科联出版资金最高额度资助。
5、参与撰写著作《影视叙事学》,2009年获第六届全国广播电视学术著作评选一等奖。
宋建国,男,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多年从事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先后主讲<<电视新闻>>、<<广播新闻与音响报道>>、<<市场营销>>、<<广播电视技术>、<<电视摄像>>和<<媒介营销>>等专业课程。出版专著<<应用电视新闻学>>一部,公开发表有价值学术论文20多篇,主持省教育厅和省社科联项目多项。并荣获河南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河南省创新教育教学一等奖。
李瑛,女,硕士,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中国新闻史学会理事。河南南阳人。1985年毕业于郑州大学外文系,留校任教于新闻系。
1985年3月至6月在北京广播学院国际新闻专修班学习;1999年9月至2000年10月获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在澳大利亚悉尼理工大学(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ydney)进行访学研究;2008年12月至2010年1月再度获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Rowan university的传播学院进行访学研究。主要从事外国新闻传播史、跨文化传播、国际广告及广告与新闻专业英语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主持“21世纪《外国新闻事业史》课程内容的改进与实践”等项目,代表著作《全球新闻传播发展史略》等,发表“格里利办报思想简析”,“默多克媒体经营的启示”“路透社经久不衰的原因分析”等论文20余篇; 著作和论文曾获多项奖励。
李凌凌,女,1972年2月出生,副教授。1992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获工学学士学位。2000年毕业于郑州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留校工作。
2001年被评为讲师。2005年被评为副教授。出版专著《网络传播理论与实务》,获得河南省2004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在权威、核心和一般学术期刊上共发表论文二十多篇。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省社科规划项目一项,主持省教育厅、省社科联项目三项,并多次获奖。2006年获得郑州大学青年骨干教师称号。主要研究方向为网络传播。
王晓宁(1974.7—),副教授,新闻学硕士。出版专著《现代新闻编辑学》,在《郑州大学学报》、《新闻知识》、《新闻爱好者》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参与国家社科项目《穆青新闻实践与新闻主张》,主持河南省教育厅项目《中国节目主持人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大众传媒的公信力与价值追求研究》、河南省社科联项目《网络媒体公信力研究》。研究方向:应用新闻学、新闻编辑业务与理论、新闻媒介研究
刘建龙,豫东人。高考改革后首届大学生,河大中文系77级;后又读研于西南师范大学,专业为唐诗宋词。1986年6月底,毕业分配到郑州大学,伴着新闻系的成长发展,而教书至今。
学术研究方面,始终围绕着“当今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对策”的中心议题而展开。总共刊发论文40余篇,核心期刊将近20篇。自我满意的文章主要有:《诵读积累与创作灵感》(《新闻爱好者》2005年2月下期)、《古代作家成才要素之探析》(《新闻爱好者》2007年3月下期)、《孟浩然“诬陷”唐明皇之辨析》(《新闻爱好者》2007年12月下期)《让健康的审美观引领人生》(《新闻爱好者》2008年3月上期)、《比兴——诗文创作的“味精”》(《新闻爱好者》2009年2月)、《解破“后人”迷魂阵 始觉警钟更深沉》(《新闻知识》2008年11月)、《我国最早的“人才推销会”》(《新闻知识》2009年3月)、《时代呼唤科学的标尺》(《中国教育与社会科学》2009年5月)以及《亘古三“灵蛇” 亦柔亦威猛——刘邦项羽毛泽东用兵特点的比较分析》(《中国教育与社会科学》2009年6期)等。论著方面,2000年之后共有三本专著,即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华诗词经典》,以及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的《诗词类鉴》和《古文类鉴》等。
徐 键,男,汉族,1973年6月14日出生,民盟,副教授,河南省广告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色彩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会员,河南省包装技术协会会员。
个人从事广告行业达10余年之久,从美工作起,历任设计师、设计总监等职,并熟悉广告公司的创业与管理。亲历了河南广告业的萌芽到崛起;参与、组织完成全案和个案300余个,具备相当丰富的实战经验;并致力于将其转化为教学理论。
研究方向:“广告创意/广告设计”;主讲“创意图形”、“创意思维训练”、“平面广告设计”、“计算机图文设计”、“平面/色彩构成”、“素描”等专业课程;著有《数码广告图文设计》一书;发表《广告中的幽默表达》等论文10余篇;个人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个;“中国之星”、“河南之星”等国家和省部级奖项30余个;指导获奖20个(其中国际铜奖、亚太金奖各1个);完成省厅级社科项目3个。
周宇豪,男,1969年9月15日生于河南省鄢陵县,中共党员,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东亚研究所政治学(国际政治传播方向)博士候选人,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国际传播和政府发布会制度研究。
1987年9月——1991年6月:郑州大学哲学系学习; 1991年7月——1995年3月:郑州大学物理系政治辅导员; 1995年3月——2000年5月:郑州大学团委宣传部长; 2000年5月——2006年1月:赴德国留学(现为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东亚研究所博士候选人),期间2003年9月-2005年5月为准备博士论文所需田野调查,在河南省临颍县挂职担任县政府党组成员、县长助理。
2006年1月——至今:在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任教,担任院工会主席。
自1995年以来参与主编或副主编书籍4部,并出版专著两部,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其中核心期刊10余篇,论文《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获河南省“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优秀论文”。
第四篇: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证明信
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证明信
兹证明,同学(学号)是我校新闻与传播学院专业级学生。根据教育部及学校相关文件要求,经审核,该生在专业内成绩排名第名,综合测评第名,该专业年级总人数为人,具备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尚在公示期)。特此证明。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武汉大学
2013年9月
第五篇:新闻与传播学院工作总结
新闻与传播学院工作总结
本学期,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在各部门同事的鼎力支持下,我院全体师生遵循“重德•博学•务实•尚美”的校训,弘扬“热爱专业、热爱教学、热爱学生、热爱老师”的精神,秉承“为人生而传播”的宗旨,以“广电传播”为主体,努力实现和达成大众传播(全媒体或全能)型专业人才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教育教学目标。我院始终按照成立之初提出的“高水准、具特色、有影响、创新型”的学院工作思路、发展原则和追求目标,发扬“艰苦奋斗、改革创新”的师大精神,坚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三位一体化发展战略,做“优”做“特”,做“实”做“强”,做“细”做“精”,做“广”做“深”,顺利实现了良好开局,努力做到了有所作为。从我院的实际出发,现将本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
1.狠抓政治理论学习,重视思想建设。坚持中心组理论学习制度,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一是学习了本学期学校党政工作要点。二是进行了师德建设专题学习。三是进行了庆祝建国六十周年专题学习。四是进行了学校第四次工会会员大会、教职工代表大会精神专题学习。五是学习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学习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通过学习不断提高学院全体成员的理论素质,为学院的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2.贯彻民主集中制,注重作风建设。学院领导班子在深入学习政治理论,认真研究学院现状和发展前景的基础上,把“同心同德”确定为班子建设的首要目标,每一位班子成员都牢固地树立“一盘棋”意识,在认真抓好分管工作的同时,关心整体,心系全局,通力合作,明确个人分工,发挥个人最大优势,落实目标责任制。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及时组织党政领导班子学习《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等;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通过学习《中共四川师范大学委员会 四川师范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学习《中共四川师范大学委员会四川师范大学关于表彰2007—2009师德标兵和师德先进个人的决定》,结合自身的本职工作,找出了自己在师德建设方面存在的不足,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
二、在人才培养方面
我院始终遵循强“生”固“师”的理念,从学生和师资两个方面致力于人才培养的特色化与创新性工作。无论是建院前还是建院后,我们始终坚持学生“新闻意识、艺术感觉和人文情怀”三位一体化的培养,强调“口头•笔头•镜头•机头•人头”(“五头说”)知识与能力的兼备。为此,按照递进式的“知—智—行—用”的教学设计模式,采取“整合型•对应式•节目化”的教学理念、原则和方式,分别在两个专业的每个年级段践行了有特色、具创新的“电视化舞台演播”(10届)、“播音主持”(首届)、“DV作品”(首届)和“影视写作”(首届)等理论指导下实践的教学竞赛活动,不仅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而且也成为了在广电学界和业界所产生影响力的“亮点”所在,并因此获得了中国广播电视协会“2009年中国传媒教育创新人才培养贡献人物”奖。(学生写有专忆“电视化舞台演播”文章。)
1.本学期以来,我院积极采取措施,保证了教学工作井然有序开展。一是完成了教务处下达的多项申报任务;推荐彭立院长申报校级教学名师;组织人员申
报四川省教育厅教学改革项目《广播电视新闻学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组织人员申报《影视美学》作为学校精品课程;组织人员申报“影视艺术” 校级教学团队。二是狠抓学风建设。加强课堂教学纪律管理,每周汇总任课教师上报的全院学生缺课记录,及时教育引导学生,努力学习;通过深入课堂听课,征询学校督导的听课意见,征求各班学生对任课教师意见等方式,了解学院教学实际情况,及时与教师交换意见,共同探讨改进措施,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加强考风考纪教育。由分管领导分年级进行考试纪律教育,对于考试过程中的违纪现象及时严肃处理。三是修订本学期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四是组织2007级和2008级全体学生分别参加“学院为传播学院首届写作大赛”和“第十届电视化舞台演播”教学活动;五是组织师生参与第十届四川电视节,获得优秀组织奖,并承办获奖作者见面会与澳大利亚主题日活动;六是成功申报开放实验项目“电视节目主持训练研究”;七是完成了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教学计划修订。
2.我院针对现有22位专任教师的学科专业构成,按照广电专业的培养特点,根据广电业界的实际需求,确立了师资队伍培养“1—2—3”的目标达成与实现路径。所谓“1”,是指建立起“传播(学科,概念)”这一个整合“文学•艺术•电影•电视•新闻•传播”等学科、专业和师资的“平台”(与川大传统“新闻”优势定位相区隔),为此拟建设国际新闻传播、政府新闻传播、民族新闻传播、教育教学传播、大众传播心理等8个教研团队;所谓“2”,是指对现有师资“影视艺术”与“新闻传播”两个教学序列的双(互)通式内容、素质和能力等的培养,以达到“传播的艺术•艺术地传播”的专业定位要求;所谓“3”,是指对在职(或引进)教师提出逐渐实现“教学•科研•实作”三者兼备(即“三条腿走路”)的考量要求。应当说,这些与时俱进、因地制宜的理念、原则与举措,不仅得到了老师的理解、认同和支持,而且相信也将会成为我院安“身”立“命”的特色、强项或优势所在。此外,我们还通过派出教师参与省市宣传部门及传媒业界所组织的广电节目专家阅评等,让不少教师得到实际的体验与锻炼,同时也传播或宣传了学院。
3.我院开始实行“点对多点”的“教师专业指导制”(拟实行“教学师生承诺制”和“教学情况调研制”),力图实现教管与学管的二位一体化管理模式。在学生创业及活动方面,现已有两个学生创业项目入驻大学生创业工作孵化园;并在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主持风采大赛、心理话剧比赛、DV作品比赛、摄影作品比赛等活动中屡获奖项。
三、在科学研究方面
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紧密相连,它不仅是对教师(或学生)的自身价值或个人成就的一种肯定,而且也是对教育教学质量与效能的一种提升。同时,我们也要正确处理好教学与科研在某种程度上对立统一的矛盾性互动关系。以教学为基石,以科研为塔尖;教学推动科研,科研引领教学——这是我院科研工作的一个基本理念。
本学期以来,我们在科研工作方面制订《新闻与传播学院科研奖励条例(暂行)》,并已开始实施;举办四川省高校电视台站交流会;组织人员申报校级科研创新团队“当代大众传播研究团队”;组织教师着手本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
1.申报1个研发中心:四川师范大学西部传媒研究与发展中心(与成都欢动文化传播公司联办)。
2.策划1套传播丛书:《大众传播书系》(含10册,首本《大众传媒通论》已出版)
3.举办1次名家讲座:举办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尹韵公学术报告会
4.出版3本教研专著:《大众传媒通论》、《网络文化与电视批评》、《新媒体概论》。
5.出席3个高端会议: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社会变迁与国家形象—新中国电影60年论坛》、2009中国广播电视传媒论坛暨第二届中国传媒教育发展论坛、第三届全国经济新闻改革与发展研讨会及首届全国大学生经济新闻作品颁奖会。
6.科研立项获奖方面: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重点项目立项1项。校级教研项目立项2项,省教育厅科研项目立项5项(其中重点项目2项)。5个学生的科研创新项目现已结题。截止到今年12月,学院教师共正式发表论文21篇(其中CSSCI 3篇,核心期刊5篇,一般刊物13篇);1部专著获省级奖。(遗憾的是,至12月底,在教研项目方面,除有2个“校级教学改革项目”获立项而外,其余的均为空白。但,我们不乏屡败屡战的决心。)
四、在社会服务方面
我院始终秉承“为人生而传播”的办学宗旨,充分挖掘和调动创意资源、人才资源和品牌资源,采取策划、引领、主导、联合、参与等多元方式,积极服务社会民生、服务广电业界,主打“广电特色”牌和“民族特色”牌,并通过这些具有系列性、专业性及创新性的实践服务行动,达到了扩大影响、锻炼队伍和增加收益的目的。
1.策划1个大型电视项目:2010(首届)中国康定情歌电视大赛。
2.参与2个电影电视活动:2009(第2届)中国雅安“熊猫•动物与自然”电影周评委、2009(第10届)四川电视节四川师大分会场。
3.讲授3次新闻传播课程:赴汶川县广电局进行新闻业务义务培训授课、为国家广电总局和四川省广电局主办的甘孜州广电局编辑记者培训班授课、为四川省教育厅举办的“全省教育网络信息员培训会”授课。
4.筹备4个首届广电论坛:首届全省高校电视站交流与合作论坛、首届全省企业电视站交流与合作论坛、首届全省(县级)广播电视台长交流与合作论坛、首届全省(地市级)广播电视台长交流与合作论坛。
5.担任5个广电传媒业界评委:07—08四川省广电节目评奖会评委、成都市委宣传部广电节目阅评评委、四川省新闻战线演讲比赛评委、四川省广电局绿色频道(率)节目评委、成都市广电局绿色频道(率)节目评委。
6.其它6个重要的相关事项有:参加四川省委宣传部“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电视电话会、拟与四川康巴藏语频道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数十家省内各级广播电视台负责人联谊、担任四川省广电局的社会监督员、担任成都市广电局的社会监督员、举办2010年四川省艺考编导类考前辅导班。
7.需要特别补充的是,我院在“社会服务”中还有一个特殊的领域(或既看见又看不见的战线),那就是我们的师生在教学、科研和实验之余,为学校和其它部门或学院所完成的电视新闻宣传和节目摄制的服务。在本学期中,由我院负责的师大电视站完成了每周1期的《新闻周报》共22期节目(330余分钟);并先后摄制完成了师范生教学能力综合训练中心专题片、《四川师范大学校歌》MTV、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进学校”专题片、四川师大《防控甲流 关爱生命》系
列电视宣传片、庆祝建国60周年特别节目(专访高书记和周校长)、第四次“两代会”专题片、全省高中新课程改革局长校长培训会专题讲座录像片等共计20余部(1000余小时)的其它节目,为学校留存下了大量形象、完整而珍贵的影像资料。
五、学生工作
1.按期完成学校及学院各项工作。九月份完成新生报到,安排住进宿舍,带领学生注册,进行学前教育,接收档案和户口迁移证,党团组织关系,确保学院工作正常进行; 完成暑期实践“评优”工作;学院学生陈岚、范围溢、何虹静评选为西博会志愿者,获学校通报表扬; 布置学院甲流防控工作;完成国家贫困生建档工作;完成学院“两委”学生干部招新、各班级干部改选;完成学校奖学金、荣誉称号的评选;先进班集体、团支部评选工作。十月份协助我校大学生“龙泉驿区创业孵化园项目”完成,05级刘矗“四川重德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和07级左为“成都塔塔墙绘项目”成功入驻;十一月完成组织“学习特等奖学金”的评选工作,06级朱子茜同学当选;完成第五期科创结题验收工作;消防宣传周:展板制作、征文活动、《消防时代》杂志副刊主编举办讲座;完成基本医疗保险办理,造表上报;完成“贫困生送温暖”活动的人选确定及上报工作、完成新长城奖学金评定工作;五粮春栋梁工程评定工作;国家助学金、励志奖学金、国家奖学金的评选及上报;基本完成催交学生欠费工作;完成贫困生贷款工作;组织学生参加校运动会;完成我院素质拓展相关系列学生活动、毕业生就业工作有条不紊地推进,对06级毕业生就业信息进行网上审核、就业指导课安排和落实、组织学生参加我校双选会,组织学生参加各用人单位来我校的招聘;回访用人单位,加强见实习基地建设。
2.以人为本,牢抓阵地,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党员发展为阵地,重点突出的加强思想教育。党员和学生骨干是学生中的先锋力量,加强对他们的思想教育和以有效发挥骨干的带动和示范辐射作用。在党员发展中,我们坚持党员发展的“十六”字方针,积极稳妥地做好党员发展工作,进一步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在高校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的意见》,按照《四川师范大学大学发展党员工作的程序》,本学期已发展新党员9人,其中有3名同志按期转为正式党员,入党积极分子40人。发展的新党员信念坚定,入党动机端正,成绩优良,在各自的学习、工作岗位上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今年校组织部对各学院的组织发展检查中获得好评。
3.以学生机构为依托,各具特色的开展思想教育。本学期学院学生支部民主选举产生学生支部委员,学生分团委成员,学生会干部等,通过公推贫困生的评选优秀贫困生等活动,促进了弱势群体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我们还通过对各种荣誉的公平公正评选,对学生进行诚信和道德教育,学生的精神面貌更加昂扬向上。
4.依托载体,以点带面,全面开创学生工作崭新局面
学生的课余生活是学生工作的主战场,各种有效的活动是这个主战场的主要载体,抓好了这些载体就意味着抓住了学生工作的要点和关键支点。如学院本学期举行了电视化舞台演出、写作竞赛等,全面开创学生工作崭新局面。开展以下活动:四川省“金熊猫”电视节川师大分会场承办涉及的相关学生工作;08级学生“电视化舞台演出”教学特色活动;07级学生“专业写作技能大赛”教学特色活动;“庆祝第十个记者节暨新闻与传播学院09迎新晚会”。
总之,本学期我院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在学校各部门配合下,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是我们在工作中还存在不足,随着学院的发展我们将不断的改进,争取来年再创辉煌!
二○○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