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1安徽文化新闻
2011年,全省文化战线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六中全会以及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为主线,以建设文化强省、服务安徽崛起为主题,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抓重点带全局,抓发展重惠民,抓改革求创新,安徽文化建设步入全面提速、跨越发展的快车道,为推进安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思想保证、智力支持和文化条件。经过多轮评选,2011安徽十大文化新闻日前揭晓。
1.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调研文化建设。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前夕,省委书记张宝顺、省长王三运分别赴文化单位调研,看望慰问文化系统干部职工。9月2日上午,省委书记张宝顺在实地察看省文化单位,听取省文化厅工作汇报后指出,近年来,我省文化改革亮点纷呈,文化民生大幅改善,文化产业快速发展,遗产保护扎实有效,极大地提升了安徽文化的影响力。强调,要不断强化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牢固树立文化民生理念,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全面繁荣文化事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加快实现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历史跨越。10月8日下午,省长王三运在深入基层文化单位调研,听取省文化单位汇报后指出,当前安徽文化发展势头很好,文化体制改革走在前面。安徽这几年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名气上升,都离不开文化的力量和影响。强调,文化发展要有战略眼光,文化发展水平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文化事业主要靠财政保障,文化产业主要靠政策扶持。
2.第四届中国农民歌会激情唱响。第四届中国农民歌会坚持“农味、民生、丰收、喜乐”理念,举办开幕式文艺演出、纪念毛泽东“面向农村”题词60周年座谈会、“三农”峰会、全国农民歌舞邀请赛、全国新农村优秀书法美术摄影作品展、新疆皮山县民族歌舞展演、赴小岗村演出以及涉农系列经贸活动等,活动多日、内容多项、展示多点。创作了《歌邀天下》、《金色的种子》、《万世根本》3首歌曲,演出现场采访农业科技专家等,使歌会更加贴近现实、贴近生活。来自安徽对口支援地区的新疆、西藏、四川的基层文艺团体深情表达对安徽人民的感恩和敬意。省委书记张宝顺作重要批示:“总结经验,把这个面向广大农民、农村的国家级文化品牌办好,办出特色。”
3.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速提质。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试点全国先行。6月28日起,全省88个图书馆、120个文化馆、1389个综合文化站全部免费开放。全国率先制订全省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服务标准(试行)。组织开展第三次文化馆评估定级工作,全省66个文化馆上等级。投资3.13亿元建设的省民生工程583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全部竣工。省美术馆建设立项。马鞍山市和铜陵市“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淮南市“少儿文艺发展”项目分别入选第一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示范区、示范项目,入选数量居全国前列。全省组织“百团千场万人”文化下乡演出1320余场,惠及群众700余万人次。全省乡镇综合文化站举办展览3747次,组织文艺活动10105次;举办各类培训8912次,培训43.6万人次;指导群众业余文艺团队2998个。
4.安徽省博物馆新馆建成免费开放。9月29日上午,安徽省博物馆新馆开馆典礼隆重举行。新馆是加快实施文化强省发展战略的一项重大工程,是我省又一标志性文化设施,建筑面积4.1万平方米,整体造型体现了四水归堂、五方相连的徽派建筑独特风格。新馆推出1个《安徽文明史》基本陈列以及《徽州古建筑》等4个特色专题陈列。老馆同时对外开放,以《安徽古生物陈列》、《潘玉良美术作品陈列》、安徽近现代史以及建国以来安徽省经济文化建设成就展为主要内容。新馆开馆、免费开放,受到社会各界的热切关注,国庆7天长假,参观人数17万人次,成为省城合肥公共文化服务的新窗口、新亮点。5.《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获批实施。4月26日,文化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同意实施〈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安徽、婺源)的复函》,通过我省《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6月1日正式实施。《规划》正式获批实施,标志着保护区工作进入新的阶段,意义重大,影响深远。6月3日,省政府新闻办、省文化厅举办《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获批实施新闻发布会。按照总体规划,认真调研,提出具体推进计划,编制实施方案。启动徽州民歌等5个重点项目保护和新安医学等5个传习基地建设工作,效果明显。
6.第二届中国安徽民俗文化节异彩纷呈。以“拥抱民俗、快乐民众”为主题,11月初在铜陵市举办第二届中国安徽民俗文化节,主要分为三大板块:以开幕式、大型民俗表演《江淮风情画》和第二届中国(铜陵)江南民间艺术论坛为内容的开幕式板块;以安徽民俗村开园仪式及民俗游艺活动为内容的民俗村板块;以“天工开物”绝技绝活表演、民俗风情长廊汇展等为内容的广场表演板块,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安徽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
7.以动漫为核心的安徽文化产业异军突起。编制完成《安徽省动漫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文化部充分肯定。以“新创意·新动漫·新媒体·新欢乐”为主题,9月下旬在芜湖市举办第三届中国(国际)动漫创意产业交易会,共签约55个,签约总额190.2亿元。与有关部门联合举办省首届“金喜鹊”奖动漫大赛,近1500件作品参赛。与省保监局建立保险业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机制。评比命名第三批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个。大力实施文化产业基地、园区带动战略,投资18亿元的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安庆市五千年文博园开园,总投资40多亿元的宿州神游世界动漫产业园和投资8.9亿元的淮北市洪庄文化创意产业园奠基。安徽歌华鸿坤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等8家动漫皖企获国家认定,我省入选企业数并列全国第三。至此我省共有16家动漫企业获国家认定。
8.第三次文物普查全面完成。圆满完成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文物调查阶段的各项工作任务,全省共调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25005处,其中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17185处,复查不可移动文物7820处,另登记消失不可移动文物2134处。做好调查资料的整理、汇总、数据库建设和公布阶段的各项工作。加强普查成果的保护和应用,对于新发现文物点,合肥、淮北等市主动提请当地政府及时公布为相应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垓下大汶口遗址考古继入选200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后,获省政府通报表彰。全省纳入中央免费开放博物馆纪念馆共计89家。黄山市屯溪老街社区博物馆被国家文物局列为全国五个(中部地区唯一一个)生态(社区)博物馆建设试点。
9.文化体制改革成效显著。全省国有文艺院团整合成立53家演艺公司或集团,积极开拓市场,发展活力显著增强。探索行业管理新路径,与安徽演艺集团从艺术创作、打造品牌、重要演出、培养人才、对外交流、扶优扶强、沟通交流、长效机制等8个方面初步建立艺术创作演出工作协调机制。厅属事业单位全部完成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实行竞争上岗、双向选择、全员聘用、合同管理。2011年5月,我省在全国文化系统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电视电话会上率先作经验介绍。
10.全省民营艺术院团蓬勃发展。继续实施扶持民营艺术院团发展的“3311”计划,出台文件,举办培训,打造品牌,评选表彰第三批民营艺术院团“百佳院团”,每团予以3万元奖励。成功举办第二届安徽省民间杂技艺术节,36个民营杂技院团同台竞技,一展风采。我省民营艺术院团已达1530个,年演出40余万场次,总收入超过6亿元,成为繁荣城乡文化市场的生力军。安徽扶持发展民营艺术院团的措施和经验,被中宣部《宣传工作》和文化部《文化要情》专刊推介。
第二篇:新闻文化
论新闻中的种族主义
我们最大的挑战是从新闻中剔除所有“我们与他们”的痕迹,剔除那种把任何共同体或团体当作“他者”的潜在偏见………那种长久以来神圣化的新闻“客观性”的说法,不过是我们新闻文化中白人男性主导思想的一个伪饰。
约翰.菲利普.桑托斯在新闻词汇中,“种族”是最具政治意味的词之一,许多研究表明,有关种族问题的报道常常是耸人听闻而且流于表面的,同时也具有较大的政治危害性。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地相互联系也日益加强,新闻在世界各地迅速传播,但是在报道各国的新闻时总会出现偏差的报道,甚至有可能产生“种族”歧视。特别是在美国,种族歧视是相当严重的,在美国,种族歧视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黑人和其他少数族裔遭受不平等待遇和歧视的状况依然存在。不只是在国外,在国内种族歧视的案例也颇多。某家报纸上刊登过这样一则新闻,说的是一个外省的学生到外地读书,但是不会那边话,该学生还被嘲笑,父母担心孩子被欺负,就叫孩子学习那边的话话。。。这就是种族歧视的表现之一,我们都生活在中国这片领土上,根本不存在什么种族的问题,我们都是一家人,而某些新闻单位为了获取更多的读者,就对这些大肆渲染,从而产生“我们和他们”的带有种族歧视的语言。
Singh说过,新闻报道通常要考虑到读者的需求,更可悲的,为了
赢利,新闻必须迎合人们无耻的本能和偏见。这就是为什么一张报纸的头条是,比方说,“亚裔房东因房客食牛肉而将其驱逐”,翻开报纸发现,一场死亡5000多人的地震在报纸内只占了很小的一个版位。确实翻开以往的报纸,关于这些新闻屡见不鲜,不知道为何会产生这样的后果。
自2008年3月14日拉萨发生严重骚乱事件以来,美国主流媒体对我国西藏问题进行长篇的歪曲报道,这是对我国种族的歧视与挑战,他们歪曲报道该事件,一是想破坏我们国内的安宁与和平,一是想歪曲我国对西藏管理的事实。在2008年的拉萨“3·14”打砸抢烧严重暴力事件中,武警解救被袭民众,却被说成是在抓捕藏人;尼泊尔警察抓捕抗议者,却被说成是“发生在西藏的打压事件”;明明是标着红十字的救护车和救援队,却被描述成“在拉萨的军队”„„新闻是什么?新闻是对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何谓事实?也许是美国的种族歧视太过强烈了吧。新闻工作者的任务就是要迅速准确的把新闻真实的传播出来,而不是为了达到赢利或者扰乱别国的社会为目地。“很多西方媒体的谬误让人瞠目结舌。”饶谨说,“各个国家媒体有不同的政治立场,我们可以理解。但是总有一个底线——报道不能造假,不能黑白颠倒,不能篡改事实真相,”更不能产生种族歧视。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每个国家也是平等的,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也不存在什么种族问题,但是一些媒体就是抓住这些词汇,大肆渲染,从而导致不必要的讨论。种族歧视在古代即已存在,但其现代形式是从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开始的,至今,在世界上若干地区仍
存在种族歧视现象。这种现象是由反动统治阶级采取立法、行政和其他措施,鼓吹和散布种族优越和种族仇恨学说等造成的。种族歧视是对人类尊严的凌辱,受到了国际舆论和国际组织的一再谴责。1973年11月30日,联合国通过《禁止并惩治种族隔离罪行国际公约》,再次明确宣布,凡犯有种族隔离行为的组织、机构或个人,即为犯罪,应负国际罪责。
在浏览网页的时候看到这样一条新闻:种族歧视**升级:国际足联主席布拉特与曼联后卫里奥-费迪南德个人间的口水战升级了,英格兰方面上下齐出动,对FIFA的当权一号人物展开炮轰,英国首相卡梅伦也加入了进来,英超20支俱乐部也发表了一份联合声明声讨布拉特。事情的由头是切尔西队长特里涉嫌种族歧视的**,布拉特一开始只是和费迪南德交火,他称种族歧视问题就像球场上的犯规一样,赛后双方握一下手就可以解决,言谈中,似乎球场上的种族歧视在布拉特看来不是什么大事。事态随后全面升级,英国首相卡梅伦说:“说什么种族歧视不是什么大事、该作为比赛的一部分被接受,这样的话实在是骇人听闻。”英超球队也作出了反应,20支俱乐部的主席在进行会晤后,发表了一份联合声明声讨布拉特。
看到这条新闻时,我真有些吃惊,说种族歧视问题就像球场上的犯规一样,赛后双方握一下手就可以解决,英国首相卡梅伦说:“说什么种族歧视不是什么大事、该作为比赛的一部分被接受。看来种族歧视在他们心中已根深蒂固了。由于长期以来媒体都使用一种“我们与他们”的言语,加上人们的种族思想,种族歧视在短时期内不
可能消失。
在新闻传播中我们要避免出现这种种族歧视的报道,要客观,准确的报道新闻,以达到新闻真时,在研究新闻文化时,关于种族歧视的问题还得继续探讨,从而逐渐消灭种族歧视。
09新闻(1)班 张炜学号:200905301121
第三篇:安徽文化调查报告
安徽文化调查报告
学 号:
姓 名:王小慧***92
安徽文化调查报告
安徽,简称皖,位于东经114°53′~119°30′、北纬29°22′~34°40′,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里,总面积约13.96万平方公里,现有常住人口5950.1万人,地处华东腹地,属于中部省份。安徽建省,较为公认的说法是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析江南省分置江苏、安徽两省而成;至于省名的得来,乃是取所辖府州中安庆、徽州两府的首字而成。安庆和徽州,在当时分别是省域内江北和江南的两大首府,一为桐城文派发祥地,一为“贾而好儒”的徽商故里,人文蔚盛,科举取士在全国均名列前茅。康熙建省,采取的是跨江(淮)而治的办法,既反映出在政治上防范因划江(淮)而治、易滋生分裂割据弊端的雄才大略,也含有经济上调剂南北、贫富相济的意图。但这样一来,势必在文化上形成省内不同地区间较大的差异性和较为复杂的多样性。从总体上看,安徽虽然建省较迟,但在这块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上所形成的历史文化底蕴,则十分厚重,而又丰韵灵秀。
一、安徽文化产生的地理环境和人文背景
安徽省域,正处在横贯全球四大文明古国的北纬30°线上下,分属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的两个气候带,四季分明,季风明显,雨量适中,气候宜人。省域内地貌多样,多山多水,山河壮丽,物产丰饶。“皖”字的本义,有如白玉般完美无瑕的意思;“徽”字的本义,也是美好善良,同时还含有团结的意蕴。无论皖文化、徽文化,还是下面要讲到的各种亚文化,都是发生发展在今天安徽省域这片土地上的,都属于安徽文化的大范畴。
山是文化的承载体,除上述两大山脉外,位于池州的佛教名山九华山,以及休宁道教名山齐云山、潜山古南岳天柱山、宣城敬亭山、和县与马鞍山隔江相望的东西梁山(天门山)、滁州琅琊山、含山褒禅山、蚌埠涂山、宿松小孤山、岳西司空山、枞阳浮山、巢湖姥山、淮南八公山、淮北相山„„,这些大大小小的名山胜迹,都留下无数文人雅士的亭台楼榭、诗词题咏,真可谓“一山一世界”,为安徽保留了许多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山水相依,安徽省域内水资源丰富,在中国东部五大水系中,安徽就占有三条:淮河、长江、新安江,其中淮河中游段横贯安徽北部,流经省境430公里;长江下游段横贯安徽中南部,流经省境416公里,号称“八百里皖江”;新安江与长江以黄山为分水岭,发源于休宁县六股尖,流经省境242.3公里。此外,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位于安徽中部合肥市,是安徽最大的内湖,水域面积750多平方公里,流域内水系发达,号称“三百六十汊”;南北人工水路通道大运河及其支脉隋唐通济渠在我省宿州、淮北也都有遗存。
在安徽,由于淮河、长江两条大河自西向东横贯省境,把全省自然区分为淮北、江淮之间、江南三大地理板块。淮北平原地势坦荡,为黄淮海大平原的一部分;中部江淮之间则西高东低,由皖西大别山
脉逶迤而下、丘陵、台地和镶嵌其间的河谷平原错落有致,其中巢湖周边和沿江地区河网密布,土地肥沃,为天然粮仓,属长江中下游平原;长江以南则是山峦起伏、风光绮丽的皖南山区。这三大块地域,在各自的地形地貌、民风民俗、经济水平、发展状况和居民观念形态等方面,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即通常所说的“一方水土一方人”,并因此而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步演化并形成涡淮文化、皖江文化、新安文化(或曰徽州文化)三大文化圈,也可以称之为三大文化板块。它们都是安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安徽文化总体下的亚文化形态。
二、安徽地域文化的特点
在安徽,由于涡淮文化、皖江文化、新安文化(或曰徽州文化)三大文化圈(也可以称之为三大亚文化板块)的客观存在,对安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以下鲜明的地域文特点:
第一,三大亚文化板块之间差异和趋同共存。
三个亚文化区域在饮食、民居、民风民俗、方言、地方戏曲和信仰方面,都很不相同。就饮食而言,擅长烧炖,讲究火功,并习以火腿佐味、冰糖提鲜的徽州菜肴,就不同于重视以河鲜、家禽为食料,讲究刀工,注意形色,擅长红烧、清蒸和烟熏技艺的沿江菜肴,也与长于烧、炸、熘等技法,具有质朴、酥脆、咸鲜、爽口特色的沿淮风味不一样。
在学术文化领域,涡淮文化中,主导的是道家思想;徽州文化、皖江文化中,主导的则是儒家文化。同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皖江文化和徽州文化也有所不同,如徽州的皖派朴学,在皖江不仅没有蔚为风气,还曾受到激烈抨击。
第二,在发展中呈现文化重心由北向南的迁移。
安徽的文化重心首先出现在涡淮流域。春秋时代,在涡淮流域就出现了高度发达的学术文化,产生了管子的学术思想,开创了先秦诸子学时代。随后产生了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学说。道家思想在淮河流域经过西汉的《淮南子》,一直延续到魏晋时期,成为魏晋玄学的重要基础。由于长期战乱和灾荒,涡淮流域逐渐不再成为安徽文化的重心。五代、宋初,在老子故里出现的道教学者陈抟和在守颍州时为振兴淮上文化做出很大努力的欧阳修,也未能使涡淮文化重新繁荣。
第三,“通变”成为安徽文化长期延续的重要内在因素。
“通变”精神首先表现于涡淮文化。涡淮流域诞生的道家学说,从老子经文子、庄子到西汉的刘安,不同时期的每个代表人物都既有继承,又有“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的发展。
正因为安徽文化贯穿了“通变”精神,涡淮流域的道家文化、徽州地区的新安文化、皖江地区的桐城文派才得以延续数百年之久。
第四,讲经世致用、求“天下和洽”的学术取向。
安徽学术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讲求经世致用、向往“天下和洽”。
讲求经世致用、救时之弊,把“治国平天下”作为治学的目标,是中国学术文化的重要传统,也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以“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之重要表现。安徽地区在历史上灾害频仍,战乱不断,社会动荡,人民常常陷于艰难竭蹶之中。对此,历代有责任感的士人往往把修齐治平作为人生目标,关注社会现实,心怀治国理想,企望建立一个和谐安定的社会,从而使经世致用的治学原则在历代士人中世代延续,成为文化传统中的主旋律。
安徽学者很重视医、农、天文、历算之学,还对水利、漕政、盐政十分关注,对边疆史地的研究十分重视,充分表现出“务当世之务”的学术取向。正如包世臣所说,他们都把“读先圣之书,通今时之制,究生民之利病,验风土之淳硗”,看作是“吾儒分内事”,并认为研究这些知识,只是为了“有益于世”,而不是为了“干禄”。
三、结语
今天,我们全省上下正在抢抓机遇,奋力崛起,建设三个强省的过程中,深入了解我省的地域文化特点,知古而鉴今,无疑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第四篇:浅谈安徽徽菜文化
浅谈安徽徽菜文化
【摘要】徽菜为全国八大菜系之一,起源于歙县,绩溪的徽帮厨师将它发扬光大。据《歙县志》记载,宋代以来,徽菜在徽州府(今歙县)已成雏形。南宋以来,随着徽商势力的崛起和向外拓展,徽菜日渐名声远扬;明清两代,长江中下游的城镇大都设有徽菜馆。
【关键词】徽菜起源文化特色
从以下八个方面来介绍徽菜文化,内容涵盖徽菜的起源与派系、徽菜的形成、徽菜的制作特色、概说徽菜、徽菜误区、徽菜的代表莱肴、“搜捕”徽州美食、徽菜走出安徽等。
一、起源与派系
徽菜是指徽州菜,它起源于黄山麓下的歙县(古徽州)。后来,由于新安江畔的屯溪小镇成为“祁红”、“屯绿”等名茶和徽墨、歙砚等土特产品的集散中心,商业兴起,饮食业发达,徽菜也随之转移到了屯溪,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徽菜以烹制山珍野味而著称。
徽菜的主要特点:烹调方法上擅长烧、炖、蒸,而爆、炒菜少,重油、重色,重火功。主要名菜有“火腿炖甲鱼”,“红烧果子狸”、“腌鲜鳜鱼”、“黄山炖鸽”等上百种。
徽菜发端于唐宋,兴盛于明清,民国间继续发展,建国后进一步发扬光大。徽菜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饮食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徽菜的形成与江南古徽州独特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饮食习俗密切相关。绿树丛荫、沟壑纵横、气候宜人的徽州自然环境,为徽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徽菜原料。得天独厚的条件成为徽菜发展的有力物质保障,同时徽州名目繁多的风俗礼仪、时节活动,也有力的促进了徽菜的形成和发展。在绩溪,民间宴席中,县城有六大盘、十碗细点四,岭北有吃四盘、一品锅,岭南有九碗六、十碗八等。
徽州地处山区,历少战乱,自唐宋来中原大批移民南迁徽州一带,聚族而居,建祠修谱,形成严密的宗族制度。各族、派均有自己信仰崇拜的偶像,为祀神礼佛,民间便产生了各具特色的食用供品,最典型的莫过于祭祀隋末农民起义领袖汪华的“赛琼碗”活动了。这一年一度的祭拜活动在集中展示汪氏族人所精心烹制的数百碗供品的同时,也造就了一代代民间烹饪家。
明代晚期至清代乾隆末年是徽商的鼎盛时期,实力及影响力位居全国10大商帮之首,其足迹几遍天下,徽菜也伴随着徽商的发展,逐渐声名远扬。哪里有徽商,哪里就有徽菜馆。徽州人在全国各地开设徽馆达上千家,仅上海就有140多家,足见其涉及面之广,影响力之大。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徽菜经过历代徽厨的辛勤劳动,兼收并蓄,不断总结,不断创新。以就地取材,选料严谨,巧妙用火,功夫独特,擅长烧炖,浓淡适宜,讲究食补,以食补身,注重文化,底蕴深厚的特点而成为雅俗共赏,南北兼宜,独具一格,自成一体的著名菜系。
二、徽菜的形成徽菜来自徽州,离不开徽州这个特殊的地理环境提供的客观条件。因处于两种气候交接地带,雨量较多、气候适中,物产特别丰富。黄山植物就有1470多种,其中不少可以食用。野生动物,栖山而息,徽州是山区,种类就更多。山珍野味,构成了徽菜主佐料的独到之处:花茹、蘑菇、平菇、香菇、白木耳、黑木耳、石耳与高山石耳,蕨菜、黄花菜、金针菜、水芹菜,这些过去全都是野外生、野外采。竹笋一项就有十七种,品种有异,吃法不同、切法不同、配料不同。可食野菜与各种花、茎、杆,大量入徽菜谱。就豆腐来讲,有水豆腐、毛豆腐、臭豆腐、观音豆腐、腊八豆腐以及橡子豆腐等。至于野味,徽州野生动物(不包括虫类)有374 种,其中兽类86种、鸟类210种、爬行类52类、两栖类26种。野兔、野鸡、黄麂、黑麂,穿山甲、娃娃鱼,石鸡,狸子、水獭,以致熊、豹、天马。鱼类更是丰富多样,黄山的锦鱼、鱼,原就很稀少。当年还有一种可以飞上树的翼鱼,都是味道为鲜美的珍品。不少珍禽异兽,现已纳入国家保护范围,也还有不少列入食谱如喂养的野鸡、野兔、家养的乌骨鸡,似鸭非鸭的,都保存着浓浓的野味。
由于徽州医学发达,明清两代中有七百多位中医学家有六百多部医著。健身强体食谱的药膳,早就纳入徽菜。如枸杞子炖乌骨鸡、冰糖炖百合、紫苏炒瘦肉、沙炒银杏果等等。
三、徽菜的制作特色
当年的徽菜,由于红烧是一大类,而红烧的“红”,表现在使用酱油上。徽州的酱油是黄豆制成的,保存本色。炒菜用油是自种自榨的菜籽油,并使用大量木材作燃料:有炭火的温炖,有柴禾的急烧,有树块的缓烧,是比较讲究的。传统中的重油、重色、重火功,有徽州的特殊条件。
当徽菜走向全国之后,仍然保持重色:调色之功;重油:调味之功;重火功:调质之功。如老或嫩,硬或软,结或松等。徽菜用火腿调味是传统。制作火腿,在徽州也是普及型的家庭技术。美食家们十分赞赏徽州火腿。只是人们还不了解:“金华火腿在东阳,东阳火腿在徽州”。这一带古属徽州或徽州边缘,是徽商首先到达的地方。李白在金华就留下诗名:“闻说金华渡,东连五百滩。他年一携手,摇桨入新安(即徽州)。”唐代就从金华想到徽州,一水相连,以后来往就更频繁了。
四、概说徽菜
一个菜系的形成是经济与文化发展到一定水平的结果。徽州历来人文荟萃、文风鼎盛。在以学进仕、以文垂世的指导思想下,“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父子丞相”、“兄弟翰林”、“四代一品”,都出现在徽州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徽州向有“娇儿不娇书,娇书如养猪”的说法。要考官,是要走出徽州的,而徽商是行商,通过各种水道走向江浙、华北与西南以致漂洋过海。十大商帮,徽商居首。以致一批批外地人,一查三代、四代都是“祖籍徽州”。徽州人,“十三在邑”守家园,“十七在外”闯天下。在这种形势下,徽菜,也就作为菜系在全国出现了。
五、徽菜误区
从历史到现实,徽菜都是徽州文化的典型代表,江南饮食中的一朵奇葩。然而随着现在安徽省大力推广所谓的泛徽文化,以江淮文化偷换徽州文化之概念。在合肥、淮南等地并面向全国各地打起“徽菜”的招牌。其实这些所谓的“徽菜”都不是八大菜系中的徽菜的真正代表,只是江淮菜系或中原菜系的旁系。真正的徽菜只有徽州地区才有 也只有真正的徽州人才能做出最好的徽菜(徽州:黄山+绩溪+婺源)。在此提醒广大同胞不要被招牌蒙蔽不要支持盗版的徽菜 要品尝真正正宗的徽菜请来江南的徽州!安徽周边地区所谓“徽菜”是江淮菜和山东河南菜湖北菜的杂糅,从未形成菜系。
六、徽菜的代表莱肴
徽菜历史上有五六百个品种,经过挑选巩固和创新,目前确定的有120多个新老品种。其最有代表性的莱肴有:
“火腿炖甲鱼”,以徽州山区特有的“沙地马蹄鳖”为主料,火腿及火腿骨等为佐料。菜成后汤色清醇,肉烂香浓,裙边滑润,无腥味。
“红烧果子狸”,以栖息山中的果子狸为主料,佐以净梨等原料,红烧成菜后,菜色金黄,汤汁稠亮,狸肉细烂浓香,味鲜甜带有微咸,是冬季时菜中的珍品。
“黄山炖鸽”,以鸽子为主料,佐以黄山特产山药,置砂锅中用炭火炖成。其汤色清白,鸽肉酥烂,山药鲜香,原味不失。
“清蒸石鸡”,以山涧石鸡为主料,佐以徽州山区特产香菇。成菜汤清见底,肉嫩味鲜。因盖碗清蒸,原汁原味不散,香郁诱人。
“腌鲜鳜鱼”,以淡盐水腌制的鲜鳜鱼为主料,佐以猪五花肉、山笋等。莱成后入口肉嫩白鲜美,为徽州著名的传统风味。
“香菇盒”,以两只大香菇相合,间夹猪瘦肉等佐料制成。整齐地排列盘中,型色悦目,入口芳香。
“问政山笋”,择著名的歙县问政山竹笋煮后,浇以麻油等佐料制成。笋色玉白,清香脆嫩,鲜甜微酸。
“双爆串飞”,以山鸡和野鸭脯肉为主料,以青豆、鸡蛋清作佐料,用民间特有的方法制成。菜白绿相间,形如麻花,肉鲜嫩,略带葱、姜和花椒香味。
“虎皮毛豆腐”,以屯溪、休宁一带的特产毛豆腐为主料,配以辣椒酱等佐料烧成。呈黄色虎皮条纹,鲜醇爽口,芳香诱人,有开胃作用,是徽州特殊风味菜肴。
“香菇板栗”,以山区特产香菇、板栗制成,呈黄褐色,两色分明,酥香脆嫩,清鲜爽口。
“杨梅丸子”,以肉、蛋和杨梅汁制成,呈玫瑰红色,入口香甜带酸,形、味皆如真杨梅,是徽州的民间菜肴。
“凤炖牡丹”,以整鸡代凤,猪肚切成牡丹花,火腿片作花蕊,用木炭火细炖。成莱造型美观,汤浓如乳,肉烂肥鲜,是体现徽州山乡特色的一道大菜。
“双脆锅巴”,以猪肚头和鸭肫为主料,调以香菇、笋、火腿片,用鸡汤做成汤汁,浇在刚起锅的油炸锅巴上,锅巴酥松中透出清香,其味格外鲜美,俗称“平地一声雷”。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品尝双脆锅巴后赞不绝口。
“徽州圆子”,以生、熟猪肥膘肉和炒米、鸡蛋、白糖为主料,配以蜜枣、青梅、金桔等,炸成金黄色圆子,浇以汤料。圆子外观金黄,表皮酥脆,馅心味甜香浓,是徽州传统风味菜。
此外,还有“蛏干烧肉”、“荷叶粉蒸肉”、“清蒸鹰龟”、“青螺炖鸭”、“方腊鱼”、“当归獐肉”、“一品锅”、“中和汤”等名菜佳肴。
七、“搜捕”徽州美食
徽州独特的地理条件造就了诸多独特的菜肴原料,兼之徽菜特有的烹饪技法,故徽州美食星罗棋布,游 人到此,不可不大开吃戒。现为好食者奉献几道美食:
一曰什锦蕨粉糊。徽州山区特产丰富,勤劳的山民以山养家,便挖出细小的野生蕨,将根洗净捣碎,漂 净成粉。此粉细腻、白净、润滑、清凉,配上干笋、火腿、洋葱花等制成蕨粉糊,是夏季防暑降温之佳品。
二曰毛峰鸡丝羹。将黄山毛峰泡3分钟后,倒去原汁,再泡3分钟捞出。后将鸡丝、笋丝、火腿丝、姜 丝调好味后置入汤锅内,加入100克茶汁,勾米汤欠,淋上蛋清,撒上毛峰拌匀即可。此种风味独特的开胃 羹,历年来倍受食客好评。
三曰小溪涧桃花鳜鱼。山区小涧水少,鹅卵石多。这种在石缝中巡游的小鱼色似卵石,肉质结实、鲜美,以小火慢烧,胶汁极浓。
八、徽菜走出安徽
徽商鼎盛三四百年,徽菜也在全国漫游。作为徽厨之乡的绩溪县,在外开饭馆的有220家,其中如上海颇有“大中国”、“大中华”、“第一春”、“大富贵”、“丹凤楼”,武汉的“大中华”,南京的“别有天”、各地的“同庆楼”,当年苏州以及如山东临清等地,一条街就有数家徽菜馆。眼下的许多特级厨师,都代表当地参加全国烹调表演与比赛。实质上依然打下了徽菜烙印,继承了徽菜传统。像徽商有不少消失在当地一样,徽菜反而名气小了。实际上如同四在徽班进京形成京剧、形成国剧一样,徽菜的不断扩大与发展已形成一种国菜。领导人家中(包括邓小平家中)、各国使馆中,至今还是以绩溪厨师、以徽菜为主,也是一个证明。
徽菜成型后,已有数千式菜谱,已有专门书籍出版。其中,有许多 色菜如“如意鸡”,就是儿子出门母牵心,“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行程需要,把鸡加佐料油炸之后沥油用竹筒装好。显然,可食时间大大延长;“金丝琥珀蜜枣”:妻子守家,年年摘家中枣子送夫君,盼望“早”归。头次丈夫说:“枣虽大不甜。”妻用糖煮过捎上,丈夫说:“虽甜不能长存。”妻子才想起,精制了“金丝蜜枣”,又甜又可长期保留。可常常记起妻子念夫盼“早”归。蜜枣也作为甜食上了大酒席。这类饮食创新,在徽州还有许许多多。此蜜枣,明末清初传入宣城而称“宣城水东蜜枣”。
徽菜白案中有“喜庆粉糕”、“寿桃米 ”,特别是与日本民食传统接近的糯米豆沙点心。还有出门常用的徽州馃,从不用油烤,易于较长时期保留又脆香可口。这些都有极浓郁的地方特色。
也有人说徽菜面临危机,这个理解是有偏颇的。现在问题是还挖掘的不够,整理提高得不够,宣传得更不够。其中比较困难的,是野味慢慢要变成家味了,已有不少实行家养了。从现代餐饮强调清素、淡雅,强调绿色食品来看,山区菜为主的徽菜,是更具备优势的。徽州(即现在黄山市)一带,可食并有疗效的野菜也有好几十种。
在徽州这个特殊的地理环境中现的徽菜,随着形势的发展,更会显示也他的强大生命力。
2009《饮食文化》论文
浅谈安徽徽菜文化
院系:历史文化学院 专业:历史学
班级:文化产业管理 学生姓名:王子虎
学号:20071106133 指导老师姓名:敖 其
2009年12月06日
第五篇:安徽文化的特点
安徽文化的特点
安徽文化有一大特点,就是三条水系孕育了三种文化。长江、淮河两大水系恰巧从地理上把安徽三等分,分为皖南、江淮之间、淮北。淮河孕育了淮河文化,有老子、庄子、建安文学等;江淮之间就是皖江文化,桐城派是典型的代表。再有皖南山区的新安江水系,孕育出新安文化,也就是大家都熟悉的徽文化。
一·皖江文化
“皖江文化”是以安庆、桐城为中心,由安庆土著的古皖文化和来自江西徽州移民的朱子信仰碰撞和融合而形成。
皖江文化自先秦以降,从未中断,源远而流长。皖江文化涌现出大量文化世家,有的绵延数代,名人辈出。由于移民和交通的便利,皖江文化开放程度高、创新意识浓、文化辐射力强,在许多方面使部分文化内容从区域文化范围上升到主流文化圈。有的专家认为,皖江文化比较注重以文载道、以文救国、以文济世、以文乐民,比较完整地体现了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比较系统地整合了文学、政治、宗教和艺术的精神力量,因而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有的专家认为,皖江文化特点鲜明的文化品格,主要表现在以明代方氏学派“坐集千古之智”的治学胸襟为代表的兼容并包的文化襟怀,以桐城宋学“士”的精神为代表的刚毅进取的人生品格,以《新青年》杂志早期作者群为代表的变通开放的世界意识。从文化比较的角度看徽州文化与皖江文化有着的不同特质:在文化品格上,徽州文化体现出“山”一样的凝重、厚实,文化遗存多,积淀厚;皖江文化则犹如“水”一般飘逸、空灵,感染力强,召唤性强,文学艺术成就尤为卓著。
皖江文化范围广泛、内容丰富、底蕴深厚、流光溢彩,至少包括实用文化、艺术文化、思想文化三个维度,涉及宗教、文学、戏曲、书画、政治、经济、科技、旅游、生态、民俗等众多领域。
(一)文学方面。桐城派的兴起是皖江地区文学乃至清代文学的最大成就。桐城派秉承程朱道统,宗崇秦汉及八大家散文,别立门户,自成一派。它以方苞倡导古文“义法”为标志,始于康熙年间,中经刘大櫆的拓展,到乾隆年间姚鼐时逐步兴盛。桐城派“清澄无滓”、“元气顺畅”的风格和形成与其深受禅宗的影响分不开。桐城派创始人方苞的民本思想,对中后期作家“经世致用”思想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也是桐城派历百年而不衰的主要原因之一。姚鼐在文学理论上集大成的贡献,认为他合“义理”、“考据”、“文章”为一的文学主张不但是对桐城文论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整个中国古代文论和文学创作经验的总结。
(二)戏剧方面。皖江人在戏剧方面最突出的成就是戏剧表演,它开创和丰富了几个有影响的剧种,如傩戏、青阳腔、徽剧、京剧、黄梅戏等。贵池山民跳傩的文化心态,体现了山民崇拜自然、乞求福祉、崇佛崇道崇巫的迷信心态,但也契合了山民疗治心灵痛楚的心理需要,折射出山民追求幸福的人生观。黄梅戏的艺术特色,暗含深刻的中国戏曲韵味,唱腔清秀、细腻、深情、优美,音调特色浓郁,旋法丰富考究,结构陈述严谨有序,唱腔独特。徽班进京历时百年而最终奉为国粹,是因为“京剧之父” 程长庚 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鲜明的时代感、博采众长、革新超越的艺术追求。
(三)佛教方面。皖江地区最有影响的宗教是佛教,皖江地区也是佛教禅宗传承的重要地区。九华山的佛教文化有其不同于原始佛教的文化,而是吸纳儒家、道家、海外和世俗文化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儒、释两家共同创立、发展九华山佛教文化,僧侣、乡民、香客共同推进九华山佛教文化兴盛。牛头禅所创立的“天柱境”、“天柱家风”在上承达摩、下通慧能所起的重要作用。唐代池州南泉院普愿的禅学特色及在禅宗史上的重大影响。
二·淮河文化
淮河文化以流域地区界定。分水岭内,东至黄海;北至沂蒙山和黄河南堤;西至伏牛山、桐柏山,南至大别山和皖山余脉,河两岸和凡是流进淮河的支流地域生存的文化,均可称之
为“淮河文化”。由于淮河流域面积广袤,有着华夏“天中”的优越地位,域内与各方接壤的地区出现文化交融。其东北连齐鲁、西北接中原、西南接荆楚、东南通吴越,因而融合了这些地区的文化精华,形成了古文化多元性、丰富的一大特色。淮河文化包括了商周时代的东夷(包括淮夷)文化、涡淮两岸产生的老庄文化、先秦时期荆楚文化、吴越文化以及两汉和北宋之后南移的中原文化、明清之际兴起的淮扬文化。因此,淮河文化的定义应是以流域内自然地理环境为生存条件,在淮河主干流地区,以楚、明文化的底蕴,兼容中原文化而形成的区域文化。
淮河在我国东南部南北分界的地理区位,自然赋予了淮河文化鲜明的地域特色。以淮为界,北称“黄淮”,南称“江淮”,淮河文化正是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数千年融合的结果。它主要体现在淮河干流两岸空间范围内,反映出南北过渡、兼容并包的特色。
淮河虽然是居黄河与长江之间的南北界河,但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却是融而不阻的中间地带。南方人说它是北方,北方人说它是南方。“骏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景观,均反映淮河两岸以淮为界,分出平原与丘陵的地貌;旱粮与水稻的农耕方式,南米北面的生活习俗,南茶北酒的饮食习惯,寨与山村的居住群落;南舟北车的交通方式,南蛮北侉的方言区划。北方人的豪放刚烈,南方人的柔宛秀丽,皆能融合于淮河两岸人民的秉性之中。
先秦时期就有“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说法,自然地理上的分界,使淮河两岸又成为地域文化融合过渡地带。杂糅、融合,南北文化在这个特定的地理环境中,自然融会贯通。北方刚烈,雄浑、苍劲的风格,南方宁静、柔婉、轻盈。秀丽的风采,经过融合兼容,使淮河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
南北交融的民俗文化,蕴藏着无比丰富的民间文化艺术。
(1)地方戏曲种类丰富。淮源山区流行着行走便捷的皮影戏;而广阔的淮北大地,水陆交通两便,分布着河南豫剧、淮海戏、泗州戏等十多个剧种。由于淮南地区属于江淮方言区域,风格委婉细腻的庐剧、黄梅戏则在被淮河南岸流行。显然,淮河在地方戏曲风格上也成为“南蛮北侉”的过渡带。特别是在淮河岸边形成的泗州戏、推子戏,今天已经成为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剧种,受到保护得到传承。最为值得称道的是,清代以经营淮盐的徽商,在扬州组织四大徽班进京,诞生的影响我国近现代的京剧艺术。
(2)独具魅力的歌舞艺术。以花鼓灯为代表的民间歌舞,是我国至今保留较完整的汉民族的舞蹈艺术,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已经走出国门,名扬海外,成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源于明初凤阳的双条鼓,明清两代流传祖国南北,据最新研究考证,清代随着凤阳人闯关东而带入双条鼓,而后成“东北二人转”的原型。
(3)中原武术汇聚之地。淮河流域自古就是历代兵家逐鹿中原之地。奴隶社会的军旅武术走向民间后,民间武术与宗教、体育相结合,武术已经开始社会化。从春秋时期孔子设私学,传授“射”术,到东汉华佗在亳州创五禽戏,五代后周时期陈抟创六合八法拳,都使武术在民间得到了发展。颍河之源的嵩山少林寺,因十八棍僧救唐王,使少林拳名扬天下。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淮河中游蚌埠成为皖北大商埠后,河南、山东等的武术门派相续南下蚌埠,又在这里形成了多种门派,使武术在现代城市开始传播。今天,淮河流域的北部地区,尤其在涡淮一带,各家以培养武术人才为宗旨的学校开始兴办,使武术流派得到传承,习武之风历久不衰。
(4)丰富多彩的民间工艺。缘起于原始崇拜的淮阳泥人,已被专家们称为现代“真图腾”、“活化石”,在国内外享有声誉;淮北地区的面食塑艺术则是民间祭祀及生活习俗中不可缺少的情趣。凤阳凤画,朱仙镇的年画,灵璧钟馗画都已经成为民间艺术的珍品。此外,还有制陶、仿古玉器、青铜器、编织、剪纸等工艺流传至今。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风情育一方文。一部数千年的淮河兴衰史,民俗文化贯穿始
终,影响较大的有秦始皇捞鼎、徐福买药、水漫泗州、收伏巫支祁、小白龙探母、九牛二虎一只鸡等。特别是大禹治水的神话传说,流行于整个淮河流域,而其地域特色特别明显。淮河中游凤台峡山口、荆涂山峡、下游盱眙甘泉山与圣人山之间的圣山湖、禹王河,均有颇为典型的故事为印证。
“临淮自古多名士”。淮河流域的经济发展和历代的政治变迁,造就了一大批杰出人物。除产生许多叱咤风云的农民起义领袖外,还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科学家、军事家和文学艺术家。如管仲、孔子、老子、孟子、庄子、刘邦、项羽、韩信、蔡文姬、曹操、诸葛亮、朱元璋、施耐庵、吴承恩、孔尚任……,特别是新中国的开国总理周恩来也诞生于此,可谓群星灿烂,光照千秋。
三·徽文化
徽文化,即徽州文化,包括:新安理学、新安志学、新安医学、新安建筑、新安朴学、新安教育、新安画派、新安艺文、新安科技、新安工艺、文房四宝、徽菜等。是徽州(古称新安郡)人,在历史进程中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徽州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有三大学问家:朱子(婺源)、戴震(休宁)、胡适(绩溪)。有汪华、朱升、程大位、郑复光、程晋芳、陶行知、赛金花等等。黄山山麓一条小溪---九龙瀑,一沟三状元、三丞相,是程元凤、曹文植、曹振镛,形成显赫的文化沟。东汉、西晋、唐末、北宋四次北方强宗大族的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中原文化,生产力逐渐发达。徽文化,是对中原文化的包容整合。作为极富特色的区域文化---徽州文化,崛起于北宋后期,“东南邹鲁、礼义之邦”于南宋,鼎盛于明清时期,已约800年之久。90年代后,徽学与藏学、敦煌学并列为国学三大地方学科。
徽州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徽州人在文化领域里建树、创造了许多流派,这些流派几乎涉及当时文化的各个领域,并且都以自己的特色在全国产生极大影响。主要内容有:1、新安理学。这是程朱理学的正宗流派,奠基人程颢、程颐及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祖藉均系徽州篁墩。它从南宋前期到清乾隆年间,在徽州维系了600多年,对徽州社会经济文化都有很大的影响,新安理学核心是伦理纲常,同时也倡导“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的重学思想,“天理为义,人欲为利”,“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理不计其功”的思想和“修内政”,“攘夷狄”的节义思想;朱子提倡读书,认为穷理之要,必在读书,促进了徽州读书好学风气,缙绅之家往往自编教材,由父兄率子弟诵读、理学家对理欲、心物、义理、天人等概念的意义、关系的追问和逻辑论证,提升了徽州文化的理性思维,培养了深厚的理性主义传统、新安理学家格守朱熹的义利之辨,反复颂扬“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思想,学子以之为书院学规、士夫以之为立身处世的教条,徽州商人“贾而好儒”,以“仁义礼智信”为商业伦理。宋元明三代,徽州出了不少民族志士表现了坚贞不屈的气节,也与朱熹和新安理学分不开。但是,理学的核心是纲常伦理,新安理学讲究忠君孝亲、男尊女卑、丧制礼服,修祠续谱,建坊树碑。大批的“贞女烈女”、“孝子贤孙”为传统礼教而殉身,这是理学在程朱桑梓之邦结出的恶果。[
2、徽州朴学。也就是徽派考据学。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婺源县的江永和屯溪的戴震。它作为乾嘉学派中的皖派,直接继承了汉古经学,把经学研究从纯考据的藩篱中解救了出来;3、新安画派:开先河的为元代的程政,明朝开始形成新安画派风格。明末清初,江韬(渐江)、查士标、孙逸、汪元瑞“海阳四家”异风突起,有力地冲击了王时敏、王鉴、王翠、王原祁“四王” 画派在中国画坛的统治地位。他们主张师法自然,寄情笔墨,大胆创新,给明末清初画坛带来新的生气。近代的黄宾虹,主张“先师古人,再师造化,而以自然为归”,丰富和发展了新安画派;
4、徽剧。徽州人善歌舞,东晋时新安歌舞就已蜚声海内。明代徽州人对戏剧的嗜好尤甚,各地族社每借祭祀仪礼、婚丧喜庆之际,聚众演戏,甚至在诉讼之后也有罚戏的习俗。
徽州在外埠的富商,常以声伎相随,列歌舞、宴宾客。由于徽州戏剧活动较为普遍,观众主要是村镇平民,艺人在演出时,对曲词中那些高深典雅的戏文,往往予以改造,力求通俗。因而,逐步形成徽州戏剧独有的特征。
明嘉靖间,徽州艺人在吸收弋阳腔的基础上,形成徽州腔,是为徽剧的先声。徽州腔在寓意较深的曲词中,增加了大量的解释曲文,联缀曲辞,发挥剧情的“滚唱”,形成通俗易懂的“新体曲文”。并注意增加便于理解曲词的道白,如净丑间的戏谑语,彼此的设问、对答等,给观众以更多的戏剧性,扩大和增强原作表现生活的能力。明万历间,徽州、旌阳戏班上演目连戏,把民间杂要融入剧中,蹬桌、翻梯、飞叉、滚打、走索、跑圈、窜火、窜剑等,成为表演武戏的特殊招式,并运用火彩、幻术等特技,逐步形成徽剧的特殊风格。
明清时期徽州艺人在吸收弋阳腔和西秦腔等的基础上,经过衍变形成的,到清代中期,徽剧风靡全国,已经形成了一个唱、念做、打并重的完美剧种。“四大徽班”由扬州进京,把徽剧推向顶峰。道光年间,徽剧与汉剧结合,产生了京剧。当时活跃在城乡的徽剧社班有47个,大的社班有艺员180多人,可谓声势浩大,繁荣昌盛;清代后期,京剧兴起后,徽剧艺人纷纷改学新腔(京剧),徽剧日渐衰落。但是,徽州部分农村仍然盛行徽剧,“夜不唱京”,凡庙会祭祀,都请徽班演出。
5、徽州刻书。它始于中唐,盛于明,万历年间达到鼎盛。至崇祯年间,徽州刻书跃居全国之首。徽州刻书有坊刻、官刻、家刻和书院刻。著名的坊刻有歙西鲍宁耕读书堂,于天顺年间所刻的《天原发微》5卷,现存北京图书馆;著名有家刻有歙县汪启淑的飞鸿堂,刊有自撰的各种图书12种,近300卷。家庭出版社在古徽州各县都有;
6、新安医学。“肇自北宋,盛于明清,从宋代至清末,涌现著名医家543人,撰、辑医籍460多部,其中部分医籍东传朝鲜、日本”。(徽州地区简志)著名的有宋代张杲撰写的《医说》10卷,这是我国现存最早载有大量医史人物传记和医学史料的书籍,也是第一部较完整的新安医学著作;祁门汪机撰《石山医案》3卷,“学宗的丹溪之医理,临床不拘一格,精于望诊、切脉;”“歙县江辑《名医类案》12卷,搜集上自扁鹊、仓公、华佗,下迄元明诸名医验效医案,内容十分丰富,是我国第一部汇集历代名医医案之专蓍。”(徽州地区简志);
7、徽派建筑。它集徽州山川风景之灵气,融风俗文化之精华,风格独特,结构严谨,雕镂精湛,不论是村镇规划构思,还是平面及空间处理、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都充分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尤以民居、祠堂和牌坊最为典型,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为中外建筑界所重视和叹服。它在总体布局上,依山就势,构思精巧,自然得体;在平面布局上规模灵活,变幻无穷;在空间结构和利用上,造型丰富,讲究韵律美,以马头墙、小青瓦最有特色;在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上,融石雕、木雕、砖雕为一体,显得富丽堂皇;、徽菜。南宋年间发端于歙县,是全国八大菜系之一,菜系的形成是经济、文化发达的结果。徽菜重(讲究)油、重色、重火功,而且选料精良,制作考究,尤其注重原料的产地、季节、鲜度、部位、品种等,擅长炒、炸、烧、炖、溜、焖、,加上火腿佐味,冰糖提鲜,料酒除腥引香,使徽菜的风味更加鲜明。名菜有:火腿炖甲鱼、红烧果子狸、清蒸石鸡、虎皮毛豆腐、凤炖牡丹、红烧划炎、香菇盒等。一九四九年以前,烹调之乡的绩溪县,到外地开饭店有222家,如上海的大中国、大中华、大富贵,武汉的大中华等皆是。
9、徽州茶道。徽州茶道讲究以茶立德,以茶陶情,以茶会友,以茶敬宾。注重环境、气氛,以求汤清、气清、心清,境雅、人雅、器雅。近年来黄山有关部门把古代饮茶的礼规编成一套程序,进行“茶道表演”,深得游客的青睐。这种表演有四个或八个姑娘进行,大致分以下几道程序:
1、静气,即排除杂念,静下心来,营造一种安详的气氛;
2、烹汤,即取泉水(或河水)烧沸烹气一般用瓦器、锡壶,要洁净无异味,火须旺炽无烟,文武相宜;
3、焚香,敬茶圣陆羽,4、涤器,洗涤 茶盏,茶盏要用白瓷,洁净无瑕,洗后用干布擦干;
5、烫盏,用开水汤一遍盏,以荡祛寒气;
6、赏茶,察茶色,观察形,闻茶香;
7、投茶,用三指在茶筒中取茶,投入盏中,一般每盏以3-5克为宜;
8、洗茶,用一沸水少许浸润茶叶,而后将头汤倒去,使茶叶湿润涨发;
9、注汤,用三沸水,提壶急水下冲,但茶汤要均匀,水至七分,加盖少顷;
10、敬茶,举案齐眉,以茶敬客,以茶会友;
11、闻香,约三分钟,将茶盖轻轻揭开一缝,使香气溢出,沁人心脾;
12、观色,绿茶已青翠为胜,观之汤清叶绿为上品,浑黄者次之;
13、品味,轻啜一口于齿颊间灌漱,再徐饮慢品,俟甘津潮舌,始得茶之真味。以上“茶道”即可配乐表演,亦可亲身试验,必定会从中得到乐趣,以益身心健康。
10、徽商。徽商又称新安商人、徽州商人或“徽帮”,它是旧徽州府籍(歙县、休宁县、婺源县、祁门县、黟县、绩溪县)商人或商人集团之总称。徽人经商,源远流长,早在东晋时就有新安商人活动的记载,以后代有发展,明成化、弘治年间形成商帮集团。明嘉靖以降至清末民初,徽商渐趋衰落。作为中国商界中的一支劲旅,徽商曾活跃于大江南北、黄河两岸,以至日本、暹罗、东南亚各国和葡萄牙。其商业资本之巨、从贾人数之众、活动区域之广、经营行业之多、经营能力之强,都是其他商帮所无法匹敌的,在中国商界称雄数百年。徽州素称“东南邹鲁”,生于斯、长于斯的徽商,一个显明的特点是“贾而好儒”、“贾儒结合”。徽商的本质是儒商。
11、徽州方言。徽州方言,又名“徽州话”或“徽语”,与闽、粤、苏、浙四大方言并列。这与中原地带人类种群迁徙的联系十分密切,形成了以皖南为中心,包括浙之衢州,赣之饶州部分区域。徽州方言,跟闽、粤、苏、浙诸方言一样,都萌芽于中原古语。但由于历史的环境差异,它与其它方言间的差别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愈来愈大,且更多地保留了远古的口头语辞和形象表达习惯。这种方言,至今仍是“徽州一府六县”的主要地方方言。徽州方言实际上是指歙县话、绩溪话、休宁话、黟县话、祁门话、婺源话,至于解放后曾划归徽州地区的旌德县、太平县、石台县,其语多属下江官话,一般不列入徽州方言。由于历史上歙县长期为州治、郡治,统辖休宁、绩溪等地,所谓徽州方言当以歙县话为代表。可是抗日战争时期,沿海及外地人纷纷迁入屯溪,于是屯溪人口激增,曾有“小上海”之称。解放后屯溪又长期为地区所在地,是徽州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所以屯溪话就成了当代徽州方言的代表。因此,徵州方言可分为屯溪话、歙县话、绩溪话、黟县话、祁门话、休宁话、婺源话等七个次方言区。而在每一个次方言区内,又存在着“五里不同俗,十里不同音”的情况。如绩溪话,以徽岭为界,又分为岭南话与岭北话两大子区域。子区域中,又分若干土话圈。如岭北有坦头话、大源话、临溪话、上庄话。土话圈中又有核心区、缓冲区、扩散区。尤其是徽州边沿地界,方言交互重迭,错综复杂。方言的形成,有着复杂的政治因素、地理因素、文化因素。徽州方言,是以徽州人和徽州区域为主要对象的。这些当初生活在中原地带的家族举家南迁,最为明显的信号是引起了语言的种属分化。徽州历史上经历了三次大的人口迁徙,先后有七十八个大姓落户定居,并在此繁衍生息。当外来种姓反客为主,成为当地最大种姓时,外来语言就占据了主导地位。而古老土著人的语言,退而求次。因此,徽州方言语种的主要来源,正是基于战争引起的人口集中迁徙。战争这种人为外力冲击,打乱了当地山越人语言的平静和纯洁。生活社区重组,促进了人群的流散和语言交流的速度,导致了新的语言社区整合。另一方面,徽州东有鄣山之固,西有浙岭之塞,南有江滩之险,北有黄山之隘,是典型的封闭山区。隔山不便交流,隔河难以来往。相对独立且偏僻的地理单元,半封闭的山居方式,阻止了居民与边缘地界外来语言的同化,阻碍了语言自身的发展。反过来,也促进了徽州方言特点的形成和定型。一些古语古词并及其原始表达方式没有被淘汰,语言环境的相对闭塞起了十分紧要的作用。徽州方言的顽固性,基于徽州人聚族而居的习性。这种群居习俗,不仅在政治上形成了强大的宗法自治体系,而且在语言上,也形成了自己的独立王国。正是这样的语言环境,造就了徽州语言的个性,使得中原地带古语音古语言和土著山越语言的保存,成为客观可能。区域语言自身的特点,使得这种方言很难溶入其它语系并发展。文化的同源性,语言的同一性,又使得区域语言自身产生了一定的膨胀作用。
徽州方言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可以挖掘出许许多多远古文明的信息,更会给深层次地探索徽文化以全新的启迪。从某种意义上说,徽州方言区域的界限,既是一种生活圈的界限,也是一种文化圈的界限,更是一种经济圈的界限。随着方言固有阵地的开放,方言群落的人为萎缩,方言自身也在发生着无法预料 的变化。
此外,还有徽派雕刻、徽派盆景、徽州漆器、徽州竹编、文房四宝(徽墨、歙砚、澄心堂纸、汪伯立笔)、徽州民俗等,这些都是徽派文化的重要内容。
这些文化的内涵,不仅体现了中国最正统的儒家思想,也受到了释家、道家思想的深刻影响。因此,徽州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反映,徽州是儒家、释家、道家文化的一个厚实的沉淀区。
总揽安徽文化,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其地跨江淮,北接中原,南联吴越。中原文化与吴越文化在此碰撞、对接、融合,并滋生、发育、成长,我们权且定义其为江河文化。这种文化如江河之水,不择细流,兼容并蓄,而成滔滔之势;这种文化如江河之水,新潮叠涌,始终引领于时代的潮头,倡一时之风气,勇为天下先,立万世之经典,效千秋之垂范。当人类社会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随着城市化进程脚步的加快,人类不同族群的迁徙和交流成为可能,文化的多元已成为必然,甚至融合诞生出新的文化现象,文化的消亡和没落也不是个别现象,但是毋庸置疑,这种带有地域特点积淀数千年的特色文化,依然影响并深深根植于这片神圣的土地,并赋予其勃发的生机和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