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章接林安徽文化调查报告
安 徽 文 化 调 查 报 告
专业:建筑施工与管理
学号:***39
姓名:章接林
日期: 2017.5.27
安徽文化调查报告
一、安徽文化
安徽,简称皖,位于东经114°53′~119°30′、北纬29°22′~34°40′,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里,总面积约13.96万平方公里,现有常住人口5950.1万人,地处华东腹地,属于中部省份。安徽省域,正处在横贯全球四大文明古国的北纬30°线上下,分属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的两个气候带,四季分明,季风明显,雨量适中,气候宜人。省域内地貌多样,多山多水,山河壮丽,物产丰饶。
“皖”字的本义,有如白玉般完美无瑕的意思;“徽”字的本义,也是美好善良,同时还含有团结的意蕴。无论皖文化、徽文化,还是下面要讲到的各种亚文化,都是发生发展在今天安徽省域这片土地上的,都属于安徽文化的大范畴。
山是文化的承载体,上述两大山脉外,位于池州的佛教名山九华山,以及休宁道教名山齐云山、潜山古南岳天柱山、宣城敬亭山、和县与马鞍山隔江相望的东西梁山(天门山)、滁州琅琊山、含山褒禅山、蚌埠涂山、宿松小孤山、岳西司空山、枞阳浮山、巢湖姥山、淮南八公山、淮北相山„„,这些大大小小的名山胜迹,都留下无数文人雅士的亭台楼榭、诗词题咏,真可谓“一山一世界”,为安徽保留了许多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山水相依,安徽省域内水资源丰富,在中国东部五大水系中,安徽就占有三条:淮河、长江、新安江,其中淮河中游段横贯安徽北部,流经省境430公里;长江下游段横贯安徽中南部,流经省境416公里,号称“八百里皖江”;新安江与长江以黄山为分水岭,发源于休宁县六股尖,流经省境242.3公里。此外,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位于安徽中部合肥市,是安徽最大的内湖,水域面积750多平方公里,流域内水系发达,号称“三百六十汊”;南北人工水路通道大运河及其支脉隋唐通济渠在我省宿州、淮北也都有遗存。
在安徽,由于淮河、长江两条大河自西向东横贯省境,把全省自然区分为淮北、江淮之间、江南三大地理板块。淮北平原地势坦荡,为黄淮海大平原的一部分;中部江淮之间则西高东低,由皖西大别山脉逶迤而下、丘陵、台地和镶嵌其间的河谷平原错落有致,其中巢湖周边和沿江地区河网密布,土地肥沃,为天然粮仓,属长江中下游平原;长江以南则是山峦起伏、风光绮丽的皖南山区。这三大块地域,在各自的地形地貌、民风民俗、经济水平、发展状况和居民观念形态等方面,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即通常所说的“一方水土一方人”,并因此而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步演化并形成涡淮文化、皖江文化、新安文化(或曰徽州文化)三大文化圈,也可以称之为三大文化板块。它们都是安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安徽文化总体下的亚文化形态。
二、安徽建筑
徽派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徽派建筑作为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为中外建筑大师所推崇,流行于徽州(今黄山市、绩溪县、婺源县)及严州、金华、衢州等浙西地区。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梁架多用料硕大,且注重装饰。还广泛采用砖、木、石雕,表现出高超的装饰艺术水平。历史上徽商在扬州、苏州等地经营,徽派建筑对当地建筑风格亦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徽派建筑在总体布局上,依山就势,构思精巧,自然得体;在平面布局上规模灵活,变幻无穷;在空间结构和利用上,造型丰富,讲究韵律特色,在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上,融石雕、木雕、砖雕为一体,显得精致古朴,典雅自然。徽派建筑有着高超的建造技艺和浓厚的文化内涵以及独有的地方特色,在其形成过程中受到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观念的影响,显示出较鲜明的区域特性,从布局到色彩都给人一种较为统一的格调和风貌。
徽派建筑的风格
徽派建筑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比较成熟的建筑流派,也是中国古代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它始形成于唐末、兴盛于明清时期,工艺特征和造型风格主要体现在民居、祠堂、牌坊等建筑实物中,因此民居、祠堂和牌坊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而在民居、祠堂、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物中,最具特色的又数传统民居,它集中反映了徽派建筑的主要特征。
徽派建筑的艺术风格:自然古朴,隐僻典雅。它不矫饰造作,师法自然,顺乎形势,不趋时势,不务时兴,笃守古制,信守传统,推崇儒教,兼蓄道、释,坚持宗族法规,崇奉风水,追求淳朴古素,所谓自然古朴;含隐蓄秀,凝重孤峭,典正雅致,庄重高洁,不染尘俗,所谓隐僻典雅。徽派建筑中民居最典型的特点是:青砖黛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徽州民居的结构牢固,大多是砖墙、木梁架和方砖铺地。
徽州民居的外观明朗,其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室,厅堂前方称天井,采光通风;院落相套,整个宅居以天井为中心,三间两过厢组成长方形平面双楼层的内向小型三(或四)合院,一般坐北朝南,倚山傍水,讲究风水价值。其四周青砖高墙围护,鱼鳞青瓦覆盖。房屋除大门外,只在二楼向外的墙壁上开少数小窗,采光主要靠天井。
徽州民居内部是以柱、枋、梁、檩、椽等构件组成的木结构建筑,梁托、瓜柱、叉手、雀替、斗栱等大都进行镂雕加工,装饰以漂亮的花纹、线脚。徽州民居的外观造型颇具特色,除一般中国古代建筑的低层、坡顶形式外,着重采用了马头山墙的建筑造型,将房屋两端的山墙升高超过屋面及屋脊,并以水平线条状的山墙檐收顶。为了避免山墙檐距屋面的高差过大,采取了向屋檐方向逐渐跌落的形式,既节约了材料,又使山墙高低错落,富于变化。
不得不提的是徽派建筑的祠堂,祠堂是祭祀祖宗先贤、新年谒祖、举行庆典、执行族规、嘉奖子孙,宴请功名成就者等诸事举行的庙堂。
古徽州盛行敦本敬祖之风,各村均建祠堂,且有宗祠、支祠、家祠之分。徽州名门望族修祠扩宇、营建支祠,以显示家族昌盛,人丁兴旺。祠堂外观,正面较豪华,门厅多为五凤楼建筑,两侧八字墙上饰以细腻的砖雕,其余三面较简洁。门槛外,大门两侧各有一面雕刻精美的石鼓或石镜,一般宗祠门外立石鼓,支祠门外立石镜,显示等级区别和宗法森严。其结构与民居相同:内部穿斗式木构架,围以高墙;一般外檐柱多用木石混合;中进享堂的月梁、金柱粗硕。有些祠堂寝殿虽为双层,但底层梁架仍齐整,一如单层,并绘有精致的彩画
徽派建筑的其他艺术特色
徽州三雕是指具有徽派风格的砖雕、石雕、木雕三种民间雕刻工艺的简称。“徽派三雕”以歙县、黟县、婺源县最为典型,保存也相对较好。主要用于民居、祠堂、庙宇、园林等建筑的装饰,以及古式家具、屏联、笔筒、果盘等工艺雕刻。“三雕“的历史源于宋代,至明清而达极盛。
砖雕是徽州盛产质地坚细的青灰砖上经过精致的雕镂而形成的建筑装饰,广泛用于徽派风格的门楼、门套、门楣、屋檐、屋顶、屋瓴等处,使建筑物显得典雅、庄重。它是明清以来兴起的徽派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份。砖雕有平雕、浮雕、立体雕刻,题材包括翎毛花卉、龙虎狮象、林园山水、戏剧人物等,具有浓郁的民间色彩。
岁月蹉跎,世事变迁,徽派建筑带着岁月见证的古意,带着深厚的民间艺术色彩,给后世以美的熏陶和启迪,它融合了天时地利,人与自然,传统的正统文化,是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代表,是中国传统乡土建筑的艺术瑰宝,是中国古典建筑的典范之作。
第二篇:安徽文化调查报告
安徽文化调查报告
学 号:
姓 名:王小慧***92
安徽文化调查报告
安徽,简称皖,位于东经114°53′~119°30′、北纬29°22′~34°40′,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里,总面积约13.96万平方公里,现有常住人口5950.1万人,地处华东腹地,属于中部省份。安徽建省,较为公认的说法是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析江南省分置江苏、安徽两省而成;至于省名的得来,乃是取所辖府州中安庆、徽州两府的首字而成。安庆和徽州,在当时分别是省域内江北和江南的两大首府,一为桐城文派发祥地,一为“贾而好儒”的徽商故里,人文蔚盛,科举取士在全国均名列前茅。康熙建省,采取的是跨江(淮)而治的办法,既反映出在政治上防范因划江(淮)而治、易滋生分裂割据弊端的雄才大略,也含有经济上调剂南北、贫富相济的意图。但这样一来,势必在文化上形成省内不同地区间较大的差异性和较为复杂的多样性。从总体上看,安徽虽然建省较迟,但在这块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上所形成的历史文化底蕴,则十分厚重,而又丰韵灵秀。
一、安徽文化产生的地理环境和人文背景
安徽省域,正处在横贯全球四大文明古国的北纬30°线上下,分属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的两个气候带,四季分明,季风明显,雨量适中,气候宜人。省域内地貌多样,多山多水,山河壮丽,物产丰饶。“皖”字的本义,有如白玉般完美无瑕的意思;“徽”字的本义,也是美好善良,同时还含有团结的意蕴。无论皖文化、徽文化,还是下面要讲到的各种亚文化,都是发生发展在今天安徽省域这片土地上的,都属于安徽文化的大范畴。
山是文化的承载体,除上述两大山脉外,位于池州的佛教名山九华山,以及休宁道教名山齐云山、潜山古南岳天柱山、宣城敬亭山、和县与马鞍山隔江相望的东西梁山(天门山)、滁州琅琊山、含山褒禅山、蚌埠涂山、宿松小孤山、岳西司空山、枞阳浮山、巢湖姥山、淮南八公山、淮北相山„„,这些大大小小的名山胜迹,都留下无数文人雅士的亭台楼榭、诗词题咏,真可谓“一山一世界”,为安徽保留了许多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山水相依,安徽省域内水资源丰富,在中国东部五大水系中,安徽就占有三条:淮河、长江、新安江,其中淮河中游段横贯安徽北部,流经省境430公里;长江下游段横贯安徽中南部,流经省境416公里,号称“八百里皖江”;新安江与长江以黄山为分水岭,发源于休宁县六股尖,流经省境242.3公里。此外,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位于安徽中部合肥市,是安徽最大的内湖,水域面积750多平方公里,流域内水系发达,号称“三百六十汊”;南北人工水路通道大运河及其支脉隋唐通济渠在我省宿州、淮北也都有遗存。
在安徽,由于淮河、长江两条大河自西向东横贯省境,把全省自然区分为淮北、江淮之间、江南三大地理板块。淮北平原地势坦荡,为黄淮海大平原的一部分;中部江淮之间则西高东低,由皖西大别山
脉逶迤而下、丘陵、台地和镶嵌其间的河谷平原错落有致,其中巢湖周边和沿江地区河网密布,土地肥沃,为天然粮仓,属长江中下游平原;长江以南则是山峦起伏、风光绮丽的皖南山区。这三大块地域,在各自的地形地貌、民风民俗、经济水平、发展状况和居民观念形态等方面,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即通常所说的“一方水土一方人”,并因此而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步演化并形成涡淮文化、皖江文化、新安文化(或曰徽州文化)三大文化圈,也可以称之为三大文化板块。它们都是安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安徽文化总体下的亚文化形态。
二、安徽地域文化的特点
在安徽,由于涡淮文化、皖江文化、新安文化(或曰徽州文化)三大文化圈(也可以称之为三大亚文化板块)的客观存在,对安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以下鲜明的地域文特点:
第一,三大亚文化板块之间差异和趋同共存。
三个亚文化区域在饮食、民居、民风民俗、方言、地方戏曲和信仰方面,都很不相同。就饮食而言,擅长烧炖,讲究火功,并习以火腿佐味、冰糖提鲜的徽州菜肴,就不同于重视以河鲜、家禽为食料,讲究刀工,注意形色,擅长红烧、清蒸和烟熏技艺的沿江菜肴,也与长于烧、炸、熘等技法,具有质朴、酥脆、咸鲜、爽口特色的沿淮风味不一样。
在学术文化领域,涡淮文化中,主导的是道家思想;徽州文化、皖江文化中,主导的则是儒家文化。同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皖江文化和徽州文化也有所不同,如徽州的皖派朴学,在皖江不仅没有蔚为风气,还曾受到激烈抨击。
第二,在发展中呈现文化重心由北向南的迁移。
安徽的文化重心首先出现在涡淮流域。春秋时代,在涡淮流域就出现了高度发达的学术文化,产生了管子的学术思想,开创了先秦诸子学时代。随后产生了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学说。道家思想在淮河流域经过西汉的《淮南子》,一直延续到魏晋时期,成为魏晋玄学的重要基础。由于长期战乱和灾荒,涡淮流域逐渐不再成为安徽文化的重心。五代、宋初,在老子故里出现的道教学者陈抟和在守颍州时为振兴淮上文化做出很大努力的欧阳修,也未能使涡淮文化重新繁荣。
第三,“通变”成为安徽文化长期延续的重要内在因素。
“通变”精神首先表现于涡淮文化。涡淮流域诞生的道家学说,从老子经文子、庄子到西汉的刘安,不同时期的每个代表人物都既有继承,又有“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的发展。
正因为安徽文化贯穿了“通变”精神,涡淮流域的道家文化、徽州地区的新安文化、皖江地区的桐城文派才得以延续数百年之久。
第四,讲经世致用、求“天下和洽”的学术取向。
安徽学术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讲求经世致用、向往“天下和洽”。
讲求经世致用、救时之弊,把“治国平天下”作为治学的目标,是中国学术文化的重要传统,也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以“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之重要表现。安徽地区在历史上灾害频仍,战乱不断,社会动荡,人民常常陷于艰难竭蹶之中。对此,历代有责任感的士人往往把修齐治平作为人生目标,关注社会现实,心怀治国理想,企望建立一个和谐安定的社会,从而使经世致用的治学原则在历代士人中世代延续,成为文化传统中的主旋律。
安徽学者很重视医、农、天文、历算之学,还对水利、漕政、盐政十分关注,对边疆史地的研究十分重视,充分表现出“务当世之务”的学术取向。正如包世臣所说,他们都把“读先圣之书,通今时之制,究生民之利病,验风土之淳硗”,看作是“吾儒分内事”,并认为研究这些知识,只是为了“有益于世”,而不是为了“干禄”。
三、结语
今天,我们全省上下正在抢抓机遇,奋力崛起,建设三个强省的过程中,深入了解我省的地域文化特点,知古而鉴今,无疑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第三篇:浅谈安徽徽菜文化
浅谈安徽徽菜文化
【摘要】徽菜为全国八大菜系之一,起源于歙县,绩溪的徽帮厨师将它发扬光大。据《歙县志》记载,宋代以来,徽菜在徽州府(今歙县)已成雏形。南宋以来,随着徽商势力的崛起和向外拓展,徽菜日渐名声远扬;明清两代,长江中下游的城镇大都设有徽菜馆。
【关键词】徽菜起源文化特色
从以下八个方面来介绍徽菜文化,内容涵盖徽菜的起源与派系、徽菜的形成、徽菜的制作特色、概说徽菜、徽菜误区、徽菜的代表莱肴、“搜捕”徽州美食、徽菜走出安徽等。
一、起源与派系
徽菜是指徽州菜,它起源于黄山麓下的歙县(古徽州)。后来,由于新安江畔的屯溪小镇成为“祁红”、“屯绿”等名茶和徽墨、歙砚等土特产品的集散中心,商业兴起,饮食业发达,徽菜也随之转移到了屯溪,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徽菜以烹制山珍野味而著称。
徽菜的主要特点:烹调方法上擅长烧、炖、蒸,而爆、炒菜少,重油、重色,重火功。主要名菜有“火腿炖甲鱼”,“红烧果子狸”、“腌鲜鳜鱼”、“黄山炖鸽”等上百种。
徽菜发端于唐宋,兴盛于明清,民国间继续发展,建国后进一步发扬光大。徽菜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饮食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徽菜的形成与江南古徽州独特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饮食习俗密切相关。绿树丛荫、沟壑纵横、气候宜人的徽州自然环境,为徽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徽菜原料。得天独厚的条件成为徽菜发展的有力物质保障,同时徽州名目繁多的风俗礼仪、时节活动,也有力的促进了徽菜的形成和发展。在绩溪,民间宴席中,县城有六大盘、十碗细点四,岭北有吃四盘、一品锅,岭南有九碗六、十碗八等。
徽州地处山区,历少战乱,自唐宋来中原大批移民南迁徽州一带,聚族而居,建祠修谱,形成严密的宗族制度。各族、派均有自己信仰崇拜的偶像,为祀神礼佛,民间便产生了各具特色的食用供品,最典型的莫过于祭祀隋末农民起义领袖汪华的“赛琼碗”活动了。这一年一度的祭拜活动在集中展示汪氏族人所精心烹制的数百碗供品的同时,也造就了一代代民间烹饪家。
明代晚期至清代乾隆末年是徽商的鼎盛时期,实力及影响力位居全国10大商帮之首,其足迹几遍天下,徽菜也伴随着徽商的发展,逐渐声名远扬。哪里有徽商,哪里就有徽菜馆。徽州人在全国各地开设徽馆达上千家,仅上海就有140多家,足见其涉及面之广,影响力之大。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徽菜经过历代徽厨的辛勤劳动,兼收并蓄,不断总结,不断创新。以就地取材,选料严谨,巧妙用火,功夫独特,擅长烧炖,浓淡适宜,讲究食补,以食补身,注重文化,底蕴深厚的特点而成为雅俗共赏,南北兼宜,独具一格,自成一体的著名菜系。
二、徽菜的形成徽菜来自徽州,离不开徽州这个特殊的地理环境提供的客观条件。因处于两种气候交接地带,雨量较多、气候适中,物产特别丰富。黄山植物就有1470多种,其中不少可以食用。野生动物,栖山而息,徽州是山区,种类就更多。山珍野味,构成了徽菜主佐料的独到之处:花茹、蘑菇、平菇、香菇、白木耳、黑木耳、石耳与高山石耳,蕨菜、黄花菜、金针菜、水芹菜,这些过去全都是野外生、野外采。竹笋一项就有十七种,品种有异,吃法不同、切法不同、配料不同。可食野菜与各种花、茎、杆,大量入徽菜谱。就豆腐来讲,有水豆腐、毛豆腐、臭豆腐、观音豆腐、腊八豆腐以及橡子豆腐等。至于野味,徽州野生动物(不包括虫类)有374 种,其中兽类86种、鸟类210种、爬行类52类、两栖类26种。野兔、野鸡、黄麂、黑麂,穿山甲、娃娃鱼,石鸡,狸子、水獭,以致熊、豹、天马。鱼类更是丰富多样,黄山的锦鱼、鱼,原就很稀少。当年还有一种可以飞上树的翼鱼,都是味道为鲜美的珍品。不少珍禽异兽,现已纳入国家保护范围,也还有不少列入食谱如喂养的野鸡、野兔、家养的乌骨鸡,似鸭非鸭的,都保存着浓浓的野味。
由于徽州医学发达,明清两代中有七百多位中医学家有六百多部医著。健身强体食谱的药膳,早就纳入徽菜。如枸杞子炖乌骨鸡、冰糖炖百合、紫苏炒瘦肉、沙炒银杏果等等。
三、徽菜的制作特色
当年的徽菜,由于红烧是一大类,而红烧的“红”,表现在使用酱油上。徽州的酱油是黄豆制成的,保存本色。炒菜用油是自种自榨的菜籽油,并使用大量木材作燃料:有炭火的温炖,有柴禾的急烧,有树块的缓烧,是比较讲究的。传统中的重油、重色、重火功,有徽州的特殊条件。
当徽菜走向全国之后,仍然保持重色:调色之功;重油:调味之功;重火功:调质之功。如老或嫩,硬或软,结或松等。徽菜用火腿调味是传统。制作火腿,在徽州也是普及型的家庭技术。美食家们十分赞赏徽州火腿。只是人们还不了解:“金华火腿在东阳,东阳火腿在徽州”。这一带古属徽州或徽州边缘,是徽商首先到达的地方。李白在金华就留下诗名:“闻说金华渡,东连五百滩。他年一携手,摇桨入新安(即徽州)。”唐代就从金华想到徽州,一水相连,以后来往就更频繁了。
四、概说徽菜
一个菜系的形成是经济与文化发展到一定水平的结果。徽州历来人文荟萃、文风鼎盛。在以学进仕、以文垂世的指导思想下,“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父子丞相”、“兄弟翰林”、“四代一品”,都出现在徽州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徽州向有“娇儿不娇书,娇书如养猪”的说法。要考官,是要走出徽州的,而徽商是行商,通过各种水道走向江浙、华北与西南以致漂洋过海。十大商帮,徽商居首。以致一批批外地人,一查三代、四代都是“祖籍徽州”。徽州人,“十三在邑”守家园,“十七在外”闯天下。在这种形势下,徽菜,也就作为菜系在全国出现了。
五、徽菜误区
从历史到现实,徽菜都是徽州文化的典型代表,江南饮食中的一朵奇葩。然而随着现在安徽省大力推广所谓的泛徽文化,以江淮文化偷换徽州文化之概念。在合肥、淮南等地并面向全国各地打起“徽菜”的招牌。其实这些所谓的“徽菜”都不是八大菜系中的徽菜的真正代表,只是江淮菜系或中原菜系的旁系。真正的徽菜只有徽州地区才有 也只有真正的徽州人才能做出最好的徽菜(徽州:黄山+绩溪+婺源)。在此提醒广大同胞不要被招牌蒙蔽不要支持盗版的徽菜 要品尝真正正宗的徽菜请来江南的徽州!安徽周边地区所谓“徽菜”是江淮菜和山东河南菜湖北菜的杂糅,从未形成菜系。
六、徽菜的代表莱肴
徽菜历史上有五六百个品种,经过挑选巩固和创新,目前确定的有120多个新老品种。其最有代表性的莱肴有:
“火腿炖甲鱼”,以徽州山区特有的“沙地马蹄鳖”为主料,火腿及火腿骨等为佐料。菜成后汤色清醇,肉烂香浓,裙边滑润,无腥味。
“红烧果子狸”,以栖息山中的果子狸为主料,佐以净梨等原料,红烧成菜后,菜色金黄,汤汁稠亮,狸肉细烂浓香,味鲜甜带有微咸,是冬季时菜中的珍品。
“黄山炖鸽”,以鸽子为主料,佐以黄山特产山药,置砂锅中用炭火炖成。其汤色清白,鸽肉酥烂,山药鲜香,原味不失。
“清蒸石鸡”,以山涧石鸡为主料,佐以徽州山区特产香菇。成菜汤清见底,肉嫩味鲜。因盖碗清蒸,原汁原味不散,香郁诱人。
“腌鲜鳜鱼”,以淡盐水腌制的鲜鳜鱼为主料,佐以猪五花肉、山笋等。莱成后入口肉嫩白鲜美,为徽州著名的传统风味。
“香菇盒”,以两只大香菇相合,间夹猪瘦肉等佐料制成。整齐地排列盘中,型色悦目,入口芳香。
“问政山笋”,择著名的歙县问政山竹笋煮后,浇以麻油等佐料制成。笋色玉白,清香脆嫩,鲜甜微酸。
“双爆串飞”,以山鸡和野鸭脯肉为主料,以青豆、鸡蛋清作佐料,用民间特有的方法制成。菜白绿相间,形如麻花,肉鲜嫩,略带葱、姜和花椒香味。
“虎皮毛豆腐”,以屯溪、休宁一带的特产毛豆腐为主料,配以辣椒酱等佐料烧成。呈黄色虎皮条纹,鲜醇爽口,芳香诱人,有开胃作用,是徽州特殊风味菜肴。
“香菇板栗”,以山区特产香菇、板栗制成,呈黄褐色,两色分明,酥香脆嫩,清鲜爽口。
“杨梅丸子”,以肉、蛋和杨梅汁制成,呈玫瑰红色,入口香甜带酸,形、味皆如真杨梅,是徽州的民间菜肴。
“凤炖牡丹”,以整鸡代凤,猪肚切成牡丹花,火腿片作花蕊,用木炭火细炖。成莱造型美观,汤浓如乳,肉烂肥鲜,是体现徽州山乡特色的一道大菜。
“双脆锅巴”,以猪肚头和鸭肫为主料,调以香菇、笋、火腿片,用鸡汤做成汤汁,浇在刚起锅的油炸锅巴上,锅巴酥松中透出清香,其味格外鲜美,俗称“平地一声雷”。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品尝双脆锅巴后赞不绝口。
“徽州圆子”,以生、熟猪肥膘肉和炒米、鸡蛋、白糖为主料,配以蜜枣、青梅、金桔等,炸成金黄色圆子,浇以汤料。圆子外观金黄,表皮酥脆,馅心味甜香浓,是徽州传统风味菜。
此外,还有“蛏干烧肉”、“荷叶粉蒸肉”、“清蒸鹰龟”、“青螺炖鸭”、“方腊鱼”、“当归獐肉”、“一品锅”、“中和汤”等名菜佳肴。
七、“搜捕”徽州美食
徽州独特的地理条件造就了诸多独特的菜肴原料,兼之徽菜特有的烹饪技法,故徽州美食星罗棋布,游 人到此,不可不大开吃戒。现为好食者奉献几道美食:
一曰什锦蕨粉糊。徽州山区特产丰富,勤劳的山民以山养家,便挖出细小的野生蕨,将根洗净捣碎,漂 净成粉。此粉细腻、白净、润滑、清凉,配上干笋、火腿、洋葱花等制成蕨粉糊,是夏季防暑降温之佳品。
二曰毛峰鸡丝羹。将黄山毛峰泡3分钟后,倒去原汁,再泡3分钟捞出。后将鸡丝、笋丝、火腿丝、姜 丝调好味后置入汤锅内,加入100克茶汁,勾米汤欠,淋上蛋清,撒上毛峰拌匀即可。此种风味独特的开胃 羹,历年来倍受食客好评。
三曰小溪涧桃花鳜鱼。山区小涧水少,鹅卵石多。这种在石缝中巡游的小鱼色似卵石,肉质结实、鲜美,以小火慢烧,胶汁极浓。
八、徽菜走出安徽
徽商鼎盛三四百年,徽菜也在全国漫游。作为徽厨之乡的绩溪县,在外开饭馆的有220家,其中如上海颇有“大中国”、“大中华”、“第一春”、“大富贵”、“丹凤楼”,武汉的“大中华”,南京的“别有天”、各地的“同庆楼”,当年苏州以及如山东临清等地,一条街就有数家徽菜馆。眼下的许多特级厨师,都代表当地参加全国烹调表演与比赛。实质上依然打下了徽菜烙印,继承了徽菜传统。像徽商有不少消失在当地一样,徽菜反而名气小了。实际上如同四在徽班进京形成京剧、形成国剧一样,徽菜的不断扩大与发展已形成一种国菜。领导人家中(包括邓小平家中)、各国使馆中,至今还是以绩溪厨师、以徽菜为主,也是一个证明。
徽菜成型后,已有数千式菜谱,已有专门书籍出版。其中,有许多 色菜如“如意鸡”,就是儿子出门母牵心,“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行程需要,把鸡加佐料油炸之后沥油用竹筒装好。显然,可食时间大大延长;“金丝琥珀蜜枣”:妻子守家,年年摘家中枣子送夫君,盼望“早”归。头次丈夫说:“枣虽大不甜。”妻用糖煮过捎上,丈夫说:“虽甜不能长存。”妻子才想起,精制了“金丝蜜枣”,又甜又可长期保留。可常常记起妻子念夫盼“早”归。蜜枣也作为甜食上了大酒席。这类饮食创新,在徽州还有许许多多。此蜜枣,明末清初传入宣城而称“宣城水东蜜枣”。
徽菜白案中有“喜庆粉糕”、“寿桃米 ”,特别是与日本民食传统接近的糯米豆沙点心。还有出门常用的徽州馃,从不用油烤,易于较长时期保留又脆香可口。这些都有极浓郁的地方特色。
也有人说徽菜面临危机,这个理解是有偏颇的。现在问题是还挖掘的不够,整理提高得不够,宣传得更不够。其中比较困难的,是野味慢慢要变成家味了,已有不少实行家养了。从现代餐饮强调清素、淡雅,强调绿色食品来看,山区菜为主的徽菜,是更具备优势的。徽州(即现在黄山市)一带,可食并有疗效的野菜也有好几十种。
在徽州这个特殊的地理环境中现的徽菜,随着形势的发展,更会显示也他的强大生命力。
2009《饮食文化》论文
浅谈安徽徽菜文化
院系:历史文化学院 专业:历史学
班级:文化产业管理 学生姓名:王子虎
学号:20071106133 指导老师姓名:敖 其
2009年12月06日
第四篇:2011安徽文化新闻
2011年,全省文化战线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六中全会以及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为主线,以建设文化强省、服务安徽崛起为主题,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抓重点带全局,抓发展重惠民,抓改革求创新,安徽文化建设步入全面提速、跨越发展的快车道,为推进安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思想保证、智力支持和文化条件。经过多轮评选,2011安徽十大文化新闻日前揭晓。
1.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调研文化建设。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前夕,省委书记张宝顺、省长王三运分别赴文化单位调研,看望慰问文化系统干部职工。9月2日上午,省委书记张宝顺在实地察看省文化单位,听取省文化厅工作汇报后指出,近年来,我省文化改革亮点纷呈,文化民生大幅改善,文化产业快速发展,遗产保护扎实有效,极大地提升了安徽文化的影响力。强调,要不断强化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牢固树立文化民生理念,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全面繁荣文化事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加快实现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历史跨越。10月8日下午,省长王三运在深入基层文化单位调研,听取省文化单位汇报后指出,当前安徽文化发展势头很好,文化体制改革走在前面。安徽这几年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名气上升,都离不开文化的力量和影响。强调,文化发展要有战略眼光,文化发展水平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文化事业主要靠财政保障,文化产业主要靠政策扶持。
2.第四届中国农民歌会激情唱响。第四届中国农民歌会坚持“农味、民生、丰收、喜乐”理念,举办开幕式文艺演出、纪念毛泽东“面向农村”题词60周年座谈会、“三农”峰会、全国农民歌舞邀请赛、全国新农村优秀书法美术摄影作品展、新疆皮山县民族歌舞展演、赴小岗村演出以及涉农系列经贸活动等,活动多日、内容多项、展示多点。创作了《歌邀天下》、《金色的种子》、《万世根本》3首歌曲,演出现场采访农业科技专家等,使歌会更加贴近现实、贴近生活。来自安徽对口支援地区的新疆、西藏、四川的基层文艺团体深情表达对安徽人民的感恩和敬意。省委书记张宝顺作重要批示:“总结经验,把这个面向广大农民、农村的国家级文化品牌办好,办出特色。”
3.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速提质。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试点全国先行。6月28日起,全省88个图书馆、120个文化馆、1389个综合文化站全部免费开放。全国率先制订全省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服务标准(试行)。组织开展第三次文化馆评估定级工作,全省66个文化馆上等级。投资3.13亿元建设的省民生工程583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全部竣工。省美术馆建设立项。马鞍山市和铜陵市“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淮南市“少儿文艺发展”项目分别入选第一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示范区、示范项目,入选数量居全国前列。全省组织“百团千场万人”文化下乡演出1320余场,惠及群众700余万人次。全省乡镇综合文化站举办展览3747次,组织文艺活动10105次;举办各类培训8912次,培训43.6万人次;指导群众业余文艺团队2998个。
4.安徽省博物馆新馆建成免费开放。9月29日上午,安徽省博物馆新馆开馆典礼隆重举行。新馆是加快实施文化强省发展战略的一项重大工程,是我省又一标志性文化设施,建筑面积4.1万平方米,整体造型体现了四水归堂、五方相连的徽派建筑独特风格。新馆推出1个《安徽文明史》基本陈列以及《徽州古建筑》等4个特色专题陈列。老馆同时对外开放,以《安徽古生物陈列》、《潘玉良美术作品陈列》、安徽近现代史以及建国以来安徽省经济文化建设成就展为主要内容。新馆开馆、免费开放,受到社会各界的热切关注,国庆7天长假,参观人数17万人次,成为省城合肥公共文化服务的新窗口、新亮点。5.《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获批实施。4月26日,文化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同意实施〈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安徽、婺源)的复函》,通过我省《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6月1日正式实施。《规划》正式获批实施,标志着保护区工作进入新的阶段,意义重大,影响深远。6月3日,省政府新闻办、省文化厅举办《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获批实施新闻发布会。按照总体规划,认真调研,提出具体推进计划,编制实施方案。启动徽州民歌等5个重点项目保护和新安医学等5个传习基地建设工作,效果明显。
6.第二届中国安徽民俗文化节异彩纷呈。以“拥抱民俗、快乐民众”为主题,11月初在铜陵市举办第二届中国安徽民俗文化节,主要分为三大板块:以开幕式、大型民俗表演《江淮风情画》和第二届中国(铜陵)江南民间艺术论坛为内容的开幕式板块;以安徽民俗村开园仪式及民俗游艺活动为内容的民俗村板块;以“天工开物”绝技绝活表演、民俗风情长廊汇展等为内容的广场表演板块,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安徽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
7.以动漫为核心的安徽文化产业异军突起。编制完成《安徽省动漫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文化部充分肯定。以“新创意·新动漫·新媒体·新欢乐”为主题,9月下旬在芜湖市举办第三届中国(国际)动漫创意产业交易会,共签约55个,签约总额190.2亿元。与有关部门联合举办省首届“金喜鹊”奖动漫大赛,近1500件作品参赛。与省保监局建立保险业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机制。评比命名第三批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个。大力实施文化产业基地、园区带动战略,投资18亿元的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安庆市五千年文博园开园,总投资40多亿元的宿州神游世界动漫产业园和投资8.9亿元的淮北市洪庄文化创意产业园奠基。安徽歌华鸿坤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等8家动漫皖企获国家认定,我省入选企业数并列全国第三。至此我省共有16家动漫企业获国家认定。
8.第三次文物普查全面完成。圆满完成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文物调查阶段的各项工作任务,全省共调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25005处,其中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17185处,复查不可移动文物7820处,另登记消失不可移动文物2134处。做好调查资料的整理、汇总、数据库建设和公布阶段的各项工作。加强普查成果的保护和应用,对于新发现文物点,合肥、淮北等市主动提请当地政府及时公布为相应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垓下大汶口遗址考古继入选2009“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后,获省政府通报表彰。全省纳入中央免费开放博物馆纪念馆共计89家。黄山市屯溪老街社区博物馆被国家文物局列为全国五个(中部地区唯一一个)生态(社区)博物馆建设试点。
9.文化体制改革成效显著。全省国有文艺院团整合成立53家演艺公司或集团,积极开拓市场,发展活力显著增强。探索行业管理新路径,与安徽演艺集团从艺术创作、打造品牌、重要演出、培养人才、对外交流、扶优扶强、沟通交流、长效机制等8个方面初步建立艺术创作演出工作协调机制。厅属事业单位全部完成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实行竞争上岗、双向选择、全员聘用、合同管理。2011年5月,我省在全国文化系统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电视电话会上率先作经验介绍。
10.全省民营艺术院团蓬勃发展。继续实施扶持民营艺术院团发展的“3311”计划,出台文件,举办培训,打造品牌,评选表彰第三批民营艺术院团“百佳院团”,每团予以3万元奖励。成功举办第二届安徽省民间杂技艺术节,36个民营杂技院团同台竞技,一展风采。我省民营艺术院团已达1530个,年演出40余万场次,总收入超过6亿元,成为繁荣城乡文化市场的生力军。安徽扶持发展民营艺术院团的措施和经验,被中宣部《宣传工作》和文化部《文化要情》专刊推介。
第五篇:文化调查报告
文化调查报告
——千年古刹龙兴寺
塔子坝,是过去彭县最闹热的地方,因在龙兴塔南边得名。据说是在20世纪50年代初,彭县第一次旧城改造时,撤除了梵音街,鞍子街,留出来一条县城里最宽的一条街,有关部门依据其处于北门外,取名外北街,百姓给了它一个名字:塔子坝,一直沿用至今。
北面是城关医院(当时还是一个诊所),旧时是关帝庙。其西横街子,通向桂花街和龙兴街,其东温祖街,街口回族食堂,街不长,有200来米,往北大巷子,可通往城外,继续东行,便是铧炉街。城关医院的南边,过了北门城门口子,是贯穿县城南北的南北大街。城关医院后迁址星火巷,撤除所有建筑,塔子坝显得更宽了。而外北街也改为龙兴北街,不复出现了。
人们聚集在城北,源于朝庙,周围以饮食居多,而每隔一天的赶场天,更是热闹非凡之地。平时是菜市场,相邻不远又是农民经常交易的木器和家禽等市场。每个逢场天(北方称为赶集),摆摊设点的特别多;而最出名的还是回族食堂,它占的门面比较大,也是当年彭县生意最好的餐馆之一,大伞蒸牛肉是这里招牌菜,也是上个世纪四川上榜的名小吃。
就是这个不到100米长的街面,却是当时城里最宽的街道,除了前面说的那条温祖街,还有顺城街、大北街、西北市街、东北市街、横街子等几条街道在这里交汇,也是几个市场相对集中交汇的地方,在逢场天被小吃和摊贩摆满了,但却不显得拥挤。
龙兴寺便位于这“塔子坝”中,是一座有1300多年历史的丛林古刹。过去庙宇巍峨、香火旺盛,高塔耸立,古柏参天,文革时期惨遭破坏。目前正处于重建之中。寺内现有新建成的东南亚第一高塔,高达81.8米的龙兴舍利金刚宝塔及一座已有50年历史的仿印度加尔各答金刚宝座式佛塔样塔。龙兴寺相传始建于东晋义熙年间,初名大空,唐武后天授2年(公元691年)易名大云寺,神龙元年(公元7O5年)又改为中兴寺,神龙3年再度更名,曰龙兴寺。至此龙兴寺之名得以固定下来并沿袭至今。在一千多年的岁月中,龙兴寺几度兴衰,历经沧桑。直至本世纪四十年代,寺院才发展成占地80余亩、房屋150余间、僧众100余人的规模。据说当时寺内主体建筑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宝殿和藏经楼四重,另有客堂、祖堂、戒堂、方丈室。僧房若干,整体布局合理,风格古朴,浑然一体,是一座法度森严、庄重美观的寺院,素称“七佛胜地”。为川西一等大寺。龙兴寺不仅具有一般大型寺庙的建筑、塑像,还珍藏着日本赠送的《碛砂藏》、清初的《大藏经》、斯里兰卡国王赠送的佛舍利及《贝叶经》等。此外还有缅甸玉佛一尊,均属珍贵文物。
龙兴舍利宝塔始建于东晋义熙二年以(406年)由天竺僧人昙摩掘义建木结构塔,至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预知禅师改建为砖结构密檐塔,檐十七级,高31.5米,68角皆悬马蹄铃,是我国最古老的佛塔之一。明末塔体从上至下四角分裂,并坠去东北一角,1923年南半部复垮塌,仅存一角,成为天彭一大奇观。迨至民国三十三年能海上师应彭州正乘和尚等僧众延请到龙兴寺讲经,见宝塔残缺,于国于教不祥,倡议重修,颇得各阶层人士支持,并在龙兴寺、文殊院设“重建益州龙兴舍利塔筹备委员会”。在重庆、上海设分会募捐备料。1945年元月1日能海上师组织百余僧众在龙兴寺藏经楼举行拜塔法会,拜至本月21日晚十时后宝塔舍利放光,22日23日连续三日晚放光,惊动城内居民争先涌向寺院观舍利佛光,倍增了四众弟子建塔信心,能海上师亲赴印度,到加尔各答菩提场访取金刚佛塔样。在古塔东侧建造样塔。于1948年动工,率僧众到50里外山区自烧、运青砖建塔,49年主体完成,因故停工。于85年复工,安装铜质宝顶及装修工程,塔基15米见方,主塔高:25米,四陪塔高:8米,塔表龛供佛(菩萨像844尊,塔内装藏经、典、像、图、器等法物,、精致玲魏、庄严殊胜,赵朴初会长题写塔名“龙兴舍利宝塔”。十世**额尔德尼为塔分别用汉、藏文字书写“南无吉祥释迦牟尼佛”均刊刻塔基座上。该塔已列为成都市文物保护单位。
1949年国民党川康将领刘文辉、邓锡候、潘文华聚集龙兴寺,商议起义大计时,龙兴寺曾为川军的指挥中心和联络点。当时能海大师恰在寺内讲经,也参与其事,劝说邓锡侯弃暗投明。龙兴寺僧人不分昼夜,殷勤接待起义军将士,提供食宿28天。后刘、邓、潘在此致电毛主席、朱总司令并通电全国,宣告起义,从而使四川和平解放。龙兴寺这个千年古刹,在金国寺院中首先作出爱国爱教的表率,所以该寺不仅在四川宗教界享有盛名,而且也是著名的革命纪念胜地。
建国初期,龙兴寺庙产被没收,僧人被解散,寺庙改办为彭县第一中学。文革中寺庙设施遭彻底破坏。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宗教政策得到贯彻落实,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帮助下,原属寺庙的房屋及地产一并归还寺庙,龙兴寺被批准重建。并由四川通定、济尘、清定等三位声名卓著的大和尚主持修造。可以说在不久的将来,一座更加雄伟壮观的佛教建筑群即威然屹立在世人面前。龙兴寺这座享誉西蜀、名扬四海的“十方丛林”就将重展昔日雄风。
寺内有清代建筑藏经楼,近代高僧能海、清定上师倡导建成的仿印度加尔各答金刚宝座塔、舍利塔各一座,•金刚宝座塔为成都市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起新建的龙兴舍利塔(地宫内有释迦牟尼真身舍利)主塔高81米,是目前东、•南亚最高的金刚舍利宝塔。4隅陪塔高27米,占地面积900平方米,•塔身供奉佛像1080尊,主塔内按佛教仪规用石雕、泥塑、铜铸、布贴、糖卡等多种传统工艺布置,装饰展厅和内壁,•陈列有南北朝、隋、唐传世石刻佛像11尊,该石刻佛像雕刻精美,•做工细致,佩饰华贵,仪态慈祥,属国家二级以上文物。• 2008年彭州龙兴寺遭受512汶川特大地震,损毁严重。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左右,突发的地震波及到彭州龙兴寺,顿时使僧众、居士及香客陷入一片恐慌。在该寺主持清德大和尚和监院常印法师的带领下,及时组织疏散人群到安全的地方,并稳定大家情绪。同时,派人对容易危及安全的电路进行疏理,并准备了灭火器具等应付次震灾害和并发灾害的发生。由于措施得当,并未造成僧侣、居士、善男信女的人员伤亡。
虽然人员无伤亡,但此次地震造成我寺的建筑损失比较严重。龙兴宝塔由于严重地左右摇摆,致使多处佛像脱落移位,安装玻璃几乎全部破裂,宝塔后放生池的两处石匾坍塌,损失近30万元。僧人居住的小青瓦房10间和佛教协会侧面的小青瓦房8间,已震动为危房,有的接近于倒塌,估计面积约360平方米,损失近18万元。围墙倒塌约120米(墙高约3米),损失2.8万元。木质结构的藏经楼虽未有明显的裂痕和倒塌现象,但所装群板有裂缝现象,需进行维修。5.12汶川大地震给龙兴寺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在54.8万元左右。为抢救祖国文物,保护佛教历史文化,国家政府支持对寺庙修缮重建,宝塔外层玻璃重新安装,并层层放上佛像。塔内还有扶梯直上宝顶,为人们观光、礼佛提供方便。从第一层起,塔中层层壁画讲述了释迦牟尼从出生到成佛的经历,还有其他与佛有关的典故,让人了解到更多的佛教故事。
春节是龙兴寺最热闹的时候,大年三十,便有香客早早的去到寺里“烧高香”,祈求来年好运。新年到来时刻,撞钟迎新,在佛菩萨的加持下每人依次撞响“福、禄、寿”三钟,祈愿新年家庭幸福、吉祥安康、事业昌隆!撞钟法会结束后,嘉宾到禅茶室品茶,吃年夜汤元迎春年。祈愿新年幸福安康、福寿绵长、如意吉祥运!到了大年初一,寺内寺外热闹非凡,外面街上摆满了贩卖香纸,灯笼对联,各种吃食的小摊,游客们也很早就来到寺里烧香拜佛,再登上寺中的舍利高塔,一览寺中全局。
历史悠久的千年古刹,庄重肃穆的舍利宝塔,沉淀着浓厚文化底蕴,也承载着许多动人故事,冲撞着人们的记忆,源远流长,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