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安徽地域文化教学辅导
安徽地域文化教学辅导
第五章 安徽的艺术
学习目的:
安徽的艺术历史源远流长,各种艺术形式发展生机蓬勃,流派纷呈,名家迭出。通过本章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安徽艺术发展的历史,各种艺术形式的代表样式、主要特点、代表作品和代表人物,从而对安徽的戏曲艺术、舞蹈艺术、绘画艺术、建筑艺术、文房四宝艺术有立体的认识。学习要求:
1、从戏曲艺术、舞蹈艺术、绘画艺术、建筑艺术、文房四宝艺术五个方面,了解安徽艺术发展的基本情况。
2、了解安徽戏曲艺术、绘画艺术、建筑艺术的代表作品。
3、通过本章的学习,在掌握各种艺术形式基本特点的基础上,能够进一步欣赏各种艺术作品。学习建议:
1、结合教材自学和课外延伸阅读,了解安徽艺术发展的基本情况。
2、艺术形式表现的更多的是动态的、直观的、立体的样式,建议学生走出课堂,去观摩戏曲、音乐、舞蹈、绘画、建筑等各项艺术作品,体会安徽艺术的独特韵味。
3、如果有可能的话,结合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安徽艺术之旅”游,通过实地考察,感受安徽文化艺术的底蕴。
一般了解:安徽的戏曲艺术概况、舞蹈艺术概况、绘画艺术概况和建筑艺术概况。
一、戏曲艺术
1、安徽目连戏
目连戏是我国古老的民间剧种,它主要搬演佛门弟子目连僧入冥间救母的故事。安徽目连戏又叫“大戏”,主要流行于当时的徽州、池州、宁国、太平四府地域。安徽目连戏具有较为固定、戏文典雅的剧目,正统而丰富的唱腔,神奇而夸张的脸谱,行当俱全,还有讲求排场的一套演出规矩,唱腔为联曲体制。安徽目连戏一开始受到弋阳腔、青阳腔的影响,主要是用高腔形式在演唱,后来又兼唱部分昆曲、乱弹、徽戏,流传的时间很长,影响很大,在戏曲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目连戏由于宣扬佛教行善劝世,大多是崇信佛教的信徒行善还愿时演出,故俗称“还愿戏”。现在安徽、浙江、江西、江苏、福建等地乡间也还有目连戏的演出,安徽目连戏流传时间长、辐射面积广、影响大,又因山区较偏僻闭塞,宗族关系复杂,至今仍保存着较为原生态的目连戏面貌。
2、泗州戏
泗州戏是开放在泗洪大地上的一朵绚丽多彩的艺术之花,它土生土长,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据泗州戏老艺人回忆,泗州戏是由当地姓丘、葛、张的三位艺人,吸收民间太平调等创新而成,故泗州戏演员旧时都称“丘门腿”,意谓丘姓门下学艺的,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泗州戏剧目丰富,如传统剧目《大出观》、《三踡寒桥》、《樊梨花点兵》、《走娘家》、《拾棉花》、《喝面叶》等长期盛演不衰。
泗州戏的音乐唱腔非常别致,地方特色非常鲜明。男腔粗犷、爽朗、高亢、嘹亮,女腔婉转悠扬、丰富多彩、余味无穷,有拉魂的魅力,故而被称之为“拉魂腔”。泗州戏的唱腔曲调源于当地的民歌小调及农民生活、劳动的音调。如赶牛耕地、妇女哭腔等,并吸收了花鼓、琴书等民间艺术形式的音调加以改造发展。泗州戏的花腔调门很多,同一种调门,演员可以自由发挥,各人唱法互不相同,同一演员唱同一段唱词时都难以规范和定型,“怡心调”是泗州戏的最大特点。
二、舞蹈艺术
安徽民间舞蹈根据不同的地域文化特征,形成不同风格,即所谓“风谣歌舞,各附其俗”。风格特色大致可分为五个不同色彩区:淮北及淮河两岸的舞蹈风格粗犷炽热,注重技巧。代表性舞蹈有《花鼓灯》、《火老虎》、《大鼓镲》等;皖西山区舞蹈风格明快,节奏跳跃,载歌载舞,代表性舞蹈有《鸽鸫理窝》、《十把小扇》、《十二月梳》等;安庆及长江两岸舞蹈风格秀丽文静,代表性舞蹈有《十二条手巾》、《十二月花神》、《抛球舞》等;江南地区舞蹈风格古老刚健、节奏深沉缓慢,代表性舞蹈有《傩舞》、《游太阳》、《得胜鼓》等;皖东南地区舞蹈风格柔美,表现情感细腻,代表性舞蹈有《双条鼓》、《秧歌灯》、《打对子》等。据统计,安徽省民族民间舞蹈共有六百五十余个,独具特色的约有一百余个。代表性的安徽民间舞蹈有花鼓灯、龙舞、狮子舞、傩舞、巫舞等。
1、花鼓灯
花鼓灯流行于颍上县、凤台县、怀远县、淮南市、蚌埠市为中心的淮河流域。花鼓灯的角色分两大类:男角称“鼓架子”,女角称“兰花”。花鼓灯包含有舞、歌、锣鼓演奏和有简单情节的小戏曲四大部分,每个部分都可以单独表演。
舞蹈是花鼓灯的主要构成部分,舞蹈中包括“大场”、“小场”、“盘鼓”。大场,又称大花场,是集体表演的情绪舞。大场表演是由伞把子带领,变换各种图形,表达出热烈欢快的情绪,每变换一种或几种图形,便由慢到快,直到奔跑,所以叫跑大场。小场,又称小花场,是鼓架子和兰花双人或三人即兴表演的抒情舞。
花鼓灯艺术具有自娱性和表演性相结合的特点,既是供他人欣赏、娱乐的艺术品种,也是表演者个人抒发感情、自我娱乐的手段。在灯场上往往是表演者如痴如狂,围观者如醉如迷,可以说是最大限度地调动了群众参与的积极性。
2、龙舞
龙舞遍及全省,形式之多,居民间舞蹈之冠,春节、春会、喜庆吉日都要舞龙以助兴。龙舞多在体内点燃烛火,在灯会上夜晚演出,所以常称为龙灯。龙舞的品种就制作材料划分,有纸龙、布龙、草龙、板龙、灯龙。就形式上分,有各节不相连的断龙,有多人共舞的长龙,也有单人表演的手龙。休宁县有一种板龙,习惯上是“一丁一龙”,即村子里每个十五岁以上的男子为一丁,每一丁自制一节龙身,表演时龙头在前,经过各家门口,各家的“丁”就将自备的龙身接上去,于是越接越长,直至最后一丁接完,再接上龙尾,遍村游舞。不看舞的技巧和花样,只看它的气势。绩溪县有一种手龙,由一人两手持之表演,有时三、四人,人持一龙,另有人手持绣球,共同表演。手龙小巧灵活,表演者可以运用翻、腾、扑、跳等武术技巧,同时两手把龙绕在身上,盘旋飞舞,龙虽小则活力强。
3、狮子舞
狮子舞遍及全省城乡,名目繁多,形式各异。概括起来可分为三类:一类是把狮子视为神物,以舞狮来祓除不祥;一类是把狮子作为吉祥物,舞狮子一方面供人欣赏取乐,一方面给人带来吉祥和幸福;还有一类是专为娱乐,人们遇有大喜大庆的喜事和重大节日,跳起狮子舞以示快乐和欢庆。
狮子舞的形式多种多样,它所表现的狮子的性格也是千差万别。《狮子灯》表现狮子的勇猛、狂燥,使人望而生畏;《青狮玩烛》表现狮子温驯可爱,情趣横溢;《九狮一吼》表现狮子的群际关系;《手狮》是一人舞一狮,四只狮子形成 一组,技巧难度高,结构严谨。
4、凤阳花鼓
花鼓是我国一种民间歌舞,南宋时期就有记载,是由农民在田间插秧时击鼓演唱发展而来,表演形式是一男一女,男敲小镗锣,女打小花鼓,边歌边舞,有时增加乐器伴奏。凤阳花鼓又称“花鼓小锣”、“双条鼓”等。花鼓小巧玲珑,鼓面直径三寸左右;鼓条为两根一尺五左右的细竹棍。表演者单手执鼓,另一只手执两根鼓条敲击鼓面,“双条鼓”由此得名。“左手锣,右手鼓,手拿锣鼓来唱歌,别的歌儿我也不会唱,单会唱一支凤阳歌”,唱的就是这种情形。凤阳花鼓流行于明清时期,最初表现形式为姑嫂二人,一人击鼓,一人击锣,口唱小调,鼓锣间敲。根据清代的记载,凤阳花鼓“音节凄婉,令人神醉”。
凤阳花鼓这种流浪卖艺的民间歌舞表演,现在被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保留下来。凤阳花鼓的打法、舞步、花势、演唱等在保持浓郁的地方特色的同时,揉进了现代歌舞的技巧,形式活泼多样,气氛热烈欢快,成为劳动人民民间喜庆丰收、欢度节日的一种民间歌舞表演形式。
三、绘画艺术概况
1、国画
新安画派:元代,程政以新安大好山水入画,开新安画派先声。明嘉靖年间,丁瓒绘画以米友仁、倪瓒为宗,画风清淡简练,为新安画派形成奠定了基础。稍后的程嘉燧、李永昌,绘画也崇尚倪瓒,枯笔皴擦,简而深厚,开始形成新安画派风格。清初,渐江、查士标、孙逸、汪之瑞“海阳四家”,多以峻岭奇松、悬崖峭石、疏流寒柯入画,富有山林野逸、轩爽清秀的韵味,突出了新安画派的特异风格。他们主张师法自然,寄情笔墨,大胆创新,给明末清初画坛带来新的生机。明万历至清乾隆间,新安画派画家有七十余人,除上述代表外,主要还有程邃、程正揆、戴本孝、吴山涛、汪家珍等。清中叶以后,汪朴、何文煜、程鸣、黄镇、江蓉、吴之辚、雪庄、莲溪、虚谷等,在师承新安画派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均有不同程度的创新。
姑熟画派,又称“芜湖画派”。明末清初芜湖画家萧云从继承和发扬元代黄、王、倪、吴“雅洁淡逸”的风貌,强调水墨在绘画上的表现作用,在运笔、用墨、设色等方面集众家之长。他擅长山水画,也工人物画,人物画《离骚图》发展了李公麟的白描人物技法。萧云从绘画影响很大,从学者多,在芜湖一带形成“姑熟画派”。姑熟画派中,萧一芸“参以唐、沈技法,用笔清逸”,算是能推陈出新、自成面貌的画家。另外还有陈延、韩铸、孙据德、方兆曾、释海涛、潘士球、王履瑞在当时也很有影响。清代画家中学萧云从的很多,其中当涂人黄钺所作青绿山水和水墨山水各有特色,是“姑熟派”的传人。
宣城画派,指以梅清为首的梅氏诸画家。在绘画艺术上,梅清自谓多学元代,得力于倪瓒、沈周笔意,“不薄今人爱古人”,但他“师古”而不“泥古”,而是融入“我法”,认为“古人在我”,注重笔墨韵味和“文人画”的传统,反对死临硬摹、食古不化。梅清擅长山水、松石,尤其好画黄山,他自称“游黄山后,凡有笔墨,大半皆黄山矣。”黄山的奇峰异石,飞瀑流泉,云海变化,松树的千姿百态,无不收入笔底。他笔下的黄山多以气势取胜,行笔流动豪放,运墨酣畅淋漓,取景奇险,用线盘曲,富有运动之态,如《西海门图》、《天都峰图》、《莲花峰图》以及现收藏于天津博物馆的《西海千峰图》等,山峦风云变幻,松多奇苍,给人苍茫、凝重的感觉。梅氏画家中,较为著名的还有梅清的从子梅磊、梅磊之子梅南,从孙梅翀、侄孙梅庚、梅种、梅蔚等,其中尤以梅庚名气最大。梅庚的小幅山水,多数是疏点林木,纯用浓墨钩斫山石,略加淡墨皴染。虽不施点苔,亦妙趣横生。梅家之外,半山和尚也是宣城画派的重要角色,画风静而内沉。半山和梅清诗画互酬,共同形成宣城画派风格。
龙城画派:在“扬州八怪”崛起的乾嘉年间,萧县出现了一批“重传统、重笔墨、重生活”的乡土书画家。其时,高手林立,群星灿烂,形成以龙城为活动中心的书画研讨体系,人们誉之为“龙城画派”。此画派问鼎徐淮,声闻遐迩。代表人物有工于画竹的王为翰,善写山水的刘本铭,精于花鸟绘画的张太平和能书善画的吴作章、吴柳庵。清末,龙城画派更加壮大。路荫南所作平远山水,以书法入画。薛铎擅画人物和风雨柳。侯子安以重彩入于水墨,多写淮北风光。欧阳小南擅小写意花卉,笔墨秀中藏拙。宝池和尚善画水墨牡丹、枇杷、兰草等,用笔简古,质朴典雅。
2、版画
中国版画历史悠久,早在汉代就有画像石,砖刻。虽是一种建筑物上具有装饰性的艺术品,由于它以刀代笔,刻纸拓印,因此近似版画,皖北地区的汉墓中就发现了这种古刻画像。随着印刷术的发明和发展,刻本书出现,木刻版画产生。明朝是中国版画的黄金时期,福建的建阳版画、江苏的金陵版画、安徽的新安版画并列为版画三大流派。
新安版画又名徽州版画,肇端于墨模镂刻。明代徽州版画以歙县虬村黄姓为中心,从明万历到清初,黄姓有三百多人以刻书为业,其中三分之一从事版画镌刻。明末流寓南京的胡正言印制的《十竹斋书画谱》和《十竹斋笺谱》,为徽派版画的最高成就。
徽派版画以白描手法造型,精雕细缕,富丽精工,典雅静穆,抒情气息浓厚。常多诗文、书画、印章相结合,技法上舍弃大面积的黑白对比,以线条的精细、典直、起落、繁简、疏密,来表现事物的远近、体积、空间和质量的关系。并运用虚实相生、动静对照、繁简互衬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徽派版画是画家、刻工、印刷通力合作的产物。徽派版画的刻工,本身往往便是画家。明代徽籍著名画家丁云鹏、吴廷羽、郑重、黄应澄等,都曾亲手为版刻绘画。画家们熟悉刻刀驰骋所得来的韵味,刻工们领会彩笔纵横所确定的意境,根据不同的内容、风格、画面来确定刀法的运用。
3、雕塑
雕塑是造型艺术的一种,是雕、刻、塑三种制作方法的总称,是一种可触感的艺术。雕塑的形式,一般分浮雕和圆雕两类,品种有玉雕、石雕、砖雕、牙雕、骨雕、竹刻、泥塑、陶瓷塑、面塑等。
徽州三雕,指砖雕、石雕、木雕,其中尤以砖雕历史悠久,别具特色。砖雕主要用于门楼、门罩、飞檐和柱础等上面。明代砖雕以浮雕为主,间以浅刻和阴刻线,风格古朴。到清代,砖雕艺术日臻成熟,多综合使用圆雕、透雕、浮雕技巧,所表现的画面也日趋繁复,立体感很强,层次丰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徽州明清砖雕的题材有花鸟、人物、戏曲、生活场影和吉祥题材等。现藏于安徽省博物馆的“郭子仪上寿”、“百子图”等,都是明清徽州砖雕的代表作品,显示出很高的雕刻技艺。徽州石雕质地细致坚硬,苍劲的石牌坊、风采动人的石狮子、古朴典雅的抱鼓石、珑剔透的石雕窗、富于诗情画意的石栏杆、造型万变的石鼓等,随处可见。徽州石雕强调装饰性,栏板雕刻中留下《双龙》、《八骏》、《石鹿》等上乘之作。徽州石雕经过多年发展,逐步形成一种以浅浮雕、线雕为主的独特风格。徽州木雕主要用于建筑和家具两大方面,由圆雕、浮雕、透雕所构成。徽州木雕受版画影响,初期只是在版刻基础上逐步加深雕刻度和层次感,到明代初具规模。作品表现为奔放沉雄,粗犷憨拙的风格。清嘉庆以后,木雕艺术格调趋于细腻繁琐。内容上注重情节性,构图与透视重视变化,圆雕形式日臻丰富,章法布局吸取中国绘画的一些艺术手法,产生不少杰作。徽州木雕具有时代特征、地方特色和装饰美三方面特点。
四、建筑艺术
1、歙县城古建筑
徽派建筑的代表首推歙县城的古建筑。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歙县,由府城、县城两部分组合而成。歙县府城始筑于隋末(约617年),唐中和二年(882)扩建成现规模,宋元两代经过大修。现存城墙残壁约1500米,东、南两谯楼,西门月城等。
南谯楼始建于隋末,为吴王汪华的王府外子城的正门门楼,北宋末年整修。该楼虽经历代维修,但都按原样整修,因此,保留有隋唐作法和遗风:门楼明显地有汉阙的形态,屋顶坡度平缓,不起翘,檐柱生起(“生起”是中国古建筑术语,指自中心起到两侧,柱逐渐升高,使屋檐成为优美曲线)。唐以前城台均为土夯筑,常以斜倚墙壁的“永定柱”加固。当今宋以前门楼实物已无存,其他木构建筑也仅余唐五台山佛光寺和南禅寺两例,南谯楼因此有很高的建筑史学价值。
东谯楼,又名阳和门,始建于南宋绍兴二十年(1150),现存式样为清朝同治末年大修时留下的,文物价值远低于南谯楼,但它位于南谯楼附近,将其与南谯楼对比,“隋唐风格”与“明清风格”便凸显出来。东谯楼飞檐翘角,屋顶坡度很急。歙县城中斗山街、大北街、中山巷,基本保存着明清风貌。斗山街,因依斗山而得名。街巷南北延伸,全长五百米。两侧多为清代徽商、仕官的宅第,如杨家大厅、许家厅、汪中怡宅、潘婉香宅等。斗山街临街面都是山墙,马头墙高低错落,石板路,精刻的门罩,保留着徽派街巷深沉幽雅的风貌。
2、黟县明清古民居
西递村位于黟县东隅东源乡。该村建于北宋皇佑年间(1049-1054),鼎盛于清代中叶。因村中溪水向西流,原名西溪、西川。后村中设驿站“递铺”,易名西递。村中尚存胡文光剌史坊和清代民居一百二十二幢。坐落于村口的胡文光剌史坊,建于明万历六年(1578),三间四柱五楼仿木结构,通体用质地坚腻的石料“黟县青”,雕饰精美古朴,以高浮雕配以漏窗,层次丰富。民居均为砖木石结构楼房,马头墙、小青瓦,门楼砖雕多为八仙、财神、寿星、松鹤、花鸟等,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屋前或屋后多有小庭院,鹅卵石铺地,筑以鱼池、花台和假山,形态各异的漏窗丰富了景观。其中走马楼建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实际上是一种楼阁式长廊,用于登临观赏。为当时宰相曹振镛到西递会亲而赶建;大夫第,建于清康熙三十年(1691),正厅为四合院二楼结构,厅左侧利用隙地建有临街彩楼,飞檐翘角,窗扉栏杆玲珑剔透;履福堂,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它陈设典雅,四壁楹联、画轴,充满书卷气;桃李园,建于清咸丰年间(1851-1861),三间二进二楼,为秀才胡允明教书授业的私塾;敬爱堂,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9),清代重建,是保存完整的大型古祠;西园,清道光年间(1821-1850)知府胡文照宅园,精巧幽深,为徽派庭院经典。西递村从多角度展示了清代民间建筑艺术特征,被誉为“清代中叶民居博物馆”。
宏村位于黟县城北际联乡。南宋绍熙年间(1190-1194)建村,鼎盛于明清。村内尚存明代建筑一幢,清代建筑一百三十二幢。其中承志堂,建于清咸丰年间(1851-1861),是清末大盐商汪定贵府第。它围绕九个天井,布置了厅堂、书房、厢房、回廊等。承志堂的艺术价值首推它的木雕:细腻流畅的雕工,显示了清末木雕工艺水平;浓郁的生活气息,又是以龙凤为主题的宫廷雕刻所缺少的。代表作品有“宴官图”、“渔樵耕读”、“百子闹元宵”、“三国演义戏文”等。此外,南湖书院、桃园居观景楼、树人堂、德义堂、碧园等民居庭院,也各具特色。宏村称绝之处,还在于独具匠心的牛形村落的规划。全村以月沼为中心,正街贯穿,南附南湖,一条近一米宽的清澈水渠流经各户,使得“浣汲未妨溪路边,家家门前有清泉”,形成完善的人工水系。水系为生活用水提供了方便,调节了气温,也极大地美化了环境。从作为村落景观核心要素的月沼、南湖,到村民家中开掘的鱼池、庭院,都得益于这一水系。
3、九华山佛教建筑群
九华山位于皖南的青阳县境内,唐开元(713-741)末年,新罗国王近属金乔觉来华,卓锡九华,圆寂后被奉为地藏菩萨膜拜,开辟了九华山以地藏为主的道场圣地。九华山现存五十六座明清禅寺,大多集聚在九华街及附近,成为九华山间佛国城。
化城寺位于九华街,始建于晋隆安五年(401),天竺僧怀度于此筑室为庵,始创九华佛寺。唐至德年间(756-757),释地藏金乔觉曾居此苦修,唐建中(780-783)初正式辟为地藏道场,朝廷赐“化城寺”匾额。寺多次毁于兵燹,又经御赐修缮。现存四进大殿中,除后进藏经楼为明万历年间(l573-1619)遗构,山门、大雄宝殿皆清末依原样重建,大体保留了明代建筑风貌。
肉身宝殿,简称肉身殿,书写为“月身宝殿”,佛教寺院,坐落在九华山神光岭。这座“殿中有塔,塔中有缸,缸中有肉身”的殿宇,一千多年来虽有兴废,但迄今仍气魄非凡,矗立于山峦之上。宝殿由81级石阶直通,方形平面,轴线对称,边长约17米,四周环以回廊石柱,殿高约20米,重檐歇山顶,覆盖铁瓦。殿内雕梁画栋,汉白玉铺地,汉白玉佛台。正八边形平面的七级木质浮图居中,两侧有十王塑像侍立。塔基须弥座亦为汉白玉质,底层供奉有地藏王大佛像,塔身每层各设8个神龛,塔顶饰华盖。殿后有半月形瑶台,立铁鼎,香烟缭绕,称“布金之地”。
百岁宫,坐落在九华山东峰摩空岭之巅。寺院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它由大雄宝殿和楼殿组成,上下关联,左右贯通,为一整体。大殿为三开间,宽17.4米,进深16.7米,高16.7米;殿内设大佛龛,供奉装金的无瑕和尚肉身。梁栋雕饰精美,正顶为方形藻井,古色古香。楼殿就地形而建,上下3-5层,设三进天井。
九华山佛寺,外观大都取民居形式,百岁宫可算此类佛寺的代表。除了外观可感受到的朴素美,因地制宜,植根于地域文化,和当地风土人情水乳交融,这些特点,在百岁宫中也得以印证:它高踞危岩绝壁之上,在云雾飘渺中若隐若现;它横看成岭侧成峰,仿佛从山上长出,与自然浑成,整个寺院就山势一气呵成。
4、明中都皇故城
明中都有宫城、皇城、外城三道,平面均略呈方形。内为宫城,周长3702米,砖筑,设有四门;中为皇城,周长7670米,砖石修垒,亦设四门;外城周长约30公里,大部分为土埂,无濠,原设十二门,罢建中都后革去三门。规划以宫城为中心,南北中轴线纵贯全城。正殿居中轴线中心,沿中轴线两侧,对称布置着中书省、大都督府、太庙、社稷坛、文华殿、武英殿等官署与礼制建筑;城南云济街上,东西对称分列着国子监、功臣庙、钟楼等,今仅存鼓楼台基为旧物。鼓楼台基长61.5米,宽34.3米,高17.5米,台基三道门出口处,均砌白玉石洞券,其型制新颖,规模及工艺均居明清钟鼓楼之冠。现鼓楼基座以上建筑,为近期重建。明中都罢建以来,屡遭兵燹、毁坏,今仅存午门、西华门、大殿等残迹,以及一段一公里长的城墙。
明中都建设,显示出中国城市规划思想,历经千载摸索已是相当成熟。在明中都,我们强烈感受到了中国城市规划中皇城居中,南北中轴线纵深序列布局、礼制格局等思想。明代,中国古建筑木作、瓦石作、雕作等技艺,也都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午门须弥座及宫阙遗存的汉白玉浮雕,雕镌着龙、凤、花卉、珍禽、异兽,无不技法圆熟、形神兼备;后宫遗址上还残存着大殿的蟠龙石础,栩栩如生;废墟上还可见到五彩琉璃瓦砾。明中都另一重要建筑史学意义在于,它继承和发展了宋元传统,为其后的明代北京城改建扩建提供了蓝本。
5、古军事建筑
安徽古建筑中,还拥有一批有着特殊用途的古建筑,那就是古军事建筑。这是因为淮河、长江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安徽历史上常处在对峙政权的交界线。频繁的战事,使得城墙、楼台、地道等防御类型建筑摆到突出位置。寿县古城墙,建于南宋宁宗嘉定十二年(1219),是国内现存唯一的宋城;毫州古运兵道,传为曹操隐兵道;合肥教弩台,始于曹魏筑台练强弩,以御孙吴水军,是罕见的军事用途高台建筑实物。掌握:安徽文房四宝特点
一、安徽文房四宝 笔、墨、纸、砚是我国独特的传统书写绘画工具,被称之为“文房四宝”。它在传播中华民族文明,发扬祖国文化传统方面起到了非常突出的作用。“文房四宝”作为专有名词流传,就是来源于徽州城(今歙县徽城镇)筑建的“四宝堂”。安徽是文房四宝的故乡,是文房四宝珍品集中生产的省份。它制作工艺精湛,品种丰富多采,风格独特别致,早已闻名遐迩,誉满中外。
1、宣笔
在林林总总的笔类制品中,毛笔可算是中国独有的品类了。传统的毛笔不但是古人必备的文房用具,而且在表达中华书法、绘画的特殊韵味上具有与众不同的魅力。
唐代时,安徽宣州泾县便成为全国的制笔中心,所制之笔,因产于宣州,故名为宣笔,随后被列为贡品和御用笔。宣笔在选材和制作上都极为讲究。唐宋以来传世之笔,原料达几十种之多,但大都以兔毫为主,掺以上好的鹿毫、羊毫。其中紫毫是兔毫中上乘者,弹性极佳,世人珍之。宣笔不仅选料精审,且工艺要求严格。制笔过程从原料到成笔,要经过选料、修笔、装套、刻字等道工序,层层把关,一丝不苟。故而宣笔具有毛质精纯耐用,运笔刚柔适意,笔颖尖圆得体,装璜典雅古朴这四大特点。
2、徽墨
墨的发明,是中国古代人民对文化发展的一个重大贡献。东方历代大量珍贵的著名书画作品,不仅因此被完整地保存下来,并且皎如日星,光耀千古。由于墨的特殊性能,可以淡装浓抹,刚柔相济,得心应手,因之成为历代艺术家们发抒聪明才智的主要工具之一,也是世界美术史上树立中国画特殊风格的重要因素。
徽墨生产始于唐代末朝。那时由于战乱,著名墨工奚超、奚廷珪一家由河北易水来到皖南山区。他们以皖南古松为原料,又改进了捣松、和胶等技术,制成了“丰肌腻理、光泽如漆,经久不退,香味浓郁”的佳墨。南唐后主李煜,闻之十分赏识,不但委任廷珪为墨务官,还赐其全家“国姓”,从此李墨风靡天下,李延珪成了古今制墨家的宗师。到了明清时期,徽墨的制作进入盛世阶段。墨的图案绘刻和漆匣的装潢制作,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其中龙香剂墨,天琛墨,仙桃核墨,紫薇恒星图墨,鱼戏莲墨,西湖十景墨,地球墨等均为绝世之作,使徽墨形成了“落纸如漆,色泽黑润,经久不褪,纸笔不胶,香味浓郁,奉肌腻理”的特点。这时期的徽墨按原料不同还可分为松烟、油烟、漆烟和超漆烟等品种,其中最名贵的是超漆烟等高级油烟墨,这类墨散发出紫玉光泽,用于书法色泽黝而能润;用于绘画浓而不滞,淡而不灰,层次分明,故受到历代书画家的推崇。
3、宣纸
宣纸是写字绘画的一种专用纸,因产于宣州府(今安徽泾县),故称宣纸。据文献记载,宣纸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最早的宣纸用料以青檀树皮纤维为主要原料。宋、元以后又用桑、麻、竹、楮等十余种原料为宣纸的用料。其特点是质地细薄、绵韧、洁白、紧密,不蛀不腐,搓折无损,润墨性强,尤以耐老化、拉力强及不变色而被称为“纸中之王”、“千年寿纸”,是古今中外书画艺术的珍贵载体。宣纸在书画中能够表现出笔墨的浓淡润湿,变化无穷,能使画面别开生趣。
4、歙砚
歙砚出产于安徽省的歙县,又称“龙尾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享有“龙尾歙砚为天下冠”的美誉。歙砚质地精良,色泽优美,石质细腻,湿润莹洁,纹理缜密,抚之如柔肤,扣之似金石。具有“出墨快,不伤笔毫,墨水不干”的特点。歙石从纹色上区分有如下几大类:罗纹、眉子、金星和银星。
在雕刻装饰上,歙砚也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歙砚在雕刻上,具有徽派石雕风格,其图案,多取黄山胜境,新安风光,小桥流水或神话传说,名人逸事等。花纹浑厚朴实,美观大方,线条挺秀,刀法刚健,花式多变,尤其以实用朴素著称于世。
重点掌握:贵池傩戏、徽剧、黄梅戏的产生和发展情况,徽派建筑艺术的主要特点。
1、贵池傩戏的产生和发展情况
贵池傩戏是安徽古老稀有剧种之一,它是以宗族为演出单位,以请神敬祖、驱邪纳福为目的,以佩戴面具为表演特征的古老戏曲艺术形式。贵池傩戏一般只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七至十五祭祀时择日演唱,演员和观众都是本宗族成员。贵池傩戏演出为三段体,即傩仪、傩舞——正戏——傩舞、吉祥词。也就是在正戏的前后,必须有“请神”和“送神”仪式,如“迎神下架”、“送神上架”、“请阳神”、“朝庙”等。贵池傩戏演出剧目有两类:一类是以舞蹈为主,以“悦神”为目的的傩舞与吉祥词。傩舞由《舞伞》、《打赤鸟》、《魁星点斗》、《舞古老钱》、《舞回回》、《舞滚灯》、《舞判》、《舞芭蕉扇》等十余种。吉祥词由《新年斋》、《问土地》、《问社公》和《散花》等。另一类是有唱、有白、有故事情节的正戏(又称“本戏”),剧目有《刘文龙赶考》、《孟姜女》、《张文显》、《摇钱记》、《陈州放粮》、《花关索》和《薛仁贵征东》等。另有《包文拯犁田》、《黄太尉》、《斩泾》、《姜子牙钓鱼》等剧目已失传。
由于贵池傩戏是在宗族内部代代沿袭,互不交流,加之活动范围和演出时间都很有限,不易受到外界影响而发生变化,所以还保留着傩戏形成初期的原始面貌,被誉为“戏曲活化石”。它对研究中国古代戏曲、民俗文化、社会风尚、宗教演变都有一定的价值。
2、徽剧的产生和发展情况
徽剧是我国古老的地方剧种之一,约在明代中叶以后形成于安徽徽州、太平、青阳、石台一带。徽剧兴起之后,逐渐向外流传。清乾隆年间,徽剧名艺人高朗亭、郝天寿等,把徽剧带到扬州演出。乾隆五十五年,高朗亭又带到了北京,引起“四喜”、“春台”、“和春”等徽班进京。从此,徽剧广泛流传,影响了全国。徽剧的传统剧目很多,富有徽剧特色的剧目有《水淹七军》、《义虎报》、《齐王点马》、《巧姻缘》、《借靴》、《龙凤扇》、《三挡》、《醉打三门》等。徽剧的唱腔多姿多彩,既有高雅的高腔、昆腔,优美的昆弋腔,活泼的吹腔,潇洒的四平,又有悲怆、激越的拔子,节奏明快的西皮、二黄,富有乡土气息的花腔小调。徽剧的武功表演,分为平台和高台两种。平台武功如“独脚单提”、“叉腿单提”、“跑马壳子”、“飞叉”、“刀门”等,都是惊险的表演。高台武功演员要从七张桌子相叠的高处翻下,另外还有许多绝技如顶碗、矮子步、辫子功等。徽剧在表演上还追求身段、亮相的雕塑美,像《三挡》中秦琼的走霸,“金鸡独立”、“童子拜观音”、“犀牛望月”等身段都十分精美。
3、黄梅戏的产生和发展情况
黄梅戏因发源于湖北黄梅县而名,又称“黄梅调”,古称“采茶戏”。采茶戏,约形成于清康熙中叶,由黄梅人逃水荒带至皖西南,传入安庆一带,首先进入农村灯会,由一丑一旦演唱一些时兴小曲。采茶戏受到青阳腔高腔滚调的影响,变高腔的专用曲调为通用曲调,再将曲牌体的长短句唱词改为通俗的说唱体,即以七言、十言演唱,通称“二高腔”。“二高腔”受说唱体偶句唱词的影响,唱腔艺术发展较快,加上改用安庆官话,更带来了黄梅调声调的巨变。后又吸收江南民歌小调,赋予唱腔独特韵味,具有深厚、广泛的群众基础。黄梅戏传统剧目有“三十六大本,七十二小出”之说。“大本”即正本戏,“小出”谓花腔小戏。花腔戏,大都为农村生活小戏,角色多为一丑一旦,或加一小生。代表剧目有《打猪草》、《闹花灯》等。
新中国成立后,黄梅戏有了更大的发展,逐渐在全国广为流传,甚至饮誉海外,成为我国享有盛名的戏曲大剧种之一。提到黄梅戏艺术,就不能不提起为黄梅戏艺术做出巨大贡献的一批老艺术家,如严凤英、王少舫、潘璟琍等。其中,尤其以严凤英最为突出,至今,人们只要提起黄梅戏,就会提起《天仙配》,只要提起《天仙配》,就会提起七仙女的扮演者严凤英。试想,在今天的中国,有多少人会唱严凤英那段“树上的鸟儿成双对”呢!黄梅戏人才不断涌现,黄新德、马兰、吴琼、韩再芬、蒋建国、吴亚玲、周源源、陈小芳、李文、黄宗毅、周莉、杨俊、张辉、陈小成、胡玉洁、余顺、周珊、钱涛等一大批演员现在已经成了舞台上的中坚力量。
4、徽派建筑艺术的主要特点
徽派建筑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梁架多用料硕大,且注重装饰。墙角、天井、栏杆、照壁、漏窗等用青石、红砂石或花岗岩裁割成石条、石板筑就,且往往利用石料本身的自然纹理组合成图纹。墙体基本使用小青砖砌至马头墙。徽派建筑还广泛采用砖、木、石雕,表现出高超的装饰艺术水平。
西递位于黟县东南,始建于北宋年间,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为胡姓人家聚居之地。整个村落呈船形,四周群山环抱,两条清溪穿村而过,村中街巷沿溪而设,均用青石铺地,整个村落空间自然和谐、动静相宜、错落有致,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称。古建筑多为木结构、砖墙维护,建筑色调朴素淡雅,现存明、清古民居124幢,祠堂3幢,包括凌云阁、刺史牌楼、瑞玉庭、大夫第、敬爱堂、履福堂、青云轩等。西递村中各家各户的宅院也非常雅致,门罩、天井、花园、漏窗、房梁、屏风、家具,都在无声地展示着古徽州砖、木、石雕精湛技艺。像石雕的奇花异卉、飞禽走兽,砖雕的楼台亭阁、人物戏文,还有精美的木雕花纹,绚丽的彩绘、壁画,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艺术之精华。其“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营造之精,文化内涵之深”,为国内古民居建筑群所罕见,是中国徽派建筑艺术的典型代表。
思考与练习:
1、安徽戏曲繁华满地,五彩纷呈。安徽目连戏、贵池傩戏、徽剧、庐剧、黄梅戏、皖南花鼓戏、泗州戏都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了解其中你喜欢的一种戏曲艺术的基本情况。
2、结合所学到的知识,对你看过的某一部戏曲作品进行赏析。
3、安徽历史上著名的画派有哪些?介绍其中一种画派的发展情况,以及代表画家和代表作品。
4、徽派建筑艺术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结合实例具体说明。
5、安徽的文房四宝指的是哪四样宝贝?他们各自“宝”在什么地方?
第二篇:安徽地域文化教学辅导第九章
安徽地域文化教学辅导
第九章 安徽的山水旅游文化
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对安徽山水旅游文化有个大致的认识,对安徽的名山大川、名胜古迹以及历史文化名城有一定的了解,从而增进学生对安徽自然风光与悠久历史文化的热爱。学习要求:
1、了解安徽各旅游胜地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的概貌。
2、了解安徽著名山水、古迹、历史名城中蕴藏的丰富文化内涵。
3、掌握安徽山水旅游文化中的常识性知识。学习建议:
1、通读本章教材内容;
2、注意对安徽代表性名胜古迹的深入学习与了解,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
3、可以结合实地游览,进一步增加认识。
一般了解:安徽的名山秀水:天柱山、琅琊山、采石矶、敬亭山、小孤山;巢湖、太平湖、万佛湖;太极洞、龙泉洞、茅仙洞与花山谜窟。
天柱山:天柱山位于安庆潜山县境内,其主峰海拔1488米,高耸挺立,如巨柱擎天,称为天柱峰,山也就此得名。天柱山过去还有潜山、皖山、万岁山之称。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刘彻登临封天柱山为“南岳”。因为皇帝祭岳,故又称为万岁山。隋唐以后,南岳才是衡山。天柱山还被列为国内五大镇山之“中镇”,有着“江淮第一山”之称,是国家首批重点风景名胜区。
1、天柱山风光
天柱山属花岗岩峰丛地貌,地质遗迹丰富,是全球瞩目的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带的重要地段。天柱山有42座山峰,山上遍布苍松、翠竹、怪石、奇洞、飞瀑、深潭。其中天柱峰如擎天巨柱,雄伟壮丽,气势非凡。在天柱峰前正面崖壁上,镌有“孤立擎霄,中天一柱”八个大字横书其上。
2、天柱山文化
天柱山风景奇秀,历史上如李白、苏东坡、王安石等多位文化名人都曾登临此山,留下了不朽的诗句。唐代大诗人李白在《江上望皖公山》诗中云:“奇峰出奇云,秀木含秀气。”白居易也写道“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门千仞锁云雷。”
天柱山的宗教文化与佛教、道教都有关联。如道家把全中国的奇山归纳为36洞天、72福地。天柱山就是第14洞天、57福地。东汉方士左慈就曾在此传教。佛教禅宗也与天柱山颇有渊源,三祖寺是佛教禅宗的发祥地之一。
巢湖:巢湖是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位于安徽省中部,是安徽境内最大的湖泊。面积约820平方公里,号称八百里巢湖,宛如“一面宝镜”镶嵌在江淮大地。
1、巢湖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
巢湖之美,在于她的湖光山色,在于她深厚的文化以及众多的风景名胜。湖中有姑山、姥山两大岛屿,被誉为“两颗宝石”。中庙傍湖凌空而建,号称“湖天第一胜景”。湖四周有半汤、香泉、汤池三大温泉,有太湖山、鸡笼山、冶父山、天井山四个国家森林公园,还有仙人、紫薇、王乔、华阳、伯山五大溶洞,各具特色。天然组合的美景,点缀着巢湖沿岸,共同组成了一幅绝妙的立体山水画。
2、巢湖的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巢湖还是个盆地。一天夜里,一个老妇焦姥梦见龙王对她说:“如果哪天城东的石鱼目赤,城将陷为大湖。”果然不久的一天,焦姥见东门石鱼目赤,于是她和她的女儿玉姑急忙奔走呼号,让百姓避难。忽然一声巨响,洪水横流,巢州下陷为湖。焦姥母女来不及躲避,被湖水淹没。后来母女二人化作了湖中的两座山。后人为纪念她们,就将这两座山取名为姥山和姑山。
掌握:安徽历史文化名城安庆、寿县、亳州、歙县、绩溪的概貌。安徽的国家级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安徽历史悠久,文化精深,其中安庆、寿县、亳州、歙县、绩溪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安徽还有九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蒙城、涡阳、桐城、和县、贵池、黟县、凤阳、潜山、宣州。安庆:安庆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长江下游北岸,是长江沿岸著名的港口城市。有“万里长江此封喉,吴楚分疆第一州”之美称。总面积1.53万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821平方公里,辖7县3区。安徽省名中的“安”便取自安庆。
(一)安庆的历史文化
安庆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里有薛家岗和张四墩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东周时期安庆是古皖国所在地,安徽省简称“皖”就由此而来。南宋时始名“安庆” 含“平安吉庆”之意,别名“宜城”。
从清乾隆到民国年间,安庆一直是安徽省省会和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安庆素有“文化之邦”、“戏剧之乡”、“禅宗圣地”的美誉。是历史上 “大乔小乔”、“不越雷池一步”、“六尺巷”等著名故事的发生地,是统治中国文坛近三百年的“桐城派”的故里,是京剧鼻祖程长庚为代表的徽班成长的摇篮,是黄梅戏形成和发展的地方。
(二)安庆的自然人文景观
安庆山川秀美,物产丰饶。这里有一柱擎天、雄奇灵秀的天柱山;有佛教圣地司空山;有“海门天柱”的小孤山;有“南国小长城”白崖寨;有“海上蓬莱”浮山,还有大龙山、鹞落坪、妙道山、薛家岗、花亭湖等数十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安庆江边的迎江寺振风塔,塔影横江。城内的“世太史第”、“探花第”、“太平天国英王府”等古建筑,保持了典型的明清建筑风貌;还有黄梅戏艺术中心、邓石如碑馆、黄梅阁、徽派盆景园、黄镇纪念馆等人文建筑,无不体现出安庆的文化气息。
(三)安庆的特产
安庆的特产很多,像岳西翠兰、胡玉美蚕豆酱、怀宁贡糕、桐城丰糕、江毛水饺等都在全国享有知名度,还有望江挑花、潜山舒席、宿松蜡染等传统工艺品也令人爱不释手。
重点掌握:安徽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黄山、屯溪老街、三河古镇。
一、黄山
1、黄山的自然风光 黄山自然景色秀丽绝伦,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著称于世,后又加上冬雪并称五绝,令海内外游人叹为观止,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称。
2、渊源流长的宗教文化
黄山与道教和佛教均有密切关系。道教中有关轩辕黄帝和容成子、浮丘公来黄山炼丹、得道升天的故事,流传千年。黄山之名及众多峰名也与道教有关,如轩辕、浮丘、炼丹、仙人、望仙诸峰。道教在黄山建立较早的道观有浮丘观、九龙观等。佛教早在南朝刘宋间就传入黄山,历代先后修建寺庙近百座。其中,祥符寺、慈光寺、翠微寺和掷钵禅院,号称黄山“四大丛林”。
3、人文艺术
黄山伟大的自然美,使无数文学家和艺术家为之陶醉,留下了千万的艺术作品。散文中,徐霞客的《游黄山日记》,袁牧的《游黄山记》,叶圣陶的《黄山三天》,丰子恺的《上天都》等是体现黄山绝美风姿的佳作。在绘画方面有专门体现黄山奇美的黄山画派。寺庙亭台这些建筑艺术也为黄山增色,在黄山景区,寺院亭阁,碑碣石刻就有200多处,也是黄山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二、屯溪老街
屯溪老街——屯溪老街坐落在黄山市的中心地段,距今已有数百年历史。它是目前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具有宋、明、清三代徽派建筑风格的步行商业街。整个老街古色古香,被誉为“活动着的清明上河图”,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街道狭窄幽深,街上的路面是清一色的褐红色麻石板。街道两旁的店铺鳞次栉比,错落有序,全为砖木结构,粉墙黛瓦。徽派木雕、金字招牌、朱阁重檐,古朴典雅,技艺精湛。屋与屋之间是高高的马头墙,构成了徽派建筑的群体美。整条街道,蜿蜒伸展,首尾不能相望,是我国古代街衢的典型走向。古老的徽州文化在老街闪现着耀眼的光彩。三三河古镇
具有2500多年历史的合肥古镇三河,因丰乐河、杭埠河、小南河三条河流贯其间而得名。三河城具有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乡风光。三河城原是巢湖中的高地,古名鹊渚、鹊尾、鹊岸等。唐宋以后,这里成为鱼米之乡。三河城于是就形成一个以米市为主的繁华商埠。明清时三河成为巢湖西岸一个重要的商品集散中心,有“买不尽的三河”之说。三河城的古街也十分有特色。古街从古码头起,沿小南河向南绵亘约3公里。路面全是青石板铺成,古朴雅致,经历千百年风吹雨打,石面光滑润泽。老街两旁连片的古民居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是皖中少见的明清建筑群。白色的马头墙,小青瓦敷盖的双坡屋顶。梁柱上的雕花彩绘,再加黑漆鎏金的店招匾额,悬挂于门楣上的八角玲珑的挂灯,门前石礅旁的青苔,无不透溢着浓郁的古风神韵。
历史上三河古镇不光是商家云集之地,还是著名的古战场。镇上现存的文物古迹除古街外,还有太平军城墙遗址、城隍庙、古碑、三县桥等。
三河美食也十分出名,属徽派菜系,像“三河酥鸭”、“三河米饺”、“三河马蹄酥”、“三河茶干”、“三河米酒”等无不显示出水乡特有的风味。
思考与练习:
1、黄山为何会被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
2、简述九华山、齐云山的宗教文化。
3、你认为安徽最有魅力的河流或湖泊是哪一个,为什么?
4、你是怎样理解花山谜窟之“谜”的?
5、在安徽著名的古建筑中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个,它有什么独特之处?
6、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宏村各有怎样的人文特色?
7、屯溪老街和三河老街相比有什么同与异?
8、我省国家级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各有哪些?请选择其一进行详细介绍。
第三篇:黑龙江地域文化
黑龙江地域文化
黑龙江地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文化最有活力的一部分,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黑龙江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在发展历程上与其他地区存在着极大的差异,从而使黑龙江地域文化具有了独特的气质。在其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曾多次出现过繁荣昌盛的时期,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做出过重要贡献。
一 黑龙江的概括与自然地理 中国四个极点东极抚远、西极喀什、南极三亚、北极漠河,东北两个极点都在黑龙江境内。黑龙江省是中国最东北的省份,面积为45万多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4.7%。省会哈尔滨。共划12个地级市、1个地区、18个县级市、46个县、1个自治县、64个市辖区。黑龙江省的地势大致是西北部、北部和东南部高,东北部、西南部低;主要由山地、台地、平原和水面构成。西北部为东北一西南走向的大兴安岭山地,北部为西北一东南走向的小兴安岭山地,东南部为东北一西南走向的张广才岭、老爷岭、完达山脉,土地约占全省总面积的24.7%;海拔高度在300米以上的丘陵地带约占全省的35.8%;东北部的三江平原、西部的松嫩平原,是中国最大的东北平原的一部分,平原占全省总面积的37.0%,海拔高度为50—200 米。
二 黑龙江的悠久历史发展历程黑龙江地域有自己极为独特的历史沿革。从旧石器时代晚期,黑龙江地区就有人类活动。从商周到清代,其中鲜卑、契丹、女真、蒙古和满族,都曾入主中原,先后建立过北魏、辽、金、元、清等王朝,对推动多民族融合与发展,促进我国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科技的交流做出过重要的贡献,形成了黑龙江特有的历史积淀。多民族的文化优势 黑龙江省是一个多民族的边疆大省,满、赫哲、鄂伦春、达斡尔、锡伯、鄂温克、柯尔克孜、蒙古、朝鲜、回、汉等众多民族聚居在这里,漫长的社会历史和各自不同的民族差异,形成了黑龙江省古老、独特的渤海文化、金源文化和满族文化。在近代历史中,东北人民一次又一次的抵抗沙俄日本等外来侵略者,显示出具有鲜明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民族强凝聚力和向心力。今天,这些特有的文化优势为黑龙江文化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可供开发的民族文化蕴藏。
三 黑龙江的地域文化特征和内涵
黑龙江地域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特征。丰富的黑龙江文化资源,为加强人们的思想道德建设并弘扬龙江精神起到积极的作用。黑龙江地域文化具有深刻的教育功能,担负着推动文化建设的历史责任和神圣使命,为黑龙江地区的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黑土文化的英勇不屈的抗争精神和顽强拼搏的创业精神强烈的影响了中华文化。南方汉民族体制心理素质方面弱于北方民族。北方虎视中原时往往中原歌舞升平之日。不断碰撞融合,我东北的阳刚之气对中原汉族施以强势的影响,改变了中原人的柔弱。北方民族与汉族融合产生的积极作用就是边缘文化对主流文化起到的作用。
闯”字当头,为生存自强不息;立足异乡,永不服输的铮铮铁骨;以和为贵,互相扶持的仁爱之风是“闯关东”—一次黑土地中华文化的融合。黑龙江地域文化具有深刻的教育功能,黑龙江文化资源,为加强人们的思想道德建设并弘扬龙江精神起到积极的作用。黑龙江在现代意义上与关内文化形成对接,在黑龙江文化人或流亡关内或坚守乡土的文化选择中,实现了关内关外文化的精神遇合这一重要理论建构的机缘。
四 黑龙江的社会发展建设
黑龙江自古有“海东盛国”、“小中华”之称。黑龙江地广人稀、土地肥沃、资源丰富,大小兴安岭森林丰茂、东部煤炭储备巨大、大庆油田是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中国最大的油区、农业上有“北大仓”的称号„„恶劣的气候条件和丰富的物产使得黑土地域文化具有了强烈的粗犷豪放、不拘小节的气质将黑土地域文化中的彪悍和开拓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开始全面建设东北,东北地区工业化加速发展,仅“一五”期间,156个重点建设的大项目有56个在东北,其中22个在黑龙江,另外,国家基本建设投资黑龙江占了十分之一。上世纪50年代末,10万官兵和5万山东支边青年挺近三江平原,加入到开发北大荒的队伍中来,后来的知青下乡、知识分子下放又使黑龙江产生了一次人口迁移的高潮。这些来到黑龙江的人不但为 黑龙江的建设贡献了力量,同时也给黑土地域文化增添了新的内涵。通过共和国的建设者们的不懈奋斗,“四大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突破高寒禁区精神)成为了黑土地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振兴黑龙江的过程中,应该发挥黑土地域文化文化的优势,在此基础上因地制宜、科学合理的建设黑龙江,并调动巨大的精神力促进发展、规避黑土地域文化中的不利方面。在振兴黑龙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要以文化建设为基础、经济发展为目的,发挥好文化与经济的相互促进作用。我们应该结合黑土地域文化的特点,发扬其积极方、规避消极方面,这对黑土地域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五 学习黑龙江文化的收获和意义
黑格尔曾说过:“水性使人通、山性使人塞、水性使人合、山性使人离。”黑龙江地域作为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在具有北方文化的同时,也有着自己的地域文化特点。黑龙江人的文化性格是由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自身文化积淀及体制、制度的因素所决定的。所谓地域文化就是民族文化、民族特色。特色就是与其他民族文化有所不同之处,所谓振兴地域文化,不如说延续民族文化保持自我民族的特色。保持中国上下五千年的优良传统,当今社会 道德败坏振兴民族事业无疑是对中国的负责,更是对整个世界的负责也是给远去的祖先的一个交代,更是对成千上万的后起之秀的担当。
通过学黑龙江地域文化让我了解,黑土地上的古文明、民族文化、红色文化、开发创业文化、文学与艺术、旅游文化以及文化名人与历史大事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与马克思所设想的自由人联合体--。黑龙江地域文化具有深刻的教育功能,黑龙江文化资源,为加强人们的思想道德建设并弘扬龙江精神起到积极的作用。从黑龙江地域文化的角度看, 我们所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是全面系统的和谐, 它涉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和人的身心的和谐。既是对人类长期追求的社会理想认识的深化、也是对黑龙江地域文化中丰富的和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我出生在这片黑土地上,它赋予了我生命,教会了我自强不息顽强拼搏,养育着我们茁壮的成长,我爱这片土地,我爱黑龙江。
学号:
班级:
姓名:
第四篇:地域文化调查报告
黟县地域文化调查
——《地域文化》调查报告
一、调查内容及过程
我主要对黟县的风俗进行了调查,一方面我从小在黟县长大对黟县的一本风俗比较了解,也切身体会了很多。另一方面,黟县有着世界闻名的西递宏村古名居,保留了明清时期的建筑和风俗。所以我主要对以下的内容进行了调查:
(1)黟县的方言
(2)黟县的传统节日
(3)黟县建筑
以上的内容是有些是通过访问当地居民,尤其是年长的一些的居民进行口述了解,有些是通过走访当地的特色村落和古名居以及当地的商店进行调查的,有些是自己从小感受到的,另外还有就是阅读一些相关书籍获得的。
二、特点介绍
(1)黟县的方言
黟县方言具有很多特色。一种是,部分方言音译成普通话后,从字面上可以看出原句的意思。诸如:黟县方言管太阳叫“热头”,月亮叫“月光”;晚上为“夜高”,睡觉说“困搞”;黎明为“蒙蒙光”等。再如吃早饭,我们叫吃“天光”,吃稀饭我们叫吃度(du去声),吃中饭叫吃“点心”或“钟点”,吃晚饭叫吃“老昏”。
而另一部分方言,音译成普通话后,外人根本不知原句的意思,因为音译后的与原句意思,简直风马牛不相及。如黟县方言把挨骂,说成是“驮段”;称撒娇为“为奇”;称少见为“奇数”;称正中下怀为“倒板一十六”。
黟县方言的另一特色是,保留浓郁的古文化特色。诸如:黟县方言把妇女称为“老孺”,而“孺”是明、清时期,对妇人的尊称;而把打扰了、谢谢,说成了“聒噪了”,而“聒噪”是宋、元时打招呼的习惯用语;还有,黟县方言把窗子称作“槛”,把腌菜称着“盐齑”。这种带有古文化色彩的语言,曾使许多外人处于尴尬境地。传闻,一位黟县人因外地朋友仓促来访,准备出门张罗酒菜时,被朋友一把拉住,坚持只须家常便饭就行。主人解释说,不巧家中没别的菜,只有“盐齑”,客人听说大为高兴,连声说道:“嘿,有„腌鸡‟还不行吗?,不瞒你说,我平生最爱吃„腌鸡‟。”谁知上菜时,主人端出了一碗腌菜,客人顿时感到受到了捉弄。后来,过了很长时间,他才从别人那里了解到,黟县人就是这么文诌诌地把腌菜称着“盐齑”,让人听成是“腌鸡”,造成诸多误会。
黟县方言还有一种特色是,同一语言,由于发音的微弱变化,使别人能准确领悟到你所言的物体大小、高低。诸如,山、屋、路、刀、碗、盘、桌、凳等等,道地的黟县人,完全能从别人的发音判断出它的体积、容积。这种发音的些微变化,很难使用拼音来注解,只有亲耳聆听,才能加以区别。
黟县方言还能举出一些特色。比如:一些动物的名称是根据其声音来确定,黟县人把蝉叫成“嗯知”,纺织娘叫成“蜡箭”;而一些动作名称又是根据其形象来加以创造。比如,黟
县方言中把打哈欠称之为“卖花也”,是因为打哈欠时的口型,像是在喊“卖花也”。
(2)黟县的传统节日黟县的节日也是有自己的独特的风俗习惯的。下面选讲了了几个重要的节日和我们家乡的习俗。
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我们称之为“过年”。除夕那天人们会早上去祖坟祭拜,表示一年结束了向祖先汇报这一年的情况,并且祈福来年好运。下午大家很早就贴好春联,然后鸣鞭再吃年夜饭,年夜饭一定会有道菜——鱼,并且不能把它吃完,尤其是留着鱼头和鱼尾表示“年年有余”。吃完晚饭人们换上新的衣裳出去窜门,小孩子去拜访长辈并且会收到“压岁钱”。然后回来守岁,现在很多人是边看春节联欢晚会边守岁,也有玩游戏等活动。零时,由男子开门鸣爆焚香,敬拜四方神明,叫作“出行”。早起,先烧香焚纸敬拜祖宗容像,后吃“锡格子茶”。
“锡格子茶”,是黟县春节期间的一种传统的早茶民俗。“锡格子茶制作技艺”如今已被列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锡格”是装茶点的锡器工艺品,大年初一见“锡”就是见“喜”,有皆大欢喜之意。古往今来的黟县人家,欢度了除夕,大年初一第一件事儿,就是享受“锡格子茶”。焕然一新的家人们互相拱手作揖、祝贺新禧之后,便按照辈分围坐在厅堂中央八仙桌旁。八仙桌正中间,则高高矗立着一只圆圆的、扁扁的、周边雕有花纹的、层层叠加的塔形锡器工艺品,一般由一底、一盖、一提篮以及中间的四层组成,这就是那类似果盘的“锡格”,寓意为“步步高、年年高”。将锡格从塔形样式除去提篮、掀盖、去底再将中间四层分别搁置于桌上之后,你会发现,那四层里边分别摆放着黟县的地方特产茶点千张酥、寸金糖、芝麻糖(我们称之为“麻片糖”)和花生(或花生糖)。这些茶点都是当地人家进入腊月之后自己用土法制作或自产的,各自寓意为:多片酥糖、多层叠加、外边有五彩色纸包裹的“千张酥”——步步高;外形既像金条又似元宝的夹心糕店“寸金糖”——吞金进银,招财进宝;黑、白芝麻打制的片状糖“芝麻糖”——节节高;花生或花生糖——生男生女、儿女双全。就着早茶品过茶点之后,就有一盘热气腾腾的五香茶叶鸡蛋端上桌子,一般每人必须吃两只茶叶蛋,寓意为“成双成对、好事成双”。有的人家还特地再上来一小碟又细又白的绵白糖,拿剥开的茶叶蛋蘸上吃,寓意“甜甜蜜蜜、好事成双”。吃过茶叶蛋之后,人们便一个个高高兴兴地相继离席,那四层锡格又被添加满糕点,连同底座和顶盖依次叠加成塔形,置于收拾干净的八仙桌上。至此,“锡格子茶”就宣布结束,“大拜年”、“走亲戚”、“访友朋”、“看大戏”等欢度春节的帷幕便正式拉开。从此,在直到元月十五元宵节为止的整个春节期间,每逢家中来了拜年的客人,主人家都必须以此“锡格子茶”习俗招待来宾。如此“茶俗奇葩”沿袭至今。
我们家以前这些糕点都是自己制作的,后来渐渐的变成买现成品了。我的外婆家现在仍然在用“锡格”,也有很多人不用这种锡格了而是改用了塑料制作的类似于锡格的乘物盒子。而且现在里面装的吃的不仅仅是当地的特产,还添加了很多其他产品,但都是取其吉祥之意。
清明节这天,家家都要带上祭品登山扫墓,祭祀已故亲人,将坟地杂草清除并培土,整修坟包,然后插上纸钱(纸剪的钱串),俗称“挂钱”。大部分的“钱”都是自己家剪的,现在也有很多的直接购买。
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家家会在门上插上艾叶,挂菖蒲用以驱邪。有些人家仍然保留着喝黄酒的习惯,小孩子挂蒜头在胸前„„但是这些习俗现在渐渐的淡化了。
农历七月十五的“鬼节”,又名中元节,家家会上祖坟祭拜祖先,但是不会跟清明节一样扫墓培土之类的,只是简简单单的“挂钱”而已。
中秋节现在只是保留了家家聚餐、吃月饼、赏月的习俗而已。
农历十二月初八的腊八节人们早上吃“腊八粥”,腊八粥跟现在的八宝粥有着类似的感觉,各家所放的原料不一样,但是基本上花生、豆腐、桂圆等各家都会放的。传说是托灶神爷在上天向玉帝奏本时,要说地上人家的清贫、节俭,俾求苍天明年赐福,给予一个丰收年。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全面打扫,俗称“扫尘”。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的“小年”是给逝去的祖先过的,相当于我们的“春节”。在这一天人们会去祖坟鸣鞭,“挂钱”,烧纸„„让祖先们在底下过年。有当地的老奶奶们说只有让祖先们过完年我们在可以过好春节的。
(3)黟县建筑
徽派建筑主要是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黟县的古名居建筑是典型的徽派建筑,其中宏村、西递、屏山和关麓就保留着多数古名居且宏村和西递已经申请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
黟县古名居建筑其主要的特征有两个,一是“讲究风水”,二是“注重雕饰”。一般而言古村落的选址是非常讲究的,不仅要按照中国传统的五行学说周密的观察周围的自然环境而且还要充分的利用自然环境,通常村落的选址都是依山傍水的,以符合“天人合一”的理念。住宅多面临街巷,粉墙黛瓦,散列于山麓或丛林之中,浓绿和黑白相互映衬,山和水相互辉映。古民居的外观造型也颇具特色,除了一般中国古代建筑的低层、坡顶外,着重采用了马头山墙的建筑造型,将房屋两端的山墙升高超过屋面及屋脊,并以水平线条状的山墙檐收顶,并且采取了向屋檐方向逐步低落的形式,节省了材料,又有防火的功能,故又称为“防火墙”。
“天井”也是黟县古名居或者徽派建筑的一个建筑形式,几乎每一幢的古居民住宅都有天井。天井使得室内光线充足,而且通风降湿,天井的两侧建有廊房,通常还会修有排水的水沟,使室内居民宅与外部的水系统联系在一起。宏村村落就是一个用内部活水来贯通全村的村落,当然这个活水是后来人工建成的,并不是天然的。村中每一家的水都会联系在一起并且流过南湖和半月湖。走在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听到水流声,是典型的江南水乡。
对于民居的雕饰,有砖雕、木雕、石雕三雕。像木质的廊房等的窗户和门上一般都会雕有饰品,且都是取材于自然之景物如荷花、梅花竹子、石头、人物等等之类。而府宅大门则一般都会用石雕砖雕在门上方装饰以显示这户人家的社会地位。黟县的建筑除了典型的古名居之外还有就是牌坊。但是现在保留下来的相对比较少,其中宏村和西递都有牌坊。牌坊,是封建社会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物。黟县的商人在外经商获得财富之后都会回来修建牌坊来显赫自己的殷实财富。
祠堂和石塔也是黟县建筑的一个类型,都是各具特色的。其中有云门塔、尚德堂、笃敬堂等等。
三、个人意见
黟县的民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她的民俗特点既有中国民俗文化的共性,也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黟县的历史悠久,自然风光美丽,人文气息浓厚,方言独特具有研究意义。我们需要对这样的文化传承做出相应的措施,不能让太多的现代化侵蚀百花般的中国村落文化。
第五篇:地域文化复习题
地域文化复习题
一、列举题
1.请列举诸葛亮治蜀采取的主要措施。
2.请列举四川从古到今的4位文学家及其代表作。
3.请列举川酒五金花。
4.请简述什么是四川川剧变脸。
5.请列举10道川菜菜品。
6.请简述落下闳及其太初历。
二、不定项选择题
1.距今200万年前,生活在今四川地区的原始人类是()。 A.巫山人 B.资阳人 C.元谋人 D.山顶洞人 2.四川东汉陶俑最具代表性的首推()。
A.宴乐舞杂伎
B.击鼓说唱俑
C.背兜捧箕俑
D.戏猿俑
3.诸葛亮治蜀采取了()等措施。
A.继续推行联吴拒魏政策 B.实行法制、重视人才、任人为贤 C.务农殖谷、闭关息民 D.南征、北伐
4.四川幅员辽阔,山河秀丽,旅游资源丰富,历来有“()”之誉。
A.峨眉天下秀 B.夔门天下雄 C.剑门天下险 D.青城天下幽 E.九寨天下丽 5.1997年,重庆市被列为中央直辖市,重庆直属市由()组成。
A.重庆市 B.涪陵市 C.万县市
D.黔江地区 E.达州市 F.巴中地区
6.四川藏区石刻藏文经典历史悠久,凡有人迹之处,无不遍布经堆,称之为“吗呢堆”。现存于阿坝州壤塘县捧托寺的石刻藏文巨著是:()。
A.《甘珠尔》 B.《天方典礼择要解》 C.《嗄木绒经》 D.《六字明经咒》 7.蜀绣是以四川成都为中心的刺绣产品的总称,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
A.4000 B.3000 C.2000 D.1000 8.“书院”的名称起于唐代,但四川书院最盛还是在()。
A.宋代
B.元代
C.明代
D.清代 9.四川现存的道教宫观建筑中,建筑年代最早的是:()
A.三台县云台观玄天宫 B.青城山建福宫 C.鹤鸣山太清宫 D.成都市青羊宫
10.清代四川农业有很大发展,总结农业生产经验的书籍有()。
A.《农书》 B.《农事说》 C.《三农记》 D.《蚕桑说》E.《四时纂要》
三、判断题
1.蜀国和巴国都是被秦朝所灭。()
2.李时珍撰《本草纲目》问世之前的几百年中,《证类本草》一直是本草学的范本。()
3.元代以前,四川藏区佛教是从东、西两向传入的。东向传入始于公元8世纪以前。西向传入以西藏僧人白诺扎那到四川藏区传教(约公元790年前后)为历史标志。()
4.《死水微澜》是艾芜最成功的作品,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它成功地塑造了几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对人情、风俗、服饰、饮食等描写丝丝入扣,一派蜀地风情。()
5.书院之名起于“唐代”,一般分为官办和私办两种。()6.近代最早从陆路入川游历的外国人利德乐是法国探险家,他于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率考察团由越南经云南进入四川。()
7.在播种技术方面,从汉代开始,巴蜀地区的播种方法主要有三种,即撒播、点播和条播。()8.1987年,自贡市政府投资数千万元在大山铺恐龙化石发现场建成了亚洲最大的自然博物馆——自贡恐龙博物馆。这是继美国、加拿大之后的世界三大恐龙博物馆之一,被誉为“东方龙宫”,并列入《世界地质遗产提名录》。()
9.有“人间仙境”.“童话世界”美誉的九寨沟,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
10.泸沽湖畔主要居民是摩梭人,迄今仍保存着母系家族制的遗风,他们的家庭实行走婚式的“阿夏”婚姻制度,这种独特的婚姻家庭制度,被称为研究原始婚姻形态及其发展的“活化石”。()
四、论述题
1.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科学性和技术水平体现在哪些方面?
2.请结合所学知识,用300-500字简要介绍四川的历史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