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公司的区别
公司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合作社)有一些相似的地方,比如两者均具有法人资格;股东对公司或者成员对合作社均只承担有限责任;公司中的股份有限公司对股东人数的要求与合作社对成员人数的要求均没有上限;...公司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合作社)有一些相似的地方,比如两者均具有法人资格;股东对公司或者成员对合作社均只承担有限责任;公司中的股份有限公司对股东人数的要求与合作社对成员人数的要求均没有上限;合作社的组织机构有成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经理等,跟公司组织机构中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等相类似。但是二者之间毕竟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下面就根据《公司法》、《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相关规定作一些比较。
一、公司以营利为目的,合作社是一种互助性的经济组织。
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其目的在于通过为成员提供购销、加工、运输、储藏、技术、信息等方面的服务,使成员联合进入市场,形成聚合的规模经济,以节省交易费用、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率、增加成员收入。因此,合作社的主要目的在于为成员提供服务,尽管在提供服务过程中合作社也可能会有营利。当然,作为重要的市场主体之一,合作社对外也展开经营,也需要营利,但这并非其主要目的,并且对外经营和营利服从于为成员提供服务。
与合作社不同,公司股东出资成立公司,并非是要使公司为自己提供服务。公司股东注入资产到公司,公司对外展开经营活动,创造利润并回报股东。因此,获得利润并为股东创造价值是公司的根本目的。
二、办合作社的门槛比办公司要低得多。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对于合作社的出资问题有非常宽松的规定,农民入合作社可以出资也可以不出资。但是公司则有最低注册资本的要求,比如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人民币十万元,一般的有限责任公司最低要求有三万元注册资金。
三、对于成员(股东)的要求不同。
合作社的成员中,农民至少应当占成员总数的百分之八十。成员总数二十人以下的,可以有一个企业、事业单位或者社会团体成员;成员总数超过二十人的,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成员不得超过成员总数的百分之五。公司只对公司股东的数目作出了要求,比如一人有限责任公司,要求有一个自然人股东或者一个法人股东,一般有限责任公司由五十个以下股东出资设立,股份有限公司有二人以上二百人以下为发起人,其中须有半数以上的发起人在中国境内有住所,而没有对股东成分作出限制。
四、与公司股东不能抽回出资不同,合作社实行“退社自由”的原则。
公司法不允许股东在公司成立后抽回出资。股东如果想与公司脱离关系,只能向其他人转让公司的股份。而合作社实行“退社自由”的原则,合作社成员要求退社的,只要在财务年度终了的一定期间内向理事长或理事会提出即可。合作社成员虽然可以自由退社,但却不能像公司股东转让股份那样将出资额和成员资格转让给他人。
五、登记要求不同。
法律规定,合作社到当地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登记是不收费的。当然有一些不从事营利性经营活动的农民合作组织,比如说农民技术协会,以前已经在民政部门进行了社会团体法人登记,在《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以后,仍然还是在民政部门登记,按照社会团体法人来进行管理,不需要变更成工商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而公司登记则是按照注册资金总额资金的比例收取登记费的,最低为50元。
第二篇: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公司的区别
公司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合作社)有一些相似的地方,比如两者均具有法人资格;股东对公司或者成员对合作社均只承担有限责任;公司中的股份有限公司对股东人数的要求与合作社对成员人数的要求均没有上限;合作社的组织机构有成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经理等,跟公司组织机构中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等相类似。但是二者之间毕竟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下面就根据《公司法》、《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相关规定作一些比较。
一、公司以营利为目的,合作社是一种互助性的经济组织。
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其目的在于通过为成员提供购销、加工、运输、储藏、技术、信息等方面的服务,使成员联合进入市场,形成聚合的规模经济,以节省交易费用、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率、增加成员收入。因此,合作社的主要目的在于为成员提供服务,尽管在提供服务过程中合作社也可能会有营利。当然,作为重要的市场主体之一,合作社对外也展开经营,也需要营利,但这并非其主要目的,并且对外经营和营利服从于为成员提供服务。
与合作社不同,公司股东出资成立公司,并非是要使公司为自己提供服务。公司股东注入资产到公司,公司对外展开经营活动,创造利润并回报股东。因此,获得利润并为股东创造价值是公司的根本目的。
二、办合作社的门槛比办公司要低得多。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对于合作社的出资问题有非常宽松的规定,农民入合作社可以出资也可以不出资。但是公司则有最低注册资本的要求,比如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人民币十万元,一般的有限责任公司最低要求有三万元注册资金。
三、对于成员(股东)的要求不同。
合作社的成员中,农民至少应当占成员总数的百分之八十。成员总数二十人以下的,可以有一个企业、事业单位或者社会团体成员;成员总数超过二十人的,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成员不得超过成员总数的百分之五。公司只对公司股东的数目作出了要求,比如一人有限责任公司,要求有一个自然人股东或者一个法人股东,一般有限责任公司由五十个以下股东出资设立,股份有限公司有二人以上二百人以下为发起人,其中须有半数以上的发起人在中国境内有住所,而没有对股东成分作出限制。
四、与公司股东不能抽回出资不同,合作社实行“退社自由”的原则。
公司法不允许股东在公司成立后抽回出资。股东如果想与公司脱离关系,只能向其他人转让公司的股份。而合作社实行“退社自由”的原则,合作社成员要求退社的,只要在财务终了的一定期间内向理事长或理事会提出即可。合作社成员虽然可以自由退社,但却不能像公司股东转让股份那样将出资额和成员资格转让给他人。
五、登记要求不同。
法律规定,合作社到当地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登记是不收费的。当然有一些不从事营利性经营活动的农民合作组织,比如说农民技术协会,以前已经在民政部门进行了社会团体法人登记,在《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以后,仍然还是在民政部门登记,按照社会团体法人来进行管理,不需要变更成工商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而公司登记则是按照注册资金总额资金的比例收取登记费的,最低为50元。
第三篇: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公司的区别
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公司的区别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围做出了明确的界定:“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 同时在第四条规定,“ 农民专业合作社依照本法登记,取得法人资格。”由此,从法律上将合作社制度与股份公司制度区分开来。但是作为市场经济产物的合作社制度和股份公司制度究竟有哪些本质的区别与内在的相互联系?
一、产生的直接动因
公司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世纪,它首先是与海上贸易、分散风险的要求联系在一起。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股份公司,是16世纪新航线、新大陆发现后,资本主义出于殖民扩张、对外贸易、完成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而创新出的一种现代公司制度。因此,股份公司制度的出现,本质上是商业资本最大限度地追逐利润、追求财富增长而实施资本扩张的一个结果。
而合作社的制度安排则出现在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以后的社会转型期。当时大机器生产取代了家庭手工作坊,资本排挤劳动,劳动力异化为商品,产生了无产阶级和资本家两大阶级的对抗,并引发了社会经济的剧烈变动,大批无产者和处于破产边缘的小生产者阶层孤立无援。这些经济弱势群体为了避免大资本、中间商的盘剥、维护自身的生存地位,创立了以服务为目的的自助组织。他们联合起来,试图以团体的力量解决个人无力解决、或解决不好、或个人解决不合算的问题,改善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因此,简单地讲,合作社制度产生的直接动因源于经济弱势群体“保住阵地”的一种自卫行为,这与社会中的经济强势集团成立股份公司“扩大领地”的进攻性行为有着天壤之别。
此外,合作社制度的产生,与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改良主义等各种合作思潮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合作社制度自其诞生之日起,就有着很强的社会变革主张,它是作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对立物而出现。而股份公司的创新则是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方式的内在需要。
二、组织目标
与产生动因相联系,股份公司的目的就是为股东的资本增值服务,最大限度地追逐利润;而合作社则是为小生产者为主体的成员的营利服务,为成员服务是合作社的目标,在组织内部,合作社不赚取其交易对象、服务对象——成员的钱。《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第三条 第二款规定了合作社的基本原则之一是“以服务成员为宗旨,谋求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具体举例,农户联合起来组建农产品销售合作社后,合作社的目标就是通过联合销售成员各自生产的农产品,降低成员各自经营的市场风险和成本,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尽可能地为成员卖出高价,合作社向消费者销售农产品赚取的利润将全部返还给农产品的提供者成员手中;而股东投资者建立农产品销售公司后,公司的目标就是让股东的投资获得最大回报率,因此它的经营目标一方面要尽量压低向农产品生产者购买原料的收购价、以降低经营成本,另一方面尽可能地抬高向消费者销售农产品的出售价、以获得高的盈利水平,公司最终实现的利润并没有流到农产品生产者手中,而是流向了农产品生产者、农产品消费者以外的第三方——投资者手中。
三、成员制度
与组织目标相对应,在成员制度安排上,股东加入股份公司、成员加入合作社,都是一种自愿的行为。但是,只有要利用合作社服务的人才能够加入到合作社中来,正如《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所规定的,成员为合作社的主要服务对象。如果没有和合作社发生业务往来,仅仅是为了取得高的投资回报率,则不能成为合作社的成员,只能成为一名股东。因此,在合作社制度下,所有者与使用者具有同一性,而股份公司制度下的所有者和使用者是分离的。具体地,以农业供给合作社为例,成员一定是农业投入品的购买者;而农业生产资料公司的股东则不一定必须购买农业投入品,前者入社的目标是为了利用合作社提供的服务,而后者加入公司的目标是为了获取投资回报率。同样地,农民加入农产品销售合作社是为了销售自己生产的农产品,农产品销售公司的股东则不需要自我生产农产品;农民加入农机利用合作社是为了获得农机服务,农机公司的股东并没有农机服务的需求。
并且,当成员不再与合作社发生业务往来,不再利用合作社提供的服务时,他(她)可以自愿退出合作社,并抽走入社时缴纳的股金或入社费。但是股东一旦将股份投入公司,则不可再抽回,离开公司时只能转让他人。
四、所有权安排
与公司相比较,合作社的所有权安排具有特殊性。如前提到的,由于合作社股本的来源与成员的惠顾(patronage)联系在一起,成员的股本认购有着严格的限定,以每个成员拥有相同的股权为典型形式。最根本的,所有权在经典型的合作社 中本质上并不能带来相对应的收益,相反,合作社成员的收益权主要体现在与合作社的惠顾中(详见下),这种制度安排导致合作社融资困难,成员缺乏足够的激励向合作社投资。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对此作了一定的修正,针对中国生产要素供给的现实情况,较大程度上承认了资本的作用,如扩大合作社按股分红的比例,可分配盈余中非交易额分配的比例最高可以达到40% 等。又如为进一步明晰合作社集体产权,第五章第三十五条规定,合作社“每年提取的公积金按照章程规定量化为每个成员的份额”,第三十六条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当为每个成员设立成员账户”,成员退社时合作社应“退还记载在该成员账户内的出资额和公积金份额”(第三章第二十一条),从而降低了合作社产权制度模糊产生的搭便车问题。
五、治理结构
合作社和股份公司内部治理的机构安排并没有任何差异,都是全体成员(股东)(代表)大会为最高权力机构,理(董)事会为决策机构,而日常的经营管理实行理(董)事会领导下的经理负责制。
但是在决策原则上,合作社与股份公司有着本质的不同。合作社是实行经济民主制的组织,合作社内部人人平等,成员每人享有平等的表决权,即实行一人一票制,普通成员的权利得到充分保证,增强了成员参与合作社事务 的积极性、有效地保护了普通成员的基本利益,防止了个别人控制合作社。而股份公司则实行一股一票制,拥有股份多的股东决策的话语权就大,甚至可以实现独裁——如果控股的话。
近些年来,随着合作社成员异质性的增强,合作社在平等与公平之间寻求平衡,在坚持民主管理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加大对合作社发展贡献较大的成员的投票权,努力使成员的权利与义务对等。《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本法第十七条第一款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行一人一票制,成员各享有一票的基本表决权”,第二款又规定,“出资额或者与本社交易量(额)较大的成员按照章程规定,可以享有附加表决权。本社的附加表决权总票数,不得超过本社成员基本表决权总票数的百分之二十。”
并且,在决策过程的制度安排上,合作社更强调民主的广泛参与性,限制成员代表大会的权力,《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第二十五条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超过一百五十人的,可以按照章程规定设立成员代表大会。成员代表大会按照章程规定可以行使成员大会的部分或者全部职权。”另外在理事长、理事、执行监事、监事的资格上,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由成员大会从本社成员中选举产生”,也即非成员不可担任合作社的理事、监事。这与股份公司广泛聘请外部独立董事制度不同。因为合作社认为非成员理事不能代表成员的利益。
六、分配制度
股份公司实行按股分红的分配制度,红利水平取决于企业的盈利水平。而合作社严格地讲不存在利润,因为合作社是为成员服务的、按照成本对成员提供各种服务。如果财政出现了可分配盈余,那是源于合作社在与成员的交易中收取了成员过多的费用(如为成员提供购买服务)或者少付了成员应得到的收益(如为成员提供销售服务),既然如此,合作社最终应当按照“物归原主”的原则,按照成员与合作社的交易额(量)将多收或少付成员的部分再退还给成员,因此合作社的分配制度是基于成员对合作社的使用或利用,它保护了大多数普通成员获得基本的经济利益。
然而,在买方市场初步形成、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合作社产品(或服务)价格的决定日益取决于市场供求关系、取决于消费者的偏好和购买力,而这些又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从合作社对此的影响力看,它与合作社的发展战略、经营效率、营销策略、投资决策、企业家贡献等等多种因素有关。如合作社投资建设有机食品基地,成员产品价格可以实现翻番,又如较高的广告投入水平、实施品牌战略将会改善合作社产品的市场份额和盈利能力。在这里,合作社产品(或服务)价格的形成不再是简单的与成员交易中“多收”或“少付”、合作社规模经济的变化问题,而是还凝结了资本、企业家人力资本等生产要素的贡献,因此,在《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第三十七条中的盈余分配原则在重点强调了按照成员与本合作社的交易量(额)比例分配不得低于60%的基本原则下,将其余的部分以成员账户中记载的出资额和公积金份额,以及本社接受国家财政直接补助和他人捐赠形成的财产平均量化到成员的数额,按比例分配给本社成员。这意味着合作社的分配承认了资本要素等的贡献。
七、经营战略
股份公司为了获得高额的资本回报率、实施以市场为导向、扩大市场占有率的经营战略。公司的生产经营范围具有广泛的选择性和灵活的弹性,哪种产品或服务的盈利空间大就经营哪种产品或服务。公司可以在全国甚至全球范围内 采购产品或转移生产基地,因此,公司经营的产品或服务因消费者需求的变化而不断调整。然而,合作社的目标是为成员服务、为成员的产品提供一个“家” 和围绕成员产品提供服务的组织目标是与以消费者为导向的营销哲学理念相冲突。合作社的经营产品范围被锁定在成员所提供的产品上,合作社以市场为导向可能会被它有限的产品范围所破坏。从合作社的实际运作情况看,绝大多数合作社通常只是一种商品的销售者,并且不愿意增加新的商品。成员对于非惠顾产品的投资十分谨慎。这种行为减低了合作社通过扩展它的产品范围来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能力,并强化了原有产品的市场计划,易导致合作社经营的封闭性、甚至是僵化性。
此外,合作社为成员提供服务的组织目标,通常要求合作社限制与非成员的交易。《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与成员、非成员的交易应当分别核算。但是从经营效率的角度看,它事实上是不利于合作社低成本地实现企业规模经济。
可见,合作社经营战略与股份公司相比,具有天然的制度安排缺陷。
八、社会责任不同
合作社以人为本,为社会弱势群体服务。合作社制度强调人的平等、人的尊严。合作社的服务对象、经营范围具有很强的地缘性,基本锁定在农村社区生产同一产品的特殊成员群体,合作社的基本构成元素是那些依赖于自己的土地、生活在本地社区的“人”——成员,而不是股份公司可以满天飞、哪里有利润就投向哪里的“钱”——投资者。土地的不可迁移性决定了合作社深深扎根在农村社区中,合作社的发展与社区紧密联系在一起。
从国际合作运动的经验看,合作社已经成为当地社区服务的重要提供者。有鉴于此,1995年国际合作社联盟通过的最新修订的国际合作社七项原则中,增添了“关心社区原则”,要求“合作社根据成员批准的政策来促进其所在社区的持续发展”,它意味着合作社有一种责任要保证促进所在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保护社区环境。2002年国际合作社日的宣传主题就是 “社会与合作社:关注社区”,特别突出了合作社作为一种以人为本的特殊组织对于推进社区可持续发展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合作社对于为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尊重人类的价值做出的贡献。合作社不仅提高了成员的物质生活水平,而且丰富了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并且促进了合作社所接触到的所有人——社区的发展。
相比之下,股份公司作为金钱利益的产物,它存在的目的是为了股东个人财富的增长。尽管客观上股份公司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技术进步、解决就业等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股份公司在遵守商业道德、合法经营下,并不需要额外承担任何社会责任,例如关心弱势群体就业。近些年来,在消费者利益集团的政治压力下,西方社会在企业与社会关系处理上,提出了“公司社会责任”的新概念,倡导公司基于自愿原则对社会和环境的关心整合到公司的运营中,整合到与国民的交往中,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让企业家不仅因为盈利,而且因为能为满足某些社会需求做出公平的贡献而得到社会的认可。但是公司的社会责任并没有成为公司的一种法定义务,成为指导公司行为的普适规则,这与合作社自身内在所具有的穷人自助性组织的制度安排是截然不同的。可以讲,合作社制度天然就承担着一种社会责任在其中,而股份公司开始承担社会责任则是外在制度环境压力的一个选择结果。
综上所述,股份公司与合作社制度从产生的社会基础,到组织的目标、再到组织的运行规则都有着本质的不同。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最终的裁决者是消费者,作为市场经营主体,无论是股份公司还是合作社,要想生存与发展,都需要接受消费者的最终检验。因此,经过160多年来的发展,股份公司制度与合作社制度为了自生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实现可持续发展,在不断地创新、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如一些股份公司引入职工参与计划、从管理、决策参与直到股份参与,并且分配制度向人力资本倾斜,缓和劳资矛盾,提高公司的凝聚力;而一些合作社则面向社会募集股本、并且实施股本不可退还制度,并出现了比例投资型合作社,等等,以减缓合作社产权制度缺陷所带给合作社投资不足、缺乏后劲等问题。合作社制度与股份公司制度的边界开始变得模糊,甚至在强大的市场竞争压力下,围绕一些产品的生产,股份公司和合作社合作发展战略联盟、股权合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以联手共同对付他们“共同的敌人”——最终消费者。
第四篇: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协会的内涵和区别
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协会的内涵和区别
相关政策 2010-01-26 19:53:39 阅读5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其成员以农民为主体。合作社以服务成员为宗旨,谋求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
从这一含义可以看出来,农民专业合作社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不改变农民最敏感的土地承包关系,不改变农户自主经营权;二是专业性强,大多以专业生产为基础;三是以服务为宗旨;四是民主管理,入退自由;五是经营方式灵活多样,独立自主;六是实行赢余返还,与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农民专业协会(简称农协会),是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的基础上,由从事同类农产品生产、经营的农户,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组织成立的一种“民办、民管、民受益”的群众性技术经济合作组织。它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利益为纽带,以生产经营为基础,以推广科技、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加成员收入为目的,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农协会按其功能和作用有初级、中级和高级三种形态;按组织形态划分,可分为技术交流型、技术服务型、技术经济实体型(含股份制实体型协会)三种类型。其中,技术交流型协会属于初级形态,以技术、信息交流为主要活动形式,在会员之间进行技术、信息交流,传授实用技术,以提高生产水平,增加收益。
处于中级形态的技术服务型协会,主要为会员开展技术咨询服务,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如统一引进良种,为会员提供生产资料,开展技术培训、技术推广,帮助会员联系产品销售渠道、提供市场信息等。处于高级形态的技术。经济实体型协会,主要是通过建立产、加、销一体化的经济实体,为会员开展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系列化服务,统一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进行专业生产经营,获取规模效益。它的特点、组织模式和所应遵循的原则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基本上是一致的。
二者的区别在于:
1、适用范围不同。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一种高层次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只有经济实体型的农协会才具有这一条件,据中国科协2005年调查统计,全国目前共有各级各类农村专业技术协会11.7万个,会员达1012.8万人,已成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的主要组织形式。因此,从目前全国来说,农民专业协会所涵盖的范围更广,适用性更强。
2、法律依据和登记管理机关不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设立是依据《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登记,具有法人资格。农民专业协会是依据《社团管理条例》依法向民政部门申请登记,具有社团法人资格。
3、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不同。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由一定范围内的人们为了满足共同的需要而组建的企业。既然是企业,就要以企业的规则去运作。农民专业协会的运行机制更具灵活性和多样性,其组织模式和经营方式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和实际情况来确定。
第五篇:协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区别
协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区别
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得如火如荼,有许多农户想要成立专业合作社,可是没有搞清楚合作社是什么性质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
行业协会是社会中介组织,它的产生和发展是社会分工和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结果,反映了各行业的企业自我服务、自我协调、自我监督、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要求。具体说来,行业协会的形成及其作用应该包含以下内容:一是必须以同行业的企业为主体;二是必须建立在自愿原则的基础上;三是必须以谋取和增进全体会员企业的共同利益为宗旨;四是一种具有法人资格的经济社团。
合作社与协会是两个不同性质的经济组织形式,是有区别的:
(1)性质不同
合作社是企业法人,在工商部门登记,它是个企业,是个经济实体,它直接与社员签订购销合同,为社员提供生产资料和技术服务,收购农副产品,搞加工、运输、销售服务。
协会是社团法人,在民政部门注册登记,以农产品行业来划分,一般不搞经济实体,主要是为成员提供生产、技术、营销方面的信息和技术服务。如果要收购农产品搞加工、销售业务,则应另外成立实体公司。
(2)参加者不同
合作社的参加者一般为个体农民。
协会的参加者一般为企业,少数为个体农民。
(3)职责不同
合作社的职责是为社员提供生产经营的实际业务服务。
协会的职责主要是协调和自律,提出农产品贸易救济措施的申请,维护成员利益。
(4)代表的利益不同
合作社代表本合作社农民的利益。
农产品行业协会则代表这个行业的利益,对政府或对国外要维护本行业利益。
(5)其他方面的不同
A:合作社要坚持入社自愿,退出自由、民主管理、盈利返还各项原则.协会则没有盈利返还等原则。
B:合作社一般不承担政府委托的管理职能。
协会一般可接受政府委托,代行一部分管理职能。
C:合作社是个企业,是要追求经济利益的,只是对内不赚或少赚社员的钱。
协会是非盈利组织,实际上一般不搞业务经营,服务时只收取代理费,对成员没有利润返还或利润分配的问题。
1998年,国务院令第250号公布实施了《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2006年10月31日,全国人大通过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这两部法律法规分别对社会团体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性质、任务、法人类型,成立登记、组织机构、监督管理、法律责任等内容作了规范。协会中涉及农村专业经济协会与农村经济合作社,两者有很多相似之处,有相同的组织成员,有相似的组织机构和议事制度,有同样的服务领域和服务对象。但是,两者在组织性质类型、组织运营依据,组织成员地位、成员财产权利等方面有根本区别。由于上述的异同,也容易使人们认识上混乱,特别是农民无所适从,原来一些协会得不到农业部门的政策支持,甚至就认为协会政府不支持停办了,协会该解散了,影响了协会正常的发展。甚至一些部门对农业经济协会采取挤压政策,合作社就给予政策资金支持,农经类协会就得不到支持,甚至让协会摘了牌子该挂合作社就优先支持。一些报刊报道过去的协会不能进行经营活动,没有法人地位,现在改成合作社一切问题都解决了,生产发展了,收入增加了。上述部门不顾民众和国家利益,追求本部门工作成绩的一己之私;报刊记者为阿谀奉迎,乘口舌之快,不负责任胡编乱造,造成了农村经济组织的混乱,农民迷惑,影响了政府的形象。
一、农经类协会和合作社的异同
1、相同点
一是手段和目的相同。都是以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组织化为手段,加强农业产业的指导、管理、营销,进而提高生产效益和农民收入。
二是都是合法的法人主体。农经类协会是社团法人。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第3条规定:社会团体应当具备法人条件。社会团体是国家四大法人主体之一的社团法人。农业专业合作社是在工商局注册登记的。
三是都可以进行经营活动。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第二条规定:社会团体是为实现会员的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组织。第三十三条规定:从事营利性经营活动是超出宗旨和业务范围的活动应予行政处罚或追究刑事责任。所以社会团体是可以从事非营利的经营活动的,协会可以组织会员统一采购、统一管理、统一销售,只要协会不从中以牟利为目的,就符合条例的规定。
2、不同点
一是经营性质不同。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属于社会团体,是非营利性经营,所有收入只能用于发展事业,不能在会员中分配。而《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 农民专业合作社盈余主要按照成员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交易量(额)比例返还。(第三条)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弥补亏损、提取公积金后的当年盈余,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可分配盈余。可分配盈余按照下列规定返还或者分配给成员(第三十七条)。二是会员和社员的收入形式不同。协会是通过组织零散的单一的农户有序的组织在一起,进行产前、产中、产后的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技术培训,统一农产品销售,提高自我管理水平,获得营销的话语权,使农产品的买个好价钱其收入增加,协会会员依照协会章程规定开展活动。合作社按照章程规定或者经成员大会决议确定:按成员与本社的交易量(额)比例返还,返还总额不得低于可分配盈余的百分之六十;返还后的剩余部分,以成员账户中记载的出资额和公积金份额,以及本社接受国家财政直接补助和他人捐赠形成的财产平均量化到成员的份额,按比例分配给本社成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目的是开展农产品生产经营活动以获取经济利益,并按照成员出资额和交易量分配盈余,属于典型的营利性组织。
三是组织类型不同。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是按照《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规定登记后成为社会团体法人,民政部门是登记管理机关。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财产资本源于会员会费、社会捐赠、政府资助以及有偿服务收入等,会员不享有财产所有权。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提交材料,申请设立登记(合作社法第13条)。农民专业合作社规定由工商部门负责登记,加入的成员必须出资,出资额的多少决定表决权,出资多的可以拥有额外表决权和更高的收益分配比例,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属于工商登记的企业法人类别。农民专业合作社对由成员出资、公积金、国家财政直接补助、他人捐赠以及合法取得的其他资产所形成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和处分的权利,并以上述财产对债务承担责任。成员资格终止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当按照章程规定的方式和期限,退还记载在该成员账户内的出资额和公积金份额;对成员资格终止前的可分配盈余要向其返还(21条)。资格终止的成员应当按照章程规定分摊资格终止前的亏损及债务。合作社的成员出资具有股份性质,财产所有权和使用权实质上是分离的,合作社代表成员管理财产,成员拥有财产的实际所有权。
四是组成成员不同。农村专业经济协会会员资格是只要与农产品生产经营服务相关,无论单位还是个人,均可加入。而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中,农民至少应当占成员总数的百分之八十。成员总数二十人以下的,可以有一个企业、事业单位或者社会团体成员;成员总数超过二十人的,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成员不得超过成员总数的百分之五。应当说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农民为成员主体。
五是经营收益和风险不同。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是非营利组织,在依法开展活动的情况下协会会员没有经营风险,而且经营风险会由会员按照章程和协议确定的权利义务,直接承担。农民专业合作社从事农产品生产经营活动,是以一个股份公司形式出现,经营收益和风险同在。如果发生亏损,成员要承担相应的债务。《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 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以其账户内记载的出资额和公积金份额为限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承担责任(5条)。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按照章程规定承担亏损;资格终止的成员应当按照章程规定分摊资格终止前本社的亏损及债务(18条)。
二、如何协调利用好协会与合作社之间特点为农业经济为农民服务
1、协会与合作社各有优势,对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富裕有所替代的作用,协会由于其组织分配的灵活性,它的利益分配不是在会员内部进行的,它的利益是用来协会的发展的,会员在履行职责任务的同时获得相应的权益,承担相应的风险。可以使社会各个方面有利于农业发展,农民致富的力量结合起来,形成合力,形成各会员的相应致富;有利于发挥龙头企业科研成果,行业带头人的积极性,特别是对于没有什么地域优势的农业产业,龙头的带动作用至关重要。合作社则可在组织农民生产上更好地发挥作用,合作社强调农民占的比例占80%,同时强调分配按生产数额先行分配60%,余下部分拨出资金分配,因而突出了平等性分配,因而对基层生产者的利益等有利的,所以在一村一地组织合作社是比较适宜的,在同一地域有优势的产业,成立合作社相对的更加适宜。
2、要抓好协会与合作社的相互衔接为农业生产服务。合作社在基层农村大力发展。由于其细致、清晰、指导作用强,农民利益可以有效保护,使农村一家一户形成一个团体,但也由于其细致的规定较难在跨地区、跨省市形成大的合作社,那样也难以管理。但真正要去搏击商海,走向世界,一村一个合作社,一乡一个的合作社是低标准发展的,有的合作社实际上就是在协会的基础上改了个名称,内部管理根本无法实行合作社法的理念,有其名无其实。而协会的龙头企业带头人,如没有按照合作社法规进行财务分配,还有可能触犯法律,因而,协会改名为合作社尤其要注意保护龙头企业带头人的合法权益,否则有可能使一个好协会由于改名而瓦解、垮台。
3、政府部门要发挥协调作用,为农业农民架好两个平台。首先,应当站在农业农民利益上阐述好两部法律法规。协会发展比较早但规范比较笼统,是和其他研究型、联谊型等协会一样的管理制度,相对管理线条比较粗,特别是不以赢利为目的上,需要进一步阐述并加强管理;同时农经类协会的财务管理上加强规范和监督检查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