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26次年会:对话田慧生——课改
第26次年会:对话田慧生——课改•减负•质量
时间:2013年11月23日下午
地点:中国教育学会第26次全国学术年会现场
主持人:各位校长、老师,很高兴今天能够和我的朋友同事一起为大家做今天这样一个对话。首先请允许我介绍坐在我对面的我们要对话的名人,他就是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实验研究分会理事长、中国教育学会理事、学术委员,中国国际交流协会理事,博士生导师田慧生田老师。
大家知道,新中国建国以来,中国各行各业发展很快。比如在经济领域,三十多年的发展,现在已经成为世界第二经济体,而我们的教育是世界第一教育体,基础教育规模、职业教育规模、高等教育规模都居于世界第一位。基础教育,因为我们人多,这个不难实现。但是我们国家在2011年全面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2000年的基本普九,而现在是全面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这是新的里程碑。高等教育方面,在校生最规模达到3325万人,数量上世界绝对第一。如果是十五年以前,印度的大学生就成了咱们的两倍,今天我们是印度的两倍。我说这番话什么意思呢?看这些年来我们的教育发展很快,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很大、很迅速,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教育大国,但能不能说是一个教育强国呢?我们觉得还不够,差在哪儿呢?还不够。所以这次年会把教育质量作为重要的主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说到质量,就首先请问田主任,您怎么看基础教育里面的质量?以及您觉得应该从哪几个方面着手提升质量?
田慧生:谢谢银付主任,一上来就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怎么样看待教育质量,特别是面向未来,我们在提高教育质量方面如何去做努力,我想简要谈谈个人的看法。就像刚才银付主任的介绍,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国各级各类的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以教育规划纲要的颁布为标志,我们有一个基本的判断,就是我们国家的教育未来十年甚至更长的时期,它发展的战略重点集中指向两个方面:一个是提高教育质量,一个是促进教育公平。还有一种说法,面向未来,我们的教育已经进入到一个以提高质量、促进公平为根本标志的内涵式发展阶段。内涵式发展阶段里面,最重要的内涵之一就是提高质量。面向未来,我们如何理解教育质量,质量观是教育界的最基本的认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们对质量的核心内涵的把握是不尽一致的。今天我们谈的质量到底意味着什么?我想跟以往相比有很大不同,我们除了要继续大幅度提升学生的学业质量水平之外,还要更加关注教育、学校和课堂,能在多大程度上为学生发展提供选择的空间,提供多样化发展的可能性。
大家知道,教育规划纲要里面,有一句非常突出的对教育价值取向的集中表达,在座的很多校长和老师都关注到了,现在很多学校把它作为办学追求的理想价值目标明确提出来,也做了很多探索,就是通过教育教学改革,我们的学校要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这对我们这么多年来国家层面上认可的理想教育的最鲜明的认识,这样一个价值观的提出,从另外一个方面折射出教育质量的根本。面向未来,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质量,什么样的质量是高水平、理想的教育?适合学生的教育。不能简单的只是有高的学业质量的水平,这只是教育的基础。
面向未来,中国的基础教育跟西方发达国家比较起来,我们最大的短板就在于长期以来培养的人才的创新精神、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能力方面很欠缺,但知识学得很多、很丰富,系统性、完整性很强。面向未来,真正想把学生的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为了社会需求的根本性质量培养出来,要为学生的多种发展的可能性提供选择空间、选择余地,教育要走向多样、特色、个性化,这是未来教育质量和核心的内涵之一。这样的理解下,我们如何来采取措施,有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需要反思过去好的经验的基础上,要有重大的创新型举措,这会涉及到多个方面。一系列的问题都涉及到一个核心的问题,就是怎么样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面向未来的教育质量观跟以往所熟悉的教育质量的内涵,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一定要注意。
谢谢。
主持人:谢谢田主任。刚才田主任已经谈到了好几个方面,比如说课程,我一直觉得课程改革是提高质量的关键问题。事实上,我们国家从2001年开始就启动了新一轮课改,在十年之后,现在我们进行总结,据我所知,目前小学、初中,义务教育阶段已经有19门课标完成了修订,这是重要的一步,也请慧生注意给我们介绍一下这19门课标调整改革的基本精神。
田慧生:大家知道,进入新世纪以来,我们国家在基础教育方面除了全面普九之外,另外一个重大的历史性时期,就是启动了面向新世纪的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义务教育阶段2001年启动,在去年初教育部全面修订各个课标基础上,正式颁布了2011版义务段的各课程标准。2001年的叫实验版,去年颁布的是2011版,应该说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到今年为止有13个年头,这次课标的全面系统的修订,是对2001年以来新课程推进的又一次系统深化。所以如果说介绍这次新课标的整体变化,主要精神,可以给大家做一个专题讲座,但今天时间有限,就挑几个要点给大家做一个介绍。
从数量上看,义务段总共20个学科,首批通过了19个学科,小学科学课标正在加紧制定中,应该在明年会颁布。这是一个总的情况。
从19个学科的课标的修订来看,第一个就是定位,这次修订对以往新课程实验课标的进一步完善和提升,进一步深化,不是另起炉灶。所以从价值观上,课程大的框架结构上是高度一致的。第二点是为什么要修订?基于三个考虑:在新课程实验一段时间之后,发现各科课标与师生的现实需求、教学的现实状况都有一定差距,与当初设定课改的重要任务和目标也有一定差距。比如当时提出来,新课改要克服传统课程,要减负,但实际推进了两三年之后,通过调研发现大家普遍反映不少学科知识容量依然偏大,课程难度也是偏深的,这样的目标显然没有得到实现,这是一个突出的问题。另外,不少学科里面评价的要求、教学的要求,原则性的、概括性要求过多,具体操作的少了。另外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要求不够,也不明确。这样一系列突出问题的存在,就要求我们加快对课标进行新的修订,针对存在的问题要解决问题,这是最直接的原因。
第二个方面的原因,就是国家制定了教育发展规划纲要,这份纲要对各级各类教育(包括基础教育下一步的改革发展)作出了全面系统的规划,提出了一系列要求。课程改革必须要跟国家大政方针相一致,要对当前社会上人民群众对课程改革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的关注必须给予必要的回应,比如减负的问题。
所以这次的全面修订是有这样背景的。
修订的过程中,突出抓了一些重点。现在来看,19个学科主要出现两种情况:第一点,这次课标加强了德育的内容,各科课标加强了德育为先的目标,比如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教育,这个要求非常重要。大家也注意到,刚刚颁布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里面,针对教育短短的三个段落里,在人的培养的基本要求、规格要求里,特别提出民族优秀传统的教育,这不仅是现实需求,越来越成为国家意识。如何把优秀的民族传统更多地传承下去,这是下一步课程改革要关注的事情。比如说语文课,就增加了书法课。数学课里面,增加了九章算术教材,让大家了解我们国家古代优秀数学的成果。第二点,突出强调了能力为重的要求,各学科要把如何培养学生能力的要求讲清楚,内涵要讲清楚。举个例子,变化比较大的数学学科,过去我们讲每个学科在教学目标方面,一般强调“双基”教学目标。数学结合它的学科特点,把“双基”拓展了“四基”,增加了数学的活动经验和数学思想方法,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更有利于学生。第三个就是加大减负力度,各学科明确要求,过难的能减的要减,过多的能删的就删。这19个学科下来,最少的大概删减量到5%,多的达到20%。特别突出的是小学一年段,降低了学生的识字量和写字量(过去都是给一个幅度)。
像这样的措施,对推动下一步课程改革特别是学科教学深度的改革,提供了基础和前提。这是义务段的大体基本情况。在下一步的深化过程中,还有很多重点值得我们关注。一个是加强制度化建设,毕竟经过了十多年,很多学校积累了好的经验,课改下一步的深化恐怕不再像前十年第一个阶段课改刚刚兴起的时候,各种培训活动、各种各样的文件不断下发,我们当时讲“十年课改,精彩纷呈,高潮迭起”,大家习惯了不断有新的要求提出来。下一个阶段,课改会越来越走向科学、理性、冷静、反思的阶段,不足的地方将会认真加以攻关和克服。要特别关注课堂教学改革,课标一旦修订完成,课程的核心在课堂,课堂教育改革是下一步的关键,就是下一步集中攻关,要把教学关系调整过程中最后没有到位的一步拉出去,把最后一层窗户纸要捅破。教师根本上的不放心、不放手,教学关系上教师主体上阻挠、牵制、强制性引导学生还没有得到有效变革。用我自己的话讲,课堂教学改革的最后一层窗户纸还没有捅破,下一步恐怕要在这方面加大力度,我也期待着这方面能有好的成果出现。
谢谢。
主持人:谢谢田主任。刚才您谈到了义务教育阶段,能不能再给我们谈谈普通高中阶段的课改是怎么考虑的?
田慧生:义务教育阶段这一轮全面教材修订工作已经接近尾声,现在剩一个科学课标正在加快制定,教材基本上审查完毕,现在就是语文、思品、历史2014年全面通过审查,义务教育阶段的课标教材的修订和审查工作就全部结束,新教材从去年开始,今年大多数时间段都进入了课堂,到明年全面进入,义务教育阶段这个回合直接以修订为标准基本上结束。
普通高中阶段的课标的全面修订,包括课程方案的修订以及下一步教材的修订,这三步曲,前期的筹备工作今年已经做了大半年的全面调研和前期的筹备策划,现在准备工作已经就绪。如果时间跟得上,可能在下个月教育部召开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启动会。初步考虑,会在未来三年的时间对现行普通高中课程的方案和课程标准做全面修订。
面向未来,普通高中阶段的课标的修订,对重点、热点、难点问题,特别是社会高度关注,人民群众高度关注的问题,报告里面、《决定》里面都点了出来。所以高中阶段的课标的修订,要按照这样的大政方针确定改革的重点。另外,大家知道,普通高中的课改2004年正式启动,也已经有九个年头了。根据我们的调研,每一次课改不管有多么精致和理想的设计,一时疏忽就会问题百出,普通高中现在看确实出现了不少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高考和普通高中的课改没有有效整合在一起,设计了那么多的选修课在高考制度下落实得不够好。所以下一步的课改一定跟高考改革密切结合,要加大高中课改的统筹力度,把各方面的关键因素纳入进来,统筹设计、统筹考虑。另外,这次高中课程里普遍采用了学习模块,36个学时一个模块,各个学科都按照这个去划分。这次通过调研发现,过于简单化的、统一一律的不管什么学科什么内容都按照36个学时一个模块,就有些学科是不合实际的。下一步如何发挥模块的作用,也会进一步研究。
另外对普通高中的定位,究竟承载什么样的任务,前期也做了大量的论证研究,进一步突出普通高中的基础性、选择性。基础性,毫无疑问,是基础教育的高级阶段。选择性,高中教育如何办出特色,走向多样,是高中办学的两大根本要求。高中阶段的办学如何走向多样和特色,课程至关重要。没有课程的多样,没有课程必要的空间弹性,学校是无能为力的。另外必修和选修到底如何,从现在看必修总体上量占得份额比较大,也可能下一步将进一步加大选修比例,压缩必修课,让高中的课程更加富有弹性。
将来随着高中课改的进一步调整和推进,相关的信息会不断透露给大家,就先简单介绍这些。
谢谢。
主持人:谢谢田主任。刚才田主任给我们介绍了义务教育阶段以及普通高中课改目前已经进展和将要做的工作,大家听了以后应该掌握了很多对自己有用的信息,我作为宏观教育的工作者来讲,从中读出来了审视改革,用总书记的话说“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对我们课改所确立的基本原则,我认为是赞成的。在这个过程中,就像刚才田主任讲的,我们哪些还没有调整到位的要具体调整,哪些不足的,在这一轮修订中充分体现,这就是改革的精神,也体现了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
说到三中全会,我就想到从2010年的教育规划纲要到2012年的十八大报告,到今年刚刚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这里面都有一句话“着力培养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对于这三个着力点,我们在课改里面有哪些特别的考虑?
田慧生:就像刚才杨主任提到的,现在国家对于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的要求,除了方针的要求、全面发展的总要求外,特别反复突出的是三点: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这里也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1999年关于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里,当时就提到了创新精神。到了规划纲要以后,就增加了社会责任感,十八大报告也提到了这一点。这一次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在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里面再次强调了这三点。我想这就表明国家对人才培养最核心的要求,思路越来越清晰,对学校、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来说,在人才培养方面要把握住这个核心。最终聚焦于以上三个方面,根本的就是跟国家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不足和弊端密切相关,也就是说长期以来在这几个方面的人才的培养方面,存在着不少问题。
按照质量水平划分为三个方阵,把相关考察的纬度、指标、数据放进去,最后比比较下来,在世界教育大比较的格局中,第一个是最优秀的,第二个是中间水平,第三个是比较差的。唯独我们的基础教育是可以进入到世界第一方阵但是靠后的位置。能有这样的成就,是因为过去注重系统的学习,这是一个长项。但是多方角度考虑,独立思考的能力、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始终是我们的短板。所以从素质教育推进以来,国家反复开始强调在全面发展的同时,越来越聚焦在人才培养、创新精神、社会责任能力,三位一体,这是人才培养的核心思想,逐渐清晰。
在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如何来贯彻呢?刚才已经介绍了,包括这次义务教育课标的修订,马上开始的高中教育的课标的修订,我们都会把德育为先、全面发展作为课程改革和课程设计修订的核心原则提出来。在义务教育几个亮点都跟这三项要求相关,能力怎么培养,不能像过去一样。德育为先,如何做到德育为先,哪些方面是课程中真正渗透的。这些在课程改革、课程修订过程中将采取一系列措施,高中课程依然是这样,这三个方面都会作为重点提出来。当然了,在课堂教学中,就有赖于教师要很好地思考我们的教学究竟是为了什么,我们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把这三个方面如何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通过你的教学能够有所体现,这是每个教师、每个校长在你的日常工作中要经常思考的问题。所以我始终讲,基层的教学改革不只是方法技术,我们的改革始终要有一种坚强的、方向的引领,教师始终要知道向何处去。改革过程中坚决反对的是很忙碌,抓了很多所谓新的概念、新的东西在课堂上试,究竟要达到什么目的不知道。尤其是人才培养上,如何落地。最后忙忙乱乱一场,也很辛苦,就像有些人说的,我们跑得很快,但最终忘记了为什么出发。所以要明确改革的方向,每个教师要有方向感,这些问题时时提醒着自己,教学就会发生变化,课堂就会不一样。
主持人:刚才谈到了三个活力。我注意到三中全会还特别提到一句: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人文素养。田主任对这个是怎么看的?
田慧生:这也是我们国家重点关注的,在我们国家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的确有薄弱环节,我们的体育意识、音乐美术的教育长期以来重视不够,这次三中全会再次明确提出来把它作为下一步改革的重要问题,特别是加以强调再次说明现在面临的形势比较严峻,这些学科对一个学生的整体素养的形成,体育对一个学生强健体魄的形成,美育对一个学生良好性格的形成、人文精神的形成,都是不可取代的。在这些方面,国家一直在努力。最近教育部一直在酝酿围绕着立德树人,怎么样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性改革,做了大量的调研和起草工作。明确地提出将来要加强五科统筹,就是语文、历史、思品、体育和艺术,就是落实这样的要求。前面这三课承载着价值观的教育,承载着意识形态的形态,在这方面如何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有引领方向的作用。体育和艺术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任何一个方面都是不可取代的,但过去长期以来是薄弱环节,下一步通过五科统筹的概念加强建设,已经在采取这样的措施,我想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求以后,在下一步高中课改的时候,会在这方面采取进一步的措施,加强落实这方面的要求。
主持人:非常好。刚才田主任也谈到了影响课改实施的因素有很多,比如说课程改革必须落实到课堂教学当中,而课堂教学首先应该由课标来支配,但实际上考标的支配很大,考试,考什么教什么,一定意义上这个指挥棒是不可避免的,关键是要调节这个指挥棒,推进考试招生评价制度的改革。这次三中全会里面,总共16个部分60条,其中42条谈教育,而教育里面有16句其中讲高考就有7句,比如说推进招生制度改革,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等,包括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您对十八大提出的这些改革举措有什么评论?包括对课程改革,怎么样期待它发挥作用。
田慧生:十八大报告这次的考试招生制度越来越具体,越来越明确,我跟银付主任当年都参与过纲要的调研起草工作。我们知道,纲要对考试招生讲了三句话: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对考试机制也做了定义,三中全会里面已经把下一步该怎么办、工作思路、要求和价值都已经讲出来了,非常好,我是举双手赞成,我希望早一天能落实。从课改的角度来看,怎么去回应,这个问题部里面也一直高度关注,也在进行这方面的顶层设计。刚才我跟大家说了,第一轮第一个阶段的高中课改存在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就是被高考牵着鼻子走,或者说高中课改被高考绑架,变成了考什么教什么,教什么学什么。这次已经基本形成了共识,高考自身这一套制度怎么改,本身就在完善。过去对我们影响最大的材料就是考试大纲,有一份考纲课程就没有用,大家都研究考纲,不研究课标。所以下一步能不能通过努力,统筹整体上考虑高中课改和高考的问题,将来要拿课程标准取消考纲,将来高考的命题必须按照高中各科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来命题。现在我们有这样的共识,大家有共同的愿望。当然,能不能走到这一步,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大家知道,过去的课标,对知识点的学习、教学评价要求的设计,是教学编写的依据,总体上比较原则,比较笼统。如果简单把考纲取消,拿高中的课标能不能作为依据呢?现在看确实不行。拿着现在的课标让命题专家去命题,还是不够的。所以我们现在有个设想,下一步在高中课标的修订过程中,对高中课标的结构要进行大的改善。比如说前面要进一步明确高中阶段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什么,要在课标的相应位置提出学业质量的基本标准。也就是说,课标的主体部分里谈到了应该学什么。质量标准就规定了学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程度,只有把这样的要点列进去,进来可以拿来做命题研究。这方面前期的调研和专家研讨中大家取得了高度共识,这是很大的一项工作,学业质量标准如果很清楚地拿进来,各科都能放进去,需要做大量的基础性工作。如果课标完成到这样的地步,未来可以从课程改革的角度为高考改革提供最有力的支持。
谢谢。
主持人:刚才谈到了把课标的结构进一步调整、升级,清晰化,这一条非常重要。除了考试招生制度的影响,还有一个是日常的评价,相信老师们每个学期都有进行。教育部今年提出了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里面有学生的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比较水平、兴趣特点养成、学业负担状况五个方面进行综合性评价,列出了20项要求。包括一些地方,像上海市先期也进行了绿色指标评价探索,像部里面现在推进的这项改革,很值得期待,可能跟各位的关系非常密切,那么目前是怎么推进的呢?
田慧生:大家知道,今年上半年教育部颁布了教育综合评价的指导意见,后面又配套颁发了实施方案。近期,为了进一步加强推进这项工作,教育部基础教二司和课题中心共同组织,从全国通过自主申报,评选了二十个国家级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区,山东是青岛和潍坊,这是一个总的推进情况。教育质量综合评价,这次部里面专门颁发这样的文件,从五个大的方面二十个指标上对教育质量做了非常全面的评价体系,这为引领中小学理解把握办学质量水平上,提供坚强的指导。大的方向是清楚的。
在这之前,教育部课程中心在几年前就跟上海市教委合作,共同开发探索上海市全面推开的绿色评价指标体系,这里面很多纬度、指标和教育部后来发布的五个方面二十项指标很多是相同的,当时我们做的绿色评价指标,就列了十项评价指标,除了学生的学业成绩是一个核心指标外,学生的睡眠时间、作业量,跟学生的身心发展相关的指标都逐步纳入进去,而且后来找到了有效的测评办法,这些年实施下来,上海市获益很多。这次国家也充分吸收了这方面的成就,形成了综合评价的概念。现在国家颁布的仅仅是五个纬度二十个指标,这二十个指标在基层实施过程中究竟如何落地,如何进一步细化分解,用什么样的方式有效实现测评,这恰恰是需要一线的基层教育部门和学校着力去探索的问题。这次国家设立30个实验区,就是想在实验区里面寻找经验。因为这里面只是给你一个大的框架,评价的基本要求讲明白了,具体怎么做,这个空间是交给了地方区市,还需要大量的研究。我也希望今天在座的学会的很多会员单位,在这方面可以去大胆尝试,怎么样把这些指标用好,真正使教育质量更加全面。
谢谢。
主持人:刚才谈到学业质量的综合评价,无论是教育部的还是上海市的,都有关于学业负担状况的,这个非常有意思,也非常有意义。我看到上海人很有反思精神,上海在2009年就获得了PISA测评的全世界的第一名,但是它们依然找到了不足。其中一个不足就包括上海学业的负担可能与其它国家相比,在一些方面还是比较重的。这就涉及到一个全社会关注的一个问题,到底如何来减负?建国以来,通过的关于减负的文件,直接或间接的都有上百个,但是这个减负就像拍气球一样,越减越多,越拍越多。这次三中全会提了一句叫“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教育部门也在制定相关文件,也征求过意见,大家都在想办法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在这儿就请问慧生主任,您对减负有什么良方?
田慧生:良方谈不上,就我个人而言,我是减负的悲观论,就这个话题跟大家多说几句。总体上,不是简简单单教育的问题,更不是教学的问题,牵扯到方方面面,非常复杂。负担跟文化、观念直接相通,也跟现实的用人机制相通。这么多的复杂因素,只从教育内部去看,有时候是看不清的。真正要实现减负,标本兼治,还要综合治理,要从各个方面考虑,要着眼长远考虑,这是一个总的判断。
为什么这样讲呢?刚才我讲到,我跟银付主任都是参与纲要基础性的调研、起草工作,在纲要起草期间,部里曾经派出专门的工作组调研组去日本、韩国做了为期两周的调研,调研什么呢?我们列了几十个问题,最后聚焦在七八个问题上,其中一个大的问题就是减负的问题。当时觉得日本、韩国跟我们文化上有很多相似性,学校制度、教育制度上也有很多相似性,而且它们发展的速度比我们要快一个阶段,所以去看看它们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对我们后来的发展会有一些借鉴和预测作用。到这两个国家,别的不说,就减负这一块走访了不少地方,从官方机构到民间机构,从学校到专家学者,都做了调研、访谈,得到的结论是:从学校内部看,这两个国家二十年前就已经采取了强制性措施来实行减负,从教育内部来看这个任务早就完成了。比如说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多少,一点都不能超,作业该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到了放学时间必须强制学生回家,都不能补课,一二十年下来,完全管住了。也就是说,学生在校内的负担绝对减了下来。但后来再一看,现在的日本、韩国,孩子放学以后,背着书包,很多孩子不是直接回家,马上进入到各种补习班。最后两个国家调研下来,这个比例相当大,很多都从小学开始就上补习班,每个补习班冲着几个知名大学,在对付这些大学的考试方面是最有心得、名声最好,所以大家都花高价去上。韩国高考的毛入学率已经达到85%,我们当年出去的时候只有21%、22%的高考毛入学率,比它们差了很多。过去有一个良好的愿望,就想有一天中国的高校毛入学率也到百分之六七十,这个问题估计就迎刃而解了,过去始终抱着这样的期待,现在看不是这么简单的问题。日本、韩国如此高毛入学率水平,但依然为了上名牌大学拼搏着,这种额外的负担一点都不少,学校是减负了,但是孩子、家长的负担并没有减少。就韩国来讲,韩国补习学校一年收费的总金额,相当于国民教育总经费的50%,等于又发展起来了另外一个完善的教育系统。所以看到这两个国家的状况,我觉得没有乐观的原因,很大的原因就是文化上的因素,学而优则仕的东方文化,根深蒂固,它的用人唯学历、唯名牌大学,造成了更大的竞争。从这个角度看,这个问题不简单是一个教育的问题,应该要从文化观念、家长的观念、社会的用人制度体制等方面做全面综合改革。
这是我的一个判断,所以我讲“不容乐观”。
第二个判断,我觉得教育要做该做的事儿,不能说因为这个事情不乐观就放弃不做了。从教育自身的责任看,我们的责任远远没有尽到。从减负的方面看,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我们远远没有达到日本、韩国的要求,在这些方面,减负要从教育的多个方面入手。比如说课程教材,每一次调整课程的修订,减负都是必须的内容,要把不必要的内容下决心删减下来,非常艰难。另外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学效率(教的效率、学的效率),高效率下就是减负的巨大驱动。另外学生的作业是合理的、科学的,教师和教研人员应该把这些问题作为重大问题去研究。什么样的作业对学生来是合适的、合理的,要把负担真正降下来。这些不改革,会牵扯到整个教育教学的全程,要减负,是全程的全方位的,从各个大的环节上都应该减负。但是现在的减负,从教育内部来说,减负面临着两难:一个是从教育的内在因素看,有些负担很难减下来。比如说刚才讲到的,建国以来我们国家的中小学课程变革发展史就是一部减负史,我自己80年代本人的硕士论文就是我们国家中学课程演变发展的历史,我把当年六七十年代、五六十年代颁布的所有教学计划、调整教学计划的通知,跟课程调整相关的文件全部收集,做了系统分析。结果发现,不管是大的改革还是小的调整,所有这些文件,开宗明义都会有一条“这次调整为了什么”或者说“改革为了什么”,减负,包括这一次,减负始终是高高举起来的旗帜,可以说是诱发每一次变革调整的内在动因。这么多年下来,不要说外在的其它原因,课程教材的容量就是不能达到理想的程度,就是减不下来。我认为是长期以来缺少基础性研究,缺少对于知识设计的关键性的时政研究。
大家知道,中小学每个学科是自称体系的,而学科的背后是科学体系。中小学有一门数学教育学科,后面有个数学的大的科学门类。随着科学门类的不断完善,结合着学习特点,学科体系由科学体系演变而来,变得越来越精致,逻辑性越来越强,越来越具有系统性,每一门学科该有哪些知识,都是一点点积累下来的。每一次说“哪些知识又多了,要把它减下来”,到了真正的学科专家手上,很多学科专家都是高水平的院士,当他们要动这个手术“这次必须要减,大幅度减”,结果他们反复研究,不敢去减,为什么?这里面需要减的内容可能是他们认为几百年研究下来学科链条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我们把课程排列以后,每次和学科专家都有争执,每个学科专家组组长跟课程方案组长见面的时候,都是一个要求“增加课程”,而不是删减。本身来讲,这个学科链条上哪些东西学生可以不学,把它精简掉,这个决心很多专家都做不掉。谁要把它拿掉,将来要为历史负责,将来可能要成为历史的罪人,话都说到这个份上,都不敢减。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知识,怎么删减,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如果不结合实际需求做长期的研究,是减负的巨大障碍,是到至今为止没有回答好的教育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是困扰着我们,不是说我们不改,最后真把专家们逼急了“谁要当历史罪人,谁就下定决心”,这个话出来真不敢。去年我接待过美国哈佛大学的专家团队,他们多年研究一个项目叫“为理解而教”,这里面研究的核心就是“什么知识有价值”。领头的教授跟我讲“从一开始就从简单的问题入手,先做了一个调研,很受启发。”他调研什么呢?大家知道数学里面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这个知识非常重要,谁敢说把这个知识拿掉不学,这是经典的知识点,一开始拿这个问题做了小小的测试。他在世界各地参加各种学术会议的时候或其它集体活动的时候,每次都问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学习过一元一次和一元二次方程知识的请举手,结果满场都举起手来,很少没举手的。他接着问第二个问题,在现在的工作生活中,你经常或偶然还能用到一元一次、一元二次方程知识来解决你面临的实际问题的,请举手,各种场合举手的寥寥无几。只有一次是六七个人举了手,过去一问全是数学老师。其实很多人学完这个,考完试以后,这个东西就不用了。他们现在还在研究,还访谈了诺贝尔的获得者。过去我们经常讲知识的相互依赖,互为基础,觉得化学没学好,分子生物学一定进入不到高端,结果他们偏偏访问分子生物学的诺贝尔获得者,他说是胡扯,他的化学从来没有学好过,但是靠他的想象,靠其它领域的知识,没有说不学就进不去。现在很多重大发现,都是在很基础的基础上,有时候就是一个思维和思路的创新。
所以我们过去强调的所谓系统性、逻辑性,一方面讲以人为本,但实际上涉及到知识设计上,就变成了学科为本,都在为学科的逻辑性负责,而不为孩子的学习发展的可能性负责,这是很大的一个问题。所以这是内部的巨大障碍。
减负第二大难就是外部,更具体的是考试评价。外部的减负难题跟内部减负难题叠加在一起,这个减负实在是太难了。但还是要坚定信心,要从多方面下决心去减,否则再这样下去真的是没有希望,都成了书呆子。只有减负,空间出来了,创新精神才能培养。这方面大家一起坚持,一起努力,相信多少会有改观。
谢谢。
主持人:谢谢田主任。他刚才对减负的问题做了全面立体的展示,特别谈到了从调研内部,比如课改的相关,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这个问题太重要了,在现在的发展背景下,一个人不可能读完图书馆的所有图书,但是怎么样把最有价值的知识挑选出来。第二个就是着眼于终身可持续的发展,不一定是教得越多,孩子成长得越好。说起来简单,做起来是很复杂的。科学家要有对现代科学技术有更多反思,还要有更高的境界。
时间过得很快,接下来就请大家互动起来,刚才听了田主任介绍的考试、课改等等,大家还有什么疑问,机会难得,下面就把时间交给大家。
提问:我是青岛市崂山区育才学校的,我姓郭。请问田主任,您在刚才提到这样一句话“下一步的关键是课堂教学”,我们的改革还有最后一层窗户纸没有捅破,请问这最后一层窗户纸是什么没有捅破?我们期待您的回答。
田慧生:可能刚才没有讲清楚。最后一层窗户纸就是课堂教学关系没有真正调整到位,也就是说学生积极独立自主的学习和教师如何去引导、指导学生学习,教与学的关系,总体上还是教师对学生的牵制甚至捆绑,不放心、不放手,带着学生往前走,这种方式普遍占着主流。新课改中,不断的到学校去看,包括组织一些高层次的教学课程观摩,表面上看,今天教师的教学指导跟十年二十年前确实有很大进步和改善,师生质检的互动、活动环节都增加了不少,但始终有一个感觉,课堂里面长期以来教师对学生的过度关注和引领,讲的不客气一点,就是强制性的绑架、牵引,形成的工作习惯没有根本上改变。长期下来,我给它一个概念是“捆绑式的教学方式,这种习惯的基础上形成了无形的文化就是捆绑式的文化,大家觉得已经习惯了,作为一个负责任的教师,在课堂上就应该这么办,就是应该让学生在老师严密的监督、监控和牵制下,解决某一个问题。所以不管是什么学科,老师在课堂里面提出一个问题,一般会按照教材的规定准备好解决这个问题的基本标准思路,给它一个正确的答案。所以在课堂里面,跟以前相比,老师不再是把单纯的灌输,教师也要试图增加一个环节,比如让学生起来讨论一下,跟教师对对话,但这些环节都在教师的控制下,没有给学生多大的独立空间。学生即使有讨论的方式,也只是迅速地蜻蜓点水,会在老师强有力的诱导下,甚至一个眼神、一个手势和评价语,迅速就引导到教师所期待的设定好的阶段,迅速得到结论,问题解决得很顺利,效率也很高。但这个过程中,学生真正独立思考的空间依然有限。当然了,所有课堂里面,课时有限,任务量比较大,不是所有问题都要一定突破,走教给学生解决,但相当一部分是可以设定给学生解决,现在有些课堂可以做到的也不去做。
过去听过这样的课,到小学去,小学一年级的老师给学生讲上下的“下”,然后学生接着组词,结果那节课非常奇怪,是规模比较大的观摩课,教师做了精心准备。用“下”组词的时候,叫起来第一个学生,组了一个词叫“下课”,教师没有做任何评价,让同学坐下来了。第二个学生组了一个词叫“下车”,老师满面笑容,鼓励了一下。这一鼓励,后面马上是下火车、下出租车、下客车,所以教师引导学生太简单了,你想要什么东西,马上就能反馈给你当然这是极端的例子,其实类似的东西太多了。课堂里学生的思维还没有完全展开,捆绑着学生一个个准确地跳到所设的陷阱里,这就是引导的“功夫”。我们讲这种课教师的作用发挥得很作用,越是大规模的观摩课,表面看非常丰富。甚至我看过一个老师上“弯弯的小船”这堂课,把最后一个主题词很随意写在黑板上,突然发现原来点缀在黑板上的这些东西,拿这个词一点缀,发现这些词本身就是“弯弯的月亮”,但是四句话的童谣,一节课的时间,每次让孩子读一句,就分析这一句如何精彩。每次学生读完了一句,就想读下一句,老师就不让读,大家都特别想充满感情地读完一整首歌谣,结果都没有完成。如果读完的话就不会达到老师的预期效果。所以最后一个词写上,精致到了极点,但是学生没有什么收获。所以我评这节课说“这节课发挥到了极致,但是最大的问题是目中无人”,虽然新课改有大量的学习方式都引入了,但是如果没有真正放心、放手的思想准备,没有把这个问题想明白,课堂里很多事情还是教师牵制着,学生不可能逃出你的手掌心。
教学关系的调整,这层窗户纸没有最后捅破,没有完全走出传统教学体系的束缚。现在是形势一片大好,跟十年前相比,很多观念方法都已经引入了,不能说没有巨大成就,今天的课堂对孩子这方面的培养已经强过以往,但是我们希望把最后一层窗户纸捅破。现在有些学校已经捅破了,比如李希贵这样的学校。你想怎么样发挥得精彩,用行政推动的手段也能解决问题,但时间长了大家就都知道了。真正把时间给了学生,教师用更高层次的点拨、方法的指导,大大提高学习效率,真正的高效率课堂才能出现。从时间上强行划分推进,虽然有点极端,但我始终高度认可,起码从形式上让课堂恢复到本质,让学生真正自主自我,其中35分钟是自主学习的。当教师的观念真正发生变化时,你会认为学习不是全靠教师的,孩子的学习能力是很强的。把时间给了学生、空间给了学生,三年就能转变。希贵校长当年在高密四中所的做工作,就是把课程整合以后,教师在课堂上不用讲那么多废话,他所做的就是一学期的课用两三周的时间整合,系统地梳理学完,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读书,广泛阅读,结果语文高考状元就在这里面产生。这是符合规律的,如果不大量读书,怎么有基本的语文素养?真正放开,一定会收到高的回报,学生会拿他们的实际行动来回报。
谢谢。
提问:大家好,我是来自武汉第30中学的。田主任讲到减负的问题我非常认可,讲到了外部的原因,非常重要。知识的提升比较慢,使得创新的负担比较大,可不可以从思维方法上去考虑,思维方法对知识是有联系的。我们把思维方式进行整理,完整地思考一个问题的思维方法,从这方面着手是否可行,有多大的空间?
田慧生:我高度赞同。减负不是简单的减少学习时间、减少习题,本身方法的改进是最大的减负,方法改进了,大大提高效率,学生会学习了,比什么都强。现在就是怎么样加强对学生方法的指导,让学生能够触类旁通,那么多的知识点不一定都讲完,他懂得了方法、摸到了规律,就可以整体解决问题,用不着像过去一样一个个死学。我自己总结我自己的方法,我觉得我还算是一个会学习的人,包括读书。这种高效以后,成绩也会上来。我从中学到大学,从来没把考试当回事,在大学的时候,别人准备考试的时候,我在写论文,到最后稍微准备一下,每次考试成绩比提前两周复习的学生考得都要好,这里面一定把握好方法。所以加强对学生思维方法的指导,是减负的妙招,我完全同意。
主持人:这里有一位网友的提问,“公众教育张勇”问:质量与减负有无必然联系?或者说提高教育质量,减负是必然道路吗?您如何看待美国高中生同样面临的课业和考试负担过重的问题?
田慧生:我想从质量和减负的角度看,真正高质量的教育教学,至少不是负担很重的教学。如果教育给学生很大的负担,负担很重,这不是高质量、高水平的教学。但是高质量、轻负担是大的方向,也是理想目标,在这个过程中要付出很大努力。怎么样保持高的学业水平、高质量同时负担又是轻的、是合理的,需要去探索。重负担肯定不是高质量,但高质量不排除适当负担。我们说学习不是轻飘飘的事情,不能说高质量、高水平的教学就是最好的,合理的负担是提高质量过程中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所以这位网友提到,美国的高中生同样面临着课业考试负担过重的问题,实际是在不同的阶段。这些都是正常的,不是说一提到负担就是很大的问题,学习没有负担是不可能的,关键是怎么把握这个负担的度,尤其不要人为制造负担。比如一个老师,学生写一个生字,写四五遍熟练一下就可以了,过一段时间再练习。一个小学一年级的学生,非要让他一个汉字写上五十遍、一百遍,这是没有必要的。所以高质量的教学不完全排斥负担,没有负担不大现实。但是高负担的、重负担的教学一定不是高质量的教学。
提问:田主任您好,我是来自重庆的刘××,您去过我们学校,对我们进行了肯定和鼓励。今天下午很详细地听了您刚才的介绍,有一个非常系统理性的分享,很受益。但是有一个问题在这儿请教田主任,因为我是全国人大代表,在去年我写了这样一份议案,分析了当前给孩子们的学习和老师们的教学造成困扰的课程设计的因素,其中我特别提到分析现在的课程科目的设计,我倡议能不能整合科目、减少科目,我的议案在教育部的回复中是这样的:这些科目是必需要这样设置的,农村地区自立开发的能力比较弱,所以科目得多、得全。有些科目是体现国家意志的,所以要这样设置的。我对这个答复书面是同意,但是我是不同意的,我今年准备再写这样的议案。我在城市里,也去过很多农村,我也去过很多乡村学校,我对教育的现状相对比较了解。拿小学来说,城市里的学校,包括今天上午很多专家提到的,很多观念是基于城市里的学校来分析的,而现有的二线三线学校,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学校,说真的,别说每人一台iPad,很多孩子还没有熟练应用电脑,信息化对他们而言是陌生的。我们国家如此之大,地域如此辽阔,民族如此丰富,我们的课程设置为什么不可以更加区域化?我们统一的教材、统一的师范毕业生成为教师,但是得到的结果是千差万别的,我想主要是考试的统一带来的效果。我还是很想呼吁,整合门类减少科目,对于城市里的学校而言,拿小学而言,如果只有五个学科,可以运用自己独有的资源或者丰富资源,开发独有的课程设置。拿我们学校来说,我自己认为近几年做得非常好,每周有半天的时间纯选修,也发展得很好。城市里可以给它更多空间。我在这一块曾经也受到一些质疑,觉得是不是跟国家的整体课程有一些冲突,但是我坚持过来了。但是城市里把科目减少以后,可以给它更多的创造空间,个性化更强。而农村地区的学校是什么状况呢?拿现在的科目看,已经有了这么多科目,可是有很多农村地区根本没有这样的老师去教,比如说科学、综合实践,很多科目都是强迫原有的老师勉强担当,上得很不成体系,让人看着很痛心,与其这样,还不如给农村留一些空间,让他们开设一些自己的课程,或者说没有这样的师资,就把现有的课上好、上透、上扎实。所以想请教一下田主任,十八届三中全会,我是守着半夜看这个消息,看到了关于这方面的报道,请问教育部下一步是不是有这样的动向?整合课程门类。谢谢。
田慧生:刘校长的学校我去过,做得非常好,红梅精神,红梅朵朵开,校园设计得很漂亮。您刚才提到的恰恰是下一步深化过程中最核心的问题,我来青岛之前,这周前两三天我就在重庆,去了仁和小学,跟重庆市教委的副主任谈到这个事情的时候,我们已经达成了共识,搞一个试点,怎么样加大对课程整合。我是极力主张,在课改进入到第二个阶段的时候,不能仅仅满足于开足、开齐国家规定的课程,开足、开齐是底线的问题,经过第一个阶段的发展,这方面的意识大家都很强。第二个阶段进入到提高质量,让教育和学校体现个性,要有特色,要走向多样,在学习内容、课程设计这一块如果不能体现学校的追求和特点,是谈不到的。所以必须对课程进行深度整合。这项工作北京市已经在做了,北京市作为承担的725个纲要项目之一,都在做这样的课程整合。没有对课程的深度整合,是没有李希贵这样的学校的。
下一步我觉得换一个概念,你刚才反复提到减少科目,我现在也不能代表教育部,但是我可以有机整合国家、地方和学校三方,在课程学习的内容和时间安排上,比较大幅度的调整。就像你刚才说的,相似的东西整合在一起就可以了,用内容和时间的整合。不是说科目的减少,科目的减少是行政表态了,我也不能表态。但是这些东西不是取消,只是重新的有机组合以后更好地发挥作用,都可以涵盖进去了。课改的深化要加强学校课程的整合,最好形成一个本校课程,不是校本课程。三类课程有机整合以后,我拿出这个课程就是我们这个学校的课程,所以下一步每个学校要构建自己的本校课程。
主持人:谢谢提问的老师,谢谢田主任。最后一个问题。
提问:尊敬的田主任您好,我是来自青岛市市南区教育研究指导中心的,我问的问题可能没有大家问得那么具体,我想问的是在课程改革重心下移落实推进过程中,教师就像一个个触角,因为课改最终还是由教师落实到教育教学实践和课堂中,在课改要取得实际效果上,对教师这个群体有什么具体要求,我们该怎样去做呢?
田慧生:我想提两点:一个是教师对于当前的教学改革、课程改革,包括国家的教育政策、总的要求和方向上要有新的把握,我始终在强调,尤其是改革进入到比较复杂的阶段的时候,校长和教师都应该有自己清晰的方向感。第二个,作为每一个学科的教师,在下一步课程的深化过程中,要真正对学科内容本身(理解),过去都是按照课标和教材的要求,只要熟练地把教材内容掌握了,按照顺序、按照规定的要求和规定的时间教出去就可以了。下一步,就回到刚才的问题上,要真正的高质量、特色化,需要对课程进行深度整合,每个教师对自己的学科可以花一个学期不行两个学期、两个学期不行三个学期,要开始进行内容整合的工作。不能再像过去那样拿着教材按部就班,我们始终强调课标教材只是依据,不是唯一,要改变那种完完整整、原原本本的,整合以后是一片晴天。下几个学期的功夫整合,教师整个的学科能力会大幅提升。一个教师把自己的学科系统梳理以后,他的自信会大大不同,整个学科掌握在他的手心里,对里面所有的问题都有彻底地了解,不是像过去按部就班地去教。李希贵校长当年把一个学期的语文教学整合以后,可以用几周时间上完,这就是整合的结果,不是说就不上了、放弃了,该学的一点没少,真正整合完、梳理完,一个学期二三十篇课文,怎么会那么难呢真正整合以后,放给学生会学得很好,就是考他也没有问题。整合也好、下一步的改革也好,都要能过现在的考试关,别整了半天最后考试很差,那就有问题了。凡是真正的高水平的梳理到位的,就一定能过考试关。
谢谢。
主持人:谢谢田主任,也谢谢各位提问者,时间关系很抱歉不能有更多的提问。但是我觉得我已经从提问者身上感受到大家的思考,对教育事业的追求。今天下午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里,我们着眼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围绕课程改革、考试招生制度和评价制度改革、减轻学生负担三个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慧生主任作为直接参与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政策制定的研究者、资深专家,跟大家分享了他对课程的理解、中国课程改革的进展以及前瞻。在他的回答里,我们处处可见他对教育工作的思考和认知。各位提问者也给我很多启发,作为主持人,最后我把我的收获归结为四句话:
第一句话就是积极稳妥推进课程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还是课堂教学。今天下午,田主任谈到了在推进课程改革中的几个更进一步抓力的,进一步体现德育为先、进一步体现能力为重、进一步实现全面发展、进一步降低课程难度。对高中课改的方向性内容也做了介绍,怎么样鼓励高中办学特色此外还有一点就是教学改革同样很重要的,刚才田主任也谈到了,现在的教学关系可能没有调整到位,课程的实施如果没有教学来实现,课程终归还是课程,就需要大家的努力。
第二句话就是攻坚克难,推进考试评价制度改革。考试招生制度、评价制度向来是个难事,虽然很多时候说凡事存在的都有数量,凡有数量的都可测量。但是到了实践中,前一句话没有问题,后一句话实践起来比较困难。比如说,现在提出来学生素质综合评价,提出了五个方面。对于品德,如何能够更好地测出来,包括对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我们又怎么能够更准确地测出来,这个问题也是国内外都面临的问题。我的印象,去年的诺贝尔生物学家获得者,一位日本科学家,一位英国科学家,这位英国科学家当年的生物学被老师誉为“科学的蠢材”,这个人不信邪,最后获得了诺贝尔生物学奖。所以怎么样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评价制度改革,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这次三中全会《决定》里对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教育部也正在研究制定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总体方案和实施意见,令人期待。我相信这是一个重要的指挥棒,将来一定能够倒过来引领人才培养方式、考试招生制度的改革。
第三句话是内外协同,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刚才慧生主任讲得特别好,他讲到了目前减负的形势,减负受制于的原因(包括内外部),非常有针对性。从内部来讲的确有提升的空间,今天部里面正在做这项工作,降低课程难度是实实在在的工作。我们再次呼吁,科学家能够高瞻远瞩,把科学体系与学科体系结合起来,着眼于人的终身可持续发展,设计我们的课程,包括在教育领域,如何更加轻负高质,这取决于教师水平。对于教育外部同样非常重要,减负这个问题之所以难,可能表现在教育,其根本在社会。比如进一步要转变观念,中央电视台就有一个节目,这个节目说“社会上各种培训机构,也加重了学生负担。”三岁的孩子就开始上培训课,甚至有的说孩子从出生后三天就要上“培训课”。对于人生的长跑来说,晚了一年两年没有那么重要,走得快很好,但最重要的是走得远,这才是十八大提出的提升创新人才的培养水平。家长的工作必须要做,真正树立科学的育人观念。另一方面,要自上而下做起,要建立地方政府科学引导教育的绩效考核体系。今天上午张志勇厅长已经谈到了这个问题,绩效考核。总书记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前也说过“再也不能简单地按GDP来衡量工作政绩”,套用过来“再也不能简单用升学率来衡量教育工作的成绩”,我认为应该实现这个转变,升学率不是教育质量的全部,如果我们致力于提高全面教育质量,相信这个升学率也不会低。这里面如果能够建立地方政府的绩效考核体系,比如说这个省长可能就给厅长松绑,厅长就会给局长松绑,局长给校长松绑。要让组织部门参与进来,推动教育的科学发展,内外协同,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
第四句话是坚定不移,依靠师生。这里面想说的是依靠学生,教育是要让学生发生变化,必须要依靠学生,而不是我们一直在讲,以为我们讲的越多越好,今天上午张厅长也提过,要全面发展、个性发展、主动发展,一定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什么叫以学生为中心?第一个就是学生发展为本,第二个就是依靠学生,主动性是创造性的基础,创造性是主动性的最高表现,“要我学”只能成少才,“我要学”才能活力迸发,必须依靠学生。第二个是依靠老师,没有老师的教学就是自学了,老师绝对不是没有任务,而是对你的要求更高了,更加有艺术性,对我们怎么成为学生的引领者提出了更高要求,相信今天参加会议的对教育都是有思考、有追求的高素质老师,这就是我们教育的希望。
经常有一句话说“有一个好教师,就能成就一批好学生;有一个好校长,就能带动一个好学校;有一批教育家,就能影响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其实在教育大众化的时代,教育家并不遥远,不要想着它跟我们没有关系,教育家就在我们身边,教育家就是我们大家。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推动基础教育优先发展、科学发展,也为我们的孩子提供适合的教育、更好的教育。
再次感谢慧生主任,再次感谢各位老师们,今天下午的互动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第二篇:课改心得体会 刘慧利
课改心得体会
从杜郎口学习回来后,新一轮课改的号角唤起了老师们勇于拼搏的干劲,激活了僵化多年的课堂。使学生改变接受性学习方式,学会探究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在自主学习基础上进行的一种较高层次的学习方式,其作用在于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增强探究意识,学会探究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课程改革给我的教育事业注入了生机与活力:我的教育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课堂教学面貌焕然一新。
首先从教育观念来谈:
一、实现思想观念的更新
课程改革是一场文化的变革,教师要融入这个变革之中,追求先进文化和先进思想,不是一般的拓展知识面,多读几本书,而是以思考的眼光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知识更新。做为一名实验者首先要树立全新的教育观。
作为语文教师,我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以平等的姿态走近学生,尊重学生,相信学生,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民主的和谐的教学环境,在课堂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充分地读,自由地议,大胆地评,让创新的火花在读中迸发,从而真正树立以人为本、以读为本、以创新为本的现代阅读教学观念。
二、实现知识结构的更新。
面对学校提出的新要求,我重新审视自己的知识结构,看到自己存在的缺漏和差距,在吃透课程标准,精研教材的同时,花大力气,下大功夫,深入学习所教语文专业的新理论、新知识,把握专业领域发展的前沿动态,及时吸收专业推出的新成果;以形成能适应教学要求的过硬的业务功底。
三、教学方法的更新。
课堂上我努力让学生感受到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我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的亲密朋友,让教室也转变成为学生的学堂;我努力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所以在课堂上学生或质疑问难,或浮想联翩,或组间交流,或挑战权威。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还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在学习中我让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学习进度和评价目标,使学生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在解决问题中学习。
其次,课堂上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教学:
一、情境导入,设身体验
课堂上,教师相对于学生而言可算作一种知识权威。学生与文中小朋友的年龄有时相仿,有着相类似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学生在情境中的表现和心理活动与文中有着极强的雷同性。这样,就利于学生设身处地的体验文中人物的内心活动,为下一步课文的理解与感悟和感情朗读打好基础。
二、学习课文,深入探究:情境之后,教师由权威摇身变为学生的学习伙伴,学生此时学习习兴趣倍增,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阅读理解和体验。
三、学生展示,角色朗读
课标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依据上述理念,这一程序中,我让学生进入角色,再次感受、体验,将领悟内化,再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同时启用多形式的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巩固教学重点,落实能力目标。小组内推荐代表,进行比赛,看哪个小组读的好。其他学生认真聆听,指出朗读中的错误和不足,必要时可以寻求老师给予指导。
四、归纳训练,回味升华
这一程序设计旨在为学生搭建一个交流平台,展示其在角色朗读中的个性化感悟,回味教学难点,在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点拔,并在自我评价、他人评价和评价他人的过程中,树立学习自信心,不让学生留下疑难问题,促进学习兴趣的可持续发展。
五、布置作业,积累延伸
最后一环节,我布置学生在课外书或网上收集名人名言,将学习活动延伸到课外,拓展学习空间,锻炼学生语文实践能力。
总之,在课改浪潮中,构建“自主合作,主动探究、乐于合作”的学习方式是每个老师孜孜以求的境界。要使课改一路走好,并取得实效,就要认真研究课标,谨记学科特点,不忘学生的年龄特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不断努力,不断探索。
刘慧丽
第三篇:课改发言稿(田香兰)(模版)
“目标引导三段六步教学法”课堂教学模式具体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
田香兰
一、目标导学(3分钟)
这一环节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1)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上课后,首先老师要新颖快捷地导入新课,然后把本节课的课题板书在黑板上。板书课题可以很快地把学生引入课堂情景,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注意事项:老师板书时字体要工整,不能潦草。从写字的过程中可以看出一个教师的工作态度和基本功底
(2)出示学习目标和自学指导
①学习目标包括三个方面 “出示学习目标”就是上课一开始,学生拿出“导学案”,老师简要强调印在“导学案”上的“教学目标”或者是老师通过课前制作好的投影投出教学目标,然后针对目标必须作出重点强调,学生自学前,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能激发
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明确学习的重点。
注意事项:
1、教学目标要具有可测量性,不能模糊不清。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容易测量,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则不容易测量,所以,要求老师每堂课只需出示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一般不作为向学生揭示教学目标的内容。
2、要准确地确定教学目标,在广度和深度上要与教材、课程标准的要求保持一致,既不能降低,也不拔高。要引导学生区别“理解”、“掌握”、“运用”等表述语的不同要求。
3、教学目标要具体,不要抽象;要简明扼要,不宜内容太多;要通俗易懂,让学生一目了然。教师要引领学生认真理解学习目标,绝不能让学生简单看看,形同虚设。
4、掌握好出示教学目标的时间,应让学生读完后还有点思考余地,目标出示之后,教师一般还要用激励的话语调动学生去实现目标的积极性。
5、要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实施教学,不能偏离教学目标。在有限的45分钟之内,师生要做最有效最有价值的事。我在课堂教学中不断问自己:本节课的主要目标任务是什么,我有没有偏离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我完成得怎样?
②出示自学指导
教师要在备课时就充分定好“自学指导”的内容,或将其列在“导学案”上,并作适当强调,或者将其提前板书到黑板上,以增强学生自学的针对性和效率。自学指导要做到“五个明确”,即明确时间、内容、学习方法、达到的标准以及检测的方法和要求。注意事项:
1、教师的功夫要下在课前,要精心设计自学指导。
2、当教材内容多时,可视情况分几次自学,但每次自学的内容、范围及相关要求都必须讲清。
3、这一环节,教师要先尝试学习,充分估计学生自学时可能遇到问题,预留适当时间。
二、自主学习(10~15分钟)
学生按照自学指导的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从看书开始自主学习。一般是读书、标注重点知识和困惑点,必要时动笔标注。学生要把“自学”过程当作竞赛过程,紧扣“自学指导”而积极思考,咱们要让学生有紧张感、紧迫感,就像在考场上应试那样争分夺秒、缜密高效。精力要高度集中,我告诉学生眼、口、手、脑要并用,而且在教材上必须有勾画的痕迹。这样的训练,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又教会了学生学习的方法,提高了自学的能力。至于“自学环节”是否要前移至课下,要因学科因人而异,教学内容多、容量大、时间紧的学科可适当安排课下预习;能力强的学生完成书面作业后主动预习新课,养成好的自学习惯非常必要。但是,各科绝不能一股脑全将预习任务压到课下,以免加重学生的课外负担,要树立“决战课堂,赢在课堂”的思想。退一步讲,即使学生课下有所预习,教师在课上仍需调研、检查全班学生的预习情况,必要时再留出一定的时间补救 一下。
学生自学时,教师要用眼睛巡视,用心观察。教师巡视的目的和任务有两个:一是要组织教学,保证每个学生都能认真看书,全身心投入到教材的研读中,对个别精力不够集中,没有按教师自学指导要求做的,要及时个别提示,无论班级有多少学生,教师都要始终把全班每个学生特别是后进生装在心里,看在眼里;二是全面了解学情,以便为下一步的“检测”和“后教”做准备。
注意事项:
1、明确自学指导以后,我就用“下面开始自学竞赛”来激励学生全心投入自学过程中,学生将围绕“自学指导”开展自主学习,认真阅读课本,圈划重点,或凝视思考,或动手操作。这样,学生自主看书思考的活动完全替代了老师的讲授。
2、自学的时间不宜过长,要让学生快节奏、高效率地完成自学任务而不拖拖拉拉;时间也不宜过短,要视内容而留时间,让学生有思考研读的时空,千万不可求形式走过场,因为此时的看书自学是下一步展示、质疑、达标检测的前提,一定要讲究实效。
3、学生自学时,教师不宜过多走动,不要接受学生的质疑发问,也不要在黑板上写字,更不能走出教室,东张西望。教师只能用眼睛巡视,从而营造学生专心读书、独立思考的紧张氛围,切不可分散学生自学的专注力。
三、交流展示环节(10分钟)
交流展示环节包括以下两个内容:(1)合作交流;(2)展示反馈(1)合作交流
学生自学结束时间到时,我一般用“举手”统计的方法了解学情,例如:请完成老师布置的看书任务的同学举手。如果绝大多数学生都已经完成了自学任务,那就可以转入下一个环节;如果有半数学生未完成,教师就要适当延长自学时间。这时候教师可让小组内合作交流、共同探究,先进帮后进,后进赶先进,教学相长,既培养了合作精神,又激发了深入钻研的热情。
注意事项:
1、要科学划分学习小组,一般六人一组,小组内将每两个同学结成一个互帮对子,由班主任协同各科老师根据学生的学科基础以及综合成绩统一定位编号,合理搭配,确保每小组每科都有优秀同学和相对弱科同学,组长就由本组内学科成绩最优秀的同学担任,也可分科兼任,具体负责布置、检查本组同学学习情况。
2、教师先要了解学情,思考如何点拨和启发学生。我了解学情的方法一般有四种:举手统计(这是最简单、快捷的方法);巡视了解(由面到点);启发提问(要注意提问的艺术,提出的问题要有价值,要紧扣教学目标和内容设计问题,有时还要追问,有必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以求深度)。
(2)展示反馈
“合作探究”完成之后,学生自学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自学指导”中涉及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于是,老师可让各组选派(也可自告奋勇、毛遂自荐)或老师指派一名同学上黑板板书展示或作口头回答,展示答案。
注意事项:
1、“展示”要紧扣“自学指导”和“导学案”上设计的问题进行,主要是展示题目答案。
2、“展示”的方法一般有三种:板演(一人或几人,一轮或几轮,或改或评,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也可投影展示)、口头回答、笔头练习(或书面展示或读出)。文科一般以口头提问为主,理科一般以笔头练习为主。
3、“竞相展示”意在调动各组同学的积极性,鼓励学生抢抓机遇。但是为了能最大限度地了解学情,各组展示时,教师应多选择后进生作为展示的对象,目的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后仍存在的问题
4、某个或几个同学在展示时,其余同学要认真看、仔细听,积极思考,为或质疑或纠正或补充做好充分的准备。
5、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展示及其隶属的小组的表现给予适当的评价。
四、归纳总结(5分钟)
“点评总结”这一环节应是双向的甚至多向的,既有生生间的,也有师生间的。台上的学生在做展示时,教师要边抽查台下同学完成的情况,边提醒台下的同学要认真审视台上展示的学生做题的思路、方法、步骤、结果和规范性这五个方面有无问题,准备参与或质疑或更正或补充等活动,要能做出准确的点评和总结。同时,教师要把台下同学的学情和台上同学的展示情况汇总起来,梳理研究,二次备课,快速作好引导、点评、总结的准备。
注意事项:
1、教师应尽量多启发学生上台更正,以便更多的了解学情,一般情况下是先让中差生来对做错的题目进行更正,凡中差生能解决的问题,就不必叫优秀生。中差生不能更正的,再让优秀生来更正。学生更正的过程,实际上就是 “兵教兵”、“兵带兵”的过程,其间,老师不要轻易表态,更不能迫不及待地大讲特讲。否则,学生的更正、质疑就流于形式,难有效果。
2、教师要“以学定教”,即通过分组展示的过程来了解学情,再根据学情来确定自己下一步教什么(内容),怎样教(教法),“讲”多长时间。教师在课前备好的课,会因学情发生变化而随之变化,因此,教师要在课堂
上进行二次备课,有针对性地启发、点拨和总结,该讲则讲,该提问则提问,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3、教师讲解的方式一般有六种:即补充讲解(教材上不全的或有争议的,学生理解不全的要补充)、更正讲解(学生理解有误的)、点评讲解(学生回答问题之后,教师就学生答的内容和方式等作精当的点评)、归纳总结讲解(把零散的答案要点归纳总结到一起)、按顺序讲解(按问题分类,一类一类的边讨论、边讲解,边板书,合二为一,合三为一)、拓展延伸讲解(由个别到一般,走出教材,得出规律)。不过,凡学生能领悟到的、做得出的,应该一律让学生去悟去做,教师绝不能急于求成
五、训练检测,当堂达标(15分钟)
学生经过“自主学习”,已经对本节的教学内容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再经过分组展示、探究总结,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那么还需要再经过当堂训练这一环节得以巩固和强化,让学生真正构建知识系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质量。
注意事项:
1、教师要精心设计达标题,要出有价值、高质量的题;并且要注意面向全体、因材施教(作业可分为“必做题、选做题和思考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得其所。
2、要强调学生当堂独立完成检测。检测是每个学生必须独立完成的任务,它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正确地理解、熟练地记忆、牢固地掌握当堂所学的知识。
3、要让学生在本节课上了解自己掌握知识的程度,因此,教师尽量当堂批改,完成统计工作,对没有当堂完成的学生,要记下姓名,列为日清的对象。
4、要强调学生纠错,坚持“有题必做,有做必改,有错必纠,有纠必评”。教师和学生都要有一个“错题集”,每次作业(含测试和考试)之后,将其中做错的题目及时记录下来。教师要重视这些错题,从中找出致错因素,以便安排变式训练,同时要督促学生经常看看“错题集”,反复演练,弥补漏洞。
5、留给学生的课后书面作业要少而精,求质不贪量,不能加重学生负担。拓展中所言“稍有难度”也要因人而异,分层布置。
以上就是我在教学中所用的“三段六步”教学法,不足之处希望领导和老师们指出,我会在下一步的教学中进一步完善,更好的为教学服务。最后祝愿领导和老师们龙年身体健康,心情愉快,工作顺利!
第四篇:对话课
如何上好小学英语对话课王文静 的工作室如何小学英语对话
如何上好小学英语对话课对话是双方信息交流最直接的方式。学习对话的目的是促进语言习得,对话教学在英语教材中占很大的比例。运用英语进行交际是学习英语实践性的主要表现,对话教学是培养交际能力的一种主要形式。那么,如何利用对话文本培养、发展小学生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呢?就小学英语对话教学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一)对话教学的基本教学程序
1、复习相关的语言知识及相关课文语境。
2、设计新语言语境,导入新词汇、新语法结构。
3、带学生看课文的插图或听录音来理解对话的主要内容和语境。
4、学生通过看课文语句,听录音,进一步理解新词汇新语法结构。
5、教师讲解和学生学习新词汇或新语法结构,教师举例说明新语言的用法。
6、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通篇课文意思。
7、用游戏活动等形式让学生模仿运用记忆巩固强化新语言。
8、学生用所学语言完成运用任务这样的过程体现了教材的作用,新语言的学习过程和新语言的运用。
(二)对话课文的教学目标
1、表演对话 这种方法教学难度相对较小,是最基本的教学目标,就是要求学生在学习对话之后,能按照课文的语境和任务角色,经过准备或表演出对话。这样的表演类似背诵。,对学生的感性刺激强度不大。如每一模块Unit 1 Part 1.2、改编对话课文 这是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适当改变对话课文,形成半新的对话。这种练习时我们课堂中常用的。如每一模块Unit 1 Part 2.3、编制新对话 这是非常高的一种教学目标,就是要求把对话课文所学的新语言运用到真实语境下的真实语言运用活动中去。如每一模块Unit 1 Part 3.(三)对话教学的方法
1、单句练习法按教材中的会话原文,听录音模仿、分句反复跟读的练习。这种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语音、语调,掌握简单的单句会话。但不易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2、角色互换法课文中的情境增加了会话的兴趣,这样会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一般会话可以安排师生会话、男女生会话、小组会话、pair work,在角色互换中学生对对话内容能尽快熟悉。
3、替换练习法 教师把重点句型选出,在学生理解对话完整含义的基础上,通过举一反三使学生熟练掌握句子结构。如句型let’s go to school的学习,教师可表演很累的状态,让学生说let’s have a rest.教师语言引导the class is over,学生说let’s play football/skip.通过句型中部分单词替换,学生无意识的掌握let’s 后加动词原形。
4、实际表演练习法 此种方法指教师用动作演示、实物、插图来讲解教学内容。如学习表达如何描述物品时,教师可以一张纸This is a piece paper, it’s good.然后撕破But now it’s broken.学习单词broken.教师拿自己的背包,look at my bag, it isn’t broken, it’s good.Who can describe my bag?引导学生说it’s red.It’s big.我引导学生数我背包的小口袋,引入新语言it’s got four pockets.教师总结并适时询问what about your bag?激发学生描述自己书包的兴趣,在真实情境中进行交流加深学生对语言的理解。以下是授课过程中自己实践的一些例子
一、导入谈话导入法。谈话导入法是指在新课呈现之前,师生围绕一个或多个话题,使用英语进行自由的交谈。导入第六册Module6 Unit1 I went there last year.这篇语言材料时,教师可出示自己旅游的照片询问where is it?生:it’s Qingtian River.师:where is Qingtian River?生:it’s in Boai.师:Yes, I went there last year.师生一起描述旅游照片,出示几张照片后,教师引入课文,Today, Lingling takes some photos.I want to see her photos.Do you want to see? Let’s turn page to 22 and study Unit1 I went there last year在谈论旅游照片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将课文中出现的主要语言多交流。
情境导入法。情境是语言发挥其交际功能的场合,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步入对话文本。如单词教学heavy light pocket broken教师利用简单情景:轻轻举起一本书It’s light.搬起桌子并作出很重的状态,It’s heavy.拿起粉笔不小心掉在地上,说It’s broken.指着自己衣服的口袋练习pocket, pocket pockets既让学生理解pocket意思,又复习复数形式。而掌握描述物体目标也在单词教学中引入。
复习导入法。复习导入法即以旧带新导入法,它是指有意识地选择一些与新知识有内在联系的已学知识,通过有针对性的复习为学生创造传授新知识的契机并自然引入话题。例如:在学习第二册Module 2 Unit 1They are monkeys.时,可以先复习以前所学过的句型What’s this? It’s a…利用室内物品与学生对话。教师拿书What’s this?生:It’s a book.师:Yes , it’s a book.拿另一本书师:book, book books.It’s a book, they are books.教师呈现各种物品练习新语言结构They are….设疑导入法。在导入对话时,教师可以根据对话的内容向学生巧妙地设置疑问,使学生产生兴趣。如在导入第六册Module 7 Unit 1 Let’s send an email.时,现将课文翻到14页,师生共同回顾Ms Smart bought a computer.师;we can do lots of things with computers.Please guess what Amy do with computers.生:Study/ watch films/QQ/发邮件等,师:Maybe.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猜测打开课文寻找答案。通过此猜测自然引入课文的学习。
二、课文理解对于课文的理解,向学生直接讲课文意思,脱离了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而且过程枯燥乏味,将理解任务完全交给学生,又增大了学习难度,教师和学生应共同完成任务。如第四册Module 7 Unit 1 New York is in the east.学生对外国情况不了解使得学生理解这篇课文有难度,我引导学生说出它每句话的意思时,学生沉默了,于是我采用问答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如第一张图片:师:Daming make a project.What’s it about?生:It’s about America.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理解了课文,学生会有成就感。
三、课文复述英语教材中的图片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串联课文的载体。教师也可以通过对话、肢体语言的方式引导学生复习课文,对于长的文章,要求学生一字不差的复述不切实际,但主要语句要复习到位,话对文本只是个载体,对话文本的教学,除了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好教材提供的语言材料外,更希望学生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对话以丰富的情境设计,实用易学的句型和表达法,为教师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提供了大量的语言材料,并为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奠定了基础。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取决于会话内容。要注意会话的题材多样化,适合口头交际并能让学生学以致用。北环路学校2011年5月 教研活动如何小学英语对话
第五篇:生本帮助我们走出课改
生本帮助我们走出课改“高原期” ●山东省淄博市教研室
苏明光
一、我们为何选择生本教育理论。
山东省淄博市自2001年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就坚定不移地立足课堂教学创新来推进课程改革,开展了一系列课堂教学改革活动。全市借鉴吸收了一些教学模式,取得了部分成效。但是,由于这些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缺乏科学、系统而深刻的理论支撑,实验推进工作进程变得缓慢,似乎进入了课堂教学改革的“高原期”。
2009年8月《人民教育》刊发了生本教育专辑,对于我们来讲,就像蹒跚在沙漠中的人看到了绿洲。生本教育“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和“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做,以学定教,不教而教”等先进理念和以学生为本,让教育激扬生命的教育价值观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我们认识到,生本教育适应今天社会发展、思想解放、信息化普及、学生生存状态改变等种种新情况;生本教育回归了教育的本真,使教育拥有的真善美的教育作用得以发挥;生本教育为课堂教学创新提供了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纲举目张的思路与方法。特别是生本教育可以真正实现面向全体,促进全体学生以不同起点、不同方式、不同速度共同成长,可以有效遏制学生的两极分化,可以实现生态化课堂和谐、均衡发展的终极目标,让我们看到了理想的教育境界。
继续深化全市的课堂教学改革工作,迫切需要高层次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推进,经过反复研讨论证,大家一致认定,生本教育是目前打破我市课堂教学改革瓶颈的良药。
二、抓住根本,确保生本教育实验取得明显成效。
在与郭思乐教授及生本教育研究中心多次磋商之后,全市出台了在部分中小学开展生本教育实验研究的指导意见,制订了实施方案,首批确立了54所实验学校,正式启动了生本教育实验工作。
在生本教育专家指导下,在认真总结全市课堂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我们确立了打造生本课堂的六大行动策略:
一先学后教才能以学定教。学生先作前置研究,在先学过程中,自主梳理主干知识,构建知识网络,同时在应用中自主归纳方法规律,从中把握哪些较熟练、哪些较薄弱、哪些较困难,做到心中有数,为课堂针对性学习、研讨、质疑作准备。教师全批全改或组织学生互相批改前置研究,从中把握哪些是学生学习真正的重点、难点、易漏点、易混点,特别是思想方法方面的薄弱点。据此,进行二次备课,重新设计教学活动,从而实现以学定教。
——先自主学习才能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教学系统中发挥学生自身这一教学资源,面向全体学生,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内动力的最有效的学习形式。但只有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之上,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
——先自主合作才能实现少教多学。只有通过先学,合作学习才会有针对性,只有通过合作学习,解决了所有自己能解决的问题,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有效发挥。
——先小组培训才能保证合作学习效果。首先是合理分组,分工的同时重点加强合作学习培训。其次是完善小组评价机制,由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由小组对成员参与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评价,把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先组内研讨才能全班智慧共享。课堂展示是学生智慧共享、实现教学过程内化、暴露学生学习潜意识问题、提高教学针对性的最佳途径,应先组内交流研讨形成共识再向全体展示。同时要完善课堂运行机制,鼓励每一名学生参与课堂展示,把它作为教师实践“高度尊重学生”伦理观、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体现。
——先入格才能后出格。尽管教无定法,但实验初期构建教学模式还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在教师专业水平发展不均衡的情况下,必须做好建模工作,引导教师先人格后出格。为此,我们确立了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三课型五环节”教学模式,为广大教师优化教学行为提供了操作层面的辅助。
同时,我们多措并举,推动生本教育实验研究逐步深入。
典型带动。市、区县教科研部门高度重视对生本教育实验典型学校、学科和骨干教师的培植工作,以课堂教学展示、优秀课例评选为主要形式,为学校和骨干教师搭建舞台,培养出了一批实施生本教育的典型单位和骨干教师群体,从而以点带面,辐射全市。
课题引领。围绕制约全市生本课堂实施的共性问题,在全市中小学开展了生本教育实践层面典型问题征集活动,梳理出十余条典型性问题,列入市级研究课题。成立了市、区县教研员和部分骨干教师组成的生本教育典型问题攻关团队,不断深化生本教育实验的微技能研究,定期举行阶段性研讨、交流活动,逐步解决制约生本课堂构建的突出问题,突破实验瓶颈。
教材实验。我们举办了实验教材培训活动,探索实验教材的使用策略,借鉴其中的生本教育理念,有效挖掘教材的生本价值。实践证明,生本教育实验教材是实施生本教育的有效载体,对生本教育实验起着不可或缺的指导和保障作用。
管理评价。我们制定了生本教育实验学校评估办法和教学视导制度,把生本教育实验情况纳入对实验学校的管理评价体系,不断增强实验学校的内驱力,加快了实验进程。
三、生本教育为区域教育改革与发展带来无限春光。
1.课堂教学改革的氛围日趋浓厚。
借势行政推进生本教育实验的大气候,课堂教学改革已成为全市各级学校内涵发展的主攻方向。在生本教育理论引领下,完善、丰富本土化课堂教学改革模式方面已经取得了突破,高中段学科教学模式改革也在不断深化中。
2.均衡发展的教育设想初步实现。
生本教育课堂激发了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体验、感悟和内化的深刻度,有效遏制了两极分化现象;生本教育让教育的软资源得到了统一,城乡孩子可以在同样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中实现乐学会学、全面发展、快乐成长;生本教育理念为学校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不仅增强了薄弱学校提升办学水平的信心,而且提供了提高教学质量的方式方法,一批薄弱学校以生本教育实验为契机,奋力以内涵发展的水准来缩短办学硬件薄弱造成的差距,提高了办学效益,初步实现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
3.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力日益提高。
经过对生本教育理论的学习和课堂教学研究与实践,广大教师的专业素养得到了提升,教学视野得到了拓宽,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行为逐步由师本向生本转变,课堂教学效益明显提高。
4.学生的综合实践素质明显增强。
学生的主体地位进一步突出,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展示交流学习已成为课堂教学的常态;学生的自信心、自主学习能力、小组合作能力、质疑探究能力、创新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学生不但提高了学习成绩,而且综合素质明显增强,屡屡在全国大赛中获奖。
5.搭建了与名校学习交流的平台。
开展生本教育实验以来,我们不出“校门”就能与全国50余所实验先进校的校长、教师面对面学习、研讨、交流,拓宽了校长的办学思路,开阔了教师的教学视野,优化了教师的教学行为。
6.积累了研究实验的推广经验。
两年多来,我们积累、形成了以最大限度地有效利用生本教育研究中心的资源为重点,市域集中培训与区域研讨相结合,专家指导与行政推进相结合,外地经验学习与本土化课堂教学方式完善相结合,市级课题带动与校本研训相结合的实验推广经验,涌现出了一批以高青县、淄博四中、张店区铝城二小为代表的生本教育的典型单位和以桓台一中耿文超、淄川区实验中学孙艳玲为代表的骨干教师群体,为生本教育工作的快速推进夯实了基础。
近3年的生本教育实践,充分显示了生本教育的强大生命力。郭思乐教授赞日:“鲁叟乘桴意深远,万斛春光今耀眼。风雨催成盛世花,谁人得识花开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