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初中三级跳远的教学策略
浅谈初中三级跳远的教学策略
◎江西省赣州市第二中学
任小平
田径项目中,跳跃项目要求运动员的下肢力量较强,而三级跳远在跳跃项目中,对于下肢力量是最高的。三级跳远技术复杂多样,要求运动员的力量、协调、速度都比较高,而初中生正处于身体发育阶段,肌肉水分较多,力量不足,如果没有掌握好运动技能,很容易受伤。根据多年的田径教学,笔者就初中生三级跳远教学浅谈自己的一些体会。一、三级跳远学生易犯错误。
1、三跳动作概念模糊。初中生在三级跳远中,它们认为只要跳或跨三下即可,容易出现三跳都是跨步跳或单足跳,缺乏动作概念。
2、助跑易出现慌乱,碎步,踏跳无力,跨大步。
3、第一跳单足跳重心过高、距离过大,造成水平速度损失较大。
4、第二跳过快、过短,摆动腿不积极上抬。
5、第三跳无力,缺乏一定的高度。
二、教学策略。
1、利用室内课观看三级跳远的视频。通过现代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观看田径世锦赛三级跳远录像,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了解三跳的概念:
1、单足跳(起跳脚落地);
2、跨步跳(摆动腿落地);
3、跳跃(双脚落地)。三跳要有明显的“嗒” —“嗒”—“嗒”的节奏感,三步的远度分布比例为:40%:30%:40%,要使学生明确三跳的节奏要鲜明,距离要合理,而不是蛮跳乱跳。
2、重点解决单足跳、跨步跳之间的衔接。很多同学在跳跃时第一跳过大、过高,导致水平速度损失较大,从而第二跳过短、过快,使摆动腿提不起。因此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方法进行:
1)3一5步助跑单足跳,越过放在第一跳中间的障碍物如体操垫,落地后接着起跳,以摆动腿跨入沙坑,也可在跑道上采用标志连续做单足跳、跨步跳的练习,进一步强化两跳之间的衔接。要求加大第二跳远度、限制第一跳高度和远度、动作连贯、有节奏、速度快,教师要求摆动腿积极抬起,并主动蹬地,并可以要求第二跳踩到踏板上,便于第三跳的准备。
2)跳箱练习:设置跳箱的宽度为30cm,高度为40cm。利用跳箱“弹上”跳下,连续进行单足跳一跨步跳一单足跳一跨步跳一单足跳一跳跃练习两腿交换动作进行练习,以使双腿得到均衡的发展,便于两跳的衔接。
3)3一5步助跑三级跳,此练习要求学生要把精力放在两跳的节奏上,而不是远度。教师可以根据跳的节奏进行语言提示如:“嗒” —“嗒”—“嗒”或“单足跳—抬腿—收腿”,通过语言上的强化,使学生形成三跳的节奏意识,同时要求学生助跑不能碎步,踏板准确,起跳果断。
3、加强第三跳的力度和高度。对于初中生来说,由于自身力量欠缺,前两跳的速度及力量损失较大,往往第三跳的表现无力,甚至无法完成。如果没有解决好这环节,容易引起学生怕跳形成心理负担。采取以下教学手段来加强第三跳:
1)行进中连续跨步跳——助跑——跨步跳——助跑的练习,要求起跳后腾空时间要长,在空中保持跨步姿势。
2)3一5步助跑三级跳远、第二跳处放一个横跳箱,第三跳越过较低的横杆,最后用双脚落入沙坑,要求一跳平、二跳远、三跳高。三跳节奏连贯。
3)采用标志进行三级跳远练习、限制一跳的远、高度,加大二跳的远度,增大三跳的高度。
4)跳箱练习。通过短距离助跑在跳箱上起跳,腾空后落入沙坑。
4、“三越”跳箱练习。这个练习主要是适当提高学生的三跳高度,根据平抛规律我们知道高度是远度的基础,所以适当地提高三跳高度时立定三级跳成绩有着重要的影响。练法:在沙坑前沿助跑道平行摆放三个跳箱(纸箱代替),高度与间隔根据练习者的水平灵活调整(练习时随着练习水平的提高要逐步提高要求),练习者在第一个跳箱前站好,以立定三级跳远的技术开始起跳,每跳越过一个跳箱。注意每次练习要确定一个侧重点,如第一次以第一跳为主,第二次就要以第二跳为侧重点,为侧重点跳越的高度要适当增加。基础好的学生可以助跑4—6步进行“三越” 跳箱练习。
5、完整的技术练习。
1)短程助跑试跳。要求助跑速度要快,助跑和起跳要紧密衔接,起跳要充分,向前速度要快。
2)中程或全程助跑完整三级跳远练习,要求助跑速度达到最快时起跳,最后一步略小于倒数第二步(也即不能跨大步),重心稍下降,各跳动作正确,节奏明显,第三跳要有一定的高度和远度。
3)每次练习前,对动作进行有意识地在脑中进行思维表象,然后再试跳。通过以上简化的教学方法降低了教学难度,学生易于掌握,教学效果好。尤其是初二、三的学生,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我们教师在上课时一定要注意平时的教学手段和竞技运动训练方法区别开来,要因材施教,循序渐进。
第二篇:三级跳远
“三级跳远三跳比例”的研究综述
1004320090235
周亚飞
摘要:三级跳远是人体经过快速助跑后,由单足跳、跨步跳和跳跃跳所组成的连续三次腾越水平距离的运动项目。根据目前的三级跳远技术发展的特点,三级跳分为“平跳”和”高跳”两类, [1] 对三级跳远运动员运动过程中身体重心速度变化的运动学研究,近年来始终是国内外三级跳远研究的重要方面,对运动员三跳比例和技术类型的分析研究,有助于从整体上认识和把握三级跳远运动员技术特点的实际状况,也是目前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关键词:三级跳远;平跳;高跳;比例
目前,运动员采用的三跳比例各有不同,有的采用38%+29.5%+32.5%的比例关系,有的采用35%+30%+35%的比例关系,等等。归纳起来大致分为两种技术类型。这两类运动员在三跳比例分配上各有自己的特点,“速度型”的运动员采用三跳比较均匀和第一跳小于第三跳的“平跳型”分配方案。郭元奇指出,速度型三级跳远技术是现在和未来三级跳远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进行速度型三级跳远的训练应从提高运动员的助跑速度,尽量减少前两跳中水平速度的损失,以及改进和加强弱腿的跳远技术和能力等三个方面来进行。[2]
速度型运动员在第三跳达到和超过第一跳的远度,是因为他们在第一跳既能达到一定的远度又不致使水平速度有很大的损失,他们通常是一些助跑速度很快的运动员。如果把第一跳放得太远,势必会造成抛物线的弧度很大,使着地起跳腿承担很大的冲击力,从而导致起跳腿被迫进行过分的缓冲,这就不可避免地会造成减速,这样,他们在速度上的优势就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因而,他们在第一跳中相对地减少起跳腾空的高度,以保持水平速度,从而加强了“跨步跳”和“跳跃”。力量型的运动员首先比较注重第一跳的远度,其次是第三跳的远度。例如原苏联运动员萨涅耶夫和根蒂勒,他们的三跳比例分配就是如此。这类运动员之所以在第一跳能达到这样的远度,是因为他们在第一跳着地时能依靠强大的腿部力量承担着地时的巨大冲击力,而不失去进行后两跳的能力。这类运动员在速度上稍逊于前一类运动员,但其在支撑能力上则强于他们。在三跳比例上他们比较突出单 足跳,而单足跳评定的主要指标是弹跳力量。
目前,三级跳远前三名的动作中,很少看到典型的“高跳”或“平跳”技术,更多的兼“高跳”和“平跳”的优点,又能充分发挥自己特长的技术风格,具体表现为:(1)助跑速度快,动作幅度大;(2)起跳充分有力,跳跃的速度快;(3)适宜的腾空高度与适合个人特点的三跳比。[3] 1 三级跳远技术的演进
1.1 20世纪30年代以前是现行三级跳远技术的初期形成阶段,称为“跳远型”技术阶段。那时的动作纯属跳远式的三级跳远,重视第一跳和第三跳的远度,第二跳很短,是一、三跳的过渡步。
1.2
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中期,三级跳远进入完善阶段,广大教练员和运动员对三级跳远技术进行了研究,并不断实践,创造了各种类型的跳法,分为“苏联技术”和“波兰技术”。
1.3 “苏联技术”。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苏联涌现了一大批优秀三级跳远选手。其三跳比例技术是强调第一跳的远度,重视第三跳。观其技术外形,第一跳身体重心的抛物线高而远,换腿跳,后两跳均采用高抬大腿扒地式着地动作,双臂摆动。
1.4 “波兰技术”。1960年前后,波兰选手施密特以新型跳法创造17.03m的世界纪录,成为第一个越过17m大关的运动员。他的技术特点是较好地利用了助跑速度,前两跳身体重心的抛物线轨迹较平,着地积极,速度损失少,这使第三跳有较长的远度,当时人们把这种技术称为“平跳”技术。相应地,人们把苏联的跳法称为“高跳”技术。
1.5
现代三级跳远技术的发展趋向适当减小第一跳远度的百分比,其实质是强调提高和更好地利用助跑速度,减小前两跳中的制动作用,以获得快速而连贯的跳跃动作———高而远的第三跳。2 三级跳远的三跳比例发展趋势
2.1
张义盛等人(1990)对我国和世界优秀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三跳比例与总成绩之间的关系和技术类型的分析,发现:在一定范围内,第一跳比例过大与总成绩呈负相关,第三跳的比例同总成绩呈正相关。中国优秀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己基本形成了既符合我国国情、又符合世界三级跳远技术发展趋势的“平跳型” 2 技术。提出中国运动员应将第二跳比例适当缩小到29%左右,同时在保持速度和加强第三跳起跳速度和力量下功夫,争取较好的第三跳,将使总成绩有较大的提[4]高。HayandMi11er(1985)运用生物力学的研究方法对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男子三级跳远决赛的12名世界优秀三级跳远运动员进行研究,发现12名运动员中有7人使用单足跳比跳跃远的技术,另外5人使用跳跃比单足跳远的技术,两种技术的平均三跳比例分别为36.4%:29.5%:34.2%和34.4%:29.3%:36.3%,差不多互为镜中的影像。[4]
2.2
James.G.Hay(1990)根据对三级跳远三跳比例的研究,提出了新的三级跳远技术类型的划分方法,依据单足跳和跳跃所占比例的大小关系把三级跳远技术划分为单足跳型、平衡型、跳跃型三种类型。这是对三级跳远技术研究和认识上的一个重大的进展,对三级跳远技术发展指出了新的方向。在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男子比赛的43名运动中,有一半的运动员和约一半的决赛运动员采用单足跳型技术;平衡型和跳跃型技术与单足跳型技术是同样有效的;决赛中的8名选手中有四人在单足跳距离相对较小的的一跳中,达到了他们的最好成绩;这4名运动员中的3位在跳跃距离相对较大的一跳中,达到他们的最好成绩。表明单足跳距离相对越短,则跳跃距离相应越长,三级跳远成绩越好。[4]
2.3
曾立火(2001)总结了世界20名优秀三级跳远运动员不同阶段的发展资料,提出了世界男子三级跳远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助跑速度与上板速度加快、有利于保持水平速度的增大第三跳比例的技术、水平速度利用率逐步提高、进一步提高助跑和起跳的准确性、注重加强弱腿技术和能力。[4]
在三跳中第一跳是最关键的。[5]现代三级跳远技术的发展总趋势应是减少第一跳的比例,加大第二跳和第三跳的比例,其实质是更强调速度,减少前两跳中的制动作用,以获得一种快速完成三个跳跃的动作节奏和又高、又远的第三跳成绩及腾空轨迹。三级跳远中跨步跳承前启后,同时对形成良好的三跳长度比例和节奏有着重大影响。对于这一跳来说,既要最大限度地减少水平速度的损失,又要为第三跳的起跳创造良好的条件。相对而言,适当缩小第一跳远度以减少水平速度损失、增加第三跳远度是三级跳远技术的发展趋势。
中国优秀三级跳远运动员在专项技术方面存在水平速度保持和利用不够、水平速度损失不合理的特点。世界优秀三级跳远运动员的技术特点表现为:在追求 3 最大限度地利用和保持水平速度、减少水平速度损失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体能特点,在单足跳型技术、平衡型技术和跳跃型技术中,都产生出了最优秀的三级跳远运动员。根据素质类型及每个运动员的技术特点来安排三级跳远的比例(三跳),对训练有素的专业运动员是可行的,一般采用“平跳型”技术要优于“高跳型”技术。对于业余运动员和初学者应以“平跳型”教学为宜。[6] 3 结语
目前所进行的研究往往仅针对部分三级跳远运动员技术上的一个或几个指标进行分析,揭示运动员技术上存在的部分特点,缺乏对运动员技术特点整体上的、相对全面的研究,同时对产生相关技术特点的原因也缺乏较为深入的分析,因而对解决运动员,尤其是对中国高水平三级跳远运动员技术上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合实际的解决办法。
参考文献
[1]周次保,赵立军.体育专业女生三级跳远教学的特点及方法[J].岳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3).[2]郭元奇,浦军.跳跃的持续时间与三级跳远成绩.田径2002,(12).[3]周凯.三级跳远教学的探索[J].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12).[4]吴永宏.中国高水平三级跳远运动员竞技能力主导因素及训练安排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12).[5]汤定福.三级跳远的关键是第一跳技术[J].四川科技,1996,(3).[6]崔令令.三级跳远教学中常见的错误动作、产生原因及纠正方法[J].体育教育科技2002,(12).
第三篇:三级跳远
三级跳远的重点是速度、力量和平衡能力的结合。运动技术较为复杂,让学生全面掌握技术按适当比例有节奏地完成三跳,提高运动成绩是我们最终的教学目的,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探索出点滴方法,介绍如下。
一、单足跳练习
(1)连续两步单足跳练习。主要让学生掌握全脚着地,用力点在前脚掌,积极扒地后蹬;离地及时折叠前摆,抬离至体前方。
(2)原地模仿扒地动作。手扶肋木或其它扶助物,侧向站立,一腿屈膝向前上方摆,当大腿与地面平行时,大腿带动小腿积极下压,并用全脚掌在身前20~30度处扒地,同侧臂配合腿由身体的侧展方向前上方做摆臂。
(3)跳箱或踏板练习。利用箱上或踏板的弹力踏上跳下。连续进行单足跳跨步跳一单足跳一跨步跳单足跳,双腿交换动作练习,使双腿得到平衡发展,单足跳腾空时起跳腿向前方伸展,当脚着地时脚面放平,以使顺利进入下一动作。
二、跳跃练习
(1)行进中做单足跳、跨步跳、单足跳。助跑练习:每跳中间可加放皮筋;跳跃边也可放标志物,要求动作连贯、有节奏、幅度要大,跳跃腾空时间要长,腾空时要保持跨步姿势。
(2)蛙跳练习。单个蛙跳练习;4~8次连续跳的练习,这种练习主要是对提高腿脚力量、脚的蹬弹力量、腹肌力量效果较好,在练习时要求屈膝,双臂后摆,向前上方跳起,收腹举腿落地。
(3)采用标志跳练习。单足跳或跨步跳要注意限制第一跳的高度,加大第二跳的远度,动作要协调连贯,有节奏、速度快。
(4)4~6步助跑跨步跳进沙坑或4~6步助跑上踏板,跳箱跨步跳进沙坑练习,要求起跳后腾空步时间要长,身体维持平衡。
三、跨步跳
(1)4~6步跨步跳,要求两臂前后大幅度摆动,摆动腿充分摆动高抬,下压扒地后蹬地积极有力,这个练习对腿部力量和协调性的提高很有效。
(2)4~6步助跑单足跳越过放在第一跳中间的障碍物,落地后接着起跳以摆动腿跨入沙坑。
(3)利用跳箱练习,用于发展跨步跳阶段技术“弹跳”能力,跨过跳箱在箱与箱之间做一个“跳步”,接着再跳下一个箱。双腿交换进行。
四、完整技术练习
(1)短程助跑试跳,4~6步或6~10步助跑试跳,助跑速度要快,助跑和起跳要紧密衔接,起跳要充分,水平速度要快。
(2)4~6步助跑三级跳远,一跳平、二跳远、三跳高。三跳的节奏要连贯。
(3)中程和全程助跑完整三级跳练习;要在助跑速度达到最快时起跳,最后一步比例略小于倒数第二步,重心稍下降,节奏要明显,各跳远度可参考世界优秀运动员成绩。如康利,第一跳5.70(32%)第二跳5.50(30%)第三跳7.00(38%)成绩18.17米;爱德华兹第一跳6,22(34%),第二跳5.48(30%),第三跳6.59(36%)成绩18.29米。
五、加强弱腿训练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忽视弱腿的强化练习,只有弱腿的跳跃能力提高了,才有
助于跳远能力或成绩的提高。
(1)4~6步助跑练习摸高。学生4~6步助跑弱腿起跳时用起跳腿异侧臂单手摸高。
(2)4~6步助跑跳皮筋。采用4~6步助跑连续跳过皮筋,可根据学生情况增加皮筋高度,这种练习较安全,练习效果好。
(3)6~8步助跑弱腿跳远练习,与一般跳远要求相同。
(4)6~8步助跑弱腿单足跳,要求助跳速度快,跳要有一定的远度。
(5)4~6步助跑单足三级跳远,学生4~6步助跑用弱腿进行单足三级跳远,然后双脚落入沙坑中,要求每一跳着地过程中要用全脚掌着地。
(一)教学建议
1、三级跳远的教学可采用完整与分解相结合以完整为主的教学方法来完成,在分解教课时应注重各部分的内在***,在完整教课时要改进提高部分技术的质量。
2、三级跳远技术讲解不易过细,开始练习不要过于追求动作细节,着重腿部动作,重视蹬摆结合。
3、学生练习三级跳远时,准备勾当要充分,助跑道要平整,沙坑要松软,防止危险事故。
4、三级跳远教学中可采用画线、放标记物等方法,帮助掌握三跳的比例和节奏。
5、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攻板”意识,尽量削减起跳准备,控制好熬头跳的高度,十分关注助跑及三跳的直线性、平稳性。
6、三级跳远教学应以技术为主,强调三跳的节奏为主,不克不及过多的强调远度。
(二)教学方法介绍
介绍和初步学习三级跳远的技术
1利用技术图片、录相、课件介绍
(2)西席示范和讲解等
(3)立定或助跑三级跳远练习。
学习熬头跳及熬头、二跳相结合的技术
(4)原地及行进间的单足跳练习。
(5)跨步跳技术练习。
(6)行进间单足跳——跨步跳练习。
(7)—步助跑单足跳练习。
(8)—步单足跳——跨步跳练习。
(9)—步单足跳跳上棕垫接跨步跳落入沙坑。
(10)学习扒地技术:原地扒地、直腿扒地、垫步扒地。
按预定标记(实心球、海棉块、橡皮筋)进行上述练习。
摆臂练习及与下肢动作的配合练习。
学习第二、第三跳的结合技术
(1)行进中的连续进行单足跳,跨步跳练习。
(2)4—6步助跑跨步跳,摆动腿着地起跳,两脚落人沙坑。
(3)短程助跑做第二和第三跳结合练习。
(4)短程助跑做跨过实心球第二和第三跳结合练习。
学习短程助跑三级跳远技术
(5)短程助跑三级跳远。
(6)同上,利用实心球、海棉块、橡皮筋等物进行辅助练习。
(7)利用助跳板,跳箱盖进行辅助练习。、学习全程助跑三级跳远技术
(8)中程、全程助跑的单脚跳练习。
(9)—10—12步助跑三级跳远练习。
(10)按三跳的比例进行助跑三级跳远练习。
(三)易犯错误与纠正方形法
1)助跑步点禁绝
产生原因:①每次助跑开始加速的方式纷歧样②每次助跑开始前几步的步长不固定③每次助跑的节奏纷歧致。
纠正方形法:①固定每次助跑开始时的加速方式,一般初学者最好选择逐渐加速的方式,具有一定水平的运动员可以选择积极加速的方式。②固定每次助跑开始前几步的步长,可以采用在助跑的前几步画标记的方法,反复进行练习。③反复进行全程助跑练习,每次助跑开始前几步的步长、加速的方式、助跑中程和助跑最后阶段的节奏都应该一致。
(2)熬头跳腾空过高
产生原因:①助跑最后一步拉大步。②起跳时小腿伸得过远,上体后仰。③起跳时摆动腿和两臂的摆动动作向上。
纠正方形法:①采用标记跑的方法,在助跑的后几步的每步之间摆放标记,运动员在进行助跑练习时快速跑过起跳板。②反复进行助跑结合起跳的练习,要求运动员在起跳时上体正直,小腿不要前伸,有跑过起跳板的觉得。③反复进行助跑结合起跳的练习,在助跑的最后几步两臂积极先后摆动,在起跳时两臂和摆动腿也要先后摆动。
(3)三跳节奏不好
产生原因:①熬头跳过大,第二跳跳不出去。②最后一跳的起跳腿无力。③助跑时没有充分发挥水平速度,在前两跳的着地过程中没有很好地保持水平速度,使水平速度损失过多,造成第三跳过近。
纠正方形法: ①做中短程助跑完整三级跳远练习。可以在前两跳的着地点放置标记,控制熬头跳的远度。要求运动员熬头跳向前跳,而不是向上跳。②加强弱腿的力量练习,可以采用单足跳和6—8步助跑跳远练习。③加快助跑速度,注重前两跳的向前性和着地动作的合理性,尽量削减水平速度的损失,以求获得第三跳尽可能大的远度。
(4)空中动作不服衡
产生原因: ①在跳跃中两臂和两腿的摆动动作配合不协调。②在摆动动作时向左右方向使劲的成分过大,从而造成身体过分扭转。③两臂在先后摆动时夹得太紧。
纠正方形法:①短程助跑单足跳、跨步跳、两单一跨以及完整的三级跳远练习,注重上下肢的协调配合。②短程助跑单足跳、跨步跳、两单一跨以及完整的三级跳远练习,注重上下肢的先后摆动动作。③短程助跑单足跳、跨步跳、两单一跨以及完整的三级跳远练习,注重在摆动时两臂要适当打开,以利于维持身体的平衡。
第四篇:初中数学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教学策略>—读后感
说实话,买来的书真的几乎没看,当时翻翻还可以,却没有兴趣读下去。倒是从图书馆借来的《初中数学教学策略》一书,虽然也没有看完,但部分章节引起心灵的共鸣。
由马复教授主编的《初中数学教学策略》一书,是初中数学教师专业发展读物。它着重于解读初中数学课程内容、明晰课堂教学目标、展示课堂教学案例、分析学生学习背景;针对教学过程中备受关注的“课题学习”的教学,基本功教学与评价等问题,提出了极具操作性的建议。
本书共分六章,第一章较为系统地探讨了初中数学课程、教学,以及教学策略生成等基本问题。它们是后续几章所提出的教学策略、教学设计乃至案例分析的基础。第二至第五章分别讨论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概率与统计”“课题学习”四个课程领域的教学策略。第六章简要探讨了“数学基本功”教学。
本书不仅让自己在认识上提升了一个高度,且在教学上也给了我专业引领。前段时间还有点得意于自己的一节《二元一次方程组》复习课。考虑到本课之前是《一元一次方程》又是中考复习,所以设计的第一个环节是解方程:
做到第二题时,学生就议论起来:这个怎么解呀?解不出来的?有无数多个解„„其实,我想要的就是这种结果,激发大家的思考:在争论中得到正确结果。接着让学生做了一个变形。看到这个式子你想到了什么?一次函数。那它的图像是什么形状?这无数个点组成了一条直线,每个点都有横、纵坐标组成,也就是一对数值,就是方程的一个解。这样就解释了问什么一个二元一次方程会有无数个解。接下来解方程组,也就自然解决了为什么方程组只有一个解。利用函数可以很好地解释方程的问题。函数是初中代数的核心内容,其原因不止因为函数本身是研究“变化过程中变量之间关系”这个重要主题,更重要的是,函数还是串联整个初中代数的一个重要脉络。代数式求值的问题可以视为求取函数在某个特定自变量时的函数值;方程可以看成是相应函数在某个特定函数值时的情况;不等式(组)可以看成是相应函数在某个特定函数值范围时的情况。设计中将函数引入方程的复习过程中,我希望能给学生一个清晰的知识体系。第二个环节是代入法与加减法具体解方程组,在解题中比较针对具体问题选用合适的方法。虽然自己认为设计还不错,但总感觉是老师带着学生走。学生的主动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本书中指出学生的心声:“以前的复习课,全由老师讲,我们很多同学听一会儿就分散精力,有一些学生根本就没有听„„”“以前老师布置的各种不同类型的习题,我们只是为了完成作业,从没有认真去想一想它们之间有何联系和规律。” 作为教学对象,学生无疑应当是我们选用任何教学策略时必须考虑的最重要因素。现实中,我乃至我们的课堂也许“从我出发”展开教学的现象比较普遍,还没有“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不能真正满足学生复习、整理,进而加深理解相应的课程内容,这将注定我们的课堂效率不高。书中指出复习课还可以这样设计:先让学生对这一章内容进行整理,课堂上展示,让学生自己先去做一做,再交流,通过交流,可以相互启发,这样收获要大得多。
现在的课堂评价一个重要方面不是老师怎么上课,而是课堂上学生有多少收获,有多大的发展,这就赋予教师更高的要求、更大的责任和更多的期望。过去,教师只要告诉学生什么是数学,怎么做数学就可以了,现在则要引导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与学生平等的交流和给予恰到好处的点拨。针对学生目前根据条件“预测结果”与依据结果“探究成因”能力的欠缺,我们更要重视学生解题习惯与解题反思能力的培养。教师的作用,特别要体现在引导学生思考和寻找眼前的问题与自己已有的知识体验之间的关联方面,在于提供把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之中的机会,在于营造一个激励探索和理解的氛围,在于为学生提供有启发性的讨论模式。
有时候,学生会问:“老师,学数学有什么用呢?这么难!”事实上,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走出校门、进入社会以后,就不再解方程组,不再做数学题了。但化归的数学思想方法——把不熟悉的问题变为熟悉的或者已经解决的问题,则对他们来说是终身有用的,而这应当是数学教育留给学生的痕迹——把一切忘记以后留下来的东西。
第五篇:初中数学教学策略
摘要:新课改后的数学教材中,代数与几何内容并存。不管怎样变化,万变不离其宗。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始终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激发学生兴趣;
二、培养学生的几何基本功;
三、抓住契机,渗透思想教育。
关键词:兴趣 基本功 思想教育
在我上初中时,老师常说:“几何、几何,叉叉角角,老师难教,学生难学。”究竟好教难教、好学难学,本人就以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同仁们交流。新课改后的数学教材,代数与几何内容并存。不管怎样变化,万变不离其宗。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始终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管老师理论多高,课讲得多好,学生如果无兴趣,就等于白白浪费大家很多的宝贵时间。那么,怎样激发学生兴趣呢?
1.发现几何中图形的美,培养学生兴趣,消除畏惧感。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几何图形的组合,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让学生感受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在教学中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现实生活的设计中,使学生产生创作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不断创新,维持长久的数学学习兴趣。
2.改好作业是拉近师生距离、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多半教师都在批改作业时,一味追求“错”、“对”,对错的进行更正,对的打上“√”。其实不然,每位教师批改的作业,究竟学生认真阅读没有,没有阅读就没有效果。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弱点,都想看到成功之处,所以批改作业时,应该区分学生平时成绩。如:优等生做对该作业,用真心、诚心的话加以表扬,如“OK”“Very good”;错了,则用“请认真检查,一定能找出原因”来加以勉励。中等生做对了,批上“真聪明”、“凭你的努力,一定会到达胜利的彼岸”;若错了,批上“再努力些,一定会成功”。学困生做对了,批上“进步真大”、“你父母一定高兴”等评语;错了,批上“我能帮你吗”、“相信你一定会成功”„„这样,每位学生都喜欢看作业本,这会没有效果吗?
3.作业减负也能激发学生兴趣。实际上,教育部、教学专家都把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放在重要位置上加以强调。若学生作业过多,会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在小学阶段,绝大多数学生都是因为数学作业过多,一上数学课就烦,产生厌学情绪。当然,一旦没有课外作业,学生会很高兴,要让学生相信,只要上课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就能完成教学目标。
二、培养学生的几何基本功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七年级数学要开始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画图能力以及符号的转换能力和推理能力,为今后几何的学习打好基础。鉴于以上要求,要根据教材的起点“线、角”,及时加强能力的训练和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