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中国法律史学会2013年会(杭州)
关于中国法律史学会2013年会(杭州)最后邀请名单及有关会务事宜的说明
法律史学界各位同仁:
中国法律史学会2013年会将于下月9—11日在杭州西湖杨公堤路一号华港海航酒店举行。会议正式邀请函(纸质),已经于8月28日正式寄出,请查收。
本次年会的与会邀请,分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去年11月11日,在海口举行的2012年年会上正式公布2013年会研讨主题及有奖征文方案。
第二阶段,今年4月12日,在七个法律史学术网站上正式发出“预备通知”,通告会议主题、时间地点,建议欲参会者准备主题论文。
第三阶段,今年6月14日,向法律史学会所有现任理事及近四年间积极参与年会的部分会员发出直接针对个人的电子通知,恳请提交论文。同时在七个法律史学术网站公布了这份通知。通知中明确指出,是否最后邀请,要视是否提交论文而定。
第四阶段,今年8月28日,向法律史学会所有现任理事(不管是否提交论文)以及正式提交论文的会员发出正式邀请函(纸质本,电子本)。凡在第三阶段收到电子通知但没有提交论文者,除理事外,未再邀请。
因为会议场地有限,亦因经费预算有限,谨预向各位致歉:(1)凡未获得纸质正式邀请函(或与纸质同时发出的电子邀请函)者,无法接待!(2)正式邀请函只对受邀者本人有效,一函一人,请勿携带他人。65以上年长者可携带亲属一人协助,请事先告知以便安排。(3)除个别年长者经事预商先特免外,所有与会者均应缴纳会务费400元,并自行在酒店服务台按协议优惠价格办理入住手续。
杭州师范大学法学院 杭州师范大学法治中国化研究中心 2013年9月5日
第二篇:中国服装史学后感
《中国服装史》学后感
衣食住行,衣是人类生存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需求之一,对服装最简单的理解就是衣服,从人类服装的发展史来看,从最原始的功能蔽体保暖到现代主流的社会时尚个性,历朝历代报装发展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而在中国服装发展史上,各朝代传承和各民族融合形成了悠久而独特的中国服装。
原始社会,由于没有纺织技术,兽皮作为原材料,由骨针缝投制而成的衣服是最早的制作方式。其作为蔽体保暖的工具作用表现得十分明显,也就是说服装产生最根本的目的是蔽体,这是一种天然的需要。当然那时的人们也开始用美石、兽齿、鱼骨、贝壳等作为装饰品也体现了人类的另一种天性:对美的追求。在我看来,也正是有了这种天性,服装的文化、艺术内涵才有了发展的空间。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纺织技术的发明,布逐渐替代兽皮成为主要是的服装原材料,也就开启了服饰多样化发展之门。而中国服装样式发展的脉络也相对比较清晰。从最早的上衣下裳,到战国时期的胡服的盛行,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变化,再到秦汉时期的深衣,汉时的袍服,深衣在中国服装店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深远的影响,时代的烙印,到魏晋南北朝时,大袖衫,垂髯服,女衫裙又成为该时代主要服饰,深衣渐废;到隋唐时,男子以幞头袍裳为尚,而后又引进回鹘女服。由此可见,一个繁盛的时代,对服装业的迅速发展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而到后期,无论是元朝还是清朝,都是在少数民族的统治下,其服饰都明显融入了异域服饰特点,对原来的服装样式
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比如后来的旗袍,就是非常典型的一种。通过对中国服装史的生产力的概述,我们不难发现,服装的发展方向是沿着手实用——美观实用——美观实用地位 这个方向发展的。而在其中,有多种因素在制约或影响着其发展的,有历朝历代的封建思想,不同地域的不同审美文化,不断进步的制作工艺,社会分工的不同需要,由于这些的制约,我们可以客观地说,中国服装业并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繁荣,而只是一定意义的文化象征和带有各个朝代政治标签。
接下来会有具体阐述。
首先,从服装的材料来看说。我们知道,兽皮时代以后,以麻为代表的人造材料出现了。逐渐有了麻、绢、罗、锦、纱、丝、绸、棉等材料,这也让人们穿衣有了更广泛的选择空间。但是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普通人民被规定只能穿麻布衣服,而王公贵族能穿上绸缎。我觉得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服装的发展,因为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造力被束缚了,而历史发展变化推动力量的恰恰就是人民;同样,这同样的表现在颜色的限制上。由原始社会的开放,到后来君王的限制,我们知道如暖色调红黄,已经成为了御用色调;而一般老百姓往往只能穿素衣,比较单一,也就没有了特色可言。在一些文学作品中,我们还可以了解到,被皇帝赐予一件黄马褂是一份多么了不起的荣誉。当然,也有一些对颜色放开的朝代,如唐朝,经济的繁荣,文化的繁荣,思想上的繁荣,社会的繁荣,也成就了一代的服装繁荣。
在中国的服装史上,还有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那就是图案。古代天子祭祀冕服上有十二章纹:日、月、星辰、群山、龙、华虫、宗
彝、藻、火、粉米、黼、黻等。那时人们对天地自然特别敬畏,有固定的祭祀活动,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民间有了人在服装上刺花虫鸟兽,福禄寿辰等。我觉得这也是显示出真正意义上的繁荣,从各个时代出土的雕塑,衣服可以反映出家个时代人们的生活面貌和文化印记。而代表皇权的龙袍,其上的龙图案,确实是华美无比,统治阶级把它虚构描绘成中华民族的图腾,用来维护其统治,对于这个最“神圣”的图案我认为 这只是一个政治标签而已,是统治者的对其自身合理性的自我标榜。但从另一个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出,服装上的图案对于服装的意义是多么重大。
服装史的进程,也就是四种人服装史的进程 :帝王,贵族王侯,平民百姓,征战将士,而在这四类人中,既有严格的区分,也有相互渗透:帝王服装的奢华和象征,王侯贵族的华丽,平民百姓的朴素和简单,征战将士的实用,尽管一直在变化,但都是在各自的轨道沿着各自的特点发展,很少有逾越,这也就是国什么中国古代服装虽说有发展,但有难突破的原因。
在鞋子和帽子的发展中,也有很多次值得我们去探究和发现,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我想谈谈民族融合对服装发展的影响。中国古代在商周很长时期内,传统的上衣下裳一直是社会的主要服饰,战国时,赵武灵王引进胡服,最早是因国打仗骑马的方便,但后来流传到民间,被人民普遍接受,成了主流的服装。原因什么?舒适方便。而先前传统的服装,袖长,长裤至足,行动并不方便。也就是说人们忽略了服装最基本用
途——为人们带来舒适。像这样的融合,无疑对服装发展是一次飞跃。而后来的蒙古人和女真人统治中国时。元朝地域辽阔,种族混杂,各种文化交相辉映,既有农耕文化,也有草原文化,既有中土文化,又有西亚伊斯兰文化,欧洲基督教文化,这就造成了元朝服饰的多样化。也使得服装又有了一次大的发展。女真族的服饰装束为主,具有典型的北方游牧民族特色。历时数千年的宽袍大袖,拖裙盛冠,潇洒生动,纤弱柔美的的汉族传统遭到破坏和变革。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衣袖短窄,素朴肃穆的满族旗装取得了统治地位。旗装以用料节省、制作简便、穿着便利为其特点。清代服装尽管在外观形式上拼弃了许多传统的基本形制,但它内在的东西却没有改变,其精神实质与整个中华民族服装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它既体现了本民族的习俗特征又保留了数千年遗留下来的等级制内容,然而其条文的庞杂、章规的繁缛,却超过了历代。所以民族融合对服装的发展是具有非常重大意义的。
通过对《中国服装史》课程的学习,我了解了中国服装史的辉煌灿烂。同时,我也认为,学习历史就是为了更好的指导未来,结合这段生长在封建王朝的服装史,我谈谈我理解的未来服装业:
一,服装文化是与时俱进的,是与时代紧密结合的。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它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经济发展程度,社会制度的导向。
二,服装既是我们生活必不可少的内容,作为一门艺术也逐渐为人们所接受,研究服装,既是提高生活质量,也是对艺术,灵魂的追求。
三,服装在新的时代也必定有新的内容,新的内涵,从保暖,舒适,美观,地位象征,还会向逐渐向追求心灵自由,个性方向发展,或者是一种价值取向,一种人生态度。只要人们追求美,追求自由的心不止,灵感就永不会消失。
四,一方面我们要注重同世界的融合,另一方面又要保持民族性,努力发掘民族文化精髓,向世界展示中国服装文化同时也宣扬中华民族文化。
第三篇:20世纪中国史学名著目录
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名著
夏曾佑1865-1924《中国古代史》(《最新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孟森1868-1937《明清史论著集刊正续编》
梁启超1873-1929《中国历史研究法》《清代学术概论》 王国维1877-1927《观堂集林》
陈垣1880-1971《明季滇黔佛教考》
岑仲勉1886-1961《隋唐史》
金毓黻1887-1962
李大钊1889-1927
胡适1891-1962
郭沫若1892-1978
顾颉刚1893-1980
范文谰1893-1969
钱穆1895-1990
傅斯年1896-1950
李济1896-1979
翦伯赞1898-1968
周谷城1898-1996
吕振羽1900-1980
向达1900-1966
侯外庐1903-1987
韩儒林1903-1983
尚钺1902-1982
齐思和1900-1980
邓广铭1907-1998
吴晗1909-1969
白寿彝1909-2000
邵循正1909-1973
夏鼐1910-1985
谭其骧1911-1992
唐长孺1911-1994
陈梦家1911-1966
胡厚宣1911-1995《青铜时代》《十批判书》《甲申三百年祭》《中国史学史》 《史学要论》 《中国哲学史大纲》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古史辨自序》 《中国通史简编》 《先秦诸子系年》 《民族与古代中国史》 《安阳》 《历史哲学教程》 《世界通史》 《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 《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 《中国古代社会史论》 《穷庐集》 《中国历史纲要》 《中国史探研》 《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 《朱元璋传》 《民族宗教论集》 《中法越南关系史末》 《考古学论文集》 《长水粹编》 《魏晋南北朝史论丛》 《尚书通论》 《甲骨学商史论丛初集》
第四篇:中国史学的理性之光
中国史学的理性之光
我们都知道,西方启蒙时代的理性史学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中国由于封建社会的长期延续,没有发展起如欧洲那样大规模的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也就没有产生如西方那样典型的理性史学。但是,中国史学发展依然依稀可见微弱的理性之光,它大致经历了两个阶级。
第一阶段,从明代中期至明末清初,主要标志是怀疑主义思想和反封建思想的不断滋长。影响较大的史学家是李贽(1527-1602年)、王夫之(1619-1692年)、黄宗羲(1610-1695年)、顾炎武(1613-1682年)等。李贽从人类的“德性”本无区别的认识出发,认为人都应是平等的,“曷尝有所谓高下贵贱者哉”。这是明显的反封建等级的说教。他反对道学家提倡的禁欲主义,认为:“情性,则自然止乎礼义,非情性之外复有礼义可止也。”他在史学方面的代表作《藏书》、《读藏书》,往往是以不同于传统的是非标准来评论历史人物,自认为“凡昔人之所以忻以为贵者,余多认为假,多认为迂腐而不才不切于用;其所鄙者,弃者、唾且骂者,余其以为可托国托家而托身也。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都是明末清初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和史学家。王夫之说,古代的分封制不可复行于后世,是因为“民力所不堪,势在必革”,而郡县制实行近两千年却不改变,是因为“令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王夫之虽然说不清楚“势”的含义,同西方的理性史学明确主张研究历史发展规律有相当距离,但他还是认识到了历史发展是有一种内在的因素在起作用。顾炎武治史,重实证、重考察,对后来乾嘉考据史学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又是中国的实证主义史学的先驱。黄宗羲的历史思想具有更鲜明的早期启蒙思想的色彩。他的《明夷待访录》一书,把批判的锋芒直指封建君权。黄宗羲反对学术上一切取证于“经”,提出“取证于心”,这是带有理性主义之光的思想。
第二阶段是清代后期,以龚自珍(1792-1841年)、魏源(1794-1857年)发端,主要代表人物有康有为(1855-1927年)、梁启超(1877-1929年)、夏曾佑(2863-1924年)、章太炎(1869-1936年)等,龚自珍认为,变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他直言不讳地指出:“与其始来者以致力改革,孰若自改造?”魏源同样重视历史变革的考察,他所编著的《海国图志》是第一部比较系统的介绍西方历史地理状况的专著。正如他自己所说,过去史著都是“以中土人谈西洋”,而他这部著作则是“以西洋人谈西洋”。近代杰出的启蒙思想家、维新变法运动的领袖康有为除向清帝光绪进呈《俄罗斯大彼得变政考》、《日本明治变政考》倡言实行新政外,又借用经今文学的“公羊三世说”来阐明君主立宪是历史进化的必然趋势。他的《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著作破坏了长期以来儒家传统和封建正统观念对史学的束缚,阐明了“人类进化,皆有定位,自氏族而为部落,由部落而成国家,由国家而成大统,由独人而渐为酋长,由酋长而渐正君臣,由君臣而渐为立宪,由立宪而渐为共和国”的进化思想,他还用“一统之世”与“并争之世”这一范畴对东西方社会文化的发展作了综合比较,要求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结构都要适应世势的变化而改变。章太炎于二十世纪初最早提出用进化论观点揭示历史发展的过程,并提出要特别注意,从生产工具的制作、生活方式的变迁去认识历史发展的趋势与必然性。梁启超早年追随康有为的资产阶级改良活动,二十世纪初发表了《中国史叙论》,响亮地提出“史界革命”的口号,批评“中国之旧史”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知有个人而不知有群体、知有陈迹而不知有今务、知有事实而不知有理想。他认为“新史学”应当叙述进化的现象,尤其是叙述人群进化的现象,并从中求得“公理公例”。他所说的“公理公例”,包含着对于历史的解释和探求其规律的思想。
严格说来,中国对于历史本质的理性主义的探究,从十九世纪中叶至二十世纪初,虽然也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却并没有完成它所应当承担的任务,很快被马克思主义史学所取代。
山东省肥城市一中 寇玉海
邮编:271600 电话:0538-3235850 E-mail: zk_yb@163.com
第五篇:2019年暨南大学中国史学考研参考书目
2019年暨南大学中国史学考研参考书目
2019想考暨南大学研究生的同学们,相信你们都很关心考研参考书目是什么,毕竟考研参考书目是同学们复习的重要资料,有参考书目可以复习比自己瞎复习的可省了不少事。今天聚英考研网就为大家整理了暨南大学中国史学考研参考书目,欢迎大家关注我们官网的消息。
历史文献学 考试科目:
A.101思想政治理论; B.201英语或203日语; C.313历史学专业基础; 复试:中国历史文献学
中国古代史 考试科目:
A.101思想政治理论 ; B.201英语或203日语 ; C.313历史学专业基础 ; 复试:中国古代史
历史地理学 考试科目:
A.101思想政治理论 ; B.201英语或203日语 ; C.313历史学专业基础 ; 复试:中国历史地理综合
中国近现代史 考试科目:
A.101思想政治理论 ; B.201英语或203日语 ; C.313历史学专业基础 ; 复试:中国近现代史
专门史 考试科目:
A.101思想政治理论 ; B.201英语或203日语 ; C.313历史学专业基础 ; 复试:中外关系史
为方便大家学习交流,给大家推荐2019考研交流群102266902。(资料自行下载、学长学姐免费答疑、研友交流等,已经有小伙伴加群,大家可以一起交流一起成长。)
为了方便各位考生收集资料,聚英考研网也将实时更新全国各大高校包括招生简章、招生目录、参考书目、报录比、复试分数线在内的研究生招生信息。免费提供考研真题资料下载,考研直播课、考研辅导程,以及学长学姐高分经验分享、考研干货等内容,欢迎各位考生加群或者进官网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