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家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时间:2019-05-15 04:30: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4年家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4年家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第一篇:2014年家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家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2014年5月12日 地点:金厂中心校会议室

各位家长朋友: 大家好!

首先自我介绍一下,我是金厂镇中心学校/心理健康课/专职教师,我叫杨春燕。春天的“春”,燕子的“燕”,从名字上大家就能看出,我就是一个很开朗、外向、容易让人接近的人。很高兴在这里认识大家,我知道在坐的各位不但是各个单位的骨干和中心力量,同时更是我们兴隆小学,一些特别关爱孩子的家长代表,在这里我代表兴隆小学全体教师,对大家的到来表示衷心的感谢!谢谢你们!

看上去我和大家的年龄相仿,所以大家可以叫我杨老师,更可以叫我春燕,这样会感觉更亲切,就像我们是认识多年的老朋友一样,与其说是给大家讲课,还不如说我们一起来探讨,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棘手的问题和有效解决的办法。有的家长和我说,我家孩子太任性了,你说他一句他有十句;有的家长说,我家孩子就是不爱学习,一写作业就磨磨蹭蹭;还有的家长说:我家孩子学习好,可是几乎没有朋友,总是一个人在家看电视等等。把这些诸多的、困扰我们的问题概括起来,无外乎就是心理问题和学习问题两大类。希望通过今天与大家一起探讨,可以让我们能对一些问题有一个新的认识,并可以找到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首先,我把我亲手制作的一份礼物送给大家,请大家一起来欣赏*《生命是花孩子是花中的蕊》。

从大家的目光中,我看到了你们对孩子的关爱、对教育知识的渴求,那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今天要探讨的话题:

*

一、儿童心理健康 *

二、生命的最初 *

三、重要的现在 *

四、高远的未来。*

一、儿童心理健康 *

1、健康

我们都知道:拥有健康关不意味着拥有一切,但失去健康则意味着失去一切!那么什么是健康呢?

世界卫生组织近日提出了健康的新概念:*所谓健康,并不仅仅是不患病,还应包括心理健康以及社会交往方面的健康。也就是说,健康是在精神上、身体上和社会交往上保持健全的状态。

*

2、心理健康 什么是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就是人的内心世界与客观环境的一种平衡关系,是自我与他人之间的一种良好关系的维持,即不仅是自我安定感和安心感的获得与确保,还要自我实现,具有为他人的健康服务的能力。

关于心理健康,世界各国在不同时期都有不同的看法,但有一点是相同的,人们越来越重视心理方面的问题。现在我们就来了解和孩子息息相关的儿童心理健康。

*

3、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准

人的心理是否健康,有许多标准,但目前尚无统一测量标准。根据我国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儿童心理健康应具备以下七条:

*(1)智力发育正常 *(2)稳定的情绪 *(3)正确认识自己 *(4)良好的人际关系 *(5)稳定协调的个性 *(6)热爱生活

*(7)心理活动与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相适应

通过上面的内容,我们了解了一些儿童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那么为什么有的孩子很优秀很快乐,而有的孩子总是有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呢?我们知道:*人生的第一课堂是在家里,而父母是孩子最初、也是最好的老师”。孩子出生后,首先接触并受其影响的就是家庭环境。我们知道,小婴儿刚出生的时候,几乎没有什么不一样,吃、睡、哭,通常都是没有什么大的区别。但是慢慢的就不一样了,我们能看得出,学前的孩子,他们在个体上就有很大的差异,这主要是家庭环境影响,什么样的教育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孩子,一位心理学家说过:*“给我一百个孩子,我可以把他们中的一部分培养成小偷,同时,也可以把一部分孩子培养成警察。”可见在孩子的发展历程中,家庭环境具有很强的影响力,我们每个人的心理品质都或多或少的烙着家庭的印迹。一个和睦、温暖、重感情、守信用、积极向上的家庭,可以铸就孩子健康的心理。反之则极有可能给孩子幼小的心灵留下不可弥补的创伤。因此,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也成为我们这些父母应该做到的事。

经常能听到有人说:“你看看人家那孩子!”对此赞叹不已,我们可要知道:*“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天使”,西方人有一种说法:每一个孩子都是上帝手牵着手送到人间的天使,他们都是独一无二的。现在,这一观点在全世界得到了认同。教育人士普遍认为,每个孩子都有天才的特质,关键是父母怎样引导、发现和释放孩子的天赋。由此看来,我们自己的孩子就看我们自己怎样教育了。

*

二、生命的最初。

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爱情的结晶、生命的延续,还记得你知道怀孕了那一刻的兴奋吗?还记得孩子出生时那第一声啼哭吗?还记得他蹒跚学步的样子吗?还记得他会叫爸爸妈妈时的情景吗?相信我们再次回想时,我们看到了生命最初的样子。

有句话说:*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以相聚为目的的,只有一种爱是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儿女的爱。而且越早从父母身边分离越好.它所要表达的就是*“授之于鱼,不如授之渔”,道理有相通之处.

给大家讲一个童话故事:*《母亲的心》

一个王子在小树林里邂逅了一位公主,王子便深深地爱上了她。每个黄昏,他们都来这儿约会。有一次,公主愁容满面,王子再三追问原因,公主说:我要向你要一样东西,你一定不会答应我,所以我很伤心。王子信誓旦旦地说:说吧,我会给你的。那公主要的竟是王子母亲的心。王子向母亲提出了这个要求,母亲把刀递给王子说:把我的心拿去吧,孩子,快去找你心爱的人。王子掏出了母亲的心,飞快地向小树林跑去。路上被树根绊倒了,手里捧的那颗心说话了:孩子,你摔痛了吗?

叫人好感动的故事,虽然只是个童话,但为了孩子,我们每个母亲都情愿捧出自己的一颗心来。如果可以的话,我们同样可以把心爽

快地交给孩子,来换取孩子成长的幸福和快乐。

再给大家讲一个父爱的故事:*《翅膀下的风》

有一个父亲是一个作家,说他女儿小的时候,第一次存了许多的零用钱,想偷偷地给他买一件父亲节的礼物,孩子千挑万选地买了一只绿色的玻璃花瓶,她提着纸袋兴高采烈地回家,可是在路上一不小心纸袋子掉在地上,把玻璃瓶给打破了。她伤心得不得了,回到家一

句话都说不出来,大哭了一顿。父亲也很惋惜,恨不得能在半路上替她接住那只花瓶。但是已经发生的事无从挽回,他笑着对孩子说,你可真了不起!在哪找到这么多晶莹剔透的东西?孩子破泣为笑了!

这件事过去20年了,有个出版社要这个父亲写本儿童书,主题是最难忘的一件事。女儿就说她可以写,父亲很高兴地让她去写了,她写的就是这个破了的花瓶的故事。

当她写好第一稿给父亲看时,父亲的眼泪流了下来,因为女儿在结尾时说:“那是我最难忘的父亲节,因为我送爸爸的是一只打破的花瓶,爸爸却在碎花瓶里给我装满了晶莹剔透的东西,那就是幸福!

而当年他们最喜欢听的歌是《翅膀下的风》,我们看见鸟儿飞翔以为那是它有翅膀的缘故,托着它、推动着它,我们相信这个世界就是靠着父母像翅膀下的风一样的爱,才能使孩子向上提升,飞得高、飞得远!

*《翅膀下的风》歌词是这样的:

在我的影子里你一定很冷,阳光都被我挡住。

但你一直满足于让我发亮,你一直在我身后跟着,所有的荣耀都给了我,而你却是我背后最坚强的支柱,没有名字!

我能高飞像鹰,全因为你是我翅膀下的风。

刚刚这两个故事,让我感受到父母的爱是多么伟大!谁都会爱自己的孩子,但爱却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真正的爱就像阳光,随时包裹着你,却给你无限的自由。那么我们怎么来爱孩子?怎样利用心理学知识,重视孩子现在的成长呢?

*

三、重要的现在。

我们一起来看看一组调查数据:*中国儿童的心理素质合格为19%,而美国为41%,日本为60%以上。有人曾说:“中国的孩子聪明才智是世界闻明的,同时他们的心理素质之差也是出名的。”造成中国孩子心理素质差与我们家庭教育水平密不可分。当我们开始重视孩子的现在的成长时,我们要努力做到:

*1、给予积极阳光的思想。

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苹果的两种分法》

美国一位著名心理学家为了研究母亲的教育对子女一生的影响,在全国选出有卓越成就和犯罪记录的代表人物各50名,请他们谈谈母亲对自己的成长和发展的影响。其中一个监狱犯人回忆他母亲给他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时说:“小时侯,有一次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绿绿大小不同。我一眼就看见中间一个又红又大,这时妈妈问我和弟弟:‘你们想要哪一个?’我刚想说要最大最红的那一个,这时弟弟抢先说出我想说的话,妈妈听了,瞪了他一眼,责备他说:‘好孩子要学会把好东西让给别人,不能总想自己。’于是,我灵机一动,改口说:‘妈妈,我想要那个最小的,把大的留给弟弟吧。’妈妈听了非常高兴,在我的脸上亲了一下,并把那个又红有大的苹果奖给了我。我得到了我想要的东西,从此我学会了撒谎。以后,为了得到想要的东西,我不择手段,直到现在我被送进了监狱。”

另一位是在事业上取得卓越成就的著名人士,他回忆自己在成长过程中母亲给他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时说:“小时侯,有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绿绿,大小不同,我和弟弟都争着要大的。妈妈把那个最大最红的苹果举在手中,对我们说:‘谁都想得到它,很好。现在,让我们来做个比赛,我把草坪分成三份,我们一人一份负责修剪好,谁干得最快最好,谁就有权得到它!’结果,我赢得了那个苹果。我非常感谢我的母亲,她不仅让我得到了苹果。而且也让我明白了一个简单也最重要的道理:*要想得到好的,就必须努力,这很公平,你想要多少就必须为此付出多少努力!

两位母亲给孩子分苹果的两种不同方法,产生了两种不同的结果,这给人们的启示是深远的:*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你可以教孩子说第一句谎言,也可以教他做一个诚实的、永远努力争取的人。我们是否可以把这里的母亲改成父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可以教孩子说第一句谎言,也可以教他做一个诚实的、永远努力争取的人。有句话说:“母爱如水,父爱如山。”家庭教育父母是同样重要的。事实上,在我国传统的教育观念指导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有的很会讨好,有的在家、在学校和社会上呈现出表里不一的多重人格。将来人类社会是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上面第二位母亲对孩子的教育方式给我们提示的教育观念是:*顺应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给孩子最积极的东西,使一些小事变成让孩子终身受益的道理。

*2、帮助孩子学习一些能力。

比如自我控制能力。给大家讲一个故事*《留住你口袋里的糖果》。

一天,在美国德克萨斯州某个镇子的一所小学校里,有一个班的学生被老师领到了一间大空房子里。老师出去了,只剩下这些学生们静静地待在那里。几分钟后,有的同学就沉不住气了,东张西望,显得很烦躁的样子,而有的同学则始终默默地观察着周围的一切。

终于,老师领着一个陌生人走了进来。陌生人一脸和蔼地来到孩子们的中问,给每个人发了一块包装十分精美的糖果,并告诉他们:这块糖现在已经属于你了,如果你想吃的话,可以随时把它吃掉。但是,如果谁能坚持到等我回来再吃,那就会得到两块同样的糖果作奖励。说完,他和老师一起离开了这个房问。等待是漫长的,尤其是对孩子们,更何况他们自己身边还有一块诱惑十足的糖果!

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糖果的诱惑力也在不断地增强。慢慢地出现了骚动,有一个孩子实在忍不住了,他急不可耐地剥下那精美的糖纸,把糖放进嘴里。为了带动大家效仿自己,那夸张的“啧啧”声更是引得周围的孩子垂涎欲滴。在他的影响下,一些孩子终于忍不住了,纷纷把属于自己的那块糖放进嘴里。但仍有些孩子在坚持着,他们竭力地控制着自己,一直等到陌生人的再次出现。

陌生人回来后,兑现了自己的诺言,那些付出等待的孩子们得到了他们应有的奖励。

孩子们当时并不知道,这原来是那位陌生人做的一种叫做“延迟满足”的心理实验。后来,那位陌生人跟踪这些孩子们整整20年,他发现,能够“延迟满足”的学生,数学、语文的成绩要比那些熬不住等待的学生平均高出20分。参加工作后,他们从来不在困难面前低头,总是能走出困境,获得成功。

听完这个故事让我们若有所思,我们的孩子忍耐力是什么状态呢?

给大家讲讲我上过的这样一节,让我哭笑不得的课:

上课铃声已经响了,后回来的学生忘了关门,突地出来五六个一拥而上,我以为怎么了?原来他们是热情扬抑地把班级的门关好,哈哈!是不是应该表扬他们为班级所想的行为?不过,不太适宜吧?

正当我眉飞色舞地讲着课时,一个学生从座位上慢悠悠地站起来,走过我面前,走到班级门口,我心里想:门没开啊?不会是去关门吧?只见他开门走了出去,那情景宛若梦游一般,我突然惊醒:“你干什么去?”他没理我,正当我要出去拦他时,他回头告诉我:“老师,我尿尿。”„„我想可能他属于特殊学生吧,再说小孩子难免会控制不住要上厕所的,(说实话,看情形一点不像着急。)就让他去吧!

而他回来时,不用说有没有敲门,依然是慢慢悠悠的样子,其他学生一直看着他,走到座位时竟然出突我们预料地在座位旁转了个圈坐了下来,学生们哄堂大笑„„

我想了想,还是原谅了他,一个孩子的不良行为是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努力才能纠正的,他只是个孩子!

课正常进行,听到有个孩子小声地说:“我要喝水!”我没理会他,只是用眼神控制了他,可是他还是不断地说:我要喝水!我索性停下来:

“你过来,到老师这儿来。”

他乖乖地走到前面。

“老师问你,你非常渴吗?”

他摇摇头。

“那下课再喝水行不行?”

他点点头。

“我们长大了,需要控制一些想法。比如上课时不能喝水,下课可以,如果每个学生都想上课时喝水,那我们这节课还上不上了?”

他呆呆地看着我。

“老师问你,你是想现在喝,还是一会儿下课再喝?”

“下课喝。”

于是我又开始讲课。过了不久,当我巡视他们的作业时,我感觉到有学生从我身后走过去——喝了水!

原来是刚才那个上厕所的孩子,我的火猛地攻到了嗓子:

“老师刚才和他说上课不能喝水,下课再喝,你没听到啊?”

学生们说:“他就那样,想喝就喝,想尿就尿。”

„„

现在的孩子忍耐力有多差!甚至他不知道有些事需要忍耐,可能家长会对此有不同的看法,小孩子嘛,这样的小事老师还不让?而事实上这可是大事,关系到一个人一生的大事,“小不忍则乱大谋”,怕说得也是这样的道理。

可能会有这样的现象,孩子回家咕咚咕咚喝了很多水,你就会问,怎么渴成这样?孩子说:我想喝水,老师不让。然后你就说了,这老师真缺德,我家孩子喝水都不让。

实际上,我们教孩子学会的不止是留住口袋里的糖果,更是一种自我控制能力,什么事应该做,什么事不应该做,什么事应该现在做,什么事应该以后做,这些都应该是从小时候、从小事情开始教育的,孩子的这种忍耐力是在他长大后,在充满竞争的环境里及为需要的;同时这样的忍耐力和坚强的毅力,更是一个成功人士所应该必备的,就像留住口袋里的糖果一样,练就的是忍耐、是自我控制、是坚定的信念,我们不要被眼前一时的痛快所诱惑,丢失了本该属于自己的长远利益。

我用我家的孩子做过《留住你口袋里的糖果》的实验,在这里说给大家听,大家也不防在自己的孩子身上试试。有一天早上,我带孩子去幼儿园,给她带了一些水果,然后又在食杂店里打算买奶,我然后就想试试孩子,我让她自己选择了一瓶奶,让她自己选,是因为那一定是她最想喝的。她选的是旺旺优酸乳铁盒装的,到幼儿园我告诉她,如果你今天不喝瓶奶,到放学后,妈妈会再奖励给你一瓶,这样你就会有两瓶旺旺奶了,但如果你喝了,那就不会有奖励。她高兴地答应了,一进幼儿园,她就大声地跟老师说:“老师,你快把这瓶奶放高点儿,别让我够着!”我背着孩子和老师说了这件事的原由,并且让老师在休息时把水果和奶都给她,让她自己来选吃什么。上午休息时老师这样做了,下午也是一样让她来选,结果我接她的时候,大家猜怎么样?她真就没有喝,我也实现了我的承诺。其实这样做,只是生活中一个简单的小事,孩子不懂怎么回事,但生活中诸如此类的小事多了,你就会发现,孩子的忍耐力在加强,在你的设计里,孩子一天天健康成长。我们每位家长都可以用相类似的事来帮助孩子,在他的性格里增加一份忍耐力。一份自我控制的能力。当然,我只是抛砖引玉,相信你们对此类问题会有更多的、更有益于孩子的方法。

其实从某个方面说,一个人的智商和他的命运没有什么关系,智商很高的人,比如清华大学的学生,智商很高,但也有自杀的;捡破烂的,智商相对低一些,但也有天天唱歌,过得很快乐的;所以说幸福与否与智商没有太大关系,那么与什么有关呢?对!性格!性格决定幸福!性格决定命运!而学会忍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坚强,学会合作等等,都是我们要给予孩子的能力。而我们用来教育培养孩子的时间怕只有十几年,二十年算多的。让我们把能扶他走路的时间利用好。

*3、引导孩子“亲其师”。

给大家说一篇文章《亲其师信其道》

女儿刚上初中,那股兴奋、好奇劲没能持续几天,就开始埋怨学校,主要针对数学老师,“个子矮,还没中等身材的同学高”、“操着浓厚的乡音,我们都听懂。”、“还骂人讲脏话”。对数学不感兴趣的女儿更是将所有怨恨都发泄在“数学作业”上,总要挨到最后实

在是没时间了,才很不情愿地拿出作业本,还要在桌子上使劲敲打几下。

向来信奉“亲其师,信其道”的我,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于是酝酿已久的一次谈话在一天晚上开始了——

这天,女儿早早地做完作业,哼着小调在家里走来走去,我觉得时机成熟,我开门见山,直接进入主题:“哎,这两天对数学老师的印象有好转吗?”我的态度尽量地和蔼。

她说:“好什么?我们简直不能容忍了,他今天竟骂我们全班同学都是猪。我们所有同学都不喜欢他,有人还想找校长要求换老师„„”我知道她在发泄,没有打断她,也没有批评她,认真倾听。等到女儿将老师的所有“罪行”都数落得差不多,语速渐慢后,我才说:“你们知道这位老师是怎么进你们学校的吗? 女儿觉得这个问题很奇怪,似乎还有些摸不着头脑。

我说:“经过严格的考试考进来的。”

女儿瞪着双眼看我,满脸的“鬼才相信”!好半天才挤出一句话:“就他那不足一米六的个子,怎么会考得上?一定是开后门的。

我十分耐心地问:“那想不想听听他考试的事?”

女儿疑惑地点点头。

于是,我将专门了解到的关于这位数学老师的考试情况告诉女儿——虽然身材够不上该校招聘教师的条件,但因为其面试和笔试成绩遥遥领先,感动了主考官,破格录用了他。还着重介绍说:“妈妈还要告诉你们,他的数学课在全市比赛中获过一等奖,经他辅导的学生参加省里比赛,好几个获过一等奖呢!”

我看女儿仍然不以为然的样子,又一次强调说:““这些我是专门到你们校长哪儿去打听到的。

女儿的表情依然不服:“就算你说的是真的,可他随便骂人总不对吧?”

我忙说:“也许他确实有时不太注意文明或不太注意方法,你们可以跟他说说,而且人总免不了犯错误,你们不也经常让老师头疼吗?”

我悄悄地叹了口气,感觉到“亲其师”不是靠一次谈话就能解决的问题。

可这以后,女儿好像寻找老师问题和数落老师的不是少了许多。大约一个月后的一天,女儿放学回家大声喊:“我们数学老师还真不错,今天其他几个班的老师都解不出的一道题,他一会儿就有了答案。”我暗自庆幸起来,因为我的“亲其师”计划终于有了好的开端。“亲其师”才能 “信其道”,才能让孩子从心里上接受老师,才可能跟着他来学习,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孩子学业有成,那一定要帮助孩子喜欢老师。

刚才我们讲了三方面的内容:*课件

*1、给予积极阳光的思想。

*2、帮助孩子学习一些能力。

*3、引导孩子“亲其师”。

事实上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还有很多需要我们了解、知道、分析、运用的东西,有待于我们以后慢慢地来学习。

四、高远的未来。

有人说过:*一个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操纵在执政者手中,不如说是掌握在父母亲的手里。孩子的成长与父母教育方法、教育态度、教育水平、文化素养等是密切相关的。相信有我们关爱、呵护、和正确的方法,兴隆小学的孩子一定会有一个更高、更远的未来!

好了,今天我们一起探讨了关于:

*

一、心理健康

*

二、生命的最初

*

三、重要的现在 *

四、高远的未来。

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父母更是孩子终身、最好的老师。

黎巴嫩诗人纪伯伦曾说过:* “如果父母是张弓,孩子就是搭在弓上的箭。”孩子将来成就如何,射向哪里,无疑将受父母这张“弓”的影响。做最好的爸爸妈妈吧!今天孩子会因为有你们这样的父母而觉得幸福,明天你们会因为有那样一个优秀的孩子而骄傲!

谢谢大家!

第二篇:家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稿

家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稿(家长会)

——让健康心理伴你快乐成长

主讲人:苏卉

亲爱的家长们:大家好!

很高兴和大家一起探讨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希望通过我今天的讲座,同学们会在学习以及生活中得到一点启迪,收获一点经验,长一些见识,心灵上得到一次震憾。心理学家曾经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报告,发现学生心理大多是较健康的,但也有9.5%的小学生存在较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如学习焦虑、冲动倾向、恐怖倾向、对人焦虑和自责倾向等等;从而提出应重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时需进一步重视家庭教育并特别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但现阶段涉及较多的还是心理问题较明显的大中学生,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仍未受到足够的重视。而实际上由于社会的发展、各种竞争的不断加剧以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一些失误,许多心理问题都表现出了向低龄化发展的趋势。例如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的一则案例讲,山东某县一名年仅8岁的小姑娘因被邻居怀疑偷钱而服毒自尽。由此联想到近年来见诸报端的类似事例,例如,某小学生因考试不及格被罚款而自杀,某中学生因“老师把我同小流氓相提并论”而卧轨身亡,某中学生因考试成绩不理想受到家长批评而离家出走等,可见对学生开展心理素质教育非常有必要。特别是对他们进行挫折教育,培养其耐挫能力,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已经是势在必行的问题。

我们知道,种子萌芽生长,必须经过黑暗中的挣扎才会有破土而出时的第一缕光亮;蛹破茧而出,必须经过苦苦挣扎才会有彩蝶的翅膀美丽如画。21世纪的小学生,必须排除人生道路上的种种困惑,克服前进道路上的种种困难,才能在学习、工作与生活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未来社会也日益要求个人在社会中具有健康的自我和主动发展的意识与能力。”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而且这种竞争也被移植到学校。那么小学生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哪些呢?

一、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1)学习和升学竞争导致的过度焦虑。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已经成了一些家长的愿望。一些孩子刚刚入学,其家长就把注意力放在孩子是不是能考“双百”上。一旦成绩不理想,就连吓带逼、连骂带损,给你们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致使学生视学习如畏途。

(2)交往中的心理矛盾与冲突。现在的小学生,绝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许多人从小养成了自我为中心,不关心他人,依赖性强、不容他人等不良倾向。而且孤僻、不合群的情况也很严重,这使他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面临很大的问题。小学生因为人际关系冲突苦恼的比例相当大,由于同学关系紧张和冲突而患病,比如学校恐惧症,或出走、自杀的情况也屡有发生。

(3)与父母、师长缺乏理解和沟通导致的心理矛盾和冲突。

与父母、师长难以沟通,相互间缺乏必要的理解也是造成你们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这种冲突随着你们年龄的增长,使你们普遍感到压抑、苦闷、无助和烦躁。一方面你们特别希望父母、老师理解你们的想法和做法;在教育实践中教师经常遇到因与家长和教师难以沟通而苦恼的学生前来寻求帮助,一些学生甚至痛哭流涕,足见其心理上压力之大。我们现在许多学生在情绪情感方面主要的心理问题有:抑郁、焦虑、易怒、羞怯、嫉妒、恐惧等心理问题。在行为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一般是:过失行为、说谎行为、偷窃行为、攻击行为、破坏行为、逃学行为等等。看这样的一个案例:洛虹是独生女,12岁,父母都是知识分子,视其为掌上明珠,爱护备至,期望极高。洛虹生性活泼,聪明伶俐,上学后成绩一直十分优秀,不仅父母,老师同学也都非常欣赏她,对她很是推崇,洛虹本人也意识到自己的出色,很自负。然而,正当大家都对洛虹满怀信心时,她却遇到了一个不小的麻烦,六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时,她正好重感冒,为了不耽误考试,她仍坚持来校参加了全部考试。由于身体不好,复习准备不足,加上心情紧张,结果考试成绩很不理想,不仅由史以来第一次掉下前十名,而且数学甚至才七十几分,给她以一记沉痛打击。这次前所示有的失利使洛虹变得沉默寡言、定神萎靡、情绪低落、食量也大大减少,逐渐怕见老师和同学。后来发展至整天躺在床上,再不愿去上学了。家长开始还没怎么在意,只是一般地安慰她几句。直到后来见她不愿去上学,他们才着急起来。问孩子究竟怎么了。洛虹说不清楚,只是一味地流眼泪。父母把她带到医院作检查并无身体异常。其实,她的这种行为表现可以判断是抑郁症了。直接原因是由于是她考试失败后自觉大失面子,精神受到严重挫折而造成的。而促发其发病的根源还在于她人小在赞扬声中长大,生活一帆风顺,以至意志薄弱承受挫折能力太差。造成的。可见,情商也可以说是心理健康成度对一个人的影响多么重要。造成这些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环境造成的,有的是教育方法不当造成的。有的是社会影响的等等。比如一个小孩长期在棍棒下长大的,就有可能造成孩子胆小懦弱的性格或造就有爆力倾向的性格。其实每一个问题学生,造成这个样子都是有一定原因的。其实大多是心理因素造成的。智障到底在我们这样的学校是极少的。

今天我想说的是我们的学生,普照遍存在的问题。一个是自信心的培养的问题。另一个就是如何面对挫折问题以及注意力的培养方法等。其实这不属于心理辅导的范围而属于心理训练的范围。希望对大家能有所用途。

有个小故事

一块钢板的价值 在经济学上曾经有一个著名的希尔顿价值说,大意是,一块普通的钢板值5美元,如果把这块钢板制成马蹄掌,它就值10.5美元,如果做成钢针,就值3550.8美元,如果把它做成手表的指针,价值就可以攀升到25万美元。那么,一块钢板值多少钱呢? 纽约州第一任黑人州长罗杰·罗尔斯的故事或许可以回答这个问题。罗尔斯出生在纽约州的一个贫民窟,这里的孩子逃学、打架成风,有的还偷窃、吸毒,非常难管,长大了也鲜有能找到体面工作的。而罗尔斯则幸运地遇到了皮尔·保罗――他的小学校长。皮尔·保罗想尽办法劝孩子们回到课堂,劝他们不要打架,劝他们要有理想,但都无济于事。最后他想到了给孩子们看手相。当罗尔斯伸着小手走向讲台时,皮尔·保罗展开他的小手,说:“我一看你修长的小拇指就知道,将来你是纽约州的州长。”这句话在罗尔斯幼小的心灵里发生了一次大爆炸。因为从小到大,只有奶奶让他振奋过一次,有一天奶奶说他可以成为一艘五吨重的船的船长。从此后,罗尔斯记下了这句话,并坚信它。他的衣服不再沾满泥土,他不再产污言秽语,他总是挺直腰杆走路,他成了班长。在以后的四十多年里,他没有一天不是按照一个州长的规范要求自己。五十一岁时,他真的成了州长。一块钢板值多少钱呢?就看你把它看成什么,马蹄掌还是指针。还有一个故事。是我上课时老师给我讲的,有一个学校请来了著名教育学家来学校指导工作。这个教育学家非常厉害的就是他指导过的学生都很有出息。被教育界奉若神明。学生也以见他一面为荣。这所学校有一个班以问题学生和学困生出名。学校很头疼。就对这个教育学家说,您来看看这个班的学生怎么办吧。于是教育学家就来到这个班,见了一班的学生。摸摸这个头对所有人说,这小伙不错一定可以成为大企业家。看一个小女孩安静坐在哪说你可是个好公关的料。。。以此他夸讲了许多学生。这几个学生在他走后高兴极了。连教育学家都这么说那我一定是块好料。从此真的越来越好了。许多年以后,他又来。校长说,你真是神了你说的那几个孩子差不多都成才了。他们可都是差生呢你是怎么看出来的。结果教育学家说,我什么也没看出来呀。我甚至没有好好看他们。我只是故意这么说的。其实,这两个故事,就是我要说的所谓的“贴标签效应。”

例子:(哲学家的故事)它可以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要经常对孩子说你真行,是个聪明的,有主见的,有能力的,可爱的孩子。让他觉得他就是这样的孩子在心里上认可自己。就会在心理上按这样的标准要求自己让自己做这样的孩子。其实这和我们现在所说的赏识教育有点象。如果你总说一个孩子笨、是个淘气的捣乱的不关心集体的。长了他也会觉得自己真的是这样的,反正也这样了,那就这样吧。而让孩子失去了进步的机会。我没当过初中班主任二十来年,对于班主任怎样教育学生我是虽然很有发言权,但我更想说的是,我也曾是学生,就说说作为一个学生的感受吧。我记得我上学时最爱学的是语文课,而且我的作文几乎是班里最高分,常做为范文在班级中被老师宣读。语文成绩也总是数一数二的。这并不是我一开始就这么好,是因为的语文老师曾在我写的一篇作文上写过这样一句评语“这是一篇很有见地的议论文,观点独特论据充分语言流畅。其实这几句点评很平常,这不算什么,很多老师都这样点评过作文。重要的是接下来还有一句话。他说“泽,溪之水也,如能汇入大海必能乘风破浪到达理想之彼”。这个作文本我一直保留着。这句话让我如沐春风让我觉得自己是个很有文学潜力的学生,所以对语文我一直就自信。我甚至现在都用这句话鼓励我自己。其实在影响学生方面老师的力量是大于家长的。有时一句话就是孩子的一生。所以我想说无论对于我们自己的孩子还是我们的学生一定要给它们贴好标签。每个班都有后进生,这些后过进生是一开始就那么差吗?是智力不行吗?为什么好学生会越来越好,后进生会越来越差,什么都差。他脸上贴的就是差的标签。谁都认为他差,连他自己都这么认为。他能不差吗?对于学困生的问题本不是我今天想说的主要的问题即然提到了就多说两句,对不对的大家多提意见。我也许太理论话,太理想话了。因为我没真正做过,也许没有说话的权力但我总认为学困生还有救。造成学困的原因是长期的过程主要应该是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方法不行,学习动机不明确或肯本不有动机。使成绩慢慢排在班级的后面。然后学生会瞧不起他,他自己没有在这方面了找不到成就感所以失去兴趣然后越来越差。学习不好,精力用在其它上了,所以纪律也不好。最后导致失去自信。如果能让他们找到自信,养成好的学习习惯,用好的学习方法。给他们贴好标签我想会有效果的。大家不防回忆回忆咱们学校的好学生和学困生是不是我说的标签效应还有点道理。

第二个问题是我们的孩子和学生最常见的问题那就是马虎。我们总说的是这孩子不是不会就是马虎。这话听起来其实没有太多责备的意味。我们虽然知道马虎不好,但并不认为他有多严重,以为大了就好了。学习这么久之后我才知道马虎不是小事,它是一种习惯,当一个毛病成为习惯就比较可怕了。什么是马虎?不认真是马虎!为什么不认真?因为注意力不集中呀,不一心一意呀。马虎即然是习惯那就可以养成不马虎的习惯。

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必须养成作题或作业后检查的习惯,在学校如此在家也必须如此。自己先检查然后老师家长再检查有错时不告诉他具体错哪了。划定范围让他自己的再查。另外在学习时不能让孩子有分心的因素。由其在家别把水果呀小食品呀放他旁边。别开电视,小声说话别有事没事地问一句饿吗?渴吗?难吗?心理学上说一个习惯的养成最少要六天。可这个习惯可能需要很长时间。

第三篇:家长学校心理健康讲座

家长学校心理健康讲座

神奇的心理暗示

暗示,是指人或环境已不明显的方式向人体发出某种信息,个体无意中受到其影响,并做出相应行动的心理现象。暗示是一种被主观意愿肯定了的假设,不一定有根据,但由于主观上已经肯定了他的存在,心理上便竭力趋于接受它。

举两个实例,某人诉说身体如何难受,突然瘫痪后身体日渐消瘦,精神日渐颓丧,百药无效,到省精神卫生中心就诊之前,已经在各大医院神经科,外科碾转了半年多了,全无效果,最后在一记者朋友的介绍下找到了精神科医生。经过检查,发现此人患的是“癔症性瘫痪”。医生对他说:“你患的是某某综合症,在这之前几乎无药可医。你来的正巧,目前刚试验成功一种特效机器,专制你这种病症,保证你立即康复。”一声将一台普通的电针灸治疗仪用一根长长的电线引到了治疗室(因为治疗仪很旧了,不便让患者看见,所以就用长电线引到了治疗室),随便在他的大腿上找了两个穴位扎进去,接上电极到了另一间屋里隔窗对患者进行治疗。半小时后患者站起来了,并且自己走出了医院。这里运用的就是暗示治疗。

二战时,纳粹在一个战俘身上做了一个残酷的实验:将战俘四肢捆绑,蒙上双眼,将他的胳膊通过墙上的一个小孔伸到另一个房间,然后搬动器械并在他的腕上扎了一针,告诉战俘:现在对你进行抽血处死!被蒙上双眼的战俘只听到肢体的血液滴进器皿的嘀嗒声。战俘哀号一阵之后气绝身亡。其实,纳粹并没有抽该战俘的血,嘀嗒声乃是模拟的自来水声。导致战俘死亡的,是“抽血”的暗示。

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暗示性,心理医生正是利用了这个特点有时用来为人们解除病痛。有人曾经对外科手术后的病人做过如下的统计实验:手术麻醉效果消失后绝大多数病人感觉到疼痛,当病人报告疼痛难以忍受时期注射杜冷丁,结果发现只有75%的患者难以忍受,要求应用止痛药的病人注射蒸馏水(没有任何药理效果),这时发现有35%的病人被止痛。

上述提到的“蒸馏水”就是被当作安慰剂来应用的。所谓安慰剂,就是指其本身没有任何药理效果,但常常被心理医生用来治病的“药物”。如上面提到的蒸馏水,淀粉片活胶囊等等。要想使安慰剂发挥效用,需要有两个方面的因素:

1、病人有获取药物求治的愿望并想达到一定的治疗目的,这个愿望越强烈,效果越好;

2、施治者具有一定的威望和经验,比如(心理)医生本身就是一种威望。

精神科常见到的患有癔症的病人,往往具有较高的暗示性,这类病人的症状往往在精神科医生的暗示治疗后得以消失。在民间,一些迷信巫术行为如“跳大神”,对于一些癔症病人来说能起到暂时的治疗效果,其实“跳大神”所起到的就是安慰剂的作用。与此相反,曾经流行一时的“带功报告”也是利用了暗示性原理使得在场的人出现“集体癔病发作”。

现在,我公布本文开头提到的那个字的读音,您看看“文件”、“事件”中的“件”与前面我说的那个字一样吗?为什么这么简单的一个汉字就不认识了呢?这是因为在前面的那段文字中应用了一些能够影响您对这个字作出判断的话语,使您受到暗示,所以您就认不出这字了,这就是心理暗示。

“暗示”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一个人,无论是生活环境优越还是生活条件艰苦,也不论是老年人、中年人还是青少年儿童,或者不论是干部还是普通百姓,都经常使用“暗示”,或暗示别人,或接受别人的暗示,或进行自我暗示。

在“暗示”的过程中,从暗示的具体内容、方式不难判断出暗示者的心理状态。比如,积极的心态,则会给予他人以积极的暗示,像热情、激励、向上、开拓进取、策划成功等等,使他人得到的不仅是暗示本身,而且是得到了温暖,得到了战胜困难的力量。反之,消极的心态,则会使他人受到消极暗示的影响,如冷淡、泄气、退缩、萎靡不振等等,使他人承受的不仅仅是暗示带给的痛苦与压力,而且还会波及到他人。以消极的暗示形成“污染源”,受暗示者蒙上精神污染。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语言暗示、行为暗示、信誉暗示、情境暗示、表情与动作暗示等构成的暗示形式,都会起到它该起的作用。例如语言暗示,一句激励他人成功的话语,就是“好言一句”,会让人感到“三冬暖”的;给人一句泄劲儿的话,就可是“恶语伤人”,会令人觉得“六月寒”的。语言暗示,可以使人际关系融洽,也可能使人际关系受到伤害。又如,表情、动作的暗示,一个斜视的目光,一个撇嘴的动作,难免就会使接受暗示者感到受了污辱;一个用食指指尖指人的动作,就会是显示出暗示者的素质低下;某人面部表情僵硬,就可能使他人感到不悦。长此以往,心境不佳,消极冷淡的表情积淀下来,不仅影响自己、影响他人,还会因此形成某种不良心态甚或导致某些生理部位的病变。

每个人接受“暗示”的程度不同,有些人容易接受“暗示”,有些人对“暗示”反应则不敏感。通过心理学家对不同人群的分析,认为以下四类人群较易接受“暗示”:

1、年龄大的特别是老年人,女性更易接受某些暗示,像广告宣传、消费行为尤其是物质消费方面的暗示,更能吸引女性。

2、人在疲倦时,容易接受某些暗示,正像利用心理催眠术那样,使人们在不自觉中接受某种暗示。

3、社会经验缺乏的人,容易接受暗示。

4、独立见解差的人,容易接受暗示。如果我们能够不断地丰富知识,不断地提高素质,不断地磨炼意志,不断地独立思考,就会识别抑制消极的暗示。

当然,在接受暗示、施之暗示、自我暗示之际,我们要不断地丰富知识,不断地提高素质,不断地磨炼意志,不断地独立思考,这样就可以识别抑制消极的暗示。尤其是自我激励、自我肯定、自我超越等自我暗示非常重要,只有在行动中,相信自我,我能行,就会克服困难,就会取得成功。

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一)人类“心理疾病”时代已悄然来临

世界卫生组织专家断言,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给人们带来持续而深刻的痛苦。从疾病发展史来看,人类已进入“心理疾病”时代。在自然灾害多发、社会正处在转型期的中国,心理危机是十分现实的威胁。“中国人所面临的心理危机不容忽视。如果没有恰当的心理疏导,短期的心理危机会演变成长期的精神疾病。”浙江大学心理学系教师杨宏飞这样告诫道。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和哈佛大学1993年就已预测:精神神经疾病占中国疾病总负担的比例,将从上世纪90年代的14.2%上升到2020年的15.5%,在中国疾病总负担中占到第一位。

西班牙《荟萃》月刊7月号发表的文章说,人类进入精神疾病时代。世界25%的人在其人生的某个阶段出现精神障碍,精神疾病已经成为21世纪的重要疾病。精神障碍疾病今后几年将大幅增加。世界卫生组织自2001年以来已把关注精神疾病问题作为它的主要任务之一。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今后10~20年内,全球将有1/5的人罹患各种心理疾病,排在前10位的死因中,有3项将源于心理因素。还有的统计结果表示,目前的青少年中有15.5%的人有自杀倾向。

心理健康教育***,***中包括相关知识介绍、生活技能传授,以及自我信念、自尊的建立等。这些健康促进内容将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中,并通过教师、家长、学生的联动来综合实施。

据天津精神卫生国际论坛公布的数字,目前我国许多17岁以下的青少年正在受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未成年人的心理疾患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专家呼吁全社会都来关注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天津市安定医院曾经对部分小学和初中在校生的精神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5.1%的中小学生有抑郁心境,其中男孩多于女孩,并随年龄的增长而明显上升,面临小学毕业和即将参加中考的孩子产生抑郁的比例最高。中华医学会精神分会常务委员、天津市安定医院 冯志颖 教授指出,现在绝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长望子成龙。可许多孩子都认为,父母、老师、亲戚、朋友期待的目光对他们来说简直就是一道道绳索、一座座大山。长期的压力得不到宣泄,孩子就会进入心理亚健康状态,出现自卑自责、丧失学习兴趣、思维联想困难、精力食欲减退,有的孩子甚至有自杀倾向。目前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主要包括情绪障碍、行为问题、人格缺陷、心理障碍等几种类型,这些问题正威胁着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冯 教授认为,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一个系统工程,家长能够做到的就是给孩子减压,同时接受一些“心理调养”方面的教育,及时发现孩子的问题并进行疏导。他警告说,过大的学习压力只能使孩子产生厌学情绪,更严重的可能会毁了孩子的一生。

北京10万大学生患抑郁症。卫生局健康播报:北京10万大学生患抑郁症。北京市卫生局发布本周(6月6日至11日)健康播报称,近期一项北京地区抑郁障碍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有60万人曾经或正在患抑郁症,而在北京地区的大学生中,抑郁症患者不少于10万人。其中62.9%从未求诊或接受治疗。很多抑郁症患者宁可自己忍受痛苦而不愿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害怕因“精神病”而受歧视,结果延误了治疗,导致抑郁障碍更加严重。

(二)我国儿童心理存两大缺陷

目前,我国儿童的心理发展普遍存在着两大缺陷:一是创造力低于计算能力,二是对长辈及他人的施爱行为反应迟钝、冷淡,共情能力差。这是著名心理学 家沈德立 教授主持的“儿童心理与行为研究”课题中引人注目的结论。

近年来,国内外很多专家都对我国儿童心理与行为进行过不同方式的调查和测试,取得了上万条数据。“儿童心理与行为研究”是教育部重点研究课题,沈德立主持这项研究已达十年之久,出版相关专著300多万字。沈德立说:“创造力与共情能力差作为共性问题出现,表明在少年儿童身心成长过程中,成人对儿童心理与行为的认知普遍存在误区。长此以往,必将影响到国民素质的提升,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大量调查结果表明,目前我国成人对儿童心理与行为认知存在八大误区,正是这八个误区导致大人对孩子“爱”之愈深,孩子对大人“拒”之愈切。大人给孩子包办一切,且过分地关注孩子表面的东西,造成两个结果:一是没有给孩子搭建发展创造力的空间,二是使本来容易以自我为中心的独生子女更加重了自我意识。

心理学家 俞国良 教授表达了与沈德立同样的忧虑,并以他对世界各国儿童进行的比较调查结果提供佐证:一是目前我国儿童的运算能力在世界被调查国家中名列前茅,创造力却位居其后;二是在我国,问及父母最关心的问题时,父母的回答都是如何让孩子幸福成长,而孩子却回答:父母只关心我的“分数”。在问及老师是否爱自己的学生时,95%的老师回答是爱。但只有5%的学生认为老师爱他们。

(三)学生存在的主要人格缺陷

中小学生作为独生子女,由于特殊的家庭结构和教养方式,存在着一些共同的人格缺陷。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首先必需对他们共同的人格缺陷进行了解和分析。

1、自我中心

自我中心指儿童以自我为中心去考虑问题,坚信自己的判断,往往不屑考虑别人的意见或做法,对自己不善进行自我分析和自我批评,日常处事唯我独尊,很少顾及他人。自我中心本是幼儿阶段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进入童年期,随着儿童认知水平和交际水平的发展,逐步实现脱中心化,并且发展出良好的伙伴关系。但是,由于独生子女独特的家庭结构,他们从小没有兄弟姐妹,一个人独享父母的关爱,再加上祖父母的溺爱,使得幼儿期的自我中心一再受到强化而固着下来,成为一种人格缺陷,并泛化到所有日常事务中,在与同学的交往中表现出自私和狭隘的弱点。如果不及时加以克服,轻则对今后的社会交往带来不利影响,不能很好地适应现实生活,重则可能引发人际冲突,成为诱发心理障碍的直接原因。

2、自私利已

在现今经济的冲击下,人们更看重实惠和物质利益,这种心态通过家长的和社会传媒的作用影响着我们的孩子,使一些孩子把享受、金钱放在首位,他们做事从不考虑别人的需要,总把别人当作自己的对手,看到别人有困难,不愿伸手援助,还暗自得意,心里等着看别人的笑话。这样的学生不愿帮助别人,什么也不愿与别人分享,长此以往将会失去朋友,别人也不愿与他沟通,有什么复习资料自然也不会与他共享,他当然也不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3、缺乏同情心

同情心是保证人与人交往的感情基础。孔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当他人遭遇不幸时,我们总是感到十分伤感。心理学认为同情是由真实或想象中的他人情绪、情感状态所引起的与之一致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一种替代性的情绪反应能力。它使我们有能力置身于他人境地,与之同哀乐、同甘苦。可我们身边的部分孩子就十分缺乏同情心。

而有的同学总是让老师和同学头疼,因为他们总是在别人犯错批评的时候幸灾乐祸,体育课上有一女同学在参加跑步时摔了一跤,脸上擦破了一块,同学们都围上去表示安慰,可他们却哈哈大笑,还一个劲地说:“活该。”

有一次,在校外看到一位盲人,他们故意引盲人到一个石头较多的地方,害得盲人摔跤,旁边的同学都指责他们,可他俩却笑着跑了。

分析以上这些孩子的行为,我们在气愤之余,更多的是感到悲哀。当今的世界仍存在着太多的苦难,我们的孩子们都不能去感受它,关注它,那么当苦难降临到他们头上时,他们又将如何去承受这一切呢?

4、心理脆弱

心理脆弱表明心理活动强度低,心理耐受力差,应对挫折的抵抗力较为薄弱,在面临强大的精神刺激时往往难以承受,会诱发过度的应激反应。例如某少女因为同学的一句玩笑而耿耿于怀,诱发了精神分裂症;某些学生因为老师的严厉批评而走上了轻生道路。究其原因,除了同学 和 老师的不当言行之外,更多的是这些同学的心理承受力太差,过分敏感,不能及时降解心理压力,以致引发严重的心理障碍。我们不仅要问:面对风云变幻的世界,面对危机四伏的人生,如此脆弱的心灵又怎能抵御人生的风暴,抵达辉煌的巅峰呢?独生子女心理脆弱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成长过程中过多的溺爱和过少的竞争,剥夺了他们经受困难和挫折历练的机会,他们就像生长在温室里的鲜花,弱不禁风,难以承受风霜雨雪的考验。

5、自制力差

自制力即心理自控能力,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对个体而言,情绪的强度,情感的表达,行为的方式和思维的方向及过程,都是在人的自觉控制下实现的。自制力差的儿童,往往表现为情绪冲动、难于克制,不恰当的情感表达方式,注意力分散,行为过度和行为失当。如任其发展容易诱发多动倾向和品行问题,也会遇到学习上的困难;尤其在人际交往中,自制力的缺乏会引发不应有的冲突。自制力的缺乏一方面与溺爱式的家庭教养方式有关,他们由于从小缺乏严格的约束,表现出行为控制的欠缺;另一方面,如果家长采用极端化的管教方式,也容易导致子女的逆反心理,家长的暴力行为也许无意中为孩子提供了一个学习的榜样,一旦有机会,他就会把这种冲动行为发泄到其他人身上。

6、动机缺失

部分学生表现出对学习缺乏兴趣,行为懒散,不能专注于学习活动,无法完成作业,成绩较差。无论教师和家长如何要求,都难于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行为主义认为,人同动物一样,会把在先前经验中产生的无助感迁移和泛化到后来相似的情境中,而且通过观察别人的反复受挫,自己也能“学会”这种无助感,这叫做“习得性无助”。学生的学习动机缺失,实际上也是一种“习得性无助”。他们当初也跟其他同学一样充满热情,但是由于学习上一时的失利(如考试成绩不理想、没有完成作业等),没有得到 家长和 老师应有的理解,相反却遭到了斥责甚至体罚,这种情况反复出现,就使其“学会”了挫败和无助感,长此以往,必然使其丧失学习的动机和兴趣,无助感的泛化还可能导致更为严重的后果——生活无力综合征。

(四)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误区

“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必须清醒地看到还存在一些不良倾向和具体问题。”人大代表、吉林省实验中学校长龚玲认为,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自身发展来讲,必须克服“学科化、医学化、片面化、形式化、孤立化”等不良倾向。

据了解,“学科化”倾向主要指有些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当作一门正规课程,在课堂上系统讲授心理学的概念、理论、术语,使心理健康教育无法达到真正的目的;“医学化”倾向则是有些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对少数有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学生进行咨询和治疗,而忽视了全体学生的心理发展;“片面化”倾向主要表现为实施过程中片面重视各种心理测验,片面选择教育对象和教育内容,偏重调适性心理咨询,轻视了对学生的发展性心理辅导;“形式化”倾向表现为把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混为一谈,要么把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地看作德育的一部分,要么是以心理健康教育代替德育工作;“孤立化”倾向主要指当前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针对学生,忽视了教师的心理健康。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全体学生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立足教育、重在指导,解决学生成长中普遍遇到的问题,同时兼顾极少数有障碍学生的心理诊断与干预矫正,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为此,龚玲建议,实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应当注重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专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严格加强、科学规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培训,逐步确立国家和地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资格审查制度,并使学校的每位教师树立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

同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实施全员、全科、全过程参与的整合模式,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一个多层次的教育体系。龚玲建议,第一级是广大学校教育,从心理健康角度辅导学生发展;第二级是学校心理学家,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诊断、咨询干预等;第三级是指专业心理医生,以心理治疗等为主要任务。

(五)心理咨询中的不等式

1、心理咨询≠讨教、传授处理问题的良策

咨询者往往认为,心理咨询就是让心理医生帮助自己拿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想到处理问题的良策。而事实上,大多数问题都是社会心理问题,每一个问题又有千差万别的处理方法,不同的个性及思维行为模式就会有不同的思维趋向。因此,不同的人对同一类问题也会有自己独特的答案。正确的心理咨询室心理医生与咨询者在商榷、讨论当中发现其个性中的不足,并通过心理克服这一不足。在这个基础上,咨询者自己拿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毕竟当事者本人对问题最了解。相反,假若心理医生替咨询者在某类问题上拿定了主意,这就违背了心理咨询的原则。假如一个人向不同的几位心理医生咨询,都给他传授了几种良策,最后他肯定会不知所措了;再假如他走了捷径,按照讨得的说法去做,丧失了自己的个性不说,下一步心理医生该给他纠正的就是“咨询依赖”了。

2、心理咨询≠同情+阅历

有不少咨询者要求心理医生的年龄要大一些,最好遇到过或处理过他所存在的问题,只有这样才会同情他、理解他。对心理医生要求阅历甚或经验多,这是人之常情,但心理医生不管有无类似经历,都会以极大的同情心相待,就像一位优秀助产士的轻柔动作未必是从体验生孩子当中得来的一样。还有一种现象,咨询者的目的似乎就是为了寻求同情,如恋爱中的一方自认为条件较优越,而对方又不够热情主动,这时如果前来咨询也许他会认为,“我的条件多优越呀,你应该同情我,批评对方才对呀”。试想只是对咨询者赞扬、同情一番,除了会使人当时心情舒畅一阵外,领悟不到自身认知方面的缺陷,过后又回到原来的状态,这样的咨询又有什么裨益呢?真是:良药苦口,忠言逆耳。

3、心理咨询≠有精神病、不光彩、不体面

目前,人们对心理咨询虽然已有所了解,但仍有不少人持有偏见:认为心理医生是“治精神病”的,或者是有了精神病才来看心理医生;还有一些人认为看心理医生是不光彩、不体面的事,往往是偷偷摸摸地来到心理门诊,唯恐被人发现,这几种观念都亟需纠正。实际上,心理咨询面对的应该是大多数的正常人,心理医生对他们的服务对象也不叫做病人,而是叫做“咨询者”、“来访者”、“咨客”,以区别于精神病人。看心理医生应该是一种新潮的、高尚的求医行为,代表着新的医学模式和人们追求高质量生活的健康观念。

4、心理咨询≠爱心+能言善辩

在一些电台、电视台、报纸及杂志的心理栏目中确实存在这种情况:主持人的口才好、相貌佳、文笔流畅,他们往往以道德家的眼光来评判咨询者的苦恼,把人们的心理问题区分为有对有错、所作的事有该干的与不该干之别。岂不知在人们的心理问题当中,有许多就是与现实道德伦理相悖为根源的,就心理问题而言,不该有对与错之说。例如,某电台有一听众打电话参与节目,遇到的问题是配偶有婚外恋,在困惑与迷茫中诉说其苦恼,让人听起来好像全是对方的过错。主持人连同被发动起来的听众,在同情参与者之余,便是群起而攻之的声讨。实际上,咨询者的配偶有了婚外情,常常在咨询者自身方面也有多种因素,或者说也应负有一定的责任,除了同情之外,要帮助咨询者发现其生活当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认知过程的矫正。心理医生不是居委会调解员,也不是法官,如果咨询者想知道“我们是离(婚)了好?还是保持下去呢?”作为心理医生来说,是无法替咨询者做出选择的。

5、心理医生≠算命先生

有些咨询者将心理医生神化,应该一眼就能看出咨询者的心理问题,否则就是不称职。另一种心理状态是咨询者羞于表达内心感受,不愿将自己的事情或心理感受吐露出来,认为医生能够猜得出。实际上,心理医生也是人,不通过交流是无法了解咨询者内心心理世界的。咨询的过程是鼓励和引导咨询者说出心底的症结所在,心理医生利用专业知识对咨询者的问题作出分析商榷。在此基础上,心理医生才能对咨询者进行帮助。正如感冒发烧时,医务人员先用温度计测出病人的体温,再制定治疗***一样。

6、声音悦耳+善解人意≠心理咨询

近期纷纷兴起的信息台都将谈心节目作为信息台的一大板块,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接受心理学正规教育的寥寥无几。她们有甜美的嗓音,不管谈什么,能侃能聊,迎合咨询者的心理,以吸引住打电话的人,不放下手中的电话为目的。由于标着“心理调适”等含蓄的字眼,有的人把这个过程看作是心理咨询。其实,他所起的作用,除了疏泄一下情绪之外,其他就很难说了。

学校、家庭教育的八个误区

重成功轻失败:关注成功重于面对失败(忽视了失败对于成功的奠基作用)

重物质轻精神:关注物质需求重于精神需求(忽视了高层次的精神领域的发展)

重结果轻过程:关注学习结果重于学习过程(忽视了成长和积累的过程)

重智商轻情商:关注智力因素重于非智力因素(忽视了情感和意志品质的培养)

重答案轻问题:关注‘是什么’重于‘为什么’(忽视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重行为轻心理:关注外显行为重于内隐心理(忽视内在的心理因素)

重共性轻个性:关注共性问题重于个性问题(忽视儿童的个性化表达)

重说教轻交流:关注单向说教重于双向交流(忽视孩子的主体地位)

二、儿童心理健康的一般标准

(一)儿童应具备的六种心理品质

据了解,人的心理是否健康,目前尚无统一测量标准。根据我国青春期儿童的心理活动特点,他们达到心理健康应具备以下六个心理品质。

1、智力发育正常。正常发育的智力指个体智力发展水平与其实际年龄相称,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智商(IQ)在80分以上属智力正常,智商低于70分属智力落后,智力发展落后于实际年龄属心理发育异常,常伴有适应能力低下,是儿童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2、稳定的情绪。心理健康的青少年,在乐观、满意等积极情绪体验方面占优势。尽管也会有悲哀、困惑、失败、挫折等消极情绪出现,但不会持续长久,他们能够适当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使之保持相对稳定。

3、能正确认识自己。对自己有充分了解,清楚自己存在的价值,对自己感到满意,并且努力使自己变得更加完善。对自己的优点能发扬光大,对自己的缺点也能充分认识,并能自觉地努力去克服。有自己的理想,对未来充满信心,在学习、工作等各方面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4、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的儿童少年,有积极、良好的人际关系。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善于学习他人的长处补己之短,并能用友善、宽容的态度与别人相处。他们在别人面前能做到真诚坦率,从而容易得到别人的信任,并建立起融洽的人际关系。在集体中威望很高,生活充实,是同学们的知己。

5、稳定、协调的个性。人格亦称个性,人格表现为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心理健康的人有健全的“自我”,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并能对自已进行客观的评价,能对自己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调节。健全人格的基本特征是:相对稳定的情绪状态,坚韧的毅力,灵活的应变能力,强烈的责任感和良好的自制力。

6、热爱生活。心理健康者热爱生活,能深切感受生活的美好和生活中的乐趣,积极憧憬美好的未来。能在生活中充分发挥自已各方面的潜力,不因遇到挫折和失败而对生活失去信心。能正确对待现实困难,及时调整自己的思想方法和行为策略以适应各种不同的社会环境。

(二)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准

人的健康的心理活动是十分复杂的,是人的气质、情感、思想、性格、能力的综合体现。各国各学派有不同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标准,我国通行的青少年动理健康标准如下:

1.情绪稳定能承受一定压力,能不断调节自我心理平衡。健康人有丰富的思想感情,在强大的刺激面前,能镇静从容,不会因为过度兴奋而忘乎所以,也不会因突然的悲伤事件而一蹶不振。

2.能正确认识自己人总以为自己是了解自己的,其实真正客观地认识自己并不容易,包括自己的长处和弱点。心理健康者不自空一切,也不自卑、自苦、自惑,更不会自毁。

3.能面对现实不管现实对自己是否有利,都勇敢面对,不逃避,不超越。

4.具有爱和被爱的能力有感情,爱祖国,爱人民,爱事业,也爱家庭,爱父母,爱配偶,爱子女及朋友,并接受他们的爱。

5.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能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从容自若,应付自如,不亢不卑。

6.有独立性不依赖于他人,办事凭理智,有独立见解,并能听取合理建议。在必要时,能做出重大决策,而且乐于承担责任。

7.有计划性做事有计划性,有长远打算。青年学生拟定学习计划,制定奋斗目标,树立远大理想就是良好心理素质的体现。

8.有自我控制能力用自己的意志努力服从理智,自觉支配自己去实现预期目的,这是心理成熟的最高标志。

(一)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1、幼儿期的心理发展(3~6岁)

⑴、游戏是这一时期的主导活动

游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①是年幼儿童的特殊生活方式,通过角色游戏模仿学习各种社会角色,学习社会交往

②是他们认识周围环境和周围事物的主要途径

③发展感知觉、思维和解决问题等心理活动

④游戏是抒发情感的主要方式

⑤发展想像力、创造能力,在游戏中实现自我⑥培养儿童的意志力、纪律性和协作精神

⑦增强体质

⑵是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

⑶思维活动以具体形象性占主导地位,具有自我中心特点

⑷个性倾向性开始形成2、童年期儿童的心理发展(6、7~11、12岁小学阶段)

童年期儿童的生活从以游戏为主导转为以学习为主导,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学校教学系统的掌握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学会学习。心理发展主要表现在认知能力和社会性发展方面。认知发展是以学习知识为基础而展开的,主要特征是思维过程的具体运算性,是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的过渡;社会性发展主要表现为逐渐摆脱对父母的依赖性,突出地重视伙伴关系,以同伴的评价为依据,形成自我评价。

主要心理特点:

⑴认知的发展

思维的发展:逻辑思维迅速发展,完成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三年级之前偏重形象思维,10左右是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转折期。

⑵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深化的过程。1~3年级是上升期;3~5年级处于平稳阶段;5~6年级处于第二个上升期。自我评价的发展,独立性日益增长,评判性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自我评价的内容逐步深化和扩大。低年级评价标准具有片面性,稳定性较差。高年级评价具有较为明显的批判性,并能对自己一分为二,稳定性增强。

⑶社会性发展

社会性交往:儿童的伙伴关系:主要是指儿童与同龄伙伴的交往,一二年级儿童依从作为权威人物的教师,人际联结关系首先是教师,儿童之间的相互关系尚处于依从性集合关系期。三四年级儿童通过非常活跃的活动交往,学习生活和各种集体组织的交流,不同个体在班集体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生分化,他们开始按照接近关系、外在因素相似性以及个人需求的雷同性等组成团伙,并经常在一起活动。到了小学5、6年级,更注重的与是朋友间共有的价值观,更关注自己在同伴中的威信和地位,更重视同伴对自己的评价。

3、童年期的心理卫生

⑴组织游戏活动:因为儿童注意力稳定性差,所以应该寓教于乐,通过游戏来开展早期教育活动。儿童专注于一件事时,家长不要轻易打断。

⑵着手早期教育:最有效的方式是托教教育,要相信主流文化。

⑶鼓励学习活动:三年级之前,家长不要过分关注学习成绩,主要关注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习兴趣的培养。儿童初入学的时候,要引导他们对学习发生兴趣,把学习变为自觉的行动。

⑷促进社会化发展:社会化发展: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由对成人的依存到自己独立的过程,二是获得处理对人际关系的能力的过程。使儿童学会遵守一定的行为准则和独立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在此过程中,家长指导而不包办。

⑸警惕不良心理行为:例如,学前期容易出现咬指甲、遗尿症、拒绝入园,入学后容易出现入学多动症,甚至品行问题,或者儿童精神病性障碍,一旦发现儿童有这种异常表现,家长首先不能大惊小怪,要找原因(主要包括:家长;同学;老师),正确引导,逐步调整。

四、中小学生易出现的心理问题

(一)中小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目前中小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的十种表现:压力感、偏执、敌对、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强迫、适应不良、情绪不稳、心理不平衡。

根据著名心理学 家王极盛 先生公布的对全国中学生的多年调查结果,32%的中学生有心理问题。在最近一次对北京市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调查中,结果显示有16.5%的学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

根据刘彭芝等16位委员的调查,目前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十个方面。一是学习压力感;二是偏执,总觉得大多数人不可信任,自以为是;三是敌对,经常与人抬杠或者有暴力倾向;四是人际关系敏感;五是抑郁,认为学业、前途、未来没有希望,整日没精打采;六是焦虑,心里烦躁;七是自我强迫现象,明知没必要做还要做;八是适应不良;九是情绪不稳定;十是心理不平衡,对他人比自己强或获得了高于自己的荣誉而感到不平。

(二)当代青少年的七大心理危险区域

心理学家指出,当代青少年在以下7个方面最容易走入心理问题乃至心理疾病的误区。

1、情绪反应过度

理想的心理状态应该是情感表现乐观而稳定,既不为琐事耿耿于怀,也不冲动莽撞。现实生活中,因 和 老师怄气而轻率选择逃课的少年屡见不鲜,是因为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忽略了对良好情绪反应能力的培养。

2、行为偏执极端

一般来说,正常的行为应该是积极、主动和富有建设性的。但很多未成年人一遇上不顺心的事,就采取过激行为。

3、意志品质欠缺

专家指出,意志品质良好的人,能够对自己的言行举止表现出一定的自觉性、独立性和自制力,既不刚愎自用,也不盲从寡断;在实践中注意培养自己的果断与毅力,经得起挫折与磨难的考验。

4、人际交往退缩

乐于和善于与人交往的人能和大多数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在与人相处时态度积极,不忌妒、不冷漠,能很快适应新环境。据北京青少年心理咨询中心统计,在学生咨询问题中,有50%以上涉及人际交往。

5、过分依赖

心理健康的人应该表现出独立自主的思想和行为特征,不拒绝帮助但也不纵容自己的依赖心理。现在很多孩子事事依 赖 老师、家长“权威”,还有孩子对电子游戏、网络等有严重依赖,其生活的大部分乐趣来自现实之外的虚幻世界而不能自拔。

6、缺乏自信

专家指出,现在很多青少年过分注意别人的态度和评价,觉得活得很累。这虽不是心理疾病,但作为心理问题应引起重视。

7、过分抑郁

一些孩子平时不喜欢出去玩,跟同学关系很平淡,总是生活在抑郁之中。这类孩子的内心世界最为脆弱,一受到刺激就会诱发各种心理问题。

需指出的是,这些区域是值得 家长 老师注意的但不是“心理疾病”。

(三)三种类型的学习障碍

学习障碍是指智力正常,但因学习能力落后而导致成绩低下现象。研究表明,大约5%-10%的在校生属于学习障碍儿童。学习障碍是由若干不同类型所构成的。

第一是书写障碍。有的学生写作业十分粗心,经常多一撇少一划,把答案抄错。有时难题可以解出来,简单的计算题却错了。他们的眼睛似乎与别人的不一样,被称为懒惰的眼睛,漏掉许多明显的细节。这种学生学习时视而不见,考试时竞然可以把整个题丢掉,事后他们说自己没看见这道题。这种问题体现的是儿童的视知觉的分辨力、记忆力和视-动统合能力相对落后造成的。这种孩子最 易受到 老师和家长的误解,因为大人认为他们学习态度有问题,是故意的,要给予惩罚。其实这是一种特殊的学习能力障碍。只有进行有关的视知觉训练才能见成效。

第二类是阅读障碍。阅读障碍是学习障碍中人数最多的,男生多于女生。这类孩子往往记不住字词,听写与拼音困难,或朗读时增字减字,写作文语言干干巴巴,阅读速度特别慢,逐字地阅读。他们在下棋和玩电脑游戏方面表现得头脑灵活,但在读书和写作业及听讲方面成绩极差。这种落后可能与左脑有关。家长应给予极大的警惕,因为这类孩子由于不能有效地阅读,随着年级增加,会在各门功课上都出现困难。

第三类是数学障碍,又叫非语言学习障碍。这类孩子在机械图形与数学任务上能力落后,这类孩子记不住人脸的图形,交往能力差。在运动和机械记忆方面有困难。男女无差别,约0。1-1%的儿童有此障碍。他们可能爱读书,也会讲故事,可解决图形式的逻辑思维任务和空间想象能力差,学习时较为刻板,不能将新学习操作迁移到新环境中。可能与右脑落后有关。家长应重视逻辑推理能力的开发,在空间想象力和数量关系方面进行培养,要利用孩子的语言优势,进行某种补偿。

遇到孩子学习表现不佳,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应当首先了解自己孩子的学习心理出现了什么问题,严重到什么程度。应当善于为孩子设计一个个别化的教育,针对特殊的学习能力不足进行培训。

聚焦治疗和佛教

2016-04-25Barbara Chutroo心理Kr点击上方“心理Kr”可订阅哦!

聚焦是一项深层的、具有互动性的个人发展技术,它利用的是身体的智慧,是由芝加哥大学的尤金·简德林在上世纪60年代发展出来的。它常被认为是灵修实践方法,与佛教和禅定有相似之处。尽管聚焦并没有打算成为宗教性的学说,但它能指导实践者前往较深层次的了解,探索生命及生命的意义,理解他们的生命和他们生命赖以发展的语境。指导着聚焦的内在哲学与佛教中的一些元素极为相似。

内观禅定的一般技术是“觉察(noting)”,觉察用于发展正念。“正念”、“空”和“无我(not self)”是佛教学说及禅定体验的核心。“正(rightness)”的思想是四圣谛中第四道谛的核心:通向止息痛苦的八正道。这些修行和概念相似于聚焦中的一些步骤:清理空间、发现被感觉到的感受、发现途径(handle)(把感觉和意义连接起来)、体验感觉到的感受(felt sense)与意义的共振以及感觉在躯体上的移位(shift)。和禅定一样,聚焦主要被看作是一种技术,但与禅定不同,在有同伴时聚焦会更有效。虽然与佛教在一些重要方面分道扬镳,但也正是由于这些差异,聚焦也许能充实和支持佛教的修行活动。“无我”和“清理空间”

给聚焦者的第一个指导是“清理空间”。当聚焦者将她身体/头脑内部的纷扰进行彻底的整理时,她将那些问题一个一个地放到一边。当每个问题都得到确认之后,聚焦者有意而从容地询问“还有什么吗?”,并等待有什么东西浮现。逐步会有一种静谧而宽广的感受出现,这感受环绕着所有不同的内心问题,但比它们中任何一个都大。

参禅者有相应的指导。“抵达(arriving)”是禅定练习的第一个层次,Jack Kornfield将其描述为“清理或者清空头脑及心灵,以便我们可以以深层而崭新的方式倾听”(p.46)。当头脑清空时,打坐者(sitter)就与通常充满着头脑的闲谈者(chatter)越来越不同。她被鼓励去了解,她通常将自己与各种身份相联系,但那些身份都不是她。“我”每时每刻都在变化,“自己(self)”也无法被定位于任何一处。这是佛陀所教导的“无我”的初级理解:自体无法在任何偶然的现象中被发现,尽管这些现象是我们通常都参与其中并紧紧依附的。

“自己”无法被发现或定位,这种理解是佛教的基础。聚焦持同样的观点,我们通常认同的那些东西实际上没有一个是我们所真正是的。清理空间就是一个逐步剥除我们认为是自己的那些东西的策略。聚焦者要让自己安静下来,然后问自己,不是从头脑的角度而是从存在(being)的整体感觉,她的生命在如何进行,或者“此刻是什么东西让她感觉不好(如果有的话)”。在回答这一提问时产生的所有问题或者困难都要被接受为整体状态的一部分,并将它们恭敬地放置在旁边。甚至包括那些积极的事情也可以放在旁边。最后,总是存在着的“背景感受”也要被放在旁边。简德林说,“通过这种方法,有时你就可以达到舒展的状态,进入浩瀚的空间……在我们每个人背负的所有包袱之下,将会发现一个不同的自己。你不是你放在一边的任何事。你根本不是那些内容!”(p.79)觉察

我们知道,佛教的修行方式是非常有条不紊的,对人类体验进行系统性集群和分类是它的一个特点。聚焦则不是如此成熟和井然有序的。在“觉察”的练习中,佛教参禅者被训练去观察和区分各种感官的活动,有六种,指我们通常可以识别出的五感和还有思维本身,思维的展现途径为思考过程、或者我们赖以体验生活的语言和文化语境。这些语言和文化语境在佛教中常被称为“识知目标(mind objects)”。以此方式就可以培育出觉察或正念。运用这个技术时,重点在于区分来自声色香味触等感官的不同感觉体验以及精神事件。比如,参禅者注视充满视野的蓝天时可觉察到“看”;“听着”鸟儿的歌唱及歌女的尖叫;一只苍蝇沿着手臂爬过去时觉察到“感知”;能量衰减时觉察到“疲倦”;失败和无望的念头到来时觉察到“绝望”。

处理疼痛(pain)时,修行者可被告知将体验解构成“强烈的”、“疼痛的”和“压力感”等元素。在体验这些身体感觉、体验它们那种纯粹、直接、无涉价值的自然本性时,参禅者应该去寻求出离(detachment),就是说她要“清理一个空间”,在这空间里,她可以将现象仅仅观察为现象本身,而不将这些现象视为她“自己”。当附加在疼痛之上的情绪反应:恐惧,愤怒,无望等等,被视为关涉价值的心灵活动——第六感时,它们的强度将会降低。她看到的不再是“我饿”、“我疼”、“我悲伤”,而是“饥饿”、“疼痛”、“悲伤”发生了,但它们并不是我们的特征。对现象按照它呈现的样子进行清晰观察,对练习者来说是最基本的。佛教参禅者将常年专注于这个领悟,以提高观察人生中众多确切元素的能力,并令观察时保持头脑清晰,保持着同情和慈悲的出离心。

聚焦也涉及一个觉察过程(“发现途径”和“共振”),但这一过程具有聚焦所特有的确切性,本质上既是解放性的,也能促使人转变。它是一项复杂的活动,专注于形与无形之间微妙的相互影响,专注于思想和情绪的生起,以及它们产生的源头。聚焦者调频到一个模糊的、尚未成熟的感受,这感受的内部似乎容纳着“什么东西”。如果我们带着倾听者耐心的注意,努力尝试为之命名,使得这个名字“符合”那个“什么东西”(发现途径),那么聚焦者所使用的句法结构(语言的或是文化的)将会让刚才尚未成形的感受获得它的符号身份。名字的准确程度通过“共振”的方式传达给聚焦者,另一个途径是询问被感觉到的感受(felt sense),那个符号是否正确。被感觉到的感受会通过躯体的放松或肉体可知的“感觉移位”告诉你,这“途径”是“恰当”的。一经确认,那种特殊的体验就会自行发展。被感觉到的感受则会传达一些新的内容,上述过程再次开始。

使这一过程得以继续的,是“途径”(词汇或图像)的确切性(precision),它使等待萌生的东西得以确认。这在处理“难点(stuckness)”的时候尤为有用,它使得我们能够温和地询问、并始终陪伴“难点”,直到有一个未知的潜在冲动开始揭示自己。聚焦者与呈现出来的东西待在一起,但同时也前往它出现的地方,去了解有什么在等着被表达。因此,觉察就被编织进了由体验的各个时刻构成的整体。这过程并不是由感受的系统性分割或者对体验的解构所指导的。而是对浮现的觉察,本质上是创造性的行为。正念

在内观禅定中,练习觉察是为了培育正念,或者培育对体验的生起与经过的意识。正念是佛陀的七觉支之一。它与上面列出的六根之一的“头脑”感觉无关,也不是做为眼、耳、鼻、舌、身、“意”的“体验之门”,而是一种能温和地观察那些我们通常认为构成我们“自己”的各种体验、并与之保持分离状态的能力。“正念意味着了解事物是如何的,自己能够坦率而直接地了解哪些东西的确存在、的确真实,”是“对每个时刻里正在发生什么的清晰意识”(p.62,Kornfield)。

佛陀以系统性的方式设定了四念处: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最后一个“法”的类目最为囊括一切。法有两种解释:大写时,指的是佛陀的教导;小写时,可以表达为“所有的识知目标”,“所有有缘或无缘的事物和状态”或“所有生起及经过的现象”。Gloria Ambrosia融合了这两种定义。她将观法解释为“在现象体验中对真相的正念”(p.13)。投身四念处,就是要将意识觉察和探寻反省带入所有现象的生起和变形过程,带入这不断发展的形势的无尽运转中。不论生起什么,此处呈现的都是一个谦逊而充满感激的存在。而且还包括“某种智能的洞察力,不是对正念的妨碍,而是它的自然实现”(Olendzki,p.17)。它是一个禅定练习:“指导头脑中观察的力量,以帮助我们自己了解佛陀的教导”(Ambrosia,p.13)。

聚焦的过程与觉醒和投身四念处相似。虽然没有以如此全包含式的哲学框架来表述,但它仍然把我们的注意和意识导向对存在的整体而复杂的体验,并在该体验显现之时了解其真相。但和大多数禅定练习不同的是,聚焦者被指点去做的,并不是去觉察一个特定体验的生成和经过。相反,她有意地陪伴着她被感觉到的体验,并且创造一个空间,使某些新内容能够浮现。当一个你感觉是正确和真实的东西出现时,它所固有的洞察力也随之而来。

佛教强调世事无常:现象的生起与消逝永无休止。在无常中,变形(transformation)是被暗含的,但并不被强调。聚焦则强调现象的变形,形的持续发展变化。无常是被暗含的,但并不被强调。聚焦中的感觉移位令人由衷愉悦;聚焦者温和地迎接正在成熟和生长的新感受,不管它以何种方式显现。

依恋和与丧失相联系的焦虑在不知不觉中被削弱,因为聚焦者总是允许前往身体认为健康的地方。这些微妙的强调出自佛教的常用语言(无常的语言),容易使人不愿意全然入世。很多佛教徒不得不与这种倾向对抗,这倾向导致了譬如密宗学派的出现。这一学派强调,觉支(enlightenment)应该建立在对生命体验的完全沉浸中,而非建立在有意而为的沉思中。在处理一般人类心理动力的变形过程方面,聚焦可能和这种学派的观点比较相似。面对生命的丰富性、戏剧性和复杂性,它倡导的是一种既出离、同时又充分沉浸于当中的态度(这就是小写的“法”)。

聚焦的“共鸣(resonance)”是一种互动,发生在躯体所暗示的被感觉到的注意与认知或形式之间。有些新东西浮现于一个模糊的不成熟的感受当中,它的形态取决于个体的文化结构。它可能是对个体生命故事的一个新理解,或者是一个人与他人或自己交往的新方式。不受局限的被感觉到的注意为聚焦的呈现创造了一个环境,它也将对浮现的兴趣引入到语法环境。我们可以有意地利用感觉过程,来促进从不成熟现象到符号性现象的变形。这个符号性形态可能是语言,或一个艺术性媒介,比如美术或音乐,数学概念,或文化结构的任何其它方面。每一种文化媒介,所有“识知目标”都可以是新念头、新体验和新洞察生起的方式,正如它们也可以是用来了解佛陀教导的真相的手段。尽管这些都暗含在里面,但尽我所知,这一过程并不曾在佛教体系中得到精确描述。

同样,作为聚焦的关键,被感觉到的感受(felt sense)的概念在佛教中也缺乏对应。它不是上面提到的六感之一,也不是西方概念中的五种感受之一。它也不等于念处(mindfulness)。Mary Hendricks将它描述为“其中所包含的是情绪[或思想]赖以产生的基础,而不仅仅是情绪本身”(p.3)。感受抱持着的是聚焦者觉察到、但尚未成形的东西。这是一种微妙的体验,可以明显地感觉到那儿有什么,但它却还是朦胧的,模糊着的,缺少鲜明的轮廓特征。这接近于西方观念中的“第六感”,它指的是我们感觉到的一种注意,注意的对象被直觉到了它的存在,但无法直接触及,于是需要诉诸安静的注意,以帮助那未知的东西被了解。

聚焦主张,当正在浮现的体验变得明显时,我们会产生出与感觉到的感受相关联的一个身体反应。聚焦者要耐心地探索,而且如果没有身体反应,或者身体反应不恰当的时候,要丢弃那些浮现出的大量可能性。感觉的移位发生在成功的聚焦活动基础之上;与感觉到的感受不同,这感觉的移位会是直接的(immediate)和清楚的,包含着放松和可以继续发展的感受。举个例子,感觉到的感受表明领悟到了痛悔,以及随着相应的认识和悔改的行动产生宽慰。伴随着对真正悔改的体验,身体上产生放松的感受:感觉的移位,重物被抬走的感觉。

虽然这种对自我如何逐渐成形的特殊关注方式并不是佛教的一个明显的重点,但佛陀经常教导我们体验起源及消解的真相,以及对体验和现象如何生起和消逝的“了解”。“比丘[和尚]……”知道“无生(non-arisen)[现象]如何生起;他”知道“已生(the arisen)[现象]如何消失”(p.115,《佛陀的教导》)。这并不是在说这种知识如何被体验,而是说我们可以有把握地认为,被表达为“知道”的并不是科学现象的智力堆积,那只是西方世界等同于“知道”的内容。确切的说,那是在更深的地方感觉到的东西:来自内心深处的、内脏的感觉。当然,佛陀所指的知识极为深入和广阔。它包含所有现象的生起和经过:所有的存在和有感觉力的生物,所有的句法和象征性表达,我们肉身存在的所有物质元素以及所有远远超出平常态的各个觉察水平、存在的状态。不过,在日常人类经验的有限范围内,聚焦也把练习者导向一个体验性的认知过程,去认识自己不断发展的自我,去了解我们每天都置身其中的存在是如何在一个复杂的文化舞蹈中通过无数的舞步而逐步生成、转变、并最终消逝。聚焦和“正业”

佛陀教导中的四圣谛之四是八正道:止息痛苦之道。通常表达为“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虽然其中某些“正”可以用相当固定的套路解读为“不诽谤”、“不杀生”、“不制造伤害(cause harm)”、“不在军事机构服务”,但在日常生活中,这些规矩总会有不适用的时候,此时人就需要自己去设法寻找到一种适用于他们当下困境的“正”。Jarvis Masters是一个在监狱服刑期间皈依佛教的人,他的经历是一个鲜明的例证。在人所能经历的最为严峻的道德环境中,他每天都受到挑战,必须重新发现“正”业、“正”语、“正”精进。“正”并不是总能变成规矩,或通过遵守规范得到实现。如果佛教是一种活在我们心间的精神,正就是我们对每一瞬间的直接真相的不断探寻和评价。这是一种清新的反应,超越了一个人习惯的感情习惯和行为方式。我们如何知道什么是“正”?

有些人将他们借以寻找“正”的手段称为内在声音,或内在的静默安宁之声。但一般来说,这种声音不被体验为耳中听到的声音,或者头脑中的一个思想,而是身体之中的一种感觉。它是这样一种东西,它以某种方式通过躯体显示,某一特定行为是否正确。正如聚焦时我们清理出一个空间一样,那令人安宁的禅定注意清除了妨碍静默安宁声音出现的各种通常身心活动,以便人可以开始去体验那声音,而这声音正是聚焦中被感觉到的感受。Mary Hendricks提到聚焦中的“暂停”,暂停通常的行为和感受,暂停“其生命的文化叙述”。这暂停是整个过程的一部分,它打开一个空间,使新领悟、新行为、新念头得以形成。它放慢了习惯性情绪反应的形成,引入了一个更广泛的视野,使得一些新东西得以浮现,它们不再是旧有模式的延续。

被感觉到的感受,或者静默的低语,进入的正是这个暂停的空间。因为受到极大的关注,它会帮助识别和指导新浮现的可能性的形式或者方式,身体会以内部放松或放手的方式标志着它的“正”。聚焦者的内在自己以这种方式暗示她达成平衡,她需要借这平衡来驾驭生命体验中的波涛。它告诉她,在那一时刻正在出生和死去的就是她生命的真正和恰当的过程。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我们对存在的表达都是独特的并且持续浮现,这表达渴望获得一个形式。聚焦就是关注和培育这个过程的一种方法。它是一件工具,帮助生活的变形(metamorphasizing)而去追寻真相的线索,或者揭示法的线索;它是在生命中、甚至监狱里寻找“正”的途径的框架。可能每个人的真实存在,那些渴望表达和出生的部分,可以一直在内在感觉的指导下准确地成为它应当的样子。聚焦的练习,以及佛陀的教导,给这个过程的心灵部分带来便利。以佛教徒禅定和研习的方式聚焦,使人能够在内在体验的深度上去发现什么是正确的。

结论究其根本,佛教可以带来觉醒,对存在的所有层面的深度和广度产生觉醒:肉体现实,精神现实,以及绝对现实层面上,这种觉醒带来一种超验的非凡觉察。聚焦并没有如此宏伟的野心。结合了禅定的聚焦是一种技术,引发练习者去探索其存在的更真实层面。通过练习,我们的身体、我们的情绪、我们的认知以及我们被感觉到的感受将成为手段,我们借其了解我们特定生命的隐私真相,并培育我们的潜能。通过指导成长的发展过程、日常活动中的无执和正行,聚焦帮助实现佛陀的教导。西方人的心智通常在很多领域都没有开发,将聚焦整合进佛教修行中,预示着解除陷入困顿的行为形式并允许顿悟浮现。

第四篇: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学会调控情绪讲座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在成长过程中,我们生活中感受了种种内心体验,包括高兴、害怕、兴奋、愤怒、担心、彷徨、紧张等情绪体验。然而,怎样看待情绪,如何调控自己的情绪,我们却未必做到掌控有度。因此,有必要在让大家感悟情绪多样与复杂的基础上,树立“我的情绪我做主”的掌控意识。情绪是可以调控的,明白情绪需要个人主动调控的道理,逐步掌握一些调节情绪的有效方法,形成自我调适、自我约束的能力,能够较理智地调控自己的情绪。

学生情绪丰富而强烈、不稳定、难自控,很容易产生各种不良情绪,这不仅会危害他们的身心健康,还会影响他们的学习与生活。因此,指导学生根据自己个人的情绪变化的特点,合理宣泄情绪,主动调控情绪,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克服消极情绪,是当务之急。

从学生生理和心理特征上看,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身心发展不平衡,独立意思增强,自尊心增强,在学习生活中希望受到更多的尊重和理解,但抗挫折能力不强,由此时常引发一系列的情绪反应。所以针对学生情绪发展的这些特点,指导学生正确认识情绪,了解自己情绪的特点,懂得情绪是可以调控的,情绪与个人的心态有关,学会合理的宣泄与调控自己的情绪,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状态,对形成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都具有重要意义。

教师的指导作用: 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感色彩的情境,侧重学生的主体意识,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智慧故事一: 《请不要开错窗》

一个小女孩趴在窗台上,看窗外的人正埋葬她心爱的小狗,不禁泪流满面,悲伤不已。她的外祖父见状,连忙引她到另一个窗口,让她欣赏他的玫瑰花园。果然小女孩的心情顿时明朗。老人托起外孙女的下巴说:“孩子,你开错了窗户。”

感悟:由此可见,即使对于同一件事情,每个人的想法也大不相同啊!你可以改变你的态度来调适你的情绪。

(二)智慧故事二: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原先和几个朋友住在一间只有7、8平方的房子,有人认为他居住的条件太差了,他说:“朋友们住在一起,随时可以和他们交流感情,是值得高兴的事啊。”几年后,他一个人住,又有人说他太寂寞了,他又说:“我有很多书啊,一本书就是一个老师,我和那么多老师在一起,怎么不高兴呢?”之后,他住进楼房的一楼,有人认为一楼的环境差,“你不知道,一楼方便啊,进门就到家,朋友来方便,还可以在空地上种花、种菜什么的。”后来,他又搬到顶楼,有人说住顶楼没好处,“好处多啊,每天爬楼锻炼身体,光线也好。头顶上没干扰,白天晚上都安静。

感悟:他们热爱生活,有着乐观的生活态度,即使遭遇到挫折、失败,甚至危及到生命,他们依然能够保持积极向上的情绪。

有了快乐的思想和行为,你就能感到快乐!

——卡耐基

(三)智慧故事三:

有一个孩子跑到山上,无意间对着山谷喊了一声:”喂……”声音刚落,从四面八方传来了一阵阵”喂…..”的回声,大山答应了,孩子很惊讶,又喊了一声:”你是谁?”但山也回应:”你是谁?”.孩子生气了,喊道”我恨你”,哪知道这一喊,整个群山传来的声音都是”我恨你”,孩子忍不住了哭着回家告诉了妈妈.妈妈对他说:”孩子,你回去对大山喊”我爱你”试试呢.孩子又跑到山上,果然,这次孩子被包围在”我爱你,我爱你……”的回声之中, 孩子笑了,群山也笑了……

感悟: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对它哭,它对你哭;你对它笑,它也对你笑。

(四)换个好情绪

1.嫉妒: 这次考试王聪比我好。

原来想法:有什么了不起,他没有我聪明。换个想法:

2.多疑: 同学们总是用异样的眼光看我。原来想法:我的家庭条件差,他们看不起我。换个想法:

3.害怕: 我这次又考砸了,不敢回家。原来想法:辜负了父母期望,害怕会批评。换个想法:

4.厌恶: 他总爱在课上讲话,妨碍我听课。

原来想法:跟他坐在一起,真倒霉。换个想法:

感悟:换一副眼镜,得一副好心情。情绪与我们个人的态度是紧密相连的.在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态度来控制自己的情绪.结束语:情绪与我们个人的态度是紧密相连的。在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态度来控制自己的情绪。

第五篇: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新生如何适应新环境(讲稿)

(2课时)

教师:

同学们,你们从初中进入到职业学校,不知道大家能适应已否。从大家的表情可以看出来,有的同学已经适应了,有的同学还没有完全适应。今天我就和大家来谈谈如何适应职校生活的问题。首先,我想和同学们来共同回忆一下世界科学史上的一项光辉成就。

【案例】“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英国有一位科学家叫达尔文(1809——1882),达尔文的最大贡献就是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在达尔文提出的生物进化学说之前,人们一直基督教的宣传,认为是上帝创造了人类。1831年,23岁的达尔文以自然科学家的身份,参加了贝格尔号军舰的环球旅行,这次旅行历时五年,经受了千辛万苦。在旅行过程中,达尔文采集了大量的动植物标本和化石,并对它们进行了认真地研究。1859年,他的划时代科学巨著《物种起源》问世了,在这部书中,他用大量事实证明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思想。他指出物种的变异是由于大自然的环境和生物群体为生存而斗争造成的,彻底否定了万物是上帝创造的旧思想。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思想告诉我们,一种生物如果能适应环境就能够生存下来,如果不能适应环境就会被淘汰甚至会灭绝。在远古时代,地球上生活着恐龙这种动物,我们从恐龙化石可以得到证实。后来,由于地球环境发生了变化,恐龙已经不能适应这样的环境了,最后也就灭绝了。我们人也是一样,到了一个新环境以后,一定要尽快地调整好自己,尽快去适应它,否则,会给我们的学习、生活带来影响,甚至还会被淘汰。

【案例】鹿与狼群的故事 某地区有一条河流,河流的两岸都生活着同一种物种——鹿群。但是,人们发现,北岸的鹿强壮,并且奔跑能力和生殖能力都很强,而南岸的鹿则远远比不上。同一个品种,生活在同一个环境中为什么差别如此之大呢?后来,人们经过观察、考察和分析得知,原来,河流的北岸有狼群出没而南岸没有。没有哪一只鹿愿意与狼共处,而客观的事实却是狼的存在保证了鹿的强壮。北岸的鹿群每时每刻都生活在警觉当中,一有风吹草动,它们就警觉是不是狼来了,如果是狼来了,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它们就得拼命地奔跑,正是环境中的危险因素焕发了它们的斗志。而南岸的鹿群每天却生活得无忧无虑,这样就导致了它们的生理机能慢慢消退了。这则故事是不是给我们有所启发呢?心理应激理论认为,危机是一种催化剂,可以打破原有的定式或习惯,寻求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同学们,你们从初中进入到职业高中,到一个新的学校,面对的是新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才开始我们可能会感到不适应。我们该怎么办?如何调整自己。来到一个新的环境,我们首先必须学会适应,适应变化着的新的环境。实际上,环境的变化对人的成长来说是一件好事,常言说“树挪死,人挪活”,人只有生活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才能亲身经历各种不同环境给我们带来的体验,只要我们积极去适应,就会不断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从而增强抗挫折的能力。

我们刚刚进入职校,一切对我们来说都是新鲜的,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环境。刚刚进入这个新的环境,我们会产生哪些不适应呢?

第一,专业学习压力的增加会给我们带来不适应。具体说有这么几个方面的变化: ①学习内容的变化。职校专业的知识点增多了,知识内容也更加具体了,但知识结构更加系统复杂。②学习要求的变化。在中学,我们主要掌握的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在职业学校,对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要求不仅提高了,而且在学习还要求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③学习方式的变化。职业学校的课堂密度减少了,自学时间也增加了,要求动手的能力也加强了。

在职校,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我们再也不能象在小学、初中的时候那样,跟着老师后面学,我们要学会自己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

第二,学习环境的改变会给我们带来不适应。升入职高,进入一个新的环境,校园是陌生的,老师是陌生的,同学也是陌生的。总之,我们所面临的一切都发生了变化,而环境的变化肯定会给我们带来压力和紧张。面对这个新的环境,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接受它,承认它,按照它的客观状态去适应它,利用它。改变我们原有的心理模式,创造新的心理模式,把自己隔入到这个陌生的同时也是新的环境中去,以便我们更好地去生活,去学习。将来你走上了社会,面对着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也同样会出现不适应。人的一生中,我们会不止一次地经历新的环境,如何适应环境是我们不可或缺的人生课题。

第三,社会角色的转变会给我们带来不适应。我们已经度过了一段初中生活,你是否发现,现在的你长得更像“大人”了?原先我们的生活是依赖性的,而现在我们的生活是独立性的或半独立性的。我们从一个中学生角色转变成一个职高生角色,中学生角色和高中生角色的行为方式和心理状态是不一样的,由于这个转变,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变化。生活需要我们自己安排,衣服需要我们自己洗,作息时间需要我们自己调整,我们再也不能依赖父母了。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每个人都会体验到慢慢长大所带来的快乐,但也会有成长的烦恼伴随着我们。我们不再完全有所依靠,我们不再随心所欲了,有许多事情需要我们自己去思考,自己去解决。社会是一个大舞台,每个人都在此舞台上扮演一定的角色。因此,我们一定要扮演好初中生这个角色。

【案例】“小鱼翻塘”的警示 有一个地方有一座湖叫东湖。一天,有人发现东湖边漂着许多死鱼,便给记者报料,说东湖的鱼“翻塘”了。记者找到正在湖边作业的渔民,渔民笑着说,这死的都是清一色的小鱼,它们都是不会自己找食吃被活活饿死的。原来,鱼苗生活在小塘时,每天都有人投放饲料,小鱼可以无忧无虑地生活,而东湖的水面比小鱼塘大几十倍,渔民投放饲料不可能面面俱到。有些平日里在小鱼塘里养尊处优、饭到嘴边才张口的小鱼,一时间无法适应自己觅食的生存法则,最终被活活饿死。而一些生存意识强的小鱼却四处寻食,从而活了下来。这种现象每到东湖鱼苗投放期,都会出现。我们每个人的家庭也是一个“小鱼塘”,在家里被呵护过度的孩子,一旦离开这个“小鱼塘”,是不是也会成为因为觅不到食吃而被饿死的“小鱼”呢?

环境变了,我们如何去适应呢

第一,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职高的学习比中学内容有着太多的不同。因此,我们应该逐渐学会怎样更合理地安排学习和休息的时间、怎样记笔记、怎样总结学过的内容、怎样发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不断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方法有什么意义呢?良好的学习方法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学习速度和学习能力。如果仅仅停留在苦学、勤学的水平上,将很难应对学业,我们要使事倍功半达到事半功倍。同时,我们还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了,就能够持续地保持一种高效率的学习态势。学习过程中,我们要走出两个误区。一个是废寝忘食,不注意休息。列宁说过:“不会休息的人就不会工作。”我在这里要说的是:不会休息的人就不会学习。学校每天都安排了午睡时间,同学们中午一定要休息一会儿,哪怕休息十分钟二十分钟也是好的。有的同学认为,中午休息不是浪费时间吗?我要珍惜时间,把别人睡觉的时间都利用上,我要做一个勤奋好学的好学生。其实,这样的想法是不科学的,这种做法也是得不偿失的。中午休息好了,下午上课的精力就会充沛,上课的效率就比较高。另一个误区是上这门课看其它学科的书。学科与学科之间有必然的内在联系,知识和能力是触类旁通的。同学们一定要引起注意,学习活动即是一个掌握知识的过程,又是一个培养能力的过程。能力比知识更重要。

第二,尽快交上新朋友。要与同学们多多沟通、多多交流,经过交流之后,你会发现你的问题可能是大家都面临的问题,你的感受可能是大家共同的感受,这样你就不会感到慌张、茫然。有了好朋友,就会消除我们暂时的孤独和不适应,久而久之,我们就会融入到这个新环境中,慢慢体会到这个环境实际上是多么得令人陶醉、令人神往,我们能以进入这个新环境而感到幸运和自豪,你的生活就会呈现出一片蔚蓝色。

第三,尽快学会做事,学会生活。一直以来,同学们都不愿意做事,不喜欢做事。有人说,做事不是很耽误学习吗?其实不然,会做事,能把事情做好,会更有助于学习,会使学习变得更加轻松,无忧无虑。不要看不起做事,不会做事,会给你的生活带来许多的烦恼,会影响你整个的生活秩序和生活质量。我们要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自己的衣服自己洗,自己的床自己铺,还要尽可能地帮妈妈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从现在开始就要慢慢养成爱劳动的习惯。我们不要小看了做事,不会做事,就不会生活,不会做事,就会影响我们的学习,甚至会影响我们的未来。

第四,学会调节,提高心理适应能力。常言说:“人生不如意事常有八九。”刚刚进入一个新的环境,更进一步说,即使在一个你比较熟悉的环境,出现一些不适应的情况也是很正常的,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也是不可避免的。挫折是一种重要的人生阅历,是人生中最重要的财富。如果没有经历困难和挫折,我们就不可能变得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强大。因此,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与困境、逆境抗衡的能力,培养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调节不良心理状态的能力。如果你对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有了非常不习惯的感觉,千万不要闷在心里面,应该告诉爸爸妈妈或者老师,否则,问题会越来越严重。就像食物放久了会发霉一样,如果总将心事藏在心里,它也会发霉、变质的。

记住:当你遇到解决不了的困难时,应该求助于父母和老师,可别让自己的心事发霉哦。

新生入学心理健康

《如何适应新环境》

(2课时)

下载2014年家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讲座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4年家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讲座.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好!作为小学生,我们每个人也都有着自己的烦恼。今天我讲的主要内容是:我们怎么处理日渐麻烦的人际关系?所谓人际交往就是人与人之间通过......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在我国随着生活和工作节奏加快,竞争压力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和思维方式的变更,在工作,学习,生活,人际关系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遇到心理失衡现象。特别是像......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各位老师、同学: 大家好!谢谢学校给我这样一个机会,提到心理健康,大家一定很想说,我们的心理没有问题,给我们讲心理健康干什么。其实,这是对心理健康教育的......

    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信息

    机关党委邀请专家作公务员心理健康专题讲座 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对税务机关和广大税务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级国税机关必须密切关注职工的身心健康,提高职工的整体素质及......

    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总结

    哈尔脑初中青春期心理健康维护讲座活动总结 ——学会人际交往,增强学习动力,有益身心健康 金色九月,秋高气爽。在这收获的季节、美好的日子,我校根据中学生青春期特点,特召开青......

    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心得体会

    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心得体会1 心理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人格教育,作为心理素质教育的核心,更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所谓人格教育,是指针对学生的身心特征,在需要、动......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目录 第一讲科学上网,预防网瘾„„„„„„„„„„„(1-12)页 一、网瘾产生的原因、危害及对策(1-8)页 二、网络带来的危害最值得深思的地方(8-9)页 三、网......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第一讲教师心理健康 一、教师心理健康 (一)教师心理健康标准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心理研究中心主任俞国良提出教师心理健康新标准: 第一,对教师角色认同,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