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女性与大众传媒课程论文
《女性与大众传媒》 课 程 论 文
大众传媒的性别歧视现象
摘要:从历史一直到现在,女性自始至终处于弱势地位,在过去女性三从四德、以夫为纲,必须绝对的服从男性,而现在虽然女性经历过了解放运动,可在社会中还是处于弱势地位,很多重要的职位中没有或几乎很少的女性身影。国经 1016 班 20101443 黄燕 关键字:女性、性别、历史、歧视
我们刚开始学习女性大众与传媒时看的电影《爱情呼叫转移1》中尽管汇集了12位美女,影视的视角却是从男性出发。长久以来,男人的义务和责任就被无限放大,在竞争愈加积累的现代都市,男人同样面临来自事业、婚姻、情感方面的多重困惑和压力,较之女性,却总是处于被忽略的处境。实际上,现在都是男性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对性的体验和要求,已经悄然变化。相对于来自社会的关注和女性的理解,最本质的关爱还是来自男人自己。
2006年7月1日《中国妇女报》上有一篇名为《是真“有趣”还是真荒唐》的文章介绍说,有媒体报道:女友穿着暴露,男友定“家规”进行惩罚。众所周知,现在社会是一个以大众传播高度普及和广泛渗透为特征的信息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社会公共生活中不可能事无巨细都加以传播社会问题而是有选择的传播。根据“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第一种机制“0/1”效果或“只觉模式”可知,大众传媒报道或不报道某个“议题”,会影响到公众对该 “议题”的感知。①该媒体选择这条荒唐的“议题”,传播的就是一种陈旧的社会性别观念。把男性看做第一性,女性为第二性,男性可以凌驾在女性之上,制定“家规”来控制女性的个人生活选择的自由。
斯图亚特·霍尔在《文化、传媒和意识形态效果》中指出,现在传媒的首要的文化功能,便是选择建构社会知识和社会影响。“大众是通过传媒来建构的这类知识和影响来认知世界,来体味他们曾经经历过的现实生活。”②社会性别理论认为,社会性别来源于社会建构,大众传媒作为上层建筑的构成部分,进行的传播不仅再现了社会性别的状况和地位,反映了社会的价值取向和意识形态,同时大众传媒介本身也参与了社会性别的构建过程。
很多时候,大众传媒会受传统性别观念的影响,暗示妇女要服从自己的传统角色。其结果是是使媒介关于女性形象的构建与女性在社会体系中的多元化社会角色不符。例如,2001年9月22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节目对女人回家的观点表述如下:“真正的社会进步,是女性有权选择自己回归家庭、兼职或者全职工作,是为他们的选择提供机会和可能”;“一个进步的社会要给妇女提供更有力的保障和条件,他们才能真正选择是回家还是工作”;③从社会性别视角分析,对女人回家的议题设置,媒介所表述的观点有失现代媒介的认知水准,不仅为提供启蒙性的社会性别意识的思考,在某种程度上反而成了传统性别意识的代言人。全国妇联明确表示:当代妇女回家同人类发展的历史相违背,同妇女解放运动格格不入。女性应该有属于自己的地位和权利,包括工作的权利。女性对社会的经济发展贡献是巨大的。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曾访谈两位成功的有影响力的女性:范徐丽泰和任永华。在介绍前者时,突出他的妈妈角色;而后者多询问诸如“为什么不化妆”之类的私人话题,。采访报道的角色定位在私人空间而不是社会公共事务领域,对他们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社会角色报道不够。无独有偶,受人欢迎的《艺术人生》栏目也由此缺陷。曾经一期访谈徐静蕾的节目,主持人的话题也多围绕私人生活,比如家庭生活、情感纠葛,对她的演艺事业言之甚少。看完那期节目的观众获得的仅是他作为一个“女性”的生活经历,对于他这个人的事业并不了解。
主流新闻报道中,男性出现的比例大大多于女性。
妇女及妇女问题在新闻中被报道的次数非常少。冯媛在1998年发表的《女性在新闻中的存在——关于八家主导报纸新闻版新闻的研究》一文中,发布了其对我国八家主导报纸的统计结果。他的统计显示,男性新闻人物在出现频度、被引用频度、被拍摄频度方面都远远多于女性,他们在文字和图片新闻中多是压倒多数的主角,其中在有言论被引述的新闻人物中,男性占91%,女性占9%,男性新闻人物中的职业身份较重要者如政治领导人、企业负责人等站男性新闻人物的70%,女性新闻人物中政治性身份仅占18.7%。④ 男性出现在各种类型的节目中,女性的范围则窄得多
女性在新闻中出现,大都是与家庭生活、名人风流韵事、儿童养育、对妇女的暴力侵害等内容有关,而与国家发展、政府决策等被主流认可的有价值的事件无关或关系不大。女性大多是生活、娱乐或家庭角色,男性大都是社会角色。这种报道强化了传统的性别定型。男性多被表现为具有统治欲的、强有力的、独立的、理性的和有成就的;女性则为服从的、弱小的、依赖的和多愁善感的。在热播的电视剧《来来往往》、《中国式离婚》等,我们看到的都是这样的模式:妻子为了丈夫的事业、为了家庭和孩子牺牲了自我,而丈夫们却嫌弃妻子的庸俗无聊、自负专横、尖刻琐碎,影片从男人的视觉出发,竭力为丈夫们的外遇找借口,天平完全偏向于既没有勇气离婚又想占有婚外情、意志不坚强却把道德责任推给妻子的男人们。在
广告中,女性形象集中表现了对女性外貌、身材等外在的定型印象
有一些研究者对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发现,广告中的女性职业角色有51.6%为家庭妇女,而男性职业角色中科教文卫及管理者占47%,广告中女性出现的地点51.5%是在家庭,出现在工作场所的只占14.5%,而男性即使出现在家里,也多为娱乐(31%),做家务的只有5.3%。⑤大家熟知的世界级运动休闲品牌阿迪达斯、耐克、锐步、彪马的广告明星,大多数为男性球星贝克汉姆、罗纳尔多、欧文等。而在体坛上一样优秀的女性却很少见。
妇女常被当做暴力的对象或作为有辱人格的色情形象出现在媒体中
在传媒女性化的趋势下,女性人物和女性话题在媒体的报道中出现频率越来越高,但进入到社会文化层面分析,在传媒中出现最多的女性基本是“刑事案件和灾难性的受害者、某位重要男性的家属、娱乐界或体育界的明星”,这三类女性的定位都是以男性为坐标,处处体现出男性的价值判断和审美趣味。即使在互联网这个新兴媒体上,女性网站所提供的内容多数以美容、育儿、减肥、相夫教子、性知识为主,很少关注女性的事业、身心健康和多元信息的需求。参考文献:①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16页
②陆扬、王毅:《大众文化与传媒》,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7页 ③刘利群:《广播媒介对女性的表达与构建》,《现代传媒》2001年版第6页 ④冯媛:《女性在新闻中的存在——关于八家主导报纸新闻版新闻的研究报告》,《浙江学刊》1998年第2期 ⑤刘伯红、卜卫:《试析我国电视广告中男女角色定型》,《妇女研究论丛》1997年第2期
第二篇:女性与大众传媒课程论文
《女性与大众传媒》 课 程 论 文
大众传媒的性别歧视现象
摘要:从历史一直到现在,女性自始至终处于弱势地位,在过去女性三从四德、以夫为纲,必须绝对的服从男性,而现在虽然女性经历过了解放运动,可在社会中还是处于弱势地位,很多重要的职位中没有或几乎很少的女性身影。国经1016 班 20101443 黄燕
关键字:女性、性别、历史、歧视
我们刚开始学习女性大众与传媒时看的电影《爱情呼叫转移1》中尽管汇集了12位美女,影视的视角却是从男性出发。长久以来,男人的义务和责任就被无限放大,在竞争愈加积累的现代都市,男人同样面临来自事业、婚姻、情感方面的多重困惑和压力,较之女性,却总是处于被忽略的处境。实际上,现在都是男性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对性的体验和要求,已经悄然变化。相对于来自社会的关注和女性的理解,最本质的关爱还是来自男人自己。
2006年7月1日《中国妇女报》上有一篇名为《是真“有趣”还是真荒唐》的文章介绍说,有媒体报道:女友穿着暴露,男友定“家规”进行惩罚。众所周知,现在社会是一个以大众传播高度普及和广泛渗透为特征的信息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社会公共生活中不可能事无巨细都加以传播社会问题而是有选择的传播。根据“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第一种机制“0/1”效果或“只觉模式”可知,大众传媒报道或不报道某个“议题”,会影响到公众对该
“议题”的感知。①该媒体选择这条荒唐的“议题”,传播的就是一种陈旧的社会性别观念。把男性看做第一性,女性为第二性,男性可以凌驾在女性之上,制定“家规”来控制女性的个人生活选择的自由。
斯图亚特·霍尔在《文化、传媒和意识形态效果》中指出,现在传媒的首要的文化功能,便是选择建构社会知识和社会影响。“大众是通过传媒来建构的这类知识和影响来认知世界,来体味他们曾经经历过的现实生活。”②社会性别理论认为,社会性别来源于社会建构,大众传媒作为上层建筑的构成部分,进行的传播不仅再现了社会性别的状况和地位,反映了社会的价值取向和意识形态,同时大众传媒介本身也参与了社会性别的构建过程。
很多时候,大众传媒会受传统性别观念的影响,暗示妇女要服从自己的传统角色。其结果是是使媒介关于女性形象的构建与女性在社会体系中的多元化社会角
色不符。例如,2001年9月22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节目对女人回家的观点表述如下:“真正的社会进步,是女性有权选择自己回归家庭、兼职或者全职工作,是为他们的选择提供机会和可能”;“一个进步的社会要给妇女提供更有力的保障和条件,他们才能真正选择是回家还是工作”;③从社会性别视角分析,对女人回家的议题设置,媒介所表述的观点有失现代媒介的认知水准,不仅为提供启蒙性的社会性别意识的思考,在某种程度上反而成了传统性别意识的代言人。全国妇联明确表示:当代妇女回家同人类发展的历史相违背,同妇女解放运动格格不入。女性应该有属于自己的地位和权利,包括工作的权利。女性对社会的经济发展贡献是巨大的。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曾访谈两位成功的有影响力的女性:范徐丽泰和任永华。在介绍前者时,突出他的妈妈角色;而后者多询问诸如“为什么不化妆”之类的私人话题,。采访报道的角色定位在私人空间而不是社会公共事务领域,对他们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社会角色报道不够。无独有偶,受人欢迎的《艺术人生》栏目也由此缺陷。曾经一期访谈徐静蕾的节目,主持人的话题也多围绕私人生活,比如家庭生活、情感纠葛,对她的演艺事业言之甚少。看完那期节目的观众获得的仅是他作为一个“女性”的生活经历,对于他这个人的事业并不了解。
主流新闻报道中,男性出现的比例大大多于女性。
妇女及妇女问题在新闻中被报道的次数非常少。冯媛在1998年发表的《女性在新闻中的存在——关于八家主导报纸新闻版新闻的研究》一文中,发布了其对我国八家主导报纸的统计结果。他的统计显示,男性新闻人物在出现频度、被引用频度、被拍摄频度方面都远远多于女性,他们在文字和图片新闻中多是压倒多数的主角,其中在有言论被引述的新闻人物中,男性占91%,女性占9%,男性新闻人物中的职业身份较重要者如政治领导人、企业负责人等站男性新闻人物的70%,女性新闻人物中政治性身份仅占18.7%。④
男性出现在各种类型的节目中,女性的范围则窄得多
女性在新闻中出现,大都是与家庭生活、名人风流韵事、儿童养育、对妇女的暴力侵害等内容有关,而与国家发展、政府决策等被主流认可的有价值的事件无关或关系不大。女性大多是生活、娱乐或家庭角色,男性大都是社会角色。这种报道强化了传统的性别定型。男性多被表现为具有统治欲的、强有力的、独立的、理性的和有成就的;女性则为服从的、弱小的、依赖的和多愁善感的。在热播的电视剧《来来往往》、《中国式离婚》等,我们看到的都是这样的模式:妻子为了丈夫的事业、为了家庭和孩子牺牲了自我,而丈夫们却嫌弃妻子的庸俗无聊、自负专横、尖刻琐碎,影片从男人的视觉出发,竭力为丈夫们的外遇找借口,天平完全偏向于既没有勇气离婚又想占有婚外情、意志不坚强却把道德责任推给妻子的男人们。在广告中,女性形象集中表现了对女性外貌、身材等外在的定型印象
有一些研究者对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发现,广告中的女性职业角色有51.6%为家庭妇女,而男性职业角色中科教文卫及管理者占47%,广告中女性出现的地点51.5%是在家庭,出现在工作场所的只占14.5%,而男性即使出现在家里,也多为娱乐(31%),做家务的只有5.3%。⑤大家熟知的世界级运动休闲品牌阿迪达斯、耐克、锐步、彪马的广告明星,大多数为男性球星贝克汉姆、罗纳尔多、欧文等。而在体坛上一样优秀的女性却很少见。
妇女常被当做暴力的对象或作为有辱人格的色情形象出现在媒体中
在传媒女性化的趋势下,女性人物和女性话题在媒体的报道中出现频率越来
越高,但进入到社会文化层面分析,在传媒中出现最多的女性基本是“刑事案件和灾难性的受害者、某位重要男性的家属、娱乐界或体育界的明星”,这三类女性的定位都是以男性为坐标,处处体现出男性的价值判断和审美趣味。即使在互联网这个新兴媒体上,女性网站所提供的内容多数以美容、育儿、减肥、相夫教子、性知识为主,很少关注女性的事业、身心健康和多元信息的需求。
参考文献:①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16页
②陆扬、王毅:《大众文化与传媒》,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7页 ③刘利群:《广播媒介对女性的表达与构建》,《现代传媒》2001年版第6页 ④冯媛:《女性在新闻中的存在——关于八家主导报纸新闻版新闻的研究报告》,《浙江学刊》1998年第2期
⑤刘伯红、卜卫:《试析我国电视广告中男女角色定型》,《妇女研究论丛》1997年第2期
第三篇:大众传媒与文化课程
大众传媒之于文化的意义
###
什么是传媒?
传媒,即传播各种信息的媒体。传播媒体也称“传媒”、“媒体”或“媒介”,指传播信息资讯的载体,即信息传播过程中从传播者到接收者之间携带和传递信息的一切形式的物质工具。
什么是大众传媒?
大众传媒是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处于职业传播者和大众之间的媒介体。指复制、传递信息的机械和传播组织、团体及其出版物和影视、广播节目,一般来说,是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这些传播媒介传播信息具有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大等特点。因此,大众传媒是现代社会社会主要的媒介。
什么是文化?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社会意识形态。
传媒对文化的传播具有重大的意义,古代的传媒方式大概有这些种类:口语、体语、文字、书籍、烽火、鸽子、人(如马拉松的来历)、马(驿站)、画等种种方式。以上种种无不促进了人类文化生活的交流,促进了社会的发展进步。而在现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人们有了更便捷更灵活的信息传播途径,互联网这一现代媒介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对民众的知识观有一定的塑造功能;同时,它突破了时空限制,范围不只是局限在某一个局域,应该可以说实现了普遍化。
大众传媒在现代社会上,已经渗透到各个方面了,从政治、经济到全球化、文化传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尤其凸显在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首先,大众传媒对于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大众传媒把文化传递给后代,并继续教育离开学校的成年人,是社会成员共享同一的价值观、社会规范和社会文化遗产。例如,由中国国家汉办每年举办的“大学生汉语桥”比赛通过大众传媒的传播,不仅让我们国人对祖国的历史文化、风情民俗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而且通过来此世界各地的参赛选手的眼睛了解到他们各自国家的文化,了解到世界。也有助于选手们借助丰富的电视表现手段,以快乐学汉语的形式,充分挖掘个人潜力,成为汉语能人。再如央视十套节目里面的历史文化科教节目,让人们认识了中国悠久的历史与风俗文化。
大众传媒不仅做到传统文化的传承,而且在此过程还形成了一种在现代工业社会背景下所产生的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以都市大众为消费对象和主体的,通过现代传媒传播的,满足人们的感性娱乐需求的大众文化。大众文化同化大众传播成功的转移了公众的群体意识,化解了之前一直纠缠的政治情绪。突显了人的生命、尊严、精神的关注,肯定了作为精神个体的价值。而且大众文化抹去了文化特权,推动了文化的多元化、民主化发展。可以说大众文化的传播在丰富人们的生存状态,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方面功不可没。
其次,大众传媒对文化的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世界各国的文化风俗可以通过大众传媒得到传播和发扬,如通过电影媒介,李小龙的功夫为世界所熟知,世界也看到了中国功夫这一中国重要的文化组成部分。日本尤其注重文化的传播,如动漫文化,已经在中国得到传播,许多人的童年也多了动漫的陪伴,西方的文化也一直影响着中国,让中国更加开放透明,中国儒学文化以和为贵的精神也对世界和平有着深刻的影响。这是一个文化全球化的时代,各国各民族的文化融会与交锋,然而在文化全球化中西方国家处于强势和主要受益者的地位。美国控制了全球75%的电视节目的生产和制作,让不少第三世界国家的电视台成了美国电视的转播站,传播于世界各地的新闻,九成以上由美国和西方国家提供,这种现状会导致文化帝国主义和媒介霸权主义,对人类民主进程产生消极影响。
以上种种说明大众传媒之于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如同水之于生命,缺少了大众传媒,文化无法得以传播,必然会消亡。然而大众传媒呈现的大众文化也存在一些弊端。人们抱怨报纸上信息太少,有限的版面上的新闻也是“炒作”,多家报纸经常出现内容的同质化。广播电视的娱乐性、广告性、和商务性节目占据了许多时间段,很多节目趋向媚俗。文化传播公司在娱乐至上和利令智昏下,夸大甚至歪曲事实,误导大众,“外国的水是甜的”这种崇洋媚外的思想也在阻碍着文化的传承,甚至曲解文化的现象也常常可见,一如于丹庄子心得、论语心得,用浅显的话语解读几千年的文化精粹,反而受到热捧,无不说明了国人在文化上的自卑心理,是大众传媒造成了这种文化自卑的现象。试问一个完全抛弃了自己文化的民族,还有什么内核可言,西方对中国的文化侵略就这一目的就达到了,文化就变成了一个统治工具,我们只能被牵着鼻子走了。
大众传媒不能堕落成为低俗庸俗的场所和温床,大众传媒塑造的是整个社会的大众文化,而大众文化影响的是整个民族的发展和社会的希望,因此大众传媒的从业者责无旁贷地需要有职业的良知和道德以及对这个社会的责任感,正如教师担负了教育祖国下一代的希望,而大众传媒从业者肩负的是整个国家未来的文化走向。国家也需要积极通过大众传媒这一媒介去让人民更加透明更加真实的了解历史,让人们认识到中国文化的优秀,让文化得以传承。
一个国家的兴盛衰败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在于这个国家的文化是否昌盛、大众的思想水平是否高,简单的解释就是所谓的精神文明建设水平。
大众传媒所肩负的是我们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任,任重而道远。
第四篇:关注女性健康课程论文
关注女性健康课程论文
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地位的提高,在家庭和社会中充当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紧张而繁忙的生活,使她们越来越无暇顾及个人的身体健康。而且,女性本来就属于比较柔弱的群体,身心的健康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为了自身的健康以及家人的健康我选择了关注女性健康这门选修课,通过几个周的学习,我真的收获了很多。
生殖系统,人人生而有之,生殖健康涉及人类生命的全过程,是人类得以生生不息、繁衍后代的重要保障。所谓“生殖健康”,是指人类在整个生命过程中与生殖有关的一切活动,在生理、心理及社会诸方面均应处在健康的完好状态,尤其是妇女,她们是健康生活方式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因此,普及女性健康教育,对推进人民健康事业的发展,提高全民族健康水平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目前,我国女性健康状况较之过去已有明显进步,女性平均预期寿命已达到73.6岁。但是,我国女性对健康教育的认识还很肤浅,女性医疗保健服务整体水平仍处于初级阶段,危害女性健康的社会问题远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一些影响女性健康的陋习依然存在。
女性生殖健康的含义:①妇女有权知道在整个生殖周期中有关性、生育、健康方面的知识,本身有能力生育,也应有能力控制自己的生育,能安全地通过孕期和分娩;②应有安全的性生活,健康和谐的性心理,避免性传播疾病;③能生育和抚育健康的后代。其内容包括较多方面,现仅就妇女的经期、妊娠期、产褥期、哺乳期、更年期等各期保健谈一谈应注意的某些环节。
一、经期
女性在月经周期不同阶段出现的不同反应,与肌体有着密切的生物学联系。其原因在于丘脑下部、大脑皮质、卵巢之间的活动是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的。月经期间子门正开,血室空虚,邪气易于入侵,应当注意卫生保健,保持外生殖器的清洁,不宜盆浴,可以淋浴,防止感染;所使用的卫生巾要柔软、清洁,且是安全合格的产品;注意保暖、避免寒冷刺激;忌食生冷、酸辣等刺激性食物,戒烟忌酒,多饮开水,保持大便通畅。
也有很多女性会出现痛经的症状。痛经是未婚女青年常见的一种症状,大多是由于月经期子宫收缩引起,一般表现为小腹胀痛,疼痛难忍的感觉并不常发生。除了继发性疾病引起的痛经外,多数人的痛经都是原发性的。即女性在行经期或经期前后发生的下腹部疼痛,常伴随有恶心、呕吐、腹泻等,严重的可出现面色苍白、手脚冰冷、冷汗淋漓等症状,并伴随月经周期反复发作。一般从初潮后开始,几乎每月都有,使许多女孩都有一种恐惧感,更加重了痛经的发作,甚至产生恶性循环。这主要是由于心理压力大、久坐导致气血循环变差、经血运行不畅、爱吃冷饮食品等造成的。另外经期剧烈运动、受风寒湿冷侵袭等,均易引发痛经。
二、妊娠期
妊娠期亦称怀孕期,生理学名词。是胚胎和胎儿在母体内发育成熟的过程。从妇女卵子受精开始至胎儿及其附属物自母体排除之间的一段时间。为了便于计算,妊娠通常从末次月经的第一天算起,约为280天(40周)。由于卵子受精日期很难绝对准确,实际分娩日期与推算的预产期可以相差1--2周,临床上将妊娠37周至42周之间,均列为足月妊娠。
妊娠期生活要规律,保持心情愉快,有充足的睡眠和休息;室内应保持空气新鲜、流通;慎戒房事,以防引起继发感染和流产;衣着要宽大,注意保暖,不宜穿高跟鞋,不宜使用窄紧的袜带和裤带,以免影响血液循环和胎儿发育;要适度活动,避免剧烈运动。妊娠期可参加一般的劳动,后期避免腹部受挤。注意乳房卫生,妊娠5-6个月起每日擦洗乳头一次。有乳头凹陷者要经常用手将乳头向外牵拉,以防产后婴儿吸吮困难。孕妇应均衡地摄取营养,多吃蔬菜和水果,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防止便秘;绝对禁烟,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吸烟,均对胎儿不利,它会增加早产率和围产期病死率,还会导致胎儿宫内发育迟缓,甚至畸形;慎重用药,很多药物均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特别是孕早期,有些药物可致畸。所以,必须用药时要在医生指导下根据病情合理用药。
三、产褥期
产褥期(传统的“坐月子”只是产褥期的前30天)是指胎儿、胎盘娩出后的产妇身体、生殖器官和心理方面调适复原的一段时间,需6~8周,也就是42~56天。在这段时间内,产妇应该以休息为主,尤其是产后15天内应以卧床休息为主,调养好身体,促进全身器官各系统尤其是生殖器官的尽快恢复。
孕妇为了适应胎儿的发育及为分娩进行准备,生殖器官及全身发生了很大变化,分娩后则通过一系列变化,使生殖器官及全身(除乳房外)又恢复到非孕状态,这种生理变化约需42天才能完成。自胎盘娩出后,产妇便进入了产褥期。在这段时间里,产妇的乳房要泌乳,子宫要复原,身体的各个系统要逐渐恢复正常,如通过排汗、排尿的增加来减少多余的血容量;胃酸增加。胃肠道张力及蠕动恢复,使消化能力恢复正常;不哺乳或部分哺乳的产妇可有月经回潮。总之,产褥期是全身多系统包括体形、腹壁等逐渐复原的时期。
这个时期产妇要合理饮食,保持身体清洁,注意休息,至少3周以后再进行简单的家务劳动;适当活动并做产后健身操。①自然分娩的产妇,产后6-12个小时内即可起床做轻微活动,产后第二日可在室内稍稍走动,并按时做产后健身操。行剖宫产的产妇可适当推迟活动时间,待拆线后伤口不感疼痛时,再起床健身。活动能使骨盆底及腹肌张力复原,避免或减少静脉栓塞的发生,并有利于体力恢复和排便。②产褥期内忌性交,可于产后42天起恢复夫妻生活并采取避孕措施。哺乳者以工具避孕为宜,不哺乳者可选用药物避孕。③产后要定期检查,可由社区医疗保健人员在产妇出院后3日内、14日内、28日内做3次访视,了解产妇饮食、睡眠、大小便情况,检查乳房和哺乳情况,观察子宫复旧及会阴伤口、剖宫产伤口恢复情况等。如发现异常即给予及时指导。产后42天时,产妇应去医院做产后全面健康检查。④产妇应合理膳食,产后3天内可以喝清淡鱼粥,为了通便可另加一盘清爽可口的炒青菜;2-3天后,胃口渐增,再开始进食其他滋补品,并可喝全汤催奶。产妇不宜经常吃巧克力,以免巧克力中的可可碱进入母乳,损害婴儿的神经系统和心脏,影响食欲;不宜经常喝茶,以免茶叶中的鞣酸影响肠道对铁的吸收,引起产后贫血;不可无限量地喝汤,否则容易引起乳房胀痛,处理不当就会引发乳腺炎。
四、哺乳期
哺乳期是指产后产妇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婴儿的时期,就是开始哺乳到停止哺乳的这段时间,一般长约10个月至1年左右。《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第九条规定:有不满一周岁婴儿的女职工,其所在单位应当在每班劳动时间内给予其两次哺乳(含人工喂养)时间,每次三十分钟。多胞胎生育的,每多哺乳一个婴儿,每次哺乳时间增加三十分钟。女职工每班劳动时间内的两次哺乳时间,可以合并使用。哺乳时间和在本单位内哺乳往返途中的时间,算作劳动时间。
哺乳期妇女应保持良好心情,充分休息;注意哺乳前用温开水清洗乳头,保持乳房清洁;双侧乳房应均衡喂奶,奶水少的妇女可增加婴儿吮吸次数,以便促进乳汁分泌;可用按摩、热敷的方法刺激乳房分泌乳汁,切忌用力挤压或揉搓乳房。
五、更年期
更年期指妇女绝经前后出现性激素波动或减少所致的一系列以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为主,伴有神经心理症状的一组症候群。绝经可分为自然绝经和人工绝经两种。自然绝经指卵巢内卵泡用尽,或剩余的卵泡对促性腺激素丧失了反应,卵泡不再发育和分泌雌激素,不能刺激子宫内膜生长,导致绝经。人工绝经是指手术切除双侧卵巢或用其他方法停止卵巢功能,如放射治疗和化疗等。单独切除子宫而保留一侧或双侧卵巢者,不作为人工绝经。
更年期妇女肾气渐衰,天癸将竭,冲任二脉虚损,此时应重视心理保健,保持良好的情绪,如果经常处于焦虑与悲观的心态之中,则会加重更年期的各种症状并延长更年期的时间。①更年期妇女可采取运动、聆听音乐等方法转移对身体不适的注意力,学会幽默,善于从生活中揭示和升华其中的喜剧成分,淡化甚至驱除不良心理。②注意平衡膳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特别是多摄入蔬菜、水果、薯类、粗粮和豆类食物,以减少钙的流失,有效地预防骨质疏松,也可在餐后适量补充氨基酸螯合钙。③要适量运动,坚持经常性的体育锻炼。④更年期症状明显者,可选用中成药治疗。肾阴虚者可选用更年安片,以滋阴降火、除烦止汗、宁心安神。肾阳虚者可选用二至丸,以补肾益阳。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还可进行食疗,以快速减轻更年期症状。⑤更年期妇女还要定期体检,及时发现自己身心健康的偏异和疾病,及早进行矫治,维护健康。
以上讲述了女性一生需要经历的阶段,下面让我们看一下威胁女性健康的疾病。
一、乳腺癌发病率最高
据了解,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肿瘤之一,“在女性肿瘤中,乳腺癌排名第一。”
值得注意的是,乳腺癌的病因很多,比如遗传、激素水平、饮食习惯、哺乳等原因,其发病率越来越高,且呈年轻化趋势。
“有些女性认为,只要乳房不疼就没问题。”西南医院乳腺科教授张帆说,乳房出现疼痛并非乳腺癌的特有症状,也可能是乳腺增生等疾病,但没有疼痛也不代表可以排除乳腺癌。张帆说,乳腺癌早期可以没有任何临床表现,因此,女性一定要定期到医院检查。
此外,要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每天坚持运动1小时,乳腺癌的发病率可下降10%—20%。在餐饮方面,番薯、西兰花等蔬菜,以及奇异果等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也不妨经常食用。
一、约两成宫颈癌患者30岁前就发病
另一威胁女性健康的是宫颈癌,仅排在乳腺癌之后,我国每年约有10万名女性患宫颈癌,发病率非常高。
宫颈癌以往多发病于30岁以上,但随着性行为提早、多性伴、反复流产等现象,现在宫颈癌的发病期也开始提早。
除此之外,女性健康的威胁还有不孕不育。
女性不孕不育分为不孕症和不育症。育龄夫妇双方同居一年以上,有正常性生活,没有采用任何避孕措施的情况下,未能成功怀孕者称不孕症。虽能受孕但因种种原因导致流产、死胎而不能获得存活婴儿的称为不育症。
出现不孕不育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排卵功能障碍:表现为月经周期中无排卵,或者是虽然有排卵,但排卵后黄体功能不健全。
2、卵巢因素:卵巢发育不全、黄体功能不全、卵巢早衰、多囊性卵巢综合症、卵巢肿瘤等影响卵泡发育或卵子排出的因素都会造成不孕。
3、输卵管因素:输卵管过长或者是狭窄,输卵管炎症造成管腔闭塞、积水或者是粘连,都能够阻碍精子、卵子或受精卵的运行。输卵管疾病占到了女性不孕的25%,是不孕的重要原因。
4、宫颈病变:宫颈管先天性异常、闭锁或狭窄、息肉、糜烂、肿瘤、粘连等都能够影响精子通过;宫颈粘液中存在抗精子抗体,对于精子穿透宫颈管是不利的或完全让精子失去活动能力。
5、生殖器因素:生殖器官先天性发育异常或者是后天性生殖器官病变,如阴道畸形、阴道狭窄等问题,能够阻碍从外阴至输卵管的生殖通道通畅和功能,令精子不能游动和卵子结合,造成女性不孕。
生殖健康,关系你我他,特别是女性生殖健康不容忽视,一个健康的女性决定着一个家庭的幸福,全民族健康的女性,决定着国家的兴旺与安康。让我们一起关注女性生殖健康,让健康的理念走进千家万户,为我们的生命保驾护航。
第五篇:大众传媒与文化
1.哪些因素促成了大众化报纸的兴起
2.大众化报纸的影响 3.如何科学看待中国新闻传播史学源流及后继发展
4.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起始于什么时代?中国的古代报纸是怎样诞生的?
中国的传播活动起源于远古人类的群居时代,中国最早的报纸开始于唐代。
中国古代的报纸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传播和政治统治的需要而逐步发展起来的。比如唐代官报就是和唐代藩镇制度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随着藩镇势力的发展,才设立了进奏院和进奏官,传递中央的信息。
此外,交通传播条件,以及造纸、印刷技术的提高也为古代报纸的产生提供了客观的条件。
5.前报纸时代的中国新闻传播活动都有哪些特点?
报纸产生前我国出现的新闻传播形式有:口头传播、烽火传播、皇帝诏书。
口头传播和烽火传播是非文字传播方式。这种方式还有旗鼓和木铎传播。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传播内容较简单,传播距离不远,且具有易逝性。
皇帝诏书属于文字传播。这种方式的载体一般有竹简、帛和露布。竹简和帛记载的内容很多,露布只用以传递军事捷报。这几种传播方式由于文字的作用而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较小,并可记录传递较复杂的信息,露布的公开性与时效性更加突出。
6.宋代“邸报”的发行制度有哪些特点?进奏官在“邸报”编发工作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1)特点:
以太宗太平兴国六年为界,前由地方设在首都的进奏官自行采集编发,没有统一的章程; 之后权威性和官报性质更明显,由中枢有关部门实行集中管理,统一发报;由门下省负责编定,给事中负责审定。官方控制加强,出现新闻审查制度——定本制度;定期发行,基本按期连续发行;公开印刷、可以贩卖
(2)进奏官逐渐只是负责发放报纸,而稿件的采集、编辑、整理、审定等环节都是由种属部门接管,相当于进奏官编发工作中处于末端从属的地位 7.宋代“小报”具有哪些特点?为什么屡禁不绝?(1)特点:
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民间私自发行的报纸; 不定期,无固定报头和名称,专业化、商品化程度提高;
内容为未经发布的官吏任免和臣僚奏章,时效性强,但不完全可靠准确; 读者范围广,手写和印刷的形式,深受欢迎
(2)突破官方对新闻传播的垄断和封锁,打破了官方“邸报”一统天下,满足了一部分士大夫知识分子对朝廷政事信息的需求;同时也是社会发展中信息传达的历史必然趋势。8中国近代报刊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诞生的? 世界报业开始向商业报刊阶段迈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突飞猛进地发展;随着全球扩张行为,西方殖民者不仅携带本国报纸进入殖民国家,还在所到之处创办具有宗主国色彩的报纸。鸦片战争前期,中国处于睡狮状态,停而不前;中国的古代报纸在清前中期已到达顶峰,但却没有直接演进为近代报纸;随着西方脚步的一步步迈近,在中国掀起殖民扩张的热潮,随即外人在华办报开始出现并延续。9在华外报的历史作用有哪些?
(1)外人在华办报本质上是一种殖民主义文化侵略活动
①为武力侵华,政治说辞,提供了情报;②为英国倾销鸦片政策辩护,报业本身的经营也是一种凭借特权的经济侵略活动;③宣传西方文明,进行西化,为列强对中国的文化征服服务。(2)在华外报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客观促进中国社会生活的近代化进程,对中国国民具有深刻的启蒙作用(3)在华外报的办报经验为中华民族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外报以其自身的实践和所刊言论,将西方近代报刊的观念传入中国。
2、外报将西方报纸的形式传入中国。3、外报将西方新闻采访业务传入中国。4、外报将铅字、印刷机等近代印刷设备和印刷技术传入中国,为国人自办近代中文报刊提供了物质条件。5、外报将西方近代新闻事业的管理方式引入中国。
10综合分析外国传教士对中国近代报业的作用与影响。
西方政府的确是将海外的传教士也与海外的殖民事业紧密结合的,借助传教士来宣扬西方社会的观念,实行思想征服。史实证明,外人在华的办报活动,本身就是列强侵华活动的一部分,外人在华的报刊,是列强侵略中国的舆论工具。
传教士在华创办刊物以鸦片战争为界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宗教报刊为主;传播教义、宣传科学知识、传播西方文明;同时进行文化侵略。在为传播教义的同时,也间接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和启蒙了中国国民,为中华民族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1试析第一批国人自办报刊的特点
第一,在办报主体方面,创办者的身份比较复杂;往往是与西方人打交道比较多的中国人,除主流的知识分子外还包括官员、买办。
第二,在办报性质方面,除个别报纸外,一般是私营性质的;自主经营,不带政党色彩。第三,在报纸内容方面,都是洋务运动的支持者和宣传者;甚至报刊本身就是洋务运动的一个内容。
第四,在政治立场方面,这些报刊表现出了鲜明的反侵略爱国思想,通过言论和新闻不断陈述西方列强环伺的危险局势。
第五,在业务工作上,大多在形式上参照了外国人在当地出版的中文报纸的模式,第六,在报业环境方面,处境十分困难。经济上的困难,并且清政府实行听任外国人办报而禁止中国人办报的政策,国人办报经常遭到外国殖民势力的限禁。12试析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的特点
一是报刊数量多。近代国人自办报刊,自19世纪70年代至1895年的20余年中,总共为30种左右。
二是办报地区广。国人自办报刊遍布各地,不仅有上海这样外报出版基地发展,还深入到长沙等内地中小城市。
三是报刊种类多。除了以政论性见长的综合性报刊发展,还出现了专业性报刊、纯商业性报刊、文艺娱乐性报刊等,甚至是我国新闻事业史上的第一次出现的类型。13戊戌变法期间的新闻立法活动有何意义 在戊戌变法期间,废止封建文化专制主义的法律制度、建立以言论出版自由为本的近代新闻法律制度的要求一度被付诸实践,揭开了中国近代新闻法制建设的第一页。中国近代法制的建设,以皇帝发布具有法律效力的上谕为主要方式,终于迈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第一步。“报禁”一度被解除了,“言禁”一度被放宽了,新闻法的制定也一度被正式提上清廷的议事日程。虽然这次中国近代新闻法制建设的实践活动为时过短,最后以失败而告终,但却是一次极为有益的尝试,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冲破“言禁”“报禁”,争取言论出版的自由权利,是中国近代新闻法制建设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
14.1957年至1966年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变化有哪些主要特点?请解释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 特点:在十年中既有快速发展阶段,也有停滞不前甚至后退的时候,不是十分稳定。党报一统天下,新中国成立前创办的有独立传统的报纸也改弦更张,和中央步调一致。新华社逐步奠定世界级通讯社的基础,一些脍炙人口的优秀报道影响深远。广播和电视尽管无法摆脱政治形势的影响,但也得到较快发展,形成一定规模。尤其是电视实现从无到有的迅速发展。原因:
报纸和期刊随着政治与经济形势变化而变化,发展很不稳定。经济困难和经济调整,包括政治斗争的扩大化,自然促成了报刊数量大量减少和质量的下降。但同时在整个世界新闻制度发展的大背景下,在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下,中国的新闻事业尤其是广电仍然有一定可喜的进步。
15.中国的电视新闻改革今后将如何进行?中央电视台的新闻频道与西方的新闻频道相比还有哪些差距?
(1)在网络等新媒体的冲击下,如何保住自己的市场和培养年轻的观众;打造一个反应最迅速、覆盖最广泛的全国电视新闻直播系统,强调新闻的原创率、首发率和落地率,实现全国电视新闻直播常态化。
(2)中央电视台的新闻频道对整个世界和国际新闻的干预性和及时性可能还有待加强。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和特色,由于从业人员的质量和发展历史社会环境等问题,整体上仍缺乏像西方新闻频道如CNN的鲜明的国际影响力,缺乏在国际性的大事件中发出自己的声音。16 你如何看待网络与其他媒体的融合?
(1)这是一个必然的历史趋势,并且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可以说是媒介再次发展的有一个契机。
(2)从理论来看,网络和其他媒体存在各自领域的优势和长处,网络的互动性和交互性同其他传统媒体影响力和公信力互动而相互促进,融合是具有前景的。特别是在网络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网络能够提供跨媒体的平台和优势,能够带来更好的传播效果。
(3)从实践来看,在现在各大院校新闻专业都很注重媒介融合的趋势,同时业界也都纷纷开始尝试媒介的跨媒体合作,特别是各大纸质媒体纷纷开展和网络的互动合作,这些表明业界和学界都是认可并积极实践媒介的融合的。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