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媒与农产品信息传播浅议论文

时间:2019-05-14 18:46: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众传媒与农产品信息传播浅议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众传媒与农产品信息传播浅议论文》。

第一篇:大众传媒与农产品信息传播浅议论文

大众传媒与农产品信息传播浅议论文

论文摘要:当前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最直接最现实的途径,就是要解决农产品流通的问题。而农产品信息得到有效传播是农产品流通的前提条件,对此大众传媒应该承担重要责任。本文考察了报纸、电视和互联网等大众传媒的农产品信息传播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就此提出相关建议。

论文关键词:农产品 信息 大众传媒 传播现状 研究缘起与研究对象

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办法,在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农业生产者所考虑的是如何把自己的农产品宣传出去、推销出去。所以,当下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最直接最现实的途径,就是解决农产品宣传营销的问题。

虽然事实上农民所依赖的信息传播渠道往往来源于人际传播,但是要实现农产品在更大范围内的流通,就必须要重视大众传媒的作用、利用它们受众面广、传播速度快、成本相对较低等优势实现农产品信息及时而广泛的传播。因此,本文试图对有关大众传媒进行考察,分析其农产品信息传播的现状及问题,探讨新闻媒体对农产品流通和销售应该承担的责任,并就此提出一些参考性建议。

农产品信息主要包括农产品的价格、品性、产地、规格、质量、市场分布、流通信息等方面,其中,农产品流通信息主要指与农产品生产、经营、销售有关的一切消息、情报、数据、资料等的总称,是农情和商情的综合反映。

从对农民有实际影响的角度考虑,并且为尽量反映媒体农产品信息传播之全貌,笔者分别从传统媒体(涉农报纸、农业电视频道)、新媒体(农业网站)中同时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中央级媒体和地方媒体,对其在2009年3月发布的部分农产品信息进行随机抽样分析。这些媒体依次是《农民日报》和《山西农民报》;中央电视台农业频道和山东卫视农科频道;中国农业信息网和农博网。

传统媒体农产品信息传播状况 作为全国性大报,《农民日报》注重宏观的报道。该报每期共有8个版面,但是并无专门的农产品信息发布版面或栏目,只有在周三的“市场信息”专刊中,每周定期发布国内外大宗农产品的价格信息。《山西农民报》每逢周二、周五出版,共16版,其中与农产品产销直接相关的市场信息集中在第10版“种养参谋”和第9版“农村财富”两个版面上。

央视七套农业频道的节目内容比较丰富,向观众提供大量致富信息、科技信息、种养殖技术、成功典型事例等。山东卫视农科频道是全国地方电视台中开通的少数涉农专业频道之一。该频道拥有“乡村季风”、“致富招招鲜”、“农资超市”、“城乡大卖场”等节目,同时还建有比较完善的网络平台,提供节目在线直播。主要问题有: 报道面过宽,针对性不足。涉农报纸用大量版面来报道国际国内时事新闻,甚至地方农业报纸也有这种情况。3月4日《农民日报》的8个版面中有2个版(第3,4版)刊登的全部巧篇报道都与“三农”无直接关系。3月6日《山西农民报》的16个版面中,有“娱乐”、“新闻天下”、“新闻热点”、“社会经纬”、“参考消息”、“时尚潮流”6个版面与“三农”没有直接关系。笔者认为,虽然农民也需要获知国内外的重大时事政治、经济新闻甚至娱乐新闻,但这些新闻己经通过各种综合媒体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农民可以从这些媒体上获知有关信息。而作为专业媒体的农业报刊,如果再进行报道,显然是一种重复和浪费。

央视农业频道主要涵盖农业科技、致富信息、致富典型、农民工问题、农村问题深度报道等方面,内容非常集中。山东卫视农科频道从6时到22时的30档节目中有巧档节目与“三农”相关,而这巧档节目中有7档是当日重播节目(主要包括“乡村季风”、“农资超市、城乡大卖场”、“致富招招鲜”)。从节目的时间长度来计算,涉农节目总时长为329分钟,占节目总时长(975分钟)的33.7%。可以看出,山东卫视农科频道的关注点非常丰富。然而,涉农节目数量偏少,重播率偏高,节目时间占总时间的比例偏低。

偏重各地农产品市场行情的综合性宏观报道。报纸的服务性和实用性距离农民的生产实际需求依然很远。例如2009年3月3日((农民日报》第6版“监测信息”有“批发市场价格周报”、“热点调查”、“统计分析”、“市场现象”、“市场说话”个栏目,共刊发4则蔬菜批发市场上市量消息,4则各地米价上扬消息,2则图片新闻,1则关于养猪业市场行情的预测分析,1则与养殖业有关的玉米市场价格预测分析。这些信息对大部分农业生产者来说并不具有实际意义,因为中国幅员辽阔,各地情况复杂,个别地区的市场信息,对于分布广泛的农村受众来说,无疑是杯水车薪,缺乏针对性。

当然,作为全国性报纸,《农民日报》在报道取向上偏重于宏观角度无可厚非。那么,地方农业报纸在这方面又做得如何呢?同日,《山西农民报》的“种养参谋”版共刊发5篇报道和一张山西农副产品市场行情表。“农村财富”版面共有7篇报道,其中有5篇分别介绍了5位农民的致富故事,另2篇则是关于如何理财和防止上当受骗。从中我们几乎看不到与农产品直接相关的有用信息。

传统媒体与受众互动不足。在《农民日报》、《山西农民报》样本中,并无读者来信来电,或“读者声音”之类的栏目或版面。央视农业频道和山东卫视农科频道也同样如此。究其原因,一是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下,决定了农民媒介消费能力不足,导致农民接触媒体的机会较少,更难进行信息反馈与交流。二是农民远未树立起信息消费的意识,缺乏和媒体进行有效沟通的动力和能力。三是媒体自身对农民渴望表达的需求不够重视,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平台,这就使农民无法获得有效渠道来传播自己的声音。

网络媒体农产品信息传播现状

网络媒体的优势在于能够让网民免费发布各种供求信息,门槛低,信息更新速度快,覆盖面广,信息来源广泛。在各省(区、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中,已有83%的地级和45%的县级农业部门建立了农业信息网站。中国农业信息网是农业部官方网站,其最大特点是权威性和可信度高,统领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高屋建领地传播各种信息。农博网的投资主体是北京一家农业信息科技企业,集行业在线媒体与专业性农业商务于一体。中国农业信息网中仅“资讯信息”和“服务社区”两个频道就设置了“批发市场”、“供求发布”、“网上展厅”、“农技推JL-,“优质产品”、“促销平台”、“价格行情”、“分析预测”等近30个栏目。农博网除开设一般信息栏目外,专门设有“商务”板块,下辖“供应”、“求购”、“产品”、“网店”个栏目。网络的一大特色就是信息传播速度快、更新频率高,时刻保持信息更新是网站的生命之本。中国农业信息网的“农村供求一站通”,截至3月13日12时,当天更新农产品求购信息25条、供应信息30条。与此同时,农博网新增供应信息更是高达419条,新增需求信息高达72条。在网络媒体中电子商务得到发展,农产品网店已经走进互联网的视野。比如,农博网设立电子商务平台,网民只要免费在线注册,即可开通网上店铺。虽然目前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还远远不够完善,但是我们可以预见其巨大的上升空间。主要问题有: 内容重复。网站之间信息重复率较高。几乎每一个综合性农业网站都设有“农业法律法规”这一专栏,而每一个专栏里都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在这两家网站中也存在内容重复的现象。3月26日,这两家网站都发布了“农业部部署2009年定点扶贫及援疆、援藏工作”、“农业部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地保障春耕生产用种,加强种子市场管理”等新闻。

信息不够全面立体,图文、视频内容太少。农业生产技术的操作性很强,单纯依靠文字说明无法完整准确地指导农民。受到文化水平的限制,农民很难对复杂的文字说明产生兴趣。因此应该将图片和视频作为农业网站的重要传播方式。然而,这两家网站图文及视频信息很少。比如,中国农业信息网的“农业科技”频道的所有文章均没有配备相应图片或视频。农博网虽然设有“视频”频道,但是其节目大部分是人物访谈、要闻剪辑、会议报道等,没有充分重视农业技术或农产品的推介。

服务性、实用性仍不足。涉农网站基本上仍然处于信息“传声筒”的初级阶段,习惯于自上而下传播信息,还没有将农户的实际需求放到最重要的位置。例如,农博网虽然开辟了“专家在线”专栏,然而其内容并非是专家在线咨询,而是专家个人成就介绍,只是专家的个人风采录而已,没有很好地发挥其专业指导作用。

讨论与对策

囿于样本覆盖范围小、数量少,本研究很难全面深刻地透析大众媒体农产品信息传播之现状,但是我们仍然能够从中窥斑见豹。笔者认为,涉农媒体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积极推进农产品信息有效而广泛的传播: 加强信息源建设。目前我国涉农传统媒体的信息主要来源于记者的采访报道,直接来自基层生产一线的信息还非常少,所占信息总量的比例很低。这就导致了媒体无法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农产品信息,而市场又是瞬息万变的,这必将造成信息时效性滞后,从而使得受众大量流失。农业网站的情况也类似,多数没有统一的架构和应用平台,也没有面向农村的、有效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模式,一直沿用传统网站建设和信息采集方法,使得农业信息资源匾乏。如综合信息多,科技文献信息少,实用技术信息少,可用中文数据库资源零散,不成系统。因此,涉农媒体要广开信息源,充分发挥广大农户、养殖大户、专业合作社、购销商的信息渠道功能。

推动涉农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进一步融合。报网融合是媒体发展的一大战略趋势,涉农媒体也在这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在2005年举行的全国农业媒体高层论坛上,百家与会媒体联合提出创建“全国农业媒体联盟”。而一些理念超前的媒体已经付诸实施,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例如,2004年江苏农业科技信息网与《江苏农业科技报》实现报网整合,双方都获得了快速的发展。

提升农产品信息的权威性。农产品信息的准确、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农民的实际利益。政府应成为农产品市场信息最主要的提供者。农业信息产品中多数具有公共产品性质,需要由政府提供。只有依靠政府发挥职能,才可能建立权威性的农产品市场信息统计、分析与报告制度,为农民提供及时、全面、精确的市场信息和参考资料。政府职能部门与媒体之间要建立信息合作的常规机制,为政府发布权威信息创造便利。

深化服务功能。要突破传统的涉农信息服务思维,实现从“对农民说”到“为农民说”,再到“让农民说”的转变,使新闻媒体真正成为农民利益的代言人。强化新闻媒体反馈和互动功能,收集整理农户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总结归纳其经验教训,反映用户对产品的需求和建议,并且直接为其创造平台进行交流。在各种网站上普遍设立的“论坛”,却很少出现在涉农网站上。这固然与农民受众的上网几率较低、文化水平不足有关,然而,媒体不够重视也是其直接原因。媒体完全可以在这方面进行大胆创新。另外,应该把发展电子商务作为涉农媒体的重点战略。目前农产品网店服务模式过于简单,内容和形式不够丰富,功能也不够强大,而且其进人门槛还比较高,必须缴费升级才可以享受更多的功能,这就给普通农户进人电子商务领域设置了障碍。从长远的眼光看,中国农产品不仅要搞活国内市场,也要在国际市场上开拓广阔天地,而要实现这一目标,离开电子商务的大力发展几乎是不可能的。

第二篇:浅析大众传媒与农产品信息传播

浅析大众传媒与农产品信息传播

论文关键词:农产品 信息 大众传媒 传播现状

论文摘要:当前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最直接最现实的途径,就是要解决农产品流通的问题。而农产品信息得到有效传播是农产品流通的前提条件,对此大众传媒应该承担重要责任。本文考察了报纸、电视和互联网等大众传媒的农产品信息传播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就此提出相关建议。

研究缘起与研究对象

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办法,在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农业生产者所考虑的是如何把自己的农产品宣传出去、推销出去。所以,当下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最直接最现实的途径,就是解决农产品宣传营销的问题。

虽然事实上农民所依赖的信息传播渠道往往来源于人际传播,但是要实现农产品在更大范围内的流通,就必须要重视大众传媒的作用、利用它们受众面广、传播速度快、成本相对较低等优势实现农产品信息及时而广泛的传播。因此,本文试图对有关大众传媒进行考察,分析其农产品信息传播的现状及问题,探讨新闻媒体对农产品流通和销售应该承担的责任,并就此提出一些参考性建议。

农产品信息主要包括农产品的价格、品性、产地、规格、质量、市场分布、流通信息等方面,其中,农产品流通信息主要指与农产品生产、经营、销售有关的一切消息、情报、数据、资料等的总称,是农情和商情的综合反映。

从对农民有实际影响的角度考虑,并且为尽量反映媒体农产品信息传播之全貌,笔者分别从传统媒体(涉农报纸、农业电视频道)、新媒体(农业网站)中同时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中央级媒体和地方媒体,对其在2009年3月发布的部分农产品信息进行随机抽样分析。这些媒体依次是《农民日报》和《山西农民报》;中央电视台农业频道和山东卫视农科频道;中国农业信息网和农博网。

传统媒体农产品信息传播状况

作为全国性大报,《农民日报》注重宏观的报道。该报每期共有8个版面,但是并无专门的农产品信息发布版面或栏目,只有在周三的“市场信息”专刊中,每周定期发布国内外大宗农产品的价格信息。《山西农民报》每逢周二、周五出版,共16版,其中与农产品产销直接相关的市场信息集中在第10版“种养参谋”和第9版“农村财富”两个版面上。

央视七套农业频道的节目内容比较丰富,向观众提供大量致富信息、科技信息、种养殖技术、成功典型事例等。山东卫视农科频道是全国地方电视台中开通的少数涉农专业频道之一。该频道拥有“乡村季风”、“致富招招鲜”、“农资超市”、“城乡大卖场”等节目,同时还建有比较完善的网络平台,提供节目在线直播。主要问题有:

报道面过宽,针对性不足。涉农报纸用大量版面来报道国际国内时事新闻,甚至地方农业报纸也有这种情况。3月4日《农民日报》的8个版面中有2个版(第3,4版)刊登的全部巧篇报道都与“三农”无直接关系。3月6日《山西农民报》的16个版面中,有“娱乐”、“新闻天下”、“新闻热点”、“社会经纬”、“参考消息”、“时尚潮流”6个版面与“三农”没有直接关系。笔者认为,虽然农民也需要获知国内外的重大时事政治、经济新闻甚至娱乐新闻,但这些新闻己经通过各种综合媒体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农民可以从这些媒体上获知有关信息。而作为专业媒体的农业报刊,如果再进行报道,显然是一种重复和浪费。

央视农业频道主要涵盖农业科技、致富信息、致富典型、农民工问题、农村问题深度报道等方面,内容非常集中。山东卫视农科频道从6时到22时的30档节目中有巧档节目与“三农”相关,而这巧档节目中有7档是当日重播节目(主要包括“乡村季风”、“农资超市、城乡大卖场”、“致富招招鲜”)。从节目的时间长度来计算,涉农节 目总时长为329分钟,占节目总时长(975分钟)的33.7%。可以看出,山东卫视农科频道的关注点非常丰富。然而,涉农节目数量偏少,重播率偏高,节目时间占总时间的比例偏低。

偏重各地农产品市场行情的综合性宏观报道。报纸的服务性和实用性距离农民的生产实际需求依然很远。例如2009年3月3日((农民日报》第6版“监测信息”有“批发市场价格周报”、“热点调查”、“统计分析”、“市场现象”、“市场说话”个栏目,共刊发4则蔬菜批发市场上市量消息,4则各地米价上扬消息,2则图片新闻,1则关于养猪业市场行情的预测分析,1则与养殖业有关的玉米市场价格预测分析。这些信息对大部分农业生产者来说并不具有实际意义,因为中国幅员辽阔,各地情况复杂,个别地区的市场信息,对于分布广泛的农村受众来说,无疑是杯水车薪,缺乏针对性。

当然,作为全国性报纸,《农民日报》在报道取向上偏重于宏观角度无可厚非。那么,地方农业报纸在这方面又做得如何呢?同日,《山西农民报》的“种养参谋”版共刊发5篇报道和一张山西农副产品市场行情表。“农村财富”版面共有7篇报道,其中有5篇分别介绍了5位农民的致富故事,另2篇则是关于如何理财和防止上当受骗。从中我们几乎看不到与农产品直接相关的有用信息。

传统媒体与受众互动不足。在《农民日报》、《山西农民报》样本中,并无读者来信来电,或“读者声音”之类的栏目或版面。央视农业频道和山东卫视农科频道也同样如此。究其原因,一是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下,决定了农民媒介消费能力不足,导致农民接触媒体的机会较少,更难进行信息反馈与交流。二是农民远未树立起信息消费的意识,缺乏和媒体进行有效沟通的动力和能力。三是媒体自身对农民渴望表达的需求不够重视,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平台,这就使农民无法获得有效渠道来传播自己的声音。

网络媒体农产品信息传播现状

网络媒体的优势在于能够让网民免费发布各种供求信息,门槛低,信息更新速度快,覆盖面广,信息来源广泛。在各省(区、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中,已有83%的地级和45%的县级农业部门建立了农业信息网站。中国农业信息网是农业部官方网站,其最大特点是权威性和可信度高,统领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高屋建领地传播各种信息。农博网的投资主体是北京一家农业信息科技企业,集行业在线媒体与专业性农业商务于一体。中国农业信息网中仅“资讯信息”和“服务社区”两个频道就设置了“批发市场”、“供求发布”、“网上展厅”、“农技推JL-,“优质产品”、“促销平台”、“价格行情”、“分析预测”等近30个栏目。农博网除开设一般信息栏目外,专门设有“商务”板块,下辖“供应”、“求购”、“产品”、“网店”个栏目。网络的一大特色就是信息传播速度快、更新频率高,时刻保持信息更新是网站的生命之本。中国农业信息网的“农村供求一站通”,截至3月13日12时,当天更新农产品求购信息25条、供应信息30条。与此同时,农博网新增供应信息更是高达419条,新增需求信息高达72条。

在网络媒体中电子商务得到发展,农产品网店已经走进互联网的视野。比如,农博网设立电子商务平台,网民只要免费在线注册,即可开通网上店铺。虽然目前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还远远不够完善,但是我们可以预见其巨大的上升空间。主要问题有:

内容重复。网站之间信息重复率较高。几乎每一个综合性农业网站都设有“农业法律法规”这一专栏,而每一个专栏里都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在这两家网站中也存在内容重复的现象。3月26日,这两家网站都发布了“农业部部署2009年定点扶贫及援疆、援藏工作”、“农业部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地保障春耕生产用种,加强种子市场管理”等新闻。

信息不够全面立体,图文、视频内容太少。农业生产技术的操作性很强,单纯依靠文字说明无法完整准确地指导农民。受到文化水平的限制,农民很难对复杂的文字说明产生兴趣。因此应该将图片和视频作为农业网站的重要传播方式。然而,这两家网站图文及视频信息很少。比如,中国农业信息网的“农业科技”频道的所有文章均没有配备相应图片或视频。农博网虽然设有“视频”频道,但是其节目大部分是人物访谈、要闻剪辑、会议报道等,没有充分重视农业技术或农产品的推介。

服务性、实用性仍不足。涉农网站基本上仍然处于信息“传声筒”的初级阶段,习惯于自上而下传播信息,还没有将农户的实际需求放到最重要的位置。例如,农博网虽然开辟了“专家在线”专栏,然而其内容并非是专家在线咨询,而是专家个人成就介绍,只是专家的个人风采录而已,没有很好地发挥其专业指导作用。

讨论与对策

囿于样本覆盖范围小、数量少,本研究很难全面深刻地透析大众媒体农产品信息传播之现状,但是我们仍然能够从中窥斑见豹。笔者认为,涉农媒体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积极推进农产品信息有效而广泛的传播: 加强信息源建设。目前我国涉农传统媒体的信息主要来源于记者的采访报道,直接来自基层生产一线的信息还非常少,所占信息总量的比例很低。这就导致了媒体无法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农产品信息,而市场又是瞬息万变的,这必将造成信息时效性滞后,从而使得受众大量流失。农业网站的情况也类似,多数没有统一的架构和应用平台,也没有面向农村的、有效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模式,一直沿用传统网站建设和信息采集方法,使得农业信息资源匾乏。如综合信息多,科技文献信息少,实用技术信息少,可用中文数据库资源零散,不成系统。因此,涉农媒体要广开信息源,充分发挥广大农户、养殖大户、专业合作社、购销商的信息渠道功能。

推动涉农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进一步融合。报网融合是媒体发展的一大战略趋势,涉农媒体也在这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在2005年举行的全国农业媒体高层论坛上,百家与会媒体联合提出创建“全国农业媒体联盟”。而一些理念超前的媒体已经付诸实施,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例如,2004年江苏农业科技信息网与《江苏农业科技报》实现报网整合,双方都获得了快速的发展。

提升农产品信息的权威性。农产品信息的准确、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农民的实际利益。政府应成为农产品市场信息最主要的提供者。农业信息产品中多数具有公共产品性质,需要由政府提供。只有依靠政府发挥职能,才可能建立权威性的农产品市场信息统计、分析与报告制度,为农民提供及时、全面、精确的市场信息和参考资料。政府职能部门与媒体之间要建立信息合作的常规机制,为政府发布权威信息创造便利。

深化服务功能。要突破传统的涉农信息服务思维,实现从“对农民说”到“为农民说”,再到“让农民说”的转变,使新闻媒体真正成为农民利益的代言人。强化新闻媒体反馈和互动功能,收集整理农户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总结归纳其经验教训,反映用户对产品的需求和建议,并且直接为其创造平台进行交流。在各种网站上普遍设立的“论坛”,却很少出现在涉农网站上。这固然与农民受众的上网几率较低、文化水平不足有关,然而,媒体不够重视也是其直接原因。媒体完全可以在这方面进行大胆创新。另外,应该把发展电子商务作为涉农媒体的重点战略。目前农产品网店服务模式过于简单,内容和形式不够丰富,功能也不够强大,而且其进人门槛还比较高,必须缴费升级才可以享受更多的功能,这就给普通农户进人电子商务领域设置了障碍。从长远的眼光看,中国农产品不仅要搞活国内市场,也要在国际市场上开拓广阔天地,而要实现这一目标,离开电子商务的大力发展几乎是不可能的。

第三篇:大众传媒与古代文学传播

大众传媒与古代文学传播

大众传媒与古代文学传播

众所周知,大众传媒对社会各层面的传播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作为传播层面之一的文学传播,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对于社会政治文明、道德建设和淳厚民风所起的重要作用,而揭示中国古代文学传播是推动中国古代社会进步、推动历史文化前进的主要动力之一。

为了说明大众传媒与古代文学传播之间特殊的关系,我们将对中国古代文学传播表现作概略性说明,以及对这些现象从传播学角度来作以论析,从而更加细致的理解古代文学传播在大众传媒中的价值所在。现在我们从二个方面来阐述下古代文学传播。

一.中国古代文学传播方式

从传播学所规定的一般传播方式角度考察,中国古代文学大致可以归纳出以下几种主要传播方式。

1.比乐弦歌。即是将诗、词、曲之类的文学作品配上乐谱,通过乐器相伴的演奏或演唱而传播开去,例如中国最早诗歌总集《诗经》,就主要是凭借这种方式实现传播的,它是由人们吟唱而进行的文学传播。而到了战国时代,屈原所写的《九章》、《九歌》等作品也都是可以歌唱的祭祀文学。以比乐弦歌方式来传播文学,到汉代以后主要凭借“乐府”这一国家机关来实现,再到后来时代,就逐渐发展出词、诸宫调、杂剧和南戏等专门靠比乐弦歌来传播的文学样式,如宋代柳永所创作的词就主要通过唱来传播。

2.吟。从文学传播的角度来说,主要有行吟与吟游。限于发表和传播媒介及传播技术水平,先秦时代的文学往往通过作者自己进行传播,行吟便是主要方式之一。当年“屈原放逐,乃赋《离骚》”用的就是“行吟泽畔”方式。行吟作为传播方式到后来演化为诗人在游历中以文学来发布自己的感受,这可称为吟游。唐代李白的大多数诗就是通过该方式传播的。与李、杜大约同时,唐代还有一个壮游塞外的诗人群落,他们以诗歌咏唱边塞风光、军中苦寒和个人壮志,形成其时的边塞诗派。该派绝大多数作品,也是通过吟游进行传播的。

3.聚徒讲学与周游列国。这主要是散文传播所凭借的方式。中国古代散文的传播就以这种方式进行着。春秋战国之际,以诸子百家为代表的士人阶层为发布和传播自己对当时社会和政治的改革意见,大多采取聚徒讲学或周游列国的方式,孔子、墨子、孟子、韩非子都是其中的代表,而孔子和墨子更为突出。如果说周游列国与行吟方式的共同遗传,造成了后来的吟游;聚徒讲学则是拓展出一个延续千余年的科举制度。它们都共同地为后来的文学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

4.传抄与印刷。前者是后者的原始方式,后者是随着科技进步出现的新传播方式,它出现于宋元,至明代而大盛。文学在传抄中获得传播自不待言。到了明代末年,印刷技术有了大的发展,大量的为市民阶层所喜闻乐见的小说和戏剧作品,通过书坊印刷出来,越到后来,这种以印刷为传播方式的情况越普遍,并成为文学传播的最主要方式之一。

5.刻石与题壁。古代中国在印刷技术尚未展开时,由于文学作品发表阵地极少,有一些作品便通过刻石或题壁的方式进行传播。前者以李斯的泰山石刻为代表,同时还包括大量的碑刻;后者以苏轼的《题西林壁》为典型。

二.古代文学传播的类型

1.单一传播。此亦可称为自我传播,即是作家个体对作品的创作、加工和欣赏,以及价值肯定。这在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播中占有很大比重。在古代文学史上,因为文学的自觉相对晚,很多作家的文学创作,并非出于广泛传播目的,而是更多地在于自娱和自我欣赏,另外,有些作家在创作之后尽管也说些“留之名山,传之后人”的话,但对于这种遥遥无期的许诺我们是不可轻信的,他们的真实心态还是以自我宣泄为主。

2.线性传播。亦可称为纵向传播,即是通过口口相传或代代相传的方式,将文学作品流传下去,从而在文学的传播中形成了一条向前的直线。这种情况在古代小说传播中表现得最突出。

3.非线性传播。亦可称之为横向传播,即是一篇文学作品在同一时代,得到广泛传播。如白居易的“新乐府诗”在其时“省禁、观寺、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苏轼的创作也在当时广为人知。

大众传媒与古代文学传播

4.放射性传播。是以文学群体为放射原点,向四外扩散传播,其形状有如射线。此种传播类型在文学史上表现颇多,南朝的宫体诗、宋初的西昆体、明初的台阁体和茶陵体都曾作为放射原点而体现过这种放射性传播特征。

三.辅助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的要素

站在传播学立场,以传播学基本理论提供的视角考察,还可以见出中国古代文学传播过程中有以下几个辅助性要素:

1.作家人品与政治地位。这是影响文学传播的最重要辅助性因素之一。中华民族是个道德至上的民族,故对于人的品格极其看重,甚至是崇尚。为此一文化价值观念所决定,在文学传播中,作品传播的范围是与作者品格的高度成正比:品格越高尚,其作品也就传播越广。孔子的著述成为经典而千古流传、屈原的《离骚》至今传唱;与此相近,作家的政治地位有时也与其作品的传播成正比。中国古代官本位的意识非常浓厚,身居高位的作家之作品有时便因其政治位势而得到较广传播。

2.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古代中国文学的传播还与作品本身的艺术形象及故事情节有密切的关系。就前者说,作品的艺术形象越鲜明、丰富和生动,越具有深广的文化蕴涵,其被传播的范围就会越大、被传播的时间就越加久远。与此相近,作品的故事情节也与本作品传播有密切关系。一部作品如果其故事情节生动曲折并有深刻的美学、社会学意义,该作品就有可能被广泛传播。

3.统治者喜好。一般说来,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的思想往往就是统治的思想。将此观点引申到文学传播上也有其启示意义。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播往往与统治者的喜好有很大关系。一种文学题材或形式,如果被统治者所喜欢,则会有较大范围的传播。

4.语言与修辞。文学的传播还与作品的语言和修辞手段有一定关系。通俗的语言,巧妙的修辞往往是一部作品得以广泛传播的前提。魏晋南北朝时代骈体文的流行在很大方面就取决于作品的修辞之精美。

通过分析古代文学传播的方式和各种类型,我们可以看出,大众传媒在古代文学传播中所起的作用,比之当今,是比较有限的。其一,大众传播媒介中的形式是很少的。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在古代文学传播中,音乐、吟唱以及自身的游说等起到了直观重要的作用,而这些是及其普通的形式。其二,大众传播的类型是比较有限的。正是因为此,它限制了古代文学传播的广度,一定限度阻碍或延缓了文化传播。

但是透过这些因时代而导致的局限性,我们也可以看到大众传媒对古代文学传播的影响是深远的,意义是巨大的。首先,大众传媒为古代文学的传播提供了多种媒介,以保证文学内容准确、真实、迅速的传播和延续,从而为我们当今进行古代文学传播的研究提供了依据;其次,大众传媒对古代文学传播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大众传媒带动了整个社会文化的发展,并促进了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实现了多种文化的融合,从而形成了一个个历史上的文化盛事。

第四篇:女性与大众传媒课程论文

《女性与大众传媒》 课 程 论 文

大众传媒的性别歧视现象

摘要:从历史一直到现在,女性自始至终处于弱势地位,在过去女性三从四德、以夫为纲,必须绝对的服从男性,而现在虽然女性经历过了解放运动,可在社会中还是处于弱势地位,很多重要的职位中没有或几乎很少的女性身影。国经1016 班 20101443 黄燕

关键字:女性、性别、历史、歧视

我们刚开始学习女性大众与传媒时看的电影《爱情呼叫转移1》中尽管汇集了12位美女,影视的视角却是从男性出发。长久以来,男人的义务和责任就被无限放大,在竞争愈加积累的现代都市,男人同样面临来自事业、婚姻、情感方面的多重困惑和压力,较之女性,却总是处于被忽略的处境。实际上,现在都是男性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对性的体验和要求,已经悄然变化。相对于来自社会的关注和女性的理解,最本质的关爱还是来自男人自己。

2006年7月1日《中国妇女报》上有一篇名为《是真“有趣”还是真荒唐》的文章介绍说,有媒体报道:女友穿着暴露,男友定“家规”进行惩罚。众所周知,现在社会是一个以大众传播高度普及和广泛渗透为特征的信息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社会公共生活中不可能事无巨细都加以传播社会问题而是有选择的传播。根据“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第一种机制“0/1”效果或“只觉模式”可知,大众传媒报道或不报道某个“议题”,会影响到公众对该

“议题”的感知。①该媒体选择这条荒唐的“议题”,传播的就是一种陈旧的社会性别观念。把男性看做第一性,女性为第二性,男性可以凌驾在女性之上,制定“家规”来控制女性的个人生活选择的自由。

斯图亚特·霍尔在《文化、传媒和意识形态效果》中指出,现在传媒的首要的文化功能,便是选择建构社会知识和社会影响。“大众是通过传媒来建构的这类知识和影响来认知世界,来体味他们曾经经历过的现实生活。”②社会性别理论认为,社会性别来源于社会建构,大众传媒作为上层建筑的构成部分,进行的传播不仅再现了社会性别的状况和地位,反映了社会的价值取向和意识形态,同时大众传媒介本身也参与了社会性别的构建过程。

很多时候,大众传媒会受传统性别观念的影响,暗示妇女要服从自己的传统角色。其结果是是使媒介关于女性形象的构建与女性在社会体系中的多元化社会角

色不符。例如,2001年9月22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节目对女人回家的观点表述如下:“真正的社会进步,是女性有权选择自己回归家庭、兼职或者全职工作,是为他们的选择提供机会和可能”;“一个进步的社会要给妇女提供更有力的保障和条件,他们才能真正选择是回家还是工作”;③从社会性别视角分析,对女人回家的议题设置,媒介所表述的观点有失现代媒介的认知水准,不仅为提供启蒙性的社会性别意识的思考,在某种程度上反而成了传统性别意识的代言人。全国妇联明确表示:当代妇女回家同人类发展的历史相违背,同妇女解放运动格格不入。女性应该有属于自己的地位和权利,包括工作的权利。女性对社会的经济发展贡献是巨大的。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曾访谈两位成功的有影响力的女性:范徐丽泰和任永华。在介绍前者时,突出他的妈妈角色;而后者多询问诸如“为什么不化妆”之类的私人话题,。采访报道的角色定位在私人空间而不是社会公共事务领域,对他们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社会角色报道不够。无独有偶,受人欢迎的《艺术人生》栏目也由此缺陷。曾经一期访谈徐静蕾的节目,主持人的话题也多围绕私人生活,比如家庭生活、情感纠葛,对她的演艺事业言之甚少。看完那期节目的观众获得的仅是他作为一个“女性”的生活经历,对于他这个人的事业并不了解。

主流新闻报道中,男性出现的比例大大多于女性。

妇女及妇女问题在新闻中被报道的次数非常少。冯媛在1998年发表的《女性在新闻中的存在——关于八家主导报纸新闻版新闻的研究》一文中,发布了其对我国八家主导报纸的统计结果。他的统计显示,男性新闻人物在出现频度、被引用频度、被拍摄频度方面都远远多于女性,他们在文字和图片新闻中多是压倒多数的主角,其中在有言论被引述的新闻人物中,男性占91%,女性占9%,男性新闻人物中的职业身份较重要者如政治领导人、企业负责人等站男性新闻人物的70%,女性新闻人物中政治性身份仅占18.7%。④

男性出现在各种类型的节目中,女性的范围则窄得多

女性在新闻中出现,大都是与家庭生活、名人风流韵事、儿童养育、对妇女的暴力侵害等内容有关,而与国家发展、政府决策等被主流认可的有价值的事件无关或关系不大。女性大多是生活、娱乐或家庭角色,男性大都是社会角色。这种报道强化了传统的性别定型。男性多被表现为具有统治欲的、强有力的、独立的、理性的和有成就的;女性则为服从的、弱小的、依赖的和多愁善感的。在热播的电视剧《来来往往》、《中国式离婚》等,我们看到的都是这样的模式:妻子为了丈夫的事业、为了家庭和孩子牺牲了自我,而丈夫们却嫌弃妻子的庸俗无聊、自负专横、尖刻琐碎,影片从男人的视觉出发,竭力为丈夫们的外遇找借口,天平完全偏向于既没有勇气离婚又想占有婚外情、意志不坚强却把道德责任推给妻子的男人们。在广告中,女性形象集中表现了对女性外貌、身材等外在的定型印象

有一些研究者对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发现,广告中的女性职业角色有51.6%为家庭妇女,而男性职业角色中科教文卫及管理者占47%,广告中女性出现的地点51.5%是在家庭,出现在工作场所的只占14.5%,而男性即使出现在家里,也多为娱乐(31%),做家务的只有5.3%。⑤大家熟知的世界级运动休闲品牌阿迪达斯、耐克、锐步、彪马的广告明星,大多数为男性球星贝克汉姆、罗纳尔多、欧文等。而在体坛上一样优秀的女性却很少见。

妇女常被当做暴力的对象或作为有辱人格的色情形象出现在媒体中

在传媒女性化的趋势下,女性人物和女性话题在媒体的报道中出现频率越来

越高,但进入到社会文化层面分析,在传媒中出现最多的女性基本是“刑事案件和灾难性的受害者、某位重要男性的家属、娱乐界或体育界的明星”,这三类女性的定位都是以男性为坐标,处处体现出男性的价值判断和审美趣味。即使在互联网这个新兴媒体上,女性网站所提供的内容多数以美容、育儿、减肥、相夫教子、性知识为主,很少关注女性的事业、身心健康和多元信息的需求。

参考文献:①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16页

②陆扬、王毅:《大众文化与传媒》,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7页 ③刘利群:《广播媒介对女性的表达与构建》,《现代传媒》2001年版第6页 ④冯媛:《女性在新闻中的存在——关于八家主导报纸新闻版新闻的研究报告》,《浙江学刊》1998年第2期

⑤刘伯红、卜卫:《试析我国电视广告中男女角色定型》,《妇女研究论丛》1997年第2期

第五篇:女性与大众传媒课程论文

《女性与大众传媒》 课 程 论 文

大众传媒的性别歧视现象

摘要:从历史一直到现在,女性自始至终处于弱势地位,在过去女性三从四德、以夫为纲,必须绝对的服从男性,而现在虽然女性经历过了解放运动,可在社会中还是处于弱势地位,很多重要的职位中没有或几乎很少的女性身影。国经 1016 班 20101443 黄燕 关键字:女性、性别、历史、歧视

我们刚开始学习女性大众与传媒时看的电影《爱情呼叫转移1》中尽管汇集了12位美女,影视的视角却是从男性出发。长久以来,男人的义务和责任就被无限放大,在竞争愈加积累的现代都市,男人同样面临来自事业、婚姻、情感方面的多重困惑和压力,较之女性,却总是处于被忽略的处境。实际上,现在都是男性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对性的体验和要求,已经悄然变化。相对于来自社会的关注和女性的理解,最本质的关爱还是来自男人自己。

2006年7月1日《中国妇女报》上有一篇名为《是真“有趣”还是真荒唐》的文章介绍说,有媒体报道:女友穿着暴露,男友定“家规”进行惩罚。众所周知,现在社会是一个以大众传播高度普及和广泛渗透为特征的信息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社会公共生活中不可能事无巨细都加以传播社会问题而是有选择的传播。根据“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第一种机制“0/1”效果或“只觉模式”可知,大众传媒报道或不报道某个“议题”,会影响到公众对该 “议题”的感知。①该媒体选择这条荒唐的“议题”,传播的就是一种陈旧的社会性别观念。把男性看做第一性,女性为第二性,男性可以凌驾在女性之上,制定“家规”来控制女性的个人生活选择的自由。

斯图亚特·霍尔在《文化、传媒和意识形态效果》中指出,现在传媒的首要的文化功能,便是选择建构社会知识和社会影响。“大众是通过传媒来建构的这类知识和影响来认知世界,来体味他们曾经经历过的现实生活。”②社会性别理论认为,社会性别来源于社会建构,大众传媒作为上层建筑的构成部分,进行的传播不仅再现了社会性别的状况和地位,反映了社会的价值取向和意识形态,同时大众传媒介本身也参与了社会性别的构建过程。

很多时候,大众传媒会受传统性别观念的影响,暗示妇女要服从自己的传统角色。其结果是是使媒介关于女性形象的构建与女性在社会体系中的多元化社会角色不符。例如,2001年9月22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节目对女人回家的观点表述如下:“真正的社会进步,是女性有权选择自己回归家庭、兼职或者全职工作,是为他们的选择提供机会和可能”;“一个进步的社会要给妇女提供更有力的保障和条件,他们才能真正选择是回家还是工作”;③从社会性别视角分析,对女人回家的议题设置,媒介所表述的观点有失现代媒介的认知水准,不仅为提供启蒙性的社会性别意识的思考,在某种程度上反而成了传统性别意识的代言人。全国妇联明确表示:当代妇女回家同人类发展的历史相违背,同妇女解放运动格格不入。女性应该有属于自己的地位和权利,包括工作的权利。女性对社会的经济发展贡献是巨大的。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曾访谈两位成功的有影响力的女性:范徐丽泰和任永华。在介绍前者时,突出他的妈妈角色;而后者多询问诸如“为什么不化妆”之类的私人话题,。采访报道的角色定位在私人空间而不是社会公共事务领域,对他们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社会角色报道不够。无独有偶,受人欢迎的《艺术人生》栏目也由此缺陷。曾经一期访谈徐静蕾的节目,主持人的话题也多围绕私人生活,比如家庭生活、情感纠葛,对她的演艺事业言之甚少。看完那期节目的观众获得的仅是他作为一个“女性”的生活经历,对于他这个人的事业并不了解。

主流新闻报道中,男性出现的比例大大多于女性。

妇女及妇女问题在新闻中被报道的次数非常少。冯媛在1998年发表的《女性在新闻中的存在——关于八家主导报纸新闻版新闻的研究》一文中,发布了其对我国八家主导报纸的统计结果。他的统计显示,男性新闻人物在出现频度、被引用频度、被拍摄频度方面都远远多于女性,他们在文字和图片新闻中多是压倒多数的主角,其中在有言论被引述的新闻人物中,男性占91%,女性占9%,男性新闻人物中的职业身份较重要者如政治领导人、企业负责人等站男性新闻人物的70%,女性新闻人物中政治性身份仅占18.7%。④ 男性出现在各种类型的节目中,女性的范围则窄得多

女性在新闻中出现,大都是与家庭生活、名人风流韵事、儿童养育、对妇女的暴力侵害等内容有关,而与国家发展、政府决策等被主流认可的有价值的事件无关或关系不大。女性大多是生活、娱乐或家庭角色,男性大都是社会角色。这种报道强化了传统的性别定型。男性多被表现为具有统治欲的、强有力的、独立的、理性的和有成就的;女性则为服从的、弱小的、依赖的和多愁善感的。在热播的电视剧《来来往往》、《中国式离婚》等,我们看到的都是这样的模式:妻子为了丈夫的事业、为了家庭和孩子牺牲了自我,而丈夫们却嫌弃妻子的庸俗无聊、自负专横、尖刻琐碎,影片从男人的视觉出发,竭力为丈夫们的外遇找借口,天平完全偏向于既没有勇气离婚又想占有婚外情、意志不坚强却把道德责任推给妻子的男人们。在

广告中,女性形象集中表现了对女性外貌、身材等外在的定型印象

有一些研究者对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发现,广告中的女性职业角色有51.6%为家庭妇女,而男性职业角色中科教文卫及管理者占47%,广告中女性出现的地点51.5%是在家庭,出现在工作场所的只占14.5%,而男性即使出现在家里,也多为娱乐(31%),做家务的只有5.3%。⑤大家熟知的世界级运动休闲品牌阿迪达斯、耐克、锐步、彪马的广告明星,大多数为男性球星贝克汉姆、罗纳尔多、欧文等。而在体坛上一样优秀的女性却很少见。

妇女常被当做暴力的对象或作为有辱人格的色情形象出现在媒体中

在传媒女性化的趋势下,女性人物和女性话题在媒体的报道中出现频率越来越高,但进入到社会文化层面分析,在传媒中出现最多的女性基本是“刑事案件和灾难性的受害者、某位重要男性的家属、娱乐界或体育界的明星”,这三类女性的定位都是以男性为坐标,处处体现出男性的价值判断和审美趣味。即使在互联网这个新兴媒体上,女性网站所提供的内容多数以美容、育儿、减肥、相夫教子、性知识为主,很少关注女性的事业、身心健康和多元信息的需求。参考文献:①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16页

②陆扬、王毅:《大众文化与传媒》,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7页 ③刘利群:《广播媒介对女性的表达与构建》,《现代传媒》2001年版第6页 ④冯媛:《女性在新闻中的存在——关于八家主导报纸新闻版新闻的研究报告》,《浙江学刊》1998年第2期 ⑤刘伯红、卜卫:《试析我国电视广告中男女角色定型》,《妇女研究论丛》1997年第2期

下载大众传媒与农产品信息传播浅议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众传媒与农产品信息传播浅议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众传媒对音乐传播的影响

    大众传媒对音乐传播的影响 1) 宋正 摘要本文通过研究大众传媒对音乐传播的影响,总结音乐艺术传播的特性, 中国社会音乐商品化应遵循的原则及推动音乐事业发展的途径,研究如何正......

    大众传媒下的传统文化传播与开发(共5篇)

    论大众传媒下背景下的的传统文化的开发与传播 ——以《云南印象》为例 摘要: 民族传统文化就是一个民族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本民族自己独特特质和风貌的民文化,是一个......

    信息与信息传播教学案[★]

    洪泽外国语中学教学案 九年级物理NO7 信息与信息传播教学案 备课时间:2010-2-23 上课时间: 主备人:张凯 总课时数:[ ] 学习目标:1、知道信息的定义,了解人类特有的信息有哪三种。......

    大众传媒与文化

    1. 哪些因素促成了大众化报纸的兴起 2. 大众化报纸的影响 3. 如何科学看待中国新闻传播史学源流及后继发展 4. 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起始于什么时代?中国的古代报纸是怎样诞生......

    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

    在日益发展的当今社会,在大众传媒领域,受众的心理成为大众传媒关注的根源所在。受众,是对大众媒介信息接受者的总称。他们能够决定传播内容,一个传播媒介甚至是传播者本身的发展......

    大众传媒对高雅经典文化的传播

    试论大众传媒对高雅经典文化的传播 摘要:大众文化渐渐成为了普通民众生活中的主要文化。在这其中,大众传媒的作用和影响力最为显著。而本应在大众生活中起时代引领作用的高雅......

    传播论文

    高校的就业网站与传播摘 要:随着国家对教育的重视,以及对教育政策的扶持,学生上大学已经不再是一个梦想和奢望,全国各大高校的对大学生的扩招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因而每年从全......

    《传播与沟通》课程论文

    摘 要:演讲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好的演讲应该具有一种振奋人心、神采飞扬的气势美。主持有多种释义,有负责掌握或处理,担任会议主席,坚持、维系的意思。 关键词:演讲 主持 技巧 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