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媒对音乐传播的影响

时间:2019-05-14 08:04: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众传媒对音乐传播的影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众传媒对音乐传播的影响》。

第一篇:大众传媒对音乐传播的影响

大众传媒对音乐传播的影响 1)宋正

摘要本文通过研究大众传媒对音乐传播的影响,总结音乐艺术传播的特性,中国社会音乐商品化应遵循的原则及推动音乐事业发展的途径,研究如何正

确处理音乐与商品这两种特性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指出音乐商品在体现音乐

艺术价值的同时,还应注重音乐商品的文化内涵,依循商品化的客观规律。

关键词音乐艺术传媒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宋正,郑州大学音乐系副教授,郑州450000新闻界ISSN1007-2438 2011年第2期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 不仅推动经济的迅速发展,也加 快了人类社会的进步。随着传媒 技术的不断发展其传播逐步进入 一个新的阶段,音乐作为人类的 一种特殊精神财富,也随之被不 断地物质化和价值化,进而作为 一种特殊的商品模式进入市场。中国现阶段的音乐商品化传播发 展模式在此基础上应运而生。

一、现代传媒对音乐传播影响的 形式

传媒技术的发展使音乐传播 的方式更加多样化。调查显示,约45%的受访者选择上网欣赏音 乐。大量的音乐通过影视、网络 等形式传播。

传媒的商业运作使音乐传播 具有盈利目的。商品是用来交换 的劳动产品。音乐商品则是将音 乐这种抽象的精神产品通过进行 社会传播加以物化,使之具有交 换的价值。也就是说,通过音乐 与音乐载体的融合,使之成为参 与市场交换的劳动产品。

物质、商品的形式包括大众传媒音乐商品和实物化音乐商品 两大类。

1.大众传媒音乐商品

(1)广告音乐:在现代化传播 媒体条件下的广告音乐,是一种 高投入、高效益的音乐商品。广 告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经济越 发达,广告越兴旺。在企业宣传 中,一部制作精良的广告宣传片 是全方位演绎产品与企业形象的 最佳方式之一。企业广告宣传片 除了需要优质的画面、恰当的解 说外,其音乐也是至关重要的。广告音乐分为广告背景音乐与音 乐式广告两种,它们在音乐风格 上又有通俗型、古典型和结合型 等三种类型。通俗型如《一起走 过》(唱吧,新加坡2002 主题歌)、《交换温柔》(香港地铁广告歌)、《渴望无限》(可口可乐广告)、盛 夏的果实(喜之郎果冻广告歌)等 等,均以流行音乐烘托广告主题,以达到吸引市场客户群体的目 标。

古典型,如别克、帕萨特汽车 的广告,常伴以古典主义风格的 音乐,将“古典”与杰出、卓越等内 涵挂钩,体现产品的优越。还有 一些广告,前后两段采用风格迥 异的音乐来衬托其广告主题—— 如前半段是风格严谨的古典主义 音乐,而后半段则配以风格截然 不同的欢快流畅的流行音乐。(2)影视音乐:从1896 年电影 诞生一直到今天影视业发展的空 前繁荣,音乐一直跟随着影视的 发展而前进。即使在1896-1927 年这33 年的默片时代,音乐一直 为电影“保驾护航”。当年卢氏兄 弟在英国放映第一场电影时,就 请钢琴师现场伴奏流行音乐。电 视诞生后,音乐更是不离其左 右。可以说,影视的历史就是影 视音乐的历史,影视的发展始终 是与音乐相伴的。许多影视音乐至今为人们所 传唱,如《泰坦尼克》中的主题曲 《我心依旧》、《宝莲灯》的主题曲 《想你的三百六十五天》、《人鬼情 未了》的主题曲等。音乐家谭盾 为电影《卧虎藏龙》创作的音乐,在获得奥斯卡奖之后,又获得 2002 年的格莱美奖。音乐除在推 动影视情节、烘托影视气氛之外,也为影视作品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和效益。加之影视原声出版物的 大量发行,令影视音乐不再仅依 附于影视作品存在,而成为了社 会音乐商品化的一种形式。

(3)数字音乐: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处在远距离的人与人的交 流、互动成为可能,也为数字音乐 的大规模创作与流通提供了技术 与条件。MP3 音乐、RM音乐,手 机音乐等数字音乐形式成为音乐 发展的最前沿。它们的出现,加 快了社会音乐商品化的进程。在 这个多媒体技术迅速发展的时 代,数字音乐的出现是必然的,其 商品化也必然成为其本质特征。2.实物化音乐商品 实物化音乐商品主要是伴随 着唱片工业的发展,以及与之紧 密结合的商业包装而产生的。音 乐的“再现”——唱片工业的发 展,意味着音乐的机器复制时代 的来临。从19 世纪后半叶起,西 方科学家开始紧锣密鼓地研究声 音的记录技术。音乐的“再现”工 业,首先带起的是留声机与录音 材料的出现;继法国的爱尔兰籍 物理学家斯科特发明“声波振记 器”、美国科学家爱迪生研制成功 “留声机”之后,1888 年德国籍的 美国电信工程师贝林纳(E。Berliner)发明了初期的盘形唱机 及唱片,并以圆盘式录音法代替 爱迪生的圆筒式录音法,还将声 纹刻制成了母盘硬模。这些发明 使得音乐录音与其商品化成为可

能,商业录音也开始成为音乐世界开展及维持艺术生命延续的一 种保证。

从卡罗所的歌剧录音、易沙 意的小提琴录音,直到1913 年柏 林爱乐的贝多芬命运交响曲录制 成功,商业唱片使聆听行为发生 了本质性的改变。音乐的演绎可 借由唱片录音的形式,一再地重 现,并在此过程中获得其另一层 次的价值,而唱片商品的销售也 使唱片制造商介入到音乐创作、演奏者和听众之间成为必然。音乐创作者、演奏者向唱片 制造商出卖音乐商品,唱片制造 商对录制的母版加工制作,使这 些音乐商品复制成数以万计的单 张唱片投放市场出售,唱片商从 中赢得高额利润,音乐创作、演奏 者获得相应的报酬。另外,在 “售”与“购”之间还产生了如演出 公司和经纪人等新的社会分工。目前许多表演者与唱片公司、演

出公司签约,合约一般要求表演者在一定时间内不得从事公司之 外的演出、录音活动,一切演出活 动皆由公司安排。表演者以自己 可以接受的价格达成协议。“签 约”的实质是,他们的音乐表演以 商品形式被买走,又以对公众的 唱、奏等表演服务行为被公司以 商品的形式出售给听众。可以说,实物化音乐商品的 发展,除了极大的推动了音乐的 商品化,催生出新的社会分工与 社会服务形式,进而还推进了音 乐商品化的另一种形式——音乐 的文化、娱乐服务活动形式的极 大发展。

二、大众传媒对音乐传播的负面 影响

任何事物的存在与发展都有 其两面性。音乐商品化的出现虽 然有其必然性,且带来了一定的 效益,但作为一种具有商业属性 的精神产品,在市场交换过程中,如单一地将生产者和消费者联系 起来,实现经济上的结合,就会产 生负面影响。1.形式与内容的本末倒置: 如今的音乐,从创作到表演 都要经过重重“关卡”的运作,经 过不断的筛选、经过精美的包装

才呈现在公众的眼前。“包装”是近些年来在流行歌坛被经常使用 的一个名词,不可否认,在现代商 品营销学中,商品在进入市场前 的广告宣传从产品的包装设计等 都是举足轻重的。但这种对于音 乐创作的“包装”在形式上美则美 矣,却忽视了其内涵——音乐本 身所要传达的精神与实质。甚至 有些唱片公司与各类经纪人,为 了达到高收益的目的,不惜以牺 牲社会公共道德为代价。经他们 制作出的一些偶像,对于受众,尤 其是人生观与世界观尚不明确的 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一些青少 年在追求时尚的同时,也在五花 八门的声色中迷失了自我。2.知识产权的滥用与盗用: 在唱片业方面,一些不法商 人为了谋取高额回报,不惜生产 大量盗版产品,极大程度的扰乱 了市场。近年来,虽然知识产权 保护的呼声不断高涨,越来越多 的原创音乐被应用到电视广告等许多方面,滥用甚至盗用他人音 乐为电视、广告配乐的现象正日 渐减少,但媒体中相关的报道也 还时有出现。3.出现金钱至上的倾向 商品化从另一个角度讲,也 是一种“物化”,这种“物化”指人 们的劳动成果只是被当成商品来 看待,只用金钱衡量。这时,可能 不仅仅是劳动产品的物化,作为 劳动者也被物化了。在这种情况 下,艺术表演者看不到自己的价 值,看不出真正美好的是自己,他 们看到的只是金钱,即使他们仍 在唱着、奏着动听的歌曲。自我 定位日渐模糊,只剩下日复一日 的例行公事,只剩下猥琐的‘计算 理性’、‘计较理性’。”在社会音乐 商品化的某些角落里,当音乐变 成只是商品,而非共鸣时,大家关 心的焦点常常只是“量”的多少,而非“质”的好坏。4.忽视创作的价值与意义: 创作行为是一种人类特有的 高级精神活动。创作者在创作时 的狂喜,表演时自我与世界与人 群的互动,都是一种至高的精神 享受。但如果一切创作行为都与 商品挂钩,艺术的生产不再只是

精神活动,而成为物质的体现,创作的价值与意义就会失去其应有 的光彩。

三、大众传媒对音乐传播的积极 影响

音乐商品化是社会发展到— 定阶段的产物,对社会精神文明 与物质文明的发展起到了极大地 促进作用。

1.推进艺术创作的发展 在影视音乐的创作方面,早 在20 世纪30 年代,一些包括苏联 的普罗科夫耶夫、肖斯塔科维奇,法国的达利乌斯。米约、美国的 科普兰、伯恩斯坦,中国的聂耳、冼星海等在内的著名音乐家就开 始为电影进行音乐创作,他们的 创作,不但丰富了其自身的艺术 创作,为影视作品提供了更丰富 的内涵,为社会创造出丰富的精 神财富,也带来了极大的社会影 响、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风靡世界 的音乐剧的(紧转第85 页)(紧接第79 页)创作与运做模式更 是对音乐创作的极大推进。在媒 体不断发展的今天,音乐商品化 对艺术创作的推进作用将会表现 的更加充分。

2.推动新技术的发展与普及 任何新技术的产生与发展都 离不开人的精神与物质需要。音 乐的商品化来源与人自身的需 要,而这种需要又要求有不断更 新的技术加以支持。尤其是音乐 稍纵即逝的抽象性特点,如何记 录声音,一时成为科学家技术发 明着眼的热点。从早期的留声 机、胶木唱片、钢丝录音机到今天 的Hi-Fi 音响;从早期的如何记录 音响到今天的如何听得更好,音 乐的商品化一方面为技术的提高 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动力,一方 面也满足了人们不断提高的精神 与物质需求。3.催生新的社会分工 新的产业必然要求有新的技 术与服务与之相对应。如唱片工 业带动相关工业产业的发展,需 要一大批相关技术人员从事生 产;唱片的销售,又使唱片制造 商、发行商、制作人介入到音乐商 品化中;从音乐作品酝酿阶段的 创作经纪到音乐作品成型后的演 唱演奏经纪再到音乐作品展现阶 段的乐团经纪、剧场经纪„„音 乐的商品化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更 大的空间与可能。

4.促进社会商品化发展,创造 出更大的社会价值 在这个商品经济的时代,音 乐商品存在着巨大的供求市场,这个市场一方面为社会提供巨大 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也为有音 乐才能的人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机 会。因此,音乐的商品化在这个 视角下,为社会音乐发展所带来 的影响是正面的、有利的。

四、结论

在我国,随着社会、经济的不 断发展,音乐商品化的发展道路 还很漫长,因此,树立正确的市场 观是避免种种负面影响的关键。我们既不能因其带来的价值与公 益而忽视其被“异化”的种种不良 表现;也不能因其负面作用而因 噎废食。作为一种精神产品,音 乐商品有着不同于一般物质商品 的特殊性。音乐商品运载的是音 乐艺术,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 之上的上层建筑,并以其鲜明生 动的艺术形象反映并作用于社会 生活。因此音乐商品既体现一般 商品的特点又具有意识形态的特 性。中国社会的音乐商品化应遵 循用市场经济的杠杆来推动音乐 事业发展的原则,正确处理音乐 商品这两种特性之间的关系,在 体现音乐艺术价值的同时,注重 音乐商品价值。音乐传播最终追 寻的不应当只是瞬间的商业利 益,而更应该是文化的积淀与渐 进。参考文献

[1]曾遂今.音乐社会学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 年.[2]张晶.传媒艺术的审美属 性.现代传播,2009(1)__

第二篇:大众传媒对高雅经典文化的传播

试论大众传媒对高雅经典文化的传播

摘要:大众文化渐渐成为了普通民众生活中的主要文化。在这其中,大众传媒的作用和影响力最为显著。而本应在大众生活中起时代引领作用的高雅文化却相应呈现衰落趋势。本文试图从大众传媒在其中的作用和影响来分析高雅文化在当下遭遇的困境和生存趋势。关键词:大众文化、大众传媒、高雅文化

大众文化是在工业社会随着文化进入工业生产和市场商品领域而产生的新的文化现象。大众文化以大众传播媒介为文化传播形式,以现代技术手段为文化生产形式,因此能够成为被大众广为使用的文化消费形式,大众文化成为现代都市大众普遍的消费品,带有浓厚的商业色彩。大众文化以现代都市大众为主要受众,在短短的不到20年的时间里,便迅速壮大为与来自官方的主流文化、来自学界的精英文化并驾齐驱、三足鼎立的社会主干性文化形态。它的发展壮大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文化的传统格局,积极影响了国民人格塑造和社会发展面貌。

大众文化首先是文化,它应当成为当代大众精神文明的象征,然而不可避免的商业化操作介入大众文化,有可能使文化消费与一般的商品消费等同起来,使大众文化偏离文化在社会中的本来位置。大众文化在媒介的大力传播作用下常常以流行的方式蔓延,各种大众文化产品得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席卷全国,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但也造成不正常的舆论趋同,它的非理性和盲目性在这种情况下可能膨胀而使消费大众失去冷静。

与此同时,高雅经典文化在按照市场原则运作规律下的文化消费者面前成为了“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真正能够深刻理解或欣赏高雅文化的人毕竟是很少的;另一方面是由于高雅文化向来都是在高高的“象牙塔”中,只属于一部分精英人士的范围狭小的文化圈子,并没有大规模的主动走下神坛,与广大普通民众进行亲密接触。当前,在艺术上趋向相对的精致化,突出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同时提供生活理想和精神境界的接受高雅文化渗透的大众文化产品,即文化精品尚且不多,高雅文化产品更是少数,这对于高雅文化在现代大众中的普及是极为不利的。

然而,过去时代“文化应当具有教育意义”的记忆并没有立即忘却。这种记忆,以及习惯性的文化消费的实务态度,往往使人自觉不自觉地从文化作品中映照人生世态,寻找“收获”,挖掘“意义”。因为面对社会的变动,人们希望能够有所把握,希望得到时下境遇、未来前景的说明,作为生存与发展的精神依托。娱乐给予的是瞬间的快慰,提升精神境界则是永恒的。人在消遣之外,潜意识里亦需要找寻生存的坐标,需要一种境界,一种恒定的精神寄托,这只能由高雅文化提供。

大众文化的兴起,高雅经典文化的衰落与大众传播媒介的承载是同一个问题的两面。媒介在普及大众文化方面虽然功不可没,也要对大众文化的负面影响被一再放大而造成社会精神灾难承担责任。这就要求媒体在雅俗不同的文化形态当中做出必要的平衡。

在大众传播时代,大众传媒的快速发展给予普罗大众的自由和权利,人民大众已然成长为了社会的主体,也是文化消费的主体,大众会根据自己的爱好和情趣进行自由选择,不能强迫人们只接受什么或不接受什么。那么在这样的市场中大众传媒作为文化产品的主要载体,理应认识到并且看清当下普通受众中对于高质量高水平高层次文化产品的需求,并对这类需求加以引导。例如,《百家讲坛》的改版再推出就是在电视媒体上将原来的高雅经典文化重新包装后在向大众进行传播,将一大批观众吸引到对高雅经典文化的关注上来,掀起了新的国学热,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另外,市场上的文化产品在大众传媒的舆论当中是会自然而然的形成舆论分流的。大众的爱好和情趣是无限多的,不同的舆论会冲谈可能造成的文化“时狂”,文化消费依旧,但消费者多了一分清醒。本身就是一种舆论的引导。现在,主动在媒介上参与文化批评的人多起来了,各种出自他们之手的毫不客气的文章净化着文化市场,对正在流行的文化产品发表各类意见,既显示主导意见,又讨论其思想、艺术方面缺陷,并不寻求最终结论,让人们在感受到一种正确的趋向性意见之时,领悟其他意见的可取之处(《王家卫的映画世界》与《色戒的世界》这两部著作从不同角度,不同立场,不同层次上对这些文化产品进行深度剖析,在广大受众产生了巨大的效果,使一部分原来不明所以的观众重新认识了电影艺术)。同时在主流媒体中,报道和评论文化精品为主的内容渐渐多了起来,已经在引导大众追求相对高雅一些的文化享受。

在现代信息化社会中高雅文化不应该被束之高阁,更不应该是少数人的专享权力。事实上,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并没有一道鸿沟,高雅文化本来也是在大众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高雅文化在追求高品位的同时,也要借助大众传媒的大众化属性努力突破较小的文化圈子,使高品位具有趣味性,从内容到形式增强可接受,努力向大众靠近。这些先进而又健康的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不仅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人的精神世界,还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第三篇:大众传媒对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影响

大众传媒对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影响

孙琳琳1 霍泓2

(1.沈阳大学 文化传媒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41 电话:***)[摘要]大学生宗教信仰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其成因也是多方因素综合起作用的结果。作者在对相关研究者的文章进行归纳研究的基础上,发现大众传媒在大学生宗教信仰形成过程中,不仅充当着信息传播工具的角色,更发挥着无形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大众传媒对娱乐文化的大力传播导致大学生思考能力下降、思想空虚,使各种宗教信仰有机可乘;网络媒体为宗教的传播提供了最有利的空间和手段;而某些影视作品中对宗教文化的渲染在潜意识里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最后发现,一些不良的新闻报道也为大学生宗教信仰提供着有力的典型示范。因此,文章呼吁,强化大众传播的教育功能,打造健康的校园媒介环境,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水平,从而使大学生自觉抵御不良传媒的影响。

关键词:大众传媒 宗教信仰 传播效果

一、研究背景

北京师范大学的李志英在《信教大学生的思想倾向及成因分析》中将信教大学生思想倾向的成因归结为思想方法的扭曲、价值观的缺失、不正确的幸福观和宗教出世思想等四个方面。李志英通过调查认为:相当一部分信教大学生的思想灰色,对社会、对现实、对人生缺少积极评价或积极态度。而价值观的空白给宗教的进入留下了余地。宗教的出世思想正好与消极的世事评价相结合,更加重了思想的消极倾向。同时,信教学生大多看重个人幸福,当烦恼过多、幸福感减弱时,对于世事的看法就难以乐观。总之,李志英认为:信教大学生思想倾向形成的原因很复杂。宗教思想的影响是重要因素之一,宗教之外的因素也不可忽视。

温州大学陈金安在《大学生宗教信仰成因及对策探析》中将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原因总结为环境因素影响、内在心理需要、宗教道德与文化吸引和宗教传播中典型示范四个方面。对于环境因素的影响,他认为主要包括社会环境因素与民族、家庭环境因素。他进一步指出:社会环境的急剧变化引起人们的信仰危机以至于向宗教靠拢。同时,有些大学生由于民族宗教渊源或家庭渊源,从小受宗教熏陶、感染,自然而然信仰宗教。对于内在心理的需要这一因素,研究者认为很多大学生将 “佛”、“主”当作倾诉隐私的最佳对象;认为信教能弥补、治愈心灵的创伤,能起鼓舞作用。对于宗教道德与文化的独特魅力的吸引这一原因,研究者从三大宗教的戒律在抑制罪恶势力等方面的积极意义入手,指出相当部分大学生认为,12孙琳琳,女,(1971-),辽宁沈阳人,沈阳大学文化传媒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新闻传播。霍泓,男,(1970-),辽宁沈阳人,沈阳大学学生处,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学生管理 这些宗教道德与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并不矛盾,社会需要这些宗教道德的教化。而关于宗教传播中典型示范的影响,研究者指出:大学生受名人,信教、圣迹显现等的影响进而信仰宗教。

郑爱平在《大学生信教现象中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中将大学生宗教信仰的思想根源归结为缺乏正确的理想信念、缺乏排解苦恼的合理选择和受宗教文化的感染三个方面。他通过调查认为:高校学生中理想信念淡薄者不乏一二,缺乏正确的理想信念是产生宗教信仰的决定性因素。其次,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和学校的改革不断深入,大学生面临的挑战和冲击极易引发学生的消极情绪,缺乏排解苦恼的合理选择是产生宗教信仰的内动力。最后,他认为受宗教文化的感染是产生宗教信仰的外动力。学生是在旅游或阅读宗教宣传品中受到宗教文化的感染而产生宗教信仰(倾向)的。

在秦皇岛3所高校的《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如何》调查中,研究者将学生信教原因归结为家庭影响、民族影响、居住地经济影响及高校的文化影响。调查认为:大学生信仰宗教最初、最大的原因是由于家庭信仰背景的影响。信教学生中,66.9%的学生家长有宗教信仰,52.4%的学生是由于家庭背景的影响在幼年和小学接触、了解宗教,有50.3%的学生受到过其家庭成员的传教,33.1%最终受家庭影响信仰宗教,成为家族宗教信仰的被动延续者。同时,调查还发现,大学生宗教信仰及认知具有民族性。22.6%的信教学生为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宗教信仰更多体现为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调查还为我们揭示了经济状况对学生宗教信仰的影响。在信教学生人数上,农村多于城市,经济欠发达地区多于经济发达地区;家庭经济状况为中低收入水平的有87.9%,占绝大多数。最后,调查认为传播渠道的多样性为在校学生接触宗教提供了方便。包括书刊、影视、网络比较常见的传播方式、游览宗教圣地和学校外籍人员的影响。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信仰缺失;民族、家庭背景等环境的影响;学生个体内在的需求;宗教思想和文化的吸引等方面的影响促使大学生对宗教的信仰和关注。而这些深层次的原因都需要具体形象的载体来承载。大众传媒本身就是这样一个载体,它是我们所认识的世界,也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工具。大众传媒的变化导致且意味着认识世界方式的变化,这就是大众媒介无形的影响。在大学生宗教信仰形成过程中,这种无形的影响,无时无刻不存在着。而它的这种介入却往往不为人所注意。这也是大众传媒对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影响没有受到研究者的太多关注的原因所在。

二、大众传媒对大学生宗教信仰影响的表现

大众传媒是一个时代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传播者。它传播着社会的进步、沟通着党和人民的联系、承载着先进的文化与思想等催人奋进的力量;但与此同时,它也反映着时代的迷茫、人们内心的矛盾、社会的冲突等值得人们思考的内 2 容。大学生是大众传媒热衷的接触者和使用者。调研发现,对青年人影响最为深刻的媒体之一——电视的节目内容中,学生更感兴趣的是新闻时事类占35%,娱乐综艺类占48%,影视剧类占30%,调查纪实类占35%。可见,娱乐文化类节目具有广泛的受众群。

1.大众传媒中的娱乐元素导致大学生思维能力下降、思想空虚,宗教信仰有机可乘

就当下文化而言,“娱乐”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大众媒介的主题。以大众传媒中的电视为例。当前我国电视节目中大多以娱乐节目当道。《超级女生》、《星光大道》、《咏乐会》、《今日有约》、《天天向上》、《相约星期六》等类似节目比比皆是;娱乐节目主持人搞笑斗嘴,内容肤浅低层次和品位低俗化的倾向日趋严重。这些节目不仅侵占了大学生的学习时间,更令人担心的是这种“娱乐”的泛化已深入人心,最终导致流行文化大行其道。

大众传媒所传播的流行文化对学生的潜在侵蚀,使他们的兴趣与观念发生了改变,偏离了健康和主流的文化价值观,进而导致道德的缺失或失衡。远离经典文化,对文字和阅读不再敏感,甚至失去兴趣;忽视传统民族习俗、节日,迷恋西方节日;沉溺于网络虚拟空间,冷漠、自闭;社会伦理道德观念正面临新的“垃圾文化”的冲击。长此以往,历史和文化都成了过往云烟,作为大众流行文化的“消费者”就会逐渐失去传统文化底蕴的支撑,成为彻底的历史虚无主义者。正是由于这种状况,各色宗教信仰才会有机可乘。

2.网络成为影响大学生宗教信仰的主要平台和手段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以因特网为载体的网络媒体已成为与报纸、广播、电视并称的第四媒体。并在宗教传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影响。

大学生是网络的主要使用者。他们熟悉网络、拥有高水平的网络运用技术。并且由于校园网的普及、宽带、甚至无线网络的覆盖,使得大学生上网非常的便捷和容易。而网络本身所具有的快捷、互动、多媒体、虚拟、信息丰富等优势,使得网络逐渐成为宗教传播者开辟的新的传教阵地。宗教传播者利用网络建立宗教网站,通过详细的文字说明、声形并茂的影音视频、多姿多彩的图片等方式传播宗教知识、宗教思想;同时借用个人博客进行宗教传播,利用BBS进行互相讨论与交流,不断扩大自身的影响力。

我们以基督教为例,经过网上查询,我们对“基督徒上网导航”所列出的比较有影响的相关网站进行了初步统计,得出我国共有基督教相关网站510多家。其中,综合网站42家、基督论坛54家、神仆网站28家、媒体传播和影音网站54家、基督教书籍网站114家、个人主页63家等等。另外,根据“椰子空间”中提供的基督教QQ群的名单,我们做了进一步的数据统计:截止到2009年,我国基督教QQ群共有3269个。其中高级群(包括超级群)306个、普通群2963个。而在网上所查到的比较大的基督教圈子共有4个:中国基督教新浪圈子,圈子成员共有2263人。其中资深成员14人,管理园10人。“信耶稣得永生 ” 圈子已有成员31500人;“耶稣是神 ”圈子有成员31200人;“神的孩子 ”有成员5600人。通过QQ群的数量和四个圈子的人数我们可以看到网络传播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宗教对个人博客的利用也是非常充分的。我们知道,基督教是一种外向型的宗教,教义鼓励教徒到各处去传福音,结“果子”(即发展教徒),谁结的“果子”越多,谁在上帝面前越荣耀,大凡基督徒都有高涨的传教热情,每个基督徒都是一粒种子,不停地寻找新的土壤生根、开花、结果。一些具有较高网络技术的基督徒,其中包括高校学生信徒,积极投身于博客进行传教。我们以新浪网博客频道为例。新浪网博客频道是我国最主流,最具人气的博客频道,我们对新浪网的基督教博客进行了初步不完全统计,在新浪网上共有89个基督教徒个人博客。其中,牧师的博客9个,其他基督徒博客80个。其中博客访问量过万的有51个。占整个基督徒博客总量的57.3%。其中“基督教明星名人博客”的访问量为363,137,博友Q群已经超过1000人上限,而需另开新Q群。“基督教明星名人”博客中,列举了大量的中外名人、影视明星的信教言行和经历,充分利用大学生关注明星名人的心理来展开宗教传播,正如 温州大学陈金安所指出的那样:大学生信仰宗教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事实胜于雄辩”,很多事实证明“使你不得不信”。大学生常举的事实有:很多名人,甚至大科学家也虔诚信教。这些名人、明星有关宗教内容为大学生信仰提供了典型,其影响力远远超过一般的理论宣传和说教。

3.影视作品中展示的宗教文化潜移默化地吸引着大学生

影视作品所反映出的社会矛盾和冲突非常能引起大学生的共鸣,所展现的人生故事往往被大学生当作人生借鉴。特别是一些影视作品,通过影片角色的昄依宗教或实施宗教影响来化解问题或矛盾,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大学生们提供了另外一条解决问题的心理暗示。同时,更多的影视作品中有意或无意展示的宗教环境、宗教影响和宗教文化对宗教在大学生中的传播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寺庙的清幽、教堂的神圣、诵经的平和、唱诗的悠扬、忏悔的虔诚、宗教婚礼的庄严、宗教仪式的神秘、宗教建筑的宏伟等等,更不用说,影视作品中展示的宗教的种种神迹,这些无疑不对身处滚滚红尘而又涉世不深的大学生形成强大的诱惑。而这种潜移默化的宗教影响比宣传式的传播方式要更为有效。

4. 某些新闻报道中的不当报道为大学生提供了效仿的典型

某些新闻报道,特别是某些娱乐报道热衷于明星名人昄依宗教或与宗教迷信相关的报道。报道中,大肆宣扬明星们的星座、护身符、幸运数字、幸运颜色、八字等等;或用大量篇幅不厌其烦地介绍居家风水、奇门遁甲等内容;至于某某明星出家、某某夫妇歌星双双成为居士、某歌坛天后为求子上香拜佛等等更是作为重要新闻大加传播。

三、对策

1.提高媒体自律水平,强化大众传媒教育功能,抑制娱乐过度和娱乐泛化的倾向

市场经济时代,媒体道德面临严峻的挑战,为了收视率、发行量、点击率,而过度娱乐受众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无法用经济效益来抵偿的。因此,我们要发动全社会的力量,迫使媒体保持自律。媒体本属社会公民道德教育的范畴体系内,作为德育的另一种辅助补充渠道或工具,媒介通过传播信息、舆论引导、传播交流文化等社会功能渗透作用于媒介产品的消费者从而影响他们的思想、观念、行为和生活方式。3媒体自律就是对青年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国家和民族负责。

2.加强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全面提高学生认识、使用和理解媒介的能力

面对大众传媒的影响,单纯的防御和制止是没有多大成效的。关键是要让学生掌握辨识和分析的能力。因此,在高校教育体系内开设媒介素养课程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之一。通过媒介素养专业教育,消除传媒的不当影响,增强学生辨别媒介信息的能力和判断信息价值的能力,将大众传媒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3.运用校园媒体,打造健康的校园文化

大部分高校学生都是住校生,这就为校园媒体提供了大量的受众群体。我们要抓住这一有利条件,大力发展校园媒体,形成以校园网、校广播站、电视台、校报、校刊等多媒体的平台,将其发展成为关注和引导广大青年学生物质和精神生活、对外展示校园文化面貌的阵地。

四、结论

宗教信仰是个非常复杂和深奥的问题,其成因也是多方因素综合起作用的结果。大众传媒对大学生宗教信仰所产生的无形的影响更是难以具体描绘和量化。所以,对于大学生的宗教信仰的形成,光靠空洞的理论说教和思想品德课是不能令人信服的,对此,光靠学校的教育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有待于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3樊怡、文海燕、施毅婷.大众传媒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 [1]李志英.信教大学生的思想倾向及成因分析[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北京.2007,(01)[2]陈金安.大学生宗教信仰成因及对策探析[J].科学与无神论.北京.2004,(01).49页

[3]樊怡、文海燕、施毅婷.大众传媒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J].商业文化(学术版).北京.2008,(0.3)4-5页。

[4]左鹏.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解析.思想理论教育[J].上海.2006,(09).41-43页

第四篇:大众传媒对幼儿成长的影响

大众传媒对幼儿成长的影响

姓名:陆琴

班别:05-13 学号:82号

指导老师:唐翊宣

摘要: 社会环境中包含的种种因素都在随着科技的发展而产生着飞速的变化,对幼儿教育领域的前进和更新有、推进。当今社会,无孔不入的媒体影响边部每个领域,我们幼儿教育事业也受到了影响和挑战。幼儿在日常的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也接触到了大众传媒,那么大众传媒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我们又将在着一新挑战中怎样合理的运用着一新兴的教育工具呢?

关键词: 大众传媒 科普影象和录象 科普书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家庭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特别是这几年来,家庭电视,电脑的普及力度大大增强,幼儿与这些高端产品的关系密切,幼儿的发展明显受到这些传播媒介的影响.当代幼儿比以往任何一代都更充分地享受了媒介资源的丰富,其成长也更多地受到了电视广播节目、报纸刊物和新兴电子媒介等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据中国儿童中心2001年对中国少年儿童素质状况的抽样调查显示,就全体平均时间而言,城市少年儿童周一到周五每天平均接触四种媒介,大约花86.7分钟。其中,看电视、听广播平均为57.8分钟;阅读课外书22.7分钟;电脑游艺6.2分钟。周末则时间更长,大约花149.3分钟。农村少年儿童周一到周五每天平均接触四种媒介,大约花73.8分钟。其中,看电视、听广播平均为57.1分钟;阅读课外书15.1分钟;电脑游艺1.6分钟。周末大约花122.8分钟。由此可以看出,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大众传媒的几率是很大的,所受到的影响是在幼儿社会性发展过程中有很大推动作用的.那么,什么是所谓的大众传媒呢?大众传媒具体包含了些什么,大众传媒又具有怎样的特点?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大众传播是专业性的信息传播组织和机构通过媒介向为数众多、范围广大、互不联系的社会公众传递信息的过程。大众传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大众传播媒介一般有报纸、广播、电视、书籍及电影等,它主要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当今社会,大众传播事业异常发达,各种各样的传播媒介数量惊人,无所不在,使整个社会被大众传播所包围着。大众传播为社会各界公众提供信息、知识、思想、见解、广告和各种娱乐活动。

当今,许多国家都十分重视在幼儿科普教育中运用影视录像等媒介工具对幼儿进行直观

视听教育。日本1974年统计,在12655所幼儿园中,利用电视、投影、幻灯等设备上课的占81.7%。在我国,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些先进的电教设备和镭射投影、电脑学习机等设备不断在一些示范幼儿园供幼儿使用,像电视机、录像机、幻灯、电影机等设备的运用在一般性幼儿园已相当普及了。幼儿科普影视与录像指为普及科学知识而摄制的电影片、电视片、录像片、幻灯片、投影片。上至天体、日月星辰,下至地理、物理、生物、化不等自然科学知识以及历史、文化艺术等社会科学知识等都是科普片可以表现的范畴。它要求在解释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时,要适合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能准确、通俗、形象生动,力求做到科学性与艺术性很好地结合,以便被幼儿理解和接受。

电影、电视、录像、幻灯、投影仪等传媒工具用于幼儿科普教育,对于开发幼儿智力和

培养幼儿从小养成学科学的习惯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它通过银幕的映像,录音的音响,把形、声、光三者结合的视频信息和音频信息直接付诸于幼儿的感官。它直观地揭示事物现象的本质、内在联系,引导幼儿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大至宇宙的宏观世界,小至电子的微观世界,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这种影视教育手段也必然进一步发展。幼儿科普影视录像以它形象、直观、生动、有趣、感染性强等特性为广大幼儿所接受,对于启发幼儿从小爱科学、学科学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它可以运用视听等各种手段,使幼儿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它可以打破空间、时间和地域上的限制,根据科普内容需要表现宏观与微观世界,呈现高速运动和慢速运动,摹拟危险性的实验和爆炸、辐射及原子反映,以及人不能直接进行观察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如微生物细菌、事物的内部活动和变化过程、历史事件、远方景物、异国风物等。

2、运用影视、录像等视听手段可以帮助训练幼儿的技能和技巧。如反复播放录像和投

影,可以让幼儿进行模仿和练习,这就为幼儿掌握某些技能、技巧创造了条件。

3、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效果,节约教学时间。在幼儿科普活动中,教师在讲

述过程中可以随教学需要,应用幻灯、投影、影视录像等视听手段,将大量的视频信息和音

频信息直接付诸学生的感官,使幼儿在短时间内产生感官印象,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4、影视录像等视听手段适合幼儿特点,能促进幼儿智力的开发和发展,从小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品德。它以直观形象启发幼儿的兴趣和注意力,寓科普教育手段于娱乐之中,通过图像和声音把知识融化在有趣的故事情节里,用丰富、生动的解说使幼儿在愉快的活动中接受教育、学习知识、练习技能。

我国传统的陈旧的教学方法是“我讲你听”填鸭式教学,形式单一,内容枯燥,方法简单,缺乏声像并茂。教师与幼儿、幼儿与知识内容没有交流,只是机械地接受,因此幼儿缺乏学习的兴趣且学习效果差。而大众传媒丰富多彩的形式,使劲儿能快速、直观、形像、全面地

接受知识,并在愉悦之中,将大人们所要求他们掌握的知识融于自己的思维体系,加强了与教师及知识的交流,提高了学习的效果。比如:传统教学中欲讲授“企鹅”。由于企鹅是一种生活在南极的动物,教师在教学开始出示一图片企业鹅,引起幼儿的兴趣,继而开始讲明它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惯等。会使幼儿的兴趣刚被激发却继而熄灭。事实上让幼儿看《动物世界》电视片,用自己的语言讲出来,教师从中加以指导,更能使幼儿提高兴趣。另外,幼儿听广播、看电视,可以边听边说,使幼儿掌握准确的用词,发展语言能力。

大众传媒除了主要的影视录象等媒介工具外,还有另一个主导力量----幼儿科普书刊。幼儿科普书刊即是教育工具,亦具有商品的性质。近年来幼儿科普书刊市场呈现喜忧参半的局面。喜是越来越多的幼儿作品创作者意识到了长期以来被忽视了的学龄前儿童需要更 多的精神食粮,他们处在人生的初期,接受事物的能力强,如能给他们提供充足的教育,将使我国幼儿的素质得到很大的提高。并为今后的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现在越来越多的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书刊已进入市场。忧是,书刊既是商品,就会有利润。一些作者认为有利可图,就随意编撰一些书刊委以幼儿图书的名义,利用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大赚其钱;另外,有一些人的作品中的内容无充分的科学依据,只凭自己的主观想象:如蚂蚁有十条腿等。可以说幼儿书刊市场亦是鱼目混珠。

大众传媒的多样化,使不同的传播方式的功效各具特点,而对幼儿认识事物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教师在对幼儿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大众传播方式,结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幼儿的年龄特点,有选择地加以灵活运用,可单独使用某种传播方式,也可几种传播方式结合使用,以期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报纸、杂志、书籍等印刷媒介,便于查考、检索和保存,而且图文并茂,黑白与彩色相兼,且采用较好的纸张和印刷技术,内容翔实、严谨,符合科学性要求,它是教师的得力助手和幼儿的知识伴侣。影视及电讯传播方式发展之快,普及率之高,传播效果之佳,是印刷媒介无法比拟的。特别是电视集文学、形象、声音于一体,给人以真实和亲切之感,且可采用定格、重播、插播、特写等多种手法,加深对节目的印象。

由于大众传媒的内容的极大化,它对幼儿教育无疑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比如:电视对儿童的影响已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并受到各种各样的批评,其受到批评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它的主要目的是获得商业利润,而不是扩大幼儿的视野。

大众传媒在幼儿成长过程中起到的到底是怎样一个角色呢?

首先我们必须可以肯定的是,大众传媒资源对幼儿的发展是有着双面性作用的:积极推动作用和消极行为作用.人的社会化过程也是个性化的过程。大众传媒积极影响表现于幼儿同过接触大众传媒知

识量,信息量剧增,视野空前扩展,对快速变化的影像反应很快,对形状,符号,数字等的接触比过去的幼儿多得多.幼儿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不仅认识社会,掌握礼仪,接受规范,做好进入社会的准备,也是他们保持心理平衡的手段。幼儿精力旺盛、活泼好动、求知欲强、可塑性强,丰富的、灵活的大众传播媒介在丰富幼儿精神生活的同时,也有效地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如果一个幼儿每天只是不断进行听课、复习、完成作业,就会感到学习生活枯燥单调从而产生疲劳感和厌学情绪,降低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大众传播媒介可以说是一种有效的调节手段。不难发现,幼儿在学习之余的闲暇时间里自发地看电视、打游戏、看电影、翻课外刊物、玩电脑,既能学得某些知识,丰富其精神文化生活,又能充分展示其个性色彩。1990年我国政府正式签署了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1992年正式生效,其中第17条指出,缔约国“应确保儿童能够从不同国家和国际渠道获得信息和资料„„”。应鼓励大众传播媒介“传播在社会和文化方面有益于儿童的信息和资料”。因此,媒介有教育儿童的作用,“有益于儿童”的信息将使现代儿童更加国际化和个性化。如互联网络就是满足幼儿个性化需求的媒介,为幼儿提供了参与性、交互性的技术手段,所以特别受到孩子和家长的欢迎。

其次,大众传媒使幼儿的习惯养成更具选择性。随着传媒的发展,现代幼儿逐渐形成了媒介需要。研究发现,幼儿在生活中的媒介需要主要有六种:学习需要、新闻需要、交往需要、情绪刺激需要、缓解焦虑的需要以及消磨时间的需要。以电视为主体的大众传媒可以满足幼儿多种内在需要。广大幼儿可以根据自身的内在需要自主选择所需媒介.而大众传媒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消极影响是与其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积极影响是相对的.幼儿看电视,上网的时间越来越长,直接积累经验,动手动脑的时间,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越来越少,翻阅图书的兴趣越来越小,对幼儿的语言发展,交往能力发展等各方面也造成不良影响.大众传媒也让幼儿过早的接触到一些幼儿该年龄阶段不应该接触到的东西,比如成人电视节目中,广告中关于金钱.性.官位.物质享受等等各种影响,使幼儿社会性发展中出现了不少过去没有的问题,造成了幼儿所谓的早熟,懂事.做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我们希望儿童电视节目的创作者加强责任感,增进对幼儿的了解,明确了掌握适合儿童特殊要求的科普教育节目内容和制作方法,为幼儿制作一些科学性强、趣味性浓、内容丰富、浅显易懂的幼儿科普教育的印刷及声像作品,启发幼儿创造性才智,满足幼儿对自然界的强烈的探索愿望。

参考文献:

1.幼儿教育学基础李季湄主编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注意孩子社会情感的培养启东教育网

3.大众传播与幼儿科技活动吴厚德、徐若英http://jspx3.fjtu.com.cn

第五篇:大众传媒对美国战争的影响

大众传媒对美国战争的影响

【摘要】:美国自从独立以来,发动了不少内外战争,而大众传媒在美国的战争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从战前、战争过程中到战争结束,始终都有大众传媒的参与,而大众传媒技术的进步也在影响着战争的整个过程。

【关键词】:大众传媒

美国战争

作用

【作者简介】:唐辉,中国传媒大学

政治与法律学院,国际关系专业硕士研究生

序言

大众传媒是大众传播媒介的简称。西方称为新闻媒介(News media)或大众传播媒介(Mass media)。是指以印刷媒体、广播、影视和互联网等大众化的传播媒体为代表的传播形式、传播内容和传播业务等。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类相继经历了印刷媒体时代、视听媒体时代、网络媒体时代。当然它们之间并不是后者取代前者的关系,只是后者与前者相比在当时更先进。

了解美国,就必须从了解美国战争开始。美国从诞生以来一直与战争结下不解之缘。有人说“近代欧洲是在战争的铁砧敲打出来的。”而美国呢,则不断用战争来壮大自己,锻炼自己。从独立战争、南北战争、美西战争、一战、二战,再到越战、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等等。可以二战为界,之前的战争,美国是不断的壮大发展;之后的战争则是壮大和削弱参半。而在历次战争中,一直自觉不自觉地卷入了与大众传媒的纠葛之中。或利用借助或被动卷入,从而直接或间接、或大或小、主动或被动地影响着美国的战争,也影响着改变着美国甚至世界的面貌。下面按历史顺序来看一下大众传媒对美国战争的影响。

独立战争中印刷媒体的作用

18世纪中叶,随着北美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美利坚民族意识的增强,英国与北美殖民地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尤其是七年战争后,英国为弥补战争损失,加重对殖民地人民的盘剥与压迫,从而使殖民地抗英斗争从经济、政治斗争发展到武装斗争。在1776-1783年,北美独立战争中,北美报刊在战争的酝酿、准备和进程中发挥了巨大 1 的作用。

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通过《独立宣言》,宣告美利坚合众国诞生。随着战场上的胜利,北美殖民地人民要求独立的呼声越来越高。这期间由托玛斯·潘恩(1737—1809年)所写的小册子《常识》,起到了极大的作用。1776年1月,他发表了一本五十页的小册子,这本小册子立即引起轰动,三个月内售出十多万册。在一个人口仅二百五十万的殖民地里,可能总共售出了五十万册。在这本小册子中,潘恩强烈抨击了英国对殖民地的统治。批判了那种依赖英国的殖民地思想,陈述了英国统治对殖民地人民所带来的种种害处。他指出,现在已经不是辩论的时期了,只有用武力才能解决最后的争端。他满怀激情地向人们呼吁,“站起来吧,接受自由!你们这些热爱人类的人!你们这些不但敢反对暴政而且敢反对暴君的人,请站到前面来!”。人们都被潘恩的思想和热情所感动,几乎所有的殖民地居民都读过这本书。《常识》在唤起北美人民的民族意识,促使殖民地人民将独立作为自己战斗的唯一目标的宣传中,起了极大的作用。另外,塞谬尔·亚当斯等几位卓越的革命宣传家和报刊活动家充分利用报刊进行宣传和鼓动,鼓舞了战争中民众的精神力量,对革命胜利产生了积极影响。

南北战争中的印刷媒体的作用

这里只介绍一部文学印刷品对美国内战的影响。1851年,美国作家哈里特·比彻·斯托(斯陀夫人)在丈夫体弱多病、家境极其贫寒的情况下写成其生平最有影响的作品--《汤姆叔叔的小屋》(Uncle Tom's Cabin;or, Life Among the Lowly),又译作《黑奴吁天录》、《汤姆大伯的小屋》,是一部反奴隶制小说。也是第一部译成中文的美国小说。小说首先以连载的形式在《民族时代》报纸上发表,立即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受到了人们无与伦比的欢迎,仅第一年就在国内印了100多版,销了30多万册,后来被译为2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评论界认为本书在启发民众的反奴隶制情绪上起了重大作用,被视为美国内战的起因之一。林肯总统后来接见斯陀夫人时戏谑地称她是“写了一本书,酿成了一场大战的小妇人”,这一句玩笑话充分反映了《汤姆叔叔的小屋》这部长篇小说的巨大影响。《汤姆叔叔的小屋》通过汤姆叔叔、乔治夫妇等黑奴们曲折经历的描述,揭发和控诉了黑暗的奴隶制度,在当时的美国社会背景下,不失为引发、2 推动废奴运动的惊世之作。当然我们不能说是《汤姆叔叔的小屋》引起了南北战争,而是这本书出版后在社会上引起了轰动,使得奴隶制问题成为社会讨论的焦点。也让赞成和反对这一制度的双方矛盾进一步激化,从而间接地影响了美国政局,进而导致南北战争爆发。甚至对美国内战中以林肯为代表的正义一方获得胜利,都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美西战争中的印刷媒体的作用

在美西战争中大众传媒更是发挥了巨大作用。19世纪末,美国进入了帝国主义时期。美国垄断资本财团迫切需要开辟新的市场、投资场所和原料产地,于是各种宣传机器大造对外扩张的舆论。但是正当美国准备向海外扩张时,整个世界已为老牌殖民大国瓜分完毕。美国想重新瓜分世界殖民地,但因力量有限,还无力同英法等国相抗衡,只有老朽帝国西班牙是个好目标。美国决定首先拿西班牙开刀,夺取这几个西班牙殖民地,以便控制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并取得向远东和亚洲扩张的基地。这时,西属殖民地人民的斗争也给美国创造了有利环境。菲律宾和古巴先后爆发了反对西班牙殖民统治的武装起义。菲律宾起义军已解放了全国大部分地区,包围了马尼拉。古巴起义军则牵制了西班牙的20万大军。在美西战争爆发过程中,美国报纸竭尽煽风点火之能事,无所不用其极。

1898年2月份,发生了两件诱发战争的事件。第1件,是西驻美公使攻击麦金莱的信件被公开。第2件,美国l艘军舰在哈瓦那爆炸。《纽约日报》2月9日刊登了一份西驻美公使德洛梅去年12月写给马德里《先驱报》一位编辑的私人信件。信中谈及麦金莱的国情咨文时,说麦金莱是一个哗众取宠的人,一个自命不凡的政客。这封信评论美国总统麦金莱是“一个政治骗子,既要把自己的后门打开,又要和党中好战分子保持良好关系”等等。这些观点纯属公使的个人感受,不料,这封信被《纽约日报》公之于众后,在美国社会掀起了轩然大波,纷纷谴责这是西班牙官员对美国国家元首的侮辱。在压力下,西班牙政府担心事态闹大,西政府一面正式向美赔礼道歉,一面让德莫洛引咎辞职。但美国人不依不饶,抓住此事大造舆论。

在古巴起义军日益壮大的形势下,1897年底,美国驻哈瓦那总领事菲茨休·李要求 3 政府派军舰到古巴“保护”美国侨民。1898年2月15日,停泊在古巴哈瓦那海面的美国军舰“缅因”号突然爆炸沉没,舰上的354名官兵中有266人丧生。爆炸事件发生后,在没有任何真凭实据的情况下,美国政府一口咬定这是西班牙人的阴谋。一时间,“记住‘缅因’号事件”和“西班牙人见鬼去吧”成为美国人口中最流行的话语。加上《纽约世界报》等报的记者在报道古巴局势时对西班牙的邪恶和残暴加以渲染,很多不明真相的美国人产生了“正义干涉”的冲动情绪。《纽约太阳报》在第2天发表的报导,更是让美国人冲动。美国笼罩在一片痛苦与惊恐之中,华盛顿停止了公务,全国举行了空前规模的哀悼活动。人们议论最多的是爆炸原因。尽管报纸提到,许多士兵是被西班牙军舰派出的小艇救起来的。人们还是怀疑此事为西班牙蓄谋制造。调查结果对于已经群情激愤的国内气氛犹如火上浇油。“让西班牙见鬼去吧”、“记住缅因号”、“讨还血债”的复仇怒吼在美国各地此起彼伏。还在调查结果公布之前,已有人开始煽风点火。佛蒙特州参议员普洛克特在参议院发表演说,以不久前访问古巴的所见所闻,揭露西班牙在岛上实行集中营的罪行。据当时的《华尔街日报》说,这次演说使“华尔街许多人转变了思想”,倒向主战派。《纽约日报》的老板郝斯特在此期间曾电告驻古巴记者:“你供给速写图画,我将供给战争。”此后不久,美西战争爆发。

二战中的美国媒体的作用

广播是继报纸之后出现的大众传播媒介,与报纸相比,它具有时效性强、收听方便、万水千山瞬间即至、能够克服语言障碍跨越国界传播、感染力强、没有文字障碍受众面广、抗自然灾害能力强等传播优势,正是这一传播优势使广播成为战争时期重要的新闻传播媒介和进行心理战的主要武器。大众传媒无疑是战时舆论战的先锋。如果说网络和电视改变了现代战争,报纸推动着第一次世界大战,那么,广播则决定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终胜利方。

二战中,美国的广播主要起这几个方面作用:

1、传递信息,改变本国受众思想。广播是当时人们主要的消息来源。许多重大事件,人们都是最先从广播中得到的。1941 4 年12月7日日本袭击珍珠港,美国的相互广播公司最先报道这一新闻,许多美国人是从相互广播公司的广播中得到这一消息的。美国国内的中立主义思想很快烟消云散了,全国都在积极备战。

2、鼓舞己方士气,对外广播获得国际社会和盟友的支持。二战时期最著名的战前动员莫过于罗斯福通过广播所进行的四次被称为“炉边谈话”的演讲。被罗斯福当作政治武器的“炉边谈话”,因为定位准确,采用适合于说与听双方身份的广播语言方式而独具魅力。它对美国走进二战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3、混淆敌方视听,离间敌人的关系,瓦解敌军斗志。美国的一个“诺顿海军中校”电台节目向德国海军进行了309次广播,成为“美国在整个大西洋战争期间,在进行具有战略水平的战时宣传上卓有成效的一员。„„被缴获的德国海军文件承认:‘诺顿广播对于德国海军人员的士气具有摧毁性的影响。’”还充分利用广播对敌军进行怀柔软化,使他们军心大乱,无心恋战。二战期间,盟军充分利用广播,在战场广泛播放一首德国歌曲《莉莉·玛莲》,歌曲广为流传。歌曲中流动的旋律所讲述的缠绵故事,使德军产生了思乡情绪,在巨大的精神压力下,对战争产生了厌恶。

美国的参战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造就了一个媒体英雄,那就是美国之音(VOA)。美国之音在二战中,不断地给敌方制造混乱,瓦解对方的士气和斗志,离间敌人和其盟友的关系,为战争的最后胜利赢得了时间。

美国前总统艾森豪威尔说过:“在宣传上花1美元,等于在国防上花5美元。”一语道破了舆论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越战中美国媒体的作用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越南战争(1961--1974),又称第二次印度支那战争,是被美国人称为“越战泥潭”而留在记忆中的。而此时大众媒体发展到视听时代,电视新闻成为主流快捷的传播形式。视听媒体对越战的介入极大的改变着越战的进程和结局,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说,是美国的新闻媒体使美国得以从越战的泥潭中脱身。所以,有人也称这次战争为“第一次电视战争”。

二战后,根据《日内瓦协议》,法国从越南撤军。而当时的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提 5 出所谓的“多米诺骨牌效应”,直接加强对越南的干涉,并不断升级。由“特种战争”演变为“局部战争”的全面参战。从1961年到1968年间,包括电视在内的美国媒体大多都热情地站在美国政府一边,行驶着自己“爱国主义”神圣职责。

而1968年对于驻越美军来说是一个分水岭。除了具有转折意义的“春节攻势”之外,还有转变美国国内对越战态度风向的媒体对“美莱村事件”的集中报道。新闻媒体对美军屠杀越南平民的“美莱村事件”的报道,彻底打碎了美国民众支持越南战争的道义理由,极大地推动了美国国内的反战运动,最终迫使美国政府从越南撤军。这两件事都极大的改变着美国的内外政策。“春节攻势”让美国民众深切地感受到赢得越战希望的渺茫,而“美莱村事件”则从内心上刺激了民众的反战决心。美莱村事件发生在1968年3月16日,美军的一个连队在威廉·卡利中尉的率领下,进入越南广义省的美莱村,开始几个小时的大屠杀。全村109名村民无一幸免。战地记者西摩·赫什率先捕捉到这一令人难以置信的“惨绝人寰”的消息。很快,一份小报《圣路易斯报》以巨大的标题“在美莱村:我们发疯了”刊登了他的文章。第二天,《华盛顿邮报》、《旧金山时报》等36家美国报纸转载了这篇文章。

由于电视传播技术的发展,被战地记者的电视摄像机把捕捉到的血淋淋的战争画面直接传播给美国民众,电视带进千家万户的血腥屠杀、悲痛的哀嚎、惊愕的表情都真实地展现在荧幕上,美国的大众舆论出现了裂痕,国内开始掀起反战浪潮。CBS和NBC都进行了电视特别报道,新闻杂志《时代》和《新闻周刊》也进行报道,并配以血腥的图片。而其中影响最大的是CBS播报的克朗凯特关于越南的特别报道。作为CBS的节目主持人,成为当时美国最获民众信赖的“新闻先生”。以至于总统约翰逊说,克朗·凯特的报道可能会改变那些“一直以来支持战争的公众”的立场。还说:“这是一个转折点。„„假如我失去了克朗凯特,我就失去了美国大众。”随后,约翰逊总统在电视上宣布退出总统连任竞选,大大限制对越南北方的轰炸,缩减向越南增派援兵的规模。后来,他写道,这样做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因为“国内公众意志一直在遭受着来自越南战场的军事失败的打击,而同时,报纸和电视采取何种方式来把越南发生的一切报道给美国人民也具有一定的影响”。有人在评论克朗凯特的作用时指出:“克朗凯特的报道确实改变了原来的平衡。在美国历史上,由一个新闻主持人宣布一场战争应该结束,这还是第 6 一次。”

1973年,美国经过长期谈判,与越南民主共和国在关于越南问题的《巴黎协定》上签字,宣告美国在越南的军事行动的失败。可以这样说,对于美国政府和军方而言,这几乎是一场被美国媒体定义为失败的战争。美国民众通过电视新闻,在起居室里近距离地接触越南战争现场的画面,使之产生了厌战情绪,掀起了反战高潮,最终促使美国撤出越战泥潭。越南战争结束后,有观察家声称这是一场发生在起居室的战争,是一场电视化了的战争。也使美国及时调整了外交政策,扭转了自己在国际角力场上的颓势。

冷战后美国媒体对战争的影响

索马里战争中的媒体作用

1991年巴里政权垮台后,索马里的形势日趋混乱。电视画面上那些可怕的关于索马里的镜头让人明白,索马里问题的解决只有依靠外界干预了。在干预的这段时间里,艾迪德是索马里被全力追捕的人物:当美国部队在摩加迪沙真正开始追捕他的时候,联合国也公开要求逮捕他。1993年10月3日,形势紧张起来。三角洲部队没有通知联合国便袭击了位于摩加迪沙南部奥林匹克饭店附近的一座建筑,因为猜测艾迪德的重要军官在那里聚会。行动成功抓捕了所有参会人员,但对美国来说是个悲剧性的结局。在这天夜里,有18名美国士兵阵亡,索马里人死亡达1000人之多。10月4日下午,美国士兵的尸体被索马里人拖着游街示众的电视画面毫不留情地传送到美国家庭的电视机上,被俘的杜兰特也上了电视。这件事上了世界各大报纸的头版头条,美国舆论更是一片哗然,一致抨击美国政府出兵索马里。这件事导致美国总统比尔·克林顿在没有与其他国家和组织进行协调的情况下匆忙下令撤军,以应付国内民众的不满情绪。美国政府还与艾迪德方面进行了秘密谈判,双方最后达成妥协:艾迪德交出飞行员杜兰特和那具美军士兵的尸体;美军则释放扣押的全部艾迪德的俘虏,不再把艾迪德派作为打击目标。1994年3月,美军全部撤离索马里。电视新闻再次提前结束了美国的索马里之战。

伊拉克战争中的媒体作用

2003年3月20日,英美联军突袭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伊拉克战争爆发。这场战争不仅是一场高科技战争,而且引发了一场媒体大战。伊拉克战争也被称为是第一场电视直播的战争。从美英联军开始对巴格达打响战争的那一刻起,CNN、FOX、BBC、半岛电视台等媒体就开始了对这场战争的电视直播。也是一场被各种媒体全方位报道的战争。除了电视,还有平面媒体、网络媒体等都参加进来了。如果说越战中美国政府和军方是被媒体牵着鼻子走的话,那么伊拉克战争则完全改变了这种状态。美国政府不断试图利用和控制媒体,想法设法让媒体为自己的政治目标服务。无论是战前的舆论造势,还是战时控制新闻舆论,美国政府都做了精心安排,甚至在战争中多次摧毁伊拉克的广播电视设施,以图控制对方的声音。在伊拉克战争爆发的两年以前,美国政府就开始进行舆论造势了。很快伊拉克被定义为“邪恶轴心”,萨达姆是屠杀人民的“暴君”,伊拉克“拥有或正在制造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对世界和平构成威胁。于是美国必须“先发制人”。战争爆发后,为了控制舆论,对外保持口径一致,由白宫、国家安全会议、国务院及国防部发言人共同拟定了一套完整的计划来进行新闻发布。

对于记者报道,美国军方在伊拉克时期实施了所谓的“嵌入式”报道方式。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控制记者的言论,进而控制媒体。美军严格地执行了详尽苛刻的采访规则。

相对越战中的媒体而言,伊拉克战争中媒体的作用不是很明显,这与美军的严格控制有直接关系。也说明了作为“第四权力”的媒体也得服务于政治。

结论

西方媒体历来标榜“客观、公正”等理念。而美国,新闻媒体被当做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分立”之外的“第四权力”,在反映民意、监督政府行为等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纵观美国媒体在历次战争中的表现,可以看出媒体在战争中既起了极大的作用,也有一定的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众传媒与战争正方向方面

1.大众传媒宣传是美国发动战争的必要条件。不管是正义战争还是非正义战争,大众传媒的宣传对美国发动战争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如在美西战争、伊拉克战争之前,为了激发本国民众的爱国热情和仇敌情绪,大众传媒都进行了大规模的宣传。

2.在战争过程中,大众传媒是宣传战的主打工具。从对己方,对敌方两个方面对起巨大作用。对敌方的欺骗、隐瞒、恐吓、瓦解斗志等等;对己方的鼓舞、激励、促进团结等等。当然也包括对中立国的宣传,争取国际道义舆论的支持。

二、大众传媒与战争反方向方面 1.大众传媒可以阻止或延缓战争的爆发。

2.大众传媒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战争的升级、激化。

3.大众传媒可以加速战争的结束。最有代表性的事例是美国的越南战争的结束。从独立战争、南北战争到美西战争,再到二战、越南战争、索马里战争,都可以看出美国媒体对战争的独特巨大影响。而从伊拉克战争中有让我们看到了美国政府对媒体的强大控制力,也不言而喻地表达了一个信息:美国的大众媒体是美国政府的大众媒体。

参考书目:

1、刘继南主编:《大众传播与国际关系》,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

2、赵雪波主编:《传播视野中的国际关系》,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张桂珍主编:《国际关系中的传媒透视》,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

5、蔡国芬:主编 《国际传播与对外宣传》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0年版

6、赵雪波:等编著 《看得见的手----国际事件中的传媒》 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7年版

7、《新闻爱好者》,2004年第2期。

8、阎学通、孙学峰著:《国际关系研究实用方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9、蔡国芬主编:《国际传播与媒体研究》,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下载大众传媒对音乐传播的影响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众传媒对音乐传播的影响.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众传媒对学生社会化的影响

    大众传媒对学生社会化的影响 摘要:随着大众传媒的出现,在它给人们提供更快速便捷的手段的同时,也给青少年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本文分析了大众媒体对青少年的八个消极影响,同时......

    大众传媒与古代文学传播

    大众传媒与古代文学传播 大众传媒与古代文学传播 众所周知,大众传媒对社会各层面的传播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作为传播层面之一的文学传播,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对于社会政治......

    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的影响(范文大全)

    论述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的影响 “今天,由于大众媒介到处都有,人们除了工作和睡觉歪,用于大众媒介的时间超过其他任何活动。”美国著名传播学者施拉姆的论述言简意赅的揭示出大众......

    大众传媒对农民政治社会化的影响

    关于大众传媒对农民政治社会化的思考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政治意识增强了,对世事、对国事日益关注。我们党敏锐地觉察到并高瞻远瞩......

    大众传媒对未成年人的影响(范文大全)

    大众传媒对未成年人的影响 中国的电视、互联网、手机用户、网民数量已经是全球第一,大众传媒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各个角落,人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大众传媒了。 很显然,快速......

    大众传媒对学生社会化的影响2

    大众传媒对学生社会化的影响 物理与电子工程 0911010055 李金平在全民娱乐,全民微博的今天,如果你用一句话,一个词儿,而这句话稍加有些露骨和犀利的特征,或许还能代表一种鲜明......

    大众传媒对社会文化环境的正面影响

    从2005年到2008年,各种形式的选秀节目霸占了电视荧屏的一大半,像上海卫视的《我型我秀》、《快乐男声》、中央电视台的《梦想中国》,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收视效果。2009年,相亲类节......

    大众传媒对社会偏见形成的影响

    摘要 大众传媒构建的拟态环境偏差对于社会偏见形成有重要影响,大众传媒可以从宣传劝说、营造共同命运和群体接触来;消除或者防止偏见的发生。关键词社会偏见 大众传媒 刻板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