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看画展迎”三八”,感受艺术魅力
看画展迎”三八”,感受艺术魅力
逛博物馆、图书馆等文化设施已成为长沙市民周边游的一项新选择。位于湘江之滨的李自健美术馆自正月初三开馆以来,每日接待游客在3000人次以上,人气“爆棚”,成为星城文化游的一大亮点。为庆祝三八妇女节的到来,并让老师们感受艺术魅力、提高艺术鉴赏能力,我园于2016年3月3日组织了全体老师分批参加李自健美术馆。
李自建美术馆承载了旅美画家李自健先生对祖国的深情和对艺术的挚爱,与强烈的文化使命感,以及眷恋故土的游子之情。画家夫妇落叶归根,倾尽所能,以艺术报国,感恩奉献,很令我们感动。他的画 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既展现生活、回归自然,又直面人生,表现出 了极深极高的人性、博爱价值,以及丰富多彩的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 内涵。那幅最具震撼力的作品《南京大屠杀》真的震撼了我们每一个老师。画作中,既有 举着滴血屠刀狞笑的日本鬼子、尸体堆成山的屈死的中国同胞、满 地横溢的鲜血、滚落的头颅和断手等触目惊心的血腥场面,更有死后依旧保持不屈面容和抗争身形的中国士兵的遗体等的悲壮形象。它以无可辩驳的事实为依据,无情地揭露与谴责了日本军国主义者灭绝人性的兽行及其可耻、卑劣的侵华战争罪行,并通过反面形象强烈地反 衬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以及中国人民在最困难的时候,都时时刻刻企盼和平、光明和博爱。一幅画,一个灵魂,一个故事,栩栩如生,时时闪烁着”人性与爱”。通过此次活动,让我们学习了李自健先生对艺术的执着以及他耐得住寂寞,潜心画画的精神。尤其是他那种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的工作性条,是我们每个教书育人的老师都要遵守的。
第二篇:感受项链小说的艺术魅力
感受小说的艺术魅力——《项链》教学反思
《项链》是法国作家莫泊桑的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也是莫泊桑这位世界短篇小说巨匠的代表作。作品擅长从平凡琐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断,以小见大地概括出生活的本质。构思布局别具匠心,细节和心理描写惟妙惟肖,人物语言精彩生动,故事结尾耐人寻味。正如鲁迅所说:“无论从形式、结构,以及表现手法来看,都达到了短篇小说的要求具备的高度。”作为高中生接触到的第一篇外国小说教材,可以从多角度去挖掘文本的意义,对学生提高鉴赏小说的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可以初步了解中外文学、世界文学的迥异和异彩纷呈的特点。
一、选好角度,打开小说艺术之门。《项链》这篇小说可以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去解读、鉴赏,但教学课时和知识的容纳吸收是有限度的,所以力求在有限的时间和范围内做到抓重点、理顺难点,最大限度的有所收获是最佳效果。为此,可以设计以文本的精巧的构思布局和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作为重难点。在此基础上整体把握,精心设题,深入体会。如先让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把故事情节简略复述一下,理清线索,再品味“欧·亨利”的笔法和空白艺术的奥妙。进而理解情节发展和人物性格的关系,那么对小说的主题进行探讨和理解就会顺利成章了。
二、解读文本,感受艺术魅力。
1.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多媒体以其强大的优势改变了传统的“粉笔”+“黑板”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激发的学生学习的兴趣,优化课堂结果,提高教学效率,逐渐成为现代教学的一种趋势。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这一有利资源,精心制作了《项链》的课件,调动学生多种感知器官参与学习,手、脑、眼、耳并用,化抽象为形象,激发学生的语文兴趣,进入文学的殿堂。
2.让学生的身心沉入到作品中,随之动,随之思考,随之感悟,其中关键的一个环节是设计问题导入,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创造能力。先探讨小说情节创作的原则,在探讨在这种原则下《项链》的成功之处,再引到女主人公玛蒂尔德的悲剧原因的讨论上,引向作品的主题的讨论。
3.在重点品析人物的心理描写这一教学环节时,我把小说第一部分的七个“梦想”——得请柬后的复杂心理——借项链前后的心理变化——舞会部分的四个“陶醉”——十年艰辛部分中的一个“回想”这五部分作为解决的教学策略。八班的宋健和刘永两位同学还根据课本的部分情节,自导自演了一段精彩的短剧,不仅让大家欣赏到了惟妙惟肖的生活版的路瓦栽夫妇,而且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形象深刻地理解小说的人物形象,感受文学的艺术魅力。
4.设计续写练习,让同学的思维火花得到展现的机会,同学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三、迁移拓展,引发文化反思。通过这篇小说我们了解了小说刻画人物的细致手法和小说人物的复杂性。带领同学走出了小说阅读只重情节新奇的简单阅读,初步建立起了鉴赏小说这种文学作品的思维。希望这篇课文的学习能够成为同学们文学作品阅读鉴赏的起点,激发学生课下的阅读兴趣,怀着一颗欣赏之心去广泛的阅读古今中外艺术大师们的心血之作,关注优秀作家那些精湛独到异彩纷呈的作品。高中语文课堂,应该重视课堂向课外的延伸,应该让思维飞扬,张开想象的翅膀,引导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诱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语文组 牛杰2007年4月
《项链》是一片经典课文,也是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的代表作。这篇文章的主人公马蒂尔德是一个很有探究价值的人物,而且对于这篇文章的主题也众说纷纭。《项链》作为莫泊桑的代表作,一百多年里一直备受关注,是因为小说为我们揭示的人性的弱点以及由它所导致的漫长的人生苦难,像一座警钟长鸣于世。文学评析无法规避的人生悲剧 ————关于《项链》的主题 ■李冬梅
《项链》是 19世纪法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的代表作之一,评论界对其主题的讨论,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声音,争论也一直没有停止过。
一开始,我们受阶级思想的影响,把小说主题定性为对马蒂尔德的资产阶级虚荣心的批判;随着思想的解放和研究的深入,学者都相继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但是,纵观这些观点,它们或受阶级意识影响,或有失偏颇,或者是为了出新而出新,都没有立足于文本本身。本文将在回顾各家观点并做出相应点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我们的观点。
一、各种主题学说的回顾一百多年来,学界对《项链》的主题讨论引出了各种学说,下面我们介绍几种比较有影响的学说。
1.“虚荣说” “虚荣说”认为小说通过写玛蒂尔德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的小故事,写出了当时社会的上、中、下三等人的生活状况,从资本主义社会贫富分化的现状,从三个不同等级的人们的不同生活的对比,从对上层人士浮华生活的虚伪和毫无价值的批判的高度,尖锐地讽刺了小资产阶级追求虚荣、追求享乐的思想。(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语文》教学参考,2004;黄星南,1980)
2.“诚信说” “诚信说”认为小说是对诚信的呼唤,作品歌颂了两位女主人公的诚信:玛蒂尔德丢失项链后打定主意赔偿朋友,哪怕是付出美好年华也在所不惜;十年后的邂逅,佛来思节夫人告诉玛蒂尔德当初她借的是一挂赝品。(虞自求,2005;田瑞云,2003)
3.“爱情说” “爱情说”认为路瓦栽先生是一个难得的好丈夫:他包容了玛蒂尔德对新婚后生活状况的不满;在妻子丢了项链之后,路瓦栽先生陪同妻子选择了担当。小说歌颂了路瓦栽夫妇之间的患难与共的真爱。(田保荣,1987;叶卫民,2006;邹小飞,2006;王丹,2007)4.“生活说” “生活说”认为项链丢失前后玛蒂尔德对生活态度的转变说明了她从外表美而内心丑陋,到外表丑陋而内心美丽的性格转换,是一曲生活的赞歌。(全安龙,2007)
5.“多元说” “多元说”认为小说的主题不是单一的,是双重或多重主题。比如,有人认为小说既讽刺了玛蒂尔德的虚荣,又赞扬了玛蒂尔德的美德。(李晓珍赵智艳,2008)根据各学说的影响,我们把以上学说占主流地位的“虚荣说”和非主流地位的 “爱情说”等。对于这些“诚信说”“生活说”非主流学说的质疑相对简单,我们可以很轻松地证明它们的片面性。
二、对非主流主题说的质疑客观地讲,无论哪种学说,都可以在小说中找到相应的 “依据”。但是如果只在文中找到了一些语言片段就说它是某个主题太过片面,我们下面将逐一质疑。
“诚信说”认为小说赞扬诚信,那么我们要问,如果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听到了真相后,您还会为自己的诚信感动吗?
“爱情说”认为小说歌颂爱情,但是我们在作品中只是部分地看到了路瓦栽对玛蒂尔德的付出,而没有看到玛蒂尔德对路瓦栽的付出,所以这并说不上什么“相濡以沫的爱情”,因为爱情不是一个人的事。
“生活说”认为小说是一曲生活的赞歌。需要指出的是,帮助玛蒂尔德度过艰难十年的支柱有两个:道德优势(信守承诺)和十年前在舞会上的华美表演。当玛蒂尔德知道真相后,她的道德优势就会荡然无存,同时那晚的美丽也不能再给她带来甜蜜和骄傲。所以她并不会去感谢生活带给她的苦难,相反会是另外一种极端:堕落或者疯癫。所以,也不合“生活说”理。
“多元说”意图在各种主题说中找到一个平衡点,但是它忽视了一个问题:一篇作品的涉及的话题可以很多,但是主题往往只有一个,不会是双重或多重主题。因为作者在写作时不大可能平均用墨,肯定会有所侧重。“多元说”所以,也不妥帖。
三、对主流学说“虚荣说”的质疑及“人生命运说”的提出 “虚荣说”到现在仍然是占有优势、最具影响的学说,下面我们将从多个方面对其提出质疑,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我们的主题观————作品表达了对人生变化无常、命运荒谬的慨叹,即 “人生命运说”。
1.从逻辑上论述“虚荣说”不合理小说开头以大量篇幅写了玛蒂尔德的幻想,大家通常把这些当作资产阶级虚荣心的表现。但是大家忽略了其背后的年龄特质和独特的社会环境:贫穷的家庭、封闭的社交,还来不及成熟就匆匆结婚。玛蒂尔德的焦虑是一种典型的未成熟女人的焦虑,玛蒂尔德的虚荣与其说是一个人的虚荣,一个阶级的虚荣,倒不如说是人类的虚荣,是处于那个年龄段的所有少男少女们的虚荣。如果我们以成人的经验来判断,并施以伦理化的道德评判,以“虚荣”作结,就显得不合理,甚至肤浅。如果说她“真”虚荣,她可以买假首饰;如果说她“真”虚荣,丢失项链后她完全可以凭借她在宴会上的成功结交上某个上层贵族,甚至做他们的情人(在法国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的社会风气下,这是很自然很合理的事情),就没有必要冒着极大的风险借高利贷赔偿项链。但是她没有。可见,我们不能盲目给女主人公戴上虚荣的帽子,然后加以指责。
2.从文章结构上论述“虚荣说”不合理小说一共六部分:大背景(借项链前的描写)————借项链————丢项链————还项链————还债务————明真相(结尾的假-41 群文天地2011年第4期文学评析项链)。如果小说是批判虚荣,作品写到玛蒂尔德花十年的艰辛还清债就可以了,完全没有必要在小说的结尾让我们(包括玛蒂尔德)知道真相。作者写最后一部分一定是有所安排的,况且,也正是因为最后一句话(小说高潮)使它成为经典,小说借助佛来思节夫人之口说出那挂项链是假的之后戛然而止。这是命运对玛蒂尔德的嘲讽:一夜的欢舞让她付出了最引以为自豪美貌和青春。但是最后却得知这一切只是为了一挂仅值五百法郎的假项链!玛蒂尔德所有一切的伟大的努力奋斗,在五百法郎面前忽然都失去了意义!之所以最后一部分是小说的必要组成部分,是因为作者要让我们由此看到命运的残酷,命运对一个人的捉弄和摆布。
3.从读者情感上论述“虚荣说”的不合理小说的结尾很让人意外,我们怎么都没想到是这么一个结局,我们怎么也没有想到玛蒂尔德为之付出十年代价的项链是挂赝品。但是我们却又笑不出来,我们都在替玛蒂尔德不值:她被一挂赝品开了十年的玩笑,而且拿的是自己生命中最宝贵的十年。如果说小说是批判虚荣,我们应该高兴,并认为这种荒唐是她咎由自取,是“活该”。但是,我们读到的是伤感。正如课堂上一位同学谈到他读完这篇小说的感想时说,“我觉得这个结尾很悲伤。”小说也多处流露出了作者对玛蒂尔德的同情(此不赘述),而这种同情就是基于对造化弄人的心理认同感。
4.从悲剧的性质上论述“虚荣说”的不合理欣赏作品除了文本之外,我们还要注意作品的写作背景:这篇小说写于 1884年,当时正是法国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的时代。大资产阶级依靠疯狂的掠夺和残酷的剥削正走向垄断,他们过着奢侈豪华的生活;小资产阶级的经济地位极不稳固,他们“升级”为大资产阶级者寥寥无几,而破产沦为平民阶层的却越来越多。玛蒂尔德只是其中的一员,一挂价值至多五百法郎的假项链竟给她一家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在那个年代,这种遭遇不是属于玛蒂尔德一个人的,其他人也有类似的悲剧。因此说,玛蒂尔德所处的社会环境是造成玛蒂尔德悲剧产生重要原因。即玛蒂尔德的悲剧并非性格悲剧而是社会悲剧,所以批判虚荣的说法也就站不住了,而社会的畸形又必然造就荒谬的人生。
5.从莫泊桑的创作特点来论述“人生命运说”的合理性莫泊桑继承了福楼拜、巴尔扎克、司汤达等现实主义大师的写实传统,同时又追随左拉等自然主义先驱人物,其创作的最大特点就是巧妙地隐藏自己的同时,传达给读者自己的观点,最终给读者以启迪和教育。莫泊桑的小说创作主张:“他(小说家)写他的作品应该使用一种十分巧妙、十分隐蔽、看上去又十分简单的手法,使人看不出凿痕,指不出设计,发现不了他的意图。”所以我们在文学欣赏时要特别注意作品中的议论,因为它们往往是点睛之笔,甚至就是小说的文眼。而在本篇小说中恰恰出现了一处议论: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这是《项链》全文中仅有的一处议论,大发感慨不是莫泊桑的风格,这句话很值得我们注意。同时,我们还发现,在这句话之前还有这么几句话:要是那时候没有丢掉那挂项链,她现在是怎样的境况呢?谁知道呢?谁知道呢?这种对已知事件的反向假设(“要是那时候没有丢掉那挂项链”)本身就是对人生命运的思考,反复使用“谁知道呢”表达了作者对造化弄人的无奈,并在此基础上发出人生变化无常的感慨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6.从莫泊桑的创作思想来论述“人生命运说”的合理性莫泊桑有着浓郁的悲观主义情结。莫泊桑生活在 19世纪下半叶的法国社会,他出生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父亲狂荡不羁,胡作非为,是个十足的败家子,家庭的不幸给童年的莫泊桑留下了很深的阴影,也为他后来的悲观主义思想埋下了伏笔;成人后他亲身经历和目睹了 1870年的普法战争、第二帝国的覆灭等重大的事件和政治斗争。目睹了统治阶级的诸多丑陋,对他们已经感到绝望;同时当时悲观主义哲学(主要有叔本华和尼采)及同时代作家(主要有福楼拜、左拉以及屠格涅夫)也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莫泊桑的悲观主义;加之他自己身体不好也影响了他对客观世界的判断和感受。这些都助长了莫泊桑的悲观主义思想的形成,他的作品中也经常流露出悲观主义来,比如《一生》等。所以,在《项链》中发出“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的慨叹也就不足为怪了。
四、结论综上所述,我们认为《项链》的主题就是作者对人生和命运的思考。作品正是通过玛蒂尔德的悲剧来表现人生的变化无常,表现偶然性因素对人生的影响,而贯穿其中的则是作者对造化弄人的感叹,即对无法规避的人生悲剧的慨叹。在强大的命运面前,每个人都是渺小的,不堪一击的。只有这样理解,才能解释玛蒂尔德的悲剧之所以引起读者同情的原因;也只有这样理解,我们才能更贴近作品。参考文献:
[1]虞自求.诚信的呼唤————《项链》主题再探[J].语文学刊(基础教育版),2005(8).[2]田保荣《.项链》的再评论[J].名作欣赏,1987(2).[3]邹小飞.一曲爱情的悲歌————《项链》主旨新探[J].语文月刊,2006(3).[4]王丹.平庸之中见真情————谈《项链》中的路瓦栽先生 [J].沧桑,2007(4).[5]李晓珍,赵智艳.虚荣与美德同在—《项链》中玛蒂尔德人物形象再剖析[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8(4).[6]郭成杰.人生是多么变幻无常啊————试用“微扰论”分析《项链》的主题[J].名作欣赏,2003(2).[7]周云华.沉重的项链与悲喜剧的人生————对玛蒂尔德命运的解读[J].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3).[8]邓楠.论莫泊桑的悲观主义[J].武陵学刊,1995(5).(作者简介:李冬梅(1982-),女,汉族,河南郑州人,中学二级,河南省郑州市第三十四中学语文教师。)群文天地2011年第4期-42
第三篇:走进吉他艺术 感受音乐魅力
走进吉他艺术
感受音乐魅力
音乐如同一部随身听,如同可以插在耳朵里的耳麦,它从来都是属于每个人的。用心去聆听音乐,就可以让你的心灵仿佛在浩瀚的海洋尽情飘荡。高雅的音乐不仅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陶冶人的情操,更能修身养性,净化人的心灵。在其中还可以发现音乐那奇妙无比的魅力。在这个寒冷的十一月,在师大校园却暖意融融。
2008年11月28日在新疆师范大学文光校区大学生活动中心举办了一场2008《走进吉他艺术》系列音乐会。此次是由新疆师范大学团委(北区)承办,校学联、社团联联合举办。一进会场同学们就被布置精致的舞台与鲜艳的花与花香所吸引。即使音乐会还未开始,我们已经感受到了浓烈的音乐氛围。在进会场时每位现场听众都拿到了 一份演奏目录,从中我们了解此次音乐会是新疆罗曼斯组合的倾情奉献。由十一岁的方周一龙和十六岁的杨晨冰组成的罗曼斯组合在今夜用吉他献上了一场丰盛的精神盛宴。
在主持人的开场白中,原本有些喧哗的会场顿时安静下来。随着小演奏家杨晨冰弹奏的时而忧伤沉重时而坚定开阔的吉他曲《拉丽维亚的祭典》中音乐会开始了。现场的听众被带入美妙的音乐之旅,让我们陶醉于其中,捕获着声音的艺术,享受着此刻的美好。此次音乐会共弹奏了十二首经典曲目,如《童年的回忆》、《樱花》、《梁祝》、《罗密欧与朱丽叶》、《蓝色的爱》等,曲曲经典,曲曲动人心弦。记得罗曼·罗兰的《音乐》这首诗中有一段词“咱都不作声,闭着眼睛,可是我们从你眼里看到了不可思议的光明;从你的缄默的嘴里看到了笑容;我蹲在你的心头听着永恒的生命跳动。”是的,音乐就像一个心地清明的朋友一般,可以感觉到我们的烦恼与失落,愉悦与心中的爱,让我们可以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通过此次音乐会,使广大同学们更深刻的感受到吉他艺术与音乐的魅力,让我们聆听到了经典曲目在现场的弹奏。尽管音乐会结束了,但优美的乐曲好事萦绕在同学们的耳边。
第四篇:感受艺术魅力 培养审美情趣
感受艺术魅力 培养审美情趣
——人教第十一册第 27*《蒙娜丽莎之约》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蒙娜丽莎之约》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组教材的主题是“感受艺术的魅力”,即让学生感受音乐、绘画、戏剧等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受到美的熏陶。本文作者王克难先生用诗意盎然的语言,描述着画作中蒙娜丽莎温婉、优雅、端庄的形象;展开丰富的想象,解读着蒙娜丽莎神秘微笑背后蕴含着的复杂情感,是一篇介绍画作的经典之作。本课的教学要体现高年级略读课文的特点,结合单元训练,抓住重点,让学生自读自悟,在读悟的过程中感受《蒙娜丽莎》的魅力和文章语言的魅力,学习作者展开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肖像、悄然、矜持、难以捉摸、脸颊”等词语。
2.对照画面,重点理解课文中具体描写画像的部分,通过品读感悟《蒙娜丽莎》的魅力,学习作者按照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方法和展开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
3.拓展阅读,扩大视野,受到美的熏陶。
4、读写结合,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三、重点难点
对照画面,重点理解课文中具体描写画像的部分,通过品读,感受《蒙娜丽莎》的魅力。学习作者展开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1.学生完成前置性作业:(1)完成常规任务:标段、画词、查词、注音。
2、搜集资料,小组合作制作幻灯片并准备汇报;:达芬奇的图片、文字介绍、达芬奇的有名故事2个、达芬奇的名言6-7条、世人对达芬奇的评价、达芬奇的著名画作图片4-5张及文字简介、《最后的晚餐》的故事、对《蒙娜丽莎》这幅画的评价、关于《蒙娜丽莎》的趣闻轶事、1名世界著名艺术家的图片及文字介绍、代表作品,图片或音乐、音频、视频都可以。(3)熟读课文并按照阅读提示的要求圈画批注。
2.教师准备:阅读有关资料,制作课件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
六、研究课题:毕业班语文生本教学模式新探 在已形成的基本模式“课前先学—小组交流—全班汇报—总结提升”的基础上,考虑到毕业班的特点,融入“课外阅读进课堂,强化语言积累,读写结合,当堂练习”等元素,夯实基础,加强综合,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七:设计意图:略读课文的教学,教学时间一般为一个课时,因此教学内容的取舍尤为重要。面面俱到,只能是蜻蜓点水、过眼烟云;精挑细选,有所侧重,便能以一代
十、点石成金。侧重的部分必是文章的重点内容,也就是5、6、7自然段。在体会画作魅力的同时注意感受作者语言文字的魅力,学习作者介绍画作时的观察顺序和表达方法,并通过读写实践,让学生积累语言,内化语言,运用语言,体现“得意、得言、得法”的教学理念。
八、流程预设
课前背诵与艺术有关的名人名言、成语、诗词等。师板书课题
一、谈话引入,整体把握。
师:感受艺术魅力,培养审美情趣,今天是我们第八单元“艺术之旅”的最后一站——让我们穿越时空,一起来到巴黎的卢浮宫(出示世界名画)大家盯着这幅画仔细地看。说说你有什么感受?浏览课文,看看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出了这幅名画的魅力?
二、交流汇报,以读引说 小组合作学习5、6、7自然段,从哪些描写中看出这幅世界名画的魅力?把你认为最精彩的语句读一读,谈谈体会。(抓重点词语谈、展开想象谈、引用资料谈,从表达上谈:顺序、方法······)
在学生抓住重点句段汇报互动的过程中,教师相机点拨归纳、引导提升、穿插资料、指导朗读,加强综合,在“过程与方法”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三、拓展延伸,以读引读
从课文的描写中我们感受到了蒙娜丽莎的魅力,同学们课前查阅了不少资料,制作了幻灯片。请小组为大家展示。(拓展阅读紧扣本单元“感受艺术的魅力”这一训练重点,让学生感受艺术魅力,受到艺术的熏陶。)
四、课堂练笔,以读引写
作业超市:(三选一)
1、美丽的蒙娜丽莎是达·芬奇全部艺术才情的汇聚,你有什么话想对神话的创造者达·芬奇说呢?请以“致达·芬奇”为题,联系课文内容写一段话。
2、蒙娜丽莎的形象一定深深地印在你的脑海里,假如你是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讲解员,你会怎么向参观者介绍这幅画呢?联系课文,结合资料写一段解说词。
3、蒙娜丽莎的微笑带给你怎样的想象?请完成《 同步测评 》第二题。
以上是生本理念下一节较为典型的教学案例。在实践中,我还逐渐摸索出了一组教材的生本教学模式,包括单元通读、精读课文、略读课文。
第五篇:感受艺术的魅力案例
初中综合实践《感受艺术的魅力》汇报课案例
吉林九中
孔玉琇
活动目标
1、探索并发现生活中的艺术,通过对不同艺术形式的欣赏,领略多种艺术表现的魅力。
2、让学生在领略多种艺术魅力的同时,展示自己的艺术才华,树立艺术学习的自信心。
3、通过艺术才艺展示,达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与相互了解,共同分享快乐。
活动重点
学生通过对艺术欣赏认识上的争论,深度体验活动过程,并感悟到艺术的重要。活动难点
通过小组汇报交流促进学生的协作探究精神、学习交流能力的提高。活动准备
音像设备、图片等相关材料。活动背景
最近我校组织开展了第一个艺术节活动,各班都在积极准备并参与红歌比赛。我们围绕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情感展开讨论,开展了《感受艺术魅力》这一贴近学生生活,又具有研究价值的综合实践主题活动。
活动过程
(一)教师阐述活动背景,提出汇报要求。
感受艺术,大家欣赏艺术作品,我们每一个同学都努力在生活中去发现艺术,从中感受艺术的美及艺术给人们带来的启迪。下面,我们共同迈进艺术的殿堂,去欣赏艺术,开始分组汇报。
(二)各小组分组汇报活动内容 一组、走进艺术的殿堂
1、上网、去书城、图书馆找寻艺术成果
(表演艺术、造型艺术、语言艺术、综合艺术)
首先是艺术究竟为了什么?艺术的性质,古来说者不一,亚理士多德说“艺术是模仿自然”,这话现在已不能完全成立。尽管艺术需用自然的材料借以表现,或者取自然的现象做象征,取自然的形体做描写的对象,但他决不是一味的模仿自然。
有人说艺术就是“人类的一种创造技能,创造出一种具体的客观的感觉中的对象,这个对象能引起我们精神界的快乐,并且有悠久的价值”。
我们说艺术就是通过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艺术形象地反映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
2、采访艺术名人了解艺术表现手段和方式不同,分为: 表演艺术(如音乐、舞蹈)造型艺术(如绘图、雕塑)语言艺术(如文学)
综合艺术(如戏剧、电影)二组、开发艺术的潜能
1、创造艺术 用艺术再现生活
(展示制作的教师节贺卡、剪纸作品等)介绍剪纸艺术
剪纸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艺术品,在我国有着六、七千年的历史,为弘扬中国的剪纸艺术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剪纸世界”吧。
用慧眼观察社会,观察越多,发现越多。在观察某一景观时,你或许会觉得只要看着它就行了。但是事情并不那么简单。
人类的眼睛习惯于固定某些物体的形象—-如树木、岩石、汽车、建筑物等。应当克服只看到单个物体的心理趋向。不仅要看到单个物体,而且还应观察物体的一部分,观察物体各部分间的联系。
2、兴趣小组活动 挖掘艺术的美
(介绍舞蹈、书法、绘画组活动等)唤起艺术灵感
历史上,有许多名人“发现”了名胜大川,同时名胜大川也孕育出许多名画家,如:李可染、傅抱石、吴冠中等。名胜大川有许多美的因素,容易唤起人的艺术灵感。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处处都可能挖掘出艺术的美。
罗丹说:“所谓大师就是用他们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可见艺术家只有面对丰富的现实生活,用敏锐的眼光捕捉住艺术创作所需要的具有本质特征的素材。
三组、欣赏艺术的魅力
1、艺术欣赏
“欣赏”一词,在字典中解释为:享受美好事物,领略其中趣味.有时,当一支支动听的乐曲响起时,我们忍不住欣赏一番;当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画卷打开时,我们忍不住要欣赏。艺术欣赏着力于把握人对客观世界的审美认识,以发现、体察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真善美的价值为目的。
欣赏是一种领略,欣赏也是一种收获。
欣赏日出,自然会在日出的喷薄中感受向上的力量;欣赏大海,自然会在大海的浩瀚中领悟博大的胸怀。-----生活也是一种欣赏与领略 人生中每一段行程 都是对生活厚重的铺垫 想想那些走过的日子 月色苍茫,骄阳如火 风来雨起,雪舞星迷 生活是如此的惬意......欣赏是一种享受、一种境界,一种涵养,一种素质,一种情感。
感受艺术的魅力,我们走进艺术的殿堂;开发艺术的潜能;欣赏艺术的魅力。音乐欣赏
表面上看,音乐欣赏只不过是用耳朵去听,通过听觉去感知某一对象。只有你的意识从你的知觉中摆脱出来时,完全进入到由乐音表象所构成的世界中去,沉浸在旋律的一起一伏,节奏的一张一弛,用内心无声的歌唱来领会每个乐句的韵味,用想像和情感来包容每一个流动着的音符,用象征性、模仿性、暗示性等手法来表现音乐,音乐的美才会呈现在你的面前。大家熟悉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其中有一段表现梁祝在楼台相会的音乐。作曲家用小提琴象征女性,用大提琴象征男性。一般来说,女性总是纤细、温柔,她与小提琴有着相似的特点,男性相对来说比较深沉、庄重,他与大提琴的音色有相同的特点;此外,大提琴与小提琴的音色都比较柔和,富有人情味,用他们来象征人物非常妥当。
油画欣赏
田恒的油画作品《小村人家》,完全把我们带入了一种田园式的乡村生活之中。绿油油的树木零星地生长在整齐的房屋之中,房屋没有那么多,也没有那么高,在给人一种闲暇之感的同时也散发着一种欣欣向荣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淳朴、幽雅的生命力,没有参杂任何杂质。走进这样的生活,没有了城市的灯红酒绿,没有了都市的车水马龙,让心灵获得了一份难得的宁静。
自然风光欣赏
自然风光是由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组成的,如地貌、水体、气候、动植物等,人们通过对自然风光的观赏、游览、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神奇、丰富自身的感情,同时也能开拓视野,增长知识,身心得到很好的休息。
地貌是其他各类自然风景资源和某些人文景观形成的基础,同时它决定着风景的构架,意境和气势等主要特征。花岗岩山地,其主峰突出,山岩陡峭险峻,气势宏伟壮观,如黄山、泰山等。
水是自然分布最广、最活跃的因素之一,也是最有生命力的塑景、构景因素之一。高山大河有汹涌之势,山间小溪有潺潺之音。可以这样说,江河是地球的血脉,它孕育着文明,同时与沿岸的山林风光,丰富多彩的人文景景观和谐结合,形成了秀丽多姿、景象万千的景观,如我国的长江、黄河等。
大气以自身的千变万化形成多姿多彩霞的景象,还赋予自然山水以生机,增添了大自然的神韵,和煦明媚的阳光、晴朗的天空、奇特多彩的天气现象,春夏来冬四季的更迭,造成了 “夏山苍翠如滴,秋山明净如妆,冬山惨淡如睡”的景观变化。
动、植物是自然界中最活跃、最有生机的因素。“山清水秀,鸟语花香”,使环境生机勃勃。茫茫大草原,使人胸怀开阔,产生无限遐想和凝思。走在林中的小路上,让人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清静。动物的造景特色比植物灵活、复杂,一些动物十分富有情趣,如猴子的嬉闹、熊的笨拙等。我国的大熊猫、娃娃鱼、金丝猴、东北虎、犀牛等处于濒临灭绝的边缘,这些珍贵而稀有的动物都是有人喜欢观赏的对象。
阅读欣赏
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着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书让我们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热爱读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人类从幼稚走向成熟、中华由洪荒走向文明,无不伴随着优秀的书籍。历史长河,风帆浩荡,烟尘万里。一部《红岩》、一曲《青春之歌》,激励了多少为中华民族奋斗不息的仁人志士„„民族因读书而兴旺,国家因读书而富强,人生因读书而美丽。穿梭在书与书之间,翻阅着一本接一本的好书,令心灵沉浸于其间,那绝对是份不可言传的享受。
电影欣赏
看电影是一种凝听, 一种教诲;每次看电影,总会学到很多,学会感恩,学会反省,很多,很多。看电影的时候要注重选择自己喜欢的电影,看完然后想想导演想说啥 ,你看懂了啥, 电影对于自己有啥启发。
2、艺术成果展示
(展示美术、歌曲、绘画、书法、摄影、体操等艺术成果)为了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艺术氛围,丰富活跃同学们的课余文化生活,同学们追求梦想、放飞希望。
这里是我们展示的舞台
让我们用热情的歌声抒发心中的情感 让我们用优美的舞蹈表达心中的快乐
让我们用知识开启理想之门,用才干塑造艺术人生。①《红旗飘飘》合唱 ②《少年强则国强》朗诵 ③《初中生的一天》短剧 ④《青花瓷》舞蹈 ⑤《我相信》合唱
艺术是时代的产物,是社会的映现,是人类情感的释放。像太阳一样,把光辉和温暖给予世人,从不问国籍、种族和信仰。不懂艺术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世界需要艺术,人类从艺术中能看到一个淋漓尽致的美。
总结交流
我们也许改变不了世界,但至少可以从自己身上解除一重束缚;我们也许对艺术无所贡献,但至少将给艺术一些纯真的爱。
课后反思
通过今天的汇报展示,老师发现我们每一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艺术家,和艺术交往能使我们拥有一双善于捕捉美、体会美的眼睛。让我们在综合实践活动的殿堂里继续去感受艺术,让我们的人生更加美好。
课后评析
这节汇报课,学生展示形式多样化、多角度。整个活动过程注重对学生艺术欣赏能力的培养,活动中学生的多种能力得以提高。学生在尽情展示自我的同时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自然而然地涌现新思想、新创意,个性得以展示,艺术情感得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