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弘扬中华孝道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弘扬中华孝道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孝道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在坚持科学发展观、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 尤其是在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形势下, 继承和弘扬孝亲的传统美德, 赋予孝道文化以时代精神,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华民族历来把孝作为重要的道德规范, 在世界各民族中, 是率先垂范的民族。中华民族被称为“ 礼仪之邦” 主要是指孝亲等伦理方面,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 尤其是在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的历史条件下, 继承和弘扬孝亲的传统美德,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首先, 孝的道德规范是我国法制的要求这条宪法规定及《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规定正是对中华民族传统“ 孝道” 的改造、继承和弘扬,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日趋加重, 老年人“ 空巢家庭” 大量增加, 侵犯老年人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呈上升趋势。维护老 年人合法权益, 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侵犯老年人合法权益的主要是赡养纠纷、婚姻纠纷和继承纠纷等。如子女拒不履行赡养义务, 甚至打骂、虐待, 使老人丧失必要的生活保障;如子女干涉老年人的婚姻自由等。在古代, 这可以说都是“ 大不孝” , 会受到社会的谴责和严惩!今天在社会上用“ 孝”的文化和道德规范来教育说教侵害老年人的违法犯罪, 还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 毕竟是现代社会, 我们已经有很多法规条例来保护老年人, 尤其是还有专门的老年人权益法。因此, 要坚持依法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原则, 严厉打击侵犯老年人合法权益的犯罪, 切实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增强全社会依法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自觉性, 提高广大老年人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和能力。同时, 要开展老年人权益保障政策法规的宣传教育, 努力营造全社会尊老爱老的浓厚氛围。要大力宣传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的先进事例, 及时协调解决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 尽力化解矛盾, 努力为老年人安度晚年创造一个安定祥和的社会环境。
其次, 孝道文化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需要。从孝亲的道德功能上看, 对协调家庭关系、维护社会稳定、培养人们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的义务感、责任心等方面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资料摘自: 2009 年1 月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5卷 第1 期
作者:徐元君
第二篇:弘扬中华孝道 构建和谐社会 2
弘扬中华孝道 构建和谐社会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华夏儿女孝亲敬老,代代相传。华夏大地特殊的土壤和气候孕育、诞生和发展了中华孝道文化。孝文化作为一种中国传统文化,深深渗透于中国人的心灵,并积淀和内化成最具民族特点和凝聚力的文化基因,成为一种普遍的伦理道德和恒久的人文精神。
孝”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基石,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精华。孝是“众德之根、诸善之源、立身之本、齐家之宝、治国之道”。“百善孝为先”的古训已成为我们生活的准则。孝被公认为是不分国界、不分民族,人人应当遵守的全球伦理。孝表现为尊老爱幼、父慈子孝、夫敬妻贤、兄友弟恭,是调节人际关系、实现家庭和睦、推进社会安定的一剂良方,是构建和谐社会中应有之义。
弘扬新孝道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家庭和谐、人际关系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胡锦涛总书记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讲话中指出:“要大力倡导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提倡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热爱集体,热心公益,扶贫帮困,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 目前,由于西方文化中“利益”和“金钱”至上的价值观浸蚀泛滥,从经济现象中的诚信缺失到人情冷漠,从在金钱面前的人格异化到权钱交易,连“孝道”这一起码的道德要求,也在极其卑劣的利益冲突中被许多人所抛弃。不但有的独生子女的老人寂寞凄怜地独守空巢,也有多子女的老人因子女互相推诿孝养责任而衣食无靠、患病无医惨淡捱渡晚年。有的即使衣食无忧也常常因为享受不到儿女的亲情呵护与慰籍而空虚落泪。农村的老人如子女不孝养,晚景就更为凄凉。
社会和谐,核心是人的和谐。我国有13亿人口,分布在4亿个家庭中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谐,社会才能和谐。家庭怎样才能和谐呢?我们中华民族有个传统,有个法宝,这就是尊老爱幼。说起尊老,我们强调一个“孝”字。当前,我国孝道意识淡化了。因此,我们在发展经济、不断完善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的同时,孝道教育势在必行。
弘扬孝道文化,使孝道成为全社会每一个公民基本道德,使之成为公民道德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一个人的健康成长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和系统,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建议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孝道”,从“感动、感激、感恩”做起,倡导公民懂得感动、常怀感激、学会感恩。各级部门建立一个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孝道”教育的计划或长效机制,并纳入公民道德教育范畴,在整个社会的平台上,一贯性的、经常性地推动“三感”文化。希望把各单位零散宣扬美德的活动,变成深入各个层面、各行各业的社会行为,让全社会对“三感”从知到信,从信变成自觉的行为,让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得到传承弘扬。
在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积极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的今天,尤其是在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形势下,研究和弘扬传统的孝道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应该以兼容并蓄的态度来审视孝道文化,确实认识到孝道文化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
首先,孝道文化的核心是敬老养老。作为中华民族普遍认同的优良传统,它强调幼敬长、下尊上,要求晚辈尊敬老人,子女孝敬父母,爱护、照顾、赡养老人,使老人们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这种精神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提倡并弘扬孝道,恢复它的本来面目,应该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基本内容来抓,切实让孝道文化这一传统文化在新的形势下得以发扬光大。
其次,在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的今天,倡导孝道文化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和现实的指导意义。目前,我国的老年人口已逾1.3亿人,约占总人口的11%以上,尤其是,我国的老年人口基数大、来势迅猛,是在“未富先老”的情况下迎来了人口老龄化。据有关资料预测,到2025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2.8亿,约占总人口的20%,80岁以上的老年人数也将达2500万人。到那时,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将相当于美国的总人口,两倍于日本的总人口,其中80岁以上的老年人也将超过澳大利亚的总人口。可见,如何安排和解决好亿万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将是我国21世纪的重大战略任务之一。为此,我们略做分析便知在我国倡导和弘扬孝道文化的重大意义。
朋友们,让我们一起积极行动起来,崇文崇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做一个孝顺父母、关爱他人、感恩社会的人,用我们的行动来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使全社会形成孝亲敬老、感恩图报的良好氛围,为建设和谐社会,为成为一个有作为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努力!
第三篇:弘扬孝道文化 传承中华美德
弘扬孝道文化 传承中华美德
岑溪市第三小学 莫恒华
【内容摘要】孝敬父母,尊长敬老,向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现今独生子女多,从小娇生惯养,不敬父母、虐待老人的现象在当今社会上仍然屡见不鲜。建设弘扬孝道文化,不能忘记传统美德,如何让孝敬父母,尊长敬老的观念真正入脑入心?如何让孝敬父母,尊长敬老在社会蔚然成风?作为学校教育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把孝敬父母,尊长敬老意识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一项基础工作,让学生树立孝敬父母,尊长敬老观念,养成孝敬父母,尊长敬***惯,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根据本校实际和学生存在的问题,我们有针对性地选择孝敬父母,尊长敬老美德教育,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教育,要求学生从“孝敬父母,尊长敬老”等身边小事做起,自觉养成孝敬父母,尊长敬老的意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培养学生孝敬父母,尊长敬老的道德品质为总抓手,进而全面提高中学生的整体思想道德素质。
【关键词】 孝道文化 传承美德
一、孝道文化
所谓孝道文化,就是关于关爱父母长辈、尊老敬老的一种文化传统。孝道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一般指社会要求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关爱、赡养老人,为父母长辈养老送终等等。
中国传统孝道文化是一个复合概念,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既有文化理念,又有制度礼仪。从敬养上分析,我们可以用十二个字来概括孝道文化,即:敬亲、奉养、侍疾、立身、谏诤、善终。
敬亲,中国传统孝道的精髓在于提倡对父母首先要“敬”和“爱”,没有敬和爱,就淡不上孝。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也就是说,对待父母不仅仅是物质供养,关键在于要有对父母的爱,而且这种爱是发自内心的真挚的爱。没有这种爱,不仅谈不上对父母孝敬,而且和饲养犬马没有什么两样。同时,孔子认为,子女履行孝道最困难的就是时刻保持这种“爱”,即心情愉悦地对待父母。
奉养。中国传统孝道的物质基础就是要从物质上供养父母,即赡养父母,“生则养”,这是孝敬父母的最低纲领。儒家提倡在物质生活上要首先保障父母,如果有肉,要首先让老年人吃。这一点非常重要,孝道强调老年父母在物质生活上的优先性。
侍疾。老年人年老体弱,容易得病,因此,中国传统孝道把“侍疾”作为重要内容。侍疾就是如果老年父母生病,要及时诊治,精心照料,多给父母生活和精神上的关怀。
立身。《孝经》云:“安身行道,扬名于世,孝之终也”。这就是说,做子女的要“立身”并成就一番事业。儿女事业上有了成就,父母就会感到高兴,感到光荣,感到自豪。因此,终日无所事事,一生庸庸碌碌,这也是对父母的不孝。
谏诤。《孝经》谏诤章指出:“父有争子,则身不陷於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於父”。也就是说,在父母有不义的时候,不仅不能顺从,而应谏诤父母,使其改正不义,这样可以防止父母陷於不义。
善终。《孝经》指出:“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儒家的孝道把送葬看得很重,在丧礼时要尽各。著名的国学应用学家翟鸿燊教授曾说:小孝治家,中孝治企。大孝治国。事实也是如此。孝道造我们的国家一直发挥着不一般的作用。
修身养性。从个体来讲,孝道是修身养性的基础。通过践行孝道,每个人的道德可以完善。否则,失去孝道,就失去做人的最起码的德性。因此,儒家历来以修身为基础。在今天,倡导孝道,并以此作为培育下一代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融合家庭。从家庭来说,实行孝道,可以长幼有序,规范人伦秩序,促进家庭和睦。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稳定则社会稳定,家庭不稳定则社会不稳定。故此,儒家非常重视家庭的作用,强调用孝道规范家庭。在新时代,强调子女尊敬和赡养老年父母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
报国敬业。孝道推崇忠君思想,倡导报国敬业。在封建时代,君与国有时候是同一个意思。据此,儒家认为,实行孝道,就必须在家敬父母,在外事公卿,达于至高无上的国君。虽然其对国君有愚忠的糟粕,但蕴藏其中的报效国家和爱国敬业的思想则是积极进步的。
凝聚社会。儒家思想产生于乱世。孝道的思想可以规范社会的行为,建立礼仪的一些制度,调节人际关系,从而凝聚社会,达到天下一统,由乱达治。客观地讲,孝道思想为封建社会维持其社会稳定提供了意识形态,为中国的一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塑造文化。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于诸子百家,历代都有损益变化,但孝道的思想和传统始终统领着几千年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向。中华民族文化之所以能够同化无数外来文化,其根本原因在于孝道文化。中华民族文化之所以经久不衰,成为古代世界文明延续至今的唯一的古文明,其根本原因也在于孝道文化。
二、弘扬中华美德
古人云:“夫孝,德之本,教之所由生也。”“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国几千年的文明社会是以孝道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时至今日,我们提倡的尊老爱幼、热爱祖国、胸怀大志等新的道德要求,可以说是“孝道”的发展和完善。岑溪市第三小学依据青少年道德品质形成的客观规律,以“孝”道教育为突破口,从小就把中华民族“崇孝”的传统美德植入到学生的大脑中,不仅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而且能辐射到家庭和社会。
首先,我们力争通过研究实验能够设计出一套具体的方案,引导学生自觉接受并践行孝道准则,达到如下目标:在家里,子女尊敬长辈,长辈爱护子女,共享天伦之乐;在社会上,尽职尽责,为国家做出自己的应有贡献;对个人,要修身养性,实现自己的宏伟理想。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和谐有序。班主任以班团活动课为阵地,制订班主任工作计划,开展系列化孝道文化教育,并通过读书活动、写心得体会、开主题会等方式进行多渠道的教育。个别学生进行家访、谈心等形式进行孝道文化意识教育,了解学生思想状况的变化。学科教师通过
制定教学计划,落实渗透学科教学的孝道文化教育契入点。评价实施孝道文化教育取得的成果及存在的问题。
其次,我们要积极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关于孝道文化的最新理论。要在学校进行“孝”的教育,就要了解研究当今我国尤其是农村孝道的现状、成因及其发展趋势;要研究中华孝道发生了何种变化,要研究当今孝道的内涵,即是民众能够认同并能践履的孝道内涵;要了解研究当今孝道的形式,尤其是民众所创造的养老新形式;要了解研究孝道的价值,孝道对家庭、社会、下一代的影响;要了解研究当今孝道的机制,如制度、氛围、心理等制约机制;要了解研究当今孝道的建设模式与理论框架。通过这些研究,去寻求学校与社区互动的结合点,去设计学校进行“孝”道教育的内容与模式。
最后,在实践的基础上,继承和发扬曾子孝道文化的优良传统和精髓,剔除和摒弃封建的落后的不合时宜的东西,在扬弃中发展曾子的孝道文化。能够研究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适用于中学生的孝道文化教育理论,用以指导学校孝道文化教育,并与爱国主义、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及建设和谐社会有机结合起来。
三、课题研究
在调查学生对曾子孝道文化及孝敬父母、尊长敬老观念认识和学生在家庭、社会中对待父母及老人态度的情况下,我们确定了如何对学生进行实施孝道文化教育。
1、精心设计家庭调查
在研究实验之初,课题组精心设计了《岑溪市第三小学孝心行动手册》,对全校2000多名学生中,进行小孝星评比。经过调查:1.早上起床能向父母长辈问候的占21%,2.平时与父母长辈说话态度和气的占36%,3.每次闹别扭的时候,自己主动打破僵局的占35%,4.知道父母工作辛苦,能关心父母为其倒茶、盛饭的只占13%,5.知道父母爱吃什么的占45%,6.能帮助做家务的只占20%,7.觉得父母说话太多,希望他们尊重自己的决定的占39%,8.任性对父母长辈发脾气、顶嘴的高达70%,9.缺乏爱心好吃的菜要放到自己面前,想不到让父母长辈先吃的占85%,10.自理能力差,自己的事要让父母操心的占75%。通过调查活动,一方面掌握了第一手材料,为下一步实验的展开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在活动中积极引导学生反省自己,也促使其从内心开始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为下一步的孝道教育铺平道路。
2、制订孝道行为规范
针对调查问卷中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我们为学生“行孝”立规矩。对学生的“孝”道,制定了10条具体规范。①每天上下学打招呼。②长辈下班要说“您辛苦了”。③长辈生日要主动问候 送小礼物。④让食,饭后要主动收拾餐具。⑤每天要坚持做家务。⑥按时上学、努力学习、独立完成作业,不用家长督促。⑦长辈生病,侍奉、作简单饭、安慰。⑧主动与家长交谈、商量、不发小脾气。⑨不到不宜去的娱乐场所,不做坏事,不让家长操心。⑩父母之间发生矛盾,要懂得调解。这些都是“规定动作”。学校要有“规定动作”、科学的行为要求,使学生从被动到主动、从他律到自律,从“要我做”到“我要做”、“我能行”。学生学会
自律,是道德教育的最佳目标或是终极目标。没有他律,学生不会学到自律。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在主体参与和主动内化──知中行、行中悟、悟中从。强调主体性,应有限度不要导致‘自发论’,更不要引向‘心中只有自我’。
3、开设孝道校本课程
我们积极组织相关实验教师广泛收集“孝道”材料,收集中外古今有关“孝”的美德故事,数不胜数。是天下百姓“行孝”实践水平的高度体现,又是历代推行“孝”道教化的活教材。我们学校为学生提供的孝道文化教育校本教材选编了有关故事,教师为学生推荐,学生自己又去收集了有关“孝”的故事。如:考叔“纯孝”感庄公、缇萦至孝感文帝、李密陈情报祖母、花木兰代父戍边、岳母刺字、朱寿命千里寻母、黄香温席、孝敬父母的毛泽东、朱德《回忆我的母亲》、陈毅为病母洗尿裤、孝子孔繁森、„„《孝道故事》里选编了“黄香温席”、“徐孝克藏食孝母”“胡泰病榻侍母三十年”、“陈毅探母”、“杜瑶瑶孝敬父母的故事”等众多的行孝的故事,也选编了一些学生中孝敬父母的人和事,包括一些“感动中国人物”。这样从古至今,从伟人到平民百姓到身边的同龄人,使同学们充分认识别“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继承和发扬。由认知到明理有利于导行。这门校本课教学效果及形式好。
在此基础上,学校开展“继承美德,孝敬父母”美德活动课评优活动,充分发挥班主任专题实验的作用,选出一、二节最佳校级课观摩。以点带面,推动整体的,两年多,全校上“孝敬父母”美德课二十余节。请家长参与课堂或听课,老师、家长、学生产生共鸣,流下热泪,使人感到情真意切。
4、开展孝道专题活动
在中小学德育大纲中,对学生“孝敬父母”都有要求。但是,对于如何进行这项教育没有具体意见。自从进行实验来,我们课题组开展了一系列孝道专题活动,有了不少创造性的探索。学校是学生活动的主要空间,但范围有所局限,如何使有限的空间发挥无限的教育作用,这也是每个教育工作者所探讨的问题之一。因此,学校积极拓展立体空间,充分利用各种有行的和无形的空间,开展孝道专题活动。
办孝道专题墙报、黑板报、橱窗;悬挂行孝名人画像、行孝名人名言,制作曾子孝道文化壁画;每天课外活动时间播报学校孝道信息和学习感悟;从直观上,使整个学校充满浓厚的曾子孝道文化氛围和行孝教育气息,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曾子孝道文化教育。为使曾子孝道文化教育规范、全面、科学、有效,学校积极拓展以校为辐射源,从学校向家庭、社会传播的工作思路,使之事半功倍。
5、召开孝道主题班会
我们定期召开“曾子孝道文化”主题班会。同时,制定了详细的学习内容和活动活动细则,以及评价标准,采取综合性、立体化的多种评价模式,并将学生这一道德习惯的养成作为评选“三好学生”的一个评价台,所有活动情况一律记入中学生成长记录,让学生在约束中逐
步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如以“我们怎样报答父母”为主题,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到父母血汗钱来之不易,深深体会了长辈为自己付出的爱。在主题班会的演讲过程中,台上、台下形成共鸣,整个活动是在感激父母、孝敬父母、报答父母的宣誓中结束的,很多同学听着其他同学的故事感动得泪流满面。之后,我们又通过调查发现,乱花钱、乱丢馒头以及吃零食的现象极大减少,而学习风气比以前更浓厚了。很多学生还利用课余时间给自己的父母写了有生以来的第一封家书,信中洋溢着学生对父母浓浓的敬爱之情,表达了学生为报答父母而决心刻苦学习的铿锵誓言。大部分学生周日回家都能为自己的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下雨了,打个电话告诉爸爸开车注意安全;吃饭时,把好吃的饭先让给长辈„„,学生细小转化使家长倍感欣慰,全校上下更形成了浓厚的孝道文化氛围。
6、利用节日组织活动
过中国年,承传美德,孝敬父母的自我教育活动:利用寒假过中国年的时间,要学生说三句话:“•您辛苦了、您好、新年快乐”;做三件事:“鞠躬、让食、抄三幅对联”培养了学生“孝敬父母、尊长敬老”的品德,受到学校、家长、社会的广泛支持和好评。充分利用“三八国际妇女节”、“五一国际劳动节”以及“母亲节”、“父亲节”组织学生开展爱父母的教育活动:围绕着四个节日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孝”的教育活动。不少班级分别将这四个节日,定为本班学生的“孝敬日”。要求学生在“孝敬日”至少用一个课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或社会公益劳动。有的班级组织学生给父母洗一次脚,感受不完全相同,但有几点却是相同的:都是平生第一次给父母洗脚,一开始都有点难为情,抱着完成作业的态度去做,但随着惊奇产生了难以言说的感受。当他们用手抚摸一双双整日里在田间劳作、有些粗糙甚至长满厚厚的老茧、深深的裂口的脚时,真切的感受到父母养育的艰辛和母爱、父爱的无私与博大,也为以前的不懂事感到内疚。在今后的日子里,要多帮父母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儿,在学校里好好学习,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学生给家长洗脚,看似简单,但在家庭中产生震撼是强烈的,“举手之劳,却有点惊天动地”。它不但教育了孩子,也教育了父母。一位家长在信中写到:“我本人深感惭愧,虽已过而立之年,虽已为人之父,却没有给老父母洗过一次脚。愧疚之余,我不禁赞叹这道‘家庭作业’出的好。„„就让我们这些成年人也‘从我做起’,给父母洗一次脚吧”。
总之,“孝道”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突破口。古人云:“夫孝,德之本,教之所由生也。”“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几千年的文明社会是以孝道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时至今日,我们所提倡的尊老爱幼、热爱祖国、胸怀大志等新的道德要求,可以说是“孝道”的发展和完善。我校树立关于“孝道”的先进典型,营造“以孝为荣”的校园氛围,使学生由小事做起,积善成德,升华思想,使之达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境界。实践证明,我们的孝道教育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净化了学生的灵魂,整
个社会为之一振,好评如潮。“孝道”,支撑着每个家庭的欢乐,同学们将“孝道”的作风,由学校引向家庭,示范于社会,以弘扬中华美德!
第四篇:构建和谐语言生活,弘扬中华优秀文化
构建和谐语言生活,弘扬中华优秀文化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的人口大国。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是一项关系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进步的基础工程,党中央和国务院对此一向十分重视。1956年国务院成立了以陈毅副总理为主任的中央推广普通话工作委员会,并发出《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1986年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将推广普通话列为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首要任务;1997年国务院批准每年9月份第三周为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同年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确定了2010年以前在全国初步普及普通话的目标;2000年10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确立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律地位,推广普通话和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从此走上法制轨道。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一个民族的崛起,除了经济的强盛外,更重要的是文化的繁荣。中华民族历尽沧桑,仍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文化的薪火相传居功厥伟。文化不绝,民族就不灭。语言文字是国家重要的、不可再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统文化逐渐走进人们视野的背景下,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在2007
年年初提出了“把推广普通话和推行规范汉字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相结合”的工作思路,并将“构建和谐语言生活,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确定为第十届“推普周”的宣传主题。“十一五”期间,是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重要历史时期。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求,大力推广普及普通话,积极营造主体化与多样性和谐统一的语言生活。首先,要有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宏观视野,主动关注各类社会语言现象,对语言文字工作中的重大问题进行前瞻性思考,切实加强对语言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密切关注并积极开展对语言教育领域的引导和监管。第二,树立主体化和多样性辩证统一的语言观,妥善处理好普通话与方言,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汉语与外语及语言规范与发展等诸多关系,努力形成以国家通用语言为主体的多语多言并存、良性互动的语言发展态势。第三,树立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语文工作观,进一步加强语言文字法制建设,同时注重体制、机制、制度创新,努力构建符合社会实际、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语言文字管理体系,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格局,坚持管理工作与科学研究的协同和相互支持,不断开创生动活泼的工作局面。
推广普及普通话和语言文字规范化是一项关系国家整
体利益和长远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意义深远,做好这项工作我们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坚持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扬50多年来推普工作的优良传统,自觉把此项工作放到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大局中去思考,齐心协力,努力构建和谐的社会语言生活,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以科学求实的工作态度和知难而上的进取精神,努力开创推广普及普通话和语言文字规范化新的工作局面,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2007.9
第五篇:弘扬中华美德构建和谐校园
弘扬中华美德构建和谐校园
中华民族悠悠5000年的历史长河,闪耀着勤劳。智慧的中华儿女创造的璀璨文明。中国向来以“礼仪之邦”的美誉著称于世。我们作为21世纪青少年,作为新世纪的接班人,应珍惜祖先们留给我们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继承祖先们的优良传统,让礼仪洋溢在书声琅琅的校园里,让礼仪永久地保存在中华大地。和谐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观念,是事物存在的最佳状态,也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共同特点。实现和谐,是古往今来人类孜孜以求的美好理想和愿望。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构建和谐文明的校园环境也将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构建和谐校园是教育规律的体现,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需要。立足于教育学的视角,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对构建和谐校园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石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石,其根本原因是在于构建和谐校园最终价值的追求是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什么是和谐校园呢?借用胡锦涛同志给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定义来具体指出和谐校园也就是:民主法治,公平争议,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校园。学校要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必须要完善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中国传统美德中,儒、道、法等各家所倡导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蕴涵着丰富的和谐社会思想。一方面,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形成和谐校园的基础,也是实现人与校园和谐的保障。孔子主张“和而不同”的人际准则,把“仁”(即“爱人”)作为一切德性的总和,并提出仁、义、礼、恭、宽、信、忠、恕等一系列道德准则来保障和谐环境的实现,而墨家宣扬“兼爱”的社会行为,佛家张扬“因缘和合”的思想等等一切,也是提倡以宽和的人际交往,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正是基于和谐校园的文化根源及其价值追求,胡锦涛同志特别指出,“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 可见,完善思想道德素质不仅是人全面发展的核心内容,还是 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基石。其原因在于:思想道德素质是人的素质体系的灵魂。人的素质主要包括身体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只有整体素质全面发展,才能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而有德是成才之前提,因此“德”是素质的灵魂,自古以来都备受重视。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曾鞭辟入里地指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自古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颠覆者多矣。”毛泽东同志也认为,“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由此可见,要培养建设和谐校园的人才,完善思想道德素质是基石,而完善思想道德素质,关键要靠素质教育,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因此,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全面提高人素质的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和谐校园的牢固基石。
二、传统美德对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促进作用。
其一,塑造诚信友爱的道德品格
塑造诚信友爱的道德品格即倡导所有同学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学生平等友爱、融洽相处的道德规范,并把这种道德准则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内化为人们的道德精神,既增强人们内心的 诚实守信 意识,又培养他们文明礼貌、平等待人、助人为乐等友爱行为。这是弘扬传统美德的首要任务和作用,因为:首先,在人类的道德规范体系中,诚信友爱对和谐校园的发展最有价值。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能培育年青一代自觉形成这种高尚的道德品格,为人与人、人与校园的和谐关系提供内在的精神保障。再者,诚信友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中国伦理文化中,诚信一直被视为人之为人最根本的道德标志,是做人立世最基本的要求,孔子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孟子亦言:“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可见,诚信对人具有价值本源的意义,它是一切道德原则之本。而自古“仁爱”、“爱人”、“兼爱”的思想就是要发扬平等友爱、和睦相处、乐于助人的美德,中华民族的博爱精神,在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倡言中达到了极致。思想道德教育以此作为首要任务,使诚信友爱的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能够传承给下一代,把诚信友爱的道德精神继续发扬光大。
其二,培养民主法制意识
学校教育的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民主法制教育,它传授公民的基本知识,强化社会主人翁的义务和权力,培养法律意识、民主意识和遵纪守法的习惯。社会公民只有具备了强烈的民主法制意识,才能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不仅做到遵纪守法,还能依法 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使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可见,传统美德培养一代代公民的民主法制意识,为加强校园民主法治,推进校园和谐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其三﹑强化公平正义的思想
我国传统美德中包含的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教育,能强化人的公平正义思想。它让学生懂得社会主义社会中人的价值和地位,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树立人与人之间公平的观念,人们只有公平待人、公平处事,才能实现正义,公平是正义的出发点和归宿。另外,教育公平是实现强化公平正义思想的德育目标之前提,只有让学生在公平正义的教育环境中成长,才能深刻认识公平正义的意义,使之内化到自我意识之中。
其四﹑鼓励充满活力的行为。
传统美德朝着人性化的方向发展,重视以人为本,尊重人的自由发展,以促进人性完善为根本目标,这样的发展方向呼唤教育内容和方法的多样化,以满足学生多元的道德发展需要。突破政治说教的传统美德教育,能为学生创造丰富、自由的道德实践机会,并鼓励充满创造活力的道德行为。
其五﹑培养和谐至善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传统美德中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教育严重影响着人对自我、他人、社会、世界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解和认识,也影响着人的理想和价值追求。美德本身就是倡导崇善价值观的,正如儒家经典《大学》开宗明义地指出:“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可见,培养和谐至善的人生观不仅是弘扬传统美德,还是教育的根本目标。我国传统教育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使人养成和谐至善的人生追求,现代美德教育也应该继续培养学生这种崇高的价值理想,从而影响全体社会成员形成和谐的价值信念。总之,通过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传播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理想,来完善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从而为和谐校园的构建以及和谐社会的实践培养具有和谐思想观念的建设主体。
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根基和重要精神支柱。
“仁、义、礼、智、信”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价值理念和基本要求,带动整个社会道德体系的发展和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在构建整个和谐校园中具有重要地位。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确立和弘扬,对和谐校园的构建产生什么样的作用呢?
第一,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中华民族确立了“仁、义、礼、智、信”的道德体系,倡导了这样一种道德理念,有利于改善人际关系。“仁、义、礼、智、信”要求人与人之间必须团结友爱、与人为善、公道正派、诚实守信,这就为我们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奠定了思想基础和行为规范,也是传统美德历经2500多年经久不衰而且能够不断地得到发扬和光大的重要原因。
第二,有利于改善校园风气。按照“仁、义、礼、智、信”的要求,我们的校园应该是和睦相处、真诚相待、礼尚往来、互帮互助的社会,每个人都不做损人利己的事情,而是做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的事情,这有助于清除一些不良风气,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风尚,使整个社会洋溢着和睦、和谐、和平的和煦春风。这也是中华民族绵延几千年不断发展进步的重要思想渊源。第三,有利于造就优良品格。“仁、义、礼、智、信”要求每个人都要克服不良习气,端正不良行为。中华民族为什么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是因为“仁、义、礼、智、信”这样一种传统美德在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支配着人们的行为,使人们确立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谦虚、谨慎等优良品格。
第四,有利于推动社会进步。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促进了中国社会的文明与进步,使我国保留了令世人瞩目的灿烂文化。为什么我们不断走向文明?就是因为我们具有道德支柱和精神力量。从原始社会、封建社会到近代社会,再到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中国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进步,应当说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发挥了重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而学校的发展也正是由于社会进步所带来的。归根结底是弘扬传统美德。总而言之,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对学校构建和谐校园发挥着不可比拟的作用。
构建文明和谐的校园需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是老师给了我们文化知识的启迪,使我们从无知到有知,从幼稚走向成熟。老师给了我们知识的雨露,需要的是我们全身心的接受,珍惜老师的付出,尊重老师的劳动。师生互敬互爱,从而打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构建文明和谐的校园需要建立文明和谐的同学关系。关心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让他们感受到文明校园的温馨。保持良好的心态,宽容待人,用一颗真诚的心去换另一颗真诚的心。同学之间友好相处,从而打造文明和谐的人际关系。
构建文明和谐的校园需要建立良好的学风、良好的校风。我们要倡导一种蓬勃向上的团队作风,一种脚踏实地的学习精神,将学风建设的目标指向“理想、团结、自强、成材”。一种团结奋进的班风和刻苦勤奋的学风能促使个人在良好的环境中成长。好的校风如春风化雨,不声不响地吸引每个学子奋勇向前,为了理想而努力拼搏。校风积极向上,从而打造文明和谐的教育氛围。
构建文明和谐的校园需要建立诚信、文明的作风。同学之间相互信任、坦诚相待、说实话、做实事。考试时坚决杜绝舞弊现象,用诚实和实力给自己和老师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作风严谨、文明,从而打造和谐的校园文化。
用我们的智慧和勇气扬起理想的风帆,用我们的青春和生命奏响时代的强音。当我们抛弃了迷茫,把握了航向。当我们共同努力,不懈地摇桨,文明和谐的校园乐章终将奏响。
让我们在文明和谐的教育氛围中愉快地学习;
让我们在文明和谐的兴趣乐园中陶冶情操;
让我们在文明和谐的人际关系中健康地成长。